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单篇教材的分析

单篇教材的分析

单篇教材的分析
单篇教材的分析

语文单篇教材的分析

所谓单篇语文教材指的是一篇篇课文。人们说:“语文教学的诀窍在于吃透两头。”一头指语文教材,一头指学生。分析语文单篇教材是吃透语文教材的必由之路。

一、单篇教材分析的内容

语文是多元综合体。

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说,……从语文基础知识来说,……从语文教学任务来说,……

分析课文必须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进行。

(一)解题辨体

A、解题:分析课文的题目,方法如下:

1)首先分析题目的语言(题眼、题目隐含的深刻意义)。

2)其次分析题目与课文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点出主旨

[2]界定范畴

[3]规定体裁

[4]暗示结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5]引发联想

B、辨体:辨析课文的体裁

1)其依据主要是课文的内容和形式。

2)辨体要多层次、多侧面地进行。(皇帝的新装:记叙文,童话)

3)辨体之后可以根据文体特点分析课文内容辨体之后可以根据文体特点分析课文内容(二)正音正字

1、现实课堂被忽略(一些教师的看法,学生读音的事实)。字词积累的重要性。

2、笔画(笔画名称、顺序、构架、偏旁部首)和读音

(三)释词析句

1、哪些词需要解释?一类是生僻难懂的词;一类是关键词、重点词、富于表现力的词,除了字面意义之外的还有“言外之意”的词。(初中及基础差的高中生)

2、释词方法:少用定义法,多用同义词、反义词、要素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运用中理解和掌握词语。

3、哪些句子需要分析?一类是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和关系比较复杂的句子;一类是重点句、中心句、支撑句、过渡句、重复句和有某种有特殊修辞作用的句子等。(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第一二句,还有过渡句。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4、总原则:紧扣课文释词析句,通过释词析句分析课文。“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四)分层划段

1、“层”和“段”是两个概念,尚有争论。

2、分层划段是解决课文结构的问题。运用分解的方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研究,最后综合起来,归纳总结,是分析课文内容一个重要的途径。

3、注意几点:

(1)前提是对课文内容要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把握。(手段)

(2)认真归纳层意和段意。标准要统一。

(3)分解出的段落层次相对独立。要理解课文,分解是必要的,综合更有必要。系统论说,整体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所以,要强调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内在联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前后的外在联系可以明显看出,内在联系就未必能看出:闻一多先生的转变。

(五)查线探脉

(1)线索主要从结构上来说,材料和观点像一颗颗珠子,这些珠子靠一条线索串连出来,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有的还有两条线索,如《药》的明线是华老栓买药,小栓吃药,康大叔谈药;暗线是夏瑜投身革命被杀头,群众不理解。

(2)脉络主要从思想内容上来说,指的是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流动的过程。《药》的脉络是思考怎样救中国的过程。

(六)明旨知法

“旨”指课文的主旨。“灵魂”。“法”指课文的写作方法。为写作方法服务的,课文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此,包括语言特点、结构特点、表达方式的特点,构思的特点,选材的特点以及审题立意的特点。明确了主旨,又知道了课文从写作方法上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也可以说对课文的钻研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了。

(1)明旨的方法:

[1]在归纳层意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抽象概括,然后加上作者的态度、写作意图或课文意义。

[2]从课文题目引申

[3]从课文中的重点段和议论抒情的语言中概括

[4]从课文内容来说,写人的课文要从人物的思想品德归纳,写事的要从事件的意义归纳,说理的要从中心论点来引发出来。

(2)知法:

[1]要抓住课文的主要特点,不要开“中药铺”。

[2]切忌篇篇课文雷同,没有具体阐述。

[3]特点的得来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体会基础上的,不要在课堂结尾时贴标签。

除了以上6项内容外,分析课文有时还需要了解作者,研究背景,以知人论世,据此衡文,更好地理解分析课文。

二、单篇教材分析的要领

单篇教材的分析时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它带有明显的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性质。要掌握以下几个要领:

(一)教学目的要求定向

教材分析不同于文学评论和阅读欣赏。

文学评论是面向社会,发表自己的读到见解,目的是促进文学事业的发展。

阅读欣赏也是面向社会,其目的是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和审美感受。

教材分析的对象是教材,教材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教学。这个目的就决定了它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和形式。

