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自然观与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反思

生态自然观与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反思

第16卷第1期2008年1月

系统科学学报

JOURNALOFSYSTEMSSCIENCE

V01.16No.1

Jan+,2008

文灏编号:1005—6408(2008)01—0078—04

生态自然观与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反思

贾军,张芳喜,沈娟

(武汉理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63)

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是系统的辩证的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而现代生态巍然观的践行秀缓解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骞前,面临擞态危机的严重威胁,我靛盛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理论的层面寻找解决生态危机的可嶷施的良策。本文以生态自然观为理论根基,试毽用系统思维方式攥究走出擞态毽境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生态危机;生态系统;系统思维;擞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N941;4文献标识码:A

生态自然观与生态危机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20整纪焉期以来,生态建槐使成为当代人类嚣稳盼真正的主要的全球性问题。避年来,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全球性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反露愈演愈烈。为我,嚣内学术界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反思,我们认为从系统理论上弄清这个问题,在实践中解决这个问题,仍然十分必要,这对于当代中国构筑秘谐社会、达到人与自然酶帮谐与协调遴化具有熏要意义。

奎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是生态富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系统性特征、对予生态困境的反思以及危机的生态文明途径的探寻,均透悟出它与生态囱然观基本思想的悖逆。在当代科鼓背景下,要理清两者鳇关系,不熊不涉及到生态危机的内涵澄清和特征概览,也不能不从理论上肃清生态危机的实质及形成原因。

1。1生态惫瓿的语义赛瀵及主要表残

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对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不合理开发、拳l溺纛改造,在全球浚模或局部送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丽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灾难性危害沟现象。它是与“生态失衡”相联系斡。1949年,美国学者福格特酋次提出“生态平衡”的概念,他把由于人类对是然环境的过度开发掰引起生态条件的恶化所导致的不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现象,概括为“生态失衡”,并由此强调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到生态平衡面幄严羡的情况,郄我们的环境阻力正在因为过度砍伐、森林火灾、过度放牧、不良耕作法、种檀过度、±地结掏崩溃、地下承降低、野生动物灭绝等原因而迅速增加。”f"

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公害事件层出不穷、环境溽染理象壤禁不止、能源危机嘴噻逼人、邈球大气圈中的臭氧层损耗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迅速消失以及人类生活质量普遍下降等等。概括莛来有这样几个方囊。第一,嚣境污染严

收稿日期:2006-01一lO

俸餐篱禽:贾攀(1979一),舅,潮l艺否羞人,硬究生,磅究方囊:辩技发爰战略与教策。 万方数据

第1期贾军等:生态自然观与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反思

重。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对人类的危害,对其他生物生存威胁,并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目前,最具全球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和温室效应。第二,自然资源消耗、短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但自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越来越稀少,从而增长了威胁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因素。第三,人口激增。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此时,人口的增长便加剧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1.2生态危机的实质及成因分析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他们的经济系统,而他们的经济系统的维持和扩张又依赖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系统的算计、盘剥和掠夺。当人类对大自然的虏掠达到后者难以承受的程度时,后者就,出现了灾变,整个生态系统便遭到破坏,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就陷入危险之中。正因为如此,生态危机从实质上来讲是“人类存在方式的危机”,是“人类文明的危机”。嵋。它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现象。¨1生态危机的爆发给原本“光辉灿烂”的人类社会文明笼罩了一层厚重的阴影。它的形成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同传统的人工自然观分不开的。它把人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忽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调节能力和人对不断变化着的自然界的自适应能力的训练和发展,一味陶醉于对自然系统的胜利和统治,却忽视了人类对自然的每一胜利,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格里芬认为“这种统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现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4o其次,社会异化的产物。以当今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例,它既包括发达国家,也涉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置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国际公法于不顾,肆意向发展中国家倾倒垃圾、化学废料,把公害型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和债务也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抢夺。此外,生态危机也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和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发展观的必然结果。

总之,人类从作为一个猎人和农夫开始就“从事着推翻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利自己”【51的活动。生态危机的爆发与传统的孤立的人工自然观是密不可分的,它是系统辩证的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

