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郭元祥)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郭元祥)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郭元祥)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郭元祥)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

郭元祥;胡修银

一、两个基本教育命题

在教育发展史上,中美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确立的信条式的教育命题,分别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既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不难看出,?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意义,而?生活即教育?则昭示的是生活的教育意义。重读杜威和陶行知,我们感受到的是众多的启迪。

(一)重读“教育即生活”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是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也是针对教育没能融入儿童的生活的弊端提出的。正如滕大春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盖棺论定地说,美国传统的教育一方面是脱离社会,一方面是脱离儿童。杜威所要探讨的正好环绕着这两大问题:一是使美国学校和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拍,一是使美国学校和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规律合拍。?[1](序言P10)因而,?教育即生活?命题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校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从而,?教育即生活?的实质可作如下理解:

1.?教育即生活?命题首先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教育即生活?并不是在教育与生活之间简单地划上等号,而是强调教育对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杜威认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1](P9—10),教育是生活本身,那么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的生活意义,并不是原来的传统的教育就不是生活,而是说传统的教育是一种畸形的生活,不合乎时代精神的生活,是压抑儿童天性的生活。教育即生活,是指教育应作为适应儿童天性的生活,是一种改造了的生活。

2.?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以及教育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衡。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开篇中,杜威就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杜威在抨击传统教育时,认为传统教育脱离了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传统教育没能成为生活的需要。在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后,还未变革的旧教育就应相应地变革,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社会生活。杜威指出:?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2](P28)教育是为着人的生活,是生活的需要。

?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信条具有内在的联系。作为生活的教育,是不能离开社会生活背景的,教育需要把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作为儿童生长的背景,但又不能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无所作为。这要求作为生活的教育给予儿童一种经过教育本身改造了的社会生活情景。因而,?教育即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教育改造社会生活的涵义。

在谈及学校教育对社会生活的改造作用时,杜威认为,学校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简化社会生活,以便使儿童适应并促进儿童对社会生活的把握。杜威说:?我们目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数量很大,相互交织在一起,即使处于最有利地位的儿童,并不能很快地分享其中很多最重要的部分,由于儿童没有参与这些关系,它们的意义不被儿童理解……结果是一团混乱,无所适从?,学校教育机构的?首要职责就在于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1](P22)其二,净化社会生活。学校教育的职责不仅在于简化社会生活,以使儿童适应,而且在于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陋景象,以免影响儿童的心理习惯。?学校要建立一个净化的活动环境。选择的目的不仅是简化环境,而且要消除不良的东西。……学校有责任从环境中排除它所提供的这些坏东西,从而尽其所能抵制它们在通常社会环境中的影响。?[1](P22)其三,平衡社会生活。由于儿童生活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接受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有片面之处,教育就应使儿童生活于

一种整体的、全面的、合理的社会生活环境之中。因而,学校教育的职责在于?平衡社会生活和环境中的各种成分,保证使每个人有机会避免他所在社会群体的限制,并和更广阔的环境建立充满生气的联系。?[1](P23)经过教育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的社会生活?。

3.?教育即生活?意味着教育与人的一生的生活共始终,意味着儿童的生长与发展。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有横向和纵向两种不同的含义,横向意义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的联系,而其纵向意义强调的则是教育对儿童生长与发展的意义。[3](P40—46)其纵向意义在?教育即生活?命题中具有核心意义。教育联系生活只是实现儿童生长和发展的条件,生长和发展才是教育最终所要关注的,或者说生长与发展就是教育本身,是教育的实质。诚如杜威本人所指出:?我们的最后结论是,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教育是人的一生持续不断的生长、发展过程,?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

[1](P45—54)可见,杜威把生活与发展、生长等同起来,生活具有了发展和生长的基本意义。其实,在杜威的教育信条中,?教育即生活?本身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与改组?等基本命题直接关联。作为生活的教育,是儿童生长与发展的过程,是生长与

发展本身。?教育即生活?不仅仅强调教育要联系生活,而且强调生活本身的发展性和教育性。

4.?教育即生活?并不割裂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联系,并不完全否定未来生活。认为?教育即生活?是完全否定教育对未来理想生活的追求,这可能是人们对?教育即生活?命题的一种误解。加强与现实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的联系,不是?教育即生活?命题的终极目的。教育联系生活,教育要克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满足儿童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且还在于未来,在于创造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杜威在《哲学与教育》中就明确提出,教育应该被视为达到并延续美好生活的手段,这种美好的生活对于个人来说是充分的、优雅的、丰富的,对于由个人组成的社会来说,也是美好的,杜威批评当时美国教育?注重于专门性的和技术性的东西而漠视了美好的生

活?,没有成为美好生活的审慎的创造者和培育者[4](P12)。杜威在他的教育论著中,多次表达了对美国现实生活的不满,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教育的终极目的难道在于与这种令人不满的现实生活的一致和结合?显然,在杜威那儿,答案是否定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就在于克服现实生活的种种弊端,通过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衡,来达到一种理想的生活。这种理想生活直接指向着未来。对未

来理想生活的追求,正是教育对人生和美好生活的建构意义的体现。

教育所要追求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杜威把?民主?看作是一种理想生活,这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是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共有的。他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的东西,而且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1](P93),这就意味着民主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生活的理想,也是个体存在的最佳方式。杜威所说的?民主?,蕴含着使每个人具有人格独立性,即强调了人在生活世界中应有的地位,这种地位不是依附性的,而是批判性的、独立性的,具有交互主体性的。在他那儿,?民主?不是政治意义的概念,而是人的生命本体意义的概念。民主作为个体的生活方式,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的东西,而是内在的东西。它具有三个基本点:一是相信人性的潜能,人人都有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都应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二是相信人的理智判断与行为的能力;三是坚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与人能够合作[4](P47)。如何去达到社会的民主理想生活和个体的民主理想生活?杜威认为,哲学是研究美好生活的性质、内容及其实现所依赖的条件的,而教育则是促进美好生活的手段。教育对美好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

5.?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对创制新生活的意义。教育要联系生活,并不意味着教育要再现现实生活,或者直接等同现实生活,而是要求教育应具有重建生活的意义。教育是促进美好生活实现的手段,但教育如何去达到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杜威一再批判教育与生活的脱离,指责传统教育所存在的未能改造生活的弊端。认为教育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的手段,其基本的方式是?改造?或?改组?。从而,杜威把教育的本质理解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可见,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与?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命题息息相关。如果从生活的纵向意义上看,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发展,那么,从生活的横向意义上看,可以说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经验?便是从这种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由于环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因而,为了能够不断地适应环境以求生存、生长和发展,人就必须改造或改组已有的经验。从而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便是延续和完善生活的手段[3](P45)。再者,经验的过程就是实践和探究的过程,?从做中学?就是在教育中特殊的生活体验。这样,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便具有了生活的意义。教育就在促进儿童的经验不断地改造或改组的过程之中,实现了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因此可以说,教育改造或改组人的经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塑造人的生活的过程,或者说,教

