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年江苏省南京市高考物理模拟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江苏省南京市高考物理模拟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考物理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3分)(2014?南京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定了引力常量

B.伽利略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C.安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D.法拉第最先在物理学中引入电场和电场线的概念

考点:物理学史.

分析: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提出了场的观点.

解答:解: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引力常量是卡文迪许测定的,故A错误.

B、开普勒通过分析第谷近20年的观察数据,总结得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故B错误.

C、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故C错误.

D、电场和电场线的概念最早是法拉第引入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对于物理学上重要的发现,要记清楚,不能张冠李戴,这也是考试内容之一.

2.(3分)(2015?韶关一模)如图所示,A、B为同一水平线上的两个固定绕绳装置,转动A、B,使光滑挂钩下的重物C缓慢竖直下降,关于此过程中绳上拉力大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变B.逐渐减小

C.逐渐增大D.先减小,后增大

考点:力的合成.

专题:受力分析方法专题.

分析:二力合成时,夹角越小,合力越大;

同样,将一个力分解为等大的两个分力,两个分力的夹角越大,分力越大;

物体受三个力,重力和两个拉力,三力平衡,两个拉力的合力与重力等值、反向、共线.解答:解:物体受三个力,重力和两个拉力,三力平衡,两个拉力的合力与重力平衡;两个拉力合力一定,夹角不断减小,故拉力不断减小;

故选:B.

点评:本题关键记住“将一个力分解为等大的两个分力,两个分力的夹角越大,分力越大”的结论,若是用解析法求解出拉力表达式分析,难度加大了.

3.(3分)(2014?南京模拟)2013年6月11日,我国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首次为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开辟了我国太空教育的新篇章,在天宫一号里,长为L的细线一端固定,另一端系一个小球,拉直细线,让小球在B点以垂直于细线的速度v0开始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设卫星轨道处重力加速度为g′,在小球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做速率变化的圆周运动

B.细线拉力的大小不断变化

C.只要v0>0,小球都能通过A点

D.只有v0≥,小球才能通过A点

考点:向心力;牛顿第二定律.

专题:牛顿第二定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

分析:小球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只要给小球一个速度,小球就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此时只由绳子的拉力提供向心力.

解答:解:A、绳子拉力时刻与速度方向垂直,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故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故A错误;

B、F=m,v与L不变,故细线拉力的大小不变,B错误;

C、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绳子的拉力提供向心力,只要v0>0,小球都能通过A点,C 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抓住小球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由绳子的拉力提供向心力,再根据向心力公式分析即可,难度不大.

4.(3分)(2014?南京模拟)如图所示,通电螺线管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MN 和PQ之间,ab和cd是放在导轨上的两根金属棒,它们分别静止在螺线管的左右两侧,现使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向左滑动时,ab和cd棒的运动情况是()

A.ab向左,cd向右B. ab向右,cd向左C.ab、cd都向右运动 D. ab、cd保持静止

考点:楞次定律.

专题:电磁感应与电路结合.

分析:当电路的阻值变化,导致电流变化从而使线圈产生的磁场变化.所以两棒所围成的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最终导致两棒运动.

解答:解:当变阻器滑片向左滑动时,电路的电流大小变大,线圈的磁场增加;根据安培定则由电流方向可确定线圈的磁场方向垂直于导轨向下.由于线圈处于两棒中间,所以穿过两棒所围成的磁通量变大,由楞次定律:增反减同可得,线框abdc 产生逆时针方向感应电流.最后根据左手定则可确定安培力的方向:ab棒处于垂直向上的磁场,且电流方向ab,则安培力方向向左.cd棒处于垂直向上的磁场,且电流方向dc,则安培力方向向右.

故选:A

点评:两棒将线圈围在中间,则穿过两棒所围成的面积的磁场方向是竖直向下.原因是线圈内部磁场方向向下,而外部磁场方向向上,且向下强于向上.

5.(3分)(2014?南京模拟)如图所示,A、B是一对平行的金属板,在两板间加有一周期为T的交变电压u,A板的电势φA=0,B板的电势φB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在0到的时间内,φB=φ0(φ0为正的常数);在到T的时间内,φB=﹣φ0;在T到的时间内,φB=φ0;在到2T的时间内,φB=﹣φ0…,现有一电子在t时刻从A极板附近由静止释放,不计重力,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若t=0,则电子将一直向B板运动,最后打在B板上

B.若t=,则电子一定会打在B板上

C.若t=,则电子一定会打在B板上

D.若t=,则电子可能在A、B两极板间往复运动

考点: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专题.

