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走近经典》于漪主编

《走近经典》于漪主编

《走近经典》于漪主编
《走近经典》于漪主编

义但忠魂

鲁迅在谈到中货民族的希望时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岙求法的人,”而他们就是是“中国的脊梁”

在“中国脊梁”顶部,站立着屈原、岳飞、李大钊这样著名英雄,而板成金字塔底座的,是数也数不清的普通人。他们有的仅留下几页诗文,有的只留下一些模糊的传说,更多的人都被深深的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阎典史,只不过是一名负责县里汉安的小官;夏完淳就义时,也还是个只有十六岁的弱冠少年。但是,正是无数普通人的义胆忠魂,承继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血脉。《阎典史传》邵长蘅与《狱中上母书》夏完淳

至美纯情

莎士比亚有言“软弱,你的名字叫女人”。不过,在许多文艺作品中,女性形象-------至少在对爱情的态度上,倒往往比同时代的男情更大胆,更叛逆精神。基中《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是典型。她们弱小却无惧,因为她们为理想而生,为春天而生,为爱而生。这是人人渴望的至美纯情。

有人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实,在有时些时候,女人自己就能撑起己一片天。《牡丹亭》汤显祖与《红楼梦》曹雪芹

纯真年代

这个世界不知何时开始变得日益喧嚣、拥挤起来;电话、电视、电脑、火车、轻轨、飞机、宇宙飞船。。。。。。人们目之所及、身之所及的距离越来越远,世界却变得越来越小。忙忙碌碌的世界看来很精彩,却也令人精神疲惫,无暇停下脚步回顾自己曾经走过的日子,忘记了我们曾经拥有的那片蔚蓝色的天空。孙犁的清新隽永,赵树理的嬉笑怒骂让我们不由想到对那个时代最好诠释语:纯真,连‘落后分子“的小小狡猾伎俩都显得那么可爱,那么值得玩味。《嘱咐》孙犁与《传家宝》赵树理

人性的弱点

也许奴性和虚荣心是人类的终极弱点

,不少名家大家在文学作品种都少不了分配给他们许多笔墨。莫泊桑的《项链》和鲁迅的《阿Q正传》如此,欧。亨利的《女巫的面包》和左拉的《陪衬人》也是。

是乎,这些伟大的先知们总是在不断地向我们发出警示:他人的弱点,社会的弱点,但是,对于你自己来说,首要的是警惕自己身上的弱点,因为许多社会的悲剧、个人悲剧,正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女巫的面包〉欧。亨利与〈陪衬人》左拉

人类的童年

童年是最可爱的

童年受幻想,天与地水分,人与神同类,爱与恨无常;童年最勇敢,无知也无畏;童年缺少法规约束,不懂世俗交换,甘愿以全城性命搏美人一笑。

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所演示的,正是人类的童年,如若不信,一读便知。〈普罗米修斯〉古斯塔夫。施瓦布与〈阿喀琉斯的悲愤〉丘尔契

启智明德

通过外表和能力,我们能很容易地将人和动物区分开来,而要区分文明与野蛮,高尚与卑贱,则要看他们内心的道貌岸然德标准如何。因此,智能和德行是松成人的素质的两个基本东西。

知识与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都要靠后天养成。我们的祖先就很重视德育和智能育平衡发展,许多古代的启蒙教材都注重将知识知道德,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还要从小出口成诵,以便化为自觉的行动。比如著名的“三”《三字经》“百”《在安姓》“千”《千字文》等。从我们选择的两种中,就可以窥见古人在启蒙教育上的良苦用心。

心里空间

哲学家说过,人想要健康地生活,必须拥有两个空间。一个是现实空间,在这里,我们需要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努力拼搏,去获取更多。还有一个是心灵空间。在那里,我们只是欣赏、同情、关爱,是神与神的产流,不需要索取,也不指望回报。黑塞在一户普通农家里欣赏和关爱,他的心灵空间找到了。而《远和近》里的主人公正好相反,他试图把心灵空间的虚幻景象变成现实,所以他失败了。

永远也不能放弃寻找桃源的梦想,也永远不要希望桃源成为现实。《农家》黑塞与《远和近》活尔夫

品味苦难

艰难困苦是人类进步的一笔财富。孟子有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身处逆境者常以此自勉。在多数人眼中,这种困境中的求生,逆境中的拼搏总有一种悲壮的色彩。然而,当我们看到那个在日冠炸中“神色不动地搅和冰糖莲子”的身影时,脑海中出现的概念却是美丽,是潇洒,是风流倜傥;当我们听到一条条荆刺刺路上沉着、稳健的脚步声时,心中涌起的感觉悟是激动,是敬仰,是热血沸腾。。。。。去细细地品味人生中的每一次挫折、困苦经历吧,因为只有幸运的人才会有此机遇。《跑警报》汪曾祺与《光荣的荆刺路》安徒生

