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 红细胞检查

第二章 红细胞检查

第二章  红细胞检查
第二章  红细胞检查

第二章红细胞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

1、检测原理:①手工显微镜法: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的红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②血液分析仪法:用电阻抗和(或)光散射原理。

2、参考值:成年男性(4-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3、医学决定水平:高于6.8×1012/L,应采取治疗措施;低于参考值低限,为诊断贫血界限,应寻找病因;低于1.5×1012/L应考虑输血。

4、临床意义:⑴生理性变化:①年龄与性别的差异:新生儿由于出生前处于生理性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明显增高;②精神因素:可使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多;③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由于需氧量增加,是红细胞生成素增加,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增多;④气压减低: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因缺氧,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数量增高;⑤妊娠中后期:孕妇血浆容量明显增加使血液稀释,导致红细胞减少。⑵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见于临床上各种原因的贫血。按病因将贫血分成①急、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各种原因出血;②红细胞寿命缩短:各种原因溶血;③造血原料不足④骨髓造血功能减退。⑶红细胞增多①绝对红细胞增多:a原发性红细胞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

多症,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等;b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如房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各种引起肺气体交换面积减少的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病)等;②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如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晚期消化道肿瘤长期不能进食等。

5、操作方法:①改良牛鲍计数板(血细胞计数板)每块计数板由H形凹槽分为2个同样的计数池,计数池两侧各有一条支持柱,将专用盖玻片覆盖其上,形成高0.10mm的计数池。计数池内划有长、宽各3.0mm的方格,分成9个大格,每个大格面积为1.0mm2,容积为0.1mm3(μl)。中央大方格用双线分成25个中方格,位于正中及四角的5个中方格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区域,每个中方格用单线分为16个小方格。四角的4个大方格是白细胞计数区域,用单线划分为16个中方格。②盖玻片:规格24mm×20mm×0.6mm。③计数操作:a准备计数板;b加稀释液2ml;c加血:10μl;d充池;e静置3-5min;f计数:先用低倍镜观察血细胞分布是否均匀,否则要重新充池,然后用高倍镜计数中央大方格内4角和正中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g计算:红细胞/L=N×25/5×10×106×200=N×1012=N/100×1012

6、注意事项:①保证计数板跟盖玻片清洁,使用后依次用95%乙醇、蒸馏水棉球、清洁绸布擦净②一次完成充池③改良牛鲍计数板每年要鉴定1次④计数池中若分布不均,每个中方格间相差超过20个应重新充池,两次红细胞计数相差不得超过5%⑤对压

线细胞采用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的原则⑥白细胞过高者(WBC ≥100×109/L),红细胞计数结果应进行校正,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将患者红细胞数减去白细胞数;二是,在高倍镜下勿将白细胞计入⑦红细胞稀释液有:Hayem液由NaCl(调节渗透压)、Na2SO4(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HgCl2(防腐)和蒸馏水组成;枸橼酸钠稀释液由枸橼酸钠(抗凝和维持渗透压)、甲醛(防腐和固定红细胞)、氯化钠(调节渗透压)和蒸馏水组成;普通生理盐水或加1%甲醛生理盐水。

二、血红蛋白测定

1、检查原理:血液中血红蛋白以各种形式存在,包括:氧和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Hi)或其他衍生物。采用比色法测定,包括: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DS)测定法、叠氮高铁血红蛋白(HiN3)法、碱羟血红蛋白法、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CTAB)血红蛋白测定法、沙利(Sahli)酸化血红蛋白法等。①HiCN测定原理:血液中除硫化血红蛋白(SHb)外的各种Hb均可被高铁氯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再和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复合物--氯化高铁血红蛋白,其在540nm处有一吸收峰,通过分光光度计可计数求出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②SDS测定法原理:除SHb外的各种Hb 均可于低浓度SDS作用,生成SDS-Hb棕红色化合物,其吸收峰在538nm,通过风光光度计测定波峰吸光度经计算就可求出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

2、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老年人(70岁以上)男性94.2-122.2g/L,女性86.5-111.8g/L。

3、临床意义:①生理性变化a年龄b时间:有日间波动,上午7时达高峰,随后下降②病理性变化,同红细胞,但在贫血程度的判断优于红细胞计数。

三、红细胞形态测定

1、检测原理:将细胞分布均匀的血涂片,进行染色(如瑞氏染色)后,根据各种细胞和成分各自的呈色特点,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识别(有时异常成分常集中分布在血片边缘,应注意观察)。

2、参考值:双凹圆盘形,大小一致,平均直径7.2μm(范围6-9.5μm),淡粉红色,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3、临床意义:①红细胞大小改变:a小红细胞:直径<6μm的红细胞,正常人偶见,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性细胞增多症;b大红细胞:直径>10μm的红细胞,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等;c巨红细胞:直径>15μm的红细胞,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d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②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a正常色素性:见于正常人、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b低色素性: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c高色素性: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d多