语文教学的目的,用过去的话来说,包括双基教学目的、品德教学目的和智力发展目的。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各年段都有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决定了教材分析要强调语言因素的分析,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分析教材中的品德因素和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发展学生的智力。比如:

初中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要求:

一、学习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了解对比的写法和作用。

教学要求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深浅。分析这个单元的课文《变色龙》就要着重分析运用对话刻画人物和运用对比进行讽刺。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声色变化,翻来覆去,对比强烈,表现了他的丑态。鲜明生动的对话对人物刻画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于与课文有关的其他内容,如什么讽刺、短篇小说的特点以及契诃(音同呵)的思想发展就可以不作过多的分析。(语文课是弹簧)

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来写,有的可以甚至写成教案形式。比如,分析《苏州园林》先总述后分述的结构特点,就可以用纲要的形式列出:

一、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的标本……………………………………点题

二、不论站在哪个点上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共同点)…………总述

三、讲究庭台轩榭的布局(绝不对称)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巧妙自如)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画意)讲究远景近景的层次(景深层多)从全局(整体)写

处处入画分述

角落的点缀

门窗的雕镂

从局部(细处)写

色彩的调配

四、不止以上这些……………………………………………………结语

(二)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必须是整体的部分。不了解整体,难以说清部分;不了解部分,也不能深刻认识整体。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是分析教材要掌握的一个及其重要的要领。

1、从整体出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任何单篇教材都是一个单元、一本书、一套

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从整体出发分析教材才能高屋建瓴、宏观调控。第二,分析一篇课文要先从整体上了解这一篇课文的大概内容、主要特点,然后再将一篇分解为几个部分。

(整体感知,风景谈的背景介绍,1940年到延安生活了5个月。)

2、分析部分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层主要从结构上分析,分析教材还可以从思想

观点、表达方式、论证过程、语言修辞等几个方面进行。有时需要一句一句地分析。

3、回到整体作为归宿。两条途径:

(1)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外部联系深入到内在联系。

(2)分析各个部分再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从形式到内容再回到形式

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语文和其他课程的区别就在于其他课程只要理解并掌握教材的内容就算学会好了。而语文不仅如此,还要学习形式。古人说:“因文悟道,据义品文。”

●字词句。(形式)

●写了什么?(内容)

●怎样写的?(形式)

●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将两者结合起来,回环往复,能够

比较全面深入掌握课文。

(四)抓住难点、重点和特点

难点主要是从学生角度来说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就是难点。抓难点的关键就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状况、思想活动和生活经验等。有些内容之所以成为难点主要因为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为什么我总要问大家你实习的班学生专业是什么。)比如:苏州的学生学习《苏州园林》,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就容易一些;而对于湖南的学生来说,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就成了难点。所以教学中需要展示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

又如:《荷花淀》有一个细节:水生嫂听水生说明天就要到大部队去,“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中学生难于体验夫妻间的这种细腻的感情,他们理解这一细节描写的深刻意义也成了难点。

重点主要是由教学的目的和课文的主旨决定的。没有重点就没有中心。都是重点也没有中心。

每一篇课文都有重点词句、重点段落、重点内容。直接表达文章主旨的词句、含义深刻而耐人寻味的词句、结构复杂的句子都可能是重点。

对课文内容来说,写人的记叙文重点再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小桔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小说);叙事的课文重点揭示事物的意义;说明文的重点在分析事物的特点和说明方法、顺序;议论文的重点在分析中心论点和论证结构等。

抓特点主要是从课文的写作方法方面来说的。特点是个性的表现。分析教材要抓特点,即要抓住课文体裁和表现形式上一些富于个性的东西。

难点、重点、特点是三个概念。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有的课文,难点就是重点;有的甚至“三合一”。

文本解读与教材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文本解读与教材分析 就目前情况来看,小学生的整体书写现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有一些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①认识不足,力度不够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没有把写字当成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没有把写字作为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片面地以为写字教学是可有可无的,学生只要会写就行了。 对于书写姿势是否端正,字形是否规范,笔顺是否正确,结构是否美观,书写速度是否合乎要求,则根本就不去管,就不过问。 ②识、写分离,重识轻写写字是在识字的基础上进行的,指导写字的过程,实际上又是强化记忆的过程。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片面地理解了新教材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意思,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发问,对识字和写字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识字和写字分开了。 上课时几乎不给学生留充足的写字时间,更谈不上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字了,大多是把写字放在课外进行,要求学生十遍、几十遍地反复抄写,学生大多应付了事,练习效果极差。 要改变目前小学写字教学的现状,提高小学生写字教学的质量,我认为,学习写字,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古人就说过字无百日工,它需要扎扎实实、毫不松懈地坚持,需要有一个较长 1 / 6