挑战和活

“如查每天只是翻来覆去,没有目标地过日子,人生不毫无意义了”。“今天应该比昨天进步,明天应该比今天进步“。这是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说的。

”只要有信心,把握住自己能干什么,就应该去敲那一扇扇机会之门“。这是美国前统里根说的。

这两句话就是下面篇文章的开头,内中的深意,恐怕要到全文里去寻找,也要用你一生的实践去体会才好《每一刹都是新生》--松下幸之助与《人生的忠靠》--里根

寂寞伤逝

为什么意是逝去的最令人怀念?为什么总是错失的才觉得珍贵?是幻想比现实美妙?不,是后悔总姗姗来迟。生命就应是无数细节的叠加,而不是一枝独秀的争春。有了更多其他的生命形式存在,一切才又变得鲜活而真实。《青蜓不在飞回来?--流沙河与〈一座鸽子的纪念碑〉利奥波特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_学习心得体会.doc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_学习心得体会 引学习于的教学观,如沐春风,沁人心脾。她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无不使我为之折服。下面是小编搜索整理的学习家于漪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一于漪老师从教六十多年,上了近两千节的公开课,写下了四百多万字的论文专著,在语文课程教育改革当中不断创新,勇于实践,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实践者。于漪老师是资深特别老的老,但是她却能践行素质教育,这是令我惊讶也是非常值得我去膜拜的地方。新生教师和资深教师在讲课的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资深教师更注重于提高的学业成绩,新生教师则特别注重课堂上与同学们的沟通,互动,但是,于漪老师高龄教师,却可以践行素质教育,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告诉了我们,践行素质教育应作为教育的一种理念。教师要始终以素质教育作为根本追求。 看了关于于漪老师的照片和视频,她总是面带着微笑,眼神里总是能透露出一种和蔼与一种难能可贵的坚定。于漪老师在接受访谈时,她的言语也体现了一位语文教师的文雅与作为教师的自信。她的教书育人理念,告诉我要目中有人,作为教师,眼里要看得到学生。她有自己的教育艺术,在我看来,她教的不是书,而是一本人生的教材。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二做教师应“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教师要努力攀登,追求理想境界,也就是说要不断地自我超越。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作为教师,一定要追求高尚的理想境界,不断地努力攀登。

我上课是从来不带教案的,拿着教案怎么面对全体学生?要察言观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备课的时候要备得十分熟练。 备课要目中有人,我们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了育人,这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把学生蕴藏的潜能通过教师的开发把它变成现实。 因此一定要深入了解,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我一直和年轻教师讲:你一路走过去,教育脚步有深有浅,你要停下来,深入思考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不足的,久而久之就能摸到规律了。 课堂教学是要深入研究的。老师绝不能做教书匠,不能只是灌输知识。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智力,熏陶情感,要育人。我在80年代就在课堂教学中试验了,绝对不是“我讲你听”“你问,我回答”。 课堂教学要多功能、立体化。要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是立体的,育人和求知应该互相渗透。语文教学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因此,所有课程都要能够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三学而不厌。勇于实践是一生的自我教育 罗曼·罗兰说过,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每个创伤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每次课上下来认真思考,都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缺陷乃至错误,因此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于漪教育思想

