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英汉直接抱怨语

论英汉直接抱怨语

论英汉直接抱怨语
论英汉直接抱怨语

2003年第2期总第113期 

外语学刊

FOREIG N LANG UAGES RESE ARCH

2003,N o.2

Serial N o.113论英汉直接抱怨语

赵英玲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130024)

提 要:抱怨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抱怨语可分为直接抱怨语与间接抱怨语。本文通过对所收集的语料进行分析,论证了英汉直接抱怨语的实施条件、实施模式、句法形式、情境变项及语用策略,系统描写和解释英汉直接抱怨语这一语言现象,拓宽言语行为的研究视野,深化言语行为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言语行为;直接抱怨语;间接抱怨语;英汉直接抱怨语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3)02-0020-05

抱怨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言语行为研究的深入发展,国外语言学家已对抱怨言语行为的实施作过一些调查研究。E lite Olshtain和Liora Weinbach(1987)曾就希伯来语的抱怨言语行为做过调查;Beth Murphy与Joyce Neu(1995)对比了英语本族人与学英语的韩国人在实施抱怨言语行为上的差异;D onna Hurst T atsuki(1999)也就此问题在英语和日语之间进行过研究。与国外相比,国内有关言语行为的研究还很不完善,仅仅局限在称呼、请求、道歉、称赞等几种言语行为的研究上,抱怨言语行为却研究不足。所以本文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试图对英汉直接抱怨语进行较详细的论述和分析,旨在通过论证英汉直接抱怨语的实施条件、实施模式、语用策略、句法形式及影响这一言语行为实施的情境变项来描写和解释该语言现象,深化言语行为的比较研究。

1 直接抱怨语与间接抱怨语的界定

何谓抱怨?广义上讲,说话人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为抱怨。Olshtain和Weinbach(1993: 108)给抱怨语作了如下的定义:在抱怨言语行为中,由于过去或正在进行的活动对说话人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说话人表达不满、烦恼、责难以作为对该活动的反应,并且这一抱怨常常讲给对这一冒犯行为至少要负部分责任的受话人。根据受话对象,抱怨语可分为直接抱怨语与间接抱怨语。直接抱怨语与间接抱怨语的区别是,在直接抱怨语中,受话人即是这一冒犯行为的实施者,所以受话人要对这一冒犯行为负全部或至少部分责任。在直接抱怨语中受话人即是被抱怨的对象,这一特点决定了直接抱怨语为一种面子威胁行为;而在间接抱怨语中,说话人向受话人表达对某人、某事的不满,受话人对这一冒犯行为不负任何责任。直接抱怨语与间接抱怨语的这一显著差异决定了它们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

2 实施直接抱怨语的先决条件

从说话人的角度看,抱怨言语行为的实施需要具备四种条件:(1)受话人施行了一个社会上不可接受的行为,这一行为违反了社会行为规范;

(2)说话人发觉这一行为已对他Π她或公众产生了不良后果,已构成了冒犯行为;(3)说话人领悟到这一冒犯行为已使说话人至少部分地摆脱了与受话人的社会合作关系,所以说话人决定表达他Π她的不满或烦恼,尽管结果可能是“冲突型”的言外之力(Leech,1983:104);(4)这一冒犯行为使说话人具有了合法权力要求补救,为了他Π她的利益或

?

2

?

公众的利益,挽回、消除这种冒犯行为。说话人实施抱怨言语行为,旨在改变那些不符合标准或并非期望的行为,确保受话人采取一些补救行动,如履行诺言、承认责任、纠正错误等。

3 直接抱怨语的实施模式及其语言特点

Olshtain与Weinbach(1986)根据抱怨的严重程度,把抱怨语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3.1 低于指责水平

在这种模式中,说话人避免明显提到那个冒犯事件,最小限度地威胁受话人的面子。说话人有意缩小代价并增加受话人的利益。事实上,这种模式有意留给受话人一席空间,让受话人自己去解释是否说话人真正表达了抱怨言语行为。

例如,如果受话人把果汁溅到了桌布上或纸张上,你可以说“D on’t w orry about it,there’s no re2 al damage.”或“Such things happen all the time.”也可以说“Never mind,nothing serious happened.”

在汉语抱怨言语行为中,也存在这种模式。例如,你和朋友约会,他Π她又迟到了,这次晚了30分钟,你见到他Π她后说了一句:“怎么了?”或类似下面的句子:

是不是又塞车了?

表慢了吧?

总之,这种模式的语言特点是完全避免直接或间接提及受话人或那个不可接受的事件。

3.2 表达不满或烦恼

在这种模式中,说话人间接地、模糊地、并非明显地提及受话人或那个不可接受的事件,但的确表达了心中的烦恼。在此,说话人仍然尽量避免与受话人的公开冲突,然而明确指出所存在的某种妨碍与侵害。例如:“Such lack of consider2 ation!”,“This is really unacceptable behavior.”或“What terrible bureaucracy!”这些抱怨语并没有确切地说明哪件事是错的,谁该负责任。在使用这种模式的抱怨语中,受话人能够把它解释为抱怨语,但他Π她也有可能忽视其言外之用意。

在收集的汉语语料中,这种模式的例子也很多。请看下例(关于每个具体情景请参看附录):什么时候了?我腿都站酸了。(Situation6)

看看现在几点了?(Situation6)

真不够意思。(Situation4Π2)

怎么能这样?(Situation7)

总之,这种模式的语言特点是避免直接地、明显地提及受话人或那个不可接受的事件,但清楚地暗示某一事件或行为已构成了对他人的冒犯。

3.3 明显的抱怨

在这种模式中,说话人决定对受话人采用公开的面子威胁行为,明显地提及受话人或那个不可接受的事件,甚至提及两者,但并没有表达要采取制裁。例如,一个医生没有通知病人就推迟了手术,下面这些例句则是在这一情境下病人所实施的明显抱怨语。

—Y ou’re inconsiderate.

—Y ou shouldn’t have postponed such an opera2 tion.

