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北省邢台市高中历史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B课时训练

河北省邢台市高中历史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B课时训练

河北省邢台市高中历史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B课时训练
河北省邢台市高中历史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B课时训练

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B卷能力提升

1.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 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2.《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3.唐代多有严禁各级官员从事工商业的规定.而宋代则多有皇室成员利用权力之便从事商业的记载,这说明()

A.唐代工商业秩序管理规范 B.宋代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C.唐代注重保护民间工商业 D.宋代的工商业政策较为宽松

4.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5.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

6.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夷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澳门管理 B.取消外交活动 C.严控中外接触 D.禁止海外贸易

7.“尝考历世盐法……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为牢盆(国家发放的煮盐工具)之制。自是历代皆踵行之。计其利,于军国之费略于半,唐宋及元因之。有加无瘳(减损),大抵率由养兵多而资费广,故不能革也。”下列对该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历代政府都实行垄断食盐经营制度B.垄断食盐经营的目的之一是解决财政问题C.“故不能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识 D.该制度阻碍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8.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

9.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D.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10.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B.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有利于农业经济商品化

11.《渭南文集·东阳陈君义庄记》记载:陆游认为:“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降为皂隶”,……《西关章氏族谱》记清代徽洲绩溪人章策,父卒后,弃儒就贾),而且士大夫也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商贾之道”,就连明代“楚王宗室”也“错布市厘”,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包汝楫《南中纪闻》),以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黄省曾《吴风录》)。这一变化说明()

A.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封建士商秩序有所松动

12.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是“关市高而不征”,即只稽查是否有违法行为,而并不收税。汉代说是对商人要“重租税以困辱之”,其实主要是实行国营工商业以取利。(唐朝)杨炎行两税法,才正式收取商业税,对坐商按户征收资产税,对无居处而行商者,向所在州县税三十之一,并且说要“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这就是说要使行商与农民、坐商、手工业者都一样向国家纳税,不允许他们有侥利,即多余的利润。……到了宋代,由于工商业的繁荣,国家的商业税收越来越重要,有时它的数量超过了田赋收入。

材料二中国从战国时代起,逐渐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因为商鞅变法成功,秦因此富强,汉代遂也继承这一思想,并逐渐发展为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加以推行。……与此同时(宋代),社会上对商人的看法也有变化,认为工商皆是本业,不应歧视他们。而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商人的地位已经得到提高。

——以上均摘自马克圭主编《世界文明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国家与私人工商业间的主要关系。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简述“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含义。根据材料二,归纳“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过程。

(3)有人认为“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请运用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状况,简要评价这一结论。

餐桌上的经济史

大家都乐于谈论餐桌上的经济学,因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居家过日子,一顿也离不了。餐桌上的经济史却是一门寂寞的学问,大鱼大肉,大快朵颐,用得着问他们的来历出身么,这种“只问用不用,不问知不知”的痛快是吃饭的乐趣。求知的乐趣却是“不问用不用,只问知不知”,放下筷子后,我们还可以继续享受求知的乐趣,研究一番餐桌上的经济史,问一问餐桌上粮食蔬菜的由来。

我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品种丰富多样,起源于我国的农作物有小米、水稻、大豆、白菜、茶树等几十种。外来农作物也不少,它们传入我国后,不仅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餐桌。

农史专家、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闵宗殿对海外农作物传入问题有专门研究,他认为,在我国现有的农作物中,约有四十多种是来自国外的。笔者在广泛收集材料的基础上,整理了42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的资料,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以飨读者。

注:其他名称一项主要指古籍记载的该农作物的名称。

由表格可知,外来农作物传入集中在汉朝、唐朝和明清时期,特别是汉朝和明清时期,出现了外来农作物传入的两个高峰。

这主要归功于两次里程碑式的探险活动:张骞通西域和新航路的开辟。张骞出使西域后,大量西域农作物传入我国,后来的古籍便夸称这些农作物是张骞从西域引进,表格中前十种农作物都可以在古籍中找到这样的说法。这样的说法未必可信,却可以理解。例如华夏始祖黄帝,史载他发明指南车、制音律、创医学等,这种把一切好事都加在一个受人敬仰的英雄人物身上的例子屡见不鲜。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五大洲的隔绝状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许多原产美洲的农作物走向世界,来到中国。其中有蔬菜水果,更有一些粮食作物,如玉米、红薯和马铃薯等。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困境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讲了两种经济发展状况,令人深思。一种是英国工业革命。另外一种是中国明朝中叶江南地区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没能发展壮大,或者说胎死于封建社会的腹中。