育就是不断地重建人的生活的活动。我们不能把杜威关于

?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命题简单地理解为纯粹的教育方式,而要看到其对人的生活的普遍意义。

尽管?教育即生活?命题中的?教育?和?生活?在杜威的理论体系中具有多重涵义,甚至不一致,但可以肯定地说:生活意味着生长与发展;教育本身应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育应成为促进美好生活的积极手段,并通过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来塑造或重建人的生活,教育就是人的生活重建的过程。这也许是?教育即生活?命题的要义。

(二)重读“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既是陶行知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又是其对生活本质的领悟。?生活即教育?命题是针对当时中国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弊端提出的。1922年陶行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生活教育》一文,用英文表述了?生活教育?的观念和思想:Education of life, Education by life, Education for life,即生活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即教育?命题的要义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生活即教育?意味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可以说:

‘生活即教育’。?[5](P633)而生活就是求生存,是人的生活,因而有生活就有教育。教育为?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5](P634)。他进一步认为,求学就是生存,学生所学的就是人生之道,而人生之道有高尚与卑下、全部与片面、永久与一时、精神与形式等等之分,?我们所求的学,要他天天加增的,是高尚的生活,完全的生活,精神上的生活,永久继续的生活?。

[6](P126)可见,陶行知一方面把教育看成是人的生活,即生活过程是受教育的过程,人的一生应在不断的教育中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认为教育是人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建构人的完满高尚的生活,即实现人生的价值。这里,陶行知把教育看成是生活原本应有的东西,是人生原有的,不是外加在生活之上的东西,由此强调在教育与生活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可分割的特征。

2.?生活即教育?意味着生活需要教育,教育必须作用于人的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陶行知强调教育乃生活的需要,他说:?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以前进的生活提高落后的生活,以合理的生活提高不合理的生活,以有计划的生活克服无序的生活。?[7](P594)生活需要教育,教育的作用在于改造或改进人的生活。教育作用于人的生活,实质就是改造人。教育是教人

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所以?我们一提及教育便含有了改造的意义?[5](P128),感化、改造甚至创造,是教育对生活作用的方式。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没有工具则精神不能发挥,生活无由表现?,?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须看他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5](P77)人需要有创造性的生活,创造性的生活需要有创造性的教育。

3.?生活即教育?意味着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陶行知多次把生活教育阐述为?生活的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生活成为其主张的教育的源泉、中心、根据。他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更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8](P477)即教育若不能通过生活,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他还主张,运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运用有目的的生活来改造无目的无计划的生活,真正的教育若体现其对生活的改造作用,也必须通过生活来进行。比如民主教育,就应该是?在民主的生活中学习民主。在争取民主的生活中学习争取民主,在创造民主的新中国的生活中学习创造民主的新中国。?[9](P570)

陶行知的这一观点,肯定了生活是教育的根本源泉。为什么要用生活来决定教育?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本身含有教育的

意义,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的偏狭。陶行知把学校比喻为远离生活的?鸟笼?,把脱离生活的教育称为?鸟笼子式的教育?,认为?学校里的教育太枯燥了,必须得把社会里的生活搬一些进来,才有意思?,?这好比笼子里面囚着几只小鸟,养鸟者顾念鸟儿寂寞,搬来一两个树枝进笼,以便鸟儿跳得好玩?,?然而鸟笼毕竟还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10](P1—2)因此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把鸟儿放到天空中去。学校教育要把完整的社会生活开放给学生,把整个生活的世界提供给学生,而不只是在学校这个特大号的?鸟笼?里放几个?树枝?去戏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就应来源于生活,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从这一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生活即教育?与他的另一重要命题?社会即学校?的内在联系。如果我们在这一命题中加上?生活?一词,所得到的?社会生活即学校生活?这个命题符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在逻辑,那么,学校生活的社会化便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要求。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同样蕴含着对人的地位、人的生命、人的生活的尊重,蕴含着教育对人的生活重建的意义。他用打开?鸟笼?来隐喻教育应把儿童?放飞?到社会这个?天空?之中,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的改造。对?民主?

生活方式的追求,成为他的深层次的教育追求,以此反对旧中国专制制度。他对儿童脱离生活世界的那种?死的教育?深恶痛绝,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生活。其实他所反对的并不是?死的?书本本身,而是反对这种把儿童与社会生活隔绝的?死的教育?。正因为对民主生活方式的追求,他才屡遭迫害。与他的导师杜威相比较,陶行知更进了一步,因为他引导学生直接参与了社会和自我生活的改造。这是我们重读陶行知应深深理解的要核。

二、教育的生活意义与生活的教育意义

站在生活的角度看教育和站在教育的角度看生活,是两种不同的视界。其共同点是围绕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解决教育本身面临的问题。领略杜威和陶行知,我们感慨良多,其中最突出、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基础教育必须把握住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发挥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

(一)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

在本研究中,我们把?教育?不仅仅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传承的活动,而且理解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即人生价值)的活动。毫无疑问,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但文化传承既不是教育的全部,也不是教育本身,相反,文化传承只是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一种方式、一种途径。我把

?生活?理解为通过创造和享用文化而展开的人生的存在过程,以及人生意义的实现过程。生活不仅仅是指某种具体的活动、事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的生活背景,人在不同的背景下生活,便构成了不同的生活类型,如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等。之所以要把教育和生活联系起来,考察二者的互动,是因为它们都与人生直接相关。

尽管生活比教育更具有普遍意义,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但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忽视甚至否定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便必然呈现出?传统教育?的特征。美国的基础教育从杜威开始整整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把握住了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走出了传统教育的泥潭,而中国基础教育本该沿着陶行知的道路把握住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走进?现代教育?,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基础教育离生活越来越远。

1、教育对生活的动力作用

教育对生活的动力作用,贯穿于人类进步和个体人的生长的全过程。这种动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是促进个体和人类的生活自觉有序地进行,并得以升华的特殊社会实践领域。教育是个体的人和类的人形成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

