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金融发展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上海金融发展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上海金融发展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上海金融发展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2011年第1期经济经纬ECONOMIC SURVEY No.12011上海金融发展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杨智峰

(上海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上海201209

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

摘要:上海金融发展与上海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上海金融发展对浙江经济有更大的促进作用,但浙江经济增长对上海金融发展有负面影响;上海金融发展对江苏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但江苏经济增长对上海金融发展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金融;长三角;影响

基金项目:上海金融学院校级科研项目(SHFUKT10-01)。

作者简介:杨智峰(1972-),男,河南南阳人,博士,上海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金融与宏观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1)01-0026-06收稿日期:

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

2010-08-20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是支持经济增长还是对经济增长无影响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国外学术界一直存在分歧。部分学者(McKinnon,1973;Benhabib et al,2000;C alderon et al,2002;Tadesse,2007)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金融发展支持经济增长的结论。一般认为金融发展在理论上可以通过3种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1)通过优化资本配置,促进生产效率的改善和技术进步(Fuente et al,1996;Aghion et al,2005;Morales,2000)。(2)通过提供廉价、可靠的支付方式,刺激了与市场相关的经济活动(Kindleberger,1993;King et al,1993)。(3)通过动员储蓄以及用于投资的储蓄比例来促进投资和经济增长(Pagano,1993;Greenwood et al,1990))。还有部分学者(Al -Yousif,2002;Favara,2003;Graff,2005等)通过实证研究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即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无影响或者甚至是负影响,在理论上至少有两个理由支持该观点:(1)金融发展需要社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如果从实体经济部门转移出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机会成本超过了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在收益,那么金融发展就不会促进经济增长,甚至会阻碍经济增长(Santomero,2000;Amable et al,1993)。(2)金融发展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产生高的投资回报,减少预防性储蓄,从而降低储蓄倾向、减少长期投资,从而使得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小甚至是负影响(Deveraux et al,1994;Obstf-eld,1994)。还有一些学者(Greenwood et al,1990;Da Rin et al,2002)指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有关。

对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外研究文献十分丰富,实证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Goldsmith(1969)与McKinnon(1973)基于跨国截面数据使用OLS方法来进行分析,Calaeron等(2002)与Al-Yousif(2002)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而Benhabib(2000)、Tadesse(2007)与Graff(2005)采用跨国面板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Favara(2003)利用跨国截面数据和跨国面板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Calderon(2002)还使用了VAR方法来进行实证分析。

国外关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著述颇丰,但从其实证所用的数据和研究的角度来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1)实证数据多为跨国数据,没有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对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考察,没有对一个区域金融中心对相邻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2)没有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互动的角度进行研究;(3)没有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进行区分考察。

国内学术界对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也存在分歧。以对上海经济为对象的研究为例,杨起予(2009)、孙士金等人(2009)指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而张云(2008)通过研究得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微弱,张萍等(2009)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是负影响。以对全国经济为对象

·

62

·

的研究为例,谈儒勇(1999)、朱小平等(2007)、孙力军(2008)通过研究得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王志强等(2003)指出这种影响是双向的,而韩廷春(2001)、康继军等(2005)、李广众等(2002)、曹啸等(2002)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微弱或是负影响。还有一些学者分地区(周好文等,2004)、或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张珂等,2009)、或从经济波动角度(王翔等,2009)以及经济是否处于稳态增长路径(陆静等,2009)对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做了考察。

国内学者对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呈现出以下特点:(1)以全国经济为对象的研究多,以上海及长三角经济为对象的研究少;(2)研究所使用的度量金融发展的指标各不相同;(3)实践和扩展了国外实证研究的方法,除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OLS、面板数据技术、VAR外一些最新的研究使用了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SVAR 等计量方法。国内研究文献也存在着不足:(1)国内研究文献中所构建的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大致有广义货币存量(M2)/GDP、贷款/GDP、贷款/存款、证券市场筹资额/GDP、保费收入/GDP,这些指标是否能恰当地反映出上海金融发展的状况值得商榷。上海虽然是一个区域经济金融中心,但没有货币发行权,不能给出广义货币存量(M2)数据,因此不能直接用M2/GDP反映上海金融发展的状况。官方统计资料并未按照授信客体的产权属性对贷款进行分类,如果利用贷款/GDP来衡量上海金融发展,那么由于很大一部分银行贷款流入了国有企业,受到指令性约束的信贷投放并未促进有效率的投资项目增长,反而让无效率的投资项目不断实现,结果导致贷款/GDP指标与金融发展的内涵背道而驰。而贷款/存款更多地只是反映了存款准备制度以及央行对商业银行放贷控制的紧松。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实行的是审批制,上市公司也主要是国有企业,并且证券市场筹资只是企业外源性融资的一个方面,因此证券市场筹资额/GDP不能很好地反映上海金融发展的状况,而用保费收入/GDP来衡量整个上海金融发展状况显然有失偏颇。(2)没有将长三角区域分成三个经济体来对上海金融发展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考察。虽然长三角区域内经济体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上海市、浙江省与江苏省毕竟是3个相互独立的行政主体,并且浙江经济与江苏经济存在很大不同,浙江的民营经济比较发达,而江苏经济则是以国有和外商直接投资经济为特征,浙江、江苏经济也与上海经济不同,上海金融发展对三者的影响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应分别考察上海金融发展对上海经济、浙江经济与江苏经济的影响。(3)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连接渠道主要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它们对政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的反应是不同的,上述国内文献没有从供给角度或从需求角度进行区分考察。(4)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应是互动的、双向的,国内研究文献只考察了上海金融发展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而没有考察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对上海金融发展的影响。(5)实证方法存在缺陷。VAR与SVAR 模型不能区分是从供给角度进行考察还是从需求角度进行考察,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只能检验因果关系,不能给出合适的具体数量关系,协整检验是为了避免伪回归,一般不用作数量分析,而国内文献中的OLS方法也没有区分是从供给角度进行考察还是从需求角度进行考察。