时间的严格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字写得正确、端正、美观,能增强表达效果。 提高汉字书写水平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切实加强低年级的写字教学。 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我们在写字教学中,如果能够注意经常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再加上正确方法的指导,坚持不懈的努力,小学生是能够写出一手正确、端正、整洁、美观的汉字来的。 在教学中,首先我们要以写字教育作为突破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人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所以,在写字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写字知识和培养一定的写字技能,同时也要注意向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使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要有机地进行审美教育。 1、写字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渗透。 从小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树立远大理想教育,不仅是德育教育的目标,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所在。

时分秒的认识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设计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017年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材分析

四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材分析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众多现象按其发生的结果,大致可以分成“确定性现象”和“随机现象”两类。这两类现象的主要区别在于:确定性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肯定出现或者肯定不出现,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如,在只装几个红球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其结果是确定的,一定是红球,不可能是其他颜色的球。随机现象则是条件不能完全决定结果,在相同的条件下发生的结果可能不同。如,在既装有红球又装有黄球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其结果是不确定的,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的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随机现象。几乎所有人都需要面对就学、就业、出行、住房、医疗、退休、养老等模式的选择,有许多人会涉及投资、贷款、股票、证券、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经济行为。总之,人们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宽,可以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风险也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需要随机思想,以便运用自己的头脑来分析判断、作出决策。所以,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尽早地让学生接触简单的随机现象,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随机思想,这就是小学数学设臵可能性教学内容的原因。 所谓随机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实验或观察,所得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以至于在实验前无法预测实验的结果。但是,随机现象并不是毫无规律的现象,如果实验重复进行的次数充分地多,在实验结果(得出的大量数据)中是能够看出规律的。数学课程标准把《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安排在第二学段教学,提出了两点内容和要求:(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能对一些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根据课程标准的这些内容要求,本单元第一次教学“可能性”,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 排例1简单的随机现象 例2列出简单随机现象可能发生的所有结果 体会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作出定性描述练习十在学生的游戏和生活中,有许多随机现象的实例。教学随机现象不应只是教材或教师的讲解,更应是学生联系实际事例的亲身感受。 (一)在简单的摸球游戏中感受随机现象 例1设计了简单的摸球游戏:口袋里有1个红球和1个黄球,小组合作,从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记录球的颜色,然后放回。像这样摸10次,并记录10次。教学应该注意的是,这次游戏的目的不在于红球摸到几次、黄球摸到几次,不在于哪一种球摸到的次数多些、比另一种球多几次,而是在于体会摸球的结果是随机的,在摸球之前无法确定球的颜色。所以,教材在学生摸了10次以后,立即让他们交流“在摸球活动中有什么体会”。两个小卡通的发言是所有学生应

教材解读的四种视角

教材解读的四种视角 在一次小学科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有一位青年教师与笔者商量《轮轴的秘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0、11页)这个课怎么上。看了这位青年教师满满当当的教案,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教材中的几个活动之间有什么关系,轮轴实验你做过了吗?你觉得学生来做这几个实验,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期望学生怎样发展?对于这些问题,这位教师实事求是地说自己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准备了内容丰富的教案,却厘不清教材中的关键问题。这其中的症结之一,是有些新教师缺乏解读教材的能力,不知如何去研读科学教材。本文笔者即以《转轴的秘密》一课为例,提出一种解读教材的思路,以供大家参考。 一、从文本结构剖析教材 从文本结构来剖析教材是指教师分析教材的层次,找出教材中主干活动的逻辑关系,明确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和实验结论的得出过程。通过对重点章节的阅读,了解实验活动的过程、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记录表的设计和使用。这样做将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开展指导,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文本结构的角度剖析教材其实就是一个内化教材的过程。

