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设计2

城市设计2

城市设计2
城市设计2

A名词解释【5×5】

1.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把农村和城市的优点结合起来,、并用一系列田园城市来形成但吸引体系,把人口从大城市中吸引出来,从而解决大城市中的种种问题。

1.2罗杰·特兰西克——图底关系理论和联系理论 1986

在城市环境中,建筑形体的主导性作用使其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周围的空间则被忽视。成为对象的建筑被称为“图”,被模糊的事物被称为“底”。图底关系和图底关系反转。

1.3 界面

界面是空间与实体的交接面,即实体的表层。

城市空间的界面包括地面和侧界面。又可分为宏观界面(街面、广场、庭园、地面等)和微观界面(在宏观界面内,由小品、绿化等再围合的次一级空间)。

界面展示出物体的形状、色彩、质地、明度、组合方式等物理特性。

任何界面都能通过表面的处理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与人交流对话。因此,界面是城市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具体内容之一。

1.4城市色彩的定义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或城市某个城市片断的基调色彩,主要是由建筑群的色彩混合而成。不同城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形成的独特基调色彩是城市文化和

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1.5场所

城市的场所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生活与存在的特定空间。

1.6城市轴线

城市轴线通常是指一种在城市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城市轴线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要素和结构组织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城市轴线是通过城市的外部开放空间体系及其与建筑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并且是人们认知体验城市环境和空间形态关系的一种基本途径。如城市中与建筑相关的主要道路、线性形态的开放空间及其端景等,这种轴线常具有沿轴线方向的向心对称性和空间运动特性。

1.7开放空间的定义

查宾:“开放空间是城市发展中最有价值的待开发空间,它一方面可为未来城市的再成长做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为城市居民提供户外游憩场所,且有防灾和景观的功能”。

塔克尔:“开放空间是指在城市地区的土地和水不被建筑物所隐蔽的部分”。

林奇:“只要是任何人可以在其间自由活动的空间就是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城市外缘的自然土地,另一类则属于城市的户外区域,这些空间由大部分城市居民选择来从事个人或团体的活动”。

艾克伯:“开放空间可分为自然与人两类,自然景观包括天然旷地、海洋、山川等,人为景观则包含农场、果园、公园、广场与花园等”。

1.8总体城市设计

总体城市设计,也称整体城市设计,是城市整体(全局)层面的城市设计。是将城市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总体规划原则为指导,从全局上把握和制定城市空间发展整体框架,整合城市与自然环境、城市各功能片区、城市局部建设与城市整体景观体系的关系,指导下一层次的城市设计及具体的项目建设活动。

B填空题【15×1】

★2.1“城市规划之父”希波丹姆 (Hippodamus)

米利都 (Milet) 城 B.C.500

●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街坊面积一般较小。

●希波丹姆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与城市公共生活要求,把城市分为3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分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自公元前5世纪以后,古希腊城市大都按希波丹姆规划型式进行建设,特别是其后希腊化时期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殖民城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普南城。)

2.2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的王城模式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3 卡米诺·西特 Camillo Sitte——城市空间艺术原则 1889

●批判:在《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运用艺术原则对城市空间实体(主要是教堂)与空间(主要是广场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形式美的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比较分析19世纪末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对当时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平淡、缺乏艺术感染力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观点:从视觉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受等角度来探讨城市空间和艺术组织原则。

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从各实体要素之间的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关系及关联的内在性。

●局限性: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他的艺术原则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实际需要。

2.4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城市不是一棵树

●他把那些在漫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称为“自然城市”,把那些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和一些城市中类似的部分称为“人工城市”。

●一个自然城市具有半网络(semi-lattice)结构,而人为构造的城市采用了树形结构,和树形结构的简单性相比,这种极为丰富的可变性标志着半网络结构能有超乎寻常的结构复杂性,正是由于树形的性质缺乏这种结构复杂性,才使我们的城市概念受到损伤。城市空间功能的综合,是产生“交叠”使用城市空间的基础,它使空间具有了多样性和适应性的性质。

●传统规划与设计只考虑形式而不考虑内容,不考虑场所与人的活动之间丰富多样的变化和联系,是一种失败的规划与设计。

●亚历山大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的研究是对人的行为与场所情感相对应的空间图式的研究。图式语言中以各种类型、不同范围的使用倾向和形态关系为基础,研究出满足使用者要求的设计语言。

★ 2.5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 1975

芦原义信,日本著名建筑师,东京大学教授,著有《外部空间的设计》一书。1960年起,他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他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概念。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而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是消极空间。

●外部空间的两个要素:

尺度:根据人眼的视角关系和自己的经验,提出外部空间的两个假说。一是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为“十分之一理论”;二是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为“外部模数理论”。

直线: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与直线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预先了解从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不同距离的材质,这有利于提高外部空间质量。

●在外部空间的布局中,相对于人的活动,可以将外部空间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

●根据外部空间的用途和功能将空间分为多个层次和顺序。

●人与空间的关系: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

2.6★城市意象五要素

●路径(path):指观察者习惯或可能顺其移动的路线,如街道、小巷和运输线,其他要素常常围绕路径布置。

●边界(edge):除路径以外的线性要素,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是指两个不同区之间形成的一条通道,“边”常由两个区的分界线(如河岸、铁路、围墙)所构成。

●区域(district):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城市区域,人们

在其中活动能得到与其它城市地段明显不同的感受。

●节点(node):指城市中重要的非线性空间,如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或城市结构的转折点、广场。

●地标(landmark):指城市中的点状要素,可大可小,是人们体验外部空间的参照物。通常是明确而肯定的具体对象,如山丘、高大建筑物、构筑物等。有时树木、招牌乃至建筑物细部也可视为一种标志。

2.7城市设计导则(urban design guidelines)

规定性导则:设计者必须遵守的限制框架,如地块容积率等;

实施性导则:为设计者提供的是各种变换措施、标准及计算方法,如指定地段设计中开放空间和环境所需获得的阳光量的要求。实施性导则的优点在于,把标准化的量度应用于所有的设计地段,但并不要求对该地段产生标准的三度空间形态,因此,形式是多变的,与规定性导则相比,更富有对设计创造潜能的鼓励。?2.8城市设计的理念

1. 体现城市性质,注重文化传承。

2. 设计尺度应与城市规模相适宜。

3. 突出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

4. 强调以人为本,满足市民社会生活需要。

2.9罗伯特·克莱尔(Robert Crier)将城市空间理解为由街道和广场两种要素构成的,并以广场空间的三原型(方形、圆形和三角形)与街道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描述城市空间,从三种基本广

场形态可通过变形、融合、重合、集合、切除和变换等方式演变为多种多样的空间形式。

C简答题【3×10】

3.1简述古罗马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和成就?

