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必修1:第八单元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作业

人教版必修1:第八单元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作业

人教版必修1:第八单元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作业
人教版必修1:第八单元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作业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1.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这里“新敌人”指的是( )

A.美国B.德国C.苏联D.日本

解析:随着二战的结束,美苏之间的战时盟友关系逐渐失去了共同的基础,转而由于战后利益的分配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成为竞争的对手。

答案:C

2.(2017·温州期末)“通过对外援助这种方法,美国保持着对全世界的影响和控制地位,并支持着本来肯定会倒向共产主义阵营的国家。”“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援助”体现在(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缔结《北大西洋公约》

C.筹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D.倡导建立联合国

解析:“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欧洲国家,推行马歇尔计划,故A项正确。

答案:A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政治格局所取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D.马歇尔计划的实行

解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故选B。

答案:B

4.(2017·西城期末)有学者指出,“冷战”中两个超级大国角逐、对峙,忽而剑拔弩张,忽而握手妥协,最紧张时似乎要把全世界拖入一场核浩劫,但是每次都及“热战”的边缘而返。以下史实最能佐证此观点的是( )

A.越南战争B.古巴导弹危机

C.德国的统一D.“9·11”事件

解析: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两国利用核威慑相互威胁,导致局势紧张,但最终双方妥协,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而B项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答案:B

5.(2017·天门期末)“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

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材料说明( )

A.美苏两霸的强权政治加剧了局势紧张

B.“冷战”对当时的世界局势产生双重影响

C.史学观念影响到批评家对“冷战”的认识

D.“冷战”时批评家是西方攻击苏联的喉舌

解析:“冷战”对当时的世界局势产生双重影响与材料“……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B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余相信美国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1947年3月) 材料二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 材料三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冷战”政策的哪些内容?指出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目的。

(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

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出处归纳,第二小问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企图来回答。第(2)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第一小问根据苏联一方采取的针锋相对的政策回答,第二小问根据美苏双方对抗的结果回答。

答案:(1)内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目的: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称霸世界。

(2)措施:1955年苏联和东欧组成华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或意味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基础巩固

1.美苏是两种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国家,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体现为( )

A.对抗—合作—对抗B.对抗—对抗—战略伙伴

C.合作—对抗—战略合作 D.对抗—合作—深度合作

解析:苏俄(联)成立后,美国仇视、打击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国合作共同抗击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走向对峙。

答案:A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现代世界政治格局。关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美国政治经济军事一枝独秀

B.美苏战时关系破裂,开始互为对手

C.欧洲成为世界政治中心

D.世界各国友好和平相处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强大,由于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开始互为对手,进行“冷战”。

答案:B

3.之所以称下图中的人物为“冷战的始作俑者”,是因为( )

杜鲁门与马歇尔

A.“杜鲁门主义”出台,马歇尔发表“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出台,马歇尔提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C.“杜鲁门主义”出台,马歇尔提出建立“北约”

D.杜鲁门发表“铁幕演说”,马歇尔提出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始作俑者”和图片注解中的“杜鲁门”“马歇尔”,由此判断与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相关,故选B。

答案:B

4.(2017·德阳期末)与下图所示主题直接相关的背景事件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北约组织的建立

C.马歇尔计划的实行 D.铁幕演说的发表

解析: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与材料“让西欧重新强壮起来”相符,故C项正确。

答案:C

5.(2017·杭州期末)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该讲话( )

A.标志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便利美国经济上控制西欧

C.有助于欧洲稳定与发展

D.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解析:1947年杜鲁门向国会发表咨文,提出遏制共产主义苏联的政治主张,这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成为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故A项正确。

答案:A

6.(2017·昌平期末)“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国会授权、在和平时期走上与美洲以外的国家缔结军事同盟道路的条约。”这是指美国签署了( )

A.《巴黎条约》1783年

B.《望厦条约》1844年

C.《北大西洋公约》1949年

D.《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1991年

解析:《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标志着北约的成立,它的性质是军事集团组织,故C项正确。

