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含钼催化剂研究进展

含钼催化剂研究进展

含钼催化剂研究进展
含钼催化剂研究进展

含钼催化剂研究新进展

摘要含钼催化剂广泛用于多种化工生产过程,在含钼精细化学品的研究与开

发中占有重要地位。简要介绍了我国近年来一些含钼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和有关文献1前言

催化是现代十分重要的化工技术,据统计,发达国家近三分之一的国民经济总

产值来自催化技术。含钼催化剂在催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广泛用于石油加工和化

工生产,如合成气制造、基本有机合成和精细化工产品等的的生产。因此,长期以

来国内外对含钼催化剂的创新和改进不断进行。这也引起我国钼业界的广泛关注,

逐渐成为我国钼深加工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现仅就我国近年来含钼催化剂的

一些新进展作简要介绍。

2烷烃的化学加工催化剂

2.1烷烃芳构化催化剂

四烷无氧脱氢芳构化,为甲烷活化和转化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王林胜等在1

993年首次报道一种以HZSM-5分子筛为载体的含钼催化剂使甲烷于无氧条件下高选择性地转化为苯。该催化剂是甲烷芳构化反应的典型催化剂。此后,对这种催化剂

的研究活跃。舒玉瑛等用机械混合、机械混合后焙烧、机械混合后微波处理等方法

制备这种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对甲烷芳构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机械混合

法、固相反应法和微波处理法制备的Mo/HZSM-5催化剂,比一般浸渍法能明显提高

芳烃的选择性和减少积碳生成;在不同制法的Mo/HZSM-5催化剂上,Mo物种落位不同,机械混合法、固相反应法和微波处理法能使Mo物种较多地落位于分子筛外表面

,这对甲烷芳构化反应有利,并明显减少积碳的生成。

王军威等用浸渍法、机械混合法和水热法制备了Mo/HZSM-5催化剂,并考察了

钼含量和反应时间对丙烷芳构化反应的影响,深入研究了Mo物种对HZSM-5分子筛结构和酸性的作用。

最近,田丙伦等报道了对Mo/MCM-22催化剂用于甲烷无氧芳构化的研究结果。MCM-22为晶粒呈片状、含两种孔道结构的高硅沸石分子筛。同Mo/HZSM-5催化剂相比,Mo/MCM-22催化剂稳定性更好,苯产物的选择性较高

。用浸渍法制备的Mo担载量为6%的Mo/MCM-22催化剂性能最佳。此外,还研究了添加钴对Mo/MCM-22催化反应性能和催化剂积碳性质的影响。

2.2烷烃选择氧化催化剂

甲基丙烯酸(MAA)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当前主要用烯烃为原料生产。然而,饱和烃较烯烃来源广泛,更经济易得,故近年来由异丁烷氧化制MAA已成研究

与开发的新方向。采用一般热表面催化法由异丁烷选择氧化制取MAA主要存在的问

题是MAA选择性低,浓度反应产物(COx)高达40%。激光促进表面反应法是很有应用前景的光催化合成新技术。最近,陶跃武等分别采用在铋钼复合氧化物、钒钼复

合氧化物表面上激光促进异丁烷选择氧化制MAA,取得选择性达到90%和无COx产生的良好结果。

3 加氢处理催化剂

加氢脱硫、加氢脱氮、加氢饱和等加氢处理催化剂,一般是将钼或钨和镍或钴

担载于γ-AL2O3或SiO2-AL2O3表面上制成的多组分负载型催化剂。这种在生产上

起重要作用的催化剂,已受到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性能优良的加氢处理催化剂

要求活性金属组分在载体表面上,第一,既有高分散度,又有高分散量;第二,分

散状态良好。对第一方面的决定性因素是载体;对第二方面的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

素既包括载体,也包括活性金属的组成和催化剂的制法。可见,载体的性质对加氢

处理催化剂性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最近,曹光伟等以按专利方法制备的新型γ-AL2O3为载体,研制出加氢处理催

化剂MoNiP/AL2O3。实验结果表明:这种γ-AL2O3有分布集中的较大孔径和较高的

机械强度,活性金属Mo在γ-AL2O3表面上的化学分散量达5.82umol/m2,很适合作

高活性加氢处理催化剂载体;Ni主要是在该催化剂表面上生成类NiMoO4化合物;P

能改善催化剂的还原性能,从而提高加氢处理活性。

王纲等研制成功一种具有孔容和比表面均大、孔分布集中的氧化铝载体,向其

中加入一种能提高催化剂活性和助剂A,制成FZC-301加氢脱硫钼钴催化剂。该催

化剂活性高,稳定性好,优于国外同类催化剂。

文献[9]作者研制的JT-4型加氢精制催化剂,是采用Ti-AL复合载体的Co-Mo加

氢精制催化剂,适用于高烯烃加氢脱硫精制工艺。

程伟等以钼酸铵、硝酸镍、γ-AL2O3作原料,用浸渍法制成Ni-Mo体系催化剂

,进行研究证明:双组分Ni-Mo催化剂各组分间形成复合物,改善了主组分的表面

分散状态,促进了催化剂的还原和硫化;复合物硫化后跟被还原的金属镍相互配合

,完成加氢脱硫反应。这一系列协同作用,对提高该催化剂的性能和反应活性起着

积极作用。

硫化态NiMo/γ-AL2O3虽然是广泛使用的加氢催化剂,但是其脱氮效果并不理

想。研究发现,大比表面积的γ-Mo2N,在烃类加氢反应中有与钌、铂等贵金属催

化剂相当的活性和高的加氢脱硫、脱氮选择性。高比表面的γ-Mo2N目前采用MoO3

和NH3合成,合成反应中产生的水蒸气易引起水热烧结,加之NH3分解放热,会导致

γ-Mo2N的孔结构破坏,比表面下降,合成量仅限为1g。为了突破在缓和条件下合

成高比表面的γ-Mo2N这一技术难关,柳去骐等用N2-H2混气取代NH3与MoO3反应,一次合成BTV表面积为165m2/g的γ-Mo2N催化剂3g,原料气可循环使用,反应终了

温度提高50k。在油质变重和环保对燃油硫和氮含量要求日益严格践,氮化钼加氢

精制催化剂引人瞩目,可望成为取代硫化钼类催化剂的新材料。

4一氧化碳变换催化剂

可用作加氢处理、甲烷化等反应的Co-Mo基催化剂,20世纪70年代以来被开发

成功为一氧化碳变换的新型耐硫变换催化剂,它具有活性温度低、活性温度宽(1

60-500C)、抗毒性强、寿命长等特点。随着以渣油和煤制合成气的兴起,耐硫变

换催化剂的地位日益提高,研究工作增多。

Co-Mo耐硫变换催化剂的活性相呈硫化态,使用过程需进行硫化,这也是其工

业应用的重要环节。此外,这类催化剂需要添加K、Mg等碱性金属才能表现较高的

低温活性。虽然钾助催化作用明显,但是有易流失,导致失活和后续设备腐蚀等问

题。

纵秋云等研究结果表明:钾能提高催化剂“捕硫”能力,使催化剂表面硫浓度

增加,催化剂在低硫时失硫变慢,因而提高催化剂在低硫条件下的活性;原料气H

2S含量较高时,钾的加入量有一最佳范围。林存仁等研究了碳酸钾对Co-Mo/γ-AL

2O3催化剂活性的促进机理,为工业应用提供民。张新堂等发表了钛促进的钴钼耐

硫催化剂的研究工作。

谭永放等研究Co-Mo系耐硫变换催化剂的结果表明:Co2O4和MoO3的硫化还原温度较高,而负载在载体上的活性组分Co、Mo的硫化还原温度大为降低;催化剂的硫

化还原反应是多步进行的,受O-S交换控制。

李玉敏等为改善耐硫变换催化剂各项性能,对兼具两种载体优点的复合氧化物

ZrO2-AL2O3作载体的Co-Mo-K耐硫变换催化剂研究表明:以ZrO2-AL2O3代替传统的γ-AL2O3作为Co-Mo-K耐硫变换催化剂载体,不仅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尤其是