《于漪教育思想》读书心得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一位资深教师,“于漪”也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的象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老师的名言。这体现了于老师的谦逊、执着、负责的精神以及她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 阅读于漪的文章,我们会发现其中最鲜明的一个观点就是“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于老师坚决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做法,主张必须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于漪老师重视“学生”的个体,对于“人”本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教育方法上,于漪老师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基础决定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进度。于漪老师关注同学对于知识本身的掌握,更注重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对于每一个“人”的培养,包括同学的学习兴趣,个人品德、爱国情操,等等。 于漪老师不是用单纯的言语去突出这些情感,她更以满怀激情来演绎她的名言,就是“丹心一片是关键”。她说老师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激情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老师一次次超越自我,她不顾自己身体健康,背学生上医院;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支撑她的始终是充满胸膛的师爱。她说:“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孩子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她对于学生的爱撒在学生的心间,也在他们的心灵中埋下了爱的种子。这样对于身边的人和生活的爱的教育也扩展到对于爱班、爱国的教育中。 于漪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更体现在她愿意深入地“学生“,尊重学生的状况和现有水平,并根据所了解的学生的状况,有的放矢。我从她的言传身教中体会着她对于教育的责任感,对于同学的爱,她践行着“眼中有人”,即眼中有学生,时时想着学生的需要。她是有心人,经常分析学生的各种练习,了解学生现有的读写水平,并有意识的参加他们的活动,听他们讲话,看他们写的东西,了解他们在看书时遇到的问题,研究他们的学习方法。摸清孩子们的状况,就能依次为依据,决定讲解的取舍详略,才会使得课堂的内容更好的帮助学生。 于漪老师不仅认真地指导学生读教科书,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她“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一味地认为只要自己讲得系统、完整、生动,学生就一定能理解得透,掌握的牢。她体会学生的状况,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实践的重要作用。她突破不讲时效的“形式主义”做法,努力把课上得对学生最有益处。她指导学生在新课之前仔细看书,提出要主义的问题,让学生心中有数,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听讲、学习,就可以积极思维,打主动仗。于老师还主动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感受、困惑和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相应的练习,使得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角。学生在生活中点滴的进步都给与及时鼓励,并提出新的要求,树立学生的信心,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 激发兴趣也是于老师教学的艺术特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于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于老师培养学生兴趣有四点经验:一是课要有新鲜感;二是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三是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四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因素,用学生的智力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老师的这些经验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得来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

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 引学习于老师的教学观,如沐春风,沁人心脾。她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无不使我为之折服。下面是小编搜索整理的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一于漪老师从教六十多年,上了近两千节的公开课,写下了四百多万字的论文专著,在语文课程教育改革当中不断创新,勇于实践,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实践者。于漪老师是资深特别老的老教师,但是她却能践行素质教育,这是令我惊讶也是非常值得我去膜拜的地方。新生教师和资深教师在讲课的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资深教师更注重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新生教师则特别注重课堂上与同学们的沟通,互动,但是,于漪老师作为高龄教师,却可以践行素质教育,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告诉了我们,践行素质教育应作为教育的一种理念。教师要始终以素质教育作为根本追求。 看了关于于漪老师的照片和视频,她总是面带着微笑,眼神里总是能透露出一种和蔼与一种难能可贵的坚定。于漪老师在接受访谈时,她的言语也体现了一位语文教师的文雅与作为教师的自信。她的教书育人理念,告诉我要目中有人,作为教师,眼里要看得到学生。她有自己的教育艺术,在我看来,她教的不是书,而是一本人生的教材。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二做教师应“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教师要努力攀登,追求理想境界,也就是说要不断地自我超越。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作为教师,一定要追求高尚的理想境界,不断地努力攀登。 我上课是从来不带教案的,拿着教案怎么面对全体学生?要察言观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备课的时候要备得十分熟练。 备课要目中有人,我们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了育人,这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把学生蕴藏的潜能通过教师的开发把它变成现实。 因此一定要深入了解,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我一直和年轻教师讲:你一路走过去,教育脚步有深有浅,你要停下来,深入思考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不足的,久而久之就能摸到规律了。 课堂教学是要深入研究的。老师绝不能做教书匠,不能只是灌输知识。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智力,熏陶情感,要育人。我在80年代就在课堂教学中试验了,绝对不是“我讲你听”“你问,我回答”。 课堂教学要多功能、立体化。要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是立体的,育人和求知应该互相渗透。语文教学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因此,所有课程都要能

在于漪老师家里

在于漪老师家里 在程红兵按下门铃的时候,我的心跳猛然加剧了——我没法不激动,因为我正站在于漪老师的家门外。 拜见于老师是我很早就有的夙愿了。从参加教育工作之初读于老师的文章,到最近她抱病为我的新著《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作序,十几年来,我由了解她的教育思想、学习她的教育艺术,进而感受她高尚的人格,最后渐渐产生了想当面聆听她教诲的强烈愿望。机会终于来了。这次暑假,我应邀去XX市和XX市讲学,在苏州的最后一天——也就是1999年8月24日,我给于老师去了一个电话,问她什么时候方便,我想去看看她。电话里她说:“你是今天晚上离开苏州到上海吧?那明天早晨八点钟我在家等你,好吗?” 于是第二天,我在朋友程红兵的陪同下,迎着朝阳驱车来到了于老师的家。 可是,按了门铃却没人开门,怎么回事?我看表:才7点50分。我不安地问红兵:“是不是太早了,于老师还在休息?”红兵答:“不会的,于老师早晨总是起得很早。”说着他看看门铃,“哦,可能是门铃坏了。”于是,我们索性直接敲了敲门。 果然,里面很快有了应答:“来了!” 门一开,于老师很快从书房里迎了出来:“欢迎,欢迎!”她把我们引进书房,热情地说:“请坐,别客气!” 第一次见到自己仰慕已久的于漪老师,我的心情的确很激动。就像我

