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代中医骨伤科发展述略

近代中医骨伤科发展述略

近代中医骨伤科发展述略
近代中医骨伤科发展述略

近代中医骨伤科发展述略

摘要在近代,中医整体的发展虽然缓慢,但中医骨伤科却在短短百年中获得了较大进步:理论上强调内外并治,调气血、补肝肾、培脾土、治心神,使整体观和辫证施治思想全面体现于伤科之中;诊断上方法迭出,掐指甲、观指纹、辫尿液,使诊断指征客观化;治疗上重视手法整复中麻醉药的使用和创造新的固定方法,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特别是中西医学在骨伤科领域的沟通,为后来中西医结合在骨伤领域中的蓬勃发展和新骨科的产生莫定了基础。骨伤科内治法,在祖国医药学发展中,不断完善、总结、整理和提高。在西周时期的疡医已能采用五气养之、五脏药之、五味节之的内治法。《周礼天官)记载:“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剧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五气养之、以五脏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我国医学文献中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经验的医学巨著,对于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和诊断等基本理论有了全面的阐述。(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均有关于伤科理论的论述。(灵枢·经筋)篇描述了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素问)阐发了“气伤痛,形伤肿”以及“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等理论。这些理论原则一直指导着伤科基本理论和临床研究实验。

关键词中医,骨伤科,近代,骨伤科内治

1传统中医骨伤科的进步

1. 1理论的深化针对前人治骨伤重外治而轻内治的不足,明代陆师道在《正体类要·序》中强调:“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己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1j之后,清代医家就颇重视骨伤病内治理论的研究,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汪机《外科理例》等书中均有论述,至晚清名医唐宗海,于骨伤科血证的探讨最有见地。他在《血证论》中指出:“跌打折伤一切,虽非失血之正病,而其伤损血脉,与失血之理,固有可参,因并论之”,凡跌打已见皮破血出者,其症“无偏阴偏阳之病”,务从止血为安,“止得一分血,则保持一分命”;至于伴“有癖血肿痛者,宜消癖血”。近代中医骨伤科发展述略与其“离经之血便是疲”的学术观点完全吻合,成为治骨伤肿痛之指南。凡未破皮者,唐氏细分为血损坏、肌肤肿痛、筋骨打碎等各症。初期逐癖生新、接骨续筋,后期则宗肾主骨、肝主筋之理,补益肝肾,温通经脉,达到祛除伏留之血的目的。唐氏除对骨伤血证的病理机制和治疗理论提出卓越见解外,在方药施治上亦有建树。他认为:凡失血家忌汗、吐之法,当以和法“为血证之第一良方”,擅长运用小柴胡汤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以治疗跌打损伤之患怒,周身作痛,寮血着滞三焦,感冒,内伤饮食等多种血证,皆能获俘鼓之应。C2]此外,唐氏倡导的治骨伤血证当补气止血、祛察生新、消癖定痛、通窍活血之法则,对后人也有很大影响,民国时期骨伤科名医王子平、李广海、高云峰、刘寿山、陆银华等,无不尊其旨意而发挥于临床。对此,上海石氏伤科总结日:“理伤仅用外治,气血难复,恢复不易;仅用内治,则筋骨不正。理应调气血,壮筋骨,内服外敷、针刺手法、夹缚活动、相互参用,使疗效显著,而少后遗、复发之虞。;[3]归纳全面,并蕴含着丰富的辨证主义思想。

正是在整体观念、内外并重、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中医骨伤医师还进一步探讨了内外兼治的不同治法对患者生理机能的改善及调节骨面生长的影响。四川名医杨天鹏就重视培补脾土,认为:人体之后天强盛,运化有节,则气血充盈,断骨得气血滋养必能较快愈合。石氏伤科则侧重于气血之中的“气”,认为:“气血兼顾,以血为先是临床常用的治标之法,以气为主的气血兼顾为刻刻留意的图本之计。’心〕因为形体之所以能抗拒外力,百节能得以屈伸活动,皆赖气所充盈;血之化液濡筋,成髓而养骨,也离不开气的作用。杨氏、石氏的见解虽各不同,但都是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内外并重,整体辨证施治骨伤的理论,在继承先

人经验的基础上,在新的高度提出了带有规律性的新观点,发展了伤科理论。

值得一提的还有河北骨伤名医郑怀贤(1897-1981年),在治疗骨伤病人时,强调治合神[4]。其所治心神,就是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重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协调关系,也就是要求在手法治疗前,帮助患者消除恐惧心理,使在治疗中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1. 2诊断水平的提高骨伤科水平的高低,与诊断水平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中医骨伤科历来就重视诊断这一环节。金调生所辑《伤科真传秘抄》(1932年)中就要求学骨科者必须十分熟悉骨骼的形态和结构,要求学生在黑夜里用手摸骨骼标本时能正确分辨是何骨。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结合长期的临证体会。许多骨科医生都能凭手摸认识各部位的骨折和脱位。世医出身的魏指薪(1894-1984年)就擅长用摸法来判断骨折、骨碎、骨歪等不同,以及筋歪筋断、筋走之差异,甚至一些经X线检查未见异常的患者,在魏氏的手摸之下得到了及时正确的诊断。

