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集体备课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集体备课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集体备课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集体备课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说课稿

一、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在前几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等,积累了解方程的一些方法;在八年级学生学习了因式分解,掌握了提公因式法及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熟练的分解因式;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用配方法和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过程;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具体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会用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解决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3、通过因式分解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转化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知道分解因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种简便、特殊的方法,通过“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尝试在解方程过程中,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寻求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初步学会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学会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观察,归纳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激发好奇心;

2、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

和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

三、教学重点

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四、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第二环节:情境引入,探究新知;第三环节:例题解析;第四环节:巩固练习;第五环节:拓展延伸;第六环节:感悟与收获;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

内容: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将方程转化为(x+m)2=n(n≥0)的形式。

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应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3、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①x2-6x=7 ②3x2+8x-3=0

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回忆两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衔接前后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学生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内容: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能,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说明:学生独自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选择不同答案准备展示。)附:学生A: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x2=3x

∴x2-3x=0

∵a=1,b= -3,c=0

∴ b2-4ac=9

∴ x

1=0, x

2

=3

∴这个数是0或3。

学生B::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x2=3x

∴ x2-3x=0

x2-3x+(3/2)2=(3/2) 2

(x-3/2) 2=9/4

∴ x-3/2=3/2或x-3/2= -3/2

∴ x

1=3, x

2

=0

∴这个数是0或3。

学生C::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x2=3x

∴ x2-3x=0

即x(x-3)=0

∴ x=0或x-3=0

∴ x

1=0, x

2

=3

∴这个数是0或3。

学生D: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x2=3x

两边同时约去x,得

∴ x=3

∴这个数是3。

师:同学们在下面用了多种方法解决此问题,观察以上四个同学的做法是否存在问题?你认为那种方法更合适?为什么?

(小组内交流,选代表回答,及时让学生补充不同的思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

XX小组:我们认为D小组的做法不正确,因为要两边同时约去X,必须确保X不等于0,但题目中没有说明。

学生E:补充一点,刚才讲X须确保不等于0,而此题恰好X=0,所以不能约去,否则丢根.

师:这两位同学的回答条理清楚并且叙述严密,相信下面同学的回答会一个比一个棒!(及时评价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现在请C同学为大家说说他的想法

学生C:X(X-3)=0 所以X

1=0或X

2

=3 因为我想3×0=0, 0×(-3)=0 , 0×0=0反

过来,如果ab=0,那么a=0或b=0,所以a与b至少有一个等于0

师:好,这时我们可这样表示:

如果a×b=0,那么a=0或b=0 这就是说:当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时,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中用的是“或”,而不用“且”。

所以由x(x-3)=0得到x=0和x-3=0时,中间应写上“或”字。

我们再来看c同学解方程x2=3x的方法,他是把方程的一边变为0,而另一边可以分解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然后利用a×b=0,则a=0或b=0,把一元二次方程变成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出方程的解。我们把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因式分解法,即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门就采用因式分解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

提示:

1.用分解因式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

2.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

3.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步骤:

1. 将方程左边因式分解,右边等于0;

2. 根据“至少有一个因式为零”,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3. 分别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根就是原方程的根.

(此时可以回顾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方法)

说明:如果ab=0,那么a=0或b=0,“或”是“二者中至少有一个成立”的意思,包括两种情况,二者同时成立;二者有一个成立。“且”是“二者同时成立”的意思。

意图: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协作交流,力求使学生根据方程的具体特征,灵活选取适当的解法.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

能力,让学生尽可能自己探索新知,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总结了本节课的重点.

第三环节例题解析

内容:解下列方程 (1)、 5X2=4X (仿照引例学生自行解决)

(2)、 X-2=X(X-2) (师生共同解决)

(3)、 (X+1)2-25=0 (师生共同解决)

解方程(1)时,先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再因式分解求解。

解方程(2)时因为方程的左、右两边都有(x-2),所以我把(x-2)看作整体,然后移项,再因式分解求解。

解方程(3)时方程(x+1) 2-25=0的右边是0,左边(x+1) 2-25可以把(x+1)看做整体,这样左边就是一个平方差,利用平方差公式即可因式分解。

问题:1、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步骤是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

2、对于以上三道题你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来解? (课下交流完成)

意图:例题讲解中,第一题学生独自完成,考察了学生对引例的掌握情况,便于及时反馈。第2、3题体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合作,进一步规范解题步骤,最后提出两个问题。问题1进一步巩固因式分解法定义及解题步骤,而问题2体现了解题的多样化。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

内容:1、解下列方程:(1) (X+2)(X-4)=0

(2 ) 3x(x-1)=2-2x

(3 ) 2(x-3)2=x2-9

2、若(m2+n2)(m2+n2-2)+1=0,则m2+n2的值为?