上海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金融中心,虽然上海金融业已初具规模,上海乃至全国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讲,上海乃至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仍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选择衡量上海金融发展的指标应考虑上海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上海金融发展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分为供给方面的影响和需求方面的影响,两个方面影响的性质是不同的。浙江和江苏经济差别较大,二者与上海金融发展的相互影响可能会不同。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是互动关系,应从互动的角度去研究上海金融发展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影响。

与国内的其他分析不同,笔者设定了上海金融发展指标,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使用协整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上海金融发展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将长三角区域分成3个经济体,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分别进行了研究,同时也考察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对上海金融发展的反向影响。分析表明:(1)上海金融发展与上海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上海金融发展对上海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是供给主导的,而是一种需求效应;(2)上海金融发展对浙江经济比对上海经济本身来讲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也是一种需求效应,但浙江经济增长对上海金融发展有负面影响;(3)上海金融发展对江苏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但江苏经济增长对上海金融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指标、数据与方法设计

(一)指标

1.上海金融发展。经济金融化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势,而经济金融化的过程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金融化

·

72

·

主要是货币化,也即货币存量的增长。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货币存量的增加便会相对放慢,而非货币金融工具的增加加快。经济货币化的程度相应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通常用广义货币存量(M2)与名义GDP的比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货币化程度,这个比率也是马歇尔K值系数,反映了通过银行系统创造货币的相对规模。从上海的人均收入来看,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讲,上海乃至全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仍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用经济货币化指标(M2与名义GDP之比)来衡量上海金融发展的程度较为合适。但上海没有货币发行权,只能用相近的指标来代替广义货币存量(M2)。

从企业的融资方式来看,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指企业以折旧额和利润留成部分作为资金来源,而外源融资分为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当企业缺乏内部的自我积累时,外源融资就成为主要融资方式。在外源融资方式下,又可采用以银行贷款为主要形式的间接融资方式或以发行股票、公司债券为主要形式的直接融资。因而金融机构贷款只包含了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的资金,并不能包含企业以股票,公司债券为主的直接融资的资金,而证券市场筹资额统计口径不包含债券融资,也不包含内源融资,但金融机构存款可看做由用于贷给企业的贷款资金和一部分由企业和股民持有的用于其他内、外源融资渠道的资金的总和,因此金融机构存款指标更加接近于广义货币存量(M2)。

2.(上海、浙江)实际资本。由上海和浙江统计年鉴提供的每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名义投资数据估算上海实际资本和浙江实际资本。本文数据的时间区间为1978年 2008年,考虑到上海统计年鉴提供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数据是从1995年开始,1978年 199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数据由同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补齐,浙江统计年鉴提供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数据是从2001年开始,1978年 200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数据由同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补齐,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名义投资数据进行平减得到实际投资数据,取1978年的实际投资除以折旧率作为初始资本,折旧率按大多数文献的设定设为5%来计算初始资本和实际资本。

3.其他。(上海、浙江)劳动人数来自各自统计年鉴的从业人员数,(上海、浙江与江苏)的实际GDP根据各自的GDP指数和1978年的名义GDP 计算得到,(上海、浙江与江苏)人均GDP为各自的实际GDP除以各自的总人口数。

(二)数据

笔者使用1978年至2008年的年度数据,所选取的经济变量见表1,相关统计数据来自上海、浙江与江苏历年的统计年鉴。表1中所有经济变量除上海金融发展(DEP)外,均取自然对数。

(三)方法设计

计量模型设计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和OLS相结合的方法,先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若检验结果显示存在因果关系,再对

表1经济变量及代码①

经济变量变量代码经济变量变量代码

上海金融发展DEP浙江GDP LGDPZJ

上海GDP LGDPSH浙江劳动人数LLZJ

上海劳动人数LLSH浙江实际资本LKZJ

上海实际资本LKSH浙江人均GDP LPGDPZJ

上海人均GDP LPGDPSH江苏GDP LGDPJS

上海总人口LTPSH江苏人均GDP LPGDPJS

由此所建立的计量模型的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若存在协整关系则进行OLS回归并分析。

1.上海金融发展和上海、浙江与江苏经济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以上海金融发展(DEP)和上海经济(LGDPSH)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为例。

(1)检验的原假设H

:上海金融发展(DEP)不是上海经济(LGDPSH)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检验模型为

LGDPSH

t

1

LGDPSH

t-1

+…+α

p

LGDP-

SH

t-p

1

DEP

t-1

+…+β

p

DEP

t-p

t

对β1=…=βp=0进行F检验。

(2)检验的原假设H

:上海经济(LGDPSH)增长不是上海金融发展(DEP)变化的格兰杰原因,检验模型为

DEP

t

1

LGDPSH

t-1

+…+α

p

LGDPSH

t-p

+β1DEP t-1+…+βp DEP t-p+εt

对α1=…=αp=0进行F检验。

上海金融发展和浙江与江苏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依此类推。

2.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考察上海金融发展对上海、浙江与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

以考察上海金融发展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例,如果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为上海金融发展(DEP)是上海经济(LGDPSH)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则进行以下考察。

(1)从供给的角度考察。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建立如下模型(T为标准化的时间变量)

LGDPSH

t

1

T+β

2

LKSH

t

3

LLSH

t

+β4DEP t+εt

·

82

·

通过检验上海金融发展(DEP)变量的系数β4的显著性及数值的大小来从供给的角度分析上海金融发展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影响。

(2)从需求的角度考察。借鉴Levine等(2000)的分析框架,建立如下模型

ΔLPGDPSH t=β0+β1LPGDPSH t-1+β2DEP t-1+β3LPGDPZJ t-1+β4LPGDPJS t-1+εt

这里用上海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检验上海金融发展(DEP)变量的系数β2的显著性及数值的大小,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上海金融发展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检验系数β3、β4的显著性及数值大小,来考察浙江、江苏经济增长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上海金融发展对浙江与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考察依此类推。

3.考察上海、浙江与江苏经济增长对上海金融发展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DEP

t =β

1

LTP

t-1

2

LPGDPSH

t-1

+

β3LGDPZJ t-1+β4LGDPJS t-1+εt

上海经济增长与上海金融发展密切相关,是内因,因此这里将上海总量GDP分为市场规模(总人口LTP)和居民收入水平(人均收入LPGDPSH)两个方面分开进行考察,浙江、江苏经济增长是上海金融发展的外因,以总量的形式进行考察。

