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哈耶克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及比较分析

哈耶克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及比较分析

哈耶克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及比较分析
哈耶克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及比较分析

经济周期分析

一、宏观经济周期分析判断 我想通过分析经济指标来对宏观经济周期作出判断。宏观经济分析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指标的计算、分析和对比来进行。经济指标是反映经济活动结果的一系列数据和比例关系。通过对经济指标分析可以判断出经济周期。 一是先行指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指数等,这类指标对将来的经济提供预示性的信息。从实践来看,先行指标可以对经济的高峰和低谷做出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的时间可以比实际高峰和低谷出现时间大约提前半年。 二是同步指标,主要包括失业率、国民生产总值、生产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等,这类指标计算出的国民经济转折点大致与总的经济活动的转变时间同时发生。 三是滞后指标,主要有银行。这类指标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正在发生的情况,并不预示将来的变动短期商业贷款利率、工商业未还贷款、制造产品单位劳动成本等。这类指标反映出的国民经济的转折点一般比实际晚半年。 由于这里是进行宏观经济周期的判断,所以滞后指标就不用分析了,主要看先行指标和同步指标。 1,先行指标分析: ①货币供应量: 2012年2月15日,中央银行发布消息:央行在《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前期物价涨幅总体保持回稳态势,但对未来通胀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仍有必要防范未来物价出现反弹,需要宏观政策继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报告中还表示2012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初步预期增长14%左右。2011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年末回落6.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9.0万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比上年末低13.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5.1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末低2.9个百分点。2011年现金净投放6161亿元,同比少投放214亿元。所以货币的供应量虽在增加,但较前年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放缓。货币供应量增长总体回落的趋势。 ②股票价格指数: 下面借助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来分析我国的股票价格指数。 从周K线图来看,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都处在下跌的过程之中,而未来的两周走势将决定MACD指标中的DIFF线是否会下穿DEA线,如果一旦有效下穿,则股市将会迎来至少两三个月的下跌之势。所以这个六月对未来半年股市走势来说注定不平凡。而股市一般能提前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所以从今年的股市走势来看,经济还处在波动之中,11年末开始的 上升通道在今年6月已被突破,不知是否还能反弹回来,不然对未来第三季度持不看好观点,若6月DIFF没能有效下穿DEA则后市看好。但是从月线上看,经济在慢慢转好,DIFF有上穿DEA的势头,但是很无力的样子。 2,同步指标分析: ①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一般用来衡量经济的增长速率,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

经济周期理论文献简述

经济周期理论文献简述 经济周期理论在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不断得到突破和发展。经济周期主流理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不断更迭着,扮演着“一代王朝”的命运角色。“经济大气候”,即繁荣与萧条的交替现象引起了众人的关注。仅l9世纪中叶至二战前这段时间,两方经济学家就提出了数十种经济周期理论。每一种经济周期理论都是以前一种经济周期主流理论对实际经济周期的解释出现了功能障碍后兴起。而2O世纪8O年代后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和世界经济周期理论的相关内容是关于实际的理论预警,在某种程度上较好地解释了97金融危机和近年备受瞩目的次贷危机。 一、主要经济周期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及理论的解释功能 (一)古典经济学的市场经济无危机沦 市场经济无危机论在工业革命初期,作为工业资产阶级代表的萨伊等古典经济学家虔诚地相信资本丰义足最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在“经济人”、最大化原则、市场出清和充分竞争等隐含假定下,萨伊认为: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萨伊定律”,因此而得出结论是储蓄会全部用于投资(I=S),产出和就业仅受到生产能力的制约,即使可能出现暂时的、局部的生产过剩和失业的危机,但从长期看来绝对不会发生全面过剩的危机。萨伊和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相信自由的市场制度可以解决自身的需求,政策主张宣扬自由放任。市场经济无危机论对资本主义初期生产大力发展起着理论基础,使资产阶级彻底摆脱封建残势力和生产关系的束缚以及政府的经济干预。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无危机论给市场经济以肯定的自发运行、自我调节的作用。在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早期,无危机理论赋予其活力和生命力。但应该注意到萨伊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萨伊定律时,资本主义经济中还没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二)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古典经济学”的正统主流思想——无危机论,即市场能达到一般均衡,实现充分就业。这种幻想在3O年代的西方经济大萧条中破灭了。此理论无法解释大萧条现象并且在理论上提不出任何的政策见解。1936年现代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周期理论,是从心理因素角度来论证它。心理因素包括“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流动偏好”、“预期的资本边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理论综述

