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析张楚廷教育哲学——关于个性发展以及功利主义思想

试析张楚廷教育哲学——关于个性发展以及功利主义思想

试析张楚廷教育哲学——关于个性发展以及功利主义思想
试析张楚廷教育哲学——关于个性发展以及功利主义思想

试析张楚廷教育哲学——关于个性发展以及功利主义思想

摘要:毫无疑问关于什么是个性发展,以及功利主义思想历来被学者所广泛关

注和重视。本文试图从张楚廷先生关于个性发展以及功利主义的思想出发,为个

性教育和功利主义提供一些借鉴以及启示。

关键词:教育哲学;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功利主义

1.张楚廷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思想

张楚廷先生在书中关于‘全面’发展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所谓的全面不是多,它更重要的是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到具体的人,归根结底其实是个

性的发展”,在文中先生问:姚明算不算是全面发展?陈景润算不算全面发展?他们又算不算好的发展?毫无疑问,他们的成就是巨大的被我们所熟知,但是姚明

没有陈景润那样的数学才华,同样陈景润也没有姚明那样的运动才能。难道这样

就可以说他们没有全面发展?他们的个人发展不是好的和谐的发展吗?当然不是,全面发展肯定不是量的发展,它是质的发展,是关于一个人身心的和谐发展。在

文中先生指出:发展是质,全面是量,质决定量。因此,发展才是前提,发展才

是根本。没有了好的发展,全面也就无从谈起。反观我们当今的教育现状,我们

的个性发展以及全面发展落地了吗?高中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压得他们喘不过起来,就连最基本的睡眠时间都无法保证,何谈发展?何谈个性?我们的学生都是

千人一面,如果有个性的话估计在早早地被扼杀在应试教育的摇篮里了。有的地

方想让学生全面发展,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们的方法错了,他们认为所谓

的全面发展就是多面发展,不停的给孩子们上补习班,报各种各样的课外班,美

其名曰兴趣班,可是又有多少孩子真正的喜欢。我们大多数家长关于全面发展的

观点就错了。因此只有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全面发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得到更好

的更和谐的发展。

2.张楚廷功利主义思想

在文章中张先生提出功利主义在中国的古代,其历史之悠久不亚于西方,在

当今的中国功利主义依然大行其道,学以致用,学点东西就要有用,要用的上,

还要急于先学,这是很普遍的观点,并且这种观点是那样的深入的影响着教育!

对比,笔者深有感触,现在我们的教育的确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大行其道,被人们狂热的信仰,奉为圭臬。从小我的读书的时候特别是上初中,高中的时候,老师只会讲一些考试要考的知识,什么,体育,美术,音乐,舞蹈,通通靠边站,一切向中考,高考,让路!在读书的时候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体育老

师老是有事,或者生病,这让我们大惑不解,为何,体育老师看起来那样的壮实,身体素质竟然如此的差!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讲

了一些“无用”的知识,立马引起了同学们的愤怒,他们大声的质问老师:“老师,

你讲的这个有什么用!”那个老师当时非常难受的说:“同学们,这个才叫做教育!请你们容许我真正的做一次教育!拜托了!”当时听到这里,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这是何等的悲哀,让人心疼又难受,我们的教育怎么会到了如此地步!可能有人

会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是不是实用主义就一定错了?是不是务实

的就一定比务虚的不好呢?本人觉得实用主义当然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务虚的

也反之。中国的实用主义自古以来就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我们教育的先哲孔子就

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而老子就是务虚的。中国的四大发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颜元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迪

