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伦理基本内容

生态伦理基本内容

生态伦理基本内容
生态伦理基本内容

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内容

关于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内容,大体有五种观点:一是以生态伦理原则、生态伦理规范作为其主要内容;二是把生态伦理规范作为其主要内容;三是把科学地考察道德与生态的关系、研究生态道德的本质及其规律、批判总结古今中外各种生态伦理思想、确立和论证生态道德、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其主要内容;四是把研究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生态伦理评价标准和依据、生态伦理规范作为其主要内容;五是把研究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生物环境的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生态伦理学的道德范畴作为其主要内容。这里我们采纳第一种观点。

1.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是指人们处理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含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法国施韦兹在1923年发表的《文明与伦理》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把价值领域扩大到所有生命的理念,阐述了他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利奥波德在他1949年修订的《沙郡年鉴》中提出了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当一件事情有益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是正确的;当它趋向于相反结果时,它就是错误的。在西方,自从施韦兹和利奥波德提出了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之后,许多学者对人们究竟应当遵循怎样的生态伦理原则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深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奈斯提出两个“最高规范”(基本原则):自我实现和生物中心主义的平等:1984年塞逊斯和奈斯又提出深生态学的“八大基本原则”:近年来,我国的一些生态伦理学者结合我国的实践,提出了生态伦理学的一些重要原则,如“爱护并尊重生命及自然界”原则、“保护和促进生命及自然界发展”原则、“利益公正”原则、命令性原则(把尊重、爱护自然转化为内心的道德律令)、禁止性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生态及绝战,特别是战争,禁止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节约性原则(合理汗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反对浪费)、选择性原则(选择符合生态循环规津的生产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原则等。考察诸多生态伦理学者对生态伦理学基本原则的探讨,我们将其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生态和谐原则。历史上,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存在着两种错误理论:保护主义理论认为,人类不得损伤生态系统,鼓励维持现状,不认可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任何变化。按照这种理论,势必使人类倒退到原始社会。富裕论认为,今天利用地球越充分,生产的财富越多,明天就越富裕,未来世代从当今世代手中继承的财富就越多,未来后代人就生活得越幸福。因此人要征服自然、统治自然:这种理论又会引导人们走向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的“人类沙文主义”。

那么人和自然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大致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实:(1)自然界孕育了人类,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也不可能有人类社会。据推测,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年龄大约为50亿年,原始生命的出现约在30亿年前,而我们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则出现于约1000万年前,直到约100万年以前,才诞生了人类。由此可见,人是宇宙演化和生命进化的结果。没有地球,没有生物,也就没有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讲,说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再恰当不过的了。(2)人类是自然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和其他物种同祖同宗,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同动物、植物、非生命形式一样,都是自然这个共同体中的“普通公民”,犹如兄弟手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均居于平等的地位,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3)人类不能离开自然界这个大家庭,否则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人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离不开自然界,要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因为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着经济,而且最终会影响社会、文化的兴衰。(4)人类的活动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在自然界中确定自己的恰当位置。尽管在人的发展和进化过程中,人的自然属性逐渐为人的社会属性所改造所支配,但本质上,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自然性,无论人的力量多么强大,无

论人对自然的能动把握发展到什么程度,人永远不能超然于自然界之外或之上,人的活动不能超越自然所能接受的限度,不能违反自然规律,自然制约着人的活动,人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5)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丰富的生物种群(包括人类)各自占据着自已特有的“生态位”,相互间形成互利共生的利益共同体。人类时刻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任何“生态位”的缺失,都有可能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兴衰与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相关。

从以上五个方面的事实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类与其他物种同生共荣。因此,人类必须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新型的和谐的关系。