意图:该练习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此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独立练习,通过练习基本能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第五环节拓展与延伸

内容:一元二次方程(m-1)x2 +3mx+(m+4)(m-1)=0有一个根为0,求m 的值

意图: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六环节感悟与收获

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

1、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关键。

2、在应用因式分解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3、因式分解法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48页习题第2题。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3 人教版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新华学校张玉芳我说课的题目人教版版九年级(上)第22章第一节《一元二次方程》.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说课⑴说教材⑵说目标⑶说教学方法、学法⑷说教学程序⑸说评价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是一次方程、方程组及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函数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节课是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课,它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二、说目标 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充分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能力目标: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出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 ⑵教学重点 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⑶教学难点

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 ⑴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类比发现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⑵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分析讨论、类比归纳,最后抽象出有价值。让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⑶教学手段 采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实物投影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四、说教学程序 ⑴知识回顾导入新课⑵自主探索归纳新知⑶巩固练习深化知识 ⑷归纳小结反思提高⑸布置作业分层落实 ⑴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请学生举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5页的“问题1”和"问题2",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计意图:方程模型的建立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⑵自主探索归纳新知 比较一: 与一元一次方程作纵向比较得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皇华初中李宏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下面我就本章内容从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材的内容分析与整合、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六个方面做一下简单的说明: 一、课程目标 现阶段的课程目标主要有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总体要求,本章内容在这四个目标的体现主要是:1、知识与技能: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用方程进行描述;2、数学思考:能够对具体情景中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能用方程刻画事物之间的关系;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的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4、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内容标准 在本学段主要设置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一元二次方程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从本套教科书的知识体系来看,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是继已经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之后,对方程的继续深入和发展,也是九(下)学习二次函数和高中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本章内容在本学段的数学知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课程标准在本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 1、通过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估计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过程,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 次方程; 4、会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 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5、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结果是否合理。 三、教材的内容分析与整合 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本章共分5节,第一节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估计一元二次方程 的解;第2—4节分别研究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第5节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2、教材的编写体例:本章的教学内容是围绕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 解法展开的,为了体现数学模型的思想,本章内容重点突出了“问题 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过程,在正文内容的设计上,注重选

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它既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关系的延续.又为高中数学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以及三个“二次”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奠定基础. 2、重难点的确点 重点:从数和形两个角度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互相转化问题. 难点:灵活运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解决问题; 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二、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数学思考:运用类比、猜想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的过程,认识到事物的互相联系与转化.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 已形成的: 1、能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图象,有一定看图识图能力,并能画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草图. 2、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有待形成、提升的: 1、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总结能力. 2、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和研究时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 3、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和探讨法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具体过程中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学习活动中,尽量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最终让他们学会学习. 2、学法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活动1: 问题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有怎样的联系? 师生活动: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最后分别从数与形这两个角度得出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问题2:类比猜想一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师生活动:老师展示问题,学生回答.得出当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函数值y=0时,则得到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若把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中的常量0变为变量y,则得到二次函数y=ax2+bx+c(a≠0). 设计的意图: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探索新知. (二)探究新知 活动2: 问题:如图,以40m/s的速度将小球沿与地面成30°角的方向击出时,小球的飞行路线将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飞行高度h(单位:m)飞行时间t(单位:s)之间具有函数关系:h= 20t-5t2 问:(1)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5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2)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3)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5 m? (4)小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少时间? 师生活动:第(1)问师生共同分析,先用代数的方法解答,然后引导学生用图象法对此问进行解释和分析.第(2)问由学生分析并展示过程,同时让学生用图象演示为什只有一个时间小球的飞行高度达到20m?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从二次函数的性质(即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来说明为什么只有一个时间?剩下的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代表分析并展示过程. 设计的意图:让学生用数与形这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3:小组合作

