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2020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学案- 25 好的故事 —【精选】.docx

2019-2020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学案- 25 好的故事 —【精选】.docx

2019-2020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学案- 25  好的故事 —【精选】.docx
2019-2020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学案- 25  好的故事 —【精选】.docx

好的故事

【学习目标】

1.会读写13个生字词,反复读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好的景象。

【学习重难点】

1.能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好的景象。

【学习过程】

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鲁迅先生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

2.注意一些生字的书写。如“漾”的部首为“氵”,右边上半部分“羊”的竖不出头,下边是“永”不是“水”;“焰”的右下边是“臼”不是“白”;“瞬”指一眨眼的时间,所以部首是“目”不是“日”;“骤”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忆。

3.读过课文,你对鲁迅先生的梦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4.现实是否像鲁迅先生的梦境一样美好?

5.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6.这个梦有什么含义?

【学习小结】

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1

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

【精练反馈】

1.“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一说。

2.梦境是很难描述的,但是作者将梦的发生、展开、消散写得非常生动,读读下列句子,说说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的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2)(红锦)带织入狗种,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3)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2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 好的故事)优质公开课创新教案

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景物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 4.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 (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它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文章描述的景物总体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性印象。) 三、细品课文 1.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自然段?(3—8自然段) 2.大家看出来没有,所谓“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最后又回到“昏沉的夜”,这就是“好的故事”的结构。 3.你认为文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文章题目是“好的故事”,但通篇都没有具体的情节,只是把所经过的地方绘成了一幅图画,而这个“好的故事”就在这幅图话里面。) 4.如果让你写山阴道旁的景物,你会怎样写?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我们一般会用上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些长句子。可是作者只是写了一些词语拼接起来。) 5.作者写“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用了一种怎样的形式呈现? (倒影) 我们看看“倒影”有什么奇特之处?请同学们读一读5—7小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二、深入文本,分析“倒影”,了解“好的故事”的丰富内涵。

六年级语文:好的故事 教学设计

25.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

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景物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4.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 (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它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文章描述的景物总体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性印象。) 三、细品课文 1.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自然段?(3—8自然段) 2.大家看出来没有,所谓“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最后又回到“昏沉的夜”,这就是“好的故事”的结构。 3.你认为文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文章题目是“好的故事”,但通篇都没有具体的情节,只是把所经过的地方绘成了一幅图画,而这个“好的故事”就在这幅图话里面。) 4.如果让你写山阴道旁的景物,你会怎样写?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我们一般会用上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些长句子。可是作者只是写了一些词语拼接起来。) 5.作者写“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用了一种怎样的形式呈现?(倒影)

六年级上册语文25课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同步解析_六年 级上册语文25课 一、对句子的理解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 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教 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 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 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二、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 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 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 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 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 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 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 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 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 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 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一、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绝弦”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绝弦”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弦()哉()兮()峨()

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第25课

第25课《伯牙绝弦》复习检测 河南省汝南县金铺镇中心学校李宏伟 基础知识点点记 一、语音标注(给下列汉字注音)。 弦()兮()哉()谓()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峨()弦()谓()泰() 娥()眩()渭()秦() 蛾()舷()猬()奏() 三、各就各位(选择字义,填序号)。 善:①擅长,长于②好,表示赞同③言行、品质好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⑥熟悉

1.伯牙善鼓琴。()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3.这个叔叔很面善。() 4.心怀不善。() 5.他这个人狡猾善变。()6.要想办法做好善后工作。()四、字词解释(解释加点的词)。 1.洋洋兮若江河。() 2.峨峨兮若泰山。() 3.伯牙所念。()

4.乃破琴绝弦。() 5.伯牙谓世再无知音。()6.志在高山。() 五、一一对应(古字与今义连线)。 曰好像 绝再,重新 鼓于是,就 复断 若弹 乃说,道

六、古句今译。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含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章超现实想象和情感层次性变化,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4.能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好的景象。【教学重难点】 1.读懂“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找出这个故事中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什么地方。 2.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爱看好的故事,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又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