但近代的骨科医家们并不满足于这些缺少明确客观指征的诊断方法,努力摸索易于掌握且具有较明确客观指征的检查诊断方法。安徽徽州名医江考卿在其所著《江氏伤科方书》(1840年)中提出了检查骨擦音以鉴别骨折的方法,即:“凡打伤跌肿,肉中之骨不知碎而不碎,医生以手轻摸肿处,若有声音,其骨已破。;[s]这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判断骨折的简便方法之一。另一位晚清名医赵竹泉在其所著《伤科大成》(1891年)中,记载了一种观察指甲颜色来判断伤情轻重的方法:“以我手指甲,掐其手指甲,放手易还原色者易治,少顷始还颜色者伤重,手指甲紫黑色者不治。”川这其实是以检查手指甲颜色变化来了解伤者疲血的程度,进一步推断其受伤的轻重和预后,方法简明,易学而易行。河南平乐郭氏正骨的传人高云峰(1905-1976年)}30年代即名扬中原,她积经验之所得,提出了辨尿液来中国科技史料判断气血之盛衰、脏腑之虚实以及骨折愈合的快慢情况。她认为:伤者尿液的颜色、浓度,与患者的骨折筋伤有密切关系[4]。如:小便淋漓不尽多见于创伤日久者,是肾阴偏虚的表现;血尿常见于创伤早期者,为下焦蕴热,水不涵木;黄尿亦多见于创伤早期,是内有实热;白尿甚至带有絮状物者,则属脾胃虚弱,常见于骨折难以愈合者;尿面有油膜者,乃热毒内蕴若不及时清热解毒,必使骨折难以愈合等等。

上述这些重视客观指征的诊断方法的提出,有利于伤科诊断技术的传授和诊断水平的提高,福建伤科名医林如高(1888-1985年)就擅长根据骨折部位产生的声响,诊断骨折的程度和性质,准确人微,令人叹服。诊断方法的丰富和客观化,使医者在临床能迅速、正确地诊断伤情,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可靠的依据。

1. 3复位、固定古代中医骨伤科的复位、固定技术堪称一绝,唐代蔺道人提出的“动静结合”的固定原则,对肩关节脱位采用的“椅背复位法”Ca],元代危亦林治疗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Ca]等等,数不胜数,都在世界骨伤医学发展史上留下耀眼的光芒。近代中医骨伤科治疗技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进步。

近代中医骨伤科大师们,都极重视骨伤的整复手法。晚清赵廷海在其所著《救伤秘旨》(1852年)中力倡“单人复位法”,基本上能很好地解决肩脱、颈脱等复位问题,特别适用于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出身骨科世家的林如高,自幼练功,将气功运用于骨伤整复的手法之中,提出了触摸、拔伸、持牵、按正、提托、推挤、摇转、反折、理筋、分骨等十法,手法熟练,讲求重而不滞、轻而不浮,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在民国中期即已名传海外,被誉为“整骨神医”。四川名医杜自明(1877-1961年),擅长手法,其针对治筋伤难于治骨伤的特点,治骨伤常用牵、接二法复位,挤、靠二法固定;治筋伤则以点穴按摩配合弹筋拔络,点穴可镇痉止痛、活血散癖,弹筋可振奋神经,舒展组织,然后辅以滚摇升降以活动关节,排除粘连,松解嵌顿,理顺筋脉,畅通血运,促进代谢,达到减缓痉挛,恢复疲劳的效果。少林嫡传的伤科名医王子平(1881-1973年)堪称近代武林泰斗,其在治伤中熔擒使手法和正骨手法

于一炉,并将导引与武术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其正骨手法特点是:重视经穴,注意点、面、线相结合,反对以天应阿是穴为唯一取穴标准。主张以痛为俞,邻近取穴和循经取穴相结合进行点穴按摩,再配合理筋和活动肢体以照顾“面”,还根据络学说,远端取穴以照顾“线”,突出体现了中医整体观的原则特征。王氏还反对整复过程中使用拙力和暴力,主张用“巧劲”,“似棉裹铁”般地将力渗透到患部深层。对于大关节的拔伸、捺正等手法,王氏引人拳谚中的四两拔千斤的“巧劲”来施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手法治疗著称的还有北平名医刘寿山(1904-1980年),他19岁即拜清宫上驯院名医文佩亭为师,深得清上驯院伤科之真谛,是北方太医院派的代表医家。刘氏强调伤科治疗“七分手法三分药’心〕,在骨折复位中,以“拔不开则按不正”为指导思想,贯彻“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这不仅符合骨伤的机制,也暗合辨证法的原理。刘氏治脱臼,强调一个“摘”字,用摘法解除关节两端的重叠交锁,以利复位。这些简明之要诀,极易学习者掌握和运用,有利于中医骨伤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