答案:C

7.如果给下边德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疆域图配一个恰当的标题,正确的应该是( )

A.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 B.四国分区占领下的德国

C.冷战时期的德国 D.柏林墙推倒后的德国

解析: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家是在冷战时期。

答案:C

8.“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下列各项反映了两极格局下全面“冷

战”事实的是( )

①柏林墙的修建②越南战争③古巴导弹危机④朝鲜半岛分裂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越南战争属于“热战”而非“冷战”,排除②。

答案:B

能力提升

9.(2017·昌平期末)“战后欧洲经济支离破碎,为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巨大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广阔前景。美国就可以借加强其在世界的经济地位,奠定其引领世界的基础,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1946年某国的这一报告的出台( ) A.全面揭开“冷战”帷幕B.表明了与美矛盾激化

C.启动了马歇尔计划D.形成了两大集团对峙

解析:材料是1946年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的报告,从材料中报告的内容可以看出美苏矛盾激化,故B项正确。

答案:B

10.哈瑞·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提到,要求对希腊和土耳其进行援助,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对这一“转变”理解正确的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关系破裂

B.美国在政治经济上支持西欧国家

C.杜鲁门最先提出反社会主义立场

D.美国外交政策促使“冷战”形成

解析:从“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可知美国开始确立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杜鲁门主义,从此与苏联开始了“冷战”,故D正确。

答案:D

11.(2017·长春期末)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就职时向全世界宣告“美国将不惜任何代价、承担任何重负、对付任何艰难困苦,去支持任何朋友,反对任何敌人,以确保自由的存继和胜利”。这一言论付诸实施的影响是( )

A.可以军事力量压制苏联

B.使美苏争霸进入热战

C.容易导致地区的动荡

D.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是全面“冷战”,局部热战,造成地区的动荡,故C项正确。

答案:C

12.这是一场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也以不同程度卷入这场战争。这也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一场实际战争。由于参战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非和平协议,因此从理论上来讲,这场战争尚未结束。这场战争是( )

A.朝鲜战争B.柏林危机

C.古巴导弹危机D.越南战争

解析:由材料“这是一场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也以不同程度卷入这场战争”“‘冷战’背景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朝鲜战争。

答案:A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我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会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材料二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1949年4月,为实行集体“防御”,美、加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

——《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材料三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1)材料一中的“新的极权主义”指什么?“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又指什么?从材料中可看出美国确立了怎样的外交目标?

(2)据材料二,在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又实施了哪些相应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苏联为此采取了哪些对抗性的措施。

(3)在“冷战”下“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结合史实简要叙述“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解析:第(1)题较为简单,“新的极权主义”指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转折点主要是推行“冷战”政策,目标是称霸世界。第(2)题分析美苏“冷战”的措施,即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第(3)题考查“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答案:(1)“新的极权主义”指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转折点:开始实行“冷战”政策。外交目标:称霸世界。

(2)美国措施:实行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苏联措施:组建华约组织、经互会(或经互会、情报局)。

(3)国际关系: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表现为德国分裂;朝鲜战争的爆发;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希腊如果要成为一个独立自尊的民主国家,必须要有支援。而美国必须给予这种支援……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1947年杜鲁门致美国国会的咨文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钩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1)材料一中美国的“支援”和“支持”意味着什么?这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马歇尔计划是一项纯粹的经济援助计划吗?为什么?

解析:第(1)题注意回忆教材中杜鲁门主义的含义。第(2)题要明确经济援助的目的是为了政治上的控制,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答案:(1)意味着美国公开声称要干涉他国的内政。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2)观点:不是。原因:马歇尔声称“我们的任务是……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表明该计划实际上是以较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阵脚,以“复兴”欧洲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1]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三部分内容。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作为开篇一课,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即两极格局形成。此外又是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期间的历史走向主要是美苏两极全球性的对峙和争夺,其主要形式体现为“冷战”,当然也有局部地区的“热战”。伴随着两大主角——美苏两国的争夺和在各自羽翼下的内部力量的消长,加之其他国际力量的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最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两极走向多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的民主改革,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通过探讨美苏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探究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经过。 (2).通过对比分析、史料探究,让学生对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与学生共同探讨“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重点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英国前外相哈默斯顿的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变成战后的敌对关系。于是形成了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一、从盟友到对手----美国的“冷战”政策形成的背景 1、原因: (1)雅尔塔体系确立: 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美苏均势

