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电影_当代中国生态批评对象的延伸与拓展_于晓风

生态电影_当代中国生态批评对象的延伸与拓展_于晓风

生态电影_当代中国生态批评对象的延伸与拓展_于晓风
生态电影_当代中国生态批评对象的延伸与拓展_于晓风

94

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 “绿色革命”。这一全球范围的诉求在社会文化领域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权力结构,反映在最具共通价值的艺术层面,就诞生了 “生态电影”这一形式。另一方面,学理层面的生态学由最初的生物学理论日渐综合,应用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研究的各个领域,相继诞生了 “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经济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等理论范畴,为之蒙上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浓墨重彩。而凭借电影艺术在普罗大众中的广泛影响,依靠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具活力的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之引导,“生态电影”呈现出的巨大潜力足以使之成为生态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伦斯·布伊尔 (Lawrence Buell)的 《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书写和美国文化的构成》曾将生态艺术作品归结为:非人为的环境需要作为显示人类历史与自然之密切的对象来表现,人类的利益不被当做唯一合理的利益,人类对环境的责任是文本的主要伦理取向之一和文本对环境的描写必须是一种独特的感受过程四个特点 4。根据这部生态批评奠基之作的框范,国内研究者吴振尘认为,生态电影源于对现实问题的忧虑,反映自然与人的生态共同体的整体关系,试图呼唤、建构人类应有的生态意识、生态责任和生态理想,最终指向人心灵的呼唤 5。海外学者鲁晓鹏则将生态电影定义为 “一种具有生态意识,探讨人类与周围物质环境的关系,包括土地、自然和动物,从生命中心观点出发来看待世界的电影” 6。结合生态批评权威研究者王诺对生态文学的概念表述 7,本文将生态电影界定为: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考察自然与人之关系,探索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表现独特生态审美的电影艺术。

根据上述定义,如果将电影中传递出的生态哲学观作为判断标准单独划分出一个新的电影类型,那么生态电影可以囊括纪录片和以灾难片、公路片、荒野恐怖片为代表的情节电影。这是生态电影的狭义研究对象。然而,基于电影艺术无法回避的文化寓意,生态电影理应能够提供的一扇窥探消费主义、媚俗文化和非道德伦理的窗户,目的在于寻求顺应或抵制的途径。正如肖恩·库比特 (Sean Cubitt)所言,“尽管许多电影身具自然思想等当下普遍的生态意识形态,但事实上还有另外一些电影的矛盾对立更为突出,在伦理、情感和智力方面的表现比多数‘生态政治电影’更加令人满意。” 8因而,所有的电影理论都有助于发掘人与周围世界微妙关系的更新视角,具备进行生态批评的可能。这种整体性关注的维度构成了生态电影的广义研究对象。在这个意义上,较之纪录片,情节电影的批评价值更甚。本文关于“生态批评对象延伸和拓展”的讨论,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

二、成长与困惑:以文学为对象的当代中国生态批评

关于 “生态批评”的定义,西方阐述言人人殊。就国内研究而言,韦清琦认为是对人与自然联系的关注再现 “自然在文本乃至文化中的地位” 9;胡志红认为是一种由环境焦点所联结的超越了性别、种族、阶级、大地等单一视角的文化批评10;刘文良则概括为从生态视野探讨文化与自然、社会及人的精神状态关系的批评范式11。相对而言,王诺的表述较为全面,认为生态批评 “解释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揭示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探索其生态审美及艺术表现。”12这一表述呼应了欧美生态批评由第一波的 “强调科学知识介入生态文学研究”到第二波的 “完成文本话语和人类文明的环境性建构”的转向,包含着生态文学的批评、具有生态意识的文学作品的批评和源自生态立场对于所有文学作品的批评三个层次的文学评论实践。从对象上看,就是关于生态文学的研究。

(一)发展与成果

我国的生态批评诞生于中西方生态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之中。1999年司空草发表的 《文学的生态学批评》一文,标志着生态批评在中国的正式引入。国内学界使用 “生态批评”的术语,初见于2001年王宁将乔纳森·贝特( Jonathan Bate) 的 《生态批评》编入自己的 《新文学史》。王诺首先对西方生态批评产生的背景、发展的脉络和术语的界定作了清晰介绍。胡志红尝试了西方生态批评和比较文学两种研究方法的对接。李晓明为中国生态批评的发展提供了美国典型个案的理论框架和资源。刘蓓根展示了更为自觉的建构意识。程相占对中国古代和西方环境美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持久梳理。王晓华延展了生态批评的空间和文学研究的主体间性。这些青年学者对生态批评理论的传播和发展,加速了我国学术界了解和融入的进程。

就文学文本对象而言,遍及各自领域的个案研

95

究使得生态批评业已涉及文学中的生态小说、报告文学、生态散文、生态诗歌、生态戏剧等多种体裁,言及古今中外。在曾繁仁、鲁枢元、曾永成、王诺、刘文良等老中青三代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支撑中国生态批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原则渐次厘清,中国生态批评在文学这一研究对象上已经具备了史论建构的基础和条件。

(二)困惑与思索

由于中国生态批评的成长与西方几近同步,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乏善可陈,其中国之路难免际遇困惑,也杂糅着思索。

当代中国生态批评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切入路径的相对单一。从本质上看,生态批评是关注文本对象思想内容的外部批评。但是由于生态批评与传统的社会学批评有着外在的形似,惯性思维方式难免因袭。而当前批评理论提供的又多是思想性原则,鲜少方法论指导,根据生态批评原理延伸艺术品类对象的分析罕有,因而只能通过对文学 “作品进行扫描、复述来简单诠释生态主题??批评视角和方法比较单调??得出的结论也就难免千篇一律”13。

当代中国生态批评面临的另一问题,是审美体验的疏离匮乏。生态批评必然显示出旗帜鲜明的政治伦理色彩。而出于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态和消费主义导致的浮躁心理,包括评论家在内的受众已经习惯于读图和层出不穷的媒介体验,很难将自己搁置于话语体系相对单一的文学文本之中开展持久阅读。这就造成了全媒体时代受众和分析者关于生态审美体验的疏离和匮乏,离间了文本与理论的勾连,导致批评庸俗化并引发受众的逆反。毕竟,对于一切生态文本而言,“通过审美中介纳入富有意味的创作机制中给予美的造型”14,方能使生态批评避免文化说教,恢复读解愉悦。

三、生态批评延展之可能:生态电影与生态文学的关联

在与劳伦斯·布伊尔的对话中,我国学者程相占首次提出了生态批评内在的文学与文化两个向度15,开启了世界范围内关于生态批评第三波的议题。正是在生态批评的文化向度上,电影滋生着与文学的关联。而在生态主义的框架之下,电影与文学也互为补充,相融相生,由此建构了生态批评将对象延展至电影的可能。

