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于丹在新疆师范大学讲座全文

于丹在新疆师范大学讲座全文

新疆师范大学昆仑名师讲坛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

主讲人:于丹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在遥远的边疆又给我提供了这个师大的讲台。天下师大是一家,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八方游学,走到各地都是住师大的。在二十四年前我就喝过新疆师大的酒,现在再来新疆师大我自己已经成了老师,再看着和我当年第一次来新疆时一样年龄的更多同学,心里非常激动。应该说,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最亲切的岗位其实还是在讲台上。因为只有在讲台上面对同学时,我会觉得心里特别的踏实。教师是一个什么职业呢,就是永远在面对成长。 

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文化的发展。,什么是真正的文化。文化其实就在你们呼吸的空气里,在你们眼前的山、脚下的大地里,在你们自己的生活方式里。新疆这个地方的文化,真是够大家去体会太多太多时间的。我为什么在二十四年前就怀着一个梦想一定要来到这方土地上,就因为这里的文化是不可替代的。 

大家知道“文化”这个词最早出自哪里呢,是出自于《周易》。《周易》的易传上有一句话叫做:“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什么意思呢,关乎天文,就是我们要观察四时的变化,这个季节为什么来新疆的人特别多呢,因为这里的秋色特别的纯美,所以整个由热转凉的分别我们观注到了,人就能跟上天象的变化,这叫“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要观察世间百态,凝聚起来这种思想价值观,再去氤氲入今,流化生命,这叫“文而化之”。所以文化这个词大家估计都会认为是个名词,但其实是从它本义上来讲,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动词。所谓“关乎人文,化成天下”,就是让文明能够化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自己的内心有一种文化的根性去指导你当下的生活。在新疆这个地方,你们就能够都体会到什么是“文而化之”。 

我们远离新疆羡慕你们的这些人,都是从小在课本上知道:从长安开始那条浩浩荡荡的丝绸之路,西出阳关踏上一条既荒凉又辉煌的道路。中国的丝绸、药材、造纸、印刷,我们所有最古老的文明从这条路上源源不断的输出去。然后西方的皮毛、瓜果、瓷器、玻璃等很多东西顺着这条路走进来。就在这条路上,最早有多少戍边的英雄壮志,有多少悲壮的边塞诗篇,这个地方有大漠孤烟,有豪情传奇,有四时不同的风光,也有到今天还沁人心脾的瓜果,还有遍地的鲜花和风物。所以,这片地方辽阔,这个地方离天很近,离我们俗世很远;这个地方的人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文”其实是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怎么样能在今天这个时代“文而化之”,让这种“文”照耀滋养我们的人心,一直能够融化到今天的生活里,这是我们要考虑的事情。 

大家在新疆师大,这应该是一个全疆排名非常优秀的大学。我们这里有最好的一些设备和这样一些讲坛。但是大学究竟是干什么的?所有这一切是为的让我们孕育一种什么样的人格?大家都知道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曾经说过一句话,“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楼有多高这不是最重要的,要看有多少大的思想。我认为一所大学就要有大人格、有大胸襟、有大气魄、有大的眼界,这一切才是大学之大。一个人从小长大,走到大学这个阶段的时候,就要走到社会上去了。工作后,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说某某人有

局限性。何为局限?局限就是一个人格局太小,所以为其所限。大家都知道下棋时,在一个棋盘上歩局最重要。一开始拥有一个大格局,以后就不会为其所限。所以怎样在大学里给自己一个大格局呢,带着这个格局再去走世界上的千山万水,你就能够去谋篇,就能够去摆布自己未来的理想。所以我想在西部、在新疆这样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风物之中去锻造和酝酿一种真正雄阔的大人格、大气魄,这应该是我们的大学时代真正该完成的。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会有很多的机会,但是我们同样有很多的压力和焦虑。怎么样去面对这个时代机会,怎么样去应对这个时代的挑战,这就看你在大学的时候能够带走什么,你自己从这片文化里面能够吸取到什么叫做精神的力量。 

我想跟你们分享一下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在西部到底了解了什么?我自己的心中,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感动?我最早来新疆的时候,其实是因为知道西部有很多传奇,所以就和几个同学相约结伴而行。那时候,几百块钱就是可以闯新疆的。记得我当时只带了二百块钱。一路上我们就坐着火车一站一站的走。在进新疆之前我们在偏僻的柳园站下车,去探访过一个地方——敦煌莫高库。那是我第一次来闯大西北,在炎炎的八月里,眼前一片枯黄的大漠,那种情形真的是激动人心。在黄色的大漠映衬之下,你能看到西北的天空有多么蓝。每天我们都在敦煌莫高窟的洞里流连忘返,听解说员在讲那些洞里每一个石窟的画像。石窟每天关得很早,下午四点半以后就关了。八月天,每天到晚上十点钟的时候自然光还没有收尽。我当然就很想进沙漠,所以每天我都说我要进沙漠,但是我那些师兄们就特别不屑地跟我说,“你现在不能进去,沙漠里有好多危险,等到哪天咱们看完了这个洞,找一个早晨咱们再进去。”但是有什么危险呢?其实也没有跟我详细说。我那些师兄呢,每天背着摄影包去摄影。他们就觉得我是一个小孩,没有人爱带我,他们经常会洗一盆大白杏,把我一个人往屋里一搁,说你自己在这吃杏啊,乖乖地等着我们回来。我每天就在想为什么不能进沙漠,天还这么亮呢,去沙漠到底有什么可怕呢?后来我想他们可能是怕沙漠里会天黑。我就去找了那个讲解员,她有

