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原理》讲义【一二讲】201208

《教育学原理》讲义【一二讲】201208

《教育学原理》讲义【一二讲】201208
《教育学原理》讲义【一二讲】201208

《教育学原理》讲义

目录

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 (2)

一、教育学原理研究的对象 (2)

二、中西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 (2)

(一)我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 (2)

(二)西方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 (3)

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3)

(一)必要性与方法 (3)

(二)前(潜)科学时期 (3)

(三)科学时期 (3)

四、主要的教育学流派 (3)

(一)实验教育学 (4)

(二)文化教育学 (4)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4)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4)

(五)批判教育学 (5)

五、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 (5)

第二讲教育科学与哲学 (7)

一、哲学与教育科学的基本关系 (7)

二、主要哲学派别之观念论(Idealism) (7)

(一)主要观念 (7)

(二)观念论教育哲学的主要观点 (7)

(三)教育启示 (7)

三、主要哲学派别之实在论(Realism) (7)

四、主要哲学派别之实用主义(Pragmatism) (8)

五、主要哲学派别之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 (8)

六、关注哲学与教育之关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9)

第三讲教育与社会学 (10)

第四讲教育与文化学 (18)

第五讲教育科学研究 (23)

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原理研究的对象

对象是被意识到的存在物,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对象研究实际上就是事物的本质研究,本质乃存在的存在。

研究对象明确到什么程度,科学理论就发展到什么程度;怎样研究对象就怎样构建科学的理论和体系。

概念是对象的语言表述,无概念的研究不是科学的研究,概念的关系研究就是规律的探索,概念的准确程度标志对对象的掌握程度和其研究的理论水平。

教育的表层结构

教育的中层结构

教育的深层结构

教育是什么?

教育从形式上看是一种传递经验的手段

教育是人为了优化生存(环境)进行的认定、选择、传播、创造文明的活动。

目的:人的生存

手段:传播

内容:人类文明

结果:优化人的生存

教育是有关处理(因人的欲望增长而产生的)知识与(人们使用知识的)智慧之间矛盾的科学。

教育本质分析的意义

1.对教育事业与工作的价值认定

2.对教育研究的拓展思路

3.提升教育管理和评价价值取向

4.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认定

5.教育发展的条件分析

二、中西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我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

《君子三乐》中的“教育”——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辞源:

理解:

1.“教”字的左右结构,表明古代东方文化已经认识到教育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重视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此为东方教育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甚至支配作用的特点。

2.“教”字的左部结构表示东方教育重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系统文化经典知识的传授;…表示东方尤其是中国教育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使得中国教育中的学生在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具有比较

扎实的基础。

3.“教”字的右部结构表示东方尤其是中国教育重视施教者的权威性、教育过程的严肃性。…此为东方教育强制性的特点。

(二)西方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

1.苏格拉底

教育为新思想的助产,教师就是学生新思想的助产者。

2.柏拉图:

人是由肉体和灵魂构成,但灵魂先于肉体存在;出生是肉体的获得过程。但由于出生时“震骇”而又使灵魂或多或少有所丢失。然而,人们的后天又必须作为肉体与灵魂俱全“完人”,因此,必须通过教育来“找回”失去的灵魂(知识),因此,教育是必须的,“学习只不过是回忆而已。”

3.比较:

知识观

学生观

过程观

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一)必要性与方法

找出世界各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共同性,阐明教育科学研究在本国发展的特殊表现和基本线索,加深对教育科学自身的理论认识,从而提高理论修养。

教育科学理论系统=教育科学横向状态+教育科学理论的过程状态

理论的预测功能来源于理论本身的纵向分析与现状的关系

分析方法

潜(前)科学阶段

科学阶段

(二)前(潜)科学时期

(教育学形成前人类教育思想的概况)

近代以前,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习俗与经验的水平!

