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歌鉴赏--炼字(学生版)

诗歌鉴赏--炼字(学生版)

诗歌鉴赏--炼字(学生版)
诗歌鉴赏--炼字(学生版)

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歌分类鉴赏之一

撰稿人:侯礼良张云简仕平

使用时间:11.26

教学目标

弄清语言类命题指向(炼字类),归纳一些答题的思维流程及答题模式,取得答题的最佳效益。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语言类命题指向(炼字类)

2. 归纳一些答题的思维流程及答题模式

教学课时

2课时(一练一评)

教学过程

一.回归教材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问:颈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案:二.体验高考(2004年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注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问:“阔”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案:

三.归纳答题流程和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

提问变体:

答题步骤:

四.巩固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问:“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中哪两个词运用得好,你认为它们好在哪里?

答案:

五:补充

炼字题中要求分析的字一般“动词”和“形容词”居多。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

“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

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整理、总结、质疑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 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 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用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2)这首词中画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答案】(1)C (2)①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②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③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 【解析】【分析】⑴C项,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故选C。 ⑵这两句写了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而且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①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②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③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

2014高考鉴赏诗歌的语言(教师版)

鉴赏诗歌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诗歌语言的用词之妙 2、学会鉴赏诗歌语言风格 一、命题方式: 1、鉴赏诗词的用词之妙,即炼字与诗眼。 诗歌需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所以古人特别注重炼字,力图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包含很深的意蕴。正因如此,揣摩诗歌的用词之妙,把握重要词语的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把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或句称为“诗眼”。鉴赏诗歌的用词之妙,很大成分上是鉴赏诗眼中的关键词。 品味关键词句考查角度:①词语含义(色彩、情味); ②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③意境、情感、结构上作用或妙处; 2、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1、常考的角度:①有突出妙处的词性(包括词类活用) ②包括典型修辞、表现手法的字词 ③在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字词(比如,提挈全篇,过渡,画龙点睛) ④能生动形象表现人、物、景特征的字词 ⑤能准确传达感情的字词 2、答题步骤:①解释字义; ②代入句中描绘画面(有典型手法点出来); ③描绘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 3、高考试题精练 例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2013湖南)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1分)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答: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答: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只需一字,尽得风流)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 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精选习题,归纳总结,掌握运用。 课前作业: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苦吟》 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大家说得都没错。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PPT】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可以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二、寻 了解了炼字的概念之后,现在我们来看一些诗句,请大家找出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宋祁)动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形容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数量词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 臧克家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子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1946年8月4日午于沪 (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 (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

诗歌鉴赏(三)教师版

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专题微语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高考命题情况来看,一切用以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 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四大部分的内容。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语言和思想感情来考查的。因此,它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考点突破·明法悟道 题型一修辞手法 题型解读 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掌握古诗歌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高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典例剖析 [典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注],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shì)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指导】①题目要求先点明修辞手法,然后再指出这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②“诗歌的颔联”界定了范围,粗读诗歌,初步了解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题指导】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答题时可遵循三步走的方法:第一步,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分析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方法归纳 对于修辞方法的鉴赏,就是要准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方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1.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夸张、拟人、对比、比喻、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不同,表达效果也就不同,对此要全面了解。 2.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在分析时注意三部曲:点明概念——分析运用——说明效果。在上述题目答案设计中,先要点明“比喻”的修辞手法,再根据诗句具体分析,然后指出表达效果——“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起坐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青山霁③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②微径:指小路。③霁:雨停天晴。(1)发挥想象,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优美意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诗歌鉴赏——客观题 (教师版)讲课讲稿

诗词鉴赏专题——客观题 一、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和情况分析 新课标全国卷《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文阅读”考点提出的考查重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型的变化: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由之前的两道主观题,变成选择题加主观题。 考查侧重点的变化: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到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鉴赏。 二、回顾2017年高考真题,探究命题角度 1.【新课标I卷】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礼部贡院进士就试(宋·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提示:请同学们在每个选项后面的写出该选项的命题角度 【命题角度小结】命题范围:局部赏析和整体赏析。 命题角度:①内容理解②情感态度③表现手法④语言赏析(炼字、炼句) 三、常见命题角度归纳与应对策略 (一)内容理解方面: 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词语解释有误。B,(“少邻并”是指周围没有邻居,地方偏僻。)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古风(其十)(唐·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错误选项分析】【类型】句意的理解有误。【答案】B (“后世仰末照”是指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应对策略】读懂诗歌的字词、句子的意思,把握字面意思、深层意义。①字词落实,逐句翻译②把握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抒情性、形象性、凝练性(省略、倒装) (二)情感态度方面: 4.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 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方法 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诗词鉴赏水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苦吟》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大家说得都没错。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词鉴赏之炼字。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2、何为炼字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高考常见题型: 1、诗中的某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直接鉴赏 2、诗中某句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确定字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亮观点并比较鉴赏 三、炼字对象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宋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根据这些诗句以及你的做题经验,在做炼字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哪些类型的词呢?(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教师再呈现PPT整理)老师做了一个整理。 小结: 关注动词 关注形容词、副词、数词 关注特殊词(颜色词) 四、高考真题例析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参考答案: “拳”和“退”。拳是指像拳头一样蜷缩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退”是后退的意思。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与闲适。 参考鉴赏: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周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五、答题指津 (一)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的含义,看是否使用了什么手法。 ——释含义/明手法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 分)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5分)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 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 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 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5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新 晴野望 (11 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象则给人以飘 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 分)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诗歌鉴赏:构思技巧与构思脉络(教师版)