色性:见于正常人(占1%左右)、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如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贫血);e细胞着色不一:见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③红细胞形态改变:a球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性细胞增多症(如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直接理化损伤如烧伤等)和小儿;b椭圆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可达25%-75%)、大细胞性贫血(可达25%)、缺铁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巨幼细胞贫血、镰形细胞性贫血、正常人(约占1%,不超过15%);c靶形细胞: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C病)、阻塞性黄疸、脾切除后;d口形红细胞: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小儿消化系统疾患引起的贫血、酒精中毒、某些溶血性贫血、肝病和正常人(<4%);e镰形红细胞:见于镰状细胞贫血(HbS-S,HbS-C)、镰状细胞特性样本(HbA-S),全世界只有黑人才有这种病;f棘红细胞: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β-脂蛋白缺乏症(高达70%-80%)、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g裂红细胞: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烧伤和正常人(<2%);h缗钱状红细胞:是因为血浆中某些蛋白(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增高,使红细胞正负电荷发生改变所致;i有核红细胞(幼稚红细胞):除1周内婴幼儿血涂片中可见少量有核红细胞外,其他则为病理现象,如溶血性贫血(如新生儿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造血系统恶性疾患或骨髓转移性肿瘤(如各种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慢性骨髓增

生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j其他:新月形红细胞(见于某些溶血性贫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泪滴形红细胞(见于贫血、骨髓纤维化和正常人)、形态不整(见于某些感染、严重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④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a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铅中毒、正常人(约占1/10000);b豪焦小体(染色质小体):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c卡波环:见于白血病、巨细胞贫血、增生性贫血、铅中毒、脾切除后;d寄生虫:红细胞胞质内可见疟原虫、微丝蚴、杜利什曼原虫等病原体。

四、血细胞比容测定

1、检测原理:血细胞比容(Hct,Ht,HCT或PCV)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样本中所占比值。

温氏法(Wintrobe法)、微量法:属于离心法,是将抗凝血置于孔径统一的温氏管或毛细玻管中,以一定转速离心一定时间后,计算红细胞层占全血的体积比。

血液分析仪法:是当细胞通过计数小孔时,形成相应大小的脉冲,脉冲多少即为细胞数量,脉冲高低为细胞体积大小,通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红细胞计数(RBC)即求得血细胞比容,Hct=MCV×RBC。

2、参考值:温氏法:男性0.40-0.54,女性0.37-0.47;微量法:男性0.47±0.04(0.43-0.51),女性0.42±0.05(0.37-0.47)。仪器法:男性0.40-0.52,女性0.37-0.48

3、临床意义:①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达0.80L/L)、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②减低:见于各种贫血;

③是临床输血、输液疗效观察的指标;④作为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计算的基础数据。

五、红细胞平均指数

1、检测原理: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以飞升(fl)为单位;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每个红细胞内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pg)为单位;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以g/L为单位。

①手工法: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值,可计算出平均指数,公式如下:

MCV=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体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

=Hct/RBC(fl) 1fl=10-15L

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Hb/RBC(pg) 1pg=10-12g

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Hb/Hct(g/L)=Hb/MCV×RBC

②血液分析仪:能直接导出MCV值,再结合直接测定的RBC和Hb,计算出MCH和MCHC。

2、参考值

不同人群红细胞指数的参考范围(仪器法)

MCV(fl) MCH(pg) MCHC(g/L)

新生儿 91-112 29-36 280-360

成人 80-100 27-34 320-360

2、临床意义:红细胞平均指数可作为贫血形态学分类依据

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

贫血分类 MCV MCH MCHC 贫血

正细胞贫血正常正常正常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大细胞贫血增高增高正常各种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不良的贫血

单纯小细胞贫血减低减低正常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减低减低减低缺铁性贫血和铁利用不良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六、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1、检测原理: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映样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常用变异系数(CV)表示,由血液分析仪的红细胞体积直方图导出。

2、参考值:成人11.6%-14.6%

3、临床意义:①贫血形态学分类,根据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同,将贫血分成6类

贫血MCV/RDW分类法

MCV RDW 贫血类型常见原因或疾病

减少正常小细胞均一性单纯杂合子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轻型)、某些继发性贫血减少增高小细胞不均一性缺铁性贫血、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非轻型)、HbH病正常正常正常体积均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某些慢性肝病、肾性贫血、急性

失血后、长期或大剂量化学治疗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贫血正常增高正常体积不均一性混合型营养性缺乏性贫血、部分早期铁缺乏(尚无贫血)、血

红蛋白病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增大正常大细胞均一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部分肝病性贫

血、某些肾病性贫血

增高增高大细胞不均一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某些肝病性贫血

七、网织红细胞计数

1、检测原理:网织红细胞(Ret,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

胞间的过渡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RNA),经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蓝黑色颗粒,颗粒与颗粒连缀成线,线连接成网,故而得名。