低温活性,而且还能改善催化剂的热稳定性、氧化还原性、吸硫性和吸水性。他们

还指出:ZrO2作为一种新型催化剂载体,本身具有酸、碱、氧化和还原4种性质和

较好的热稳定性。

5合成醇催化剂

CO和H2合成甲醇的反应,在没有催化剂参加下,几乎不能进行,为典型的催化

反应。甲醇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催化剂的研制。铜锌铝、铜锌铬催化剂

是甲醇合成的重要工业催化剂,但是它们在原料气中存在少量硫化氢等毒物时,极

易中毒,故对耐硫催化剂的研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已报道的含钼耐硫合成甲醇

催化剂较多,其中以MoS2/K2CO3/MgO-SiO2催化剂的性能最好,它的一氧化碳转化

率最高,为36.1%,但是甲醇的选择性低,仅为50%,因而副产物多,后处理复杂

,距工业化的差距尚大。

李忠瑞等以活性炭为载体、不同Mo含量的钾钼合成催化剂的结构和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的性能研究发现:在硫化态催化剂中,Mo载量增加不但能提高合成醇的

收率与选择性,而且有利于改善产物的分布。

鲍俊等用溶液-凝胶法制备的钴钼氧化物催化剂,在浸渍K2CO3后硫化,研究

证明:不含钾的氧化态样品,以CoMoO4形式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有多种K-Mo-O物种生成,且使硫化态物种趋于稳定,所研制催化剂合成醇的活性与选择性较高6杂多酸催化剂

杂多酸催化剂泛指杂多酸及其盐,是由中心(杂)原子(P、Si等)和配位(

多)原子(W、Mo等)经氧原子桥联成空间组合的多氧簇金属配合物,可广泛用于

均相和多相催化体系。由于石油化工,特别是精细化工的发展,催化剂的多功能性

已成为研究的新目标。杂多酸催化剂为酸碱性与氧化还原性兼具的双功能型催化材

料,特别是杂多酸为环境在友好催化剂,可减少环境污染和设备腐蚀,对新催化过

程的研究意义很大。

杂多酸的酸性因构成元素而异,其中以磷钨酸的酸性最强。杂多酸催化新材料

主要是微孔杂多酸与新型负载型杂多酸。因均相催化难以从反应体系分离回收并再

利用,故目前固体杂多酸催化剂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杂多酸具有强氧化还原性能

。这主要归因于它是多电子体系。活性最好的,以分子氧作氧化剂时,为含Mo、V

的杂多酸;以环氧化物为氧化剂时,为含钨的杂多酸。

杂多酸均相氧化新材料主要是结构独特的过渡金属取代的杂多酸盐。例如,能

催化烯烃环氧化的PMo11(M)O39n-(M=Co、Ru)催化剂。气-固相催化氧化新材料包括微孔杂多酸盐和部分还原的杂多酸。已经证明,还原态的杂多酸有更强的氧

化能力。例如,浓度还原的杂多酸吡啶盐(PyH)3PMo12O40用于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丙烷转化率为7.5%,丙烯酸选择性为28.5%,而未还原时,在同样条件下

,丙烷转化率为0.9%,丙烯酸选择性为1.3%。近来,杂多酸催化氧化的新过程主要

是烃类氧化反应。多相氧化反应集中于氧化脱氢、部分氧化、选择氧化和氨氧化。

例如,用HPMo12O41SiO2催化氧化乙烷脱氢,乙烷转化率约3%,产物乙烯和甲醛总选择性70%。

7结束语

钼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开发成功的含钼催化剂早已在工

业上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对已有含钼催化剂仍在不断改进,创新的含钼催化剂不断聘,,为钼业在催化领域的发展展示出广阔的良好前景。应该看到,我国钼业在催

化领域尚少建树,希望能与有关专业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使我国含钼催化剂的研

究与应用开发尽快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钴钼系催化剂的硫化

硫化成功的必备条件有三个:0 _; X" s0 j6 }8 b+ N! } 1)要有足够高的硫化温度,一般不大于500 ℃;2)要有足够的强制硫化时间,并且最好有数小时的闷炉;3)强制硫化时,原料气中的硫化氢越高越好,一般不低于15 g/Nm3 。硫化时要防止催化剂超温,超过550 ℃对催化剂造成危害,但短时间超温对催化剂活性影响不大。 一、硫化条件) q8 j* @- |7 J3 C1 y& U 1、温度对硫化反应深度的影响很大,一般入口温度控制在230~260℃,床层温度控制在250~280℃。硫化反应后期应尽量提温,适当的高温(~425℃)既可以保证催化剂的活性,又可缩短硫化时间。7 K& X* R7 H+ c! }* o 2、硫化压力对硫化深度的影响不是很大,可根据装置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压力,一般不低于1.0MPa(表压)。 3、H2S的浓度过低(体积分数≤0.2%)时,还原后的催化剂活性较差;H2S的较高时,对催化剂的影响不大。出于安全考虑,H2S的浓度不宜提的太高。/ W9 q8 h) o0 ?% I% h 4、系统中H2的体积分数尽量控制在10%~20%,过低会影响CS2的氢解,过高则有可能发生还原反应。 CS2在200℃以上时才发生氢解反应,所以添加CS2要等到温度达230℃左右开始添加。过早添加容易使CS2氢解不完全,在系统内冷凝和吸附。当达到温度时,就会突然发生氢解反应,放出大量的反应热导致床层温度暴涨。但超过250℃再加CS2,就可能发生CoO和MoO3的还原反应,使催化剂失活。运行过程中要保持H2的体积分数在10%~35%之间,因为当H2的浓度过低时,亦有可能造成CS2氢解不完全,在系统内冷凝和吸附。当H2含量提高时,CS2大量氢解,释放过多的反应热,从而导致催化剂床层温度暴涨。串联硫化时要防止“提温提硫”的同时发生,因为当上段硫穿透时,较高的热点温度和上段穿透的硫进入下一段,造成下段“提温提硫”,很容易造成超温。

纳米载体的限域效应对催化性能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

纳米载体的限域效应对催化性能影响机制的研 究进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纳米载体的限域效应对催化性能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自上世纪末以来, 纳米科学和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其中纳米材料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将体系的尺寸减小到一个特定的范围(如 1~100 nm)时,在不添加任何其他组分的情况下,纳米体系的电子结构会发生变化。量子力学已经证明,大量原子组成的固体材料的价电子为连续的“能带”,当这类体相材料在某一方向上被缩小,特别是缩小到纳米尺度时,电子在该方向的运动就受到空间的束缚和限域,这种限域效应将会改变电子运动特性、导致体系电子结构特别是价电子结构的改变,从而可能会产生量子突变。这种体系尺寸对电子特性的调变为催化剂的催化特性进行调控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途径[1]。. 近几年,部分研究团队在利用纳米材料的限域效应对催化剂的改性以及催化过程的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并且大量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报道和文章被发表出来,其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包信和院士团队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的较早也很突出。该团队在铂金属颗粒表面加载了过渡金属氧化物,制备出了具有界面限域效应的TMO/Pt非均相逆催化剂(Oxide-on-Metal Inverse Catalysts),利用界面限域效应对催化体系结构和电子特性的影响作用,改善了在催化过程(特别是在催化氧化反应)中传统非均相催化剂容易出现的催化活性中心的失活以及催化功能的失效等问题[2]。 图1两种金属催化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A)传统的氧化物作为载体的金属催化体系(Oxide supported metal system) 和 (B)过渡金属纳米氧化物倒载型催化体系(oxide-on-metal system)