诗歌鉴赏专题:构思技巧与构思脉络 “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构思技巧(结构安排): 1、物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起-承-转-合)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统领全诗、照应、承上启下、抑扬、总分总等。 3、如何体现主旨: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构思技巧举例】 1.抑扬 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之分。抑扬,“抑”是贬抑否定,“扬”是褒扬肯定。为了褒扬肯定某一方面,意先对其他方面作贬抑否定这叫欲扬先抑。“扬”是目的,“抑”是手段。为否定和贬抑某一方面,故意先对其他方面作一褒扬,这叫欲抑先扬。“抑”目的,“扬”是手段。“抑”与“扬”是对立统一的。运用抑扬手法,可以尽情抒发情感,还可使行文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引人入胜。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便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展现了春天美好的景象。 2.层层铺垫 如宋朝苏辙的《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褚”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3.伏笔照应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 照应一般有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4.以小见大 就是写小的景物来显示大的主题,即通过“小景”、“小事”、“小物”来反映大的主题。它可使诗的意境更深邃,更阔远,主题更深刻。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传烛分火是寒食节发生在宫中的生活小事,但是诗人却借百姓禁火而宫中不禁,写出宫廷的特权,讽刺当权者的腐败,小事写出大主题。 5.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以写景结束诗句,从而抒发感情。以景结情,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宋朝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诗人在末句并未直抒离情别绪,只是把眼前开阔的横塘缩小到与离情别绪更直接相连的细雨、垂柳、画船上,颇具神韵。 6.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

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 一、宿武陵即事(唐)孟浩然(1)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船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2)。 注释:(1)孟浩然,仕途比较困顿。(2)人物是秦余:桃花源记中的典故。 问题: 1、下列各项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个是____。 A、“川暗夕阳尽”以景物的光影变幻,写出诗人对暮中江水的印象。 B、“潭影似空虚”则表现诗人对夜色中深潭倒影天光的独特感受。 C、夜猿的蹄声与深不可测的江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美好。 D、颈联写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 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请简要进行分析。 1、选择C。美好应是幽寂。 2、这首诗歌描写了夜泊武陵的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和观感,紧扣桃花源故事,在细腻的写景中着意渲染武陵的神奇色彩和超然物外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赏析: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川:河流。二句写黄昏时分,血色的残照一点一点隐没到青山后,江流的碧波被暮色笼罩逐渐变成了深黛色,诗人的一叶孤舟,在落日的馀光中收起了帆,静静地停靠在岸边。 岭猿相叫啸,潭嶂似空虚——二句写茫茫夜色中,两岸峰峦清灵空翠,似有若无,山中猿声鸣啼不已,让人心怀难平。 就枕减明月,扣船闻夜渔——就:靠近。二句写夜色已深,窗外一缕月光静静地洒在船上,听到夜间渔夫捕鱼,触动船舷发出声音。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馀——秦馀:秦人之后,即武陵人。陶渊明《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二句诗人写鸡的鸣声唤醒了安静的大江和青山,也唤醒了睡梦中的诗人,外面江雾缭绕,诗人隔水问过往的渔人此是何地?渔人们热情地回答这是武陵! 此诗写夜泊,与前面《夜泊宣城界》有共同之处,都是以日暮泊舟和旅程结束作为诗的起点,时间脉络非常清晰。全诗紧扣“宿”字,分傍晚、就寝、鸡鸣三个时段,从头天日暮天黑写到次日凌晨,在每个时间段选择了最典型的情景来写,每一联都像一个特写镜头,四联组合在一起,历历如画,完整地展示了武阳一带的景物、民俗和历史,以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但内容完整,丝毫不见拼接的痕迹。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从夜间这一时段出发,将感受的重点由视觉转向了听觉。猿啼声、扣船声、鸡鸣声,在静谧的夜中显得更加清晰,也更显得江夜的安静。夜色为全诗染上了一层梦的色彩,朦胧之中又有一轮明月,澄江万里,读之使人身临仙境,真是妙不可言。全诗境界纯净,语言自然,仿若自胸臆中流出,无一点尘俗之气,