2、参考值:显微镜计数法成人:0.008-0.02或(25-75)×109/L,新生儿0.02-0.06。RMI(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参考值男性为9.1%-32.2%,女性为12.8%-33.7%。

3、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计数(尤其是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150×109/L,血液中为65×109/L。当骨髓网织红细胞增多,外周血减少时,提示释放障碍;骨髓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均增加,提示为释放增加。从网织红细胞成熟类型获得红细胞生成活性的其他信息,正常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Ⅲ型约占20%-30%,Ⅳ型约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Ⅰ型和Ⅱ型网织红细胞。①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a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后,b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②观察贫血疗效: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前,Ret 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减少),给予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治疗后,用药3-5天,Ret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2周左右,Ret逐渐下降,表明治疗有效;③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移植后第21天,如Ret大于15×10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小于15×109/L,伴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

4、计算:网织红细胞分数 =(计数的网织红细胞数)/1000,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09/L)=红细胞数×1012/L×网织红细胞分数。

5、分型:根据网织红细胞发育阶段分为5型,分别是:0型,有核红细胞,胞质内含网状物,见于骨髓;Ⅰ型(丝球型),红细胞充满网状物,见于骨髓;Ⅱ型(网型),红细胞网状物结构松散,见于骨髓;Ⅲ型(破网型),红细胞网状结构稀少,呈不规则枝点状排列,见于外周血;Ⅳ型(点粒型),红细胞内为分散的、细颗粒、短丝状网状物,见于外周血。ICSH将网织红细胞分为Ⅰ-Ⅳ型,不包括0型。

6、注意事项:网织红细胞必须在活体染色时才能显示,WHO推荐用新亚甲蓝染液,其染色力强且稳定,染色温度应控制在37℃,因为室温(25℃)染色Ret检出率明显低于37℃染色,染液与血液比例以1:1为宜。瑞氏染液复染可使网织红细胞值偏低。

八、点彩红细胞计数

1、检测原理:点彩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害,其胞质中残存变性的嗜碱性RNA,染色后呈现大小、形状不一的蓝色颗粒。点彩红细胞计数时,采用碱性亚甲蓝液染色后,红细胞呈浅蓝绿色,颗粒呈深蓝色,采用瑞氏染色后,红细胞呈粉红色、颗粒呈蓝黑色。

2、参考值:<0.03%

3、临床意义:增高见于中毒(如铅、汞、银、铋、硝基苯、苯胺等)、各类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十、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1、检测原理: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分为3期:①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约数分钟至10min;②快速沉降期,缗钱状红细胞以等速下降,约40min;③细胞堆

积期(缓慢沉积期),红细胞堆积到试管底部。⑴魏氏法(Westergren法)将离体抗凝血液置于特制刻度测定管内,垂直立于室温中,1h测红细胞层下沉距离,用毫米(mm)数值报告,为ICSH推荐法;⑵血沉仪法用发光二极管、光电管检测红细胞和血浆界面的透光度改变,得到血沉值,显示红细胞沉降高度(H)与时间(t)关系的H-t曲线。

2、质量控制影响红细胞缗钱状形成的主要因素有:⑴血浆中各种蛋白比例:小分子蛋白如清蛋白、卵磷脂等使血沉减缓,大分子蛋白如纤维蛋白原、急性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巨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使血沉加快;⑵红细胞数量和形状①红细胞数量:数量减少使血沉加快,数量增多使血沉减慢,但数量太少,血沉也减慢;②红细胞直径:只讲越大血沉越快,球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使血沉减慢;⑶血沉管血沉管应完全直立,若血沉管倾斜3°,沉降率增加30%;⑷血样本抗凝剂浓度增加、血液凝固使血沉减慢;⑸温度室温过高使血沉加快,室温过低使血沉减慢。

3、参考值

魏氏法<50岁:男性0-15mm/h,女性0-20mm/h;>50岁:男性

0-20mm/h,女性0-30mm/h;>85岁:男性:0-30mm/h,女性:0-42mm/h;儿童:0-10mm/h

4、临床意义:

㈠血沉增快⑴生理性:女性高于男性。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者血沉增快。老年人血沉增快;⑵病理性①各种炎症:急性细菌性炎症,如α1胰蛋白酶、α2巨球蛋白、C反应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急

性期反应物增多,2-3d后血沉增快。慢性炎症,如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血沉减慢,非活动期血沉正常②组织损伤及坏死:组织损伤,手术创伤使血沉增快,若无并发症,2-3周内恢复正常。心肌梗死2-3d后血沉增快,持续1-3周,而心绞痛血沉正常③恶性肿瘤:因α2巨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贫血等因素使血沉增快。手术切除、治疗好转,血沉可正常。复发或转移时,血沉又增快。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高球蛋白血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亚急性感染心内膜炎、肝硬化、慢性肾炎等血沉增快。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血沉正常或减慢⑤贫血:贫血使血沉轻度增快。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镰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异性症等血沉可减慢⑥高胆固醇血症: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粘液性水肿、原发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血沉增快。㈡血沉减慢如真性或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DIC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期等血沉减慢