颜元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迪 【摘要】颜元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他深刻批判了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教育,竭力提倡并践行“实学”和“实用”的教育,对我国近代乃至于现代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颜元教育思想中的片段加以述评,以此来与大家共同思考、探寻当前教育的症结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颜元教育思想因行得知学而为用苦学 颜元,清初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颜李学派”始创人。章炳麟云:“叔世有大儒两人,一曰颜元,再曰戴震。”颜氏以其特立独行,敢“下二千年不敢下之笔,开二千年不敢开之口”之气概,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其质朴而诚实的学术思想对中国教育而言也有其值得郑重借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是相较于今日之唯书、唯师、务虚不务实、急功好利的教育现状,更显其清新之风气和久远之筹计。 一、因行得知,彻底的知行合一观 颜元三十五岁学有成就时自号“习斋”,一个“习”字,便是他的学术思想全部精神所在。他说:“心上想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都不得力;临事依旧是所习者出来”。王阳明高唱“知行合一”,曰:“不行只是不知”,殊不知,这在习斋看来,竟是浅陋了。习斋认为,王阳明还是偏于主知,或还是分知行为二,因此不是彻底的知行合一。习斋主张,不知只是不行,因行得知才算真正的知行合一。 习斋反对死读书,反对“朱子式”的静坐空想,极力推崇王安石的力行之学。习斋同道虽寡,但却抱宏愿要改变这种“空谈误国”的学风,成就新的气象。他说:“但抱书入学,便是作转世人,不是作世转人。”又说:“学者勿以转移之权委诸气数。一人行之为学术,众人从之为风俗。民之瘼矣,忍度外置之乎?”一席话将学者应担负的社会义务和历史责任说得再明白不过。但学人们仍还只是一味地唱高调,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读书何用?这真是读书人的悲哀! 关于人的认识问题,唯心主义哲学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主观或“客观精神”的产物,把认识看作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奉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如王阳明“一念发动处便是行”,“生而知之”的认识论思想,近代西方的“天赋观念”说等。旧唯物主义持直观反映论,它把认识主体看成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物,把人产生认识的过程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毛泽东对此评价道:“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唯物主义哲学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而把认识和对象,主观和客观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元学习概念及其教学论意义_张楚廷

教育研究一九九九年第一期元学习概念及其教学论意义 ●张楚廷 学者们强调,不能把教学论变成“教论”,1教学论必须研究学习。学习理论可以是单独的理论,但教学论与学习理论必然要密切相联,而不仅仅是心理学所关切的对象。 我们先从什么是学习谈起,但着重讨论元学习问题。 一、什么是学习 从信息学的角度看,学习是知识或经验即信息的获取;从行为学的角度看,学习是有机体行为的改变(区别于有机体生理成熟引起的行为改变);o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习是社会化过程。 由于对知识获取有不同的观点,因而又有不同的学习理论,例如有试误学习理论、联想学习理论、顿悟学习理论,等等。 行为主义关于学习的概念似嫌狭窄,因而把某些心理活动也视为行为;关于信息获取的学习概念忽视了非认知心理的参与与改变。我们这样来理解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活动,这一活动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过程,其结果则是个体知识及其结构的变化以及心理及其结构的变化。 “学会学习”的口号中包含两个学习概念,作为宾语的后一个“学习”即上面所述的一般学习概念。“学会”的前提当然首先是学习,“学会”一词中的“学”亦即学习的意思,首先有“学习学习”才可能“学会学习”,前一个“学习”即为元学习。对于“学会学习”,当我们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要深入思考它的话,那就是要研究元学习问题。 对元学习概念的理解涉及到一般学习概念。如果仅从认知的角度看待学习,那么元学习就几近于元认知了,即“对认知的认知”,?对记忆的认知,对理解的认知,而且元认知偏于认知的评价和监控。因而元认知概念是不够广泛的,涵盖面较小。 元学习也不只是“个体获得学习机制的学习”,?不只是关于学习规律的学习。元学习既包括对个体自身学习的评价与监控,又包括对学习策略的制订与创设,还包括对学习心理的调整与优化。显然,对一般学习概念的理解影响到我们对元学习概念的理解。我们这里所作的对元学习概念的理解与我们前面对一般学习概念的理解自然相关。从下面的进一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会学习”这一口号的丰富内容,元学习概念能告诉我们这些。 二、认知结构与元学习 认知结构通常被解释为知识结构,是由知识和经验组成的。“在学习中,一个新的概念,新信息或经验,不是被现有的认知结构所同化,就是改进现有的认知结构,或是接纳新的经验产生新的结构。”?“导致结构形成的主要功能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它包括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等,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里面也包含糟粕,因此在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上,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目录: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三次打变化:汉代玄学、魏晋理学、近代西学东渐、 主要特点:天人合一、政教合一、问道结合、知行一致 二、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 三、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态度 正文: 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 不开的。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家独尊,魏晋的玄学,唐代的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有三个打的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的兴起,缓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缓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 二、1.天道观与人性论 (1) 教育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天道观和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在人性,人性的根本在天命) 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的关系论述 a、天道观和天命观在古代,不仅是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观和社会观等的基础,不同的天道观和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的历史观和伦理观,并影响着教育观。 b、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天道观的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的本体论的问题,也就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的问题。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的是人性论的问题,有不同的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c、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 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 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 (2)对天人合一的正负面评价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前哲学界不少学者企图从中导驿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是人与天合,人与天地