人和人类的生活方式。教育作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即人生价值)的活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合理性本身就是由个体和人类的生活需要决定的。生活作为通过创造和享用文化而展开的人生的存在过程,以及人生意义的实现过程,不能总是在零乱的日常生活中自发地进行,而要在各种有意识的特定社会实践领域的支撑下自觉地进行。

从教育起源上看,教育直接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需要。教育通过经验、文化的传承,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在?正在形成的人?阶段,教育把人们积累的简单的劳动经验和技术、对自然属性的粗浅认识,以及群体协作的习惯、简单的生活规范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建立起基本的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更新,教育加速?完全形成的人?的生活方式的完善。在现代社会,教育对人类和个体的人的生活方式的动力作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其中,教育的作用就在于通过文化传承,提高社会成员创造和享用文化的素质,从而使他们确立起自我的人生价值观念,具备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选择、创造和更新他们的生活方式的能力。

第二,教育对生活的动力作用还表现在教育本身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继承、整理上。教育作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

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即人生价值)的活动,它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自我意识和未来意识。通过反思和自我意识活动,教育时刻关注着个体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从而推动人们对新的生活的自主探寻和追求。

教育所要传承的人类文化从人类已有的社会生活中来,教育不是把人类整个社会生活(物质的、精神的)全部细节传承给下一代,而是以浓缩、系统、简约的方式,将人类文化中的精华传承给下一代,避免下一代在未来生活中不必要的曲折和重复。从而,教育便具有简约人类漫长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作用。它对人类文化的继承是动态的存续,而不是以档案馆和博物馆式的静态方式来继承的。档案馆和博物馆继承文化的静态方式,是事实性的继承,而教育的这种动态方式更具有价值意义,体现出强烈的批判性和反思性特征。因而,教育传承的人类文化是对人类生活反思的结果,它给予下一代的不仅仅是关于前人是如何生存、生活的知识和技术,更多的是对前人是如何生存、生活的知识和技术的反思和批判。

教育传承文化的目的是什么?显然不是要下一代重复前人的生活方式,复写前人的生活知识和技术,而是使下一代通过对前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生活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反思和批判,确立起符合新的社会生活条件的新人生的生

活方式,改进人的生存状态,提升人的生活质量。更新和创造个体和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教育的理想性的体现。

从教育对生活的动力作用看,教育本身具有着重建人的生活方式的基本职能。如果教育对下一代的影响总是停留在告诉、复写前人经历过的生活方式的层次上,那么,教育就丧失了建构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便必然堕落为一种传统的保守势力,成为一种无意识的机械传递式的活动。因此,教育的本质规定要求:任何时期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要具有对生活的批判态度,时刻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并重建新人生的生活或人生的新生活。

2.生活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生活对教育具有动力作用,这种动力作用的总特征是: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性的决定力量。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活(个体的、人类的)是教育的需要。生活不仅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又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因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产生,因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迁,没有了人的生活也便没有了人的教育。离开了人的生活需要,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生活永恒,教育便永恒,生活变迁,教育便变迁。没有生活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

教育是通过人类文化的传承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活动,而

生活本身就是人生的过程,从而,生活成为教育的本源性依据,成为教育的首要需要。生活观念、生存方式、生存状态的变化,直接引起对教育需要的变化。中外教育史上教育目的的历史发展规律佐证了这一点。

第二,生活是教育的动力源。人的生活是人类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根基。教育以人为对象,意味着以人的生活为根基,从而满足个体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克服把人的教育依附于神灵、依附于自然的倾向。把个体的生活和类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动力源,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

一方面,不同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要求有不同的教育与之相适应,从而,生活制约着教育对可能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的追求,即既有的生活是教育建构可能生活的基础和依据。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创造的文化离开文化创造的主体,就成为教育的内容,进而引起在教育中对新的文化的创造。生活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为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再者,生活的空间即教育的空间。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来建构人的可能生活,人的现实生活空间为教育提供了范例。

从生活对教育的动力作用来看,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只有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才有可能建构起理想的新人生的生活。由于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性的决定力量,生活本身既有

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生产劳动主要是物质的生活,因此,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建构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即现代人的全面发展来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显得有些偏狭。似乎将其修改为?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更符合现代人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

(二)教育的生活意义

教育含有生活的特征、生活的成分、生活的性质,并表现出生活的某些功能。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教育具有生活意义。

教育为什么具有生活意义?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处于?生活?和?教育?的核心地位。对于教育来说,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人的教育。人的教育与动物出于本能对幼子的爱抚有本质的区别。人的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存首要掌握的生活知识和技能,而最根本的是人的价值生命的实现,教育在本质上不是一种本能性活动,而是一种价值性活动,是与人乃至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相关的价值活动。何谓生活意义?生活意义可理解为:事物或对象对人的生命存在、对人生过程,以及对人的价值生命实现具有内在价值。由于教育本质上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它直接指向人生,指向人的生命存在,因而,生活意义是教育内在具有的、本源性的意义。

教育的生活意义体现在:首先,教育本身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本身就是实现人的价值生命过程的重要环节。舍弃了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个体的人和人类的价值生命实现的进程将被延缓,甚至受到人自身内源性的阻碍。正是教育加速了个体的人和人类的价值生命实现的进程。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更新,教育在人的价值生命实现中所起的加速作用越来越显著。其次,教育通过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传承,给予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教给人生活的智慧,发展了人创造生活方式的智慧和能力,给予了人在黑暗中探求人生真谛的慧眼,有利于儿童通过教育,逐步把生活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次,教育之中本来就有生活,教育通过联系生活本身就伴随着生活的体验,在教育中人是活着的、是有生命力的。

当然,教育的生活意义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把人作为工具来训练的教育怎么也不可能体现出生活意义。同样,把人生依附于各种外在力量的教育,不以人的价值生命实现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也是难以体现出教育本源性的生活意义的。教育对学生生活的理性化和体制化,缺乏对学生完满生活的建构,用哈贝马斯(Habermas,J.)的话语来说,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coloniation of the life world)?[11](P64)。?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专制制度和科技理性至上对人的生活的干预和破坏,它表现为生活的理性化和生活

