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中国

现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34题)“最严酷的时刻来临,商店里食物柜台一空如洗……过春节时,为体现党的关怀,每人凭本可买3两瓜子,不要粮票。花生根本见不着,据说全出口换了外汇。”(选自《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2009年1月版)“严酷时刻”产生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C.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D.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2.(2011年3月山东省潍坊三县质检14题)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C到D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3.(宁波效实中学2011届高三上期期中考22题)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 5%提高到45%。

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4.“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共同的惨痛教训是()

A.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5.(2011年11月潍坊北四县期中2题)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6.(2012年3月江门市一模17题)1960年底,毛泽东针对造成当时经济困难的原因明确提到“人祸”的问题,并且明确指出:这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人祸”

是指

A.长期战争的破坏B.混进党内的阶级敌人的破坏

C.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D.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禁运7.(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20题)《中国青年报》“建国60周年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额完成;“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八五”(1991—1995):;“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其中“八五”处的主题词应该是()

A. 改革开放走向兴起

B. 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C.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D. 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8.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9.(2012年5月北京市顺义区二模)城市是历史发展的缩影。下列对天津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A.《北京条约》——开放为通商口岸 B.地处黄河下游——成为北京门户

C.贻来牟机器磨坊——开启近代化 D.新时期经济特区之一——主动融入世界10.(2011年12月湖南四市九校19题)“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这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方针路线通俗的注解()

A.“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1.(2012年12月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我国在制定“二五”计划的目标时,对粮食、棉花、钢铁产量的预定目标进行了反复修改。下表是从1955年夏到1956年夏的三次修改。从中可以看出()

A.三个方案都是可行的B.只有第一个方案是可行的

C.三个方案都有冒进的倾向D.第三个方案过于保守

12.(2012年10月东北高三大联考)右图是张德元、潘林所作《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一份结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

A.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B.生活水平的提高

C.生活习惯的变化

D.商品经济意识增强

13.(2012年6月广东)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1954年宪法的通过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15.(2012年1月上海市青浦区高三期末)以下海报反映了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

符合历史时序的是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所谓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商品经济……可见,典型的全社会范围的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

——《反“和平演变”战略与策略》材料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有何不同?

(2)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3)请举例说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7.(2012年安徽省蚌埠市三模)(22分)为实现工业化,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不是先前工业化国家的足迹(西欧中心主义),而是走它自己的时代的道路。……熊彼特把以纺织工业为主导的英国产业革命结束在1842 年,而把自此至1897年作为“蒸汽和钢铁时代”。由于这两个年份恰好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这些新式产业的出现自然是西方文明冲击的结果,但是,“机船矿路”路线的形成……却不是西方的意思。

——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思考——沉沦观和近代化》(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与西方工业化发展历程相比,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有何特点?(12分)

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三经过对建国5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不得照抄原文)分别概括这两个时期影响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国际因素。

(10分)

中国现代经济史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从题干中“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可知该现象发生在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实行的政策(1918——1921年),排除A;B项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C项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故排除C、D两项。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的错误,导致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经济困难,因此出现了题目中的情景。

2.C

解析:C到D点变化反映出1960-1965年期间的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因此应该与党对国民经济进行八字方针有关

3.A

解析:1953年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一些中国过去没有的重要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在这期间建立起来。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题BCD三项说法与事实不符,选A项。

4.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B、C两项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D项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教训。

5.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之后重大的政治区划。A项中“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只是经济特区的特点,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只是特别行政区的特点;B项“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仅是民族自治区的特点;D项“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仅是特别行政区的特点。只有C项才是他们的共同点。

6.C 7.C 8.C

解析: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 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1986年,我国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等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9.A

解析: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环渤海湾的中心,故B错误。贻来牟机器磨坊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开启近代化的是洋务企业,故C错误。天津属于沿海开放城市,不属于经济特区,故D错误。根据《北京条约》内容,可知A正确。

10.D 11.C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从表格的数据来看,钢铁产量都超出了实际的生产能力,