经济周期问题是宏观经济学学说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西方经济学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对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各式各样,一直以来都未取得统一。经济学学术界,通常以二战为划分标志将有关经济周期的具体定义概括区分为古典经济周期(也称传统经济周期,强调经济总量的扩张和收缩)和现代经济周期(强调经济增长率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变动)两类。二战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呈现出来的经济周期表现为总产量绝对量的变动过程,所以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家就认为经济周期是经济总量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这些都是二战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和解释。二战以后,社会经济的变化促使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透过社会经济表象深入到对内在包涵的更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周期性变动进行分析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经济周期是在主要以工商企业形式组织其活动的波动形态。一个周期包含许多经济领域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所发生的扩张,跟随其后的是相似的总衰退、收缩和复苏,后者又与下一个周期的扩展阶段相结合;这种变化的序列是反复发生的,但不是定期的;经济周期的长度从一年以上到十年、十二年不等;它们不能再分为性质相似的、振幅与其接近的更短的周期。而名经济学家RobertE.Lucas(1977)的看法是经济周期是经济变量对平稳增长趋势的偏离0等等。诸如此类的一些定义说法被学术界普遍认同。而需要明确的关键在于,二战后发展起来的理论学说对经济周期的认识已脱离经济体表面总量值的比较,而升华到了对于内在经济实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比较。 1经济周期理论类型 1.1尤格拉周期 法国经济学家尤格拉于1862年出版了《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周期》一 书中,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一般称为“朱格拉周期”。熊彼特把 这种周期称为中周期,或朱格拉周期。汉森则把这种周期称为“主要经济周期” 1.2 基钦周期 英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于1923年提出了存在着一种40个月(3~4年)左右的小周期,而一个大周期则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周期,故称为“基钦周期”。基钦提到,这种小周期是心理原因所引起的有节奏的运动的结果,而这种心理原因又是受农业丰歉影响食物价格所造成的。 1.3康德拉捷夫周期 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于1925年提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50~60年一个的周期,故称“康德拉捷夫”周期,也称长周期。熊彼特继承前人的观点,把百年来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长周期,并用创新理论为基础,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作为各个长周期的标志。 需特别加以说明的是,熊波特在他的两卷本《经济周期》(1939年版)中对前三种经济周期作了高度综合与概括。他认为前三种周期尽管划分方法不一样,但并不矛盾。每个长周期中套有中周期,每个中周期中套有短周期。每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3个短周期。熊波特还把不同的技术创新与不同的周期联系起来,以三次重大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周期,从18世纪代到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周期,从1842~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第三个周期,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

