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

一、世界历史与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开始由民族历史走向了世界历史。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和交通工具的落后,地域像壁垒一样把人们阻隔开来,各民族都在走着自己自发形成的发展道路,各民族之间缺少广泛的交往,问蒙只在孤立的地区发展,这就造就了如下结果:1、文明的成果不能得到保存;

2、人类每天都在重复。因此,历史发展的过程是缓慢的。

资本主义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改进、商品经济物与物的联系促使资本家奔走于世界各地推销商品的需要,使资本家到处落户、到处建立联系,从而建立了一个世界市场体系,使民族历史开始转向世界历史,把各个民族和国家都卷入到世界历史洪流中。任何一个国家发生的事情,都可能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事件,这就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此后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与前此不一样的新的特点。由于广泛的交流,文明的成果得到了保存和传播,人类避免了每天重新发明的重复现象,由此大大加速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跳跃性的发展成为历史的常规现象,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跨越几个历史发展的阶段,这就是后发国家能够很快赶上和超过先发国家的根本原因。

世界历史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两极性的世界分工体系形成的过程。

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科学技术的先进条件,以较少的劳动换回了较多的劳动,对后发国家进行盘剥和剥削,由此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使农业文明的国家从属于工业文明的国家。在这种工业体系中,西方资本为了保证商品的输出、资本的输出,千方百计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遏制后发国家,不允许其独立和强大起来,以保证自己对世界的统治。中国的社会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1840年之后中国逐渐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面临着亡国危险,有志之士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民族富强、人民生活富裕之路,但当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刚开始起步时,他彻底发展的道路已被堵死。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

本输出替代了商品输出,成为主要形式。因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加强,这样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所以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是软弱孤立的,民族工业残缺不全。

邓小平在总结这一段历史时说:有人提出不走社会主义而搞资本主义行不行,那就看看历史,国民党统治了23年,但中国还是一穷二白,历史证明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

既然资本主义道路不通,社会主义就是必然的选择。十月革命给中国的富强提供了另外的参考性,一些先进青年经过长期的探索,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的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光明的前景。

所以,只有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才能理解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与邓小平理论的渊源关系

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唯物史观,并用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由于这两大发展,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了科学。但是马克思当时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以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为其背景材料的,东方国家的发展并没有进入马克思的视野。但是东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不相同,西方国家走的是私有化解体的道路,由此马克思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他当时的结论是,世界一切国家都首先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走向社会主义,但东方的历史时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历史,其突出特点事土地公有、专制国家和血缘村舍三位一体的结合,这种社会形式具有超稳定性,当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的转变,东方国家的亚

细亚生产方式并没有变化,所以东西方历史发展并不相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马克思逐渐接触到了东方社会情况,到了70年代马克思改变可他早年的结论,认为唯物史观并不是历史哲学,他只是西欧资本主义历史起源的概述,东方国家可以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历史条件下西方文明的先进成果,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去见社会主义,这就是

所说的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而中国社会主义是按马克思晚年的预想进行的。

马克思晚年的非资本主义化的新构想只是一个原则,没有也不可能给东方国家的革命提出具体方案和道路,这就给我们留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东方国家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二是革命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马克思所遗留的这两个问题,列宁根据当时的历史实际,资本主义发展不平稳的规律,提出一国胜利论,打破了马克思早年的结论,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毛泽东也没有照搬苏联的经验,而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两位导师的历史功绩,再根据东方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回答了马克思所遗留的第一个问题,东方的社会主义革命论,所以他们的理论,列宁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理论。

但是无论是前苏联,还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对马克思所遗留的第二个问题都没有很好的探索,更不要说给出满意的答案。总结原因是,史大林没有考虑东方国家的实际,跳高马克思书本上的以西方国家为历史背景的社会主义设想,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苏联模式远远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东方的实际情况,使社会主义运动严重受挫折。邓小平在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基础上,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他的理论实际上是初步回答了马克思所遗留的第二个问题。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邓小平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邓小平理论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个阶段是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期,解决的是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其核心是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第三个阶段是科学发展观,解决的是上面是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核心是: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关注民生,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一、第一阶段,邓小平理论阶段。

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从总体上划分为两大阶段。

以92年为界,92年之前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利用物质利益的刺激来调动生产的积极性。92年以后走的是体制创新之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是产权制度的改革,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主体。

在第一个阶段又分为两个时期,78~84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发展与特区的建立,使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在此基础上