因此三个方案都有冒进的倾向。答案为C。

12.D

解析:从图表来看,金钱占了44%,可知农民认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金钱,这是农村改革三十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商品经济意识增强造成的。答案为D。

13.C 14.C 15.C

解析:①1966年文革,②1953年“一五”计划,③1952年,④1978年

二、非选择题

16.(1)材料一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材料二认为市场经济不等同于资本主义,只是经济手段之一,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如美国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解决经济危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如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7.(1)背景:工业革命扩展的影响;封建统治者面临着内忧外患,洋务派形成:“向西方学习”新思想萌发的影响。(6分)

特点:途径是由重工业到轻工业;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没有经历原始资本积累,主要依赖政府投资,设备、技术严重依赖国外;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顽固势力的阻碍。(任答3点得6分)

(2)措施: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高机关报技术产业。(4分)

变化:由注重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效益和质量。(2分)

国际因素:20世纪50年代:“冷战”及两极格局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的威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共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影响、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及知识经济的发展。(4分)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第一章金融制度的建立 1、银行和信用工具的发展 2、清算制度的建立 3、股票市场的形成 4、南海泡沫事件 金融:资金融通 金融革命: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银行制度、结算制度、证券交易市场的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一、硬币缺乏——对信用工具的需求 资金分配和使用不均衡——产生信贷业务 信用工具和信贷业务的发展——近代银行制度的结算制度 发展原因: 1、金银复本位制 2、货币量增长推动了贸易的发展磨损和贮藏的损失人口的增加新兴工业发展与 东方贸易逆差 3、17世纪20年代欧洲采银业萧条 4、货币短缺 二、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 大宗借贷业务经常发生在民间金融家和政府之间 近代政府面临突发性货币匮乏,因货币缺乏,私人借贷普遍存在。由于对贷款的广泛需求,出现早期“商业银行家”(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商业银行发展困难,破产的很多,社会上对放债人存有敌意,银行家经营无力,直到利率革命出现,缓解危机。) 利率革命是近代金融制度建立的关键一步 汇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承诺 支票:信用工具意大利首先采用转让支票的国家 荷兰阿姆斯特丹世界贸易结算中心 18世纪伦敦挑战阿姆斯特丹 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瑞典国家银行——中央银行 Be lombard street to a china orange. 英国金融界比喻“悬殊极大,十拿九稳” “华尔街2号”伦敦证券交易所 17中叶正式的股票交易市场出现了 南海泡沫——近代首次金融危机 近代金融制度建立伊始,不完善,不稳定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 1、密西西比泡沫 2、郁金香狂热——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 第二章工业革命的准备 一、市场制度的创新 农村:圈地运动城市:行会制度瓦解 二、竞争有序化 限制过度竞争,建立规则竞争 三、政府行为的界定 政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保证市场秩序,另一方面,限制经济活力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第二路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为接近高考,所以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之前要做好复习计划。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2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2020年开始变化,2020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20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20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20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