中国:《学记》、《论语》、《师说》、《中庸》、《大学》……

西方:希腊三哲、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后的教育

(三)科学时期

科学时期的到来有一个过程

1.独立学科地位的形成

标志: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对科学进行的的分类: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标志: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3.科学教育学时代的到来

标志: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之上

代表作: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4.独立形态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A.研究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

B.使用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和体系;

C.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D.研究结果方面,有了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E.研究机构方面,出现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四、主要的教育学流派

(一)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梅伊曼和拉伊

主要观点:

1.反对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用于教育研究;

3.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假设,实验,验证);

4.教育实验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

5.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智力发展水平

评价

(二)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哥、利特

观点:

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教育研究要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进行(不能用赫尔巴特的概念思辨和实验统计进行研究);

教育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管文化的转变,培养完整的人格,要建构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

不足;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代表性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1916)、《经验与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1938)。

观点:

1.教育即生活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的增长;

3.学校即社会

4.课程以儿童经验为中心

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

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

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

3.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

人的唯一方法;

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他们的制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

独立性,并反作用于他们。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五)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

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

观点:

1.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

根源—教育复制社会关系

2.出现上述原因是由于教育与社会是对应的,学校教育功能就是再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

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3.人们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

4.批判教育学就是要揭示看似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启蒙”学生,“解放”意识。

总结百年来教育学发展

第一,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

第二,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可以批评这个传统,但是却不能绕过这个传统。

第三,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没有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理论争鸣,就没有现代教育学的发展。

五、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

教育学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西方教育学输入后才开始的。如果从教育学被规定为师范学堂的一门课程算起,至今已有百年。其基本过程大体为:先抄日本,后袭美国,再学苏联。

具体来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1-1919)是西方教育学在我国开始引进的时期。

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教学思想引进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佩斯泰洛奇

第二阶段(1919-1949)是西方教育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时期,也是杜威教育学说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时期。

学制:壬戌学制(1922年)

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等教育精神,谋求个性的发展,注重生活教育。

第三阶段(1949-1978)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52-1957年主要是学习前苏联教育学的时期。

1952年学习苏联,以凯洛夫?教育学?为教材

在建国初期,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在教育学的内容上,提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习共同纲领,学习共产党的政策法令,介绍一些解放区和东北老区的教育经验,也介绍一点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张,没有体系,没有理论,科学性不强,政治性强,盲目性强。

1958-1978年是教育学横遭极“左”思想、极“右”路线摧残。

1958年“教育大革命”批判凯洛夫“三脱离”。同时采用“三结合”的教育方式,以“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编写中国式的?教育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路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否定一切人类文明,否定任何形式和内

容的教育学,学校中“教育学”课程消失了,教育科学研究没有了,这是“教育无学”、“教育无家”、“教育无理”的漫长的黑暗时期。

中国教育学的建设和发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破除迷信、教条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教育科学进入空前的繁荣时期,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1978-1981年为拨乱反正、解放思想阶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作为思想方法的基础。

1982-1984年为明确目标,积极探索阶段。研究人民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为中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为目标。也有分支学科的产生。

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涉及教育内部和外部各个方面的改革热潮:

一些传统的理论观点获得新的解释。

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论题得到广泛的研讨: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大、中、小学基础课大纲的研究/关于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

以二级学科的科学的衍生为主流的教育科学的学科的建设,大量二级学科出现。

大量吸收和引进国外教育理论和新的教育研究的成果。

目前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标志: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科学研究的领导和支持。

建立了以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和高等院校两个系统的教育科研机构。

群众性的科研活动方兴未艾。

教育科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不仅是教育内部各个领域,而且还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宗教等等各个方面。

教育科研的国际交流日益加强。

教育科学研究的在于从实际出发,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

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功能:

理论的解释功能

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

理论预测未来的功能

第二讲教育科学与哲学

一、哲学与教育科学的基本关系

任何国家对教育的安排,不管是隐性的还是有意识的,都以哲学为依据,因为行动路线的选择涉及不同的价值。

哲学成为制定教育目的,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结果的最基本标准。

哲学观反映教育工作者的生活经验、常识、社会和经济背景、受教育程度,对本人的自我认识和对人类的信念。

二、主要哲学派别之观念论(Idealism)

观念论是最古老的哲学体系之一,柏拉图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观念论的古典代表人物。

(一)主要观念

强调从道德和精神上来解释世界。真理和价值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普遍的。观念世界是不变的、有规律的、有序的,代表完美的境界。

中国的理学、心学也是观念论。

理学——北宋二程创立了的新儒学,把佛道的一些观点糅进儒学之中,后朱熹加以发展稳固,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文化的基本格局,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宋、元、明、清都将其奉为经典,指定为官方哲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质,是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原则,要“顺天理,灭人欲”,安分守己。