84~92年,进行了全面改革,即城市的放权让利与租赁承包,但是这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利益内部扩大化问题;二是企业短期效益问题。这两个问题说明在计划经济体制范围内的改革走到了尽头,再也进行不下去了,使改革必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92年之后,党最终制定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首要前提就是,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独立主体,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所有制形式,造成了所有权缺失,人人都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人人又都不是生产资料的直接主人。企业由于没有独立的直接利益,因而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有资产增值保值无人负责。所

以,改革首先围绕着改变产权制度进行,即要求建立产权明确、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现代化企业制度。这种改革经历了股份制改革、抓大放小、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几个阶段,其思路就是要把产权落在实处,因为企业只有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他才能独立的组织生产,才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才能面向市场,在竞争的压力下去拼搏进取。尽管这种改革现在还在深化进行中,但只有走这条路才能重建马克思所主张的,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才能把个人和集体统一起来。

由于改革方向的明确,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使经济在2000年之后快速发展起来,创造了10多年经济发展高速度的奇迹。

(二、第二阶段,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政治体制改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他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他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

1、90年代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体制创新阶段,走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一部分人对党执政合法性提出了质疑。中国共产党圆砾是领导革命的党,现在能否成功的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他原来是领导计划经济的党,现在能否成功的领导市场经济的建设,人们有着疑问。

2、由于当时双轨制的存在,行政权利进入到市场经济的体系,导致了大规模的腐败现象的产生,当时的清廉指数只有2.41。由于极端腐败,由此有人认为共产党已经变成了一些权贵维护自己特权利益的集团,陷入了历史的周期律而不可自拔。

3、市场经济建立的初期,大量国企的人员被分流下岗。有人认为,工人阶级已被边缘化,不再是领导阶级,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共产党不再代表人们的利益。

而对这样的种种疑问和指责,江泽民秉承邓小平的嘱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与广东的高州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说明的是我党执政合法性的依据;

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说明的是我党可以解决腐败问题,清除那些落后、腐朽、没落的东西,从而保证党基础的健康;

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说明的是我们的党没有变质,仍然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我们的国家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仍然是国家的主人。

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政治体制改革分为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高度法制的政治体制;短期目标是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

就长远目标来说,民主政治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在现在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实行间接民主制度的管理方式,即人民是社会生活的主人,但却由少数专职的国家公职人员进行管理,称作多数人的统治和少数人的管理。

这种间接民主制的存在,固有矛盾即人民名义上是国家的主人,但实际上是被管理者、领导者,这种矛盾就潜藏压抑人民民主、践踏人民民主权利的可能。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的传统,权利超越法律、官本位盛行的时代,少数党员容易脱离群众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不受约束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必然走向独裁。所以,在人民还不能直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时,就只能启用权利来约束权利,使权利自主运行的制度化建设制度,即在权利的运行机制和权利的关系,建立起形式化、规则化、程序化的制度机制,才能用法制来代替人制。

所以,在当代,民主一定是与法制联系在一起,没有法制的民主不是真正意义的民主。民主的权利只能用法律的制度形式来保证,这就确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即党的领导、人民当

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反腐败不能走不想和不敢之路,而要把不敢、不想与不能统一起来,其核心是不能。

短期目标是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国家管理机构的改革。原因是制度转变,原则走公共服务形之路,提高效益,精简机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由管理走向结合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

公共参与的管理体系。我们现有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是人员众多、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办事效率低,管了一些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而该管的却没有管好。

国家机构的改革从80年代以来就进行,但多次改革走了一条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之路,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转变职能。所以,今后的改革其方向是转变职能,走小政府大社会之路,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其次,走法制政府的道路,坚持依法执政;再次,走责任政府之路,理顺关系,调整结构,明确责任,奖惩分明,解决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提高政府效益;最后,要把政府的某些管理职能社会化,让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性的机构参与社会管理,尤其是公共服务部门,以精简人员和机构,降低行政成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百科名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并且被反复提到多次的全新命题。报告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自身理论建设的全面总结。 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了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的新鲜实践经验与认识经验,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作出了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简明扼要、完整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复兴的伟大旗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简要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生长点,新时期统领全局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三,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和社会文明。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四个文明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展开。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是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为关键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勾画了更加具体、细致的奋斗蓝图。 第四,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500)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特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符合现阶段国情的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自身又是一个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一理论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又好又快”、“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第三,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五,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第六,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除了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政府职能和政府调节的理论等也都是很重要的。不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最为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它们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很不够。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及成就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本文主要论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主要内容及成就 【关键词】:建设有中国特色主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袭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了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国兴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改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的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论文

