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习笔记——7.4 结晶现象

学习笔记——7.4 结晶现象

学习笔记——7.4 结晶现象
学习笔记——7.4 结晶现象

教师寄语:成功源于每一天的努力!

第 1 页 共 2 页

7.4 结晶现象

一、晶体的概念:晶体通常是指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二、结晶:形成晶体过程叫结晶。 三、结晶的方法

1.蒸发溶剂结晶法: 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NaCl 等。

2.降温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一般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KNO 3等。 四、分离混合物方法的选择和操作:过滤法 1.若两种固体混合物,一种可溶,一种不溶。 采取过滤的方法分离。

步骤: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过滤要诀:一贴、二低、三靠。

五、分离混合物方法的选择和操作:结晶法 若两种固体混合物都是可溶的,采取结晶法分离

1、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蒸发,使溶液由不饱和状态变为饱和状态,再继续蒸发

溶剂,使溶质析出。

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物质一般采用蒸发溶剂法。 如: NaCl 固体中混有少量的KNO 3 ,要提纯NaCl 。

2、 降温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析出。 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如KNO 3) 。 如:KNO 3固体中混有少量的NaCl ,要提纯KNO 3 。

练习:1、有169克的硝酸钾和10克的氯化钠固体混合物要得到纯净的硝酸钾, 应采用( )

2、有36克的氯化钠和3克的硝酸钾固体混合物,要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应采用 ( )

3、固体物质A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B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 ①当A 中含有少量B 时,提纯A ,采用( )方法; ②当B 中含有少量A 时,提纯B ,采用( )方法。

过滤和结晶是两种最常用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二者的比较如下:

滤层不同,以及溶解六、粗盐提纯的操作步骤:①溶解 ②过滤 ③蒸发 ④固体食盐洗涤

通过海水晒盐,可以蒸发除去其水分,得到含有较多杂质的氯化钠晶体——粗盐。 1、溶解

①仪器:烧杯、玻璃棒 ②玻璃棒的作用:加快溶解速度 2.过滤

①仪器: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烧杯、滤纸、玻璃棒 ②玻璃棒的作用:引流 ③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3.蒸发

①仪器:带铁圈的铁架台、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 ②玻璃棒的作用:防止液体受热不均,造成液滴飞溅

③注意:待蒸发皿底部有较多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 4、固体食盐洗涤 ——洗涤的目的是把固体食盐表面残留液体洗掉 注意: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四次使用玻璃棒,所起的作用分别是: ①粗盐溶解时,使用玻璃棒搅拌,起加速食盐溶解的作用;

②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流进过滤器,防止液体飞溅。 ③蒸发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④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容器中,称量回收,用它做转移固体的简单工具。

《7.4 结晶现象》习题1

一、选择题

1、过滤时,不需要的仪器或用品是( )。

A 、漏斗

B 、滤纸

C 、滴管

D 、烧杯

2、欲从碳酸钙和硝酸钾的混合物中除去碳酸钙,正确的操作是( )。

A 、过滤—溶解—结晶

B 、溶解—结晶—过滤

C 、溶解—过滤—结晶

D 、过滤—结晶—溶解 3、分离下列各组固体混合物时,适宜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进行分离的是( )。 A 、NaCl 和NaNO 3 B 、CaCO 3和MnO 2 C 、NaOH 和Fe 2O 3 D 、CaCO 3和Na 2CO 3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教案】第4节 光的折射

第4节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 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光的折射,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以及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这些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 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圆形白色屏E(可用2 cm厚木板刷上白油漆)边缘标有均匀刻度,中间开有长方形口,恰好将长方形玻璃容器放进去,容器中装适量的水,并在水中插有可转动的白色屏F(树脂板或塑料板),白色屏E和F可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圆周上有一可移动的激光光源S(可用激光棒).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呢? [生甲]传播方向不改变,仍沿直线传播. [生乙]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如果改变方向,是向介面偏折呢?还是向法线偏折? [生甲]向介面偏折. [生乙]向法线偏折. [师]上面问题的回答谁对谁错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演示1] 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 [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空气中发生反射,同时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同时向法线偏折.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refraction) (二)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 1.教师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结晶现象教案及练习题

