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 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第四章 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第四章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学习目标

1.明确神经系统与心理活动的关系,了解胎儿心理活动物质基础形成和发育的类型及其成为心理活动产生基本方式的原理,了解胎儿心理机能产生和发展的表现。

2.了解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能够指导孕妇趋利避害。

3.掌握胎教基本知识,为指导胎儿心理卫生奠定基础。

第一节胎儿神经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发展

生命的开始,可以追溯到精子与卵子在母亲体内相遇结合形成单一的合子细胞或受精卵时。所有的胎儿就从这短暂的一瞬间开始了他们漫长而独特的发展道路。因此,胎儿的定义是“从受孕到从子宫娩出前的小儿”。

个体生理上的发育从妊娠阶段就开始了,而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也在此时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明确地说,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是其整个生理—心理发育过程的最早阶段和奠基阶段。

对胎儿发育的研究一般有三种途径。一是因为治疗需要而把胎儿从子宫中取出,放在特制的育儿箱里进行手术。尽管我们还不能在子宫外维持5个月以下的幼小的生命直到成熟,却能使他们存活相当长的时间。这使我们能够记录其自然行为和其对某些电、机械刺激的反应。二是可以对早产儿(怀孕后6~8个月出生)进行研究,考察此一时期他们在子宫内的生育和行为能力。三是采用某些设备仪器对子宫内的胎儿进行研究,获得关于胎儿发育的更加真实、自然的结论。

一、胎儿宫内发育分期

胎儿胎龄的计算,以孕妇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通常以40孕周(280天)为孕期。心理学大师斯滕伯格将出生前发育划分为胚芽期(0~2周)、胚胎期(3~8周)和胎儿期(8~40周)三个阶段。当然也有其他的分期方法。

(一)胚芽期

受精卵(约0.2毫米)细胞迅速分裂,24小时分裂到2~8个细胞(或分裂球)。这时称为早早期胚胎。在输卵管内的3天,受精卵形成12~16个细胞的实心胚(也有称细胞团、分裂球),被透明带包围,体积不变,如桑葚,称为桑葚胚。第四天,孕卵到达子宫,桑葚胚随细胞分裂而体积增大,中间出现腔隙,内含少量液体,此时的孕卵称为胚泡。胚泡壁由扁平细胞构成,胚泡一侧内面为内细胞群。

第七至八天,细胞团脱去外膜,准备与子宫直接接触,胚泡植入到富有养料和氧的海绵子宫内膜中,称为着床,此时细胞数约有150个。至妊娠14天着床结束,最后黏合固定在子宫壁上。

着床后,胚泡的外细胞层形成根状小突起,称为绒毛。绒毛穿透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血管,直接浸泡在血液中汲取养分。母体血液中的大量氧、蛋白质、维生素和其他各种物质的分子就透过薄薄的绒毛壁,源源不断地进入胚胎的血流。绒毛成熟后就成为胎盘和羊膜囊。

着床后,胚泡的内细胞群形成胚胎。

进入第三周时的胚芽,长度为5毫米至1厘米,肉眼能勉强看见,重量不足1克。

(二)胚胎期

胚胎是妊娠8周前娩出的胎体。

胚胎期是生命开始的非常重要的阶段,从绒毛到胎儿身体部分的一般形式和基本结构在胚胎期初步形成。

在胚胎期,增殖的细胞群发生分化,形成三层细胞:外胚层形成皮肤和中枢神经、周围神经系统系统的基础;中胚层进一步分化成为肌肉、骨骼、结缔组织和循环、生殖、泌尿三个系统;内胚层则产生消化系统和其他内部器官与腺体。

孕3周,脊索、神经管形成,体节(脊椎前体)出现,体蒂形成,尿囊伸入体蒂,胚盘开始卷褶,一对心管开始脉动;孕4周末,可辨认胚盘与胚体,胚体呈圆筒形,原条消失,脑泡形成,腭弓出现;孕8周末,胚泡已经发育具有人类胚胎的特征,鳃、尾消失。除大脑外,其他所有器官系统均已存在。胚胎大体上已长成人形。四肢已得到相当的发育,有了手指和足趾,脸、眼睛、嘴都清晰可辨,可以见到心脏跳动,神经系统开始有初步的反应能力。

人体各器官系统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其特点主要是组织器官分化快、变化大。一般认为这是胎儿器官、四肢和其他生理系统分化、生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即关键期。如果某一器官或生理系统在这一阶段不能发生,那么它们将来再也不会形成和发展,胎儿出生后将形成永久性残疾。这一阶段也是胎儿发育的最敏感期,最容易受放射性、药物、感染及代谢性产物或胎内某些病变等因素的影响,不利于胚胎的发育和成长,可使胎儿畸形,甚至导致早产、流产。这一时期胎儿死亡率很高,胚胎总数的30%可能都在此阶段流产。

器官发育结束,胎盘形成,表示胚胎期结束。

(三)胎儿期

妊娠满8周以后娩出的胎体即可称胎儿。

胎儿期胎儿的骨细胞开始发育。毛发、指甲和外生殖器发育分化出来。已有器官的结构得到进一步发展,躯体比例以及各部功能日趋成熟。从第9周开始,胎儿躯体的细胞数量和大小增加,各组织器官生成并进一步分化。到妊娠10周,小肠、大肠开始生成,并进入这些器官各自的位置。到妊娠第12周,外生殖器已经清楚可辨,肺的发育随着支气管、细支气管和更小的分支的出芽而进行。孕16周末,皮肤很薄,头皮已经长出毛发,肌肉发育。孕16周末,胎儿开始有呼吸运动。到妊娠20~24周时,原始肺泡形成,并开始产生表面活性物质。孕20周末,胎儿有吞咽运动。孕24周末,各脏器均已发育。胎儿呼吸系统到

28周发育完善。胎儿具备了子宫外存活能力(有6个月早产儿存活的案例,主要应归功于先进的医疗技术)。如果胎儿在28周前出生,则气体交换困难,婴儿难以存活。孕36周时,胎儿已经基本完成肾的大体结构,但与成人比还有很大差距。肾小球滤过面积和肾小管容积都相对不足,胎儿的肝肾功能尚不健全,肝脏溶酶体系功能低,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活性只有成熟期的1%,且胎儿肾脏内肾小球量少,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低。

这一时期还出现另一重要发育特征:胎儿动作,主要表现为胎动和反射活动两种类型。

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在胎儿期,自孕两个月开始,胎儿在羊水中进行类似游泳样的运动。两个月的胎儿就能摆动自己的头、胳膊和躯体,并且准确地顶、蹬母亲的腹部表示自己的好恶。到孕20周末时,多数孕妇都可感到胎动。妊娠28~30周是胎动最活跃的时期。明显的胎动有三种类型。一是缓慢的蠕动或扭动,在妊娠3~4个月时最易察觉。二是剧烈的踢脚或冲撞。当母亲感到较强的胎动时,是胎儿正在用脚踢子宫壁。此类胎动从6个月起增加,直至分娩。三是剧烈的痉挛动作。

胎儿8周时即可利用头部或臀部的旋转使身体弯曲避开刺激,3个月时能够动脚拇指和头。当临近出生时(孕32~36周时)明显受母亲的情绪和饮食的影响。例如,孕妇在喝咖啡后,胎儿行为增加,而且胎儿行为可能随着母亲每日的节律而变化。

二、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的形成和发育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心理现象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器官。神经系统主要有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两种细胞。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如感知、意识、记忆、思维等,都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

在心理学领域,无论哪一种理论模型,都需要由神经生理学来加以验证。生理学水平的研究对科学地阐释心理活动的产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影响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水平。

(一)神经元的形成和发育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能产生、传导和接受神经冲动的细胞。