的体制化。生活的理性化,逻辑地预设了学生的心路历程,科技理性几乎成为课堂生活唯一的文化源泉,养育着学生的一切行为。生活的体制化,机械地把教育过程看成是?文化复制(cultural reproducion)?过程,生活世界被简单地视为文化资料的储存库。生活的体制化还使得教育中出现了?社会科层?现象。殖民化的?生活世界?充斥着专制的政治、文化和制度,教育从目标到内容都体现出?给予性的?、?被让存在?的特征,唯书、唯上便成为教育的必然。其实,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是属于?生活世界?的,它的功能不仅仅在于?文化复制?,而且还在于确立社会秩序和个人价值观念,并通过交往帮助学生建构社会角色,从而体现出强烈的生活意义,推动着人的价值生命的实现。

(三)生活的教育意义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生活具有教育意义。何谓教育意义?教育意义可理解为:事物对人具有的发展价值。生活弥补了制度化教育的不足,赋予制度化教育更广阔的背景和原动力。

为什么生活具有教育意义?最根本的原因是:生活是人的价值生命实现的直接的原生性基础。人是生活的主体、生活的核心,生活是人的生活,人的生活区别于动物生存的根本特征在于,人的有目的的生活的核心是人的意识生活,或?自我的意向的生活?。人能够通过意识行为反思人的生命

正确处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正确处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教学目的 让家长理解什么是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态度 教学过程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都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作用的辨证发展过程。如何正确处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从小的方面说,将事关对孩子教育的成败,从大的方面看将会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我粗浅的谈谈个人的看法: 1、我们要充分地重视家庭教育。 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家庭,它便也随之产生了。这种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尤其是近年来,家庭教育更是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我们常说,人的成长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链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家庭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和补充着学校教育,正式的好的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很大的促进。 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态度。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由于家庭教育是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这就决定了它的初始性、持久性和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的亲密性,自然,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之大也就不言而喻了。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生受益,而错位的家庭教育也就会贻误终生。现如今,众多家长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对孩子的成长与教育缺乏良策,存在若干困惑与苦恼。我们知道,学校的教育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则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相比后者就更显重要,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人

哲学与教育的关系

哲学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与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虽然教育是一种实践,而哲学是思想,但教育却与哲学具有天然的关系,具有自然的共通性。杜威说:「哲学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教育须根据普通原理而实施,而普通原理则须根据教育实施的结果来考核。」 如何从生活出发在人的成长中教诲人的精神?这是教育的问题。这种教育的问题也是哲学的问题。哲学和教育都内在地关切美善生活。哲学的任务是面对生活的严峻而探询有德性的生活,教育培养人优秀的德性品质,引导人过德性高尚的生活。教育是为着严肃而良善的生活的教化实践,哲学是对严肃而良善生活的言说,这种言说岂不隐含着一种对如何教化的志向和指向?正是在这个根本意义上,教育作为一种实践和哲学作为思想言说之间具有共通性。哲学询问和解释人的德行的知识取向,与教育对人的完善、优秀、卓越的郑重关切是相合的。 哲学的价值在于不局限于任何现实的意见而独立地理解和言说良善生活以 及生活者的德性。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向现实确定应当的价值,树立追求的理想,哲学进行的就是教化。我们每个人都是所处时代及生活场域中的囚徒。教育就是把人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上升到一种独立的立场,在这种立场可以看清现实洞穴对良善生活和优秀品质的制约,从而对自己应该的生活有一个清醒的理解,追求有德性的生活,形成审慎生活的德艺。要走出现实的洞穴,就需要一种精神的启迪,需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生活,这既需要教化,也需要理性对生活本身进行价值审视,需要探询生活的应然,哲学是因此必需的。什么是严肃而良善的生活,只有有待于哲学去发现;现实的生活的正义与否,只有有待于哲学去判断。通过思想和言说,哲学卫护善的生活方式。同时,哲学必须通过思想而为追求良善生活的教育方式进行辩护,即为精神的教化辩护。 但是,在一个极其缺乏思想、缺乏理想的生活经济化时代,生活已经基本上不需要理念,生活者不需要精神理想,当然也就不需要教育为着理念和精神而教化,更不需要哲学为生活需要理念和人需要精神而辩护,不需要哲学为精神的教化方式做出辩护。在缺乏辩护和缺乏反思的双重错误中,教育现实自身已经随波逐流,无所适从,失去了价值的基准,这样的教育不再追求培育人的精神,而致力于训练受教育者的“获利”功能,教育自身经历了双重的经济化:教育自身的经济化和接受教育的人的经济化。 在无法提出价值基准的情况下,现实的教育学对教育的错误熟视无睹,而且教育内部已经对各种教育的恶和不义习以为常,不以为然。我们时代的教育恰恰是处于这样的状况,虽然理论纷杂而缺乏思想,虽然方案多多却相互冲突,然而,分析起来,仅仅是在促进教育的经济化,不是在为良善的教育作一思想的探询,为现实的教育提出反思的价值基准,反而是在为现实的教育中的错误和恶在推波助澜。 如果我们认为关于应然不可能有真正的知识,那么我们必定要放弃价值和应当。当我们想方设法地以实然、客观的眼睛观看现实时,其实把价值应然的研究排除在知识之外。价值中立意味着对任何价值不加整体意义上的价值评判,这就意味着对所有现实中的伦理上的恶采取了淡然于心的态度,我们对现实进行事实描述,但却无法对流行于教育中的恶进行价值的控诉,我们被禁止用一种价值的眼光和语言去言说价值取向。反对普遍规范,贬低应然研究,放弃对教育的正义、善、好生活等问题的郑重关切,就会摧毁所有超越现实的努力的惟一稳固的价值根基。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郭元祥)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 郭元祥;胡修银 一、两个基本教育命题 在教育发展史上,中美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确立的信条式的教育命题,分别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既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不难看出,?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意义,而?生活即教育?则昭示的是生活的教育意义。重读杜威和陶行知,我们感受到的是众多的启迪。 (一)重读“教育即生活”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是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也是针对教育没能融入儿童的生活的弊端提出的。正如滕大春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盖棺论定地说,美国传统的教育一方面是脱离社会,一方面是脱离儿童。杜威所要探讨的正好环绕着这两大问题:一是使美国学校和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拍,一是使美国学校和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规律合拍。?[1](序言P10)因而,?教育即生活?命题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校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从而,?教育即生活?的实质可作如下理解:

1.?教育即生活?命题首先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教育即生活?并不是在教育与生活之间简单地划上等号,而是强调教育对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杜威认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1](P9—10),教育是生活本身,那么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的生活意义,并不是原来的传统的教育就不是生活,而是说传统的教育是一种畸形的生活,不合乎时代精神的生活,是压抑儿童天性的生活。教育即生活,是指教育应作为适应儿童天性的生活,是一种改造了的生活。 2.?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以及教育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衡。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开篇中,杜威就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杜威在抨击传统教育时,认为传统教育脱离了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传统教育没能成为生活的需要。在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后,还未变革的旧教育就应相应地变革,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社会生活。杜威指出:?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2](P28)教育是为着人的生活,是生活的需要。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好的环境,能得到好的教育;较差的环境,孩子也能得到好的教育。问题在于您怎样教育与在何时教育,环境好坏只占其中的一部分罢了。在我接到要受幼儿园的课时,我的想法就是:孩子太小,要教育好她们,就只能等到她们长大才能进行较好的教育。通过一段时间实践与总结发现事实并不就是这样的。在当今,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普遍的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因此,本文就以在没有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谈谈几点认识: 一、学前教育对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人格品质就是幼儿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它就是通过自己的模仿与大人的一系列引导等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就是幼儿个体适应社会的起始阶段与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幼儿逐渐形成与发展着最初、也就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与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与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她们的健康成长、成材。 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学前期适宜的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等人格品质的发展;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接受了适宜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儿童。 二、学前教育对人的认识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就是儿童的认识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她们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在关键期内,幼儿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就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就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对幼儿的认识发展与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适宜的学前教育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各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而且会使她们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识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学前教育能对儿童的发展与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而长远的作用,对她们的全面发展与国民素质的提高产生长远、深刻的影响。我们这里就是偏远山区,孩子们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但就是我们不能忽略了孩子们受良好教育的时期,我们应该更加的关心,爱护她们的成长,帮助她们成材。 同时,研究发现,上述脑的结构与技能在学前期的发展并非出于一种纯粹自然的状态,而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与制约,表现为大脑在学前期具有巨大的可塑性。研究者认为: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脑的发展,而适宜的早期教育就是促进脑发育充分与完善的最有效的环境刺激因素。同时,大量的动物与人类婴幼儿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幼年期持续的早期经验的剥夺将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出现减慢甚至停止现象,并构成终身性的永久伤害。另一方面,由于在学前期儿童脑的发展尚未定型、可塑性强,因此这一时期如能积极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影响,脑还具有良好的修复性。一般来讲,成人脑损伤就是难以弥补的,其原因之一在于脑细胞的生长不同于身体细胞,一旦完成就不会再增殖。而对婴幼儿脑损伤的研究发现,某半球受损后,通过某种适宜的学习、训练的过程,另侧半球可以产生替代性的功能,从而使脑损伤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例如,5岁以前任何一侧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语言功能的丧失,因此语言中枢可

一日活动皆教程

一日活动皆课程 【摘要】一日生活的内容即幼儿在园的全部生活。为了幼儿能在幼儿园健康快乐地生活,教师需要更好的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把《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并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综合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实施教育,达成课程目标,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一、把《指南》渗透在一日生活中,以幼儿为主体; 二、把《指南》渗透在一日生活中,以环境为主体;三、把《指南》渗透在一日生活中,以生活教育为主体;四、把《指南》渗透在一日生活中,以游戏为主体。五、户外活动,不仅是幼儿身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其他各方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六、适宜的离园活动,关注幼儿学习和发展自我回顾的能力,并使他们对次日来园活动充满信心和期待 关键词:指南渗透一日生活 一、把《指南》渗透在一日生活中,以幼儿为主体 《指南》中的目标告诉我们:幼儿阶段应该学什么?发展的方式是什么?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为什么是这样的? 我们整体地理解和把握《指南》,把《指南》的实施融入到一日生活中,也就是在幼儿园的每一天的每一个环节或者所有活动中,渗透《指南》的精神,引导幼儿朝着指南的目标的方向学习与发展。杜威曾说:“一日生活是幼儿在幼儿园一天的全部经历,是幼儿生命充实与展现的历程,是个体在参与、体验与创造中,利用环境自我更新的历程。” 如何在一日生活中体现和落实《指南》在一日活动中体现和落实《指南》,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以人文本,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园一日生活,重视一

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将活动的目标、内容、手段有机融为一体,体现“动静交替、室内户外结合、集体自由结合、游戏学习结合,同时要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要综合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实施教育,达成课程目标,关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倡导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一日生活的主要环节:晨间活动、室内学习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过渡环节、户外活动、离园活动几方面内容来观察与指导幼儿,寻找教育契机,融入指南精神。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那如何更好地把《指南》渗透在一日生活中呢?以下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晨间活动包括入园接待、晨检、早操、自由活动等。要想把握好入园环节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教师要意识到幼儿的一日生活本来就是课程的一部分。即“一日生活皆课程”,课程和生活的这种统一性和相融性要求教师进一步转变课程观念。《指南》中提出需要成人牢固树立“幼儿为本”的观念,尊重幼儿、,我们教师只是主导者,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而不是安排者。应以幼儿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幼儿自己动脑,善于思索;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幼儿自觉的能动性,启发幼儿积极动脑,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教育者,更多的是作为幼儿的启发者,而非灌输者,坚持以《指南》的精神来指导教育,转变自身教育观念,真正把《指南》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学习,愉快地游戏,主动地探索,快乐地成长。晨间活动,也是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过渡环节。在这个环节,需要有更多的安全、温馨的感觉,教师给幼儿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者摸摸头或者闲聊几句,都能帮助幼儿建立起对幼儿园、对教师的信任情感。精彩的晨间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积极的情绪,为幼儿一天的愉快生活做准备。另外在幼儿园里,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容。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浅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浅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教育作为一种思维的传授,以增长能力经验、认识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旨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生活中的教育更是无处不在,生活教育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处处都在,而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正式本论文将要讨论的重点。 标签:教育生活生活教育 教育作为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谈资之一。教育作为一个人成长路上必经的过程,其影响和发展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更是身处教育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时时刻刻的包围着我们,我们的思维、观点、想象都会受其影响,而生活中的教育更是处处都在,所以我们的教育脱离不了社会,更脱离不了生活。 一、浅谈教育 教育学家也常常思考“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要教育”,教育为了满足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通常可分为个体性和社会性两个部分。 教育可以让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相互碰撞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对于人类个体而言,教育能让人的能力得到最高程度的发挥,帮助自己创造个人价值。在受教育的同时,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我们空无一物的来到这个世界,所接受的教育都来自身边的教导,他们引导我们去认识这个世界,通过听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再利用思想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帮助自己提升。 我們通常所说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教育的优点自然显而易见,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们接受教育启蒙,学到更多的生活基本技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为国家做出一份贡献,这便是教育最大的价值。而在教育的优点得到体现的同时,学校教育的缺点也暴露出来,应试教育导致有些学生思维僵化,失去了创造力。而单纯的学校教育,也无法满足现代人愈加追求完美的要求。 二、生活与教育 生活作为人类所有活动的总和,以人类的幸福作为最终目的,诠释了人生的意义。而生活之所以与生存区分开来,更大的区别在于生活并不仅仅需要活下去,而在于更好的活下去,故生活存在于生存之上。生活既以幸福作为目的,更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而自身价值的提升,必然离不开教育。 生活教育是知名思想家、文学家陶行知老先生的思想理论,其核心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促进者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让社会更加美好。所以社会中的教育即是对教育最好的灌输方式,他既包括学校教育,

