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观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及其应用_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理论的初探

微观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及其应用_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理论的初探

微观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及其应用_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理论的初探
微观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及其应用_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理论的初探

中国农村观察1997.6

微观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及其应用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理论的初探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 胡定寰

一、研究的出发点

自从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山东等一些地区率先实施了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农户实行有机联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方式以来,农业产业化逐渐在全国各地被采用、推广和普及。同时对农业产业化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也引起了众多的专业工作者和各方面人士的热心关注。一般来说,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分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两类,后者主要关心农业产业化的实例,而对于前者则众说纷纭,使农业产业化内涵问题至今尚未达到共识(1)。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宏观、微观和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三种方向。宏观研究是以国家改造农业生产的现状,提高农业部门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为出发点。微观研究是以农业综合企业(Agr ibusiness)的经营组织形式和战略方式,即研究龙头企业的经营活动方式为主要目标。第三种方向是把农业产业化宏观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最有代表性的提法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原则,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或体系,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2)”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上述的第一和第三种研究方向。实质上采用或不采用农业产业化是企业(龙头企业)选择不同的经营方式,或者是经营组织形式问题。但是,从经营学角度出发研究农业产业化的还不多,至今还未出现代表性学派和理论学说。这种现象可能同我国在农业经营理论研究方面比较薄弱的事实有一定的联系。本文拟从微观的角度,即试图以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理论为出发点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形式和内容,从而说明为什么我国现阶段需要采用农业产业化这种经营组织形式,它又能够为采纳者——龙头企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二、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理论和微观农业产业化

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农业综合部门(包括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农业机

本文根据作者博士论文的若干章节改编而成,在此由衷感谢日本歧阜大学农学部教授杉山道雄,小栗克之教授的精心指导。

械制造,农产品加工及分配)的市场构造,企业行动和经济成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在特定的市场构造下,企业为了取得经济成果,必须调整自己的战略方案和经营组织形式。市场构造有多种,包括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经济成果包括企业的利润、经营效率、技术进步和企业规模扩大。企业行动包括企业的目标、企业的战略和竞争方式。市场构造,企业行动和经济成果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企业取得的经济成果为他们下一步的行动创造更好的条件,而企业经营组织形式的调整又影响市场构造,譬如农业产业化的普遍推广将会提高市场的集中度。

在农业产业化内部起主要作用的是它的直接参加者—龙头企业和农户(包括被产业化的企业)。诚然,我们不能忽略政府部门的影响。龙头企业(Integrator)是农业产业化主动推动者,他们通过购买设备以及契约、合并的方式从事该企业经营范围以外的生产或销售活动,组织或建立了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并担任产业化内部的管理意志决定者,即产业化企业管理的决策者。农户(包括被产业化的企业)在加入和退出产业化的时候是具有独立意志的经营者,但在加入产业化期间,根据契约和合同的规定,他们必须服从产业化的整体利益,部分或全部丧失自己的经营决定权。实质上在农业产业化内部,龙头企业和农户是对立统一的两极。在特定的市场构造下,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虽然有可能获得社会平均以上的利润,但是龙头企业为了取得更大的经营意志决定权,在产业化深化的过程中逐渐加强对农户的控制,使农户从独立的经营者下降到出卖劳动力的工资领取者。这是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3)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主要职能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推广和普及农业产业化,具体的措施包括政策性贷款,无偿资助,法律监督和解决有关的纠纷问题。我们并不排除政府的有关部门直接参加或参与农业产业化活动。如果作为直接推行者可以被归为龙头企业的研究范围,反之视为被产业化企业看待。

研究微观农业产业化主要研究龙头企业的行动同经济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推行者,在产业化内部发挥主导和积极的作用。同时,龙头企业的经营组织构造比较复杂,同农户相比对市场的影响更大。为把我们的研究同宏观和其它研究相区别,我们称以龙头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出发点,被采用的农业产业化为微观农业产业化,从龙头企业角度出发,研究市场构造、企业行动和经济成果三者关系的农业产业化理论为微观农业产业化理论。

三、微观农业产业化理论的性质和作用

微观农业产业化作为龙头企业采用的经营战略手段具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被采用的经营组织形式,即龙头企业同时从事一种或数种产品的连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阶段的生产和流通活动。另一种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或行动,即龙头企业利用兼并、契约或者增添新的生产设备、流通设施的方式从事其他阶段的生产或流通活动。向原材料、生产部门的投入要素方面的生产、流通伸延的农业产业化,我们称它为前向型的农业产业化,反之,参与该企业产品的下阶段生产—即把该企业的产品作为原料、投入要素生产部门的生产或者流通的农业产业化,被称为后向型的农业产业化。

微观农业产业化实际上龙头企业同时从事或者控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阶段,或者是生产或流通阶段的经营活动。这种经营活动可以被看作是合并或兼并活动。在英语中称这种活动为“Integration”,在日语中被称为“统合”。显然这种经营活动是和社会分工相对立。社会

分工是指在生产的连续阶段中,企业仅仅担任一个生产或流通阶段的机能,而社会分工的发展又同市场范围的扩大成正比。微观农业产业化是把作为分工结果的复数企业的经营项目统合起来,由龙头企业内部进行计划,组织和完成。其意义是由企业内部的计划生产和分配来取代由市场的“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来调整,由复数企业来从事和完成的工作。

在现代社会,一般来说是一件农产品从生产资料的生产到成品完成,然后最终到消费者手里需要经过复数的生产和流通阶段。这件农产品的生产既可以由社会分工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微观农业产业化的方式去完成,在这两种可以替代的经营方式中进行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是交易费用(T he co st o f tr ansactio n)的节约,即在企业内部计划生产、分配生产资料的费用同从市场上购买它们相比,哪一种更便宜。