我们把英国革命和中国资本主义做一下比较。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萌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形态。它具备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些要素。但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具备,力量不足够强大,还不能独立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一般形态。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假设:如果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不被打断,中国的资本主义也会发展壮大,进而中国有可能也发生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从而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我们先来看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是1765-1840年。早在1640年英国就爆发了克伦威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并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权的绝对控制。这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最大障碍。

(2)资金:英国工业革命资金源于本国人民的积累,海外扩张、掠夺以及黑奴贸易。这些资本原始积累就为英国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3)劳动力:15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出现过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的现象。这就是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一无所有的贫困无产者。为了谋生,他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从而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雇佣工人。

(4)市场:英国国内政治稳定,国内统一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国内市场。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日不落帝国。广阔的殖民地成为英国的海外市场。英国不仅可以从这些殖民地掠夺原料,还可以倾销工业品。在生产---消费这一模式刺激下,就带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附带说一下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英国工业革命以纺织业为先导,然后是冶金、采煤等部门。但实际上在这场革命中起重大作用的却是重工业的迅猛发展,即所谓煤铁革命。如果没有这个煤铁革命,工业革命是不可想象的。

重大科技发明也是考察工业革命不可忽略的因素。正是由于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才带动英国纺织业的进步,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解决了工业革命发展的动力瓶颈问题,从而使工业革命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

对比英国工业革命,不难发现中国明朝中叶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困境:

(1)缺乏制度保障。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得益于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该政权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如轻税收、实施专利制度、推行重商主义。反观中国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外交政策上推行闭关锁国,经济上沿袭重农抑商政策。面对初露的资本主义萌芽,明政府没有鼓励和扶持,而是极力压榨和摧残。举个例子:苏州市明朝纺织业中心,也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最为明显的地方。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901年),织造太监孙

隆来到苏州检查税收情况,以此为生财之道,设立了名目繁多的税项,结果使得“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当地受到很大打击。

(2)资金匮乏。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资金可以考虑两个来源:官府和私人。中国古代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并且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商业都由政府控制。表面看来,政府应该可以积累数量可观的货币并以此投入扩大再生产。但实际情况是,这些工商利润绝大部分被封建国家用作行政、军事等开支,其中不少财富被皇室贵族和各级官府挥霍浪费。显然,依靠政府难以积累起发展工商业的资金。再来看私人。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存在私营工商业,然而私营工商业主并没有积累起大量资本,而且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也十分困难。原因是经营工商业风险大,所以许多人有钱后更愿意去购买土地,而不是用于工业生产。

(3)自由劳动力的缺乏。中国明代江南地区存在大量雇工,但雇工不等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具体来讲:江南地区出现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中的机工出卖劳动力。但这种雇佣关系具有临时性,今天你呼我织,明天另走他家。并没有像英国工业革命中的工人一样依附于工厂。另外许多雇工缺乏自由身份。他们有自己的土地,只是农闲时节出来赚取生机,补贴家用。再加上中国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自耕农是农民的主体,尽管他们在温饱线上挣扎,但很少有人愿意离开土地靠出卖劳动力过活。

(4)市场狭小。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很难培育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再加上农民生活的艰苦,他无力购买工业品。明朝开始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压缩了海外市场的扩展。

英国工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但起主导作用的是重工业。中国明朝江南地区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特点之一是重工业畸轻轻工业畸重,并且这种情况随经济发展日益加剧。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也就很难使资本主义萌芽的状态发生蜕变。