比如《轮轴的秘密》一课,教材分成三个内容:轮轴的概念、探究轮轴的秘密、轮轴在生活中应用,其中的重点是探索轮轴的秘密。在阅读教材时,教师可以就以下问题来深化对教材的认识。 1.在认识轮轴的概念时,教材为何选用阀门式水龙头,而不选用“T”字形水龙头或门把手呢? 通过比较发现,阀门式水龙头的轮是完整的,而“T”字形水龙头或门把手的轮是不完整的,它们只有在运动时留下的轨迹才会形成轮,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环节选用的轮、轴完整并固定在一起的机械,有助于学生建立轮轴的概念。 2.在教材中为何将轮轴的运用放在最后? 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当学生认识轮轴以后,安排了一个拧开水龙头的体验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省力,再发展到用实验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假如我们将轮轴的运用安排在轮轴概念之后,这会削弱学生认知上的前后联系,造成思维上的断层。同时,在体验之后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轮轴的作用,从轮轴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使用来深化对轮轴的认识。 3.探索轮轴的秘密实验活动安排了两次,这两个活动前后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参与第一个活动“轮轴有什么作用”的过程中,期望学生发现在轮轴的轮上用力会更省力,还期望学生发现在轮

小学语文教材分析评价标准

小学语文教材分析评价标准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我们正处在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我现在就本册教材的编排意图、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编写体例、重点难点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建议等方面向大家做简要的说明。 一、教材编写意图 四年级第二学期是中年级最后一个学期,也是由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学期,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编写本册教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单元。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三、教材编排特点 1、题材多样性 从四年级下册教科书选文的范围来看,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内容;就文章的题材来看,包括了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选文的内容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反映呼吁世界和平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有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有反映人性本身的《中彩那天》《渔夫的故事》等;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32篇课文,围绕不同的主题组元,教材内容多角度辐射。另外选入8篇自读课文,作为阅读材料的有益补充。 2、体裁多样性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解读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解读x 一、教科书的编写思路 1、双线组织单元,加强单元整合。 2、强化阅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3、重视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 4、突显实践性,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共有23篇课文和一个综合性学习。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综合性学习,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初试身手,日积月累等)。 教材设计了8个单元主题,依次是;永远的童年、四大名著、遨游汉字王国、我的祖国、人物描写、困难面前、世界各地、风趣的语言。 第1单元,童年是一首诗,充满诗情画意;童年是一幅画,五彩缤纷;童年是一首歌,唱出了酸甜苦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生活,其中充满着快乐、幸福、心酸和伤痛。《古诗三首》让我们领略到古时候少年儿童的辛勤、快乐和悠闲。《祖父的园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在园子里快乐地玩闹,从中感受祖父对“我”深深的爱。《月是故乡明》让我们从大作家季羡林的回忆中,感受“家乡月最圆,家乡水最甜”的思乡情。《梅花魂》让我们从外祖父所做的几件事中,感受一个爱国老华侨眷恋祖国的心。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第2单元,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就是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四大名著”更是将我国的古代小说推向巅峰。“观三国蜂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每部小说都展现出不同的意境。《草船借箭》中我们会认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和心胸狭窄的周瑜。《景阳冈》中我们会重温“武松打虎”这一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段。《猴王出世》写了石猴是怎样出世及当上猴王的,会让我们认识一个“初出茅庐”的孙悟空。《红楼春趣》让我们欣赏到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热闹而有趣的场面。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要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习写读后感。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说课稿(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说课稿(人教版)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一、教材分析: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本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形象,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可能性》这一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我不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注意统计知识与概率知识的联系,而且密切关注并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数据,帮助他们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二、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试验操作,懂得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知道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且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有关.. 2.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等过程. 3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以及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强调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解读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解读x 第一部分教材概貌 一、教材的主要内容 ◎按专题分成6组’课文每组4~5篇不等。第六组为综合性学习。 ◎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 ◎口语交际、习作各5次[有的合有的分’有的提供多个角度] ◎安排“古诗词背诵”和”综合复习”板块。 ◎生字;写80个[六年级不再安排认读字] 二、教材的专题设置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设计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本册专题的主要特点: [1]越来越关注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外部生活’体现出高年级学生心理的特点。 [2]课文的安排更加灵活。 [3]体现和初中的衔接与过渡。 [4]安排具有总复习性质的“古诗词背诵”和“综合复习”。 ◆教学时多从文化角度来思考各个专题: [1]人生感悟——精神文化 [2]民风民俗——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 [3]深深的怀念——革命文化 [4]外国名篇名著——多元文化 [5]科学精神——科学文化 第二部分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选文更多考虑名家名篇 1、选材标准 ?文质兼美 ?有一定内涵

