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詹姆斯_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述评

詹姆斯_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述评

詹姆斯_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述评
詹姆斯_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述评

第7卷 第4期

2005年7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 F H IT (SO C I AL SC IEN C ES ED IT I ON )

 

Vol .7No .4Jul .,2005

文章编号:100921971(2005)04-0040-04

收稿日期:2005-04-07

作者简介:王军(1975-),男,陕西安康人,深圳大学学生处助教,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詹姆斯?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述评

王 军(深圳大学,广东深圳

518060)

摘 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由美国著名社会生态学家詹姆斯?奥康纳提出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着“理论空场”,即对自然作为生产条件和界限的忽视。奥康纳通过对自然概念的重写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建立在自然之上,从而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詹姆斯?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历史唯物主义;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A rev i ew of Jam es O ’C onner ’s theory of ecolog i ca l M arx is m

WANG Jun

(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0,China )

Abstract:Ecol ogicalMarxis m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rend of thought of modern westernM arxis m.The arti 2

cle discusses the fa mous American ecol ogist Ja mes O’C onner ’s theory of ecol ogicalM arxis m.O’C onner clai m s that it is the theoretical e mp tiness in M arxis m,which is the neglecting of nature as p r oducti on conditi on and li m it .O’C onner ba 2sesMarxist hist orical materialis m on nature and reconstructs the hist orical materialis m by re writing the meaning of na 2ture .

Key words:Ja mes O’C onner;ecol ogicalMarxis m;nature;hist orical materialis m;ecol ogy

自德国科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首次提出生

态学(Oecol ogy )这一概念以来,迄今已一个多世纪了。但实际上,生态科学作为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个新的整体学科却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凸现出来的。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以及新自由主义思潮轮廓的日益彰现,生态作为“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最近几年,这一思潮不断的繁荣起来,其著名代表人物马丁?奥康纳、埃尔默?阿尔特弗、恩雷克?利夫等人的著作已经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当代社会生态学家詹姆斯?奥康纳是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著名学者,他在其力作《自然的理由》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文试图以此书

为依托,对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核心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述。

1 理论生长点:生态学与马克

思主义的联姻

奥康纳首先给我们揭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随着柏林墙的坍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灭亡和自由市场意识形态统治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被大多数人宣布为死刑,表现在学界,就是那些严肃的学者们纷纷把自己装扮成“后马克思主义者”。这里简单提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

学两者的区别是必要的,首先,前者在产生过程中有很多思想来源于后者,从总体上看,前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宽容的,至少它相信马克思主义对于解决当代生态问题是有理论价值的,它力图达成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联姻,尽管它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在某种意义上,它的方法的确与马克思的方法论有某种相通之处(这一点直接传承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而后者通常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其“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旨趣必然导致生态问题的出现。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奥康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可信度必须尽快建立起来,从总体上看,他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如他坚信“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轮廓几乎都可以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所凸现出来的理论视域中被解读出来”[1](P2)。但是,奥康纳同时又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必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而表现出某种片面性,他坚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亟须建立,其理论必要性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存在着理论空场。“对地球的挚爱,地球中心主义的伦理学以及南部国家的土著居民和农民的生计问题,这些政治生态学所主要关心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难道不是被遗忘了吗?”[1](P5-6)的确,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自然的人化问题得到了凸现,而人类历史的自然化方式以及自然界的自我转型问题却没有得到重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人类的确被置放在自然界之上。尽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有很多关于自然的论述,但这些论述仅仅是具有某种生态学意蕴而已。我们不能说马克思主义本身已经包含了生态学的观点。另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自然的论述是以人本主义为理论支撑的,也就是说他关于自然的论述仍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奥康纳指出,尽管“在浪漫主义的范畴中存在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强烈情感”,但“对世界或统一体的这种理解是唯心主义的(这些概念最初只是由诗人、艺术家和哲学家们所使用的),而不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1](P35)。在他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确有时也强调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但他们强调的是自然作为一种资源、一种使用价值对人类来说是重要的,他们对于人类自身实践活动所推动的自然的变化反过来对人类历史发展可能性的限定却关注极少。奥康纳立足于当代生态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自然界本身具有一种“弱规律性”(如土壤形成的周期、气候的变化、森林的持续性等),认为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的条件和界限。必须指出,奥康纳的这些判断不无道理,难能可贵的是,奥康纳同时还批判了生态学不问政治的“科学中立”态度,认为应把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他不满于当前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保持敬而远之态度的现状,认为生态学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同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也必须修正自己的理论,使之能包容生态学的观点,“生态科学的出现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斗争的事实,已经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内涵的革新与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1](P8)。总之,奥康纳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尽管正确,但不精确,尤其是对自然的重视不够;认为马克思仅仅强调了生产方式对自然的决定作用,但忽视了自然环境的状况和生态的发展过程,自然界之本真的自主运作性被遗忘并置于边缘的地位。