新课程有效教学案例之 教学案例 教龄:26年

《 晶体的生长》问题训练-评价单 姓名: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 学号: _指导者: ____________ 审 核人 1、 把4C 时饱和的硫酸铜溶液冷却到室温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溶液变为无色溶液 B 、有白色沉淀析出 C 、有蓝色沉淀析出 D 、无变化 2、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氯酸钾完全分解后,从剩余残渣 中回收二氧化锰,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 、溶解、蒸发、过滤 B 溶解、过滤、烘干 C 、结晶、溶解、过滤 D 、溶解、烘干、过滤 3、室温下,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晶体析出,这是因为 A 、海水一经降温,就会有大量食盐晶体析出 B 、 加热蒸发硝酸钾溶液,开始就会有大量硝酸钾晶体析出 C 、 硝酸钾饱和溶液可以溶解硝酸钾 D 、将析出硝酸钾后晶体后的溶液在冷却,仍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5、适宜使用结晶法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 A 、碳和硫 B 、氯化钠和硝酸钾 C 、硝酸钾和碳酸钾 D 、铁合铜 6关于晒盐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析出盐 B 、 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氯化钠蒸发出来 C 、 降低温度使氯化钠析出 D 日光照晒后,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7、 把食盐水放在敞口容器里,让水分蒸发,溶液首先达到 _________________ 继续蒸发就会有 ______________ 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 质,一般就采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方法得到固体。 8、 多数物质热的饱和溶液降温后,就会有 _____________ 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 ( ) A 、氯化钠溶解度变小 C 、溶剂质量减小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D 、溶液变成部饱和溶液 )

学习笔记——7.4 结晶现象

教师寄语:成功源于每一天的努力! 第 1 页 共 2 页 7.4 结晶现象 一、晶体的概念:晶体通常是指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二、结晶:形成晶体过程叫结晶。 三、结晶的方法 1.蒸发溶剂结晶法: 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NaCl 等。 2.降温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一般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KNO 3等。 四、分离混合物方法的选择和操作:过滤法 1.若两种固体混合物,一种可溶,一种不溶。 采取过滤的方法分离。 步骤: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过滤要诀:一贴、二低、三靠。 五、分离混合物方法的选择和操作:结晶法 若两种固体混合物都是可溶的,采取结晶法分离 1、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蒸发,使溶液由不饱和状态变为饱和状态,再继续蒸发 溶剂,使溶质析出。 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物质一般采用蒸发溶剂法。 如: NaCl 固体中混有少量的KNO 3 ,要提纯NaCl 。 2、 降温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析出。 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如KNO 3) 。 如:KNO 3固体中混有少量的NaCl ,要提纯KNO 3 。 练习:1、有169克的硝酸钾和10克的氯化钠固体混合物要得到纯净的硝酸钾, 应采用( ) 2、有36克的氯化钠和3克的硝酸钾固体混合物,要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应采用 ( ) 3、固体物质A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B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 ①当A 中含有少量B 时,提纯A ,采用( )方法; ②当B 中含有少量A 时,提纯B ,采用( )方法。 过滤和结晶是两种最常用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二者的比较如下: 滤层不同,以及溶解六、粗盐提纯的操作步骤:①溶解 ②过滤 ③蒸发 ④固体食盐洗涤 通过海水晒盐,可以蒸发除去其水分,得到含有较多杂质的氯化钠晶体——粗盐。 1、溶解 ①仪器:烧杯、玻璃棒 ②玻璃棒的作用:加快溶解速度 2.过滤 ①仪器: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烧杯、滤纸、玻璃棒 ②玻璃棒的作用:引流 ③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3.蒸发 ①仪器:带铁圈的铁架台、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 ②玻璃棒的作用:防止液体受热不均,造成液滴飞溅 ③注意:待蒸发皿底部有较多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 4、固体食盐洗涤 ——洗涤的目的是把固体食盐表面残留液体洗掉 注意: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四次使用玻璃棒,所起的作用分别是: ①粗盐溶解时,使用玻璃棒搅拌,起加速食盐溶解的作用; ②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流进过滤器,防止液体飞溅。 ③蒸发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④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容器中,称量回收,用它做转移固体的简单工具。 《7.4 结晶现象》习题1 一、选择题 1、过滤时,不需要的仪器或用品是( )。 A 、漏斗 B 、滤纸 C 、滴管 D 、烧杯 2、欲从碳酸钙和硝酸钾的混合物中除去碳酸钙,正确的操作是( )。 A 、过滤—溶解—结晶 B 、溶解—结晶—过滤 C 、溶解—过滤—结晶 D 、过滤—结晶—溶解 3、分离下列各组固体混合物时,适宜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进行分离的是( )。 A 、NaCl 和NaNO 3 B 、CaCO 3和MnO 2 C 、NaOH 和Fe 2O 3 D 、CaCO 3和Na 2CO 3

