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工作研究综述

工作研究综述

工作研究综述
工作研究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报告

题目:

院(系):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工业12-1班 姓名:朱雄

学号:2012022352 指导教师:周平 教师职称:教授

一、前言

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比较短,中国企业在发展时间和能力积累上都落后于西方和日本的企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企业同时也得益于西方和日本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从而避免了走过多的弯路。精益生产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被引入中国。精益生产时目前生产管理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现在国际上流行的并且行之有效的一套生产管理理念。精益被公认为世界最佳的生产组织形式,精益的好处已得到广泛的认同,精益生产可以提高生产管理体系的品质。中国作为制造大国,要想尽快变为制造强国,无疑推行精益生产时条正确的选择。中国企业引进精益管理从小说可以改变粗放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有效地消除浪费,降低运作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获得更大的利润,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从大出说可以更有效利用稀缺资源,弥补我国资源贫乏的不足。精益生产首先是在一些外资企业尤其是汽车生产行业相关的企业中得到应用。也有一些企业应用了精益思想的一部分,比如6S 或拉动系统。随着进一步开放,国内许多企业几乎已全部普及推行精细生产技术,特别是汽车行业和仪表制造行业,比如一汽制造厂、第二汽车厂等。这些企业正在逐步运用精益生产管理思想,结合国情、厂情对企业的生产进行管理,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良好的效益。

二、主体部分

(一)精益生产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精益生产理论最早的起源是在丰田公司的生产车间,但那时并没有出现系统性的理论,只是一些零散的方式方法。精益生产理论是在实践中被不断发展和总结出来的,所以精益生产理论的发展和精益生产方式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总体来说,根据精益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可以将精益生产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丰田理论形成与完善阶段,丰田理论的系统化阶段(即精益生产方式的提出),精益生产方式的革新阶段(对以前的方法理论进行再思考,提出新的见解)。

早期丰田理论的形成与完善阶段。早期的丰田理论是从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开始的。他们从美国考察回来得出结论:大量生产方式不适合于日本,由此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开始了适合日本需要的生产方式的革新。丰田生产方式的系统化阶段——精益生产方式的形成。随着丰田走出国内,在世界各地开设工厂,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经受住了文化的考验。为了进一步揭开日本汽车

工业成功之谜,1996 年《精益思想》的出版,使精益生产方式有经验变成正式的理论,总结出精益生产方式的的 5 个基本原则,并且将精益方式扩大到制造业以外的所有领域,出现了精益建筑、精益医疗、精益服务等。精益生产的理论和方法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特别是在20 世纪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各种新理论的方法层出不穷,如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与精益生产的相结合、单元生产(cell production)、JIT2、5S 的新发展、TPM 的新发展等。很多美国大企业将精益生产方式与本公司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适合本企业需要的管理体系,例如:1999 年美国联合技术公司(UTC)的ACE 管理(获取竞争性优势Achieving Competitive Excellence),管理工厂汽车设计协作配套用户关系管理精益生产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波音的群策群力,通用汽车1998 年的竞争制造系统(GM Competitive MFGSystem) 等。单元生产方式(cell production)于首先诞生于电子产品装配业, 是指由一个或者少数几个作业人员承担和完成生产单元内所有工序的生产方式,也有学者将其称为“细胞生产方式”。单元生产方式以手工作业为主, 不使用传送带移动生产对象,根据需要也使用一些简单的机械和自动化工具,工序划分较粗,一个人或几个人完成所有的工序。由于用于细胞生产方式的作业台的布局, 往往成U字型,细胞生产方式可具体分为1 人生产方式、分割方式和巡回方式3 种形式。精益六西格玛是将六西格玛管理法与精益生产方式二者的结合得到的一种管理方法,即LeanSigma。它能够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快流程速度和改善资本投入,使股东价值实现最大化。六西格玛管理法是一种从全面质量管理方法(TQM)演变而来的一个高度有效的企业流程设计、改善和优化技术,并提供了一系列同等地适用于设计、生产和服务的新产品开发工具。六西格玛管理法的重点是将所有的工作作为一种流程,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找出最关键的因素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更高的客户满意度。(二)国内对于精益生产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动态1、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精益生产》中系统地介绍了精益生产方式的理论体系、支撑技术和实施过程等三方面,以介绍精益生产体系为主线,并主要结合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应用案例,详尽地介绍了各种精益生产的组成技术及其原理。(刘树华,2010)《精益管理》中指出精益管理就是通过以人为本、以团队为组织细胞,由顾客确定产品价值结构,实施JIT 生产与供应,采用并行工程进行产品开发,最终实现“杜绝muda” 的战略思想,其结果是使企业能够满足用户快速变化的、多样化的、个性化的需求并获得丰厚的利润。精益管理可以经济地同时实现多个战术目标:满足多样化、多变化需求、低成本、快速交货、高质量,由于它适应了人类社会的现实要求。(吕建中,于庆东,2003)《精益生产方式JIT》一书中提出:为了提高管理的绩效,就必须依赖连结技术。国内一直以来对固有技术的改善非常重视,但连结技术进步甚微,精

益生产作为连结技术的一种方法,可以充分对过程管理就行改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肖智军,党新民,2004)《精益生产现代IE》指出:精益生产的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之后,但很多企业仍然难以推行,这是因为推行精益生产还需要实实在在的技术。工业工程IE 师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的科学。(刘胜军,2003)《赢在精益标准化》一文中以工具的描述、何时应用、如何应用、工具模板介绍标准化的情况。标准化作业的三要素分别是节拍时间、标准作业顺序、标准在制品,这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用“标准作业组合” 表示。(张冬,余锋,潘明华,2009)2、国内学者对精益生产内容的研究精益生产在中国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注意是在《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国1991 出版后。从研究内容方面来看,大致有以后几种类型:1、应用型,这类研究重点探讨精益生产在中国企业应用的可能性,以及一些局部管理工具的运用,如看板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员生产维护、5S 管理、JIT 的应用探讨等等。2、学习理解型,这类研究是通过学习有关翻译介绍的精益生产的内容,结合企业实践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精益生产的特点、规范和实践内容;3、翻译介绍型,这类研究主要是对精益生产的资料进行翻译和介绍。4、理论研究型,这类主要又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有精益生产的本质、实施条件、条件、影响因素等。定量的研究有计算机辅助JIT 系统,准时制生产的排序问题,JIT 存货制度及其存货核算,拉动生产系统设计程序的研究,基于合作博弈的JIT 批量模型,及时生产JIT 中完全检验的最优设计,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JIT 投产顺序计划研究等;5、案例研究型,这类研究中除了少数是对国外企业的案例介绍外,绝大多数是中国企业局部实践的总结,其中,一汽、二汽、天津丰田的案例较为典型。6、比较研究型,这类研究是有关MRPⅡ/ERP 与JIT 的比较研究、MRPⅡ与JIT 混合模式的研究,TPS 与TQM, MRP, JIT 生产系统的比较分析,JIT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JIT 管理与虚拟配送中心、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在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综合运用等等。3、存在的问题《精益生产在中国轿车企业的应用现状研究》中认为,当前中国轿车企业实施精益生产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缺乏精益的产业链体系○ 2 缺乏精益的意识形态○ 3 缺乏底层员工的认同○ 4 缺乏先进的管理基础。(胡轶敏,2007)《精益生产方式在洛阳铜业公司的应用研究》一文中指出:企业在精益生产建设时存在以下几种弊端○ 1 产品质量是推行精益生产方式的基础,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将会打乱整个拉动系统,影响精益生产的实施。相对来说中国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把关不严,这也造成精益生产的不易推行○ 2 设备问题也是影响精益生产的重要因素,一旦生产设备出现问题,整个系统就会停滞。由于先天基础原因,在中国企业中广泛存在着对生产设备缺少维护,缺少一些维护的思想和方法○ 3 精益生产思想不能深入到产

