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散文选读》学案7:铃兰花

《现代散文选读》学案7:铃兰花

《现代散文选读》学案7:铃兰花
《现代散文选读》学案7:铃兰花

1

2

3

雨霖铃导学案附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学生一起背诵《雨霖铃》 二给下列词注音 骤.雨﹙﹚暮霭 ..﹙﹚凝噎.﹙﹚ 三名句默写 寒蝉凄切,________,骤雨初歇。 ________,________。念去去, 千里烟波,________。 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 四鉴赏《雨霖铃》 ①本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主要写___,下阙主要写___。

②本词的基调是什么? ③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④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主要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⑤“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体会这句词的感情。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在上阙的结尾表达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 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⑧:“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五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从这两首词中,我们体会了诗人柳永婉约的创作风格,体会了词的特色。由此得知: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大家多去品味词,增强自身美的感

失根的兰花教案

《失根的兰花》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采用读前“质疑”和读后“答疑”的方法品味题目中“失根” 与“兰花”的深刻涵义。 2.重点品读课文11、12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细读课文,采用“换一换、改一改、读一读”和分析修辞等方法品析本文语言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根”的热爱和眷恋的。 学习重点: 1.熟读课文,品味题目中“失根”与“兰花”的深刻涵义。 2.品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细读课文,仔细品味本文朴素自然却又意味深刻的语言,采用朗读感法和小组交流的方式品析本文语言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根”的热爱和眷恋的。 学习难点: 细读课文,仔细品味本文朴素自然却又意味深刻的语言,采用朗读感法和小组交流的方式品析本文语言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根”的热爱和眷恋的。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作者魅力: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半生都远离祖国奔波海外,他的作品不多,却是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时有所思而得,他的散文语言平实质朴却意蕴深刻,他就是陈之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散文《失根的兰花》,一起感悟其语言中的深刻意蕴。

二、初读课文,感悟标题魅力 1、同学们,我们知道:学习要有问题意识,那么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设:失根的兰花还能活吗?题目中“失根”指什么?作者为什么用“失根的兰花”这个题目?) 同学们提的问题提得都非常有价值!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2、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也可以再补充,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并解决问题。同时将阅读时出现的新疑问或收获在文中圈点批注。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魅力 1、陈之藩的散文语言平实质朴但意蕴深刻,下面大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解决你看到标题后提出的问题。 题目“失根的兰花”中,“根”指什么,“兰花”指什么,“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 预设:根指祖国,家乡;兰花指作者本人或者离开祖国的游子;失根的兰花指:身处异国的游子以及他们的悲凉处境。 教师追问: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味到的? 预设:11段、12段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刻的体会呢?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背景资料(课件展示),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作者情感。 陈之藩,河北人,曾赴美、英留学获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和香港的大学讲学。他的散文作品带有透彻的理性,取材常由生活体验出发,融入丰富的人生阅历。陈之藩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半生漂泊奔波于异域他乡。文章写于20 世纪三四十

雨霖铃导学案

Unit5 Which one do you want 学校:彰寨九年制没在学校教者:杨雄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听说、会读单词“raincoat 、long 、short、thick thin 、cheap”. 2 能力目标:运用句型“which one do you want”,学生利用课文提供的场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学会合作。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会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运用基本句型,根据课文提供的场景和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难点:句型的熟练掌握。 三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教学磁带 四教学步骤 1 Leading in 老师提问:If it is raining, and you have to go school, what can you do.进而引出单词raincoat. 通过与学生的合作,虚拟购买雨衣的场景,引出本堂课的基本内容(一学生S1做售货员,另一学生S2和老师T是购买者)

S1:Can I help you. T: I want to buy raincoats. S1: These are raincoats. T: oh, they are nice, which one do you want, a long one or a short one? S2: A short one. how much is this raincoat. S1: It is ten yuan. T: that is cheap , take it. Oh I like the yellow one , it is nice, how much is it. S1: It is fifteen yuan. T: It is cheap too. Can I have them please? S1: Certainly. T: Here the money. S1: Thank you. 4 老师总结并引出新课题:我们刚刚看到的是去商店购买雨衣的场景,在商店里我们要根据衣服的长短、厚薄、价格以及颜色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今天我们学习Unit 5 which one do you want?(板书课题)。 二Presentation 1 板书并带读单词“raincoat”,并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单词的组成规律。 2 根据黑板上写的长短、厚薄等教授相应的单词,要求学生跟着老师