人教版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光现象 第4节 光的折射

人教版2020年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4节光的折射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下列图中的四种情景,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树荫下形成圆形光斑B.斑马倒影 C.树枝错位D.日全食 2 . 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情形,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N′是界面B.入射角等于60°C.折射角等于40°D.MM′的左边是空气 3 . 如图所示,有一束光线射入杯中,在杯底形成光斑,逐渐往杯中加水,光斑将 A.向右移动B.向左移动C.不动D.无法判断 4 . 如图,一束光与镜面成30°角入射,以垂直纸面的直线为轴绕O点转动平面镜,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恰好垂直,则镜面应()

A.顺时针转动30°B.逆时针转动30° C.顺时针转动15°D.逆时针转动15° 5 . 如图所示,将一透明的空心玻璃球(空心部分很大,玻璃很薄)放入水中,一束平行光从左侧入射,则从玻璃球右侧射出的光线将() A.不改变传播方向B.发生会聚现象 C.发生发散现象D.无法确定 6 . 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 A.彩虹 B.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 C.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彩色的光带 D.阳光下,树木在地面上形成的影 二、多选题 7 . 下列成语与其物理知识相符的是() A.凿壁偷光﹣光的直线传播 B.井底之蛙﹣光的直线传播 C.猴子捞月﹣光的反射 D.杯弓蛇影﹣光的折射 三、填空题 8 . 小明在沂河岸边晨练时发现河面上“轻烟缥缈”,这是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看到水中“嬉戏” 的小鱼,这是光的现象;闻到空气中“醉人”的花香,这是分子的结果;做完“拍手操”后,感觉手发热,这是通过的方式改变了手的内能. 9 . 日晷仪是古代人们用来计时的一种工具,通过观察直杆在太阳下的影子所在的位置就可知道时间,如图所示。日晷仪计时利用了_______原理,如果阴影是由长变短,则表示时间为_________(填“上午”或“下午”)。“一

金属结晶的现象

第四讲金属结晶的现象及条件 第一节金属结晶的现象 一、主要内容: 金属结晶的宏观现象 金属结晶的微观现象 二、要点: 金属结晶的热分析曲线,热分析法,过冷现象,过冷度,结晶潜热,金属结晶的热分析曲线分析,金属结晶的微观过程分析,形核,晶核长大。 三、方法说明: 首先介绍热分析法,说明热分析曲线,介绍金属的热分析曲线的特征,说明过冷现象,过冷度,结晶潜热,金属结晶的微观现象,可举例说明晶核的形成和长大的过程,如窗花,盐,冰,植物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形核、长大的理解。 授课内容: 物质从液态冷却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凝固后的物质可以是晶体,也可以是非晶体。若凝固后的物质为晶体,则这种凝固称为结晶。 一、金属结晶过程中的宏观现象 热分析法:将纯金属放入坩埚中加热熔化成液态,然后插入热电偶测量温度,让液态金属缓慢而均匀的冷却,用X-Y记录仪将冷却过程中的温度与时间记录下来,获得冷却曲线,这种实验方法叫热分析法。如图 图1 热分析实验装置示意图图2 纯金属的冷却曲线 2、热分析曲线:纯金属的冷却曲线,即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3、过冷现象:金属的实际开始凝固温度Tn总是低于理论凝固温度Tm的现象。 4、过冷度:理论凝固温度与实际开始凝固温度之差,即Δ T=Tm-Tn。 结晶潜热:金属熔化时从固态转变为液态需要吸收热量,而结晶时从液态转化为固态要放出热量,前者叫熔化潜热,后者叫结晶潜热。 二、金属结晶的微观过程 金属的结晶是一个晶核的形成和晶核的长大过程。