又如,B约会迟到,A可以明显地抱怨道:“Y ou are always late.”,“I’ve been waiting here for nearly an hour.”再请看下面汉语例子:

你这人怎么这样啊?(Situation4)

怎么又迟到了?太不像话了。(Situation6)

有钱都不借,还算什么朋友?(Situation4)

不借拉倒,有什么了不起的。(Situation2)

你真不够朋友。(Situation2)

总之,这种模式的语言特点是抱怨者提及受话人或冒犯事件,甚至两者都提到。

3.4 谴责和警告

在这种模式中,说话人对受话人采用公开的面子威胁行为,并暗示要对受话人采取可能性的制裁。例如,对一个开会迟到了很长时间的人,如果采用这一模式进行抱怨,我们可以说“Next time I’ll let y ou wait for hours.”

总之,这种模式的语言特点是不仅提及受话人及受话人的冒犯行为,而且也明显提及了说话人将要采取的行动以作为对受话人的制裁,所以这些抱怨语的语句都是将来时态,并且采用第一人称。在汉语中,这种模式的抱怨语也很多。如:你记住,以后别求我。(Situation2)

走着瞧吧!(Situation4)

下次再这样,别指望我等你。(Situation6)

我警告你,下不为例。(Situation6)

这里值得说明的是,笔者在分析汉语语料中发现,汉语中这种模式的抱怨语也都是将来时态,但并非都采用第一人称。

?

1

2

?

3.5 立即威胁

在这种抱怨语中,说话人公开地攻击受话人的面子,并表示立即威胁。如:

This is the last time I’m letting y ou touch my car.

I’m not m oving one inch unless y ou change my appointment.

总之,这种抱怨模式经常采用带有立即后果的最后通牒的形式。其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使用现在时,并且常常提及说话人现在的行为,这一行为构成对受话人的即时威胁,以突出刻不容缓性。

“立即威胁”在汉语抱怨语中也是一种抱怨程度比较重的抱怨模式。说话人要求受话人立即采取补救行动,纠正错误来挽回、消除某一冒犯行为,否则说话人会对受话人采取制裁,这些都构成对受话人的即时威胁。请看下例:

你把声音放小点,否则不客气。(Situation1)

你趁早给我让开,不然我可要给你点颜色看看。(Situation5)

上后面排着去,不然我给你揪出来。(Situ2 ation7)

以上我们从语义角度分析了抱怨语的实施模式,那么英汉抱怨语又有哪些句法形式呢?

4 句法形式

根据收集的实际语料,我们发现英汉直接抱怨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句法形式。

4.1 祈使句(Im peratives)

G et feet off the table.(explicit com plaint)

Pay the m oney right now.(threat)

记着,下次有事别来找我。(Situation2)

上后面排队去。(Situation7)

下不为例!(Situation6)

4.2 陈述句(Declaratives)

That bathtub is filthy.

S ome people are horribly inconsiderate.

Y ou have left s ome dirty dishes in the sink again.

Y ou keep interrupting me.

你太过分了。(Situation1)

我腿都站酸了。(Situation6)

你真不讲究。(Situation2Π4)

你这人一点儿人味都没有。(Situation2Π4)

4.3 疑问句(Interrogative)

H ow can y ou litter paper on the floor?

Are y ou crazy?Where is y our consideration for the neighbors?

Why do y ou interrupt me all the time?

Is this acceptable behavior?

怎么又迟到了?(Situation6)

时间观念哪里去了?(Situation6)

你怎么这样呀?(Situation2)

你这人怎么搞的?有没有先来后到呀?(Sit2 uation5)

5 情境变项与语用策略

5.1 情境变项

(1)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

就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而言,这里有三种可能性。一是说话人的社会地位高于受话人;二是说话人的社会地位低于受话人;三是两者处于平等的社会地位,这些都会影响抱怨言语行为的实施模式及语用策略的选择。

(2)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

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是影响抱怨言语行为实施的另一社会变项。交际双方是陌生人还是熟人,是朋友还是亲属,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施模式及语用策略的选择。

(3)交际双方是否有契约约束

交际双方所承担的义务是否存在契约约束,有契约还是没有契约,存在明确的契约还是含蓄的契约,这是影响抱怨言语行为实施的又一个语用因素。例如,你正驾车行驶在一条主街上,突然一辆车无视“停车”交通标志,横穿在你前面。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是交通法的一部分,显然这里存在明显的交通法的制约,双方都应遵守交通法,可一方却违反了交通法规。

又如,你正靠近停车场的一个空位置准备把车停放下来,突然另一辆车开了进来,抢先一步占据了这个位置。显然对方违反了“先来后到”这一含蓄的不成文的契约。

(4)期望值/受挫度

期望值的大小、受挫度的高低也是影响抱怨言语行为实施的语用变项。

期望值与受挫的程度成正比。期望值越高,

?

2

2

?

受挫的程度也就越大。期望值的高低与前几个变项密切相关。例如,你的朋友在大学里和你同修一门课,他Π她弄到了一些重要的复习材料,对结业考试特别重要,你向他Π她借,可他Π她拒绝借给你。在这一情境下,由于你们是好朋友,并且你在过去还经常帮助他Π她,当然你对他的期望值会很高,相信对方会把材料借给你,而事实并非如此,令你大失所望,所以你受挫的程度很大。显然这会影响抱怨的程度。

5.2 语用策略

5.2.1“退出”策略(opting out strategy)

上文我们谈到了实施抱怨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然而并非具备了这些条件,就一定会出现抱怨言语行为。有时人们会有意采用“退出”策略,根本不行使抱怨言语行为,对受话人的冒犯行为不加指责,把所受的挫败缩到最小程度。

如,A is late.B:G lad y ou could come.I just g ot here myself.这里B通过把所受挫败缩到最小限度,来“退出”抱怨。又如,A is late.B:G lad y ou could come.I’m afraid I didn’t give y ou very g ood di2 rections.这里B通过承担责任来“退出”抱怨。