浅析改革开放 贺海兵农业水土工程6班1008280946 摘要: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讨论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影响,以及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行了简单的思考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改革开放的实质,其实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必经之路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开放---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七十年代末,冷战的阴霾就要散开,意识形态的对抗被社会经济发展取代成为时代发展主题,经济社会全球化成为时代趋势,要想发展就必须融入经济社会全球化以跟上时代步伐。 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心得体会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成人学历教育 题目: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学生姓名:陈思良层次:专科 所学专业:电算化班级:函电大1301班 指导老师:丁宝东职称:副教授 2013年12 月27日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心得体会这一年,我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集中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基本理论,参加了多项专题辅导,既丰富了党建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同时也更加深刻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们学习知识的同时,既要肯定它,又要不断的对其进行创新。也深刻体会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需要。下面将学习中的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思想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根本性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同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统一的。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要求我们要自觉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日常的学习工作,提高自身贯彻落实这一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工作中,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学习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党性修养、实际能力,更好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当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热潮,中心支行也积极组织各处开展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动,这使我们每一个人更加深入理解党的领导,各项政策的出台,国家机构的变化所具有的深层次的意义,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和无限憧憬。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又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这都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必须牢牢记取、坚持运用,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现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我们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 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与时俱进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D、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D 3、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 ( ) 。 A、把发展生产力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B、把发展文化教育放在首位 C、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D、把军队建设放在首位 A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的核心力量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A、任何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B、任何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C、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D、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要经历的阶段 C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改革、发展和稳定 C、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7、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 ) A、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C、建立一个好制度 D、改变我国的落后状态 A 8、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这是指( ) A、我们的对外开放要对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开放 B、我们的对外开放有宽阔的活动领域 C、我们的对外开放是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梯次展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1月09日21:20 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大中小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 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发端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逐步形成、 完善和发展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们的艰辛探索为后来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种探索是从反思苏联苏联模式利弊开始的。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长处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僵化、农民负担过重等。毛泽东1955年就提出“以苏为戒”,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1956年,他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建设的重大关系。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由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复杂的新课题,我们党缺乏经验,加之国内外形势复杂,党内左倾思想滋长,使得一些正确方针没有得到贯彻。但是毛泽东的艰辛探索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财富,成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十三大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十四大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五大将这一理论正式定名为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

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特论文

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专业学号姓名 [摘要]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历经了从空想 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转变,从萌芽发 展走向成熟。但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了挫折和低谷。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蓬勃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进一步推进尤其是研究科学 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 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中国;机遇;挑战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历经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转变,从萌芽发展走向成熟。它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了挫折和低谷。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进一步推进尤其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未来二三十年,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和各大战略集团的相互合作、竞争、博弈乃至较量的结果还很难说一定是什么结果,各种可能性都有,其中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巍然屹立与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较大复兴,当然也决不排除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的发展遇到新的更大的困难。若如是,世界社会主义就会步入一个新的比苏东剧变之后还要大的一个低谷。新的复兴与新的挫折,无论哪一种结果出现,都可能处于一种激烈动荡甚至跳跃的状态,这是世界各种各类重大矛盾累积冲突的必然结果。我们知道,按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旧世界将因自身所准备的条件和积累的矛盾而得到根本的改造,以致在丧失自己的生命力、存活的地理空间和影响的时候,最终由一个能保证社会生产力极高度发展和人的最全面发展的新世界所取代。但是,这一客观规律只会在世界历史的演进中逐渐地发生作用,而在其指向的历史必然结局出现之前的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终将被新世界所取代的旧世界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较大的存活地理空间和影响。 一、来自国际方面的机遇与挑战 1.国际方面的挑战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资本主义有两大显著变化,这两大变化及其后果向世界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新课题,造成了不少新困难。首先,是资本及其收益的占有已经不再只属于资本家阶级个人、家庭和纯粹的私人企业,一个工商企业的财产很少能够或根本不能作为某一私人财物予以让渡,因为它的所有权被通过各种基金等投资共同体分散到众多的持股人手里了,即使是属于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许多人也成了股东。与经典的财产由资本家阶级占有不同,“现在占主导地位的产权制度是由一张复杂而又井然有序的网络构成的,构成这张网络的是在社会上分散的财产要素以及众多的对这些财产要素声称拥有所有权的人们,这些人们常分成阶层,并不形成一个单一的统治集团。”这就是由财产权的分散化而出现的资本社会化。它在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何种地位,对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将会产生何种影响,这里且不论。问题在于,现今广泛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社会化,尽管没有消除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也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