一般认为,古罗马文化来自于古希腊文化,使希腊文化时期希波丹姆式城市设计原则在古罗马城市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运用和发展。

在城市设计艺术上,古罗马城市更强调以直接使用为目的,而并非是为了纯粹审美的艺术追求。城市设计的最大贡献是城市开敞空间的创造与城市秩序的建立。将古希腊广场自由、不规则、多少有些零散的空间塑造为城市中最整齐、典雅、规模巨大的开敞空间,并娴熟地运用轴线系统和透视手法建立起整齐壮观的城市空间秩序。

古罗马城市设计的最成功之处不再强调和突出单体建筑的个体形象,而是使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扩展到照顾其与其四邻建筑的相互关系。因此,即使在古罗马城市中心最密集和巨大建筑群中,也可以通过空间轴线的延伸、转合及连续拱门与柱廊的连接,使相隔较长时间修建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建筑物之间建立某种内在的秩序,并使原本孤立的城市空间形成为一连串空间的纵横、大小与开合上的变化。古罗马城市空间设计方法与建筑群体秩序的创造成为后世城市设计的典范。

3.2明清北京城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特点?

明清北京城布局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典型两重性。

1.明清北京城在布局上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前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皇城北门的玄武门外,每月逢四开市,称内市。完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

2.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3.北京城内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

4.明北京城的商业区市集分布与元大都不同,元大都时商业中心偏北,在鼓楼一带。明时城市向南发展,除鼓楼外,在东四牌楼及内城南正阳门外形成繁杂的商业区。

5.北京城的居住区在皇城四周,明代共划37坊。这些坊只是城市用地管理上的划分,不是有坊墙门严格管理的坊里制。

6.园林建设较元代有较大发展。

7.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

3.3简述场所的概念内涵和要素?

▲诺伯克·舒尔茨——场所精神

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因素共同确定的人造环境构成了场所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赋予场所一种总体的气氛和性格,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况。

这里的场所因此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有本质上的区别,它是一种深藏在记忆和情感中的“家园”,并产生精神

的归属感。

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环境和场所以利于活动的发生。人们需要创造的不仅是一座房子、一个穿插的空间,更应是一个视觉化的“场所精神”。

场所的构成要素可以被归纳为三个主要的层次——可识别性、可达性和活力。

可识别性:指场所的特征,包括具体形象的特征和抽象意义上的特征,比如氛围、文化、历史,甚至可能是功能。

可达性:是指场所的交通状况,包括区域位置、外部交通状况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交通联系。

活力:场所的灵魂所在,主要由广场的环境、视觉效应、空间功能组织及人的行为来决定。

场所将历史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人们对城市社会活动场景的体验和需求与空间的概念结合起来。场所具有关注人的行为活动与空间环境关系的特征,它不仅涉及空间的物质几何形态,而且涉及社会风俗、历史事件、人的活动等城市文化的传承,并使空间的物质几何形态构成某种意义或者符号。

场所必须具有以下要素:

(1)适合某种社会活动、人的行为发生所需要的空间,是人的行为活动的载体。

(2)这种社会活动和人的行为空间具有历史的或长时间的

延续性。

(3)这种时空的连续性为所在城市(或场所周围)的人所认同。

(4)是整个社会环境和城市环境的有效组成部分。

(5)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和关系维度。

场所进化的不可逆过程

场所是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与城市活动主体的社会活动、人类认知记忆的不断叠加融合的不可逆的过程:原有的城市活动主体退场与新的城市活动主体进场都是不可逆的。

与空间的概念相比,场所更强调人对环境特定部分的占有,以满足人对场所的社会使用需求。场所的研究注重将人类的活动(特别是社会性活动)与物质空间紧密结合,旨在把握空间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与特定关联,而这也正是空间的意义所在。

3.4简述界面对城市外部空间的围合关系?结合图示说明

1.侧界面的围合方式

(1)四面围合——感觉非常封闭,具有向心性。

(2)三面围合——封闭感较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有向心感、居中感和安全感。

(3)一个面围合——封闭性消失。

2.侧界面的高度

(1)当建筑立面高度等于人与建筑物的距离时(1:1),有很好的封闭感;

(2)当建筑立面高度等于人与建筑物距离的1/2时,注意力开始涣散,是创造空间封闭感的低限。

(3)当建筑立面高度等于人与建筑物距离的1/3时,空间外面高出的建筑物就如同组成空间本身的建筑一样。

(4)当建筑立面高度为距离的1/4时,空间的容积特性消失。

街道和广场空间的高宽比。

3.侧界面的连续与变化

(1)建筑物布置疏密不同,空间感觉不同:密——强封闭;疏——弱封闭。

(2)建筑物高度不同,空间感觉不同,界面相对太高,封闭感强,令人产生压抑、紧张、烦闷、不安等感觉。

(3)建筑界面的质感,砖、石、金属、混凝土等,给人冷峻、生硬、力量、安全等感受。

(4)建筑界面多边化,如凹凸变化,会破坏界面的连续性,使封闭感弱化。

4.界面的对比与变化

空间界面的对比与变化,可以使空间更生动和富于活力。对比因素包括:界面的主次、高低、大小、形式、方向、明暗、虚实、硬软、色彩、光影等。

埃德蒙·N·培根对空间的理解

(1)着天;(2)接地;(3)空中的点;(4)后退的面;

(5)设计纵深;(6)升与降;(7)凸与凹;(8)与人的关系。

3.5城市设计导则的内涵和功能?

城市设计导则(urban design guidelines)

传统城市设计的规划产品:与形体环境有关的远景总图和能描述一般社区政策的综合型规划。

当代城市设计强调过程和规划的双重性。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与具体的城市形象之间尚有一个空档,这就需要在规划和实施之间架设起沟通的桥梁,导则应运而生。

导则式的城市设计是城市发展政策和具体设计工作之间的过渡和联结点。

通过导则来保证开发实施的环境品质和空间整体性,即对城市特定地段、特定设计要素(如建筑、天际线、街道、广场等)甚至旧城的城市建设提出基于整体的综合设计要求。

从表达性质上讲,导则分为两类:

规定性导则:设计者必须遵守的限制框架,如地块容积率等;

实施性导则:为设计者提供的是各种变换措施、标准及计算方法,如指定地段设计中开放空间和环境所需获得的阳光量的要求。实施性导则的优点在于,把标准化的量度应用于所有的设计地段,但并不要求对该地段产生标准的三度空间形态,因此,形式是多变的,与规定性导则相比,更富有对设计创造潜能的鼓励。

从技术上看,城市设计导则应同时包括导则的用途和目标、较小的和次要的问题分类、应用可行性和范例。

城市设计导则功能

(1)将难以操作且抽象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念、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具体化,形成一套可操作的城市设计导则。

城市设计导则以文字条款和图表的形式将城市设计的理念、城市发展战略表现为以城市的精神气质和面貌为主要内容的具体的目标、功能和设计要求的城市形态环境。

(2)将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城市设计原理“个性化”

设计导则作为城市设计成果的一部分内容,是对未来城市形体环境元素和元素组合方式的文字描述,是为城市设计实施建立的一种技术性控制框架。城市设计的任务在本质上是建立一个城市发展的目标控制系统。

城市设计不是设计一个作品或具体的产品,而是设计一个设计过程及决策环境、控制和引导的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任务是对设计地段的环境分析、对设计导则和要求的制定、对控制方法和实施机制的建构、对设计意向的展开说明、对设计的最终形态提出评价标准和引导手段。

3.6简述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的内涵和设计要点?