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25课-亚洲和美洲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教案

第25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课标:以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的发展趋势 重点: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难点:各经济区域集团的不同区别及各自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欧盟的成功向世界各国证明了经济区域化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加速了经济区域化的进程。在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各种区域性经济集团中,影响较大的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与亚太经合组织等。一个欧、美、亚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新课: 一、东南亚国家联盟 1、背景 世界形势:美苏“冷战”严重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东南亚各国期望摆脱超级大国控制,在地区和平的格局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地区形势:东南亚地区地域广阔,国家众多,民族和宗教多样,冲突时有发生,加上受列强的长期殖民统治,二战后刚刚取得独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他们意识到只有各国消除矛盾,联合起来,才能发展经济、维护和平稳定,与大国保持平等关系。 教师总结:消除内部矛盾(地区形势),促进区域发展的必要性(国际形势);欧洲一体化成功的影响(外部刺激)。 2、建立及发展 (1)、成立标志:1967年,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在曼谷发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2)、发展:1976年,东盟举行第一次首脑会议,签订了《东南亚友好互助条约》和《东南亚国家协调一致宣言》,正式将政治合作列入联盟合作范围,制定经济合作的具体原则,加强了组织联系。因此它标志着东盟进入切实加强政治经济合作的新阶段。 (3)、扩大:冷战结束后,东盟区域化进程加快,至1999年东南亚地区的10个国家全部加入了东盟,东盟的范围得到本地区最大限度地扩大。 1984年,文莱加入 1992年,决定15年内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

历史必修一第26课

第26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 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 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 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知识清单】 知识点一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方针政策 (1)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奉行________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三大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________”的外交政策。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内容:20世纪50年代,在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的国家的友好关系中,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超越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2.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与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2)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________国际会议,在会上起来积极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1955年参加在万隆举行亚非国际会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提出 知识点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背景 (1)问题由来:1945年4月,全世界50多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草拟了《联合国宪章》。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又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没能恢复。 (2)条件: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得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拥护。 2.恢复:________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23国的提案,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知识点三历史性的握手 1.中美关系的缓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理解法德关系的改善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初步掌握从国际政治格局、国家利益、大国关系等方面分析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方法。 (2)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难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战后初期,美苏凭借强大的实力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不过这种格局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随着战后欧日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对美国的霸权提出挑战的力量越来越大。独立后的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其他第三世界的国家在反殖反霸斗争中逐步走向联合,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重大冲击,世界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发展。 新课学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设问:50年前的欧洲是一片废墟,但是50年后的欧洲不仅可以跟日本媲美,而且还可以跟美国大哥抗衡!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欧洲的联合 1、原因: 师生互动:欧洲的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 材料一如果我们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否则,欧洲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阿登纳回忆录》(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维克多·雨果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联合过程: 问题探究:西欧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联合的?欧洲一体化有什么特点?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八课第一框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伊宁第三中学马海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财政含义,了解财政收入的形式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识记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领会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理解财政的巨大作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当前的政府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关系,归纳财政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国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对国家的理解与热爱之情;关心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作用 2、教学难点 财政政策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问题探究式、合作探究式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图片:果子沟大桥、伊犁河二桥、伊宁火车站 【设问】这些资金主要靠谁来承担?——国家财政 【讲授新课】 【环节一】自学竞答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积极竞答 (一)财政是什么?含义,本质(二)能否任性花?1.预算是什么?2.决算是什么 (三)账目怎么样?1.财政收支3种关系?2.收支平衡? (四)钱从哪里来?1.财政收入的来源?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五)花在哪里了?花得值不值?1.财政支出用途有哪些?2.财政的作用是什么?【环节二】融会贯通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目前的财政收支情况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材料】2018年1月至6月,中国国家财政收入累计104331亿元,财政支出累计111592亿元 师:看来是属于财政赤字了。那如果是你的家庭出现赤字了,钱不够花,你们会如何解决? 师:看来有两种种解决方案,一、通过各种途径增加自己的收入,二、尽可能节约,减少支出。那如果是国家的话,是不是也能用这种多增加点收入或少支出点开支来解决这一财政赤字问题呢? 【探究一】“多收点?” 师:要想研究多收点的可能性,首先必须搞清楚国家收入的来源是什么?其次就是要搞清楚在这些来源里,国家能不能通过多收点这种方式来解决面临的财政赤字问题 [材料] 2018年1-6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331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税收收入91629亿元,国有企业利润、债务、费用等非税收收入总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 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