世界经济周期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49171280.html, 世界经济周期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浅析 作者:王俊 来源:《商情》2020年第16期 【摘要】受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已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经过十几年政策调整,经济增速已慢慢稳定在6%左右,一定程度上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减速阀”作用,减弱了经济周期振动幅度。因此,在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实行逆周期经济政策是目前需考虑的现实。 【关键词】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世界经济周期是指受某些因素影响,世界经济活动总体上表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和回升的周期性的运行态势,且从长期来看,这种趋势循环重复。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已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我国政府抗住经济压力,并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經济渐渐复苏,但目前经济发展前景仍不明朗。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尝试从世界经济周期角度来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梳理过去20多年不同阶段施行的经济政策,并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探讨政府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展望未来经济发展态势。 一、世界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 (一)康波理论 19世纪末,帕尔乌斯首次提出在经济增长中存在着50~60年的长期波动,一战后,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研究战后世界经济波动态势,并提出了长波假设,其具体表现为价格波动,这奠定了康波理论的基础。一般认为,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回升四阶段,繁荣和衰退是康波的上升期,而萧条和回升则是康波的下降期。从历史发展来看,资本市场共经历了四次周期波动,每周期总是伴随新兴技术革命。第一波是纺织和蒸汽技术发展,历时63年,第二波是钢铁和铁路技术发展,历时47年,第三波是电气和重工业领域发展,历时56年,第四波标志是汽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时43年,现阶段全球经济正处于第五轮康波周期中。 (二)金融周期说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共同作用影响世界经济,金融本身具有独立性,但同样也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因此,宏观经济研究应当将金融因素置于核心地位。“金融周期说”是经济危机发生以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凯恩斯时期,后来信贷理论的发展正式拉开了金融周期理论研究。“金融周期说”认为金融是经济周期的重要传导渠道,并根据金融运行现状,模拟了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Financial Business Cycle Theory) [编辑]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概述 金融体系显著影响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20世纪80年代,Bernanke等人的开创性研究对货币和证券“中性论”进行了批判,金融经济周期理论才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后的一系列研究奠定了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并建立了一般理论框架。金融经济周期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它主要是指金融经济活动在内外部冲击下,通过金融体系传导而形成的持续性波动和周期性变化。法国中央银行专家组将金融经济周期作了如下定义,用与经济长期均衡水平密切相关的金融变量度量的经济实质性、持续性波动。因此,金融经济周期实际上反映了经济波动与金融因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金融变量对真实经济周期的重要影响。 传统的周期理论认为金融因素不会对真实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强调实物因素在经济周期生成和传导中的作用。然而,历次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证明,金融因素对经济周期运行的影响十分显著。1890年,巴林危机不但令阿根廷陷身囹圄,而且波及奥地利和土耳其;1914年,美国的金融恐慌导致经济衰退;1931年,中欧货币危机波及全世界,并引发大规模国际债务违约;发生在1980年前后的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使拉美经济增长在随后十几年里持续萎靡;1994—1995年,墨西哥比索危机再现了拉美债务危机的阴影;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的消极效应至今犹忆。金融因素决定着现代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国际游资、汇率和货币危机、外债清偿问题等无不对经济周期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金融工具的创新不断取得突破的情况下,金融管制放松和全球金融市场的融合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资金的高度流动性改变了经济周期的运行特征。现代金融周期表现出与真实经济周期、古典经济周期完全不同的特征事实,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通过金融市场的放大和加速作用而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传统周期理论已无法解释短期经济剧烈波动的现象。对于如何解释货币冲击或股市崩盘导致的短期经济剧烈波动,金融经济周期理论从委托一代理问题切人,突破传统理论的局限性,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现代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在宏观经济波动中显示出很强的解释力,凸显其研究现代经济周期的主流理论地位。 [编辑]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脉络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1939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熊彼特认为分析经济周期可分为“二阶段模式”(或“纯模式”)分析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步骤,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是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 在“纯模式”分析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新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价值差额)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经济从繁荣转入衰退。如此循环往复。 在“四阶段模式”分析中,熊彼特认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创新浪潮不止一次,“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对生产资料需求和银行信贷的扩张,同时引起新工厂的建立和新设备的增产。这时一般又会伴随着对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社会出现许多投资机会,出现了投机。此即,第二次浪潮”。“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信用扩张只是为一般企业和投机活动提供资金。因此,“第二次浪潮”中就已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并且它不可能有自动调整走向新均衡的能力,当经济中出现收缩而引起“衰退”时,不能直接导致新的均衡阶段——“萧条”,这个阶段不仅投资活动趋于消失,而且还会引起破坏。“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进入恢复调整阶段——“复苏”。从“复苏”进入“繁荣”又需有一次“创新”浪潮。熊彼特认为,由于创新并不是平稳进行的,同时各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因而经济周期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