第二节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 第三节金属结晶的结构条件 一、主要内容: 金属结晶的驱动力和热力学条件 结构起伏的概念 二、要点: 热力学第二定律,物质系统,自发过程,熵的概念, 金属结晶过程液固两相自由能之差的推导, 液相、固相自由能随温度变化示意图 晶胚,晶核,近程有序,远程有序,液态金属的结构,液态金属中不同尺寸结构起伏出现的几率,最大结构起伏尺寸与过冷度的关系 三、方法说明: 熵,物质系统,自发过程等概念较抽象,打比方形象的说明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用液态金属的宏观特性解释液态金属的微观结构,解释金属结晶的微观过程,讲清晶胚,晶核等概念及影响因素,说明金属结晶的结构条件 授课内容: 第二节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等温等压下,过程自发进行的方向是体系自由能降低的方向。自由能G 用下式表示: G=H-TS, 式中,H是焓;T是绝对温度;S是熵,可推导得 dG= Vdp- SdT。 在等压时,dp=0,故上式简化为: dG=- SdT。 由于熵恒为正值,所以自由能是随温度增高而减小。 图3 自由能随温度变化的示意图

【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7.4结晶现象》教案

7.4结晶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了解结晶现象。 2.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晶体与结晶、混合物的分离。 教学难点: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对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50mL,下列操作后的溶液是否饱和? ①取出10mL后 ②加热至80℃ ③冷却至10℃ ④恒温下加水 ⑤恒温下蒸发水 ⑥恒温下加入KNO3固体 2.已知KNO3的溶解度20℃为32g,40℃为64g。现有100g水与32g KNO3 组成的20℃的饱和溶液,当加热至40℃是,需加入多少克KNO3才能达到饱和? [引入新课]将上述第2题得到的40℃的饱和溶液,又冷却回20 ℃,大家猜想一下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板书]7.4结晶现象 [展示目标] 1、认识晶体及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210-211页内容。思考晶体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一.晶体: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 [观察活动]【实验7-9】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 实验现象:硫酸铜的饱和溶液冷却后,析出蓝色的硫酸铜晶体; 硫酸钠的饱和溶液冷却后,析出无色的硫酸钠晶体。 [板书]二.晶体的形成: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有两种方法: 1.保持溶剂的量不变,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2.蒸发溶剂,使溶剂的量减少; [设问]1.氯化钠与沙子混合在一起,有什么方法使它们分离而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2.氯化钠与硝酸钾两种可溶性固体混合,还能用上述方法吗? [自学指导2]阅读课本211页内容。思考怎样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 [实验活动]认真观察【实验7-10】,完成课本212页填空。 [板书]三、怎样分离混合物? 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 性杂质。 2.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操作指引]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一贴:滤纸紧贴在漏斗内壁上。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盛液烧杯口紧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中部(让滤液沿玻璃棒缓缓地流入漏斗);玻璃棒末端斜靠三层滤纸一边(避免将滤纸戳穿);漏斗里的液体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否则液体会从滤纸和漏斗壁之间流下,使固体混入滤液)。 [小结板书] 一.晶体: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 二.晶体的形成: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有两种方法: 1.保持溶剂的量不变,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2.蒸发溶剂,使溶剂的量减少; 三、怎样分离混合物? 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 2.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科学实验教案 水结冰了

《水结冰了》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杯、试管1支、8 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 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 通过争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了解冰的特征。水可以变成冰,通过比较渗透由液态水可以变成固态冰的物理变化。)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师: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预设:(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为了保温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3、师:清楚怎么做了吗?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注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师:现在你能回答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快结冰,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原因,比如水不纯、水量太多、试管尽量细短、加入的盐不够等。边“思”变“行”,变“行”边“思”,从而得出温度的变化导致了水结冰。) 5、师: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预设: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降到0℃时,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成了固态的冰。) 三、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冰。

第六册LookAtTheMonkey(林雪虹)

PEP6 Unit5 Look At The Monkey Part A Let’s talk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本课会话,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2、能对会话进行拓展。 教学重点: 学习询问她//它在做什么及回答:What is she/he/it doing? She /he /It is… 教学难点: 1、句型:What is she/he /it doing? She/he/it is… 2、能够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所学对话。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录音带、有关动作的单词卡片、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Warm-up and revision 1、Greeting and free talk.(自由会话) How are you ? / It’s time for English. What are you doing? / What are you doing?(个别学生)/ What am I doing? / There are many teachers in our classroom. What are they doing? 2、Do the actions.(热身活动) Walking, walking, I am walking. Running, running, I’m running.