5、注意事项

⑴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4⑵血沉管内径应标准(2.5mm),放置要垂直,不得倾斜⑶血沉架应避免直接光照、移动和振动⑷最适宜温度为

18-25℃,并要求在才雪后2h内完成。室温过高时,应查不同室温血沉校正表报告校正值。

(二)红细胞形态学检查课后习题解答(一)

二、红细胞形态学检查课后习题解答 1.正常成熟红细胞是() A.淡红色、中央苍白的双凹圆盘状 B.中央淡红、边缘苍白的双凹圆盘状 C.淡红色椭圆形 D.苍白色的球形 解析:A 正常成熟红细胞是淡红色,中央有一苍白区的双凹圆盘状。 2.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是() A.WBC B.REC C.PLT D.单核细胞 解析:B 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是REC,红细胞的产生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3.网织红到成熟红细胞需要()h A.72h B.48h C.24h D.120d 解析: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成网织红细胞的过程在骨髓中进行,需要72h。网织红到成熟红细胞需48h,成熟红细胞平均寿命120d,衰老红细胞最终在脾脏破坏。 4.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A.携带气体 B.携带养料 C.携带代谢产物 D.携带CO 解析:红细胞的生理功能是通过Hb实现交换和携带气体。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大小异常红细胞() A.小红细胞 B.大红细胞 C.巨红细胞 D.椭圆形红细胞 解析:根据细胞大小异常分,红细胞可分为小红细胞、大红细胞、巨红细胞。根据形态异常分类,可分为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口型红细胞、棘型红细胞、裂片红细胞。 6.巨型红细胞的直径是() A.<6um B.10um-15um C.>15um D.>10um

解析:C小红细胞的直径<6um;大红细胞的直径10um-15um;巨红细胞>15um。 7.地中海性贫血常见的RBC() A.小红细胞 B.大红细胞 C.巨红细胞 D.椭圆形红细胞 解析:A 小红细胞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如地中海性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常见小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8.慢性炎症引起的继发性贫血RBC呈() A.单纯小细胞性,无中央淡染区扩大 B.单纯小细胞性,中央淡染区消失 C.球型RBC,中央淡染区消失 D.球型RBC,中央淡染区减小解析:A 慢性炎症引起的继发性贫血RBC呈单纯小细胞性,无中央淡染区扩大,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的小红细胞,生理淡染区消失。 9.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性贫血RBC呈() A.单纯小细胞性,无中央淡染区扩大 B.单纯小细胞性,中央淡染区消失 C.球型RBC,中央淡染区消失 D.球型RBC,中央淡染区减小解析:C 慢性炎症引起的继发性贫血RBC呈单纯小细胞性,无中央淡染区扩大,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的小红细胞,生理淡染区消失。 10.大红细胞常见于()贫血。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急性溶血性贫血 C.地中海性贫血 D.遗传性球细胞增多症 解析:AB 细胞体积>10um;大红细胞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因缺乏叶酸或VitB12,DNA合成障碍,细胞不能及时分裂所致;急性溶血性贫血贫血与未成熟的红细胞增多有关。 11.巨细胞常见于()贫血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

1. 项目名称: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 2. 测定原理: 3. 标本要求: a.晨尿 b.标本必须新鲜无污染 4.试剂: 5.仪器和材料: 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计数板、玻片、盖玻片、吸管、试管、离心机 6.标准和质控: 7.操作程序: 7.1 相差显微镜法去新鲜尿10ml,置刻度离心管(最好是塑料离心管)中,1500r/min 离心5min,去上清留0.2ml,充分混匀,将混匀的尿沉渣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内,用光学显 微镜计数红细胞,当红细胞数>8000个/ml时,再涂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或 染色用油镜观察200个红细胞形态,并计算正常红细胞和各种变形红细胞的百分率。 7.2高倍镜法 a.新鲜血尿:报告肉眼血尿、血色深浅及有关性状。 b.尿常规检验:pH、蛋白、糖、以及沉渣有无管型、白细胞、其他细胞成分。 c.结合临床体征、症状综合判断。 d.高倍镜不染色镜检观察红细胞形态,效果优于相差显微镜。 e.取新鲜尿沉渣20 ul,置载玻片上,盖18mm*mm盖玻片,充满而不外溢,镜下无流动 细胞。 f.计算出正常红细胞、变形红细胞百分率,写出完整的报告。 7.3 结果判定 a.均一性尿中红细胞外型均一,直径7~8um,血红蛋白含量正常,微黄色,其形态与 血液中红细胞相似,有时可见少数棘形和影形红细胞,整个涂片中不存在两种以上的红细 胞类型,也不伴有红细胞管型。 b.变形型(亦称多形型)尿中红细胞大小不均,血红蛋白含量也不正常。红细胞, 形态多样化,常见的变形红细胞胞质从细胞膜向外突起呈芽状小疱,细胞膜破裂,部分胞 质丢失,胞质内有相差质重物或细小的颗粒,胞质呈颗粒状细胞膜内侧间断沉着;细胞一 侧向外伸展,似葫芦状或酵母菌样,胞质向四周聚集,形似面包圈样,有大型红细胞、小 型红细胞和其他畸形等。 c.混合型为以上两种的混合,如果其中一种超过70%,即可判定为均一型或变形型为 主的混合型红细胞血尿。 另外,如果血尿中有较多皱缩的红细胞,可将尿用水稀释1~2倍,静置10min,再行检 查;如果红细胞形态恢复正常,可证明是由于尿液渗透压增高所引起的正常红细胞皱缩; 否则即为变形的红细胞。 8.计算和参考值: a.正常红细胞,正圆,淡黄色,血红蛋白充盈好; b.大红细胞,红细胞胞体大,淡黄色或无色,血红蛋白含量少; c.小红细胞,红细胞变小,大小不等; d.棘形红细胞,红细胞周围有刺状突起; e.皱缩红细胞; f.面包圈形红细胞; g.新月形红细胞; 第 1 页 / 共 2 页