三、实证分析

(一)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表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原假设F统计量P值结论LGDPSH不是DEP的格兰杰原因14.850.0001拒绝***DEP不是LGDPSH的格兰杰原因3.990.0320拒绝**LGDPZJ不是DEP的格兰杰原因15.900.00004拒绝***DEP不是LGDPZJ的格兰杰原因3.350.0520拒绝* LGDPJS不是DEP的格兰杰原因17.190.00002拒绝***DEP不是LGDPJS的格兰杰原因0.350.7057接受注:***、**、*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水平。

由表2的检验结果可知,上海金融发展和上海、浙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关系,而和江苏经济增长只存在单向的影响关系:江苏经济增长影响上海金融发展,但上海金融发展对江苏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

基于以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以下在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进行考察时,我们只考察上海金融发展对上海、浙江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在考察影响上海金融发展的因素时,我们同时考察上海、浙江与江苏3个经济体的影响。

(二)从供给和需求角度的考察

在对每个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我们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并对模型中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均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1.上海金融发展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影响LGDPSH=0.018?T+0.02?DEP(-2)+

(0.003754)***(0.016444)

0.54?LKSH+0.34?LLSH+0.72AR(1)+e(1)(0.092077)***(0.084382)***(0.148349)***Adjusted R2=0.999LM(1)=3.07LM(2)=3.08

ΔLPGDPSH=0.67-0.34?LPGDPSH(-1)+

(0.153843)**

0.04?DEP(-1)+0.19?LPGDPZJ(-1)+(0.016858)**(0.107194)*

0.43AR(1)+e(2)(0.185633)**

Adjusted R2=0.37DW=1.78

从(1)式可以看出,上海金融发展(DEP)变量的系数不显著,这说明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上海金融发展对上海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而在估计结果(2)式中,上海金融发展(DEP)变量的系数是显著的,可知从需求的角度考察,上海金融发展对上海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影响,上一期的上海金融发展指标每增加1,则当期上海人均收入(人均GDP)增加4%,从(2)式还可得出,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浙江经济对上海经济有显著的正影响,在上海金融发展指标等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上一期浙江人均收入每增加1%,则上海人均收入增加0.19%,而江苏经济对上海经济无显著影响。

2.上海金融发展对浙江经济增长的影响LGDPZJ=0.03?DEP(-1)+0.77?LKZJ+

(0.019431)(0.118533)***0.14*LLZJ+1.29AR(1)-0.38AR(2)+e(3)(0.129732)(0.187016)***(0.164729)**Adjusted R2=0.999LM(1)=4.09LM(2)=4.77

ΔLPGDPZJ=-0.28?LPGDPZJ(-1)+0.07?DEP(-1)

(0.118275)**(0.024500)**+0.23?LPGDPSH(-1)+0.65AR(1)+e(4)(0.094984)**(0.150817)***Adjusted R2=0.31LM(1)=1.22LM(2)=3.17从估计结果(3)式可以看出,上海金融发展(DEP)变量的系数不显著,这说明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上海金融发展对浙江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而在估计结果(4)式中,上海金融发展(DEP)变量的系数是显著的,可知从需求的角度考察,上海金融发展是浙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之一,上一期的上海金

·

92

·

融发展指标每增加1,则当期浙江人均收入(人均GDP)增加7%,从(4)式还可得出,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上海经济对浙江经济有显著的正影响,在上海金融发展指标等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上一期上海人均收入每增加1%,则浙江人均收入增加0.23%,而江苏经济对上海经济无显著影响。

比较上海金融发展对上海、浙江经济增长的影响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1)从供给的角度来讲,上海金融发展对上海、浙江经济增长均无显著影响,而从需求的角度来讲,上海金融发展对上海、浙江经济增长均有显著正影响。这说明上海金融发展对提高投资效率、优化资本配置以及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是微弱的,更多的是动员储蓄、刺激和繁荣了相关的市场经济活动,是一种需求效应。(2)上海金融发展对浙江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对上海本地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对江苏经济无显著影响。(3)除了上海金融发展这个途径外,上海经济与浙江经济之间相互联系密切,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上海经济与江苏经济相互之间没有显著的影响。

(三)上海、浙江与江苏经济增长对上海金融发展的影响

DEP=13.97-9.65?LTPSH(-1)+4.48?LPGDPSH(-1)

(3.879843)**(1.238755)***

-3.85?LGDPZJ(-1)+3.72?LGDPJS(-1)+e(5)(1.473172)**(1.652333)**

Adjusted R2=0.96DW=1.42

(5)式表明:(1)上海经济增长对上海金融发展有重要影响,上一期上海人均收入每增加1%,则当期上海金融发展指标增加4.48%,而在上海人均收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上一期上海总人口如果增加1%,则当期上海金融发展指标下降9.65%。对于上海建设金融中心来讲,上海经济已到了需轻规模、重质量的发展阶段,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增加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才能更好提高上海的吸引力,吸引来自国际、国内的人才和资金,从而加快上海金融中心建设。(2)浙江经济增长对上海金融发展有负面影响,而江苏经济增长对上海金融发展有正面影响。上一期浙江经济每增长1%,则当期上海金融发展指标下降3.85%,而上一期江苏经济每增长1%,则当期上海金融发展指标增加3.72%。

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上海金融发展与上海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上海金融发展对浙江经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浙江经济增长对上海金融发展有负面影响,即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来讲,上海与浙江存在着竞争关系,而江苏与浙江的情况不同,上海金融发展对江苏经济无显著影响,但江苏经济增长对上海金融发展有促进作用。

四、结论

与国内的其他分析不同,笔者讨论并设定了上海金融发展指标,使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上海金融发展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且我们将长三角区域分成3个经济体,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分别进行了研究,同时也考察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对上海金融发展的反向影响。分析表明:(1)上海金融发展与上海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上海金融发展对上海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是供给主导的,而是一种需求效应;(2)上海金融发展对浙江经济比对上海经济本身来讲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也是一种需求效应,但浙江经济增长对上海金融发展有负面影响;(3)上海金融发展对江苏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但江苏经济增长对上海金融发展有促进作用;(4)除了上海金融发展这个联系途径外,上海经济和浙江经济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和江苏经济相互之间没有显著影响。

为了加快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实现长三角经济的有机融合,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笔者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上海应大力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加对国际、国内人才和资金的吸引力;(2)提高贷款和直接融资项目的效率;(3)加强上海和江苏的经济联系,深化上海与浙江的经济融合度。

①变量代码前第一个字符如为“L”则表示取自然对数,第二个字符如为“P”则表示人均指标,最后两个字符表示经济体:“SH”表示上海,“ZJ”表示浙江,“JS”表示江苏。

参考文献:

曹啸,吴军.2002.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格兰

杰检验和特征分析[J].财贸经济(5):40-43.