神经细胞是具有胞体和突起的特殊类型的细胞,主要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这是脑具有复杂功能及智慧的结构基础,是神经系统内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

神经胞体直径从5微米到100微米。人脑约有1 000亿个神经元。如果一组科学家在1秒内数3个神经元,得花1 000多年时间才能数完。

神经元具有兴奋和传导两种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是由刺激引起而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电位活动,它能将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一般而言,神经冲动沿细胞轴突迅速向邻近的或下一个神经元传递,表现为神经冲动的传导。

在胚胎发育期,主要是神经元数量增多。胚胎期后期则主要是细胞的增大和神经轴突的分支以及髓鞘的形成。大多数神经元是不可替代的,一旦神经元细胞体死亡,这个神经元就永远失活。

胶质细胞为神经细胞提供结构支持和营养,运送代谢物并使之与其他细胞分隔开。

(二)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发育

神经是人体内传达知觉和运动的束状组织,由结缔组织将其包捆在一起。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

周围神经系统分布全身,与脑、脊髓和全身器官相连来接受刺激信息,包括躯体神经系统(脑部发出的神经称为脑神经,共12对;脊髓发出的神经称为脊神经,共31对)和植物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包括脊髓和脑。脊髓是脑神经传入与传出的中转站以及简单的反射控制中心。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一方面调节身体器官的生理平衡,维持人的基本动力与行为反应,另一方面对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复杂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

脑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与脑密切相关。人脑中含有人体中全部神经细胞的90%,大约为140亿个神经细胞。神经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并进行信息传递的特殊部位是突触。神经系统大约有1015个突触。人脑呈复杂的网状结构,在每平方厘米的组织内含有约4 000万个突触,它们昼夜不停地活动。

大脑皮质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成人的大脑皮质表面积约2 200平方厘米。大脑两半球皮质的机能活动是人类高级思维活动的物质载体。智能的生物学基础是脑的结构和功能,出生时发育良好的脑是后天进行智能开发的物质基础,是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器官。特别是大脑皮质前额叶和海马部位,是与智能活动直接相关的重要脑区。

人类神经系统发育的主要顺序如下。

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在孕3周(胚胎只有15毫米长)时即开始形成。精卵结合后,人胚最早只是一个简单的两层结构的盘,就是妊娠3周桑葚胚的外胚出现的神经盘。孕3周末,盘的背侧细胞迅速增厚、增宽,称为神经板。再不久,神经板两侧隆起形成神经褶,两褶中央内凹形成神经沟。神经沟不断加深,两侧神经褶逐渐靠拢并愈合成一条中空的神经管和神经冠。它们将分别发育成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

胎儿初期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快速进行的神经纤维形成。在体内、体节间及脑干间形成相连接的向心性神经纤维和离心性神经纤维。到妊娠第8周末,神经系统的大体结构已基本形成。

神经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高峰在妊娠的3~4个月,神经细胞的移行与分化高峰在妊娠的3~5个月。移行是数百万神经元从室及室下带经过一系列步骤移行到中枢神经系统内某区永久存在。在孕3~5个月,神经元迅速移行至皮质和小脑。

在孕4周时胚胎已有脊髓。

脑的构造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后脑(小脑和延髓)、中脑、前脑(主体是大脑)。这些名称并不精确地与它们在人体脑中的位置对应,只是在胚胎神经发育过程中,相对于身体从前往后的排列位置。到妊娠第5周,能够分出前脑、中脑、后脑三个主要部分。

前脑的发育高峰在2~3个月。第8周时大脑皮质开始出现。胎儿的大脑是未成熟脑。未成熟脑的发育有一个发育高峰:从孕10周到生后二岁半。两个关键期为怀孕的前四个月和胎儿出生前两个月到生后两岁。大脑的组织过程从孕5个月开始,大脑发育包括轴突和树突的增粗和延长、突触的形成、神经元空隙的选择性消除。大脑突触连接及神经回路建立、膜兴奋性形成于妊娠5个月至生后2~3年。髓鞘形成在出生前至出生后数年。

至胎儿出生时,大脑外形与成人相似,脑表面的沟回已经形成,出生时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在结构上已经接近成人,脑重350~400克,约为成人脑重的25%。

(三)反射机能的形成和发育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适应性、规律性反应。因此,反射也是心理活动产生的基本方式,是物质转化为心理的重要机制。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它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机制。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机械和化学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如肌肉和腺体)。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后,再由传出神经把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并作出反应。

根据反射产生的不同条件,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吸吮反射、把握反射和防御性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因此胎儿的条件反射只涉及无条件反射。

3个月的胎儿已经出现巴宾斯基反射、其他类似吸吮反射及抓握反射的活动。从第17周开始由大脑控制行为反应和活动。但是,从大脑到身体各个部分的神经通路还需要一定时间连接。

有关胎儿条件反射活动的研究发现,1个月的胎儿就能进行复杂的条件反射活动。研究者在距孕妇10厘米处发出较大的声响,以刺激胎儿作出踢腿反应,在发出声音的同时使胎儿受到震动。反复练习后,发现胎儿在受到震动后便会自动踢腿。这说明震动是一种条件刺激,踢腿是条件反射。第8周,反射运动所必需的解剖结构已经形成。接触、压迫、震动等机械刺激均可引起胎儿的反射活动。大约在妊娠8周左右,胎儿第一次对刺激出现肌肉收缩反应。这不是自发行为,而是对刺激的直接应答。随后,胎儿出现侧弯运动。以后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成熟,胎儿的反射活动呈现多样化。

有对人工流产的研究表明,2个月的胎儿即可对细发尖的刺激产生反应。胎龄4~5个月时,触及胎儿的上唇或舌头,胎儿会产生嘴的开闭活动。用胎儿镜发现,如果用一根小棍触胎儿手心,其手指会握紧;碰其足底,趾可动,膝、髋可屈曲。

三、胎儿心理机能的形成

(一)感觉的形成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切高级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维持正常的心理活动、保证机体与环境平衡的重要条件。

也可以说,感觉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心理活动。

1.视觉

妊娠第7周,眼睛形成。第10周,出现连接眼球和大脑的视神经。第12周,出现眼睑;第28周,眼睑打开。

胎儿在4个月时就对光线十分敏感,母亲日光浴时,胎儿对光线变化强弱都有所感觉。当用手电管筒照射孕妇腹部时,胎心率会立即加快,且胎心率可随着手电筒开启与关闭而变化。

2.听觉

胎儿听觉感受器在6个月时就已经基本发育成熟,胎儿内耳迷路及周围末稍感受器至孕24周完成其正常发育。超声图观察震动声音刺激引起的反射,在24~25周第一次引起(出现),并持续到28周以后,表明此时中枢神经系统听路已经成熟。听分析器的神经通路除丘脑皮质外,均在9个月以前完成髓鞘化。

能产生听觉的振动波称为声波。声波在子宫外通过腹壁传导,在子宫内通过羊水传导。已经发育成熟并且有完整听觉器官的胎儿同新生儿一样,当遇到声源刺激时,声波可穿透腹壁的肌肉而进入羊水,再经此介质传经头颅骨—鼓室—前庭窗—迷路外淋巴—内淋巴—基底膜—柯蒂氏器,从而产生对声音的感觉。希科克斯(Hecox,1975)很早就曾采用解剖学和电生理学方法证实胎儿期确有听觉反应,这与胎动记录分析的结果相一致。贾森(Jason,1983)用高效超声显像观察到震颤传音刺激引起的胎儿眨眼反应,并将此现象称为听觉眨眼反射(APR)。

大量的生理学、心理学研究发现,孕4个月时,胎儿的听觉系统已经建立。有人认为,孕4个月时食物经过孕母消化道产生的肠鸣音、有节奏的呼吸、持续节律跳动的心脏,以及每次心脏收缩血液快速流进子宫的声音,胎儿都能听到。同时,胎儿可听到宫外的声音。