纳米催化剂的介绍及其制备

纳米催化剂的介绍及其制备 --工业催化剂小论文 姓名:蒋应战 班级:化工091 学号:0806044111(32号) 指导老师:宫惠峰老师 学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目录 1.纳米材料作催化剂的特点 (2) 2.纳米催化剂制备……………………………….. ..2-3 3.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催化剂………………………...4-9 4.纳米粒子催化剂的应用 (10) 5.纳米催化剂的展望................................. . (11) 参考文献................................. . .. (11)

纳米催化剂的介绍及其制备 纳米材料是指颗粒尺寸为纳米量级(1nm~l00nm)的超细粒子材料。纳米技术是当前材料学中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纳米粒子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晶格缺陷多,表面能高的特性,在一些反应中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性能。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已成为催化剂制备学科中的一个热点。纳米催化剂相对常规尺寸的催化剂具有更高的表面原子比和比表面积,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大大高于传统催化剂,可作为新型材料应用于化工中。 1. 纳米材料作催化剂的特点 工业生产中的催化剂应具有表面积大,稳定性好,活性高等优点。而纳米材料恰恰满足这些特点。采用纳米材料制备的催化剂比常规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选择性更高。例如,利用纳米材料可用作加氢催化剂,粒经小于0.3nm的镍和铜—锌合金的纳米材料的催化效率比常规镍催化剂高10倍。又如纳米稀土氧化物/氧化锌可作为二氧化碳选择性氧化乙烷制乙烯的催化剂,用这种纳米催化剂,乙烷和二氧化碳反应可高选择性地转化为乙烯,乙烷转化率可达60%,乙烯选择性可达90%。 1.1 纳米催化剂的表面与界面效应 纳米催化剂颗粒尺寸小,位于表面的原子占的体积分数很大,产生了相当大的表面能,随着纳米粒子尺寸的减少,比表面积急剧加大,表面原子数及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大。例如,某纳米粒子粒径为5nm时,比表面积为180/g,表面原子所占比例为50%,粒径为2nm时,比表面积为450/g,表面原子所占比例为80%,由于表面原子数增多,比表面积大,原子配位数不足,存在不饱和键,导致纳米颗粒表面存在许多缺陷,使其具有很高的活性,容易吸附其它原子而发生化学反应。这种表面原子的活性不但引起纳米粒子表面输送和构型的变化,同时也引起表面电子自旋、构象、电子能谱的变化。 1.2纳米催化剂的量子尺寸效应 当粒子的尺寸降到(1~10)nm时,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半导体纳米粒子存在不连续的最高被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未被占据的分子轨道能级,能隙变宽,此现象即量子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会导致能带蓝移,并有十分明显的禁带变宽现象,使得电子/空穴具有更强的氧化电位,从而提高了纳米半导体催化剂的光催化效率。 1..3纳米粒子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量子隧道效应是从量子力学观点出发,解释粒子能穿越比总能量高的势垒的一种微观现象。近年来发现,微颗粒的磁化强度和量子相干器的磁通量等一些宏观量也具有隧道效应,即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研究纳米这一特性,对发展微电子学器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纳米催化剂制备 目前制备纳米材料微粒的方法有很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制备的纳米粒子必须符合下列要求:a.表面光洁;b.粒子形状、粒径及粒度分布可控;c.粒子不易团聚、易于收集;d.包产出率高。

催化原理

一、催化剂的定义与催化作用的特征 1.定义:凡能加速化学反应趋向平衡,而在反应前后其化学组成和数量不发生变化的物质。2.特征:①加快反应速率;②反应前后催化剂不发生化学变化(催化剂的化学组成--不变化物理状态---变化(晶体、颗粒、孔道、分散))③不改变化学平衡④同时催化正、逆反应。⑤对化学反应有定向选择性。 二、催化剂的评价指标 工业催化剂的四个基本指标:选择性、稳定性、活性、成本。 对工业催化剂的性能要求:活性、选择性、生产能力、稳定性、寿命、机械强度、导热性能、形貌和粒度、再生性。 1.活性催化剂使原料转化的速率:a=-(1/w)d(nA)/dt 2.生产能力--时空收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催化剂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目的产物量Y v,t=n p/v.t or Y W,t=n p/w.t 3.选择性:目的产物在总产物中的比例S=Δn A→P/Δn A=(p/a).(n P/Δn A) =r P/Σr i 4.稳定性:指催化剂的活性随时间变化 5.寿命:是指催化剂从运行至不适合继续使用所经历的时间 三、固体催化剂催化剂的组成部分 主催化剂---活性组份:起催化作用的根本性物质,即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如合成氨催化剂中的Fe。其作用是:化学活性,参与中间反应。 共催化剂:和主催化剂同时起作用的组分,如脱氢催化剂Cr2O3-Al2O3中的Al2O3。甲醇氧化的Mo-Fe催化剂。 助催化剂:它本身对某一反应无活性,但加入催化剂后(一般小于催化剂总量10%)能使催化剂的活性或选择性或稳定性增加。加助催化剂的目的:助活性组份或助载体。 载体:提高活性组份分散度,对活性分支多作用,满足工业反应器操作要求,满足传热传质要求。 四、固体催化剂的层次结构 初级粒子:内部具有紧密结构的原始粒子; 次级粒子:初级粒子以较弱的附着力聚集而成-----造成固体催化剂的细孔; 催化剂颗粒:次级粒子聚集而成-----造成固体催化剂的粗孔; 多孔催化剂的效率因子:η=K多孔/K消除内扩散=内表面利用率<1 五、催化剂的孔内扩散模型 物理吸附:分子靠范德华力吸附,类似于凝聚,分子结构变化不大,不发生电子转移与化学键破坏。 努森扩散(微孔扩散):当气体浓度很低或催化剂孔径很小时,分子与孔壁的碰撞远比分子间的碰撞频繁,扩散阻力主要来自分子与孔壁的碰撞。散系数D K=9700R(T/M)0.5 式中:R是孔半径,cm; T是温度,K;M是吸附质相对分子量。 体相扩散(容积扩散):固体孔径足够大,扩散阻力与孔道无关,扩散阻力是由于分子间的碰撞,又称分子扩散。体相扩散系数D K=νγθ/(3τ)式中ν、γ 分别是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和平均自由程;θ 固体孔隙率;τ 孔道弯曲因子,一般在2~7。 过渡区扩散:介于Knudsen扩散与体相扩散间的过渡区。分子间的碰撞及分之与孔道的碰撞都不可忽略 构型扩散:催化剂孔径尺寸与反应物分子大小接近,处于同一数量级时,分子大小发生微小变化就会引起扩散系数发生很大变化。例如:分子筛择形催化 六、催化过程的分类 均相催化:反应物和催化剂处于同一相