韩廷春.200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

析[J].经济科学(3):31-40.

康继军,张宗益,傅蕴英.2005.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

因果关系[J].金融研究(10):20-31.

李广众,陈平.2002.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多变量

VAR系统研究[J].管理世界(3):52-59.

陆静,唐小我.2009.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式

及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3):6-11.

孙力军.2008.金融发展、FDI与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

技术经济研究(1):3-14.

孙士金,孙世霞.2009.上海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

VAR系统的实证研究[J].统计教育(11):30-37.

谈儒勇.1999.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

究[J].经济研究(10):53-61.

王翔,李凌.2009.中国的金融发展、经济波动与经济增

·

03

·

长[J].上海经济研究(2):34-43.

王志强,孙刚.2003.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7):13-20.

杨起予.2009.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产业集聚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影响[J].浙江学刊(6):184-188.

张珂,严丹,傅勇.2009.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阀效应研究[J].上海金融(10):11-16.

张萍,陈福中.2009.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J].经济论坛(8):77-81.

张云.2008.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J].上海经济研究(12):24-29.

周好文,钟永红.2004.中国金融中介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分析[J].金融研究(6):130-137.

朱小平,陈梦杰.2007.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整研究[J].财贸经济(10):17-21.

AGHION P,ANGELETOS G M,BANERJEE A,MANO-VA K.2005.Volatility and growth:credit constraints and productivity enhancing investment[Z].NBER Working Paper No.11349.

AL-YOUSIF Y K.2002.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another look at the evidence form develo-ping countries[J].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11):131-150.

AMABLE B,CHATELAIN J B,DEBRAND O.2002.Op-timal capacity in the banking sector and economic growth [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6:491-517.BENHABIB J,SPIEGEL M.2000.The role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growth and invest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5:341-360.

CALDERON C,LIN LIU.2002.The direction of causality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rade[Z].Working Papers of the Central Bank of Chile.

DA RIN M,HELLMANN T.2002.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11:366-397.

DEVERAUX M B,SMITH G W.1994.International risk sharing and economic growth[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35:535-560.

FAVARA G.2003.An empirical reassessment of 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 finance and growth[Z].IMF Working Paper03/123.

FUENTE L,MARIN M.1996.Innovation,bank monito-ring,and endogenous financi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38:269-301.

RAYMOND W.1969.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GRAFF M.2005.Is there an optimum level of financial activity?[Z].ETH Zurich in its series Working Papers,No.05-106.

GREENWOOD J,JOVANOVIC B.1990.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1076-1107.Kindleberger C P.1993.A financial history of Western Europ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KING R G,LEVINE R.1993.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8:717-737.

LEVINE R,LOAYZA N,BECK T.2000.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growth:causality and cause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46:31-77.

MCKINNON R I.1973.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MORALES M F.2000.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Z].Economic Society World Congress2000Contributed Papers0914.OBSTFELD M.1994.Risk-taking,global diversification,and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4:1310-1329.

PAGANO M.1993.Financial market and growth:An o-verview[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37,613-622.

SANTOMERO A M.2000.Is there an optimal size for the financial sector?[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4:945-965.

SHAW E S.1973.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ADESSE S.2007.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Z].Working papers.

(编校:少卿)

An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hanghai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Yangtze Delta Area

YANG Zhi-fe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Shanghai Finance College,Shanghai201209,China)

Abstract:Shanghai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Shanghai economic growth promote each other.Shanghai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greater promotion to Zhejiang economy.However,Zhejiang economic growth has negative effect on Shanghai financial development.Shanghai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Jiangsu economic growth,but Jiangsu economic growth promotes Shang-hai finan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finance;Yangtze Delta;influence

·

13

·

_“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

收稿日期:2015-02-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模式与路径研究”(13AJL014)作者简介:安树伟(1969—),男,山西沁县人, 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 安树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70) 摘 要:“十二五”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总体进入相对均衡时期,但是东快西慢格局仍然未变;受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 和国际经济周期性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乏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区域格局的总体态势将是东西两翼带动中部崛起,从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区域格局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 (2015)04-0001-04 “十二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进入相 对均衡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效显著。2010 2013年,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由52.1%下降到49.2%;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由20.5%和18.5%上升到21.6%和20.3%,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现出缩小的态势,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进入相对均衡时期。但是,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格局仍未有改观;与此同时,由于受传统增长方式的制约和传统出口市场不景气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乏力。 为了给中国的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并有效熨平传统出口市场的波动,中国在深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世界市场。2013年,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盟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就是要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在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在实现东西互动过程中促进中部心脏地带的崛起,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高虎城,2014)。 一、“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中国经济所处的转型升级阶段来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恰逢其时,在短期内 ,“一带一路”可以帮助中国消化过剩产能,其中1单位的基建投资将拉动上游相关产业1.89单位的生产扩张;在较 长时期内,“一带一路”则有助于我国外储投资方向多元化,并会助力亚太经济一体化(俞平康,2014),从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更趋平衡和中国在亚太地区 的影响力更加深入。为此, 中国发起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以及国内 相关区域的基建、能源和金融合作等提供融资支持。 (一)东部地区体制机制将更加开放 “十二五”以来,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以当年价格计算,以下同),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了1.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地区经济增长对于投资的依赖明显下降;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在工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的同时,服务业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2.6个百分点,成为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原动力。 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加强了与东盟的 经贸往来,并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 DOI:10.160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079051011.html,ki.jjwt.2015.04.001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 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 优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城镇化及工业化发展 过程中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吸引更多 的资金流入;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 于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增强区域金融业的竞争力,为经济 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与优质的金融服务。 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由于存 在多方认识不足、征信体系不完善、法制体系不健全、金融生态链 缺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严重阻碍了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深化,这些“壁垒”急待消化。 一、当前金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诚信意识淡薄,社会信 用体系不健全。一是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借款人逃债、赖债现象仍 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部分借款人在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后任意改变 贷款用途。三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造假账,甚至违法行为在有 些企业中仍然存在,这使得银行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 等无法正常进行。 2、政府、银行、企业之间关系淡化。一是现阶段金融机构自上 而下自成系统和资金经营权上收的管理模式,减少了金融部门对当 地经济的融资力度,支持地方的资金少了,发挥的作用就减弱,沟 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地方对金融部门的看法也随之改变,这样逐 渐淡化了政府、银企之间联系。二是随着人行改革的深入,特别是 监管分离后,基层央行调控引导职能明显不足,只能通过利率管理、窗口指导、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和手段进行调控引导,对辖内金 融机构的贷款投向和投量也只能是出台一个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或搭