科技推动对工业革命开展功不可没。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部门我们几乎可以看不到重大发明的影子。我们熟知的都是医学、天文、算学这些和农业发展密切的科技。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的轻视,视发明创造为奇技淫巧。也就制约了科技发展,更别说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了。

总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有其解决不了的困境。资本主义萌芽要发展就要外力起作用,去破坏落后的封建制度。也就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中国历史进程不被打断情况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不会发展壮大。

1.4B

1D 2D 3D 4C 5B 6C 7B 8A 9B10A 11D 12D

13.(1)主要关系:开始是稽查是否有违法并不收税;汉代实行国营工商业取代私人工商业;唐朝正式收取商税;宋代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增大。(8分)

结论:私人工商业逐渐繁荣,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国家对私人工商业的控制有限。(2分)

(2)含义:重视和鼓励农业发展,抑制和限制工商业发展。(2分)

过程:战国时期由思想到实践;汉代逐渐发展为国家政策;宋代以后出现工商皆本的思想,国家立法保护商人利益,提高商人地位。(4分)

(3)评价:材料中宋代商税的重要地位、宋以后商人地位的提高,以及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繁荣和晋商、徽商的兴起等,都说明这一政策并没有完全阻碍工商业发展,只能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商业发展。所以这一结论是不全面的。(4分)

2020浙江省必修2人民历史 专题一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1.“抑商”并不是自古就有,它肇始于战国,至秦汉渐成体系。下列关于抑商政策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西汉确立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 B.唐代开始,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C.宋代开始打击富商大贾,强化官营商业 D.明清开始禁止民间贸易,推行朝贡贸易 解析:A A项说法正确,西汉时期规定,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B项错误,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是在西汉;C项错误,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打击富商大贾,强化官营商业,宋代对商业限制有所减弱;D项错误,明清开始禁止民间对外贸易,且朝贡贸易并不是在明朝才开始出现。 2.《汉书》中有如下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该材料反映了当时( ) 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农民的政治地位处于社会最上层 ③商人经济地位比农民优越④商人法律上受歧视情形开始转变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B 根据材料“今法律贱商人”,联系所学可知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①正确。法律“尊农夫”,并不意味着农民的政治地位处于社会最上层,根据“士农工商”可知“士”是最上层,故②错误。

根据“商人已富贵”“农夫已贫贱”可知商人经济地位比农民优越,故③正确。商人经济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法律贱商人”,商人在法律上仍然受歧视,故④错误。 3.唐初,依《选举令》规定:若在职官员及其家属“亲自执工商,家传其业者,不得仕。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后听仕;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做官凭证),即以庶人例”。这一规定反映唐初( ) A.官员不顾禁令纷纷从事商业活动 B.维持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 C.商人的经济地位远高于一般平民 D.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被打破 解析:B 官员不顾禁令纷纷从事商业活动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亲自执工商,家传其业者,不得仕。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后听仕;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做官凭证),即以庶人例”表明商人不得为官,故B项正确;商人的经济地位远高于一般平民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被打破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

2005年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经典高考题】(2004年全国福建、浙江文综)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创新预测题】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 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3.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引文说明 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 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 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4.【高考趋势题】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 生产工具的革新应用,水利的兴修,农作物的种植和推广,都影响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回答5-8题。 5.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 000年以上 6.下列生产工具在唐朝发明的是 A.铁农具B.青铜农具 C.曲辕犁D.水碓、水磨等谷物加工器具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设计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认识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本单元中前三节的知识,推断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资料)等探讨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重农抑商政策做出一个正确认识,理解政府决策对经济的作用,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改,理解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学习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学习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质疑探究法、阅读指导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商鞅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或公孙鞅。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商鞅变法的两个内容对我国古代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从法律形式上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二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首次明确提出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这在当时有利于增加人口、征发赋役地租,发展了封建经济。 二、学习新知识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 (1)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① ②所有制关系)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 ④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形状)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二原创资料)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探究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理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对其统治的特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进行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教师应注重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现实意义。另外还要学生明白节俭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爱之情。 探究指导 历史宫殿 【基础知识解析】 一、重农抑商 1、“重农抑商”的目的 ⑴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后,中国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⑵“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吕氏春秋》的重农思想 《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特别强调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可以安定人心。如此,则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这种思想,对于后来历代统治者有很大的影响。 3、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及结果 ⑴西汉初年,政府曾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社会地位虽低,但经济实力却越来越强,大商贾以财力同朝廷抗衡。商人侵夺农人的财产和土地,迫使他们弃其本业,流亡他乡,成为所谓的“末技游食之民”。 ⑵“百姓多离农亩”的状况,使执政者深感不安。汉武帝商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4、直到唐代,西汉时期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一人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依然实行,商人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视。这种情形直到宋代才开始改变。 5、“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历代封建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例题1: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评价,错误的是()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D.使小农经济解体 思路与技巧: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3.成就 (1)冶金业 (2)制瓷业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知识点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形式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概念阐释】盐铁官营