多次从杂志上看见的于老师的照片一样,于老师十分和蔼可亲,笑起来两只眼睛眯成弯弯的两条线,让人情不自禁想到“慈祥”这个词。 和我一起去的还有我11岁的女儿,她本来就有点害羞,初见生人更是拘束。于老师却亲切地摸着她的头:“哟,小姑娘蛮漂亮嘛!”接着问她:“什么名字呀?上几年级了呀?”我女儿一一作了回答。于老师拿出一盒包装精美的巧克力,说:“这是送给小妹妹的。”她又抱歉地说:“我那小家伙还在睡懒觉!不然可以陪陪小妹妹的。”她所说的“小家伙”是她的孙女儿。不一会,“小家伙”起来了,于老师对她说:“快把小妹妹引到你房间去玩!” 于老师的书房雅致、洁净。相对的两面墙都被书橱覆盖——或者干脆说就是以书为墙。透过书橱的玻璃门,那一排排厚重的书籍正整整齐齐地屹立着,仿佛随时准备接受书房主人的检阅;它们又仿佛是一个个文化巨人、思想大师,正从历史深处注视着我们……我顿时感到了于老师博览中外的渊博学识和雄视古今的宽阔胸襟。 我和红兵在于老师的书房里坐下后,首先向于老师表示敬意,感谢她对年轻教师的关怀。 “谢谢于老师抱病为我的书作序!”我真诚地向于老师表达谢意。 她摆了摆手说:“不客气。我不过是说了一些我想对年轻老师说的心里话而已。” 我又拿出我即将出版的另一本新著《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的两种封面设计图案,请于老师帮我参谋参谋,她认真地看着,比较着,最后,

对于漪老师的学习体会说课材料

一辈子学做教师 ----学习于漪心得体会:包玉芳 在学习了于漪老师的先进事迹之后,我有了很多感触,这位81岁高龄的于漪老师成了星”,一颗教书育人的明星。“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于漪老师,是从教学第一线走出来的教育大家,满身都是质朴的气息,谦虚和真实是她的美德,于漪老师平生上过2000余节公开课,但她自认为没有一堂十全十美的课,深表惭愧,她总说自己做得还很不够,年近八旬,却依然在为教育教学而奔波忙碌着。五十年教师生涯,桃李满天下:半个世纪孜孜不倦,心血洒讲坛。这是名师于漪的真实写照。于老师最可贵最值得敬佩的精神是她五十九年的教育生涯,五十九年的艰苦探索,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

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看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的先进事迹,我体会到,于漪老师师德高尚、知行统一,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全社会尊重的人。我们要把于漪老师作为人生的一面镜子,时刻激励自己,加强自身修养,树立高尚品德,不断增强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全身心讲好每一堂课,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努力做好教师。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应先从哪些地方做起?在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 1.要能够清醒的自我认识,首先要虚怀若谷。一个人只有虚心才能容纳百川,人一辈子要不断认识自己。做人也好,做老师也好,我们的手中要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来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子来量自己的短处。说到底,我们可以向书本学习,可以向同行学习,可以向专家学习,还可以向学生学习。正向于老师说的那样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的智慧才是无穷的,我们要善于“博采众家之长”。

2019年《于漪全集》读后感范文

2019年《于漪全集》读后感范文 “与其说我做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用六十六年对语文教育的热爱诠释着她对教育的忠诚。深入学习《于漪文集》,领略于老师的教育思想,一片片文章、一段段语录、一个个案例,都是绝佳的思想精华,令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书本放于案前,仿佛好像是在于老师面前,聆听他的教诲、反思自身言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向她学习,学习她是怎么做一名好老师。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形容她教书教得“着了魔”,而她的学生则说她对教育有着“宗教般的虔诚”。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深深地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共产主义事业。立足于育人、树魂立根和培养文化判断力等方面。 “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一位资深教师,“于漪”也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的象征。思想立足点高,覆盖力强,生命力持久,这是对于漪老师教育思想最好的总结,同时这也是最令我深入思考的,要更好地传承并发扬好于老师的教育思想,提升自己令学生受益。 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感悟,激发学生潜质。阅读于漪的著作文章,我们会发现其中最鲜明的一个观点就是“教文育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