综上所述,各名家、各流派的治伤手法虽各具千秋,但都是在临证治疗中总结所得,并努力将气功、武术等其它学科中的精华融汇其中,显示了此期中医骨伤科摒除门户之见,广采博收的胸怀。其在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追求达到手法治疗使患者不为所苦的境界,又表现出一切从患者得失出发的良好医德境界。

对于骨伤复位后的固定,在坚持“动静结合”的原则前提下,在具体固定方法、固定材料的选择上也都有新的发展。赵廷海的《救伤秘旨》就十分重视复位后的固定,对此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如:对于颈椎骨折脱位损伤者,以“绢兜牵引复位固定”法治疗;对于足躁关节骨折整复后的固定,则明确使用了超关节固定法:“用布兜掌前,系于膝下,令脚不直伸下,仍令脚掌时时屈伸”[9]。这种方法特别有利于伤者早期的功能活动,利于骨折的愈合。

至于对固定材料的选择,历来是以有利于骨折愈合为原则,多选用味辛而无毒,且有祛风、消肿、散湿之功效的衫树皮,既保温,又透气,适合治疗中忌寒忌湿的要求,故在广植杉树的南方地区的医家皆习用之,如福建林如高、广东李广海等。而原籍山东的魏指薪因山东难求杉皮,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黄柏皮浸水后作固定材料,不仅有很好的屈伸性,易随肢体形状塑形,而且具有清热解毒之药性,有很好的固定治疗效果。这又再次反映了近代骨伤医家重视实际,不墨守陈规的特点。

此外,近代中医骨伤科重视内外并治,赵廷海主张:在整复固定前用麻醉镇痛药,如消风散、住痛散等,甚则可加痹药(指川乌、草乌等具有明显镇痛麻醉效果的药物);整复后予活血住痛散等活血通络,促进骨伤的愈合。赵竹泉则强调引经药在伤科的使用,并在所著《伤科大成》中专门讨论了关于“跌打压仆损伤者须用引经药”的问题。上海石氏伤科尤长于医治伤科之内伤病,如伤筋络、骨节筋膜伤等等,擅长使用柴胡配合其他方药治疗脑气震伤、胸胁内伤、腹部内伤等。林如高除手法疗伤被誉为“神医”外,也精于药治,其家传及个人经验所成验方达102个之多。总之,重视麻醉镇痛药和引经药的使用,亦为近代中医骨伤科使用内服药物的特色。

近代中医骨伤科还很重视预防,主张在平时积极锻练身体,使全身气血流通,筋骨强健。王子平就曾集古人之精华,根据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创编了《祛病延年二十势》功法。并在日常临证中,选择适宜的功法推荐给病人,达到通过强身健体而缓解病痛的目的。他常选用“前伸探海”、“回头望月”、“双手举鼎”等功法预防颈椎病的发生,选“双手托天”、“左右开弓”、“转轮辘护”等功法防治肩周炎,选用“风摆荷叶”、“转腰推碑”、“掌插华山”等防治腰部疾患,都有较好效果。口“〕这对我们今天如何解决这些骨伤科常见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借鉴的方法。

2中西医学在骨伤科的沟通

西方医学自明末东渐以来,中国医学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

以后,西医传人规模的扩大和深人,更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医学结构的变化,传统医学独尊的局面被打破,形势趋于中西医并立的二元医学体系,连光绪皇帝在1898年的一道谕诣

中也予关注:“医学一门关系至重,极应另立医学堂考求中西医理,归大学堂管理,以期医学精进。”,‘〕这些变化自然也会反映在骨伤科的发展过程之中。

西方医学自文节复兴之后,维萨里的《人体之构造》、巴累的军阵外科学,将西医解剖学和外伤科学的发展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在晚清合信氏的译著之前,所传人的解剖学知识还是比较原始的,除骨头的数目较实际外,在骨骼、关节的大体结构知识上,并不明显高于中医骨伤科医生的认识。即便是19世纪70年代傅兰雅所译《临证伤科要览》一书,除介绍一些外伤止血包扎方法外,在骨折的处理上还远远不如中医正骨经验之丰富。中国科技史料

