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暴力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暴力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暴力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暴力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暴力

摘要:由于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成为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同时伴随着网络暴力的发生,使网络暴力作为一个新事物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由于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缺失、公民言论自由表达制度的缺失、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以及网名法律意识淡薄,使得网络暴力事件屡禁不止,因此必须采取继续加强监管网络言论自由立法、加强网络服务商的自我管理及明确责任的承担者、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建立网络自律组织、加强网民的法律意识等措施才是网络言论自由规范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言论自由;网络暴力的现状;网络暴力的原因;保护言论自由

网络以其虚拟性、互动性、数字化、全球化等特点影响着全世界六十亿人的社会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来没有哪一种事物能够像网络一样在短时间内如此猛烈的冲击我们的生活。因此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言论自由的一个新领域,言论自由的涵义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界限向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延伸了。这就赋予了言论以新的表达方式和自由。但是网络言论自由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以言论自由的同时,却留下了网络暴力的阴影。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最重要的权利,也是民主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一。网络言论自由的缺陷导致了网络暴力的出现,这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相比传统的言论自由来说,应当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

一、“网络暴力”的概述

据专家介绍,“网络暴力”现象进入公众视野,源于2006年2月“高跟鞋虐猫”事件及当年4月的“铜须门”事件。这两个事件引起了网民公愤,在“网络通缉令”的强大攻势下,当事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被“人肉搜索”公开,其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

(一)“网络暴力”的概念

指网名借助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利用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语言文字对某些人进行讨伐与攻击,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讨伐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的行为,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

(二)“网络暴力”的特征

1、利用煽动性的言语,抢占道德的制高点,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

2、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以及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

语言进行群体围攻;

3、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①。

(三)“网络暴力”的现状

①《人民日报》:《网络舆论暴力来势凶猛,如何向它说不》,2007年8月13日

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攻击的对象,无论你是普通百姓,还是家喻户晓的娱乐明星。普通大众的典型案例有“陈易卖身救母”、“虐猫”、“铜须”事件等。对娱乐明星来说有韩国明星崔真实不堪忍受网络留言而自杀事件,陈冠希“艳照门”事件以及最近炒得火热的舒淇遭围攻删微博事件。相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网民采用的方法如出一辙,将当事人的真实身份、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使当事人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从虚拟的网络社区转移到现实生活中,从而打破他们原有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秩序,给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陈易母亲因为不堪网友的舆论重负,停止了继续治疗,最后不治身亡。虐猫女子则用否定自己人格的言辞公开向全体网民道歉。而铜须事件中的女主人公则不得不与原本还深爱的老公离婚②。而对娱乐明星的来说其影响同样不能忽视。网络留言逼死韩星催真实,政府新增“网络侮辱罪”以处罚在网络上散布虚假事实等行为,并加强网络实名制。另外还决定修改程序,对因恶意回帖受到伤害的人予以救助。香港娱乐明星陈冠希的“艳照门”事件轰动了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使涉事的女明星演艺事业全面终止,几乎断送掉了他们的演艺生涯。舒淇因意外卷入骂战致早期艳照被翻出被迫删除一千多条微博,无疑这些人都成为了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有专家研究表明,网络暴民已经严重侵害了他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某网站开展了一项在线调查(3226人参与),问题是:“您认为哪些是网络暴民”的典型特征?”其结果表明主观上有恶意制裁别人的倾向占62.6%,出口成脏的占57.4%。不经过当事人允许就直接公开其隐私的占56.8%,威胁当事人的人身安全的占54.3%,动不动就质疑当事人的道德品质的占48.2%,盲目跟随别人的意见的占44.8%。③“网络暴民”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词,但网络暴民心态,已经让人感到了一股令人恐惧的力量。从原来在论坛里的互相漫骂,到名人博客上的群起而“骂”之,再到著名的铜须事件、虐猫女事件;从漫骂,到人身攻击,再到揭露隐私,甚至直接在现实世界中进行攻击。现在的网络中,到处充斥着这种暴力的因素,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正是如此,才逐渐形成了“网络暴民”这个很有特色的词汇。网络暴民采用污言秽语的信口谩骂或随声吠影的口诛笔伐,使用了破坏性和毁灭性的暴力手段对别人实施攻击,对当事人却造成了精神上的杀伤。

二、“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

(一)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缺失

媒体承担着舆论导向的作用,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媒体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媒体报道中一切能够提高发行量和点击率的信息都能成为媒体传播的内容,如今我们打开电脑不管是官网还是普通网站都充斥着价值导向不良的内容,传扬是一种负面的道德意识,且媒体在不断报道道德沦丧事例时,公众正确的价值观发生动摇,受到冲击,甚至瓦解,在不经意中在一点一点的吞噬我们合理的道德传统,扭曲我们的世界观、人

②赵瑞华:《从CNNIC统计数据解读中国网络暴民现象》,2007年5月15日。

③谢小亮:《六成多网友认同主观恶意是网络暴民首要特征》,《中国青年报》,2006年9月18日。

生观、价值观,甚至逐步取代。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将本来没有什么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炒作,几乎覆盖整个网络媒体行业。网络对事件的报道都是在未核实的情况下加以放大,很难说不是网络媒体的炒作。

(二)公民言论自由表达制度的缺失

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我国公民有言论的自由。同时我国宪法在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规定过于简单,内容不充实,规制也缺乏,如何界定损害的范围,怎样就是损害,让人无从得知。在网络上,发表个人不满时痛斥国家社会是否算得上损害国家利益?在批驳他人时造谣生事是不是损害了他人的合法利益?宪法仅规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但是对于公民享有的言论自由的内容、范围、行使的方式等均未有明确的规定。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对言行的自律程度大大降低。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的状态。所以面对部分网友围攻当事人,他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附和占上风的“暴民领袖”。④基于中国近70%的网民文化程度在大学本科以下这一事实,也使得大量网民只对事物的表面现象有所认识,但并没有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因此他们容易受到表面信息的影响,做出非理性的判断,难于短时间内理清事物背后隐藏着的复杂心理及社会因素,容易受网络群体情绪的影响,从而容易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惩罚他们认定的“坏人”,很难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做出做出全面、客观、理性的判断,从而在众多网民的带动下,就有可能导致“网络暴民现象”的出现⑤。