(2)生态公正原则。公正的经典定义,来自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永恒不变的意志。”。后来的托马斯·阿奎那、约翰·穆勒、麦金太尔都未超出这一定义。生态公正就是要使不同区域的人、当代人、后代人都获得其“应得的车西”。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其一,代内公正。是指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己的利益的过程中要体现机会平等、责任共担、合理补偿,即强调公平地享有地球,把大自然看成当代人共有的家园,共同地承担起保护它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的资源、环境进行掠夺性开发和利用,致使全球贫富差距悬殊,南北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要他们克制自身的需求,将视点从当前投向未来,主动承担全球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义务,是很不容易的。另一方面,对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而言,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现代化是他们的头等大事,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贫困,缩小南北差距。而经济快速增长及现代化不可避免地会使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及资源的大量利用,欠发达国家正经历着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两者冲突所带来的阵痛。我们认为,发达国家有能力、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顺利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代内公正。

其二,代际公正。是指人类在世代更替的过程中对利益的满足要保持公正或合乎正义,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强调代际公正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代人易受到自身狭隘利益的限制。在一般的情况下,每一代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未来世代倾注着关怀,但在直观视野或具体实践中,往往主要关心的还是自己这一代及下一代的生存和生存质量的问题,难以建立一种公正对待未来世代人的道义准则。第二,未来世代人们不可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上与当代人进行双向的对话。当代人对未来世代的关怀,主要是基于一种道义上的道德判断以及在这种道德判断驱使下的自觉选择,因而,未来世代人类的缺席将使这种道义、道德缺乏一种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第三,当代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众多的难题,在解决这些难题中也会出现顾此失彼,甚至牺牲未来以换取当前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人在承担道德义务时由于现实的巨大压力,也会使对未来世代的关怀化为泡影。总之,就发展的代际关系而言,前人活动制约着后人活动,前人活动的结果就是后人活动的客观条件。这种客观条件不是由后人创造的,而是由前人造就的,后人只能在前人造就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因此,为了人类永续发展,当代人要有一种崇高的道德自律精神,慎重对待自己的行为,本着对后代人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自己的行为。任何不负责任的非理性短视行为,都会给子孙后代带来灾难性影响。

(3)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概念在国际社会的提出,始于1987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著名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可持续发展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永久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持续发展,它要求人们确立人类永久发展的观念,为后代人的顺利发展、文明的世代传递创造条件。当代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后代的发展需求和可能,使后代人受惠于当代人的文明成果,而不致使人类文明发展链条因当代人的片面发展而中断。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关注当代人的利益,而且更要关注未来子孙后代的生存利益。不仅我们当代人自己要生存,而且也要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继续生存:未来是关系到我们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是关系到人类这个物种能否在地球上继续存在的问题,因此它应当成为我们的最高价值取向

其二,全面发展。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不仅人的物质生活要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精神生活也应得到发展;二是不仅经济要发展,而且自然、社会也应得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精神文化需要,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抛弃以经济增长为惟一目标,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传统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包括了自然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层层递进彼此协调的方面: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动力。持续发展不允许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使人自身及社会发展付出高昂的代价,必须从社会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出发,寻求总体的最佳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其三,共同发展。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一部分国家和地区不应当以剥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权为代价。20世纪末的全.球化和一体化浪潮使得任何一个个体(不管是个人、民族、地区、国家)都不可能在孤立的环境下求得自身的发展。而全球问题的出现,又使得

所有国家、民族和地区都共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危机,人类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已经具有全球性质。任何个人影响生态环境的行为都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危害了全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利益的社会行为。不仅个体的行为会影响到人类的存在和发展,而且个体的生存命运也同全人类的生存命运直接相关。因此,在个人、民族、国家的行为中,应当把全人类的利益看成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应当是一种整体发展,而不是某一区域、某一特定时空的现象。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摘要 生态旅游近几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绿色旅游消费,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且必然的选择。生态旅游的类型极多并且是一种依赖当地资源的旅游、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同时生态旅游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资源实现市场价值,而且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浅析了生态旅游的类型以及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简要分析,以便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 关键字: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类型浅析发展趋势和前景