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主张―即物而穷理‖。

―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王守仁

王守仁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二)观念论教育哲学的主要观点

知识。对潜在思想的回忆。

对课程的强调。知识本位或学科本位;古典或人文学科;课程等级;哲学、神学、数学。

教师的角色。唤醒潜在的知识和观念,成为道德和精神的领导者。

对学习的强调。回忆知识和观念,抽象思维是最高的形式。

(三)教育启示

1.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道德即知识

柏拉图——哲学王

庄子——―内圣外王‖

昆体良——道德高尚的演说家

2.课程建设启示

永恒主义(赫钦斯)

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永恒学科首先是那些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

3.学生观启示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智慧的种子

三、主要哲学派别之实在论(Realism)

托马斯2阿奎那(Thomas Aquinas)把实在论和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发展了实在论的分支——托马

斯主义(Thomism)。托马斯主义是当今基督教教育和宗教研究的基础。

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an)的教学原则以实在论为基础,从认识具体的物体开始到学习抽象的概念。

实在论者从物体和物质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他们认为人们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和理智来认识世界的。万物都源于自然界,并遵循着自然法则,当人类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时,人类的行为才是理性的。

多元智能

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2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多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上,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霍华德2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四、主要哲学派别之实用主义(Pragmatism)

实用主义的应用——社会改造主义教育观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H.Brameld)

观点:课程不应该去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特点

1.主张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因为社会是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实验室。

2.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五、主要哲学派别之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

克尔凯郭尔,尼采,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加缪,马塞尔,蒂利希

过去哲学思考问题的特点

两个反抗

反抗哲学上观念论的基本假定与结论,特别是黑格尔的超越的泛逻辑;

反抗物质主义与工艺学上的实用主义,控告他们将人类的最高价值与理想归于仅仅是动物本能的升华,而扼杀了人类文化的真正精神。

一些论点

克尔凯郭尔

(一)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的理念,其意义是指人的生存是被动的、命定的,可是人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这种存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

(二)存在——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存在”就是抉择,就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人在选择时,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选择不成为自己;第二种是选择成为自己。

(三)人生三绝望

1.不知道有自我

2.不愿意有自我

3.不能够有自我

(四)人生三阶段

1.感性阶段

2.伦理阶段

3.宗教阶段

尼采

(一)上帝死了——虚无主义

(二)重估一切价值——对基督教和形而上学的批判

(三)道德哲学——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

(四)超人——权力意志

(五)精神三变:骆驼、狮子、婴儿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主要观点

实在是主观的,存在主义几乎没有标准、习俗、传统或永恒的真理。

人的选择过程就是自我定义过程。价值是自由地选择,个人的感官为基础,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的自我实现。一个人给自己下定义,并由此形成他或她的本质。

知识是个人选择的,倾向于让学习者自由地选择学什么,自由地决定什么是真的,并以什么标准来判断真理。相信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人类的状况和每个人所必须作出的选择。

教育是发展自由选择意识的过程,而且要明白选择的意义所在,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因此,一些如关于群体规范的,关于权威的,关于社会、政治哲学和宗教等方面的已有秩序的观念不能被他们所接受。

教师角色是培养个人的选择和个体的自我定义能力

对学习的强调认识人类的存在状况,学会选择

课程——在可选择的科目内容理做出选择;情感的、美学的和哲学的学科,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前述几种哲学思想对于教育有何启示??

六、关注哲学与教育之关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1.把人作为主体,研究人的主体性问题。

人的问题不仅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是人文科学,乃至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哲学对于人的研究同其他具体科学的主要不同是,哲学不是把人看着客体,从某一侧面进行研究,而是从整体上把人当作活动主体,研究人作为实践主体、认识主体、价值主体及其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作用等问题,了解人的主体性是如何获得,怎样发展,又是怎样表现和确证的等一系列问题。

2.把活动作为人的存在形式,研究各种活动中的主体因素问题。

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居于核心的主体的地位。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把重视教育作为一个民族现代意识觉醒的标志。要摒除片面的唯物史观中至今尚存的种种见物不见人的历史观念,确立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 不能无视系统科学

