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鼎 湖 山 听 泉.导学案docx

鼎 湖 山 听 泉.导学案docx

鼎 湖 山 听 泉.导学案docx
鼎 湖 山 听 泉.导学案docx

《鼎湖山听泉》导学案班级:姓名:评价:

翡冷翠山居闲话导学案

《翡冷翠山居闲话》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抒情散文的情思生发之源——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和对社会的独特体验。 2、认真阅读,循文体情,与本文和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部逻辑关系。 2、理解抒情散文的感情是“真实”的、“纯粹”的、“坚决”的。 教学设计: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讨论式教学 3、课时计划:一课时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学生交流补充你了解的徐志摩)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1897年1月15日生。新月社的发起人之一。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夜》及散文、翻译等多种。2、解题 《翡冷翠山居闲话》,“翡冷翠”是作者对今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的个性翻译,这个译名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遐想。“山居”就是“作客山中”的意思,作者曾经漫游欧洲,在此城的山中呆过一段时间。 3、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25年7月,“五卅”空前的血案,社会沉重的黑暗,高涨的革命运动,使徐志摩非常沉闷、惊恐从他自身而言,1924年4月,他在北京认识了陆小曼,并与之热恋,此事招致社会的非议和家庭的反对,使得徐志摩十分痛苦和矛盾所以,1925年他出游欧洲,想暂时摆脱一下生活的苦恼和困境他在意大利住了一段时间,将他的伤悲、感触托付于纸,结集为《翡冷翠的一夜》,其中《翡冷翠山居闲话》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成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取缔()奔赴()澄净()模样()开拓()静僻()2、纵观全文,概括每段大意,说说“客居山中”的妙处主要有哪些? 3、作者向我们展示“闲话”“山居”的妙处时,他最看重哪一点? 4、在文章中哪些部分体现? 探究案 一、通读文章,深入思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 1鼎湖山听泉练习 苏教版

一鼎湖山听泉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肇.庆(zhào)一泓.(hóng)污垢.(hòu)鼎.湖山(dǐng) B.佯.作(xiáng)嬉.戏(xī)崇祯.(zhēn)蜂蝶翩.飞(piān) C.盎.然(àng)迥.然(jiǒng)繁衍.(yǎn)拾.级而上(shí) D.遐.想(xiá)古刹.(chà)怅惘.(wǎng)万籁.俱寂(lài)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来到家乡演出,但却身不由己 ....,他不能见一见年迈的父母。 B.春夏之交的东湖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 ....,吸引了大量的游人驻足。 C.号声一响,连长一声“立正”,如潮似浪,热火朝天的操场,顿时万籁俱寂 ....。 D.路边有一只小鸟在吃食,我小心翼翼 ....地走过,生怕打扰了它。 3.(云南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临近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B.谈论云南文化及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国视野,不盲目 乐观。 C.有无扎实的阅读基础,是青少年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 D.周末的郊游踏青活动,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4.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他的周末生活很丰富:看看书呀、打打球呀、爬爬山呀。 B.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C.我的母亲——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一辈子含辛茹苦却毫无怨言。 D.本市文坛的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姗在一起谈笑风生。 5.(营口中考)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补写一个与画线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 岁月更迭,四季交替,我却偏爱冬季。没有冬的肃杀,或许我们永远感受不出春的温柔妩媚;________,________;没有冬的真实,或许我们永远摆脱不了秋的虚无怅然。冬,就像一杯浓浓的苦咖啡,虽苦却芳香撩人,让人留恋。 6.根据上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清晨,醒来的峡江抹去一脸倦容,伸伸懒腰打个哈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停下来的江雾,一眼看上去如同晒场上铺的新棉,白花花耀人眼目。 ②江面骤然升起一层江雾。 ③江雾上涨到一定高度便收住了脚步。 ④随着江水流动,江雾由淡变浓,转眼间像潮水似的上涨起来。 A.②④③①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①③②④ 7.请你说说下面的语句蕴涵了哪些没有明说的信息。 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8.九年级(2)班的同学正在举行“亲近美丽的自然风光”的主题活动,请你也一起参加。

【拔高教育】K12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案 (新版)苏教版

第一课《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按照旅游作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 的,但是它不是直线前行,而是有着起伏跌宕的。同时,又不是简单地停 留在对景色的赞美上,而是归结于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通过 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 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 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教学目标:Array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1.通读课文。 2.运用工具书,结合书下注解,把握所有生字词。 3.查阅关于“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4.了解游记散文的特点,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句。 5.理清文章的思路,进行归纳。 6.找出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体味妙处。 7.结合课后练习四背诵第八自然段中的一段文字,初步体会作者的写作 意图。 8.质疑,把阅读中的问题写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新闻两则》导学案概论