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于老师坚决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做法,主张必须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于漪老师重视“学生”的个体,对于“人”本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教育方法上,于漪老师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基础决定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进度。同时,还需要注意,学生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他们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和理解。教师要摒弃掉依赖教参、分数本位等已固化的教学思想,珍视学生心理逐渐开放的特点,给予他们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元化的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讨论,通过争辩抓住他们探究的动力,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和自我实现。 用心育人,真心关注学生,传承师德精神。“用爱心培育爱心”,于漪老师强调要用“爱心”培育“爱心”,师爱、师德是帮助学生增强树魂立根的内驱力。就需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她说老师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切切实实地为学生做出表率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和可靠接班人。她谈到,“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针对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分数决定一切的现象,于漪老师呼吁,要从当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重智轻德的重围中“突围”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真真正正去关注学生,真真正正去热爱教育这份职业,只有热爱才

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4篇

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4篇 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篇1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种种现象五光十色,乱人耳目,对教育是极大的挑战,对教师是极大的诱-惑。提出希望之一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提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的论述不仅有广泛的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习于老师的教学观,如沐春风,沁人心脾。她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无不使我为之折服。原来还可以这样做教师、教师还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和境界、普通教师通过努力照样可以成为教育家……。“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于漪老师用这句话鞭策自己。她说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高尚。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什么人才能够做人师呢?做人的老师,他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是“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德才兼备,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艰难。于老师认为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因为我们的教育力量,只能从教师活的人格当中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听了于老师的报告,心中感受颇多,脑海中一直在问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应先从哪些地方做起?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1.要能够清醒的自我认识,首先要虚怀若谷。一个人只有虚心才能容纳百川,人一辈子要不断认识自己。做人也好,做老师也好,我们的手中要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来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子来量自己的短处。说到底,我们可以向书本学习,可以向同行学习,可以向专家学习,还可以向学生学习。理论上模糊,事业上一定马虎,工作中就会事倍功半。所以要广泛的阅读教育理论专著、学习名家的教育理论等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丰富的理论作为基础,那我们在工作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向同行学习,同一篇课文不同的人对文章的把握不同,其教法与侧重点也不同,他们在教学中的理念与做法也许正在自己在教学中所忽略的,或者是所没有想到的。正向于老师说的那样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的智慧才是无穷的,我们要善于“博采从家之长”。 2.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不足。“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用另一把尺子不断地来量自己的不足。像于漪老师在每次课前都认真备课,钻研教学,研究学生,把上课的每句话背出来,然后再口语化。即使这样,在每次上完课后,她总是觉得这里不行、那里不行、充满了不足和缺陷,于是于老师写教后记,记下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和自己教的不足。于老师认为作为教师就要严谨治学,这也成为她不断前进的内驱动力。她说“我教了一辈子,一辈子在反思”。

于漪教学研究综述

于漪教学研究综述 汉语言文学陆澎澎 一、于漪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等职。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究》《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 二、于漪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思考与探索 从八十年代中后期一直到整个九十年代,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越来越深刻。于漪看到高考制度恢复以后,教师和家长都围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转,大家都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于漪认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的失落,这严重影响了育人目标的实现,而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于是,于漪对性质观——语文教育观念中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索,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于漪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于漪早期的文章里,于漪提出:“语言文字是工具,人们用它来表情达意。既然是表达情意,用它来组缀而成的作品总有一个思想性问题,总寓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思想感情为里,语言文字为表,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思想性。”后来紧接着,于漪在《准确而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一文中,于漪进一步阐述了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于漪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工具”加“人文”,而是互渗互透、融为一体的,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她一再强调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都重要,不可机械割裂。于漪说:“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教育,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用“人文性”代替“思想性”,赋予了语文更为深广的文化内涵,“人文”中有“思想”,同时又兼具审美等方面的因素,更准确、更贴切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特点。 三、于漪的语文教育目的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于漪就提出了“目中有人”的思想,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要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目中有人”的思想孕育了“教文育人”的思想,在1978年于漪率先在语文教育界提出了“教文育人”的鲜明的思想。从“目中有人”到“教文育人”,同样体现了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求实、创新和发展的特点。于漪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教文是他的天职,须千方百计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听、度、说、写的能力,但教学生的‘文’是为育学生‘人’服务的,只见‘文’不见‘人’,工作就失去了大目标。”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她讲求心中有学生,胸中有全局,“教文”不忘“育人”,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困生”,巧妙处理课堂预设外的“生成”。 四、于漪语文教学风格 (一)思想性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 引学习于教师的教学观,如沐春风,动人肺腑。她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无不使我为之折服。下面是橙子搜索整理的学习教育家于漪感悟领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教育家于漪感悟领会一于漪教师从教六十多年,上了近两千节的公开课,写下了四百多万字的论文专着,在语文课程教育改革当中不断创新,勇于实践,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实践者。于漪教师是资深特别老的老教师,但是她却能践行素质教育,这是令我惊讶也是非常值得我去膜拜的地方。新生教师和资深教师在讲课的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资深教师更注重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新生教师则特别注重课堂上与同学们的沟通,互动,但是,于漪教师作为高龄教师,却可以践行素质教育,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告诉了我们,践行素质教育应作为教育的一种理念。教师要始终以素质教育作为根本追求。 看了关于于漪教师的照片和视频,她总是面带着浅笑,眼神里总是能透露出一种和蔼与一种难能可贵的坚决。于漪教师在接受访谈时,她的言语也体现了一位语文教师的文雅与作为教师的自信。她的教书育人理念,告诉我要目中有人,作为教师,眼里要看得到学生。她有自己的教育艺术,在我看来,她教的不是书,而是一本人生的教材。 学习教育家于漪感悟领会二做教师应“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教师要努力攀登,追求理想境界,也就是说要不断地自我超越。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作为教师,一定要追求高尚的理想境界,不断