汉语也是如此。有时虽然具备了实施抱怨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但发话人有意采用“退出”策略,根本不行使抱怨言语行为,旨在维持交际双方的和谐,避免对抗。如:

好吧,我再想想别的办法。(Situation4)

你用吧,不打搅了。(Situation2)

算了,我再去找找别人。(Situation4)

那就算了吧,不麻烦了。(Situation2)

采用这一策略,一方面可避免伤害受话人的面子,同时也使受话人感到说话人是体量他人的;另一方面,由于说话人没有表达不满和失望,没有对受话人的不可接受行为进行谴责,所以说话人可能仍就会受挫。

5.2.2“非公开提及”策略(off-record)

“非公开提及”策略是指说话人通过采用暗示、含糊的表达或反问等形式来实施抱怨言语行为。这里说话人不明显提及受话人或冒犯行为,不明显指责对方,以避免伤害受话人的面子。如果受话人领会了说话人的暗示,受话人会有相应的反应,如道歉、允诺、提供补偿、纠正错误等,使说话人不再感到烦恼。例如,人们正排队等待到柜台买东西,突然一个人挤过来试图站在A前面,这时A可以说,“I’m the last in line.”这里A顾及了对方的面子,既没有提及冒犯者,也没有提及对方的冒犯行为,然而冒犯者很可能纠正自己的行为,站到A的后面,这样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再请看下面的汉语例子:

对不起,我先来的。(Situation5)

这不是排尾,后面还有人呢。(Situation7)

不好意思,我先来的。(Situation7)

5.2.3“公开提及”策略(on-record)

“公开提及”策略是指抱怨者在抱怨过程中公开提及受话人或受话人的冒犯行为,甚至同时提及二者。“公开提及”策略又可分为缓和策略(the mitigated strategy)和非缓和策略(the unmitigated strategy)(K atz,1987)。缓和策略,顾名思义,通过使用言语缓和剂(verbal mitigator),如模糊限制语maybe,just,a little,kind of,perhaps,y ou know等来缓和、减轻抱怨的程度。试看下例:

I think uh it’s just in my opinion maybe the grade was a little low.

这句抱怨语是一句学生向教授表达不满,抱怨教授给的分数太低。出于多方面的因素,学生没有直接表达分数太低,而是用了一连串的言语缓和剂来减轻抱怨的程度。

又如,由于某种原因A的朋友需要在A家住上几个星期,可这位朋友晚上经常回来很晚,影响了A和家人的休息。A想使对方感觉到他心中的不满,可又不想伤害对方的面子。下面则是A对这位朋友的一番话:

Ummm…just a…we-we’ve been kinda…ummm…well…we g o to bed kinda early around here.We were w ondering if ah…if it w ould…if y ou w ouldn’t mind…and if y ou could manage to come home a little bit earlier.

从上面这个例句,可以看出,除了一些模糊限制语,话语的不流畅也软化了信息的表达,缓和了抱怨的程度。

在汉语中,人们也经常使用缓和策略。尽管说话人有时公开提及受话人或受话人的冒犯行为来实施抱怨言语行为,但为了顾及受话人的一点面子,发话人常常使用言语缓和剂,使言语表达更委婉一些,以此来缓和抱怨的程度,这样既可以实

?

3

2

?

现抱怨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又可以避免产生正面冲突。如:

同志,我想,你是不是应该排到后面去?(Sit2 uation7)

如果我的表没错的话,我想你又迟到了30分钟。(Situation6)

麻烦你守时一点儿好不好?(Situation6)

恐怕你今天又忘了擦桌子吧。(Situation8)

对不起,好像你站错位置了。(Situation7)

非缓和策略与缓和策略正好相反,是指说话人Π抱怨者不使用任何言语缓和剂,认为无须再顾及对方的面子,有必要直截了当地表达不满与挫败,明确提及受话人或受话人的不可接受行为。由于这种抱怨常常带有个人威胁、污辱,甚至咒骂等,如y ou’re an idiot,所以说话人与受话人往往会产生正面冲突。

以上我们论述了几种主要的语用策略,在交际中,选用哪种策略更适合、更得体,且能实现抱怨言语行为的行事功能,这要根据交际的具体情境而选定。选用得当,不仅可以增进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维系正常的人际关系,而且可使问题迎刃而解。选用不当,则可能适得其反,不仅使人际关系遭到破坏,而且也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英汉抱怨言语行为展开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掌握与使用这一言语行为,以免造成语用失误,交际失败。总之,抱怨语作为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研究,不仅拓宽了言语行为的研究视野,开辟了言语行为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对英语教学及对外汉语教学与实践也有理论指导意义。

附注:C om plaining S peech Act

S ituation1:This is not the first time that y our neighbor has played loud music late at night.Y ou phone her to com plain.

S ituation2:A friend who studies with y ou at the university refuses to share im portant notes she g ot hold of before the final exam.

Y ou are quite upset because y ou have often helped her in the past.

S ituation3:Y ou waited an inordinate am ount of time(2hours)in a doctor’s office for a scheduled appointment.

Y ou com plained to the receptionist as follows.

S ituation4:Y ou are in great need of a m oney loan.Y ou approach a friend whom y ou had helped in the past,but sΠhe rejects y our request.

S ituation5:Y ou are nearing an em pty spot in a parking place when another car drives in and takes the place,disregarding y ou com pletely.

S ituation6:Y ou had an appointment with y our friend,but y our friend was late again.This time sΠhe was30minutes late.Y ou com plained to himΠher about hisΠher unpunctuality.

S ituation7:There is a line of people waiting to get to a counter,a pers on suddenly tries to push in front of y ou.

S ituation8:Y our roommate seldom cleans the table after meals.T oday sΠhe leaves s ome dirty dishes on the table again.