开放空间又称为开敞空间或公共空间,指在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开敞性共享空间,即非建筑实体所占用的公共外部空间及室内化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与城市物质实体相互嵌套的城市形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形体环境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开放空间具有承担城市多样化的生活、活动、生物的自然消长、隔离避灾、通风导流、展现地貌景观、限制城市无限蔓延等多重功能,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多重载体。开放空间包含着生态、娱乐、文化、美学或其他各种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使用方式相一致的多重目标。

城市开放空间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自然环境包括景观游憩区、生态景观区;人工环境包括公园、街道、广场、体育休闲设施、室内化开放空间、防护绿地等。

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功能

开放空间是城市中多层次、多含义、多功能的共生系统,往往集节庆、交往、流通、休憩、观演、购物、游乐、健身、文化、教育、防灾、避难等功能于一体。

开放空间是城市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这里积淀着世世代代人民大众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们阅读城市和体验城市的首选场所。

开放空间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舞台,是城市形象建设的重点,也是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窗口。

开放空间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

动场所,对其特征应从人、事件、场所三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予以理解。包括:活动主体、活动事件、活动场所、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各类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要点如下:

1把提高环境的吸引力作为创造高质量开放空间额度重要目标

2现代开放空间设计应重视其文化品味和文化氛围的创造 3以人为主体,组织为人所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

4强化形式信息,增强空间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5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建立完整连续的公共空间体系

6珍惜历史遗存,保护与利用其环境,为现代生活服务

7做好气候防护和微气候设计,减轻环境压力

D分析题【2×15】

4.1试分析传统与导则城市设计的主要区别?功能?体现在?并举例说明.

传统城市设计的规划产品:与形体环境有关的远景总图和能描述一般社区政策的综合型规划。

当代城市设计强调过程和规划的双重性。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与具体的城市形象之间尚有一个空档,这就需要在规划和实施之间架设起沟通的桥梁,导则应运而生。

导则式的城市设计是城市发展政策和具体设计工作之间的过渡和联结点。

通过导则来保证开发实施的环境品质和空间整体性,即对城市特定地段、特定设计要素(如建筑、天际线、街道、广场等)甚至旧城的城市建设提出基于整体的综合设计要求。

从表达性质上讲,导则分为两类:

规定性导则:设计者必须遵守的限制框架,如地块容积率等;

实施性导则:为设计者提供的是各种变换措施、标准及计算方法,如指定地段设计中开放空间和环境所需获得的阳光量的要求。实施性导则的优点在于,把标准化的量度应用于所有的设计地段,但并不要求对该地段产生标准的三度空间形态,因此,形式是多变的,与规定性导则相比,更富有对设计创造潜能的鼓励。

从技术上看,城市设计导则应同时包括导则的用途和目标、较小的和次要的问题分类、应用可行性和范例。

城市设计导则功能

(1)将难以操作且抽象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念、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具体化,形成一套可操作的城市设计导则。

城市设计导则以文字条款和图表的形式将城市设计的理念、城市发展战略表现为以城市的精神气质和面貌为主要内容的具体的目标、功能和设计要求的城市形态环境。

(2)将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城市设计原理“个性化”

设计导则作为城市设计成果的一部分内容,是对未来城

市形体环境元素和元素组合方式的文字描述,是为城市设计实施建立的一种技术性控制框架。城市设计的任务在本质上是建立一个城市发展的目标控制系统。

城市设计不是设计一个作品或具体的产品,而是设计一个设计过程及决策环境、控制和引导的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任务是对设计地段的环境分析、对设计导则和要求的制定、对控制方法和实施机制的建构、对设计意向的展开说明、对设计的最终形态提出评价标准和引导手段。

◆武汉四新地区城市设计导则案例

???4.2试分析城市设计如何在不同设计层面上规定和引导城市外部空间形态设计和具体的建筑设计?

城市设计为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和框架;建筑设计实现、完善和丰富城市设计。

1.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不同

(1)设计对象不同。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的全部空间。从空间地域角度,可划分为市区、分区、地块、地带等;建筑设计的对象是建筑本身和其周围。

(2)设计深度不同。城市设计一般做到方案及概念性设计的深度,表达出形体空间的具体形象及相互关系;而建筑设计应做到技术设计和施工图。

(3)设计范围内容不同:城市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要为除建筑设计以外的绿化设计、道路交通设计、小品设计及雕塑、

广告、灯光等一切公共空间的专项设计提供指导,从而能塑造出完整、和谐、美丽的城市空间环境;建筑设计专注于建筑本身的比例、尺度和细部构造等。

2. 建筑师的“城市设计观”

(1)整体观念:即正确处理建筑与其所处城市空间的关系,建筑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环境观念:即尊重自然环境,尊重人文的脉络,尊重周围存在的物质空间环境,使建筑与环境相融合。

3. 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或制约)

定位:包括建筑物在特定空间中的地位、方位以及主要出入口等。

定量:主要是建筑体量与空间环境的容量相适合。

定形:主要是形式,也包括风格等。

定调:主要是色调,也包括格调、韵律等。

总之,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是密切合作的关系。

4.3试举例分析如何在城市设计中营造城市空间特色?

城市空间特色的内涵

城市空间特色是城市特色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直接反映,或者说城市开放空间是展示城市特色的最佳场所。

城市空间特色包括:形成空间的物质实体部分和空间中经常性和非经常性的(定期或定时的)生活活动。

现代城市设计对于形象的作用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心

理和行为的角度塑造有识别性的形象,满足人的审美要求、文化要求和认知要求;二是从经济角度塑造特征的形象,满足商业文化和商业经济的要求。

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不断积累的结果,同时也是建筑文化不断淀积的过程。

城市特色的形成,主要在于以下八个方面:

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

城市的格局

城市的道路网络、广场等

名胜古迹、历史性街区;园林、绿化

城市的色彩、城市的轮廓线等

城市的建筑群、中心区等

各类建筑小品

民俗民风、小吃、工艺品等。

城市空间特色对城市特色的展示主要表现在:

●加强和突出城市格局;

●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地貌景观融为一体,并能展示优美的自然环境;

●突出并能有利于展示城市的名胜古迹,保护和突出历史性街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平面图,透视图等 关键词:设计说明;广场景观;城市景观;景观设计 一、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 本方案的景观设计概念一反“常规内向的”购物商业设计思路。我们的设计思路和概念断然将城市商业村落迁到了公园里。我们相信这种朝向自然景观的商业街最适合当地人的思维及喜好,这是一种可以同时交流享用的街道、漫步路,水道、广场和公共绿色空间等区域,人们可以在这里用餐、娱乐、购物、工作、休闲放松。我们坚持利用自然,反对一切人造的,粗劣的东西,相信人们会愿意感受自然的光线、新鲜的空气,地域的情调、优美的建筑和材质。自然的商业感受将更有趣、更艺术化。一切能发挥人们想像的景观元素将呈现在公共空间里。 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策略 多层次的体验:设计了丰富的景观层次,把不同的景观元素穿插利用到院落空间、广场、街道和水岸线。 生动的水岸线:独特的水景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无论是散步、逛街,还是表演,都有不同的景观节点,丰富的水岸线设计为行人提供了不同的感受。 公共领域:在这个大的区域里,合理的配置了不同主题的公共空间:购物、餐饮、娱乐、消遣、休闲、健身以丰富购物的感受。例如,配合主力店入口的景观设计可以置一个室外卖花空间,或者在餐馆的外部公共空间可以设置一个卖食品的空间。这种室内外配合的设计能吸引更多的客人。 蛇行的和梯形的通道:像孩子的游戏,景观领域像蜿蜒的人行的蛇行路。例如弯曲的水岸线散步路和东西向的弧形步行路联系了未来的娱乐中心、主力店和公园的主入口。一系列的节梯或桥体被运用到整个项目,每个设计思路都有它的特别情趣性。 景观介入:许多的漫步路都非常长,为避免其单调性,我们介入了许多景观元素、不同的材料和铺装图案。在商业街建筑北部,以引进的水体刻意的打破了过长的漫步路。放射形铺装的运用和水边的平台都打破了其单调性。 漫步路和街道景观:东西向的曲线路把人们导入北面沿湖景观及中心公园,放松的步行路联系着不同的景点。岸线前的步行路无论白天还是夜间都是很活跃的。这里的夜生活也很丰富,因为这里分布了水景、公共艺术和雕塑和室外街具小品。各种动态的和好玩的水景观像珍珠一样被串在沿湖建筑主轴线上。每个水景被清楚的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平静的水池、戏剧性的喷泉等。

