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探讨与实践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探讨与实践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探讨与实践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探讨与实践

教育实践与研究EducationalPracticeandResearch

2008

09-A“动态生成式教学”

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相对于完全预设性的课堂教学,生成式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了学生探求的欲望,进一步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再现了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程实施中首要的条件资源,如何运用自身的科学素养来解决课堂中不可预知的生成性问题,充分认识自己能力的内生性,在教学设计时进行全方位的预设,在课堂教学中用心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建构的鲜活的课程资源,促进课堂教学资源的积极生成。根据自己和学校科学组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课前精心预设,寻求动态生成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生成并不等于否定预设,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场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语)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

教学设计时,我们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案例]如三年级下《磁铁的两极》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探究出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个性质后,准备下一个环节进行拓展的教学,而这时有一位同学却不小心把一块条形磁铁摔成了两段,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转移到这块摔断的磁铁上,都在等着老师如何批评这位同学时,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一机会,没有去批评这位不小心的同学,而是反问其他同学:这块摔断的磁铁还有两极吗?如何去研究呢?学生探究的欲望又一次被激起。当然,这样把原来预设的对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在生活应用的教学拓展放弃了,反而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这种机会不是每节课上都有,但是有了这样的机会就一定要把握,不要简单地去批评这位同学,而应该感谢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产生可遇而不可求,教师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守株待兔,而应该以期待性的运作,促进教学资源的生成。教师只有全方位地进行预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

二、捕捉有益信息,促进动态生成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要努力达到的境界。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探讨与实践

寿建杨

(杭州市萧山区河庄镇中心小学,浙江杭州311222)

摘要:“动态生成”

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然而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虽然重视了对客观存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对课堂上非预期的生成性课程资源还不够关注或缺乏应对经验。教师应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使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课堂教学更具丰富性、

开放性、创造性与鲜活性。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9-0057-03

学科教学探索

57

教育实践与研究EducationalPracticeandResearch

2008

09-A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课堂中善于捕捉、果断整合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信息,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充满活力。

[案例]四年级下《简单电路》,在教学“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环节,小组做串并联实验时,十二个小组里还有一个组的灯不亮,虽然时间紧迫,但教师没有简单地说:“你们课后再试试吧”,而是让他们小组演示做法给全体同学看,大家一起分析、寻找失败原因,帮助这个小组获得成功,同时使其他实验小组的同学在“会诊”中对电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会诊结果:原来是串联电路中一灯座螺纹打滑,拧紧后手一放开又随即松动,但不易察觉所致。)教师借此做足文章举一反三,为后续的“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拓展实验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把握此资源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实验需要严谨、细致的态度,同时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此案例中由于老师善于捕捉信息并果断整合信息,对个别实验小组的“实验不成功”,学生的“不配合行为”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别具匠心地过滤其消极影响,提炼其有用成分,进行剪切和放大。借实验失败大做文章,渗透知识技能,引出对并联电路连接方法不影响电路中其它灯泡的奥秘,提高了课堂探究的深度。可见,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应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课堂意外,创造精彩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因此,在我们根据预设教案进行课堂教学时经常会发生“意外”。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因此,在科学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实验效果欠佳甚至失败而出现的意外是最常见的。这些“意外”会对我们的教学造成怎样的影响,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应对。如果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案例]三年级下《测量水的温度》教学中,教材和教师都十分强调: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验中,往往还是有学生操作不当温度计意外破裂。一次小组实验中,一组同学高喊:老师,她把温度计摔破了。老师走了过去,女孩的头低得更低了,悻悻地说:“赔就赔!”我知道现在已经不是一支温度计的事了。在女孩断

断续续地回答和旁边“目击证人”补充下,大伙儿终于明白事情的原委,原来是两个同学在记录水的温度时没协调好才发生了这个小插曲。老师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温度计已经摔坏了,我们从这件事想到些什么呢?”

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谈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动手前要考虑周到,对同学的失误要宽容……

见同学们关注的重点已不在那支坏温度计上了,老师提示道:“若是开动脑筋我们还可以从这支坏的温度计上挖掘更多的积极因素呢!”见孩子们惊讶地看着老师,老师接着说:“上节课我们认识温度计的时候,你们不是对里面的东西很感兴趣吗?”