通常认为,生态学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那么两者之间有结合的可能吗?与其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一样,奥康纳必须解决这一难题。首先,奥康纳认为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上面讲到的理论空场,“但在他们(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视域中,人类历史和自然界的历史无疑是处在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之中;他们认知到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质,意识到了建构一种能够清楚地阐明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关系的理论的必要性。”[1](P6)由此奥康纳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具有潜在的生态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视域,他坚信从生态学必然能够引申出一条新的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思路来。在他看来,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并非水火不容,两者的根本差异在于对人类社会应然性的不同回答,从理论本质上看,前者不过是把合乎需要的历史性范畴投射到自然界中去的一种理论努力,其目的是抵御社会达尔文主义把“竞争”引入自然;而后者则在关注人类进步的同时,在对未来理想的应然追求中对自然怀有一种欣赏的心境。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完全有可能变成“生态学的”。

2 自然:奥康纳理论的关键词

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词是自

?

1

4

?

第4期王军:詹姆斯?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述评

然,正是对自然概念的独特理解才导致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要进一步理解奥康纳理论的实质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差异,就必须对他的自然理论进行一番考证,因为这是我们进入奥康纳理论殿堂的重要逻辑入口。

奥康纳首先列举了《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中“自然”一词的概念,认为亚里士多德首次将自然的含义由“本质”、“基质”扩展为过程的规律、趋势。接着,他指出自然概念的第三种用法是“种类”以及“物质世界的整体”,并认为这种用法主要体现在资本主义的启蒙思想中。资本主义启蒙思想认为“自然”是一种事物的集合体,是一种可以随意拆分的商品,“自然”常常被理解为一个被动的、惰性的概念,被理解为“事物的堆积”,在这种工具主义思路的支配下,自然仅仅被视为某种为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东西。关于自然概念的第四种含义是“人的初始状态”和“自然景观”。其实,这种自然概念正是青年卢卡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所欣赏的,青年卢卡奇称这种自然为“作为心境、作为被社会‘败坏的’人的榜样的自然”[2]。这种自然概念作为浪漫主义运动的核心出现并流行于19世纪,我们可视之为对自然的工具主义理解的理论反驳。奥康纳并不满足以上四种对自然概念的理解,他认为应该把自然概念的变革与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客观实践方面的革命性转变放在一起考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奥康纳是想从自然生态学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并试图导引出某种批判的革命张力。必须指出,正是在这一点上,奥康纳与生态学家、后马克思主义者分道扬镳了,如果说生态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比较暧昧,即他们通常避开马克思主义,强调一种客观中立的研究,那么后马克思主义者则通常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干着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勾当,与之不同的是,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事业,仍坚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改造,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另外,奥康纳还十分强调自然概念作为“条件”或“环境”的内涵,在他看来,自然应被理解为作为前提而存在的必需之物,“人类是依赖于‘对生命构成影响的外在条件’,即环境或‘自然’的”[1](P39)。在这一点上奥康纳的确领悟了马克思主义,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如他们认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3],“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4]。但是,奥康纳认为尽管马克思也强调自然,但他总是围绕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进行的,而没有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本身也可能成为人类自身发展的障碍,没有意识到自然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奥康纳在这里对马克思进行了一种非历史的解读,我们知道,马克思主要生活于19世纪,那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远不是生态问题,而是工人生存艰难,处境悲苦,因而与资本家处于不断冲突、不断斗争的状态之中的事实。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马克思当然把批判的靶子定为当时这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所以奥康纳对马克思的批评是苛刻的、不合理的。另外,奥康纳还严重忽视了马克思思想中的生态学意蕴(维度),其实,在马克思的批判视野中,生态视角始终是他异化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他的技术批判理论逻辑链条上的一个必要环节,只不过与他的社会批判理论相比处于从属地位罢了。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对劳动异化使人与自然界相异化,从而使人与他的类生活相异化的事实进行了批判,后来在《资本论》中,他又具体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 奥康纳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修正

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首先,受青年卢卡奇以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奥康纳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总体性的方法,即研究历史变迁中的延续性以及延续中的变化和转型的一种方法。其审视对象是历史的延续、变迁及转型的过程,即世俗性的物质生活过程以及社会革命的过程。奥康纳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有效地统一了历史的连续性和断裂性,将历史过程的连续性置放在断裂性的维度上解读,同时将历史过程的断裂性置放在连续性的维度上解读。其次,奥康纳认为马克思历史观念是对具体性的批判审视,他反对把历史视为绝对观念的自我运演,“无论是历史的延续还是变迁,都不是由某个绝对理念或绝对理想的展开而导致的”[1](P52)。历史也不是由某个历史人物决定的,因为他们不过“是那些世俗的或精神的绝对理想或终极渴望的具体化”[1](P53)。奥康纳认为历史上的观念最终是由社会的结构决定的,是由一些具体的事实决定的,

?

