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IS-LM-BP模型;内外平衡;资本完全流动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固定汇率与货币主义的方法。政策环境与政策目

标;资本可流动情形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教学难点】固定汇率制下,影响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因素。浮动汇率制下,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特点。

案例分析:中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经济波动存在明显溢出效应。从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

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为了减轻这种影响,必须更好地将财政

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起来。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高

速增长的贸易和资本“双顺差”,我们可以通过政策间的双向协调、利率市场化、

国债买卖和一揽子汇率制度等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进而达到稳定经济增长的目

标。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般分为内部和外部均衡目标,前者要

求达到一国资源的充分利用(特别是充分就业)和国内物价水平的稳定,而后者

则要求一国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20世纪50年的米德(Meade,1951)最早提出

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搭配思想,丁伯根原则则确立了为了达到一个经济目

标,政府至少需要运用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推而广之,要实现N个经济目标,

则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N种有效的政策工具。这一结论对开放经济而言,具有

鲜明的政策含义。但该原则在实践中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为此,蒙代尔提出了

“有效市场分类原则”。蒙代尔主张在内外失衡同时存在的条件下,将实现内部

均衡的目标指派给货币政策,而将实现外部均衡的目标任务指派给货币政策,即

蒙代尔指派法则。这一原则也成为后续理论研究和政策运用的基本准则。

蒙代尔(1960)和弗莱明(1962)提出了在国际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将标准

的IS-LM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系统分析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

他们的研究为不同汇率制度下的政策效果评价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框架。

M-F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对于开放经济体而言,在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况下,

如果采取固定汇率制度,那么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如果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则货

币政策是有效的。在M-F模型的基础上,Krugman(1999)进一步提出了所谓的“三

元悖论”,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自由

流动三个目标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各国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2个目标。

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流动程度日益加深,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结果。

Krugman的“三元悖论”指出为了维持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就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而实行浮动汇率制;或者为了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性就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再者为了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和汇率的稳定性,就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尽管2005年7月1日,我国结束了单一盯住美元的制度安排,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本质上还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因此,在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开放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选择及其执行效果。

从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来看,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直接信贷控制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开放经济的需要,资本流动性增强、货币供给渠道增多、外汇占款的增加使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时常力不从心。长期以来,我国将汇率稳定与货币政策独立作为目标,并对国际资本流动实施较为严格的控制,以此作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组合。但是如果中国继续维持这种制度安排,不仅面临着运行成本和风险递增约束,而且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会不断降低,宏观均衡遭到破坏,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同时实行资本账户自由化或者资本自由流动成为大势所趋。

从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上看,政策工具的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与发行国债以及央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相结合;从时间的协调性上看,货币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防止经济某段时间内过热、通货膨胀率过高方面具有长期效果,而财政政策的作用体现于短期内开展投资活动进而达到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以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为例,次贷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全球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如2008年主要发达国家地区的GDP平均增速只有-0.2%,2009年更是降低到了-4.0%。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均有所下降,2008年的平均增速为4.7%,2009年骤降到0.3%。但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我国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始终将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以上,对世界经济的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危机过后,积极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一起,共同对经济产生正面的推动作用。此次经济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很多出口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国家在进一步增加出口退税率、努力稳定出口的同时,出台了一揽子刺激经济措施。包括从2008-2010年安排4万亿资金强力启动内需。这次和上一次金融危机相比,政府加大了对民生项目的投资,同

时投资范围更宽,力度更大,以解决收入不平衡问题,更多向弱势群体如农民和农民工倾斜。希望通过扩大内需,以确保解决保持一定的增长率。货币政策上,国家努力提高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以保持货币信用以比较合理的增速增长,同时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从一系列的刺激经济的举措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的资本性支出带动作用本身就非常大,政府资金对其他资本具有非常强的引导效应,如果能够与货币政策配合,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可以产生巨大的投资效应和规模,其拉动效应也是非常显著的。

但是在我国资本项目有限管制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弱有效。特别是我们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当国内需求过度扩张时,可使我国进口大幅增加,贸易出现逆差,此时会对人民币产生贬值压力,若支持汇率稳定,外汇市场干预所导致的外汇储备数量减少,货币投放量的收缩将对内需的扩张起到抵消作用。因此,扩张内需与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相互冲突的,扩张内需虽然可以抵消外部需求的降低,但是以牺牲汇率稳定为代价的。另外,扩大内需还会带来我国经济结构上的变化,它使内需所拉动的部门生产上升,出口部门则因稳定的汇率政策而受到负面影响。因为在汇率稳定的条件下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不能充分运用汇率手段调整扩大内需可能导致的国际收支逆差,并且通过动用外汇储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会使本币投入量减少,从而对经济产生紧缩效应。

总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府始终在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方式上,方法上不断摸索前行。为了进一步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还有以下需要注意的地方:

1、应对财政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有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以

合理分工为前提力争实现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作。

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是一个经济体协调发展所必须考虑的两个关键因

素。货币政策的优势在于对总量进行调节而财政政策更适用于对结构进

行调整,无论哪方面缺少或弱化,都会导致经济失衡并造成严重后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总量失衡问题尤为突出。如果使用

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和需求进行调节,虽然可以达到控制经济总量的目

的,但随之带来的贷款迅速增加,有些年份甚至超过了当期财政收入的

总和,这种失衡状态会带来财政弱化,使国家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

降低,进而逐步丧失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力。

2、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工具的手段及应用范围作适当调整。

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调整应尽量降低行政干预,并采取多样化的市场手段和工具,例如利率、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并遵循商业银行市场经营原则,减少政策调节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政策性风险,促使其发挥稳定的调节作用。财政政策的作用范围应以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性项目为主,明确政府在公共投资领域的主导作用。财政政策不宜参与竞争性投资项目,该领域的投资应以货币政策为主,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功能以防止盲目投资达到节省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财政政策的多层次调节,以预算、税率等宏观调控手段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节进而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以财政的投资性支出等手段对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结构进行调节;财政补贴和转移性支付手段可以对微观的居民及企业形成影响,进而实现财政政策的微观调节功能。

(案例来源:张鹤,姚远,工业技术经济,2012第2期)

前面几章我们已分别介绍了汇率和国际收支及其调整问题,这一章我们介绍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应不同的汇率制度的宏观经济政策。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虽然有其优点,但也存在着严重得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市场会失灵,因此,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要求,采取适当的调整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在开放经济中,一国采取的经济政策会受其贸易伙伴行为的影响,也会影响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此时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再是单纯的国内政策,它会产生“溢出效应”,因此,国家间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互动的。经济越开放,溢出效应和互动性就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间的经济政策协调成为国际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经常性的行为。

第一节内外平衡与政策工具

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政策环境和政策目标也更加复杂。概括而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增长的目标是长期的,从短期来看,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就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三大目标从内外经济的角度看就是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一国宏观经济政策手段的运用就是为了实现内外