一个特别大的手电筒,装好几节大号电池,我说,“你能借我手电筒用用吗?”。那个小讲解员也就真不知道危险,就把手电借给我了。回来以后,我发现自己装备还很全,就捏了一把英吉沙短刀,带上一条毛巾,斜跨着一壶水,背后背着那个大手电筒。记得当时我穿着一条牛仔短裤、一个纯棉小背心,戴着一个大草帽,太热了,所以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进沙漠了。临走的时候,我给师兄们留了一个纸条,“你们别担心,我带手电了。”我当时真的不担心,我就想有了手电还怕什么呢。然后我就勇往直前,奔向沙漠了。我记得下午五点之前的天空湛蓝湛蓝的,大把的阳光毫不吝啬地洒下来,像一把一把的金属粉末,落地无声,融进那个金黄色的的大漠里,山和沙丘的线条如同刀切斧刻出来一样,真的是太让人动心了。 

我一个人往上爬,经常是爬几步就滑下来一截,再爬几步,再滑下来一截,等到了沙丘的另一边就可以连滚带爬地滚下去。我当时就感觉这个沙漠是如此古老,而我却如此年轻。心中激情澎湃,豪情壮志奔袭而来,古往今来的诗篇开始在脑子里飞旋开来。 

就这样一路走着走着,忽然就觉得身上开始冷了。沙漠里一旦冷的时候,气温就像坐着滑梯一样“唰”的一下就到底了。真是冷啊,任何长衣长裤都没有办法,我估计太阳一下去温度突然之间就可能已经到了10度以下了。在沙漠里非常冷,我想那可怎么办啊,四周一看,已经找不着来时的路了。四面全一样,那一刻终于明白什么叫“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因为就像一口锅一样,四周沙丘都是一样的。天越来越黑了,我想我不能再走了,可是太冷了,能怎么样呢,得生火。也就是那时候,我第一次认识了一种植物——骆驼刺。沙漠里只有骆驼刺,不长别的植物。这时候,我就觉得那把英吉沙刀还是挺有用的,我用那把刀刨骆驼刺的根,手就往外拽。我的双手被滑得鲜血淋淋,终于弄出了一堆骆驼刺。我在沙丘里扒了一个坑,掏出火柴去点。但是太难点了,怎么也点不着,划了半盒火柴,都快没火柴了。,最后,我只得在那个坑里面煳上毛巾,把骆驼刺包在里面,终于把它点着了。点着了以后可就不能再灭了,再灭就没有引子了。所以,只

要冷了我就继续去掏骆驼刺,就这样手里握着一把刀不停地在砍骆驼刺。 

我一个人坐在沙漠的中心,看着天空,等待着天亮。西北的天即使到了最黑的时候都是墨蓝墨蓝的,天空上的云彩一朵一朵的镶着那种紫黛色的亮边,疾走如飞,真叫天马行空。我就在那里一会去刨点骆驼刺,烤烤火,一会看看天空。几个师兄就打着手电,满世界找我,天快亮时,他们老远看到了一堆火,终于找到了我。找到了以后,大家痛骂了我一顿,“你进沙漠。你知道沙漠会降温吗?”我说,“不知道,那真是不知道。”“你知道沙丘里有狼吗?”“不知道沙漠里有狼啊,从来没听说过。”“你知道沙丘会平移吗?”“不知道。”“你听说过沙尘暴吗?”“不知道。”那个时候都不知道。他们说,“啊,给我们留张纸条,说你带手电了,你那手电有用吗?”我一想,身上的火柴、毛巾、水壶都有用,最没用的还真就是手电。后来他们说,“真是傻丫头!”就把我带回去了。 

后来,我们就进了新疆了,走进了乌鲁木齐,向北又到了吐鲁番、哈密,向南去了库尔勒。坐车,一战一站的走,路上遇上火车抛锚,没有水、没有吃的,就这样游整个新疆。 

回去以后,我继续读书。那些大师兄们都比我大很多,他们早早的毕业了,都出去建功立业了。很多年后,我也走到社会上,才开始知道社会有太多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社会有它的规则,一个新新人类刚进入社会的时候是会不断碰壁的。所以,刚工作的时候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情绪非常沮丧。而我当年的那些师兄有的出国发展了,有的去了很远的地方海南,他们到了不同的地方。刚好有一个师兄到北京来看过我之后,又去海南的一个师兄那里。到那里后,就和他说我现在的状况不太好,说当年那么不知忧愁的小丫头现在工作以后好像情绪挺低落,还觉得有点不适应。过了几天我就接到我的海南师兄给我寄的一封信。我很奇怪,那时候没有E-mail,也没有手机,大家逢年过节会寄张贺卡写封信,但平时都是不通信的,为什么非年非节给我写封信呢?我打开信封抽出来,是一张白纸,没有排头没有落款,

正中间只写了一行字:我什么都不怕,我带手电了。看到那句话时,我突然就明白那次西北之行在我的生命之中到底留下了什么。 

等到你们长大以后也会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规则。人为什么会胆怯呢?很多时候人是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吓住了,被别人的传闻吓住了,所以我们就收敛了那种年轻的近乎荒唐的青春梦想,开始学着去适应,我后来的害怕不过是知道这个社会的沙漠中会有很冷的降温,会有狼,会有沙丘的平移,也会起沙尘暴,所以当人心知道胆怯的时候,你首先自己的心怕冷就输给了自己。而我当年闯沙漠的时候,是年轻到近乎荒唐和无知的,但是无知也是一种无畏的勇气,仅仅是为了一个青春的梦想,就可以去闯过一切,带着手电就闯沙漠。多年之后,到我的师兄给我写那封信的时候,我才明白当年最没用的那只手电,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道具之一。因为它的光芒洞穿了世界上种种的坎坷、困顿,从少年时代一直照耀到我成年的时候,让我知道不用怕,你自己有手电,你的生命有光芒,你的青春有梦想,你要去赴一个约定,那你就勇敢地往前走吧。 