目录 1 绪论 (1) 2 生态旅游的概念 (2) 3 生态旅游现状 (3) 4 生态旅游的类型 (5) 4.1 陆地生态旅游 (5) 4.1.1 森林生态旅游 (5) 4.1.2 草原生态旅游 (5) 4.1.3 荒漠生态旅游 (6) 4.1.4 湿地生态旅游 (6) 4.2 水体生态旅游 (6) 4.2.1 海洋生态旅游 (6) 4.2.2 河流生态旅游 (7) 4.2.3 湖泊生态旅游 (7) 4.2.4 温泉生态旅游 (7) 4.3 人工生态旅游 (8) 4.3.1 农业生态旅游 (8) 4.3.2 城市生态旅游 (8) 4.4 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8) 4.4.1 宗教生态旅游 (8) 4.4.2 民俗生态旅游 (9) 5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和前景 (9) 总结 (11)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12)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班级: 学号:20 姓名:黄松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摘要: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自然区域和一些特定的文化地域为旅游对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景观和了解生态现象的同时受到环境教育,以保护自然和人文旅游环境为宗旨,并能使当地居民受益的一种可持续的旅游。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近年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到25%~30%,生态旅游俨然已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以下针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进行前景分析。 内容: 一、风景名胜观光旅游 风景名胜资源,系指富集着以独特自然景物和悠久历史文物古迹取胜,以景物环境为载体,人类实践创造的,有普遍社会价值的优秀财富。我国山河壮丽,景观奇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 依托丰富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以下几种主要模式适合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开发:(1)科学考察为主导的风景名胜旅游。可以开展此类旅游的有黄龙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等。(2)历史古迹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古长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等。(3)文化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的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属古石窟艺术文化的,如我国的麦积山、龙门、云冈、敦煌等风景名胜区。(4)自然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桂林漓江山水、庐山、秦皇岛北戴河、承德避暑山庄、海南三亚等。(5)民族风情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内蒙古草原风光、海南黎族村寨等。(6)现代工程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长江三峡大坝、南京长江大桥等。 二、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从地域范围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线,但以长征沿线为重点,这就形成了井冈山、瑞金、韶山、遵义、延安、西柏坡一条“红色”主线。国家大力培育的重点红色旅游区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等。围绕着“红色旅游”线路开发与挖掘沿线的旅游资源,可以形成上下一线的旅游链条,形成当地旅游资源的整体联动,进而促进本地旅游经济上档次、上水平,促进本地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民俗旅游 民族旅游以观赏、理解以及参与地域性风土人情为目的,特别适合于较短时段、较短路途的乡村旅游。它主要是将旅游区纳入文化之中,进而展示区域文化特征。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及支系,都有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性,各地区、各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宗教、节庆、婚丧、礼仪、集市等都具有特色,并富有极为强烈的可视性和独有的观光魅力。 根据资源的特点,民俗旅游开发方式应该采取多种模式:(1)集锦荟萃式,如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北京的中华民族园等;(2)复古再现式,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均属于此类;(3)原地浓缩式,如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公园,集中呈现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风情园均属此类;(4)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典型、交通也

云南乡村旅游现状分析与总结

(1)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乡村旅游需求的日益升温,云南省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全省已有昆明、楚雄、红河、临沧、大理、丽江、迪庆等l6州市1万多家农户开展了“农家乐”,绝大部分农户年收入超过万元,部分农户高达5至10万元。农家乐已成为云南新兴的旅游产品,得到了 国内外游客特别是省内城市居民的喜爱,乡村旅游已成为全省的旅游热点。 (2)乡村旅游产品特色鲜明。从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分析,全省形成五种典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一是田野生态景观乡村,如罗平油菜花、元阳哈尼梯田、东川红土地、思茅茶山茶园等;二是人类学民族村寨,如泸枯湖摩梭人落水村、翁丁佤族原始村落、罗古箐普米大寨、基诺族山寨、千年白族诺邓村等;三是城郊休闲乡村,如官渡区福保文化村、西山区团结乡、红塔区大营街等;四是特色工艺乡村,如鹤庆新华银器村、孟定芒团造纸村等;五是历史文化名村,如 (3)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多种模式。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全省已形成四种较为典型的发展 模式:一是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如景区周边的石林五棵树彝族村、丽江纳西族黄山乡等;二是区位驱动型发展模式,如城市周边村庄、交通沿线村寨、口岸附近村寨等;三是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如银器加工新华村、传统造纸芒团村等;四是企业再造型发展模式,如腾冲和顺乡、丽江束河镇、版纳橄榄坝等。 (4)乡村旅游兼融多种市场需求。云南省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就在于适合多种市场的需求,既 有满足于当地城市居民休闲的城郊农家乐式乡村旅游,又有满足于省外游客的田野生态景观乡村旅游,还有满足海外游客的人类学民族村寨,以及满足特殊兴趣爱好的特色工艺乡村旅游。这是六月乡村旅游区别国内其他省市(区)的一大亮点。 (5)乡村旅游形式不断丰富。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云南省已经形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旅 游,以近郊农家乐、农业生态园、乡村度假村、特色工艺村、人类学民族村、田野生态景观乡村点为代表,全省主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已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综合发展体系,从过去单一的观光游览和餐饮娱乐产品形式,向融观光度假、民俗文化、购物娱乐、绿色生态、文化科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品格局发展。 (6)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结合。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 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规划、投入资金建设、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等,引导乡镇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西山区团结乡、玉龙县黄山乡、瑞丽市大等喊村、官渡区福保文化村等乡村旅游典型。 (7)形成社区参与利益共享机制。云南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已经建立起政 府、企业、村组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规章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本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多方参与开发和利益共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潜力 1、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1)乡村旅游产品还处在初级水平。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