哲学同科学不会继续分离,而会重新接近。系统科学已经对学科林立的传统科学作了更高一级的抽象,它比传统科学更接近哲学。

第三讲教育与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是人们使用现代思维方式与技术手段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它力求对人类自身社会生活中各种相互关系的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预测。

社会学是研究有关社会关系的一种知识体系,它对于个人认识与驾驭社会生活的规律,对于社会关系各种因素的协调发展,都具有普遍的作用。从社会整体方面来说,教育学是研究其中的一个领域,是作为社会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社会教育现象之学。

教育研究为什么要关注教育科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教育的功能是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也要求教育制度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教育问题实际上也是社会问题,起因于家庭、学校与社会关系的相互冲突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道德与信仰问题

升学率为导向问题;

青少年犯罪问题;

教育学只有从社会的角度来观察,才能避免就教育论教育,就教育学论论教育学的偏颇。

教育社会学把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和交互影响,教育与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范围。

社会学思想的两个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学思想

外国社会学思想

中国传统社会思想

外儒内法

外;内

儒;法

儒家社会思想

礼乐制

宗法制

实现途径:克己复礼

(一)礼乐制度之礼制

礼之本及作用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2礼论篇》

礼制的特点与作用……

等级——伦

等级秩序制度的原理——伦理

表现伦理法则——礼法

表现伦理法则的制度就——礼制

表现伦理原则的情感——仁爱

(二)礼乐制度之乐制

解?°乐?±。

乐的功能

?°乐合同,礼别异?±

(三)宗法制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

①嫡长子继承制度(核心);

②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

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克己复礼的手段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克己复礼的基础

爱心源于本性

源于亲情

仁爱的实现逻辑

法家社会思想的核心:刑德势术法

刑德

刑——杀戮

德——庆赏

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韩非子五蠹》

赏赐一定要丰厚,而且说到做到;惩罚的时候从重从快,不能豫不能心软也不能手软;立法一定要统一,要公告天下。

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螾螘同矣,则失其所乘也。(慎到)

……

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从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

——《韩非子?¤难势》

韩昭侯使骑于县,?-?-曰:?°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

——《韩非子?¤内储说上》

晋文公之时,宰臣上炙而发绕之。文公召宰人而谯之曰:女欲寡人之哽耶,奚以发绕炙?

——《韩非子?¤内储说下》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韩非子?¤定法》

目的

更好地帮助君主实行集权

编织了一张统治国家的大网,掌控臣民的一切

人性基础

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医善吮人之伤?-?-。故舆人成舆?-?-;匠人成棺?-?-。

——《韩非子?¤备内》

二、法家社会思想的人性基础

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

思考:为什么此故事出自于韩非子

影响

道墨反战,纵横家主张均势。法家主张武力统一,中央集权。

受董仲舒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若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

——《春秋繁露》

酷吏辈出

汉有张汤、阳球,唐有来俊臣、周兴

外儒内法社会治理思想及其人才价值取向

(一)儒法结合:1.儒是理想的取向,丧家犬;法是现实的取向,但太赤裸裸;两者都是出世价值取向;2.汉初牢笼治士。

(二)中国社会治理方法论的运用:1.国家层面;2.社会层面——王阳明,曾剃头,张居正【固邦本】;3.家族层面——后期,国家将法制“下放”到宗族,

(三)不足及其影响:

严格的自己人与非自己分区分,体制内伦理劝导,体制外政治事功。

隐蔽的术重于公开的律。近代学者熊十力也说:“韩非之书,千言万语,壹归于任术而言法,虽法术兼持,而究以术为先”。

外儒内法社会治理思想及其人才价值取向

(四)人才价值取向

道德楷模+法术高手【现在:道德楷模+专业精湛+法术高手】

教育:重政治伦理教育。道德取向的政治化

教育关系中具有阶级性的活动的主体的道德要求。比如对教师道德的无上高要求。因为内圣外王,外儒内法。道德要求倒挂。

走向:中西方法治理念的比较分析

外儒内法社会治理思想及其人才价值取向

西方国家法治的内容主要表现为:1.维护社会公众的基本权利是法的根本目的。2.政府行使权力,必须依据正当的法律程序。3.畅通、有效的司法救济渠道。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法治”是以性恶论为基础,认为人性本恶,这种来自于人之外的强力便是法。显而易见,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法治”,是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与手段而存在和发生作用的,甚至包括群臣在内,都无任何权利可言。