4_5讲第二章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第二章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第一节复习指导 一.城市道路设计的准备知识 (一)熟悉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 1.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2.要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结合、分期发展; 3.要求满足交通量在一定规划期的发展要求; 4.综合考虑道路的平面、纵断面线型、横断面布置、道路交叉口、各种道路附属设施、路面类型,满足行人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 5.应考虑与道路两侧的城市用地、房屋建筑和各种工程管线设施、街道景观的协调; 6.采用各项技术标准应该经济合理,应避免采用极限标准。 (二)掌握净空与限界 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有——定的通行断面,称为净空。为了保证交通的畅通,避免发生交通事故,要求街道和道路构筑物为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提供一定的限制性空间,称为限界。 1.行人 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0.75~1.0m。 2.自行车 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1.0m。 3.机动车 小汽车的净空要求为1.6m,公共汽车为3.0m,大货车(载货)为4.0m; 小汽车的净宽要求为2.0m,公共汽车为2.6m,大货车(载货)为3.0m。 4.道路桥洞通行限界 行人和自行车高度限界为2.5m,有时考虑非机动车桥洞在雨天通行公共汽车,其高度限界控制为3.5m; 汽车高度限界为4.5m,超高汽车禁止在桥(洞)下通行。 5.铁路通行限界 高度限界:电力机车为6.5m,蒸汽和燃机车为5.5m。 6.桥下通航净空限界 桥下通航净空限界主要取决于航道等级,并依此决定桥面的高程。 (三)掌握车辆视距与视距限界 1.行车视距 驾驶人员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视线距离称为行车视距。行车视距与机动车制动效率、行车速度和驾驶人员所采取的措施有关。行车视距一般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等。 (1)停车视距 停车视距由驾驶人员反应时间车辆行驶距离、车辆制动距离和车辆在障碍物前面停止的安全距离组成。

城市设计讲义

城市设计讲义 具体内容 ?专题一城市设计概念 ?城市设计概念与地位;城市设计性质与任务.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学习的重要性. ?专题二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具体内容 ?专题三城市设计的方法(结合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设计案例; ?分区级城市设计案例; ?历史地段保护城市设计;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城市设计的实际案例 具体内容 ?专题四案例调研分析或小案例设计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城市设计案例调研分析的方法 专题一城市设计的概念 本节主要内容 1.1城市设计的理解 1.2城市设计的概念(重点) 1.3城市设计的任务 1.4 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 1.5 与其他专业的关系(重点) 1.1 城市设计的兴起 1.2 城市设计的概念 ?关于城市设计的定义,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有很多权威性的阐述,下面是典型的例子:1.《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 城市设计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技术等目标,在形体方面所作的构思,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各种合理安排和艺术处理。 研究对象:城市环境型体。 2.英国前皇家规划学会会长梯勃兹领导的小组认为: 城市设计是一种有关人们工作、生活、游憩以及随之受到关心和维护的那些场所的三维空间。城市设计是城市建成区内的设计,是城市空间和景观,并与城市社会、政治、经济和物质结构不断变化过程相联系。城市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3.《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规划卷》中对城市设计的定义: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环境进行的设计。 4.美国著名学者凯文·林奇于1981年推出的城市设计理论巨著《一种好的城市形态理论》。 从城市的社会文化结构、人的活动和空间形体环境结合的角度提出: “城市设计的关键: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结构的交织。”进而从城市空间结构上实现人类形形色色的价值观的共存。 5.Team10的主要成员PeterSmithson ?城市设计涉及空间环境个性、场所感和可识别性,城市社会中存在人类结合的不同层次。 ?提出“门阶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Doorstep)特别强调城市设计中以人为主体的微观层次。

中外设计史

第一章创造魅力---中国设计艺术的起源 1.旧石器时代始于300万年前,以打制石器为特征(马家窑,石磨、石盘)。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特征(裴李岗文化遗址) 2.通天的玉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是主要代表。良渚文化的玉琮是中国古代世界观和通天行为的很好的象征物。(红山文化玉龙,良渚文化玉琮) 3.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标志。 4.彩陶:是指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最早在河南的渑池仰韶村发现,用手捏制。图案色烧后形成,红色是赤铁矿颜料,黑色是锰化物颜料。 5.彩陶的类型: 半坡型:早期红陶为主,晚期黑陶为主,纹饰以鱼纹最为典型,代表作品“人面鱼纹盆”“船形彩陶器” 庙底沟型:代表作品“蜥蜴纹彩陶瓶”“人面彩陶瓶” 马家窑:5000年前,分布于甘肃、临洮,以“舞蹈纹彩陶瓶”为代表作品 半山型 马厂型:4000年前,发现于青海乐都县。人形纹(蛙纹)最有特色,整体陶衣,并用色衬手法,在器胎上先用黄褐色衬地,再绘黑色图案加强对比。 6.干燥的北方以穴居为主(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遗址)巢居,具有安全、防范、干燥的特点,以南方为主(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 第二章藏礼于器—夏商周礼制性设计艺术 1.陶文:大沽口文化陶樽上的图形文字、河南龙山文化陶器上的刻画文字,是目前所知的最原始的汉字,称为陶文。 2.甲骨文: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文字。 3.我国至晚在商代中期发明了瓷器。 4.(名词解释)青铜: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红铜中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经历了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今人称之为“青铜” 5.青铜器的类型:青铜礼器/兵器/工具/农具。 6.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块范法、失蜡法,此外还有分铸法、焊接法等 7.商代时期分二里岗时期和殷墟期,代表纹饰饕餮纹,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特点为:胎厚,通体满花,三层花,形式繁缛富丽。代表作品是“司母戊大方鼎”西周时期则以“毛公鼎“为代表。 8.中国青铜器设计的主要特点:(简答) ①象物②纹样狰狞③繁缛富丽,系统严谨 9.帝王服饰十二章的内容: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黻黼 第三章钟鸣鼎食—春秋战国设计艺术的创新 1.百家观点 儒家:文质彬彬。墨家:大匠造物,先质而后文。道家/道德家:大巧若拙,天然之美。2.《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末年,是我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观点。 3.春秋时期代表纹饰是蟠螭纹,代表莲鹤方壶、铜重金壶。战国时期代表是铜灯,山字纹镜是战国铜镜的典范之作。 4.赵武灵王对服装进行了改革,于是就出现了胡服 第四章天人合一---秦汉设计艺术的民族味 1.青铜器秦代的铜车马,东汉的马踏飞燕,西汉初期的长信宫灯和西汉中期的的错金博山炉。