含钼催化剂研究进展

含钼催化剂研究新进展 摘要含钼催化剂广泛用于多种化工生产过程,在含钼精细化学品的研究与开 发中占有重要地位。简要介绍了我国近年来一些含钼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和有关文献1前言 催化是现代十分重要的化工技术,据统计,发达国家近三分之一的国民经济总 产值来自催化技术。含钼催化剂在催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广泛用于石油加工和化 工生产,如合成气制造、基本有机合成和精细化工产品等的的生产。因此,长期以 来国内外对含钼催化剂的创新和改进不断进行。这也引起我国钼业界的广泛关注, 逐渐成为我国钼深加工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现仅就我国近年来含钼催化剂的 一些新进展作简要介绍。 2烷烃的化学加工催化剂 2.1烷烃芳构化催化剂 四烷无氧脱氢芳构化,为甲烷活化和转化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王林胜等在1 993年首次报道一种以HZSM-5分子筛为载体的含钼催化剂使甲烷于无氧条件下高选择性地转化为苯。该催化剂是甲烷芳构化反应的典型催化剂。此后,对这种催化剂 的研究活跃。舒玉瑛等用机械混合、机械混合后焙烧、机械混合后微波处理等方法 制备这种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对甲烷芳构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机械混合 法、固相反应法和微波处理法制备的Mo/HZSM-5催化剂,比一般浸渍法能明显提高 芳烃的选择性和减少积碳生成;在不同制法的Mo/HZSM-5催化剂上,Mo物种落位不同,机械混合法、固相反应法和微波处理法能使Mo物种较多地落位于分子筛外表面 ,这对甲烷芳构化反应有利,并明显减少积碳的生成。 王军威等用浸渍法、机械混合法和水热法制备了Mo/HZSM-5催化剂,并考察了 钼含量和反应时间对丙烷芳构化反应的影响,深入研究了Mo物种对HZSM-5分子筛结构和酸性的作用。 最近,田丙伦等报道了对Mo/MCM-22催化剂用于甲烷无氧芳构化的研究结果。MCM-22为晶粒呈片状、含两种孔道结构的高硅沸石分子筛。同Mo/HZSM-5催化剂相比,Mo/MCM-22催化剂稳定性更好,苯产物的选择性较高 。用浸渍法制备的Mo担载量为6%的Mo/MCM-22催化剂性能最佳。此外,还研究了添加钴对Mo/MCM-22催化反应性能和催化剂积碳性质的影响。 2.2烷烃选择氧化催化剂 甲基丙烯酸(MAA)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当前主要用烯烃为原料生产。然而,饱和烃较烯烃来源广泛,更经济易得,故近年来由异丁烷氧化制MAA已成研究 与开发的新方向。采用一般热表面催化法由异丁烷选择氧化制取MAA主要存在的问 题是MAA选择性低,浓度反应产物(COx)高达40%。激光促进表面反应法是很有应用前景的光催化合成新技术。最近,陶跃武等分别采用在铋钼复合氧化物、钒钼复 合氧化物表面上激光促进异丁烷选择氧化制MAA,取得选择性达到90%和无COx产生的良好结果。

纳米催化剂

纳米催化剂

纳米催化剂进展 中国地质大学,材化学院,武汉430000 摘要:简要介绍了纳米催化剂的基本性质、其相对于其他催化剂的优势,并较详细地介绍了纳米催化剂类型、部分应用以及相对应类型催化剂例子的介绍,以及常见的制备方法及其表征手段,最后介绍了部分国内和国外纳米催化剂的应用,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预测。 关键词:纳米催化剂应用制备催化活性进展 近年来,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已广泛地渗透到催化研究领域, 其中最典型的 实例就是纳米催化剂(nanocatalysts—NCs)的出现及与其相关研究的蓬勃发展。NCs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高等特点, 显示出许多传统催化剂无法比拟的优异特性;此外, NCs还表现出优良的电催化、磁催化等性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能源、涂料、生物以及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本文主要就近年来NCs 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纳米催化剂的性质 1.1表面效应 通常所用的参数是颗粒尺寸、比表面积、孔径尺寸及其分布等,有研究表明,当微粒粒径由10nm减小到1nm时, 表面原子数将从20%增加到90%。这不仅使得表面原子的配位数严重不足、出现不饱和键以及表面缺陷增加, 同时还会引起表面张力增大, 使表面原子稳定性降低, 极易结合其它原子来降低表面张力。此外,Perez等认为NCs的表面效应取决于其特殊的16种表面位置, 这些位置对外来吸附质的作用不同, 从而产生不同的吸附态, 显示出不同的催化活性。 1.2体积效应 体积效应是指当纳米颗粒的尺寸与传导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相当或比其更小时, 晶态材 料周期性的边界条件被破坏, 非晶态纳米颗粒的表面附近原子密度减小, 使得其在光、电、声、力、热、磁、内压、化学活性和催化活性等方面都较普通颗粒相发生很大变化,如纳米级胶态金属的催化速率就比常规金属的催化速率提高了100倍。 1.3量子尺寸效应 当纳米颗粒尺寸下降到一定值时, 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将由准连续态分裂为分立能级, 此时处于分立能级中的电子的波动性可使纳米颗粒具有较突出的光学非线性、特异催化

催化剂制备方法大全

催 化 剂 的 制 备 方 法 与 成 型 技 术 总 结 应用化学系1202班 王宏颖 2012080201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与成型技术 一、固体催化剂的组成: 固体催化剂主要有活性组分、助剂和载体三部分组成: 1.活性组分:主催化剂,是催化剂中产生活性的部分,没有它催化剂就不能产生催化作用。 2.助剂:本身没有活性或活性很低,少量助剂加到催化剂中,与活性组分产生作用,从而显著改善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等。 3.载体:载体主要对催化活性组分起机械承载作用,并增加有效催化反应表面、提供适宜的孔结构;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和抗毒能力;减少催化剂用量,降低成本。 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催化剂载体有:SiO2,Al2O3、玻璃纤维网(布)、空心陶瓷球、有机玻璃、光导纤维、天然粘土、泡沫塑料、树脂、活性炭,Y、β、ZSM-5分子筛,SBA-15、MCM-41、LaP04等系列载体。 二、催化剂传统制备方法 1、浸渍法 (1)过量浸渍法 (2)等量浸渍法(多次浸渍以防止竞争吸附) 2、沉淀法(制氧化物或复合氧化物)(注意加料顺序:正加法或倒加法,沉淀剂 加到盐溶液为正,反之为倒加) (1)单组分沉淀法 (2)多组分共沉淀法 (3)均匀沉淀法(沉淀剂:尿素) (4)超均匀沉淀法 (NH4HCO3和NH4OH组成的缓冲溶液pH=9) (5)浸渍沉淀法 浸渍沉淀法是在浸渍法的基础上辅以均匀沉淀法发展起来的,即在浸渍液中预先配入沉淀剂母体,待浸渍单元操作完成后,加热升温使待沉淀组分沉积在载体表面上。此法,可以用来制备比浸渍法分布更加均匀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负载型催化剂。 (6)导晶沉淀法 本法是借晶化导向剂(晶种)引导非晶型沉淀转化为晶型沉淀的快速有效方法。举例:以廉价易得的水玻璃为原料的高硅酸钠型分子筛,包括丝光沸石、Y型、X型分子筛。 3、共混合法 混合法是将一定比例的各组分配成浆料后成型干燥,再经活化处理即可。如合成气制甲醇用的催化剂就是将氧化锌和氧化铬放在一起混合均匀(适当加入铬