(三)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

法律的出台赶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旦法律出现了缺位,就会有不法之徒铤而走险,钻法律的空子,为自己争名夺利的同时触犯了他人的合法利益。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一旦虚拟与现实接轨,将现实中的人在网络中讨伐,后果也是真真实实地让人痛心疾首。我国的网络立法,虽然注意到了网络与现行法律的冲突和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立法空白,从而对《著作权法》等法律进行了修订,并针对互联网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和规章,但无疑仍存在着立法规格较低、质量不高的缺点,操作性不强的弊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以及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以法律的形式对网络进行规范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网络言论的众多立法规制根本无法落实到实处,较多的规定在日益发展的网络面前不堪一击。同时法律对公民的隐私保护力度不够,我国刑法中没有规定侵犯个人隐私的条款,所以依据“法无明文规定不定罪”的规定,在我国侵犯隐私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只构成民事侵权,承担一般的民事侵权责任。

(四)网名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网名70%处于本科文化水平,没有接受正规的法学教育,使得掌握的法律知识甚少。而且在当代,我国的法制不够健全,宣传法制的力度不够,这都是造成大众法制观

④刘新传:《探析“网络暴民”的言论侵权:以“猫、铜须事件”为例》,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7年5月25日。

⑤赵瑞华:《从CNNIC统计数据解读中国网络暴民现象》,2007年5月15日。

念淡泊的原因。同时由于我国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司法不公、贪污腐败等社会不公平现象使得公民对我国法律失去了信仰,从而虚拟的网络世界给他们提供了言论自由的平台。公民将各种愤怒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表现出来,这成为了公民解压的窗口。由于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和互动性,使得一呼百应的网络暴力成为可能。

三、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的思考

(一)继续加强监管网络言论自由立法

首先,纵观我国涉及网络言论的法律时,其内容表述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而这些文字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五条、《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第三条、《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第九条、《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等有关言论自由限制的法律法规的表述存在着雷同的现象。⑥因此我国存在对相关法律进行整合的问题,应该在对现有法律进行法律解释的同时,还应该制定关于网络言论自由的综合性的法律法规。

其次,在立法中立法机关应该考虑行使网络言论自由对其他权利行使所产生的影响。对于有意制造社会动荡的人来说,利用网络的便利完全有可能通过网上言论自由的行使危害公共安全。从立法的角度来看,公共安全应该优先于言论自由。能否通过网络来行使知情权不仅意味着政府是否应当开放公务信息的问题,还涉及到政府在多大的权力范围内可以对网络所传播的信息加以法律上的控制。⑦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人格在虚拟化的网络世界中也得到了反映,逐渐生成了所谓的“网络人格”,而“网络通缉令”,“人肉搜索”事件也越来越多,网络人格如何定义,“人肉搜索”事件是否有法律依据、网络犯罪等都成为网络言论自由立法的一部分。同时立法中还应该明确保护和规制网络行为的行政主体,划分受理网络犯罪的法院的管辖权,以及如何确定证据的效力问题。近几年来我国虽已经进行了部分的网络立法,但网络管制立法却难以实施。在网络世界中不仅强调言论自由,而且这种自由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少受到政府行政手段的干预,政府公权力在虚拟的网络资源配置方面远不如在现实世界中那样占有绝对主导优势。“法律试图跟上技术的发展,而结果总是技术走在前头,这几乎是一个永恒的规律。”⑧因此在我国的网络管理中,大多还是由服务商、运营商根据其自由裁量来进行管理,使得网络言论正当性的判断标准十分混乱。法律应该统一标准和对网络言论的正当性法律化。

最后,在立法方面我国还应借鉴其他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像美国等国家用法律限制言论自由所采用的谨慎态就是值得我们学习。针对我国目前的形势,立法应该以保护网络言论自由为主,明确责权,不能为了政府的方便管理就严格对待,使得不能发挥网络的优势,阻碍民主的进程。根据我国得特殊国情,在立法方面既要通过对传统言论自由的法律规范进行解释,还要制定其他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言论自由。同时我们很有必要做一些前瞻性的立法

⑥丁娟:《论网络言论自由权》,安徽:安徽大学,2006年。

⑦赵文广:《论言论自由权的界定与保障》,人大研究,2007年4月。

⑧魏定仁:《宪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工作,加速法制社会的建设,使网络规范化、法制化、兴其利,除其弊。

(二)加强网络服务商的自我管理及明确责任的承担者

针对当前网络技术的不完善的现实,想追究大量匿名的网络言论发布者的责任相当困难。因此,必须加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高网络技术对完善网络言论自由的控制作用。对于隐私权、名誉权、和非法信息、确定匿名发言者等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手段解决,如敏感字符过滤, IP协议中实施真实性原则等方法。但是,提供发布这些言论平台的网络服务商却非常清楚,并且这些服务商有义务保证在自己网站上发布的信息合法、不与社会公共道德相抵触。尤其象各种网络论坛,博客的版主更应当注意及时删除各种违法和不道德的发言。如果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服务商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通过立法来规范网络服务商的责任。德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三)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建立网络自律组织

想完全杜绝网络上不良信息简直是纸上谈兵,这涉及网络立法、网民个人的素质、社会成本、网络监管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无能为力,它可以引导民众的言论,通过教育、培训、说服网民并规范网络语言,以净化网上空间,因势利导,让网络成为服务民生的“福地”。政府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快捷、有效的传播工具,解释、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目的,回应公民对有关政策的疑问和评论。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及时得到了解,尽快和网民进行沟通,解除网民的成见和答复网民对建议的处理。让网民相信政府,更加服从政府对网络的管理,也使得政府的管理更加公开和透明化,从而树立政府的权威。另外政府可以组织相关的全国性行业协会设立网上违法、侵权案件协查机构和自律组织,或许更利于弱势状态下的个体寻求救济。在这方面,英国的管制方式值得我国借鉴,建立一个单一的综合管理机构,不但可以规范网络言论自由,还可以授权给它,引导受害者获得救济。

(四)加强网民的法律意识

互联网本身为立法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平台,使得立法有可能在更加民主、开放的基础上进行。有利于网民学习法律知识和找出法律漏洞,以便完善网络空间的法律规范。通过普及法律知识,让网民能依照法律法规更好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论,受侵害时能为自己找到法律依据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网络言论自由的今天,网络暴力的出现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值得关注的,更是值得研究的,去认真对待的。网络有时是天堂,网络也有时候是地狱。但自主权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如果自己将现实中的艰辛和痛苦在网络中重新演绎,那么我们将会共同失去那值得珍惜的自由之地。只有国家立法、政府积极引导,网络服务商履行自己的职责和自己法律意识的增强,而我们应当用正当的渠道表达诉求,拒绝用“网络暴力”作为发泄的手段,今天你用暴力对待别人,明天你也许就会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网络暴力的产生原因