关于重大基础理论开创性-邢修三

关于重大基础理论开创性 研究的思考 邢修三(2010.3.15) 一、时代在呼唤科学大师 二、重大基础理论成果的体现 三、如何能取得重大科研成果 四、本人三个领域理论成果简介 五、小结

一、时代在呼唤科学大师 近代科学史表明,一个重大基础理论的出现,能改变人类的思想认识,引领世界科技发展。进化论,周期表,经典力学,统计热力学,电动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信息论等就是各有关学科领域的重大基础理论。达尔文(华莱士)、门捷列夫、牛顿、克劳修斯、玻尔兹曼、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普朗克、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香农等,则分别是这些理论的创建者。他们是顶级的理论大师。他们书写了科学史。他们的理论、方程、公式和模型等,构成了人类科学大厦的基石,长期为后人学习和应用。 我国近代科学落后。建国以来,我国在经济、军事、工业、农业、商业、科技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基础科学领域,特别在基础理论领域,我们开创性的重大成果却寥寥无几。引用温家宝总理的话,则是“我国培养出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有重大成就的杰出人才太少。”钱学森为此一再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更有甚者,在自然科学领域,我国迄今尚未诞生过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一个两千多年前就产生过大思想家孔子、老子、孙子等的民族,岂能在现代基础科学理论领域永远落后! 伟大时代呼唤着伟大人物的出现。今天,是我们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时代,是党中央号召我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要出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的时代,是全国上下热切期待科学大师辈出的时代,我相信,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的不断改善及我国科学精英使命感的不断提高,我国定能不断产生自己的科学大师、新时代的达尔文、门捷列夫、牛顿和爱因斯坦等。中国人书写科学史,中国人的理论、方程、公式和模型等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二、重大基础理论成果的体现 何谓重大基础理论成果?答曰:解决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成果。根据科学史,特别是物理学史,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为例,重大基础理论成果,主要体现于下列几方面(数学属于另一类型,不在此类)。 1、新思想 一切科学革命都从新思想的提出开始,如日心说、进化论、能量守恒、熵增加、能量子、时空相对性等。在物理学领域,通常这些新思想还有定量的数学表述。 2、方程 这儿方程是指微分方程或微分积分方程,可分为基本方程和次级方程。 2.1、基本方程 以物理学为例,基本方程是物理基本运动(演化)规律浓缩成的数学表述,是物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和框架。300多年来,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都受少数物理基本方程支配。迄今为止,物理学基本方程不超过十个,如牛顿运动方程、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薛定谔方程,狄拉克方程,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杨(振宁)—米尔斯规范场方程等。其他基础学科的基本方程则是其他科学基本运动(演化)规律的数学表述。 2.2、次级方程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高二生物选修3 专题1 基因工程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在基因工程中,切割载体和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中,一般需使用( A.同种限制酶 B.两种限制酶 C.同种连接酶 D.两种连接酶 2.基因工程常用的受体有( ①大肠杆菌②枯草杆菌③结核杆菌④动植物细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限制酶只在获得目的基因时才用 B.重组质粒的形成是在细胞内完成的 C.质粒都可作为载体 D.蛋白质的结构成分为合成目的基因提供资料 4.下列哪项不是基因工程中经常使用的用来运载目的基因的载体(

A.细菌质粒 B.噬菌体 C.动植物病毒 D.细菌核区的DNA 5.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施工的。在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中,不进行碱 基互补配对的是( A.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D.目的基因的检测表达 6.不是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药物是( A.干扰素 B.白细胞介素 C.青霉素 D.乙肝疫苗 7.在基因工程中用来修饰改造基因的工具是( A.限制酶和连接酶 B.限制酶和水解酶