设计史考题

工业设计史考题 2007-06-22 15:53 工业设计史与设计评论 一.填充题: (每题3分,共15分) 1。“工业设计”这一名词是由-------- 国设计师-----------于----------年提出的。2.从工业革命以后至20世纪50年代,世界工业设计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英国------、 法国和比利时---------、德国--------、法国等国--------和美国--------等运动或风格。3.“装饰是罪恶”是由设计师---------提出的;“少就是多”是出设计师--------提出的。4.美国第一代设计师以--------和---------为代表。 5.20世纪80年代初,意大利著名设计师---------倡导了一个设计集团叫“------”小组。二.解释题; (每题5分,共25分) 1.“德意志制造联盟”—— 2。“流线型”—— 3。“后现代主义”—— 4.“解构主义”—— 5.“绿色设计”—— 三.论述题: (每题10分,共60分) 1.工业设计与手工艺传统的关系。 2.包豪斯的主要成就。 3.新艺术派的局限与突破。 4.罗维对工业设计的贡献。 5。日本工业设计有何可借鉴之处? 6.谈谈计算机对工业设计的影响。 6、罗可可风格是在法国古典主义之后出现的一种风格。( ) 7、哥特式建筑抛弃了以前的古典柱式。( ) 8、罗马的“坦比哀多”采取了集中式的建筑型制。( ) 9、北京香山饭店是由著名日本建筑师丹下键三设计的。( ) 10、后现代主义就是出现在“功能主义”之后的现代主义。( ) 三、问答题 (每题10分,共20分) (做在答题纸上) l、简论中国传统建筑中建筑群平面布置的主要特征。 2、简述“解构主义”建筑的主要形式特征。 四、论述题 (每题25分,共50分) (选两题,做在答题纸上) 1、请分析芬兰建筑师阿尔瓦。奥尔托(A1varAalto)的设计思想,你认为它与当 今可持续发展建筑理论有什么关系? 2、比较欧洲的新理性主义建筑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对待历史传统的态度上 的异同。(结合图解) 3、你是怎样理解“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你认为这种风格在当今的中国具有哪 些现实意义。 第一章 一、填空 1、人类设计活动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阶段、

北京市丰台区丽泽路两侧城市设计说明书

北京市丰台区丽泽路两侧城市设计说明 部分一,概况 一、背景介绍 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居民对美好城市整体形象的追求越来越高,因而城市设计日益为各级政府部门、规划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师及普通市民所关注,并提到工作日程上来。“北京丰台区丽泽路两侧城市设计”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与丰台区政府提倡,开发单位北京东兴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00年8月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清华安地建筑设计顾问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城市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得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丰台区政府、丰台区规划局的高度重视与指导。于2000年12月9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召开了国内高层次的专家评议会,原则肯定了该城市设计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后经综合调整、修改,2001年4月提请首都规划委员会审批,并原则通过。2001年5月将最终设计成果向丰台区政府、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规划院做出汇报。 二、设计范围 本区位于北京丰台卢沟桥乡东部,总用地约412.48公顷。其中东管头、马连道、三路居和菜户营四个大队334.52公顷,万泉寺大队67.96公顷。其范围东起西南二环菜户营桥,西至西三环丽泽桥,南北各以金中都遗址公园南侧丰草河和三路居路为界。 三、设计依据 ①北京市总体规划 ②丰台区(河东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③卢沟桥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⑤国家其它有关设计规范 四、城市设计的目的 目前在规划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城市设计的要求,因而没有完善的城市设计的法律法规。因此,这次的城市设计也带有探索的性质。 1,什么是城市设计? 我们认为:建筑设计是设计单栋的或群体的建筑物,而城市设计就是设计城市。根据城市所处的区位特点,它的自然、地理条件,它的政治、文化背景及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它的发展潜力、趋势和走向等,在一定的空间、环境范围内进行城市的设计。城市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以人为本,进行城市空间、城市景观和城市环境的规划设计工作,为人们各种活动的需要创造出具有特定空间形式的体型环境,综合考虑到各类建筑的布局、道路及市政设施的组织、园林绿化的安排等,全面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生态审美等各方面的需要并有利于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城市设计的思想应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及修建性设计等一系列城市规划阶段的过程之中,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深化。 这次丰台丽泽路两侧城市设计工作是在《卢沟桥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2.1 城市设计部分理论简介 2.2 城市社会学等学科对城市空间的研究 2.3 场所 2.4 生态城市的理念和绿色城市的设计 《城市设计概论》 2.1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简介 2.1.1卡米诺·西特2.1.2 凯文.林奇 2.1.3 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2.1.4 波纳 2.1.5 诺伯格.舒尔兹2.1.6 芦原义信 2.1.7 罗杰.特南西克2.1.8 比尔.西列尔 2.1.9 稹文彦2.1.10阿尔多.罗西 2.1.11 黑川纪章 2.1.1卡米诺·西特 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1889)在《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运用艺术原则对城市空间的实体(主要是教堂等)与空间(主要是广场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形式美的规律进行的深入的探讨,并通过于19世纪末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比较分析,对当时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平淡,缺乏艺术感染力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工业化城市空间主要有三个体系和若干他们的变体,即矩形体系,放射体系,三角形体系,变体是这三者混合的产物.从艺术的眼光来看,所有这些都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艺术气息.这些体系除了标准化的街道模式之外一无所成,它们在概念上是纯粹机械性的.在这些体系中道路系统仅仅是交通设施,从来不是服务于艺术目的的工具,它们不具有任何感染力,因为只能从地图上才能看出它们的特征. 卡米诺·西特主要是从视觉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受等角度来探讨城市空间和艺术组织原则.卡米诺·西特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骄傲是圆形广场,没有比这更能说明艺术感情的完全缺乏以及对于传统的蔑视的了,而这现代城市规划的特征.当围绕这样一个广场步行时,眼前的景象持续不变,使得人们不能知道自己正确的确切位置.转一个弯就足以使一个陌生人在这种旋转木马的广场上无所适从,迷失方向. 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 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正如亚瑟·霍尔登(Arthur C.Holden,1945)所言,西特从未体验过摩天大楼.他未必曾经想到过我们的城市有朝一日会为高层的巨大体量所充塞. 2.1.2 凯文·林奇 凯文·林奇是从探求城市的形念,结构和组织开始的,《关于对城市满意情况的记录》(Notes on City Satisfaction,1953)是1952~1953年间他在欧洲考察对于有关城市的理论基础的回答.在《城市的形式》(The Forms of Cites,1954)一文中,他从历史和形态的角度对城市形式的不同属性进行了探讨,例如城市的大小,密度,特征和模式等. 凯文·林奇的城市美不仅指构图与形式,而是将之分解为人类可感受的城市特征,如易识别,易记忆,有秩序,有特色等.他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与体认有着格外的重视,并认为,好的城市形式也就是这种感知和体认比较强烈的城市形式.林奇1959年发表《城市的意象》一书,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出发,利用居民调查和实地体验的方法,研究使用者认知图式(cognitive map)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而确定了一种全新的城市分析与设计方法. 人对环境的感知,也就是一种格式塔.人总是将感知对象加以组织和秩序化,从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和理解.林奇从市民的认知地图入手,探求城市内在关系的秩序.他调查了美国的三个