“我们可以看看里面红色的液体到底是什么?”“做温度计的材料究竟是什么?”……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于是,破碎的温度计恰如被解剖的物体,清晰地展示在孩子们面前:有的摸,有的闻,有的看,忙得不亦乐乎,纸上谈兵的温度计的内部构造,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案例中,老师通过对“意外”事件的转化,不但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借实验事故引出对温度计内部构造的深层次观察,使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合作探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了亲身体验。实际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哪怕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只要教师树立生成意识,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完全可能将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模糊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这个小插曲让执教者意识到: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活动的空间里,隐藏着无数不确定因素,有的来自内部干扰,如发生在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方面的干扰;有的来自外部的干扰,如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干扰。这些干扰都是事先无法预测的,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突发性。作为科学教师,要及时化解这些意外的干扰,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被动为主动并转化为课程资源。

四、研究反思

反思一:要重新确立教学资源观。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课堂意外其实是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的突发事件是非常重要的。课堂突发事件处理得好,可以为课堂教学增色添彩,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调节剂,也可以为师生关系架起友谊的桥梁。教师要巧妙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化弊为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处理的好,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好机会。

58

教育实践与研究EducationalPracticeandResearch

2008

09-A反思二:要高效利用课堂动态生成。

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前提是要有爱心和耐心,其次是要讲究艺术和方法。处理得当可给教学锦上添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愉快。

教师要以开放性的观念和心态,为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在学生的科学探究学习进行不下去或者意外出错的时候,教师一定不要斥责批评,而应当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演绎的一段生命历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否到位?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语言是否得到了同步的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张扬?创新的意识有没有得到加强?这都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灵活

把握。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学资源观:教学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学资源尤其宝贵。教学中不是缺乏教学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眼睛,在小学科学的探究性教学中表现得更是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精彩往往源自生成!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超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课堂中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因此,我们教师应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使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张桂英】

教学实践平台

低年级趣味识字一得

王春芬

(临城县第二小学,河北邢台054300)关键词:低年级;趣味;识字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9-0059-01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在识字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识字的生活性和自主性,“我会认”、“我发现”、“我会玩”、“我会写”、“我真行”等学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识字,让学生摸索识字规律自主地发现识字方法,达到“教为了不教”

的自主学习。一、兴趣带动,生活中寻找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低年级孩子天真活泼,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我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姓名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也是小伙伴们愿学愿认识的,把同学的名字作为识字材料,结合教室布置,把全班同学的名字端端正正地写在了

55颗闪烁的星星上,并把它们张贴在宣传栏里。学生蜂拥而

至,仰起头大声地读着小伙伴的名字。碰到不认识的字时,同学间还会相互告知,或利用名字的读音来认识生字。那些原本十分枯燥的汉字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像一颗颗种子一样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

二、谜语乐园,吮吸知识的甘露

在识字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好多学生明明刚才还认识这个生字,可是把这个生字挪个位置,他又不知该念啥了,看来学生没有真正记住这些生字。我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5时学到一首谜语:“言来互相尊重,心至令人感动,日出万里无云,水到纯净透明。”出人意料的是学生一改平时无精打采的样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不仅猜出了字谜记住了生字,还理解了“请、情、晴、清”的意思。我恍然大悟:原来在生字的识记中引入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来学习和记忆一些生字,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利用简单的谜语来帮助学生记忆生字。如学习“雷”字,编成“大雨落到田上”;学习了“团”字,编成“国字玉出门,人才进了门”。这些喜闻乐见的谜语,学生容易接受,学起来兴趣浓,效果好。

三、顺口溜中,难关层层突破

识字教学千万不要枯燥无味地反复重复教笔划“横竖撇捺折”,在教学中增加一些趣味性。一句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可以开启孩子们的心智。“乌鸦喝水”一课中,“喝”和“渴”孩子们老是分不清,我就为他们编了这样一个顺口溜“张口喝水,见水渴”。他们很快区分开了这两个字。课堂上的顺口溜,既可以调节气氛,又可以增强学生记忆力。在识字教学中,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枯燥的识字教学才会变得妙趣横生。