同走进鲁迅为我们营造的故事世界。(板书课题好的故事)(课件出示作者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习 1. 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2. 同桌互查生字认读情况,并解释重要词语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强调易读错的字的读音,并对学生解释的词语意思进行补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作者为我们讲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指导: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2. 师:结合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指名说) 四、再读课文,分析理解 1. 齐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第1自然中描写了“昏沉的夜”的情景,在这里“昏沉的夜”有什么特殊 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合作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课件出示:该文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当时北京笼罩在极其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说明书(修改版)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1.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条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如利用工具书、其他图书、演讲会、辩论会、广播电视网络等进行语文学习。 2.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应注意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这样既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又加强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二)教学实施 1.围绕专题,重点训练 教材继续按人文专题组织单元,但每个单元都有读写训练的重点。课程实施中,在教学每一个单元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学习重点联系起来。人文专题,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读写训练,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2.敢于放手,凸现自主 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如布置学生课前自学,课堂上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重视方法的总结。 3.重视读书,培养语感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读书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以悟促读,以读促悟,引导学生读出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或作者的立场,读出自己的感受。

六年级语文上册25课

六年级语文上册25课《伯牙绝弦》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释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1.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乐曲《高山流水》;课文插图;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说,你的爱好。你的爱好得到别人的的称赞和认可,你心里感到怎么样?你的爱好得不到别人的称赞和认可,你心里会怎么样?其实,同学们的这种感受,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在距今天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叫俞伯牙,他很擅长弹琴,得到了身边许多人的称赞,可是,这些称赞不着边际,并不能说出他所弹曲子的内容。有一天,他正在江边弹琴,遇到一个名叫钟子期的人,不论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说出他的心意。俞伯牙遇到了知音,欣喜若狂,与钟子期成了朋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讲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停顿和韵味。指导“哉”“兮”的读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练习朗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观察课文插图,说出插图内容。 三、精读感悟 1.学生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题目的意思。(伯牙把琴摔碎) 3.课文有几句话?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贯通上下文。 4.四个“善”的不同用法。前两个“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后两个“善”表示赞叹之意。 5.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一句的具体叙述? 6.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除了表现高山流水外,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皎皎明月徐徐春风袅袅清风潇潇春雨依依杨柳云雾等) 7.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什么?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他又回到以前那无人理解,没有知音的日子。他不能承受这种无人倾诉的痛苦和绝望,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以此表达对朋友和两个人真挚友情的怀念。 四、拓展运用 1.这篇文言文赞扬了什么?

好的故事-六年级下册语文

好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读写8个生字词,反复读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重点语句的学习,感悟鲁迅先生当时的感受与表达。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做过梦吗?你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梦里。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你认识的鲁迅?(生介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梦,看看他的梦是什么样子的。 二、导入新课,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鲁迅先生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 2.读过课文,你对鲁迅先生的梦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很美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和鲁迅先生享受美好的梦境、美好的故事。(板书:美好的故事) 3.出示生字生词,指名领读、跟读,同桌互查。 4.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帮助同学识记生字,强调“参、差”是多音字,指导发音与组词。 5.指导写字。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书写。如“漾”的部首为“氵”,右边上半部分“羊”的竖不出头,下边是“永”不是“水”;“焰”的右下边是“臼”不是“白”;“瞬”指一眨眼的时间,所以部首是“目”不是“日”;“骤”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忆。 书写要美观。“骤”“瞬”“陡”等左右结构的生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左边窄、右边宽,而“削”是左边宽、右边窄。“坠”在写的时候注意“队”字的捺要延伸出去,使整个字重心稳固,否则容易上面小、下面大,书写不美观。 三、精读品悟,理解课文 1.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节?他写了哪些美好的景象?请大家自主朗读课文,并画出鲁迅先生笔下的美好景象。 2.小组交流探讨。这些景象让你在头脑里形成了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你的语言把他描述出来。