品设计、销售当中成品库存管理、原辅材料库存管理○ 4 企业体制和局部利益也是中国精益生产存在的问题。(姚红海,2008)《精益生产在亚特公司的应用研究》中指出:精益生产在实践中的不足有以下五点:○ 1 生产现场太多的“救火” 工作,而不注重寻找长远对策○ 2 生产现场急于寻找解决办法而没有花时间进行全面的分析○ 3 生产现场和维修成员总是试图自己解决问题,未能让相应的专业人员参与

制造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许多问题就暴露出来,如现场布置的不合理性、工人操作的不规范、生产系统出现的瓶颈问题等。如果要彻底解决这类问题一般需要两种途径.一是重新布置和规划设备等大量固定资产的投入;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生产线平衡等系统优化方法加以解决,这无需投入或只需很小的投入,而工作研究就是生产线优化最合适的方法体系。流水线平衡就是对生产线的全部工序进行平均化,调整作业负荷,以使作业时间尽可能相近的技术手段与方法,是生产流程设计中最重要的方法体系。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工作研究是以工业企业中的作业系统为对象,运用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种技术,对产品的设计、作业的程序、材料的使用、机器设备和工具的运用以及人的操作动作加以分析研究,制定最佳的工作方法,并配以最适宜的标准时间。其目的是提高生产率,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对于流水生产线而言,节拍时间是衡量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各个生产工位的作业时间不可能完全一样才造成各个工位的生产节拍不同, 即产生作业负荷不均衡的结果。实现均衡生产, 有利于保证设备, 人力的负荷平衡, 从而能提高设备和工时的利用率, 同时还有利于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管理秩序, 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均衡地进行生产还有利于节约物资消耗, 减少在制品, 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产线平衡问题(Line Balancing Problem,简称LBP)伴随着流水生产线的产生而产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时间。但这一问题的正式提出是在1954年,美国人B.Bryton在他的硕士论文《连续生产线平衡》中第一次提出生产线平衡的问题并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在此之后,许多科研人员都研究了这个方面的问题,并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求解方法[1]。

(一)工作研究[2]

工作研究包括方法研究与作业测定两大技术。方法研究在于寻求经济有效的工作

方法;作业测定是确定各项作业科学合理的工时定额。方法研究着眼于对现有工作方法的改进,其实施效果要运用作业测定来衡量,而作业测定是努力减少生产中的无效

时间,为作业制定标准时间。

1.方法研究

通过使用各种图表如流程程序图、路线图、人机作业图、双手动作图等,从流程、工序和动作三个层次分析现有的生产过程及方法,利用提问技术(5W2H),澄清各项作业的目的和方法,应用取消、合并、重排和简化的ECRS四大原则,完善工作方法。它主要包括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和动作分析。

(1)程序分析:依照工作流程,从第一个工作地到最后一个工作地,全面地分析有无多余、重复、不合理的作业,程序是否合理,搬运是否过多,延迟等待是否太长等问题,通过对整个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改进现行的作业方法及空间布置,提高生产效率。

(2)作业分析:通过对以人为主的工序的详细研究,使作业者、作业对象、作业工具三者科学合理地布置和安排,达到工序结构合理,减轻劳动强度、减少作业工时消耗、缩短整个作业的时间,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目的而作的分析。

(3)动作分析:按操作者实施的动作顺序观察动作,用特定的记号以手、眼为中心的人体各部位的动作内容,并记录图表化,以此为基础,判断动作的好坏,找出改善点的一套分析方法。

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和动作分析分别从宏观到微观、从粗略到具体的步骤介绍生产线平衡的实施要点和实务。

2.作业测定

是运用各种技术来确定合格工人按照规定的作业标准,完成某项工作所需时间的过程。通过制定和贯彻作业标准时间,促使生产者有效地利用工作时间,减少无效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业测定的主要方法有:

(1)时间研究(秒表时间研究):采用抽样技术,以生产过程中的工序为研究对象,在一段时间内,按照预定的观测次数利用秒表连续不断地观测操作者的作业,然后一次为依据计算该作业的标准时间。

(2)工作抽样:对作业者和机器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瞬时观测,调查各种作业活动事项的发生次数及发生率,进行工时研究,并用统计方法推断各观测项目的时间构成及变化情况。

(3)预定时间标准法(Predetermind Time System,简称PTS):利用预先为各种动作制定的时间标准来确定进行各项操作所需的时间。其中模特排时(MOD)法,是在PTS技术的基础上,使动作和时间融为一体的,而精度又不低于传统PTS技术的更为简单、易掌握的PTS技术。

(4)标准资料法:是将直接由秒表时间研究、工作抽样、预定时间标准法所得的测定值,根据不同的作业内容,分析整理为某作业的时间标准,以便将该数据应用于同类工作的作业条件上,使其获得标准时间的方法。

工作研究的技术实际运用组合方式为:

1)作业分析、动作分析与秒表时间研究结合,得出现有工作流程动作时间观测表。

2)将时间观测表转化为可目视话的山积表。

3)通过平衡率及瓶颈时间分析,确定改善方向。

4)综合运用ECRS原则与作业分析、动作分析技术,构建实施方案以达成目标。

在平衡生产线时,采用5W1H(何因、何事、何地、何时、何人、何法)提问技术和ECRS(取消、合并、重排、简化)分析原则进行作业改善。合并相关工序,删减不必要工序,重新排列工序[3]。通过动作研究、时间研究和模特法等,分析各个工序的人员动作,减少不必要的动作,使操作员工的动作合理化。

(二)工作研究的应用

兰秀菊,陈勇等人在分析生产线平衡原理及改善方法基础上,以计算机主板生产线的SMT段为研究对象,以作业测定为依据,结合生产线实际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可行的持续改进方案,并对改进前后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达到了提升产能、优化生产线的目的[4]。通过生产线平衡分析,应用5W1H提问技术和ECRS分析原则,经过三次改善,SMT段改善前后的节拍时间CT、平衡率及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李雷[5]介绍了工作研究技术与ECRS原则相结合的生产线平衡技术在制造业生产力提高过程中的应用。将工作流程中的动作分析制成时间观测表,对比改善目标,

确定关键改善作业,运用观测表将改善方向清晰化,确定出效益最大的生产线改善方案。

郭伏,张国民[6]分别针对H-S准备段生产线存在的问题,运用工作研究理论的方法研究、作业测定技术及流水线平整的理论方法进行分析、改善,使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提高61.6%。郭伏,张国民,温婕[7]以某企业轿车内饰工段生产线为研究对象,运用作业测定技术中的时间研究方法,测定了流水线各工位的作业时间,找出了影响流水线生产能力的瓶颈工位;运用5W1H提问技术分析流水线存在的问题;根据ECRS(取消、合并、重排、简化)原则及流水线平整理论设计了流水线平整方案。新方案的实施使生产线平衡率提高11.1%,生产能力提升11.8%。除此之外,郭伏[8]还运用MOD 分析法对工段各主要工位进行记录,分析工段在任务分配、操作方法、工时定额、人员配置及标准产量制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郭伏,张国君[9]并详细介绍了一种新的人机操作分析、联合操作分析的新方法SIMOGRAMS工具的使用方法,针对某轮胎公司装配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应用。

闫莉、王旭超[10]运用工作研究方法,对RU型对讲机装配流程进行改进,制订标准工作时间,并进行了生产线平衡及流水线的合理化平面布置。通过对比分析,改进后的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庞如英[11]用工作研究理论对生产线的瓶颈工序、不规范操作和不合理的动作等进行分析研究.制定了标准的操作方法、工时定时、场地布置等。并进行仿真验证和对改进前后的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实践证明改进效果明显。陈维余[12]通过对企业总装线现状分析,找出企业总装线平衡率影响因素:工位作业任务量安排不当;有明显的瓶颈工位存在;员工作业不规范;工位器具及货架摆放不合理。通过装配线平衡研究和基础工作研究两大方面的优化改善使DYC公司总装生产线平衡率得到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得到提升。

目前,工作研究在机械、电子、冶金、航天航空、轻工、化工、建筑等部门的应用已经起步,有的正在深入与普及。

四、总结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学习总结,可以看到平衡生产线的重要意义所在:实现均衡生产,有利于保证设备、人力的负荷平衡,从而能提高设备和工时的利用率,同时还有利于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管理秩序,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均衡的进行生产还有利于节约物资消耗,减少在制品,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在均衡生产的基础上实现的“单元生产”,提高了生产应变能力,对应市场变化实现柔性生

产系统;通过平衡生产线,可以综合运用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动作分析、Layout 分析、时间分析等基础工业工程手法,不仅能达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目的,而且还能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

五、参考文献

[1] 朱琼,陈雪芳,田世勇,张洁.基于仿真技术的生产线平衡优化研究与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13(4):110-113.

[2] 易树平,郭伏.基础工业工程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吴永程,徐克林. 生产线平衡持续改善分析研究[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 2008,(03) .

[4] 兰秀菊,陈勇,汤洪涛.SMT生产线平衡的持续改善方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11(2):109-111.

[5] 李雷.生产线平衡技术在自动化装配线改善中的应用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16-18.

[6] 郭伏,张国民. 工作研究在流水线平整中的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5,(02) .

[7] 郭伏,张国民,温婕. 工作研究在轿车装配流水线能力平整中的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6,(02) .

[8] 郭伏. 模特法在生产线能力平整中的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

[9] 郭伏,张国君. 应用SIMOGRAMS方法解决装配生产线瓶颈[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6,(06) .

[10]闫莉.王旭超.YAN Li.WANG Xu-chao 工作研究在产品装配线改善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机械管理开发2009,24(5)

[11] 庞如英, 运用工作研究理论对企业生产线进行改进的实践[期刊论文] 《机械管理开发》-2007年5期

[12] 齐二石,霍艳芳. 中国企业应用工业工程现状[J]. 制造技术与机床,2004,04:17-20.

[13]孙建华,高广章,蒋志强, 生产线平衡的手段与方法研究 [期刊论文] 《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 -2004年4期

[14]聂喜荣,殷志杰,曲立, 基于精益生产的生产流程优化研究——以南方机电制造有限公司为例[期刊论文]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年16期

[15]王恩亮. 工业工程师的首选技术——工作研究[J]. 中国工程师,1996,04:29-31.

[16]涂在友,王峰,王巍巍, 流程程序分析在企业生产流程改进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 《中国储运》-2010年4期

[17]郭伏,李森. 作业测定技术应用中的问题研究[J]. 工业工程,2003,6(5):57-60.

[18]李蓓智. 计算机辅助工时定额计算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 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1996,02:27-30

[19] 程博, 六气囊后悬架装配作业方法研究与作业改善[学位论文],2007 - 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工程

[20]周清华.肖吉军.杨萍基于流水线平衡的装配生产流程重组 [期刊论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4)

[21]李峰空压机装配生产线平衡的研究和改善[期刊论文]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2年3期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 状的研究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摘要 这些年来,笔者一直在进行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不少的教学人员都感到了压力和一定的职业责任感,而这种源自于思想层面的压力和危机感仍然在不断地增加,因为现如今的幼儿园的教学工作的压力过大,让不少教师感到压力大,可以对他们的心情和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对教师的观察,可以发现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指数较低,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表示对岗位的厌倦感。所以,笔者在本文中通过对幼儿教师的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从学校,社会和个人等层面,提出了解决的建议。本文通过对幼儿教师压力的来源以及如何解决幼儿教师的工作思想压力和来自职业的危机感的梳理。在此基础之上,与幼儿教师工作压力身心反应状况和幼儿教师压力以及压力的反应关系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幼儿教师教书育人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幼儿教师压力的分析,和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身心反应的阐述,对幼儿教师的具体解压实践进行指导;更好的更积极的解决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 关键词:幼儿教师; 工作压力; 压力源; 应对策