西方社会思想

关于人类社会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 Comte,1798-1857)

实证主义哲学:实证的就是科学的

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社会静力学:人性结构和社会性质结构,人性支配人类活动,其中有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力量。

三重性质:情感、活动和智力,情感是人类的灵魂。

社会动力学:进步就是秩序的发展

社会历史过渡原因是部门矛盾所致,政治、经济和才智,其中才智是主要的;

三个历史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工业阶段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的社会进化论

达尔文

进化:通过生存竞争,个人、种族、国家分裂为优劣等级统治与指挥最终将在社会进化中被优等民族或种族淘汰。

社会有机体如同单个的有机体一样,机能的均衡引起了结构的均衡,从而使社会得以生存、进化。社会有机体存在三个系统:营养(生产)、分配循环(商业、交通、银行)、调节(管理机构、统治机构和政府)。与此相对人就必然分化为三个阶级:劳动阶级,商人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

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

社会分工与协作

自杀论: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分为:利已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动乱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

宗教:宗教的根本特征和本质在于它将世界区分为神圣事物和世俗事物,其中神圣事物被赋予禁忌和权威性,又是人们爱和理想的寄托,因此,它是强制(禁忌)、尊重(权威)和爱的来源。而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只是宗教的表现形式。定义:宗教是一种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或寺院‖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知识:概念、分类及科学理论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形成、发展。正因为人们自己组织起来,才能去组织事物,因为在划分事物时,他们仅限于在他们自己所形成的群体中安置这些事物。科学也就由此而发展起来。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

理解

价值中立

社会行动:

目的合理性行动

价值合理性行动

情感行动

传统行动

两种社会结构:

共同体化:社会行动建立在主观感觉到参加者们的共同属性上,―共同属性‖包括感情和传统的,即共同体化可以建立在任何方式的情绪或感情的基础上,也可以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如一种性爱关系、考順关系、一个民族共同体都属于共同体化,家庭是典型的共同体化的社会关系。

社会化: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调节建立在以理性(价值或目的合乎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典型的社会化建立在通过相互允诺的合乎理性的协议之上。

社会行动的合理化:任何现实的行动既有理性成分又有非理性成分。

形式合理性行为的唯一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任何导向这一目标的、可量化的行动都是有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形式合理性是独立于其他价值的,即价值中立的。

实质合理性旨在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是建立在―解放全人类‖等外在的道德理想之上的。

科层制:理想的统治类型为借助官僚体制的行政管理组织进行的统治。其制中之官员的特点有:个人是自由的,仅仅在事务上有服从官职的义务

处于固定的职务等级制度之中

拥有固定的职务权限

根据契约受命,即(原则上)建立在自由选择之上

根据专业业务资格任命----在最合理的情况下,通过考试获得的、通过证书确认的专业业务资格采用固定的币薪支付报酬,大多数有权领取退休金

把他们的职务视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职业

可看清自己的前程:职务升迁根据年资或政绩,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工作中完全同―行政管理物资分开‖,个人不得把职位占为已有

接受严格的、统一的职务纪律和监督

功能主义理论

理论来源:

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斯宾塞;

迪尔凯姆;

社会人类学

拉德克夫-布朗(A.B. Radicliffe-Brown)

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

默顿的中层理论

新概念:角色丛、地位丛、显在功能、潜在功能。反功能、自我实现预言

中层理论: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而统一性的理论试图解释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中的一切观察到的一致性。其中层理论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中层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它更接近于构成可验证的命题的观察资料。

二、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它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如参考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

三、中层理论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系统中去,即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四、中层理论区分出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

五、中层理论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

六、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结构分析范式

强调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在社会和文化结构的诸要素中,有两个方面是最重要的:一是文化上明确规定的目标,二是社会结构所限定的达到这些目标的合法方式。为达到这些目标,每个社会群体都把自己所期望的目标与道德容许的或传统的标准相联系。只有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使遵循它的人感到满意,这种平衡才能保持下去。