【名师优卷】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学案人民版必修2

课时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知识点一重农抑商 1.含义 强调重视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稳定。 3.概况 (1)战国时期________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沿袭继承;《吕氏春秋》提出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 (2)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社会地位较低,但经济实力越来越强。 (3)唐代,商人实际上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4)宋代,商人遭受歧视的情形才开始转变。 4.影响 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使新的________和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知识点二工商业的管理 1.秦朝 (1)措施:统一________和货币,为工商业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稳定了经济秩序。 (2)特点: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控制全面、具体、严密。 2.汉朝 (1)抑商:加强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通常方式是加重税收。 (2)实行________制度,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 3.唐朝 (1)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

(2)所有的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官市。 (3)市的交易时间也受到限制。 4.赋税 (1)措施:对私营工商业,通常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加以控制。 (2)表现 ①设有多种属于流通税的________之税和属于营业税的市肆之税。 ②专门的商税征收部门同时承担缉私任务。 ③商税的实征额比朝廷规定的商税额高得多。 5.影响 (1)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 (2)在明清抑商政策的压力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知识点三“海禁”政策 1.含义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表现 (1)明王朝注重建立和维护一种“________”贸易体制,严加禁阻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 (2)清朝顺治年间颁布“________令”和“迁海令”。 (3)明清有些时期短暂实行的所谓对外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仍然禁止。 3.影响 (1)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2)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知识点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原因 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 2.表现 (1)明代 ①地区: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 ②劳动力: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材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区域政策倾斜、“海禁”、禁奢侈等经济政策,认识和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阅读和“重农抑商”、区域政治倾斜、“海禁”、禁奢侈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习提炼有效信息阐释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统治,严重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从而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国家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体会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3)树立工农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和谐社会理念。 4、教学重点: 围绕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组或选取史料认识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5、教学难点: 通过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刻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发展的影响。 【课前导学材料】 1、阅读课文内容,指出中国历代王朝主要的经济政策有:、、 、等 2、了解这些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1、结合学生现实体会,让学生感受到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本节课中心问题“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上节内容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对比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形成 情感冲击,激发学生探究原因的兴趣。提出本节中心问题“从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看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 1、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输理课文内容,要求学生例出主要的经济政策。 2、结合书本内容,学生概括理解这些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3、教师点评、补充。 二、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学生探究: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启发导向: (1)结合材料历代专制王朝明确规定重农抑商政策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2)结合材料,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高考历史 专题十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精准培优专练