对功利主义发展的研究

对功利主义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功利主义; 贡献; 最大幸福原则;边沁 摘要:功利主义,又称最大幸福主义,是在西方乃至全球影响巨大的一支伦理学流派,而它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古希腊。边沁是18世纪后半叶英国功利主义伦理理论框架的确立者和声势浩大的功利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 一、功利思想的古代先驱:伊壁鸠鲁及其学派 边沁曾经说过,“在所有古代作家中,只有伊壁鸠鲁令人敬佩地认识到道德的真正来源”。1伊壁鸠鲁的功利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1、他认为快乐就是善,并且旗帜鲜明地将这一点坚持到底。这可以视为对享乐主义学派基本原则的继承。他说,“快乐就是有福的生活的开端与归宿”,又说,“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推源于此”。2 2、审慎的快乐。尽管伊壁鸠鲁把快乐当做至善,但是他要的是满足和安宁的持久心情,而非暂时、激烈的单纯肉体享受。他说,“一切之中最大的善就是审慎”,3这其实是对享乐主义内核的一个改造。在实践上,这种审慎体现为两方面。其一,他追求一种平静的快乐,或者说是一种无痛苦的静止状态,没有一切欲望的状态。其二,在实践上,他主张有智慧的人应当把没有痛苦,而不是把有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 3、一切社会联合形式最终都归结于个人功利的考虑。伊壁鸠鲁主义系统地贯彻了智者学派已经发挥过的,关于政治社团起源于成员们对自身利益的慎重考虑的学说。国家不是自然结构,而是人们反复思考的结果,是为了从它那里得到期望的利益而形成的。因此,法律在任何具体情形下都是来自有关共同利益的公约。法律的确认和有效性与法律的起源和内容完全一致,法律用以防止痛苦,法律用以导致快乐,而此痛苦和快乐的总和便是唯一的标准。 二、边沁功利思想的近代先驱 (一)霍布斯的功利思想 他说到,“人们所欲求的东西也称为他们所爱的东西,而厌恶的东西则称为他们所憎的东西”,“任何人的欲望的对象就他本人来说,他都称为善,而憎恶或厌恶的对象则称为恶;轻视的对象则称为无价值和无足轻重。因为善、恶和可轻视状况等词语的用法从来就是和使用者相关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单纯地、绝对地是这样。也不可能从对象本身的本质之中得出任何善恶的共同准则”。4 (二)洛克的功利思想 “善和恶只是快乐或痛苦,或是能致快乐或痛苦的东西。因此,所谓道德上的善恶,就是指我们的自愿行动是否契合于某种能致苦乐的法律而言。它们如果契合于这些法律,则这个法律可以借立法者的意志和权力使我们得到好事,反之则得到恶报。这种善或恶,乐或苦是看我们遵守法则与否,由立法者的命令所给我们的,因为我们便叫它们为奖赏同刑罚”。5(三)休谟的功利思想 在伦理学方面,休谟最早提出功利(utility)的概念,并对边沁把功利主义作为自己法学理论研究的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休谟认为:“人类心灵的主要动力或推动原则就是快乐或痛苦,”6认为美的;休谟将这种可以实质地使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东西称为“效用(utility)”。7当然,我们也必须指出,休谟的功利思想尽管曾经对边沁产生巨大影响,但相对于边沁,休谟对功利的表达还有不少模糊之处,两人也有相当的不同。8 (四)哈特莱的联想原理和普雷斯特里的功利思想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2019尔雅答案100分