0223.docx乡村旅游发展四大创新路径

乡村旅游发展四大创新路径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顶层设计中,乡村旅游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助力脱贫攻坚、城乡统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与“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全域旅游”的建设东风下,如何有效推动我国乡村旅游从“点式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如何让乡村旅游得到长远稳定的发展?如何让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效应最大化?绿维文旅认为:要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产品模式、投融资模式、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化,系统性创新,探索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方能绘制出新时期,乡村旅游美好蓝图。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观光到乡村休闲到乡村度假的迭代优化 经过数年的乡村旅游发展,我国乡村旅游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呈现出从乡村观光到乡村休闲,到乡村度假的迭代优化过程,功能上,逐步从单一功能向综合性服务功能转变。 伴随消费升级带动,乡村旅游类型从最初的农家乐、乡村田园观光,不断丰富,由传统的“农家乐型、依托景区发展型、旅游城镇建设型、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民族风情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现代农村展示型、农业观光开发型、生态环境示范型、红色旅游结合型”等,逐步呈现出一些新业态,如“国家农业公园、休闲农场/休闲牧场、乡村营地/运动公园/乡村公园、乡村庄园/酒店/会所、乡村博物馆/艺术村、市民农园、高科技农园/教育农园、乡村民宿、洋家乐、文化创意农园。”基本形成了乡村观光、休闲、度假的复合性功能结构。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学生姓名:赵红 联系方式: 准考证号:9 专业:旅游管理 2011年8月15日

<论文摘要> 生态旅游已经被确定为世界旅游业中迅速发展的领域。该文针对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大领域,即风景名胜观光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考察/探险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湖泊湿地旅游、山(岳)地旅游、草原旅游和森林旅游等的发展前景做了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生态旅游业得竞争力提供借鉴。分析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原则,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踢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生态旅游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生态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生态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对策

目录: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二、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1)生态旅游是一种满足高品位游客需要的旅游活动。…………………. (2)生态旅游是一种借助与外部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 (3)生态旅游是一种带责任感的旅游…………………………………………. 三、我国生态旅游地的类型……………………………………………………… (1)森林休憩生态游………………………………………………………………… (2)草原风情生态游………………………………………………………………… (3)湿地观鸟生态游………………………………………………………………… (4)沙漠探险生态游…………………………………………………………………. (5)农业体验生态游…………………………………………………………………. (6)海洋度假生态游………………………………………………………………… 四、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三)风景区环境污染严重………………………………………………………… 五、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一)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三)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六、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民生态意识淡薄………………………………………………………………… 2、缺乏必备的景区规划和监管机制………………………………………………… 3、生态法制的有待完善和健全……………………………………………………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未来的思考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中国前景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全世界广泛的重视。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生态旅游概念顺势而生。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迟,但基础雄厚,发展快,我们应加大投入和策划,让生态旅游在我国普及起来。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二中国旅游业现状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业化却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面临下降的威胁。虽然这些年旅游业价格一再下跌,广大百姓也可以享受的起旅游花费,但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现在人旅游的目的更多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所以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然而同时,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过度的人工开发,过度的谋取暴利,环境已经不堪重负,旅游业的能否进一步发展成了问号。所以只有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让旅游和保护均有收益时,旅游业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生态旅游现状 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中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