2生态自然观的践行为缓解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生态自然观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系统的辩证的自然观。总体上,它主张把人的角色从自然的征服者改变成自然界的成员、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而人与共同体中的其它成员一样,在生态上是平等的,彼此相互尊重;人与自然之间应协调发展、共同进化。任何一种行为,当它不利于甚至是破坏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具体来讲,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其一,生态系统是具有显著整体性的生命系统。它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在生态系统里,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地组成一张生命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各生物物种之间构成的食物链等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就会影响到整个生命系统的延续。其二,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在光合作用下开始循环和转化,经过一系列传递最终分解为化合物和元素,再回到环境中去。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如此循环往返便构成和决定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干作用,由外界能量的输入维持。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其四,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那种认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任何干预都是破坏生态平衡的观点是错误的。生态系统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新的有序状态。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人对自然过度

 万方数据

80系统科学学报第16卷

“奴役”的结果。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实践行为,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紊乱,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和谐和稳定,从而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完全悖逆了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为找到缓解生态危机的可行性路径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3用系统思维方式探究走出生态困境的现实路径

“生态危机”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现代文明与人的最大困境。用系统思维方式探究走出生态困境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把人与自然界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根据生态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自然整体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来思量化解危机的办法。简言之,就是要以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为理论根基,探寻解决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与现实的路径,并从总体上协调综合治理。笔者认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途径。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已经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人类文明的进化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阶段。工业文明历时三百年,它为人类创造了以往无法比拟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严重地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也就成了摆脱生态困境的必由之路。

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我们认为,构筑“生态文明型”社会,要做到:

3.1建立“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的“和谐发展观”

总体来说,和谐发展就是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自身控制规律,合理分配资源,积极协调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生物圈的稳定和繁荣。也就是说,和谐发展倡导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是环境合理、经济高效、行为合拍、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和谐发展观强调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高度综合和合理竞争,共生与自生能力的结合,生产、消费与还原功能的协调,社会、经济、环境的耦合,时、空、量、构、序的统筹,以及哲学与工程学的完美结合,实现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的协调,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的目的。因此,和谐发展观可以归纳为: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资源共享就是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实现公平有序竞争,及时消除产生生态危机的根源;适时协同就是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及时协调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按需生产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双面双向需求,适时协同,准确运用系统技术手段进行物质流、信息流、能源流、资金流等资源流图分析,求出较为合理的资源流图,在整体最优的前提下进行局部优化,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化产业链结构,实现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培育山清水秀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观,发展高效适用的生态技术,诱导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建设富裕健康文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产业,从而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拍o

3.2根据和谐发展原理,加强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系统工程建设

生态建设要根据和谐发展原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按照物质循环规律,对受到人为破坏的自然界物质系统进行恢复,并不断优化产业链,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产生扰动,因此,生态建设是针对目前全球性生态危机提出的,是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其任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生态环境工程,包括生态恢复和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遭到破坏的地域进行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由于人类直接或间接干扰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发展中的不连续性、不可逆性、不平衡性的损害,导致整个系统陷入无序状态。在自然条件下,单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很难甚至不可能回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生态恢复工程就是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对遭到破坏生态系统予以恢复,使其回复到原来状态或近似恢复到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状态。如废弃矿山、荒漠、湿地、荒山荒地、海洋等生态恢复工程。而环境治理工程则是运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进行环境污染治理,防止自然生境退化,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主要技术措施包括“①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的多样性;

②大力开发风力、水力、太原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③实施分层多级综合利用废物工

 万方数据

第1期贾军等:生态自然观与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反思81

程,实行清洁生产,节约生产;④农林牧副渔工商综合开发利用,避免水土流失,倡导施用有机肥和使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避免大面积化学污染,发展清洁农业和节约农业”等。"1另一个是社会生态工程,它包括社会关系协调工程式产业生态工程,其工作对象主要是人类社会本身。根据和谐发展原理,运用生态技术、系统技术,及时调整人类社会内部各种关系,合理分配资源,减小人与人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资源占有量差距,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实现社会关系的协同进化。同时,优化产业链,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检生活方式,实现人类社会高度发达,高度文明,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

[1][美]威廉?福格特,生存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52~253.

[2]刘湘容,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25~34.

[3]巨乃岐,论论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根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14(6):20.