我国采用微观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原因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阶段,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取得比采用其它的经营组织形式或其它的经营活动更大的经济利益或企业利润。虽然龙头企业取得这些利益有各种途径,我们拟从市场构造的角度来加以分析。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市场可以分为三类:(1)完全竞争市场;(2)垄断市场;(3)不完全竞争市场(4)。现阶段我国市场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一般来说,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购买农产品或生产资料的费用比完全竞争市场要高,而出售农产品或生产资料的利润又比完全竞争市场要低,原因是: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不能够获得交易商品的市场价格,品质和特性有关的全部信息,因此必须从事市场调查,质量测试,从而增加生产成本。

市场交易数量的不确定性,是指厂商有可能买不到计划中的生产资料,或卖不出自己的产品。如果厂商不能购买计划中的生产资料,就会造成开工不足,使设备搁置和人工费浪费。反之,厂商为了确保生产投入要素的充足,囤积生产资料,又必须增加库房费用和银行利息。

商品质量的不确定性,生产资料的质量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厂商声誉和利润。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在不同厂商生产的同类产品中同质的不多,即使是同一厂商不同时期的产品也会有质量差异。生产厂商往往会蒙受由于换用另一家厂商的产品,而影响生品质量,减少经济效益。

技术开发困难,生产厂商在开发新产品时,有时必须采用新型的生产资料,有必要要求生产资料的厂商也同时从事技术革新,产品开发和增加新的生产设备。可是由于生产资料厂商无法确定新产品是否有稳定的销路,有可能拒绝合作。

欺骗性,由于市场道德没有完全确立、法制还不健全,有些厂商从短期目标出发,以次充优,缺斤少量。甚至有些企业内部的经办人员为了贪图私利而在对外交易中损害企业的利益。

由于上述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不确定性,厂商为了节省获得生产资料的交易费用,或者自家生产生产资料、或者利用自家的产品作为投入要素,生产下一阶段的产品。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契约的方式同其它厂商签订长期合同,定时定量地购买他们的产品或向他们供给自家的产品,即通过企业的内部生产或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计划供求关系来取代市场机制,节省交易费用,增加企业利润。这就是微观农业产业化成立的理由。

四、“内部组织”、“中间组织”、“内部市场”的微观农业产业化

在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的研究中,农业产业化的分类问题占重要的位置。微观农业产业理论对其分类的依据是人事、物资、财务和信息等四个方面,即研究在农业产业化内部,龙头

企业的人事支配力量、生产控制力量、资金份额、信息掌握量和技术指导力量。

根据上述的四个方面,我们把微观农业产业化分为“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化”,“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化”和“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化”三种类型(5)。

“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化”是指龙头企业全所有制的农业产业化,即龙头企业通过投资增添新的生产设备、流通设施加入前方和后方的生产或流通活动。在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拥有全部或大部分的资本,掌握了企业的管理权、技术指导权和内部全部信息。美国的大规模养鸡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年产品销售额达五十亿美元的克罗美福司蛋鸡场有职工1,600人,养鸡1500万羽。直营农场饲养其中的60%,900万羽。这些直营农场分布于美国13个州和21个城市。为了向直营和契约养鸡场提供雏鸡,配合饲料和鸡蛋的包装处理,加工和销售等服务,该蛋鸡场在两个州拥有种鸡场,12个州拥有饲料加工场,在13个州拥有鸡蛋包装厂,此外还有一个碎蛋加工厂和一所大型鸡蛋批发市场。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化的特征是龙头企业拥有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在内的整个体系。有些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还掌握了复数农产品的产供销活动。这种经营组织方式的优点是企业规模大,各部门利润的平均化可以减少企业的风险。但也面临企业规模化和经济效益递减的问题。

“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化”是指龙头企业部分所有制的农业产业化形式。龙头企业虽然没有直接地从事其它阶段的生产和流通活动,但是它掌握被产业化企业的一部分资金,也在那些企业中拥有一部分人事权,共享企业内部的信息和情报,也共同参加新产品的技术开发活动。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化的特征是龙头企业通过掌握被产业化企业的少量的股份,参与这些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使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种半内部化性质的农业产业化,使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之间可以长期稳定和持续地保持交易关系,使得企业能够安心的进行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

“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化”是指龙头企业通过同农户(被产业化企业)缔结长期或短期的契约合同,确保生产资料的定期、定量、定质的供给和自家产品的定期、定量需求经营方式。特别是龙头企业通过契约的约束来建立一种半计划的,有一定控制权力的生产资料和产品供求的内部市场。同从外部市场购买和销售生产资料和产品相比较,龙头企业可以避免市场变化、商品质量不确定以及欺骗性等造成的经济损失,避免市场风险。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化主要优点是有较大的灵活性,缺点是参加双方共担风险的机制薄弱。

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化、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化和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的区别是龙头企业对微观产业化内部计划生产、流通的控制程度不同。应该看到,企业采取的经营组织形式只有同市场构造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有效的经济成果。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化适合于高度发展的市场,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化适合于中等程度发展的市场,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化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由于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性,这三种微观农业产业化形式有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上并存。

五、微观农业产业化的局限性

微观农业产业化是特定的市场构造下,龙头企业为了取得经济成果而采取的经营组织形式。很多学者把企业比喻为“市场大海中的有计划的小岛”(6),微观农业产业化仅仅是把有计划小岛的面积扩大(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化),或者是把有计划的小岛和小岛之间通过契约合

同的方式连接起来(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化和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化)。

采用微观农业产业化的有利之处是: 产业化内部各企业(包括龙头企业、被产业化企业和农户)可以拥有稳定的生产资料供应来源和产品的需求市场, 产业化内部各企业可以在相对稳定的价格下购入市场资料和销售产品,避免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生产资料的质量可以相对地得到保障, 在产业化内部可以避免推销产品的各种费用, 有利于产业化内部各企业的设备投资, 有利于产业化内部各企业的技术开发。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微观农业产业化并不是一帖万灵药,作为在特定市场条件下的经营组织形式,总有不完善的地方,如果我们用刻舟求剑的方式去采用它,有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企业规模同经济效率递减法则”。采用产业化必然导致企业的管理范围扩大。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形式,提高管理阶层的管理能力和企业内部以及内部同外部的信息传递能力,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收益,相反还会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采用或不采用微观农业产业化的依据是,同从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相比较,企业内部生产或通过长期的契约合同购买的生产资料成本是否比从市场上购买更便宜,质量更可靠;龙头企业必须根据经济成果的大小在两种经营方式之间作出最佳选择。