论毒品教育的重要性

论禁毒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毒品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破坏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实施全民禁毒教育是有效遏制毒品的蔓延,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关键词】禁毒教育;紧迫性;毒品毒品犯罪的蔓延,诱发了毒品消费市场的形成,造成吸毒人员猛增。在庞大的毒品消费群体中,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青少年毒品吸食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二是女性吸毒呈上升趋势;三是传统毒品处于稳定,新型毒品快速增长。四是在吸毒人口中,不仅有文盲、中小学文化程度者,也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者;不仅有农民、工人、个体户,也有国家干部。毒品问题已经是我国不可回避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很多人在无知、好奇、炫耀等不健康心理驱使下,抱着“试一试”、“尝一尝”的心理而涉足其中,导致“一日染毒、终生难戒”,甚至于做出“以贩养吸”等犯罪的勾当。因此,对大众进行必要的毒品知识教育,使广大公众深刻认识毒品的危害,自觉远离毒品、抵制毒品,并检举揭发毒品犯罪活动,这是遏制毒品犯骣、构建和谐社会的治本大计。一、吸毒引发的社会问题(一)吸毒败坏社会风气,污染社会环境吸毒往往导致吸毒者心理变态、人格扭曲、失去自尊、道德沦丧。对于吸毒者而言,毒品是生活的第一需要,为了获得所需的毒品,可以不顾一切。为了得到毒品及毒资,他们不尽任何责任,对配偶不忠实,对子女不抚养,对父母不赡养,对亲属不念亲情;他们没有责任感,对任何事都无所谓,对他人的关心无动于衷;他们毫无羞耻之心,无自我约束能力,精神空虚,沉湎于感

官刺激。(二)吸毒诱发种种违法犯罪毒品的依赖性,会引起吸毒者强迫觅药和反复无节制地用药。而强迫觅药必然会引起反社会行为,包括为获得药物而违法犯罪。目前,我国吸、贩毒问题诱发大量的杀人、盗窃、抢劫、诈骗、伤害等刑事案件和各类治安案件;吸毒使贩毒犯罪蔓延开来,大批吸毒者加入到“以贩养吸”的行列;毒品被人体吸收之后,会损害神经组织,破坏正常的神经活动往往引发杀人、伤害等恶性案件;吸毒还引发卖淫嫖娟行为,许多女性在吸毒成瘾后“以淫养吸”,据统计吸毒女性中卖淫的占80%以上。吸(三)吸毒促使艾滋病、性痛、肝炎和肺结核等严重传染病广为传播截至2006年lO月底,我国艾滋病感染人数累计超18万中。吸毒的途径感染艾滋病占37%。2006年《中国禁毒报告》显示:全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中80%患有各种传染病。(四)影响社会经济目前全球毒品每年销售总额8000 亿至l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0%,这一数字高于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收入,成为与全球军火贸易额相差无几的世界第二大贸易。由此看出。吸毒不但对个人的心理、生理造成了伤害,而且引发了家庭的矛盾,败坏了社会风气,污染了社会和谐环境,诱发种种违法犯罪行为,破坏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因此,加强全民的禁毒宣传,遏制“消费市场”的发展(即控制新的吸毒人员的增长1不但关系个人的利益,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关系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二、禁毒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对毒品问题的严重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禁毒教育不落实虽然国家对毒品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

让教育回归生活 用生活进行教育

让教育回归生活用生活进行教育“生活教育”这一主张是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弊端提出的,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如果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强调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那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则是从教育的角度看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以及教育对人生活的作用。两种观点虽有不同,但殊途同归,从生活教育的理念出发,互为补充,相互印证,为教育工作者明晰方向,开拓观念。从现实意义上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更具有其社会的价值,不仅适应近代中国国情,而且与当前的教育息息相通。 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生活教育似乎已经耳熟能详,教育教学内容取自孩子们生活,日常活动离不开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那么再提倡生活教育对于当今的幼儿园教育有何意义呢?笔者认为,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的生活教育与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仍然有一定距离,表面的融合不是内在的根本改变,生活教育只停留在教学活动的表面上,与孩子们在园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仍有很大的距离,生活教育在幼儿园依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仅是观念的改变,更是实践研究的拓展。结合幼儿园教育的现状,笔者对先生“生活教育”在幼儿园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三点看法:一、以班级生活为原点,和孩子们共同生活 当孩子们走入幼儿园中,进入自己的班级,就来到自己学习、游戏的空间。我们更倾向于把班级称作孩子们“生活的场所”,是因为孩子们不仅仅要在班级内进行学习、游戏等各项活动,更要在琐碎的一日生活中与他人进行交往,感受在集体中自我的存在,在班级这个小社会群体中经历体验各种生活化的场景。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而班级生活包含了孩子们在幼儿园进行的所有活动,远远超出狭隘意义上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是幼儿园教育原点。 以班级生活为原点,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管理者,而是和孩子们共同生活的一个成员。只有当教师融入这种群体生活之中,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一起感受时,才会发现孩子们真实的需要,才会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宜的教育策略。共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教育受到政权性质、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实现社会的政治目标。考察教育与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为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及政治纲领对教育的影响。1.政权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政权的性质,其实质是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并为谁服务。政权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及受教育的权利。在阶级社会中,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使教育能够服务于自己,首先就要把教育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具体手段主要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颁布法令、规定学校的办学宗旨来规范学校的政治方向;任免教育机构的领导人等,从组织上保证其领导权;利用经济力量,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对教育实行有效控制;以及通过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的力量来影响和左右教育的发展方向等。 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也决定了谁能够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决定教育为谁服务时,我们最关心的是公正,然而政治上的不平等往往决定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古代奴隶社会只有奴隶主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最高统治者哲学王是天生的贵族,他所要接受的是最高等的教育。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民主、平等的思想促进了教育的世俗化、民主化的改革。但是双轨制的教育制度只保证了社会中、上阶层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贫苦的劳动人民的子弟只能接受普通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目的仅是保证为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提供合格的劳动力资源。目前我国尽管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还很薄弱,但国家不仅在宪法上规定全体国民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而且也采取了种种办法,力求使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有同等的入学机会。并通过多种形式对特困生给予资助,保证学生不至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2.政治体制决定了教育的体制 政治体制是指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形式,如是中央集权制还是地方分权制等。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它的教育体制,对于教育而言,主要表现在政治体制对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上。例如,由于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的国家政权管理形式,因而与之相应的教育采用的就是地方分权的管理体制。而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法国,其教育则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3.政治纲领决定了教育的方针、目的 政治纲领是一个国家政体的具体行动指南,是政治理想的具体化,它规定了教育事业的方向、目的、途径等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特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其性质主要是由掌握领导权的统治阶级的政治纲领决定的。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能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政权的人才。封建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臣民,近代民主社会教育目的是培养国民,现代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臣民、国民和公民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体现了政治体制对教育目的的影响。一个国家往往是通过宪法规定教育的方针,明确教育的目的。如我国1998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重申了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此外,政治体制还影响着师生关系。如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下,师生关系是有等级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下师生关系则比较民主。