剖析长三角地区五大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结合国家、区域近年来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文本与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是当前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值得重点关注的五大产业方向。 五大重点方向 一、集成电路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龙头,其产业销售规模占全国逾6成,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地区共有4个城市进入全国集成电路设计

业十大主干城市的行列,集聚了国内55%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80%的封装测试企业以及近50%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芯片产能占全国的63%,已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涌现出中芯国际、长电科技、中微半导体等全国集成电路领军企业。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成立了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此外,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还率先在全国开展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 二、生物医药 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大、质量高,产值和技术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产业集聚化程度较高,建成了上海生物及新型医药研发与生产中心,并形成了以上海、杭州、泰州三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无锡“太湖药谷”为核心,苏州、连云港、湖州、金华等中医药、化学原料药和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以及上海临港、盐城、宁波、舟山等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为辅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 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区域品牌效

应,如江苏的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等。以上海为例,2017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总量达3046亿元,其中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9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江浙沪累计医药制造业已占全国企业数量的25%,其占比27%的销售收入实现了全国30%的利润总额,显示出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强大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产业协同上,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干细胞产业联盟已经成立。上海牵头,联合江浙两省共同发布了《江浙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跨省委托监管规定(试行)》,在药品监管政策及标准统一、检查员资格和检查结果互认、监管信息与资源共享方面跨出了第一步,对推进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融合、打造高质量的产业集群意义重大。 三、智能制造 在我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长三角地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齐头并进,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成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核心区。

dy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现状(整理)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 中国经济“四大板块”: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 1、辽宁中南地区。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京津唐地区。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山东半岛。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闽南三角洲地区。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6、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 、哈尔滨—长春地区。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 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1 2 、陕西关中地区。重点考虑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是接纳东部地区纺织工业向西转移的理想地区。 1 3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该区为开发新疆石油资源提供钻采设备,在接纳东部地区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向西转移等方面有重要地位。 1 4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是东部地区石油加工、轻纺工业向西转移的重要接收基地。 1 5 、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主要发展能源、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化肥工业。 1 6 、乌江电力和黔中铝、磷基地。主要开发水电,发展磷肥、炼铝工业。

金融发展论文:论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金融发展论文:论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 与影响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通过对金融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密切联系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区域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增长 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资源的数量及其配置效率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空间上的具体化。实践证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越需要强大的金融做基础,金融的作用就愈强。区域金融活动的主要作用在于分配资金,其运作机制就是金融活动影响储蓄和投资,储蓄和投资影响资金流量结构,再影响生产要素的区域分配结构,最终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如果是区域金融体系较完善,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则对本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必然起到促进作用,进而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达到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区域金融理论不是区域与金融的简单叠加,而是

将区域与金融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观察,分析其产生、发展、运动的规律,探讨的核心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在地域上的表现,或者说是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间互生共长关系的研究。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一、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本的形成。一个区域若没有足够、持续的资本供给,既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不能促使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区域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资本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储蓄的规模和资本产出效率决定的。区域金融发展之所以能够增加储蓄规模,原因在于实际利率水平、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资产的多样化程度以及金融部门的效率和融资机制会影响到储蓄率和储蓄向投资的转 化率。金融系统越发达、金融机制和金融工具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金融服务越便利周到,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欲望就越强,一些非生产性的或暂时闲置不用的资金就可以被吸引到生产性用途上来,储蓄率就会提高,资本积累的速度就会加快。同时金融发展和健全的金融制度降低了信息和交易费用,从而影响到了储蓄水平、投资决策、技术创新以及长期经济增长速度,进而提高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在实际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地理062 06980130 王一龙 长三角指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 市,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 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而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杨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九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上意义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海安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 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按照国务院2008年关于进一步发展长三角的指导意见,正式确定将长三角扩大 到两省一市,即江苏浙江全省,上海市。这个战略性规划兼顾了区域平衡和互补,将 苏北和浙西南纳入长三角范围,在土地、资源、人才等层次上明显提升了长三角的实 力和发展潜力,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 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 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08年的GDP为53952.91亿人民币。 合7877.1249亿美元。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 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长三角的比较优势有: 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产业园区适应了当代工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需求,适应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大趋势,特别是园区又有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品牌效益,也利于对产品和行业进行整合,已经成为发展工业与高科技产业的主要支撑。作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沿和制造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必须把园区作为今后制造业发展的中心支撑。产业园区的推进有两点应引起注意,一是由于乡镇工业早期发展的分散性,使得原有乡镇企业延续不下来的多数企业缺少集聚效应,应当用工业园区加以整合。二是农业产业化是今后的方向,而在农业产业化中,必须以工业化思路和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因此,农业产业化也应注重规划和培植农业园区。与产业园区紧密相关的是产业集群战略。产业集群具有区域的集中性、产业的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突出两大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上述两方面的发展正在并将继续对全球,以及全球各国与各经济体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经济全球化顾名思义就是一国的经济活动日益融入全球,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而什么是经济金融化呢?所谓经济金融化是指经济与金融日益相互渗透融合及社会财富或资产日益金融资产化,并由此带来了经济活动对金融的依赖日益提高。 一、金融的一般概念 1、金融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金融一词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简而言之,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提供资金融通的场所就是金融市场。 ——金融有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之分。由于金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不断发展完善的,金融概念本身也在动态发展,从而有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之分。传统金融是指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体系,而现代金融则不仅包括货币市场,而且包括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是一个大金融的概念。 ——金融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市场是以“货币”为交易对象,通过买卖各种信用工具融通资金的市场。它主要包括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资金交易,如货币的借贷、票据的承兑与贴现业务等。广义的金融市场除包括银行业务外,还包括有价证券买卖、保险业务、信托业务、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业务,以及其他各类金融衍生业务。一般来说,在现实经济中,我们按金融活动类型将金融市场可以细分为三大市场: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以证券为主体的资本市场以及保险市场。其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市场又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金融通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所谓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发生的关系,最后放款者和最后借款者直接结合起来的融资方式,也就是以证券市场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这种直接融资的结果是产生了债权或股权;另一种是间接融资方式,

