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家“乡土信用”好民风

老家“乡土信用”好民风

老家“乡土信用”好民风
老家“乡土信用”好民风

老家“乡土信用”好民风

作者:陈世高

来源:《慈善》 2009年第6期

近日,我想起老家“乡土信用”有借有还的好民风。我从儿时起,所见湾间农民互相借东

西十分普遍,人们总是说没有哪一家能做到万事不求人的,而且流行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有

的甚至将这句话写到大型生产用具和扁担上。

借的范围很广,有耕、耙、耖、水车、挑桶、耕牛等农具;哪家办喜事就借锅、盆、碗、筷、汤匙、桌、椅、板凳等生活用品:平日生活上借柴、米、油、盐的事,那就更多了,也互

相借钱,有的甚至借饭。

向人借东西时总是说,我来向你家借东西,被借方总是说,只要有我一定借。再说我要借

什么东西,被借方说,我拿给你。所有借用的钱物,使用以后十分讲信用,总是按时或提前归还,如在用的过程中,农具有损失,马上修好奉还,并说明原由。如借的锅、盆、碗、筷、汤

匙损坏了,就上街买回,立即赔偿损失外,还要当面表示歉意。在还油、盐、米、饭时,用的

是杯子和碗,都是还得满满的,不让东家吃亏。

湾里陈克勤一家老少都吃斋,就是只吃素,不吃荤腥,早晚烧香焚纸,诵经拜佛,全湾人

都称他家是“斋公”。他在湾里威信很高。湾南头陈立庭是一位勤劳的农民,几十年的勤扒苦做,积累了50块大洋,准备为儿子

皇天不负苦心人,中秋节前父亲又求到一味药,母亲的情况又有所好转。我们把中秋宴设

在了病房,父母的几个老朋友都合家赶来陪我们。那一夜风凉凉的,细碎柔和的月光恬静地照着,母亲倚靠在床上,嘴角始终溢着淡淡的微笑。她似乎胃口很好,但不敢多吃,说是还有一

大杯蒲公英汁要喝。切月饼的时候我们让母亲许个愿,她脱口而出:“到春节我烧菜请你们吃吧。”好像一切依旧,一切都不会变,我们大声欢呼起来。办婚事,那时农村没有银行和信用社,他怕自己把钱打散了,于是将钱存放陈克勤家里,既未请中人作证,也未打收条。3年以后,立庭病故,这时他的儿子也长大成人,也准备结婚成家,陈克勤找来陈立庭的儿子陈元发,将53块银元给他,跟他讲:“这是你父存放在我这里的50块大洋,由于对面湾里陈世宏借去

用了1年,他们给了3元,我不要,他赖着给我了。”元发说:“我家中既没有收条,也从未

听父亲跟我讲过此事,这个钱我不能要。”他说:“你父亲没跟你讲,我现在跟你讲是一样的,没有收据和字条,可是在我的心中却有收据和字条。”这样元发才将钱接过来。

湾里有两个孤老婆婆,完全丧失了生产劳动能力,每年秋收后大伙在稻场商量救助这两位

老人,有人提出每户给多少,克勤说:出得你家的门(自己量力而为)进得她们家的门(对得

起她们),于是,几升一斗两斗三斗……送到老人家中,够她们一年的生活,这属于慈善救助,是不要归还的。

田与堰塘讲产权,有份才能在堰塘用水,陈美庭家田的谷出齐了,天旱得到了瓢水救碗谷

的火候,可他无水救谷,这时堰塘有水的人家也给他点水,使其获得丰收。

在我的记忆中,村民从未为借钱物发生矛盾,打架讲口,都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互相

信赖,互相帮助,互相支撑,以诚相处,谁也离不开谁,在那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年代,人

们才得生存下来,而且在生活中亲亲热热,和睦相处,生活得十分惬意。

然而才过去几天,母亲就随着蒲公英永远地飘逝了。那天,家里还晒着满满一阳台的蒲公英,茸茸的小白花,锯齿般的小绿叶——听小弟讲,父亲和他第一次去求药时就已经知道母亲

没救了,他们在外边哭了很久才回家。后来的日子都是一场美丽的蒲公英的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