参考文献

Olshtain,E.&Weinbach,L.C om plaints-A S tudy of S peech Act Behavior am ong Native and non-native S peakers Hebrew〔A〕.In Papi,M.B.&Verschueren(eds.).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Selected papers from the1985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C on ference 〔C〕.Amsterdam:Benjamins.1987:195-208

Beth Murphy&Joyce Neu.My G rade’s T oo Low:The S peech Act Set of C om plaining〔A〕.Susan M.G ass,Joyce Neu(eds).S peech Acts Across Culture〔C〕.New Y ork:M outon de G ruyter,1996.191—216.

D onna Hurst T atsuki.I f My C om plaints C ould Passions M ove:An interlanguage S tudy of Aggression.〔J〕.Journal of Pragmatcs32

(2000)1003-1017.

Olshtain,E.&Weinbach.L.Inter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S peech Act of C om plaining〔A〕.K asper,G.&Blum-K ulka,Shoshanna (eds).Interlanguage Pragmatics〔C〕.Ox ford: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108.

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104

K atz,L.Face Risk in the Expression of Censure:A Cross-cultural S tudy〔D〕.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School of Education,T el Aviv University,1987.

收稿日期:2002-06-28【责任编辑:王松鹤】?

4

2

?

中英禁忌语比较分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5000起,具体可以找扣扣958035 640 ,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 2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 3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4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 5 浅析海明威《战地钟声》中的女性形象 6 《论语》中“孝”的英译——基于《论语》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7 中美鬼节文化的对比研究 8 9 伍尔夫的悲剧—电影《时时刻刻》观后 10 11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 12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13 中西谚语的文化比较研究 14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15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口语教学 16 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副语言的表现和交际功能 17 网络表情符号的分析 18 英语文化中的禁忌语 19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 20 初中英语课堂反馈策略教学研究 21 A Brief Study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China--from its Future Developing Prospective 22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 23 从托妮莫里森透析世纪黑人民族意识演变 24 论政治文本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25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26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他们眼望上苍》 27 政治委婉语的取效性行为分析 28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29 从对立到和谐—解读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 30 浅析《伟大的盖茨比》中的爱情观 31 浅析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的荒诞性 32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 33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 34 中美礼貌语中的“面子文化”

英汉对比论文(英汉委婉语的对比)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英汉的委婉语的对比 完成时间 课程名称 专业 年级

英汉的委婉语的对比 摘要:人们在交际和交流中希望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即使双方能够顺利完成交际,又使双方感到此次交际是愉快的。完成了理想的交际任务,委婉用语就是实现这一理想交际的合适的表达方式。它是使用较含蓄的语言表达各种强烈的、难以启齿的话语。这种委婉用语是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中选择语言文字的结果,以英汉两种语言均有大量的委婉语。它们既有相同之点,但更有不同之处。 关键词:委婉语;英汉;对比研究 一.引言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是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时, 所使用的较为礼貌的说法。人类使用委婉语的历史悠久, 英语的“euphemism”一词就是从古希腊语借用而来的。在古希腊语中, 词头“eu-”的意思是“well”或“sounding well”, 即“好”或“听起来好”,词语“phe- mism”的意思是“speech”, 即“说话, 言语”, 合起来意思便是“说话好听”。因而,“说话好听”就可以算是委婉语的最基本的定义。(李儒寿,1989:61) 二.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 2.1英语的委婉语 英语委婉语的构造方法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种类型:构词手段、语音手段、拼写手段、词汇手段、语法手段和修辞手段等,熟悉这些手段,对于阅读理解、评析鉴赏和翻译写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委婉语的构词大体上有两个原则:美好中听原则和若即若离原则。众所周知委婉的目的主要是向人们提及那些不愿或不宜直接提及的事物,所以言词应当尽量美好中听,这是自不待言的。所谓若即若离,是指委婉语的本义既要与婉指义有所联系,又要保持一定距离。“言”外之“意”是若隐若现,若暗若明,“即”的目的是要读者或听众能迅速明白婉指指义。(刘纯豹,2001:9-14)委婉语的产生有两个主要方面的原因: (1)由于人类潜意识的心理恐惧和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许多自然、生理现象与事物的名称成了语言忌讳(taboo) ,而由新的语言符号取而代之,如fall asleep(长眠) ,wash one’s hands (方便一下)等皆属于此类。(2) 为了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2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3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 4 Verification of Soft Term in Letter of Credit 5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6 商务合同中译英准确性的研究 7 金钱与婚姻—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价值与导向 8 作家的病态心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9 中美学校教育对比——学生个性发展方面 10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 1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 12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13 论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战略 14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 15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 16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失误分析 17 《简爱》中“愤怒”情感隐喻研究 18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 19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名称的研究 20 Pragmatic Analysis of Dialogues in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Viol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Observance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21 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姐妹情谊 22 “垮掉的一代”没有垮——简析《在路上》中年轻人的生活观 23 Rac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24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Gift-giving Customs 25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 26 血性意识—D.H.劳伦斯的自然主义爱情观 27 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28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 29 战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30 《荆棘鸟》的女性主义解读 31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32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 33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34 谁在说话?——论作者-叙述者和译者-叙述者在原本和译本中的叙述声音的不同处理 35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 36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 37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38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 39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 40 从自然主义视角解读德莱赛《珍妮姑娘》中珍妮的形象 41 《喜福会》中的文化身份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摘要:Taboo word(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存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目前,中英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所谓的文化休克,因此了解哪些话语是被禁止的是十分重要的。英汉禁忌语在语言和词汇层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的迥异。为了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们必须提高对禁忌语的了解,并且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 关键词:禁忌语不同点文化成因。 一、定义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18 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 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taboo),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并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使用。顾名思义,所谓禁忌语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说某种话。 二、禁忌语的演进 原始时代——愚昧(ignorance),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 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甚至困惑、恐惧。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人们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 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他们盲目的崇拜迷信语言的力量, 认为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 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 反之则得到庇护。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促成了禁忌语的产生。封建时代——偏见 (p rejudice), 中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都以等级森严著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黎民百姓的言语都要受到限制, 他们不允许使用上级的所谓高贵语言表达, 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于是, 禁忌语随之产生了。现代社会——民主(democracy),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现如今,人们愈来愈注重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愈来愈追求平等和自由。因此, 现在很多带有歧视意味的词语逐渐消失或被其它词所代替。如“黑鬼”一词现在就很少使用。 三、禁忌语的对比 (一)英汉禁忌语的相似性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共性, 虽然英语和汉语隶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英汉禁忌语言存在诸多共同特性。 1、语音层面: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工具,但是在原始时代,语言被赋予神秘的力量,人们认为语言是人类一切祸福的根源。因此中西方人民普遍把你些与有灾难意味的词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当作禁忌语,在交流中尽量避免使用,以免给自己或别人带来灾难。例如,在中国, 人们送礼时十分忌讳把“钟”作为礼物, 因为, 送“钟”和送“终”是同音词, 而生死离别被认为是人生最可悲的遭遇。实际上还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摘要:委婉语的创造和使用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一面镜子。英汉委婉语具有很多相似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因素,它们之间在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本文从英汉委婉语的词源、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委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英语;汉语;委婉语;对比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bstract: Euphemism is not only a widespread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It is a mirror of a particular society.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have many similarities but more differences on forms and connotations because of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historic background.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from its origin, the way of its formation, its forms, content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s. Key Words: English; Chinese; euphemisms; contrastive study 0. 引言 到目前为止,有关委婉语的研究已有许多,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语义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角度进行的,。综观委婉语的研究历史,我们发现国内外委婉语研究者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个别语言上,缺乏深入的多语间的对比研究。而关于英汉委婉语之间的对比研究,国内外著作较少,要揭示委婉语的普遍特征,或更好地理解某一语言委婉的特殊性,还须通过对比的方法。本文将从英汉委婉语的词源、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的异同。 1. 英汉委婉语的词源 英语中的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好)和词根pheme(说话)意为good speak(说好听的或善词令)。因此,euphemism 就是“说好听的话”或“讨人喜欢的话”。《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所给的定义是用比较模糊但更温和或比较委婉的单词或短语代替直言直语。王德春等认为,汉语辞