《一元二次方程》教材分析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材分析 北京八中刘颖 一. 本章的主要内容: 1. 主要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实际问题. 2. 本章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二. 中考考试要求: (2012年) 三. 课程学习目标 1. 以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求解其中的未知数为背景,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 2. 根据化归的思想, 抓住―降次‖这一基本策略, 掌握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

解法等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有条件时可选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拓展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 3. 经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体会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作用, 进一步提高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方程这种重要数学工具的基本能力. 四. 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五. 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3课时, 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22.1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7课时)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 数学活动与小结…………………(2课时)

六. 内容安排 22.1 节以实际问题为背景, 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并提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会出现不唯一的情况. 这些概念是全章后续内容的基础. 22.2节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 其中包括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等, 这一节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本章之前的方程都是一次方程或可化为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是首次出现的高于一次的方程.解二次方程的基本策略是将其转化为一次方程, 这就是―降次‖. 本节首先通过解比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引导学生认识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 然后讨论比较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对比一边为完全平方形式的方程, 使学生认识配方法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其具体方法; 有了配方法作基础, 再讨论如何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0 a≠), 就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0 ax bx c 的求根公式, 于是有了直接利用公式的公式法, 并引出用判别式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本节在公式法后讨论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这种解法要使方程的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 另一边为0, 再分别令每个一次因式为0. 这几种解法都是依降次的思想, 将二次方程转化为一次方程, 只是具体的降次手段有所不同. 本节最后增加了选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学习这一内容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根的认识, 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 22.3节安排了3个探究内容, 结合实际问题, 分别讨论传播问题、增长率问题和几何图形面积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与许多实际问题都有联系, 本节不是按照实际问题的类型分类和选材的, 而是选取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际问题来进一步讨论如何建立和利用方程模型, 重点在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以方程形式进行表示, 这种数学建模思想的体现与前面有关方程的各章是一致的, 只是在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复杂程度上又有新的发展, 数学模型由一次方程或可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人教版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 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 时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 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有重要意义。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 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已有的知识经验,本节课 的三维目标主要体现在: 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会根据具体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 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 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建模的分析、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 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要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 念的教学又要从大量的实例出发。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鉴于学生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较弱,因此把由 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方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 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数学模型-----概念归纳”的模式。但是由于学生将实践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 观察与演示,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方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学 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 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说课稿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说课标说教材稿 陵城区郑家寨镇中学司艳红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陵城区郑家寨镇中学的司艳红。今天我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我将从说课程标准、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课程标准 (一)本章的课程目标 1.以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求解其中的未知数为背景,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 2.根据化归的思想,抓住“降次”这一基本策略,掌握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等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选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拓展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 3.经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作用,进一步提高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方程这种重要数学工具的基本能力。 (二)本章的内容标准(课程内容)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经历估计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过程。 3.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4.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5.*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6.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二、说教材 (一)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点 1.体现整体性,螺旋上升地呈现重要的概念和思想 人教版教材整体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整体考虑知识之间的关联。例如,人教版教材为了体现方程、不等式和函数内在的整体性,在八年级上册特意安排了“14.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一节。 螺旋上升地呈现重要的概念和思想,不断深化对它们的认识。人教版教科书改变了以往教科书“先集中出方程,后集中出函数”的做法,而是按照“一次”和“二次”的数量关系,使方程和函数交替出现,即按一次方程(组)、一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顺序螺旋上升。这样处理,一方面克服直线式发展所产生的不易理解消化的弊病,分阶段地不断地深化对方程和函数的理解;另一方面强化基本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函数角度提高对方程等内容的认识,八年级上册的“14.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等就是为此而特意安排的。

一元二次方程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教材分析 一.本章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其中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方程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和工具,本章是对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同时为二次函数的学习作好准备. 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在本章得到进一步渗透和巩固. 二.课时安排: 17.1 一元二次方程 2课时 17.2 降次 9课时 17.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4课时 小结 2课时