(一)生态电影较生态文学之长短

21世纪是视觉文化和技术狂欢的时代。在信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协力推动下,形象或影像主导受众的审美心理。这一转变似乎将传统文化生活中原本由文字把持的阐释和表现功能排斥殆尽。表达生态危机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文本,在电影带来的视觉冲击和直观体验面前,相形见绌。

受众对生态电影内容的理解,就意味着认同了电影所传达的生态主义观点。这种理解本身建构起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并以此升华为受众个体的生态体验。在观看过程中,电影的文化内涵投射于受众内心并与之产生共鸣,发酵其潜意识层面的生态主义情感。一旦现实生活经验呼应了电影中再现的场景,受众的回忆就会被瞬间唤醒,从而接受生态电影的立场和主张。例如,当 《可可西里》(2004)通过大量的纪实镜头将青藏高原的广袤和可可西里的荒凉展现于世人眼前,那些由贫困而饥饿的盗猎者、英勇赴死的巡山队员连同藏羚羊无辜的眼神交织而成的画面第一时间便可深深触动受众的心灵。较之生态文学经典文本 《寂静的春天》历时十年方被认可的接受过程,可谓霄壤之别。

然而,面对生态电影的来势凶猛,生态文学也并非全线溃退。相较于生态电影为求令人信服的视觉效果而仅能采用的现实主义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意识流等多种样式均可应用于文学创作。这种倾向创作主体个人化表达的自由模式,无疑是顾忌票房和影响力的电影无法比拟的短板。因此,单凭叙事模式的绝对优势,生态文学便可保持足够的优雅和从容。

(二)生态文学对生态电影之影响

学理层面的考察可以推论,无论生态电影制造的视觉奇观如何引人入胜,始终无法取代生态文学作为创作主体个性抒发和接受主体情感宣泄的文本功能。非但如此,生态文学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电影文本的创作和阐释。

一方面,生态文学能够作为生态电影的创作蓝本。历经半个世纪的我国当代生态文学,以其自由而多元的叙事技巧和审美风格,从哲学观念到美学理论,从实践创作到意识普及,业已成熟丰满。而当前的生态电影创作,作为读图时代消费心理和全媒体信息应用的即时反应,并没有独立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范本。此种情形之下,选择关联笃实的生态文学经验,施以 “拿来主义”,不失为及时准确捕

96

捉受众心理的捷径。事实证明,改编自沈从文小说《萧萧》的 《湘女潇潇》(1986)、改编自刘恒小说 《伏羲伏羲》的 《菊豆》(1990)、改编自姜戎同名小说的《狼图腾》(2015)等,这些以对读者产生深刻影响的生态文学文本作为蓝本的电影作品,也的确不负众望地迅速建立起了当代中国生态电影的艺术和市场声誉。

另一方面,生态文学指引着生态电影的发展方向。生态电影作为一种商业色彩浓郁的文化产品,往往难以抵御消费主义的利益诱致,在市场需求的驱遣之下,或纠结英雄人物的形象塑造,或身陷恢宏瑰丽的画面效果,或执迷曲折离奇的情节讲述。一旦诸如此类的人本主义关怀超越了表达模式单一的生态主义立场,受众就会在注重瞬间体验的市场化运作带来的巨大感官冲击之下流连忘返,根本无力也不愿进一步思索这些动人影像背后隐含的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生态意蕴。此时的生态电影便难免遭遇“商业噱头”之类的鄙夷。然而,生态文学对虚构情节的描述和展现思维灵活,手法多样,不断推陈出新地颠覆着生态艺术传统的表现形式,比如生态文学对 “人类为追求自身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整体利益”这一主题的批评模式,既可以注重原生态的写实表达,又可以倾向国家区域的主流意识形态;既可以展现民族文化的多元立场,又可以采用二元对立的审美思维。将之运用于电影创作,从 《大气层消失》(1990)的简单再现,到 《那山 那人 那狗》(1999)的山水意境,再到 《超强台风》(2008)的复调叙事,潜移默化中融入了文学审美体验和实践技巧的我国生态电影,在亦步亦趋收获市场肯定的同时,也收获了自身的成长和经验。

四、生态电影:生态批评对于当代中国电影的重塑

纵观当代中国电影批评史,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政治”“思想”“意识形态”是评价的唯一标准;80年代至千禧之交,在趋近电影创作的复归途中又出现了 “本体言说”矫枉过正的极端倾向;进入21世纪,则呈现多元话语的纷立局面,在传统电影批评之外,适应全媒体时代媒介生态变迁需求,生长出媒体批评和网络批评两种新形态。

任何电影批评都必然在价值层面有所取舍。深受市场经济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当下我国电影批评陷入了信息时代与媒介环境双重变迁带来的思想与知识瓶颈,在多元选择与一元取向构成的张力之间游移不定,无所适从。要突破这一瓶颈,电影批评须得与当前最为紧迫的生态危机社会现实及调整发展的中国电影创作实际两相呼应。

生态批评关联电影研究的路径,是立足生态哲学观解读当代中国电影文本,从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媒介视角评估其价值,探讨其中关于深层生态学 (Deep Ecology)、生态女性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以及全球化与在地性 (placeness)的书写和表达,完成生态整体主义的作品重塑。藉由此径,本文亦与首部以中国生态电影为对象的学术专辑——《中国生态电影:置身环境挑战的时代》形成呼应。16

(一)深层生态学之于 《狼图腾》:自我实现与生态中心主义平等

20世纪70年代,深层生态学由挪威著名哲学家奈斯 (Arne Naess)首先提出,经过德韦尔 (Bill Devall)、塞欣斯 (George Sessions)、福克斯 (Warwick Fox)、利奥波德 (Aldo Leopold)等人的传播,奠定了其在全球哲学领域的影响。所以谓 “深”,意指更为切近对于生态问题的思想资源之探究和价值观念之追问17,其核心,可以概括为自我实现与生态中心主义平等。自我实现,即人类不断扩大自我认同范围,缩小与其他物种的差异,达到和谐共生的“生态自我”的过程。18生态中心主义平等,一方面是一种价值判断,根据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整体的福祉繁荣来确定价值;另一方面是一种思想主张,认为整个生态系统及其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各自的内在价值。19

《狼图腾》呈现的核心观点是:在表面陌生实则熟悉的狼的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生态圈,人、狼、羊、虫、草原、风雪等各个因素相互影响,责任担当。某种程度上,影片的灵魂人物——老牧民毕利格对草原狼的敬畏,甚至超过了来自人类社会的权威代表——兵团领导包顺贵。这种将人类身份的放低和动物身份的抬高,消弭了物种差异。对于草原而言,狼与人都是生态的“自我”,无谓轻重、高低与贵贱。主人公陈阵对于狼图腾的迷恋,暗含着异物种群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合理生长空间。而影片结尾,毕利格老人惨死于消灭狼群爆炸中的场景设置似乎是一个隐喻,暗示着工业文明、消费主义的生态无意识,对方兴未艾的生态整体主义伦理最为真切而无情地伤害。