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的相似性研究

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的相似性研究 摘要:从语用学角度对英汉委婉语进行对比,揭示出英汉委婉语在语用功能方面的相似性,都具有避讳、雅化、礼貌、掩饰及淡化和夸张功能。 委婉语是用曲折、含蓄的方式表达思想的语言在英、汉语中,委婉语的使用极为广泛,是进行语用研究的很好语料。英、汉委婉语作为一种文化限定词,虽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但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 委婉语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交谈中凡是涉及到说出来有可能令人感到难堪、不悦甚至反感的言语,人们通常都采取曲折、委婉、含蓄的说法来表达,让交谈双方能从心理上淡化甚至消除某些不愉快,从而达到容易接受的目的。从委婉语的语用功能来讲,英汉委婉语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避讳功能、雅化功能、礼貌功能、掩饰功能及淡化和夸张功能上。一、英汉委婉语避讳功能的相似性委婉语的产生源于语言禁忌 (Language Taboo),语言禁忌源于人类最初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困惑和误解。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因对日月交替风雨雷电、火山地震以及人和物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理解,故幻想创造了神,认为神是万物的主宰、祸福的根源。因此,神灵不可亵渎,与神灵有关的东西都应被尊为灵物,被列为禁忌,不可冒犯。英语中,God(上帝)、Satan(魔王撒旦)等均有婉称,汉语中有国讳、圣讳、官讳或家讳。疾病与死亡为人之大忌,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十分忌讳疾病与死亡,所以在交际时都尽量回避这些字眼,以婉言称之。 (一)有关“死亡”的委婉语 人们生活中最忌讳的就是死亡,因此语言禁忌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如:pass away(逝世), be no more(不在了),dep art(去世),be gone(走了),join the majority(会见老祖宗去了),go to west(归西了),go to glory(升天了),go to meet one maker(见上帝),to be at peace(平静了),the final departure(最后离去),final sleep(最后一觉),to go to one S long home(回到永久之家),to have found rest(得到安息),in heaven(在天堂),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等。与之相对,汉语中有:“去世了”“仙逝了”,“到极乐世界去了”,“逝世”,“谢世”“过世”,“下世”,“不在了”,“走了”,“过去了”,“离开了我们”,“毙命”,“归天”,“长眠”,“与世长辞”对特殊人物还有专门的术语,如:和尚死了叫“圆寂”,皇帝死了叫“驾崩”,诸侯死了用“功甍”,妻子死了叫“断弦”,为了守节而死叫“玉碎”,执行公务而死叫“殉职”,为正义而死叫“牺牲”等。“死亡的委婉说法还有: to be present at the last roll call 出席最后一次点名to be written off 被勾销 t0 fall 倒下 to fire one s last shot 射出最后一发子弹