我想跟大家说的是,大西北这个地方可能对你们许多同学来讲这里是故乡,但对我来讲,它是我的一种深深的情结。苏东坡曾经说过一句话“此心安处是我乡。”说一个人心能够安定的地方就叫做家乡。我们的心都渴望自由与飞扬,但是在低涩的城市中我们到处都会碰到有形的或者无形的壁垒。我们多么希望有这样的大漠长空,让我们的心为了梦想去勇敢。勇敢对一个年轻人来讲是多么重要。因为生命如同写诗,绚烂之极才能归于平淡。当你根本就不曾绚烂过,直接就平淡下去,就会归入平庸。想要拒绝平庸,不要怕年轻时的至诚绚烂,特别是你们有多大的空间,你们有多久的历史,你们有古往今来的长空浩荡,那些边塞诗篇都应该以一种魂魄活在我们的血液里。其实这一切,对一个上大学的人的年纪来讲,它是重要的。每一个人在自己不同的年龄段都会有缺点。但是对于20岁来讲,鲁莽一点、没有经验、过分的勇敢,这都不是致命的缺点。最致命的缺点就是过早地陷入一种世故、冷漠、玩世不恭,对这个世界上一切的悲欢、爱恨情仇,都无动于衷,嘴角挂着一丝冷冷的笑意,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

这对于青春来讲,是致命的硬伤。你觉你可以逃离伤害吗?你同样远离了生命的感动;你以为你可以少很多麻烦吗?当你遇到麻烦的时候,你也失掉了很多性情朋友。所以什么是年轻呢?什么是我们大学里的大呢?就是你的生命也很澎湃,你要在这样一种大风景、大气场、大历史、大文化中铸就自己的大人格和大情怀。 

我一直都喜欢西部的秋色,昨天我刚从喀纳斯飞回来。我去喀纳斯就是要遇到一个最好的季节,遇到最美的风景。去喀纳斯时,同行的人一直在和我聊天,问我为什么喜欢秋天胜过喜欢春天,说春天也有很多的花朵啊!我说,“因为春天的花朵都是草本的,它顶多让这个大地变得华丽;但是秋天的树木是木本的。”你看看什么是新疆的秋色,就是把一树一树的树叶全都燃烧招摇成为花朵。我们到喀纳斯看看,那些明黄的、苍绿的、嫣红的各色叶子铺天盖地,装点群山。花朵有这种力量吗?木本的植物更高大,扎根更深,所有秋天的力量更磅礴,也带着果实。其实年轻是什么?就是站在春天,眺望秋色。你想要自己秋天的时候有那么丰美的生命,你自己的根就要扎得很深,要让自己有这么大的气场。 

孟子有一句话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人的成长需要养气,因为这个天地之间有一股正气,可是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庄子》上有一句话,“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你相信天和地是有精神的吗?如果我们每天只关注眼前的一科考试、要背的三道题、长大后一份工作进门的薪水、进去以后往上提的职称、跟恋人拌嘴了、再长大为人父母、为人父母后孩子的成绩又不好了。如果一辈子只有这些事情,你就没有时间去关注天地精神。什么叫做“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我们生也有涯,但是一颗心如果能够磅礴万物,你就能够做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合一。 

一个人光读书,读来的是知识,你想让它成为智慧吗?那你就要从气养起。我们都听说过一个词,“才气纵横”,什么叫才气?才华要靠气托着,才能飞扬灵动起来。要没有了气场,光是一个死才华,就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人要去养浩然之气。年轻的时候,骨骼在成长,你整个身体精神都在成长,人就是因为要在成年以后付太多的责任,

要穿越太多的坎坷,所以在大学的时光,最后要给自己一个鉴定,就是我自己的生命气场到底有多大?这一点天地的正气、生命的英气,那种担当的责任,这一切一切要靠一股气拖着。没了气,你说我光学知识不行吗?台湾的星云大师在与我闲聊的时候,曾说过一个特别的形象的比喻。他说,“知识这东西本来也挺好,可是知识要是老学却不消化,那知识也会生病的,你们想想知识的知加一个病字头,是什么啊?你看这世界上的痴男怨女,都是念书念多了,你看人家那些不念书的人啊,他还没有那么多忧愁。”为什么我喜欢在新疆的边边角角的地方去走一走,就是因为我喜欢看见那些原生态。那原生态的生活啊!清淡不说,人家高兴了就唱歌跳舞,不高兴了人家可以喝场酒大睡,喜欢的人就到一起,不喜欢大家就分手了。哪有那么多痴缠的事,说痴男怨女好多就是念书念的不消化,念出病来了,这就叫痴。后来我觉得,红尘之外的人,看我们的红尘,有些话还是能点到位的。大学里不缺知识,但是知识不是一切,它如果不成为我们生命的一种智慧,那么人脑拼得过电脑吗,你能跟电脑拼内存吗,你能把所有的知识储备到你大脑的芯片里吗?这不是念大学的目的。所以念大学是要养气的,要让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有担当。 

在今天这个时代,大家都知道有很多不如意,但是品头论足、指手画脚世界就能改变吗?这个世界除了批评之外,需要一批有信念和有力量的实践者。什么叫做“文而化之”?“文而化之”需要一批有担当有行动力的知识分子,其实它就产生在在座的各位中间。要有人用自己的信念和努力,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去改变这个不如意的现实。指手画脚是容易的,但它不会因为你得讨厌而改变。所以你不养气怎能去做事呢?这就是我说的中国文化给我们的一种深远力量。 

中国人讲究破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其实我从小就喜欢走,从中学时我就到处跑,这么多年一直到现在,来你们学校之前,我还去了一趟喀纳斯。我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走到世界所有地方的可能性,因为人是在这些地方酝酿他自己的见识,而且看见了不同的生命坐标。 