家庭生活方式与学生教育的关系

家庭生活方式与学生教育的关系 家庭生活方式是家庭教育发生的基础。它不仅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氛围,而且以自身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保证了家庭教育的目标、容、实施、评价的开放性。“教育即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这些教育箴言在一定围道出了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甚至和整个教育之间的关系。因此,素质教育要切实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不关注他们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 高收入家庭的家庭教育注重教育投资,充分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在我们的调查中,高收入家庭的父母大都文化层次较高。由于深知市场竞争的激烈和知识在个人创业中的作用,高收入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接下来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他们用自己的资本优势来为孩子选择师资、设备优良的学校, 为孩子提供各种良好的学习条件。其子女就读学校主要集中在教学质量和社会声望都比较高的学校,而这些学校的收费都是一般人可望不可及的。谈到孩子的未来,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表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能上一个教学质量好的中学,更希望孩子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或出国留学,只要孩子愿意或可能,无论花多少钱都可以。在这方面,他们显示了其它收入家庭少见的坚定决心。 这些家庭中孩子的学习条件是优越的。100%的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书房和电脑;孩子喜欢的或需要的学习、娱乐用品都一应俱全。大部分的高收入家庭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短期的在国,长假则出国旅游。这对于孩子开阔眼界、发展个性、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高收入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大多是建立在比较理智的、以孩子发展为本的基础上的。同时,他们希望孩子能在学习中全面发展,为将来实现自我价值打下基础。较之成绩,孩子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情感更受到他们的关注,他们希望孩子能从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快乐。同时, 他们还特别重视孩子的个人喜好和特长发展。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们大都允许、鼓励孩子去尝试。高收入家庭的父母是繁忙的。他们对工作投入过多,因而相对忽略了亲子交往。在高收入家庭有一部分家庭沿袭了中国的传统习惯,男主外,女主,父亲往往沉迷于工作而很少顾家,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对孩子的教育完全由母亲负责,因此,这些家庭的孩子对父亲比较生疏,对父亲的评价也比较模糊,出现一种父亲角色的缺失;还有一些家庭因父母都忙于工作,谁都无暇顾及孩子,便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保姆长期照顾,孩子的一切都交给学校和老师,家长一周之难得见孩子一面,有的甚至成年累月和孩子说不上几句话。这无疑削弱了父母应有的教育意识,淡化了其教育力量。父母的生活价值取向、开拓进取的意识等具有较高教育价值的因素在高收入家庭里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完整版)论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教育含义

论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教育含义 小教理科一班黄诗忆130111535 在学习了巴甫洛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后,我觉得收获颇丰。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今后必将走上教师这一职业岗位,这一理论让我对以后的教育方式有了一定的思考,不得不承认经典条件作用在对儿童身心发展中、在对他们教育辅导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耐心指导、当心教学 为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即对教师而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教师所要教授的知识或技能或形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行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耐心。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学习的接受与掌握程度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孩子或许只需说一遍便能立刻掌握,而有些孩子则需要反复指导,这里其实就表明他所接收的联结次数还不够,需要再进行不断地反复联结以致达到需要的条件反应。而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教师应学会耐心的等待,而不是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或是有直接放弃的念头,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只要教师耐心等待,一定会等到水到渠成时。 而有时教师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孩子好的学不会,坏的一学便知。这样的情况教师是不能预测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当心这样情况的发生。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学好需要的联结一定比学坏所需的联结次数多,所以教师不应该以此为学生变坏的理由,并产生“学坏容易,学好难”这样的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就是应尽量避免学生对于不好事物的接触,给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这里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是学校的,也应该是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总之,尽量减少学坏所需的联结,只要联结少了,孩子学坏的几率也一定是大大降低了。 二、不吝啬于表扬、赞赏 当学生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应后,就比如说某个孩子初步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要让他保持这一行为习惯最好的催化剂就是表扬与称赞,若他每做一次这个行为教师便对他进行表扬,那么他这一行为出现的频率便会增多,并且趋于稳定。就像我在见习的两周里,我便用过这个方法。有一天,我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有一个小男孩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跑过来便帮我把作业本翻到规定页数,以便我批改,而我随即就对他进行了口头表扬。而在之后的几天里,他会很主动的来为我做一些事,比如帮我分发校服、为我搬桌椅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而每次我也会给予一定的赞扬。我想这些表扬应该就是他保持做好事这一行为的最大原因。即做好事与表扬其实就是CS-US的联结。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鼓励孩子会使他们更加健康发展,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则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对老师产生畏惧感。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也看到自身不断增长的智慧和力量。 特别是幼儿,虽然是小小的年纪,看似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们对教师的表扬是特别在意的,也许教师一句小小的,简短的,甚至是随口的表扬,幼儿都会深深的记在心里,有的孩子还会回到家开心的告诉父母说:“今天老师表扬我了。” 而当一个学生形成一个不良的学习习惯以后,教师应该耐心的用消退法致使他彻底消除其不好的表现,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表扬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该接受学生在消退过程中产生的自发恢复,即他的故态重新出现的现象,这时教师应做的绝不是一味的责罚,应肯定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他的情况还是有所进步有所改变的,并给予一定的表扬,给孩子适当的激励鼓励,但注意这里的表扬必须要适度,不然很可能会有适得其反之效果。 三、注重辨别学习