网络暴力的产生原因 (一)网络媒体的原因 1.网络的匿名、虚拟性等特征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无形中充当了“网络暴力”的“保护伞”,为网络暴力的形成提供了温床。 在网络传播中,人们所处的传播情景是虚拟的,网民是以匿名的身份发表言论,他们是“无名的大多数”,现实生活中本该遵守的规范和约束在网络传播中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网民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风险趋近于零。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就会大大降低,他们很容易突破道德底线而情绪化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时,很多网民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对当事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显示出不满与愤怒,当附和的人越来越多达到一定程度时,网络暴力事件便由此产生。 2.“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形成的内在原因 “人肉搜索”在发挥积极的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也逐步暴露出侵犯隐私权、影响当事人正常学习生活的弊病,它利用人问人、人寻人的人际传播模式,不断地更新当事人的信息,为网络舆论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新鲜材料,促使网络舆论一浪高过一浪,使得事态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局面,最终导致网络暴力的形成。 (二)网民的原因 1.网民的年轻化及从众心理使得网络言论带有更多的情绪化和盲目性的特点,容易失去理性。 我国网民中10~29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为66.7%,且网民中初、高中学历者所占的比重达到了67.4%。网民的年轻化使得他们容易冲动、激怒,而且年龄也决定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对事物认识的深度。从众心理又使大多数网民丧失了自己的理性判断,多数网民对网络上的言论采取盲从的态度,这样一来,很快就形成一种滚雪球效应,当某些“意见领袖”的声音成为主流意见并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时,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 2.网民的自我表达及狂欢心理使其易于宣泄恶搞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舆论表达的崭新渠道,在网络传播中没有身份、等级的差别,普通民众获得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拥有的话语权、表达权,他们把对现状的不满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尽情地宣泄排解,很容易出现一些极端言论,从而形成网络暴力。另一方面,网络传媒又具有强大的消费娱乐导向,网民极易从大量的信息中追求感官刺激,缺乏深刻思考,网络逐渐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秀场,大众以娱乐的逻辑解读生活,以玩笑的方式进行社会互动,他们追求“突破尺度”的开放,由于缺乏自我节制,容易忽视当事人的感受而一味追求娱乐的快感,极易挑战道德底线,冲破法律禁区。 (三)外界管理的原因 1.网络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由于网络的参与主体“网络人”在现实和虚拟社会都存在,其具有的现实和虚拟的双重身份使得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而网络传播中的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使网络法律在制定和实施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助长了某些网民“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致使互联网信息发布者滥用自由表达权。截至目前,我国颁行的网络法规共有数十部,但这些法规无论是从效力等级还是可操作性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网络“把关人”的相对缺失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从传统的单向、被动的线性传播中解脱出来,对“把关人”的特权形成了颠覆性的冲击,随着传播权利的广泛分布,原有的信息→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的分层传播关系正在改变,昔日的“把关人”不再拥有传播话语的霸权,“把关人”失去了其存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暴力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暴力 摘要:由于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成为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同时伴随着网络暴力的发生,使网络暴力作为一个新事物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由于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缺失、公民言论自由表达制度的缺失、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以及网名法律意识淡薄,使得网络暴力事件屡禁不止,因此必须采取继续加强监管网络言论自由立法、加强网络服务商的自我管理及明确责任的承担者、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建立网络自律组织、加强网民的法律意识等措施才是网络言论自由规范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言论自由;网络暴力的现状;网络暴力的原因;保护言论自由 网络以其虚拟性、互动性、数字化、全球化等特点影响着全世界六十亿人的社会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来没有哪一种事物能够像网络一样在短时间内如此猛烈的冲击我们的生活。因此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言论自由的一个新领域,言论自由的涵义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界限向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延伸了。这就赋予了言论以新的表达方式和自由。但是网络言论自由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以言论自由的同时,却留下了网络暴力的阴影。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最重要的权利,也是民主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一。网络言论自由的缺陷导致了网络暴力的出现,这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相比传统的言论自由来说,应当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 一、“网络暴力”的概述 据专家介绍,“网络暴力”现象进入公众视野,源于2006年2月“高跟鞋虐猫”事件及当年4月的“铜须门”事件。这两个事件引起了网民公愤,在“网络通缉令”的强大攻势下,当事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被“人肉搜索”公开,其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 (一)“网络暴力”的概念 指网名借助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利用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语言文字对某些人进行讨伐与攻击,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讨伐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的行为,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 (二)“网络暴力”的特征 1、利用煽动性的言语,抢占道德的制高点,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 2、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以及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 语言进行群体围攻; 3、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①。 (三)“网络暴力”的现状 ①《人民日报》:《网络舆论暴力来势凶猛,如何向它说不》,2007年8月13日

浅析网络暴力中的自媒体行为

浅析网络暴力中的自媒体行为 【摘要】新技术为媒体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但同时网络暴力也随之在这个空间的角落滋长。在网络暴力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自媒体与网络暴力事件相互作用,在一个不断循环的信息传播模式中,自媒体以议程设置、舆论引导等方式对网络暴力事件造成了重要影响。自媒体行为在传播上更迅速,影响范围更大,且管理更不容易。因此,根据自媒体行为的特征,应对网络暴力不仅要加强网络环境管理,制定与信息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更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媒体构成群体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网络暴力自媒体行为分析 当前,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逐渐崛起,媒体结构不断变化,这为媒体的发展创造了新的舆论空间,但同时,网络暴力也随之在这个空间滋长。所谓网络暴力,就是指“网民对未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和当事人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受损;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言论和行动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自媒体是以论坛、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个人媒体的统称。在日益发达的自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滋长无论是对当事人还是众多不明