四、单元内容分析 17.1 一元二次方程 本单元分两课时,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给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并提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两个,通常几次方程就有几个根. ⒈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在一次方程、方程组学习的基础上,联系函数的基本知识,进一步观察和探索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通过实际问题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 会将一个整式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指出二次项及二次项系数、一次项及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准确的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 ⒉学法点拨: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书中以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为标准, 用文字叙述形式给出的.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关键注意三点:整式、一个未知数、 最高次数为2。 ◆对一元二次方程理解时,一定注意“a≠0”这一条件。 ◆把一个方程化为一般形式时应用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 方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注意:①当a是负值时,一般转化为正数; ②多给出b=0或c=0或b、c同时为0的例子。如:

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说课稿 付家堰中小学刘家付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二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就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思路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用函数的观念看一元二次方程,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教材从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入手,通过类比引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问题,并结合一个具体的实例讨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与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这一节是反映函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都有所了解,特别的,八年级时学生已经了解到了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因而,对于本节所要学习的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利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应该不是难题。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就是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心理上,老师应抓住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很多,在学习了因式分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等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解法的探求兴趣,进而由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类比到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上来,顺着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导加以激发。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在探索过程中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学习的良好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策略 采用类比的方法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大胆地猜想、交流,分组合作,同时老师设定一定的问题环境来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最后在老师的释疑、归纳、拓展、总结的过程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十个教学环节:1、问题呈现;2、课前小试;3、情境导入;4、合作探究;5、知识小结;6、知识反馈;7、知识归纳;8、课堂检测;9、我的收获和疑惑;10、作业布置。 六、教学程序设计 1、问题呈现 (1)你对一次函数y=2x-3的图象在X轴上方、下方、X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点是怎么理解的? (2)用图象法解方程:2x - 3 = 0 (3)你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通常会想到哪几种解法? (4)你想过能否象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那样去用二次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二次方程吗?该怎样去操作呢?

《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教材分析 一. 教学内容: 复习目标:(辅导时各位老师要学生掌握的点,每节课可以视情况巩固两点) ⑴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⑵能灵活运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⑶会根据根的判别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⑷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⑸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⑹了解数学解题中的方程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整体思想. 二. 基础知识回顾 1. 方程中只含有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这样的______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通常可写成如下的一般形式:_____ __()其中二次项系数是______,一次项系数是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7x-3=2x2化成一般形式是________?其中二次项系数是_____、一次项系数是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 2.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有 ⑴_________;⑵________;⑶?_________;?⑷?求根公式法,?求根公式是______________. 3.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是____________,当_______时,它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__时,它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时,?它没有实数根.例如: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⑴x(5x+21)=20 ⑵x2+9=6x ⑶x2-3x=-5 4. 设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个根分别为x1,x2,则x1+x2=_______,x1·x2=______. 例如:方程x2+3x-11=0的两个根分别为x1,x2,则x1+x2=________;x1·x2=_______. 5. 设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个根分别为x1,x2,则x1+x2=?_______,?x1·x2=________. 三. 重点讲解 1.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对有关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题目,要充分考虑定义的三个(强调是三个)特点,即①是整式方程(重点强调);②化简后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2. 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应根据方程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先考虑能否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再考虑用公式法. (通过教材课后习题的演练,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利用十字相乘法解方程时二次项系数时常不是一,而有些学生十字相乘法中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一的题目会无所适从,不妨多加练习,但厦门近三年的中考中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题目) 3 .一元二次方程 20(0) ax bx c a ++=≠的根的判别式正反都成立.利用其可以 ⑴不解方程判定方程根的情况(有根,有两个根,有两个不同的根分别代表⊿的取值范围); ⑵根据参系数的性质确定根的范围(有两正根,两负根,一根正一根负,只有一个根大于某常数); 针对只有一个根大于某一常数的题型举例如下: ⑶解与根有关的证明题(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某一恒等式证明). 举例如下: 4.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应用很多:⑴已知方程的一根,不解方程求另一根及参系数;⑵已知方程,求含有两根对称式的代数式的值及有关未知数系数;⑶已知方程两根,求作以方程两根或其代数式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 5. 能够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能够发现、提出日常生活、生产或其他学科中可以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正确地用语言表述问题及其解决过程.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定稿)