在识字教学中,师生应共同探索识字方法,而教师始终是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时时让课堂充满情趣,让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充满童真童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

【责任编辑王开贵】

59

最新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宝塔区中石油小学龚增杰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科学课堂的种种现象,以及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三、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如下: ----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课题交流材料 实验小学侯延风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光靠灌输书本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无论是引导学生探索科学规律,还是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概念,都离不开科学实验,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它起着从书本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实验教学在 这方面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如何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并且把握住新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这就要发挥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创设情景条件与激发兴趣,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实现了实践一一认识一一再 实践一一再认识”的过程。 一、激发实验兴趣,彰显实验作用。 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1、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 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志趣,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2、实验能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 实验尽管简单、甚至很原始,但所做的实验都是重现科学发展史的过程,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跨越人类几百年、几千年的科学进展。实验能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实验的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同时也为发展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具体的材料,获得间接经验,从小就把获取知识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3、实验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实验具有典型性,它能创造一个确实的、排除干扰的环境,让孩子们集中观察,对产生各种现象的条件严格、精密地控制,排除次要因素的影响,突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实 验具有重复性,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的反复,供学生反复观察;实验具有趣味性,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没有压力,思想放松,心情舒畅的状态下,自觉主动地学习。实验不仅能观察现象的全过程进行定性研究,还能测量有关数据,计算各量间的数值关系,进行定量研究。这些特点,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科学基础知识。有句话非常经典:听了,忘记了;看了,明白了;做了,理解了。”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4、实验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生的素质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知识因素、智能因素、非智能因素,它包括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韧不拔的意志等。素质是可以培养的,而且应该从小培养,良好的素质对学生一生都有益。因此素

小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科学探究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改革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传授灌输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方式,依据小学科学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将科学探究真正作为科学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途径,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按照知识建构的科学模式发展,并以此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 该模式既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也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它体现问题来源于生活和学生原有的认知,倡导由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科学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遵循原则 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科学课堂教学,为避免出现运用模式化的弊端,在使用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意识,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探究、评价学习活动,不把学习内容的现成结论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利用材料主动去探究、发现与创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探究性原则。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体现探究、发现、建构知识过程的有机统一。

浅谈小学科学信息化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信息化教学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

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

(学习心得体会)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课程是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的,适应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在科学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坚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现在就把本学期的教学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明确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充分掌握教材的特点,从而做出与教材相符,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教学设计。例如三年级科学教材的内容主要是生命科学方面的内容,是适应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我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米饭出发,引发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这些都是贴近生活的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便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单元中“大树的观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的内容。因此,设计教案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意识的培养。 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较强烈,因此,在教学中都尽量放手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探究。例如,三年级上册的教材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结合,提供他们能直接参

与的各种问题,让他们更容易地进行科学的各种实际观察和操作。这样也比教师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能力的提高。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方案,并通过户外的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分享观察和实验的快乐,也提高彼此观察、实验的能力。同时,教师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这样的开放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对科学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多次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活动后,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能力。 3、设计好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实验的方法。 科学知识的掌握,很大部分都来自实际实验中所得到的启示和验证。同时,实验也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所以,每一次的实验都必须严格设计,同时,也教给学生进行准确的科学实验方法。 二、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1、虽有挖掘教材资料,但在拓展课外相关知识方面深度还不够。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同时也尽量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源的学习去发现更多的课外知识,使知识更加全面,充实。比如,在探究水与液体的区别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交流水,海水,油,饮料,浴液……凡是学生能够举出的事物都可以放手让他们去讨论。但是在有些知识的拓展方面给予学生的自主探究就不够,因此,在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教师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施方案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题方案 一、指导思想: 随着2001年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探究教学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我们也看到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对“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认识不足,出现了两个极端:—是为了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二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这样的两种教学模式看似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际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处于指导地位,让学生成为主体地位。为此,我们在前人所取得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了本课题研究,旨在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开展教师指导策略研究,提高观察和实验的实效性。 二、课题的核心 1.探究式教学策略:教师立足于兰本达教授所提出的“探究——研讨”法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探究式教学策略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课题组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 指导策略: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