《第25课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从联盟到对手、美苏“冷战”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三部分内容。 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但与此同时又有局部“热战”。 作为必修一第八单元开篇一课,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即两极格局形成。 此外又是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期间的历史走向主要是美苏两极全球性的对峙和争夺,其主要形式体现为“冷战”,当然也有局部地区的“热战”。伴随着两大主角——美苏两国的争夺和在各自羽翼下的内部力量的消长,加之其他国际力量的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最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趋势。 根据课标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正确理性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经对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等内容有所了解,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高一学生一般不具有认识问题深刻性和分析问题透彻性的能力,看问题具有表面性和肤浅性,所以对“冷战”政策形成的深刻原因和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还需要深刻理解和体会。此外对国际关系演变和决定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需要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还需要认识到: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决定的。基于此,在教学活动中,力求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 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注重启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8课第1框

第三单元第八课第1框 一、选择题 1.自2014年12月13日开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年内第二次上调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成品油消费税。此次成品油消费税上调旨在() ①合理引导消费需求,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②控制油品供应,稳定油品市场秩序 ③积极增加财政收入,发挥财政杠杆作用 ④促进节能减排,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②“控制油品供应”的表述错误,排除;成品油消费税上调并不一定会增加财政收入,因此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依据材料信息,①④符合题意,应选。 2.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改革的内容涉及预算编制、执行、公开和监督等各个方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有利于() ①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加速释放改革红利 ②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③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④规范地方债务管理,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作答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这有利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①②符合题意,应选;③“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④和题意无关,故排除。 3.近年来,某地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费用由政府承担80%,农户承担20%。在保险期间,因暴雨、干旱等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对投保农产品造成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根据受灾程度给予农民补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有利于() A.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B.优化资源配置,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C.完善初次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D.降低生产风险,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答案] D [解析]政府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农民遭受自然灾害时可以减少损失,降低生产风险,D项符合题意。这一政策并没有降低生产成本,也不能确保农民稳定增收,A项夸大了这一政策的作用。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资源配置、初次分配没有关系,B、C两项与材料无关。 4.在开放型经济中,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扩张性财政政策→①对原材料的进口增加 ②进口成本上升,生产成本增加 ③经济建设支出增加 ④生产扩张,总需求增加 →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 [答案] C [解析]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就会增加,所以首先是③,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增加之后,会导致生产的扩张,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所以下一步是④,生产的扩张,会导致对生产资料需求量的增加,这会使得原材料进口量的增加,下一步是①,对进口原材料需求量的增加,导致进口成本上升,进而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最后一步是②,故选C项。 5.按照“十二五”医改规划的要求,2015年将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这表明财政() A.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B.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C.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D.主要功能是完善社会福利事业 [答案] C [解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医改规划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无关,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计算,表明财政促进社会公平,并没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故排除。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提供的图、视频、文本材料等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2、提出问题,引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由视频、历史材料和图片引出历史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新时期外交的调整及活动,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发展作贡献。【重点难点】 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填补知识空白点,扫除知识盲点。同时,针对高一思维逻辑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逐渐增强的特点,着重于引导解决问题,让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尼克松访华的图片导入本课学习内容。 【学习新知】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探究】1、为什么用“恢复”而不用“加入”?(背景) 2、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原因) 3、这样的结果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意义)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