Jumping, jumping, I’m jumping. Swimming, swimming, I’m swimming. Flying, flying, I’m flying. 3、Listen and read.(小组竞赛:教师说动词的原形,学生说出它的ing 形式。) eg. T: fly, fly Ss: flying, flying, f-l-y-i-n-g.(拍手) 4、Play a guessing game.(猜测活动) (1) 请一些学生看词组做动作,师问What is he/ she doing? (2) 请四位学生分别带上动物头饰,看单词做动作。师问Look at …What is it doing? 5、Pair work:利用Let’s learn.图片内容进行问答练习。 eg: T: Look at the tiger. What is it doing? Ss: It’s running. 二、Presentation 1、Let’s try.(完成书中的练习。) 2、T: Today is a fine day. I’m in the nature park now. There are many animals in it. What animals can I see? And what are they doing? Open your books, turn to page 57.(小组比赛:学生看主情景图5秒后合上课本,师提问。) How many …can you see?/ What is/are…doing? 3、Free talk:(问答环节)

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 光现象 第4节光的折射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4节光的折射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光线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光线的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B.光线的传播方向不一定会发生改变 C.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D.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 . 下列事例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手影 B.渔民叉鱼 C.潜望镜 D.探究平面镜成像 3 . 一束光线斜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与界面成20°角,反射光线跟折射光线的夹角恰好是90°,则入射角、折射角分别是 A.70°、20°B.20°、20°C.20°、70°D.70°、70° 4 . 如图所示,下列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水中倒影B.照镜子C.铁棒“断折”了D.人在屏幕上的影子 5 . 潜水员从水中看到的岸上树的树梢比它实际的位置要高,如图所示的光路图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A. B. C. D. 6 . 如图所示,2018年1月31日晚上,我们观赏到天象中著名的“红月亮”,这是月食最精彩的部分,下列与月食形成原因相同的光现象是 A.放入水中的筷子“折断B.自行车尾灯反光 C.小孔成像D.潭清疑水浅 7 . 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在漫反射现象中光路不可逆

C.同一个人离平面镜越远所成像越小 D.在折射现象中,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8 .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中,其中一幅所反映的光学原理与其他三幅不同的是A.瞄准鱼下方叉鱼 B.水中的倒影 C.照相机 D.水中的筷子 二、多选题 9 . 下列现象与光学知识对应正确的是 A.影子的形成——光的直线传播 B.“海市蜃楼”的形成——光的反射 C.湖水中青山的倒影——光的折射 D.雨后天空出现彩虹——光的色散 10 . 关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了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可在空气中喷些烟雾,水里滴些牛奶 B.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C.当入射光线垂直于分界面时,折射角为 D.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金属材料教案-金属的结晶

广东省技工学校文化理论课教案 共 3 页第1页 科目金属 材料 二章一节课题金属的晶体结构 授课 日期 9.14 课 时 1 班级12机电班 授 课方式讲授、分析、演示 作业 题数 2 拟 用 时 间 0.2 小 时 教学目的1、了解金属晶体结构的概念 2、掌握金属晶格的类型 选 用 教 具 挂 图 重 点金属晶格的类型 难 点 金属晶格的类型 教 学 回 顾 第一章内容。 审阅签名:年月日

共 3 页第 2 页导入:由初中所学的物理中,玻璃,松香等引入课题,提问学生,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然后提问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分引入新课 新课 一、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凡原子呈有序、有规则的排例的物体。 非晶体:物质内部凡原子呈无序堆积状况的如松香沥查。 2、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固定熔点非晶体没有。 二、晶体结构的概念 1、晶格和晶胞 晶格是由许多形状、大小相同的最小几何单元重复堆积而成的,能够完整地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2、晶面和晶向 晶体中由一系列原子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 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中心的直线,可代表晶格空间排列的一定方向,称为晶向 三、金属晶格的类型(画图表达让学生观看) 金属晶格的类型很多(正方晶系、立方晶系正交晶系、六方晶系)等但绝大多数(85%)金属属于以下三种晶格

共 3 页第 3 页 3、体心立方晶格 晶胞是一个立方体,原子位于立方体的八个顶角上和立方体中心原子位于立方体八 个顶角上的原子只有原子的1/8食欲此类型金属有a-Fe(a-铁) 钨(w)钼(Mo)洛(Cr)等。 4、面心立方晶格 晶胞也是立方体,原子位于立方体八个顶角和立方体六个面中心食欲这种类型有铝(Al;)铜(Cu)γ-Fe(γ-铁)等 5、密排六方晶格:晶胞是正六棱柱体,原子排列在柱体每个顶角上和上、下 底面中心,另外三个原子排在柱体内,属于这中类型金属有镁(Mg)锌(Zn)铍(Be)等。 小结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金属晶格的三种类型 布置作业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课堂) 2、P25 1,2(课外)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7.4 结晶现象教学设计