三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接受(+)、拒绝(-)、拒绝并代之以新的目标和标准(±)。

社会冲突论

拉尔夫·达伦多夫(Ralf Dahrendorf 1929-)

刘易斯·科塞(Lewis A. Coser 1913-)

针对功能主义过分强调社会和整合,而把社会的不稳定、动乱和冲突一律视为社会的病态等问题,批判吸收韦伯等的社会冲突思想,形成此流派。是对功能主义的一种补充。

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社会观:1、每一社会都时刻服从变迁,社会变迁是普遍存在的;2、每一社会都时刻经历着社会,社会冲突是普遍存在的;3、社会的每一要素都对社会变迁发生积极作用;4、每一社会都建立在某些成员被另一些成员压制的基础上。

冲突的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阶级结构,这种阶级结构不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划分的,而是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权威关系的划分的。

权力是不顾反对而把某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权威是期待他人屈从的合法化的权力。

现代社会围绕―权力‖和―权威‖而形成了两个阶级: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阶级;被迫服从权力和权威的阶级,这两个阶级存在于社会的任何一个组织中。

社会组织不是一个产生于共同愿望的系统,而是一个强制协作的联合体,是具有权威结构的群体。

一旦社会冲突形成了,企图压制和消灭冲突是徒劳无益的。在现代社会中,只能通过制度化来调

社会冲突的结果:引起社会的变迁,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

1、所有统治人员的更换;(革命变迁)

2、部分统治人员的更换;(改革变迁)

3、把被统治阶级的

利益结合到统治阶级的政策中。(最低层次的变迁,可使统治阶级长久地维持其权威的合法性)

科塞的冲突理论

冲突的根源: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对立双方的目的是要破坏以至伤害对方。

现实冲突:为达到某种目标而作为手段的冲突,是指那些由于在关系中的某种要求得不到满足以及没有得到目标的冲突。

非现实冲突:指至少冲突中的一方为―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冲突本身就是目的。

冲突的功能:

群体内的冲突:如果双方不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那么冲突就会对社会结构发挥积极的功能;如果群体内冲突的双方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那么冲突就会造成社会结构的毁灭。

外群体冲突的功能:有利于群体内部的整合。对社会融合及影响,可以把在其他方面毫无联系或对立的个人或群体相互联系起来。并把他们带进一个公共的社会活动领域。

安全阀制度: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

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社会学

后现代主义:原仅指一种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

基本理论倾向:

以强调内在联系的实在性为特征,强调个人与他人、他物的关系是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个性与其身体的关系、他与较广阔的自然环境的关系,与其家庭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等等,都是个人身份的构成性的东西。我们不仅是社会存在者,并由内在关系所建构起来,因而是社会的产物,同时我们又是真正的创造者,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作出自由的反应。

整体有机体:人在自然中,不应有陌生感,更不能对自然采取敌对、敌视或冷淡的态度。人应该和自然的其他族类和平相处,承认它们有它们的经验、价值和目的,建立起和它们之间的亲情关系。这样,人们在自然中将拥有一种家园感和亲缘感,从而取代了现代主义的统治欲。一切事物都是主体,所有的生物都是生命的核心,都有其自身的利益,所有的生物都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

整体是指―完整的整体‖或―流动的整体‖。整体包含于每一部分之中,部分被展开为整体。这就否定了认为部分只具有外在联系的机械论观点。

我们不仅包含在他人之中,而且也包含在自然中。那种认为自然完全独立于我们的存在这外,我们与自然界仅仅存在着外在的―相互作用‖的观点的错误的。

人的―自命不凡‖不仅是一种错觉,而且还是我们人类毁灭性行为的祸根。任何物种它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当它有助于这个生态系统时,才会有自己的价值。

强调过去和未来之间有一种新的时间联系:

从新的立场来重视―过去‖的意义。当下的关系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自身包容了整个过去的经验。每一个个体都包容了过去和现代的反应,即,我们体现着许多流传已久的习惯。

―终极存在‖:只有指向终极存在我们才能区别真正的创造性和破坏性的新生事物。过去建构了人们的本性,而未来虽不能像过去那样决定人的本性,但强调人们的本性中存在未来利益,未来利益的认识参与了人们当下本性的建构过程是重要的。终极存在是永恒的,人指向它,并在生活中追求它,也就必然要思考当下活动对未来利益的影响。