以下试图用模型来说明企业规模和管理效益二者间的关系。设:

s =管理人员的管辖范围,即管理人数

a=企业内部效益,即部下对上司命令的执行程度,(0

N i =第i 管理阶层的工作人员数=s

i -1n=管理阶层数

P =产品价格

w 0=从事直接劳动者工资

w i =第i 阶层工作人员工资=w 0B

n -i (B >1)r=除工资外的单位产品成本

Q =产量=

(as )n -1 =投入量同产出量的转换系数

R =企业总收益=PQ

C=除工资外的产品总成本=

∑n i =1w i N i +rQ 企业的纯利润是,

R -C =P Q -

∑n i =1w i N i -r Q =P (as )n -1-∑n

i =1w 0B n -i s i -1-r (as )n -1

∑n i =1

w 0

B n -i s i -1=w 0B n s ∑n i =1s B i 由于,∑n i =1s B t =s

B n +1

-s B

s B -1

≈s n +1(s -B )B n (1’)因此,R -C =P (as )n -1-w 0s n

s -b

-r (as )n -1

对n 微分,并令其为0,从而可以得出n 最佳值,

n *=1+1ln a ln w 0P -r +ln s s -B +ln ln s ln(as )

(2)式(2)成立的条件是, 和w 0/(P -r )值在0和1之间, 1。

从式(2)中可以发现:(a)如果企业内部效益,即部下对上司命令的执行程度a 增加了,最适合的管理阶层数n 就可以增加,从而扩大企业的规模是有利的,(b)基本工资同产品价格减取除工资外的单位产品成本的比,即w 0/(P -r )同最适合的管理阶层数n 成反比例,(c )管理人员的管辖范围,即管理人数s 同n 成正比例,即是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增加后可以扩大有效的企业规模,(d)各阶层间的工资比例 同n 成反比例。

本模型也可以通过生产平均费用提高这一点来说明企业存在规模的不经济性一般倾向。我们把投入量同产出量的转换系数 作为n 的函数,在

/ n >0时,企业存在规模的经济性,然而当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没有相应增加,从而使 / n =0,这时平均费用可以表示为

A C =w 0s s -

B ?1

n -1+r (3)平均费用A C 在 / n >- ln a 时在逐渐减少,而当 / n =-lna 时,劳动投入量同收益的比例不变,然而,由于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导致 / n 减小(逐渐趋向于零)时,就开始出现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同企业的规模不匹配的收益递减的副效应。

以上的模型可以看出企业规模的扩大必须同企业的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相适应,如果不按照规律办事,无限制的扩大企业的规模将有可能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采用和推广大规模的“一头连接国内外市场、一头连接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的农业产业化的时候,必须加以郑重考虑和科学论证。

六、小 结

本文是以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理论为出发点,通过论证市场构造、企业行动和经济成果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农业产业化理论的复杂问题。在我国,从微观—龙头企业的角度研究农业产业化,把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农户放在对立统一中加以研究,尚属于首创。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同行参加讨论,从而使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有更大探讨价值、思维价值和科学价值,同时也把我国农业经营研究推向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8期。王化信《论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1期。

2.《人民日报》社论:《论农业产业化》,1995年12月11日。

3.杉山道雄:《产业一体化的构造特色》,岩片教授退官纪念论文集《农业经营发展的理论》,养贤堂,1973年。

4.西村和雄:《微观经济学》,东洋经济新报社,1995年1月。

5.胡定寰:《改革开放后中国养鸡业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农业产业化》,《农业市场研究》第4卷、第1号,1995年3月。

6.今井贤一:《日本的企业和市场—市场原理和组织原理的相互关系》,《季刊现代经济》,Summ er 1981年。

(责任编辑:秦 理)

产业经济学复习习题

为什么说古诺模型的均衡是一个纳什均衡 ⑴古诺模型的均衡分析:古诺假定市场上只有A、B两个生产和销售相同产品的厂商。厂商的生产成本为零,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是线性的。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两个厂商都是在将对方产量作为已知的条件下,分别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 假定A厂商首先进入市场。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A厂商选择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在线性需求的条件下,最优产量为市场总容量的1/2。之后B厂商进入市场。B厂商在已知A厂商的产量之后决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产量:B厂商选择A厂商后剩余的市场容量的1/2,即全部时常容量的1/4。这之后,当A厂商知道B厂商留给他的市场容量为3/4,时,为了利润最大化,A厂商将调整产量至总市场容量的3/8。对应于A厂商选择后剩余的5/8的市场容量,B厂商再次按剩余市场容量的一半进行生产。如此等等,经过一系列的产量调整之后,A厂商的产量逐渐减少,而B厂商的产量逐渐增加。最终,当A和B的产量分别达到时常总容量的1/3时,市场处于均衡。而市场价格则由此时的两个厂商的数量总和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上的点所决定。 ⑵纳什均衡指的是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也就是说,当其他参与者的策略给定的时候,自己的最优策略就是纳什均衡策略。假设第i个参与人的策略为Si* ,其他参与人的策略为S-I,那么为纳什均衡解的条件是ui(Si*,S-i*)≥ui (Si*,S-i*),其中Si为第i个参与人的任何一个其他的策略。这时候,(Si*,…,Sn*)就是纳什均衡。