中外设计史

设计是人类的行为 设计是融合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综合体。 设计的概念 广义上的设计 包括了所有需要预先制定方法、进行构想的活动,从艺术创作、建筑设计,到机械设计、程序设计甚至到人们的工作计划、生活起居安排等。 把实用性与审美结合起来,赋予设计物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意义,是人类设计活动的基本特点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设计 平面设计历史开始的标志把人类文字和符号的创造看作是平面设计历史的开始 人类最早的文字系统 1、B.C3000年出现的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2、B.C3000年出现的占埃及人的象形文字 3、 B.C1800年出现的中国象形、会意、仿音结合的文字系统 早期文字系统的特点 ①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单字。每个单字都有完整的、类似图画或图案的结构 ②单字数量很多,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学习和掌握 ③难以被社会,上大部分人所使用 西方字母系统的产生及影响 西方字母的发明和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书面传达的方式,大幅提高了人们掌握文字的速度,也影响了平面设计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产生了独立的、西方式的平面设计方式。 第二章 陶器制作方法: ①手捏法 ②盘筑法: ③轮制祛。 宋瓷特点:①、从总体.上来看,宋瓷造型简洁优美,器皿的比例尺度恰当,使人感到增一分则长,减分则短,因此设计,上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 ②、宋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设计上崇尚自然,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在造型和装饰_上多采用自然的题材: ③、陶瓷的画花工艺将陶瓷艺术与国画艺术结合起来,为后来的绘瓷开创了新纪元,不仅对明清时期的陶瓷装饰艺术产生影响,而且还对欧洲的陶瓷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 ④、宋代陶瓷工艺还利用釉在烧制过程中的"窑变”现象所产生的不规则色彩和裂纹作瓷器的自然装饰,而不附加任何别的装饰,显得朴素大方,很具特色: ⑤、印花工艺的广泛应用:从设计角度上看,采用印花工艺,可以批量生产图案完全致的产品,并提高了生产效率,是标准化的萌芽,这与现代资器生产的印刷贴花工艺类似。 明式家具特色 ①、注意材料质地,多用硬质树种,所以又称硬木家具; ②、充分体现木材的自然纹理与色择,不加油漆。 ⑨、注意家具造型,采用木构架的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很相似。边框则多用卷口,以表现曲线的变化。形成直线和曲线的对比: ④、明代家具十分讲究节点的设计,多用榫而少用或不用有和胶。明代家具的“攒边'技祛颇具特 ⑤、明代家具由于造型所广生的比例尺度,以及素雅质朴的美,使家具设计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中国古代家具的典范,对后世的家具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并被及海外。 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可以用四个字来低括,即简、厚、精雅。 明代家具的设计特点: (1)注意匠美 (2)注意材料美 (3)注意结构美 (4)注意工艺美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特点 1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 2建筑结构采用“构架制” 3“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结构和度量单 位 4单体建筑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阶基、 身和屋顶 5院落组群 6对称和自由两种平面布局形式 7颜色运用 中国古代服装 古代中国服装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冠、衣 裳、深衣 冠服制度在夏商时期初步确立 巴洛克式设计风格 设计特点:刻意追求反常出奇、标新立异的行式。 ①、建筑设计:常采用断裂山花或套叠山花,有意使一些建筑物局部不完整:构图.上节奏不规则地跳跃,常用双柱,甚至以三根柱子为一组,开间的变化也很大 ②、在装饰上,巴洛克式喜欢用大量的壁曲和雕刻,璀璨缤纷,富丽堂皇,富有生命力和动感 ③、家具设计:早期最主要特征是用扭曲形的腿部来代替方木或旋本的腿,这打破了历史上家具的稳定感,使人产生家具各部分都处于运动之中的错觉,后来的巴洛克式家具.上出现了宏大的涡形装饰,比扭曲形柱服更为强烈,在运动中表现出-种热情和奔放的激情。 此外,巴洛克式家具强调家具本身的整体性和流动性,追求大的和谐韵律效果,舒适性也较强。 洛可可式风格 基本特征:造型纤细、轻巧,装饰华丽、繁琐,构图有意强调不对称 装饰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最喜欢用的是千变万化地舒卷着、纠缠着的草叶,此外还有蚌壳、蓄薇和棕榈: 色彩十分娇艳,如嫩绿、粉红、猩红等,线脚多用金色。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演进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演进 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殷周时期 1、商 我国最早出现城市雏形的时期。如郑州商城 迷信占卜、祟尚鬼神。 商代还不具备产生较规则的城市规划方法的历史条件。 2、西周 建丰、镐两京,积累了都城规划经验。 “复营洛邑”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主要规划思想: 等级、礼乐思想 天地宗法思想 二、春秋战国 古代城市建设的高潮时期,规划思想发展的多样化时代。 礼制和周易在城市规划中的进一步深透。 新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 《管子》城市规划思想: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吴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意义: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是一本革命性的极为重要的著作 《商君书》: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城郭制度:战国时期形成了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即城市居民居住在称之为"郭"的大城,统治者居住在"王城",反映了当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社会要求。 三、秦汉时代 1、秦 秦没有统一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象天法地”思想与神鬼迷信结合在一起; 城市中的出现的复道和甬道(两边有墙的通道)等多重的城市交通系统有开创性的意义; 2、汉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周代的礼制与春秋时代孔孟提倡的儒家思想的结合。 规划强调皇权,尊卑有序,周礼制得到全面体现 四、三国至隋唐 三国期间公元213年曹魏邺城:中轴线对称。 南京城: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功能及设计趋势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功能及设计趋势 环景1201 12503021 佟亮

前言: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形态,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人流密度比较高,聚集性比较强的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广场不仅是各种功能活动的载体,也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深层表现。因此在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形象、功能、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与关系。以下简要分析不同文化不同地域对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影响,来进一步探讨我国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也越来越广泛。城市广场在城市发展中,不断赋予各种意义、象征和使命,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的开放空间。作为城市中心地位的城市广场的功能和景观也在发展中相互融合与进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具有鲜明特色和历史价值的著名广场,对现代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1 当代欧洲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在全球化、欧洲一体化的今天,欧洲的文化传统又在进行新的大融合,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也不列外。这不仅体现在设计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频繁,而且大量设计师在跨地域工作,西班牙设计师在法国,法国设计师在德国,或者是荷兰设计师在西班牙都有自己的设计作品,他们把自己的文化背景、个人风格融入当地。虽然如此,当今欧洲不同国家、地区的广场景观设计仍然呈现出强烈的地方特征,因为外来设计师同样非常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总是努力挖掘地方特色。 在欧洲这样一个地理上没有什么阻碍,文化源头相同的区域,各个国家似乎更强烈地试图把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区别开来,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自然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 2 我国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2.1 发展背景 1、中国古代城市以街道和院落为显著特征,广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较少,只有以下几类:有的是庙前广场作为定期集市之用,如城隍庙、文庙;有的是以街道相交的节点作为隐含的广场,如北京的菜市口;有的是通过街道的变形放入产生公共活动场地,如四川的罗城;还有一些如天安门前广场是“颁招仪式”之地,平民百姓是不能进入的。 2、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对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并引用苏联模式对城市进