创造性和多元性观点: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人类作为整体显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这种创造性的能量。我们从他人那里接受创造性的奉献,同时我们又是创造性

创造是既尊重无序又尊重有序,即,在创造中既带来自然秩序又带来社会秩序。

多元论观点:事物有许多意义,一事物可以被看成各种各样。―解构‖就是一种双重写作和双重阅读,要从人们认为是统一的文本中,读出不一致和混乱。分析和研究要在多层面上进行,并经常变动概念的层次,转换研究的视角。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1、社会道德价值:

要求公共生活和公共政策必须反映道德价值,尤其是社会的终极价值。

如何提高人个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如何才能用提高人类尊严的方式来消除痛苦;

怎样才能促使人们采取一种能促进他们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

怎样才能在不诉诸法律的情况下解决个人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把个人关系看做一个良好的社会雏形;

应以何种态度和方式对待自然和人类社会;

怎样才能用更具合作性的相互协作方式来取代那种宣扬支配和控制的文化伦理,鼓励人们关心那些他们所属群体之外的人,超越性别和其他差异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和积极负责的关系,鼓励既尊重理性又尊重感情的丰富多彩的政治文化;

如何才能做到每个人对所有人负责,从而尊重文化、种族、伦理、性别、宗教和精神上的多元性。作长远的眼光而不是从狭隘的私利出发去看问题,做出明智的抉择,使生活质量的提高而非无休止的经济增长成为未来关注的焦点,并鼓励诸如平等、自由、简补、节制等价值观念。

2、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及社会政策

在究竟是确保和强化个人权利还是去牺牲个人权利以便最大限度地强化国家权力的问题:如何从所属的众多社会中构成自我,保证个人的权力,对施加于我们的各种复杂影响作出新的综合;如何才能保证个人有机会参与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对社会政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应该怎样才能建立起能够允许并鼓励人们完全负责,鼓励和帮助―中介性机构‖----尊重自我调节的系统家庭、邻里组织等,去恢复由现在的政府执行的一些功能;怎样重新设计我们的机构,才能使我们在社区之外的国家层次上所需要做出的决策和金钱管理更少,通过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机构,把权力落实到最小的并且是有效可行的单位等等。

3、女权主义和后父权制

女权主义以一种新的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男女平等观取代了传统的抽象的男女平等观,并把我们的未来称为后父权制世界。

后父权制:对现代父权制的一种辩证的否定,即,以男女两性所能达到的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平等,于差异中求平等,于平等中彰显个性和独立。这种平等不是女性进入男性领域,用男性标准来要求女性的权益和衡量女性的解放,而是女性以其自身标准而努力做好女人,并从众多不同方式中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

方式来获得解放。

4、生态环境

人类所参与的社会并不仅仅是由人类组成的,我们同物理环境,尤其是包括构成物理环境的生命体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

生物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

我们应以何种方式对待大自然和人类社会;

怎样才能在地球的生态和资源限度内生存下去;用我们的技术知识去迎接高效能经济的挑战;

怎样才能在城乡之间建立起一种更好的关系,促进农业生产;

怎样才能保障人类以外的物种的权利;

城市空间和社区服务:

城市的建造应当尽量少占耕地;

设计更有利于居民们的相互交流沟通;

让居民更大限度地享受到自然建筑的自然之美;

把交通方面的时间和费用降低到最低限度;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尤其是阳光,以便使城市的基础经济变得尽可能的独立和节俭。

怎样才能拥有一种由公共社区控制的教育系统;

寻求一条新途径,把劳动力组织成一种民主的或参与式社区合作社。人们的参与将会变得更直接、更有生机,更少官僚和等级气息。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

强调内在联系、有机性和创造性

强调参与、反对权威、主张权力分散化

第四讲教育与文化学

一、理解文化

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也改造“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生理与心理的、工艺与道德的、自律与律人的)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一般人类学与特殊人类学。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教育人类学与教育社会学。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文化是什么?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law, morals, customs,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Edward Tylor 1871