诗歌鉴赏复习资料(教师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依韵酬光化李简夫屯田 (宋)范仲淹 老来难得旧交游,莫叹樽前两鬓秋。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 龚黄政事聊牵强①,元白邻封且唱酬②。附郭田园能置否?与君乘健早归休。 (注)①龚黄:汉代循吏龚遂与黄霸的并称。亦泛指循吏。②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并称“元白”,为生死不渝之交。邻封:本指相邻的封地,泛指邻县、邻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感慨极深,是历尽沧桑、劫后余生之语,故对旧日好友倍加珍惜。 B.颈联以龚黄自喻,“聊牵强”有自谦之意,下句则寄托了对友人的期望。 C.颔联分述昔日、如今之事,“共”“相”二字又将两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D.次句紧承上句,宽慰友人不要感叹年老;“两鬓秋”照应下文“晚年”。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征。 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以龚黄自喻”不对,“自喻”是将自己比喻为某个对象,诗中却是将自己和友人一起比作龚遂、黄霸。故选B。 2.①珍重友谊。人到晚年,朋旧凋零,诗人对健在的友人感情更深,他劝慰老友不要感叹年迈,要趁着身体还健朗,置办田园早日归隐,共享朋友相聚之乐。②恬静淡泊。诗人少时刻苦攻读,依靠科举成名,终生为官,但不热衷名利,晚年更是恬淡,希望早日退隐。③仁爱谦虚。诗人回首平生,觉得政绩不堪与汉代龚、黄相比,其实他在各个方面都已超出前贤,这是他的自谦之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征”,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结合“老来难得旧交游,莫叹樽前两鬓秋”“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与君乘健早归休”等分析,诗人珍重友谊。人到晚年,旧交变少,他劝慰老友不要感叹年迈,要趁早置办田园,归隐自然,共享相聚之乐。结合“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分析,诗人少时刻苦攻读,但不热衷名利,晚年追求恬静淡泊。结合“龚黄政事聊

2019届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4可直接打印

2019届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4 11.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12.咏史(其二)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①,七叶珥汉貂②。 冯公岂不伟③,白首不见招。 【注】①金:指汉代金日,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②七叶:七代。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③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 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D.诗歌中引用了金日、张汤、冯唐的典故,照应了题目“咏史”。E.诗人认为冯唐是很有才能的,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未能做高官。 13.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 1

七年级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 臧克家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子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1946年8月4日午于沪 (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 (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诗歌鉴赏作业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 题。 送江水曹①还远馆 谢朓 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 【注】①水曹:官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开头两句分别从高、远两个方面描写了送别的场景:荒郊野途,高馆孤峙,清流映带,长路迢递,荒凉凄清的景物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B.“清川带长陌”的“带”字使用尤为传神,潺湲的清流仿佛将眼前的道路带向了遥远的地方,在离人的心上更增添了一层渺远迷茫的情思。 C.三、四句用“望归”透露出江水曹的游宦生涯,此行所去,只是远馆,而非故乡,故而客中作客,无慰“怀旧望归”之情,反更增羁旅情怀。 D.五、六句展现出一片明丽的景色,池塘春草、花树相间,红白掩映,风光令人陶醉,面对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诗人心情也因之而倍加愉悦。 E.这首诗叙述了好友江水曹在馆舍送别诗人的情景,末尾一句直抒胸臆,主客双方在“何由尽离席”的感慨之中分别,情感表达充分而强烈。 15.诗歌流露出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面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的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E.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15.诗的领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6 分)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寒诗,完成下面题目。(江西省南昌二中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诗歌鉴赏炼字题训练及答案

卜算子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答案】 (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环境之美、闲适之情。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类

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类 作文素材 2014-07-11 10:20 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类 第一课时 一、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4.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二、解题格式 1、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诗眼类答题: 提问方式:①本首诗歌的诗眼是某一字,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②你认为这首诗某一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①点出诗眼,并释义。②紧扣诗眼,解释句意。 ③结合表现手法指出如何突出诗眼。④总结该联如何点明主旨,突出诗眼。 例如1: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提问:古人有“一诗之眼”的说法。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以颔联为例,说说是如何体现诗眼的? 明确:①诗眼是“孤”,即孤独之意。 ②“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有谁会心生怜意啊”。 ③“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④颔联形象地写出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例如2: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提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