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在本课题中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设计探究式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营造创新思维的外部条件,促发学生主动探究;在一定探究式学习环境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与主动“建构”的能力等。 3、建构主义的理论:教师立足于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等心理学家的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本子课题以小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实验有效性的指导策略为研究目标,以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促进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为宗旨。 (二)研究内容:A:形成科学的习惯和良好的态度的培养策略。B: 实验中教师的有效性指导策略C: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的度的研究D: 实验评价在实验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四、理论依据 1、探究性学习理论: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指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 从事科学课教学已经好多年了,在教学中自己经过反思、揣摩,积累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新世纪的课堂教学突出特点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小学科学课堂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促进学生求知欲滋长旺盛,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小学科学教学要有创造性、操作性、实践性和社会性。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如何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施创新的教学策略?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培养发展个性的思维心理学认为:“想”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重组,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思维形式。学会了想,丰富了想的能力,思维变的灵活了,想出许多奇思妙想,这一“想” 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1.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思考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大胆猜想。让学生多想,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实验边想、要从多方面想、多角度大胆的想,鼓励学生敢想、想得新、想得奇、想得准。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 给学生表达的空间。表达是思考结果的表现,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言越积极说明思考的越多。即使说错了,在正面指导后,鼓励学生敢于发言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同一种物体,有的说圆形,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三角形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3. 给学生动手的空间。小学生充满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他们什么都想摸一摸,感受其特点;玩一玩,感受其中奥秘;做一做,提高了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他们玩出明堂来,玩出知识来。 二、学会观察,敢于提出问题观察是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想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从不同角度洞察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以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发现其中问题,尤其是发现或提出新奇的问题。一节好的科学课,都是从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入手的。教师利用精心准备的教具,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用语言准确地提出问题,完成学习的初始阶段。 例如“滑轮组”一课,教师让学生首先观察滑轮组,然后做实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修订) 主讲人:王 强 在小学科学课中探究和研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两方面,以及方便和指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教学,现把“探究——研讨”教学法与法国科学课“做中学”教学模式相融合,形成一套清晰的教学环节,为打造我市小学科学课的高效课堂提供依据。本模式具体内容体现如下: 一、模式界定 我市现如今所使用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是以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它的思想是:“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相互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自然界的有秩序的理解。”其中“探究”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这里的“探究”是指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包括问题情景的创设、观察与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与搜集、实验的操作与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搜集证据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科学结论的归纳与概括、科学现象的解释与科学知识的应用等实践性学习的活动。“研讨”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通过这一过程他们可以将大量的事实连接成新的整体。这种通过集体的努力最后形成的整体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的作用,它使学生在研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本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动手探究——合作交流(集体研讨)——拓展延伸(巩固应用)。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充分的活动、有着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表现的

机会,相信学生能行。 二、适用原则 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所有探究类科学课。为保证模式的科学运行,避免出现模式化的弊端,在使用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都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对“探究——研讨”来说,这一特征尤为突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进行再创造,研究过程的独立性越强,研究价值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明显。 2、综合性原则 在探究某个研究专题时,应采取多种相关的方法,开展多种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生成更多的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探究性原则 学习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体现三过程的统一。 4、创造性原则 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学的创造性,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适应和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教的创造性,课堂教学不再为预先设计的教案所左右,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广阔的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去想,放手去做。

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学科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在科学课上,像《保护植物》这样传统的环保类型的课程无非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教法刻板,课堂容量小,并且说教的味道比较浓厚,学生处于被动的参与,简单的说教没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保护植物的重要性、必要性。课上说得好好的,课下该怎么做还照样怎么做。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它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就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获得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网络环境来学习科学知识、技能。教学设计主要侧重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分析、汇报展示网络信息进行知识的建构。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为学生创设资料丰富、详实,图、文、视频相结合的网络环境,教师指导学生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 一、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合作学习又叫协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合作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的目标,自己才能获得成功,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交互方式。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和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并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合作学习对于学习者将来建立和维持稳定和谐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23456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复兴小学严光利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小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一一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