人血红细胞形态参数的识别与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人血红细胞形态参数的识别与分析 二级学院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3年2月 本论文为大义版,有需要+QQ448580230详谈!适用于普通的 大学论文写作.

诚信声明 我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我承诺,论文(设计)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月日

人血红细胞形态参数的识别与分析【摘要】*** 【关键词】人血红细胞;图像处理系统;MATLAB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human red blood cell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Abstract]Objective: *** [Keywords] Human Red Blood Cell Image Processing MATLAB

目录 1 前言 (1) 2 血红细胞形态参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 2.1 血细胞形态参数的研究现状 (2) 2.2 血红细胞形态参数研究的发展趋势 (2) 2.3 市场需求分析 (2) 3 系统开发技术基础 (3) 3.1 Matlab简介 (3) 3.2 Matlab的特点 (3) 3.3 Matlab系统结构 (4) 4 详细系统设计 (5) 4.1 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 (5) 4.2 系统主界面 (6) 4.3 文件操作模块 (6) 4.3.1 图像打开 (7) 4.3.2 图像保存 (7) 4.4 虚拟量尺模块 (7) 4.5 图像处理模块 (7) 4.5.1 图像运算 (8) 4.5.2 空洞填充 (8) 4.5.3 边缘检测 (8) 4.6 图像分析模块 (8) 5 系统程序测试结果 (10) 6 总结 (18) 7 参考文献 (20) 8 致谢 (21)