由于中医骨伤科对骨骼以及人体形态结构认识的客观性,使它较之于中医其他学科更容

易认同西医的知识,这就大大缓解了两者之间在学科知识方面的排拆。因此,当合信氏翻译的西方医学最新知识,图文并茂的《全体新论》(1851年)刚一出版,就受到中医骨伤医师的重视,尤其是其中关于肌肉、韧带等知识,更直接为一些开明骨伤医师所吸收。如王子平就十分重视西医的骨骼解剖以及肌肉、韧带等有关知识,其所倡导的治疗手法讲求点、面、线的结合,就包含了对受伤肌肉群、肌肉起止点、以及相关韧带的综合性手法治疗。王氏认为:只有广泛吸取新的知识,才能把中医伤科学的发展提高到新的阶段。象这样提倡

学习西医知识的医家还有广州的何竹林(1883-1972年)等。何氏8岁即在广州随一个少林寺老僧习武学医,1904年即独立开设医馆,从事骨伤医学,可谓是传统中医人才。当他目睹西医知识的长处时,却能不囿门户之见,较系统地学习西医,并进一步学习了一些力学原理,应用于理伤手法和夹缚固定之中。例如,在儿童前臂青枝骨折,断端骨膜及其附近的软组织的一侧已断裂,而另一侧尚保持完整,故复位后由于两侧张力不平衡,若采用平均加压的外固定,容易重新成角畸形,何氏依据力学原理,采用三点加压的夹板固定,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进人20世纪,诸如X线等诊断技术的传人,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尤其对骨伤

科诊断来说,其先进性、重要性都不容忽视。在当时上海等大城市,有条件的中医骨伤医师,都尽可能去学习X线的诊断知识,利用X线拍片来诊断骨伤疾病,以提高骨伤病的诊断水平。值得重视的是,中医骨伤医师在吸收西医新技术的同时,并没有抛弃传统的中医骨伤诊断技术,他们注意到,在当时历史条件下,X线诊断技术还很不广泛,传统的诊断技术在更多的地区还有广泛的适用性,在继承传统诊断技术方面,还可以注重发现传统诊断技术中的客观依据,不断予以发展和提高。此外,X线较之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医骨伤诊断技术,也有其不足,正如本世纪20年代即悬壶沪读的十五世伤科传人魏指薪所言:"X线摄片是重要的、必须的,但不能完全依赖它。有的骨裂或骨错缝,在X线片上由于摄片时的体位关系或其它因素等,往往不能得到正确的反映。-oz〕而魏老先生则能以其丰富临证经验积累而成的高超诊断技术,用触摸的方法予以正确的诊断。魏老独特的“轻摸皮,重摸骨,不轻不重摸筋肌”的诊断绝技,使当时西医望为叹止。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西医在骨伤科领域中的沟通,一方面是中医注意吸取西医之所长,同时又注意发挥中医骨伤科几千年丰富经验之优势,把中医骨伤科的发展推上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中医骨伤科中的许多独到之处,特别是临证所用实用性技术的良好诊疗效果,也引起了西医的兴趣,促使他们去求索、论证传统中医骨伤诊疗技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种沟通,为建国后骨伤科领域中中西医结合的蓬勃开展提供了良好开端,为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新骨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伤科名医与名著

近代是中医骨伤科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重视的时代,一方面骨伤名医辈出,一方面骨伤

专著不断增加,如赵廷海的《救伤秘旨》(1852年),赵镰的《伤科大成》(1875年),胡青窟的《跌打损伤回生集》(1856年),徐英的《接骨全书》(1883年),刘泽一的《正骨秘法》(1922), 季爱人的《中医伤科病理学》(1926年),董志仁的《国医军阵伤科学概要》(1935年),江卿的《伤科方书》(1840年),罗裕生的《伤科中西独步》(1943年)等等,达数十种之多,其中既有对中医骨伤理论的整理和提高,也有对骨伤科世家治疗经验的总结、继承和光大,还有一些医家忙于诊务,无暇著述,但他们辛勤的实践都对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发挥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以下择其重要者述之。

3. 1赵廷海与《救伤秘旨》

赵廷海(1821-1861年),字兰亭,浙江天台人。“少好勇,薄游四方,遇技击之良者,必上而请教焉mCs7,同时注意收集关于治疗跌打损伤的民间经验秘方。《救伤秘旨》就是其将多年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而成,刊行于咸丰二年(1852年)。是书内容丰富,有拳击伤、骨折的处理步骤和治疗方剂,包括各种伤损重症的鉴别诊断、开放性创伤的处理和近20个部位骨伤的整复固定方法等,其中颇多创见。如:赵氏在讨论肋骨骨折是不是需要复位的问题时认为:“两肋筋骨断者,不必夹缚;Cs7,也未提复位(论及其它部位骨折时均谈及复位问题)。这是因为肋骨骨折即使有明显的移位,但在复位后,既无法获得有效的外固定,又无必要采用内固定,所以肋骨骨折的复位则成为多余,故赵氏不主张对肋骨骨折复位是重视实际效果的。《救伤秘旨》中论述的许多行之有效的骨伤治疗方法,不仅是对前人经验作了很好的总结提高,就是对今天的骨伤医学也很有启发。