真相的网民,甚至整个网络环境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网络暴力中,自媒体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是推波助澜?还是追踪事实真相?自媒体在网络暴力中的行为模式具有怎样的 规律性?这些行为背后的成因又有哪些?本文对网络暴力 中自媒体行为加以探究,分析自媒体行为的背后成因,找寻应对网络暴力的对策。 一、网络暴力中自媒体的行为模式 1、自媒体行为引发网络暴力 自媒体时代,拉斯韦尔公式依旧是研究媒体传播的核心框架。根据“5W”模式,我们可以将自媒体和网络暴力分别归于传播者和效果两个要素。自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在“5W”模式中充当了“传播者”要素,而网络暴力自然就成为传播者传播信息之后产生的“效果”要素。 回顾“我爸是李刚”事件,一开始“李刚事件”被网络自媒体定性为富二代嚣张跋扈撞死人不知悔改抬出父亲。这一议程设置的前提是将舆论导向为底层百姓与富有阶层的 对立,使这一恶性交通肇事事件进入了贫富对立的视野,从而趋向形成公众事件。在这一议程设置中,网友们被引导去关注贫富对立,去关注性格恶劣的富二代,而忽略了不论贫富都有正负两面性。同一件事,不同的叙述方法,造成的效果相差很大。说到底,李启铭不过是一个犯了错不懂事的孩子,可“我爸是李刚”却让强大的网络力量给予了嚣张的定

浅析俄罗斯的网络语言

浅析俄罗斯的网络语言 作者:路阳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1期 [摘要]интернет是20世纪对人类进步影响最大的科学贡献之一,它带来了信息传播的革命,使人类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变革。根据语言和社会共变的原理,互联网在渗透俄罗斯人民生活各个角落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俄语的变化和发展。网络语言(интернет язык)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引起了俄罗斯社会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对俄罗斯网络语言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俄罗斯文化,最大限度地避免交流障碍。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74-02 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语言(интернет язык)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受到了俄罗斯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俄罗斯网络语言最早出现在名为ЖЖ的互联网博客网站(блог платформа)上。ЖЖ—Живой Журнал, сайт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19238493.html, ,система дневников пользователей。起初人们在撰写网络日志(онлайновые дневники)。互联网这个自由、开放、包罗万象的虚拟世界,给了每个人张扬个性、充分释放自我的独立空间。网民年龄大都偏低,他们具有极强的反传统意识,不愿接受传统语言语法、语义的束缚,他们急需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语言,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提到一个人:Дмитрий Соколовский。这位绰号Удав的普通电气技师因对网络语言发展的突出贡献为广大网民所熟知。2000年开始,他先后建立了www.fuck.ru、www.udaff.ru等网站。Дмитрий Соколовский和所有热爱网络的网民们称自己为падонки(网虫,本意为―蛀虫‖),他们在这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中随心所欲——搜集各种另类的文章和图片,改编改造俄语词汇,彻底颠覆了传统俄语的表达和书写方式。他们的语言随性潇洒,快速便捷,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因而很快被广大网民所接受和推崇。 俄罗斯的网络语言具有术语化、口语化、俚语话、自由化、简约化、字符化等一系列特点,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一、术语化 网络语言传播的手段是独特的,它依赖计算机网络技术,因而离不开技术专用语。 计算机组件的:如диск磁盘,материнскаяплата主板;звуковая карта声卡;видео карта и ускоритель显卡和图形加速卡,мышь鼠标,Графика显卡。 计算机外围产品的:如принтер打印机,мультимедиа多媒体,Видеоигры电子游戏, Цифровые фотоаппараты数码相机。

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观察与批评 7 青年记者·2011年1月中 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 王欢 胡宝荣 网 络暴力已成为当前网络传播中的重要现象之一,它不可避免地给 当事人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而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只有认真分析其成因,主动防范、积极疏导,才能逐步减少直至杜绝“网络暴力”,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 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 (一)网络媒体的原因 1.网络的匿名、虚拟性等特征为网络暴力的形成提供了温床 在网络传播中,人们所处的传播情景是虚拟的,网民是以匿名的身份发表言论,他们是“无名的大多数”,现实生活中本该遵守的规范和约束在网络传播中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网民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风险趋近于零。①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就会大大降低,他们很容易突破道德底线而情绪化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时,很多网民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对当事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显示出不满与愤怒,当附和的人越来越多达到一定程度时,网络暴力事件便由此产生。 2.“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形成的内在原因 “人肉搜索”在发挥积极的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也逐步暴露出侵犯隐私权、影响当事人正常学习生活的弊病,它利用人问人、人寻人的人际传播模式,不断地更新当事人的信息,为网络舆论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新鲜材料,促使网络舆论一浪高过一浪,使得事态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局面,最终导致网络暴力的形成。② (二)网民的原因 1.网民的年轻化及从众心理使其容 易失去理性 我国网民中10~29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为66.7%,且网民中初、高中学历者所占的比重达到了67.4%。③网民的年轻化使得他们容易冲动、激怒,而且年龄也决定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对事物认识的深度。从众心理又使大多数网民丧失了自己的理性判断, 多数网民对网络上的言论采取盲从的态度,这样一来,很快就形成一种滚雪球效应,当某些“意见领袖”的声音成为主流意见并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时,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 2.网民的自我表达及狂欢心理使其易于宣泄恶搞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舆论表达的崭新渠道,在网络传播中没有身份、等级的差别,普通民众获得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拥有的话语权、表达权,他们把对现状的不满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尽情地宣泄排解,很容易出现一些极端言论,从而形成网络暴力。另一方面,网络传媒又具有强大的消费娱乐导向,网民极易从大量的信息中追求感官刺激,缺乏深刻思考,网络逐渐成为 了一个巨大的秀场,大众以娱乐的逻辑解读生活,以玩笑的方式进行社会互动,他们追求“突破尺度”的开放,由于缺乏自我节制,容易忽视当事人的感受而一味追求娱乐的快感,极易挑战道德底线,冲破法律禁区。④ (三)外界管理的原因1.网络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由于网络的参与主体“网络人”在现实和虚拟社会都存在,其具有的现实和虚拟的双重身份使得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而网络传播中的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使网络法律在制定和实施上都存在一定的困 难,也助长了某些网民“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致使互联网信息发布者滥用自由表达权。截至目前,我国颁行的网络法规共有数十部,但这些法规无论是从效力等级还是可操作性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网络“把关人”的相对缺失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从传统的单向、被动的线性传播中解脱出来,对“把关人”的特权形成了颠覆性的冲击,随着传播权利的广泛分布,原有的信息→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的分层传播关系正在改变,昔日的“把关人”不再拥有传播话语的霸权,“把关人”失去了其存在的技术基础、受众基础,把关的任务便落到了网络中形形色色的传播媒介身上,原有“职业把关人”的把关难度进一步加大。 网络暴力的应对措施 (一)加快网络立法建设,加强网络技术管理 目前,我国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明显还不够完善,亟需制定一套成熟的法律法规,以实现对网络开放性的法律