生态旅游市场分析(终稿)

市场分析 一、项目背景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一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问,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生态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即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得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近年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25%~30%,生态旅游俨然已经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开展生态旅游可以认为是生态与旅游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实质就是运用生态学细想指导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旅游业在内的旅游系统的有序发展。 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半期大力提倡发展生态旅游事业,它不仅大大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还把保护区、自然和文化遗产、观光农

业和农家乐庄园的建设带动起来,使得保护区的国家公园类型,例如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海岸公园、水利公园等蓬勃发展起来,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繁荣地方经济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果,生态旅游市场规模日趋扩大,生态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经营管理单位为载体的多类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多头管理、环境和资源被破坏、旅游基础设施生态兼容性差、相关环保法规与环境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以及游客环境意识较薄弱等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加强生态旅游管理,使中国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双赢”目标。 二、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1、项目符合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要求。 (1)国家政策 本项目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第9号令)鼓励类中“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游及其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服务”三十四“旅游业”类项目。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 (2009-2015年) (征求意见稿) 乡村旅游具有资源潜力大、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多、市场需求旺盛、综合带动性强等特点,对拉动社会消费、促进农民就地现代化、优化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文化传承与文明程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促进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和转型升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对拉动消费、促进增长、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特殊功能,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特编制此发展纲要。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各类乡村风光,宣传文化和生活吸引,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对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和优化我国旅游产品

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实现城乡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实现城乡、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立足自身实际,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特色化,增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走向现代化,开创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难题,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既可以拉动广大的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市场,也可以培育广大农民旅游消费的能力,形成巨大的农民旅游消费市场,通过城镇和乡村两大旅游消费市场的开拓,成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业可以有效带动相关旅游服务要素发展,促进农副产品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和农副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无公害发展,带动乡村旅店经营、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有效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有效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吸纳老弱妇等弱势群体就业,实现农民就

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分析

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分析-旅游管理 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分析 南伟 当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Ceballos Lascurain H于1983年首次正式提出“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被污染或破坏的自然区域,带着学习、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生物与当地文化特征的旅游活动”时,可能没有想到,在全球环境危机、人们“生态觉醒”,特别是世界范围内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的大背景下,生态旅游作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被广泛地研究和实践。 由于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以及研究角度与目的之间的差异,导致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从而在学术界和实业界使用这一概念时出现了严重的泛化现象。至今生态旅游概念和内涵依然模糊不清,使得在学术研究上其逻辑体系无法建立,在实践应用中就成了万能的标签。 一、生态旅游定义的分析 对生态旅游的定义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环境保护与责任说,回归体验说,客体原生态说与居民利益中心说。 大部分的定义都是从生态旅游所需要实现的目标来界定的,有些同时提及了实现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人们将旅游可持续的要求都综合表现在生态旅游身上,这样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随着人们对可持续性认识的逐步加深,也反映在生态旅游概念的表述变化上,从而导致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之间界限的模糊与使用的混乱,并且生态旅游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逐步超过了一个概念的内涵,实质上成为描述一种完整的模式了。