经济的同时平衡。

一、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含义

英国经济学家,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士·米德(James Meade)在其重要著作《国际经济政策理论,第一卷:国际收支》(1951年)中提出了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概念,专门探讨了一国同时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政策选择和配合问题。此后,不少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但经济学家对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概念有不同的解释。

最初,内部平衡概念被说成是实现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米德指出:“内部平衡的目标仅仅是保持足够高的对各国国内产品的总需求水平,以维持充分就业,但总需求水平又不致高到使货币价格和成本出现持续的膨胀。”以后,出现了表达通货膨胀与失业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人们又把内部平衡概念解释为菲利普斯曲线上的一个最优点,在这一点上,进一步降低失业的边际收益将被随之引起的通货膨胀上升的边际成本所超过。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自然失业率假说后,内部平衡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与自然失业率意义相同的概念。总之,内部平衡可以一般地定义为一国内部经济保持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状态。

外部平衡是指一国的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既无国际收支逆差,也无国际收支顺差。但是对于国际收支平衡,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解释。米德的分析主要限于经常项目,因此,外部平衡主要指经常项目不发生盈余,也不发生赤字的状态。以后的经济学家注意到了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性,因此国际收支平衡或外部平衡是指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一起的总平衡。我们这里讲的外部平衡就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现代政策制订者充分注意到了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外部平衡的实现。若国际收支逆差太多,该国则难以支付国外债务;若顺差太多,又使外国难以支付该国债务。尽管一般情况下多数国家都优先考虑内部平衡,其次才是外部平衡,但当一国政府面临持续的、严重的外部不平衡时,也不得不改变轻重缓急的顺序,优先考虑外部平衡问题。

二、政府实现宏观经济内外平衡的政策手段

同时实现对内经济平衡和对外经济平衡,将使一国经济处于最适宜的发展状态。但这种状态在现实中是很难达到的,一国经济往往是在失衡-调整-平衡-再失衡的循环往复中,以及国内外经济的相互矛盾和制约中发展的。为达到内部

和外部平衡的目标,政策制订者会采取相应的政策,一国政府可采用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从结构上看,分为支出——改变政策、支出——转换政策、直接控制。

支出——改变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社会支出对总需求加以调节的一种需求管理手段。它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指的是调整政府支出或税收,或者两者同时改变。当政府扩大支出和减少税收时,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这些行为通过乘数效应导致国内产出和收入的增加并且导致进口的增加(增加量取决于该国的边际进口倾向)。紧缩的财政政策是指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这两者都会减少国内产值和收入并导致进口减少。货币政策涉及到国家货币供给的变化,这将影响国内的利率。如果国家增加货币供给,利率会下降,则货币政策是宽松的。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投资增加并通过乘数效应使收入水平上升,并进而使进口增加。与此同时,利率的降低还会导致短期资本外流或短期资本流入减少。反之,如果政府减少货币供给,利率将上升,货币政策是紧缩的。这将阻碍投资收入和进口增长,并且将引起短期资本流入或流出减少。

支出——转换政策是一种通过改变汇率(货币贬值或升值)来调整国内需求结构,以实现经济均衡的政策。因而支出——转换政策是与对外经济目标直接联系的政策。货币贬值可使国外产品对国内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从而使需求转向国内产品,并刺激国内出口行业的发展,使国际收支逆差得以改善。但这也会使国内产值增长并由此引起进口增加,这将抵消掉一部分贸易收支的改善效果;货币升值则会引起相反的效果。货币升值使国内产品相对于国外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从而会使需求转向国外产品,并使国内出口行业减缩生产,这可用于调整国际收支的盈余。同时,这也将减少国内产值,相应地减少进口,因此会抵消掉一部分货币增殖对国际收支盈余的影响。

直接控制是指政府对市场进行约束。在国内经济方面,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行政条例、物价管制、法律限制等等。当其它政策失效时,直接控制中的价格和工资控制可用以缓解国内的通货膨胀。在国际经济方面,则包括关税、非关税措施、外汇管制以及其它限制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作法。直接控制的目的也是要改变国内的需求结构,以实现对内对外经济的平衡。但直接控制一般会导致低效率,因为它们经常干扰市场机制的运行。比如外汇管制,即是一个比较严厉的政策措施,尽管它能起到维持汇率稳定的作用,但是它所带来的损失也是比较大的,正常的国际经济交易可能受到干扰。因此,除非在十分困难的时期,该国一般不会采用该方法。此外,为了使直接控制有效,必须要有很好的国际合作关

系。否则会招致报复,使政策失效。

面对着多重目标和多种政策工具,政府必须选择合适的政策来完成它的每一个目标。根据丁伯根(Tinbergen ,196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理论,政府需要的有效政策工具的数目通常与它独立目标的数目大体相同。即如果政府有两个目标,它就需要两个政策工具;如果它有三个目标,就需要三个政策工具,依此类推。有时一个政策工具应用于一个特别的目标时可能会帮助政府接近另一个目标,当然,它也可能更远地偏离第二个目标。例如,为削减国内失业率而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的盈余,但它将增加赤字。

三、支出——改变和支出——转换政策下的内外部平衡:斯旺曲线

一国要达到内外经济全面均衡的状态是比较困难的,各国往往处在未达到全面平衡的某种状态上。面对多重经济目标和多种政策手段,政府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运用哪一种或哪几种手段,才能实现主要经济目标,而又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副作用呢?这里首先要搞清一国处在那种不均衡状态上,才好决定具体采取那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手段。下面我们用斯旺曲线分析采用不同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内外部平衡的机制。斯旺曲线因由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特雷佛·斯旺(Trevor Swan )首创而得名。

图10.1中,横轴D 表示国内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等。纵轴R 表示汇率,汇率提高意味着本国货币贬值,反之则意味着本币升值。

EE 线上的如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汇率和国内支出相配合所取得的外部平衡状态。它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这是因为,汇率的提高(本币贬值)

4 1 3 02 图10.1斯旺曲线

会刺激出口增加,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为了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必须同时增加国内支出,即推动国内经济扩张,以便吸引较多的进口,不致使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如图,当汇率为R1时,国内支出应为D1,它们的交点M位于EE线之上,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若汇率从R1上升到R2,国内支出保持不变,仍为D1,二者的交点为H,国际收支失衡,有若干顺差出现;这时只有将国内支出从D1增加到D2,双方相交于N点,国际收支方可达到新的平衡。EE线左上方的任意一点,都意味着国际收支存在顺差,EE线右下方的任意一点都意味着对外收支存在逆差。