97

(二)《黄土地》(1984)与 《苏州河》(2000)的生态女性主义表述:解放的欲望

“生态女性主义”最初由弗朗索瓦·德·埃奥博尼(Fran?oise d'Eaubonne)于1974年提出,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思想家查伦·斯普瑞特奈克 (Charlene Spretnak)。生态女性主义将 “价值二元论”与 “等级制”视作导致性别歧视与环境危机的伦理根源,将批判的焦点落脚于父权制文化价值观,将压迫的范畴扩大至阶级、性别和种族压迫,认为与自然一样,女性不应成为被统治的资源。“女性必须看到,在一个持续由父权占据统治地位且以之为根本关系的社会模式下,女性不可能真正获得自由,环境危机也不可能真正得以解决。”20

生态女性主义的这一主张,在以 “男尊女卑”为传统的东方文化体系中,似乎存在更大的言说空间。陈凯歌的 《黄土地》里,土地和水作为生命之源,原本对于人类来说习以为常。但当水源枯竭,土地干涸,就会因生命流离而变得陌生可怖。这种陌生可怖如果因袭,女性无疑是最佳载体。翠巧葬身黄河的命运与诡异回归的结局,暗示了自然之于女性既是归属,又是生地。同样,在 《苏州河》 中,“死亡”的牡丹化身为西方经典童话中迷人魅惑的美人鱼,通过透明水柜向男性和社会进行表演。这种拘泥于狭小而压抑空间的展示,既是表层的身份分裂,又是深层的精神分裂;既满足了男权社会的窥私欲望,又诠释了工业文明的污浊不堪。因自然破坏殒命的女性,仍然难以逃离被男性观赏的结局。在父权制二元对立的价值伦理框架下,自然和女性始终处于工具的身份和低等的位置。两部影片关于女性与自然的隐喻所呈现的幽灵般的放逐感,恰恰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 “男权有意识”与 “生态无意识”的核心危机。(三)生态马克思主义: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2008)的异化人性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样激烈,涉及自然变异、技术滥用、消费过剩、人口失衡、文化瓦解等多个层面,主张将 “自然界作为反对剥削社会的同盟军,共同反抗对自然的暴行加剧了对人的暴行的社会。”21生态马克思主义将矛头对准了 “消费异化”,认为其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恶变的始作俑者。原因在于,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高度程式化和集中化的规模生产和程序控制彻底灭失了人的个性表现和自我创

造。人们唯有通过虚幻、炫耀、非常态的过度消费印证自我的身份、地位等社会符号。这种 “快感求取”显然是对异化劳动的错位补偿。另一方面,异化消费势必通过施之人与自然的榨取和盘剥得以维持,继而造成了资源耗费、灾害频发及人性遮蔽。于是,人的异化与生态破坏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关联。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中,男主角王耀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大段独白暗含了其心理异化的自然根源——当 “进化”的意义沦落为对性别的辨认和死亡悼念,积极进化的初衷以及为之付出的一切努力是否依然理直气壮?王耀直言对敲诈行径的热爱,这既是一种正常的反常——资本社会生活艰难,滋生犯罪的起因可以五花八门;同时,又是一种反常的正常——“喜爱”传达出变态人性的肆意挥霍,为求得自我满足的快感,可以用最残忍的手段伤害众生,哪怕挚爱的情人。部分影评人曾质疑该片将原著的北京场域置换为香港的牵强。或许后者工业社会的特征更加典型。在这个意义上,其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意识也更为鲜明。

(四)全球化与在地性:《三峡好人》(2006)的城市意象与流民景观

生态批评诞生之初,“文学与环境的关系”是其研究的重中之重22,当生态批评的对象由文学延伸至电影,“电影与环境的关系”亦被关注。环境包含自然与人建两个场域。某种程度上,“城市”可谓全球化语境下最为强大的支配性环境。

“全球化”是一个人际、国际、民族际间划界、消界、移界、越界的复杂过程,使很多本土文化灰飞烟灭得猝不及防。弱势群体以及他们的精神领地首当其冲。伴随原有的文化认同和家园纽带的消失,迷惘、焦灼与失落逐渐弥漫成群体性精神创伤,迫使人们在痛苦与希冀中直面 “全球化”洗礼,寻求 “在地化”生机。而当二者之间的断裂无法对接,就会呈现当代中国城市的诸种光怪陆离。

贾樟柯的 《三峡好人》描绘了一个真实的底层流民的当代中国。开篇长镜头中人们的集体旅行起因于规模浩大的城市拆迁——一个全球化进程中的常见现象。意欲随韩三明去黑窑挖煤的乡民的沉默,折射出底层本土移民面对他乡未来未知境遇的踯躅和胆怯,以及惟有顺从资本流向作出选择的决绝与沉重。当韩三明将手中十元纸币背后的图案置于天然山水的背景之下,两个 “夔门”的映衬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对全球化的批判:在工业社会的资本逻