ABSTRACT Over the years, I have been conducting job is teaching. And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here are a number of teaching staff are feeling the pinch and certain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which comes from the ideological level of stress and crisis continues to increase, because today's kindergarten teaching job stress, many teachers feel the pressure is big, can be a larger impact on their mood and mental health.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the teachers, their career happiness index is low, can be found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 lot of teachers said boredom of jobs. So, the author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teachers and research, from the school, society and individual level,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ource of the preschool teachers pressure and how to solve the preschool teachers' work pressure and comb from professional sense of crisis. On this basis, and preschool teachers work stress reaction of body and mind condi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school teachers' stress and stress reaction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found that pre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essure on preschool teachers, preschool teachers' work pressure and reaction of body and mind, extract the practice of preschool teachers' guidance; Better a more positive solve the preschool teachers' work pressure. Key words:Preschool teachers; Pressure of work; Pressure source;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员工满意度相关文献综述

员工满意度相关文献综述 以下为学术堂为大家提供的员工满意度相关文献综述,如该篇不是您所需要的,可下拉到本页底部,查看更多!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影响和制约T公司员工满意度的问题探讨 【第一章第二章】员工满意度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章】员工满意度研究方法与论文设计 【- 】对企业发展及个人发展的满意度分析 【】访谈员工满意结果分析 【第五章】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员工满意度提升路径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绪论 研究的背景。 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翰威特曾经专门做过一项”最佳雇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员工满意度与企业的利润增长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员工满意度高,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也相对较高。创建假日集团的凯蒙·威尔逊提出,员工如果不满意,客户不会满意;员工对工作环境不满意,客户也不可能享受到良好

的环境。美国奥辛顿工业公司总裁总结出:企业如果关爱客户和员工,就会得到来自市场的更多的关爱,即著名的”黄金法则”.这里的客户指的是企业外部客户,而员工实质是企业的内部客户,必须同时重视外部客户和外部客户,企业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员工能为企业创造利润,因此如果员工对企业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就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这样才有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反之,如果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较低,最终可能会引发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员工流动,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当前的工作。这两种结果都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必须重视提升内部员工的满意度,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唐山不锈钢有限公司是河北钢铁集团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合资钢铁企业,它在发展中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管理体制滞后、环保意识淡漠以及资源相对不足等,尤其是近几年以来,市场外部环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竞争趋势日益严峻,传统的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管理的需要。企业不但要应对大集团的排挤,同时还要与地方民营企业抢占市场份额,它既面临着人才资源不足的问题,却又不重视提高员工满意度,导致内部核心员工的流失,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公司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不断提高企业绩效,就必须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和管控体系;重视企业

工作投入度

员工工作投入度和敬业度是爱岗敬业的核心问题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明确员工与企业的关系 当一个人进入一个企业,成为企业的员工,那么,员工和企业的关系问题便成了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容易被忽略,有些人甚至可能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考虑。但是,这一切都不能否定这个问题的存在。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问题,不是你愿不愿意考虑的事情,而是员工和企业都必须正确对待的事情。因为从企业这方面来说,它时刻左右着企业在制度建设、人事管理、经营理念上的行政决策,从员工这方面来说,左右着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和精神面貌,左右着员工的一段生活的质量。那么,员工与企业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企业和员工应该如何更好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个问题的明了,将有助于企业合理规划自己的人力资源战略,有助于员工认识和实现自我价值。 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在不同性质的企业当中,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是各不相同的。其间有一个历史发展和认识发展的过程。那么,在现代企业中,员工和企业是个什么样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企业和员工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企业与员工之间是一个合作共赢的关系。这是一个基本的关系定位。具体地说:对于企业,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本身不但是第一生产力,更是生产力的创造者和驾驭者,企业的最终价值体现在人上,如果企业没有员工,就没有法运转没法经营,所以说企业离不开员工;而对于员工来说,企业是员工展示自我的舞台,是员工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根本,员工离不开企业。所以说企业和员工是一个合作共赢的关系。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哪有这么严重?员工可以辞去一家公司选择另一家公司,企业也可以辞退一些员工选择另一些员工,谁都离得开谁。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确实是这样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员工和企业彼此都不是唯一的。上述观点是从广义的角度来定义员工和企业的关系。而对员工和企业关系问题的讨论,也只有从这个基础出发才有意义。因此,必须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对于一家公司来说,你成为它的员工,说明企业在自由的条件下选择了你,你在自由的条件下选择了公司,在一定的时间内(比如合同期内),公司要对你负责,你也必须要对公司负责,这是市场规则,公司和你必须严格遵守。这既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市场经济规则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负责”,就有一个程度问题,有一个投入大小的问题,这是我们讨论爱岗敬业时必然要涉及到的问题,下边还会就这个问题继续展开深入的讨论。 二、员工为什么必须要爱岗敬业 明确了第一点之后,第二点其实就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非常浅显易解的问题。因为我们已经明了,企业和员工是一个互相依存、合作共赢的关系。那么,从企业这方面说,不论从制度的设计还是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首先要保证员工从事工作的岗位和相应的工作报酬,其次能给予员工自我能力提升的空间,使企业成为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发展事业的平台,另外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倡导企业与员工共赢的新理念,并通过讨论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使员工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能够快乐地有尊严地工作等等。而从员工这方面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企业是员工的安身立命之地,只有企业发展壮大、效益突出,才能保