合成氨催化剂的生产和技术

合成氨催化剂的生产和技术 钱伯章 (金秋石化科技传播工作室,上海200127) 摘 要 介绍了世界合成氨催化剂发展历程、新开发的合成氨催化剂种类,同时评述了我国化肥催化剂研发和生产近况,对我国化肥催化剂性能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合成氨 催化剂 化肥 生产 技术 进展 收稿日期:2003-07-14。 作者简介:钱伯章,高级工程师,1963~1996年任职于中国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2001年创立金秋石化科技传播工作室,从事石油化工技术和经济信息调研和传播工作,获各种各级荣誉奖60余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500余篇。 1 合成氨催化剂的开发历程 世界需求氮肥(折氮量)将从2001年11060亿吨增加到2003年11112亿吨,世界氮肥(折氮量)能力现为11327亿吨/年(合成氨能力116亿吨/年)。 2005年前,全世界将有约6150Mt/a 合成氨装置投产。沙特阿拉伯化肥公司(SAFCO)(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子公司)兴建的世界最大单系列合成氨装置将于2005年投产,该装置能力为3kt/d(约110Mt/a),它比现有的最大装置大50%。另外,4kt/d 规模的装置也已完成初步设计。 现在,世界最大单系列新建装置为阿根廷Profertil 公司的2105kt/d 装置,采用海尔德-托普索技术。印度尼西亚博廷拥有2kt/d 装置。巴斯夫在比利时拥有2106kt/d 装置,由乌德公司建设。KBR 公司在特立尼达建有3套1185kt/d 装置,第4套装置正在建设中,第3套装置由加勒比氮肥公司运作,产能已达2kt/d,所有这几套装置都采用KBR 公司KAAP 技术(KB R 先进合成氨工艺)用于氨合成。 大型装置可实现经济规模,单系列装置规模翻番,可减少投资费用约20%,按照当今技术,放大到313kt/d 也是可行的。KBR 己设计了4kt/d 装置,除主转化器和氨转化器为并列设置外,所有其他设备均为单系列。 世界大约10%的能源用于合成氨生产,所以,合成氨工艺和催化剂的改进将对矿物燃料的消费量产生重大影响。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合成氨技术继续向前发展,并建设了规模更大的装置,每吨合成氨生产的能耗也降到了28GJ 。一种铁钴催化剂引入了ICI 公司的LC A 流程,LC A 工艺中合成内件 的操作压力为8MPa 。1992年,第一个无铁的氨合 成催化剂由凯洛格公司(现KB R 公司)应用于其KAAP(Kellogg 高级氨合成工艺)工艺中。这种钌催化剂以一种石墨化的碳作为载体。据称其活性是传统的熔铁催化剂的10~20倍。在反应中,这种催化剂具有不同的动力学特征,内件可在低于化学计量的氢/氮比及约9MPa 压力下操作。 自从Haber 和Mittasch 研究之后,几乎没有发现高活性的催化剂,因此熔铁催化剂仍是广泛应用的催化剂。它具有高内在活性,长使用寿命和高密度特点,除这些优点外,它最公认的优点是价格便宜。 尽管熔铁催化剂有很多优点,但人们一直在努力开发新型催化剂,并对无铁类催化剂产生了浓厚兴趣。上个世纪70~80,日本积极寻求开发钌基催化剂。继在ICI AMV 和LCA 工艺中推出铁-钴系催化剂后,在KAAP 工艺中采用的以碳为载体的钌催化剂推动了氨合成催化剂的发展。完全不含铁、不含钌的催化剂(如Cs/Co 3Mo 3N 催化剂),其活性介于熔铁类和钌系催化剂之间,活性低于钌系催化剂。Cs/Co 3Mo 3N 催化剂、KM1R 催化剂(托普索的熔铁催化剂)和以碳为载体的含钡6%、含钌617%的催化剂在氢/氮比各为3B 1和1B 1的工艺条件下作出的对比可以看出,Cs/Co 3Mo 3N 催化剂的动力学特征介于熔铁和钌基催化剂之间,但它在600e 空气中焚烧时可再生成

纳米光催化剂研究现状与展望

年月纳米光催化剂研究现状与展望 马成乡 太原学院山西太原030032 摘要:随着水污染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纳米光催化剂的研究也逐渐的开展起来。本文在分析影响纳米光催化剂性能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纳米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并对该材料的发展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纳米光催化剂;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的污染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各种环境污染事件开始被社会媒体广泛的暴露出来。在种类比较多的环境污染物中,有机物的比例占到了50%以上。其中天然有机物对环境水体的污染比较小,大多数人工有机物对水体环境的污染程度较大。光催化技术与其他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相比,并不需要进行二次净化处理,而且这种纳米光催化剂可以循环使用。 一、影响纳米光催化剂的因素研究 影响纳米光催化剂的性能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催化剂的晶体结构:通常用作光催化剂的TiO 2具有两种晶体结构,分别为锐钦矿型和金红石型。有的研究结构表明,如果在锐钦矿型的晶体上进行金红石型晶体的生产,能够有效的促进锐钦矿型晶体多污染物的吸收。2.纳米催化剂粒径的影响:催化剂粒径的大小对其催化性能具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很多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催化剂粒径的降低,光谱能够响应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广。尤其当光催化剂离子达到纳米级别时,将会具有更高的氧化还原能力。但是随着纳米粒径的进一步减小,光的载流子在表面符合的概率会进一步增加,也就意味着光催化剂性能的下降。3.比表面积的影响:在反应物质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表面积越大,催化剂的活性也就越高;另外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是并不稳定的。 在反应体系与催化剂的反应条件方面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应的温度:一般来说温度对于光子的表面迁移和吸附以及解吸并不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问对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比较小。光催化剂在光的作用下进行各类有机物的催化反应过程时,反应速率与温度比较符合阿伦尼乌斯方程的描述。2.溶液PH 值得影响:溶液的PH 值对半导体的能带分布和表面的性质具有较高的影响。徐成杰等人在研究TiO2在降解有机物的过程中发现,当溶液的PH 值为7时,其降解的效率达到最低。3.光强度的影响:当环境中光的强度较低时,降解速率与光照强度程线性关系;中等光照强度,两者呈现平方根线性关系;当进一步增加光照强度时,催化速率的增加并不明显。 二、纳米光催化的掺杂改性以及复合半导体纳米催化剂的研究 当前纳米的光催化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TiO 2的光催化剂掺杂改性研究。在很多学者的研究之中,为了进一步减少自由电子与空穴相互复合的概率,可以在二氧化钛中掺杂少量的稀土离子。非金属离子的掺杂可以使得辐射光谱的范围进一步增强,进而可以提高可见光的利用效率。最近十年以来,双组份甚至是多组分掺杂已经成为纳米光催化剂TiO 2改性研究的热点。美国华盛顿大学的S AKATania 等学者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N-TiO 2光催化剂,ES R 实验研究表明,这种经过掺杂改性的催化剂在500-678nm 光源的照耀下,对于乙醛的降解具有优异的效果。 最近几年以来半导体复合光催化剂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注意。从本质上来说,半导体复合就是指一种物质粒子对另外一种物质粒子的修饰。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半导体比单一半导体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效果。Tang 等人制备了CaIn 2O 4复合半导体,在亚甲基蓝120min 的脱色实验内,其脱色率可以达到96%。T ony 等人研制除了Fe 2O 3-S nO 2、CuO-SnO 2等类型的复合纳米半导体光催化剂。 三、展望 纳米光催化剂对当前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比较合理的方案,但是目前环境中的光催化剂研究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影响纳米光催化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了催化剂的晶体结构、比表面积、反应温度、PH 值等因素;其次对纳米光催化的掺杂改性以及复合半导体纳米催化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指出在以后的污水处理方面,应该设计比较简单的工艺组合反应来处理废水中的污染物,使得纳米光催化剂能够真正的从实验室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GuoX.,Yang J.,Deng Y.et.al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photoluminescence of hierarchic al lead tungstate superstructures re f f ects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surf actanats[J].European Journalof Inorganic Chemistry,2013,2010(11):1736-1742. [2]SeguraPA,Frane oisM,Ga gnonC,etal.Reviewof theoeeurreneeo f anti-inf eetivesin contaminatedwastew atersandnatUr alanddrinkingw a ters[J].EnvironHealthpersP,2012,117(5):675-684. 管理创新 2014129