到孕28周以后,胎儿的听觉已经发育得较好,对于外界的声音刺激较敏感,会有喜欢或讨厌的反应及面部表情。胎儿最喜欢、最熟悉的声音是母亲的心跳。当胎儿听到强烈的音响如摇滚乐时会使劲地踢脚,而听到优美舒缓的乐曲时则可安静下来。听阈(能听到声音强度)在孕27~29周约为40分贝。孕8个月时,胎儿能听出音调的强弱与高低,能区别声音的种类且反应敏感(能分辨出父亲或母亲的声音,并对较低频的父亲的声音更敏感)。

心理学家对胎儿听觉环境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1)外界声音由于受母体腹部的吸收与阻挡,到达胎儿听觉器官时已经明显减弱了。沃克(Walk,1971)等人发现母体腹壁对1 000赫兹以上的声音有极为明显的吸收与屏蔽作用。(2)到达胎内的声音还会受到体内噪声(母亲的心音、肠鸣音、腹主动脉血流声音等)的干扰。沃克等人发现母体腹壁噪声竟可达85分贝。这么强的体内噪声可淹没大部分到达体内的声音。(3)胎儿生活在充满液体的环境里,目前我们对声音在这种环境里的传播机制还不太清楚。但是,研究者(Armitiage,Baldwin & Vince,1980)发现频率在1 000赫兹以下的声音可以毫不受阻地直达羊水囊里。这也许就是婴儿出生后能马上辨认出母亲声音的原因。

3.触压觉

触觉是微弱的机械刺激兴奋了皮肤浅层的触觉感受器引起的感觉。压觉是较强的机械刺激导致深部组织变形时引起的感觉。两者在性质上类似,统称为触压觉。

胚胎的外层,称为外胚层,在妊娠第6周形成皮肤。用B超进行直观的研究发现,孕2个月起胎儿已经有皮肤感觉。孕10周左右,胎儿皮肤已有压觉、触觉功能。

4~5个月胎儿的触觉与出生后周岁孩子的触觉水平相当。妊娠最后数周,胎儿身体充满了整个子宫,随着羊水量减少,皮肤紧挨着子宫壁。当孕母用手抚摸或按摩下腹触摸胎儿的头部时,胎儿会立即摇动脑袋。

4.嗅觉

嗅感觉器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孕6个月时,嗅觉开始发育,胎儿能够嗅到母亲的气味并记忆在脑中。孕8个月时,味觉感受性增强,胎儿能够辨别苦和甜。

5.味觉

味觉信息由7、9、10三对脑神经传送入脑。胎儿12周时舌上出现味蕾,味觉在孕26周形成。从孕30周开始,胎儿已经有了发达的味觉,对羊水的味道有一定的鉴别力。

实验发现,当用不同的气味或味道的物质试验胎儿的反应时,其面部表情发展水平与成人一样。将糖水注入羊水中,可见胎儿的吸吮次数明显增多;将味道苦涩的油性液体脂醇注入羊水中,胎儿吸吮的次数明显减少。

(二)思维和记忆的形成

胎儿的大脑在第20周左右形成。孕5个月时,脑的记忆功能开始工作,胎儿能够记住母亲的声音并产生安全感。

孕7~8个月时,大脑皮质已经相当发达。妊娠32周,胎儿大脑已如新生儿。通过脑电波已经清楚地分辨出胎儿的睡眠状态和觉醒状态,这是胎儿意识的萌芽时期。

胎儿在宫内用大脑接受了大量的信息,能判断其是否重要,决定对哪一类信息作出反应,还要将某些信息传递的记忆储存起来,这就是思维和记忆在工作。例如,胎儿对母亲的声音感到熟悉而产生安全感,是因为胎儿反复听到母亲的声音而产生了记忆。

有人试验,孕妇在胎儿期给胎儿取一个乳名,经常隔着腹壁呼唤,并与之对话。胎儿出生后,听到唤他的小名时会突然停止吃奶或从哭闹中安静下来,有时还露出高兴的表情。这项试验证明,胎儿不但有一定的听力,还有一定的记忆和领悟能力。

还有学者认为,在催眠状态或实施退行性疗法时,有些人能够回忆起分娩时甚至出生前的经历。

四、胎儿生理—心理发展中主要的异常

(一)胎儿生长受限

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简称FGR),原称胎儿宫内发育迟缓(fetal growth retardation),是指胎儿在宫内未达到其遗传的生长潜能,即胎儿小于正常。一般是指胎龄准确的足月胎儿体重小于2 500克或体重处于同孕周平均胎儿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平均胎儿体重的两个标准差。

胎儿生长受限不仅影响胎儿的发育,而且远期也影响儿童期及青春期的体能与智能发育,且胎儿生长受限的患儿在成人以后,发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代谢方面疾病的机会大于正常者。

据综述报告(2004),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胎儿生长受限由多种因素引起。在早孕期间,主要由遗传因素或基因异常导致胎儿生长发育受限,这占胎儿生长受限总数的38%。而到中、晚孕期间,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母体因素及胎盘因素,这种由于胎儿外来因素造成的生长受限占总数的62%。

(二)脑—智能以及其他神经行为发育异常

一般情况下,血脑屏障可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免受某些毒素的侵害。血脑屏障对于进入大脑的毒素是具有选择性的。发育不完全的脑允许更多的毒物通过。

胎儿期连接大脑皮质和基底节的神经细胞的突触相对来说比较稀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哪怕是很轻微的中毒都会引起突触的改变。如缺氧或低血糖引起的全身性损害会导致神经传导功能的损害;树突结构的改变会导致如记忆、注意及解决问题的技能及神经识别功能的障碍。

胎儿酒精综合症(英文:Fetal alcohol syndrome,简称FAS)又称胎儿酒精综合症,是母亲在妊娠期间酗酒对胎儿所造成的永久出生缺陷,程度会按母亲喝酒的份量、频率及时间所影响。酒精会进入胎盘,并阻碍胎儿的成长及体重,造成独特的脸部小斑,破坏神经元及脑部结构,并引起体质、心智或行为等问题。胎儿酒精综合症是不能治愈的,因为中央神经系统受损是永久的,不过治疗仍是可能的。

(三)甲状腺功能发育异常

母体内的T4在孕早期通过胎盘已经被广泛认同。T4作为T3的前体物质对小儿脑的发育至关重要,包括神经元的生成、神经组织的移行、轴突及树突的形成、髓鞘的形成、神经突触的发生和神经递质的调节等。

胎儿自身的甲状腺发育始于孕期10~12周,此期开始摄碘形成T4,但至8周时才开始发挥作用。

胎儿心动过缓可以诊断胎儿甲状腺功能减退(胎儿甲减)。脐静脉血穿刺测得TSH升高,FT4降低;超声检查显示胎儿甲肿、发育迟缓、畸形。

胎儿甲减对胎儿有许多不利的影响,如智力、精神运动能力障碍或减退,骨骼发育不良,严重时可引起克汀病。

第二节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异常的因素主要有三个: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地理因素)、母体因素。

一、遗传因素

生物体的各种性状特征可以通过生殖过程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这种现象就是遗传。遗传通过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实现。

人的每个细胞都分成两部分:细胞核和细胞浆。在人的细胞核内有一种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称为染色质。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松散的染色质开始螺旋化,并不断缩短、变粗,最终形成染色体。人类每个细胞有46条染色体。这46条染色体组成23对互补染色体。每对染色体一条来自母亲,一条来自父亲。细胞分裂异常可以导致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畸变。总体上大约有25%的卵子和30%~40%的精子可发生染色体的增多或丢失,相应有1%和5%的个体发生染色体结构异常。