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综述

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综述 刘文亮 摘要:青少年价值观是青少年评判是非、荣耻、优劣的尺度与准则,并指导他们的行为实践。通过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概念界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到青少年价值观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青少年价值观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对象范围狭窄、研究方法单一等。为更好地研究青少年价值观,今后的研究应该注重概念的共识、方法的多元、对象的全面以及价值观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观;综述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选择 正确的人生道路,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学术界孜孜不倦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和评估,对今后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现状 (一)概念的界定 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界定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定义的差异和青少年划分的分歧。 1.价值观的定义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所采用的价值观定义有两种。一是引用西方学者的定义,其中尤以克拉克洪、罗克奇、施瓦茨的定义为主。克拉克洪(1951)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这一界定较为经典。二是我国学者对价值观的界定。杨国枢(1994)提出,价值观是人们对特定行为、事物、状态或目标的一种持久性偏好。黄希庭(1994)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 对学者们的价值观概念分析,可得出价值观的共有特点: (1)从价值观的表现上看,它既可能是一种个体现象,也可能是一种社会现象,还可能是一种文化现象,表现的形式可能是外显的,也可能是内隐的; (2)从价值观的功能看,多数研究者认为价值观对行为具有动力和导向作用; (3)从价值观的层次性上看,它具有超越情境的特点。在给价值观下定义时应该考虑这些特点。 2.青少年的界定 在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上,对于青少年的年龄划分存在差异。有些研究根据年龄的量(岁)来划分,把年龄为14岁~18岁、13岁~22岁、12岁~20岁的人规定为青少年;有些研究根据教育阶段来划分,把中学和大学阶段界定为青少年阶段,或把高中和大学阶段定为青少年阶段。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在发展心理学中,青少年期起止年龄的界定一直存在分歧。我国的发展心理学一直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发展阶段,相对于中学教育阶段(林崇 德,2002)。而西方心理学家对青少年的界定更宽泛一些,认为青少年期是指从青

银行职员工作压力研究综述开题报告

(一)核心概念及其研究背景 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机会、限制及要求,并且这种动态情境所产生的结果被认为是重要而又不确定的。压力是个体对各种刺激做出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综合模式。与压力相关的几种主要因素是压力源、个体对压力源的认知、紧张状态。工作压力(Work stress)也称工作应激(Job stress)、职业应激(Occupational stress)、职业紧张、工作紧张。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银行渗入中国的步伐越来越快,同时,国内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处于金融服务行业的银行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外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银行内部的压力也就相应变大。很多银行职员由于工作压力而精力消耗,从而十分容易导致其工作人员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若员工所面临的压力常年积聚,而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控制,那么员工就会产生工作懈怠、影响员工自身精神状况的同时也对银行的日常运作造成消极影响。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减员分流、工作流程的变革和新产品的不断推出等措施,增强了市场竞争优势,给银行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员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心理压力。人们在关注效率时,往往忽视了员工职业心理健康对组织的影响。职业倦怠症这只看不见的隐形杀手在日益消耗和阻碍着银行发展的步伐。 如果银行能够准确地了解银行职员承受压力的成因、来源,并能够足够重视如何为柜台员工减轻工作压力,这将对提高银行日常运作效率有积极的作用。培养一支“主动、高效、健康”的优秀员工队伍,进行压力和情绪的管理,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重视的课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有益于引导银行职员正确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合理地通过多种方式释放自身在工作中承受的压力,促使银行通过建立规范化、定量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竞争和升迁环境,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关心员工需

工作满意度研究综述

工作满意度研究综述 工作满意度其高低既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和离职倾向,又间接影响着客户的满意程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工作满意度不仅是影响企业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推动企业实现高效运作、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重要工具。 Hoppock(1935)首次提出工作满意度的概念,认为工作满意度是工作者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对环境因素的满足感受,即工作者对工作情境的一种主观反应。Locke(l976)将工作满意度定义为个人评价其工作或工作经验而产生的正向的或愉悦的情绪状况,工作满意度是一种情绪性的反应,这一反应是源于个人的工作满足或符合其重要的工作价值观。Newstorm 和Davis(1997)认为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对自己工作喜欢或不喜欢的感情或情绪。 随后大量有关工作满意度的论文相继出现。在国,工作满意度逐渐引起学者的重视,彰仪(1995)则是认为工作满意度为个人从工作中获得的愉悦感,是工作者对于其工作所具有的感觉(feelings)或情感性反应(affective responses)。黄翠霞等人(2002)提出,工作满意度是相对于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而言,特指个体作为职业人的满意程度,是员工比较薪酬、工作环境等方面组合的期望与薪酬、工作环境等方面组合的实际所得,而得出的对满意程度的评价。胡兴旺(2005)认为工作满意度是指人对于其工作的感觉或对工作中各个层面的一些相关态度。真龙(2006)认为工作满意是员工工作态度的整体反映,是员工对工作所具有的总的积极情感,是一名员工对其工作的不同维度的平均态度或总的态度,而不是指对某一维度的态度。工作满意度是对工作满意程度的一种度量,许多研究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与离职、领导方式、工作表现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外学术界对工作满意度这一概念仍然没有达成一致,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尽管各学者对工作满意度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认同工作满意度是一种心理层面上的主管感受。而工作满意度的定义通常有以下三类:第一类,综合性定义。将工作满意度作一般解释,认为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是员工对工作本身及相关环境所持的一般态度和看法,也就是对其工作角色的整体情感反应,不涉及到工作满意度的多面性、形成原因和过程。如:Vroom(1973)认为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其在组织中所扮演角色的感受或情绪性反应。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与展望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职业倦怠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在厘清其研究脉络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职业倦怠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即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扩展和细分,职业倦怠成因和后果的本土化分析,量表的本土化修改、开发和应用,以及干预对策的系统化研究。 关键词:职业倦怠情绪枯竭干预性研究 “倦怠”(burnout)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greene1961年出版的小说《一个枯竭的例子》中,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建筑师因为不堪忍受精神痛苦和幻想破灭而躲进非洲丛林离群索居的故事。该书的出版引起了人们对职业倦怠这一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此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职业健康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角度对职业倦怠展开研究。 一、国外学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 对职业倦怠真正的深入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40余年间,国外学术界已经建立起关于职业倦怠的完善研究体系。综观其发展进程,可分为概念描述、实证分析和拓展研究三个阶段。 1.职业倦怠的概念描述阶段 描述阶段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研究者们主要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通过记录和观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职业倦怠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并努力探究其成因。所运用的方法也主要以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为主。 frendenberger是最早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的学者之一,通过对向滥用药物的青年提供帮助的志愿者进行观察,freudenberger(1974)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职业倦怠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作的人员,因对工作的投入超过了自身的极限,从而无法满足服务对象不断提出的要求,最终导致的一种病状。maslach 和jacson(1981)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将职业倦怠描述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领域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等综合症状。pine(1988)以maslach的“情绪衰竭”维度为核心,扩展了职业倦怠产生的领域,认为职业倦怠可能发生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婚姻、学习、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可能产生倦怠。因此,他将倦怠定义为:由于个体长期处于资源过度需求的情境中,致使资源慢慢枯竭,从而产生一种疲惫或者衰竭的状态,具体包括生理衰竭、情绪衰竭和精神衰竭三个方面。个体生存于组织和社会之中,因此无法脱离社会背景和情景的影响。,cherniss(1980)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组织学视角提出,倦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工作应激所引起的,当应激状态一直持续,即个体陷入应激状态无法脱身又缺乏有力的支持系统时,就会表现出倦怠的症状。 2.职业倦怠的实证分析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对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界定和描述的完善,学者们开始基于各自研究领域的前期基础对职业倦怠展开实证研究。在此阶段,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逐渐形成,倦怠的概念得到丰富,开发了大量对倦怠进行测度的工具。在研究方法上,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个案研究和描述性研究,而是运用定量方法,通过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 (1)职业倦怠量表 职业倦怠的研究最初就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因此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开发出不同的测量工具。maslach和jackson(1982)在大量临床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马氏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mbi)以及马氏量表-服务行业版(mbi-human services survey,mbi-hss)、马氏量表-教育行业版(mbi-educators survey,mbi-es)、马氏量表-通用版(mbi-general survey,mbi-gs)三个子量表。同样基于临床个案,pines和aronson (1981)开发了倦怠量表(burnout measure,bm)。随着职业倦怠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成熟,