?汉语表达比较纯正 ?语言文字上有可以抓住的“点”’能给学生提示一些读写方法。 ?在题材和体裁上都注意拓宽’更重视文学味。 2、选入中外名家的作品: 朱自清、林清玄、丰子恺、老舍、何其芳、安徒生、契诃夫、笛福、马克?吐温、梁衡…… 3、不少课文“文学味儿”浓: 《匆匆》《灯光》《卖火柴的小女孩》《跨越百年的美丽》…… 二、专题更多考虑读写点 ☆从人文和读写训练点两个方面安排专题’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防止“语文”的弱化。 ☆各个专题的读写点 (1)人生感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民风民俗详写和略写 (3)深深的怀念课文的叙述顺序 (4)外国名篇名著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注人物命运;学习浏览;读整本书 (5)科学精神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6)难忘小学生活综合性学习 三、内容更多考虑过渡与衔接 1、结构与思路体现教材的连贯与一致 ☆“双专题”性质;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 ☆导语;激发兴趣’提示、布置单元学习内容 ☆课后题和连接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注意突出单元学习重点 ☆词语盘点;方便学生自测自查。 ☆口语交际?习作;结合单元知识积累’注重由读到写的迁移 ☆回顾?拓展;归纳、梳理’适当拓展’引向课外 2、内容与呈现方式’向初中教材过渡 中小学教材衔接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编写理念;“异”——各学段梯度与衔接。

《走遍美国》教材分析与评价

《走遍美国》教材分析及评价 摘要:《走遍美国》(Family Album U.S.A.)是一套在大陆畅销数百万册、在全球35个国家同步使用的生活化美语教材。对我国英语学习者而言,其地位和受推崇的程度尚不及《新概念》英语。本文对《走遍美国》这一套教材作了简要介绍之后,较为详细地从教材编写理念、教材内容、教材的不足之处等方面做出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走遍美国》;教材简介;分析和评价 《走遍美国》(Family Album U.S.A.)是一套在大陆畅销数百万册、在全球35个国家同步使用的生活化美语教材。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关键词“走遍美国”进行检索发现,我国学者对该套教材的研究非常少。究其原因,《走遍美国》与更加令我国英语学习者追捧的《新概念英语》相比,不论是从发行量来讲还是从使用范围来讲都明显处于劣势。但这并不能简单地作为评价一套教材好与坏的标准。事实上,它在编写理念、内容体系等方面有它独特的优点,不得不说是一套难得的视听教材。 1. 《走遍美国》教材简介 《走遍美国》(Family Album U.S.A.)是一套在中国大陆广泛使用的生活化美语教材。其是由美国新闻总署赞助,美国Prentice Hall公司制作,独家授权。该教材所采用的"电视影集"式的组织形式,是在向全球105个国家的英语教学者广泛咨询后决定的,电视剧情节感人,能吸引学习者的兴趣。《走遍美国》电视影集代表了国际最高制作水平,它的编剧兼导演William,以及动画制作群Dovetail Group都曾几度荣获艾美奖,所有演员都是优秀的专业演员,他们美语发音清晰、体态语言丰富,效果远远超出了一般所谓的“情景会话”教材。 《走遍美国》以住在纽约的一家三代人的生活为中心,内容涉及约会、就餐、节日等美国各地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这套教材突出了最新的交际教学法,与情景式教学法和句型式教学法相比是一大突破。教材以快速增进听说能

概率初步教材分析

《概率初步》教材分析 161中学王苒苒2011.12.29 一、本章地位 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对于该领域的内容,本套教科书共安排了三章,这三章采用统计和概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两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一方面,概率与统计相对独立,另一方面概率又以统计为依托.本章概率知识的学习要以前俩章的统计部分的知识为基础.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随机事件的的定义,概率的定义,计算简单事件概率的方法,主要是列举法(包括列表法和画树状图法),利用频率估计概率,中心内容是体会随机观念和概率思想. 二、课程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 (1)理解什么是必然发生事件、不可能发生事件和随机事件.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学概率,理解概率取值范围的意义. (3)能够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4)能够通过试验,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知道大量重复试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 (5)通过实例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2011年中考说明对概率的要求 事件、事件的概率,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实验与事件发生的频率,大量重复实验时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考试要求】 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②通过实验,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③能运用概率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知识结构框图