3. 2赵滚与《伤科大成》

赵镰(生卒年不详),字竹泉,江苏丹桂人(今江苏镇江)。同治、道光年间名医,其弟子王寿璋、陈凤章皆有所成,陈凤章曾官至刑部郎中。赵氏治学严谨,尝谓:“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识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Ci37本于此,赵氏谦逊善学,博览不缀,见解精辟。

赵氏有感于历代“方书之多,汗牛充栋,独于伤科,略而不详”,“常参汇医籍,遍访专家,……择其精详……加以经验之真,编辑成峡,……使阅者如厄丁解牛,心得手应。;在诊断方法上,书中介绍了一种观察指甲颜色变化来判断伤情轻重;治疗上,赵氏除手法治疗外,亦重视药物治疗,尤其重视引经药的使用,并专门讨论关于“跌打压仆损伤须用引经药”的问题,根据伤损部位,用以不同引经药,如:手臂用桂枝,左肋用青皮,右肋用柴胡等等,很有特色。

赵氏还在其所著《医门补要》一书中,第一次记载了遗传性多发性骨瘤,并对其成因及治疗进行了探讨:“一童周身生骨瘤,坚硬贴骨,小大不一,肌肉日瘦,由母肾虚,与骨肉关戚苟合,胎感其气而成,久服肾气汤自消。较外国报告(Muller 1913年)要早。

3.3江考卿与《江氏伤科方书》

江考卿(约1770-1845年),乳名祥,号瑞屏,安徽姿源人,以精于治疗跌打损伤而著名。江氏临证之余,将实践所得经验,屡试屡效的方法,著成《江氏伤科方书》,刊于1840 年。

《江氏伤科方书》首叙伤科不治之症,次述受治法,最后录通用、秘传诸方,独到之处甚多。书中介绍了检查骨擦音以鉴别骨折的方法,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所用之方药,对于严重的粉碎性骨折,江氏指出:“若骨碎甚,即以别骨填接。mCs7可见,在当时的条件下,江氏的骨伤治疗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科技史料

3. 4石氏伤科

石氏伤科乃江南骨伤科三大流派之一,聚始于石蓝田(江苏无锡人),奠基于石荣宗(1859-1928年)。大约于1870年由无锡迁至上海,不久即以伤科名闻上海滩。作为石氏伤科的奠基人石荣宗,自幼得父所传,兼习针灸、外科,尤有医德,遇贫病送诊给药,不论远近、

不计报酬。石荣宗擅长伤科内治,每起沉病,对伤科“兼邪”的施治最有心得,形成了石氏伤科的特色。石荣宗之学传子石筱山、石幼山。总之,石氏伤科既能秉正骨续绝之技,长理筋挪臼之术,亦能为创之表者抹以神膏,伤之里者饵以灵药,熔手法、药治为一炉。石门弟子众多,均有继承发扬。

3. 5郭氏伤科

郭氏伤科系中原伤科流派之一。相传起源于清嘉庆年间,郭氏先祖因施恩救济一个叫益元君的人,益元君感恩相授其正骨之技,代代相传百余年,技艺益精,声名远播,渐成平乐郭氏正骨流派,并在平乐设“益元堂”,纪念益元君传术之情。

郭氏骨科代有传人,民国之时较著名的有郭春圃、郭均圃、郭耀堂、高云峰、魏仰之、郭春园等,其中高云峰在学术上造诣最深,提出了整体辨证、平乐正骨八法、内外用药、筋骨并重等治疗原则,并根据伤者病变特点,提出了破、和、补三期用药原则和辨尿液、指纹的诊断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平乐郭氏正骨术的内容。郭氏正骨最具特色的是用祖传秘方“展筋丹”配合手法按摩活筋理伤,适用于除开放性损伤外的整个伤科领域,疗效颇佳。

此外,还有许多行医于民间,孜孜于临床而未留下著作的伤科医生,如杭州二圣庙的达芦和尚(1853-1934年),所治骨折、骨碎等症,全赖手法、膏药,既不缝合,且无须复诊,其医技可谓出神人化。当时医界名流,著名伤科医师虞祥林(1893-1943年)慕其名执弟子礼从其学。虞氏曾创办祥林伤科医院,所传弟子颇多,使达芦医技不至湮没。