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的研究述评

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的研究述评 陈坚连榕 2012-8-14 14:56:54 来源:《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1期【内容提要】代际工作价值观的发展归结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对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的研究契合了当前工作场所员工代际差异和冲突的研究趋势,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把握特定国家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这类研究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划分“代”的主要标准,以社会文化属性作为研究探讨的主要内容。目前,多数西方的代际工作价值观研究发现,西方国家的员工在工作中心化、利他观、内在工作价值观和外在工作价值观等方面呈现不同的发展规律。而我国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不同,其发展趋势必然呈现不一样的特点。为此,下一步的研究应在严格区别社会文化独特性的前提下,采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和“代”的划分标准,重点研究工作价值观的“代单位”发展规律,并拓展研究内容深度,特别是加强中国本土化研究力度,这对于中国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代代际工作价值观横断面研究设计时滞研究设计本土化 1引言 国外学者关于代际问题的研究兴趣,出现于上世纪中期,涉及的领域包括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人口学、经济学等。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社会“X一代”进入社会后,关于员工代际差异、冲突与管理的话题就成为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心理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不过十多年时间,仍有很多尚待澄清和继续探讨的问题。在我国,伴随着“80”后一代进入工作场所,作为新生代的他们与其他世代员工的矛盾与冲突逐步呈现,给人力资源

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如何看待和管理这一代人,成为了中国管理层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相较国外对于工作场代际问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而言,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代际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价值观又是社会文化的核心因素,因此与工作有关的代际工作价值观问题便成为国外管理学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首选领域。 工作价值观的定义最早是由Super提出来的,指的是个体所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表达,是个体的内在需要及其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与属性。由于它影响着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以及工作群体和组织的行为(霍娜,李超平,2009),因此是人力资源研究领域的重要变量。目前西方国家有关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的研究,在数量与成果上都较为丰富。鉴于国内尚无相关的研究综述,本文将重点对其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后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2代的定义与特征 西方代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形态,代理论是形成于20世纪。不论最初确立,还是进一步发展,代理论得益于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促进与推动(沈杰,2010)。20世纪30年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2000)发表的“代问题”一文,至今仍被视为是关于代问题的原创性理论研究。曼海姆认为,“代”具有生物与社会文化这两重属性。首先,“代”是基于生死的生理节奏。其次,“代”现象有社会文化特征,即因为面临着基本相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与环境,处于同一年龄层的人才会有基本相同的需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

有关压力研究综述

有关压力研究综述 提要国外工作压力理论已经研究一个多世纪了,并形成了众多的理论体系。本文比较详细地回顾了这些理论,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一、压力的基本理论 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在西方已经开展近一个世纪了,是西方学术界发展较快的一个领域。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来,众多西方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众多工作压力的理论和流派。但是,国内在工作压力理论研究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压力研究的领域中,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及其发展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理论: (一)压力的刺激学说。压力的刺激学说认为压力是外界环境对个体的一种刺激,强调的是人的生理反应。该学说认为压力是一种消极的刺激,其产生是源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并导致个人的反应或紧张。这是早期压力理论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Weiss、Janis、Mann等人。 (二)压力的反应学说。压力的反应学说认为压力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反应,是个体在面对环境刺激的时候产生的一系列身心反应。本学说方面比较著名的研究有美国学者坎农的开创性研究,他指出面对环境的刺激,个体的压力反应是使机体处于戒备状态,并表现为恐惧、焦虑等紧张方式,面对压力,个体反应的模式基本相同,但是程度不同。 (三)压力的交互理论。压力的交互理论认为压力不是个人特点的产物,也不是环境的产物,压力的产生是某一种环境与某一种人所做的对环境可能产生威胁的评价相结合的结果。同时,压力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随着时间和任务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个体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匹配程度,无论在时间上、工作任务或活动上,都是动态关联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Lazarus。 (四)个体—环境匹配理论。个体—环境匹配理论是French和Caplan在1972年提出的。这一理论在工作压力研究中运用最多,是得到最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French、Caplan和Van Harrion认为引起压力的因素不是单独的环境或个人因素,而是环境与个人相联系的结果。 (五)工作要求—控制模式。Karasek提出的工作要求—控制模式(简称JD-C 模式),是工作压力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个理论。Karasek认为,工作活动中包含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两个关键特征,他们共同影响着工作压力。工作要求即压力源,工作控制指的是技能和决策力,工作压力取决于这两个关键特征的相互作用。