[4][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5

[5][英]J.D?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535.

[6]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6):46.

[7]张国庆,加强林业建设,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J].安徽农业,2002(6):162.

AReflectiononContemporaryGlobalEcocrisisBased

uponEcologicViewofNature

JIAJun,ZHANGFangxi,SHENGJuan

(S&TSResearchCenter,WuhanUnivemi@ofTechnology,WuhanCity,HubeiProvince,430063,china)

Abstract:Ecologicviesofnatureisspecificallymaterializedinthehumanecologydomainasoneofsystemat—icviewofnature,andamodemformofdialecticalmaterialistviewofnature.Thecontemporaryglobalecocrisisisarealisticrootoftheestablishmentforsystematicanddialecticalecologicviewofnature,andthatthefulfillmentofmodemecologicviewofnatureprovidestheimportantphilosophybasisforalleviatingeeoerisis.Presently,facedwiththeseriousthreatofecocrisis,wemustrenewedlyandcarefullyexaminetherelationshipofhumanandnature,andseekagoodandrealizablewaytoso]veeeocrisisfuomtheangleoftheory.Thisarticletakesecologicviewofnatureasthetheoryfoundation,attemptswiththesystemthinkingmodetoinquireintotheeffectivewaytogoout

the

puzzledom.

KeyWords:EcologicviewofNature;Ecocrisis;Ecosystem;SystemThinkingMode;EcologicCivilization 万方数据

生态自然观与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反思

作者:贾军, 张芳喜, 沈娟, JIA Jun, ZHANG Fangxi, SHENG Juan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63

刊名:

系统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年,卷(期):2008,16(1)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7条)

1.威廉·福格特生存之路 1981

2.刘湘容生态文明论 1999

3.巨乃岐论论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997(06)

4.大卫·格里芬.王成兵后现代精神 1998

5.J.D·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1981

6.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期刊论文]-世界林业研究 2003(06)

7.张国庆加强林业建设,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2002(06)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王翠《资本论》中的生态自然观及其意义2009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力也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然而生态环境也随之持续恶化,越来越恶劣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并且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环境问题也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如何消除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拯待解决的共同问题。国内外理论界对此都展开了有益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的生态自然思想的研究而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马克思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但他的思想中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这在他各个时期的主要著作中都有所体现。《资本论》包含着马克思更丰富而深刻的自然观和生态思想。本文以《资本论》为切入点,对《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并把它同马克思前期的生态自然思想进行比较,从而分析《资本论》中的生态自然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意义和地位。同时,联系当前实际存在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分析《资本论》中的生态自然思想对于解决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意义。全文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研究该问题的原因、该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二部分阐述《资本论》中蕴含的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第三部分把《资本论》中的生态自然观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自然观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资本论》中生态自然观的进步和完善之处,由此突出《资本论》中的生态自然观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思想发展史中的地位和意义。第四部分把《资本论》中的生态自然观同当前实际相结合,并以此来指导现实,突出《资本论》中的生态自然观的现实意义,说明它为正确解决当今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现实启迪。

2.会议论文张明国生态自然观:面向生态危机的新自然观2008

本文对面向生态危机的新自然观进行了阐述。全球性生态危机呼唤生态自然观的形成,生态科学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自然观思想为生态自然观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思想基础,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思想基础。

3.学位论文李尊生态危机与自然观的变革1998

生态问题不仅成为有哲学头脑的科学家和有科学头脑的哲学家争论的一个热点,而且业已成为社会务界,包括一般公众在内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绿色政治、无烟工业、绿色消费和呼声此起彼伏,在全球凝聚成一股声势浩大的生态浪潮.生态问题的出现不应仅仅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更重要的还应对在深层次上支配人类实践活动的观念--人对自然的总看法,即自然观进行反思.本文便从自然观问题是反思当代生态危机的理论前提、从机械自然观到生态自然观的变革、生态自然观的理论与实践.这三方面作了详细的探讨.

4.期刊论文郭军明数字经济环境下的生态危机-中国科技信息2007,""(8)

数字经济,或称信息经济,伴随着全球计算机网络互联和其它相关的信息产品的大量使用而形成.数字经济一方面带来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另一方面,就如工业革命在大大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给环境带来不可挽救的损害一样,信息经济也由于电子垃圾和电磁辐射等有害元素使地球产生了新一轮的生态危机.