钴钼系耐硫变换催化剂使用注意事项

K8-11系列催化剂使用注意事项 一、催化剂的使用 1.1 催化剂的装填 装填催化剂之前,必须认真检查反应器,保持清洁干净,支撑栅格正常牢固。为了避免在高的蒸汽分压和高温条件下损坏失去强度,催化剂床层底部支撑催化剂的金属部件应选用耐高温和耐腐蚀的惰性金属材料。惰性材料应不含硅,防止高温、高水汽分压下释放出硅。 催化剂装填时,通常没有必要对催化剂进行过筛,如果在运输及装卸过程中,由于不正确地作业使催化剂损坏,发现有磨损或破碎现象必须过筛。催化剂的装填无论采取从桶内直接倒入,还是使用溜槽或充填管都可以。但无论采用哪一种装填方式,都必须避免催化剂自由下落高度超过1米,并且要分层装填,每层都要整平之后再装下一层,防止疏密不均,在装填期间,如需要在催化剂上走动,为了避免直接踩在催化剂上,应垫上木版,使身体重量分散在木版的面积上。 一般情况下,催化剂床层顶部应覆盖金属网和/或惰性材料,主要是为了防止在装置开车或停车期间因高的气体流速可能发生催化剂被吹出或湍动,可能由于气体分布不均发生催化剂床层湍动,损坏催化剂。 由于高压,原料气密度较大,为了尽可能的减小床层阻力降,应严格控制催化剂床层高度和催化剂床层高径比。通常催化剂床层高度应控制在3~5m;催化剂床层高径比控制在1.0~1.8。 1.2 开车 1.2.1 升温 为防止水蒸气在催化剂上冷凝,首次开车升温时,应使用惰性气体(N 2、H 2 、 空气或天然气)把催化剂加热到工艺气露点以上温度,最好使用N 2 。 采用≤50℃/h的升温速度加热催化剂,根据最大可获得流量来设定压力,从而确保气体在催化剂上能很好分布。在通常情况下,气体的有效线速度不应小于设计值的50%,但也不应超过设计值。 当催化剂床层温度达到100℃~130℃时,恒温2~3小时排除吸附的物理水,然后继续升温至200℃~230℃时,进行下一步的硫化程度。如果最初加热选用的是空气,在引入硫化气之前,必须用氮气或蒸汽吹扫系统,以置换残余氧气。硫化气的切换基本上在常压或较高压力下进行,这取决于气流的方便。 1.2.2 硫化 与铁铬系催化剂的还原相似,钴钼系耐硫变换催化剂使用前一般需要经过活化(硫化)方能使用,硫化的好坏对硫化后催化剂的活性有着重要作用。 如果工艺气中的硫含量较高,一般使用工艺气直接硫化时,硫化过程中可能发生下述反应: CoO+H 2S ? CoS+H 2 O ?H0 298 =-13.4KJ/mol (1) MoO 3+2H 2 S+H 2 ? MoS 2 +3H 2 O ?H0 298 =-48.1KJ/mol (2) CO+H 2O ? CO 2 +H 2 ?H0 298 =-41.4KJ/mol (3) CO+3H 2? CH 4 +H 2 O ?H0 298 =-206.2KJ/mol (4) 硫化过程为了使产生的热量尽可能小,便于硫化温度控制,在硫化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抑制这后两个反应,特别是反应(4),通常催化剂转化成硫化态后,对反应(3)是有利的,但催化剂为氧化态时,并在较高的压力下,即开车的初期

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比较_宁慧森

纳米催化材料由于其特有的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性能,显现出许多特有性质[1 ̄2],在催化领域的应用为广大催化工作者开拓了一个广阔空间,国际上已把纳米粒子催化剂称为第四代催化剂,因此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发达国家都相继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开展纳米粒子作为高性能催化剂的研究,如美国的Nano中心,日本的Nano ST均把纳米材料催化剂的研究列为重点开发项目。我国对纳米材料的研究也给以高度重视,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大力支持纳米材料及纳米催化剂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成果[3 ̄5]。目前,国内外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和应用逐步拓展到催化加氢[6]、脱氢[7 ̄9]、聚合、酯化、化学能源[10]、污水处理[11]等方面。纳米金属催化剂制备方法分为化学法及物理法:化学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沉淀法、溶剂热合成法、微乳法和水解法等;物理法包括气相凝聚法、溅射法和机械研磨法等。 1 化学法制备金属纳米催化剂 1.1 溶胶-凝胶法 该法一般是以金属盐或半金属盐作前驱体,将适当的烷氧化物如四甲氧基硅烷与水、酸性或碱性催化剂与共熔剂,在搅拌超声下进行水解和缩聚反应形成SiO2三维网络结构。在成胶过程中引入的金属组分包埋在三维网络结构中,再进行凝胶老化过程,即将凝胶浸于液体中,继续聚合反应,凝胶强度增加。最后通过干燥,将溶剂从相互关联的多孔网格中蒸发掉,即可得到纳米尺寸的网格结构。溶胶-凝胶技术已成为实现化学剪裁合成纳米材料的主要手段[12 ̄13]。但该法使用的原料价格较昂贵;通常整个溶胶-凝胶过程所需时间较长,有时长达几天或几周;而且凝胶中存在大量微孔,在干燥过程中将逸出许多气体及有机物,并产生收缩。溶胶-凝胶法还被用来制备复合纳米金属催化剂,如Keiji Hashimoto等人[14]利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K+[Zn3(SiO3Al)10(OH)2]-纳米粒子用于醇脱氢反应。李永丹等人[15]还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镍基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甲烷分解制备碳纳米管的研究,所制备的纳米管直径为10 ̄20nm。雷翠月[12]也利用此法,直接制备出了高比表面积、低堆积密度的纤维状纳米级负载型CuO-Al2O3 超细粒子,活性组分以远低于纳米级的微晶粒子簇状态均匀地分散在纳米级氧化铝载体表面,在500℃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晶粒未聚集长大,在十二醇催化胺化反应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催化活性。陈立功等人[16]在醇催化胺化反应研究中开发了一种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利用这种方法制备的铜基纳米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都有了显著提高。 1.2 沉淀法 沉淀法是指包括1种或多种离子的可溶性盐溶液,加入沉淀剂(如OH-、C2O42-等)于一定温度下使溶液水解,形成不溶性的氢氧化物、水合氧化物或盐类而从溶液中析出,将溶剂和溶液中原有的阳离子洗去,经热解或热脱即得到所需的氧化物粉料。此法是传统制备氧化物方法之一[17],主要包括以下4种。 1.2.1 共沉淀法 将过量的沉淀剂加入混合后的金属盐溶液中, 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比较 宁慧森,白国义 (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摘 要: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法和物理法。化学法中主要有溶胶-凝胶法、沉淀法、溶剂热合成法、微乳法和水解法等;物理法主要有气相凝聚法、溅射法和机械研磨法等。其中化学法 中的溶胶-凝胶法及沉淀法应用最广。对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比较,并简要论述了制备及应 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纳米催化剂;催化;制备 中图分类号: TQ4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191(2007)03-0015-04 收稿日期:2007-03-25 基金项目:河北大学博士基金资助项目(2005046) 作者简介:宁慧森(1976-),男,河北保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精细化工和催化领域。 电子信箱:nhs-lyq@163.com 2007年第5卷第3期 Chemical Propellants & Polymeric Materials · 15 ·