YY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一定的汇率水平和国内支出相结合所决定的国内均衡状态。YY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呈负斜率。这是因为,汇率和国内支出必须呈反方向运动才能保持国内均衡状态,由于降低汇率(本币升值)将导致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必然伴随着一个更大的国内消费,才不致使国内出现失业。例如,汇率从R2降低到R1,为使国家内部保持平衡,国内支出必须由D3增加到D4(当汇率为R2时,国内支出应为D3,国内才能保持平衡状态),如果国内支出不变或增长过小将导致失业,而增长过大超过D4,将使需求过大,出现超额需求,并导致通货膨胀。YY线右上方任意一点,都意味着国内出现了超额需求,有通货膨胀存在;在YY线左下方的任意一点,都意味着需求不足,有失业存在。

只有在EE线和YY线的交点F,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才能同时实现。而在这两条线之间,则形成四个处于不同内外均衡状态的区域,它们是:区域Ⅰ外部顺差与内部通货膨胀

区域Ⅱ外部逆差与内部通货膨胀

区域Ⅲ外部逆差与内部失业

区域Ⅳ外部顺差与内部失业

从图形中我们现在可以确定,为了同时实现对内对外经济均衡,即达到F点,必须合理地配合使用支出—改变和支出—转换政策,但为了使这些政策更有针对性,必须首先弄清一国经济是处于哪种不均衡状态。例如,在d点,经济处于对外逆差与对内失业并存的失衡状态,为实现全面均衡,必须同时采取货币贬值和扩大支出的政策。如果仅采取货币贬值的政策,而未采取扩大支出的政策,虽可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到达a点),但国内失业仍存在;若R进一步增长则可达到d’点,但外部又出现了顺差,仍不能同时达到内外部平衡;相反,若只采取扩大

支出的政策而未采取货币贬值的政策,那么国内充分就业虽可实现,但国际收支逆差仍然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点d和点h都在区域Ⅲ,点d需要国内支出增加,而点h则需减少国内支出以达到F点。另外,如果政府已经处于内部平衡状态,例如C点,仅仅通过货币贬值就可以达到EE线上的J点,但这样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为达到两个目标,通常需要两个政策。只有当政府恰巧处在F点的垂直方向上,就可以只通过单一的政策工具就能达到F点。例如从b点,政府可以仅仅通过增加D,就可以达到F点。但这是比较特殊的情况。

一般来说,必须配合使用支出—改变和支出—转换政策,才能使全面均衡最后得以实现,至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配合使用这两方面的政策,怎样才能使政策运用更为有效和合理,这是我们下面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不同的汇率制度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因而在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不得不考虑汇率的影响。

第二节固定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尽管当今很多国家,尤其是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往往采用浮动汇率制度,但他们往往还是将其汇率钉住某一主要货币的汇率,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实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因而在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不得不考虑固定汇率的影响。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只能通过使用支出-改变政策来实现内外部平衡。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提出了一个模型,指出使用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平衡,使用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平衡。因此,政府只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出-改变政策)也可以同时实现内外部平衡。

一、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的平衡:蒙代尔模型

蒙代尔模型放松了前面没有资本流动的假设,资本的国际流动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为了便于分析,假设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前,价格水平不变,并假设利率不变。蒙代尔模型的分析工具是三条曲线:IS、LM、BP曲线。该模型实际上是IS-LM模型在开放经济中的状况。IS曲线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即I+G+X=S+T+M,I为国内私人投资,G为政府支出,S为储蓄,T 为税收,M和X分别为进口和出口。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在利率-收入坐标中,IS、LM的交叉点表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

场同时实现了均衡。

关于IS -LM 模型我们己经已经在宏观经济学中学过,这里不再重复其推导

过程,下面我们介绍一下BP 曲线的推导过程。图10.2中表示的是BP 曲线的推导过程。

在图10.2中,图(a)显示了本国利率与短期资本净流出呈反比,r 下降资本流出增加,r 上升资本流出减少;图(b )显示,若有资本净流出(使国际收支逆差)一定要有一等额的 贸易差额的增加和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需要更低的利率和更大的资本流出(或更小的资本流入)。另一方面,货币升值会使BP 曲线向左移动。在这里,我们假设汇率不变,BP 曲线就不会移动。现在我们将IS 、LM 、BP 曲线放在同一座标里进行分析,即描述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同时处于平衡时情况,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如图10.3所示。

图10.3蒙代尔模型

E r

当IS曲线、LM曲线和BP曲线恰好交于E点的时候,便会有惟一的一组利率rE和实际国民收入YE,使得商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均衡及国际收支均衡这三种均衡同时实现。三条曲线的共同交点E是此r-Y平面上的唯一一个三重均衡点。而r-Y平面的其它任何点都是非三重均衡点。例如,如果BP曲线位于IS与LM的交点E的左方,如BP’所示,由于表示rE与YE的组合点E位于BP’线的右边,因此在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共同达到均衡时存在着国际收支逆差;如果BP曲线低于点E,如BP’’所示,则意味着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存在着国际收支顺差。

下面我们将用蒙代尔模型分析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及效果。

二、固定汇率制度下实现内外部平衡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面临内外平衡两个目标,根据丁伯根法则,政府至少需要两个政策工具。但在现实中,战后政府当局仅仅使用总需求政策(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需求管理)一种方式来干预经济,结果形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困境,即仅仅使用总需求政策不可能即改善国内需求水平,又改善国际收支。罗伯特·蒙代尔和其它几位经济学家在对需求政策两难困境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时发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有相对不同的影响,它们实际上是两个政策工具而不是一种。财政政策通常对内部平衡的影响程度比较大,且方向明确;而货币政策对外部平衡的影响比较大,且方向明确。因此可以将这两种经济政策作为两个政策工具搭配使用,将平衡内部经济的任务交给财政政策,将外部平衡的任务交给货币政策,以便同时实现内部和外部平衡。这样就解决了总需求政策解决不了的问题。

Y

图10.4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就拿高失业与国际收支赤字同时存在的情况来说,如果政府配合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如图10.4所示,当政策强度适当时,经济会刚好处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YF),同时也达到了国际收支平衡。图中E点是国内均衡点,因该点在BP曲线的右边,因此,存在国际收支逆差。E点只是国内均衡并非内部平衡点,因为此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即YE<YF。此时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到IS’,同时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LM曲线左移到LM’。这样IS’和LM’在E’处与BP曲线相交,从而实现了内外部同时平衡。这时利率提高到r2,国民收入增加到YF。蒙代尔模型(IS-LM-/BP模型)还可用于分析一国经济处于各种内外不平衡情况时的调整过程。在此不再一一叙述。