尿红细胞形态临床指导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临床指导 一、检验目的与收费 晨尿离心取沉渣于显微镜下按红细胞形态学特征逐个分类,得出正常红细胞与畸形红细胞的百分比,用于鉴别肾性血尿与非肾性血尿。5元/次。二、检验项目 包括离心镜检红细胞个数、正常红细胞和畸形红细胞(出芽红细胞或棘形红细胞、皱缩红细胞或锯齿形红细胞、小红细胞、影红细胞、面包圈样红细胞)的百分比、红细胞平均体积和其他。 三、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患者清晨起床后,在未进早餐和其他运动前排泄的尿液(可在清晨5-6时排去第一次尿,留取晨尿第二次的中段尿)。但在采集前一天医生应提供收集的容器和书面说明,如外阴或生殖器的清洁方法、留中段尿等,并在试管做好标识。 留尿前需注意有无尿道邻近器官或组织出血,如有无痔疮、肛裂出血,女性有无月经或阴道出血。同时避免白带污染。为避免部分结晶(草酸结晶、非晶形尿磷酸盐结晶、尿酸结晶等)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建议前一晚饮食以清淡为主。 四、标本运输保存 周一至周五早上9时之前送检。洁净的容器内,15ml以上。 留取后及时送往检验科(最好在30min内完成),需要运输时应在避光条件下。 五、标本干扰因素 1.尿液混入血、白带、粪便、烟灰等异物或容器不洁净可能干扰检验结果。 2.尿液放置时间过久可变碱性、尿液中红细胞会破坏。 3.尿液酸碱度和渗透量变化对尿红细胞成分都会有影响。高渗透压尿中尿红细胞皱缩, 六、检验参考值 正常人红细胞甚少,不离心镜检0-偶见/HPF,离心镜检0-3个/HPF。>3个/HPF为镜下血尿。根据形态将血尿分为三类:畸形红细胞占80%以上的肾小球性血尿;畸形红细胞<20%,均一型红细胞>80%以上的非肾小球性血尿;畸形红细胞>20%、<80%的混合型血尿。 1.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非肾小球形血尿。红细胞外形及大小正常,但也偶见影红细胞或棘形红细胞。 2.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肾小球性血尿,即变形红细胞血尿。其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外形呈两种以上多形行变化,可见大红细胞、小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皱缩红细胞、面包圈样红细胞、新月形红细胞颗粒形红细胞等。这些形态改变与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底膜对红细胞的挤压损伤、不同PH和不断变化着的渗透压的影响有关。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 通过本章节学习,你将能回答关于“血液一般检验”的下列问题: 1.红细胞计数有哪些方法?红细胞显微镜计数法原理如何?红细胞计数参考方法是什么? 2.什么是血细胞计数误差?如何减少误差? 3.血红蛋白测定有哪些方法?WHO和ICSH推荐何种参考方法? 4.简述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的实验原理? 5.有哪些人为原因可造成红细胞形态异常? 6.血细胞比容的离心沉淀测定有哪些方法?其原理如何?其优缺点? 7.何谓网织红细胞?ICSH将网织红细胞分为几型?外周血中以哪型网织红细胞为主? 8.常见网织红细胞染色方法有几种?网织红细胞活体染色的原理是什么? 9.白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 10.白细胞计数时标本采集的质量保证? 11.如何减少白细胞计数的固有误差? 12.如何校正有核红细胞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13.显微镜计数法白细胞计数的质量考核与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14.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学评价? 15.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6.临床常用血栓与止血筛检试验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7.如何评价出血时间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18.PT、APTT测定的质量保证环节及主要临床意义? 19.ISI、INR的含义如何?有何主要临床应用? 20.如何从PLT、PT和APTT这三项筛检试验获取临床信息? 21.何谓ABO血型抗体?IgM型血型抗体和IgG型血型抗体的产生及生物学特性有何不同? 22.常用ABO血型鉴定方法有几种? 23.如何区分Rh阳性血型和Rh阴性血型?常规鉴定Rh血型的方法是什么? 24.为什么对有反复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要同时使用酶介质法和抗人球蛋白试验配血? 血液一般检验是指血液检验项目中最基础及最常用的检验,主要包括手工或仪器血细胞计数及相关参

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分类识别系统

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分类识别系统参数 1.检测系统:一键式操作,从进样、扫描、定位、滴油、各放大倍数间切换、采集、分类、退出到输出打印报告完全自动化; 2.内置光学显微镜,无需操作人员面对显微镜即可完成形态学观察,仅需对预分类结果在电脑屏幕上复查后出报告; 3.细胞分类原理: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对白细胞进行分类、形态计数;人工智能神经网络ANN对红细胞、血小板的进行图像识别分类和形态计数;实现了分析结果的客观化、标准化的统一; 4.血细胞采集数量:用户自设计,并配有可添加的标准细胞类型库; 5. 细胞检测功能: 血液中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涂抹细胞等19种白细胞分类及百分比;具有中性粒细胞分叶指数计算、核左移/核右移的评价;对中毒颗粒指数计算。血液中的正常红细胞、巨红细胞、大红细胞、小红细胞、低色素、高色素、球形、椭圆形、泪滴形、棘形、靶形等红细胞类型分类识别。非白细胞有核红的识别。血液中的巨血小板、大血小板、小血小板以及血小板的轻度、中度、重度的凝集分类计数及参数统计;计算出血小板和红细胞的比值。 *6.检测实时性:屏幕实时呈现对单细胞层定位;实时呈现自动聚焦、抓取白细胞分类识别; *7. 检测速度,批量完成标本:每小时20-35片,能快速处理标本,一次批量进样135片血涂片。 *8.仪器光学系统:进口显微镜,使用10倍物镜、100倍油镜,带有>50万像素成像系统,LED光源、寿命>50000小时。 9.血涂片质控要求:有专门的细胞定位程序,能进行准备性检测,验证图片质量; 10.血涂片染色支持:瑞氏-吉姆萨染色,自动化染片机的涂片或手工染色涂片; 11.操作界面:窗口式操作界面,图像可放大或缩小;有红细胞、血小板实时计数。 12.通讯方式:局域网共享,LIS、HIS系统双向转输;能够满足科室间多方讨论研究交流提供平台; 13.报告形式:采集细胞的形态百分比,及其细胞形态学的图文图像信息; 14.结果保存:所配硬盘应可存储20,000张以上涂片图文资料(100个细胞图/涂片), 图片资料可刻录光盘保存,有多种方式检索,并于提高检验质量、建立形态学管理的档案。 15.系统软件:专业形态学检测软件,其系统具有标准细胞类型图型库进行学习交流并定期免费升级;