2

4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卷 

历史中的绝对目标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基于上述理解,奥康纳强烈反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经济决定论,认为“他们(经济决定论者)仅仅把绝对观念理解成了物质(经济)利益的替代物。”[1](P56)平心而论,奥康纳上述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应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至少比起苏东教条式的理解要离马克思的真实语境近得多。但是,奥康纳接着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并试图重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其理论弊端就十分明显了。奥康纳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缺乏一种研究劳动过程中的生态和自然界之自主过程的自然理论,认为马克思更多是把自然界当作人类劳动的外在对象来考虑的,从而忽视了“在人类通过劳动活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自然界本身也在改变和重构自己”[1](P63)。那么马克思为什么会“忽视”自然呢?在奥康纳看来原因就在于马克思对“协作”的理解有偏差,他认为马克思带着技术决定论的偏见将协作模式归因于技术的做法是不对的,并认为任何一种协作模式既是一种生产力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奥康纳此处的错误在于夸大了协作模式的生产关系性质,并将之视为与技术同等重要的因素,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奥康纳并没有真正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接着,奥康纳又指出,自然系统是内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中的,马克思的理论具有一种“前人类学”的性质。他还认为马克思应修正其生产过程的概念,在他看来,自然界不仅仅是生产过程的“合作者”,而且还是一个自主的“合作者”。基于以上理解,奥康纳认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内涵应向内向外得到扩展,即向外扩展到物质自然界,向内延伸到生物学维度。奥康纳在此处是对马克思作了一种误读,我们知道,马克思始终将自然和历史视为一个辩证统一体,认为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青年卢卡奇却开了将两者割裂开来的先河,他及其后继者们都强调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历史理论。对历史的强调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它造成了这样一种假象,即似乎马克思主义无自然理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包含自然的概念在内,因为在马克思那里,两者是同一个过程,没有无自然的历史,也没有无历史的自然。另外,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也不必延伸到生物学领域,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一种活的方法,不能因为它没有涉及具体的生态学理论,就认为它是不全面的,相反,如果一味地扩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边界,只能使其边界本身变得更加模糊,我们难道不记得“哲学万能论”给我们留下的教训吗?当前对待马克思主义最恰当的做法应该是,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分析社会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随意地修正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综上所述,奥康纳通过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修正,试图唤起人们对自然概念的重新认识与重视,他的理论与早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莱斯和阿格尔)有明显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他并不是轻易地否定马克思的任何理论,而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不完善性。但是,从总体上看奥康纳陷入了一种理论的折中主义和多元决定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非历史解读必然导致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这也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综合最终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尽管如此,奥康纳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概念的独特理解还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的,至少对我们在当前形势下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M].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2003.

[2][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2.322.

[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85.5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0.

[责任编辑 王 春]

?

3

4

?

第4期王军:詹姆斯?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述评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阐释

·哲学研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阐释 李世书 (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 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也反对生态中心主义,提出 要进行一场生态道德革命,确立一种“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这种新价值观指导下,人类社 会自觉建立并遵循一种全新的生态道德目标,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革命;人与自然和谐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2)01-0036-04为解决当前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困境,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坚持以“人的尺度”来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确立一种“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把人类长久生存的价值视为最高价值,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最为理想的人与自然关系。 一、重返不同于资本主义技术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反思全球生态危机的进程中,西方社会普遍流行的是主流绿党带有后现代色彩的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这种理念把自 然生态系统作为理论思维的出发点, 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及其生态学意义,全面否定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绿色后现代主义的“自然中心论”的同时, 提出重返“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作为当代研究和解 决生态问题的基本准则,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重新检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他们坚持马克思主 义以“人类尺度”的立场和方法来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 人类在解决生态危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必须立足于现实,把人放在物之上,把人类的自身利益与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其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尺度”和“物的 尺度”相结合的双重尺度来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佩珀提出了“为人类中心主义辩护”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支持启蒙主义思想的大部分观点并反对作为绿色后现代主义的生态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希望由对自然的“支配”所实现的生产力的增长能够保障所有人的物质福利。但是,马克思主义反对现代工业化通过把自然转变为最广义上的不利于人类的存在物来“统治”它。马克思主义关于先进社会的“控制”自然的思想并不蕴涵着一个专横的主仆关系,事实上是给予人类在追求合法需要过程中明智地改变自然的一种技巧。因而,“对于控制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做的那样继续清楚地阐明,他们的生态立场恰好是资本主义的反题:通过关心而不是贪婪……慷慨而不是占有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计划而实现统治”[1]92 。马克思的“支配”不会引起生态难题,而是解决它们的起点。“自然的支配”不应对生态难题 负责,事实上恰恰相反,生态难题的出现证明了这种“支配”的缺乏。“支配”意味着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集体的有意识的控制。这其中隐含着一种管理关系而不是破坏关系。对于生态中心主义批评马 克思主义是“人类中心论”,佩珀进行了反驳:马克思主义“的确是人类中心论的,因为它对‘自然’状态的关心不仅被视为主要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还是由 传统的社会主义的人文主义关切引起的。因此除了人类的需要外,它不认为有‘自然的需要’,而且,正 收稿日期:2011-11-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风险问题研究”(11YJA710024)作者简介:李世书(1966-),男,河南息县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国外马克思主 义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第32卷第1期2012年1月(Philos.&Soc.Sci.Edit.)Vol.32No.1Jan.2012