5.学位论文任国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反思2008

现代科技的发展已毫无疑问地阐明了人是自然演化发展的产物,人类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存。自人类从自然界演化出来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一直存在并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时新的课题,更是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科学地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问题,提出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是我们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考察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与发展,克服对这一关系的朴素性、机械性和片面性认识,使人与自然关系研究获得科学的起点与方向。人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获得能使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而存在。然而自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出现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资源的数量急剧扩大,大片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引起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造成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这种因生存需要和生产发展而导致的非自愿失衡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已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加上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失衡加剧,环保问题异常严峻。从全球范围来看,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普遍化、深化和尖锐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尤为重要。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摆脱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历史演进,从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演变为相互对抗,直至人类对这一关系进行深刻地反思,在对抗中趣于和谐,二者的关系必将为未来社会中的真正和谐所克服,人与自然在此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而人与自然对抗的消除、真正和谐的实现有赖于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调节”,即人在努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实践水平、协调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努力协调自身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了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局面,世界各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在我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

”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自从近代形成真正文化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口新月异,在当代,随着人类把握和驾驭客观规律能力的空前提高,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人们在认识、改造和支配世界方面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于是,人们就以为人类凭借其科学意识和技术手段能够成为世界的主人,并断定不久的将来人类可以自由自在地控制自然界使其为自己服务。笔者认为,从哲学世界观层面上看,人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支配自然界的“上帝”。这是因为:第一,人与自然的对立只是在人的生存方式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意义上才能成立的,而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自然界总是十分有限的和具体的,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谓保护或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人的生存意义上说的。第二,当我们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规定为元生态自然,并从这个整体维度上来考察人(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时,两者的关系表现为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在这里,人的活动具有自觉性与非自觉性(自目性)的辩证性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动尽管存在着差异,但都要遵循元生态自然的秩序。人作为元生态自然的一部分其能动性和创造性永远受制于元生态自然的秩序。在生态环境危机、生存危机口益加剧的今天

,人类应追求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生存方式,以求得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扼要介绍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提出,并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历史回顾;第二部分对机械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进行反思,并指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三部分通过大量详实的实证资料介绍了当前全球及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及世界各国人民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与所做的努力;第四部分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主体性的重构、系统思想的建立、生态文明的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6.期刊论文黄磊.HUANG Lei从生态危机到制度重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分析-无锡商

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5)

通过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导致生态危机的矛盾进行分析:人类物质需求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无序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序性之间的矛盾;个人和集团使用自然资源与人类整体利益的矛盾,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各种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建立起全人类能够平等地共享自然的社会制度,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7.学位论文张守海文学的自然之根——生态批评视域中的文学寻根2009

文艺的生命力源自何方?从深层孕育并滋养了文学艺术的是什么?或者说文学艺术的根究竟扎在哪里?文艺理论界一直对这个问题充满兴趣,也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在生态危机愈演愈烈而文学的处境也每况愈下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希望在生态文艺学和生态批评的理论视域中对文学之根进行再探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韩少功、李陀等人发起的文学寻根,面对的时代问题是“文化断裂”,目标是通过文学创作深入到民族文化的深层,寻觅文学的文化资源。而当前面对的问题是由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急剧恶化。因此,本文的目的将指向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说:“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自然”实则应是人类文学之“根系”中更深远也更为“根本”的“根”。文学毕竟不只是人学,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学。希望通过对文学的自然之根的探寻,能为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提供某些参照,进而为现代人走出生态困境,为当代文学走出生存危机多少做出一点贡献。

导论:重寻文学的自然之根。在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背景下,“自然”正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成为诸多学科反思的对象。文学是一种典型的植根于自然的“生命文化”样式,但多年来文学对于自然的漠视,也使文学自身日益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在此背景下非常有必要重新探寻文学的根。本论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立足生态世界观,综观自然、社会与精神三大系统,进一步揭示文艺与自然的深层关联