《雨霖铃》学案

课前篇-----柳营晨试马,沙场初点兵 一.知识链接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马嵬兵变时,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雨淋铃”曲。 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今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二.略读文本 1.读准词句停顿,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2.反复诵读,品味词人婉约的语言风格。 3.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作上下片的画面。 三.知能检测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骤雨()凝噎()念去去()暮霭()那堪()经年()四.释疑问难 课上篇-----纸上终觉浅,绝知要躬行。 一.聚焦难点 1.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3.鉴赏意象,感受婉约派的语言魅力。 二.梳理整合 1.在词的上下片中,诗人分别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

2.揣摩重点文句,分析诗人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重点诗句的语言魅力。 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并能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词作的上下片的画面。 三.思悟空间 课后篇-----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 达标检测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请从“虚实”的角度分析上面这首诗。 2

2020年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范文例子

2020年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范文例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范文一 这学期我继续担任初一年级1、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方向,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纳世界文化精华为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学习、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装的创新能力和钻研精神;同时,不断提高学生装的沟通能力,加强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以达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学的总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一定的难度。个别基础很差的同学甚至在字词方面不过关,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我现在在教学中努力尝试去做的就是努力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含量,让孩子多接触文学作品,在讲课中拿出一定的时间来消化并对优秀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加以解读和赏析,最基本的想法就是先培养孩子的语感然后激发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 四、具体工作: 1、提高教学质量向课堂45分钟要成绩,不仅需要老师要认真备课,学生也要积极的配合: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要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对学习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都要有明确的了解。 ③“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新的教学工作中不是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

最新《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主备:备课组长:学科组长: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读课文,做到心临其境,仔细品味语言。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导学过程】 1、词调简介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我们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2、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 1、朗读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2、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 3、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 下阕 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 本词表现手法赏1:从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依次是、、。 2:这首词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情景交融,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 景语 情语 3:这首词的另一特点是虚实相生,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实写 虚写 本词情景赏析 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5.“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 《雨霖铃》鉴赏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的情景,下片主要想象离别后的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

雨霖铃学案

《雨霖铃》学案 高一语文组梁秀娟 教学目标 1、感悟《雨霖铃》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 2、理解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一、情景导入 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接下来我们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二、介绍背景 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2、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雨霖铃》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 3、翻译句子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何与人说。 不难看出,词的上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对离人离别的过程,下阕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今宵酒醒处”和“此去经年”后的场景。全词通过时空的延伸来展示他的离愁别绪:两人离别之时——(联想)今宵酒醒处——(想象)此去经年后。 四、赏析词 1、名句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明确: 2、提问:《雨霖铃》词自上片“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明确; 3、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为什么特别动人呢? 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广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关于风,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李清照《念奴娇》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4、思考:《雨霖铃》描写了那些离别情景? 明确: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之八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在战争中的遭遇,认识战争摧残人的精神、毁灭人类文化的罪恶。 (2)整理分析小说情节,把握作品构思特点。 (3)心理活动、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4)学习作者的创作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阅读课文,把握小说情节。 (2)品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3)环境描写的意义。 一、导入: 以“南京大屠杀”为话题导入,谈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引起学生共鸣。 二、默读课文: 要求: (1)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 (2)“我”一直处在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中?对战争的认识是什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3)文中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 深入课文,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种种感受的细致品味感受从学校走上战场的一代青年在战争中所经历的深刻心理创伤,让学生对主人公不幸命运的根源各抒己见,加深认识。 四、作业: (1)同样是遭遇了战争的不幸,《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中两位主人公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课外阅读描写战争题材的小说,并在同学中交流,找出一部最使你感动的作品,谈谈你的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设置悬念的作用。 (2)讽刺的艺术。 一、导入: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愿望,本文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二、研讨问题: (1)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结合其他小说谈谈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的作