第四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第四章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一、导言:有关经济波动的一些事实 理解造成总量波动的来源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核心目标。本章主要介绍关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来源和性质的主要理论。通过对美国经季节性调整后的真实GDP 分析得出:第一个事实是,经济波动没有表现出任何规律性的或周期性形式(由于产出的变动不规则,因而现代宏观经济学一般都不试图将波动解释为由不同时间长度组成的确定性周期,想识别出有的基钦周期(3年)、朱格拉周期(10年)、库兹涅茨周期(20年)及康德拉耶夫周期(50年)的努力通常被认为是徒劳的。普遍的观点是,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扰动,以随机的时间间隔来影响经济,这些扰动继而传递给整个经济。在这一点上,主要宏观经济学派的差别在于他们对扰动和传递机制的假设不同;第二个事实是,产出各个组成部分的波动程度不一(存货投资平均只占GDP中一个极小的比例,它在衰退时的波动却几乎占GDP下降的一半);第三个事实,涉及产出变动的不对称性:产出在较长的时间内稍高于其通常路径,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远低于其通常路径。第四个事实是,二战前后的产出波动的特征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剔除对二战前宏观经济时间序列的传统估计存在重大的偏差);最后,失业率的变动一般小于产出变动。 二、波动理论 瓦尔拉斯模型,即一个没有任何外部性、不对称信息、市场缺失、或其他不完善性的竞争性模型来理解总量波动。拉姆齐模型是瓦尔拉斯总量经济基本模型。本章是对拉姆齐模型的一个扩展,纳入总量波动:1、存在一个扰动来源,如果没有冲击,该模型将收敛于一条平衡增长路径,然后平衡增长。强调对经济中的技术冲击,即生产函数在各个时期的变动,以及政府购买冲击,这两种冲击代表真实扰动:技术冲击改变既定数量的投入品所产生的产出,而政府购买冲击改变既定生产水平条件下私人经济可利用的商品量。——RBC模型。2、考虑就业的变动。通过使家庭效用不仅取决于家庭消费,而且取决于家庭工作量,从而

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20 世纪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 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调整各自预期。因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生产者很容易纠正预测中的系统性偏差,这个过程不需要

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突破

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突破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被众多经济学家认为是对传统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突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研究总结出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宏观经济及政策的观察、解释、分析和运用新的方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基于此背景,全面介绍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和突破,对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优缺点做出了相关的评述,并研究总结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适用性。 标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周期;实际经济周期;中国宏观经济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真实经济周期学派的代 表人物基德兰德(Finn.E.Kydland)和普雷斯科特(Edward.C.Prescott),以表彰他们在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 两位学者的获奖成果主要体现在他们分别于1977年和1982年合作完成的两篇学术论文即《规则胜于相机抉择:最优选择的不一致性》(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The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和《构建时间与汇总波动》(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其突出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时间一致性问题”进行分析,为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实际有效运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二是在对经济周期的研究中,通过对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各种因素和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深化了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他们的分析方法也为后来的学者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提出,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两位学者作为第二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成员,不仅参加了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而且作为新生力量,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早期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及政策主张做了一定程度的扬弃。为此,要考察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必须首先回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早期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交织并存的现象,即“滞胀”现象。此时西方国家惯用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已经失灵:用其治理通货膨胀,则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用其刺激经济增长,则通货膨胀加剧。因此,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已无力解决当时的难题。有些学者甚至将滞胀归结于凯恩斯主义赤字政策的结果,认为赤字的增加刺激了需求扩大,从而拉动了价格的上涨,而价格的上升又会使成本升高,尤其是工人工资的提高,这样又使得供给减少,产量下降,同时价格又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理论的困难和政策的无效严重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在此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其他派别纷纷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抨击和责难,而真正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则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它在这一过程中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威望,并引导了为宏观经济学寻找微观基础的潮流。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