第1课 《新闻两则》 教学重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第一则新闻。 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 2、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 溃〈ku ì〉退 要塞〈s 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 āng 〉 歼〈ji ān 〉 灭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4、我不理解的词语还有 5、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1、2) (二)、交流质疑 1、各小组展示生字词,并要求学生识记。 2、小组指定发言人口头展示词语解释 3、各小组交流新闻的有关知识。 4、教师点拨新闻知识:(幻灯片3、4)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 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 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二、整体把握课文 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再别康桥学案(教师版)

《再别康桥》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体会诗中所体现出了的三美主张。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使学生寻找意象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意境美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情感方式与价值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从而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美感。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1、识作者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辞别剑桥启程回国。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诗的诗魂,“诗哲”当之无愧。 【资料1: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资料2: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原配夫人张幼仪、美丽少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音。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因而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像……一样……”造句。 过程方法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情感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地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精读第一、二自然段,了解鼎山湖泉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民间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因而习称鼎湖山。那儿的景色可美啦!山上有庆云寺、白云寺、荣睿碑亭、观雪亭等建筑,水帘洞、葫芦潭、飞水潭等瀑布。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辨识、品味那里的泉水声吧!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质疑,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在自己最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正音: 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读,并说说本课的生字在读或写时应注意些什么,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2)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对于一些简单问题,当场予以解决,对于重点问题在精读课文时解决。 (3)你最喜欢课文哪一个部分,为什么?读给大家听一听。 4、理清文章脉络。

《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

一、导入新课。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 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播放录音】 二、预习检测。 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 溃.( )退荻.( )港鄂.()豫.()绥靖 ..() 阻遏.()管辖.()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负隅顽抗: 悍然拒绝: 锐不可当: 业已: 3. 关于作者: 作者介绍: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军事家。

【设计理由】(1)通过预习积累相关的生字词。(2)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 【使用说明】个人整理——二人交流——以组汇报——教师点拨 三、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照书上的示意图,标出三路大军渡江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2.完成后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3.叫一位同学起来复述,其他同学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设计理由】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总结: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二)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课文其余部分。 (明确新闻的结构特点——必须具备标题、导语和主体,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 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是新闻的眼睛(板书眼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的核心(板书核心)。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翡冷翠山居闲话

翡冷翠山居闲话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抒情散文的情思生发之源——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和对社会的独特体验。 积累优美语句及修辞,学会在平常的作文中加以应用。 2、诵读课文,抓住结构层次上的关键句加以解读。 3、扣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层次。 4、学会对自然报有热爱审美之心。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的诗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曾使多少人折腰!在这里不仅能洗涤人们心灵上的尘垢,还能放飞人们的心情。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自然是一部最伟大的书。”徐志摩说:“只要你认识了这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徐志摩的步伐到意大利的翡冷翠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吧! 二、介绍作者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随泰戈尔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回国后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甚至他的好友温源宁评价“他的散文远胜过他的诗。因为他的散文比他的诗更能显出他的性格。”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三、初读课文,注意字音. 恣意()温驯()摩挲()踌躇()摇曳()苔藓()模样()取缔()脉搏()婆娑()妩媚()山罅()疮瘢()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学案 第二单元第4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一)

第4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一)《死水》《再别康桥》 本课话题——离别 一、从课本中积累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轻轻地迈动脚步,缓缓地离去,他与康桥那份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难以言表,只有离别时无限的感伤与无奈,永留心中。 二、从生活中积累 面对离别,我们吝惜于剩余的时光,希望再多在一起坐一会儿。记住相处的感觉,亲切的言语,熟悉的容颜。面对离别,我们会有诸多的回忆:欢乐时的笑脸,悲伤时的眉头;一起做过的事,一同走过的路。面对离别,我们不要有过多的留恋。面对离别,千万别忘了曾经和你走在一起的朋友。离别,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情节。 三、从历史中积累 汨罗江,那条流淌着悲伤的河流,成为屈原离别时唯一的陪葬。他消瘦的肩膀,风中飞舞的缕缕青丝,在历史的瞬间定格,世界在那一刻按下静音,唯有轰轰的江水为他奏响离别的乐章。于是,他怀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纵身一跃,用他的离开来惊醒那个没落的王朝,用他的离开来铸造生命最绚丽的绽放…… 四、从名言中积累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5.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6.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杜牧《赠别》7.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一、作者简介 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学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爱国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之前身清华学校,曾任学生会书记。从清华学校毕业后,1922年赴美留学,先研究外国文学,随后进入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美术。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艺术上,闻一多提出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理论,倡导新诗格律化。在新诗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特务杀害。 作品:诗集《红烛》《死水》,诗论《诗的格律》等。 才气横溢,有如天马行空的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1918年赴美留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因而遇难,年仅35岁。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作品:《翡冷翠的一夜》《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偶然》《再别康桥》等。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二、背景回放 1.《死水》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有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曾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现实冷却了他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的深层根基。 2.《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