工作满意度研究综述

工作满意度研究综述 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工作的情感或态度,是衡量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指标,它较为直观地反映了员工对工作的一般态度。本文首先对工作满意度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介绍了工作满意度的维度以及其测量方法,最后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标签:工作满意度统计变量研究综述 1 工作满意度概念界定 1953年,美国学者霍波克(Hoppock)首次在其《Job Satisfaction》一书中提到了“工作满意度”这一概念,并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解释。他指出,工作满意度就是指工作者在工作环境下其身心对环境因素所做出的一种情绪反应或态度,是一种主观反应。此后,国内外很多研究者根据其研究范围以及研究重点分别给过工作满意度的定义。 摩尔斯(1953)对工作满意度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认为工作满意度是员工个人动机与其工作客观特征综合作用下的函数。布卢姆、劳勒(1968)认为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对工作或与之相关的因素的态度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影响,它更多地反映为认知评价,而不是情感,这一定义对后世研究影响较大。李成文(2005)认为工作满意度就是员工在工作中其生理与心理各方面的满意程度,他更强调个体的满意程度。 依据上述研究者对于工作满意度概念的界定,台湾学者徐光中(1977)对工作满意度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归纳,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①综合性定义:Vroom(1973)认为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单一性概念,它较为直观地反映了员工对其工作本身所抱持的情感态度或具体看法; ②参考架构性定义:Smith(1969)认为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在对其工作判断时,通过自身的理解、认识的主观解释和感受; ③差距性定义:Porter和Lawler(1968)指出工作满意度主要取决于员工所得报酬与其理想报酬之间的差距,二者呈正相关性。差距性定义也称需求缺陷性定义。 2 工作满意度的维度 Hoppock(1935)认为工作环境、管理模式、工作内容及工作性质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其中,对工作满意度影响性最大的因素为工作情况的知觉态度。Vroom(1964)认为工作满意度由七个层面组成,即工作条件、工作内容、工作环境、领导管理、直接上司、薪酬待遇、晋升。Weiss、Dawis、Elgland&Lofquist

护理工作投入研究现状

护理工作投入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6-06-16T10:53:16.4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5期作者:朱志勇1 李春玉2 沈旭3(通讯作者) [导读] 文章以护理学视角阐明积极的投入概念及理论框架、测量、相关因素,介绍已开展的相关研究、未来研究方向。 1.吉林省延吉市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延边大学护理学院(硕士在读)133000; 2延边大学护理学院;3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产科 摘要:投入是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新概念。护理是处于特殊环境特殊位置,针对整体人开展工作的行业。文章以护理学视角阐明积极的投入概念及理论框架、测量、相关因素,介绍已开展的相关研究、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护理;工作投入;工作倦怠;组织支持感;工作资源 Abstract:Work engagement a new concept in the study of positive psychology.Nursing is in a special environment,in view of the whole people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industry.Based on perspective of nursing concept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clarify job involvement,measurement,related factors,introduces the related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ey word:nursing;work engagement;work burnout;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available job resources 前言: 工作投入概念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是关于员工工作状态的新研究取向,重点关注工作中个体人的优点和心理的正向能力。护理工作被视为压力和感情上要求苛刻的行业,这使得注册护士(Registered Nurse,RN)格外容易陷入低工作投入状态。目前,护理行业是健康服务组织中最大的一支,如何提高注册护士(RN)的工作投入,使得这一庞大的组织能够提供持续的、稳定的、优质的健康卫生保健服务对任何国家、地区都极其重要。因此,在护理领域进行工作投入的研究尤为重要。 1.工作投入的概念 1.1定义 Kahn(1990)第一次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出“个人投入”概念。他认为:个人投入即组织成员利用自我工作角色的过程[1]。在Kahn来看,组织成员自我和工作角色存在动态结合的关系:当个体进行更深层次的工作,个体驱动自身能量进入角色行为(个体经营)和显示自我角色(表达);相反条件下,个体脱离自我角色,拒绝创造工作成果,陷入低投入状态。Britt等(2001)的工作投入概念是工作卷入和Kahn个体投入概念的整合。他们把工作投入界定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绩效的强烈责任感和承诺意愿,并感到工作绩效的优劣与自身关系重大[2]。Maslach等人则以工作倦怠对立关系的角度来界定工作投入。他们将倦怠与投入看作三维连续体的两极,精力(energy)、卷入(involvement)和效能(efficacy)构成了两极连续体的三个维度。积极的一端是感觉到精力旺盛,有效地工作并与他人相处和谐的状态,即工作投入。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与组织均处于积极、高效的工作状态[3]。Schaufeli等将工作投入定义为一个完整的状态、持续和积极的情绪和动机,以活力、奉献和吸收为主要特征[4]。活力是指具有充沛的精力与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愿意为工作付出努力,面对困难时有韧性不容易疲倦;奉献是对于工作的高度卷入,伴随着对工作意义的强烈体验,以及自豪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吸收是指愉悦的状态全神贯注的工作,感觉时间是无形的,从工作上脱离有一定的困难[5]。投入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心态,而不是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对象、事件、个人或行为[6]。 1.2相关概念 1.2.1工作狂 工作狂是一种病态的工作体验,是个体由于强迫或无法控制持续工作的现象,这种状态危及个体健康,愉悦感降低,恶化人际关系和社会机能[7]。 1.2.2工作卷入 个体在心理上对所从事工作的一种认知或信念状态,是一种自我判断。而并非是身心投入的工作状态[8]。 1.2.3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个体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某一职业角色的过程。而个体在职业角色中的状态即为职业认同的程度[9]。职业认同与工作卷入类似,是个体的一种认知判断,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投入。 2.理论基础 工作投入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工作需求-资源理论和工作-个人匹配理论[10]。 2.1工作需求模型(JD-R模型)中有两个主要的假设:工作需求和工作资源。工作需求是指:那些身体、心理、社会、或组织方面的工作,需要持续的身体和(或)心理(认知和情感)的努力[11]。工作需求的例子包括:角色超载,不利的环境条件,情感需求,时间限制和高工作压力。工作资源包括社会、心理、身体、和组织方面与工作相关减少成本的要求,便于实现工作目标,并刺激个人成长和发展。几项研究已经发现,工作资源是投入的强预测因子。 2.2 JD-R模型已扩大到包括个人资源。研究表明,个人资源或心理资本(PsyCap)是工作投入的又一重要预测因子。PsyCap被定义为“一个人的积极心理状态的发展,其特点是: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12] 3.工作投入的评估 学者们对工作投入定义的分歧反映在测量工具上: 3.1 Britt等编制的涵盖责任感、承诺和绩效影响知觉等3方面内容的6项目工作投入问卷。从而支持了schlenker等(1994)的责任的三维模型。该模型认为规章-事件关联、身份-事件关联和规章-身份关联三个因素可以预测工作投入。他们研究发现:明确的工作指导方针,成员能有意识对工作绩效控制,而且当工作与能力相关时,成员们最有可能工作投入[13]。 3.2 Maslach认为,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完全对立,它们在维度上也应一一对应:情绪衰竭、疏离感以及职业自我效能感低落分别对应于精力、卷入与效能,工作投入可被MBI的反向计分直接估计,即MBI既是工作倦怠量表,也是工作投入量表[14]。 3.3 基于对高投入水平的员工的访谈,Schaufeli等开发了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utrecht work engagement scale,UWES)。该量表