马克思生态思想

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致思路径 [摘要]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地“绿化”为一种生态理论,或者否定马克思主义包含的生态学思想及其价值,都没有全面、准确地把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思维方式,忽视了从方法论的角度反思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致思路径,包括由实践思维方式支配的哲学观、在生成着的过程中把握的存在论、主客体统一和互动中的历史辩证法等,而这些恰恰是理解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关键。 [关键词] 马克思;生态思想;致思路径; 当前学者们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地“绿化”为一种生态理论,或者否定马克思主义包含的生态学思想及其价值。其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忽视从方法论的角度反思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致思路径,没有把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思维方式,因而难以明了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当代生态危机问题中究竟有何指导作用。本文以马克思本人的文本为对象,理解马克思生态思想所贯穿的思想方法和致思路径,阐述这一思想对环境治理的意义。 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重新发现和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态学思想,包括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劳动作为物质变换过程的思想、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理论结合的思想、社会变革与环境治理统一的思想等。不过,也有一些人缺乏对马克思思维方式和致思路径的学术自觉,而重在对马克思主义做过度的生态学诠释,把马克思主义“绿化”为一种生态学思想,暴露出不少问题。 第一,把马克思的哲学存在论理解为当代意义上的生态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过度诠释。不错,马克思的确说过:“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P105、56)但这里是一种哲学存在论,它是把握马克思生态观的切人点。 第二,把关于自然条件是生产劳动的现实基础之思想,简单等同于生态环境问题,也失之于浅薄。马克思认为,离开自然条件人就无法进行生产。他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2](P42)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

浅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浅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号:2112XXXX 姓名:XXX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速度开始赶上并超越了自然界的自我净化的速度。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不断的出现。生态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反思。人类在创造高度文明,同时,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环境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在人类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历史时刻和基于对人类生存困境深沉思考中诞生了。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绿色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相互影响而交互发展的产物,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萌芽时期80年代的发展时期以及90年代的成熟时期。 第一阶段以70年代的鲁道夫·巴罗和亚当·沙夫为代表,他们是最早介入绿党的共产党人。鲁道夫·巴罗在汉诺威大学任教授,倡导“社会主义生态运动”,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谋求“绿色”和“红色”政治力量的结合,要求建立一个由绿党、生态运动、妇女运动和一切进步的非暴力社会组织组成的群众联盟。亚当·沙夫原是波兰共产党意识形态负责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波兰“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以上二人既是共产党人中最早介入生态运动的人,也是第一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 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80年代的威廉·莱易斯、本·阿格尔和安德列·高兹,以及前苏联的一些学者。威廉·莱易斯,加拿大著名左翼学者,致力于经验世界的研究。他认为,统治自然的观念是生态危机的最深层的根源。这种观念起了一种意识形态的作用,这种意识形态所设定的目标是把全部自然当作满足人的永不知足的欲望的材料而占有,其结果是生产的无限扩张,最终必将导致人的自我毁灭。本·阿格尔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年轻的社会学教授,他进一步发展了莱易斯的观点,系统阐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他认为今天危机的趋势已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亦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安德列·高兹是法国重要的左翼理论家。他曾追随萨特,信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70年代后,他把生态学、生态危机和政治生态学理论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他指出了现存的一系列生态灾难后提出,要改变这种灾难的状况,唯一的出路在于停止经济增长,改变生活方式和限制消费,并使用可再生的能源,采用分散的技术。与此同时应选择能促进个人自主与自然协调的建立在民主的技术基础之上的社会。这一时期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比较明确的提出了克服生态危机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要求,在社会生态运动中占有相对的主导地位,初步形成了绿色生态运动向社会主义的转向,其典型政治理论特征是“红绿交融”。 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有乔治·拉比卡、瑞尼尔·格伦德曼、大卫·佩珀、约翰·福斯特和保尔·伯特格等西方学者和左翼社会活动家。乔治·拉比卡早年参加过法国共产党,是法国左翼运动的主要理论家之一,曾为法国社会科学中心主任,巴黎第十大学校长,致力于研究全球生态危机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他认为生态学社会主义标志着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工人运动的文化革命阶段”。瑞尼尔·格伦德曼是德国左翼学者、哲学家,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解决全球生态危机问题。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为马克思的

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忽视了产业发展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实践,急需针对中国现有城市和新城开发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分类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评价指标设计原理 1、引言 短短 300 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的资源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城市地区表现更为集中和明显。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为特征,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摒弃工业文明理念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 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重构城市交通、建筑与土地