。。。。。。。。。。。。。。。。。。。。。。。。。。。。。。。。。。。。。。。。。。。。。。。。。。。。。。。。。。。。。。。。。。。。。。。。。。。。。 。。。。。。。。。。。。。。。。。。。。。。。。。。。。。。。。。。。。。。。。。。。。。。。。。。。。。。。。。。。。。。。。。。。。。。。。。。。。。 儒学原典“仁”字的义理讲述 1 【单选题】“仁”的根本是()。C ?A、个人道德高尚 ?B、家风纯正 ?C、人际关系的和谐 ?D、家庭和睦 2 【单选题】“鹤鸣于阴,其子和之”出自下列哪部著作?()D ?A、《周礼》 ?B、《对楚王问》 ?C、《说文解字》 ?D、《周易》 3 【多选题】下列()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AD ?A、程颐 ?B、朱熹 ?C、张载 ?D、程颢 4 【判断题】麻将与儒家文化有关。()正确 5 【判断题】西方文明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错误 6 【判断题】朴学的宗旨是回到文本本身的解释。()正确 儒家“仁”的哲学思想 1

【单选题】“天涯若比邻”中的“比”指的是()。C ?A、比肩 ?B、比较 ?C、邻 ?D、比喻 2 【单选题】学者孔颖达是()人。D ?A、清朝 ?B、明朝 ?C、宋朝 ?D、唐朝 3 【单选题】和到一定程度上“有五味之相济,甘辛并用,混合无形。”是()的观点。B ?A、孔子 ?B、庄子 ?C、墨子 ?D、孟子 4 【多选题】下列对“仁”的理解正确的有()。AB ?A、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密 ?B、心心相通的状态 ?C、施爱心与人 ?D、相互礼让 5 【判断题】“亲亲仁也”是许慎对“仁”的理解。()错误 6 【判断题】在唐代和谐既可以互相训示,又可以组成一个词,来表示各种合适的优化的关系。 ()正确 孔子的“仁德”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3)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 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 1.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 )。 A.班主任 B.班委会 C.共青团 D.少先队 【答案】A 。中公专家解析: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2.下列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答案】B。中公专家解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主张;《学记》认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复归人的自然本性是老子的主张。 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答案】A 。中公专家解析:“建国君民”主要是指政治方面的内容,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4.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答案】A。中公专家解析:苏格拉底是最主要的代表。 5.终身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保罗·朗格郎 B.罗杰斯 C.索尔蒂斯 D.布鲁纳 【答案】A 。中公专家解析:“终身教育”这一专门术语,最早是由法国职业教育理论家保罗·朗格郎于1 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二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的。 6. 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应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这( )的观点。 A.宗教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本位论 D.文化本位论 【答案】C。中公专家解析: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令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7. 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教育。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浅谈功利主义对营销伦理的影响

浅谈功利主义对营销伦理的影响 美国哈福大学教授加尔布雷思提出:“按照我对世界形势的观察,我们生活在一个意识形态的约束日益减弱,实用主义的适用性大大增加的时代”。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一种普遍倾向,即功利主义的盛行。功利主义是社会走向世俗化的理论表现。通过半学期对于营销伦理的学习,笔者对于功利主义在当下营销活动中所起到重要影响产生浓厚兴趣。本文结合案例,浅谈了功利主义在商业活动中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对营销伦理的影响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个人看法。 关键字:功利主义营销伦理影响 一、功利主义的理论基础 功利,即有用、利益、效益等。人类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活动,这种目的即追求利益、满足需要。近代进入商品经济时期以后,人类的功利倾向明显地加强了。因为,商品社会首先强调价值、有用性,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都围绕着是否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这个轴心来运转的,这势必培养人用功利眼光、功利态度去观察他人和事物。消费越多,需求越大,生产越繁荣,这也主张了功利主义。所以,功利主义的兴起是与商品经济时代相联系的。 通过学习,了解到功利主义原是西方伦理学中一种以功利原则(即利益、享乐、幸福)为道德标准的学说。它认为,趋利避害、求乐避苦是人类的本性。由此,评价人们的行为是非和道德善恶,只能依据于快乐和痛苦,即能增进快乐的就是善的,能造成痛苦的就是恶的。当然,快了也又高、低之分,肉体的快乐是低级的快乐,精神的快乐是高级的快乐。“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做一个满足的猪好;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做一个傻子好。”然而,快乐和痛苦因人而异,全凭个人主观感受,缺乏客观标准,势必使人类行为由于缺乏约束和调节而陷于混乱。为此,功利主义又提出行为功利主义和准则功利主义两种说法。 行为功利主义主张,应以行为结果判定道德是非。就是说,应善于估量自己行为的后果,在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如果一个行为能比其他行为带来最大的好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是善的、道德的。 准则功利主义则主张以行为准则来判定行为是非,因为单凭个人对行为后果的估量为行为依据,仍然是不确定的、随意的,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对每个人都适用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秩序。 二、商业活动中的功利主义 宾克莱说,功力主义给现代人“关心实际行动而不关心崇高理想提供一个哲学根据”,因此在西方也被称为是一种“商业化哲学”。在商业活动的前提下,功利主义似乎更加的具象化。笔者总结其表现为: 第一,讲究实惠。实惠是追求合法的个人利益,是一切工业社会,包括正处在又一次工业化高潮的中国在内,所不能缺少的时代精神。实惠观念是伴随工业化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而产生的。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个人的劳动通过交换得到承认,个人的价值通过交换得到实现,个人的利益通过交换得到满足。人们与其说注重个人劳动的自身价值,不如说更关心劳动的交换价值,即劳动给自己所带来的实际利益,这就是实惠观念。