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20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中国 现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34题)“最严酷的时刻来临,商店里食物柜台一空如洗……过春节时,为体现党的关怀,每人凭本可买3两瓜子,不要粮票。花生根本见不着,据说全出口换了外汇。”(选自《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2009年1月版)“严酷时刻”产生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C.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D.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2.(2011年3月山东省潍坊三县质检14题)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C到D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3.(宁波效实中学2011届高三上期期中考22题)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 5%提高到45%。 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4.“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共同的惨痛教训是() A.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5.(2011年11月潍坊北四县期中2题)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6.(2012年3月江门市一模17题)1960年底,毛泽东针对造成当时经济困难的原因明确提到“人祸”的问题,并且明确指出:这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人祸” 是指 A.长期战争的破坏B.混进党内的阶级敌人的破坏 C.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D.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禁运7.(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20题)《中国青年报》“建国60周年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额完成;“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八五”(1991—1995):;“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其中“八五”处的主题词应该是() A. 改革开放走向兴起 B. 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C.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D. 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8.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9.(2012年5月北京市顺义区二模)城市是历史发展的缩影。下列对天津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A.《北京条约》——开放为通商口岸 B.地处黄河下游——成为北京门户 C.贻来牟机器磨坊——开启近代化 D.新时期经济特区之一——主动融入世界10.(2011年12月湖南四市九校19题)“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这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方针路线通俗的注解() A.“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读《中国近代经济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后有感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本写1840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经济的著作。其主要内容有前言写了海盗掳掠和所谓“闭关自守”和所谓贸易自由和两次鸦片战争,第一章是介绍4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西方入侵者对中国政治上的间接统治和经济上的暴力强制。如西方入侵者在中国的行动方式一般、为所欲为的海陆掳掠、惨绝人寰的“苦力”贸易、畅通无阻的鸦片走私和合法商品的走私漏税等。第二章是介绍农民大起义时期的经济形势。如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破坏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太平天国为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所采取的财政经济措施。第三章写了农民大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强化封建统治的政策措施。如清政府强化封建统治和维护地主产权的政策等。第四章是介绍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国际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和中国经济半殖民地性的加深。第五章写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民用企业的产生及其和内外势力的联系和矛盾。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本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深刻的著作。读完后给我了很大的震撼。首先,打开此书,就被书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所感染。这种爱国主义激情没有任何偏狭之处,它完全是以全面、丰富的史实为基础。作者对伟大祖国备受外国侵略势力欺凌、侮辱无比愤恨,无情地揭露了外国侵略者凶残、卑鄙、毒辣的嘴脸。武装侵略、武力恫吓、通过条约掠取特权、在签约过程中玩弄花招、得寸进尺,在中国土地上横行无忌、极其凶残地凌辱、残害中国人民,等等。任何一个不怀偏见的中国人在读了这些后,都会加深对外国侵略势力的仇恨及其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伟大祖国命运的关切。再次。此书在一系列问题上大大拓展了我对知识认识广度和深度。比如我对两次鸦片战争性质认识的变化,以前是我认为就是列强的侵略战争,但看了此书后,我知道了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有许多外国侵略势力的走私、鸦片贸易、苦力贸易等而且这些外国侵略者的侵略活动也是论述鸦片战争性质的证据。所以我就认识到两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直接间接地对殖民地征服和掳掠的战争”。

高考中国近代经济史总结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物质生活的变迁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表现: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主要原因。①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先后输入东南沿海,取代了中国的土纱土布,,使得耕织分离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得丝、茶商品化。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瓦解,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 2.洋务运动 背景: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起止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内容:①“自强”,19世纪60年代,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代表: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求富”,70年代开始,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为军事工业解决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重要代表: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海防方面:从70年代开始,初步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教育方面:创办新式学堂(代表有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派遣留学生 失败的标志: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作用:引进了西方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的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失败的根本原因:只引进西方的技术,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本身 3.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原因:受到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吸引以及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 诞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分布: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 代表: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产生了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原因:①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成果:商办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分布上由沿海向内陆扩展。 2.短暂春天——空前迅速发展,但是时间短暂 时间:1912——1919年 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抵制洋货,提倡国货)。④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外部条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一

训练 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时间:45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2014沧州质检)《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 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 .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解答此题抓住关键信息“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说明了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 C 项符合题意;A、B 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材料不符;D 项说法错误。] 2. (2014滨州二模)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 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C.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 B [解答本题注意题干的主要信息“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 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迁移分封制的内涵,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分封制下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但受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并未完全实现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 3. (2014漳州质检)《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材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 )。 A .血缘亲疏 B .地位尊卑 C .长幼有序 D .先帝遗愿 答案 B [材料反映了长子微子启虽为长,但其出生时母地位贱,而同母弟弟辛出生时母亲已经为王后,立的人为少子辛,故可以看出其为嫡长子继承制。从材料