生殖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中排列着一定数目的载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断,这种遗传物质就是基因。基因的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这种化学物质储存着遗传密码,通过一定的过程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决定生物的性状。胎儿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受基因控制。人体约有5万多对基因。基因的错误或变异均可导致遗传病变。遗传变异已经被证明在7 000种疾病中起关键作用。

唐氏综合征(Down s syndrome)是最早被发现伴有精神发育迟滞的综合征之一。1866年,唐医生第

一次对唐氏综合征的典型体征尤其是面部特征进行完整的描述。1959年,科学研究证实了唐氏综合征是由于多了一条染色体而引起的。

在对7228例足月新生儿的调查中,发现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大约17%的胎儿生长受限的胎儿有染色体异常。遗传因素是胎儿生长受限发病的重要因素,了解孕妇家族史、家庭背景以及胎儿父母双方的基因状况对预防由于胎儿畸形或其他严重先天性疾病造成的胎儿生长受限,有重要作用。

导致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先天因素主要有遗传病和先天代谢缺陷。迄今已知的遗传病有一半的疾病出现在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神经缺陷所引起的疾病大约有2 000种,其中2/3因神经系统异常而出现症状,多见于智能发育障碍。

据报告,先天性甲减的病因主要为基因缺陷。其中85%为散发病例。临床上多见于异位甲状腺和甲状腺功能低下或无能。

二、环境因素

(一)物理因素

1.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是指自然的或人工器物所产生的离子辐射,如X、镭、氡、中子辐射等。它不包括电磁波及场。电离辐射可引起胚胎死亡、畸形、生长改变或其他功能改变,生后可出现智力发育迟滞及恶性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对电离辐射的特异敏感性主要归于脑的发育期、神经元的易受损性和迁移活性、成熟神经元的不可再生性及其他一些因素。电离辐射可导致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死亡、迁移中止,影响神经元间建立相互联系的能力,并影响树突的发育。这些结构的改变常会影响出生后个体的行为表现。

人脑在发育的第8~15周对电离辐射特别敏感,此时接受辐射可造成小头畸形及生后精神发育迟滞、癫痫等。日本广岛和长崎有多项报告,孕期4周内接受电离辐射可引起胚胎死亡。孕期8~15周遭受原子弹爆炸辐射会影响出生后的儿童,其智商平均降低21~29分。在关键期内接受电离辐射可引起暴露组45%的新生儿发生精神发育迟缓,至学龄时平均智商降低30分。电离辐射对大脑的影响也为许多动物实验所证明。

放射线能影响精子发育,致染色体畸形。因此,父亲若有放射线接触史可导致精子畸形或遗传物质的改变,从而最终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如果母亲有放射线接触史,可引起胚胎或胎儿DNA损伤或染色体异常,降低或限制胎儿的生长能力,从而导致胎儿生长受限。妊娠3~8周时,胎儿对放射线最为敏感,在此期间照射量大于10毫戈瑞,则易致胎儿畸形,常见小头、小眼球、泌尿生殖系及骨骼畸形。X线照射还可直接导致胚胎发育受阻而使流产率增多。

在妊娠16~25周时对射线的敏感性约为8~15周的1/4,对胎儿可能造成伤害的电辐射临界值为0.10~0.20戈瑞。

2.噪声

噪声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声音有强度、频率、周期及持续时间,其强度用分贝表示。非工作环境,其噪声用昼夜平均水平(DNL)表示。为保护公共环境,美国环境保护机构已经提出:居住环境在日间DNL 为55分贝,夜间为45分贝;医院日间为45分贝,夜间为35分贝。

孕妇长期处于强烈的噪声环境,会经常导致子宫收缩,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进而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20世纪90年代,有国外学者报告,检查了131名母亲在孕期曾接触噪声的儿童,结果,当母亲孕期接触噪声强度在85~95分贝时,高频段(4 000 赫兹处)听力下降10分贝以上的人数占24.1%。日本学者报告,大阪机场周围低体重儿的出生率增高,噪声污染区的新生儿体重在2 000克以下(正常新生儿体重为2 500克)的较多,相当于早产儿的体重。美国的儿科医生对万余名婴儿作了研究,结果证实在机场附近地区,90分贝噪声区或其他等强噪声区内出生的婴儿畸形率从0.8%增加到1.2%,主要是脊椎畸形、腹部畸形和脑畸形。这表明强烈的噪声可能直接作用于胎儿的遗传基因,引起突变致畸。另有报告介绍,自述在妊娠3个月接触噪声者与国际疾病分类中的染色体异常及其他类型的先天性异常有关。

孕妇较长时间接触100分贝以上的大强度噪声,易发生妊娠剧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胎儿易发生宫内发育迟缓及胎儿躁动不安而胎动活跃,导致脐带绕颈、绕身。

许多妊娠妇女在工作场所接触噪声可损害胎儿听力。噪声对胎儿正在发育的听觉系统有直接作用的可能性。构成胎儿内耳一部分的耳蜗,从孕妇妊娠第20周起开始发育,其成熟过程一直到出生后(在婴儿出生后30多天时仍在继续)。内耳耳蜗正处于成长阶段,极易遭受高强度噪声的损害。一项研究检测4~10岁的高频性耳聋儿童,发现其母亲可能在妊娠期间持续接触85~95分贝的职业性噪声(工作噪声)。

3.超声波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对超声波绝对安全的想法产生怀疑。南斯拉夫和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孕妇在孕期较频繁地接受诊断剂量超声辐射,分娩后新生儿体重与未经超声辐射的正常婴儿体重比较,呈下降趋势。美国和瑞典的科学家指出,B超对胎儿的发育有一定的影响,提醒孕妇应该避免不必要的B超检查。

B超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1)影响大脑发育。瑞典的科学家对一些在1973~1978年之间出生的人进行研究。在这些人中,有7 000人在胎儿期时,其母亲接受了B超检查,而其余的17万人则没有。科学家发现,前者32%的人都是左撇子,远远高于普通人群中左撇子7%的概率。科学家还发现,这些左撇子并不全是先天决定的,一些按照遗传基因本不该是左撇子的人出生后却成了左撇子。科学家解释说,这可能因为他们还在母亲子宫中的时候,大脑受到伤害。在胚胎形成的初期,胎儿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在B超的作用下,胎儿的脑神经细胞会随之震动,由此,大脑的发育自然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影响。(2)震动胎儿耳膜。美国听力协会的科学家宣称,孕妇在做B超的时候,对胎儿来说,超声波对耳膜的震动如同地铁列车进站,虽然一般不会给胎儿造成长期的、严重的后果,但如果恰巧B超仪的探头正好对着胎儿的耳朵,那这种声波强度对胎儿而言就太大了。

4.高温

1972年,爱德华兹(Edwards)首先提出高热是人类出生缺陷的病因之一。其后,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也提出,妊娠期高热与新生儿脑发育缺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此外,高温还会引起流产、死胎发生率增加,出生后智力低下。任何高温都可能引起胎儿的畸形。

妇女在孕早期若处于热水浸泡的桑拿浴或热的盆浴等过热的环境中,容易引起胎儿脑部及脊椎畸形。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研究了22 000多名怀孕妇女,发现在怀孕的头2个月内,洗过桑拿浴的孕妇所生的孩子患神经组织畸形(脑及脊椎)比没有洗桑拿浴的人多3倍。这是因为高温可以造成细胞死亡,妨碍细胞增长和损害微血管。

5.电磁场

电磁场在空间运动时称电磁波,由电场波和磁场波组成,携带能量和信息在空中传播。电磁波按照频率由低到高组成整个电磁波谱:音频(甚低频)、视频(低到高频)、射频(低到超高频)、微波(特高到超高频)。高频辐射电磁波以产生热效应为主,低频电磁波以产生非热效应为主。现代社会人们接触各种频率及能量电磁场的机会越来越多。近年来,有关电磁场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研究发现,生物体对电磁场最敏感的时间在器官发生期,胎儿对电磁场的敏感性较成人高2~3倍。其中又以发育期的脑对电磁场最敏感。