地努力攀登。 我上课是从来不带教学导案的,拿着教学导案怎么面对全体学生?要察言观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备课的时候要备得十分熟练。 备课要目中有人,我们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了育人,这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开展,把学生蕴藏的潜能通过教师的开发把它变成现实。 因此一定要深入了解,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我一直和年轻教师讲:你一路走过去,教育脚步有深有浅,你要停下来,深入思考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不足的,久而久之就能摸到规律了。 课堂教学是要深入研究的。教师绝不能做教书匠,不能只是灌输知识。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开展智力,熏陶情感,要育人。我在80年代就在课堂教学中试验了,绝对不是“我讲你听”“你问,我答复”。 课堂教学要多功能、立体化。要以学科智育为核心,交融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是立体的,育人和求知应该互相渗透。语文教学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教育功能、开展功能、审美功能。因此,所有课程都要能够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于漪老师先进事迹

于漪老师先进事迹 于漪,女,汉族, 87岁,中共党员,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岁开始她的教育生涯,六十多年来,无私奉献、执着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她先后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教育督导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四次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五次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学研究会会长等。历任第七、八、九届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在半个世纪多的教育生涯、艰苦探索中,于漪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对于漪老师的评价,概括了她平凡而又杰出的人生。 一、高尚的师德风范,成为德育工作者的楷模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于漪认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德育工作来展开, 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教师的责任不仅在授业,首先是“传道”。她的教育实践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通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典范。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于老师上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蕴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是一种优美的享受”。近五十堂公开课被媒体录象、传播,已作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 于老师的语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体现师生互动,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有些原先看到作文命题就会哭鼻子的同学,在于老师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成写作的“积极分子”;原先写字七歪八斜的,写出一手漂漂亮亮的书法,以后成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甚至初中学生在听了于老师的讲课,深深为于老师的教学魅力所打动,不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如痴如醉地写出了

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

学习xx老师心得体会 学习于老师的教学观,如沐春风,沁人心脾。她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无不使我为之折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篇1学校组织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的先进事迹,于漪老师,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在教育的田野里耕耘了整整60年。81岁的她,从教近60年,退休近20xx年,丝毫没有停止过追求理想教育的步伐,仍在以各种方式,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影响教育、影响教师、影响学生。于漪老师有一句名言“如果只是教书,那么你就是教书匠、知识的二传手。不能忘记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这是大目标”。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是我学习的楷模。我将在这些先进教师先进事迹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 我们应当学习于漪老师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对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老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努力做到。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学生是我们的神圣事业。对学生我们 既要爱又要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学习于教师的事迹,我进一步体会到,教师必须做到尊重、理解、信任、鼓励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激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