用。 (2)名著《第二十二条军规》给我的印象很深刻,阅读这本小说,处处令我忍俊不禁,笑出声来,但笑过之后,我又有一种枯涩的回味,一种沉重的感觉。作者用幽默讽刺的语言告诉人们,这条军规是一个套在弱者身上的枷锁,在它的控制下,贫民百姓和普通士兵就成了被任意玩弄的对象,无辜者成了战争的牺牲品,本文也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讽刺手法的运用,请同学在文中找找,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 微型小说是一种“博采众长”的文体,要使人“一见钟情”,可造成悬念,引起兴趣,“描写环境,烘托铺垫”,“运用讽刺,以小见大”,请同学尝试着写一篇微型小说。 课堂练习(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威风凛凛(lǐn)戳进(chuō)疲惫(bèi ) 斑斓 (lán) B、颠簸(bǒ)诅咒(zǔ)憎恶(wù)印痕(hén) C、襁褓(qiǎng)油腻(nì) 愕然(è) 赫然(hè) D、震颤(chàn) 惟妙惟肖(xiāo)瘦削(xuē)甲胄(zhòu)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搪瓷凝眸逼真脸谱 B、颤悠肃穆发霉波涛 C、困倦窗帏宽蔚动弹 D、清晰笔迹耀眼震撼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甲胄:盔甲。 B、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C、景深:指用摄影机拍摄景物时,可保持该景物前后的其他景物成像清晰的范围。 D、粗犷:粗野,豪放。 4、下列括号内所填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1、这一切从眼前匆匆(),因为我并不重,所以抬担架的人走得很快。 2、也许这一切都是();我在发高烧,浑身上下到处都疼。 3、担架()着拐弯时,迎面而来的竟是赫耳墨斯圆柱。 4、透过右边的窗户,我看见了火光,满天通红,浓黑的烟云()地飘浮而去…… A、掠过幻觉颤悠肃穆 B、经过错觉颤悠肃穆 C、掠过幻觉颤动严肃 D、掠过错觉颤动肃穆 5、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两扇门上都挂着搪瓷小牌。 ②、先经过一条长长的灯光昏暗的过道。 ③、这里的墙壁刷成绿色。 ④、墙上钉着老式的黑色弯形衣钩。 ⑤、写着“一年级甲班”和“一年级乙班”。

雨霖铃导学案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雨霖铃》导学案 高二语文组 教师寄语:成长的路上,不缺乏鲜花,也少不了荆棘,充满了幸福,也一定有创伤。但不要只盯着不幸和痛苦,只有经过风雨的磨砺,我们的生命才能焕发光彩。 【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词作风格 2、借助朗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3、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 1、宋词的发展脉络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 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拓宽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拉长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拓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姜夔等词人继承了婉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整理如下: 时期作者成就代表作 北宋前期范仲淹开启豪放派词风《渔家傲》北宋后期苏轼开拓豪放派词风《念奴娇》南宋前期辛弃疾继承→爱国词派《永遇乐》 北宋前期柳永 发展婉约派《雨霖铃》北宋后期周邦彦婉约派集大成者《苏幕遮》南宋前期李清照婉约派大家《声声慢》南宋后期 姜夔 继承→格律词派 《扬州慢》 2、婉约词豪放词特点 婉约词其特点主要是题材狭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抒发感情婉约细腻,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恢弘雄放,意境雄浑,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抒发豪情壮志,然而有时失之平直,3、题解及词牌来源 “雨霖铃” 也写作《雨淋铃》。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4、知人论世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晚长亭骤雨兰舟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暮霭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铃兰花

铃兰花 沃兰茨 教学目标: 1、掌握客观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的作用。 2、了解散文中“藏”“露”的运用。 3、感悟爱与责任的力量。 教学难点:了解散文中“藏”“露”的运用。 教学方法:探讨 课时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俗话说:人有人语,花有花语。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花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寓意。我们来看看下面几种花通常象征了什么? 玫瑰:纯洁的爱、美好常在等。 百合:百年好合、事业顺利等。 康乃馨:真情、祝福、健康永远。 2、[铃兰花图片]那这又是什么花呢? 这是铃兰花,大多数同学们可能不熟悉,而它在西方却是很常见的花,在法国每年的五月一日还会举行“铃兰花节”。 既然花有花语,那铃兰又象征了什么呢? (一学生朗读“铃兰物语”)在古老的苏塞克斯传说中,亚当和夏娃听信了大毒蛇的谎言,偷食了禁果,森林守护神圣雷欧纳德发誓要杀死大毒蛇。在与大毒蛇的搏斗中,他精疲力竭与大毒蛇同归于尽,他的血流经的土地上开出了朵朵洁白的铃兰花。人们说那冰冷土地上长出的铃兰就是圣雷欧纳德的化身,凝聚了他的血液和精魂。 其他传说:在很久以前的乌克兰,有一位美丽的姑娘,痴心等待远征的爱人,思念的泪水滴落在林间草地,变成那芳馨四溢的铃兰。铃兰也是圣母玛利亚哀悼基督的眼泪变成的,把铃兰称为圣母之泪,很多时候也译为“女人的眼泪”。也有人说铃兰是白雪公主断了的珍珠项链洒落的珠子。铃兰还是古时候北欧神话传说中献给日出女神的鲜花,也是北美印地安人的圣花。在法国象征爱情,女子可以通过送这种花向爱人传递爱意也可以在婚礼上送给新娘,预示新人“幸福到来” 3、听了刚刚的一些关于铃兰花传说,同学们有没有猜到它的象征意义呢?提示:在西方铃兰花象征着“纯洁·幸福”。铃兰花只伴着五月的春风开放,传说只要收到铃兰花就会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南斯拉夫作家沃兰茨采摘的那一束芳香馥郁的铃兰花。