2.1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理论包括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起因、作用机理与机制、作用周期性、作用形式、影响范围、治理措施等多个方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2.1.1外生论 外生论强调经济体系外因素的变化导致经济系统要素发生相应变化,经济体制外生因素,如天体运行、气候变化、政治选举等的周期性,导致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质。 外生论包括三种理论学说。一是由英国的经济学家W·S 杰文斯主张的太阳黑子周期理论。他经过观察与研究发现农业生产的周期与太阳黑子的周期很吻合,从而认为太阳黑子的周期影响地球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经济周期。作为最早的经济周期理论,它对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有比较大的影响,也因此有的学者把外生因素造成的经济波动认为是“太阳黑子”因素型经济波动1。 二是诺德豪斯(Nordhaus 1975)主张的政治周期说。他建立了政府行为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的机会主义模型。模型假设行为人包括政治党派和投票人两类人,他们的目标不一样。政治党派力图使再次当选的预期值最大化,它利用短期内稳定的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其制定政策的基础,其政策的制定属于典型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全部投票人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希望通过投票使其效用最大化,其效用函数取决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假设投票人不知道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菲利普斯关系,投票人只根据其达到预期与否来评估执政党的政治能力,即治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能力2。这种特殊的经济周期形成机制被很多党派与组织所利用,因此为理性的选民所不齿。同时这个理论也受到理性预期学派的攻击,因为理性预期学派的学者认为所有公开的或者精确预期的政策干预都会失败,政府不会这样来影响经济,即使它打算这样做(Michael P·Niemira 1994)。 1. Michael P·Niemira , Philip A·Klein著,邱东等译,《金融与经济周期预测》,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1998,P52; 2胡永刚,《当代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03,P244;

经济周期理论

CH 10 经济周期理论 一、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回顾 1.太阳黑子理论:杰文斯(英)

2.雨量说:亨利·穆尔(美国) 3.政治周期说:卡莱斯基(波)政治力量的对比、竞选周期等 4.创新理论:熊彼特(奥) 1939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和分析,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资本主义就是这种“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即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熊彼特提出了经济周期运动的理论。 熊彼特认为分析经济周期可分为“纯模式”或“二阶段模式”分析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步骤,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的分析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 在“纯模式”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新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价值差额)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预测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预测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预测 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由前几年的7%以上至8%以下,回升到8.3%,从而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周期可从2000年算起。2003年、2004年、2005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均为9.5%。2005年全年,预计为9%或略高。这样,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了三年9%~9.5%的适度高位平稳增长,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 我们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是:中国经济正按宏观调控的预期目的运行。预期目的就是:适当地控速降温,使经济保持既较快又平稳的运行。进一步具体地说,中国经济正由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的局部过热和在适度增长区间(8%~10%)的上线区域运行(9.6%~9.9%),正在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9%左右)平稳地、合理地回归。从季度数据看,2003年第1季度到2004年第2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9%、6.7%、9.6%、9.9%、9.8%和9.6%。除去2003年第2季度抗击“非典”时为6.7%之外,其余均在9.6%~9.9% 之间,这是在适度增长区间(8%~10%)的上线区域运行。而2004年第3季度到2005年第2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1%、9.5%、9.4%和9.5%,这是在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9%左右)平稳地、合理地回归。 二对未来经济周期波动分析的理论起点 克服经济的大幅起落,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是人们一