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的文章

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的文章 来源:赵瑜的日志 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如何做一名教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这些诸如此类的问题经常困扰着我们。近日,著名教育家、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全国“三八”红旗手、连续五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于漪老师给石惠芸老师的回信中阐述了一些看法,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现予以摘录,供大家阅读。 自强不息,女教师们! 石惠芸老师: 信收到,已拜读。 您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语文教师队伍中的女性如何清醒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自强不息,为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女性的语文教师,一般来说,有其天生的优势,如口齿清楚,语言流利,教态亲切,工作认真,考虑问题细致,模仿性比较强,因而,步入教坛后,兢兢业业,与男教师并驾齐驱,其中不乏佼佼者,不说别的,仅就公开课而言,与男教师比,确实毫不逊色。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有后劲,如何发挥潜在的力量,如何日有所进,月有所进,年有所进.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万所创新,有所建树。 我与您一样,是名普通的的语文教师,所不同的是我从事教学实践的时间长,所碰到的困难、挫折比您多,虽然积累了一点经验,但教训更多。下面就您提出的问题谈点看法,很不成熟。 无庸讳言,女教师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比男教师更为艰辛,付出的精力要更多更多。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的条件,人们长期形成的观念是男子在事业上冲锋陷阵,男子顶天顶家门。 尽管解放以来,我国一直强调妇女半边天,并在法律上、政策上作了种种规定,但观念的彻底转变绝非短时期能奏效,遇到具体问题,女性的地位、作用就不知不觉下沉。再说,家务劳动的担子,一般情况主要是妇女担当,要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社会上某些行业特别需要女性的天赋,如音乐、舞蹈、某些戏剧,除成就与男子平分秋色外,其他往往及不上男子。放眼看,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历史条件、社会条件对女性的制约是客观存在,不得不承认。 正因为如此,女性,包括女教师更要自强不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众多优秀的出类拔萃的女教师,而女教师通过自身坚韧不拔的努力,也完全能够适应这种需要。女教师要在语文教育事业中做强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突破。 一、心胸。 心胸要宽广。一名女教师如果把搞好语文教育事业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当然,认真钻研教材,把课教好,这是基础,但胸中不能只是装着“课”,要想得更深,想得更远,想得更广。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伴随着语文能力的训练,给学生以良好的熏陶感染,塑造良好的人格,这是语文教师教学的近期目标。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育人,今日更应着眼于培养出跨世纪的祖国有用之才。他们是脱离愚昧的,有文化教养的,是能明辨是非,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健康的,优良的。站在今日的三尺讲台教,要想到明日建设者的形象,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要求审视今日的教学,脑子里就会产生许多问题,就会衡量种种认识和做法的正确、差错或不完善,就会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俗话就:登高才能望远,居高才能临下。胸中装着学生的今天和明天,装着语文一堂堂具体的课,又装着探求语文教学规律的昔日情景、今日现状与明日蓝图。微观上钻研,宏观上思考,脑中就会有涟漪,有波涛。

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

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 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老师,任重而道远。不管是称呼学生的姓名,还是学会微笑教学,学会欣赏,教学相长……归根到底,都是用我们真挚的爱来“换”取一个“好老师”的评价。 在于漪老师的一生中,她用自己教师生涯的每一分每一秒来诠释了什么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她的伟大也许从小就是在她心中扎下了根,母亲告诉她,做人最重要的,第一要心地善良,这才叫人;第二要勤劳,自己吃点亏、吃点苦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力所能及都要帮助别人。这一思想真真正正影响了她的一生。 于漪老师说,从教以来,她从没有骂过任何一个学生,没有挖苦过任何一个学生。她认为:做老师,必须有宽广的心怀,要包容各种各样的学生,而这个包容不是居高临下的态度,而是走到学生的心里头,与他平起平坐,体会他的情感、体会他的想法。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教师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命运。教师为教育学生想尽办法,呕心沥血,但有没有想过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要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呢?学会夸奖孩子是成功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适时适度的夸奖会给学生的自信心加码,还要变着法子来夸奖孩子。孩子刚入学的那段时间,我们用上各种有趣且色彩鲜艳的贴纸奖励孩子的端正坐姿和认真的倾听。随着孩子认知的增长,我们的奖励措施也在随之改动,尽量能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比如一个拥抱,一张奖状,一个表扬电话。