综观近代中医骨伤医学的发展,从理论、诊断技术以及临证治疗等均有较大的进步。探讨其原因,除与中国骨伤科适于中国广大地区和人民的需要,中医骨伤医师服务临床,积累丰富经验等一般原因外,还有:①近代西学东渐社会思想崇尚革新。中医骨伤医师受社会风气之影响,思想开放,重视实际,不墨守陈规,不囿于门户之见勇于进取,善于接受新的知识,推陈出新,如广州名医何竹林;②与近代武术振兴有关。近代,中国人民饱受列强之欺侮,伴随反抗斗争和保存、发扬国术的需要,习武已为时尚,“而擅长国术武功者,多能正骨,究其原,凡操练武功国术者,平素容易受伤,久之则熟悉救治方法,此其一;凡作正骨医生,必须身强力壮,方能牵开错位,整复骨折……此其二。两者互为因果,所以练功可以说是正骨医生的基础,... ... "Gs〕如:王子平、杜自明等,均为武术大家兼正骨名师。

此外,近代中西医在骨伤科的融合,既使中医伤科注重西医解剖、生理、病理之所长,也使西医得以窥测中医伤科之深奥精妙,引起西医骨伤科医生探索中医伤科治病之科学原理的兴趣,从而为建国后新骨科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正确评述近代中医骨伤科的发展过程及其所发挥的作用,对指导今后医学的发展有借鉴价值。

4骨伤科内治

骨伤科内治法,在祖国医药学发展中,不断完善、总结、整理和提高。在西周时期的疡医已能采用五气养之、五脏药之、五味节之的内治法。《周礼天官)记载:“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剧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五气养之、以五脏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我国医学文献中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经验的医学巨著,对于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和诊断等基本理论有了全面的阐述。(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均有关于伤科理论的论述。(灵枢·经筋)篇描述了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素问)阐发了“气伤痛,形伤肿”以及“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等理论b这些理论原则一直指导着伤科基本理论和临床研究实验。

晚唐。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第一部伤科学专著。书中总结并介绍运用麻醉整骨、清创术、导引按摩与内外用药治疗伤科疾患的方法;还介绍了分七步治伤的经验以及46首治伤验方,从而奠定了伤科的理、法、方、药的基础。

宋、金、元时代,李东垣主张治伤须培土健脾。认为跌仆坠堕“不问何经之伤,必留于胁下”,而且“恶血必归于肝”。在治疗上,提倡治痊血以理肝为主,并创立“复元活血汤”,对创伤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以’‘滋阴派”著称的朱丹溪,提出了人体“阳有余不足”的理论,主张凡创伤后血少体弱或病深阴虚者,应用滋阴药,强调“治病必求其本”,认为人体的阴血精气“主闭藏者肾气,司疏泄者肝也”,强调肝肾在人体的重要性。火热论代表刘元素认为损伤后一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是由燥热引起,主张运用“活血养液、润燥通气、凉药调之”。而同期张从正则力主去邪而用攻法,认为(内经)的治病原则是疏通气血,心集聚陈壑于中,寒热留结于内,都应攻下逐去。因此,损伤后凡属里实热证者,采用“攻下逐痕法”,一直为后世所沿袭。

在明代薛已所著《正体类要》一书中强调提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内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阐明了外伤与内伤有密切关系,外摄的治疗须结合辨证内服药物,这亦是一个受伤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书中对跌打损伤或骨折后痕痛的辨证论治基本是以气血学说、脏腑学说为理论依据。

清代异远真人在《跌损妙方》书中指出:跌打损伤的主要病机是“气血不流行”,为我们提供了骨伤科内治法的依据,首创了因部位的治伤法,制订了“用药歌”,他的治疗方法对后世影响甚大。《证治准绳)中收载了刘宗厚的论点:“盖打仆坠堕……又察其所伤有上下轻重、浅深之异,经络气血之殊,唯宜先逐癖血通经络,和血止痛,然后调气养血,补益胃气。”刘氏提出了损伤分“早、中、后”不同时期,治疗依次为“攻、和、补”三大法。

参考文献

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唐宗海·血证论.卷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27-131

3石印玉等.石筱山、石幼山治伤经验及验方选.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15-16

4施祀·百家方技精华.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368. 439-440. 154