98

谈袁宏道前期诗文理论述评

论文关键词:袁宏道诗文理论通变论文摘要:袁宏道是晚明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以他为核心的公安派文人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力主以心为师,“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观念。他前期的诗文理论是其全部诗文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是反对摹拟,主张通变,一是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袁宏道,湖北公安人,生于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病卒。中郎一生真正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不过短短二十几年,但他的诗文创作却相当丰富。他文学创作的成熟与旺盛期是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到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这段时间。在这十五年的时间里,中郎以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理论推开了晚明文学理论革新的大门,一扫王、李之云雾,对晚明文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郎的诗文理论并非一蹴而成的。在万历二十二年之前,他虽然尚未形成自己的诗文理论体系和文学创作风格,但他在文学道路上已经颇有建树。万历十一年,年少的中郎在县城读书期间结社城南,赋诗为文,初显身手于文坛。他在读书之暇又赋诗为文,并集成一帙,现在《敝箧集》中收有当时的一些作品。中郎的疏狂性情在此期间已经昭然可见。万历二十三年,中郎赴吴县任职。任吴县县令前后的这段时间,是中郎文学活动最为恣肆、最富革新精神的时期。中郎虽然政务繁剧,但仍然忙里偷闲,与江盈科等友人的酬唱赠答、同游出行,还有其他文坛俊杰在他们周围推波助澜、摇旗呐喊,再与北京的兄长宗道遥相呼应,一起将文学革新运动推向巅峰。此时的中郎已是:“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1]而且无日不诗,进入他文学创作的鼎盛期,同时也进入他诗文理论的形成发展期。这一时期,中郎有许多专论诗文理论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极力抨击当时复古派的文学主张,同时也提出了公安派自己的求变求新的文学主张。一、反对摹拟,主张通变对于当时文坛的状况,中郎描述说: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2] 中郎认为时至今日古文已经凋敝,而那些复古学古摹古者,只是鹦鹉学舌,没有任何创造性,必然导致诗文走入死胡同。在复古派食古不化的文学主张下,诗已不成诗,文也不成文,只是一些字拟句摹的复制品。中郎对摹拟之风深恶痛绝,并对这一现象作出尖锐的批评,称这些复古者是:“粪里嚼查,顺口接屁,倚势欺良,如今苏州投靠家人一般。”[3]因而他呼唤真文的出现来扫荡文坛摹拟之风,强调“真”的重要性,并认为文学创作和书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贵在其真,也唯有真才能:“理虽近腐,而意则常新;词虽近卑,而调则无前。” [4]只有不断变化、求真、求新才能使作品长存于世。中郎反对摹拟,主张通变,认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5]文学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而现实生活并非停滞不前,永恒不变,而是不断变迁的。因此,反映各个时代生活的文学也随着时代不断变化,这是规律所然。“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6][!--empirenews.page--] 中郎认为,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7] 通变是文学发展的规律,时代不同,文学的风格亦不同。他们都是一个时代精神文化的产物,因而没有什么优劣高下之分。那些字拟句摹的作品,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时代特色,缺乏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才是真正卑不足道的。中郎在抨击当时复古现象的同时,从社会的、时代的立场,剖析文学变迁的过程,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虽然极力反对复古,但并不笼统地排斥古人。他主张从古人的经验中汲取有用的营养,批判的继承。他在《叙竹林集》中说:“故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诗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法李唐者,岂谓其机格与字句哉?法其不为汉,不为魏,不为六朝之心而已。是真法者也。”[8]中郎认为无论是画者还是诗者都不应以古人的法式为师,而应以现实生活为师,并学习古人求新求变的精神。复古派不懂得“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的道理,因而止步不前,抄袭模拟,导致真文不传。中郎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揭示出文学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基于这个规律,明代的文学创作也应该“各极其变,各穷其趣”,创作属于自己时代的作品,而不是用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拓展练习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拓展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1.(5分)身高1.6米的小明利用影长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如图,当他站在点C处时,他头顶端的影子正好与旗杆顶端的影子重合在点A处,测量得到AC =2米,CB=18米,则旗杆的高度是() A.8米B.14.4米C.16米D.20米 2.(5分)如图,小明想利用阳光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当他站在C处时,此时他头部顶端的影子正好与旗杆顶端的影子重合,并测得小明的身高为1.7m,AC=2.0m,BC=8.0m,则旗杆的高度是() A.5.1m B.6.8m C.8.5m D.9.0m 3.(5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发展了“重差术”,用于测量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比如,通过下列步骤可测量山的高度PQ(如图): (1)测量者在水平线上的A处竖立一根竹竿,沿射线QA方向走到M处,测得山顶P、竹竿顶端B及M在一条直线上; (2)将该竹竿竖立在射线QA上的C处,沿原方向继续走到N处,测得山顶P、竹竿顶端D及N在一条直线上; (3)设竹竿与AM,CN的长分别为l,a1,a2,可得公式:PQ=+l. 则上述公式中,d表示的是() A.QA的长B.AC的长C.MN的长D.QC的长

4.(5分)如图所示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苗圃,由一个正方形花坛和两块直角三角形的草皮组成.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斜边长分别为4米和6米,则草皮的总面积为()平方米. A.3B.9C.12D.24 5.(5分)《孙子算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成书于约一千五百年前,其中有首歌谣:今有竿不知其长,量得影长一丈五尺,立一标杆,长一尺五寸,影长五寸,问竿长几何?意即:有一根竹竿不知道有多长,量出它在太阳下的影子长一丈五尺,同时立一根一尺五寸的小标杆,它的影长五寸(提示:1丈=10尺,1尺=10寸),则竹竿的长为() A.五丈B.四丈五尺C.一丈D.五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6.(5分)如图,在一面与底面垂直的围墙的同侧有一根高10米的旗杆AB和一根高7米的电线杆CD,它们都与地面垂直.某一时刻,在太阳光照射下,旗杆落在地面上的影子BF的长为10米,落在围墙上的影子EF的长度为2米,而电线杆落在地面上的影子DH的长为5米,则落在围墙上的影子GH的长为米. 7.(5分)如图1,是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B=90°,小明想从中剪出一个

电影理论与批评论文

第五元素--电影理论与批评 ——《第五元素》 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往往很难直观地去发现、去辨识。而经过老师的讲解启发,我不敢说我对电影的意识行为学有多深的理解,但我能更深地了解电影这种大众艺术。同时,我也明白了,电影研究、电影批评也可以成为一门艺术,甚至形成一门学科。 ——题记通过上老师的课,就我个人的理解来看“电影理论与批评”可分为:视听语言;结构主义理论;精神分析;意识形态批评;后现代论等等。下面我就把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摄制的影片《第五元素》结合“电影理论与批评”中的叙事和结构主义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大致地叙述一下《第五元素》的内容:2259年,未来的人类原本平静地生活在“宇宙联邦政府”的管理之下,但一个来自邪恶黑星的“有智慧巨大球体”恶意地向地球逼近,人类所拥有的全部抵御手段不仅无效,反而增加了敌手的力量,人类的生存危机危在旦夕。此时,代表宇宙善良力量的蒙督沙瓦星球为宇宙联邦政府,也就是人类送来了唯一可能战胜邪恶敌手的五大元素;但人类获取五大元素的过程,却遭到了人类败类,邪恶星球的地球代理人佐格和残暴、贪婪的外星孟加罗人的破坏、阻挠。于是、人类的英雄柯本在蒙督沙瓦星球的地球联络人考内留斯神父的帮助下,与地球科学家以残存再生的第五元素丽露一起与佐格和孟加罗人展开了搏斗,并站而胜之。柯本等人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在埃及的古神殿中启动了五大元素,地球上的人类和生命获得了拯救,柯本与代表第五元素的丽露获得了爱情。 要用结构主义来分析影片。就不得不说到一名结构主义人类学家-----普罗普。普罗普研究的俄罗斯民间故事,打开了叙事学及整个结构主义时代的研究思路。普罗普就对故事人物的结构理解为:众多身份、面目各异的人物却不外乎七种角色,当然也包括《第五元素》,普罗普也将其称为七种“行动范畴”。通过对整个影片的分析,我将这七种角色或行动范畴与《第五元素》分别对应罗列出来,即: 1、坏人-----------------佐格,佐格的爪牙,邪恶星球 2、施惠者--------------------丽露和神父 3、帮手-----------------------丽露 4、公主,或重要的人或物------------------------丽露和四大元素 5、派遣者或出发者---------------------总统,将军,神父 6、英雄或受害者-----------------------柯本,丽露 7、假英雄------------------------在此电影中没有出现(非充分必须的元素) 根据影片的内容,和普罗普的行动范畴学我们可知,同一个行动范畴也可以由不同的人物来扮演。如在影片中,莉露在影片的前一部分,英雄科本.达拉斯与警察的对峙中充当被争夺的“公主”,而到了另一个星球(参加节目)的战斗中却充当英雄与受害者的角色,到了影片的结尾,着再度成为了拯救者的的角色。有时候,派遣者和出发者可能并不是单独的一个人,但就《第五元素》这部影片来说,我较偏向于总统,将军和神父。在形形色色的影片中,假英雄经常会有出现,经常呈现为英雄的冒名顶替者。但就我的理解,假英雄在叙事中,这一角色