2008年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串讲

有几条主线可以自己整理整理。 总的时间线: 鸦片战争前(1840以前) 两次鸦片战争(1840第一次,《南京条约》;1856第二次《北京条约》;太平天国;近代工业的产生) 甲午战争(1894年,《马关条约》,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资本主义短暂繁荣,1914-1921黄金时期) 国民党掌权(1921-1931[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地的建立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1931-1945日侵华[对东北的殖民统治;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政策;1937-1942私人经济的短暂发展;根据地经济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对中国经济的独占;国民党国家资本的急剧膨胀并最终破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大并最终取得胜利]) 关于土地: 封建所有制:土地所有者:地主,国家和自耕农;《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土地公有,绝对平均主义。历史上农民革命提出的唯一完整的农民小生产者的革命纲领和社会方案。 乌托邦农村中资本主义经营的出现:富农经济,经营地主,农牧垦公司抗战前,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土地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肯定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标志土地革命路线基本形成: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大生产与农业合作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五四指示》,土地改革风起云涌开展;《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另外,还有:关于清政府的不平等条约,关于国民党经济政策的三个阶段(1927-37,开始阶段,呈上升,重点词汇是统一,促进。37-45抗日,一方面继续推进国家资本主义,另一方面战时经济;1945-49,美国、掠夺接收、破灭),都是可以拎出来理一理的。 简单就这么点内容,其实重要的应该自已来整理,以此也可以强化记忆。这一科很有意思的,不像其他科目那样枯燥。部分内容可以结合毛泽东思想考虑。 还有零碎的一点,书上有很多零碎的内容,如什么烟草、大米什么的主要产区在哪啦,等等之类的,按理说经济作物主产区应该掌握的,考试时也往往会考到,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文化 1.练高考 1.(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经济学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自我总结复习资料

第一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与中外经济关系 [单选]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阶段。 【多选、简答、论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 (1)传统农业十分发达; (2)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 【单选】据统计,我国人口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增长,从明嘉靖、万历时的约1.2亿增至清嘉庆末年的4亿。 【单选】景德镇由于窑火不绝呗戏称为“四时雷电镇”。 【单选】明清以来商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于南方。 【单选】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 【单选】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静听手工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 【名词解释】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这种经济结构中,人们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 【多选、简答】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有: (1)这种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 (2)这种经济结构具有突出的离散性。 (3)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显著的稳定性。 (4)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典型的同构性。 【单选】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多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占有者是地主、国家和自耕农,主要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单选】土地商品化是自耕农所有制广泛存在的经济前提。 【单选】租佃制经营是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最有利、最获益的土地经营形势。 【多选、简单、论述】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体内存在和发展的,在商品经济中渗透着深深的自然经济性质。 (2)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手工业虽然保持了持续的发展势头,并几度辉煌,但是封建社会手工业无力承担揭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序幕的历史任务。 (3)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业十分繁荣和活跃,但是它瓦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能力却很有限。 (4)中国封建社会政府所实行的一整套重农抑商的政策和措施,不仅严重地抑制和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也压抑和摧残着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章鸦片战争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多选】鸦片输入我国的历史是很早的,最早向中国输入鸦片是葡萄牙人和荷兰人。 【简答、论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危害有: (1)鸦片贸易的急剧增加,改变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使中国从19世纪初期开始,逐渐地由一个出超国转变为入超国。 (2)鸦片的大量输入,使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朽和反动。 (3)鸦片的泛滥,毒害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和体质,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严重萎缩。 (4)鸦片的泛滥,使本来消费水平就很低、购买力就十分有限的中国人把项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吸食鸦片,社会购买力日益低下。 (5)鸦片的大量输入,不仅使中国成为入超国,而且也引起了中国的通货。 【单选】白银的大量外流,这势必在国内引起金融恐慌,财力枯竭,导致银钱比价急剧变动,出现银贵钱贱现象。 【单选】黄爵滋于1838年提出的《严重漏卮以培国本疏》很有斥责性。 【单选】在林则徐严厉缉拿和有效措施的威力下,共缉拿鸦片两万余箱。 【单选】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也就是《南京条约》。 【单选、多选】1843年7月和10月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后一条又称)《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 【多选、简答】《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的主要内容有:

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2010届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2010届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外政治文明史第1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 央集权制度。基本内容有: 1、皇权至上。秦王嬴政改称“皇帝”,总揽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 2、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各级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3、废分封、置郡县。通过对郡县长官的统一任命、考核、奖惩,从而使地方的行政管理权集中于中央。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七国之乱”与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可是它不仅不能巩固统治,反而引发了“七国之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2)汉武帝厉行中央集权:①颁布“推恩令”,以“推私恩,分子 弟邑”为名,达到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②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亡后又恶性发展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宋太祖为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①收精兵。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枢密院,掌调兵之权,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宋初通过上述措施,使中央集权得到强化,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三、皇权与 相权的矛盾 1、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北宋在宰相下设参加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3、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4、清朝雍正年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一

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沧州质检)《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解答此题抓住关键信息“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说明了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材料不符;D项说法错误。] 2.(2012·滨州二模)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答案B[解答本题注意题干的主要信息“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迁移分封制的内涵,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分封制下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但受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并未完全实现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 3.(2012·漳州质检)《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材

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 A.血缘亲疏B.地位尊卑 C.长幼有序 D.先帝遗愿 答案B[材料反映了长子微子启虽为长,但其出生时母地位贱,而同母弟弟辛出生时母亲已经为王后,立的人为少子辛,故可以看出其为嫡长子继承制。从材料和所学史实可知,当时影响王位继承的是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故正确答案为B项。] 4.(2012·河北测试)下列是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其中表述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答案B[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但两者在官员的出任方式上有区别。分封制下的地方长官可以世袭,而郡县制下的地方长官只能由中央直接任命。故选B项。] 5. (2012·长宁区模拟)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 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答案C[依据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诸侯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诸侯国势力(枝叶)越来越小,中央集权(本干)得到加强,司马迁认为这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表明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考试题库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题库(简答、名词解释) 简答: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1.限定通商口岸从事对外贸易 2.对进出口货物也实行严格的限制 3.对于外国来华贸易的商人,政府也对他们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 4.从事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中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商行 北京条约及内内容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侵略者交换天津条约和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公使驻京 2.开放新口岸 3.内江通商 4.内地传教 5.控制海关 6.掠卖华工合法化 7.鸦片贸易合法化 买办的产生与作用 买办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最初是指那些被外国洋行雇佣的中国代理人。买办从产生之初就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为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经济侵略服务的 作用:买办不仅是起着媒介和经纪人的作用,而且一步步地发展为经销和承购,包购包销,买办按照洋行规定的数量和期限,完成购销任务。而买办为了洋行和自身的利益,则在全国组织起一个推销外国工业产品,收购中国土产的商业收购与销售网络 通商口岸城市集中体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点 1.这些口岸城市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的据点 2.其次西方列强在这些口岸城市设立租界,取得治外法权,成为国中之国 3.再次,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城市投资设厂,兴办各种实业,直接渗入到中国的经济生活之中,并逐步取得垄断和独占地位 4.最后,殖民地经济生活方式的盛行,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的一大特色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局限性 1.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2.在社会生产方面,他极为赞赏的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并据以设计理想社会的生产形式 3.洪秀全提倡男女平等,特别是经济生活中主张妇女享有平等,独产的地位 4.在对外关系方面,洪秀全反对闭自守局限性:洪秀全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历史农民起义运动经济思想的最高体现。但是他不可避免地还有小生产者的封建落后性,推行绝对平均主义,禁欲主义和军事化的社会生活是注定行不通的。这都反映出他经济思想的乌托邦性质 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1.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扩张,改变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轨迹,刺激并推动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增长 2.适应近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3.地主,官僚,商人,买办及少数华侨的货币财富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最初的货币财富 4.在十分不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清政府在创办近代工业,进行资本积累中曾经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的封建性 1.清政府创办的企业是为巩固清政府封建统治出发的 2.清政府创办的这些企业实权均操在少数洋务派官僚买办之手 3.清政府创办的企业通过政权往往对一些行业和部门实行垄断经营,并享有特权 4.清政府创办的这些民用企业和军事工业具有浓厚的买办性 实力雄厚的外国资本在华投资的主要特点 1.外国在华投资的主要领域是贸易,金融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部门 2.外国在华工业投资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的长远的经济发展,而是为了西方列强更好地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 3.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利润丰厚的经济部门,如银行,航运等行业 4.外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通商口岸,而投资在内地则极为罕见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经济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首先,如此巨大的战争赔偿几乎成了套在中国政府头上的沉重枷锁,从此之后这个政府只有对外国俯首贴耳,再也不能在外国列强面前"胡作非为" 2.其次,条约规实,允许外国在中国驻扎军队,这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空前危害 3.再次,外国侵华势力压迫清政府对统治集团进行清洗,所有反对与外国建立各种政府经济关系,支持义和团的人都遭到清洗 善后大借款 1913年袁世凯政府以办理善后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筹措的借款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实际到手760W,而规定47年还清的本息竟达6789.36 W.合同规定,以中国盐务收入的全数,关税中除应付款项外的余款,再加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等省所指定的中央税款,充当此次借款的担保。合同还规定,中国必须聘请外国人掌管盐税征收事务。 至此,中国盐税大权完全落到外国人手里 国民北京政府为鼓励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了哪些新措施 1.中央政府设工商部,下设矿务,工务,商务三司 2.颁布一些保护工矿业发展的法规