⑶古诺模型的均衡产量就是各方都不会改变的均衡解。这正符合纳什均衡的定义。实际上,古诺模型的分析过程就是纳什均衡的实现过程。 请比较分析古诺模型与伯特兰德模型。 答:这两个模型的共同点是都具有非合作寡占的性质,但它们对于厂商是进行产量竞争还是价格竞争,以及是同时选择产量还是有顺序地选择产量,具有不同的假定,由此导致对于均衡的产出、价格、利润等都作出了不同的预测。如果只有一家企业,两个模型都预测是垄断行为。行业中厂商数目越多,古诺均衡越接近于社会最优或竞争均衡。但同质产品的伯特兰德均衡不受行业中厂商数目的影响,只要该行业中至少包括两家生产能力不受限制的厂商,伯特兰德寡占均衡与社会最优相同。但如果存在产品差别化,伯特兰德均衡将有别于竞争均衡,行业中厂商的数目将影响价格。 (1)假设。双寡头古诺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产品是同质的,厂商的决策变量是产量,厂商之间只进行一次竞争,并且他们同时进行生产决策,没有其他厂商进入。简单的伯特兰德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两家企业的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是无差异的,企业之间只进行一次竞争,并且同时进行定价决策,没有其他企业进入市场。稍微复杂的古诺模型的基本假设只是在竞争厂商数量上有所改变。伯特兰德模型分为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等多种类型。 (2)均衡。双寡头古诺均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水平为(a-c)/3,利润水平为(a-c)2/9。而同质产品的伯特兰德均衡时的产量水平和利润水平与竞争均衡相同,分别为(a-c)/2和0。多家厂商的古诺均衡时单

产业组织理论

名词解释 1、垄断的无谓损失(垄断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名词解释)P28 由于垄断企业实行高于边际成本定价,均衡产量水平下降到低于完全竞争时的均衡产量水平,使得社会总剩余减少,这种减少或者福利损失叫做―垄断的社会福利性净损失‖,也叫做―垄断的无谓损失‖,它反映的是资源无效配置的成本。 2、何谓消费者剩余(名词解释)P20 消费者愿意为一个单位商品支付的最大金额与实际支付的金额之间的差额。 3、何为范围经济,如何衡量企业的范围经济(名词解释)P38 范围经济说的是考虑生产k种产品,由一家企业生产这一系列的产品比由k家企业单独生产的成本低。 4、在一级价格歧视下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定价方式?(名称解释)P68-71 个人化定价、两部定价、集束定价 5、激励相容约束(名词解释)P85 任何给高需求消费者建议提供的商品数量,其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必须等于他们从专门为低需求消费者设计提供的商品数量中能够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6、何谓价格歧视(名词解释)P87 价格歧视是指同一个销售者将某一产品的两个亚种以不同的净价格出售给两个购买者,这里买方支付的净价格是经过对同产品差别化相关的成本差异进行调整后的价格。 7、何谓纳什均衡?如何求解纳什均衡?(名词解释)P115 在其他人不改变战略的情况下,一个参与者没有任何激励去改变其目前采用的战略组合。 8、何谓掠夺性定价,如何进行掠夺性定价(名词解释) 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9、何谓限制性定价,如何进行限制性定价(名词解释) 指一个厂商制定很低的价格以阻止其他企业进入市场的行为。 10、何谓触发策略,企业如何使用触发策略(名词解释)P200 在卡特尔组织中,只要其他所有成员都一直遵守协议,那么参与者就按协议要求选择合作战略。如果有任何一个成员背叛协议,则参与成员永远不再选择合作战略,博弈转向非合作纳什均衡。 11、促使卡尔特维持的措施有哪些(名词、简答)P212-213 ①基点定价:选择一个或多个产地作为定价的基点,在选定基点之后,所有产品的运费都要报基点到销售地的价格,而不是报实际产地到销售地的价格。 ②最惠消费者条款:指卖方做出的承诺,它保证如果卖家将同一商品以更低的价格卖给其他后来的购买者,则之前的购买者将获得等同于两价格间差的退款。 ③相遇竞争条款:指某一卖家承诺如果同一产品的其他卖家价格更低,则自己也按照这一最低价格销售。 ④集中销售代理和行业协会。 简答 1、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简答)P43、P48-49 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倾向于增加市场集中度,范围经济也有相似的效应,它倾向于将不同的产品集中于一家企业生产。在产品差别的市场中,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存在会导致更加集中的市场结构。 ②市场规模。大规模市场的集中度要低于小规模市场。然而,当沉淀成本随着市场规模而上升时,市场规模的扩张不会导致市场集中度的下降。 ③网络效应和政府管制的存在也会影响市场结构。网络效应就是某种商品对任意使用者的价值会随着购买这一产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网络效应越大,企业就越是需要扩大规模以将这种外部性内部化,此时市场就会变得更集中。政府可以通过限制进入(退出)、专利制度和保护竞争者等措施直接影响市场结构。 2、何为规模经济,如何衡量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简答)P34

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_产业经济学

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市场 2.结构主义 3.行为主义 4.可竞争性理论 5.进入壁垒 6.反垄断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产业组织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产业组织理论是关于自由市场经济中垄断与竞争的理论 B.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C.具体分析研究厂商相互间竞争与垄断关系、厂商治理以及厂商内部组织问题的应用经济理论D.产业组织理念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商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2.马歇尔冲突是指()。 A.垄断与竞争的矛盾B.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 C.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D.寡头垄断企业之间的矛盾 3.下列哪一项不是市场行为的评价指标()。 A.广告和研究开发费用支出B.定价行为 C.资源配置效率D.产品质量

4.提出结构-行为-绩效框架(SCP分析范式)的是()的经济学家。A.哈佛学派B.芝加哥学派 C.可竞争市场理论D.新制度学派 5.可竞争市场理论强调的是()。 A.潜在竞争对现有厂商行为的影响B.SCP分析范式 C.市场结构D.政府管制 三、多项选择题 1.产业组织中的实证研究方法有()。 A.产业案例研究B.产业实验室研究 C.博弈论D.产业间的比较研究 E. 产业计量经济学研究 2.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有()。 A.市场集中度指标B.产品差异程度 C.厂商一体化或多样化经营的程度D.厂商进入退出壁垒 E. 规模经济 3.在贝恩看来属于进入壁垒的因素有()。 A.规模经济B.政府管制 C.最低资本需求量D.产品差异 E. 所有权 4.迈克·E·波特提出的驱动产业竞争的力量包括()。 A.现有企业间的竞争B.新进入者的威胁 C.卖方侃价能力D.买方侃价能力 E.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作业题答案