配位催化剂的应用

配位催化剂的应用前景 某某* (单位名称地址邮编) 摘要;本文介绍了材料的类型和常用的合成方法,综述了近年来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特别是以材料中骨架金属作为活性中心骨架有机配体作为活性中心和负载催化活性组分的催化反应,以期对材料的催化性能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类型合成催化应用;负载型金催化剂;催化性能 1前言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是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通过自组装过化生成的一类具有周期性多维网状结构的多孔晶体材料,具有纳米级的骨架型规整的孔道结构,大的表面积和孔隙率以及小的固体密度,在吸附、分离、催化等方面均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已成为新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材料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89年为主要代表的工作在硝基甲烷中制备出了具有类似金刚石结构的三维网状配位聚合物同时预测了该材料可能产生出比沸石分子筛更大的孔道和空穴,从此开始了材料的研究热潮。但早期合成的材料的骨架和孔结构不够稳定,容易变形。直到1995年等合成出了具有稳定孔结构的,才使其具有了实用由于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规整的孔道结构,并且孔尺寸的可调控性强,骨架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易实现功能化,气体吸附[1]、磁学性能[2]、生物医学[3]以及光电材[4]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特性貌似与现有的沸石和介孔分子筛很相似,但实际上却有较大的差别,材料还可负载高分散的纳米金属活性组分等,因此材料具有区别于其他催化剂材料的独特结构特征。 2 含钼催化剂的应用 2. 1 钴钼、镍钼催化剂 钴钼、镍钼催化剂主要用于石油加工过程中的加氢精制,如加氢脱硫( HDS)、加氢脱氮、加氢饱和等。其特点是不易中毒,使用寿命长在催化反应过程中具有很高的活性、良好的选择性和机械强度;不仅可处理一般原油,而且对品质低劣的重质油也很有效。制备钴钼催化剂主要有湿混、干混、浸渍等三种方法。湿混法是将硝酸钴和钼酸铵与有机酸配成均匀透明溶液,然后与拟薄水铝石一起经*作者简介:某某,女,(1991—),甘肃酒泉,现为,,,,,,,

变换催化剂性能和控制工艺指标

QCS―11催化剂的技术性能介绍 QCS―11是钴钼系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是我公司专门为高CO、高水气比研究开发的催化剂。已经在两个壳牌气化工艺一变使用。和QCS-03/QCS-01催化剂相比,耐热温度高、活性稳定性好、孔结构更加合理,另外,颗粒度均匀、装填效果好,能够有效的保证装填均匀、阻力减小。镁-铝-钛三元尖晶石载体及特殊的加工制作工艺是确保QCS-11催化剂具备上述特性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目前高CO、高水气比工艺包括壳牌炉气化、航天炉气化、GSP气化等,其中神华宁煤使用GSP是目前CO和水气比最高的工艺,对催化剂的要求也最高。我公司的QCS系列催化剂采用镁-铝-钛三元载体、稀土助剂,其活性稳定性、工况适应性是最好的,在与国外、国内催化剂对比使用过程中得到很多验证,获得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印度、南非等国家的专利。 QCS―11钴钼系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适用于以重油、渣油部分氧化法或煤气化法造气的变换工艺,促进含硫气体的变换反应,是一种适应宽温(220℃~550℃)、宽硫(工艺气硫含量≥0.01% v/v)和高水气比(0.2~2.0)。该催化剂具有机械强度高,结构稳定性好,脱氧能力强等特点,能有效地脱除与吸附原料气中的氧和焦油等杂质或毒物。对高空速,高水气比的适应能力强,稳定性好,操作弹性较大。具有稳定的变换活性,可延长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新鲜催化剂活性组份钴、钼以氧化钴、氧化钼的形式存在,使用时应首先进行硫化,使金属氧化物转变为硫化物。可以用含硫工艺气体硫化,也可用硫化剂单独硫化。 QCS―11耐硫变换催化剂不含对设备和人体有危害的物质,硫化时也只有少量的水生成并随工艺气排出,对设备无危害。 主要特点为: ●耐热温度高、活性稳定性好、孔结构更加合理。 ●颗粒度均匀、装填效果好,能够有效的保证装填均匀、阻力减小。 ●镁-铝-钛三元尖晶石载体及特殊的加工制作工艺是确保QCS-11催化剂具备独特性 能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抗水合性能好,适用高水气比:0.2-2.0,可耐5.0MPa水蒸气分压。 ●耐热稳定性好,适合宽温变换:200-550℃。

合金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和机理

合金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金属的特性会因为加入别的金属形成合金而改变,它们对化学吸附的强度、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等效应,都会改变。 (1)合金催化剂的重要性及其类型 炼油工业中Pt-Re及Pt-Ir重整催化剂的应用,开创了无铅汽油的主要来源。汽车废气催化燃烧所用的Pt-Rh及Pt-Pd催化剂,为防止空气污染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两类催化剂的应用,对改善人类生活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双金属系中作为合金催化剂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为第VIII族和IB族元素所组成的双金属系,如Ni-Cu、Pd-Au等;第二类为两种第IB族元素所组成的,如Au-Ag、Cu-Au等;第三类为两种第VIII族元素所组成的,如Pt-Ir、Pt-Fe等。第一类催化剂用于烃的氢解、加氢和脱氢等反应;第二类曾用来改善部分氧化反应的选择性;第三类曾用于增加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2)合金催化剂的特征及其理论解释 由于较单金属催化剂性质复杂得多,对合金催化剂的催化特征了解甚少。这主要来自组合成分间的协同效应(Synergetic effect),不能用加和的原则由单组分推测合金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例如Ni-Cu催化剂可用于乙烷的氢解,也可用于环己烷脱氢。只要加入5%的Cu,该催化剂对乙烷的氢解活性,较纯Ni的约小1000倍。继续加入Cu,活性继续下降,但速率较缓慢。这现象说明了Ni与Cu之间发生了合金化相互作用,如若不然,两种金属的微晶粒独立存在而彼此不影响,则加入少量Cu后,催化剂的活性与Ni的单独活性相近。 由此可以看出,金属催化剂对反应的选择性,可通过合金化加以调变。以环己烷转化为例,用Ni催化剂可使之脱氢生成苯(目的产物);也可以经由副反应生成甲烷等低碳烃。当加入Cu后,氢解活性大幅度下降,而脱氢影响甚少,因此造成良好的脱氢选择性。 合金化不仅能改善催化剂的选择性,也能促进稳定性。例如,轻油重整的Pt-Ir催化剂,较之Pt催化剂稳定性大为提高。其主要原因是Pt-Ir形成合金,避免或减少了表面烧结。Ir有很强的氢解活性,抑制了表面积炭的生成,维持和促进了活性。