思想论文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 【摘要】在信息技术越发普及的当下,也出现了许多“键盘侠”,他们凭着网络的复杂性和匿名性对他人进行随意地攻击诽谤,给他人的心理精神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引发了许多严重的后果,究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如何去预防或者面对它,成为了重中之重。 【关键词】:网络暴力预防影响心态监管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伤害与诬蔑。这些恶语相向的言论、图片、视频的发表者,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这些语言、文字、图片、视频都具有恶毒、尖酸刻薄、残忍凶暴等基本特点,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伤害行为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 (一)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 (二)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 (三)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三.网络暴力的危害 (一)对他人 网络暴力现在屡见不鲜,著名的乔任梁事件,2016年9月16日18时21分,艺人乔任梁在上海桃浦地区祁顺路某住宅楼内自杀身亡。9月17日,其经纪人左女士通过媒体表示,乔任梁之前就患有严重抑郁症,长期的失眠一直困扰着他,尤其是去年有几个阶段,有些传言和诽谤,对他造成很大的困扰,加重了病情。 乔任梁的离世虽然不能说是网络暴力直接导致的,但是网络暴力无疑是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乔任梁尸骨未寒之时,网络上就对其好友陈乔恩以及其合作过的明星徐璐进行道德谴责,只因为她们未在乔任梁去世的第一时间在社交平台上追悼。网络的普及,原本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们的交流和沟通,但是总是有那么多脑残网友以自己的善恶评判打着道德至上的旗帜胡乱评论一些原本自己不知情的人和事,从而使部分人陷入舆论漩涡,难以自拔。除了乔任梁,娱乐圈还有已故明星张国荣和英国世纪平民王妃戴安娜,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因网络暴力而离世。打开娱乐方面的新闻,许多对明星的不实报道真是让人啼笑皆非,明星也是人,网络暴力的恶意中伤对他们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伤害?

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年级 : 高一 班级 : 500班 组员 : 刘悦 秦宇 刘心怡 刘栋 赵丽媛 颜株伟 吴超 陈雄海 刘吕嘉 谭文彬 网络暴语言力的影响

亲爱的朋友: 您好!近年来,随着网络语言暴力的不断升温,网络安全及网络犯罪文体引起了更多政府机构和人群的重视,非常感谢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您提供的宝贵信息与观点将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极大帮助,谢谢! Q1:你的性别是 ○男 ○女 Q2:你的年龄是 ○0-15 ○16-25 ○26-35 ○36-45 ○45以上 Q3:你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在 ○0-1小时 ○2-5小时 ○5-7小时 ○7小时以上 Q4:您上网主要的目的是:(请选择最主要的1~3项,不要超过3项)* □互联网基础应用(使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 □浏览新闻、博客/个人空间;更新博客/个人空间 □数字娱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 □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网上支付) □网络社区(论坛访问及发帖) □其它(网上银行、网上炒股/基金、网络求职、网络教育等) Q5:你认为当前的网络环境如何? ○很好 ○较好 ○较差 ○很差 Q6:你是否有过遭受(见过)网络暴力的经历 ○没有 ○有但很少 ○经常 Q7:当你遭受网络暴力时,你会采取哪种手段回击? ○直接掀起网络骂战 ○以法律手段解决 ○现实中实施报复 ○不以理会 Q8:你认为网络暴力集中于那些群体? ○宅男宅女 ○追星族 ○学生

○白领(有稳定工作的成年人) Q9:你认为网络暴力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哪个文化程度群体 ○未完成义务教育者 ○高中生 ○大学生 ○高知识分子 Q10:你认为以下哪种原因造成网络暴力?多选 □身份匿名性 □群体娱乐性 □商业性炒作 □正义心理(社会不公) □网民素质问题 □法制精神文明滞后 Q11:当您得知您参与的某次网络暴力行为对他人现实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您觉得○非常解恨,他(她)这是罪有应得 ○内疚 ○跟我无关,别人干的 Q12:你对“人肉搜索”持什么态度? ○需要正确引导 ○强烈要求禁止 ○恐怖,怕被搜到 ○易引起网络暴力 ○无条件支持 ○说不清 Q13: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你认为哪种手段较好维护网络秩序?多选 □政府颁布网络法律 □靠个人自觉 □存在及合理,不干涉 □举办文明网络活动宣传 Q14:对于网络语言暴力,你有什么看法? Q15:你认为应怎样避免网络语言暴力?

网络暴力的危害 (2)

. ;. 现在网络暴力方面的问题是很多人关注的,有些人对于这种现象是不以为然的,但是有些人认为网络暴力的危害 是非常大的,但是叫他说出来一时半会又说不出来,那么网络暴力的危害有哪些?华律小编为您总结了相关知识,供您参考,希望下文中的知识可以帮助到您。 1、网络暴力混淆真假 真真假假的世界,尤其是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社会,真假原本就难以辨识,而在网络暴力事件的不断冲击下,原本难以辨识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变得更加难以区分。通常,对真理的曲解并不在于信息源本身,而在于真理在传播的过程中被歪曲混淆,网络暴力事件,往往是真理被曲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混淆了对与错,真假难辨。 2、网络暴力侵犯当事人权益 网络暴力中,参与者非理性的群体攻击侵犯了网络暴力事件当事人,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了伤害,并直接侵扰了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尤其人肉搜索风靡开始,网民已不再局限于在网络上通过语言文字或图像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攻击讨伐,通过人肉搜索手段直接从网络虚拟社会渗透到现实社会,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进行骚扰。网络暴力事件中,受害人有名有姓,却找不到具体的实施伤害的人,正因为如此,参与的网民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肆意而为。网络集体暴力中,网民很少考虑到当事人的心理。而当事人因网络暴力事件,所受的惩罚完全非等量惩罚。当事人需要道德谴责,需要法律制裁,但绝对不需要披着道德外衣打着正义旗帜的暴力去解决。 3、网络暴力影响网民的道德价值观 除了直接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外,网络暴力行为的频繁发生,会影响网民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人类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美好和谐社会得以构建的保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就学校食堂旳例子来说,每到吃饭时会很拥挤,楼梯中总是人头攒动,但是却乱中又井然有序,就是价值观念在发生作用。交通规则的道理相同,在交通规则还未制定、红绿灯都还不存在的世界,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也会互相相让,以使每一个通行的人能快点到达目的地。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影响了个体的价值观,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 网络暴力冲击人自身的防卫系统,原本符合社会伦理、符合道德意识的价值观在网络暴力的冲击下会被扭曲。原本提倡的辩证法在网络暴力事 4、网络暴力阻碍和谐社会构建 网络暴力事件加速个人信息的泄漏,引发社会恐慌,阻碍和谐社会的进程。2012年4月半月谈对公民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权进行了网络调查,参与人数4142人。其中对于个人信息是否泄漏的调查数据显示:30%的人多次遭遇信息泄漏状况,40%的人偶尔有信息泄漏的状况,仅15%的人极少遭遇此情况,且15%的人对自己信息是否泄漏尚不清楚。由此可见,至少70%以上的人遭遇过不同程度的个人信息泄漏状况,个人信息安全关系到个体的切身利益,个人信息遭到侵犯,使得当事人缺乏安全感,容易引发不安情绪。