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分类识别系统参数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分类识别系统参数 1.检测系统:一键式操作,从进样、扫描、定位、滴油、各放大倍数间切换、采集、分类、退出到输出打印报告完全自动化; 2.内置光学显微镜,无需操作人员面对显微镜即可完成形态学观察,仅需对预分类结果在电脑屏幕上复查后出报告; 3.细胞分类原理: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对白细胞进行分类、形态计数;人工智能神经网络ANN对红细胞、血小板的进行图像识别分类和形态计数;实现了分析结果的客观化、标准化的统一; 4.血细胞采集数量:用户自设计,并配有可添加的标准细胞类型库; 5. 细胞检测功能: 血液中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涂抹细胞等19种白细胞分类及百分比;具有中性粒细胞分叶指数计算、核左移/核右移的评价;对中毒颗粒指数计算。血液中的正常红细胞、巨红细胞、大红细胞、小红细胞、低色素、高色素、球形、椭圆形、泪滴形、棘形、靶形等红细胞类型分类识别。非白细胞有核红的识别。血液中的巨血小板、大血小板、小血小板以及血小板的轻度、中度、重度的凝集分类计数及参数统计;计算出血小板和红细胞的比值。 *6.检测实时性:屏幕实时呈现对单细胞层定位;实时呈现自动聚焦、抓取白细胞分类识别; *7. 检测速度,批量完成标本:每小时20-35片,能快速处理标本,一次批量进样135片血涂片。 *8.仪器光学系统:进口显微镜,使用10倍物镜、100倍油镜,带有>50万像素成像系统,LED光源、寿命>50000小时。 9.血涂片质控要求:有专门的细胞定位程序,能进行准备性检测,验证图片质量; 10.血涂片染色支持:瑞氏-吉姆萨染色,自动化染片机的涂片或手工染色涂片; 11.操作界面:窗口式操作界面,图像可放大或缩小;有红细胞、血小板实时计数。 12.通讯方式:局域网共享,LIS、HIS系统双向转输;能够满足科室间多方讨论研究交流提供平台; 13.报告形式:采集细胞的形态百分比,及其细胞形态学的图文图像信息; 14.结果保存:所配硬盘应可存储20,000张以上涂片图文资料(100个细胞图/涂片), 图片资料可刻录光盘保存,有多种方式检索,并于提高检验质量、建立形态学管理的档案。 15.系统软件:专业形态学检测软件,其系统具有标准细胞类型图型库进行学习交流并定期免费升级; 1 / 1

红细胞检验镜下常见形态分析

红细胞检验镜下常见形态分析 红细胞形态检验是血细胞形态检验学的重要组成之一.同时又独具特殊性,也就是本系各指标之间关联性,以及与粒系、淋系、单系、巨核系之间的关联性(而其它系血细胞病变相对独立性)现就显微镜下复核中常见表现择要如下 一.红细胞系病变致RBC主要形态变化 1.小细胞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主要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中心淡染区扩大,铁染色细胞内外铁减少. 地中海贫血也为小细胞低色系,但RDW较缺铁性贫血变化小. 铁粒幼贫血亦可小细胞性贫血,但一般色素不如缺铁性贫血(IDA)低,可出现双形性RBC。 2.大细胞性贫血 最常见的是巨幼细胞性贫血(MgA),表现为大细胞,MCH正常或偏高,MCHC 一般偏低,但RDW高。有时(如双相性贫血)虽然MCV、MCH、MCHC 都正常,但RDW增高明显。 肝病性贫血,也表现为大细胞(MCV↑),但不如MgA大,色素指标MCH、MCHC及RDW一般正常。甲减导致贫血与肝病性贫血相似,但各指标不如肝病性贫表现更明显, 3.正细胞性贫血,常见肾性贫血,再障,部分慢性血液病。 4.红细胞碎片,常见为血管内溶血。 二.其它血细胞系病变RBC主要形态变化 急性白血病,一般RBC细胞表现为正色素或高色素,罕有低色素,一般大小不等,形态多不标准,如中心淡染区不明显,形态差异较大。 慢性白血病一般为正色素,或高色素,少部分慢性血液病也可呈低色素(多合并为其它病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形态特征表现为巨幼样变,常表现为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较少表现为正细胞,成熟红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差别很大,MCHC正常或偏高。MCV↑较肝病性贫血大,其RDW有时较MgA更大。形态奇形怪状,易见嗜多色,点彩,豪乔氏小体,可见幼红细胞。 三.其它常见RBC主要形态变化及相关病变 泪滴形红细胞较多:骨髓纤维化。 破碎红细胞:血管内溶血 缗钱状排列;多发性骨髓瘤 四:网织红细胞检测是各种贫血的有效鉴别指标,常见的有 增高:急性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不增高:白血病,再障,慢性病贫血,肝病性贫血,甲减,巨幼贫,MDS。 巨幼贫,缺铁性贫血,营养性贫血可略升高。治疗有效时升高更明显。