项目二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作业题答案 作业题: 1.企业战略环境的概念及结构是什么 答:(1)企业战略环境是指在战略期内对企业战略活动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和力量的总和。战略期是指从制订战略开始,到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时间期限。就具体企业而言,战略环境实际上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要面临的未来环境。 (2)企业战略环境的结构 企业战略环境从结构层次上看,可分为三个层次: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企业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属于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微观环境分析又称为企业实力分析或企业素质分析。 2.为什么要进行企业战略环境的分析 答:。企业制订战略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只有科学分析企业战略环境,才能准确把握环境中的机会,有效规避环境中的威胁,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3.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结构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各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指那些对企业战略活动一般没有直接影响作用,却又能经常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因素和力量。宏观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五个方面。宏观环境中各类因素的变化对企业而言是不可控的,如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新技术和顾客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变化,企业难以改变和控制,只能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企业也并不只是一味地去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部分企业尤其是行业中的巨头或领袖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来影响宏观环境中一些因素的变化趋势。 (2)行业结构环境 行业环境是指对企业战略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一系列因素和相关利益者。行业环境包括供应商、购买者、竞争者和替代者等。行业环境与企业直接接触,对企业的影响是直接的,如居民对住房需求上升会刺激和拉动房地产价格攀升,从而带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宏观环境的影响不直接作用于企业,而是通过改变行业环境对企业施加影响。 (3)微观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反映了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是企业素质的体现。通过对企业实力的分析,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企业在行业中的优势与劣势,以便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企业微观环境中的因素对企业而言是可以控制和调整的,企业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战略目标,调整企业的业务范围,分配企业的各种资源,突出企业的竞争优势。 4.PEST分析的步骤是什么 答: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演进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所谓产业组织(Industrialorganization),通常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 提出的。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新的生产要素,其内 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 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 “组织”通常包括三种含义: 第一,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予以编制,如作为企业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某项工程建设或某项活动的组织

等。在这里,组织通常是作动词用; 第二,指形成的形式。如各种党派、团体、企业、学校、医院、家庭、军队和国家政权等等; 第三,指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 提。 “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二)产业组织的理论渊源 包括早期思想、萌芽阶段、奠基阶段、最终体系的形成阶段。 1、早期思想 ●亚当斯密(Adam Smith) 马克思

产业组织理论习题

产业组织理论习题(一) 2012年2月24日 一、如果需求曲线为p=a-bq,这里a=60,b=0.5,假定编辑成本和平均成本恒定,且MC=AC=10,垄断者在价格p m=35的水平上售出50个单位的产品,其中需求弹性为-1.4, 1.请计算该垄断者的利润和净损失。 2.如果需求曲线围绕它与MC线相交的点转动,与价格轴的交点为p=90,请计算此时该垄断者的利润和净损失。 3.比较(1)和(2)的计算结果,你所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二、你通过数年的努力,耗用了1.5亿元的资金,最终通过了FDA的许可,可以销售发明的具有特种功能的药品A。市场调查表明A的需求弹性为1.25。估计生产并销售A药的边际成本为1元。请计算 1.该药品在利润最大化时每剂的价格是多少? 2.当你的专利到期时,你希望A的需求弹性升高还是降低? 三、如果有A、B和C三种商品,其需求的价格弹性分别为0.5、1.9和2.8,如果三种产品的价格均上涨10%,将会对收益产生什么影响? 四、如果你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有600辆车的停车场。该停车场的需求为Q=1000-2p,Q是持有停车场年度停车证的消费者人数,p是每辆车的年停车费,请 1.推导出你的边际收益曲线。 2.价格为多少时能产生最大收益? 3.你的利润最大化价格是多少? 五、某产品市场需求函数为:Q=30-2p,市场供给函数为:Q=2p。若考虑厂商在出售商品时,一半的销售收入被政府以税收的方式取走。求: 1.征税前的市场均衡价格、数量、消费者净剩余、生产者剩余。