“网络暴力”的现状、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19238493.html, “网络暴力”的现状、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作者:吴永芝陈朝领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年第09期 该文分析了“网络暴力”的现状及其成因,认为网络的匿名性、自由度高、群功能是产生网络暴力的温床;网络媒体追求点击率是产生网络暴力的推手;网络法制不健全和监管缺失是产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社会转型中风险的无序释放是催生网络暴力的现实动因。对此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网络管理制度;适当地实行网络实名制;网络媒体和网民都应加强自律,改善网络整体环境等对策。 近几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有关“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的讨论也逐年升级。从残忍的“虐猫事件”到妻子出轨的“铜须门”事件,从“史上最恶毒后妈”事件到背叛妻子致使妻子跳楼的“王菲事件”,从“艳照门”事件到最近“舒淇退出微博”中,我们可以领教到“网络暴力”的巨大能量。“网络暴力”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还给当事人造成了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伤害,必须引起网民,乃至全社会,尤其是网络监管部门的重视。“网络暴力”是一些网民在表达自我言论时,因忽视自身社会责任而伤及他人,是一种网络表达自由化的表现。据此,有学者将“网络暴力”作如下界定:一定规模的有组织或者临时组合的网民,在“道德、正义”等“正当性”的支撑下,利用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的群体性的、非理性的、大规模的、持续性的舆论攻击,以造成对被攻击对象人身、名誉、财产等权益损害的行为。可见,关于“网络暴力”的概念还需要继续探究。 “网络暴力”的现状 在网络时代,上网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知识爆炸、语言创新、思想互动、观念更新,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信息传播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们的公共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从近几年来发生的“史上最毒后妈”事件、“铜须门”事件、“艳照门”事件、“房叔”事件等,可以看出在网络上赤裸裸地揭露他人隐私成风,导致了一场场激烈的“口水战”、“人肉搜索战”。网络正在成为一种难以限制的发表舆论的手段,其盲目性、偏激性、非理性等引发的一系列危害,已经昭然若揭。网络暴力愈演愈烈,网络的公信力和舆论监管受到严峻的考验,对我国的道德底线、法律权威也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网络暴力”的成因 网络的复合传播方式为其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网络与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互动性、平台性特点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编辑、记者,也就意味着大众也可以利用网络发布不良信息、进行暴力侵害。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让网民能更加轻而易举的了解网络信息,如今的网络已不紧紧是文字信息了,更多的图片和视频进入网络世界。“舒淇艳照”如果没有赤裸

评析网络暴力

评析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约束、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 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要担当起维护网络文明与道德的使命。 一、表现形式 (1)以文字语言为形式的网络暴力 现实生活中人在生气、烦闷、情绪不定时,想要通过语言暴力宣泄是很正常的,而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会受到道德伦理的约束,或多或少的抑制了这样一种宣泄的产生。网络社会是虚拟的社会,在网络上却比现实更容易爆粗,通过文字的方式发生语言暴力。文字语言暴力这种形式在如今人流量大的网站随处可见,如天涯论坛、百度贴吧、微博、腾讯新闻评论等。任何一个网络暴力事件,不难发现,其中文字语言暴力必定不会少,粗俗、恶毒的攻击性语言推动了网络暴力的扩散,也增加了网络暴力的危害。 (2)以图画信息为形式的网络暴力 图画信息暴力在网络暴力事件中也并不鲜见。我国发生过很多例子,

例如篡改他人传上网络的照片,通过照片的篡改进行侮辱、诽谤、攻击等。韩国网络发达,因特网宽带连接居世界第一,但是也并未发展成一个成熟的网络社会,网络暴力问题此起彼伏,比较早的例子是2006年一名22岁的韩国女学生的照片出现在一家图片共享网站时,脸部被人涂改的面目全非,朋友在看到照片后,接二连三的给她打电话确认情况。网络中,目前也存在许多图画信息暴力的情况,惊恐的图片恐吓他人,通过Photoshop技术恶搞、损毁他人照片,以此攻击他人,这是一种图片信息暴力,通过图片的形式实施网络暴力。 二、“网络暴力”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一,网络媒体的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无形中充当了“网络暴力”的“保护伞”。 网络媒体具有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这一方面使得网民可以更为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但另一方面,网民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几乎无须负责,这就大大降低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下,尤其是在一些煽动性言语的误导下,很多网民往往会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继而盲目地对事件作出是非判断和道德评价,并以过激的言论和侮辱性的语言对当事人进行“声讨”和人身攻击,而这又会吸引更多的网民加入其中,网络暴力事件也由此产生。在众多的网络暴力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网络的

浅析近五年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语言特征

浅析近五年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语言特征[摘要]网络语言暴力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问题,基于人们对网络的广泛使用和对各种事件的关注而产生,本文从冲突论的视角分析了网民个体进行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并分析了网络语言暴力的功能,同时提出了建议及设想。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冲突功能网络实名制 [中图分类号]C915 今天,许多人都已离不开网络,甚至有一些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络上度过。网络给我们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信息,并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言论空间。然而随之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即网络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是指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受侵犯和损害。语言暴力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精神伤害。而网络语言暴力是指:一个帖子或报道,描述一件大众感兴趣的,或能激发社会内在情绪的事情,被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传播平台演化成全民关注的公众事件,对当事人或组织造成不应有的压力,而且会影响事件的进程或司法判断,导致大大超过所犯错误的惩罚(张朝阳)。 网络语言暴力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是发言人的身份有匿名性,并且很难对发言者所说的话去追究责任。对于这一点,也许有人会提出,现在由于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完全的匿名性已经不存在了。然而笔者认为,虽然现在在网上也存在着人肉搜索的情况,但是这只是针对个别人而言,对于其他大多数普通网民来说,是不会被别人进行大规模地人肉搜索的。因此,说那些发表