生态旅游是优质生态人文环境与旅游的结合,强调的是旅游者在面对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时获得的特殊的深层次的生态人文体验。同时,生态旅游体验就是旅游者通过与优质生态人文环境取得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 二、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性 可持续旅游需要一个整体性的方法,需要所有参与者在所有层次上的高度合作、协同与一体化。但是在现实中,有关旅游发展的很多重大决策都是相互排他地做出的,很少有合作或协商。同时,旅游业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发展中有着各自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他们带着不同的动机、态度和价值观进入旅游这个体系,以至于“可持续旅游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我们能够希望的最好的结果是发展更加可持续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具体的旅游形式(产品),带着这样的期望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至于在概念中也镶嵌入了可持续的要求。 对于生态旅游概念的可持续限定,我们需要区分到底是生态旅游的可持续还是可持续背景下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归根结底是一种旅游形式,是人们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选择了将资源利用于旅游活动而放弃了其它的利用形式。如果在生态旅游概念内加入了可持续的要求,就意味着需要一个潜在的前提就是资源的利用方式不能发生变化,而这是违背了基本的市场经济规律的。如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利用相关资源开发的生物制药方面的综合收益超过了开展旅游活动,可能就会将资源的利用方式从旅游转变为制药了。当然,除非资源的产权本身就是残缺的,而且资源还附加有其它的目的(如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允许资源以其它方式利用。

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分析

生态旅游可啓性分析?旅游管理 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分析 南伟 当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特别顾问Ceballos Lascurain H于1983年首次正式提出‘‘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被污染或破坏的自然区域,带看学习、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生物与当地文化特征的旅游活动"时可能没有想到, 在全球环境危机、人们〃生态觉醒".特别是世界范围内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的大背景下『生态旅游作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被广泛地研烦实践。 由于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以及研究角度与目的之间的差异,导致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从而在学术界和实业界使用这一概念时出现了严重的泛化现象。 至今生态旅游概念和内涵依然模糊不清.使得在学术研究上其逻辑体系无法建立,在实践应用中就成了万能的标签。 生态旅游定义的分析 对生态旅游的定义逬彳亍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环境保护与责任说,回归体验说,客体原生态说与居民利益中心说。 大部分的定义都是从生态旅游所需要实现的目标来界定的,有些同时提及了实现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入们将旅游可持续的要求都综合表现在生态旅游身上, 这样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随看人们对可持续性认识的逐步加深,也反映在生态旅游概念的表述变化上,从而导致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之间界限的模糊与使用的混乱,并且生态旅游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逐步超过了一个概念的内涵.实质上成为描述一种完整的模式了。 生态旅游是优质生态人文环境与旅游的结合『强调的是旅游者在面对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时获得的特殊的深层次的生态人文体验。同时,生态旅游体验就是旅游者通过与优质生态人文环境取得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 二.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性 可持续旅游需要一个整体性的方法,需要所有参与者在所有层次上的高度合作、协同与一体化。但是在现实中,有关旅游发展的很多重大决策都是相互排他地做出的,很少有合作或协商。同时,旅游业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发展中有 S各自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他们带看不同的动机.态度和价值观进入旅游这个体系,以至于〃可捋续旅游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我们能够希望的最好的结果是发展更加可持续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具体的旅游形式(产品),带

分析生态旅游概念

分析生态旅游概念 【摘要】通过阐述生态旅游的起源,及中外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归纳出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原因。通过研究旅游及生态的概念,及阐述反映生态旅游概念共性的8个指标,指出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不能偏离其经济本质。国内对其概念的研究在紧随国际潮流的前提下,要把研究重点从如何吸引旅游者专向如何教育旅游者。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经济本质 一、生态旅游的起源 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0亿年,有一位学者提出将漫长的数亿年地质年代压缩成百年的设想。在虚拟的地球百年中,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不到1天,大约开始于5分钟前的工业革命,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在个人和社会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人们的旅游意识开始觉醒,旅游类型呈现多样化,由单一的观光旅游逐渐发展为度假、公务、专项旅游等。工业革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地球产生了前所未有、不可恢复的破坏。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深入,世界各地接连发生种种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1930年的马斯河谷事件,1948年的多诺拉事件,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四日市哮喘事件,近年来北京雾霾事件等。噪音、水、大气、土壤等污染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不是最佳活动区域。越来越多的人们逃离城市,选择去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去放松心情。这样大型的社会活动严重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甚至对其造成不可逆的有害影响。旅游资源受