到喀纳斯的第二天一清早,我爬到了禾木镇的山顶往下拍禾木的晨雾,我相信新疆的孩子都非常熟悉那里的风景。在山顶上透过红色、

黄色的丛林,去拍禾木镇袅袅升起的炊烟,那个时刻我充满了感动,因为我看见一户、两户人家的炊烟升起来了,渐渐的十户八户炊烟升起来了,渐渐的,禾木镇宁静的上空图瓦人的炊烟连成了一层薄薄的晨雾衬着那些姹紫嫣红,牛出来了,羊出来了,牛步履从容,老牛带着小牛,那个肥硕的大尾巴绵羊摇摇拽拽地往外走,这一切都出来了。那一刻我就在想,我在北京每天这个时候会看见什么呢?会看见二环路堵车了,三环路堵车了,每条路上堵的都是西装革履等待上班的人们,人们堵在路上就觉得很愤怒,就觉得自己的时间耽误了很可惜。于是,伸出头来骂的也有,拍着车门叫的也有,不停按喇叭的人也有。其实这一幕是太多太多大都市的生活,但是在禾木你能够看到什么呢?禾木这个地方真和睦,你能够看见有那么多的牛羊、植物在分享着这个世界的资源,有那么多的炊烟,有那么多的生命。 

其实我去过很多地方,经常会有当地的人介绍说:你去参观一下我们的遗址吧!你去看一看我们什么地方的化石吧!那也很重要,我当然也会去看,但是我不会有这么深的感动。人心的感动的确与生命相关,只有这些炊烟底下忙碌的人家,只有那些漫步山野的牛羊,只有那些蓬勃的姹紫嫣红的植物,它在提醒我们世界上不仅仅是我们这些都市忙碌的人唯我独尊,还有这么多的生命在跟我们分享,我们因为这个世界的平等、宁静和丰富多彩而心生敬意。 

大家知道在《礼记》上有这样一句话。多么古老的东西,今天跟你们说《礼记》你们会觉得诗书礼乐都是孔子时代的主张,那都已经过时了吧。在《礼记》上说过一句人跟天地之间的关系,“地载万物,天垂象”。大地承载着万物,山川要变颜色,一切生命都在大地承载着,但你以为只有大地吗?“天垂象”,天象跟大地相呼应,人们是“取材于地,取法于天”。人获得的材物、材料都从大地上而来,我们的衣食住行是取材于地,特别是在秋天,可是天空的法则告诉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再好的东西不能穷奢极欲,不能坐吃山空,不能斩断它可持续发展的链条,必定“留得青山在”,你的子孙才能有柴烧,我们要“取法于天”,来节制地“取材于地”。礼记上最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是以尊天而亲地也”。尊天亲地这四

个字是一种基本的感情,就是尊敬苍天,亲近大地,对天要有敬畏之心,对地要有爱护之情,敬天我们才会尊重规律,爱地我们才会保护地球,《礼记》那个时代不知道什么叫低碳,也不知道什么是环保,但是它说出了中国人的一种情怀,叫做“尊天而亲地”。 

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科技空前发展的时代,物质文明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文明做不到的,你能想到的事,现在都发明出来了,但这就是一切吗?文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们在文明中获得了巨大的享受,但另一方面,文明也助长了我们的狂妄之心。我们现在对天地山川还有多少敬畏?我们对长辈、我们对文化还有多少尊崇呢?如果说这样一种敬重之心凋谢了,那我们其实就失去了真正的发展。刚才我来这里之前,在跟一些媒体朋友聊,他们问我为什么喜欢新疆,我说我在这里可以看到三个层次的不污染:第一个层次,就是这里的风物环境还没有污染,还没有枯竭,因为我昨天一早的时候,我还在西北第一哨白哈巴边防哨所上,下午我已经到了天池,我很高兴看到这一切都在,天池和我二十几年前来看的时候还是一样,晶莹剔透,所以这个层次是指自然环境仍然是生机勃勃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在这儿的生活也不污染,很人放心,大盆的鱼、大盆的肉就这么原汁原味地用白水炖出来,它仍然是那么喷香喷香的,但是你们知道在北京烤肉的话那上面浓油赤酱,要撒多少佐料,我只有在新疆才能吃到原味的烤肉,不撒辣椒,不撒孜然,甚至也没有多少盐,但是他就是那么香不可扼,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地方的东西不污染。今天中国的食品安全多么令人堪忧啊,我们看一看今年的3?15之后,我们曝光出来的不再是说燕窝这东西有染色的,燕窝才有多少人吃,你可以说这是奢侈品,但是今年我们关注的是老百姓桌上的米面粮食,也有添加剂。家家都吃的西瓜会爆炸,黄瓜从德国那边开始就会有毒了,家家孩子当零食的火腿肠里面也有瘦肉精,你想想看我们现在的食品安全到什么程度。过去我们说,食品安全不把好关,就无法向祖宗后代交代,现在我们都无法跟自己的饭碗交代了,好在是我们在新疆。为什么我说可以找到一个坐标呢?因为这里仍然还保持着一种不太受污染的生活。第三个层次,在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之后最让我着迷

的是,新疆的人心不受污染,因为在这里接人待物那种豪爽、热情、透明、天真一如既往。我一直都记得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来新疆的时候,我们千辛万苦的坐了好长时间火车终于到了库尔勒了,就我们身上带的那点钱,只能住在一个极其简陋的小招待所,招待所里有一个圆圆脸、大大眼睛、很漂亮的维吾尔族女服务员,我现在还记得她叫阿依古丽。阿依古丽跟我们这帮穷学生聊天时,特别豪爽地说,“我明天倒休,我带你们去我家吧”。第二天她果真带我们去了。她家其实是一户很简单的人家,但墙上挂着漂亮的地毯,地上铺着红红的地毯,那是我第一次喝到砖茶,是阿依古丽在她家给我泡的粗枝大叶、浓浓的味道的砖茶。我现在仍然记得当年茶的味道和那种满眼的那种人情味。她在家里给我们唱歌,临走时我们都恋恋不舍。 