分析:分析电子的受力情况,来确定电子的运动情况,如果电子一直向上运动,一定能到达B板;如果时而向B板运动,时而向A板运动,则通过比较两个方向的位移大小,分析能否到达B板.

解答:解:A、电子在t=0时刻进入时,在一个周期内,前半个周期受到的电场力向上,向上做加速运动,后半个周期受到的电场力向下,继续向上做减速运动,T时刻速度为零,接着周而复始,所以电子一直向B板运动,一定会打在B板上.故A正确;

B、若电子是在t=刻进入的,在T~,向上加速;~T,向上减速;T~T,向下加速;T~,向下减速,速度减小为零,完成一个周期的运动,接着周而复始,所以电子

时而向B板运动,时而向A板运动,根据运动学规律可知,在一个周期内电子向B板运动的位移小于向A板运动的位移,所以电子最后一定不会打在B板上,而是从A板返回;故B错误;

C、若电子是在t=时刻进入时,在一个周期内:在~,电子受到的电场力向上,向B

板做加速运动,在T~T内,受到的电场力向下,继续向B板做减速运动,T时刻速度为零,T~T接着向A板运动,T~T时间内继续向A板运动,T时刻速度为零,完成

一个周期的运动,接着周而复始,所以电子时而向B板运动,时而向A板运动,根据运动学规律可知,在一个周期内电子向B板运动的位移大于向A板运动的位移,所以电子最后一定会打在B板上.故C正确;

C、若电子是在t=时刻进入的,在~阶段是向上加速;在T~T向上减速,末速度为零;在T~T反向加速,T~T反向减速,末速度为零,完成一个周期的运动,接着周而

复始,所以电子时而向B板运动,时而向A板运动,以某一点为中心做往复运动,故D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B.

点评:因极板间加交变电场,故粒子的受力是周期性变化的,本题应通过受力情况先确定粒子的运动情况.根据位移情况判断电子能否打在B板上.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6分.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6.(4分)(2014?南京模拟)如图甲为一火灾报警系统.其中R0为定值电阻,R为热敏电阻,其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5:1,副线圈输出电压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线圈输入电压有效值为220V

B.副线圈输出电压瞬时值表达式u=44cos(100πt)V

C.R处出现火情时原线圈电流增大

D.R处出现火情时电阻R0的电功率减小

考点: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专题:交流电专题.

分析:先求出副线圈的有效值,根据电压与匝数程正比求出原线圈有效值,由b图可知副线圈电压最大值U m=44V,周期T=0.02秒,可由周期求出角速度的值,则可得交流电压u 的表达式u=U m sinωt(V),R处出现火情时电阻变小,则副线圈电流变大,则R0的电功率增大,根据电流关系可以判断原线圈电流变化情况.

解答:解:A、由图可知副线圈电压最大值U m=44V,则副线圈的有效值为44V,根据=,所以U1=220V,故A正确;

B、由图可知副线圈电压最大值U m=44V,周期T=0.016秒,ω==125π,所以u=44cos

(125πt)V,故B错误;

C、R处出现火情时电阻变小,则副线圈电流变大,线圈匝数比不变,所以原线圈电流增大,故C正确;

D、R处出现火情时电阻变小,则副线圈电流变大,根据P=I2R,可知电阻R0的电功率增大,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根据图象准确找出已知量,是对学生认图的基本要求,准确掌握理想变压器的特点及电压比与匝数比的关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7.(4分)(2014?南京模拟)卫星1和卫星2在同一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圆心为O,轨道半径为r,某时刻两颗卫星分别位于轨道上的A、B两位置,两卫星与地心O连线间的夹角为60°,如图所示,若卫星均沿顺时针方向运行,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半径为R,不计卫星间的相互作用力,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这两颗卫星的加速度大小均为

B.卫星1由A第一次运动到B所用的时间为

C.卫星1向后喷气就一定能追上卫星2

D.卫星1由A运动到B的过程中,万有引力对它做正功

考点:人造卫星的加速度、周期和轨道的关系;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人造卫星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