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理念完全一致,是根治“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柱,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实践情况,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2、生态城市的内涵 2.1生态城市的起源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4]。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又称生态社区( eco - community)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5]。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6],并从生态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并非简单地将两者观点糅合在一起,而是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性体现在他的基本观点中:首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批判包括三个维度:资本的逻辑本身的批判、生产维度的批判和消费维度的批判;其次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之后。批判资本主义的逻辑截点必然是提出生态社会主义,这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另一个基本观点。研究生态学马克主义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启示之一是环境生态问题不可能是单纯的经济或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制度问题;启示之二是发展的根本标准是人与自然和谐,单纯追求不发展或过快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 自从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起来之后,其下所属的二级学科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断得以深化和拓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潮之一,在当代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之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 以往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各种派别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区别,并指出各种理论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错误之处。但是为了对各种不同学派形成比较完整有条理的明晰认识,一旦突破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间横向研究的

框架,纵向比较不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派时便会发现,各种流派之间在方法论的框架中呈现出明显的三个维度: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某一种理论结合起来,例如,女权马克思主义是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二是用某一种理论去解读或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用结构主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解读马克思主义;三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读或改造某一种理论。例如解放神学的马克思主义就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某些精神对传统神学进行了解读和改造。以使神学能够从传统神学中解放出来。成为批判资本主义、争取社会正义的武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属于第一种,他是由生态学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不同理论的有机结合绝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它需要打通原有理论边界,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解决好不同理论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如果只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理论糅合在一起。那这样的理论创新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不是不伦不类,就是很容易走向谬误。由于这一尺度把握起来难度不小,这也最终决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存在的诸多局限。具体笔者将在后文论述。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生态学马克思的生成源于对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那么他的主要理论观点也就集中于探索生态问题的根源、解决生态问题的路径上面。因此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至今,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也产生了多名具有影响力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下半叶,以人类运用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从此使人类生产由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化生产进军,它打破了数千年来以自然生产力为主导的农业文明体系,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文明一些内在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等废品给新兴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到:“到处都是弥漫着浓浓煤烟”,“肮脏的大杂院”,“难看的城市”,生活富裕的资本家会为自己建造花园式的别墅,然而工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混乱、肮脏、令人发呕的环境当中。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的社会现实之上,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之后,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导致的近代环境污染的发生过程、涉及领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披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减少成本,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让工人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以榨取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用生产技术去剥削并向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在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更加恶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的思想秉承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对自我意识比较重视,认为自然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力图用自我意识来解释自然。即“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1]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其抽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黑格尔抛开人及人类社会的抽象谈自然,认为自然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把自然界引向客观唯心

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

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 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马克思的理论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中的“人与自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讲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并就中国的现状说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中国化的意义,证明当代需要学会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前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生态保护成为了一项摆在全世界面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虽然马克思在他的那个时代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他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及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置身于全球化引发的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及其重要价值。 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生态学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在他们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极其丰富而深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科学思想和观点。其核心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需要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唯物性、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人们通过社会活动将三者沟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简单地说,连接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桥梁的则是劳动或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首先,自然具有先在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自然从时间上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从现实上讲,自然是人类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自然是“人的身体”形象而有力地说明了自然对于人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这也可看作马克思警示人们不要损及自然,这正如人们不能伤及自己的身体。其实,人类