手机高频电磁波的频率从300兆赫兹到300吉赫兹。长期处于高频微波环境中或超过标准,对人神经、血液、免疫系统以及眼部、胚胎会造成一定损害,并且使男子精子数量减少,精子活动不足等。对女性可影响内分泌功能,可产生月经异常、流产、胎儿畸形、死胎等。即使低强度微波辐射也会对后代有影响。

低频电磁场(0~100千赫兹)对生殖健康影响的机制主要是有几方面。一是对松果体腺功能的影响。低频电磁场能够抑制松果腺合成,影响抗黑交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研究指出,经常处于低频电磁场下的女工清晨尿中褪黑素代谢产物6-OHMS分泌较办公室人员明显减少,且松果体中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代谢产物HVA和5-HIAA的浓度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因此,低频电磁场所致松果体功能紊乱可能在流产中起重要作用。二是低频电磁场能够改变细胞膜电位,使细胞外表离子流和离子分布发生变化,并且使细胞内的生物离子浓度(与细胞生长密切相关)改变。另有研究指出,P53型基因的突变在流产与癌变中起到重要作用。低频电磁场对胎儿的具体影响途径如下。(1)视频终端。电脑对生育的影响,最早见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和加拿大,主要表现为自然流产率和先天畸形增加。对3 897名妊娠妇女的调查发现,使用视频显示终端的非抽烟妇女较未使用者具有较高的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率。(2)电热毯。电热毯能够产生较强的电磁场。虽然现在电热毯生产技术得以改进,其电场强度在距毯面1.5厘米处仍为100伏每米,磁感应强度为0.08~0.1微特。并由于其将长时间贴近人体,故使用电热毯的人所接受的电磁场辐射量是未使用者的1.8倍。最早提出电热毯的生殖毒性是韦特海默(Wertheimer),他的研究表明,电热毯产生的低频磁场易引起人体胎儿发育不良或造成孕妇早期流产。之后,其他研究结果发现,孕母使用电热毯者发生胎儿生殖泌尿道畸形的危险明显增加(OR=4.4)。而如果是在早孕阶段使用电热毯,危险率会更高(OR=10.0),同时随着使用时间增加,危险率也会相应提高。对0~14岁252名被诊断为癌症的儿童的访问,证实了孕母妊娠使用电热毯或电热床垫会增加后代的脑瘤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率。

(二)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历来就是环境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铅、汞、苯等,都已经被证实对人类胚胎的发育有害。有机溶剂、一氧化碳、镉和麻醉性气体,对人类也有发育毒性。

许多毒素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会产生明显的有害的影响,并且在宫内有高剂量的暴露。这些物质即使在低剂量时也会对胎儿出生后的认知功能产生一些影响,但无明显的结构异常。此影响与暴露的剂量一般成正比。

1.汞及其化合物

工业废水中有大量的汞,可沉积于河底并常年释放,污染水源及水生物。

汞元素是一个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潜在毒性并被人类广泛接触的重金属元素。实验表明,甲基汞在体内优先聚集于神经胶质细胞内,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神经细胞肿胀;低浓度的甲基汞就可以抑制神经元颗粒细胞的生长,并拮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的促生长作用;甲基汞对脑形成阶段的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S)的发育—调控的毒性作用,可能会影响神经突触的固有结构,导致神经发育和神经系统形态学的异常;甲基汞能够迅速通过血脑屏障和胎盘。进入胎盘的汞不能再返回母亲的血循环。因此,胎儿体内甲基汞含量总是超过母亲。胎儿对甲基汞的毒性极为敏感,产生的神经损伤也很明显。

孕妇感染甲基汞后可引起胎婴儿的脑神经麻痹和智力低下。发生在日本水俣湾的慢性有机汞中毒事件,使许多孕妇及胎儿受害,称为胎儿水俣病。

2.铅及其化合物

铅是一种致畸物质已经被广泛认可。职业性铅接触、汽车尾气,以及苯、甲苯、二甲苯等房屋装饰材料,是铅污染的主要来源。

孕妇长期暴露于铅污染中,铅经过呼吸道和肠道吸收进入孕妇体内,其中约2%分布于血液,95%沉积于骨骼、毛发、牙齿中,并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近年来,一系列临床研究结果都显示,脐带血中的铅浓度和母亲分娩血中的铅浓度之间呈高相关(有报告称,脐带血中的铅浓度相当于母亲分娩血中铅浓度的85%~90%),证实了在胎盘中存在母—胎间的铅污染传递。

铅对人类生殖功能影响很大。铅可以经胎盘传递而造成子代患母源性铅中毒,经常接触高浓度铅尘易导致低体重出生儿,胎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研究者在印度的调查发现,胎儿生长受限病例的孕妇外周血与脐血中的铅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证实了孕母慢性铅中毒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血中铅浓度增高,并影响胎儿发育。国内外研究发现,宫内铅暴露使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三个时期均受到损害,即脑细胞的增殖、神经纤维的延伸和突触的形成。而突触形成的模式与学习能力有关。血中的铅浓度增高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降低,并呈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铅的毒性,使孕母妊高征、胎膜早破、早产的发病率增加。对墨西哥城668例孕妇的血中的铅浓度调查发现,高于0.483微摩每升时,自然流产的危险性上升1.13倍。

孕妇除应注意职业性铅接触外,还应注意含铅量超标准的化妆品,如染发剂、口红、脂粉等。

3.吸烟

烟草中含有4 000种以上的化合物,如颗粒物(焦油)、尼古丁酸、CO、氰氢酸、酚类、苯、蒽等。这些物质都可以使胎盘的血管受损。超微结构显示:绒毛基质的胶原含量增高,合体细胞滋养层下的基底膜增宽。另外,有研究指出,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血循环影响胎儿,且胎儿对其较之其他年龄段人群更为敏感。

尼古丁和CO可刺激神经末稍,促使子宫肌肉和血管收缩,导致子宫缺血,从而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研究指出,尼古丁可以抑制细胞凋亡,使滋养细胞上皮变薄过程延迟,血管内皮细胞更新滞后,吸烟者的胎盘间质增生并纤维化,绒毛中的毛细血管减少,绒毛和血管总面积减少。这种改变影响了胎儿和母亲间的气体交换,造成胎儿慢性缺氧。过量吸烟能够引起胎儿严重的多发性畸形,往往导致胎儿早期死亡或早产。吸烟的孕妇,胎盘早期剥离、前置胎盘及胎盘大面积坏死的发生率均增高,并与吸烟量多少有关系。除高血压外,吸烟是引起胎盘大面积坏死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吸烟的母亲生育低体重儿的比例高,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孕妇吸烟后,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引起母体反复释放儿茶酚胺,造成胎盘血流灌注减少,降低了绒毛膜胎盘的血供,同时增加了血中一氧化碳的浓度,从而减少了胎儿的氧供,导致胎儿生长受限。研究发现,吸烟的母亲与不吸烟的母亲相比,所生婴儿的体重减少159克。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吸烟的孕妇娩出的新生儿与对照组相比,体重低10%~15%,婴儿头围及身长均较小。上述研究结果也为大量动物实验所证明。

4.嗜酒

乙醇为致畸物,这已经得到研究公认。早在19世纪人们便认识到,妊娠期间嗜酒可造成胎儿发育障碍。1973年,美国的乔恩和史密斯(Jone & Smith)明确提出,妊娠期嗜酒可引起胎儿酒精综合征(FAS)。

妇女妊娠期嗜酒,轻者可引起胎儿宫内生长迟缓,重者表现为胎儿酒精综合征。胎儿酒精综合征是以智能发育受损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发育障碍(胎儿宫内及出生后发育迟缓),表现为小头畸形,