长三角发展现状论文word版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以下是本站分享的长三角发展现状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长三角发展现状论文 【摘要】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三十多年的发展,使得长三角区域从一个不起眼的区域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区域之一。但是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增速有所放缓,经济发展中一些问题以及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发展遇到了瓶颈。只有深刻剖析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的动力,才能真正提出相应的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问题;对策 一、长三角区域的基本概况 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长三角区域是指我国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一片平原区域,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滨,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之一。2008年后,为了适应国家区域发

展的需要,再考虑到行政区划整体性的内在要求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广义的长江三角洲进一步扩大到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全部,简称“江浙沪二省一市”或“大长三角区域”,其地域面积将超过20万平方公里。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以及后期2014年12月28日上海自贸区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则更加促进了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使之制度上的优势更加明显。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区域规划出现端倪,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从经济的整体规模、人口数量和质量、城市化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和国际化等等方面来分析,长三角区域已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 30年来,在上海的带动下,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大中小城市体系齐全,城乡比较协调发展,经济实力强,社会、文化发展水平高的城市群。城市群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 (二)科教水平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宁夏为例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摘要] 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1978~2007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样本,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宁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发展金融相关比率Granger因果检验 一、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9年,戈德史密斯(Goldsmith)出版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一书,从比较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各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同步发展的关系。 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关系方面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Ronald I·Mckinnon和Edward S·Shaw。1973年,他们分别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浅化”或“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自由化”或“金融深化”理论。在Ronald I·Mckinnon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Edward S·Shaw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他们都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别从“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这两个不同角度,将货币金融理论与发展理论结合起来,全面论证了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可以缓解。 对于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性,许多文献都作了广泛研究。其中,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Goldsmith,1969;Shaw,1973),这便是Patrick(1966)所认为的金融发展的“供给主导”(supply-leading)作用。金融发展在动员储蓄、管理风险、便利交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对于金融发展究竟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却存在许多争论。以Goldsmith (1969)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认为,金融发展以金融资产的形式直接增加储蓄,从而促进了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Sinai和Stokers(1972)以及Wallick(1969)的有关文献均对这一假说提供了经验支持。而另一方面,以Mckinnon(1973)与Shaw(1973)为代表的金融压抑主义者却认为,现金余额的实际收益率是资本形成及由此取得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决定因素。根据这一观点,经济增长基础上的金融发展绩效取决于利率的发展绩效。因此金融压抑主义者认为,实行金融自由化、放松利率管制最为重要。运用传统的总储蓄方程,Fry(1988)基于亚洲不发达国家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发现,利率对总储蓄函数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尽管这种明显的积极效果对其它多数国家很小;但其它的许多经验研究并没有发现实际利率与国内储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刘文婷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 效应,回顾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关键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区域经济一体化 1.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在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从关税同盟问题提出的,在比较纯粹的国际贸易领域中, 讨论得较多的是贸易壁垒与贸易利益, 再進而转向生产领域某些方面的联合, 乃至消除各国 经济活动中种种障碍的措施。 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第一个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障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清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美国学者贝拉.巴拉萨1973年则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状态,认为作为一个过程,一体化意味着取消国家间的经济歧视,强调了动态性质;作为一个状态的一体化意味着国家间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强调了静态性质. 经济学家利兹·马克鲁普则认为该定义过于狭隘,“事实上经济一体化可以有一国之内的各个地区的,也可以有各国之间的”。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参与成员范围内减少与取消歧视性的贸易壁垒以及采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以期消除成员间的差异,促进资源的最佳利用,求得整体最优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其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个时更大的利益。 1.2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 1.2.1关税同盟理论 西方学者将关税同盟当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因此,对关税同盟的研究与探讨 也就比较广泛而深入。 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利益。关税同盟成立后,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更专业化的生产,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从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进口,结果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贸易量。同时,使本该用于该种产品的