到破坏,旅游质量下降。在传统旅游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相驰的时候,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K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Ecotourism)。生态旅游的提出立即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响应。但是,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很模糊,旅游供应商在市场营销中不断推出各种生态旅游活动,但多数结果都是非生态化。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旅游呢? 二、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 生态旅游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一个人们口中的时尚名词、市场营销的法宝、投资商的生财利器。而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多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家园建设与文化生态保护失去话语权。生态旅游概念的泛化使得它从理想的云端跌落下来。生态旅游是一门交叉学科,要了解它的概念,首先要理解清楚什么是生态,什么是旅游。 (一)生态的概念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广。人们常用其修饰美好、健康的事物。生态即指自然生态,也指文化生态。 (二)旅游的概念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出现,旅游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目前,旅游已融入到

生态旅游发展总结

生态旅游发展总结 生态旅游发展总结 作为**市明星乡镇、文明镇、中心镇、科技示范镇、经济百强镇、十大综合实力小城镇和南岸园区经济主战场、城乡统筹的前沿阵地,**镇正着力打造着都市休闲旅游农业,使**镇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园新城区核心区、江之南的“都市后花园”。 实力强镇特色景园 **镇位于**市主城区东南,全镇面积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44249人,其中农村人口16568人,城市化率达%。连续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20%增长,增幅居全市小城镇前茅。

正在兴建的规划面积为120平方公里的茶园新城区成为助推**镇经济的强劲引擎,随着国虹科技、美的、希尔顿大酒店、迪马实业、雅戈尔等知名企业的入驻,**镇形成了装备制造业、电子电器(IT)、纺织服装、生物制药和包装印刷等5大优势产业。作为经济实力在全市排名第二的小城镇,**镇积极构筑“一心、一区、一线”产业布局框架。“一心”即集商住集中、卫生服务等为一体的城市服务中心;“一区”即南山村市级中小企业片区;“一线”即黄明公路沿线生态高效、休闲度假、观光垂钓等农家乐,凉风、花红、白沙村花卉苗木生态产业集群,凉风、广福新农村新景观生态旅游线。 为打造都市旅游农业,建设特色景园,**镇以黄明公路沿线、广福片区为重点,抓生态农业,拓展凉风、花红、白沙花木产业,提高花木品种实施改良升级,结合广福片区农业综合项目,完善广福登山旅游步道4公里,扩建广福

村“观光采摘园”300亩,投资110万元完成采摘园水利灌溉、生产人行道等配套建设项目,并实施10公里广福村级公路行道绿化,扩建茶园村祠堂坡礼品“腊梅园”100亩,完成配套栽种观赏苗木近8万株,投资120万,改造腊梅园路面公里。包装打造茶园村礼品腊梅园,促进销售实现增收,把**镇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强镇,带动提升全镇都市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水平。 完善城镇建设功能推进中心镇建设 围绕“接轨大南岸、打造城市化、建设新长生、实现新跨越”的目标定位,**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切入点,以服务园区为支撑点,以实施八大工程为落脚点,积极推进“经济强镇、()中心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重点工作,中心镇建设成效明显。2009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收入11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60元。 目前,茶园新区内部“三纵三横”的道路骨架,真武山隧道、南山隧道、慈