六年级语文老师教学工作随笔 要好好记录我们的故事

六年级语文老师教学工作随笔要好好记录我们的故事 上周日晚,我先是引导学生们一起分析了《未来公民所必须的21世纪核心素养》,又趁着烘托出的氛围向学生们展示了其它班级某一班委的《检讨书》。该《检讨书》情真意切、逻辑清晰、富有文采,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此文的认可。这种距离较近却又未发生在本班的事例,往往更能吸引到学生。因为,它既在身边,又不会引发“落差”或“嫉妒”。 有了前面的铺垫,为了解决近期班内出现的部分学生早恋,公共财物丢失,班委不敢或无力“管事”,部分学生言谈举止不够文明,多数学生不能与父母进行正常沟通等问题,我与学生一起观看了一部曾让我落泪的影片。影片真实而不做作,触及了诸多敏感话题。 在发表观后感环节,学生的表现出奇得好。说实话,我挺意外的。或许是因为影片中的许多情节都真实地在身边发生过吧,多数学生都能结合自身经历进行交流。这向我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教育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虽然之前也明白并认可这一道理,但“切身体会”后的感觉还是不一样。同时,这种“切身体会”也让我更加重视为学生创造“切身体会”的机会。 最令人欣慰的是,学生并没有因为影片中出现的敏感情节而“走偏”。有些话题,真的给学生放开了,他们反而不那么“好奇”“稀罕”。这让我想起了本周二发生的一件事。自习课上,数学课代表(男)给语文课代表(女)讲题,但“耿直”的数学课代表竟然把习题册完全面向自己,可怜巴巴的语文课代表不敢多提要求,只能反向看着。我恰巧路过,开玩笑似的说:“XX同学,你这样做事,以后是找不到女朋友的……”周三时,我再次路过数学课代表的身边,又撞上他给别人讲

题。这一次,书的摆放是利于两个人共同观看的。他的同桌贼笑着对我说:“自打您说他那样找不到女朋友后,他就变了……”我心想,一些教育大咖不是说了嘛,要以理想的丈夫与父亲、妻子与母亲的标准去教育孩子。 班里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故事,把故事里的事记录下来,也算是以自己的视角将故事重新讲给自己听,让自己能够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岁月的可贵。

五年级语文(上)每课一练:第25课《古人谈读书》

五年级语文(上)每课一练:第25课《古人谈读书》 第一课时 一、读句子,给加点字注音。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第三要有恒.。() 二、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敏:好: 耻:下问: 2.却只漫浪 ..诵读,决.不能计。 漫浪:决: 3.盖士人 ..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士人:恒: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默而,,。 2.心不在此,,,却,,记亦。 3.有志则;有识则,,如,如,皆无识者也;有恒者。 第二课时 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耻下问”告诉我们不要向不如自己的人提问请教。 B.朱熹认为“三到”之中最重要的是“口到”。 C.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人“志”“识”“恒”缺一不可。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字意思是知识。

二、学了本课,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你今后打算怎样读书。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zhì 2.zhìhuì 3.yǐqǐ 4.héng 二、1.勤勉。喜好。以……为耻。 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2.随意。一定,肯定。 3.读书人。恒心。 三、1.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不能久也 3.断不甘为下流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则断无不成之事 第二课时 一、C 二、我今后读书要做到认真细心,读书时眼睛看到,口中多多朗诵,心中默默记忆。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别人请教,或是查阅资料,,直到弄懂为止。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 好的故事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5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的画面。但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这个“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字会有晦涩难懂的特点,或者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实则另有深刻的含义,《好的故事》也是如此,看似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意境也是明丽的、温暖的,然而却与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昏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授本课时,对写作背景可简略提及,无须过于深入地挖掘其中的象征意义,而重于引导学生欣赏鲁迅文字的优美、想象的奇特、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文中的生难字较多,而且与前一课一样,有些词语难以理解,教学时也要加以引导、点拨。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朗读,在读通读顺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其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部编版(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25.《好的故事》人教(部编版)