四、课时安排(共15课时)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约4课时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约4课时 25.3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约3课时 25.4课题学习约2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约2课时 五、学法教学建议 1、注重概念的教学、随机观念的渗透 概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与以前所学数学内容不太一样的东西,一些表述、思想、方法学生都不适应,如果一开始形成了错误的概念或“直觉”,那就很不利于后面的学习.因此在概念教学时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课本通过4个步骤来给出“统计概率”的概念: (1)很多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给出“随机事件”概念.P125【问题1、2】)→ (2)不同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可能不相同(P127【问题3】)→ (3)相同条件下,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一个常数,是由事件固有的属性决定的。这也是区分概率和频率的本质区别之一。(P128【试验】,古典概率定义) (4)然后再引入概率的统计定义。(P140【用频率估计概率】) 随机事件在现实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并让学生知道,研究随机事件掌握其规律进而利用其规律是有实际意义的.概率论就是研究和揭示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教学工具,教师应举出大量事件,让学生判断,这些事件是确定性事件还是随机事件. 2、帮助学生区别统计概率和古典概率的定义,揭示概率与频率的区别与联系 初学统计与概率的学生往往无法理解概率与频率的内在区别与联系,有时会把两者相混淆,教师应向学生指明,统计与概率这两个学科是互为依存,相互作用的.概率这一概念是建立在频率这一统计量的稳定性基础之上的,而统计也离不开概率的理论支持.相同条件下,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一个常数,是由事件固有的属性决定的,但是如果用概率实验的方法,频率会随着样本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但随着样本的增加,频率会越来越集中于一个常数,这个数就是概率(统计概率的定义).所以用频率估计出来的概率有时是不精确的,会有误差.让学生们理解,在遇到任何计算概率问题时,如果能够用理论计算首先就应该采用理论计算的方式,这样的计算结果是概率的精确值(古典概率的定义),用频率估计概率通常会出现误差,得到的可能是概率的近似值. 3、通过大量的实例教学 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包括重复的)实例教学,让学生在结合实际问题的研究中来逐步体会、理解概念的实质、掌握计算的方法. 问题的形式、表述千差万别,通过多分析处理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转化能力.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印象,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建议充分利用好教参后面附带的课件。 4、帮助学生总结常见解题方法 初中阶段新课标对概率的要求比较低,要求学生掌握的问题以及方法都比较单一.很多貌似不同的实际问题实质都是一样的,几乎都能转化成几种固定的模式,就像是设计模拟试验一样,比如,很

教材解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说 郭华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与代数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三单元小数除法第五单元图形与几何第二单元位置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概率第四单元数学思想方法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综合与实践掷一掷。修订后的教材呈现出的新特色一、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二、简易方程的教学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渗透代数思维的培养三、提供丰富的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四、提供丰富的素材,促进学生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五、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计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一)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的,其计算方法的推导与小数乘法的意义联系不大。故此,教材淡化了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要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应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入手,按理小数乘法应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但由于分数乘法的算理较难理解,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材一般是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分数乘法。计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5))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目标:

可能性教材分析

《可能性》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现象的规律性的数学分支。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可能性”是学生学习概率知识的开始,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为后面学习可能性的大小奠定基础,在概率知识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场景,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理解在抓阄过程中,抓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目的是结合生活中的有关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1与主题图中“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紧密相连,通过学生亲自抽签,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桌上有“唱歌”“跳舞”“朗诵”三张卡片供学生抽取,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抽到哪个节目不确定,有3种可能的结果。其次,当一名学生抽到“跳舞”后,还剩“唱歌”和“朗诵”两张卡片时,第二名学生会抽到哪个节目仍然有不确定性,有2种可能的结果(可能会抽到“唱歌”,也可能会抽到“朗诵”),但与此同时,可以确定的是不可能抽到“跳舞”。此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最后,当第二名学生抽到“朗诵”,还剩一张卡片时,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可以分析出最后一名学生不可能抽到“朗诵”或“跳舞”,一定会抽到“唱歌”,从而充分感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在整个抽签过程中,学生逐步体验在一定条件下,事件发生从不确定到确定的整个过程,也让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可以用“可能”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并能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 “做一做”呈现了学生摸棋子的试验,目的是让学生在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活动中丰富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两个盒子装有不同情况的棋子,是想通过两个简单试验的对比,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教材中共给出了4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是让学生认识到在左边的盒子里装的都是红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在左边的盒子里摸出红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右边的盒子里有红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红棋子,但不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在右边的盒子摸出红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第二个问题“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和第三个问题“哪个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是让学生认识到因为左边的盒子里没有绿棋子,所以不可能摸出绿棋子,“在左边的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在右边的盒子里有绿棋子,可能摸出绿棋子,但不一定能摸出绿棋子,“在右边的盒子里摸出绿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第四个问题“我会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呢”,是让学生认识到右边的盒子里有红、黄、蓝、绿4种颜色的棋子,所以摸出的棋子颜色有红、黄、蓝、绿这4种可能的结果。 例2呈现的是两组学生重复进行摸棋子试验并交流统计的场景,目的是使学生在试验、收集和分析试验数据以及讨论交流各小组统计结果的活动过程中,初步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性,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第45页“做一做”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转盘游戏,使学生在生活经验和试验的基础上,体会指针停在哪种颜色的区域内的可能性大。 例3呈现了一个装有红、黄两种颜色球的盒子,并设计了1个小组活动:记录从盒子里摸球20次的结果(每个小组的盒子里装的球都是一样的,摸出一个球后再放进去)。通过让学生根据摸球试验的统计结果来推测袋中何种颜色的球多,并实际验证,进一步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性。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准备一袋球,注意两种颜色的球的数量相差要大一些。然后让学生进行试验,再根据试验的统计结果进行推测“哪种颜色的球多”,最后再打开盒子看一看,验证自己的猜测,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各小组进行汇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统计的结果是什么,自己的猜测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猜。

美术新课标解析与教材解读1

美术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培养时代的、爱国的、睿智的、健康的、合作的、创新的、负责的、会生活的四有新人。 二、新课标出台的基础是什么? 可从三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是从社会角度谈,在社会剧变时期,学制或课程标准变更频繁。科研进步,追求教育的完善。经济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支援。政治稳定,保障规划实施。 二是从教育主体的角度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决定了分水岭阶段;时代生活的要求,倒逼高中生学习美术。 三是从专业角度谈,有历史的积淀、全球化的影响、学段目标的定位、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和未来人生必备。 (一)历史的积淀,艺术教育回归基础。 1932、1936《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目标是德性、兴趣、应用制作、图画基础、表达创作。内容有基本画法、图案构成、艺术概说、构图法、投影、设计图、工艺美术等。(第一学年,1小时/周;2-3学年,2小时/周。 1941《修正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增加国画写生练习。1-2学年,1节/周。 1948《修订高级中学美术课程标准》绘画切合生活需要,美术理论,欣赏兴趣,创作涵养。1-2学年,1节/周。

1995《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基础知识30%,中外名作占70%)。 1997《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同95),34课时(1节/周) 200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五系列。54学时,3学分。 (二)全球化的影响,美术成为必修课。 1994,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音乐、舞蹈、美术、戏剧。 1993,澳洲《全国课程规划》,艺术是8大领域之一,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媒体艺术5个部分。 1998,日本《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艺术学科包括音乐、美术、工艺、书法。 1997,韩国《高中课程·普通科目》,美术科目包括美的体验、表现、鉴赏。 (三)义务阶段与高中阶段课程标准之间的不同在于,高中美术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为什么要开这两门课? 所谓教材,是指教学的材料。而教科书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历史教材还有许多种类,如原始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画、历史照片、文物及模型、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图册、历史练习册、声像资料等。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用教材”的起点是教材分析,终点是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教材分析的意义 1、清理知识障碍 2、制定教学目标 3、确定重点和难点 4、拓展教学内容 5、选择教学方法 讲课的关键是组织好教学内容,体现在文字上就是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的第一步就是做历史教材分析,它是备课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案的前提。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二、历史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我们不能把历史等同于历史教材,不能把历史教学等同于教历史教材。 历史教学要以历史教科书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应该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复述历史教材中的文字。 三、分析历史教材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一)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 (二)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 历史教材分析的重点是梳理知识结构。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代典章制度、历史发展线索等历史概念组成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只有清楚地认识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的逻辑关系,才有可能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经验,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在分析教材时,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入手,先掌握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再深入钻研每部分教材。也可以先分析每一节课的结构,再分析单元结构和整本书的结构。 1、分析、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结构 两步:第一步是阅读课文,搞清楚这节课讲了那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步就是要具体分析这几个问题,分析每个“目”内部的关系及“目”之间的关系。 一课书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并列关系的结构;因果关系的结构;专题类型的结构。 2、分析、梳理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个单元一般讲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单元的知识结构取决于整本书的编写体裁。历史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通史或专题史形式。也有通史与专题史并用的。分析单元结构的方式和前面讲过的课的分析相似。 3、分析、梳理一本书的知识结构 一本书的知识结构就是由几个单元构成的历史纵向发展线索。目录呈现了全书的知识结构。只要了解每一课在纵向线索中的位置,教材的分析就能够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期末论文 题目:《分析新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下的学习方式》 学号:1009114056 姓名:李红鸽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3)班