英汉禁忌语和委婉语在英汉互译中的处理技巧分析

英汉禁忌语和委婉语在英汉互译中的处理技巧分析 . 第卷第期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试眦 年月∞ . .... 文章编号:枷. :./.遗 英汉禁忌语和委婉语在英汉互译中的处理技巧分析 胡绍廷 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摘要: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英文化的戢体,都各有其语言禁忌和由此产生的禁忌语和委婉语。英汉两种语言在禁 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上存在着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本文尝试对英汉禁忌语和委娩语的异同之处进行对比分 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英汉互译中,对于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意译、套译和加注翻译等四种处 理技窍,以期有助于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文化内涵,从而使读者能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 的鸿沟,成功地实现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禁忌语;委婉语;对比分析;翻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即是产生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其中一些逐渐成为根引言 植于人类文化中的风俗,人们在交际中都应该遵守。在日常交际中,当人们不得不涉及那些受到禁忌的行为或语言时, 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社会,都存在语言禁忌,而委婉 为了避免直接提及,人们寻找另外一些词语或说法来暗示或是禁忌心理的产物,委婉语和禁忌语休戚相关。为了使交际代替它们。委婉语即是用来暗示或代替这些禁忌词语的成双方均能接受,保证交际的和谐顺利,在人们的交往中,一些分,在英语中Ⅱ。咖”。。”一词源于希腊 属于禁忌的事物的名称就必须改头换面,以一种相对得体、文,从词源上说,即或、盹好;锄即能 高雅的名称出现,人们对犯忌讳的事物或避而讳之或委婉言话,整个单词的意思就是好听的话,即。融 之,于是产生了委婉的修辞手法。禁忌语及其相应的委婉语啪耐”,有时还被称作美化词“、Ⅳ”。 这一语言现象在各民族语言中普遍存在,在语言交际中不可在人们的交往中,哪些行为或语言受到禁止或可以接 避免。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在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上有受,因所处的文化背景或历史时期的不同而不同。下面就对着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由于两种语言在历史背景、生活环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d9817006.html,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作者:余真 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9期 摘要:禁忌语不仅是一种口头表达,而且是反映某一特定文化价值观的社会现象。中西 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但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由于双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一些禁忌语的差异,从而对对外交流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对英汉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禁忌语;特征;差异 禁忌语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本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对不能直接谈及的人、事、物及相关活动采取规避的词语表达出来的语言。禁忌是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学术上称为“taboo”,大意是“犯忌讳的话及行为”或者“应该要十分注意的事。” 英汉文化中的禁忌语都有其特殊的起源,并且在各自的文化当中体现出来,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本文主要通过英汉禁忌语的对比仔细探讨它们的特征、差异以及正确规避禁忌语的措施。 一、禁忌语的特征 (一)普遍性 禁忌语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其历史来源也较为悠久,各个民族和国家都存在着一定的禁忌语。它存在各国文化之中,其存在和发展具有普遍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但存在于各社会形态中,也存在于各国家中,由于语言禁忌的存在,人们受强制性心理支配,“不许说”某些语言,从而产生禁忌。 (二)特殊性 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思维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就导致了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语言差异,禁忌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因为对不同国家间的禁忌语不了解,使人们对同一语言存在着完全相反的看法,语言误解、观念冲突、观点分歧也就由此产生。 (三)因时而变 语言是一定社会习俗约定的产物,它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语言也不例外,它会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禁忌语在不同时代也会做出相应的变化。 二、英汉禁忌语的差异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 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而语言又是社会现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禁忌语也是学习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展开有很大帮助。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汉书·艺文志》等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对于“禁忌”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可谓简明扼要:“忌,憎恶也。在西方,禁忌语的英文说法是“taboo”,最早是南太平洋波里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禁忌语的产生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文明落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上天、鬼、神都有所避讳。西方国家,特别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出于对上帝的信仰,对于“God、Christ”这些词都是不能随便说的。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中英禁忌语的异同。 中英禁忌语相同点:1)神灵圣人名的禁忌。在中国,自古就有皇族名避讳,凡是涉及到与皇公贵族名字谐音或是相近的音时,就要换一个说法。例如秦代为避秦始皇的名“赢政”而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方则用委婉动听或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指代与鬼神有关的词,如:上帝魔鬼撒旦一般要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和the good man等委婉说法。2)令人难以启齿或难过之事。如“怀孕”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有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中。)She is well-along(她心满意足)等;而汉语中人们通常说“她有了”或者说“她有喜了”等。在汉语中,我们一般说患了癌症的人得了“不治之症”。英文中人们用C.C或Big C或是long disease代替癌症(cancer),艾滋病AIDS (可传染的社会疾病);汉语中“上厕所”有“方便”、“去一号”等委婉的说法。英语中有pass water, answer nature’s call, wash one’s hands, do one’s business等等;3)死亡。“死”是各民族最忌讳的字眼因此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总是回避它。汉语有“去世了”、“老了”、“走了”、“没了”等。但是,汉语对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的死有着不同的委婉语,例如古代皇帝的死称“驾崩”,诸侯死称“薨”,战争中死称“牺牲”,坏人的死用“一命呜呼”。英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丰富,如“pass away, go to the heaven, go to sleep, go to see the God, depart, be in heaven with God”等等。 中英禁忌语的不同之处:1)年老。在中国,“老”字常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因此汉语中有“老师”、“老同志”、“老大爷”“老师傅”等。而在西方,“老”即“old”一词一般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西方人费尽心机地借用其他词项来委婉地表示“old”这一概念,如the advanced in age(年长者)retirement home(敬老院)golden age club(老年俱乐部)等。2)谐音禁忌。在中国,四与死谐音,成为不少中国人的禁忌。送钟(终)、送伞(散)、送梨(离)也成为一种交际禁忌。因为五与恶同音,所以五月被认为是恶月不吉利。这种谐音禁忌只有汉语中存在,而西方国家不存在。3)个人隐私与话题禁忌语。英国人的“隐私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喜欢别人询问年龄。二是不喜欢别人询问其婚姻状况。三是最忌讳的是个人收入与开支。四是一般不随便询问别人的详细地址。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没有“隐私权”这一概念。许多涉及个人情况的话题,如年龄、收入、家庭状况等都是人们正常交际中乐于彼此交换的信息。人们习惯于问“你高寿?”“你贵庚?”“你结婚了吗?“你有几个孩子”等。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方禁忌语出现一定的趋同性。如英汉语中对“富”都有所保留:He is well off. “他经济条件不错。”对“贫”也不说得那么严重:They are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1)委婉是禁忌心理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社会,都存在语言禁忌。委婉语和禁忌语休戚相关。自古以来,人类就对某些事物心存忌讳,为了交际的和谐顺利,为了交际双方更易接受,遭到禁忌的事物的名称必须改头换面,有些刺激性的字眼,敏感的话题就得转移,以一种人们认为“得体、高雅”的名称出现。对犯忌讳的事物或避而讳之或委婉言之,于是避讳委婉的修辞手法应运而生。 2)共同的使用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委婉语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中英两国在语言禁忌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和民族习惯。但是,仍然有些领域的禁忌是在两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成为了中英委婉语的共同使用领域。例如,英汉委婉语都与死亡、疾病、职业、犯罪、性和排泄等密切相关。 A.表达死亡。在《圣经》或其它与基督教有关的传说中存在许多与死亡有关的委婉语,例如:“to be with God”,“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in Jesus/to lie in Abraham’s bosom”,“to go to heaven/paradise”,“to be promoted to glory”。西方人也认为人类生来有原罪,也就必会受到惩罚,所以“死亡”也是“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中国对于死亡有禁忌,例如中国佛教把“死”婉称为“入寂”、“圆寂”;道家却称之为“仙去”、“仙逝”等。古代中国皇帝死亡则称为“驾崩”、“弃群臣”;百姓之死称为“过世”、“作古”等。老者死亡称为“寿终”、“谢世”;少年死亡称为“夭折”;中年死亡称为“早逝”;靓女弃世称作“玉陨香消”,等等。 B.人体排泄方面。如关于上厕所,英语有“wash one’s hand,relieve oneself,powder her nose,还有”feel the call of nature”(感觉到自然在召唤),意为“要上厕所”;汉语有“洗手、方便”。如果女士在场,就必须这样问:“我可以使用一下盥洗室吗?”或问“洗手间在什么地方?”C.关于性的委婉语 在中国和西方国家里,性关系和身体的某些部位是谈话的禁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性解放的更深认识,在最近几年里西方国家对性的态度开放了许多。在小说和电影中类似“to make love”,“to have sex with”,“to go to bed with”这样的语言也出现了。谈到性关系,中国人更倾向于用“同房”,“夫妻生活”等语言来代替。英语中也有一些新创造的词汇“go to bed with”,“be in bed”,“do it”。与汉语相比而言,英语拥有更多的关于性方面的词汇,这可能与人们对性抱有更开放、更随意的态度有关。 D.教育生活方面:成绩差的学生是a below average student 或working on his own level,而do betterwith help则指反应比较迟钝的学生。学生考试作弊则冠以to depend on others to do his (her ) work.汉语中可用“学习要下劲、成绩要提高”来表达学习成绩差的含义。“考试时做小动作”等来代替考试作弊。美国学生考试不及格,回家对其父母说:“I didn’t make it.”E.社会地位、职业方面:对生活的贫富、职业的贵贱,倾向于低调陈述而不直言不讳。如对贫穷,英语有disadvantaged,underprivileged,汉语有“手头拮据”。有一部分职业委婉语,将一些平凡的职业名称予以改头换面,以此克服自卑感。比如hair dresser (女理发员)被誉为beautician (美容师)、cook (炊事员)被称作chef (厨师)、janitor (守门人)被冠以security officer(安全官员)。汉语中,我们称清洁工为“城市美容师”、小保姆为“小阿姨”、蹲监狱为“在高墙里面”等等。 3)共同的表达方式 如:使用缩写和省略。在所有的文化中,为了避免不愉快,或表示礼貌,或掩饰某些东西,某些词汇可能就会被省略掉。在英语里,“The woman is pregnant”被委婉的表达成“She is expecting”,在这个句子里“a baby”就被省略了。同样,“out”就是“out of work”省略后的委婉语。语音省略也是一种缩写,例如,“WC”是“water closet”,“G-man”是“garbage-man”的省略。汉语里也有利用缩写词委婉表达意思的,例如,“行将就木”中的“木”是“棺木”的委婉表达法。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3)