25.《好的故事》课堂实录 师:同学好,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大家预习了吧,看了几遍? 生:3遍。 师:不错。大家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不是很好懂,但我们都很优秀,而且对先生的作品风格已经有一些了解;我想听听大家看了3遍后对课文有哪些了解,主题、结构、表达等等都可以谈。 生:这篇文章不同于我们以前读到的鲁迅先生的杂文,语言很尖锐;但本文言辞是比较优美的,他表现出的是美好的记忆。 生:我从结构上说吧;1、2两段是写现实生活中的,后面的3、4、5一直到梦醒了之后,都是在写梦中的情景,最后一段又回到了现实。 生:现实和梦想形成了对比,有鲜明的反差,作者借此表现出自己的一定的看法。 师:好,现实和梦想形成对比。 板书:想象现实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理想,因为第11段说,“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我要追回它”,表明他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生:我觉得鲁迅做的梦都是在同一条河上,河倒影的天空和河边的景物都是很美的,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他想象中的美好的境界。 师:梦的具体内容,接着来。

生:他的想象和现实做对比,突出现实很残酷。 师:我原本以为这篇文章很难懂,但同学们刚才谈到的主题、结构、内容等等,已经很不错了。这篇文章选择《野草》,《野草》在鲁迅所有作品中又公认是最难懂的,我想大家肯定还有一些困惑;有些问题可能在刚才大家的分享中已经解决了,也有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下面我们同桌之间再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问题,仍然不能解决的我们再提出来。 (学生相互交流问题) 师:交流很热烈,说明我们还是有不少问题,下面我们分享交流一下我们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 生:1925年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文章中“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这块大石头指什么? 师:你关注到的1925年是文章的写作背景。 生:好的故事的象征意义到底什么? 师:好的故事是什么故事?请问有故事吗? 生:没有。 师:没有故事,那它有什么内涵?是吧。 生:第五段的最后一句话,“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都发出“发出水银色焰”,但现实中天气不都是晴朗的,这有什么寓意吗? 师:事实上鲁迅有没有经过这样一个地方呢?这个大家可以看一下投影: 投影: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25 好的故事

25好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好的故事”其实是个梦境,鲁迅先生在梦中看到了什么,这个梦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思考梦中的故事是什么样的,作者围绕这个故事讲了哪些内容,这个“好的故事”有怎样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在希望和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光明未来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文写于现代文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梦,犹如一阵风,吹向未来;梦,犹如一艘船,飘向远方;梦,犹如一盏灯,点亮明天。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梦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会出现万紫千红的春天。你的梦中出现过什么呢?是不是也有无数美好的人和事物呢?今天,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去他的梦中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萍、漾”,平舌音“综”,翘舌音“瞬、掷”和多音字“削”。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萍、藻、焰”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综、削、瞬、陡”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掷”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漾”等字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 形近字歌诀示例: 削:夜晚静悄悄,月儿挂树梢,一张瘦削脸,自在又逍遥。 谜语示例: 一只无尾羊,站在永头上,前边有流水,水面微微荡。(谜底:漾)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藻”是上下结构,草字头写得扁而宽;下面“品”字形扁小,“木”横托上,撇捺伸展。 “漾”是左右结构,三点水偏左,右边沿竖中线平均布排,撇捺伸展,稳住重心。 “瞬”结构较为复杂,左窄右宽,右边各部分要写得窄而短,下面“舛”占位多于上部。 易错提示: “漾”右下部是“永”,不要写成“水”。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宗:综(综合)—棕(棕色)—踪(踪影) 臽:焰(火焰)—馅(肉馅)—陷(陷阱) 走:陡(陡坡)—徒(徒弟) (4)多音字。 削? ???? xuē:瘦削 剥削 xiāo :削果皮 削铅笔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公开课教学设计(两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5.《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好的故事》是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好的故事》这篇散文诗,文字的精美,联想的新颖,构思的独特,让我们耳目一新。 学情分析 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可先跳过难懂的词语,再读课文时,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课前学生可查阅有关鲁迅及本文的一些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有关鲁迅及课文的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朗读,听朗读录音,感悟文章的语言,理解重点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憧憬。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反复读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好的景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观看多媒体课件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 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识字学词,初步读懂课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读懂课文。 难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做过梦吗?你们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梦里。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下你认识的鲁迅?(生介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梦,看看他的梦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学习也就变得容易了。 【思路2】 课前我们查阅了有关鲁迅以及本文的一些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看来,同学们对于鲁迅还真了解得不少,鲁迅的文章不大好懂,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不过只要静下心来,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同学们一定会读懂。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文章——《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鲁迅先生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 2.读过课文,你对鲁迅先生的梦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很美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和鲁迅先生享受美好的梦境、美好的故事。 (板书:好的故事) 3.出示生字词,指名领读、跟读,同桌互查。 4.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帮助同学识记生字,强调“参、差”是多音字,指导发音与组词。 5.指导写字。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书写。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好的故事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好的故事优秀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创作于1925年。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鲁迅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但这一风景刚出现即消逝,表现出他的怅惘和失望,而课文中对梦境里那“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写“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的情状;第二部分是第3~9自然段,写“我”在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水乡各种奇妙的景物以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依次展现开来;第三部分是第10~12自然段,写“我”骤然惊醒,梦境中“好的故事”消失了,重新回到“昏沉的夜”。 本文在表达方面很有特色,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昏沉的夜”,形成呼应,营造出一种昏沉、悲凉的氛围,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低沉、消极的情绪。中间描绘了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反映出作者开朗的心境。两种截然不同的情调和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 本文在表达方面的另一个特色是运用了象征手法。从表面看,“昏沉的夜”是指作者写作的夜晚时分,其实另有深意,暗指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鲁迅后来回忆当年在北京生活时的感受,说“实在黑暗的可以”,其时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政治混乱,民生凋敝,身处其中的正直知识分子倍感压抑。