2.征税后的消费者净剩余、生产者剩余及政府税收量,并分析征税前后社会总福利水平的变化。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及展望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产业组织核心理论的发展进程概述 1.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他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私人经济主体活动的批判,提出了所谓的自由竞争的思想。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自由竞争是一个导致利益和谐与市场均衡的过程。自斯密之后,经济学界有关产业组织问题的先驱性研究多集中于竞争理论和所谓理想竞争状态的确定等方面。1879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将产业组织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马歇尔被看做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揭示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即“马歇尔冲突”。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他们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的一种极端对立的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这些早期的研究虽然开启了产业组织研究的大门也卓有成效,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即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 2.哈佛学派研究范式 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出版,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标志着哈佛学派形成。哈佛学派主要以经验性的分析为主,通过对跨部门的产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了是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的分析框架。它强调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即S →C→P,因此通过公共政策调节市场结构从而影响市场行为,最终保证良好的市场绩效成为了经济中最重要的事务。SCP理论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并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学者和决策者。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虽然统治了产业组织学界近半个世纪,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分析范式,存在许多缺陷。 3.芝加哥学派研究范式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理论界对哈佛学派最猛烈的批判来自于芝加哥学派。他们推翻了SCP范式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他们看来,市场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效率的基本因素,即P→S →C关系。而且通过可竞争市场理论指出产业的进入壁垒并不像SCP范式里面指出的那么高。芝加哥学派相信市场的力量,主张放松管理,对当时美国的产业组织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随着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以及随后众多学者的追随,哈佛学派的SCP研究范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讲解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企业理论的开山之作是()。 A、《企业的性质》B、《企业的策略》C、《企业的方向》D、《企业的理论》2、提出“契约人”概念的经济学家是()。 A、西蒙B、威廉姆森C、张五常D、阿尔钦 3、下面哪一个是定量市场绩效的指标()。 A、税率B、生产率C、利润率D、GDP 4、产业结构政策的概念首先出现在二战后的()。 A、美国B、德国C、英国D、日本 5、()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心内容。 A、发展B、和谐C、高效D、协调 6、被誉为产业布局学鼻祖的经济学家是()。 A、韦伯B、胡佛C、杜能D、帕兰德 7、市场学派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 A、自由B、垄断C、竞争D、现代 8、目前实行政府民间平衡型产业规制的国家基本上只有()。 A、德国B、中国C、美国D、法国 9、当代最重要的政府规制是()。 A、经济规制B、法律规制C、安全规制D、环境规制 10、德国经济学家韦伯认为,工业的最优区位通常就选择在()点上。 A、利润最高B、成本最低C、运费最低D、利润均衡 11、判断宏观经济结构均衡与否的主要观察对象是() A、产业结构 B、产业关联 C、产业布局 D、产业政策 12、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 A、国民经济总量 B、企业 C、家庭 D、产业 13、产业组织运用的主要分析方法有() A、定性分析 B、投入产出分析 C、计量经济方法 D、系统动力学方法 14、把产业分为主导、先导产业的关联分类法是() A、技术关联方式分类法 B、战略关联分类法 C、原料关联分类法 D、方向关联分类法 15、中国封建时期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是() A、农本思想 B、工商业思想 C、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思想 D、农工商思想 16.以下所列不属产业经济学研究范畴的是(A) A.国民经济总量B.产业结构C.产业政策D.产业组织 17.最初把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的人,是新古典经济学家(B)。 A.克拉克B.马歇尔C.斯密D.贝利 18.以下不属于市场集中度指标的是:(C) A.行业集中度B.洛伦兹曲线C.需求弹性D.基尼系数 19.在经济领域,产业结构这个概念始用于20世纪(D)年代。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肖殷洪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Main Schools of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所在院、系、所: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产业经济学 学生姓名:肖殷洪 主题词: 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日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包括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并对其做出简要评价;其次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 【Abstract】The article showed the view of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the main schools,including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nd made a brief evaluation; then discussed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Key word】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一、引言 产业经济学作为是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具体分析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研究和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被引入中国大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成为一个发展较快的专业研究领域,逐步在中国形成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潮。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著作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了自己的一些产业组织学理论思想。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可分为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1] (一)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1.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SCP范式 20世纪30年代,梅森进一步对有效竞争进行了研究,将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左宝琪1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首先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在国外的发展过程,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有哈佛学派(SCP理论)、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派。接着介绍了我国的产业组织现状,最后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SCP理论 正文 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它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分析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研究和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的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种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其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产业组织理论开始传人我国,如今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1.哈佛学派。哈佛学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是梅森和贝恩。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为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分析框架。其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贝恩编写的《产业组织论》(1959)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所谓的SCP理论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其巾,市场结构指市场中企业问的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及竞争形式,主要的衡量指标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条件等;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市场竞争和相互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和对策,一般包括串谋、策略性行为、广告的研究与开发等;市场绩效指产业运营的效率,主要从利润率、效率、技术进步等方面来考察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优劣。 2.芝加哥学派。20世纪60年代之后。来自芝加哥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对SCP分析范式提出了批判,形成了所谓的芝加哥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蒂格勒。其编著的《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该学派认为,反垄断行为或垄断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其观点和政策主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a. 经济自由主义的观点。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b. 绩效主义观点。芝加哥学派认为:垄断市场结构中产生的高额利润来自大企业的高效率。c. 政府管制俘虏理论。芝加哥学派认为,政府管制者有各种各样利己的动机,而企业作为一种利益集团对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或管制有特殊的影响力,这两者结合便为政府管制俘虏理论提供了现实基础;d. 可 作者简介:姓名(19xx-),女,安徽六安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合作研究。E-mail:310143645@https://www.wendangku.net/doc/028812849.html,

2009级《产业组织理论》期末考试(B)卷参考答案

09级产业组织理论 参考答案(B卷) 一、名词解释(24分,每个题为4分) 1、范围经济:当单个企业生产两种或更多产品的总成本小于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总成本时,即存在范围经济。 2、沉没成本:是指企业在进入市场时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可回收或不可逆性产生的承诺价值。 3、市场集中度:是表示特定的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 4、三级价格歧视:消费者被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群体,也就是整个市场被划分为不同的分市场,厂商对每个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在同一个分市场上,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是相同的,但价格在不同的分市场上是不同的。三级价格歧视是日常经济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定价形式。 5、卡特尔:是指那些希望限制产量、控制市场、增加行业利润而联合在一起的独立企业联盟。这是有明确的合谋协议,也就是说蓄意的勾结行为。 6、X低效率:在垄断企业的大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用来说明免受竞争压力的保护不但会产生资源市场配置的低效率,而且还会产生另外一种免受竞争压力的企业明显存在超额的生产成本。 二、简答题(60分,每个题10分) 1、解释三种价格歧视的概念 (1)一级价格歧视:又叫完全价格歧视。在一级价格歧视中,厂商不但事先了解了市场出清价格,而且还要知道每个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也就是厂商完全了解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厂商此时对每位消费者收取一种不同的价格,该价格正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为每单位产品所支付的最高价格(只要这个价格超过生产的边际成本),这样厂商就攫取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3分) (2)二级价格歧视:通过消费者对不同的消费组合的自我选择来进行价格歧视。厂商实行价格歧视的依据不是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而是根据消费者所购买数量的不同收取不同的价格。(3分) (3)三级价格歧视:消费者被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群体,也就是整个市场被划分为不同的分市场,厂商对每个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在同一个分市场上,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是相同的,但价格在不同的分市场上是不同的。三级价格歧视是日常经济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定价形式。(4分) 2、试比较伯特兰模型与古诺模型的利润和使用范围 结论:伯特兰预测企业行动类似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等于企业边际成本,利润为零。古诺预测市场价格处于垄断与完全竞争之间,利润为正。(3分) 适用范围:若产量决策是长期决策,使用古诺模型;若价格决策为长期决策,使用伯特兰模型。如软件业、银行业、保险业,生产能力和产量比价格更容易调整。(3分) 总结:若企业生产能力与产量难以调整,则古诺模型更符合寡头垄断的竞争;若调整可以,伯特兰竞争更适合。(4分)