影视批评完整版重点

影视批评资料整理 (1)、1896年4月24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关于低昂应评论的文章 (2)以爱森斯坦为首的苏联蒙太奇学派和以巴赞的本体论为代表的经典电影批评是西方电影学理论的重要阶段。 (3)中国电影史上第一种批评传统是伦理批评模式(上世纪20年代) (4)被称作美国影评第一人的是宝林·凯尔 (5)影视批评的文本类型三种:随感型、解读型、研究型 (6)麦茨的《想象的能指》是第二电影符号学诞生的标志,也是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代表作 (7)1973年美国学者劳拉莫尔的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是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的经典文献 (8)1990中国第一部低成本独立电影是由张元创作的《妈妈》 (9)《四百下》电影史上最经典长镜头,导演[法]弗朗西斯.特吕弗 (10)、米洛斯·福尔曼1973年执导的政治寓言片《飞越疯人院》 (11)、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被称作“电影魔术师”代表作《星球大战》 (12)斯提芬斯提尔伯格导演的《大白鲨》开创了暑期档电影,成为第一部突破1亿美元票房的美国电影 (13)美国的马丁丶斯科西斯被称为电影社会学家 (14)影视批评有哪些基本功能:①意义阐释功能②创作引导功能③审美提升功能④鉴赏总结功能 (15)法国心理学家拉康把电影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联系起来起来,对影视分析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6)电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研究主要涉及电影的哪几个方面:①研究影片中人物的无疑是活动和性心理②研究无疑是在电影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作用③研究电影媒介的文化功能(17)、美国导演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人》成为心里惊悚片的鼻祖 (18)先锋派电影中最有名的是布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的狗》关注人物的无意识和潜意识(19)瑞典伯格曼的电影《野草莓》描述梦境 (20)前苏联导演安德列·塔科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二战期间经典战争片 (21)《钢琴课》(导演简·坎皮恩)被称为女性必看的一部电影,关于电影与性。 (22)1971年第一代女性主义纪录片的诞生《成长中的女性》《三生》《女性的电影》(23)《人鬼情》是当代当之无愧的女性电影、现在女性的生存和文化困境 (24)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大众文化浪潮兴起上世纪20年代 (25)大众文化特性:通俗性,再生性。 (26)霍尔的三种解码模式: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的立场、对抗的立场 大众文化 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是与当代工业都市紧密相关,以普通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批量生产的文化制品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二战后一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代表人物以及作品:有克罗德?夏布洛尔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尔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紧接着有特吕弗的《四百下》,阿兰?雷乃的《广岛之恋》,后来,1960年及以后,又出了让-吕克?戈达尔的《筋疲力竭》,艾里克?罗梅尔的《狮子座》,最后有雅克?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 摄影机自来水笔理论 一种倡导“运用摄影机写作”的理论。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导演阿斯特吕克1948年在《法国银幕》上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他认为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正像

西方生态批评的新视野:城市生态批评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8161489.html, 西方生态批评的新视野:城市生态批评研究述评 作者:马特 来源:《鄱阳湖学刊》2018年第06期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与人类纪的生态挑战,城市环境的美学再现与阐释话语出现严峻危机,促使西方生态批评研究迎来“城市转向”,城市生态批评开始崭露头角。与传统生态批评理论对荒野自然的推崇相比,城市生态批评不仅研究城市自然环境,还关注人类世界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将环境研究、文化研究与城市研究联系起来。近年来,西方城市生态批评研究在生态政治学、文化生态学与非文学文本等领域取得显著的进步,不仅实现对自身研究范畴的拓展,也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有力回应。 [关键词]城市生态批评;城市自然;文化生态学;世界主义 生态批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人文学科领域,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受到认可的研究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文学理论界的显学。目前,生态批评已衍生出后殖民生态批评、生态女性主义、多元文化生态批评、动物研究、物质主义生态批评等诸多流派。然而,在生态批评的各种分支研究中,“城市”维度始终处于边缘甚至是“缺席”的状态,导致城市环境的美学再现与阐释话语出现危机。在这一背景下,城市生态批评(urban ecocriticism)应运而生,近五年在西方学界崭露头角。2014年,知名生态研究学者赛匹尔(Serpil Oppermann)指出,将城市纳入生态批评的实践范畴,可以拓展生态批评作为一门学科的定义。2016年12月,欧洲生态批评研究的核心阵地《欧洲文学、文化与环境研究》(Ecozon@)杂志特别刊发了“城市生态研究”专题,折射出生态批评在西方学界“城市转向”的前沿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地球上各类生物的生存环境日益复杂,人文学科内的环境想象在人造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相互關系中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城市将会对人类产生越来越直接的影响。目前城市生态批评尚未正式进入中国学界的视野,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近年来国外城市生态批评的代表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与国内研究者分享。 一、生态批评研究的四次发展“浪潮” 20世纪60年代,以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的出版为标志,美国环境运动开始兴起。20余年后,生态批评学科逐步出现。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学界刊发了诸多与生态批评理论相关的文章。1992年,文学与环境 研究协会(ASLE)正式建立。自此,“生态批评的文学研究……开始成为一个受到认可的研究领域”①。生态批评自诞生伊始即为一门跨学科研究,涉及自然科学、文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正如生态批评家劳伦斯·布伊尔(Lawrence Buell)所言,生态批评是一场“越来越异质化的运动”②。正是由于生态批评的研究范畴内包含多种研究方法,生态批评概念本身也

相似三角形教案 (优质)

第四章相似图形 5.相似三角形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画图、拼摆等数学活动, 体会了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关系”的重要作用。上一节课“相似多边形”的学习,使学生在探索相似形本质特征的过程中,发展了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归纳,反思,交流等能力。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 上述学习经历为学生继续探究“相似三角形”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和知识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相似三角形》在本章中承上启下, . 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 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 [来源:学|科|网] . 是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的常用数学模型. 即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从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学好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三角函数及与此有关的比例线段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 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难点: 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所揭示的本质属性的理解和应用; 2..例2后想一想中“渗透三角形相似与平行的内在联系”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难点。(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本节课将借助生活实际和图形变换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并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直观、形象,体现数学的趣味性。 学生则通过观察类比、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五)教法建议 1.从知识的逻辑体系出发,在知识的引入时可考虑先复习相似形的概念,在探索归纳给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在知识的引入上,可以从生活实例的角度出发,在生活中找几个相似三角形的例子,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3.在知识的引入上,还可以从知识的建构模式入手,给出几组图形,告诉学生这几组图形都是相似三角形,由学生研究这些图形的边角关系,从而得到对相似三角形的本质认识 4.在相似三角形概念的巩固中,应注意反例的作用,要适当给出或由学生举出不是相似三角形的例子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在概念的理解过程中,要注意给出不同层次的图形,要求学生从中找出相似三角形,既增加学生的参与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6.在本节内容中对应边及对应角的寻找学生常常出现混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由浅入深的一系列题组由学生寻找其中的对应边或对应角,并说明根据,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情境设置、观察类比、动手操作;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合作探究;深化对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理解和认识.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应用能力,建模意识,空间观念等,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目标:[来源:学*科*网]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2). 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算,训练学生判断能力及对数学定义的运用能力。[来源:] 2 过程与方法 (1). 领会教学活动中的类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经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类比得到新知识的能力,掌握相似三角形 的定义及表示法,会运用相似比解决相似三角形的边长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影视批评的方法和类型