因此,文中“昏沉的夜”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而文中梦境里的美好幻想则象征着遥不可及的愿景。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很好地阐释了文中事物的象征意义。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作者写作的时代距今较远,历史背景比较复杂,老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相应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能结合资料,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进一步读懂课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的六年级语文教学故事

我的六年级语文教学故事 多年来我对六年级的学生临近毕业时的思想、心理、行为等都有一定的了解,我总是认真研究分析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措施,把他们引领到学习上来,对促进六年级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下面就如何策划学生“学”方面,谈谈我个人的做法。 一、让学生“安心学”。也就是让学生能够排除一切干扰静下心来学习,因此我们要分析现状,了解影响学生安心学习的方方面面因素,从而作有针对性的教育疏导。首先,要了解毕业班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给予疏导。临近毕业,不少同学会出现骚动情绪,热衷于照纪念相,赠纪念品,上网交谈及参加小团体活动等。这些行为,对学生思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影响了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 2、有些同学对学校的纪律、制度,对班主任的管理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同学甚至产生“快毕业了,我怕谁!”的想法,因而行为自由散漫,遇事易和班干部冲突,导致班干部有顾虑,不敢大胆管理,甚至放弃管理。这是毕业班第二学期班风建设十分不利的因素。面对现状如何采取对策,我个人认为:(1)、目标激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奋斗目标,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就会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不断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目标成为其行为的约束力和学习持久的动力。(2)、稳定学生的情绪。调整学生的心态,积极疏导学生心理,有针对性地和学生沟通谈话,给学生对症服药,使学生受到“强心”、“鼓励”的作用。(3)、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导、扶、激”。“导”就是针对那些自暴自弃的学生,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适当降低学习要求,引导他们小台阶前进;“扶”就是有针对性地重点扶持一部分中等生,加强对他们的信心教育,帮助他们补习弱项,使他们从思想和学习的误区中走出来;“激”就是激励成绩好的同学,确立更高的目标,成绩才能有所突破。 3、要了解掌控班级情况。班级的纪律、学习风气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最大。我十分注重良好班集体的建设,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从小事抓起,从学生在校学习的每一天抓起。事事突出一个勤,我决不允许班里有经常违反纪律、不读书、不完成作业、妨碍他人学习等现象,一经发现,便及时教育,反复跟踪,直到其坏习消失。一旦有了良好的班级纪律,就会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再次,要了解调查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密切配合。遇到问题不是简单地向家长打报告,而是与家长共同了解分析学生,共同商讨教育的办法。如我班的郑宇航同学,特别调皮、厌学,给班里同学的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为了管住他,我和他的家长约定每天通电话一次,互报在校在家表现情况,如有异常,便双方找他谈话,死死地管住他,使他学习不敢马虎应付了,也不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 二、让学生“用心学”。要让学生“用心学”关键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与老师的人格魅力息息相关,班主任天天与学生接触,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学生中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激励作用、熏陶作用。因此我努力做到以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学生,严于律己,做事不拖三拉四,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的,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比如:要求学生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我也是今日作业今日批改完;要求学生早进教室,我也早落班,要求学生完成好家庭作业,我也经常在家批改学生试卷;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自己讲课也十分投入。老师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取得了学生的信赖,班级就有强大的凝聚力,班内就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比学赶帮的气氛占据了每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做到用心学习,用功学习。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知识点 图文解读 【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知识点图文解读【部编版】 统编版| 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知识点 知识点 我会认组词 识:zhì(附识、心存目识、默而识之) 矣:yǐ(足矣、心既到矣、悔之晚矣) 多音字 为:wéi(认为)wèi(为何) 好:hào(爱好)hǎo(好人) 识:zhì(附识)shí(识别) 理解文言文 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注释】 ①敏:勤勉。②好:喜好。③耻:以……为耻。④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知:同“智”,智慧。⑥识:记住,这里读zhi。⑦厌:满足。⑧诲:教诲。 【译文】