初三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一、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二、扣住“泉”字,抓住“听”从不同角度(有详有略明暗交错)来表现景物的方法。 三、从泉声的美妙中感悟作者对人生和 ___理解,增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二、感受泉声的美妙,感悟作者对人生和 ___理解。 寓理于景的表现手法,在景物的描写中感悟理解哲思。 两课时 这是一篇精美的游记散文,以游踪为线索,以“听泉”为中心,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抓住线索,梳理文脉,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的方法。第二课时进行深度阅读,抓住一个“听”字,重点赏析第8段“枕泉而眠”,理解作者是如何由听泉而领悟出人生的哲理。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注重诵读教学,从诵读中得到启发,最终应达到能理解作者在状写的景物中寄寓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学习目标 一、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有详有略明暗交错)来表现景物的方法。 三、品读相关语句,感受泉声的美妙,体会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学习重点 一、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二、初步感受泉声的美妙,体会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学习难点

品读相关语句,感受泉声的美妙,体会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通过“江山多娇”那一单元课文的阅读,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秀美如画的阿里山,神奇瑰丽的西双版纳,异域风光的绚丽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二、预习检查(详见预习作业) 三、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1、析题 文章表现的对象:泉 表现对象的手段:听(角度很奇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

翡翠冷山居闲话

《翡冷翠山居闲话》 活动导学案 编写:王伟审核: 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其人其文; 2.把握文章结构,学会概括语段; 3.品味本文语言中西合璧的特色; 4.了解自然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崇尚自由性灵的品质。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质疑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介绍作者(自主阅读,画出重要信息,积累文学常识)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随泰戈尔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回国后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甚至他的好友温源宁评价“他的散文远胜过他的诗。因为他的散文比他的诗更能显出他的性格。”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活动过程: 一、初读课文,积累字词。(15分钟)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关键词,善于概括) 1、解释“翡冷翠” 即意大利著名城市佛罗伦萨 2、通读全文,概括每一小节的段意 第一节写山居环境之明净可人,景致之美丽诱人,值得一游。 第二节作客山中,无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色。 第三节作客山中,无须约伴。

苏教版九年级(上)《第1课 鼎湖山听泉》同步练习卷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课鼎湖山听泉》同步练习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肇.庆②泠.泠③淙.淙 ④楹.联⑤怅.惘⑥jiǒng相异 ⑦dǐng湖山⑧泉水gǔgǔ⑨生意àng然。 2.选出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 A.不决于耳新陈代谢轻重缓急历史变迁 B.万籁俱寂繁花似锦气氛肃穆安详厚重 C.小心翼翼枝缠藤绕无可住目清彻透明 D.曲径通幽山明谷应岁月流世格外清晰 3.下列句子没有 ..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 A.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迸跳,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 B.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 C.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4.泉声()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下深潭。 A.染流滴坠B.浸淌漏落 C.染流漏落D.浸淌滴坠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那清脆如弹拨者,是;那厚重如倍同轰响者,应为;,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2)进山方知泉水非此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无处不。 山间林密,泉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过,亮亮的一,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3)自古以来,文人们表现泉水多从其形貌入笔,而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中却别辟蹊径,从入手,将层次丰富的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课内阅读. 6.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1)语段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 (2)请仿照语段中的画线句子自己写一句话。 (3)请用横线在语段中画出能表现“我”心灵之旅和心灵净化过程的句子。 (4)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5)“这万般泉声”中的“这”指代哪些声音? (6)“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这别有的“滋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7)“看不见的指挥棒“指的是什么?作者由听泉产生了哪些感想? (8)请联系生活实际,写听雨后的一点感受。 三、课外阅读. 7. 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鼎湖山地处北纬20度10分,靠近北回归线。在地球上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雨量稀少,沙漠连片,惟独我国南部和东南亚、南亚一些地区,因受到夏季海洋风影响,雨量丰富,植物繁茂。鼎湖山处在东南亚季风区内,离海又近,能接受充沛的水汽,故山地林木葱茏,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根据调查统计,鼎湖山面积达17000亩,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其中原始林有2000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全册导学案 目录 一《新闻两则》 (1) 二芦花荡 (10) 三蜡烛 (19) 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25) 五亲爱的爸爸妈妈 (31) 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37) 单元达标训练题 (38) 六阿长与《山海经》 (45) 七背影 (52) 八台阶 (60) 九老王 (66) 十信客 (74) 第二单元复习课 (81)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88) 十一中国石拱桥 (93) 十二桥之美 (98) 十三苏州园林 (104) 十六大自然的语言 (111) 十七奇妙的克隆 (118) 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25) 十九生物入侵者 (131) 二十落日的幻觉 (137)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144) 二一《桃花源记》 (151) 二二短文两篇 (155) 二三核舟记 (159) 二四大道之行也 (164) 二五杜甫诗三首 (168) 第五单元复习课 (174)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178) 二六三峡 (185) 二七短文两篇 (194)