培优点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 典例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1,4分)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典例2.(2019年海南卷,13,2分)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 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C.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 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 一、选择题 1.1956年,周恩来指出一九五六年初,我们为着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要量,制定了过度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严重困难B.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C.“一五”计划重视农业发展D.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2. 表1 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据表1可以推知() 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 3.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全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该变化() A.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B.是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结果 C.与国家政策调整密切相关D.是“左”倾思想影响的结果 4.下图为五十年代初画家李琦表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宣传画《越走越快》,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A.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B.传统的耕作方式占主体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 5.1960年11月3日,中央下达了关于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其中第10条规定:“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1964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代替私商工作的指示》,将调查清理私商和打击投机倒把作为城乡集贸市场的工作中心,致使集市贸易发展的步伐举步维艰。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国际环境决定了新中国的经济政策B.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泛滥 C.当时国内和世界各种关系的复杂性D.中苏关系恶化下的理性选择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1)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2)概况 ①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遭受残酷剥削和奴役。 ②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 3.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1)背景:井田遭到破坏。 (2)确立过程 ①公元前594年,鲁国税制的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弊端:土地兼并 ①原因: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②危害: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社会动荡不安。 ③抑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误区警示] 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允许买卖;而小农经济下小农也占有一部分土地,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但很容易被地主兼并,导致破产。 二、“重农抑商” 1.含义: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 5.发展 (1)西汉 ①原因: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②措施: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经济政策。 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2)明清 ①措施: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②影响: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知识点拨]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海禁” (1)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代“闭关锁国” (1)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2)表现: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3)危害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误区警示] 闭关政策并不意味着取消一切对外贸易,清朝仍然开放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是“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经济根源,这一政策造成了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并最终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但在当时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防范外敌作用。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1.农具和牛耕技术: ①原始社会时期: 相传神农氏创制农具耒耜,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 耕作技术: (1)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垄作法;②西汉:代田法。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①两汉时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以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3.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汉代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2)灌溉工具:①曹魏的翻车;②唐朝的筒车;③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④明清的风力水车。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背景: ①商周时期,因为生产力低下和实行井田制,所有土地归周王,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②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和生产关系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带来农耕方式的转变。 2.含义: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农民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具有生产积极性。

(2)经营规模很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具有分散性。 (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和狭隘性。 (4)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具有脆弱性。 (5)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6)土地为主要社会财富,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其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直接控制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天子交纳一定贡赋。 3. 封建社会(战国以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具体形式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之下,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最主要途径,历朝统治者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如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法,明代丈量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税,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土地兼并。 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成就 1.冶铸业 (1)青铜冶炼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2.纺织业 (1)丝织业技术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含解析答案)

单元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雅安一模)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这反映了汉代( ) A.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B.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 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 D.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 解析:选B 材料强调的是汉代的铁农具种类而非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材料“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可知农具生产系列化,由材料“规格统一”可知生产标准化,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汉代以后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故D项错误。 2.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这反映出汉代( ) 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 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 解析:选C “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表明生产规模大,花费多,但没有涉及生产技术高超,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私营作坊生产的情况,二者无法比较,故B项错误;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与史实不符,家庭手工业也生产丝织品,故D项错误。 3.(2019·南宁摸底)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汉代( ) A.劳动人民勤劳智慧B.棉纺织业水平高超 C.发明擀弹纺织技术D.文明程度世界领先 解析:选A 据材料“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和“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说明汉朝的纺织技术非常先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故A项正确;依