《分析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的学习方式》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着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改变我国义务教育中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常读深研、活学活用, 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语文学科的特有使命,而是本次基础课程改革对所有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提出的共同要求,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六大改革目标之一。① (一)有关自主、合作、探究含义的理解 自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的运用元认知策略、动机策略和行为策略,主动而有效地进行学习的方式,其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对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兴趣,他们主动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自主学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自主性、有效性、相对性。 合作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方式。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积极地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夏家发主编科学出版社第80页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可能性教案

第四单元可能性 一、教学内容 1.体验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列出所有的可能。 2.定性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本单元内容由原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移来。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原来的实验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第二次在五年级上册,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实践表明,低年级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理解有困难,并且《标准(2011)》对这部分内容也进行调整,第一学段不再学习概率的内容,将可能性的教学移到第二学段。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实例使学生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2.通过实际活动(如摸球),使学生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使学生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和同伴进行交流。 三、编排特点 1.运用数据分析来体会随机性,强调对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 在可能性知识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概率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对随机思想的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简单随机现象中数据的随机性,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而不要把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内容变成了机械的计算和练习。《标准(2011)》中也提出运用数据分析来体会随机性,加强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使这部分内容更具可操作性,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 2.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 本单元教材不仅利用丰富多采的呈现形式,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学习素材,同时注意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首先,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以“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例1)、大量的活动(做一做、例2)等来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使学生初步了解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逐步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其次,教科书中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棋子试验、涂色活动、抽签游戏、抛硬币、掷骰子等,这些活动都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但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更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思考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对随机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再次,教科书第49页编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注重方法的指导和知识的整理。 要体验随机现象中数据的随机性,就要求学生在进行相关试验活动或游戏活动时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例如摸球时不能看着球摸,也不能摸完一次后不摇匀球就接着摸,这样都不能很好地体现随机性。教材在相关例题及习题中明确提出了“放回去摇匀再摸”“按要求涂一涂”“随意摸一张”等要求,对学生的试验和游戏活动进行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能更好地体验数据的随机性。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主题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还可以利用买体育彩票、抽奖等现实题材来引入可能性的内容。

案例—“时分秒的理解”

案例—“时分秒的理解” 案例分析:“时、分、秒”原本是在一年级初步理解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点,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使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理解数学知识。在第一部分“游戏复习”中,教师首先以钟表行走时发出的“滴答”声为这节课的切入点。每个学生都听到过钟表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当他们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时,就知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跟时间,跟钟表相关的知识。接着,教师用一个学生们都很熟悉的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带着学生进入到对已有知识的复习环节中去。通过这个小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得有意思起来,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在第二部分“创设情境,激趣感知”中,情境的创设也紧密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每逢新年,家家户户都会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尤其是快到12点时的倒记时敲钟,更是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经典内容之一。我相信,每个孩子都很熟悉。选中这个素材作为引出“秒”这个概念,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配合上课件的使用,学生们跟着课件上的数字一起实行倒记时,然后听到零点的钟声敲响,心里无比兴奋,心情也变得好起来,一扫开始上课时的拘谨,进入到了放松的良好状态下,有利于下面知识的学习。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实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实行交流。在第三部分“自主探究,合作求知”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体会1秒、30秒和60秒的长短。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教师首先是让学生自己感受1秒钟有多长,并且用一个动作来表示:他们有的会深呼吸一次,有的会眨一下眼睛,有的会出拳一次……在让他们体会30秒长短的时候,形式发生了转变:有一个同学想在30秒内踢键子,教师把她请到了教室的前面,找来两个同学帮她记数,然后让其他所有同学帮她记时间,并且开始和结束都要负责听记时间的同学的口令。在全班同学的合作下,大家一起体会了30秒的长度,不过体会的方式却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