生态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分析

生态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分析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旅游景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指出,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中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 一、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 二、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 三、森林生态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 四、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 五、海洋生态景区: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 六、观鸟生态景区: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 七、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 八、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 九、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 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公园3234处,规划总面积1801.71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826处(新设立39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1处,面积1251.06万公顷;省级森林公园1402处,县(市)级森林公园1005处。11个省的森林公园总数超100处,分别是广东(615处)、山东(244处)、浙江(199处)、福建(177处)、江西(177处)、河南(171处)、山西(127处)、四川(126处)、湖南(125处)、江苏(107处)和河北(100处)。 根据对31个省(区、市)及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共2962处森林公园(含白山市国家级森林旅游区)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森林公园共投入建设资金416.9亿元,其中用于环境建设方面的投资51.68亿元,营造景观林7.99万公顷,改造林相18.34万公顷。截至2015年底,森林公园共拥有游步道8.17万公里,旅游车船3.55万台(艘),接待床位92.8万张,餐位177万个。从事管理与服务的职工达17.23万人,导游人员1.67万人。 2015年,2962处森林公园(含白山市国家森林旅游区)共接待游客7.95亿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413.65万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9.9%,旅游收入705.6亿元,分别比2014年度增长11.97%和23.33%。据测算,2014年全国森林公园创造的社会综合产值近7500亿元。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旅游景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表示,2015年,全国共35个景区拟被认定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包括北京平谷金海湖风景区、天津东丽湖景区、大连的金石滩旅游景区、三亚市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等。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三大背景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三大背景 1.1双康时代下休闲旅游需求提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 国民闲暇时间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工薪阶层全年享受的节假 日已有114天,这意味着中国公民出游机会的增加。与此同 时,国内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中国进入“双康”旅游时代的概念, 即“小康”+“健康”,在小康时代,人们更加关注健康旅游问 题,健康已成为现代人旅游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1]。休闲与 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已不再停留在身 体机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的层面上,还包括情绪健康、 精神健康、思想健康以及社会健康等多方面的健康指标,人们 能够在休闲的过程中达到“心闲体静”、“心宽体健”的目的。 这种健康意识的提升具体就表现在旅游者期望通过参与旅游 活动得到身心的愉悦,对旅游环境、旅游活动、旅游服务也提 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乡村旅游作为现代休闲旅游的一种 重要形式能够满足旅游者利用短期假日得到愉悦身心,休闲 娱乐以及康体健身等多种功能需求,也正是广大旅游者的休 闲需求刺激了中国乡村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 1.2和谐社会中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2006年10月,国家领导人又做出了关 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 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 乡和谐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 文化等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能够起 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政府领导者认识到发展乡村 旅游的重大意义,国家旅游局将2007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 “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 口号,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 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要载体,浙江省旅游局局长纪根立在2006中国乡村休闲旅 游高峰论坛上表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消除社会不和谐因 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活动 的开展成为城乡和谐发展的纽带,能够凸显好山好水好资源, 有利于营造农村旅游大环境,开展文明生态富裕村创建活动,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 发展。 1.3新农村建设为旅游业提供发展机遇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着重提出了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区 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桎梏,此次党中央部署了八个方面的主要 工作以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由此可见国家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与此同时,国家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原则的分析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原则的分析 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 生态旅游的提出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中特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

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 摘要:在人类与环境冲突日益激烈的现在,旅游业开发问题是当前主要矛盾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粗放式的自然保护区开发模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正迫在眉睫。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这一新型开发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环境保护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二、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 1972年,第一次人类的环境会议在召开。会议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到了国际议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合理利用,使之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改变了过去保护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点。1987年,在(MCED)在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的报告,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报

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实例分析精品

【关键字】建议、意见、条件、动力、前提、空间、模式、增长、监测、运行、认识、问题、有效、继续、整体、尽快、现代、合理、民主、快速、持续、加大、执行、保持、发展、建设、建立、制定、提出、发现、研究、措施、规律、特点、位置、突出、关键、意识、地位、基础、需要、利益、素质、环境、政策、项目、活力、资源、重点、制度、方式、作用、标准、水平、速度、分析、吸引、借鉴、调控、逐步、形成、丰富、保护、满足、严格、规划、开展 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实例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以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分析地质公园区位、类型及成因,探讨了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部分产品开发的不合理以及社区居民参与有限性等问题,提出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提供进一步参考。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喀纳斯 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阿尔泰山的主峰——海拔4374m的友谊峰南坡中山带,行政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面积2500km2,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三国接壤,西与新疆哈巴河县毗邻,东与阿尔泰市相邻,南与吉木乃县相连。地理坐标48o43′00″-54′00″N,87o00′00″-10′00″E。 地质公园所属类型 地质公园类型划分目前还是一个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等级、面积、功能和地质地貌),对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类型进行了划分。 资源的地质成因 喀纳斯地质公园所属的阿尔泰山,在横向上呈逐层升高的阶梯状,明显地划分为四个带状排列的单元:额尔齐斯河谷平缓起伏的山麓平原,稠密细谷切割的低山带,河流强烈切割的中山带以及冰川强烈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