C.限制酶和运载酶 D.连接酶和运载酶 8.下列哪项叙述不是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A.具有某些标记基因 B.决定宿主细胞的生存 C.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 D.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点 9.水母发光蛋白由236个氨基酸构成,其中有三种氨基酸构成发光环,现已将这种蛋白 质的基因作为生物转基因的标记。在转基因技术中,这种蛋白质的作用( A.促使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 B.促使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复制 C.使目的基因容易被检测和选择 D.使目的基因容易成功表达 10.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必须使用基因探针才能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这 里的基因探针是指( A.用于检测疾病的医疗器械 B.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正式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课堂研究活动(讨论、集体归纳),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加深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介绍,使学生认识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通过“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逐步确立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及突破: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首先采取总分总的教学方式,先在总体上对课文内容作介绍,让学生对整体结构有一个了解,再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讲述,通过质疑法和联想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点,最后进行总结。其次,利用图片或电影片段,,从视觉上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掌握邓小平在党的各次大会上的重要发言,以此归纳邓小平的活动,来突破重点。 难点及突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姓“资”姓“社”问题和邓小平理论问题。可通过社会主义的概念与根本目的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突破难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及相关网站:邓小平纪念馆、中共党史上的80件大事、中学历史在线、中学学科网 教法学法 ①采取总分总的形式。先对课文的整体框架进行介绍,再对每一部分的具体知识点作详细的说明,最后再进行总体归纳。 ②由于涉及的会议较多,学生容易混淆,通过电教手段,从视觉上帮助学生记忆。 ③由于本课的理论性较强,所以在讲述的过程中,采用诱导的方式,通过层层设问,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联系性。 板书设计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创造性地探索和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一、推动了人类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强调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世界形势、时代主题做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强调国家无论大小、富贫、强弱都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各国人民的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管理,坚决反对国际社会中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以强凌弱的强权政治;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应当为争取世界和平做出“非常伟大”的贡献;中国不称霸,要以平等态度对待别国,同样尊重别国的平等地位。这些重要观点及其实践,无疑对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解决了全球1/5人口的生存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国两制”、

“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思想,更是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赞誉,被认为是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好方式,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中国已成为一些重要的国际和地区性组织的重要成员,在朝核问题等其他一系列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促进南南合作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广泛而友好的合作关系,不仅彼此提高了国家建设水平,也改变了世界政治生态,使非西方世界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这些都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做出的贡献。 二、开辟了经济欠发达国家摆脱贫困的新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中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家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北京模式”成为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或西方人思维中的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现,一些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实现本国的工业化,这些国家琢磨出这样两条道路:一是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展望世界,这是许多国家都走过的,比如美国、比如欧洲一些国家、日本,而这些国家确实也资本主义道路走通了;另一条是社会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十月革命,俄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国内的形势并不是很乐观,后来通过摸索,走出这么一条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一举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的两个国家之一。 那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落后的国家,要走哪条道路,才是最合适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漫长八十年时间了,很多先进中国人都在尝试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等,中国也尝试着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一方面,三千多年的封建主义束缚着中国人的思想,再者,封建主义并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不愿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为了打开中国这个国门,成为自己统治世界的一部分,他们并不乐意中国变强。而中国的资产阶级并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道路的条件。因此,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中国陷入困境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曙光。为此,中国看到了另一条出路,那便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而在新民主革命胜利后,在政治上,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在经济上,没收了官僚资本并转换为社会资本,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纵观历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所以说,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性。 而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优越性来看,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1.在理论上,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社会主义经济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社会主义制度代表了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