《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说课稿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12级4班陈静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老师,大家好!我是_____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二节第一小节第5页至第9页的教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配方法”是学生接触到的的第二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它是以直接开方法为基础的一次深入探究,是由特殊到一般的一个拓展过程,又对继续学习后面的公式法有着指导和铺垫的作用。在“配方法”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今后学习高次方程、函数等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初中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问题;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系统地研究了完全平方式、二次根式,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用配方法一元二次方程组奠定了基础。 基于教材内容的安排以及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教学难点:掌握配方法与配方法的技巧。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实际,结合《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会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了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二)能力目标: 理解配方法,知道“配方”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22.1 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说课稿 江苏中学数学组:杨凌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1课时,它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作了奠定的基础,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探索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够辨别各项系数;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知识。 (二八能力目标: 1、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体会方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问题的习惯,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三八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由于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我采用了问 题情境一启发类比观察一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转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方程,从而突破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获取知识。 学法:学生通过老师的提问启发思考,观察类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堂结构设计 情境引入一一探究新知(合作交流、类比归纳)一一运用新知一一范例点击一一反馈练习一一课堂小结一一布置作业一一拓展应用一一讲故事(一元二次方程的由来)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孟军 一、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二十二章第一节,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数与代数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上述内容加以巩固.同时,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以后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三角方程以及不等式、函数、二次曲线等内容)的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他学科也有重要意义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 教学目标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九年级学生复习时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归纳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基本教学流程是:复习引入—新知探讨—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五部分。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回顾和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数学模型-----概念归纳”的模式。但是由于学生将实践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方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集体备课记录

完善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2、会从题目中找出包含题目意思的一个相等关系,列出简单的方程。 3、掌握检验某个数值是不是方程解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讨概念,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方法,训练学生运用 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体现数学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课程标准的建议要求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本节课在抓住主要目标,用活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激活学生学习热情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现就几个教学片断进行探讨。

一、游戏导入,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老师学会了一个魔术,情你们配合表演。请看大屏幕,这是2006年10月的日历,请你用正方形任意框出四个日期,并告诉老师这四个数字的和,老师马上就告诉你这四个数字。 生1:24,师:2,3,9,10生2:84师:17,18,24,25 师:同学们想学会这个魔术吗?生:想!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学会! 【一些教师常用教材的章前图或者行程问题情景导入,但章前图过于平淡且较难,不易激发学生兴趣,本次课用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实质是列一元一次方程x+(x+1)+(x+7)+(x+8)=任意框出的四个日期的和,x是第一个日期,这是本次课的第一个变化。】 二、突出主题,突出主体 1、师:看大屏幕,独立思考下列问题,根据条件列出式子。 (1)x的2倍与3的差是5, (2)长方形的的长为a,宽比长少5,周长为36,则=36 (3)A、B两地相距18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驶30千米,乙车得速度是甲车速度的1.5倍,经过t小时相遇,则=180 生:(1)2x-3=5(2)2(a+a-5)=36(3)30t+1.5(30t)=180 师:这些式子小学学习过,它们是()?生:方程。 师: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等号的两边分别叫做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现实,学生齐读) 【这又是一个变化,从小学已有知识出发,提前给出方程的概念,避免课堂中的逻辑矛盾,同时为学习列方程打下基础。】 2、师:小学我们学过简易方程,并用简易方程解决应用题,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际应用题,用方程解答起来更加方便。请自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说课稿

北师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一)P52页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北师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也是初中数学应用问题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继续,二次函数学习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它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会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2)数学思考目标:经历由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3)解决问题目标: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探究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3、说教学重点难点:经历分析和建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情分析 知识掌握方面: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已经熟悉,适合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式。 学生年龄特点:九年级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好胜心理。容易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适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 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根据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并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由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只让学生列方程,减少学生计算占用的时间,从而增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学法.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构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类比迁移,对照学习,以自主探究为主,学会合作、交流,使自己由学会变成会学、乐学。3.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本课时分为 以下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回忆巩固,导入新课;第二环节:合作 交流,探索新知;第三环节:练一练,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收获与感 悟;第五环节:作业设计,延续拓展 第一环节;回忆巩固,导入新课。 1、用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5x(x-3)=21-7x (2)2x2-8x+1=0 (3)3x2+7x+2=0 2.活动内容:提出问题:还记得本章开始时梯子下滑的问题吗? ①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1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大于1 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②如果梯子长度是13