于漪老师的一句话至今令我印象深刻: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一个好老师除了要有人格魅力,还需要有扎实的学识做保障。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国外有教育家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老师应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 校长不断地用这么一句话激励着我们:一群人,一条心一个目标,一定胜。朝着好老师的目标努力奋进着!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材料 于漪,女,汉族,81岁,中共党员,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9年的教育生涯,无私奉献、执着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2009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于漪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于漪,1929年2月7日出生,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被首批评为语文特级教师。自从1951年复旦大学教育系本科毕业分配到中学任教,她先后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教育督导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四次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五次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等。历任第七、八、九届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五十九年的教育生涯,五十九年的艰苦探索,于漪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对于漪老师的评价,概括了她平凡而又杰出的人生。 一、高尚的师德风范,成为德育工作者的楷模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于漪认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德育工作来展开, 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教师的责任不仅在授业,首先是“传道”。59年的教育实践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通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典范。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于老师上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蕴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是一种优美的享受”。近五十堂公开课被媒体录象、传播,已作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 于老师的语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体现师生互动,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有些原先看到作文命题就会哭鼻子的同学,在于老师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成写作的“积极分子”;原先写字七歪八斜的,写出一手漂漂亮亮的书法,以后成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甚至初中学生在听了于老师的讲课,深深为于老师的教学魅力所打动,不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如痴如醉地写出了上万字的学生文艺节目剧本。有一位口吃的学生不仅表述困难,而且语文成绩很差。经过于漪的悉心指导,不仅爱上了语文,而且成为了学校演讲队的主力。她班上先后来过4位口吃的学生,在于漪的帮助下,口吃的毛病改掉了,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日后都成为国家建设事业的有用之才。当年有一位口吃最严重的学生日后成为中外合资公司的外贸代表。很多以后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并做出成绩的学生,在回忆当年时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于漪老师的寓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方法给他们成人奠定的基础。

向于漪学习

业务培训材料一 向于漪老师学习,做新时代好教师 于漪,1929年2月7日出生,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被首批评为语文特级教师。自从1951年复旦大学教育系本科毕业分配到中学任教,她先后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教育督导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四次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五次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等。历任第七、八、九届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六十年的教育生涯,六十年的艰苦探索,于漪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对于漪老师的评价,概括了她平凡而又杰出的人生。 一、高尚的师德风范,成为德育工作者的楷模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于漪认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德育工作来展开, 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教师的责任不仅在授业,首先是“传道”。60年的教育实践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通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典范。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于老师上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蕴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是一种优美的享受”。近五十堂公开课被媒体录像、传播,已作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于老师的语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体现师生互动,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有些原先看到作文命题就会哭鼻子的同学,在于老师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成写作的“积极分子”;原先写字七歪八斜的,写出一手漂漂亮亮的书法,以后成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甚至初中学生在听了于老师的讲课,深深为于老师的教学魅力所打动,不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如痴如醉地写出了上万字的学生文艺节目剧本。有一位口吃的学生不仅表述困难,而且语文成绩很差。经过于漪的悉心指导,不仅爱上了语文,而且成为了学校演讲队的主力。她班上先后来过4位口吃的学生,在于漪的帮助下,口吃的毛病改掉了,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日后都成为国家建设事业的有用之才。当年有一位口吃最严重的学生日后成为中外合资公司的外贸代表。很多以后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并做出成绩的学生,在回忆当年时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于漪老师的寓德育于语文之中的教学方法给他们成人奠定的基础。

学习于漪精神的心得体会

学习于漪精神的心得体会 ——谢上龙 “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着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自己的个人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笑,会哭,会同情,会参与,这里就开始了书的影响。所有这些,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就是‘感情的传染’。” 于漪老师,70多岁的高龄老人,在她身上时刻能让人感受到时代的气息,这种时代的魅力来自于哪儿呢?“学而不厌,心中有底,语言就丰富,教课就能游刃有余。” 随着一步步走近于漪,在于老师身上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使我感触很深,将时时鞭策着我要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和研究! 一个教师穷其一生的探索实践,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已属不易;而一个教师在其教学生涯中能形成多种风格,且游刃有余、出神入化,更属难能可贵。于漪就是当代教坛中难得的一位兼具多种风格的教师;而且于漪的课堂教学不论是什么风格、不论从哪个角度说都鲜明地体现了一种审美的倾向。可以这样说,美是于漪课堂教学的总体倾向,是她多风格教学的总的风格。 通过对于漪老师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教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于漪老师指出:我们办教育就是要教育我们的学生成为素质良好、有中国心的人。做人要有基本准则,“德”要放在第一位。通过教学,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借助知识这一载体,将理想和信念种在学生心中,让学生拥有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有民族精神的根和爱国主义的魂。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会注意到这么一种现象,哪个班的学生像哪个班的班主任,无论从言谈举止还是行为方式,甚至是穿着打扮。所以,一名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勤奋扎实、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目标和要求的教师,肯定会带出一批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优秀学生。 再次,在教学上,作为教师要从教材、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保持自己和传统教学方法优点,博采众家之长,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又要有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经过自己不断的整合、实践、调整,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要做到这些,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热爱学生。于老师说:“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做教师的我们要放低姿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明白他们的渴望和需要,尊重每个人的与众不同,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