_主动习行_与_从做中学_颜元与杜威教育思想比较研究_杨静

习斋研究 主动习行 与 从做中学 颜元与杜威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杨 静,段作章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摘 要:中国颜元和美国杜威都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家,他们批判旧教育的空虚无用,主张教育要切合生活实际,并分别提出了 主动习行 与 从做中学 教育思想。在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教育目的观、教育内容观、教学方法论等方面,他们既有许多相通之处,也有许多分歧的地方。比较他们教育思想的异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两位教育家的思想精髓,从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 关键词:颜元;杜威;主动习行;从做中学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13X(2007)05 0043 04 颜元(1635年-1704年),字浑然,河北博野县人,是清初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说的 主动习行 教育思想,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认为惟有如此,学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强调 习行 是颜元在学术思想转变后关于教学方法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主张。约翰 杜威(John Dew ey 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从做中学 主张从经验中积累知识、从实际操作中学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虽然两位教育家的生活年代、思想形成的继承关系和背景各异,但二者的观点可谓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通过对他们作一番分析和对比,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把握他们教育思想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借鉴他们的思想,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服务。 一、颜元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及理论的比较 颜元之所以重视 习行 教学法,同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关系。他肯定宇宙是物质的、 变动的,是有种种内部联系的一个整体;肯定理气一元,认为精神与物质不可分离;肯定宇宙万物与社会关系的客观存在。因而认识要通过感官和实践,并接受实践的考验。他甚至把 格物致知 中的 格物 两字,解释为亲自去接触事物,亲自做事,如同用手去格杀猛兽, 身实习之,身实行之 [1](P48)。因此, 习行 教学法正是他的这一思想在教学上的反映。另一方面,颜元重视 习行 教学法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反对理学家静坐读书、空谈心性的现实状况。为了改变理学家 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 和讲上的教学方法,颜元强调 吾辈只向习行上做功夫,不可向语言、文字上著力 [1](P663) 。在他看来, 从静坐讲书中讨来识见议论 [1](P66),一是由于脱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望梅画饼,靠之饥食渴饮不得 [1](P66);二是终日兀坐书房中,影响健康, 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皆疲软,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 [1](P272)。 要理解杜威 从做中学 、 从经验中学 的理论内涵,必须对杜威的经验一词有所了解。经验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杜威理论中的经验的含义与前人不同,它对传统的经验进行了改造。首先,它克服了经验与理性的对立。在西方哲学史上,经 收稿日期:2007 05 06 作者简介:杨 静(1982 ),女,江苏连云港人,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段作章(1954 ),男,江苏沛县人,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2007年9月第9卷/第5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 OU RNAL OF HEB EI NO RMAL UNIV ER SITY /E ducation al Scien ce E dition / Sep.2007 Vol.9N o.5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怎么瞧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得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得发展历程就是分不开得。它包括天道观与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等,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得指导意义,但里面 也包含糟粕,因此在瞧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上,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科学 得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目录: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得三次打变化:汉代玄学、魏晋理学、近代西学东渐、 主要特点:天人合一、政教合一、问道结合、知行一致 二、天道观与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 三、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得态度 正文: 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得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得发展历程就是 分不开得。其大得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得百家争鸣,汉代得儒家独尊,魏晋得玄学,唐代得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得理学,明清之际得实学与近代得西学东渐。有三个打得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得兴起,缓道入儒; 宋明理学得形成,缓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得哲学与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得最后得也就是最大得一次冲击。 二、1、天道观与人性论 (1)教育哲学中得根本问题:天道观与人性论(教育得根本在人性,人性得根本在天命) 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得关系论述 a、天道观与天命观在古代,不仅就是人性论得基础,同时也就是历史观与社会观等得基础,不同得天道观与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得历史观与伦理观,并影响着教育观。 b、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得问题,因而天道观得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得本体论得问题,也就就是宇宙观与世界观得问题。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得就是人性论得问题,有不同得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得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得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就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密切得联系。 c、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 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得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 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 (2)对天人合一得正负面评价 天人合一”,就是中国哲学思想中得一个重要命题,当前哲学界不少学者企图 从中导驿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得不同得观点,其中一种就是人与天合,人与天