直所盼望的。那么,在未来5~8年的中期内,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将会出现什么新特点呢?根据我们的研究,总的看法是:未来5~8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有可能出现两个新特点:一是在波动的位势上,有可能实现持续多年的适度高位运行,潜在经济增长率将在9%左右;二是在波动的幅度上,有可能实现进一步的平滑化,使经济波动保持在8%~10%的适度增长区间内。以上两个特点之所以说是“有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客观因素,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是因为未来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还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而要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 为展开分析未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我们先确立分析的理论起点。 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在商品经济中,卖与买的脱节“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在马克思所说“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中,具有物质性和本源性的,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把“经济周期”称为“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他指出:“现代工业这种独特的生活过程,我们在人类过去的任何时代都是看不到的,即使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幼年时期也不可能出现。”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133、694页。马克思分析说,所使用的固定资本的价值量和寿命,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每个特殊的投资部门的产业和产业资本的寿命,会发展为持续多年的寿命,“可以认为,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这个生命周期现在平均为十年。但是这里的问题不在于确定的数字。”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207页。马克思还说:“直到现在,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的解释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的解释 想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分类讨论一下不同的文献。不同的理论对技术、劳动、资本通过什么机制影响经济周期有不同的理解。实证经验证明有些理论可以解释某些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有些理论无法解释某些波动——虽然这些理论都涉及到了资本,劳动和技术手头没有参考文献,细节错误还请各位同仁指出。 对“经济周期”这个术语其实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最早的一批人搞过什么5年短周期,10-20年中周期和50年长周期(具体数字不是很确定,但是大概是这么个意思)的说法,指经济指标真的先上升后下降,做一种周期性变动。我不大了解实证方面有没有发现这一理论的证据,但是现在这一说法慢慢没人提了。现在所说的经济周期(economic cycle,也叫economic fluctuation)指的是短期内变量受外生冲击之后的波动(不一定是周期性波动)。假设经济变量和外生冲击,那么研究经济周期指的就是找到下面的函数 这一函数俗称冲击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IRF)(我利用V AR和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strategy所计算的几个经济变量对利率变化的IRF., data source: U.S. NIPA table 和St. Louis Fed Reserve) 其实这一概念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实已经有这一概念了:一个简单的例子:IS-LM模型的比较静态分析本身就是一个函数组:央行提高利率导致投资下降。在这里,央行提高利率是外生冲击,投资是经济变量y,而下降就是我们想要的。在这里,只取1这个值,即我们不关注的在二期以后的变化。同样,新古典经济学

经济周期理论 学派观点总结 经济波动

第1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是就业通论在经济周期方面的应用,他认为经济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产生的投资波动。 在经济繁荣的后期,由于人们乐观的预期,资本品不断增多,成本利率也有所提高,但易被忽略。当市场幻想破灭时,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流动偏好急剧增强,从而利使率上升,最终使投资的下降更为严重。他主张用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来解释危机,并以此作为从扩张进入紧缩的转折点。 经济周期的第一个时间因素,即决定萧条的持久期的第一个因素:由于使用,消耗和废弃,出现资本膨胀短缺,使资本边际效率提高;经济周期的第二个时间因素,即决定萧条的持久期的第二个因素:在于剩余存货的存储成本,须降价处理剩余存货,压缩产量,直至剩余存货被完全吸收,这相当于负投资。 在衰退期间,存货和流动资本两者的变化趋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衰退初期阶段,存货投资可能增加,并抵消负投资;下一阶段,两者短期内都可能出现负投资;通过最低点,存货可能仍是负投资,部分抵消再投资;最后,复苏时,两者对投资同时起促进作用。 一段时间后,资本,剩余存货和流动资本的减少,导致它们的稀缺性明显恢复,因而资本边际效率提高。萧条期间,出于交易动机使货币数量减少,利率下降,从而导致成本下降,促进投资增加。由于收入下降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就业乘数大,产量,就业和收入增长快。此后,又进入繁荣阶段,到繁荣后期,当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危机又突然发生,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战后的恢复阶段(二战结束—20世纪50年代初)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最严重的是日本和欧洲各国,战后,首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生活;美国本土不但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且生产力极大增长,战后,将经济转向和平时期的轨道。 战后世界经济虽困难重重,但迅速得到恢复,至1950年,全部恢复战前水平。其原因:1这些国家劳动力素质较高;2美国的扶植政策,实施“马歇尔计划”;3西欧各国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普遍开始国家干预经济。 2高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1973年) 世界经济经过短暂的恢复阶段后,进入长达20多年的高速发展期。世界主要资本国家的经济增长飞速,产业结构也进行深刻调整,农业明显下降,工业保持不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生产力极大提高。 3“滞胀”阶段(1973年——20世纪80年代初) 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生产下降,失业增加”与“物价上涨”同时并存的局面。出现该局面的原因:一是战后国家普遍实施凯恩斯主义,增加政府支出,扩大货币供给量,导致政府赤字扩大,物价上涨;二是中东战争,油价提高,大大提高发达国家生产成本,带动其他商品涨价。 4低通胀,低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这一阶段,西方国家的高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膨胀率逐步下降,但经济增长率仍然保持较低速度,因为发达国家普遍采取压缩政府财政支出,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降低所得税等政策。 5“新经济”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美国经济从开始持续,稳定,较快地复苏和增长,长达十年之久,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政府财政赤字减少,美国GDP增长非常强劲。并被专家认为进入“新经济”时代。但同时期欧洲和日本并没那么好,长期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