【探究】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研习】通过三则材料看中美关系缓和的影响。 材料一:70年代,中国与64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1970年建交5国,1971年建交14国,1972年以后建交45国。 材料二: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01年中美之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805亿美元,是1979年中美建交时的32.8倍。据统计,自1979至200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累计近6千亿美元。目前,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材料三:“中美关系正常化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位于太平洋两岸的两个重要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对于促进太平洋地区和世界和平,无疑将是一个重要因素。” ——邓小平 【探究】中美关系发展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拓展】中美关系的回顾。 【拓展】为毛泽东会见尼克松的照片写一个简要的介绍。 2、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 (2)中日关系正常化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影响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依据: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新时期外交成就 通过图片依次归纳: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总结升华】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图, 【布置作业】华师历史学案第24课课后测评 【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从盟友到对手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雅尔塔体系:美苏等国首脑通过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所确定的二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 ?两极格局: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冷战: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2.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日益增大。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4.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演说,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冷战开始 二.美苏冷战 1.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 2.北约:1949年,美英法《北大西洋公约》,是一个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加剧了“冷战” 3.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保加利亚等,为打破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4.华约:1955年,苏联,波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从此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但美苏没有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 德国: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西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朝鲜:美国和苏联以北纬38度线为界,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越南:二战后,越南共产党抗击法国殖民者。1961年—1973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 前言: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对苏联大肆攻击,呼吁西方国家对付苏联。这次演说发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的最初信号。 总结: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从战时盟友变为冷战对手 2.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3.冷战时期,虽然世界局部地区爆发了热战,但美苏两国间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八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八课教案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全课概述 社会生活中,无论是百姓生活保障,还是国家的政治活动,经济文化建设, 都需要依靠国家提供的财力,因此,国家必须直接掌握一定的收入。国家的收入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国家收入的分配使用有什么作用?这是本课要向大家介 绍的有关国家收入分配方面的知识。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财政收入与支出二、财政的巨大作用 新课标基本要求:评议一个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新课程学习 8.1 财政收入与支出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含义,我国财政收入和 支出的种类。 2、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如何正确使用财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3、运用财政图表、数字分析领会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 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 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教学重点、难点】财政支出问题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收支平衡 【教学方法】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 参与的教学形式。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9页“上海徐家汇地铁战”材料,议论材料提出 的三个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地铁耗资巨大,只能有国家出资兴办,国家必须有一定的收入,才能保证其各项职能的顺利实施。 (二)进行新课 财政收入 1、什么是财政 教师活动:讲解引导财政的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从这一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的实质就是国家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国家收入, 并将它集中性分配使用。 (2)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财政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做什么工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制定收入、支出计划。 教师点评: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叫做国家预算。 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叫做国家决算。 国家就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这两个方面,参与社会分配,实现国家职能的。 2、财政收入的渠道 教师活动:财政收入就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0页,想一想,利财政收入有哪些具体渠道?什么是主要的财政来源?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四大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教师活动:根据财政收入的来源,同学们主要有哪些因素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总结: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基础性的因素。因为国家收入主要依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壮大,税收、利润才有保证,没有经济的增长,就不会有国家财政收入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课堂构思 .本节课一大特点是历史概念难,理论性强。学生要掌握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关系、“铁幕”“冷战”等内容。 2.要加强对教材的整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大胆对教材取舍。 3.尽量运用本节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扩展学生视野。 二、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二战后在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学习本课可为下一课做好铺垫,使学生理解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状况。 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虽然提到战后的国际关系,但并不作独立章节重点进行讲述,学生对这节课的历史概念和现象难以深入地了解。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及能力不容乐观。但重大的国际关系和美苏对峙的惊心动魄场面,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定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本节课的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4课