睑间隙较小,内眦有赘皮,上颌骨发育不全,下颌小,腭裂,关节畸形,掌纹异常,心血管畸形及外生殖器畸形。在欧美各国,胎儿酒精综合征是发生率较高的一类先天畸形。

在法国,在3 000例有器官和精神缺陷的小儿中,至少有1/3是由于母亲酗酒引起的。

5.饮用咖啡

国外专家对千名以上的孕妇进行调查研究显示,每日饮3杯以上咖啡者,所产下的婴儿大多出现矮小,体重不超过2 000克。这是因为在妊娠条件下,咖啡因的生物半衰期被成倍地延长了。由于孕妇清除咖啡因能力降低,咖啡因便积累在体内,并可穿越胎盘屏障直接影响胎儿的发育,造成胎儿生长缓慢、瘦小,严重者还会导致流产、早产和死胎。

6.吸毒

吸毒是指非医疗滥用一些具有成瘾性的药物。这些药物虽然结构和性能不同,但对人体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目前世界上主要滥用的毒品有大麻、海洛因、可卡因和苯丙胺等。

妊娠期间吸毒,毒品可经母血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一般1小时即可在胎儿体内测出毒品,使肝肾解毒和排毒能力尚未健全的胎儿产生中毒症状。胎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全,毒品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中枢抑制,严重者可致死;毒品对胎儿的免疫系统也能产生直接毒性作用,成瘾母亲产下的婴儿CD4/CD8比值及淋巴细胞对ConA的反应性均下降;致畸的原因还与吸毒造成的氧浓度降低和随之引起的低血糖有关。另外,吸毒者长期滥用药物后,会出现焦虑、紧张、悲观、抑郁等情绪,而妊娠过程中的妇女因吸毒而导致的情绪不稳定也会对胎儿产生影响。

孕妇吸毒可诱发遗传物质突变,危及胎儿的大脑、心脏等器官导致胎儿畸形。如阿片可致畸胎,造成无脑婴儿、新生儿肢体缺陷等。大麻可引起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神经管畸形、死胎、新生儿神经异常等。哌替啶、海洛因、美沙酮等麻醉剂均可导致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及呼吸抑制、宫内生长迟缓、新生儿死亡、戒断症状等。可卡因、安非他命等兴奋剂也可影响胎儿发育。芬太尼、冰毒和可待因等也都是致畸因素。吸毒者分娩的婴儿50%是低体重儿(体重少于2 500克),这是胎儿在母体因毒品作用出现发育障碍造成的。这种情况在妊娠4~6个月即可发现。对于成瘾的孕妇,如果她们吸毒不足,就会感到胎动增加,这是胎儿戒断症状的躁动表现。母亲在怀孕期间使用阿片类毒品,分娩的新生儿60%~9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戒断症状,美沙酮成瘾的母亲分娩婴儿出现戒断症状的比例高达94%。

7.大气污染

中国、捷克和美国一些学者共同研究了大气污染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并指出,早孕期间暴露于SO2、NO2、CO等污染的空气中与胎儿生长受限及低出生体重儿有相关性,晚孕期间暴露于SO2等污染空气中与早产有相关性,且稍高于正常范围的污染浓度即可造成上述不良妊娠结局。

8.妊娠期药物

药物导致胎儿畸形或其他损伤,主要有孕妇和胎儿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孕妇体内代谢和酶系统均有一定的改变,使某些药物进入人体后不能像未孕时那样去氧化、还原、分解、清除等,从而使药物毒性相对增加。同时,由于孕妇呕吐、体液丢失,可使药物在体内浓度增高,或因某些并发症导致肝肾功能

降低,也可使药物在体内积蓄而增强毒性。另一方面,胎儿本身正处在发育阶段,各器官的功能均不完善,特别是肝肾功能尚不健全,因此对药物的解毒和排泄作用都不如成人,药物通过胎盘进入胎体易于积蓄而增加毒性。

药物是通过胎盘转运方式而进入胎儿体内的。药物通过胎盘转运以简单扩散为主,其他还有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过滤、胞饮及特殊转运。从受孕第13天起,绒毛开始形成血管,子宫内膜螺旋动脉伸入绒毛间隙。第4~5周,胎盘开始建立并逐渐完善。此时通过母体给予的任何药物必须通过胎盘才能进入胎儿循环。由于母体循环中的大部分药物可到达胎儿体内,因此母体用药可导致胎儿的不良反应,而不良反应类型受妊娠期的给药阶段、药物毒性所影响。

胎儿期细胞分化,组织器官发育特别迅速,功能日趋完善。因为胎儿各组织器官细胞分化时间有先后,从妊娠第20天到3个月是组织器官分化较活跃的时期。若在此期间给孕妇用药,有的药物就可能干扰部分胚胎细胞的分化与组织的形成。任何一群细胞受到干扰后就可能陷入与其他部分不相应的分化期,致胚胎不能正常发育而形成某一组织或器官的先天性畸形。所以怀孕头14周内避免使用药物。在14周后组织和器官分化大体完成,造成畸形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胎儿仍在生长发育,若用药不当,仍可影响胎儿的生长与功能发育,形成耳聋、失明、智力低下甚至死胎等。

由于胎儿脑组织在形态学或机能方面和其他组织相比尚未成熟,血脑屏障功能较差,故药物透过性较高。许多药物易通过胎儿的血脑屏障,致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影响。肝脏是代谢药物的主要器官,但胎儿的肝脏缺少平滑内质网系统,尤其缺少氧化酶和醛化酶,因此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很低;胎儿肝细胞微粒体中不含催化葡萄糖醛类形成的酶类,因此对药物的解毒机能不足,不能及时灭活而引起中毒。

对胎儿有害的药物:肯定毒性较大的药物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抗癌药物、四环素;较为肯定的药物有抗甲状腺药物、性激素、抗凝血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有毒性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癫痫药、解热镇痛药、磺胺、氯霉素、甲硝唑等。这些药物对胎儿毒害的影响大小,与用药量、方法、胚胎发育时期以及胎儿基因有关。

在抗生素中,青霉素、红霉素对胎儿的一般影响较小,而四环素(包括土霉素、强力霉素)可使胎儿出生后乳牙色黄、釉质发育不良,抵制骨骼生长,出现手指及其他畸形;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对听神经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可导致先天性耳聋。导致畸形最严重的是反应停,这是一种早孕时常用的止吐药。孕妇服用该药后婴儿常有严重的肢体畸形,四肢短小或缺无,形状酷似海豹,故称海豹状畸形,同时还能导致无耳、无眼及心脏、胃肠道或泌尿生殖道畸形。此外,妊娠早期使用性激素可以引起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脑积水等;使用肾上腺皮激素(泼尼松、氢化考的松)可引起无脑儿、生殖器异常、兔唇腭裂;磺胺类药可致胎儿出生后黄疸;眼尔通、安定可使胎儿发育迟缓;扑尔敏或苯海拉明可致胎儿肢体短缺。

除了孕妇服药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外,国外医学家研究发现,男性如果服用了环磷酰胺等化学抗癌药物,会使精子形成异常,使血液中垂体促滤泡激素水平增加,从而造成无脑儿、脑积水、唇裂等胎儿畸形和流产。

(三)生物因素

当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空气、水、土壤时,孕妇可能感染某些疾病并可累及胎儿。许多感染性疾病对胎儿的生长和发育有影响。一般认为,病毒感染形成母体病毒血症,经血循环造成胎盘感染、胎盘绒毛炎、血管内皮损伤或小血管阻塞性病变,导致胎盘功能低下,阻碍胎盘的物质代谢及气体交换。这是造成胎儿