暴力性语言的小网民是匿名的且无法追究其责任是说得通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毫无顾忌地发表着粗俗暴力的语言。 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性质和成因,张朝阳说:“施暴者不是某个人,而是集体的无意识行为,是记者或发帖者对后果的无意识,是网站编辑为制作吸引 人气的内容的转载行动,是大众易于相信的惯性。”张朝阳只承认网络语言暴力的无意识性。 但笔者认为,除了这种集体的无意识行为,网络语言暴力更是一种有意 识的行为。试用社会学经典理论来分析网络语言暴力: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性质 (一)现实性冲突 是针对某一个人(名人)或某一件事所进行的网络语言暴力,因为某人或某事引起了一些人的强烈不满,因此在网络这自由的平台上发表他们的看法,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过激的言论。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推动事情的解决。等到事件平息并达到多数人满意的效果时,这些网络语言暴力就会消失。 (二)非现实性冲突 1.不可否认,现如今存在着一些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人,他们对社会强烈不满,因此在他们浏览网页的时候,当看到他们不满的事情,都会忍不住要去骂一骂,以解心头之恨,并无具体的针对性。这些人有的可能伴有生活中的暴力或者自杀的倾向,需要心理的冶疗。 2.有些人是为了发泄情绪的需要,把在网上骂人做为一种自我放松的活动。他们可能是工作太累,人际关系出现了紧张,于是通过在网上骂人这种方

从社会学的角度浅谈网络暴力的成因

从社会学的角度浅谈网络暴力的成因 所谓网络暴力,指的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伤害与诬蔑。这些恶语相向的言论、图片、视频的发表者,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这些语言、文字、图片、视频都具有恶毒、尖酸刻薄、残忍凶暴等基本特点,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伤害行为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网络暴力的形成,除了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带来的的舆论可超越时间与空间而自由发展,更有社会机制自身的特殊性和社会运行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故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浅谈网络暴力的成因。 一、虚拟社区的形成 当前,信息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可逆转之势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达到2.53亿人,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位。 由于互联网实现了跨时空的人机互动,人们在互联网上通过交流形成了具有共同价值观、共同归属感的群体,因此,强调具有“精神共同体”属性的“虚拟社区”便逐渐凸显出来。而由于虚拟社区的交往具有超时空性,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以及人际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使得虚拟社区内的言论无法得到细致的监管。由于互联网是“意见自由市场”,所以当虚拟社区内的言论超出对一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时,整体价值观就会发生扭曲,在群体的作用下愈演愈烈,便会造成大范围的舆论重压,对当事人的精神状态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互动论的影响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互动类型主要有合作、竞争、冲突、强制、顺从。目前,我国还处于一个相对复杂的转型期,经济上的贫富悬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失调,文化上的互相碰撞,全球化带来的剧烈震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竞争、冲突和顺应都使得舆论变得多元。而社会转型又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故而网络暴力的出现是社会转型下利益冲突带来的的社会互动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网民在发表言论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利益冲突的影响,从而变得尖锐刻薄。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也容易因为舆论的多元、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加剧冲突。当这种冲突愈演愈烈时,整个网络的舆论环境就会变得乌烟瘴气,但社会也在完成一步一步的悄悄的转型。 三、越轨行为的发生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论文摘要:随着网民数量的与日激增,网络空间已成为了新词语诞生的重要领域,这种新词语被称之为网络语言。简洁方便的网络语言,备受人们的关注。它们不仅仅具有关注热点、神秘搞怪、传播速度之快等特点,还具有社会批判、社会传播等“隐形”特点。然而,网络语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否会冲击到我们的传统语言文化,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以分析近几年的流行语为基础,简单谈论一下网络流行语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怎么样面对流行语的“两面性”,怎么去规范。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现象两面性正视规范

当今社会,随着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已经开始深入千家万户,而“网络语言”作为人们在网络时空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以生动风趣和个性化强的优势,如雨后春笋般进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日益改变着人们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我:这段时间的天气,真的是7456! 好友:94撒!” 这是我和好友在网络上聊天的一段对话,但是这两句简单话语对于在网络用语接触甚少者未免会一头雾水。漫天飞舞的网络新词,使人们感到新奇,惊叹还有莫名其妙。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是为了适应网络交际而出现,更是人们在网络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和信息传播的渠道。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首先我们把2007年和2008年总结的十大网络流行语分析比较一下。(以列表形式) 表一2007年及2008年网络流行语比较 时间网络流行语相关事件在日常生 活中出现 的频率2007 你太有才了春晚小品的台词极高 2007 做人不能太 CCTV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6 体坛十大风云人物评选网 络投票活动 很低

_网络暴力_现象地成因及对策.