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小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小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小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新)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但是不同的容有不同的探究方法。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容侧重于观察,有的容偏重于实验。按照主要活动形式的不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课型。 (一)观察探究课 1.界定 以观察活动为主要的问题研究形式,以获得思维发展和构建知识体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观察探究课。比如《蚂蚁》《四季星空》《它们都是鸟》等容可以设计成典型的观察探究课。 2.一般操作步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引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探究的色彩,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活动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题目,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观察,研究问题。在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后,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活动设计,然后学生按照活动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察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等,对提出的问题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在观察、实验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然后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4)表达交流,深化认识。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交流展示等),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既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莱西市教研室张莲玉 背景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课标》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和 连续的实践,必须从直接参与探究的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初步认识。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实验课是小学科学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课型,它要求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课属于科学实验课的范畴,如:三年级的《哪杯水更热》《水温的变化》《哪杯水多》《有趣的不到翁》、《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处走》《小车的运动》《鞋底花纹的启示》《跷跷板》《弹簧力的学问》《有趣的磁铁》《空气在哪里》《热空气》《风的形成》《土壤里有什么》《土壤的种类》《灯泡亮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谁的本领大》等;四年级的《木材》《纸》《陶瓷》《金属》《玻璃和塑料》《蒸发》、《沸腾》、《凝结》、《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谁热的快》《它们会生热吗》《温度计的秘密》《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玩镜子》《潜望镜的秘密》《彩虹的秘密》《凸透镜》等;五年级的《声音的产生》、《谁能传播声音》《水变咸了》《蜡烛的变化》《食盐和水泥》《铁生锈》《斜面》《杠杆》《滑轮》《齿轮》等等。所以探讨实验课的基本模式对科学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基本流程: 该教学模式分以下四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验证实验方案---总结与交流)-----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梳理小结当堂检测(谈收获)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施方案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施方案

20102.09-2013.09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随着2001年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探究教学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我们也看到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对“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认识不足,出现了两个极端:—是为了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二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这样的两种教学模式看似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际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和科学教师已认识到此中的不足,并做了些相关研究和实践。例如:美国的萨玛?沃泽曼、乔治?伊芙妮著的《新小学科学》中强调的把“科学探究”作为儿童思考和做科学的方式从而建立对科学现象的概念的理解;强调“听取报告”,帮助学生建立联接并提升科学素养。以及英国的贾德(Jurd)老师对“孩子在科学活动中是否在思考”的研究,提出了课堂中“为促进学生思考”而进行教学的先进经验和理念。这些研究,促进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为此,我们在前人所取得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了本课题研究,旨在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开展教师指导策略研究,提高观察和实验的实效性。 二、课题的核心 1.探究式教学策略:教师立足于兰本达教授所提出的“探究——研讨”法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探究式教学策略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课题组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 指导策略: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在本课题中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设计探究式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营造创新思维的外部条件,促发学生主动探究;

科学六年级上册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下面,我想谈一下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重要性。 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中包含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以及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他们语言的准确和精炼,提高他们表达和辩论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科学和数学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科学课程特点之一就是定量表达和使用逻辑推理。数学可以在科学探究中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学课程又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实例。 二、小学《科学》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中包含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以及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科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四、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这一环节非常好,它对学生进行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逐渐地猜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另外小学《科学》非常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发现,另外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许多的闪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所以,从起点三年级《科学》上册起就开始注重这样培养学生,我想几年下来,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所改变,有更大的发展。 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在这一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深有感触的是科学教材在编排上很好地将科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学生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科学知识并不是单一呈现出来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呈现给学生,另外教材在编排中还非常注重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学习《食物》这一单元,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新资料推荐------------------------------------------------------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 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 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数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 40 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小学科学课与自然课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是课程目标的重大调整,由特别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 例如执教《纸的观察》(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个活动的目 1 / 8

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而有的讲课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要研究纸的特点,其教学的落脚点就是总结纸的特点;第二个活动的重要价值是学习用测量和计算的办法让学生去经历观察活动,拓展观察的途径,而有的教师就非要学生计算出准确数据不可。 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目标追求是有很大偏颇的。 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 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以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为例: 三年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 四年级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五年级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 重视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 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林口县小学科学学科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征求意见稿) 所谓课堂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诸因素及发展变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教学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科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等,获得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一)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情感。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注重思考事实证据和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