浅论教育学原理学习的重要性

浅论教育学原理学习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教育学理论和实际前沿性 论文摘要: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 对于“教育学原理”的概念,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的解释:“教育学原理就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它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本身就显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态势。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道路之后,中国走出了一条探索——改革——实践——创新的发展道路。在顾明远看来,教育学的兴起,是很有必要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好好参悟。 《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书中主题与内容的选择以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变革为核心,以体现此书时态上的当代性、空间态上的本土性和校本性。此外,在这本书阐述中渗透着编写者近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持续了十多年,且还在深入进行的“新基础教育”研究。 在本书中,对教育学提出了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套教材是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专门编写的,既重视教育理论的介绍,又重视研究教育实际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把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提升到理论上来阐述,可以提供学员的认识。教师学习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只有在充分认识教育规律后,才能去创造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的学习,就是要提高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造。 这就指出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坚持这一理论。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而忽略了实际,或是只是注重实际,而忽略了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有害的。 案例分析:如教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如果生硬地教给学生那些生字,可能对于刚接触的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如果在理论中联系一点实际,那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收效更大。可以播放一点轻音乐,创造一种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然后老师讲述: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看见“船”就把“船”记下来。(屏幕上以动画形式依次出现由实物图变成象形字的过程。)然后为了便于书写,后来,人们就在这个象形字的基础上,

浅论中学语文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浅论中学语文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摘要】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与语文关系紧密。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生活;学习 当今中学教育提倡综合性学习,也就是要加强语文与数学、历史等其他学科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要想提高语文素养,就要广泛拓展语文的外延。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语文教学的参考,因此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注意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生活中处处可见语文 生活是一门大学问,只要我们平时多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和语文学习相关的知识,将这些知识收入囊中,就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成绩了。 1.在家庭生活中学习语文 父母是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庭也可以说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在家庭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汲取营养,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家庭的特点来设计相关教学。比如有的家长是在医院工作的,那么就可以让学生从中多积累一些医疗知识,然后在课堂中分享给其他学生,如此一来,家长会更加配合教师的工作,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2.在学校生活中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学校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事都可以引入到日常的学习中来。比如:我班老师在学生患病过程中主动承担起补课义务,而其他同学也积极主动地为他捐钱等等,这些乐于助人的好事都值得说讲,使学生能长期收益。 3.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由此可知,社会更是为学习语文提供了更广阔的场地。比如:针对现在社会网络语言兴盛,很多都是用故意犯错的不规范用字来造成轰动效果的,那么就可以让学生平时留意这些现象并自觉纠正,从而使正规教学更规范。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能培养中学生养成日常积累的好习惯。其实,只要在平时生活中多留心,就会发现校外教育资源的丰富性。

论亲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论亲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__刘琴 亲子教育它是爱与教育的融合,是父母从小孩一生下来到他十八岁时给予他的全部的爱和培养,父母是他最好的老师但不是他唯一的老师,随着小孩自己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父母会引导他向一些必要的老师学习。父母教他做人、做事、学习、还有生活,而他对某些知识和能力的猎取,则会通过另外的老师。亲子教育使儿童不需要接受传统的学校教育,注重儿童个性的发挥和自然的成长。当然,由于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父母(尤其是父亲)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用于对孩子的教育上,因此,这个任务便更多的降落到了母亲的身上,相夫教子,这似乎应证了女性传统的天职。 亲子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为什么要提出亲子教育 一,亲子教育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给予 无论一个家庭的境遇是怎样一个情形,亲自教养子弟就是对子弟最好的给予。这句话是著名教育哲学家洛克所说,他道破了子女最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什么?是用心的教育,而非望子成龙的心愿和给他们按部就班的教育机会,这是一个很值得现代人反思的问题,自己的小孩,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是更高的学习阶段,他们总是按部就班的送孩子上学求知,给孩子的是学费和学校教育的机会,却不知道小孩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二,学校教育不会适合所有的学生 因材施教,在学校里推行等于是一句空话。中国学校教育的现状仍然是知识化、形式化,应试教育一直是主流,素质教育一直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型。二十年左右的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国的学校教育体制和内容存在一定问题。学习压力超负荷,使好多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 三,教育子女是女人的天职,她更适合做这个工作 女性对子女有一种天生的关爱,他们对待事业也没有男性那么强烈,某种程度上推测可得,女性更能把孩子培养教育成功,一些女人就会很有成就感,这其实也算女人的一大幸福。 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亲子教育美在哪 第一,亲情美,亲子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情感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能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沟通父母与子女的情感。 第二,人格美,对孩子理性的培养。人格是思想道德的综合体现,是否具有优良的人格美,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尺度。人格魅力是吸引人的关键所在,而这种魅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不能给予的。 第三,生活美,教育的目的是换取美好生活,这是现在绝大多数学生的想法,但教育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东西,在教育过程本身中体会美会比视之为换取成功的筹码要好。 最后,好的亲子教育能给予孩子幸福感,我国是一个家庭概念非常重的民族,望子成龙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心声,也是他们幸福的载体。亲子教育理所当然的就承担了实现他们愿望的责任。

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幼儿的家庭教育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最先也是最重要的启蒙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对子女,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生活的活动过程。 家庭教育的意义是幼儿在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和集体教育的同时,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孩子接受更高的教育打好素质基础。孩子入园、入校接受集体教育的同时,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等诸多方面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家庭教育存在于家庭生活中,具有早期性、感染性、连续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比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是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时刻影响着孩子的思维发展,潜移默化着孩子的心灵成长。作为父母,要培养一名优秀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就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生活环境,是促使儿童健康发育的基本保证,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幼儿教育最重要的“教室”,家长应平时注意家庭整洁、卫生,做到有条有理,整洁有条理的环境会给人一美感,使孩子感觉心情愉快。家长平时应帮助、督促孩子整理好自己的玩具、学习用品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从出生开始,像一张白纸一样,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孩子像镜子一样,照着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又像录音机一样,录着家长的一言一语。因此,作为父母,要树立一个正直、高尚的形象,做孩子心中的英雄,时刻引导孩子向善,教育孩子向正确的人生观迈进;试想家长修养不足,在孩子面前争论吵闹、出口成脏、唯利是图、自私自利……,这样的父母又怎能教育好下一代呢? 三、父母与孩子的正确沟通 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十分重要,良好的沟通才有助于孩子的教育,每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