影视批评的方法和类型 电影和电视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影视批评作为对影视作品的一种理性思考,是影视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影视创作构成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推动和促进影视文化的发展。创造性的影视批评具有其独立的文化价值,它对推动和形成特定的影视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十年代法国以《电影手册》为核心的电影批评活动对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电影批评活动对新时期的电影创新、特别是对第五代的崛起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创造性的影视批评本身也可以成为“经典”。 中国传统的影视批评一直比较单一。八十年代开放以来,中国影视学术和批评界曾经有过一个引进西方方法论的高潮,并形成了影视批评方法多样化的格局。各种影视批评方法论为分析影视作品提供了不同的分析工具,并代表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它们为我们理解电影电视中的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提供了多方面的视角。本文试图对这种方法论上的发展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在以下文章中,我想先对各种影视批评方法的大的分类及其关系进行一个界定,然后重点对现代影视批评的各种方法进行一个概述。 一 1.新闻性评介和学术性批评 广义而言,影视批评一词被用来描述各种关于影视的写作。但是许多被一般地称为影视评介的新闻性写作和学术性的影视批评是有明显区别的。这些区别可以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读者,(2)风格,(3)时间性,(4)词汇,(5)长度,(6)论证。 新闻性评介

读者:新闻性的影视写作发表在日报、周报、和许多通俗杂志上。其写作意在针对广泛的、一般性的读者,即由各种年龄、性别、职业、以及社会经济地位构成的一个广泛的读者群体,他们对影视的知识和兴趣也各不相同。 风格: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一般报章杂志上的影视文章在写作风格上强调生动,在文章选题上强调抓住读者的兴趣。换一句话说,文章的趣味性比知识性和洞察力更重要。 时间性:一般报章杂志上的影视文章强调及时性,注重当下的事件和发展。因为报刊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每一期都要有新的信息。对于已经过去的节目和观众无法看到的节目则不予讨论,除非它有新闻的价值。 词汇:一般报章杂志上的影视文章用词讲究通俗易懂,一般采用简短扼要的报道和评述,避免专业的批评和理论术语。 长度:报纸上的影视文章一般比通俗杂志上的文章短,大都在500 到1000字之间,甚至更短;通俗杂志上的文章可以长到2000到3000字;而一般的学术性的影视文章则在5000到10000字之间,甚至更长。 论证:新闻性写作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在文章中充分地展开他们的观点和论述,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即使在一些带有观点性的文章中,作者也更多地是通过他们的机智和感觉来支持他们的评价和阐释。读者除了同意批评者的观点以外,在文章中很难找到更多在东西来估价批评者的可信性和洞察力。 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来给新闻性的影视写作进行分类:根据它们发表的媒体(日报、周报、或杂志),根据它们的长度,根据它们的主题,根据它们的风格,根据它们对读者的功能(信息、娱乐等)。根据西方的某些学者的观点,最实用的分类方法可能是根据它们对读者的用途。这样我们可以把新闻性的影视写作分成侧重消息的报道和侧重观点的评论,它可以包括以下三个类型:(1)创作和工业动态报道,(2)人物或明星花絮,(3)评论。

生态批评解读《白噪音》

生态批评解读《白噪音》 一、引言 唐?德里罗是当代一位多产的作家,自1971 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美国的传说》问世到2010 年《终点》的出版,他已经发表了16 部长篇小说以及若干短篇小说、散文、戏剧等,一直是评论界的焦点人物。《白噪音》于1985 年发表,次年即获美国的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且这部作品也被称为是后现代主义的杰作。小说由三部分组成——波与辐射;空中毒物事件;戴乐儿闹剧。对空中毒物事件的描写,读起来像是“灾难恐怖小说”,使人们深思后现代的生态危机。本文以生态批评解析这部著作,进一步指出只有在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良性发展的同时才能推动良性自然生态的重建。 二、生态批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环境破坏也日益严重,生态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描写生态问题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雷切尔?卡森的生态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是一个拐点,开启了文学家自觉地在生态范畴里创作文学作品的时代,欧美生态文学进入大繁荣阶段。“大卫?格里芬宣布后现代思想是彻底的生态主义,科学已经成为新的撒旦”。唐?德里罗作为后现代的代表作家,在《白噪音》中,深刻地描写了科学技术对人所带来的影响。生态危机不仅仅限于自然生态危机,还有社会生态危机以及精神生态危

机。生态批评不单只是关注自然生态这一层面,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同样是生态批评必须关切的对象。 三、生态批评解析《白噪音》 (一)自然生态的破坏。在后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产品,而原有的自然生态在逐渐被破坏。在小说《白噪音》中,无线电、电视、微波、超声波、汽笛声、照相咔嚓声等淹没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每晚杰克都会失眠,原本寂静的深夜却被飞驰而过的汽车声而打乱。然而,作为一名父亲,杰克也深深感受到自然生态异化损坏了人们的健康。他的大儿子海因利希年方十四却已经开始秃顶,格兰德尼为此感到“纳闷”,猜想:“难道他妈妈在怀他时服了某种能改变基因的药物?我在什么地方犯了错?难道我抚养他长大的地方附近有个我不知道的化学废料场,夹带工业废料的空气流过而导致头皮退化?”(DeLillo 22)空中毒物事件,让镇上的居民成为难民。毒雾的主要成分是尼奥丁衍生物,它是生产杀虫剂的副产品,它们是被丢弃后堆积而成的一堆东西。其原产品杀死蟑螂,副产品杀死其余的一切东西。这种高科技的副产品的泄露,使整个小镇陷入恐惧,人们混乱地逃亡。在整部小说中,读者不会感觉到一年四季的景观变化,只有逃难之时的风雪及令人最难忘那轮日落。日落的异常揭示了自然的破坏,但人们茫然不知还把日落当成美景。