第七单元第二十四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山东学业水平模拟)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划时代的胜利,这是指(D) A.美日等国保留台北席位的提案被废置 B.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方案被否决 C.中国代表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得大会的通过 D.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解析]中国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获得划时代的胜利是指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2.(2018·南京高一期末)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即将访华的公告发表后,联合国内关于恢复中国合法席位斗争的力量对比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美国阻拦别的国家接近中国,现在他自己却向中国“暗送秋波”。这使很多原来想支持中国却怕美国怪罪的包括美国的一些西方盟国和接受美援的中小国家胆大起来。过去他们害怕得罪美国,不敢投中国的票,现在美国自己都在偷偷与中国握手言和,他们还有什么好顾忌的。材料旨在说明(A) A.中美关系的缓和影响联合国大会上的投票 B.美国的西方盟国与美国出现严重的分歧 C.那些中小国家对美国已经毫无顾忌 D.美国实际上已经同意各国投中国赞成票 [解析]美国向中国“暗送秋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国对中国的态度,使多国投了中国的赞成票,故A项正确。B、C两项说法错误;美国并未同意各国投赞成票,故D项错误。 3.(2018·运城高一期末)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 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 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当时毛泽东主张改善中美关系意在(D) ①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条件②缓和中美关系,改善中国的 国际环境③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④打破与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僵局A.①②B.②③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24课 随堂

第七单元第二十四课 一、选择题 1.如图是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国民党代表离开会场的新闻照片。此照片可以说明(B) A.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成员国 B.西方国家分裂中国的阴谋破产 C.中苏两国结盟的政治影响深远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上认可 [解析]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所占据。美国在知道无法拒中国于联合国大门之外后,抛出了“双重代表权案”,实质上是分裂中国。中国坚决反对西方国家“双重代表权”提案,指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同时,必须驱逐国民党集团代表出联合国,故B项正确。 2.尼克松曾感叹:“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他所说的“改变世界”是指(C)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被国际社会孤立 B.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终结 C.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进而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而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解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制衡了苏联,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C项正确。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A项错误;“冷战”时代终结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B项错误;中国在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尼克松访华之前,D项错误。 3.(2019·海口高一期末)20世纪70年代,日本民间兴起“熊猫热”“茅台热”“京剧热”“杂技热”,“日中永世友好”“日中不再战”逐渐成为日本对华舆论的主流。据此可知(B) A.中日经济交往升温促进文化交流 B.中日邦交正常化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C.经济文化交流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创造了条件 D.中国改革开放扩大了国际影响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第8课 第2框