外国设计史读书笔记

《外国艺术设计史》 ————读书笔记 学院:艺术学院 学号:14100308 班级:设计三班 姓名:阎丰洋

第一章史前的艺术设计 一、旧石器时代艺术设计的萌芽 180到2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才开始有意识的加工石块,虽然这些石器还十分粗糙,但已经显示出人为设计的痕迹,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特别是其通常所追求的对称、均衡、饱满等造型因素可以视作形式美感的萌芽。 20到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种类大增,器型由简单到比较复杂、加工由粗陋到精细、选材由单一到多样、制作有一次到二次加工、使用功能由单一向专门化、多样化发展,这无疑是造物活动的一大进步,它反映出原始人设计思维的发展。 1到1.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以实现功能优化的设想,无疑是设计创意的一大突破,标志了设计思维的一次飞跃。 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设计 陶器的发明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人类已从迁徙生活过渡到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生活,意味着人类由野蛮状态向文明状态转变的开始。 第二章古代东方的手工艺设计 一、古埃及的手工艺设计 古埃及手工艺设计的特点: 1:古埃及的艺术设计涉及相当广泛的工艺门类与生活领域 2:古埃及的艺术设计体现了奴隶主专制统治下手工艺发展的典型

特色 3:处于一个宗教在政治活动、社会生活以及观念风俗领域居于绝对统地位的过度,古埃及的手工设计不可避免的打上了鲜明的宗教印迹。 二、古西亚与古波斯的手工艺设计 古西亚的手工艺设计发展的特色: 1:古西亚居民所创造的高度的科技文明,为手工艺的发展、成熟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2:古西亚手工艺的高度成就并非单一民族的创造,而是多元文化长期融会、碰撞、磨合的结晶。 3:古西亚手工艺设计的发展具有鲜明地地域特色。 4:古西亚独特的文化氛围造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与装饰情趣。 三、古代日本的手工艺设计 日本古代的手工艺设计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岛国的地理环境和单一的民族风格对艺术风格的发展产生了有益影响。 2:海岛的独特气候以及地理环境,培养了日本民族对自然的敏感性。自然主义成为日本艺术与设计的一大传统特色。 3:日本传统艺术设计的发展既受惠于外来经验、成果的借鉴与吸取,更得益于在模仿、借鉴基础上的改良与创新。 4:艺术设计在日本中居于相当特殊的位置,日本民族对工艺的重视与推崇远胜于其他国家。

《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

市规发〔2006〕384号 关于印发《北京市居住公共 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经市政府同意,我委对《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的通知》(京政发〔2002〕22号)中的指标进行修订,重新制定了《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以下简称《指标》)。 本《指标》是指导规划设计人员编制本市居住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规划设计方案的技术规范,适用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外城镇地区新建改建居住地区的规划设计工作。 本《指标》已于2006年1月25日经市政府专题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自2006年6月1日起执行。我委将依据有关规划设计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居住地区规划设计中执行本《指标》情况的监督管理,并请有关部门按照本《指标》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 文本 1 总则 1.1为保证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合理设置,提供适宜的居住生活环境,不断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指标。 1.2本指标适用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外城镇地区新建改建居住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特殊地区因地制宜,具体研究。 1.3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应贯彻可持续发展和节约用地的原则。使用性质相近或可兼容的公共服务设施尽量综合设置。 1.4居住人口规模和用地范围,应依据城市规划确定。 本指标按居住人口规模(或建设规模)分四级。 每户平均居住人口计算值为2.8人,每户(套)住宅建筑面积按实际建筑面积标准计算。 1.5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水平应当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在符合规定的公共服务设施面积总指标的条件下,可根据城市规划,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统一安排、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本指标是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最低基本标准。 1.6居住公共服务设施按性质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社区管理服务、社会福利、交通和市政公用等八类。 1.7居住公共服务设施按照附表1、2、3、4设置。

中外设计史作业复习过程

中外设计史作业

中外设计史参考书目 内容: 1.《中国艺术设计史》 作者:夏燕靖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3-01 2.《中国设计史》 作者:高丰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1-1 3.《中国设计史》第二版 作者:胡光华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0-1 4.《中国室内设计史》 作者:霍维国、霍光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2-1 5.《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史研究》 作者:邵文红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4-1 6.《世界现代设计史》 作者:王受之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9-1 7.《外国艺术设计史》(高等艺术院校教材) 作者:邬烈炎、袁熙旸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6-1 8.《外国现代设计史》 作者:钱凤根、于晓红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4-1 9.《世界现代艺术设计史》 作者:方怿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2-1 10.《外国近现代设计史》 作者:胡天璇、曾山、王庆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2-1

《中国艺术设计史》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远古·设计的萌芽与奠基 一、上古传说与圣人造物 二、从拣取生产生活资料到制作工具 三、陶器制作与器型设计 四、衣饰的产生 五、蚕缫丝与织造工艺 第二章夏、商、周及春秋战国·设计的发展与成熟 一、青铜铁器的制作工艺与形制设计 二、陶器与原始瓷器的形成及实用设计 三、冠冕服制与深衣华饰 四、诸子百家思想中的造物观念 五、《考工记》的成书背景及设计思想 第三章秦汉·设计的自在与成熟 一、秦始皇陵的铜车结构与设计 二、食器、文具的种类与设计 三、服饰与织物纹样设计 四、家具、陈设物与木作业设计 五、铜灯、铜炉与铜镜的设计形制 六、漆器业的兴盛与漆艺设计 七、农用工具的使用与设计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设计的延传与疾进 一、瓷器时代与瓷器设计 二、旷世奇服 三、机械制造与设计 四、漆器及木作业设计 五、寺院、佛塔与建筑上的纹饰设计 六、六朝陵墓与墓前石刻及墓室壁面设计 专题链接:魏晋玄学以及文献典籍中的设计思想 第五章隋唐五代·设计的诗意与华章 一、仓储设施与大运河的工程设计 二、隋唐长安的城市布局设计 三、瓷器具的工艺设计 四、唐三彩的釉彩工艺 五、冠服形制与女子妆饰 六、织锦织绫纹样设计与"陵阳公样" 七、唐代书籍装帧设计 八、金属制品的奇巧设计 九、漆器与家具设计