名词解释:经济周期理论详解

名词解释: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编辑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表现在图形上叫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更为形象,也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名称。 中文名经济周期外文名Business cycle别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特点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图形表现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目录1研究意义2阶段定义?两阶段法 ?四阶段法 3成因?外因论?内因论 ?综合论 4类型?短周期 ?中周期 ?长周期?建筑周期 ?综合周期 5争论6相关影响1研究意义编辑 经济周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形势,也就是“经济大气候”的变化。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既受其内部条件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一个企业,无力决定它的外部环境,但可以通过内部条件的改善,来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自己的小环境,以增强自身活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作为企业家对经济周期波动必须了解、把握,并能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2阶段定义编辑经济周期阶段定义按照阶段数量划分可分为两阶段法和四 阶段法。 两阶段法 经济

经济周期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和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到10年。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企业生存法则。 四阶段法 将经济周期分为四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经济周期A-B为衰退, B-C为萧条,,C-D为复苏,D-E为繁荣 经济周期的特点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与收缩为标志。 经济衰退(Recession),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而在宏观经济学上通常定义为“在一年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季度出现下跌”。但是这个定义并未被全世界各国广泛接受。比如,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就将经济衰退定义成更为模糊的“大多数经济领域内的经济活动连续几个月出现下滑”。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经济衰退的普遍特征:消费者需求、投资急剧下降;对劳动的需求、产出下降、企业利润急剧下滑、股票价格和利率一般也会下降。 经济萧条指规模广且持续时间长的衰退,其明显特征是需求严重不足,生产相对严重过剩,销售量下降,价格低落,企业盈利水平极低,生产萎缩,出现大量破产倒闭,失业率增大。 3成因编辑外因论 外因论认为,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太阳黑子、战争、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等。 1、太阳黑子理论

第十二章 经济周期理论

第十二章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就是从长期讨论经济波动的理论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概念和类型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循环时而高涨,时而萧条往复出现的一种现象。 1)古典周期,以经济总体水平波动为衡量标准。 2)增长周期,以经济总体水平波动的相对值作为衡量标准。 但一个周期一般都包括四个阶段,当然每个阶段的时间是不同的。

二、经济周期的分类 按经济波动的时间周期划分: 1、朱格拉中周期 2、基钦短周期 3、库兹涅茨中长周期 4、康德拉杰夫长周期 三、经济周期的原因 1、纯货币理论 货币流动是是经济波动的唯一原因,避免经济波动的前提条件是保持货币的稳定。 2、投资过度论 从投资的角度分析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 ①货币投资过度②非货币投资过度 3、消费不足论 消费不足二储蓄的过度引起经济波动 4、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第一、从经济体制内部寻找危机的根源 第二、经济波动的原因由有效需求的变动引起 第三、经济的繁荣和萧条有明显的规律性,持续的时间与固定资本的寿命有关。 第四、经济转型拐点突然 5、外生冲击理论