生长受限的重要原因。另外,血内游离病毒可致胎儿病毒血症、广泛性血管内膜炎,造成胎儿循环障碍,影响供氧和营养,或由病毒的毒素直接作用于胎儿,使细胞数目减少、生长缓慢、死亡或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以及染色体异常,导致胎儿生长受限甚至胎儿畸形。

宫内感染对胎儿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程度与妊娠的孕周有关。妊娠期间前三个月为胎儿各器官形成期,此时因感染而导致胎儿畸形的比例最高。孕期宫内感染在早孕期间造成胚胎发育异常,导致死胎、畸形或胎儿发育受限;在孕晚期可导致绒毛膜羊膜炎,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最常见的宫内感染的病原体是风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还有单纯疱疹病毒、弓形体、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得到公认与肯定的有: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可引发自然流产;风疹病毒感染可引起白内障(先天性)、耳聋和心脏畸形;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发生多发性畸形,如小头、脑积水、中耳及外耳畸形、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单纯疱疹病毒可发生小头、小眼、脑积水、动脉导管未闭、短趾(指)等畸形;弓形体感染可致脑积水、脉络膜网膜炎、小头、先天性心脏病等。

(四)地理因素

在高原,由于空气中氧含量低,人体可出现代偿性血色素增多,以改善和增加携氧能力,代偿氧不足。但过多的红细胞又会造成血液流变学变化,使全血比黏度增高,血流缓慢。特别是有研究发现,高海拔地区孕妇较低海拔地区孕妇动脉子宫血流速度慢。

研究发现,血液流变学变化加之缺氧所致的毛细血管内皮受损,使子宫胎盘组织血流灌注减少,并可影响胎微循环系统,导致胎盘及脐血管的内皮细胞受损,使NO产生减少,血管紧张性增加,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及血管形态的改变。缺氧还可以导致间质血管内皮细胞明显皱缩,使管腔狭窄而形成不同程度的缺血,加重了胎盘的缺氧。缺氧时间越长,内皮细胞的损伤越严重。高原地区由于缺氧、低气压的影响,胎盘绒毛结构易发生老化,滋养层基底膜增厚,胶原纤维增多,挤压绒毛血管,阻碍胎盘组织的正常灌流。

上述原因造成胎盘功能障碍,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三、母体因素

(一)情绪

中外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妊娠期间母亲的喜、怒、哀、乐给胎儿带来的影响是明显的。

孕妇可以把她所想所闻,以至梦中的感觉,转变成胎内环境的变化信息,在不知不觉中传给胎儿。胎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是由孕妇血液循环通过胎盘提供的。孕妇不良的情绪变化会影响营养的摄取、激素的分泌和血液的生化成分,以致血液中有害于神经系统的其他组织器官的物质剧增,并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进而导致胎儿畸形。

当孕妇情绪过度紧张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该激素有明显阻碍胚胎某些组织联合的作用,因而可引起胎儿唇裂、腭裂、先天性幽门狭窄等。严重焦虑的孕妇经常伴有恶性的妊娠呕吐,易导致早产、流产。孩子出生后往往多动,容易激怒,好哭闹,甚至影响喂奶和睡眠。母亲情绪激动时,胎动即明显增加,最高时可达平常的10倍。如果激动时间延长,往往会引起胎儿循环障碍,影响发育甚至造成胎儿死亡。如果胎儿经常不安宁,体力消耗过多,出生时体重会比一般婴儿轻453.6~907.2克。

孕妇情绪不安还会影响胎儿的智力。有资料报告,希特勒上台前的7年间,柏林市的新生儿的神经系统畸形发生率是1.25%,而希特勒法西斯统治下的7年内,畸形率上升到2.38%。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10年,经比较发现,震灾组儿童平均智商为81.7,大大低于对照组的93.1。一项对1980~1992年2.3万名丹麦孕妇的调查结果显示,与那些没有压力的孕妇相比,怀孕期间遭受过重大不幸、压力过大的孕妇,平均1.18%生下的孩子具有先天性的缺陷,几乎是后者的2倍。

(二)应激

有研究者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批孕妇以及她们的孩子作过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在她们怀孕期间丈夫上前线,她们心情十分不安。在这种情况下生的孩子与和平时生的孩子有许多差异,不少孩子情绪不安,性格怪癖,有的出现了精神异常。

孕早期精神受刺激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有影响,同时使胎儿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影响子代神经心理行为以及免疫功能。国内动物实验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研究者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津、辽、豫、陕四省市的12 044名妇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妊娠期家庭暴力的发生率为4.3%,形式为心理暴力、性暴力和躯体暴力。且反复发生,性暴力的发生率最高。妊娠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孕妇,妊娠期阴道出血、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妊娠期贫血、胎膜早破以及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p>0.05,OR值分别为1.85、2.81、5.39、1.92、1.64、1.92)。

(三)营养

胎儿营养物质基本上来源于孕妇。

孕妇营养的充分摄入对胎儿大脑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胎儿大脑发达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大脑细胞数目要多;二是大脑细胞体积要大;三是大脑细胞间互连增多。根据人类大脑发育的特点,脑细胞分裂活跃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妊娠早期;二是妊娠中晚期衔接时间;三是出生后3个月内。

妊娠期间的胎儿特别是在怀孕的10~18周,其大脑锥体细胞生长最快,这其间胎儿要从母体获取大量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特别是锌、铜、碘)、必需脂肪酸,特别是DHV(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以便合成锥体细胞的核蛋白,使细胞核迅速增大并分裂,导致由原来的一个锥体细胞分裂成两个。新生成的锥体细胞再通过上述的长大并分裂的过程,使胎儿大脑锥体细胞迅速增殖。

蛋白质是智力发育的必需物质,能维持和发展大脑功能,增强大脑的分析理解及思维能力。磷脂增强大脑的记忆力,是脑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桥梁物质。碘被称为智力元素。糖是大脑唯一可以利用的能源。维生素能够增强脑细胞蛋白质的功能等。如果胎儿在大脑细胞分裂增殖高峰期,热量、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维生素、微量元素供给充实,可促进大脑锥体细胞生长得更多。在此基础上,从胎龄6个月起,锥体细胞体积开始长大、树突开始延伸的期间,可增加由外界到大脑皮质的各种良性刺激,如声、光、触摸等。

因此,强调孕期的合理与充分的饮食营养,应作为胎儿期心理卫生的营养条件。

孕妇营养不良可直接导致胎儿营养物质不足而影响发育,尤其是蛋白质和能量供应不足。孕早期许多孕妇有偏食、挑食的习惯,因此造成营养不良及贫血,可导致胎儿发育不良、死胎、流产。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质结合等,可形成具有高度生物化学效应和特殊生理功能的酶和激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缺乏可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因此,胎儿的发育与孕妇的矿物质营养状态也有密切关系。如孕妇缺锌可影响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胎盘绒毛总面积缩小,影响胎儿发育,可引起习惯性流产、子痫、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畸形、死胎等。胚胎期缺碘可致蛋白质合成受限,影响细胞分化繁殖及能量代谢等生命活动,造成胚胎死亡、流产、死胎、胎儿生长受限、先天畸形等。

国外有报告称,孕妇B族维生素和叶酸的缺乏可导致半胱氨酸血症,影响胎盘发育,导致流产、妊高征、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畸形等。

另有动物研究报告证明,营养不良对胎儿发育影响。有动物实验证明,营养受限影响胎儿内分泌功能,但尚未见对人类的研究报告。

(四)患病

妊娠过程中,母体、胎盘和胚胎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孕妇患严重的慢性的心肾疾病(高血压、尿毒症、心脏病)、癫痫、甲亢、糖尿病、乙肝、结核、疟疾、病毒感染等,均影响胎儿发育或导致畸形。母体发热可以增加新生儿先天异常的发病率。