三、资本完全流动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以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为假设前提的开放经济模型,它是一类特殊的IS-LM-BP模型,其特殊性表现在BP曲线由于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而成为一条水平线,这时资本流动对于利率的变动具有完全的弹性。此模型是在20世纪60年代浮动汇率盛行前,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蒙代尔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员弗莱明所创立的。尽管其分析后来被不断地修正,但最初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有关解释资本具有高度流动性情况下政策如何发挥作用的部分均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在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的情况下,利率的微小变化都会引发资本的无限量流动。即任何高于国外利率水平的国内利率都会导致巨额资本流入,使国际收支处于顺差。同样,任何低于国外利率水平的国内利率都会导致巨额资本流出,使得国际收支处于逆差。因此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利率均与世界均衡利率水平保持一致,任何国家的中央银行均不可能独立地操纵货币政策。假设一国货币当局希望提高利率,因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很快世界各国的投资者为了享有这一更高的利率而将其资金转入该国。结果由于巨额资本流入,该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从而使该国货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由于是固定汇率,该国中央银行有责任干预外汇市场以保持

汇率的稳定,因此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本币、买进外国货币。结果该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加,抵消了最初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最终国内利率退回到最初水平。

上述过程可用图10.5来说明。图中假设经济的初始状态处于E 点。这时国

内利率水平r 与国际均衡利率水平r E 一致,国际收支达到平衡,即BP=0。由于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所以BP 曲线为一条水平线。现在假设中央银行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LM 曲线右移到LM ’,经济处于E ’点。但在E ’点由于资本大量外流存在国际收支逆差,对国内货币产生贬值压力,中央银行必须干预市场,抛售外汇,收回本币,使汇率保持稳定。与此同时,国内货币供应减少,LM ’曲线又向左移,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重新回到均衡点E 为止。实际上,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国民收入水平不会达到E’点对应的水平。因为资本流动数量巨大且非常迅速,在经济达到E’点之前中央银行就已经被迫取消扩张货币的措施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资本完全流动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如图所示。我们仍然假定经济最初处于均衡点E 。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执行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IS 曲线右移至IS ’,经济达到E ’,利率r 与国民收入Y 都有所增加。这时利率高于国际均衡水平r E ,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本国,造成巨额国际收支逆差,本国货币面临升值的压力。为保持固定汇率,中央银行必须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卖出本币。结果本国货币供给增加,LM 曲线发生右移。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经济达到新的均衡点E ’’,使利率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国际收支恢复平衡为止。但这时收入进一步增加了,由Y ’上升到Y ’’。这说明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财政政策是有效的,一国只通过财政政策而不需任何货币政策就可

r=r 图10.5完全弹性资本劳动下的货币政策

以实现内外部平衡。

综上所述,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不可能偏离世界市场通行的利率水平。如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企图都将引起资本的大量流入或流出,并迫使货币当局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从而迫使利率回到世界市场上通行的水平,经济重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财政政策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上述相同原因而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但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却进一步扩大了。

第三节浮动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自1973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许多国家相继采取了自由浮动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于浮动汇率可通过汇率变动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使一国经济达到对外平衡,因此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宏观经济政策只需着眼于实现内部平衡就可以了,外部平衡的实现,可以留给外汇市场。所以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的政策目标将只有一个,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下面我们仍使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来探讨浮动汇率与资本完全流动情形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如何起作用的。

一、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

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在刺激国内经济作用方面,与固定汇率下的效果截然不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不管各国间是否存在完全的资本流动,货币政策对内部平衡都具有很强的影响。

r=r BP=0 图10.6完全弹性资本流动下的财政政策

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即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时,利率会下降,国内需求水平上升,进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同时由于需求增加,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加,结果贸易收支恶化。另一方面,利率降低将导致资本外流,因而引起资本项目恶化。所以当一个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后,在刺激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短期内会使国际收支恶化。然而,如果该国实行的是浮动汇率,这种外部的失衡可以留给外汇市场来调节。因为当一国国际收支恶化时,外汇的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不能持久,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会贬值,进而刺激本国的出口,抑制进口,贸易收支因而会改善。同时国际收支恶化及因此引起的本国货币贬值导致本国的货币供给量减少,从而会使利率上升,利率上升资

本将回流,该国的国际收支逐步恢复平衡。外部平衡的恢复完全是汇率的自由浮动带来的。下面我们用图10.7来说明浮动汇率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

假设最初的均衡点为E ,当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量时,LM 曲线右移至LM’。

因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这会刺激国内需求,从而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所以国内均衡点移至E’点,但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会使进口增加,因此贸易收支会恶化。在E’点,由于国内利率低于国际均衡利率水平,导致大量资本流出,从而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于是本国货币贬值。本国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于是IS 曲线向右移动,直至国际收支恢复平衡为止。最终,均衡点移至E’’点,在这一点上,国内收入水平提高了,利率也提高了,重新与国际均衡利率相等。结果,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了产量、就业的提高和汇率的上升。这一分析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命题:扩张性货币政策将有助于通过本币贬值改善经常项目的收支状况。

r E r 图10.7浮动汇率下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如果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则结果正相反。短期内,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提高利率,降低国民收入水平,并导致资本大量流入,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于是本币升值,净进口增加,IS曲线左移,直至国际收支恢复平衡,达到更低收入水平的均衡点。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必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货币当局实际上不能控制货币存量。因为当它扩张货币存量时,外汇储备的损失将会抵消国内货币存量的增长。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必干预外汇市场,所以货币存量的增加就不会构成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的抵消作用。在浮动汇率下,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存量是上述分析的一个重要结论。这一政策也被看作是在国内减少失业的同时向国外转移国内的失业,或将国内失业向国外出口的一种政策。

二、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的财政政策对外部平衡的影响比较复杂,它的作用方向是不明确的。如图10.8所示。假设最初的均衡点为E,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如减税或增加政府开支,会导致IS曲线右移至IS’,国内经济均衡点也由E点移至E’点(短期均衡点)。此时需求扩张,产量提高,对货币的需求也因此增加,导致利率上升。国内利率上升会造成资本大量流入国内,从而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反映在外汇市场上,对本币的需求超过了本币的供给,由于是浮动汇率,于是本币升值。本币升值后,本国出口受到抑制而进口则会增加。这时IS曲线将往回移动直到净进口的增加抵消国际收支顺差为止。图中IS曲线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这意味着合理的自由浮动机制对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了一个完全的挤出效应,致使扩张性财政政策达不到降低失业、提高收入水平的目的。

r

r E

图10.8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

上述分析表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的流动性,通过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不会实现影响均衡收入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对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作用的分析只是一个概要的和粗略的分析,其具体的调整过程因众多变量之间相互交错的关系比我们的分析要复杂得多。

三、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

经济学家们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汇率制度的优劣的争议;二是关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之利弊的争议。后者我们将在下一节介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关于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孰优孰劣之争的一些主要观点。