外部的冲击引起的经济波动,冲击大致可分三类:供给的冲击;政策的冲击;私人需求的冲击。 1)随机经济周期论 2)政治周期论 3)货币周期论 4)实际经济周期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将经济波动的根源归结为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实际因素。实际冲击包括消费偏好和政府支出政策的改变等。 大都认为:经济周期变动是由总需求变动引起的,总需求的增加使经济繁荣。总需求的减少直接导致经济衰退或萧条。

第二节 乘数——加速数模型 把乘数和加速数结合起来,说明经济波动的内部机制 一、 加速原理 投资的波动大于收入的波动 即为加速数 <v v Y k Y K v Y v k Y K v t t 1 ??= =?=????= 二、乘数——加速数模型 ) (1 1 ---+=+=++=t t t t t t t t t C C v I I cY a C G I C Y 将上式合并: t t t t G I C vY c Y v c Y +++?-+=--0021)1( 三、经济波动的上限与下限 希克斯提出的经济波动区间理论

西方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及其进展

第4期(总第28期) 2003年7月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l of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umber4(General S erial No 28) July,2003 西方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及其进展 杜两省,刘 勇,王 悦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摘 要:近年来,宏观经济领域中的政治经济问题在西方迅速兴起;相应地,政治经济周期理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全面系统介绍了西方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起源、理论进展,重点介绍了几个模型。最后指出了最近的一些研究方向以及在政策方面的含义。 关键词:政治性经济周期;理性模型;非理性模型;机会主义模型;党派模型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096(2003)04 0003 04 一、政治性经济周理论根源及概述 宏观经济变量周期性波动称为经济周期。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必须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较大范围的干预,而且这是 避免其现有经济形式整体破产的唯一可行手段。这种理想建立的前提是政府确实希望经济是稳定的。但是,卡莱茨基(1943)利用一个模型表明,一个党派政府很可能用政治手段有意来制造经济衰退,从而降低工人讨价还价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只有在持续的充分就业中才可以得到。这是最早的关于政治性经济周期的文献。随后,阿克曼(1947)指出,选举周期影响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这些观点与传统凯恩斯主义都是相反的。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对政治行为的分析和经济行为的分析应该是一样的。就象消费者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一样,政治家目标是再次当选最大化。因此,应该将政府行为视为经济系统中的内生变量。在西方国家,经济状况通过影响投票取向会影响选举结果。为了保证当选,政治家就会操纵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宏观经济,进而形成一定经济周期。党派意识形态也会影响经济波动。为了获得政党支持或选民的支持,政治家可能会操纵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经济运行结果来为其核心选民谋福利,这样经济就会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这些思想构成了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基础。 从7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起来的关于政治经济周期的理论文献来看,主要有四种方法:诺德豪斯(1975)政治性经济周期的机会主义模型和希布斯(1977)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周期模型,为政治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称之为非理性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在80年代中期,受新古典理论的影响,政治性经济周期的研究又得到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模型中加入理性经济主体和理性投票人假设,主要代表是罗戈夫和赛伯特(1988)理性机会主义模型和阿莱西纳(1987)理性党派模型。以此为契机,结合博弈理论和信息经济学最近发展,政治性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政治经济研究方面的不再局限于政治性经济周期领域,这直接导致了宏观经济中的政治经济学这样一门新学科的诞生。 二、非理性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 尽管在70年代以前,众多经济学家已经对政治性经济周期进行了描述,诺德豪斯(1975)最早给出了政治性经济周期模型。根据政策选择的不同动机,非理性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方法主要分为两类:赢得选举胜利的意愿是政策及其预期效应决定因素的模型为机会主义政治性经济周期模型;而强调政治家所属政党意识形态纲领为决定因素的模型称为党派信徒政治性经济周期模型。 1 诺德豪斯机会主义模型 机会主义政治性经济周期模型有很多形式,经典的当首推诺德豪斯(1975)。机会主义意味着,决策者本身对通货膨胀和失业并没有什么偏爱。它的研究基础可以归纳为两个前提条件:选 收稿日期:2003 03 15 作者简介:杜两省(1958-),男,山东菏泽人,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和投资理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