1.妊高征

妊高征母亲所生高危儿神经行为发育可受到影响,通常被动运动时阻力下降或缺如,可因大脑、脑干、小脑等损害引起。

妊高征因全身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及血小管活性增加,同时子宫、脐血流入胎盘循环阻力上升,使子宫胎盘血流减少,而发生胎儿窘迫、宫内生长迟缓、新生儿窒息,严重者发生死胎、死产等。

母亲发生妊高征,全身小动脉痉挛,可导致全身各重要脏器不同程度损害,使母儿均处于应激状态。

2.妊娠剧吐

妊娠早期,孕妇有轻度恶心呕吐、纳少择食、头晕体倦等现象,称早孕反应。一般于妊娠三个月左右会自然消除。但有些孕妇反应严重,持续性或剧烈呕吐,甚至不能进食进水,这可确诊为妊娠剧吐。吐出物除食物、黏液外,甚至有胆汁和咖啡色血水,并且全身乏力,明显消瘦,小便少,常出现酮体。同时,还可出现全身皮肤及黏膜干燥、眼球凹陷、脉搏细而速等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症状。严重的有肝肾功能损害、黄疸、嗜睡和昏迷,还可出现神经炎和视网膜出血。

妊娠剧吐因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胃纳差,造成了孕妇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体重增加缓慢甚至体重减轻,进而影响胎儿营养不足。妊娠剧吐会增加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及妊高征的发生率。

3.妊娠糖尿病(GDM)

妊娠糖尿病是由于妊娠期胎盘产生多种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同时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出现胰岛素抵抗。

妊娠后半期是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阶段,许多重要的神经发育,如大脑皮质神经元的移行、分化、分层、髓鞘和突触的形成等都是在妊娠后期完成的。很多研究已经提出,妊娠后半期母亲糖尿病的代谢紊乱如未得到控制,可能引起胎儿的脑损伤,导致以后的神经精神发育异常。母亲糖尿病具有致畸效应,其后代先天畸形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2~4倍。所致畸形包括神经管的缺损、尾端神经管的发育不全、脊椎缺损、先天性心脏病、股骨发育不良、肾发育异常及颅面畸形等,其中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畸形。

有人研究了糖尿病母亲胎儿的宫内行为,发现33周龄的胎儿同对照组相比,对声音、震动刺激产生的反应滞后,而且反应方式差异很大,反应更杂乱,更不成熟,达到胎心加速高峰的时间更短。

在妊娠早期,血糖过高可以导致胚胎卵黄囊发育受损而影响营养物质的传递,使胚胎发育异常,从而使流产率和胎儿畸形率增加。

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胎儿畸形率是正常对照组的3~4倍。

妊娠糖尿病时胎儿耗氧量增多,而母亲通过胎盘对胎儿的血氧供应减少,引起胎儿宫内窘迫。

4.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孕期特发的一种以搔痒和黄疸为主要症状,伴胆酸、肝酶等生化异常的疾病。研究指出,该病引起早产(18.42%)、胎儿窘迫(36.84%)及低体重儿(足月小样儿发生率13.16%)。

ICP的发病机理,在于胎儿脐静脉血清肝胆酸(CG)于肝内合成,在肠道被吸收,经门静脉大部分被肝摄取,被溢流进入体循环的总量小于1%。当肝细胞受损伤,肝有疾病或胆汁淤滞时,就引起CG代谢和体循环紊乱。血清中CG浓度就增高。该病胎盘病理检查发现绒毛及羊膜均有胆盐沉积,胎盘绒毛间隙狭窄。绒毛间隙狭窄造成胎盘灌注不足,加之合体细胞血管减少,更影响氧及其他物质的吸收交换,使胎盘功能减退,会出现胎儿缺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窘迫、羊水污染胎死宫内等状况。通过对60例ICP母、脐、子血的胆酸检测发现,CG可自由通过胎盘进入胎体。含有高CG,使红细胞功能降低、携氧能力差的脐静脉血输送给胎儿,这对胎儿的危害是较大的,是导致早产和胎儿宫内窘迫、死胎、死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5.孕期甲状腺功能减低

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物质和能量代谢,促进组织分化、生长和发育的作用。在人类胚胎期,甲状腺激素对胎儿脑的发育非常重要。如果甲状腺激素不足,脑的发育会发生明显障碍。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母亲孕期轻度甲状腺功能减低(简称甲减)或亚临床甲减也会对后代的智能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多家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讲,母亲孕早期的甲减肯定会对后代的智能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孕中、晚期的甲减也可能阻碍胎儿的正常发育;(2)患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妇女在怀孕期间,其有功能的甲状腺滤泡会减少,甲功事实上在朝甲减的方向发展;(3)从程度上讲,母亲孕期的轻度甲减或亚临床甲减也可以引起后代低智商。

6.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

人类巨细胞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乙组疱疹亚科,是疱疹病中最大的一种DNA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感染人类巨细胞病毒的一种全身感染综合征。孕妇感染后,轻者为隐性感染;妊娠时潜伏的病毒可被激活,表现为HCMV活动性感染,同时,约40%还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病毒侵入胎盘,损伤血管内皮引起绒毛膜胎盘炎导致胎儿病毒血症,病毒直接阻止细胞繁殖。另外,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阻塞性病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胎儿的发育。妊娠早期胎儿感染HCMV,通常可致神经系统障碍,如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妊娠晚期胎儿感染HCMV,胎儿出生后的临床表现有小头、听力缺陷和微小的神经系统障碍等。

7.乙肝病毒感染

研究表明,妊娠期新陈代谢旺盛,营养物质消耗多,胎儿的代谢和解毒作用要依靠母体肝脏来完成;此外,孕期内分泌变化所产生的大量性激素,如雌激素需在肝内代谢和灭活,均加重肝脏的负担。妊娠合并肝炎可引起胎盘产生的甾体激素灭活减少,子宫对催产素敏感性增加。重型肝炎还可使凝血功能降低,甚至发生胎盘绒毛间隙微血栓形成,使胎盘血循环下降,胎儿宫内血氧供给降低。研究显示,慢性乙肝肝功异常组对妊娠有显著影响,其死胎率、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均较乙肝病毒携带组及对照组明显增高。

8.吸毒致HIV母婴传播

母亲吸毒是影响HIV母婴传播的另一个危险因素。WHO曾报告静脉吸毒感染HIV的妇女,其所生的孩子3/4已经患艾滋病或感染HIV,毒品可引起胎儿低体重和发育不良,也可增加母体HIV的复制从而增加母体病毒载量。此外毒品可损伤胎盘屏障,降低胎儿的免疫功能,增加胎儿细胞对HIV的敏感性,进一步影响母婴传播。

9.重症肌无力(MG)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影响神经—肌肉接头的慢性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的母亲的一过性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增高,通过胎盘向胎儿转运,是引起胎儿肌无力的主要原因。

胎儿肌肉无力,引起子宫内胎儿运动减少,导致先天性非进展性挛缩、颅面畸形、肺发育不全及生长发育迟滞。

10.口腔卫生

口腔卫生与生殖健康关系密切。早在1931年就有人提出,牙周病、牙周组织的革兰氏阴性厌氧菌感染,对胎儿和孕妇有不利影响。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证实了这一个说法。母体牙龈中的细菌能进入血液并通过胎盘而感染胎儿。我国有调查表明,早产妇女中患有显著牙龈炎和严重牙周病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早产妇女严重牙周病的患病率是对照组的5倍;患有牙周病的孕妇比对照组发生早产的危险度高出3~7倍;牙周病的严重程度与早产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另有资料表明,母亲牙龈疾病感染胎儿,会造成先天性心脏病,影响胎儿大脑发育。还有证据显示,18.2%早产低体重儿的出生与其母患有牙周病有关。

第三节胎儿期的心理卫生

胎儿期的心理卫生是通过胎教实现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