2018年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提纲要点(3)

2018年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提纲要点 (3) 第三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 一. 单项选择 1、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的解体过程,最集中最根本的体现是:传统小农经济结构的痛苦解体。 2、鸦片战争之后,列强胁迫清政府开放中国国内市场,采取最主要的措施是:要求开放通商口岸。 3、19世纪70年代以前,列强对华商品输出中,最大宗的是:鸦片。 4、外国对华输出的主要工业制品是:棉纺织品。 5、外国对华棉纺织品输出中增长最快的大宗商品是:棉纱。 6、在清末中国进口商品市场上,形成的是:英、日、美三国共同垄断格局。 7、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殖民在形态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存在典型的不等价交换。 8、集中反映洪秀全的经济思想的是:<天朝田亩制度>。 9、洪秀全在社会生产方面,极为赞赏的经营方式是:小农经济。 10、洪仁轩总理朝政后作为施政纲领提出的是:<资政新篇>。 1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现的谋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纲领是:<资政新篇>。 12、洪仁轩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富强的基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好。

13、洪仁轩主张依靠“民富”,所有企业都归民办这一思想的主旨是: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 二. 多项选择 1、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解体表现为:纺织分离、耕织分离、农业种植结构变化。 2、1863年,在上海联合组成“公共租界”的国家是:英国、美国。 3、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进口货物中占有主要份额的商品是:鸦片、棉织品、棉纱。 4、19世纪70年代后,各国及各地区对华出口贸易的变化是:英国比重下降、日美比重上升。 5、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仍然是传统的:生丝、茶叶。 6、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补充军需消耗和支付战争赔款,把经济困难转稼到广大人民头上,其手法有:推广捐例、加征田赋税收、利用银贵钱贱盘剥、默许各级官吏浮收勒折、向民间征调无偿劳役。 三. 名词解释 1、纺织分离:西方列强机器纺纱大量涌入中国代替手工纺纱,使农业家庭手工业中纺与织发生分离。织纺业是中国传统小农家庭手工业的重要内容,以织助耕是小农经济的优势所在,但是在西方机器纺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后,纺纱与织布过程就分离了。 2、耕织分离:在西方机器纺织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的压力下,使小农经济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在家庭纺纱业被排斥,家庭织布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单元测评:(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版含解析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甲清初畀子剃岌蓄错 甲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A. 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 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 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 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上海外滩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 ) A.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B ?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 C.洋务运动全面开展 D ?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3、 1993年,号称“中国第一票”“第二货币”的粮票终于完成其长达 38年的历史使命,退 出历史舞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粮票是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产物 B. 取消粮票是建立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础上的 C. 粮票的长期实行充分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 D. 粮票的取消意味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 4、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 ,1949 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 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 ) A. 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西洋式建筑。 这种现象反映了 1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乙民国初年男子剪辫