走到今天,我再来到这里,我仍然能够看见这里的人心和世相。我在北京其实也常常想起这一幕,北京呢,往往是一些家庭很有背景的人,才豪请别人去他家别墅看一看,会说“看看我收藏的字画”、“我收了几件瓷器,去我那坐一坐,我们家开个冷餐会”。北京似乎没有哪个服务员会豪迈地对一帮穷学生说,“我倒休,我带你们去我家。”北京的茶现在越喝越讲究了,从明前龙井一直到昂贵的大红袍,还有收藏上百年的陈年普洱,每一种都是上万块钱才沏一泡的,但是我很怀念当年那种粗枝大叶的砖茶,因为那种味道是能够植入人心的,只有那种茶才能二十几年还在你心里留下一种回荡。我多希望新疆这个地方它的不受污染是在人心这个层面上可以一直恒久。人心不污染,我们的生活方式、食物才能不污染;人心不污染,我们的自然环境风光才能不污染。人心要是一污染,一切都会跟着变的。所以你们在的这个地方,我为什么那么羡慕呢?因为这里是我心中的一块净土。我为什么在这么多年中只要有工作的机会,我宁可冲突的时候让别的事情让路,我也要来新疆。我还曾经在新疆跟朋友们深夜开车去大漠守望过日出,其实我在新疆去过各式各样不同的风景,在这个地方我仍然觉得人可以越过千山万水而准确地抵达自己的内心。我们这一生在路上,走千山万水,你以为是要抵达某一个目标吗?是为了成为某一种偶像吗?其实你最后走向的是你自己。 

网上现在流传的一句话,“我们每个人生下来本来都是原创,可我们活着活着就活成了盗版,还有好多人最后活成了山寨版。”为什么呢?就因为我们有偶像,老想成为别人,最后把自己活成了盗版。我们能不能让自己的一生成为精彩的原创,不可替代,那就要看你走过了千山万水之后能走进自己的内心吗?我们的眼睛、耳朵都是往外长的,所以我们都习惯往外看,我们有没有那种能力去反观内心呢?你要是没有反观内心的力量,文化是没用的。 

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其实阅读是读一种心灵的感悟。中国人本来是非常讲究心灵生活的,中国字的心字旁、竖心旁和心字底,是很有意思的。我们经常说的思想,现代人认为是头脑的事,但是“有所思在心田”,所谓的想就是心相而生,你想什么,你心里就有什么,所以心相为想。我们说感恩,什么叫恩情,恩情是因心而起的,也就是说,不发自内心怎能有恩德呢。我们说慈悲,现在老说慈善要看有多少善款,那善行是慈悲心决定的,没有慈悲的那两颗心从内往外发出来的,光那么多的钱管什么用呢?所以一个人做错了不能不反省。你想一想,中国人说的要“忏悔”,一个人会有羞愧,这几个字都是竖心旁,因为这个是内心的。我们有时候说“恋上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事着急,有什么顾虑,你看这些文字都是“心”字底。最有意思的是,中国人说“这个孩子懒惰“,他不会认为这个”懒”是肢体的行为,懒惰都是竖心旁,一个人的心懒,他的肢体才不活动,心要是很勤快,他就能动。中国人把一切事情都归乎于心,中国人过去是特别重视心灵生活的,而且这一颗心呢,也不是今天西方解剖学上说的跳动的心脏。中国人的可爱,是用五脏六腑来参与心灵的活动。老百姓夸一个人有学问,会说“一肚子学问”,这个肚子里都是学问。你别以为文人才这样说,文人那叫“满腹经纶”,说白了,不还是一肚子学问!一个人要是跟你说,我说的都是真话、好话,又叫“肺腑之言”。要按照西方医学,那肺腑是管呼吸的,那么怎么管真诚的呢?老百姓又说,“掏心窝子说话”。人家肚子都能干什么呢?肠子,中国人不认为那只是管消化的,叫肝肠寸断,那要是想一个人、为一件事伤心,

就可以“肝肠寸断”,一个人后悔可以“肠子都悔清了”。中国人是用五脏六腑来支撑一颗心的,多么真诚的心啊! 

我们今天科学发达了,人都知道身体分工了,思考的事交给了大脑了,我们今天其实有一点悲哀,就是我们过分信任大脑而忽视了心灵,过分崇尚技巧而忽视了诚信。怎么样才能使我们的大脑和心灵同样发达,用大脑去管意志和逻辑,让我们坚强,清醒,判断是非,用我们的心灵去管生命的热情和诚恳,对世界永远保持着一种生命的本色?其实人生的成长是什么呢?就是意志越来越坚强,心灵越来越柔软,用坚强的意志去闯过万千的坎坷、艰难,在这个世界上,勇往直前,带着一颗柔软的心去感知爱、感知美、感知慈悲,感知这个世界上一切让你心动的蓝天、碧水和鲜花。其实生命这样才有反差,反差越大,你拥有的是生命的宽度。有句谚语说的好,“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想想看,人再怎么保养,可能还是很少有人能活过100岁。如果我们把生命比作水流,那么你的水容量到底是河流的长度决定还是宽度决定呢?看你一辈子是把自己活成一条窄窄的小溪,还是活成一条宽敞的大河?宽度永远在自己的手中,这就是生命的含义。 