第二章__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 教学重点 贝恩SCP的分析框架。 教学难点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讨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以反映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 一、产业与市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与市场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杨治: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严格地说,就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马建堂: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是指一组生产具有较高替代率的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可见,从这两位学者分别对产业与市场的定义看,产业与市场似乎没有什么差别。 弗格森(Ferguson): 市场是由生产具有紧密替代性产品的企业组成的。产品的替代性是从购买者的观点(或产品需求方)来分析的。在某一市场中,产品之间的交叉需求弹性(cross-elasticity of demand)很大,而对其它市场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很小。相比较而言,产业是由具有紧密替代性的产品组成的,这种紧密替代性是从供应者的观点(或产品供应方)来分析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市场和产业的区别:P 伯吉斯(Burgess): 产业与市场的区别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基本活动进行定义。产业以生产为特征,而市场以交换为特征。第二,产业与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来定义。 由上可见,产业与市场是有区别的,而区别两者的标准是因经济分析的需要而定的,因此,这种标准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和较大的灵活性。 课堂提问:什么是市场? 二、产业组织 一些学者认为: 产业组织是企业市场关系的总和,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 有的学者认为: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这种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 有的学者则认为: 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这些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就是所谓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理论_G_华中师范大学20年春季考题库及答案共四个文档这是其中一个

[试题分类]:产业组织理论_G_82721005 [题型]:单选 [大题名称]: 单项选择题 [题目数量]:60 [分数]:2 1.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 )。 A. 家庭 B. 企业 C. 产业 D. 国民经济总量 [答案]:C [一级属性]: [二级属性]: [难度]: [公开度]: 2. 长期总成本是指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产量水平上都能选择的( )总成本。 A. 最高 B. 平均 C. 边际 D. 最低 [答案]:D [一级属性]: [二级属性]: [难度]: [公开度]: 3. 关于垄断协议中的秘密协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秘密协议是经济主体之间的默契行动,不容易被发现和认定 B. 秘密协议是指经济主体之间达成的可以实施的协议 C. 秘密协议属于反垄断管辖的范畴 D. 秘密协议是指寡头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答案]:B [一级属性]: [二级属性]: [难度]: [公开度]: 4. 关于短期成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短期成本一定高于长期成本 B. 短期内,所有要素都可变 C. 短期成本是指时间很短 D. 短期成本包括短期不变成本和短期可变成本 [答案]:D

[一级属性]: [二级属性]: [难度]: [公开度]: 5. 产业集中度是指规模最小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占整个市场或者产业的份额总和。( ) [答案]:A [一级属性]: [二级属性]: [难度]: [公开度]: 6. 企业是没有具体边界的。( ) [答案]:A [一级属性]: [二级属性]: [难度]: [公开度]: 7. HHI值在0~1之间,HHI越趋近于0,表明该产业越接近于( )市场状态。 A. 垄断竞争市场 B. 完全垄断市场 C. 寡头垄断市场 D. 完全竞争市场 [答案]:D [一级属性]: [二级属性]: [难度]: [公开度]: 8. 实行投资计划配额制度属于( )。 A. 进入和退出规制 B. 进入规制 C. 数量规制 D. 价格规制 [答案]:C [一级属性]: [二级属性]: [难度]: [公开度]: 9.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利润( )。 A. 大于0 B. 等于0