B. 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 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 ?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5、下图是电视剧 《闯关东》朱开山(义和团失败,朱开山走上闯关东之路,在广袤荒凉的土地 上和妻子儿女们白手起家,一路拼搏,最后一举成为哈尔滨重工业富商 )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 到东北途中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据此 ,对晚清的经济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8、近代中国哈尔滨、太原、成都、昆明等铁路局修建的铁路轨距是 小火轮船 取民推的独轮车 胶齐轶路上的火车容车’ A. 新旧交通工具并存,体现了晚清社会受工业文明的冲击 B. 中国民族工业一定程度推动近代人民的出行生活新变化 C. 近代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 D. 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经济以民族经济占主导地位 6、1879年盛宣怀指出: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 ,非急起图功不可。由此可见 盛宣怀兴办电报事业的目的在于 ( ) B.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C.传播民主平等的思想 D.壮大洋务企业的实力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时间 上海出现时间 重庆出现时间 铁路 1825 年 1876 年 1934 年 电话 1876 年 1882 年 1912 年 电灯 1881 年 1882 年 1906 年 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 A ?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 B. 应用西方科技速度不断加快 D.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1米,俗称为“窄轨”, 7、阅读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

浙江2014年4月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试题00138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试题 课程代码:0013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是 A.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 B.传统经济结构 C.现代经济结构 D.二元经济结构 2.《南京条约》规定中国赔款共计 A.6000万银元 B.1650万银元 C.2100万银元 D.20000万银元 3.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谋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纲领的是 A.孙中山 B.洪秀全 C.洪仁玕 D.梁启超 4.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殖民机构之一是 A.满洲拓殖股份公司 B.日本农业合资公司 C.满洲农业开发公司 D.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5.中国私人资本最早投资兴办的近代机器工业是 A.食品工业 B.烟草业 C.缫丝业 D.棉纺织业 6.中国封建城市向近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发展与繁荣有着重要影响的是 A.工矿业的发展 B.通商口岸的发展 C.对外贸易的发展 D.商业的发展 7.根据地最早的一家银行是建于1929年的