为什么我们要谈中国文化,文化是用来修养身心的。文化就是在山长水阔之间,我们给自己建立的生命的气场以及担当的责任,我们对生命的那种自豪、我们对规则的认可以及我们执行的能力。 

新疆这里有很多歌舞、很多传奇的故事。追溯到西域都护府的时候,我就想大西北有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那么早的时候,我们这里就有那么多的传奇守着这片疆土。它是个什么地方,新疆这个“疆”,你看左侧弯弓守土,有一张大弓守住弓里的土地,右侧就是我们的三山夹两盆。这个字的形态,可以给你多少梦想!昨天,我到新疆师范大学来的时候,跟学校的老师说,“我早晨还在阿尔泰上的白哈巴哨卡,下午的时候已经站在天山山脉上看着天池,我就还差一道山没爬了。”你们学校的老师说,“不要紧,明天你就登上我们的昆仑名家讲坛了,你就上了昆仑山了。”真是“坐地日行八万里”,我一下子就可以翻越三座大山了。 

大家就可以想想,为什么学校要开“昆仑名师讲坛”,其实就是给大家一种山的高度,像昆仑山那样的高度,去看这个世界。从山间到盆地,这个巨大的落差中,不是空寂的,它是有生命的,它有太多太多人共同谱写的传奇。这就是为什么人年轻时需要登山的缘故。孔子曾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正是因为登上东山,才看到原来生活的鲁国也不大,再往高处,登上了泰山往下一看,原来天下也不大。一个人站在多高的高度,就能有多大的眼界。其实大学就是让你的生命不断登山,拥有一个格局,拥有一个高度,拥有一种信念,拥有一种担当,这就是大学的使命。文化其实不过是为了负承这一切,文化就是一种助长剂,就是让这一切更圆润地融入你的生命。 

中国的文化源头是儒道释,这三家有共同之处,当然也有分工。儒家负责让我们了解每个人和社会、和他人的关系,道家让我们了解个人和宇宙、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佛家是教我们每个人从生命自我之间建立的这种关系。所以你想想,每个人都要先进入社会像儒家那样去做个圣贤,每个人都要维护宇宙自然,那就用道家那种心态去读与天地精神共往来,每个人内心都要确立自我。其实佛家未必是烧香磕头那样外在形式,中国人讲究悟禅,就是觉悟自己的内心有什么悟性,觉悟其实是佛教用语,你看觉字下面是看见的“见”,“悟”字是竖心旁、一个吾,觉悟就是见我心,真正的觉悟不是看外在的标准,服从被人的管理或规则。真正的觉悟是有能力看得见自己的内心。所以,就要说到儒道释是相通的。相通在哪里,在这颗心上。儒家讲的“仁”,就是要自我反省,将心比心,“君子日三省乎己”,一个人要反省,反省什么?《论语》上说“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说你在社会上谋个差事,“为人谋”,出去做事,“而不忠乎”,既然你做事,就要问问我自己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第二句话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跟朋友之间的交往,我有没有不守信用的地方?第三句话叫“传不习乎”,传是指外在的传播,传来的知识和信息,学习是自己的事儿,通过学习把外在的知识转化成了自己的经验,这就叫”传不习乎”。 

这三句话,我们今天还需要反省吗?我们试试做一个语境的转化,我们来看看今天这个时代,人有什么困惑,每个人困惑的就是说外在的选择和机遇都太多,而我们自己时间太少。每个人有多重生命角色,不断地冲突着,不知道怎么分身,大家想是不是这样?我们都有什么生命角色呢?每一个人其实最少都有三重生命角色。第一重,你要在世界上安身立命,你就得有个职业,不管长期的还是临时的,在职业角色中,你自己实现价值,有自己的一个身份。职业需要我们不断地付出,很辛苦很劳累。第二个角色,每一个人都还有一个伦理角色,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亲人,而且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朋友,这就是伦理的角色。这其实也得操心,需要付出。那么第三重角色呢,前两重角色都需要我们付出,靠什么来给自己充电呢?这就是第三条,我们每个人还都有一个自我角色。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生活方式,安静的人可能喜欢品品茶、听听音乐,热闹的人,可能喜欢去逛逛风景、跟朋友一起去聚会。但是每个人都有一个生命自我。我们每个人都有职业角色,都有伦理角色,都有自我角色。但是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这么多重角色在抢夺着时间,给职业多了的话,家里人就怨声载道了;家里跟职业都照顾了,自己身体垮了,就没朋友了;老跟朋友去玩,职业业绩又上不去了。这三条怎么样才能匹配好呢?其实中国古人教给我们的一种智慧,就是凡事不要去求一个上限的标准,说“有多好,我有多大的一个梦想”,其实最好的是人在各项指标上守住底线,人不失底线就能完成一个平衡,那么这三个角色的底线在哪里?我们不妨看一看《论语》上是怎么说的,我们刚才所说的“日三省乎己”是什么呢?“为人谋而不忠乎”,忠诚是我们职业的底线;“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守信用是伦理的底线;“传不习乎”,一个人在外在的传播环境中,通过自我学习而不断提升更新自己,这是自己的生命成长的底线。“日三省乎己”,无非就是我们要记住这三件事的底线而已。 

《论语》是很早的内容了,今年已经是孔子诞辰2562年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能不能转化语境,站在21世纪去解读呢,也就是说你把这三点都看得和今天的生活相关,你就真正解读了。他说的