从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看泰勒的科学探索精神

从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看泰勒的科学探索精神 科学管理思想在西方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前。它是泰勒创立的,对以后的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为止,其思想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应用领域。 科学管理理论主要是通过提出科学的标准,包括选任标准,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组织原则,以达到科学的管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尤其是分工的思想,对生产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之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科技革命及各种条件成熟下,使其社会处于蓬勃的发展时期。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管理领域之中,管理依然靠经验和人治的方法,成为经济发展的颈瓶。泰勒本人特殊的工作经历,使他发现生产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这一切生产效率低下都是由于管理方法问题造成的。在这种背景下,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 一、泰勒具有深入实践的求实精神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对他自己和前人管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建立在充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成就。泰勒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代替纯粹的个人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理的内在规律,也经受了管理实践的检验。他的科学管理的创立反映了他的求实精神,解决工作效率的实际问题。 从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目的上看深入实践的求实精神:一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他创立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他深入实践,开展调研,实验方案,想方设法改进技术和流程。二是在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上实现革新,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理论,这是谋求取得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三是在劳资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进行一个彻底变革,要求劳资双方都要树立相互责任观念,都应把注意力从盈余的分配转到增加盈余的数量上来,实现重大的精神革命。泰勒科学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上也能体现泰勒的求实精神: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研究,为每个人的工作中的每一要素制定一种科学方法,用新的科学的动作来代替老的单凭经验的做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二是科学地选择并训练和培养工人,研究每一个人的性格、表现和能力,发现每个工人发展的潜能,让工人“更聪明”而不是更辛苦地工作。三是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以推广。四是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五是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资方要把自己比工人更能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起来,而不能像过去一样把大部分工作都推到工人身上。双方保持不断的和亲密的合作,形成一种双方都愉快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实际的劳动效率。他解决的实际问题,提高的是实际效果。 二、泰勒具有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泰勒是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的思想发展历程和成就处处体现出他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泰勒出生于美国宾法尼亚州杰曼顿的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他在法国和德国的学校念过书,后来考上哈佛大学法律系,但由于他十分刻苦,视力和听力受到了损害,所以,最后不得不辍学。离开哈佛后,它没有放弃,进入费城恩特普赖斯水压工厂的金工车间当模型工及机工学徒。于1878年进入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厂当一名普通工人。由于工作努力,泰勒升为职员,后又被提拔为机工班长、车间工长、厂总技师,这中间经过了六年时间。工作中,他不忘学习,参加了新泽西州的斯蒂文斯技术学院业余学习,于1883年获得新泽西州斯蒂文斯理工学院的机械工程学学士学位,1884年升任米德维尔钢铁厂的总工程师。到米德维尔工厂当工人的时候,泰勒已经真正开始观察有关管理方面的问题了。他发现许多工人在干活时都有磨洋工、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强烈关注。为了改进管理,他在米德维尔钢铁厂进行各种试验,对工人“磨洋工”造成产量不高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一开始碰到问题后工人们竭力发对,但他没有放弃实验,感悟到“罚款”“强制辞退”的不妥,接着又开始了“工时研究”,希望为建立工作标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提出了“差别计件工资制”。1890年泰勒担任一家机械制造投资公司的总经理。1893年,他辞去这家公司的工作,开始独立创业,并亲自从事管理咨询顾问的工作。1898~1901年期间,他受雇于宾夕法尼亚的贝瑟利恩钢铁公司从事管理咨询方面的工作。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他的科学管理的思想。 三、泰勒具有善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我的人生规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我的人生规划 对社会现状的简单分析: 经济: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正在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的提高。市场经济体制也在日益完善,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我们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的大好机会。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关键时期”,之所以称之为“关键时期”,是因为这一阶段正是我国经济模式从“转型”到“定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模式;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下的模式;三、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是以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为核心的模式;四、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模式;五、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是有灵活创新机制的模式。 文化:在这里主要分析我们青年一带的文化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为世俗所推崇的今天,理想化、浪漫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现实激烈地冲突着,这使得不少年轻人更关注消费、追赶时髦,很难再沉浸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中。吃着同一的洋快餐食品,向往着雷同的时尚休闲活动,年轻人几乎按照同一模式过着貌似繁华热闹,实则个性丧失的生活。他们把文化诉求的目的归结为娱乐、消遣、追求感官刺激和非理性的文化享受。这其实也暗含了在当下,随着泛政治化的文化结构被经济至上的文化权威所取代的同时,一些年轻人在追求自我选择的过程中,在心理的深层上,却深感文化价值目标的缺失,甚至失去了社会行为的某些价值标准。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价值观始终带有它鲜明的民族印迹,并以本民族特有的形式与内容,为其民族的崛起和腾飞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当代青年文化价值的选择,一方面将接受发达国家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一切文明成果的熏陶,并与其蕴涵的价值观有所趋近。另一方面,当代青年将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优势,提升对本土文化在客观比较中深刻的认识,与其蕴涵的价值观高度认同,从而影响世界。 人才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以至于许多地方、许多行业闹起了中高级人才荒。一边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一边是人才荒,这一尴尬现象既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发展之快,也反映出中国在成功应对人才需求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人,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人。此项数据显示,专业技术人才在未来几年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预计到2010年,第二产业人才缺口数字最大,将达到1220万人。而作为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其中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精算、数字媒体、物流、心理咨询等,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高级专业人才、顶级技术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金融保险人才也相应出现紧缺现象。此外在以下一些方面也缺很多的准业人才:信息技技术人才,网络服务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数据管理人才,管理人才,贸易人才,经纪人才,金融人才,律师人才,教育人才,医疗保健人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