金融生态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_傅昌銮

Financial View | 金融视线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52金融生态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 傅昌銮 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310012 摘要:本文对金融生态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梳理。这一领域的理论探讨主要有三个层次:对“金融生态”内涵的界定;评价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探讨金融生态与金融主体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文献梳理与总结,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关键词: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环境;金融发展 一、引言 在金融生态理论出现之前,金融理论主要存在着金融发展论、金融功能论、金融结构论以及金融中介论等,这些理论主要是围绕着金融体系、金融中介的存在和发展等角度进行研究的。(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Shaw,1973;Leland and Pyle,1977)。这些金融理论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金融系统的运行与发展,为深化了解金融提供了一些方法与工具。然而,以上金融理论没有把金融看做具有生命的一个主体去研究,这必然忽视了金融主体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 “金融生态”作为一个仿生学概念,借用了生态学的概念来比喻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较早是由周小川(2004)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中提出。之后理论界涌现出了一系列有关文献,围绕这一概念的内涵以及相关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对“金融生态”内涵的界定与理论阐述;(2) 评价与优化金融生态及相关实证研究;(3) 探讨金融生态与金融主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已有的关于“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的一个梳理,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方向,进而为更好地优化我国的金融生态提供理论指导与未来关于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的展望。 二、金融生态的界定 参照生态学,“金融生态”这一概念被引入金融分析中,用以描述所处的外部的经济、社会、地理环境,但正是由于概念的参照性,对于“金融生态”内涵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界定,许多学者都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周小川在2004年提出了 “金融生态”的概念,并认为其是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或外部环境;同时,强调了法律、制度环境等因素是金融生态的主要构成要素。李扬等(2005)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分析,在其专著中较系统的对“金融生态”进行了研究,他把金融生态界定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的一个系统,而且它们是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许诺金(2005a,2006)更进一步地将金融生态系统划分为三个部分,即金融主体、金融生态环境以及金融生态调节系统。他指出金融生态系统是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并执行特定功能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在平衡系统内,各种金融组织与其生存环境以及内部金融组织等相互影响。 以上对金融生态的界定指出了“金融生态”与“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区别及其联系:“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态”中的一部分,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朱德位(2006)也特别强 调了两者之间的区别。然而曾康霖则认为从金融本身产生发展和消亡来看,“金融生态”实质是指“金融企业的生命力状态和生存环境”,“金融生态环境”是这一概念的外延。后来众多学者对“金融系统”含义的阐述均没有脱离李扬等(2005)或徐诺金(2005a,2006)的论述。 对于“金融生态环境”,徐诺金(2005b,2006)将其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制度;而软环境则指社会习俗、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李扬等(2005)不仅从社会、经济、法治和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定义金融生态环境,同时还认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也属于金融生态环境。较之李扬等(2005),徐诺金(2006)还论述了“金融生态的调节”,并将其分为内调节和外调解:内调节是指一种自发调节,它是金融生态内部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来调节的;外调解则是外部主动对金融生态系统施加影响。 综上所述,金融生态是一个完备的生态体系,通过金融生态的调节机制,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之间动态地相互依存、彼此影响。 三、金融生态的评价与优化 作为一个完备的生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是有相当影响的,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促进金融的健康发展,从而可以有力支持经济的发展。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价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基础。 最早提出评价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与方法的是李扬等(2005),他们从9个方面共35个指标对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这9个方面主要是从经济基础、地方金融发展、法制环境、诚信文化、社会中介服务、社会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和金融部门独立性、企业诚信等。后续的研究借鉴了他们的研究思路,分别对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出了不同的评价体系。徐小林(2005) 以山东省三个城市为例,提出以经济资本回报率作为第一层核心指标,并依层次构建相关的利润和资本的第二层指标以及法律环境、社会信用水平、政策环境等第三层指标来衡量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由于多指标和层次分析的方法在赋予权重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胡滨(2009)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选取的20个指标构造主因子和综合因子评价了黑龙江各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许多学者在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中主要也还是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估。 对于如何优化金融生态,特别是对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学者也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林永军(2005)提出了基于金融生态建设的系统论观念,其中包括了完善金融法律 本论文获得浙江省社科规划基金的资助,课题名称为“浙江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实证研究”,课题编号为11JCYJ09YB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及其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及其启示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了概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发展低碳经济;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标签: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文明;环境问题;自然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对待中国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在面对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全球变暖以及雾霾等问题时,以阐述自然与人类发展命运的关系问题为重点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成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一剂良方。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之中,人与自然两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统一关系。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必然场所,人对自然具有依赖性,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具有改变自然的能力,但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是自然发展的客观产物,是自然界的重要元素,人类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在一定程度上凌驾在自然之上。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原理中,突出强调了在自然界中的劳动对象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自然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产资料,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必须与自然紧紧相依。 在马克思理论中,自然是独立的客观存在,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发展。但是,人类是自然的主要认识主体,并且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其改造自然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同时,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其改造自然的速度以及范围在不断的扩大。简单来说,就是自然在改造人类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的改造着自然,二者是有机的相互关系。 人类生存、发展的两大基本关系,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另一种就是人与之人之间的物质关系。[1]其中,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人类能够实现生活、生产的基础。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表现的越来越严重,这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以至互相伤害的结果。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划,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 正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所论述的那样,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在进步,对自然的认识在深入,改造自然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丰富了人力的生存以及发展资源;另一方面,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恶化,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一系列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念以及运用作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念以及运用作用 随着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地威胁人类生存,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变化的社会现实对马克思 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表达。他们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满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希冀寻 找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革命”相结合。他们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危机 的形式已经从经济危机转变为生态危机,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同时,他们结合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最终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稳态经济的策略主张。毫无疑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在当代社会是具有一定的价值与实践意义的。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演进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威廉莱斯的理论 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被认为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1972年出版《自然的 控制》一书,书中指出统治自然的观念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意识根源。他的生态危机理论概 括成一句话即:“控制自然和控制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对自然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对 人的控制。同时在另一本书《满足的极限》里,他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越来越处于 无政府主义状态,科学技术沦为统治和欲望的工具.而要解决生态危机,就要实行稳态经济,发展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经济要求缩减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扩大其调节作用,重新评价人的物质要求。面对能源短缺,地球自然界的不断萎缩和生态支持系统的 日益相互依存,或许还需要一种新的禁欲主义。网因此,我们需要建构一种新的自然观来 帮助我们人类改善现今的生产生活方式,摆脱生态困境。 (二)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和“期望破灭的辩证法” 另一位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其中心论点是“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思关于只属于 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经转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嘲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主要是由“异化消费”所引起的。他主张通过“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来克服异化消费及其引起的生态危机。所谓“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指的是这样一种状况,即在工业繁荣和物质相对丰裕的时期.本以为可以指望的 源源不断提供商品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而这不管愿意与否.无疑将引起人们对满足方式从 根本上进行重新评价。人们对可以不断提供商品的能力的期望破灭.最终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即对人们在一个基本上不完全丰裕的世界上的满足前景进行正确的评价。”由此,他 的解决办法是促使社会生产、经济以及政治过程“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然而,可以看出,对权力的过分平均及分化的愿望在当今难以实现。 (三)高兹和其政治生态学