无非是,在职业生涯中要尽忠,在伦理交往中要守信,个人生命成长要学习。记住这三点,其实我们守住的就是生命的底线 

我们在这继续交流一个关于学习经典的方法,不是要拉着我们年轻的大学生穿越古典的隧道回到先秦,而是我们要请古人穿过隧道来到今天,在21世纪的语境下,去重新解读这些经典。我们怎么样能够从古老的文化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呢?其实非常简单。大家都知道,儒家文化是讲究仁爱的,“仁”字是单立人、一个二字,特别简单吧?可是就这四画、这就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190多次,是最重要的一个字。这四画里藏了一个密码,你仔细看看这叫二人成仁。什么叫人际关系?所谓仁爱就是每两两之间的人际关系,你都能做得很好,这就叫做仁爱,这就叫做二人成仁。其实我们大家从小到大,能够接触到的最多的交往都是两两之间的关系。什么是两两关系?在家里,父子之间呀,母女之间呀;然后长大了以后,同学之间啊,恋人之间啊;工作以后,跟你的上级之间啊,下级之间啊;你想想看这都是两两关系,你没有见过在所有两两关系中,都跟人冲突打架的,但人家带一个几百万人的团队突然就大获成功。什么样的人叫做仁爱之心啊?就是眼前人、身边事当下就做,把所有的两两关系尽可能协调好。你说仁爱这个标准,说高也高,但是说简单也简单。因为孔子说什么叫仁爱,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就是自己的己,“己欲立”,大家这么辛苦考一个好学校,不就是为了要自己的价值立起来吗?那么我自己这么想力立,别人也这么想立起来,所以就有竞争!能不能在立己的时候搭一把手把别人也立起来呢?这就叫“己欲立而立人”。立住了以后大家就寻找发达,所以第二句话就叫做“己欲达而达人”。我想发达别人也想发达,我再搭把手帮一把别人,一起发达。第三句话说得很有意思,叫“能近取诸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就是能够的能,“近”就是远近的近,“取”就是取得的取,“譬”就是譬喻的譬,我们经常说,“这个小姑娘笑得像一朵花一样”,这就是用此物比喻彼物。“能近取譬”,就是说跟你最近的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可谓仁之方也已”,可以说这就叫仁爱的方法,仁爱是多难的事情吗?你能做到将心比心吗? 

我们现在读大学的同学,可能刚上大一大二的一大批都是90后,即使现在在上硕士上博士的也都是80后,甚至是80晚期。这时候长大的孩子,有很多人家里都是独生子女,我们从小可能很少有分享和分担的环境,所以上了大学以后,不管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都容易出现冲突。那我们向古典文化学什么呢?向文化去学一种思维方法。比如说将心比心这件事,孔子的说法里叫“恕”,就是宽恕的恕。到了宋代朱熹先生在注《论语》时,给“恕”字做了特别好的拆解,叫“如心为恕”,人为什么会宽容,就是学着换位思考,当他人心如我心,掉个个儿去想的时候,自然就觉得宽容一些。比如说大家生长在新疆,如果你现在要去苏杭看一看,你就会觉得那儿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跟新疆有着天壤之别。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文化坐标中长大的,人其实都少不了有些磕磕碰碰、摩擦冲突,除了极少数是故意的、恶意的冒犯你,我相信绝大多数可能都是个误会,可能都是带着自己的坐标方式不同而已。记得自己读博士的时候,我们的外教是一个华裔的美国女孩,生在美国、长在美国,这女孩很活泼,年龄比我们还小,很小很小的姑娘,来了中国,教我们口语,她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就是每天醒来了,就跟我们聊,到了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开联欢会,班长就去问她,“老师,我们要开联欢会了,你跟我们一起玩嘛!”小老师可高兴了,“好啊,好啊,我跟你们一起玩!”我们博士班长是一个在职的博士,是一个老大哥,三十多岁了,带着眼镜,非常认真,就拿着纸,挨个儿问我们每个人,“你出个什么节目?是唱歌还是跳舞?我给你排在第四个还是第五个?”排到最后去找小老师说:“老师,你看你出个什么节目?我给你排在什么位置?要不要放在最后?”小老师看着他,一会儿脸涨得通红,突然之间发怒了,“我不参加了,你们告诉我是联欢,大家应该很即兴的就上台了,你怎么弄出这么一个东西来约束我?你现在就知道我表演什么,那我还没有演呢,你先问我什么位置上去,我高兴我就上去啊,你凭什么来这么问我啊!”记得当时我们班长就不会说英语了,就磕磕巴巴地说:“你怎么了?你怎么了?”这一幕过去了很多年,但是我一直印象很深,这是什么呢?其实这里面没有谁是恶意的,这就是差异,生活方

式的差异。咱们中国的学生,那都是看着春晚长大的,我们太习惯节目单这个东西了,美国又没有春晚,他们那种即兴联欢,她哪习惯拿这么一个东西呢?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你觉得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异大,你以为乌鲁木齐和杭州差异不大吗?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你的此刻都带着你全部的历史,一个人一定是在历史的所有生活习惯中铸就了他的今天。 

向中国文化学什么呢?学一学儒家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朱熹说,“如心为恕”,他还说“推己为恕”,把自己的心推到别人的身上。中国人把好的心情推到别人身上,这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对自己家老小好,我就对别人家也好。要是不好的事,也要推己及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喜欢的事,别人一定也不喜欢,这其实就是将心比心。 

你们可能会觉得中国文化好难,卷帙浩繁,可是你要把它还原在当下呢?你做起来可能就有一些行为的机智。大家仔细看一看,中国儒道释这些经典,会发现它的操作性非常强。就说“仁”这一个字:一个人问孔子,“什么叫仁啊?”,老师说“爱人”,好好地发自内心去爱别人,这就叫“仁”。同学还不理解,“你告诉我怎么做,它才叫‘仁’呢?”老师说,“好吧,我给你五个操作原则,叫做恭、宽、信、敏、慧。”我们今天来看看孔子给的这五条操作准则跟大家的生活有没有关联: 