产业组织理论考试复习题

产业组织理论考试复习题 1、试分析一个企业兼并案例(提示:兼并类型、兼并特点以及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与教训)(P21-P22) 答:兼并,即一个企业或多个企业的资产融入一个新企业的交易。 兼并类型:①纵向兼并:一个企业和它的供应商合并; ②横向兼并:在同一市场内竞争的企业合并; ③混合合并: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合并。 优势:①优化规模:企业合并会由于规模的增加而减少重复开销获得到其他收益; ②产生协同:通过协同或范围经济,生产互补产品的企业可以从兼并中获利; ③改善管理:收购经验不善的企业而后改善其管理可以创造利益; ④约束管制者:别人收购足够多的股权就可以获得公司控制权的威胁会使得在位企 业的管理者高效地工作以免品尝失业的苦果。 ⑤减少交易成本:企业内部生产优于市场生产时,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劣势:①降低效率:如果一个产业中有足够多的企业兼并,由此产生的企业会面临较小的压力,获得更多的市场势力,从而价格高于竞争性水平,产出将会减少,生产无效率; ②降低盈利性:由兼并引起的竞争者的减少将会给消费者带来更高的价格。 举例: 2、评述独立董事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的作用与影响(记几个就差不多了!) 答:优势:1、保护股东权益。独立董事的重要作用就是保护公司和股东的财产不受侵犯或滥用,防止内部人控制导致侵害广大投资者利益,保证公司的投融资决策是经过客观详细的论证后做出的,保证公司的所有活动都以增加股东利益或避免公司资产贬值为目的。 2、监督企业经营管理。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审查公司的重要决策,保证公司的财务及其他控制系统有效运作,保证公司的运作不违反有关的监管要求和标准。 3、促进信息披露。发挥独立董事在信息披露方面的作用,防止经理层在信息披露中的隐瞒和欺诈,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以有效地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4.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由于独立董事以其独立性、客观的观察报告和良好的市场形象,可以给投资者信心,更有利于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管理层的绩效水平以及公司的发展前景等。同时,独立董事的引进可以促进公司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 5.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引进独立董事,将形成对大股东的有力制约,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越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就越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就越好。独立董事的设立,对公司的日常经营和资金运作都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可以防止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促进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 6、填补监事会监督的缺陷,强化上市公司的监督管理。监事会缺乏实权和具体的制度保障,监事会成员的素质和经验不足,兼职人员和企业内部人员占其中的大部分,导致实践中监督不力,监事会流于形式。可以说监事会对公司的管理层有很大的依赖性,监事会的独立性因此而大打折扣。再加上,监事会只能进行事后监督,在董事会只有列席的权利,在重大决策的决定阶段并没有发言权。而独立董事则是在董事会有独立的发言权,享有对重大关联交易的认可权,加强了对董事会和高管层的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有效弥补监事会监督的不足。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国富论》(Adam Smith);马歇尔冲突(Marshall);《垄断竞争理论》(Chamberlin);《不完全竞争经济学》(Robbison) 二、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1938年:梅森(E·S·Mason)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对市场竞争过程组织结构、竞争行为、竞争结果进行研究;1939年:Mason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同年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和一批关于产业集中度的资料;1940年:克拉克(J·M·Clark)发表了《论有效竞争的概念》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提出了有效竞争的基本概念和标准。 三、70年代后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哈佛学派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代表主流学派即哈佛学派研究SCP范式继续前行的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考林、沃特森等;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它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穆塞茨等。 产业组织理论只要学派及其理论内容 1、哈佛学派的主要理论 Harvard School 1、SCP范式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主要以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等指标来衡量。 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重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Market Structure→Market Conduct→Market performance ●Market concentration;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Barriers to entry ?Business goals ?Business strategy ?Competitive practice ?Efficiency ?Profitability ?Technical progress 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1、主张维护企业间的竞争活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需求和推动技术进步。2、制定严格的反垄断政策,完善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体系。法规包括禁止卡特尔、禁止垄断行为、限制横向企业间合并与兼并、取消歧视性价格等内容。3、其理论主张对美国司法部兼并准则和发垄断内容的出台起了重要作用,这类准则对各类兼并采取了严厉的制裁措施。 2、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1968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准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信奉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反对政府过多干预; ?绩效起决定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如果一个企业出现高效率的话,完全可能是该企业高效率的结果,而不是垄断势力的作用; ?反垄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率,即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保护竞争,而不是单纯保护竞争者,维持竞争者的数量。主张消极的反托拉斯政策。 3、新奥地利学派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28812849.html,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作者:杨倩 来源:《财讯》2016年第30期 产业组织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本文就是在综述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自己的一些产业组织学理论思想。 产业组织理论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国化综述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组织理论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1930~1970年。以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贝恩为主要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简称SCP范式。贝恩在1959年出版了《产业组织》,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贝恩从此被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继贝恩之后,经济学家凯森和法学家特纳合作出版了著名的《反托拉斯政策》一书。谢勒在《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中,提出了完整的SCP范式, 将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向前推进了一步。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产业经济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 第二阶段:1970年至今。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一些经济学家在不放弃SCP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对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形成新产业组织理论。新的产业组织理论从重视市场结构转向更重视企业行为的分析。其代表学派有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这些行为主义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强调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和经济绩效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科斯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之为“后SCP时代”。新制度学派将制度视为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研究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今后产业经济发展和政策实践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最主要的产业组织理论观点集中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单向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行为产生市场绩效。SCP范式构成了哈佛学派产

产业组织理论文献综述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摘要: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深刻的思想渊源及产生、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包括柏拉图的劳动分工思想、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思想“马歇尔冲突理论”和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等。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先后形成了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和“后SCP”流派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20世纪8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被引入中国,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一些中国化的产业组织理论思想。产业组织理论的中国化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引进和学习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为主,对中国的产业组织问题进行尝试性研究;第二阶段:在研究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形成新的理论观点;第三阶段: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对中国的产业组织问题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产业组织产业经济组织理论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应用型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西方学者对产业经济学的探讨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其中,产业组织理论被认为西方产业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上世纪80年代,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被引人中国大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成为一个发展较快的专业研究领域,逐步在中国形成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潮。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著作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组织理论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产业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产业组织理论思想起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久远。柏拉图(前427—347年)对劳动分工的分析,是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柏拉图认为专业化会增加生产的思想可以被认为是产业组织理论思想的一粒种子。 17—18世纪,由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为经济学的研究创造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各种经济学理论学说和经济学文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他在书中系统地论述了由竞争机制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如何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他同时指出了企业的市场行为:“商人们的利益,在商业或制造业的任何特定的分支机构里都总是在某些方面不同于、甚至对立于公共利益。拓宽市场和减少竞争,总是商人们的利益所在”。可以说,亚当·斯密是最早认识到产业组织核心研究问题的经济学家。 但是,亚当·斯密在关注竞争机制的作用及分工协作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填补这一空缺的是产业经济学的先驱马歇尔。在他的成本分析理论中,他分析到企业在成本递减的条件下运营,就会趋向于无限增长,最后变成垄断。追求规模经济和由此引起的垄断扼杀竞争活力构成了一对难分难解的矛盾,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 后来,马歇尔在《产业贸易》中指出,几乎所有的竞争性市场都有垄断性因素,并根据市场的不确定性而起作用。这一观点影响到了哈佛的张伯伦和剑桥的罗宾逊夫人等人。张伯伦在1933年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他书中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同年,罗宾逊夫人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她探讨了垄断市场需求特征、垄断企业的成本、垄断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均衡以及多厂垄断和双边垄断等。 罗宾逊和张伯伦为分析产业组织提供了实践模拟基础,直接推动产业组织理论向市场结构方向发展,尤其是张伯伦在其上述著作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和理论观点,成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他本人也因此被认为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二、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发展与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