生态学实习心得体会

生态学实习心得体会 生态学实习心得体会一 在本学期,我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生态学综合实习,地点主要位于崂山北九水以及学校校园。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基本掌握了野外实习考察、实验数据的采集、室内分析和数据处理分析等技能和知识。 此次生态学综合实习的野外实习地点位于崂山北九水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XX年5月11日,我们在柳新伟老师和杨洪晓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崂山实习地点,并于当天下午对周围环境做了大致的了解。接下来的一两天首先由杨老师指导我们认识了崂山地区的代表性植物,并向我们详细讲解了一些植物的药用价值等植物资源利用价值。在此后的几天里,我们又在柳老师的带领下,在三个典型的山坡上,对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做了调查记录和数据采集,进行了生物多样性分析、种-面积分析、分布格局分析。在野外实习期间,我们还在张艳老师的带领下到青岛第一海水浴场做了一次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样品的采集。 回到学校后,我们相继做了几次环境监测实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环境监测方法,学会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资料。 此次实习虽然辛苦,但是经过大家的努力,所有同学全部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也有了很大的收获,同学们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为以

后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野外调查实习使我们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开拓,使我们更容易将所学与实践联系起来;实习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知识的缺漏,必须重拾书本,虚心请教老师,弥补自身的不足。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学会了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种-面积关系分析和植物群落格局分析,对于崂山植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了具有代表性植物;在对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的分析过程中,掌握了生物丰度、生物量、生产量的计算方法。同时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克服了许多困难,进一步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增进了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在生活方面,就个体而言,这是一次艰辛的实习,是一次生活的考验。这几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实习的辛苦。老师也是很不容易的,专业老师是实习队伍的领头人,他们不仅要控制速度、方向保证同学们的安全,而且要给我们不断地讲解。在学校里与老师接触得少,实习时才发现原来老师也是最可爱的人。 就整体而言,这是一次增长知识的实习,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实习过程中老师以实地实物为例,又进一步向我们讲授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给我们充分的时间去观察,让我们有一个自己动手的机会。希望学校以后会安排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

生态学专题文献综述

景观生态规划文献综述 一前言 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思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然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未来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环境恶化的结果是导致景观结构的改变、生态功能的失调,而设计合理的景观结构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景观生态规划是建立合理景观结构的基础,它在自然保护区设计、土地持续利用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景现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0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 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和原理 2.1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 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利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问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汁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喈相处m。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宅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现设计学(1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汁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没计,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一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不同学科和领域对生态规划有着不同理解.公认的生态规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我们这里谈到的是广义的生态规划.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去指导其他一些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划(景观建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园林规划等),使其成为贯穿生态学原理的规划。生态规划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地理学家G.P.马什(G.P.Marsh,1864)、地质学家J.W.鲍威尔(J.W.Powell,1879)、英国生物学家派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1915)为代表的土地生态恢复、生态评价、生态勘测、综合规划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学实验心得

唐娅丽201311140229 生态实验心得 我们的生态学实验共进行了两天,这两天让我收获了很多。 第一天的生态学实验安排在十二月二十二号,即冬至那天。那是寒冷的一天,北风烈烈,阴云密布。早上我们七点多就到公交车站赶车,坐了一个小时左右才到了做实验的目的地――高坪区。到达目的地,老师讲了注意事项和安全事项后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做实验。 我所在的小组分成了两组:一组在森林里做实验,另一组在荒草坡做实验。我则被分在了荒草坡。荒草坡的面积很大而且很空旷,我们在荒草坡上拉起了样方,蹲在地上认样方中的植物、统计样方中的植物种类以及每种植物的数量。坡地上的风很大,大家都冷得有些颤抖,双手和脸颊冻得通红,但是我们还是坚持做完了实验并且记录了数据。那天回学校后,我手上的冻疮更严重了。 第二天的生态学实验按排在十二月二十四号。这次试验主要在校园内进行,共有四个实验,因此我们的实验小组分成了四组,我所在的小组做的实验是:大气湿度的测定。我们的实验主要是在一期完成的。 通过这两天的实验,我明白学习不仅仅是在温暖的教室里,也可以在寒冷的野外。同时,我也明白学习理论固然重要,但实际动手操作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在学习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证明和巩固理论,而不是纸上谈兵。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我还懂得了团结合作与分工协调的重要性。同学们相互帮助共同学习,又好又快