第22卷第1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1V ol.22 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2004年第1期)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 o.12004 收稿日期:2003-06-23 作者简介:徐长扬(1945-),男,湖北宣恩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法。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徐长扬 (湖北民族学院大外部,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均有大量的委婉语。它们既有相同之点,但更有不同之处。委婉语作为语言客观存在的一部分,折射出社会文化现象的一个侧面,反映出民族心理的历史沉淀和深层构建。研究英汉委婉语,对研究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等都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04)01-0106-03 引言 在社会语言交际过程中,由于说话的环境不同,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各异,人们在遇到难言之隐或令人难堪的场合时,往往不直截了当地道出个中真由,而用委婉、含蓄、模糊的方式把它烘托出来,以达到恰当、轻松自如、大方得体地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的目的。委婉语这一修辞手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发展,并为社会语言交际服务的。英汉文化中都存在着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它们既有相同之处,但更有相异之特点。 英语中的委婉语(euphemism )源自希腊语,由 词头“eu ”(good )和词干“phemism ” (speech )构成,意为吉利之语(words of good omen )或优雅说法(good speech )。汉语中的委婉语解释为:语言婉转,态度诚恳,即用一种不能明说,即用使人感到愉快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式。由于委婉语的特殊修辞风格和它作为现实生活中语言交际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当今社会,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喜欢直言不讳,他们讨厌装腔作势,特别是在口头交际过程中如此。但是,在较正式场合则尽量使用委婉语。从总体上而言,委婉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心理学、社会 学等各个领域。本文仅从委婉语中最有代表性的政 治、人们的心理因素和生理现象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及官方语言中的委婉语 1.汉语委婉语分讳饰和婉曲。讳饰指表达观点时,不直接说出犯忌讳的事情,而采用委婉修辞代替的方法。如在近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云淡天高》中有这么一段夫妻谈话,一位即将退休的省人大副主任的妻子为了给刚从部队转业的女儿安置一个满意的工作,对其丈夫说:你革命一辈子,你这只蜡烛总是照别人,你这只蜡烛现在已经快耗尽了,能否让女儿也沾点光。其委婉意思是叫其丈夫凭借地位走走“后门”。婉曲指运用委婉曲折的说法表达本意的修辞方式。如:2003年6月,中国主席胡锦涛会见美国总统布什就台湾问题时指出:……中方希望美方恪守承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不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语言委婉曲折,令人深思。毛泽东同志是一名伟大的语言大师,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此处毛泽东同志没有直说司徒雷登“处境孤立”和“灰溜溜滚回美国”,则说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和“夹起皮包走路”。语言委婉,回味无穷。  6 01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 摘要:禁忌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征。讨论禁忌语的产生根源、应用范围的共同性、相异性等,对英汉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避免交际失误,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交际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的纽带,语言运用的正确与否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起着重要的影响。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尽管语言中存在明确表达概念或事物名称的方法和词语,但针对某些概念或事物,人们总是期望避免谈及。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语言的一种特殊现象——禁忌现象。 1 禁忌语的由来及产生根源 英语taboo一词的含义是禁忌,它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汤加语(Tongan),意为“神圣”,“不可接触”。1777年英国的库克(James Cook)在南太平洋上探险来到汤加群岛时发现,当地存在着许多令人惊异的社会现象,如某些词语允许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使用,而不允许一般居民所使用,当地居民把这禁忌的现象称为“taboo”。从此,“taboo”这个词就进入了西方的人类学,社会学及语言学等学科,开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研究课题而得到广泛重视和使用。 2 英汉禁忌语应用范围的共同性 禁忌语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从历史的角度看,英语汉语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英汉禁忌语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在表达上更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涉及亵渎神明的禁忌语 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一般都不能随便提到神灵或所崇拜的对象的名字,否则就是亵渎神灵。在英语中,宗教上的好多词语,像God(上帝),devil(魔鬼),heaven(天堂),hell(地狱),Christ(基督),Jesus(耶稣),damn(该死)等只有在严肃的讲话里才是合适的,违反了这个规则就会使说话人受到谴责或遭到人们的回避。于是在英语中,就用gosh来代替God,用Goodman来代替the devil。中国也是如此,早期的中国禁忌的内容与形式相当繁杂。比如,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老虎被视为神灵。因此,“虎”字是不能随便说的,凡遇到虎字就要用别的名称,像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就改称老虎为“猫”,北方森林中的猎人则改称为“大虫”。逢年过节时尤其不能亵渎神灵。比如,买财神画像不能说“买”,只能说“请;商家直销员去卖时也都说是“送财神”,而不是“卖财神”。 2.2有关排泄物的禁忌语