二七记承天寺夜游 (200) 二八观潮 (205) 二九湖心亭看雪 (213) 三十诗四首 (221) 第六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231) 参考答案 (240) 第一课 (240) 第二课 (242) 第三课 (246) 第四课 (249) 第五课 (250) 单元达标答案 (252) 第六课 (252) 第七课 (254) 第八课 (255) 第九课 (256) 第十课 (258)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259) 第十一课 (260) 第十二课 (260) 第十三课 (262) 第十六课 (263) 第十七课 (265) 第十八课 (267) 第十九课 (269) 第二十课 (270) 第二十一课 (273) 第二十二课 (275) 第二十三课 (276) 第二十四课 (276) 第二十五课 (278) 单元复习参考答案 (279) 单元过关检测试题答案 (280) 第二十六课 (281) 第二十八课 (287) 第三十课 (291) 第六单元知识和能力检测试题 (293)

《翡冷翠山居闲话》学案

《翡冷翠山居闲话》学案 1、了解徐志摩其人其文,培养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的兴趣。 2、学会概括语段和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 3、品味本文语言中西合璧的特色。 4、了解自然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尚自由性灵的品质。 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翻译了印度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的诗集,陪同泰戈尔访问中国,并一同去欧洲漫游; 他,与胡适是朋友,胡适评价他:一生追求美、自由与爱; 他,是梁启超的学生; 他,才情横溢的诗人、作家,却英年早逝,35岁时因飞机失事而魂归自然; 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走近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随泰戈尔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回国后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甚至他的好友温源宁评价“他

翡冷翠山居闲话详案

《翡冷翠山居闲话》教案设计 执教者:姜堰市娄庄中学蒋燕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全面了解徐志摩,鉴赏诗化语言,把握考纲要求的比喻、拟人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把握关键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在理思路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内在逻辑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悟徐志摩对自然纯粹的爱、对自由执著的追求,提高审美情趣,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鉴赏诗化的语言,把握常考的修辞,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对爱的信仰,对自然纯粹的情感,体会抒情散文的纯粹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精心设计课前预习作业,印发学案,确保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导语设计: 同学们,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放眼自然,你们觉得雨后的天空什么是最美的?(生不难得出答大体一致答案:彩虹) 的确,七色的彩虹充满了无数美丽的传说,那么同学们有观赏彩虹的经历吗?(也许有,也许没有……)也许大部分同学都有过这样的欲望,那么有人想过在滂沱大雨中等待彩虹出现吗?这样的人也许太少了,但是在现代文学史上就有这样一位浪漫的诗人、散文家,他深深地被自然之美,被彩虹之美感动,他在英国剑桥留学的时候,某天正下着滂沱大雨,根据林徽因的回忆,那场雨特别大,是英伦小岛上特有的暴雨,他曾经在淋得浑身湿透的情况下,拉着同学温源宁教授一起

去雨中等待彩虹的出现,友人拒绝了他,并劝他换下湿透的衣服,穿上雨衣,他没等友人说完就径自跑走了,他回忆他自己都记不清等了多久,居然等到了彩虹……他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去了解的——徐志摩。(激发兴趣) 三、推进新课: (一)、走进作者: 1、请学生根据学案材料,以及自己的搜集了解,介绍你所知道的徐志摩。(活跃课堂) 生:…… 师:很好,就像同学们所说的: 他是北大毕业生,先赴美,后入剑桥大学留学,将他那隽永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镌刻在了剑桥大学的石头上; 他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诗人的影响,一生追求美、自由与爱,并将他的这一理想凝结成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与一个心灵、体态俱美的女子结合; 他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是梁启超的学生、胡适的朋友,也曾陪泰戈尔访华,像拜伦,又似雪莱,创立新月诗社,在文学史册中留下无数优美的文字、很多灵动的作品, 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秋》等、小说集《轮盘》、戏剧《卞昆冈》、日记《爱眉小札》等; 但是他却英年早逝,35岁时为了他生活中那个触不可及的美丽身影,因飞机失事而魂归自然,如王勃溺水、如李白魂牵新月一样,给文学史留下了深深的叹息,给世人留下了一抹遗憾……(【ppt】呈现,诗意的语言,以便营造意境,创设美的情境,更好地进入课文)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志摩的美丽回忆,一起品味他的传世名篇《翡冷翠山居闲话》,去感受他对自由与美的精神追求,去感受他的文字之美。 (二)、整体感知: 把握考点:(培养学生筛选提炼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并结合预习作业,理清文章思路)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自主学习) 1、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2、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习资料参考 1、简介“新闻”: (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 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背景简介: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3、《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时代背景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