早期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影响看。赞成固定汇率制的人认为,浮动汇率易导致汇率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会阻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例如,如果国际贸易合同规定用他国货币作为结算单位,那么出口商就要承担本国货币未来汇率不会所带来的风险。虽然出口商可以采取套期保值的方式来降低风险,但这又会增加国际贸易成本。对进口商来说,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这种观点实际上强调的是短期因素。购买力平价理论告诉我们,从长期看,浮动汇率将可降低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风险。例如,假设一名美国出口商在英国市场上销售其产品,价格为100英镑,美元和英镑之间的汇率为1英镑兑换2美元。现在假设美国物价水平相对英国上涨了50%。如果是固定汇率制,美国的出口商出口1单位产品收入是200美元。但若换成浮动汇率制,由于通货膨胀的差异,长期内美元汇率将变为1英镑兑换3美元,于是美国出口商出口单位产品的收入将增加到300美元,即其出口收益与美国物价水平保持同步变化,从而减少了出口收益的风险。汇率变化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究竟有何影响的问题在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然而,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浮动汇率增加了汇率的不确定性,对国际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多少有些不利影响。

其次,从对外汇市场投机的影响看。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浮动汇率制容易引发投机活动,导致汇率的不稳定。对此,最早提出批评意见的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投机只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不会长久持续。但现在越来越多

的学者认为,投机活动是一种长期性活动,它完全有可能使得汇率长期偏离其均衡水平。

最后,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来看,有很多理由支持浮动汇率制。例如,从政策目标来看,在固定汇率下,政府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国内目标的同时,还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这必然加大政府制定政策的代价,突出表现在政策的配套和干预程度很难正确确定上。而在浮动汇率下,政府无须干预外汇市场,只需关注国内经济目标即可;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看,在浮动汇率下,政府可实行独立地货币政策;从国际传递机制看,固定汇率易在国际间传递通货膨胀。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争论的焦点转移到:当一国经济受到冲击时,是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更能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于冲击的类型。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内收入的作用效果取决于汇率制度和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同样,内外冲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也取决于货币制度和资本的国际流动性。

如果冲击来自内部例如,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国内投资突然自主减少(或增加),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r,Y)坐标平面中IS曲线将向左(右)移动,但后续的变化过程将取决于汇率制度和资本的流动性。在资本完全不能流动的情况下,收入水平减少(增加)后,进口也随之减少(增加),国际收支出现盈余(逆差)。但汇率的变化可自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不影响国内收入水平,因此冲击之后浮动汇率会导致国内收入水平的降低(提高)。但固定汇率不会引起收入水平的变化,这是因为国际收支出现盈余(逆差)后,货币当局为维持汇率的稳定就不得不增加(降低)货币供给量,于是抵消了收入水平的变动,维持原来的均衡水平。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结果则正相反,即浮动汇率将保持收入稳定,而固定汇率则引起收入水平的变化。

如果冲击来自外部,例如,当一国面临出口需求的冲击时,国际收支会出现逆差(盈余),那么该国所采取的汇率制度,决定了该国经济可能受冲击的程度。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国的货币供给将不可避免的减少(增加),于是国内收入水平将成倍的减少(增加)。可见,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出口需求冲击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相反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自由调整可消除这一影响,使国内收入水平保持不变,浮动汇率有助于缓解出口需求的冲击。在现实中,许多国家经常受到国际市场对其出口需求的冲击,特别是一些原材料的生产和出口国。1997年发生在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些国家出口连续出

现收支逆差,而又不愿意放弃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带来的。当然这次危机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出口需求的减少所引起的贸易收支恶化,进而是国民收入水平的下降,使投资者损失了信心。危机发生后,经济的被迫紧缩带来了经济的全面衰退。假设如果这些国家当时采取的是浮动汇率制度,也许出口需求减少不会形成累计,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冲击力也不会这样大。由此可以推论,对于那些对国际市场依赖比较强的国家,采取浮动汇率可能是比较好的。

总的来说,如果冲击来自外部,浮动汇率比固定汇率更能稳定经济;如果冲击来自内部,固定汇率比浮动汇率更能稳定经济。随着一国经济对外依赖性所增强,来自外部的冲击可能会逐步增大,该国经济受外部影响的机率加大,所以一国的汇率制度的选择似乎应该逐步由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过渡到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或者应逐步加强其汇率制度的灵活性。

本章小结:

本章阐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理论,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兼顾内外平衡两个目标。内外均衡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开放性,包括经济条件的变化、国际间经济波动的传递、与基本经济因素无关的国际资金投机性冲击等。政策搭配原理是建立在关于政策协调的丁伯根法则与关于政策指派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基础上的。在运用政策搭配以实现内外均衡的方案中,蒙代尔提出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和斯旺提出的支出政策与汇率政策的搭配最有影响。

同时,本章还探讨了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BP模型),讨论了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提高国民收入的作用效果非常明显。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资本完全流动状态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提高国民收入的效果非常明显。

本章习题

1、比较在资本完全不流动、资本不完全流动和资本完全流动三种情况下的货币政策的效果。

2、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同时,配合以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那么货币政策的效果将如何?

3、浮动汇率制下的政策环境和目标与固定汇率之下有何区别?

4、分析在资本完全部流动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5、国家A实行浮动汇率,资本高度流动。该国开始有通胀的压力,当局者认为应实行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现有三个政策组合,要求对收入的总体影响要最小:

政策组合1:紧缩的财政政策,中立的货币政策;

政策组合2:紧缩的货币政策,中立的财政政策;

政策组合3:紧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汇率保持不变。

a.假设你拥有一家住宅建筑公司。请解释在三种政策组合中你偏好哪种。

b.假设你拥有一个产大豆的农场,收获的产品主要出口。请解释在三种政策组合中你偏好哪种。

c.假设你拥有一家小型零售商店,出售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手工艺品。请解释在三种政策组合中你偏好哪种。