教育史简答题和论述题

1、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 ①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 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2、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

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3、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 颜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主要观点有:(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2)、要爱与教相结合; (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 (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4.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八股"特点有三: (1)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2)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 (3)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5、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哪些? 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一

边沁功利主义浅析概要

边沁功利主义浅析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刘小兵吴涧清 指导教师卢秉利副教授 摘要:功利主义,又称为效益主义,其创始人为杰瑞米?边沁。他的学说由苦乐原理、功利原则和最大幸福原则三大理论基点构成。本文在追溯边沁功利主义产生的背景和主要思想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贡献与局限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作者主张辩证地看待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边沁,功利主义,贡献,局限,启示。 Abstract:Utilitarianism, also known as utilitarianism, the founder of Utilitarianism is Jeremy Bentham.His theory formed by Pains-Pleasures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utility and the greatest happiness principle. This article traces back to Bentham utilitarianism ground background and main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ought, focusing on Bentham's utilitarianism thought the contribu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Bentham's utilitarianism,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our country .In this article , the author advocates dialectical view of Bentham's utilitarianism thought, takes its essence, goes to its dregs. Key words: Bentham, utilitarianism, contributions, limitations, enlightenment. 一、前言 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其主要哲学家包括;杰瑞米·边沁、约翰·史都华·密尔等。早在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理论之前,就有功利主义思想雏型的出现。西元前5世纪的亚里斯提卜、前4世纪的伊比鸠鲁、中国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随者的伦理学中都存在着如何促使人获得最大快乐的思维,他们都是古人中的功利主义先驱。近代英国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如坎伯兰、法兰西斯·哈奇森与休谟都有功利主义的倾向。据边沁指出,他在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国家爱尔维修、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以及休姆等的著作中都发现了功利原则。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也是直接来源于法国的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和意大利的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对于这一点,边沁自己也是直言不讳。他说:“我记得非常清楚,我最初是从贝卡利亚关于犯罪与刑罚那篇小论文中取得一些原理(计算快乐和幸福)的第一个提示。”[1] 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由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提出。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果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

教育哲学观

教育哲学观——“行不言之教” 老子提出“道”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遵道而行、无为而治”的哲学主张。这种思想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行不言之教”,主张“自然无为”的教育哲学。老子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而建立起来的教育观是自然主义的,而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均是“顺应”。这种顺应,不仅要求与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无违,而且要求将高度社会化了的教育背景返朴归真为自然。 所谓“不言之教”并非是不说话来教,而是教学生于不知不觉之中,教师主要以自己的行止、仪容来影响受教育者,也就是身教。言和行相比较,老子更重视行的教育作用。这种“不言之教”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身教”“范例教育”或者其它潜移默化的教育。也就是教师应该少说多做,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良好行为为受教育对象树立榜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是通过感化、熏陶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的,是一种隐性教育。强调“无为而自化”,避免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要做到“善言无瑕谪,善行无辙迹”。 “行不言之教”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重视其自然的思悟,让其自我完善自身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一种超然自由的教育境界,是对受教育者的宽容和人格尊重。在教育中,强调学生“自化”、“自朴”的主体活动,而不是外在的灌输式、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活动。这些方法符合了学生的自然本性,不是违反学生本性的“有为”教育,换言之,这些正是“行不言之教”的体现。“行不言之教”并不意味着教育者绝对的无声与不言,而是强调不要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灌输,应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让渡于学生,让学生静心体悟,否则就无法体味到课程内容的微言大义。在“行不言之教”中,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只是一个根据教育规律说必要的话、做必要的事情的角色。例如,当学生向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教师并不需要做什么,当学生向我们所不期望的方向发展时,教师要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即“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综上所述,“行不言之教”是顺道而行,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不说话的哑巴教育,而是不说不必要的话,不说违反教育规律的话,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身教。“行不言之教”即是符合道之教,而符合道的教育,就是要因道而行,顺学生的自然本性,促其发展。而违反这个规则,违背学生本性发展的这些强作妄为都不是“行不言之教”。