区域金融体系的建立对区域融资和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金融体系的建立对区域融资和区域经济发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资源,是现代城市经营和现代企业发展的动力和血液。没有良好的金融软环境,经济就失去了发展动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自然资源的多寡和构成,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科技与资金逐渐成为成为生产函数不可替代的因素。资金短缺是各国经济发展首当其冲的最大障碍。解决资金短缺的最重要办法就是提高国民储蓄水平并促进储蓄向投资高效转化,金融机构在其中发挥枢纽作用。许多国家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 一、区域金融中心概述 区域金融体系的形成必然伴随着某个区域金融中心的出现。所谓金融中心,一般是指资金扩散、融通、调节的中心。即金融产品交易与资金融通集散中心、金融产品定价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中心首先要有大量的资金集散,为金融中心形成打好基础。金融产品交易额大,产生大量资金流量,为金融中心形成资金集散地。金融中心资金流动及所代表的供需价格,金融信息生产、分配和消费提供信息价格,一般会对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经济和金融活动产生金融价格影响,也因为金融中心具有信息凝聚作用,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此集散交易。现代社会的金融中心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金融机构紧密,金融市场完善,资金交易活跃金融工具齐全,金融信息灵敏,辐射能力强,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地区,一般是通过某个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做依托,比如北京、上海。 由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特殊促进作用,建立和发展金融中心成为推动地区和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有效手段。金融工具的新型设计与开发、金融手段的创新都离不开一个统一开放的金融区。一个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影响面大且分布均匀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可以集中大量金融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从而推动该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和市场的发展造就了金融中心,金融中心的发育和成长催动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金融中心是保障经济正常运转的造血机制,是带动经济突破发展瓶颈和增长临界点的起搏器和发动机。高度有效运作的金融中心将会放大金融产业对实物经济的贡献。 二、区域金融体系建立的意义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79051011.html,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 作者:汪飞何海军 来源:《北方经济》2010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回顾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过程,结合前人对长三角产业同构和行政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形势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遇到的阻碍分析得出了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为主体进行的一体化过程:而产业同构现象随着长三角产业的细化分工,将会逐渐缩小;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同构行政区经济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与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的动态过程。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一体化、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城市发展一体化三个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实质上就是区域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加速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即从宏观(地区)层面要建立有权威的组织保障体系;中观(行业)层面要建立跨行政区的行业协会;微观(企业)层面要加快不同地区间企业的制度整合。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综述 (一)长三角产业同构现象 原长三角各地争相把电子、机械、化工与医药等产业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15个城市中,选择汽车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的有8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城市,产业同构现象较为明显。许多学者从产业分工,主导产业选择等角度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现象进行了分析。陈建军(2004)通过计算得出2002年上海与浙江、上海与江苏、浙江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7、0.84、0.91,因而明确指出长三角地区在产业经济层面上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产业同构。靖学青(2004)也发现了类似现象,但他认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主要存在于三次产业这样的宏观结构,并未发生在制造业这样的中观结构,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程度明显小于三次产业结构。尽管从相似系数来看存在相当程度的产业同构现象,但

长三角概况

1 引言 1.1长三角概况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共计16个城市。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该区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总体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根据中科院发布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综合排名评价显示,位于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江苏分别名列一、五、六位;从GDP总量来看,长三角地区以仅占全国2%的土地面积、10%的人口,产生了全国GDP总量的近30%;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占了一半;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在此落户。 1.2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99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上海、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发展的战略构想,从此拉开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序幕。 然而长三角区域江、浙、沪三部分分属三个独立的省市,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该地区分别形成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上海模式”等不同的经济格局,其中上海是当之无愧的“国营龙头老大”。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各地各级政府确立新的发展模式,谋求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这必将促进苏浙沪三地范围内资源要素得到充分和合理配置,同时充分利用外部及国际资源要素、市场,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形成长三角地区新的竞争优势,提高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看到,政府经济行政行为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改革开放使得江、浙、沪根据自己的特色,各自在不同的经济领域取得了重大发展。正是由于此,三省市政府对各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偏爱有加,对自己区域形成的产业结构也是衷心耿耿、不愿释怀。到目前为止,江、浙、沪三地的分工与合作仍然相对封闭,甚至有所排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格局四条横贯东西的经济带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格局四条横贯东西的经济带 在更加强调地区协调发展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背景下,21世纪初的中国正在形成四条横贯东西的经济协作带,使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新的格局。 一、经济协作带的含义和一般特征 经济协作带是由跨区域的地理上相互连接的经济单元组成的具有共同利益基础和内在经济的经济区域。一般具有四个特征: (一)它是地理上相互连接的带状区域。不同区域在空间上具有多样性,由此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经济区域,比如经济圈、经济带和经济区等。在地理上相互连接的带状区域既是各种经济带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也是经济带区别于经济圈和经济区的重要方面。(二)拥有相互的便利通道。经济带上的不同区域之间能否进行经济交流和,不但取决于是否具有交流和的内在要求,还取决于实现交流和的可能性及其成本。包括交通、通讯在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和跨区域交流的制度保证等,对于经济协作带的形成及其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带内地区之间具有垂直分工的现实和可能的基础。经济带不同区域之间具有不同的经济优势,并且在产业链上分居于不同的环节。垂直的产业分工也同时意味着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通常是有差异的。 (四)彼此之间以互补性经济结构和协作性经济为主。同质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通常是以竞争为主的,而异质区域之间则以协作为主。经济协作带的不同区域之间基本上属于异质区域,彼此之间以互补性经济结构和协作性经济为主。 二、中国正在形成四条横贯东西的经济协作带 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加强,全国由南到北正在形成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和京津———呼包银经济带,四条连接东西部的经济增长轴线将构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这种以经济带建设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新趋势,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促进地区经济在更高的程度上协调发展。 (一)珠江经济带 珠江是中国南方连接东部和西部的天然纽带。珠江经济带是沿珠江干流形成的连接粤、港、澳、滇、黔、桂6省区的经济区域。珠江经济带将流域内的珠江三角洲经济核心区、华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等有机地连为一体,对于加强粤港

浅谈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毕业论文

浅谈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摘要: 在现代经济体中,金融已经日益发展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及其数量、质量已经逐步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条件。近年来,理论界与实务界将研究目标重点放在了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上,即探讨金融与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具体关系,以调节各地区金融、经济的差异化。本文首先从比较法入手,探讨了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理论发展,接下来重点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而介绍了我国金融发展区域化的特点及其相应表现,最后,对比欧美国家,吸收其发展经验,介绍了我国在应对金融区域化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从而实现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经济相互关系完善措施