失根的兰花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语,了解本文题目的深刻含义。 2、能品味文章的语言,朗读重点句子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 3、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学习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朗读,掌握字词。 四、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读书指导、讨论、练习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激情导入(播放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同学们,对于离乡背井的人们来说,剪不断、理还乱的,无疑是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愁。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不着一个“愁”字,却道出了写不尽的乡愁;台湾诗人余光中以《乡愁》为题,反复咏唱,直抒胸臆,也还是那化不开的两个字:乡愁。 台湾作家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就表现了这种刻骨铭心的思乡爱国的情感,读来令人动容。(兰花为背景,多媒体出示题目) (二)读一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语调舒缓、沉郁)。 2、读读写写 屏幕出示以下字词,注意一下字词的形、音、义。 Zhàtān tāhuázhuófān xīqìn hè 栅栏坍塌喧哗拙重陈之藩晨曦沁凉如水群山万壑 àng lún jièzhuàng àng yín 诗意盎然沦亡水流可藉一幢楼诗意盎然可吟可咏 学生读读写写,并辨析生字。屏幕出示答案。 3、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问题: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只要能抓住主要内容——思乡爱国,语句较完整,就应予以肯定。) 教师评价总结:(屏幕出示:文章通过作者看花而引起的对自己经历的回顾,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之苦,表达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思乡爱国之情。) 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作者这种感情的段落——结尾一段,齐读。 4、自己挑选几个段落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指名学生朗读,评价。 (三)议一议,题目含义 过渡:陈之藩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半生漂泊奔波于异域他乡,但“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国的牵念,又怎能释怀!那种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跃然于纸上,感情如此强烈真挚,怎不令人感动!同学们,让我们荡起理解的双桨,一起进入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感之河! 1、快速读课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思考问题: ①作者少年离家时与到美国后的感受有何不同? ②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从文中找到一个字,围绕这个字来概括)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讨论。 2、提问,评析。出示参考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

红颜知己泪眼凄凄执手相别,风流才子含情脉脉无语凝噎 ————《雨霖铃》导学案 编写人:赵敏 一、【目标呈现】 1、运用“因声求气”之法读出词境。 2、掌握鉴赏品悟诗词之法。 3、感受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鉴赏品悟诗词之法。(重点) 2、感受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难点) 二、【目标达成】 你积累了哪些“离别”诗句: (一)读出词境 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二)品出词法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分组讨论,这首词中哪些句子传达出词人的“离”情?并说明理由通过何种手法表现这种情感的? (四)学出词要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试分析,两首词异同之处?

(五)拓出词义 送别 席慕蓉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 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 内疚和悔恨 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成空 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 可是我一直都在这样做 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 又要错过今朝 今朝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 馀生将成陌路 一去千里 在暮霭里 向你深深地俯首 请为我珍重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终必成空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读柳永 梁衡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音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 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 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