统编人教A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数学《2.3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2.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第1课时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学 习目标核心素养 1.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重点). 2.能根据“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问题(难点). 通过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学习,培养数学运算素养.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称为一元二次不等式.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 (1)ax2+bx+c>0(a≠0). (2)ax2+bx+c≥0(a≠0). (3)ax2+bx+c<0(a≠0). (4)ax2+bx+c≤0(a≠0). 思考1:不等式x2-y2>0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吗? 提示:此不等式含有两个变量,根据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可知不是一元二次不等式. 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与解集 使一元二次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其解的集合,称为这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思考2:类比“方程x2=1的解集是{1,-1},解集中的每一个元素均可使

等式成立”.不等式x 2>1的解集及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不等式x 2>1的解集为{x |x <-1或x >1},该集合中每一个元素都是不等式的解,即不等式的每一个解均使不等式成立. 4.三个“二次”的关系 设 y =ax 2+bx +c (a >0),方程ax 2+bx +c =0的判别式Δ=b 2-4ac 判别式 Δ>0 Δ=0 Δ<0 解不等式y >0或y <0的步骤 求方程y =0的解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 数根x 1,x 2(x 1<x 2) 有两个相等的实 数根x 1=x 2=- b 2a 没有 实数根 画函数y =ax 2+bx +c (a >0)的图象 得等的集不式解 y >0 {x |x <x 1_或x >x 2} ??? x ? ???? ?x ≠-b 2a R y <0 {x |x 1<x <x 2} ? ? 思考3:若一元二次不等式ax 2条件? 提示:结合二次函数图象可知,若一元二次不等式ax 2+x -1>0的解集为R ,则? ???? a >0,1+4a <0,解得a ∈?,所以不存在a 使不等式ax 2+x -1>0的解集为R . 1.不等式3+5x -2x 2≤0的解集为( ) A.?????? ??? ?x ??? x >3或x <-12 B.? ????? ????x ??? -1 2≤x ≤3 C.?????? ??? ?x ? ?? x ≥3或x ≤-1 2 D .R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1)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初中代数的方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数的开方、以及前三种因式分解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掌握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是配方法和开平方两个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升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配方法是解方程的通法,同时会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也是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数学思考方面: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使学生熟练掌握配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方面:结合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和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所有的方程都可以用公式法解决,感受到公式的对称美、简洁美,渗透分类的思想;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会熟练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判别式 二、教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式的自主探究式与交流讨论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由旧知识引导探究一般化问题的形式展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法:让学生学会善于观察、分析讨论和分类归纳的方法,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铜锁亲自尝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三、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成以下六个环节:复习导入——呈现问题——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1、复习引入:

集体备课纪录_二元一次方程组(优选.)

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集体备课发言稿 发言人张树兴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会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能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检验解得合理性。 3.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 4.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思想,从而初步理解化“未知”为“已知”和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的化归思想。 二、设计思路 在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初步感受了方程的模型作用,并积累了一些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解法和应用等。它是一元一次方程的继续和发展,同时也是今后学习的基础,因此,本章的学习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感受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也将有助于巩固有理数、整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 在总体设计思路上,强调建模思想,关注知识的形成于应用过程。遵循“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拓展与应用”的模式,首先通过具体问题情境,建立有关方程并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然后探索其各种解法,并在现实情境中加以应用,确实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力求淡化其技巧和具体步骤,而注重揭示其本质思想——消元,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和研究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在题材的选择上,教科书注意到了现实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既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内容,又增加了一些更具现实性的问题,同时还注意到了问题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要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特别是与上一章“一次函数”的联系,还有,部分学生已经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欲望。 对于方程(组)的图像解法视不同情况灵活安排。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图象法; 2、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2、几种数学思想——化归思想、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方法:交流——讨论——反逻辑性的师生主动法 四、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的活动,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2.注重利用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