7.4 结晶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体验粗盐提纯的过程与方法。 4.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过滤和结晶两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教学难点 过滤法和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对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50mL,下列操作后的溶液 是否饱和? ①取出10mL后②加热至80℃③冷却至10℃ ④恒温下加水⑤恒温下蒸发水⑥恒温下加入KNO3 固体 2.已知KNO3的溶解度20℃为32g,40℃为64g。现有100g 水与32g KNO3组成的20℃的饱和溶液,当加热至40℃是,需加入多少 克KNO3

才能达到饱和? [引入新课]将上述第2题得到的40℃的饱和溶液,又冷却回20℃,大 家猜想一 下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板书]一.晶体: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 [阅读]P.210 图7-14 美丽奇特的晶体 [设问]晶体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二.晶体的形成 [观察活动]【实验7-9】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完成课本空白)[板书]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讲解]在实际生产中,常常需要是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如从 蔗汁中提 取砂糖,从海水中提取精盐。 [设问]【实验7-9】中可制的晶体,那么结晶法有什么应用呢?[板书]三.结晶法的应用 [探究活动]【实验7-10】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方法 【教师深入实验小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1、学生分组讨论: ①通过观察,比较精盐与粗盐的外观和精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 你得出什么结果? ②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你采取什么方法? ③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怎样设计?

短短两分钟,人性善恶大挪移----港版、内地版《神探》之区别

短短两分钟,人性善恶大挪移 ——港版、内地版《神探》之区别 经典语录:所有人都有鬼,就你一个没有。如果是真的话,那就是你有问题。 先看一下和影片一样神奇的真实案件,也是《神探》创作的起源。 2001年3月14日,香港警方接到匿名投诉电话,称荃湾石围角邨石桃楼552号住宅有噪音滋扰附件居民,警方派当值警员梁成恩前往调查。梁警员上楼不久便遇害身亡,尸体颈部左边发现刀伤,左眼眉、左背、左手臂及后脑连中五枪。经弹道检查核对,凶手是用梁警员的佩枪将其射杀,而案发后此枪及余下七发子弹丢失。警方备案,称丢失警枪为“鬼枪”。 同年12月5号,荃湾丽城花园恒生银行发生持枪劫案,凶手蒙面,在枪杀一名银行警卫后,光天化日之下劫走现金50余万。法医检测结果,警卫体内取出的四枚弹头均为“鬼枪”射出。血案再现之后,香港警方将悬赏金额上调至200万。 此后五年时间,警方调查陷入僵局,案情依然扑朔迷离。 2006年3月17日凌晨1时15分,西九龙区警员接到总台通知:“在尖沙咀广东道与柯士甸道交界处的一条行人隧道内传出数声枪响,速往查看。”在案发现场警方发现倒在血泊中的三个人:两名巡逻警察(曾国恒与冼家强)和一名便装男子(此人为现职警察徐歩高)。警方核实,冼面部中一枪、曾面部和大腿

各中一枪,三发子弹均由徐歩高手中的枪膛射出,此枪正是警方苦寻五年未果的那把“鬼枪”,而警方手中所有证据均显示徐歩高就是以上三件血案的凶手。 案件一经公开,全港震惊。在香港警察165年的历史中,警员互杀和案件只有两例。1966年,两名水警在办案时被同伴枪杀,其中一位受害者是任达华的父亲。而2001年的梁警员被杀失抢案正是由助理警务处长的任达华兄长任达荣负责侦破。当年梁成恩身中五枪,在其五周年祭日后的第三天,凶手徐歩高同样五枪毙命。而徐的警员番号正是:53533.一切在冥冥之中仿佛早有注定。 事后各大传媒请来心理专家从徐歩高幼年的坎坷经历一直分析到他在警职上13年来一直不得升迁的压抑,用犯罪学里的“迷乱理论”来解释为何徐是个人前的好家人、好警察,在背后却成了连犯血案的“警魔”。但在理性分析的背后,案件仍有诸多疑点无法解开。当时徐是从身后袭击曾、冼二人,而曾在头部中弹之后,为什么还能够准确地连发五枪击毙徐歩高?而且警方在赶到案发现场时,曾的警枪居然稳稳当当装在枪套里,这一点根本无法解释,除非有神秘的第四人在场。而警方通过监视画面发现徐是乘机车前往案发现场,他的口袋里也有机车钥匙,可案发之后机车却不翼而飞。香港大公报随后也刊发文章,警方神秘人士指出之前公开的调查报告有假,徐歩高身上的部分子弹竟是由“鬼枪”所发射。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4节光的折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年级八科目物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第4节光的折射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 2.3.3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一、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是在学习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而新教材将本节教学要求定位在认识光的折射规律上,注重学生的折射现象的感知、体验和折射规律的探究。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入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时的折射规律。 3.知道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过程与 方法 1.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在探究中让学生养成主动交流和相互协作的习惯。 四、教学重教学重 点 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