地完成了这两次实验,这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率,还使我们的友情更加浓厚,使我们更加了解彼此。最后,我明白探究科学需要勇气与毅力,我们在寒冷中坚持需要勇气与毅力,未来当我们质疑权威时也需要勇气和毅力。 总之,这两次生态学实验让我明白了很多。它不仅传授知识,更教我做人处事的道理,让我懂得了友情、团结合作、勇气和毅力的可贵,我将终生铭记感恩。

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综述

第20卷第2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 ol.20 No.2 2011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Jun. 2011 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综述 王树生,曹新林,刘海兵 (安化县林业局,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生态城市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指导城市建设的城市发展模式,是21世纪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理想目标.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整体性发展理论、经济与环境综合发展理论和城市耗散结构理论是生态城市发展的理论基础,对这些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04(2011)02–0033–03 Comprehensive Remarks on the Theory of the Ecology City Development WANG Shu-sheng, CAO Xin-lin, LIU Hai-bin (Forestry Bureau of Anhua Coun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Abstract:. The ecologic city is a development mode of a city constr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 and method. It is the ideal aim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costruction in the time of the 21st century. This paper analyses comprehensively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urban ecologic and systematic theor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the local progress theory, the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e dissipation theory. Key words: ecology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代表了社会进步和人类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愿望.生态城市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以人为核心,由社会、经济、环境子系统复合而成,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发展规划,目的在于形成和谐的社会、高效的经济、宜居的环境、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这种城市不仅提供给我们宜居的生活环境,还要创造出和谐的人文环境,它强调城市的生态标准,追求城市系统的和谐和高效. 生态城市的发展有其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需求,理论基础可归纳为5个方面: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整体性发展理论、经济与环境综合发展理论、城市耗散结构理论. 1 城市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生态系统是指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和研究生态城市问题,指导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是“生态城市”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从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一种生态系统.但它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它以人为核心,人类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的各项服务都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标;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虽然表面上看是属于人文生态系统,但它仍然是以自然为基础;城市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每一个城市都在不断地与周边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输入原材料和能源,输出废弃物和产品;城市生态系统相当脆弱,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调节能力降低.城市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思想内容有2方面. 1.1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自下而上环境之间以及各生物物种之间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主要包括2部分,一是生命系统,它是由生物构成的;二是环境系统,它是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条件.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能动因素,是生态系统的主体.任何生物都不可能以个体的方式单独存在,而是以同类生物的集合体的形式存在,我们将其称为“种群”,生物以“种群”形态,做为一个整体与环境发生联 收稿日期:2011-05-10 作者简介:王树生(1970-),男,湖南安化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工程技术研究.

国内外知识生态学研究综述

第29卷第3期2011年3月 Vol.29,No.3March,2011 ·综述· 情报科学 收稿日期:2010-06-21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图工委科研课题(2009L038);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08YBB031) 作者简介:孙振领(1973-),男,满族,河北青县人,副研究馆员,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知识管理、信息管理研究. 1知识生态学相关概念 1.1知识生态学 知识生态学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George P ór 将知识生态学定位为:一门交叉学科,它 研究能够同时创造、整合、共享和使用知识的关系、工具和方法【1】,个人和组织知识生态系统的学习、设计和改进是知识生态学的焦点【2-3】。Malhotra,Y 【4】 认 为组织系统的知识生态学是对具有自我调整功能的系统的行动、执行、适应的解释,它由知识节点、知识 转移和知识流构成。在知识生态学里,合作与生存的 基础是知识节点的差异性和相似性。Dr.Paul Shri - vastava 【5】认为组织知识过程涉及知识创造、分配、交 换、使用,包括组织智力资产的管理,对这些过程最好的比喻是生态学和生态系统。这些知识生态系统有输入、生产能力和输出,他们与其环境保持着开放的交换关系。 知识生态学是研究知识体系的生长发育、动力机制、形态结构、演化机理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拟议中的新学科【6】。犹如活的生命体与环境之间动态关联,学科与学科之间、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也像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样,既相互影响,又相 国内外知识生态学研究综述 孙振领 (湘南学院图书馆,湖南郴州423000) 摘要:首先,对国外以George P ór 为代表的知识生态学研究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知识生态学、 知识生态系统、知识生态位等相关概念,总结了哲学、管理学视域下的知识生态理论研究情况。第三,探讨了知识生态学在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应用现状。最后,对知识生态学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关键词:知识生态学;知识生态系统;知识管理;知识论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34(2011)03-0469-06 On Knowledge Ecology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SUN Zhen-Ling (Library of Xiangnan University,Chenzhou 423000,China) Abstract :Firstly we summarizes the studies on knowledge ecology represented by George P ór of the abroad.Secondly,we analyzed knowledge ecology,knowledge ecosystem and knowledge niche,and summed up the research of theory on knowledge ecology in philosophy,management.Thirdly,the article explored application on knowledge ecology in education,management,sociology.Finally,we raised the outlook of development trends on knowledge ecology research. Keywords :knowledge ecology;knowledge ecosystem;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theory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