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对比分析

XXXXXX学院 专科生毕业报告 论文题目: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unc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对比分析 姓名: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类别: 分院: 完成时间:

Abstract Euphemism, cosmetic words, is not only a lingual phenomenon, but also a cultural and social phenomenon. It is like a mirror, reflecting the values, aesthetic conceptions and moral concepts in some extent. Euphemism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It is like lube that avoids hurting the other party’s feeling. It oils the human relationship in communication and helps to save face of communicators. If people make full use of euphemism, it can accelerate and facilitate human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feature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euphemism. And it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ts polite functions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As an important rhetoric means to harmoniz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uphemisms are widely used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verb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in different context, euphemisms perform different pragmatic functions. Based on different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uphemisms, this article aims to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six parts with Chapter Four and Five as its core: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origin and definitions of euphemism.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euphemism in many ways. The third chapter talks about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euphemism from the angle of pragmatics. The fourth chapter forms the basis of the whole research by connecting euphemism with politeness and face-saving theory. The fifth chapter centers on euphemism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The last chapter concludes the whole thesis. Appropriate use of English euphemism can contribute a lot to successful message exchange. 【Key Words】euphemism, pragmatic functions, verbal communication

汉英禁忌语对比

汉英禁忌语对比 【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英禁忌语的迥异。所以,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因传统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结果导致了有些词语我们要避免使用,就是禁忌语。跨文化交际是现代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语言禁忌现象可以使跨文化交际更加得体。汉语和英语中的禁忌语反映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语用角度看汉英禁忌语的异同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汉英禁忌语语用原则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总结出了三条共同的禁用原则并对汉英文学作品、动物习语以及称谓语等方面的禁忌语语用差异进行分析。尝试从语形讳饰和语义讳饰两个方面进一步探讨汉英禁忌语的语用表达,通过语用的艺术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 【关键词】禁忌语;交际;语用;对比 Abstract Taboo is a commonly existing cultural phenomenon among nations in the world which regulates people’s language and soci al communication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rectly results in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 .So ,taboo exiting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stoms ,we should avoid using offensive expression: taboo,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taboo can mak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re appropriate. Taboo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reflect every corner of the different social life, so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can be of great help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analyzing the intercommunity and the otherness of the pragmatic principles, the thesis summarized three principles of using the taboos and discussed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from angles of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 摘要:现在,中英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对中英两国人民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知道讲什么话是首选,而且了解哪些话是被禁忌的是十分重要的。禁忌语是中英文化中一个很普通的语言现象。这篇文章介绍了禁忌语的起源和禁忌语的定义,也从文化差异这个角度比较了中英禁忌语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主要的目的使人们对语言禁忌有更好的了解,并且在交流中能够建立更高的警觉性避免使用禁忌语,然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语;定义;相似处;不同点 Introduction Nowadays, taboo has become a commonly used word in anthropology and studies of religion and folk custom. Furthermore, it has been a fairly important field of these branches of learning. In every nation and culture there are phenomena of using taboo in daily life. About the origin of Taboo, there are two viewpoints now. One viewpoint is that the term Taboo is originated from Polynesian (in south Pacific) Tonga language. In 1777, Captain James Cook arrived in south Pacific Polynesian Tonga. In Tonga, he found a strange behavior in their daily life. There were many things forbidden to do, many foods forbidden to eat, and some words not allowed to say. The local language of Tonga called this phenomenon Taboo or Tabu. Then Cook borrowed the word into English. The word in English refers to acts that are forbidden or to be avoided. When an act is taboo, reference to this act may also become taboo. That is, first you are forbidden to do something, and then you are forbidden to talk about it. The other viewpoint is that the term Taboo is originated from native language in the middle Pacific Islands. After referring to information of different sources, I find most scholars think the source of the word “Taboo” is Tongan word, which is introduced by Captain James Cook from Polynesia to Europe in 1777. And in book the Cambridg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