点难点教学难 点 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五、教法学法观察法、演示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1.影子说明了光在介质中沿传播 2.谁知道光的反射定律?反射时光路是的 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过渡: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吧: 清澈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小明就贸然跳下去 想洗个凉水澡,哪曾想池水却很深,淹过了小明的脖子,于是他惊慌 失措,大呼救命。 引导: 小明差点被淹死!对此,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何池水看 起来比实际的浅呢? 引入:要解释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学习光的折射。 引导: 我们已经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从空气射向水面 会发生反射。那么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或者光从玻璃进入空气,其传 播方向又将会怎样呢? 课件展示光的折射例子引领学生根据现象总结: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 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视频播放】光的折射 引导学生总结: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等、 光路可逆 感受故事的情趣, 自然地进入新的 求知状态。 感受生动形象的 科学漫画所反映 的情景,思考:这 与物理知识有什 么关联呢?

第七章第四节 结晶现象

第七章第四节:结晶现象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了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知识后,已经知道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中,物质的溶解度是有一个限度的。如果条件发生改变,溶液中的溶质超过了溶解限度,就会变成固体析出,这就是结晶现象。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设疑,让学生猜想,再观察实验,发生概念。通过学生实验活动,粗盐提纯,掌握过滤操作。课后学生实验制作晶体,加深对晶体的认识,提高动手实验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冷却热饱和溶液会析出晶体,具备一定分析、实验操作能力,但对晶体和结晶概念容易混淆,应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加以区别,使学生明确晶体是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而结晶是一个过程。对物质的结晶,应与物质的溶解过程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结合固体物质的溶解、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 2)初步学习除去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实验方法。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常见晶体、晶体形成等活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获取、加工信息能力。 2)通过制造晶体、分离混合物等的分组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晶体、制造晶体,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分离混合物等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结晶现象; 2、除去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实验方法。 难点:结晶的原理 教学工具:多媒体播放器、蒸发皿、酒精灯、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漏斗、滤纸等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1.教学情景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蜂蜜结晶,是好是坏? 学生观看视频,联系生活实际,初步形成晶体、结晶概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展示美丽奇特的晶体图片。 教师讲解晶体的概念:晶体通常都有规则的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学生观看图片,感受物质世界的奇妙。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3.观察活动: (1)把一瓶蜂蜜放在冰块中冷冻一会儿 (2)用玻璃片(碎烧杯或碎试管玻璃片即可)加热少量食盐水至蒸干教师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思考: (1)晶体与结晶有何区别? 晶体是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结晶是一个过程,晶体是名词,结晶是动词。 (2)形成晶体的两种不同方法,为什么他们会析出晶体? 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和蒸发结晶,实验1是因为蜂蜜中葡萄糖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适合于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少的情况,实验2是因为溶剂量减少而结晶,蒸发结晶适合于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 (3)对于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的情况,怎样让它析出溶液中的溶质? 采用加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析出溶液中的溶质。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问题,小组之间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养成与同学讨论、合作学习的习惯。 4.学生分组实验活动: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方法。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食盐与沙子混合在一起,大家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分离而得到纯净的食盐? 教师指导每一步骤实验操作要领,启发学生思考: (1)过滤的操作要点有哪些? 一贴:滤纸紧贴在滤斗内壁上。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盛液烧杯口紧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中部, 玻璃棒紧靠在三层滤纸一边, 漏斗下端紧靠接液烧杯内壁 (2)在粗盐提纯过程中,将食盐溶液蒸发至有较多固体析出后,应停止加热, 为什么? 利用余热将余下溶液蒸干,防止食盐固体溅出。 (3)通过本实验制取的精盐是否为纯净物质?为什么? 不是纯净物,因为溶液中可溶性的物质也会通过滤纸进入到过滤后的食盐溶液中。 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基础的科学探究活动,掌握过滤操作的技巧。