第一个字“恭”是哪个恭呢?是恭敬的“恭”,孔子说“恭则不侮”,哪个“侮”呢?侮是单立人加个每天的“每”,什么叫“恭则不侮”,就是说你想自己的生命不招来一些无端的羞辱,不招来一些摩擦冲突,你就先要毕恭毕敬地去对待别人,发自内心对人恭敬,你自己当然就会活得有尊严。这个道理其实很多人听着简单,做起来难。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重要,在现在的大城市里精英就更觉得自己重要,所以一点事情就觉得这违背了我的意志了,这件事情怎么没有尊重我的安排呢?所以越强调自我中心的人,越容易和别人有冲突。恭敬这种事是内敬决定了外恭,内心能体会别人的不容易,对人要有一份体谅和恭敬,自己行为上做就能随和很多。越恭敬的人是没有力量能去

侮辱他的,“恭则不侮”,保持尊严最好的方式不是剑拔弩张,而是生命谦和。我们说一个大学里面流传很广的真实的故事。大概是十几年前,在北京大学,有一个考上大学的、趾高气扬的小伙子,在金秋九月去报到,天很热,扛着行李进去,到处都找不到报到的地方,迎面看见过来一个穿着中山装瘦瘦的老校工摸样的老人,小伙子咣当把行李往那儿一搁说:“老头,帮我看会儿行李”。老人说,“好”。他就走了,找了一大圈找到了报到的地方,跑回来扛起行李走了。他发现周围的人都对他侧目而视,那老人就在那儿认认真真地给他看了半天。终于有人跑上来跟他说了一句话,“你知道刚给你看行李的是谁吗?那是季羡林先生。”这是北京大学广为流传的一件事情,这个故事其实一直让我在想什么叫做身教胜于言传。你们想想你们遇到不礼貌不恭敬的人,你可能早就想教育他,有人冲突冒犯你的时候,你觉得我占着理,我干嘛不讲理,但是看看季先生这样一个大家,这样一个学术的泰斗,会因为他站在暴晒的太阳底下给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看了一会儿行李,,大家就不尊敬他了吗?一方面,大家更恭敬他的人格,另一方面,他也以身教真正教了新入学的学生。所以大家要知道,生命的陶冶不在于说遇到一点事情剑拔弩张,而是有一种谦和的力量,它是一种柔韧的力量,他不是那种硬对硬的直冲,但是,它确保你的生命有尊严。对别人恭敬一点,发自内心地对人有一种善意,它就能让你一直带着这种尊严去行走一世,这就是第一个字“恭”字,叫“恭则不侮”。 

第二个字是宽容的“宽”。孔子说“宽则得众”,谁对别人宽容,谁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戴,这就叫“宽则得众”。大家都知道宽容是种美德,但是什么是宽容呢?有时候我想“宽容,宽容,应该是先宽而后乃容”,我理解这是两个阶段,没事的时候先把自己养宽,等有事来的时候就自然能容的下。一个平时活得鼠目寸光、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的人,突然来个事说你现在容下,你怎么没听说过窄容啊?他一开始就活得窄,他怎么可能容呢?所以我觉得平时养宽是一个过程,遇事能容是一个结果。平时不宽,遇事肯定不能容。所以什么叫宽呢?宽不在乎现在你住多少平米的房子,宽其实是一个看人的态度。大家

可能听说过苏东坡参禅的故事。他的一个好朋友叫佛印,佛印平时一直参禅,是一个出家人。俩人一起打坐。苏东坡累了以后就睁眼问佛印,“你看看我,看我像什么呀?”佛印一睁眼说,“你端端正正在那坐着,你像尊佛。”苏东坡哈哈大笑说,“你看你个大胖子,穿着一个黄袍子,往那一堆,我一看你就一滩烂牛粪。”说完了觉得占便宜了,回家就跟自己的才子女妹妹苏小妹炫耀说,“我今天占大便宜了,佛印说我像尊佛,我说他就一滩臭牛粪。”苏小妹一听就冷笑,“就你这悟性还参禅呢!你没听佛家讲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什么叫做明心见性,我们的心就是一面镜子,人心里面装着什么,折射到眼睛里就能看到什么。佛印说你像尊佛,你看看你自己,你不就是个凡夫俗子么,人凭什么说你像佛呀?那就是人家的修炼得特别好了。慈悲、包容、看人的优点,所以他看每一个凡夫俗子都慈眉善目。这个境界就叫人人是佛。”她说,“你可倒好,参了半天的禅,一睁眼,看人是滩牛粪,你说你心里边到底装的都是些什么呀?”大家看一看,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看谁都是牛粪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反而不是越来越少了。总有那种挑剔的、苛刻的、指手画脚、眼里不容沙子的人,貌似他生活水准特别高,但是你发现了吗?这种人朋友很少。一个人真正高的生活水准,跟他对世界的爱与包容是有关的。当然,我们要强调一点,包容不是没有原则的。把古典原则拿到今天来看,今天社会所有的公民生活在两条线的系统之间。低的一条是以法律为核心的治理制度系统,高的一条是以伦理为核心的道德体系。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今年的动车事件、食品安全、农民工的生命权利还有教育权利的保障,所有这些我们能用道德说话吗?这一定要去找制度,要找法律,要保障每个公民的公平与安全。这不能完全靠宽容去现身说法。在确保了底线之后,人际的小摩擦靠修养,靠我们的宽容,靠我们的道德。如果没有了底线,一切都靠包容,恐怕是非常可怕的。孔子当年也不赞成的没有条件的宽容。曾经有个学生问他,“以德报怨,何如?”“怨”是怨气的怨、怨恨的怨,就是给你造成一些伤害、不公平。说我老用美德去包容,怎么样,我做得不错吧?结果老师反问了一句话,“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别人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