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

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 21世纪以来,高速发展的北京城市建设改变了城市面貌,进一步明确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确定空间形态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设想以北京的中轴线设计为切入点,通过中西方的比较和历史和对未来的对比,进行阐述。 北京城市中轴线既是传统的轴线,更是不断发展的轴线,关于中轴线的历史,原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魏成林曾说,: 主要应说明中轴线在我国传统城市中的地位。中国传统城市的轴线不同于西方,以西方城市的景观,透视理论无法理解中国城市的轴线。 一。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崔然没有明确提到“轴线”一词,但是纵观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城市,轴线的存在却是很明确的。我国古代都城大都较为方正,且大多存在过城市中心的轴线。 中国古代素有很强的方位思想,而且方位是与权力尊卑联系在一起的,“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吕氏春秋“择中”的原则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早有体现 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住宅,村镇,城市选址的基本原则,这样的空间已在宏观上产生出堆成的空间形态,心里轴线已经形成。 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加以总结,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按着一个理想的范本,历朝历代不断探索能表现集权统治和宗教礼法的城市中轴线系统最终达到美学上的高度一致与和谐性。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并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黄金时期,之后,文明的重心转到了罗马。虽然中世纪在罗马灭亡后阻碍了他的发展,但他中意文艺复兴的形式在意大利再度崛起,并在法国有得到了新的发展直至现在的西方世界。这个温室是由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文明所不断提高补充、发展向前的,这种情况造就了它的丰富多彩、民主宽容的特点。城市是这种文明的集中体现,不是宗教通知的工具,其中轴线系统的发展,则更多的是对使用、精神、美观的追求。 二( 北京的中轴线也在随着北京的发展而发展,其中最大的变化,自然来自城市性质的变化,北京已经有一个封建王朝的通知中心成为共和国的首都,成为新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解放以来,北京中轴线中最大的改变莫过于原来的全城中心————故宫随着天安门广场的改建而退居从属地位,使后者成为全城新的中心,这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北京中轴线的意义。中轴线在成长是中的定位不再是为反映皇权通知服务,而增加了人民性的内容。 随着北京城市规划范围的扩大,旧城8千米的中轴线已经发找到南起南苑北至北五环路,长约32千米的范围。在这32千米长的范围内,在这32千米的范围内安排符合中轴线形象的公共活动空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用丰富的远见设想来填补。例如北部奥运公园用地早在十九世纪50年代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保留的。南苑也在总体规划中被确定为要建设成首都南大门的形象。随着轴线上城市道路向南北方向的延伸,两侧的城市形象的确定就成为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由北至南,逐段审视现在的中轴线我们对这一问题可以有更深切的体会。 虽然中轴线向南北演唱的设想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早已明确,并得到公众认可,但其具体空间形态却始终处于模糊状态。

城市设计五要素

城市设计五要素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 1. 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 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

或关注。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在人们心目中,它们代表着两个不同尺度的范围。观察者们在精神上深入它们“内部”,它们由于具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共有特征而易于被人们所感知。从内部看,它们总是易于辨认的;如果从外部可见的话,它们也常被用作外部空间的参照物。大多数人是以这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来构想他们心目中的城市的。对于他们而言,个体差异比道路与区域都更加重要——这不仅 取决于个人,还要看具体给定的城市。 4. 节点节点就是标识点,是城市中观察者所能进入的重要战略点,是他旅途中抵达与出发的聚焦点。它们主要是一些联结枢纽、运输线上的停靠点、道路岔口或会合点,以及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转换的关键环节。节点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汇聚点,只因为是某种功能或物质特性的中心而显得举足轻重,比如街角空间或是围合的广场。某些中心节点是一个地区辐射影响力的焦点,并作为整个地区的缩影,成为一种象征标志,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核心”。当然,有许多节点,既是交接点,有时汇聚点。节点的概念与道路有关,因为汇聚点通常就是道路枢纽,

海绵城市广场 景观规划设计任务书

海绵城市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要求 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强调海绵城市建设的要点,广场雨水运用的创新及模式的建造。设计内容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 二、成果要求 一草要求:着重对题目的理解与地形、环境、文化的分析,从构思入手,注重创新,完成基本平面草图; 二草要求:调整一草不足之处,在一草设计基础上进行深入方案设计,绘制立面、透视草图; 三草要求: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可进行尺规作图,绘制规整平面图、透视图,并上色,也可电脑做) 2.1景观设计方案成型 1、总平面图(比例自定) 2、规划设计的结构分析图(比例自定) a.规划结构解析图:应全面明确地表达规划的基本构思,用地功能关系和社区构成等,以及规划基地及周边的功能关系、交通关系和空间关系等。 b.海绵城市建设理论模型分析图:技术路线模型图 c.景观空间形态解析图:(包括景观功能分析图、景观节点分析图)应明确表现规划的空间系统、景观结构,以及与周边城市空间的关系等。 3、景观详细设计(包括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1:100或1:200)至少选择2处重要节点进行详细设计。 4、植物配置总图 5、地面铺装设计图 6、小品、公共设施等设计 7、1:50主要道路断面图

8、景观效果图若干 9、整体鸟瞰图或整体透视图 10、设计说明 11、图纸规格:A2或A3绘图纸或水彩纸,硫酸纸(亦可电脑出图) 12、表现方式:钢笔线条为主,适当辅以色彩表现。每套图应有统一的图名和图号,有封面设计(包括以下信息: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课程名称)

中外设计史作业

中外设计史参考书目 内容: 1.《中国艺术设计史》 作者:夏燕靖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3-01 2.《中国设计史》 作者:高丰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1-1 3.《中国设计史》第二版 作者:胡光华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0-1 4.《中国室内设计史》 作者:霍维国、霍光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2-1 5.《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史研究》 作者:邵文红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4-1 6.《世界现代设计史》 作者:王受之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9-1 7.《外国艺术设计史》(高等艺术院校教材) 作者:邬烈炎、袁熙旸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6-1 8.《外国现代设计史》 作者:钱凤根、于晓红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4-1 9.《世界现代艺术设计史》 作者:方怿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2-1 10.《外国近现代设计史》 作者:胡天璇、曾山、王庆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2-1 《中国艺术设计史》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远古·设计的萌芽与奠基 一、上古传说与圣人造物 二、从拣取生产生活资料到制作工具 三、陶器制作与器型设计 四、衣饰的产生 五、蚕缫丝与织造工艺 第二章夏、商、周及春秋战国·设计的发展与成熟 一、青铜铁器的制作工艺与形制设计 二、陶器与原始瓷器的形成及实用设计 三、冠冕服制与深衣华饰 四、诸子百家思想中的造物观念 五、《考工记》的成书背景及设计思想 第三章秦汉·设计的自在与成熟 一、秦始皇陵的铜车结构与设计 二、食器、文具的种类与设计 三、服饰与织物纹样设计 四、家具、陈设物与木作业设计 五、铜灯、铜炉与铜镜的设计形制 六、漆器业的兴盛与漆艺设计 七、农用工具的使用与设计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设计的延传与疾进 一、瓷器时代与瓷器设计 二、旷世奇服 三、机械制造与设计 四、漆器及木作业设计 五、寺院、佛塔与建筑上的纹饰设计 六、六朝陵墓与墓前石刻及墓室壁面设计 专题链接:魏晋玄学以及文献典籍中的设计思想 第五章隋唐五代·设计的诗意与华章 一、仓储设施与大运河的工程设计 二、隋唐长安的城市布局设计 三、瓷器具的工艺设计 四、唐三彩的釉彩工艺 五、冠服形制与女子妆饰 六、织锦织绫纹样设计与"陵阳公样" 七、唐代书籍装帧设计 八、金属制品的奇巧设计 九、漆器与家具设计 十、杂糅南北风格的五代十国设计 专题链接:唐代设计理论述要 第六章宋辽金西夏·设计的纷繁与林立 一、《清明上河图》与城市布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