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

——爱德华.泰勒

―Culture consists of patterns, explicit and implicit, of and for behaviour acquired and transmitted by symbols; the essential core of culture consists of traditional (I.e. historically derived and selected) ideas and especially their attached values; culture systems may, on the one had be considered as products of action, and on the other as conditioning elements of further action.‖

(Kroeber and Kluckholm 1952)

文化是由通过符号获得并传播的外在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文化的核心是由传统的(也就是历史地产生和选择的)观念,特别是附着其上的价值构成;文化系统在一方面可能被认为是行为的产物,而在另一方面则被认为是进一步行动的条件。

——克劳博,克拉克宏,1952

Lausanne Convention (1974)

?Culture is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beliefs (about God, reality, ultimate meaning)

of values (what is true, good, beautiful, normative) of customs (how to behave, relate to others, talk, pray, dress, work, play, trade, farm, eat), of institutions which express these beliefs, values and customs (government, law courts, temples, churches, family, schools, hospitals, factories, shops, unions, clubs etc) which binds a society together and gives it a sense of identity, dignity, security and continuity.‘ 洛桑会议(1974)

文化是一个由信仰(关于神、实在、终极意义)、价值观(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规范)、习俗(如何行为,如何与人交往、以及说话、祷告、服饰、工作、娱乐、贸易、农耕、饮食等)以及表达这些信仰、价值观、习俗的制度(政府、法庭、寺庙、教会、家庭、学校、医院、工厂、商店、团体、俱乐部等)整合起来的系统,这个系统将社会整合起来并赋予它关于身份、尊严、安全以及延续性的意义和理性。

―everything that people have, think and do as members of a society.‖ (Ferraro 2001)

―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的人的所拥有、所思考和所做的一切。‖

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

广义文化:

指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

Basic elements of culture 文化的基本要素

Five Properties of Culture

文化的五个特性:文化是……

Patterns of behaviour 行为的模式

Symbolic符号的– ideas & values

Learned 习得的

Shared 共享的

Dynamic 动态的

1 Patterns of Behaviour

Customs are simple behaviour patterns recognized as meaningful in a society

习俗是一个社会中被认为有意义的简单的行为模式

2 Symbolic – ideas, values

Culture is not just about things, artefacts, but what people understand about those things.

文化不仅与事物和人造物品有关,更是人们对那些事物和物品的理解。

Worldview: How we sort out and classify the world according to certain ideas about the world.

世界观:我们如何根据特定的关于世界的观念对世界进行挑选和分类

3 Learned – forming habits

Culture is learned – for this reason, it is both unconscious and pervasive.

文化是习得的,正因如此,它既是潜意识的也是弥漫的

4 Shared by a community

It is the product of group life and not individually derived.

它是群体生活的产物而不是源于个人

Culture is shared

文化是共享的

Cultures are not monolithic

文化不是单一的

Cultures are said to be both internally consistent and contradictory

文化被认为既是内在一致的也是对立的

5 Dynamic - changes

Culture always entails the element of human action and is therefore not static.

文化总是必须伴有人类行为这一要素,因此它不是静态的

Culture is sometimes thought of as being passed down as tradition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文化有时被认为是如传统一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Think of it as something that has a life and changes with each new incarnation(化身).

把它看作某种具有生命并伴随每个新的化身而不断变化的东西

狭义文化:

指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Culture is a way of life

文化乃生活之道

Culture is a way of coping with one‘s environment

文化是人之应对环境之道

二、文化与教育的基本关系

文化的精神层面可归纳为三方面内容:

1、知识

2、价值规范

3、艺术

文化的精神层面以下述三方面得以实现

文化与教育的联系

作为文化形式的知识价值规范艺术的理论基础是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论伦理学美学

从人类心理的内在表现来看,认识与理智相连,伦理与意志相连,审美与情感相连

与人的内心世界相对应,认识的获得离不开智育,伦理观与善恶观的获得离不开德育,美丑鉴赏力的培养离不开美育

据此,建立了文化与教育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教育与文化传统

(一)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世代沿袭下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

文化传统具有三种重要特性:

第一,文化传统具有巨大的惯性和社会裹挟力

第二,文化传统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三,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二)教育与文化传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般来说,在处于相对稳定的社会中,社会的文化传统与教育总是大致保持着相互适应的功能耦合状态。

一方面,一定社会特有的文化传统(包括一定的政治指导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