,从而促进文学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第一章:地球生态危机与文学终结论。以自然为敌的工业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死亡文化”,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才是一种“生命文化”。在现代“死亡文化”指引下,人类悖逆自然之道,不断破坏自然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只有重整破败的精神,重建植根于自然的“生命文化”,才能拯救地球生态与人类的未来。当代文学艺术应该承担修补地球“精神圈”的使命。文学终结论问题的提出,说到底与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是一体的。自然是文学生命最深层的根,只要滋生和滋养文学的“根”还在,文学就不会终结。

第二章:自然作为文学的根。首先在生态批评的视野中重新界定“自然”内涵,当代生态自然观突破近代以来的机械自然观,吸收古代活力论自然观的思想精华,认为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个自身圆满的生态系统。生态文艺学立足生态自然观,揭示文论中“自然”的存在论和方法论两方面内涵。存在论意义上的大自然滋养着文学精神,孕育着艺术物种,培育作家诗性的心灵、想象力、同情心和诗性语言的表现力。在方法论的意义上讲文学根于自然,就是强调文学活动要顺应天地之道,养天地正气,得性情之真与纯,才能创作出有益于天地人心的作品。

第三章:文学的失根状态。自然生态系统的濒临崩溃与时代精神的贫血,同时也导致人间诗性的枯竭。就如同板结的土壤、沙漠化了的土壤、被化肥农药侵蚀了的土壤再也生长不出优良的农作物一样,由于生命异化、创造力萎缩、想象力沦丧、精神生态恶化,文学也渐渐失去它赖以生长的土壤。过度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时代精神堵塞了人心通向自由与天然的渠道,造成了文学的无根状态,从而致使当代文学生产力出现实质性的衰败。

第四章:文学自然之根的培护。恢复文学艺术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积聚文学艺术的精神能量,必须从培护文学的自然之根做起。这主要包括三方面工作:首先要深化生态运动,端正对于自然的态度,转变对于自然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达成与自然的和解,逐渐恢复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其次是作家在艺术创作上关注生态问题,顺应自然之道,把自己融入天地自然之中,自觉地在自然中吸取精神的养分和力量;第三是通过生态批评话语的介入,在文学的阐释中重视自然的维度,促进文学与精神的绿色化。

第五章:文学的自救与救赎。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与文学自身的危机,文学既要自救,又要承担起救赎的使命。文学的自救主要是通过返回大地,重获植根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文学的救赎主要是通过影响人的心灵来修补地球“精神圈”,进而拯救这个沦落的世界。文学的自救必须与救赎的责任相统一,在救治自身的同时救治世界,在完善世界的同时完善自身。

结语:对“根”的探寻是生命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根本需要。自然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的根之所在,人类的一切精神创造从本原上说也都是植根于自然的。在当下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日益严重情况下,只有抓住文学艺术的自然之根才能看清艺术生命的底色,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文学在当代文明生态转向中的处境、出路与使命。

8.期刊论文吴伟群.Wu Weiqun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转向-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26(5)

传统环境伦理思想对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认识滞留于传统主客观二分的境地,非但不能取得积极的成果,反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做到有效地发展经济、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实现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转向.

9.会议论文张传辉生态危机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2008

全球性“生态危机”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现代文明与人的最大困境,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愈演愈烈,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途径,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未来力量。本文在分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原则、目标、特征及内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应当坚持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原则。它的最终目标是在生态道德教育中塑造大学生的完整人格。它的基本特征是在价值取向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行为养成方式上的和谐融合。本文重点阐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生态自然观、和谐发展观、健康消费观三个方面。通过理论教育、法律规范约束、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四种途径来实施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10.期刊论文陈庆祥.陈效兰道家生态思想探析-活力2010,""(2)

面对全球乃至中国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态势,国内外的许多学者纷纷把目光投注到我国道家传统文化之上.他们希望从道家生态思想获得解决当前生态危机的启迪.因此,对道家生态思想进行探析很有必要.

引证文献(2条)

1.段海静.阮心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们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期刊论文]-广西轻工业

2010(3)

2.周蓓.郑逸芳.荣庆海荀子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期刊论文]-莆田学院学报 20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9288088.html,/Periodical_xtbzxxb200801016.aspx

授权使用:洛阳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wflskd),授权号:ee64e248-6aab-484b-817e-9e2f009fbeef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5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