溶解度教案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 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3. 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结论的推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教学难点 确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有前提条件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手持一杯水,问:“我这些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呢?一勺、两勺?” 过渡: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二、新课教学 1. 实验9-5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5,明确实验内容及步骤。 投影方案,以实验简图的形式,更显直观、生动,便于明确情景、理解内容。 精品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 结论:①5 g NaCl在20 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 g NaCl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不能溶解完。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问题启发:怎么让这部分没溶解的NaCl再溶解掉? 学生:“再加水。” 学生实验验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写在教材第33页的表格中。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水多溶解的食盐就多,水少溶解的食盐就少。水的量一定时溶解的食盐是有限度的。 过渡: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在一定量的水中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呢? 2. 实验9-6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6,明确实验情景,按步骤进行分组实验。然后提出实验中需思考的问题: (1)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后硝酸钾到哪里去了? (2)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溶解溶质硝酸钾的量的变化? (3)“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的溶解量是一定的。”我们从实验9-5得到的这个结论是否严密?如果也升高温度,溶解溶质食盐的量是否也会变? (4)溶剂(水)的量一定、温度一定时,与其所溶解溶质的量有什么关系?所能溶解溶质硝酸钾的量是否有限?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写教材中的表格。 (冷却至有晶体析出,需要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升高温度,KNO3溶解的量增加。结合生活常识,热水比凉水溶解固体物质的能力强。水的量一定、温度也一定时,溶解的硝酸钾是有限度的。 结论:①5 g KNO3在20 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 g KNO3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不能溶解完。即KNO3在一定量水中,一定温度下,不能无限制溶解。 3. 饱和溶液 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第34页第一自然段,形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不饱和溶液。 引导学生分析:从以上两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 精品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4节光的折射优化练习

第4节光的折射优化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 在沙漠中形成的“海市蜃楼” B. 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C. 太阳光下旗杆形成的影子 D. 树木在水中形成的倒影 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入射角为45°,则折射角可能是() A. 0° B. 28° C. 45° D. 55° 3.如图所示,空容器的左侧有一支红光笔发出一束光投射到容器侧壁上,在A点形成一个红色的光斑,在向容器中加水的过程中,红色光斑将会() A. 向上移动 B. 向下移动 C. 先不动再向下移动 D. 先不动再向上移动 4.某同学站在平静的水池看到“鱼在云中游动”的现象,对看到的这一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鱼是折射形成的实像,云是反射形成的实像 B. 鱼是折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C. 鱼是反射形成的实像,云是折射形成的实像 D. 鱼是反射形成的虚像,云是折射形成的虚像 5.潜入水中工作的潜水员在水中看见岸上的路灯,图中符合实际的光路示意图是() A. B. C. D. 6.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许多优美的诗词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也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下列诗词与对应的物理知识有误的一项的是() A.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 B.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看到水中游鱼细石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 “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呈红色是因为它能反射红光 D.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实际是固态,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

7.手电筒发出的光竖直向下照射到一个空烧杯底部,光线投射到烧杯底部形成一个圆形光斑(如图中虚线所示).当再向烧杯中注水到一定高度时,烧杯底部的光圈会变为如图中的() A. B. C. D. 8.远看浅浅的河水,一旦涉入其中后,会发现水的实际深度比看到的要深许多.造成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发生了折射 C. 光发生了反射 D. 某些人的幻觉 9.夜间潜水时,水面下的人与岸上的另一人以光互传信息,如图所示,图中可能是光信息传播路径的是( ) A. 甲丙 B. 甲丁 C. 乙丁 D. 乙丙 10.如图所示,两块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玻璃砖A和B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斜边平行且相距一定距离.一条光线从空气中垂直于玻璃砖A的直角边射入,从玻璃砖B的直角边射出,射出后的位置和方向可能是图中的)() A. 光线a B. 光线b C. 光线c D. 光线d 11.古诗中“潭清疑水浅”和”明月印秋池”描述的分别是光的() A. 反射、反射 B. 反射、折射 C. 折射、反射 D. 折射、折射 12.植树时,要想判断这行树直不直,采用的方法是:人站在第一棵树前面,如果后面的树都被第一棵树挡住,说明这行树栽直了,其理由是( ) 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折射现象 C. 光的发射现象 D. 平面镜成像 二、填空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