第三单元第八课第2框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规定,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为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纳税人在缴纳环境保护税的同时,还需按环保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达标排放,超标排放污染物将依法受到严肃查处。上述规定表明( D ) ①环境保护税纳税人和负税人是一致的②不直接排污的不需缴纳环境保护税 ③依法纳税是应税单位的基本义务④我国税收具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特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环境保护税纳税人和负税人并不是一致的,①不选;“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为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这说明不直接排污的不需缴纳环境保护税,②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的相关规定表明依法纳税是应税单位的基本义务,③正确;我国税收具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特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D。 2.针对近日引发广泛讨论的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专家指出:“个税改革应‘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如果只是关注起征点,则不会看见森林。”提高个税起征点(免征额)仅仅是掀开个税改革的一角,序幕揭开的背后,还有更关乎社会公平的制度设计,还有更多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下列措施符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是( D ) ①综合考虑居民生活成本,探索灵活和公平的扣除(免征税所得)政策 ②免征额上调的越高越好,最大程度降低人们的税收负担 ③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免税,扣除标准完全统一 ④统筹各部门涉税信息,真实地掌握个人、家庭收入,补齐税收征管短板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强调个税改革不能只光看到起征点的上调,要综合考虑到税收其他环节的配套改革,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相关的社会因素,综合考虑,①④正确;免征额并非越高越好,过高会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从而影响国家职能的正常发挥,②不选;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专项费用不同,扣除标准要因人而异,不能完全统一,③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D。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单元引言分析 本单元引言首先明确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可作如下理解:第一,世界政治格局是一种结构,这个结构是由主要政治力量的相互作用构成的;第二,这个格局(结构)是通过相互矛盾(或对立)的政治力量之间系列性的较量形成的,并且会在继续的较量过程中呈现出相互制衡的稳定性;第三,这种格局(结构)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会随着内部和外部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引言接着概括说明了二战以后国际关系的核心走向和主要特征,即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从形成──长期处于对峙状态──瓦解的历程。其对峙的突出方式是“冷战”,即双方没有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但因利益争夺导致的地区性局部冲突还是十分激烈的。 在美苏两极全球性对峙和争夺的过程中,各自羽翼下的内部力量不断发生变化,两极格局中逐步孕育着多极力量。直至两极格局以苏联一极的解体而宣告瓦解之后,世界政治格局遂呈现出“一超多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在新的世界格局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利于世界和平的重大问题:局部矛盾升级导致的地区动荡和一些非国家组织为取得某种国际政治目的而采取的恐怖暴力行为。 综观本单元引言,实际呈现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两极对峙格局(美、苏)—→多极化方向出现(西欧、日、中发展)—→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形成。 引言中的学习建议特别强调了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第一,注重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这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在分析二战后东西方国家的政治对立过程中注意其本国经济实力的条件;二是可以更广泛地联系世界范围内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等各种因素对各主要政治力量和世界局势的发展造成的影响。 第二,对比分析国际时事与历史问题之间的关系。这一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国际时事的关注与兴趣,大大加深对历史问题和国际时政的理解深度,逐步掌握寻根溯源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诸如,北约东扩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六方会谈、中东局势的发展变化问题、日本力争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问题、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问题等等,都可以通过联系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有关部分进行分析和研讨,由此使得历史学习的经世致用功效得以充分体现。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分析美苏两国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的主要原因; 掌握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等的主要内容,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 通过对德国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的了解,从而更加直观的理解美苏两国对峙的表现形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战后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对比变化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冷战的实质; 通过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的分析,认识各项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情景再现、史料研习等方式,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及国际关系造成的深刻影响;

高一历史新人教必修一学案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学习重点: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三、学习难点: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自主学习】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1)由于美国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当局非法占据。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理应取得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但由于美国采取抵制新中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2)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呼声越来越高。 20世纪 70 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美国企图在26届联大上以“双重代表权案”分裂中国。 美、日在26届联大上提出““双重代表权案”,即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走入联合国,同时保留台湾在联合国的代表权。这实际是搞“两个中国”,被大会否决。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 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3.意义: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大大地提高了中国和国际地位。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敌视中国,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朝鲜战争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它的武装力量。但美国却继续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美国不仅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2)中国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美国长期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3)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需要利用中国牵制苏联。(4)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 2.逐步改善 (1)乒乓外交 1971年4月,参加第31届世乒赛后的中国邀请美国队访华,得到了两国领导人的批准,被称为“小球转动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2)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好准备。 1971 年7月,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会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总统将访华。 (3)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八课 国家财政与税收练习-word文档资料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七课国家财政 与税收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若撇开其他因素,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下列传导路径中正确的是 ①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市场流通货币量减少——平衡供求——CPI回升 ②全面实施营改增——企业税负减轻——扩大投资——刺激经济 ③提高个税起征点——税后实际收入增加——消费需求增长——拉动生产 ④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大优质商品有效供给——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需求量增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下列传导路径中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有: ①营改增一减轻企业税负一降低经营成本一提高经济效益 ②多地提高房贷利率一增加购房成本一减少投机炒房一抑制房价上涨 ③着力保护企业产权一稳定投资预期一企业投资增加一激发经济活力 ④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一增加货币流通量一激活资本市场一提升股市信心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② 3.为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某市进一步提高大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养老金发放标准,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市民更放心去追求体验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列举措传导路径符合题意的是 A.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居民购买力上升→消费需求增加 B.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家财政支出增加→居民劳动报酬增加→居民购买力提高 C.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未来收入预期更加乐观→居民消费欲望增强→消费水平提高 第 1 页第 1 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