16章宏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 单项选择题 1.财政政策(A) A.涉及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 B.包括创造工作岗位计划 C.包括最低工资立法 D.包括失业保险计划 2.(B)不就是经济中的内在稳定器 A.累进税率 B.政府开支直接随国民收入水平变动 C.社会保障支出与失业保险 D.农业支持方案 3.如果法定准备金为20%,那么,简单的货币乘数就就是( D ) A、1 B、2 C、4 D、5 4.当法定准备金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C )。 A 20000 B 80000 C 15000 D 60000 5.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就是( B ) A 法定准备率 B 公开市场业务 C 再贴现率 D 道义劝告 6.凯恩斯主义者通常认为( B ) A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有效 B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 C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有效 D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无效 7.货币主义者通常认为(C ) A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有效 B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 C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有效 D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无效 8.如果经济低于充分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固定,( D )能使经济更接近于充分就业。 A.政府支出的削减或税收的增加 B.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削减 C.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增加 D.政府支出的增加或税收的削减 9.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 则必须( C )。 A.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B.LM曲线与IS曲线一样平缓 C.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D.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陡峭 10.下列( C ) 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B.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C.LM曲线平缓,而IS垂直 D LM曲线与IS曲线一样平缓 11.政府购买增加使IS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 A )。 A.LM曲线平缓,IS曲线陡峭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如何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和冲突关系? 【参考答案】 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其中,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它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或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状态。物价稳定是指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使某一时期内的一般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内一国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是指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之趋于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但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一致性主要是指对某一目标的追求或某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促进或影响其他目标实现。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一国经济能长期持续均衡增长,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反之亦然。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矛盾和冲突来看,任何一种政策手段都有其副作用,对其他目标的实现产业不利的影响。著名的“米德冲突”说明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处理国际收支逆差与国内经济疲软并存或是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同伙膨胀并存的情况时左右为难;而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目标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 2.如何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效应? 【参考答案】 财政政策效应是政府变动收支后对社会经济活动如就业、产出等产生的有效作用以及相应的反应。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应是指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这里考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情况,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之相反变动。如图所示,当 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E 0点时,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r 和均衡收入水平Y 。假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讲课讲稿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 标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四个最终目标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此消彼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因此,要维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就要牺牲一定的物价稳定;而要维持物价稳定,又必须以提高若干程度的失业率为代价。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两者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如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不正确,比如以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暂时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但最终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如果经济迅速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加快进口贸易增长,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而要消除逆差必须压缩国内需求,而紧缩货币政策又同时会引起经济增长缓慢乃至衰退。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内供给,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反之,略,一样。 总之,实际经济运行中,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非常困难,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是,要根据国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机会成本 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是10万元,则可以说,一 10万元的其他商品。 “机会成本” 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因此,这一概念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的理解。通过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1

2018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四大目标关系

2018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四大目 标关系 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实现充分就业,必须运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而这些政策会增加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量,从而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反之,要实现物价稳定,就必须运用紧缩性经济政策,但这些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和总需求,从而导致较高的失业率。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在价格和工资由自由市场决定的经济社会中,减少通货膨胀的政策必然要在高失业和大的GNP缺口方面付出沉重的代价。” 2.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具有一致性的一面。这是因为,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但是,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的一面。要提高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需要向知识和资本投资,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这会导致资本特别是机器对劳动的替代,从而相对减少对劳动的需求,使部分工人,尤其是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失业。 3.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充分就业的实现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在边际进口倾向既定的条件下,国民收入增加会引起进口增加,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此外,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往往需要扩大出口、限制进口,这也会妨碍国际收支平衡和对国外质优价廉商品的进口,降低本国居民的效用水平。为了享受国外的低价商品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需要增加进口,往往引起相关行业的工人失业。 4.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根据宏观经济理论,一个国家要抑制通货膨胀、维护物价稳定,需要实行紧缩性经济政策,必要时,还要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这势必会恶化投资环境,造成价格扭曲,滞缓经济增长,降低经济效率。反之,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这样,出现通货膨胀也就在所难免。 以上四大目标的关系如表16.1所示。 表4-1 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物价0 - * + 充分就业- 0 + - 经济增长* + 0 - 国际收支平衡+ - - 0 注:表中“+”表示目标关系一致;“-”表示目标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共10页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主要经济职能部门年度会议基本已召开完毕,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已浮出水面,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对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析判断如下。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进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

宏观经济政策模拟4_1

宏观经济政策模拟4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通过对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创新实施强有力的支援,以实现产业在不断更新的技术支持下取得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的政策是。 A.产业政策 B.产业技术政策 C.产业经济政策 D.产业结构政策 答案:B [解答] 产业技术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促使那些处于开发研究阶段的技术,具体应用于产品开发或改良,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推动经济持续不断增长。 2. 下列关于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表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包括农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他产业构成第三产业 B.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是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是第二产业,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是第三产业 C.第一产业是指农业,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其他产业构成第三产业 D.第一产业是指农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他产业构成第三产业 答案:B 3. 在21世纪前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基本实现。 A.工业化 B.农业产业化,商品化

C.经济社会信息化 D.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 答案:A 4. 外商投资项目的申请人,凭的核准文件,依法办理土地使用、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手续。 A.商务部门 B.发展改革部门 C.财政部门 D.国土资源部门 答案:B [解答] 外商投资项目的申请人,凭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核准文件,依法办理土地使用、城市规划、质量监管、安全生产、资源利用、企业设立(变更)、资本项目管理、设备进口及适用税收政策等方面手续。未经核准的外商投资项目,土地、城市规划、质量监竹、安全生产监管、工商、海关、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5. 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四大目标之一。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经济政策 D.宏观调控 答案:D 6. 发展高新技术及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技术与能力,其核心目的在于推动。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A 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B 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C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D 充分就业和公平。 2、下列不属于自动稳定器的项目是()。 A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B 政府税收; C 政府转移支付; D 政府公债支出。 3、自稳定器的功能()。 A 旨在缓解周期性的波动; B 旨在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 C 旨在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 D 推迟经济的衰退。 4、属于紧缩性财政工具的是()。 A 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5、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 增加政府支出; B 提高个人所得税; C 提高公司所得税; D 增加货币发行量。 6、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的货币政策。 A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B 增加财政支出; C 扩大财政赤字; D 减少货币供给 7、通货是指()。 A 铸币、纸币; B 储蓄存款; C 活期存款; D 定期存款。 8、下列哪种情况是M2的一部分而不是M1的一部分()。 A 活期存款; B 储蓄存款; C 旅行支票; D 其他支票存款。 9、如果人们收入增加,则增加的将是()。 A 货币的交易需求; B 货币的谨慎需求; C 货币的预防需求; D 以上任何一种。 10、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A 变得很小; B 变得很大; C 不发生变化; D 难以确定。