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变式拓展题

专题复习————类比、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 类比:是对两个或几个相似的对象进行“联想”,把它们中某个较熟悉的性质转移到和它相似的对象上去,从而发现新规律,解决新问题 作用:通过类比推理和类比联想可以开阔思想,启迪思维,起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能类旁通的作用。 考点分析:三角形全等和相似是中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而证明三角形全等和相似的过程中运作了类比这一思想方法,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一、例题:1.如图,△ABC ,△DBE 都是等边三角形,(1)△BCE 与△BAD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AD 与BC 是否平行?请说明理由(3)若△ABC 和△DBE 是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肴形,以上结论还成立吗? C B 二.、活动探究: 1.如图,等腰Rt △ABC ,AD=BD ,E 、F 分别是AC 、BC 边上的点, 且∠EDF =90°, (1)若DE ⊥AB ,探究DE ,DF 之间的数量关系。 (2)试探究DE ,DF 之间的数量关系。 2.如图,等腰Rt △ABC ,AD=kBD,E 、F 分别是AC 、BC 边上的点,且∠EDF =90°探究DE ,DF 之间的数量关系。 3、△ABC 中,AC=k·BC ,∠C=100°,O 为AB 上一点, C E F A E B C D F A E B C D

且满足AO=mBO , ∠MON=80°请你探索线段OM 、ON 的关系。 4、如果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斜边BC 上的点, 作DE ∥AB ,D ∥BC ,将一块三角板45°角的顶点放 在D 处,其两边分别交直线EF 、AB 于G 、M 两点, 若CD :BD=n 探究:DG :DM 的值。 三.巩固练习: 如图2-1,正方形ABCD 和正方形QMNP , ∠M =∠B ,M 是正方形ABCD 的对称中心,MN 交AB 于F ,QM 交AD 于E . ⑴求证:ME = MF . ⑵如图2-2,若将原题中的“正方形”改为“菱形”,其他条件不变,探索线段ME 与线段MF 的关系,并加以证明. ⑶如图2-3,若将原题中的“正方形”改为“矩形”,且AB = m BC , 其他条件不变,探索线段ME 与线段MF 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⑷根据前面的探索和图2-4,你能否将本题推广到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情况?若能,写出推广命题;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四、连接中考: B E D G P Q D A F M E C B _ D _ A _ B _ C _P _ Q _ M _ N 2-2 E F _ _ A _C _ B _D E _ B _ P _ Q _ M N _ F 2-3 _ A C _ D _ Q _ _ F _ M _ N _ E

中国电影史期末考试

中国电影史中的问题意识 现在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电影,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堕落的世界来说,这也许是最后一种重要的抵抗形式了。——希腊.赛奥佐罗斯.安哲鲁普洛斯 如果以1905到2004为界,以中国电影走过的一百年为关照,中国电影人始终将电影作为一种反映现实反思民族处境反思文化传统的艺术手段,而非仅仅满足于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即使当电影类型发展的愈加丰富,中国影人也没有丢弃这一根基。这是我们分析中国电影发展的出发点。 中国电影百年大致可以分为早年的道德图景(1905--1932)乱世的民族影像(1943-1949)分立的家国梦想(1949--1979)与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2004)这四个部分,在不同的时期,电影呈现的社会风貌也是不同的,而相同的是电影对于现实的不断叩问。很多人都在谈论这种电影对于时代而言独具的问题意识,但是其实在电影背后还有一个维度,那就是电影批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部电影史也是一部电影批评的历史。当电影对于社会问题进行反应呈现的时候,影评也在对于电影所暴露的问题进行研究评价。这是一种叠加的问题意识,后者促进前者的进步,成为时代问题意识反思中的一部分却常常为人所忽略,在一百年内,面对不同的社会条件,不同的电影风潮,中国电影的批评模式也不断改变。笔者想从电影批评这一角度谈谈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中的问题意识。 中国电影起步于对欧美电影入侵的反抗,在经过排斥,厌恶乃至于被吸引的过程中,中国人对于电影的认识逐步加深。在中国最早的电影杂志《电影周刊》创刊号上编辑p27....所以中国电影一起步就带有针对社会现实进行道德教化的功能p28.....。事实在世纪初的几本电影刊物如《影戏从报》《影戏杂志》中我们也已经可以看到电影评价的起步,在《观孤儿33》启发了早期电影人朝着张扬传统文化和振兴民族电影的道路上走去。在无声片的探索时期,以伦理为本位的伦理片逐渐形成,内容涉及77,体现了明确地社会功利观和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而针对电影早期类型也产生了电影批评的第一个传统,伦理批评模式。伦理批评以评论影片的伦理道德内容为主要目的,并主要以儒家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观为评判标准,主题印象和技巧点评是其主要批评方式,尽管略显幼稚,但也起到了一定规范作用。 从20世纪开始,中国民族电影进入83.....传统的生硬的道德教化对于启蒙后的民众不再有效,为了个性电影事业,不少电影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99......更好的推动了国片复兴运动,超越神怪武侠和古装片,以较强的现实感103.... 随着115...117 118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共产电影小组为主的左翼电影工作者活跃在电影批评的的领域内,他们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对于原有的伦理批判模式形成瓦解,同时配合新文化运动以崭新姿态革新了中国电影批评。尽管这种模式仍然以意识为特征,但是超越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层面,而直面了民族社会危机,开始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强调进步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对影片进行“解剖”“警告”在观众中树立“启蒙人”的姿态。此时的新文化电影批评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宣传的趋向,在评价电影的审美和娱乐功能上有失偏颇,但是他所表现的对于电影批评本体的关注,对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在现实主义上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而进入1937年,正式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时期,此时的中国电影批评立足于战时需要,以宣传抗战,鼓动民众为目的,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作为评价标准。在大后方成立了团结全国电影人士的抗日爱国组织,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展开了“关于国防电影之建立”的讨论。122电影的应时批评产生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在尽可能多得情况下引导电影向着传播抗战精神的房县发展,当然这样一种较为极端的选择,尤其是面对中国日伪区,孤岛区121,敌后区不同的统治状况,难以避免的失落了很多优秀电影的成果。

老上海电影海报

老上海电影海报画 2011-06-13 13:25:58| 分类:美术大家.绘画.中|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没派传人《转贴老上海电影海报画》 老上海电影海报画时代背景: 老上海的电影海报泛着历史光芒的时尚。水粉和水彩画就的男女主角在电影 海报上摇曳着妩媚和婀娜。 上海是中国最有电影渊源的城市,中国最早也最成气候的一批电影、中国最早一批光彩不让今人的电影明星都诞生在这里。1927年,美国商务部的一份报告中写着当时的上海有26家影院,而到了30年代末,电影院的数量已达36家。在这样强势的电影语境下,电影,明星,电影院都在当时的时尚中闪亮,而电影 海报和电影招贴也便应运而生。 当然,作为新生事物,这些处于初级阶段的电影海报不可避免的显得原始和天真。将海报发展成一门设计艺术,那是后来的事情。 谁曾执笔操刀? 旧上海不乏电影公司,也不乏进口的和国产的电影。但是只有大的电影公司像联华,明星出品的电影才会有比较多的海报宣传。 旧上海没有专门的海报设计师,电影院的美工和一些画家就成了主力。上影厂80高龄的孙继老人是旧上海的记者,当时电影院的常客。后来老人到了香港,进入电影界,和当时的很多电影界名人,像蝴蝶,都有交往。少数画家画的电影 海报让他记忆至今。