催化剂制备方法大全

催化剂制备方法简介 1、催化剂制备常规方法 (1)浸渍法 a过量浸渍法 b等量浸渍法(多次浸渍以防止竞争吸附) (2)沉淀法(制氧化物或复合氧化物)(注意加料顺序:正加法或倒加法,沉淀剂加到盐溶液为正,反之为倒加) a单组分沉淀法 b多组分共沉淀法 c均匀沉淀法(沉淀剂:尿素) d超均匀沉淀法 (NH4HCO3和NH4OH组成的缓冲溶液pH=9) e浸渍沉淀法 浸渍沉淀法是在浸渍法的基础上辅以均匀沉淀法发展起来的,即在浸渍液中预先配入沉淀剂母体,待浸渍单元操作完成后,加热升温使待沉淀组分沉积在载体表面上。此法,可以用来制备比浸渍法分布更加均匀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负载型催化剂。 f导晶沉淀法 本法是借晶化导向剂(晶种)引导非晶型沉淀转化为晶型沉淀的快速有效方法。举例:以廉价易得的水玻璃为原料的高硅酸钠型分子筛,包括丝光沸石、Y型、X型分子筛。 (3)共混合法 混合法是将一定比例的各组分配成浆料后成型干燥,再经活化处理即可。如合成气制甲醇用的催化剂就是将氧化锌和氧化铬放在一起混合均匀(适当加入铬酐的水溶液和少许石墨)然后送入压片机制成圆柱形,在100 o C烘2h即可。 (4)热分解法 硝酸盐、碳酸盐、甲酸盐、草酸盐或乙酸盐。 (5)沥滤法 制备骨架金属催化剂的方法,Raney 镍、铜、钴、铁等。 (6)热熔融法 合成氨催化剂Fe-K2O-Al2O3;用磁铁矿Fe3O4、KNO3和Al2O3高温熔融而得。 (7)电解法 用于甲醇氧化脱氢制甲醛的银催化剂,通常用电解法制备。该法以纯银为阳极和阴极,硝酸银为电解液,在一定电流密度下电解,银粒在阴极析出,经

洗涤、干燥和活化后即可使用。 (8)离子交换法 NaY 制HY (9)滚涂法和喷涂法 (10)均相络合催化剂的固载化 (11)金属还原法 (12)微波法 (13)燃烧法(高温自蔓延合成法) 常用尿素作为燃烧机 (14)共沸蒸馏法 通过醇和水的共沸,改变沉淀的形貌、孔结构。 2、催化剂制备新技术 (1)溶胶-凝胶法(水溶液Sol-gel 法和醇盐Sol-gel 法) 金属醇盐 醇 水水解聚合胶溶剂解胶陈化溶胶 a 胶体凝胶法(胶溶法) 胶体凝胶法是通过金属盐或醇盐完全水解后产生无机水合金属氧化物,水解产物与胶溶剂(酸或碱)作用形成溶胶,这种溶胶转化成凝胶是胶粒聚集在一起构成网络,胶粒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静电力(包括氢键)和范德华力。 b 聚合凝胶法(分子聚合法) 聚合凝胶法通过金属醇盐控制水解,在金属上引入OH 基,这些溶胶转化成凝胶时,在介质中继续缩合,靠化学键形成氧化物网络。 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加入水量的不同, 注意事项:1)水的加入量;2)醇的加入量;3)水解温度;4)胶溶剂加入量 (2)超临界技术 a 气凝胶催化剂的制备(超临界干燥) b 超临界条件下的催化反应 能够改进反应的传质、传热性能,改进产物的分离过程 c 用于因结焦、积垢和中毒而失活催化剂的再生。 具有温度低、不发生局部过热现象的特性,从而有效地防止催化剂的烧结失活。 (3)纳米技术 a 固相合成法 1)物理粉碎法(又称为机械研磨法或机械合金化法) 采用超细磨制备超微粒,很难使粒径小于100 nm 。

纳米材料及纳米催化剂的制备

纳米材料及纳米催化剂的制备 纳米技术是一门崭新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当物质被“粉碎”到纳米级并制成纳米材料时,不仅光、电、热、磁等性能发生变化,而且具有辐射、吸收、催化、吸附等许多新特性,可较大地改变目前的产业结构[1],纳米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纳米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 200年来,人们对宏观物体与微观基本粒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它们虽然化学组成相同,但理化性质却相差很大,因此想象,处于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应该有一个过度状态,物质处于这个颗粒尺寸为0~100nm的过度状态即为纳米微粒(NanoParticles)和纳米团族(NanoClusters)。随着显微技术发展到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原子显微镜(AMF),使观察、制备、表征纳米材料成为可能,又由于处于纳米过度状态的物质与处于宏观状态的物质,在电子性质、表面性质等方面异差非常大,一门新的学科—纳米科学技术随即问世。 1.1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包括纳米颗粒、纳米薄膜、纳米晶体、纳米非晶体、纳米纤维、纳米块体等。纳米颗粒尺寸大于原子族,小于超细微粒,在1至100nm之间。纳米颗粒沿一维方向的排布则形成纳米丝;沿二维方向排布则形成纳米膜;沿三维方向排布则形成纳米块体。由于纳米材料颗粒的大小可以人工控制,又由于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的键态和颗粒内部不同及表面原子配位不全等,从而导致表面的活性部位增加。另外,随着粒经的减小,表面光滑程度较差,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原子台阶,这样就增加了化学反应的接触面。这些性质恰恰满足了纳米催化材料和助剂材料所要求的其颗粒大小、表面积大小、电子性质、吸附性能和催化反应性能等。 1.2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2.1超声波震荡法制备纳米材料 例如将材料A和材料B一起加热至全部熔化,保持熔融状态,用超声波震荡粉碎,直到材料A的纳米液分散在材料B中,然后固化成纳米固体颗粒和纳米复合材料,这是一种易于人为控制、简便的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 1.2.2固相化学反应制备纳米材料 例如制备过渡金属超细微粒就是用这种方法。它是用固态的金属氯化物和固态的硼氢化钾(钠)一起研磨,然后在氮气气氛下200~450℃下焙烧,再经水洗得到非晶态的超细微粒。 1.2.3熔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级α-AL2O3颗粒 此方法是采用一般铝盐为材料,加入一定的添加剂形成溶胶,在溶胶中加入高氯物单体、关联剂或引发剂,在高温下经溶胶—凝胶过程形成高聚凝胶,再经1200℃热处理得到10~50nm尺寸的α-AL2O3颗粒。1.2.4沉淀法制备纳米结构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6]。此方法是使反应剂溶液喷雾雾化进入前体溶液中,以形成纳米结构的氧化物或氢化物沉淀溶液,然后对该沉淀物进行热处理,接着是声处理;或者是先声处理,接着再热处理。可得到掺杂和未掺杂的氢氧化镍、二氧化锰以及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可得到不寻常形态的超细结构,包括完好的圆柱体或纳米棒状物,以及氢氧化镍和二氧化锰的新结构,包括纳米结构纤维的组合、纳米结构纤维和纳米结构粒子的附聚物以及纳米结构纤维和纳米结构粒子的组合。这些纳米材料具有高渗透速率和高密度的活性部位,特别适合于作催化剂。 2纳米材料作催化剂的特点 工业生产中的催化剂应具有表面积大,稳定性好,活性高等优点。而上文中介绍的纳米材料恰恰满足这些特点。采用纳米材料制备的催化剂比常规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选择性更高。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