11、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以通过() A、变动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 B、变动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 C、公开市场业务以变动基础货币 D、以上都是 12、如果流动性偏好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 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多变动; C 货币需求不受利率变动影响; D 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存在。 13、货币乘数的大小与多个变量有关,这些变量是()。 A 法定准备金率; B 现金存款比率; C 超额准备率; D 以上都是。 14、按照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供给增加将()。 A 降低利率,从而减少投资; B 减低利率,从而增加投资; C 提高利率,从而减少投资; D 提高利率,从而增加投资。 15、当法定准备金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货币单位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A 20000货币单位; B 80000货币单位; C 15000货币单位; D 60000货币单位。 16、利率变动反映最敏感的是()。 A 货币的交易需求; B 货币谨慎需求; C 货币的投机需求; D三种需求反应相同 17、下列哪一项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 A、接受储蓄存款 B、给电视厂发放一笔贷款 C、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D、以上都是 18、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央银行的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准备金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19、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贴现率提高,则() A、银行保留的准备金会增加 B、银行保留的准备金减少 C、银行保留的准备金不变 D、以上情况均可能 20、市场利率提高时,银行准备金会()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都有可能 21、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准备,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根据人民大学近年来关于就业弹性的估算,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分别能够创造约58万个和100 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如果2017年第二产业增速能够保持在 6.0%,第三产业增速保持在7.5%,则分别可以创造约350万和750万个工 作岗位,总计可以创造约1100万个就业岗位。这就决定了2017年 中国GDP增速应保持在6.5%左右。 第二,考虑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企稳筑底的趋势,2017年实现 6.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这同时也与2020年实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一致。 2016年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企稳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呈现出九大底部特征:第一,实际GDP增速企稳为 6.7%;第二,从总需求来看,消费和投资增速双双企稳,内需较为强劲;第三,从 供给面来看,各产业平稳增长,经济回暖特征明显;第四,企业效益 出现持续改善,是宏观经济回暖的微观基础;第五,就业稳定向好, 新增就业完成年度目标,调查失业率下降;第六,价格指数回升,核 心CPI中枢上移,PPI由负转正;第七,景气指数和微观主体信心指 数回升;第八,贸易出现改善,进口和出口跌幅双双收窄;第九,各 项改革举措加速推进,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信心、防范潜在风险、 激发市场活力以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因此,2017年实现6.5%左右 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 同时,按照2016年GDP增长6.7%计算,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目标,2017-2020年平均GDP增速需要达到6.5%,以实 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因此,2017年保持6.5%左 右的经济增长,并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中期目标具有兼容性。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骄傲的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是,中国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似乎正朝着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又迈进了一步。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这种尴尬的局面表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三个难点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如果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是负增长。换一句话说,中国当前的增长,是以破中国当前的增长,中国当前的增长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说好听一点是借来的增长,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难听一点是掠夺来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一是没有福利效果,二是不可能持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了,把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调整好。但是,中国目前有五六千万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两亿多的剩余农村人口等待流向城镇。经济速度一降下来,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解答:C 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 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税收减少; 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解答:C 8.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针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混合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之间有什么矛盾?应该如 何协调?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这四种经济目标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是矛盾的。因为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这些政策又会由于财政赤字的增加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引起通货膨胀。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这就是说,经济增长一方面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充分就业;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又会引起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相对地缩小对劳动的需求,使部分工人,尤其是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失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有矛盾。因为充分就业的实现引起国民收入增加,而在边际进口倾向既定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加必然引起进口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此外,在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因为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是难以避免的。 2.财政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在不同时期,应该如何运用财政政策?答:财政政策就是要动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具体来说,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与减税。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增加有利于刺激私人投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增加个人消费,这样就会刺激总需求。减少个人所得税(主要是降低税率)可以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消费增加;减少公司所得税可以使公司收入增加,从而投资增加,这样也会刺激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则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压抑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凶手减少政府支出与增税。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减少有利于抑制投资,转移支付的减少可以减少个人消费,这样就压抑了总需求。增加个人所得税(主要是提高税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含答案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最终产品:不需再加工和再出售,直接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商品。中间产品:用于再加工和再出售,以供生产别的商品的产品。 2、货币需求:人们出于各种考虑而持有货币的需要。货币供给: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 3、财政政策: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变动税收、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所作的决策。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 4、充分就业: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失业:在一定年龄以上,具有劳动能力,没有工作但是积极寻找工作的人。 5、GNP折算指数=名义GNP/实际GNP。反映一般价格水平变化情况。 6、消费:消费者家庭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储蓄是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自主消费:在收入为0时也要进行的消费。引致消费:由于收入增加而引到致的消费。 7、货币的交易需求:由于个人和企业需要进行日常的交易活动而保留的一部分货币的需求。投机需求: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需求。 8、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Ki=△y/△i 9、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10、通货膨胀:一般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显著上涨。通货紧缩:一般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显著下降。 11、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二、判断并说明理由题 1、(√)农民生产并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没有经过市场交易,不应计入GNP。 2、(×)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提高了商业银行有央行的贷款成本,会诱使商业银行减少 向中央银行借款。 3、(×)IS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越小,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大。 4、(√)用收入法计算的GNP中包括折旧,但折旧不属于要素收入 5、(×)当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时,边际储蓄倾向大于平均储蓄向。 6、(×)菲利普斯认为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2016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四大目标关系

2016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四大目 标关系 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实现充分就业,必须运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而这些政策会增加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量,从而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反之,要实现物价稳定,就必须运用紧缩性经济政策,但这些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和总需求,从而导致较高的失业率。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在价格和工资由自由市场决定的经济社会中,减少通货膨胀的政策必然要在高失业和大的GNP缺口方面付出沉重的代价。” 2.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具有一致性的一面。这是因为,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但是,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的一面。要提高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需要向知识和资本投资,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这会导致资本特别是机器对劳动的替代,从而相对减少对劳动的需求,使部分工人,尤其是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失业。 3.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充分就业的实现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在边际进口倾向既定的条件下,国民收入增加会引起进口增加,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此外,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往往需要扩大出口、限制进口,这也会妨碍国际收支平衡和对国外质优价廉商品的进口,降低本国居民的效用水平。为了享受国外的低价商品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需要增加进口,往往引起相关行业的工人失业。 4.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根据宏观经济理论,一个国家要抑制通货膨胀、维护物价稳定,需要实行紧缩性经济政策,必要时,还要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这势必会恶化投资环境,造成价格扭曲,滞缓经济增长,降低经济效率。反之,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这样,出现通货膨胀也就在所难免。 以上四大目标的关系如表16.1所示。 表4-1 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物价0 - * + 充分就业- 0 + - 经济增长* + 0 - 国际收支平衡+ - - 0 注:表中“+”表示目标关系一致;“-”表示目标关系矛盾;“*”表示目标关系既有一致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0”表示目标相同。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假设一国人口为2000万,就业人数为900万,失业人数为100万,那么,该国的失业率为()。 A.10% B.5% C.11% D.8% 2.使货币创造乘数变大的原因是()。 A.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提高 B.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C.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上升 D.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3.下列哪一项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A.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B.稳定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C.国际收支平衡D.政府预算盈余 4.在经济过热时,按照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政府应该()。 A.减少政府财政支出B.增加货币供给量 C.增加政府财政支出D.减少税收 5.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引起了()。 A.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上升B.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下降 C.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上升D.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下降 6.所得税率增加将会导致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7.内在稳定器的功能()。 A.旨在减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B.可以稳定收入,但会导致价格波动 C.足够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D.可以取代财政政策 8.凯恩斯认为,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社会还存在()。 A.非自愿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 9.当超额储备率为多少时,货币创造乘数达到最大()。 A.等于法定准备金率B.为负数C.等于零D.趋近于无穷大 10.降低贴现率的政策()。 A.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愿望B.给经济活动降温 C.与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相同D.通常导致政债券价格的下跌