孙继老人记得当时有一位为话剧团画装饰画的画家叫池宁,他画的《马路天使》的海报,路灯的黑影下人物只有半个脸,很有震撼力。另外一位在广告公司工作的丁熙是为《艳阳天》画海报的人。“艳”字的笔画和结构用各种字体写出来的效果都差强人意,于是丁熙就想出来一种“飘带”画法,画好以后,“艳阳天”三 个字看起来好象是丝带绕出来的一样。 有时导演也会参与其中。吴永刚就是美工出身,像《神女》,《浪淘沙》的海报制作他都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画法。画好的海报还是会分发到各个上 映的电影院,包括上海以外的城市。 那时候的海报值得一提的是印刷。海报的“底版”是手工绘制的,画好之后就大量复印。当时的彩印技术颇不错,孙继老人觉得当时印制的海报“色彩都很好。” 重见天日 在鲜有人收藏的年月,“有心人”的保存使得这些老海报得以重见天日。上海东方影视公司现在保存有三千多张老电影海报,其中一部分从个人保存者手中取得。几年前东方公司给这些老海报分门别类,拍照纪念,但是拍照以前却大动干戈:一张张摊开,烫平,但是折叠的时间太久了,照片上还是可以看到纵三横四 的折痕。 经过了几十年的默默无闻和无人问津以后,这些旧上海的电影海报如今身价百倍了。国内一些收藏者开始涉足老电影海报这一领域。原本在文庙一两元就可以到手的海报身价猛长。在上海曾有一张品相欠佳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老电影海报卖出300元的价格,另一张《万家灯火》电影海报卖到400元。

中国早期电影概述

中国早期电影概述 摘要:早期的中国电影:1905—1949年。1895年电影诞生于法国,1896年中国出现了电影放映,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像馆的任景丰在北京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戏剧舞台纪录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在这四十年间,中国的电影从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家中国电影制作公司,到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电影公司;从“幻仙影片”的昙花一现,到商务印书馆的旷日持久;从武侠片,古装片甚至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生问题剧”到直接干预时政的影片,中国的早期电影的发展是不容小觑的。阮玲玉、胡蝶、周璇等家喻户晓的明星,郑中秋、张石川等导演,还有无数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以及热爱电影的千千万万的观众,凝聚在一起,为中国早期电影开辟道路,为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早期中国电影,中国早期电影特点,中国早期电影环境,郑中秋,阮玲玉,周璇,电影启蒙,公共空间。 正文: 早期的中国电影:1905—1949年。1895年电影诞生于法国,1896年中国出 现了电影放映,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像馆的任景丰在北京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戏剧舞台纪录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1909年外国人创办了中国的第一家电影制作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1916年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电影制作公司“幻仙影片公司”成立。但好景不长,这家公司只拍了一部影片《黑籍冤魂》,便因资金困难而停止运作。此后,由中国的民族资本投资拍摄电影的公司商务印书馆成立。1917年,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外国人手里低价买进了一批电影器材,决定在图书出版之外,兼营电影业,这是中国自己投资拍摄电影较有规模的开端。2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当时全国数十个城市大小电影公司林立,仅上海就多达141家,且每年的观众数超过700万人,这个规模和世界其它大城市不相上下。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中国第一批导演和电影明星。这个时期所生产的电影既有商业化程度很高的娱乐片(如武侠片、古装片等),也有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生问题剧”。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转折时期。1931年,夏衍等人成立了共产

当前国内文艺与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述评

当前国内文艺与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述评 当前生态批评研究是我国文艺学与文学研究领域内一种方兴未艾的研究。美国与西方影响下的我国生态批评研究致力于对起源于西方的生态批评进行全面辩证的研究。同时,我国学者也意识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思想的重要性,并尝试在中西方比较视野中积极拓展生态批评的研究视阈。当前生态批评研究能够为我国新时期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当前生态批评研究可以服务于我国当前建设生态型文明社会的目标。 标签: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思想交流 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的文学研究者在世界范围内首先将生态视角引入文学研究领域,在文学研究视野中尝试生态思考,这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最终被定名为“生态批评”。近年,我国文艺学与文学研究领域内的生态批评研究开始出现,并且有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取得了一些生态批评研究的学术成果。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源于西方的生态批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与研究。从时间上看,当前生态批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全面介绍生态批评的产生与发展状况,解释生态批评的基本概念与原则,描述生态批评从萌芽到确立成为一种文学研究流派的发展过程,为我国学者提供西方生态批评的最新发展态势;第二阶段,对生态批评的理论思想进行梳理,总结与分析生态批评所遵循的思想原则,发掘生态批评的深层思想内涵,使生态批评思想呈现在一种清晰的思考框架内,使其更容易被理解与评析;第三阶段,对生态批评思想进行综合评价,以辩证的眼光发掘生态批评对于文艺理论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对有助于我国当前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的部分谨慎地加以借鉴。这三个阶段大致可以概括为对生态批评的介绍引进、综合梳理与分析评价的过程。同时,这种历时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这三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有时也相互结合,尤其是最近的生态批评研究比较注重生态批评研究与我国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的关联。 近年,我国的生态批评研究发展比较迅速,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批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当前开展生态视角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想资源。 一、当前国内生态批评研究的视野 (一)生态批评的动因与意义 当前生态批评研究首先关注的是生态批评产生的动因。生态批评的产生决非偶然,它与当代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的一些人文学科就对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逐渐树立起本学科的生态责任意识,进而完成学科自身的“绿色化”转变。文学研究领域的“绿色化”转变虽然相对滞后,但也逐渐形成本学科领域的生态责任意识与生态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无锡市安镇中学汪秋莲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相似与轴对称、平移、旋转一样,也是图形之间的一种变换,生活中存在大量相似的图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从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性质,这为本节课问题的探究提供了理论的依据。本节内容是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不断追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 ②会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利用相似形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②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通过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构造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解答。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分析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整节课围绕测量旗杆高度这个问题展开,按照从易到难层层推进。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创设相关知识的现实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学的各个环节均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和探究中展开学生的思路,把启发式思想贯穿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3.采用师生合作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师生合作教学模式,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全员互动关系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使学生共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从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出发,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导”为前提,以学生的“演”为主体,把较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磋商,并发表意见。 (二)学法分析 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力求促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 ◆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的。 (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为解决问题储备理论依据。) 二、情境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塔列斯。一天,希腊国王阿马西斯对他说:“听说你什么都知道,那就请你测量一下埃及大金字塔的高度吧!”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个大难题,因为很难爬到塔顶的。亲爱的同学,你知道塔列斯是怎样测量大金字塔的高度的吗? (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现实课题出发,为学生提供较感兴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