骨髓红细胞系各期细胞的形态观察

骨髓红细胞系各期细胞的形态观察【实验标本】 1.红系形态正常的溶血性贫血(HA)骨髓片。 2.红系增生、形态正常的骨髓片。 【观察内容】 1.各期有核红细胞形态特点:见表1。 表1各期有核红细胞形态特点 2.各期有核红细胞划分的主要指标:见表2。 表2各期有核红细胞划分的主要指标

3.各期有核红细胞形态总特征:核圆居中;浆中无颗粒;浆色变化明显(深兰色→灰色→浅红色);胞体圆形(原、早幼红可见瘤状突起)。 【注意事项】 1.骨髓片的选择与保养: 1)肉眼选择好的骨髓片即厚薄适宜、分布均匀、头体尾分明,尾部有骨髓小粒、血膜染色后呈略带淡红色的片子。 2)要确定骨髓片的正反面,有血膜的面反光性差,反之反光性好,如反面放置错误,油镜将看不到片中细胞,易把片子压碎。 3)选择厚薄适宜、染色好的部位观察细胞,合适的部位多在血膜的体尾交界处,其细胞分布均匀,成熟红细胞不重叠也不过分分离,细胞形态完整,染色好,细胞结构清楚。 4)骨髓片观察完毕,应在片上滴加适量镜头清洁液,然后用干净的擦镜纸或棉花轻轻地一次性擦过去。未干净者再加少许清洁液擦一次,直至油被擦干净。 2.显微镜的使用与保养: 1)要按号码取放自己的显微镜。 2)使用显微镜时一律用左手移片子并调微调,右手拿笔记录。 3)每位同学使用显微镜时要调整好眼距,学会用双目观察镜下视野。 4)要正确掌握开灯、关灯的顺序。开灯顺序:接上电源→按显微镜“开”键→将灯光调至适当位置;关灯顺序:将灯光推至零位→按显微镜“关”键→断开电源;如果暂时不用显微镜,请将灯光推至零位即可。

5)显微镜使用完毕后,用擦镜纸蘸少许镜头清洁液,将镜头上的油擦干净,再用干净擦镜纸再擦一次,并将物镜旋转至正确位置。 3.细胞形态的观察: 1)正常骨髓片中粒系约占40~60%,有核红细胞约占20~25%,淋巴细胞约占20~25%,单核细胞<4%,浆细胞<2%,巨核细胞约7~35个/1.5×3.0cm2血膜上。由于细胞成分较多,对初学者来说不易掌握,因此在观察某系细胞时应先要掌握该系的形态特征。 2)观察一个细胞一定要全面,要观察胞体大小、形态、浆量、浆色、颗粒、核形、核染色质、核仁、核位置等,同时要与周围细胞加以比较。由于细胞的形态的变化多端,故观察细胞时不能抓住某一点不符合就轻易做出否定或肯定。 3)各期细胞的划分主要根据某些比较明显的特征来划分,但也要参考其他方面的特征。4)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细胞,应统一按成熟方向的下一阶段划分。 5)不同片子,染色的深浅、酸碱度、染色质清楚程度等皆不尽相同。因此判断细胞时,应结合同一涂片内其他正常细胞的染色情况进行分析。 4.观察红系细胞时应注意: 1)要选择无颗粒、核圆形的细胞进行观察。 2)幼红细胞浆中无颗粒,但有时可见呈兰色的嗜碱性点彩。 3)观察中幼红细胞浆色时,要与周围红细胞进行比较,因为片子偏酸或偏碱均会影响浆色。4)正常人的骨髓象中红系范围为:有核红细胞占总有核细胞占20~25%,以中晚幼红为主。其中原红1<%,早幼红<5%,中、晚幼红各占10%。 5.写实验报告时应注意: 1)用温医实验报告单订成册,报告要在规定时间内交,否则不记分。

实验诊断学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

实验诊断学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验(下一页) 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查 【学习要求】 1、掌握血液一般检查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熟悉血细胞成分变化的生理及病理意义 【内容精要】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验 1、红细胞的生成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在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继续增殖和分化成原始红、早幼红、中幼和晚幼红细胞(丧失分裂能力)脱核而成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从骨髓→周血约需5天时间。 2、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载体从肺部携带氧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而呼吸出体外,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血红蛋白来完成。 3、红细胞的平均生存时间约为120天,成人体内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因衰老而被破坏。 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单核巨噬细胞内分解为Fe、珠蛋白、胆红素。 4、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改变其临床意义 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但在某些情况如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常不平行,血红蛋白降低较红细胞为明显,故同时测定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以作比较对诊断有意义。 检测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应注意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如病人全身血液总容量及全身血浆容量有无改变与性别、年龄、居住地海拨的差异等。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 12 /L 血红蛋白>170g/L 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 12 /L 血红蛋白>160g/L 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两大类:①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 ②绝对性增多可分继发与原发 A继发:a.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组织缺氧所引起生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和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见于慢性心、肺疾患。b.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