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考纲要求】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守国”。 【考点阐释】 1、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采用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最早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实质: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保护小农经济、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持封建生产关系。 (3)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4)表现:封建政府对生产、流通领域进行种种控制,以此促进百姓安于农耕: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5)影响: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2、明清“海禁”与“闭关守国” (1)含义: 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闭关政策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2)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3)原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4)影响: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堵塞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的渠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课堂练习】 1.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在《中国全史·商贾史》中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 A.中国商业异常繁荣,资本严重过剩 B.经济政策严重制约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C.耕种土地获利远远高于经商活动 D.农业为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了资本积累 2.史料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时,京城中几个主要佛寺竞相举办法会,吸引人群;大街上百姓提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经济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神农”传说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四、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设计(4页)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材料,掌握海禁政策、闭关锁国等历史概念;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概括信息的能力。 (2)通过纵向梳理长时段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横向比较某一时段的中西方对外贸易的政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指导和当堂练习,使学生学会概括、比较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通过教师指导和当堂练习,使学生学会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比较中西方统治者实行不同对外贸易政策给中西方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理解面对世界变化,决策者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审时度势的智慧,勇于开拓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中第四节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第三目的内容。教材标题为“海禁政策”,主要介绍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教材内容不利于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较宏观的总体认识,对“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解读和表述也不够清晰,需要教师补充课程资源解读重点概念。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进入高三一轮复习的高二文科学生。经济政策的主题相对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一轮复习要求学生能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相关历史概念,因此本课时只定位于完成本课的一个子目:古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对重点概念的解读中,侧重让学生学会在时空观的引领下,更宏观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政策。将“海禁政策”放在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纵向脉络和阶段中考察,理解明清时期的变化,将“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放在世界发展潮流的视野中解读,与同一时期的西方对外贸易政策进行横向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能力。 高二以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概括能力相对欠缺,本节课的方法指导定位是指导学生学会概括问题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当堂练习加以巩固。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海禁政策 难点:闭关锁国政策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导入】 本专题前三课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我们了解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今天要学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任务,或为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所规定的在经济生活上的行动准则和措施。主要包括财政与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这节课我们主要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人教课标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过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和高中历史模块《必修一》即政治模块,对古代政治的发展有一定了解,也培养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政治和经济模块分开,内容时间跨度大,概念较多,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容易透彻,基础知识方面还有些陌生,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对一些重点史实的了解,重点让学生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发表意见。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6)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设计(4页)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材料||,掌握海禁政策、闭关锁国等历史概念;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概括信息的能力||。 (2)通过纵向梳理长时段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横向比较某一时段的中西方对外贸易的政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指导和当堂练习||,使学生学会概括、比较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通过教师指导和当堂练习||,使学生学会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比较中西方统治者实行不同对外贸易政策给中西方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理解面对世界变化||,决策者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审时度势的智慧||,勇于开拓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中第四节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第三目的内容||。教材标题为“海禁政策”||,主要介绍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教材内容不利于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较宏观的总体认识||,对“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解读和表述也不够清晰||,需要教师补充课程资源解读重点概念||。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进入高三一轮复习的高二文科学生||。经济政策的主题相对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一轮复习要求学生能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相关历史概念||,因此本课时只定位于完成本课的一个子目:古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对重点概念的解读中||,侧重让学生学会在时空观的引领下||,更宏观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政策||。将“海禁政策”放在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纵向脉络和阶段中考察||,理解明清时期的变化||,将“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放在世界发展潮流的视野中解读||,与同一时期的西方对外贸易政策进行横向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能力||。 高二以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概括能力相对欠缺||,本节课的方法指导定位是指导学生学会概括问题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当堂练习加以巩固||。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海禁政策 难点: 闭关锁国政策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导入】 本专题前三课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我们了解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今天要学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任务||,或为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所规定的在经济生活上的行动准则和措施||。主要包括财政与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教学难点】理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学习过程 课前自主预习 一·自主探究: 1.什么是重农抑商政策?如何评价该政策? 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知识清单: 清单一重农抑商 1.内涵: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1)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①;(2)安定人心,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表现:(1)②,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原则;(2)《吕氏春秋》强调治国应以农业为重;(3)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4)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③的政策;(5)历代王朝大多采取禁奢侈的经济政策。 4.影响:压抑社会经济活力,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得不到正常发育。 清单二工商业的管理 1.政策:从秦汉到明清,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2.手段:(1)加重赋税征收;(2)对“市”进行严格管理;(3)国家垄断经营;(4)限制对外贸易。 3.表现 (1)秦朝:a统一度量衡,通行的货币为①;b秦律中的《均工律》体现了使劳役人员才尽其用的原则。 (2)西汉:a汉初抑商,商人的赋税加倍;b汉武帝时开始实行②的制度。 (3)王莽时期:六种经济事业由国家经营管理;a对盐、铁、酒实行专卖;b政府铸钱c对名山大泽产品收税;d管制城市工商业经营和市场物价,办理官营贷款业务(即五均赊贷)。 (4)明清:实行③“”政策。 4.影响:(1)抑商政策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2)“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 清单三“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____________赴海外经商和限制_______________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表现:明王朝注重建立和维护一种“_______”贸易体制,严加禁阻民间出洋从事___________的行为。清朝顺治年间颁布“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明清有些时期短暂实行的所谓对外开放,实质上具有___________的性质,_________往来仍然被禁止。 3.影响:扼杀了__________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_________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