近几年,“网络暴力”事件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从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2007年的“姜岩死亡博客”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再到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这种在网络世界中由众多网民的言论所形成的所谓的“道德审判”以及无节制的、恶意的谩骂与人身攻击我们称之为“网络暴力”,这不仅对当事人的精神与心理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而且紧接其后的“人肉搜索”更是把这种影响由网络世界带到了现实社会,严重扰乱了当事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由此带来的道德与法律层面上的矛盾与问题已经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讨论。 不能否认,网络已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民意表达渠道,越来越多的民众习惯选择在网络上获取新闻信息,并通过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诉求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去,网络舆论也由此产生。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步的重要体现,也确实对许多现实事件回归真相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网络暴力”现象,对其所触及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应高度重视,并深入剖析其成因,探寻切实可行的对策,力求避免“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或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净化网络舆论环境,有效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网络暴力”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一,网络媒体的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无形中充当了“网络暴力”的“保护伞”。 网络媒体具有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这一方面使得网民可以更为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但另一方面,网民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几乎无须负责,这就大大降低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 下,尤其是在一些煽动性言语的误导 下,很多网民往往会处于一种非理性状 态,继而盲目地对事件作出是非判断和 道德评价,并以过激的言论和侮辱性的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暴力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暴力 摘要: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促进了民众之间的交流、沟通与互动,网络中一些引导性舆论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但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网络舆论的负功能日益凸显,引起了网络社会的失范,阻碍了现代社会的良性发展。文章从社会学视野出发,在对网络暴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力图寻求解决对策,从而为网络暴力现象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网络暴力;虚拟社会;非理性表达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网民参与积极性的提高,网络对社会热点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热潮。“房叔事件”、“杨达才事件”、“重庆不雅视频事件”、“幼童香港便溺事件”等均引发了网民的广范围热议与关注,显示出了巨大的网络舆论影响力。然而,伴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网民的自我意识愈发强烈,个人主义强调的平等、自由被扭曲成利己主义以及对他人合法权益的无视甚至是侵犯。自2006年2月的“高跟鞋虐猫事件”之后,网络暴力开始愈演愈烈。由最初的道德声讨超越了正常理性,甚至演变为持续性的舆论攻击与现实中的声讨,而使当事人的权益受到损害,人权遭到践踏。由于网络暴力现象频频再现,并且这股强大力量已逐渐渗透入现实社会生活中,成为了涉及公共利益的重要社会问题,要求人们开始反思网络暴力并进行社会学的思考。 1“网络暴力”的概念界定 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的延伸,它不同于现实生活中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在虚拟性的网络空间中,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道德讨伐的一种攻击性行为。这些语言文字歪曲事实真相,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不但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造成名誉损害,更将这种讨伐从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公开当事人的个人隐私,打着道德与正义的大旗,践踏他人的尊严,触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人民日报曾分析过网络暴力的三大特征:一是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二是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三是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2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2.1网民言论表达具有盲目性 在面临纷繁的信息洪流下,网民由于素质的的局限以及过多信息的干扰,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从众心理和跟风行为。从众的效应使网民们有了“法不责众”的心态,丧失了自己理性的思考与判断,庞大的舆论合力对当事人造成强大的身心伤害。在网络暴力的从众效应中,整个事件发展的核心就是网络意见领袖。这些大V、公知的评论往往能引起多数网民的关注,左右其判断,并最终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如果这些意见领袖打着正义的旗帜,发表一些带有某种倾向性的言论,并煽动网民的关注与追捧,表达的观点在正义的旗帜下出现某种偏向,那么

调研报告格式 网络语言暴力调研 精品

调研报告格式络语言暴力调研 语言暴力是一种对青少年危害极大的现象,近来随着互联的快速发展,其新的表现形式络语言暴力也逐步走入我们的视野.针对这种情况,调查和研究都是十分具有紧迫和严重性的. 一、调查目标及方法本次调查的目标在于通过对暴行为的次数、类型、使用环境及反应的调查,找出其成因及符合实际的定义,分析暴现象的影响,归纳暴行为的一般特点和规律,由于暴现象发生在络上,这给调查带来了极大的限制.几种传统的调查方法的效用(例如调查报告、实地采访等),在此都受到质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一般的调查内容都是直接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有关,且提出问题大多类似与日常谈论内容,因而刻意隐瞒或故意做出与实际情况不相同的回答的情况较为少见. 由于本次实践主题涉及的群体范围极广,要做到问卷的有效发放和回收难度很大.若是实地调查则容易引起受访者的心理防御机制,难以确保样本的有效性. 综合考虑之后,本次调查采取了较为特殊的调查方式.选取任意时间点浏览各大门户的评论及文章,并注意友评论中的暴词汇,记录下使用频次较高的词汇并注意其他友对这些词汇使用的反应. 活用搜索引擎的限时搜索功能,分别搜索特定词汇在一天,一周中出现的频次并记录.寻找权威机构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 如热词使用统计,年度汉字等.查阅语言暴力相关资料,如《络低俗粗鄙语言报告》等. 二、定义络语言暴力(以下简称暴)作为一个新生现象,并没有准确并为大众广泛接受的定义,准确来说还并为被大众熟知.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暴力现象和络却有相对准确和广泛接受的定义可供参考. 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联系.在数学上,络是一种图,一般认为专指加权图. 络除了数学定义外,还有具体的物理含义,即络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在计算机领域中,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

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们各方面都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逐渐诞生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出现对汉语 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探究了网络语言的内涵和特征,并分析了 网络语言为汉语言文学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 现如今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语言恰恰就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而生的。网络语言 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且对人们的观念意识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作用。 一、网络用语概述 (一)内涵 现代信息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得到应用,促进许多新兴事物的出现、传播与普及。网络语言若离开信息技术,将难以得到普及,为人们所熟知。目前,网络语 言在人们的生活中占领着重要位置,很多人平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都用到了网络 语言。他们有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灵感受,有的则是利用网络语言的言简意赅 表达自身惊奇、崇拜的感情等。比如“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句网络语言 就是出自一个小学生的作文,通过大众媒体等途径得到了传播,最终为人们所熟 知[1]。 (二)特征 网络语言特征众多,将汉语与英文相结合就是其中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方 式能够将特定的意思通过言简意赅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年轻人经常使用的一句 话“I服了you”,通常情况下用来说明自己认为对方的一些话或者行为显得很笨拙,却运用这种英汉结合又充满反语意味的形式说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此外,网 络语言也存在使用谐音的情况。通过谐音表达自身的情感以及意向。例如“你爸妈造(知道)吗”“粉丝(fans)”等。使用谐音式的网络语言可以给人一种诙谐的感觉,又 能较好地表达说话人的意图。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对于网民而言,网络用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且会随着自身以及相关衍生文 化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网络语言主要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运用符号、简写、外来词汇等方式对传统的词汇赋予的全新内涵,并创造出了一 些全新的词汇。也正因如此,网络语言在实际的应用上十分的灵活多变,并不会 受到传统语言规则限制,充分体现出了语言的个性。而无论是哪一门语言要想长 久的被人们传承与应用下来,就必须要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创新。网络语言的不断 发展与创新恰恰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型作用。尤其是网 络语言能够更加形象、更加生动的将人们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丰富了人们的语 言沟通形式,给人们的生活增加了全新的乐趣[2]。现如今的年轻人时时刻刻都与 网络进行接触,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较强,因此在年轻群体之中网络语言被 广泛应用。为此牛津词典之中每年都会收录一些全新的外来词汇与合成词,也就 促使了牛津词典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可以说网络语言的出现使汉语言文学 更加的丰富多彩。如,在网络之中人们常说的神马都是浮云,神马就是什么的谐音;木有就是没有的谐音;在网络论坛之中常看到的拍砖,就是指批评意见。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