目录 前言 (3) 1、国内外关于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探讨 (4) 1、1国外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 (4) 1、2国内关于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 (6) 2、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7) 2、1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7) 2、1、1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本的形成 (7) 2、1、2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资源配置 (8) 2、1、3区域金融发展具有引致其它资源要素流动和聚集的作用 (8) 2、1、4区域金融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合作 (9) 2、2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 (9) 2、2、1区域的经济运行状况决定区域金融运行及其效率 (9) 2、2、2区域金融创新环境能够影响到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10) 2、2、3金融资源的跨区流动受市场化进程区域差异的影响 (10) 3、我国经济领域的区域金融化 (10) 3、1我国区域金融化的特点 (10) 3、1、1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主要表现为金融总量的差异 (10) 3、1、2政府干预现象严重且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未彻底变革 (11) 3、2 区域金融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2) 3、2、1从金融总量上观察 (12) 3、2、2从金融结构上分析 (12) 3、2、3基于金融效率的对比 (12) 4、针对区域金融化我国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13) 4、1欧盟国家应对区域金融化采取的政策 (13) 4、2美国区域金融政策 (13) 4、3借鉴经验,我国应该采取的战略 (14) 4、3、1发展专门的基金工具,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14) 4、3、2提供完善的制度基础 (15) 4、3、3建立严格的监督与评估机制 (15) 5、结论 (16)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2011-2015年长三角经济区产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得到多大程度的释放。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市场的、产业的和制度的一体化,三个一体化必须同时推进才能切实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创新一体化机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它以全国1/50的土地、1/1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财政收入和进出口额,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的都市圈相比,长三角都市圈的经济实力还有较大的差距,经济一体化程度低,区域城市间经济联系不紧密,还没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合理布局。 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得到多大程度的释放。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市场、产业和制度的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产业一体化是核心,制度一体化是保障。三个一体化必须同时推进才能切实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有序、高效地发展。没有区域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没有区域城市间合理的产业链条,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运行的制度保障,区域城市就只能是群而散布,无法发挥集聚性的经济能量。 二、现阶段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挑战 1、地方本位主义和不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 经济体制转轨以来,对地方干部的政绩考核,经历了一个由“政治挂帅”到“经济增长”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成了政府绩效、官员政绩评价和奖惩的直接依据,这导致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只顾辖区利益,对经济的运行进行不正当的行政干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设置区域贸易壁垒,不允许其他区域的同类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或提高其进入成本,并限制本地企业把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向外转移,造成区域市场的行政分割。二是在经济管理和执法方面,地方政府在发生跨区域纠纷时偏袒本区域的企业。三是为招商引资而恶性竞争,最突出地表现在对土地进行甩卖式“杀价竞争”,“以土地换GDP、以优惠换外资”,各地区不仅用足国家允许的政策,还不断创新各种优惠政策,大打“政策倾销”战。 2、基础设施重复低效建设 机场、港口、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正由于此,在长三角都市圈范围内,各城市往往只着眼于本地行政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区域内高等级基础设施尚未形成网络;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港群内部竞争十分激烈;航空运输市场空间不平衡,缺乏高质量的国际空港和机场群;各级物流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不明确,这些中心大多自成体系,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方封锁。例如,嘉湖高速公路全长102公里,宽阔的6车道横贯湖州、嘉兴两市,是浙北地区连接上海的主要高速通道,然而,由于交通发展布局等方面的客观原因,申嘉湖高速在沪浙交界的上海市枫泾镇停止延伸,“断头”处距离上海高速公路网仅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 3、各城市产业结构趋同

文献综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_-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献综述 我国经济发展和方向研究综述 专业 2013级金融学2班 姓名周睿 学号 131010224 指导教师 二Ο一三年十月十日

摘要:本篇综述从我国建国以来几个阶段的区域经济政策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在不同时期区域经济格局及其变化,通过引用相关文献的实证结论解释了区域经济变化与区域经济政策的关系,剖析了我国区域差距的来源和差距扩大及缩减的原因。结合所得结论对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对未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美好期望。 关键词:区域经济格局区域差距区域整合区域协调发展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及区域经济政策效应分析 “在研究现实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我们决不能回避的便是区域差距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口状况、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市场机制、技术水平、文化习俗、意识观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迥然,客观上存在着地区差距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1我们首先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沿革以及相关经济政策的效应评价: 1.1:中国区域发展的阶段 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经历了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导向——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导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导向的过程。2 1.1.1:1952-1978年:以公平为基础的均衡发展阶段 建国后,中央政府从国防安全和平衡地区生产力布局出发,决定加快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想内地倾斜,着力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在不到20年的时间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到1978年,内地的一些工业指标都超过了东部沿海区域。但是由于中西部 1 [1]薛泽海.中国区域增长极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2 [2]朱建成、公静.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及效应评价[J].理论学刊.2008.58~60.

区域金融体系的对区域融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区域金融体系的对区域融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融资速度与区域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金融体系是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一个地区动员储蓄、吸纳并配置资本的能力和效率提升。金融体系作为资金的融通体系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境因素,决定着一个城市动员储蓄、吸纳并配置资本的能力与效率。当前金融发展水平日益提高金融体系对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发展就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尤其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期,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可以通过融资效率的提升促使经济结构合理化。随着金融开放步伐和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竞争力或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更加突出。区域金融体系应该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具有区域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特色的执行金融服务功能的动态的有机整体。它由区域金融组织、区域金融市场、区域金融调控和区域金融监管四个子系统。 高效运行的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宏观经济稳定和消除贫困高度相关。金融通过提高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长期增长,金融发展对提高贫困阶层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金融深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的,金融活动和融资效率的提高能从总体上减轻宏观经济波动。金融体系的建立,金融机构的充分发展、金融市场的发育完善、政府管制的逐渐放松必然使金融部门的运作效率大大提高,所吸收的资源也相应的大大减少,从而使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转换率提高;金融体系能把资金配置到资本边际效率最高的项目或地区中去,而高资本生产率会导致高的经济增长率;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能够持续不断地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从而持续的提高专业化水平和激励创新活动,金融抑制不但使金融中介吸收的资源直接增加,通过影响储蓄率而影响资本积累,另外,金融体系还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积累,这些最终都会导致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区域金融体系的建立,提高了融资市场的效率,使得资本市场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能动的积极作用:第一,融资市场能够更好地动员社会可用储蓄,因而融资市场的形成可以使社会投资能够达到更高的水平;第二,融资市场能够将资源(社会储蓄)配置到市场最需要的地方和效益最佳的项目上,因而提高社会的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