浅谈边沁功利主义道德观

浅论边沁的功利主义 摘要:功利主义是一场风行于19世纪英国的哲学运动,是对西方乃至全球影响巨大的一支伦理学流派,但始终带有一种明显的英国色彩。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又称最大幸福主义,是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追求“最大幸福”原则,认为提倡实用即至善的理论,相信决定行为适当与否的标准在于其结果的实用程度。虽然有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仍然极具当代价值。它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和伊璧鸠鲁的快乐主义学说,历史进程中主要法哲学家有大卫?休谟、杰瑞米?边沁、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等,边沁是18世纪后半叶英国功利主义伦理理论框架的确立者和声势浩大的功利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本文重点 关键词功利主义快乐原则最大幸福原则四个目标功利原理 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哲学家不谈幸福,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清楚或者给出一个让人比较满意的系统的关于幸福的理论。而边沁借鉴休谟的“道德行为的特征是产生幸福的倾向”,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思考,认为:人类作为社会动物,是从别人的幸福中使自己感到幸福的,所以他们不应当不仅以自己的快乐作为他们行动的目的,而且还要一别人的快乐作为他们行为的目的。边沁后来将这一思想发展成为功利主义道德原则,提出了一套关于“苦”“乐”的幸福观。 (一)产生基础 边沁的功利主义伦理是建立在苦乐人性的基础上的。他对苦乐的定位首先可以起源于希腊古典哲学的昔勒尼学派和伊壁鸠鲁主义的快乐主义,把快乐作为人一切行动的动机和目标,人生的目的便是追求快乐。边沁将古代哲学传统中对单独个体快乐的重视,扩展到行为涉及的共同体的利益。他指出个体应该积极地寻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这是自然法则作用的结果。因而在边沁那里是看不到伊壁鸠鲁静态快乐的影子的,人有权利也有义务更自由、主动地寻求属己的快乐。 启蒙运动的发展,休谟的人性论开始把人们的关注焦点从天堂拉回了人间,开始关注人自身的存在。休谟明确的指出能产生幸福的行为是源于有助于功利,这给了边沁在行为正当性上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功利内涵的最初步了解。因为人

读后感《教育哲学》

把你放在我的心上 ——读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哲学》有感 哲学颇让人视为畏途,而选择张楚廷先生的哲学思想来谈体会, 这无疑更需要勇气。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迷 宫,充满了迷惘和彷徨,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出路何在。"哲学使你从思 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从而有了走出迷宫的可能。"这使我找到了读 哲学的部分理由。 近期,我有幸拜读了张楚廷先生的力作《教育哲学》。书中用了 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 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 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 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 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 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 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 会让人收获非浅。张楚廷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 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 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 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

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

《教育哲学》复习资料

《教育哲学》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哲学 2. 要素主义 3. 永恒主义 4. “性三品” 5. 资产阶级的教育价值论 6. 教育哲学 二简答题 1 简述教育哲学的基本任务。 2 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3 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态度。 三论述题 1. 试述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关系。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哲学: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讨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来指导教育实践。 2. 要素主义:是现代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之一。要素主义坚持“传统教育”理论的某些论点,因而又 被称为“新传统教育”。要素主义者认为文化的价值具有永恒性,在人类文化中具有不变的共同要素。 3. 永恒主义:永恒主义主张恢复古典文化知识,要求回到绝对原则。永恒主义认为:虽然现代历史表现 为其社会进程加速发展和政治方面极具动荡,但是最终还是永久不变的更为实在。人性也是不改变而基本上保持一样。所以美好的生活、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原则和他们应该受的教育,都具有永恒不变的性质。 4. “性三品”: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是不教而善的;“斗萧之性”, 是只能为恶的;“中民之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教育只能在中民之性上下功夫。 5. 资产阶级的教育价值论:在资产阶级的价值论中,从其哲学基础方面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主观唯心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价值是由个人的利益、欲望等所决定的,价值可以因人而异,价值是主观的、相对的。第二,客观唯心主义价值观,把价值看做作是超越现实世界的规范和理想,它是不受时空限制的,价值是客观的绝对的。 6. 教育哲学: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讨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来指导教育实践。 二、简答题 1 简述教育哲学的基本任务。 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从哲学的高度,即从方法论的高度给以理解上的阐明; 对教育史和当前教育实际中有争议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分析和结论; 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要求,对教育中提出的新课题作出回答,对未来的教育做出科学的预测。 2 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1)坚持历史观点