A.茨坪百姓银行 B.中国人民银行 C.东固平民银行 D.中国农民银行 8.“为复兴中国而输入中国的一切美国物资,均免除‘由正常商务途径而输入之类似物资所征收之关税、浚港捐及其他捐税’”,这一规定出现在 A.《关于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之换文》 B.《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C.《关于美利坚合众国经济援助中国人民之协定》 D.《空中运输协定》 9.中国的通商口岸地的经济集中体现了 A.封建特点 B.半殖民地半封建特点 C.资本主义特点 D.殖民地特点 10.洋务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 A.梁启超 B.左宗棠 C.张之洞 D.李鸿章 11.清政府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是 A.江南制造局 B.金陵制造局 C.福州船政局 D.湖北枪炮厂 12.承认外国列强对中国输出资本的“合法性”的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朴茨茅斯和约》 13.创办福州船政局的人是 A.梁启超 B.左宗棠 C.张之洞 D.李鸿章 14.美国因未能参与瓜分中国而提出的政策是 A.门户开放 B.门罗政策 C.利益均沾 D.绥靖政策 15.西方列强在华进行经济扩张和经济掠夺活动的主要组织机构是 A.买办 B.外国洋行 C.投资兴办的企业 D.军阀 16.日本甲午战争后对华资本输出增长最快,其投资产业主要是 A.船舶修造业 B.纺织工业 C.金融业 D.榨油业 17.1909年被日本收归满铁的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煤矿和油母页岩矿是 A.抚顺煤矿 B.开滦煤矿 C.本溪湖煤矿 D.临城煤矿 18.《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了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得到的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 专题10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专题10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2011·广东广州高三调研)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城邦。这些城邦的基本特征是( ) A.地域辽阔,农业发达B.法制健全,等级森严 C.小国寡民,独立自主D.中央集权,分权制衡 解析: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独立自主。A项是大河文明的表现,D项为近代西方代议制特点,B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2.(2011·江苏南京高三模拟)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材料说明雅典( ) ①陪审法庭是雅典司法机关②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③法庭审判聘请律师已成惯例④法官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正确。②过于绝对,法庭审判中“凭情感”判决的可能性有,但法官并不是仅凭情感来判决,因此②排除。④正确。 答案: B 3.(2011·江西师大附中模拟)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强调( ) A.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 B.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 C.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 D.外在的美胜于内在的美德 解析:材料实际上反映了古希腊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的精神,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 答案: C 4.(2011·山东临沂模拟)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评述一下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币制改革 国民党执政时期为了维护其的政治统治,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稳定社会秩序等,在执政时期曾多次对经济进行调控,对币制进行了改革。在这里我主要讲一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次币制改革:第一次是1933年的废两改元,确立了银元本位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了铸币权;第二次是1935年的法币改革,初步建立了我国完善的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和中央银行制度,并逐步实现了对国内流通货币的集中发行和管理;第三次是1948 年8 月19 日,南京国民政府在法币流通濒临崩溃之际,颁布了《金圆券发行办法》等,废除了法币,再一次企图通过币制改革以挽救险恶的国内局势。国民政府在执政时期的币制改革, 对于中国币制的现代化;对于缓和危机、稳定和发展经济;对后来的的抗日战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就所掌握的知识简单地从是怎样原因的促使国民党进行币制改革、进行币制改革的又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我们应当怎样来评价币制改革三个方面来评述一下国民党执政时期的这三次币制改革。 一、1933年的废两改元和1935年实施法币政策(30年代的两次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在30年代先后进行了两次币制改革,1933年的1月发布了《废两改元令》,宣布实施“废两改元”政策,3月8日又发布了《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至此币改时废除了落后的以银两作为商品交换和价格的尺度, 确立了银元本位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了铸币权。第二次是1935年的法币改革,初步建立了我国完善的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和中央银行制度,并逐步实现了对国内流通货币的集中发行和管理,与此同时,国家制定的货币金融政策也日渐成为调控国内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有力传导工具,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然而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即以国家政权的信用与稳定为基础和保证,国家制定和执行的货币金融政策已经成为利弊相关的一把双刃剑,也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状况好坏的晴雨表,直接和真实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权安危与存亡的社会现实。 国民政府在前后不到3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两次重大改革, 当时国民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币制改革,主要原因有以下的几个: 1、国内经济紊乱,束缚了了工商业和外贸业的发展。当时国内的货币制度十分的混乱,银元和银两是当时最主要的货币, 当时银两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已被银元所替代, 完粮纳税都已改用银元, 但是大宗贸易,仍以银两结算;手头两种货币, 又不能互相用, 常常出现所谓“银元押款”的怪现象, 即有的商人拿银元作抵押去借银两, 但是没有固定的兑换比例,得失与亏损,变化无常,这种以钱借钱的麻烦事, 引起商界极大的不满,他们希望可以消除贸易的壁垒。实行银元本位制改变了多种货币同时流通的紊乱现象,避免了繁复的银两兑换,降低了交易费用,节约了交易时间,提高了交易效率,刺激人们参与市场交易活动,使商品流通更为便利。 2、缓解经济危机和稳定金融秩序。1929-1933年, 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 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停止金本位实行外汇倾销。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币制上的缺陷, 银币无法任意贬值, 中国对外汇价反而大幅度上涨, 直接影响了中国商品在国际上的价格和销路。特别是美国的白银政策成了国民政府考虑币制改革的直接动因,迫使中国的货币制度也必须进行重大调整,1935年的法币政策就与美国的白银政策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3、加强对内统治和抵御外辱。货币改革有利于国民政府加强对内的统治能力的需要,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统治基础,国民政府在经济方面推行“统制”政策, 即所谓的经济统制, 其目的就是直接掌握和支配社会的经济资源,从而确立起中央统治集团对地方实力派的绝对控制, 确立起大资产阶级对于中小资产阶级以及下层劳动者的绝对控制,逐步形成了国家对金融的垄断, 从而也使国民政府对全国的经济控制进一步加强。其次, 币制改革是国民政府抵御外侮的需要。30年代后,国民政府面临日本的严重威胁。特别是到了1935年,日本通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