宏观经济学关于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

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 短期经济如何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众多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中,凯恩斯经济学派用总需求和总供给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成为主流的短期经济波动理论。该理论系统的阐述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周期,以及从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如何形成,各种政策如何通过影响总需求或者总供给来形成短期经济的均衡。具体来说,可将该理论整理如下: 经济周期的衡量、、 在众多的经济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被认为是衡量总体GDP 经济状况的最概括的指标,它衡量经济的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增GDP

长变动,代表着经济的周期波动。我们由的核算课程中可以知GDP 道,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 。因此,的增减变动,可以分解为消费、投资、GDP=C+I+G+NXGDP 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增减变动,分析变动的原因,就可以分别GDP 分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变动原因。 衡量经济运行好坏的另外一个指标是失业率。短期经济繁荣的时 候,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就下降;反之,短期经济衰退时,失业人数 增加,失业率上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失业率和存在着一种GDP 负相关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以美国的经济数据为例子, 通过计算失业率的变动和实际的百分比变动之间的关系,得到GDP 一个函数:

实际的百分比变动失业率的变动=3%-2×GDP 1. 该公式表明,对失业率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实际增长通GDP 常下降。短期中,失业率和的这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说明通GDP2%过研究的变动,可以大概掌握失业率的变动,这进一步说明GDP 是衡量短期经济的最好指标。GDP 因此,在短期中,我们以作为衡量经济短期波动的指标。GDP 在核算中,我们知道等于总收入,也等于总支出,在以后GDP GDP 的分析中,常以这两个名称出现。GDP 短期经济的假设、、 经济在短期和在长期是有差别的,其中最主要的差别表现在价格

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我国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重点

一、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现状 (一近年来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 财政政策取向是与对应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均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必然以积极的政策措施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保证社会就业率不受较大冲击。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历年财政政策毫无例外全部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这也充分显示了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推动作用。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 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本部分中,我们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投资的形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两年来新增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1.26万亿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体指向需以那些私人资本所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为主,从而起到补充社会投资失灵的作用。其中,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事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财政政策通常指向的具体领域。 (三近年来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效 最近几年来政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经济形式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从效果上说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具体来看,金融危机后五年来我国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使得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建设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在“三农”工作领域,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共支出4.47万亿元,建立健全了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国民教育领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达到7.79万亿元,全面实现了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自主创新领域,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研究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作者:————————————————————————————————日期: 2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由微观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经过2009、2010年两年的经济复苏之后,我国经济又逐渐恢复。随后2011年和2012年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两年,“复杂性”“多变性”贯穿其中,发展和变化多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过剩流动下通胀压力加大,国际保护主义升温。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更趋复杂,中国处于十分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内生增长动力强劲,国内投资不足,通货膨胀不减,经济周期波动,急需结构调整。 关键词: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投资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须先由具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开始:一、GDP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GDP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GDP绝对额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我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和财富的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2008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47.5%,拉动GDP 4.6个百分点;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更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 一、我国高经济增长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矛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前进,宏观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趋明显。2002年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现阶段宏观调控的四个新目标:一是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增加就业;三是稳定物价;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目前,针对我国新形势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体系,大家保持了一致的赞同看法,但对于其中的目标先后顺序的选择问题,却有着许多争论,尤其争论的焦点落在了当前我国应坚持“经济增长优先”,还是“增加就业优先”这个问题上来。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坚持以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是合理的,其理由是:从经济总量关系看,“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经济增长了,意味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了,进而就业自然而然会增加的;反过来,就业增加了,经济自然也会增长的。因此,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是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现阶段人们就没有必要再去提出“增加就业优先”的观点了,只需同以前一样,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失业问题自然会得到良好的解决。如果从表面上看,上述观点是合理的。但是,如果结合我国所处的不同特定阶段的实际经济情况去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不少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走的是计划经济道路,一方面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基本由国家统包解决,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效率的低水平所体现出的少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现象,使得我国失业问题显得并不突出。在这个以扩大生产、增加供给为主要任务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简单地发展经济,失业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然而,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进程的逐步加深,一方面城镇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了一系列增效改革(比如减员增效、利用资本大量替代劳动力等),另一方面农村可用土地的减少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因素,使得我国的失业率逐年上升。而在这个以增加需求为主要任务的发展阶段,单凭通过发展经济去解决好失业问题,就显得有些力不从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联系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机已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什么特点?该如何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面对此次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共同解答。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形式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联系 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四个最终目标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它们之 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总之,实际经济运行中,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非常困难,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是,要根据国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变化 市场经济各国从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始于1930年代。政府系统地调节经济的宏观政策起源于这时的大萧条而不是凯恩斯主义。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萧条使市场经济各国的经济倒退回一战前的水平,失业率高达25%,用当时一位经济学家的话来说,整个社会是“革命就在拐弯处”。面对这种形势,无论有没有凯恩斯主义或其他思想,政府都不能无动于衷,听其自然。各国政府都不得不“亲自”挽救经济。美国罗斯福新政、北欧国家的就业与社会福利政策,英国增加政府投资,都是病急乱求医的做法。并没有系统理论的指导。凯恩斯只不过是把政府已经做过好事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证明这种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正如美国经济学学克莱因所说的,是先有国家干预的政策而后有凯恩斯主义,并不是相反。

但凯恩斯主义时战后各国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有重大的影响。美国国会1946年通过的“就业结案”显然就是凯恩斯主义的结果。这个结案明确指出:“促进充分就是和生产是联邦政府一贯的政策和变化。”经济学家认为,该法案确定了政府对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但这种责任实际上有两种含义。温和的含义是政府应该避免成为经济波动的原因。根据这种含义,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应该是稳定。另一有野心的含义是政府应该刺激经济实现增长和充分就业。战后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逐渐从增长转向稳定的。 在托宾这样的凯恩斯主义者看来,美国政府在1950年代的做法“胆子仍不够大,步子也迈得太小”。因为这一时期经济并不够繁荣。他们提出了“新经济学”的思想,强调美国经济能够而且应该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目标。他们把美国的潜在GDP定为每年增长3%,低于这一目标就是要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刺激。他们主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刺激经济,尤其是财政政策要从惧怕财政赤字的框框下解放出来,用赤字支出刺激经济。这种主张与雄心勃勃地要振兴美国经济的年青总统肯尼迪的思想不谋而合,从而由理论变为政策实践。这时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增长。用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赤字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正是凯恩斯本人思想的原意。1960年代美国的经济政策实现了这一点,所以,美国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实验室”。 以增长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确实现了美国经济1960年代的高速增长,迎来了战后第一个繁荣时期。这也使凯恩斯主义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但这种大好形势并没有持续下去。以稳定为目标的宏观经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