浅析大学生日益“功利主义”的心态

浅析大学生日益“功利主义”的心态 [摘要]:“功利主义”由来已久,它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成,由于教育和社会等等客观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现在“功利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向了身在“象牙塔”里的我们。于是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很多“功利主义”分子。他们的一些行为表面上看起来令人费解,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理性思考的时候,我们却愕然发现,这些行为的背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推动,它就是“功利主义”的毒瘤。然而遗憾的是,无知的我们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功利主义”的存在以及它的危害性。本文通过一些真实的社会现象,再现了当代大学生在“功利主义”心态的驱使下做出的一系列“好笑的行为”,继而理性的分析了这些表象产生的社会和个人因素。 [关键词]:功利主义、价值观变迁、深层原因。 一、一些社会现象所引发的思考 我们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时至大学,这种传统教育我们已经“沐浴”了十几载。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虽然体现崇高理念的集体主义观念仍占主导地位,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从小受到的主流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正在世俗的功利主义的围攻。以至于如今出现了一些表面上让人费解,但冷静的分析后却让人痛心疾首的“怪现象”。 譬如,在一项关于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中,对“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寻找精神寄托”占8%,“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占7%,“为更好地服务人民”占2%,“为以后找工作方便”占83%。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这些动机中,既有追求理想的精神动力,也有实现个人自身价值的利益考量,但表现突出的是入党动机的功利性。抱着功利化动机入党的大学生,把入党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崇高的信仰,他们考虑的往往是如何利己,而不是如何更好的服务他人。他们入党是为了给自己带来名、利、权等方面的资本和实惠,可以在以后寻找工作时增加一个及其重要的筹码。 当今的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工作,意愿多样。例如,在农村工作有利于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为将来再择业打基础;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有较大发展潜力与上升空间;大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在农村长大,期望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等。 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担任村干部存在功利化目的,如为了报考公务员时获得优先录取条件。有的学生认为,农村工作比较轻松,报酬尚可,即使工作不努力,也不会产生严重后果;部分学生把到农村锻炼作为选择更好岗位的“跳板”,缺少扎根农村、长期奉献的打算。假如一个国家的行政管理部门多了这些所谓的功利的“聪明人”,那他们势必会像蛀虫一样慢慢的吞噬掉整个民族的明天。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暑假中积极地投身到各种社会实践中,在四川地震灾区,国内各地

孔子教育哲学思想

孔子教育哲学中的温故而知新 摘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很多言论都有教育哲学的意蕴,“温故而知新”就是其中之一。了解“温故而知新”的意思,对教师本身及其教学行为都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意义。 关键字:孔子教育温故而知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素养和修养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想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并不容易,想要成为一被人认可的名师更不容易。回顾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发现他的很多言论中都蕴含着朴实、真诚的教育观,例如: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到底在教育上蕴含怎样的哲理呢?它能否对现今教师有所启发呢?本文就此浅谈粗陋看法。 一、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华夏族,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籍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的贵族。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教育哲学是关于教育的性质、内容、方法、功能、目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是什么人,以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和论说。作为中国最早的、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中发表了过很多关于教育的言论,多见于《论语》中的各章节,并且大多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特别是对老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修养,孔子有着较为朴实、真诚和精到的论述,这些都很好地体现孔子的教育观,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 (二)温故而知新的意思 在《论语·为政》里面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历来对“温故而知新”的解释学者们都众说纷纭。朱熹的从教学论的角度的分析则长期以来被看作是经典。他说:“温,寻绎也。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