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3/5/20118:20:52 PM- 1 - 地 震 勘 探 只有有界面一一弹性分界面,才能产生反射、透射和折射等 现象,与此同时才能产生返回地面的反、折射波,地震勘探有中 深层和浅层地震勘探之分。前者用于石油、天然气、煤田的普查 和勘探中,勘探深度达几百米至几公里;后者用于水文、工程地 质,探测深度由几米至几百米。 一.弹性波知识 任何物体都有弹性和塑性,具有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体积 形变称体变,形状形变称切变。在弹性限度内遵守虎克定律,表 征岩石弹性性质的参数有纵向杨氏弹性模量 E,泊松比 v,体积 压缩模量k,以及与拉梅系数 u 完全相同的剪切模量 u。 弹性体形变一是压缩形变,一是剪切形变,经形变产生的波 即为压缩波和剪切波。因可在无限介质内传播,因此也称体波。 压缩波由体积形变引起,可以存在于固体、气体、液体介质 中,压缩波的特征是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又称纵波。 剪切波由剪切形变引起,只存在于固体中,特征是介质质点 的振动方向垂直波的传播方向,又称横波。 以上为无限介质,若介质中有一分界面,即半无限空间,那 么靠近界面还有一种波一一面波。 固体与空气接触面产生的面波 称瑞雷面波。特征是: (1)表面传播,且只存在于地表某一深度 -1- 3/5/20118:20:52 PM- 2 - 范围内; (2)质点的振动只局限在沿波传播方向与界面垂直的平 面内,质点振动轨迹为椭圆; (3)波速约为横波速度的 0.9 倍。 弹性波受边界面的制导,出现很复杂的制导波。目前主要利用纵 波,但横波和瑞雷波在工程中研究岩体力学性质是很重要的。 纵波速度是横波速度 1.73 倍, 且在同一激发条件下纵波能 量比横波强很多, 波速可以作为岩石的分类依据, 矿物结晶颗 粒细结构致密的岩石,波速偏高;地质年代老,胶结好的波速偏 高;孔隙率增加波速下降;抗压强度随波速增大而增大;随风化 程度增加,岩石结构变疏松,波速降低。 二.地震波的动力学特点 (一)振动图和波剖面图 波的初至一质点从 t1 开始振动, 时刻 t1 称波的初至。 爆炸后从 t 时刻所有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成的曲面叫波前, 逐渐停止振动的点连成的曲面叫波尾或波后。 振动图只反映地面某一质点振动情况, 而波剖面图反映波 在传播中某一时刻整个介质振动分布情况。 (二)波的频谱 反射波能量主要在 30~60 赫兹频率内, 面波在低频 10~20 赫兹较强, 而微震包括地震波频率较大范围的宽频。 (三)波的吸收和散射 波前面扩大,能量密度减小振幅随距离而衰减,称为几何衰 减。波在非弹性介质中衰减比在弹性介质中大,由于介质非弹

性 -2- 3/5/20118:20:52 PM- 3 - 所引起的衰减现象称为吸收。密度大吸收弱,介质对高频吸收比 低频强,介质为不均匀体,产生绕射,各方向传播波,称散射。 散射结果,高频成分减少,跟吸收效果类似。 三.地震波的运动学特点 等时面和射线是时间场的两种表示方法, 波沿所需时间最短 的射线传播,称射线原理,也叫费马原理。 惠更斯原理一一介质中传播的波,其波前面上的每个点,都 可看作是波向各个方向传播的波源(点震源) 。元波前一一与原 波形状无关,称绕射。视速度。 四.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1.反射界面必须是波阻抗的分界面,波阻抗等于ρV,当存 在明显密度 ρ 异时才能形成分界面,差异愈大,反射波愈强, 由于沉积间断所形成的侵蚀面,经常是一个明显的波阻抗分界 面,因而是一个很好的反射界面。 2.透射波一一遇到分界面,入射波一部分反射,一部分进 入到第二介质中,改变原来入射波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现象, 形成透射波。 3.折射波一一当透射角为 90?时,透射波叫滑行波,滑行波 沿平行界面滑行,滑行波上每一振动质点可看作一新点震源,折 射波又称首波,是一簇平行线,第一条射线称始点,炮点至始点 (第一检波器)叫盲区。折射界面又叫速度界面,V2 大于 V1, 才能形成反、折射波。 -3- 3/5/20118:20:52 PM- 4 - 4.有效和干扰波是相对的,作反射则折射是干扰,反之亦 然。在反射勘探中,危害最大的干扰波是多次反射波,遇到良好 的反射界面如基岩面、不整合面、低速带底面,才能形成多次反 射波,多次反射波有全程和非全程多次反射波。工作中要识别和 压制此波,水文及工程地质中,如了解覆盖层厚度及查明基岩起 伏,勘查地下水分布,圈定古河道,探查破碎带等问题,大多采 用折射波法。 五.地震波理论时距曲线 (一)地震仪器 仪器要提高信噪比(有效信号/干扰信号) ,浅层要用高频 60~500 周,中深层要用中频 20~80 周。 (二)理论曲线 1.直达波时距曲线:与弹性分界面空间位置无关,不能给 出地质构造产状数据。 2.折射波时距曲线:折射波时距曲线为直线,当界面倾斜 时,沿下倾方向的盲区要大于上倾方向的盲区;在曲界面上时距 曲线呈曲线形状,当曲界面为凹形时,时距曲线呈凸形,反之成 凸凹形。当凸界面曲率半径较小时,波将出现穿透现象,这时应 进行重复观测,得到追逐时距曲线,如两条时距曲线平行,则没 有穿透,平行受到破坏,有穿透现象。 在多层情况下, 时距曲线的斜率随折射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平 缓,这样引起时距曲线相交,所以在追踪折射波时,出现三个不

-4- 3/5/20118:20:52 PM- 5 - 同区段: A.初至区 B.重叠区 C.续至区 3.当 V4>V3>V2>V1 或 V4>V3V1 而 V3 较薄时,不会出现 V3 的初至区,V3 层就称为隐没层;当某一层速度高于其下各层 且有一定厚度,虽然下部速度递增,存在多个折射界面,但由于 上部有高速层,穿过高速层后不能以临界角入射到下面界面上, 称高速层为屏蔽层。 4.相遇时距曲线:在接收点两侧爆炸。 追逐时距曲线:在接收点同侧爆炸。 5.绕射波及特殊地层折射波时距曲线:遇到断层的棱角、 地层尖灭点、 不整合面的突起点和侵入体边缘等岩石物性显著变 化的地方,将以这些“棱”、“角”、“点”作为一个新震源产 生震动,并向周围传播,称为绕射现象。形成新波称为绕射波。 绕射波时距曲线形状为双曲线, 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到地面的 投影点的位置上。 6.反射波时距曲线:利用虚震源,呈对称性,是一支双曲 线,反射界面埋藏越深,曲线越平缓,有断层存在时,出现反射 空白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