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二 【注释】 ①谓:说。②漫浪:随意。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 三 【注释】 ①士人:读书人②恒:恒心。③下流:下等,劣等。 【译文】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所得就自满自足,像观海的河伯,像观天的井蛙,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的人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五、问题归纳 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 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2.曾国藩提出的读书的“三有”你是怎么理解的? 曾国藩提出的读书“三有”: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要想有所成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六、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古人谈读书的方法和益处,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七、课外知识点 1.《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 搁:gē(耽搁、搁置、搁浅) 综:zōng(综合、综述、错综复杂) 澄:chéng(澄静、澄澈、澄净 萍:píng(萍踪、浮萍、萍水相逢) 藻:zǎo(水藻、绿藻、海藻) 漾:yàng(荡漾、漾奶) 焰:yàn(烈焰、火焰、气焰) 削:xuē(削减、削除、剥削) 瞬:shùn(瞬间、转瞬、瞬息万变) 凝:níng(凝聚、凝视、屏气凝神) 骤:zhòu(骤然、急骤、暴风骤雨) 掷:zhì(抛掷、投掷、掷地有声) 陡:dǒu(陡峭、陡壁、陡变) 二、多音字 差:cī(参差不齐)chà(差生) 曾:céng(曾经)zēng(曾祖父) 澄:chéng(澄澈)dèng(澄清) 削:xuē(瘦削)xiāo(削铅笔) 晕:yūn(头晕)yùn(晕车) 三、近义词 预告——预报幽雅——幽静昏暗——暗淡参差——杂乱朦胧——模糊仿佛——好像澄碧——清澈瘦削——枯瘦赶忙——赶紧退缩——畏缩凝视——注视 四、反义词

缩小——扩大昏暗——明亮朦胧——清晰幽雅——喧杂 退缩——前进有趣——乏味参差——齐整结束——开始 瘦削——丰满 五、理解词语 预告:事先通告。 昏沉:暗淡。 幽雅:幽静而雅致。 错综:纵横交叉。 澄碧:清而明净。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瘦削: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泼剌: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骤然:突然;忽然。 陡然:突然。 六、句子解析 1.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通过想象,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比作“一天云锦”“万颗奔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梦境的幻化无穷,充满生机,以及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红锦)带织人狗中,狗织人白云中,白云织人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突出地表现了梦境中“美的人和美的事”虚虚实实、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3.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运用通感,将“我”在梦境中的感受形象地转化为视觉体验,生动地写出了梦的美好,表达了作者的憧憬之情。“碎影”这正是含蓄地控诉了反动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对人民理想的扼杀,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忧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