5李国衡.魏指薪老中医治伤经验选介.中医杂志,1984,(9).11

6丁继华·中医骨伤历代医粹·江氏伤科方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51

7丁继华·中医骨伤历代医粹·伤科大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26

8甄志亚.中国医学史.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 51. 69

9赵廷海·救伤秘旨.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 , 41-42. 2

10吴诚德.著名伤科医师王子平的手法和练功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 6. 7

11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9,65

12李国衡.魏指薪老中医治伤经验选介.中医杂志,1984,(9),11

13赵镰.医门补要·自序,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刻本

14赵滚.伤科大成·自序.清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刊本

15赵谏.医门补要.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88

16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

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体育教学论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基础课;总的培养目标就是利用教学论原理结合体育锻炼的实际,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内容 体育教学论的基本概述,构成体育教学论的各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体育教学模式,如三段式教学模式、目标学习模式、小群体学习性的模式。 理解内容: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的管理与组织。 掌握内容: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学的主体,包括体育教师和学生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论学科基本概况,掌握本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意义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重点: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概述、“体育教学全景图”及对体育教学基本要素的分析。 第一节体育教学论概述

一、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小史 二、体育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近代体育教学理论问题研究的起步 四、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概述 第二节体育教学诸要素的分析 一、“体育教学全景图”及对体育教学基本要素的分析 二、体育教学基本要素与本教材各章的关系 三、本教材对体育教学论的定义 第三节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和要点 一、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 二、学习体育教学论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体育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体育目标的基本理论知识,体育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以及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特征和体育教学目标评说。 【教学内容】重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体育教学目标的内部要素。 第一节体育教学目标概述 一、体育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 三、合理制订体育教学目标的意义 第二节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

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简介

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简介 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七个时期。 萌芽时期约距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积累了不少护理知识。如从西安半坡村发掘的带有门户通道房屋的遗址,说明上古人已懂得筑房可避狂风暴雨和野兽的袭击。用兽皮和树皮作衣可避寒防邪等护理。氏族公社后,随着部落间斗争,当受伤后采用泥土、树叶、草茎等涂裹伤口的外用护理法。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到更多的动、植物和药物,并用于病人,《史记》中记载有神农氏尝百草的例证。 护理学基本形成时期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护理学也得到相应发展。如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周代,人们已懂得凿井和饮食护理。如《左传》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和“土薄水浅……其恶易觏”的论述,说明当时已知水土等居住条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开始进行灭鼠、除虫、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调护等活动。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健康,气候失常导致疾病的流行。它提示人们要做好气象、起居等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从《周记?天官》中有:“凡民之疾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医师。”说明当时已开始分科治疗和护理,并已建立了治疗、书写死亡报告等医疗文件的记录制度。这一时期护理学基本形成的另一标志,是护理和治疗病人不再求助于巫术占卜,而是通过客观检查和观察来判断疾病的吉凶。如《周记》记载以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个音阶)、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色(青、紫、蓝、白、黑)来判断疾病的吉凶。这是运用中医五音、五声和五色配肝、心、脾、肺、肾五脏的学说,通过声音和面色观察来推测五脏病变和吉凶。同时随着文化的发展,针药知识也得到发展,从而扩大了给药的途径和方法。 理论体系确立时期战国时期,七国争雄,新兴封建制度建立,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国最早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成就和护理经验,运用当时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有关护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但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正护原则,和“热因热

(推荐下载)中医骨伤科总结

(完整word版)中医骨伤科总结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中医骨伤科总结)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中医骨伤科总结的全部内容。

总论 一、中医伤科发展简史 1、晋·葛洪《肘后卒救方》: 1)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方法 2)首次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 3)首创以口对口吹气法抢救猝死病人的复苏术 2、《刘涓子鬼遗方》:论述痈疽、金疮方面内容较详细的第一部方书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1)是我国第一部中医病理专著 2)提出清创疗法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地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 4、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创伤骨科里程碑,代表理论体系和实践规范已形成 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分述骨折、脱位、内伤三大类证型 2)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 3)首次记载了髋关节脱臼,并分前后脱臼两类,采用手牵足蹬整复手法治疗髋关节后脱位 4)利用杠杆原理,采用“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 5)提出了伤损按早、中、晚三期治疗的方案 5、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世界上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6、《普济方》:是15世纪以前治伤方药的总汇 7、清·吴谦《医宗金鉴》:提出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二、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 1、损伤的分类 (一)损伤的概念: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二)分类方法 1)按照损伤部位分类:外伤,内伤 2)按照损伤性质分类:急性损伤,慢性劳损 3)按照受伤时间分类 a.新伤:是指近期(2—3周以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 b。陈伤:又称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又因某些诱因,隔一定时间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4)按照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类(根据受伤部位的皮肤或粘膜是否破损) a.闭合性损伤:是指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 b。开放性损伤:是指由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使皮肤或粘膜破损而有创口,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 5)按照受伤程度分类:轻伤,重伤