关于工作价值观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工作价值观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对企业职工和管理人员工作价值观人口学特征的问卷调查现实:员工工作价值观与性别、年龄、职位和受教育程度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并且员工工作价值观水平随年龄、职位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这一结论表明:企业应根据员工新时期工作价值观极其个体差异调整以往管理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工作价值观、个体差异、因素分析、企业管理 一、工作价值观的基本论述 工作价值观是西方国家近20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但有很深的渊源。自马克思·韦伯(Max Weber,1930)和理查德·托尼(Richard Tawney ,1926)的著作发表以来,工作价值观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Weber曾在其组织理论中提出,人的信仰、传统习惯和道德观念等思想因素也是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内在驱力,并冠以“传统的权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组织手段。我国传统哲学也主张从工作价值观的角度来进行管理,例如儒家思想极力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崇尚绝对忠诚与服从的品德,提倡克己敬业等,可以视为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工作价值观。现代西方工作价值观研究大致可分为三大分支:结构研究、相关研究和文化差异。 工作价值观是与工作有关的目标,是个人内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性或属性,可以代表一个人想从工作中获得其渴望的东西。因此工作价值观指的是个人对一般工作的态度,而非对某一特定工作的态度,且是通过社会化过程逐渐积累而成的(Wollack,1971)。另外国内学者吴聪贤(1983)将工作价值观定义为“员工针对某一特定工作所反映的价值倾向、工作所具有的意义,以及工作中所关系的规范、道德伦理与行为准则”。由此可知,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工作价值观的定义,仍难以界定。 工作价值观,是要在管理工作中通过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去引导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变,改善员工的心态,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公认的工作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即核心工作价值观、辅助核心工作价值观、全面(且不断完善)的工作价值观,具体又指对工作的认识、明示好的标准和不好的表现、对错误的处理原则。 二、影响工作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影响工作价值观的因素很多,像员工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位等。另一方面,工作本身的性质、年薪等,也会对工作价值观产生影响。学者Jan 与Romie(2004)更进一步指出,工作价值观也会受到经济变动的影响,在经济衰退时,员工对于马斯洛层次理论的较低需求会提升,但较高需求反而会下降。 以性别来说,性别与工作价值观呈显著相关关系,女性较男性的工作投入为低。性别是工作价值观的区分变量。男性较女性偏重于外在价值,重视名利和社会地位的工作;女性职工偏重于内在价值,较重视人际互动,安全感和工作条件。因为男女两性在传统文化上有不同的认同,通常女性性别社会化角色造成工作投入比男性低。此外,女性双重角色的负荷也造成较低的工作投入。研究发现女性

国内社会工作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社会工作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段坎坷的经历。虽然我国建国以前就有了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 但建国后由于多种原因曾中断了 30 多年, 自 1980 年代后期才开始恢复发展, 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之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势头迅猛。在专业教育方面,至2009年,220多所高校已经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在学科研究方面,一批由高等学历组成的专业的研究队伍正在逐步形成;在政策导向上,广泛推广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措施,正推动着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社会工作是一个在专业价值观指导下,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运用相关技巧去帮助案主的过程。它针对的是目前社会中的某些群体,以及一些特殊的问题。因此关于老年人、青少年、妇女、残疾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及其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成为了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除此之外,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相关的内容也是我国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重点。 一.老年社会工作 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李春立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老龄化速度明显快于发达国家,老龄化现象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等特点。孙依凡、李林认为做好老年社会工作,不仅是老年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共享人生的长久大计。在此背景下,老年社会工作急需要从战略上进行设计,提出开展工作的系统思路和保障措施。 目前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关注重点主要是养老问题,而关于养老的热点研究主要围绕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问题展开。 (一)老年社会工作在养老机构中的运用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突出,以及在目前年轻一代难以随身照顾老人的一个社会中,采用大型院舍模式所进行的家庭以外住宿照顾的养老机构服务正在各地出现。而在推广这一服务的过程中,老年社会工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为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提供个案辅导、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层面的工作,此外,还可以介入机构的行政管理、服务的制定和评估等工作。 (二)老年社会工作在居家养老中的运用 在我国的传统的“土”文化下,老人特别是农村老人多有着对家的思念,许晓晖在对吉林省不同地区20个农村的调查中显示农村老人喜欢住在自己家里养老,包括传统家庭养老(这里指仅依靠子女提供帮助的养老方式)和居家养老。因此更多的学者将重点放到探讨如何将老年社会工作融入居家养老之中。

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的综述-模板

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的综述 (一)压力的概念 压力的概念最早是取自于物理学和工程学,即结构工程系统解算程序/语言),指的是将充分的力量用到一种物体和系统上,使其扭曲变形。20世纪初,压力的概论才出现在医学界,表示人体的过度负荷,在生理学和医学领域,stress 被译为应激,心理学领域除译为压力、应激之外,也译为紧张。坎农把压力定义为斗争和逃避的综合症,他的学生,加拿大生理学家,现代压力研究的先驱之一雪莱继承了他的理论,首先将它引入了社会科学领域深入探讨,此后压力这一名词,广泛地被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压力理解为一个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负担过重的状态。但从专业角度来分析,由于人们研究内容不同,立场观点各异,研究工作的侧重点和目的不尽相同,使得对压力概念的界定缺乏一致性的看法。纵观以往的研究成果,我们大体可将其归纳为以下三大类。 1、压力是机体对情境的整体性反应 这是医学和生理学界对压力的早期认识。所谓压力,指个体面对刺激时,为求重新回复正常状况所做的反应;不论外界的或身体内的变动,虽有其特殊之处,都会引起个体的整体性反应,凡有这种反应,即称为处于压力之下。1936年,雪莱提出压力是机体对环境需要的一种反应,是由许多有害因素产生的一般适应综合症,他强调身体反应的非选择性和非特殊性。后来,康农以及“压力和成就下降”模式。这些以反应为基础的压力模式强调身体机能和生化反应,均把压力看作研究的依赖变量,强调压力是对压力源作出的反应,而不认为压力来源有何重要性,亦未涉及个人认知、评估的探讨。 2、压力是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 这种观点偏重于把压力看作对机体发生作用的社会与物理环境的变化,包括心理社会刺激、自然灾害、战争、工作中的冲突等对个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带有干扰和破坏的性质,如果干扰和破坏超过了个体的适应能力,就会产生适应不良的现象,引发病变。所以,此种观点均把压力作为研究的自变量,强调压力来源的重要性。 3、压力是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此种观点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即环境有变动,将会对个体形成一种要求,但个体并非完全被动地反应,而是采取主动的方式适应环境的要求。认知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