初中语文_《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 一、教材版本 五四制语文初一下册《失根的兰花》第一课时 二、目标确立 1、课标分析 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因此,在阅读《失根的兰花》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能够通过阅读作品,在心中创设美好的情境,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主动关心国家和社会,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 初一下册共有课文30篇,教材注意训练的整合性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把课文分成五个单元,分别是以“人生”、“成长”、“祖国”、“探险”、“自然”为主题的文章。《失根的兰花》是以“祖国”为主题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选编了六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高尚情操。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失根的兰花》是旅美作家陈之藩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飘零异邦,心怀祖国的深情。 我根据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深情”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句段这个特殊要求,我分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3、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小学和中学初期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语文阅读欣赏能力,但对于生活的经验和情感的体验比较匮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本,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之《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词作风格 2、借助朗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3.了解词牌“雨霖铃”; 4.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5.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3、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 1、宋词的发展脉络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 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拓宽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拉长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拓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 2、婉约词豪放词特点

婉约词其特点主要是题材狭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抒发感情婉约细腻,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恢弘雄放,意境雄浑,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抒发豪情壮志,然而有时失之平直, 3、题解及词牌来源 “雨霖铃” 也写作《雨淋铃》。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4、知人论世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他的词集是《乐章集》。他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作为北宋第一个传力作词的人,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歌唱的慢词,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5、写作背景: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自主学习】 (一)基础过关凝噎()暮aǐ( ) 那堪()今xiāo( )无绪:凝噎:留恋处: 念去去:那堪:经年:风情: (二)写一写与你体会到的《雨霖铃》的情感相似的诗词名句。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 3、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 【精读探究】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思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雨霖铃

粤教版必修3 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 《雨霖铃》导学案 编写:张剑茹审核:龙福刚 【学习目标】 1、仔细品味词的语言,理解词的内容。 2、知人论世,揣摩词的主旨和感情。 3、学习分析词的艺术手法,会判断情与景的关系。 【学法指导】 1、自主赏析法 2、自主诵读法 【课文助读】 1、走近作者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郎。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3、词的相关知识: ①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也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 ②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题。 ③词的分类: A.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B.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C.按作家的流派风格: 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 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 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题材广,境界开阔,风格雄浑,不受音律束缚。) 4、景情关系

初中语文_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2、寻找中国印象,品味优美语言。 3、感受思乡之情,升华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 学习难点: 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梅兰竹菊乃花中四君子,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主题。哪位同学能说一说描写他们的古诗词?与梅的孤傲、菊的隐逸、竹的气节不同,兰,在传统文化中有其独特的精神意蕴。孔子云:“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兰,更多的象征着处困厄而不改其操的大雅君子,临危难而不移其情的仁人志士。下面就让我们跟随陈之藩先生走进《失根的兰花》,去感受那份家国情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文。每组2号进行朗读展示,1人1段,读至第8段,9-12段全体同学齐读。 2、一句话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速读课文,绘故土印象 寻找作者笔下的中国印象,带着浓浓的情感朗读出来。品味优美语言,用“我联想到了……”或者“我发现了……”来进行表达。 (可以是内容联想,也可以是写法探寻) 四、跳读课文,品异国情思 1、寻找文中的思乡之笔,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品味。组内交流展示。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句式、情感等方面进行圈点批注。) 2、古诗云:“飞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离家在外的游子常常借助某一事物表达思乡之情。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事物?请说出理由。 3、踩碎一地寂寞足音——陈之藩。(播放作者视频简介) 是科学家,电机工程专业,先后任教美国和港台大学 是散文家,入选两岸三地语文课本,成为中国人的集体回忆 在中西两种文化、文理两片天地间,架起一座彩虹桥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陈之藩,为了事业半生漂泊在异域他乡,他的散文,多半都在寂寞的处境中写成,柳宗元在永州的寂寞处境中写成了清新的游记,白居易在江州的寂寞处境中唱出了动听的歌声,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方能有所成就。 五、再读课文,悟失根之痛 文中出现了一个人物,叫郑思肖。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完整版)雨霖铃公开课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导语: 提起唐宋文学,同学们首先能想到哪个词?(对,就是“唐诗宋词”)在教材必修三中我们已经品鉴了唐诗中的一些精华之作,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词中的一首代表作《雨霖铃》,共同来赏析宋词之精粹。 二、(回顾关于“词”的基本知识和)介绍作者 (展示“走近柳永”——小组汇报预习情况)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曲子词”等。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规定(旋律、节奏、文字、音韵结构)——“填词” 词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流派风格:豪放(苏辛)和婉约(柳永、秦观、李清照) 字数:小令(59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 段数: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方面的条件,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他的作品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年近半百方才进士出身。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乐舞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