体育教学论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体育课程的必修地位,这是中国首次以法 规形式确定了体育课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也是中国近代的起步。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3、 4、1917年4月,毛泽东以_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_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体育论文, 题名是《体育之研究》。 5、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包括有,体育教学的场所和设备、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体育教学的信息、 班级规模、队列队行。 6、根据动作错误的性质,可采用限制练习法、诱导练习法和自我暗示法 等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 7、体育教学任务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目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所应该做和必须做的工作。 8、我国中小学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已经代替了过去的教学大纲。 9、实践课按课的具体目标,又可以划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和考核课。 10、体育课常规包括课前常规、课中常规和课后常规。 11、全民健身计划是以全体国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实施重点。 12、“北京欢迎你”,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传递着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13、顾拜旦被人们称之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 14、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是组成体育教学模式的三个基本要素 15、体育教学评价的4个基本问题是,“为什么评”“谁来评” “怎么评”。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承受的生理负荷越大,其教学效果就越好。(×) 2、一般把超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称为学科目标或体育教学总目标。(√) 3、洛克是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班级授课制的创始人。(×)

体育理论课教案

理论课第一课 《体育锻炼重在参与》教案 执教年级:七年级执教人:重庆市綦江中学王源 一、教材内容: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七-九年级教科书第二章<<积极自觉地参与身体锻炼>>,这章节共3学时, 本课是第1学时,这一章节内容与其它章节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因为运动参与是促进学生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同时它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故本课又是本章节学习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本课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学情分析: 他们的生理特点是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抽象性强的知识因其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初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价值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的不全面。本课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和直观性动画进行启发学生,通过小团队相互间的合作讨论、探究,使学生由易到难,从浅入深地掌握全课内容。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 2、能力目标:树立自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了解自己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 3、情感目标: 根据实际自觉积极地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 五、教学手段:引导、演示、启发、讲授法、讨论法、自我评价法等 六、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参与体育的意识,学会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体育课,首先我们一起重温一下“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4分钟)插入视频图象。。。。。。为什么要大力提倡参与体育运动,体育锻炼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呢?,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的课堂------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二)讲授新课 1、首先让我们一起看下面的两个实验,边看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你认为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成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 成 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东汉时期)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有理论作基础的,虽然我们认为护可能早于医,因为,原始人生了病,开始并没有医药,只有他的亲人照料他、看护他。后来有了医疗活动,但有关护理方面的知识均散在于各医家的著作中,没有护理专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 《皇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实为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和汇编。全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分。 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基本学说有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治则学说等。同时也论述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知识。 《神农本草经》与用药护理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和《内经》一样,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是秦汉以来

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全书共分三卷,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本书概括地讲述了君、臣、佐、使的药物学理论,另外还有药物的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理论,对药物的配伍、组成方剂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对临床护理观察药效和毒性反应也有指导价值。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 《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了先河。本书强调服药护理、饮食护理对疾病的作用,并创建一些护理技术。 华佗-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的名医,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等,以外科著称。首创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其在古代气功导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猿、熊、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名叫“五禽戏”,使头、身、腰、四肢等各个关节都得到活动。认为“人体欲

体育教学论试题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结业考试试卷(A卷) 《体育教学论》 专业:年级:学号:姓名:胡文林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 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体育教学论这门学科所要研究的客体是(C ) A.体育教学方式 B.体育教学方法 C.体育教学模式 D.体育教学活动 2.出版教学论史上划时代着作《大教学论》的是(A ) A.洛克 B.巴泽多 C.夸美纽斯 D.卢梭 3.青少年各项身体素质其发展敏感期是有先后之别的,它们的顺序排列是(A ) A.力量-耐力-速度 B.速度-耐力-力量 C.耐力-速度-力量 D.速度-力量-耐力 4.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在运动时克服阻力的能力是(C ) A.道德素质 B.速度素质 C.耐力素质 D.力量素质 5.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指(A ) A.兴趣 B.动机 C.观察 D.思维 6.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是指(D )

A.想象 B.回忆 C.态度 D.感知 7.提出教育目标类型划分理论的是(C ) A.布卢姆 B.杜威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8.为达到体育教学目的而担负的责任是(D ) A.教学目的 B.教学任务 C.教学目标 D.教学内容 9.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是(D ) A.认识——多质说 B.双边活动说 C.认识——发展说 D.认识——多元说 10.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因素是(B ) A.教学方式 B.学生 C.教学条件 D.教学内容 11.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联系是(D ) A.教学内容 B.教学条件 C.教学规律 D.教学手段 12.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的首要环节是(B ) A.提出假设 B.科研设计 C.制定计划 D.选择课题 13.师生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进行一系列活动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和是(C ) A.教学手段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规律 14.这种方法与顺进分解法相反,先学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学到最前一部分是指(C )

什么是体育教学

什么是体育教学 4.从社会功能看体育 体育的功能也是多年来体育理论界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因为只有弄清楚体育是干什么的,才能更好认识体育是什么,这个道理很简单。目前有一点已取得共识,就是体育有多种功能。但哪些是本质功能,即体育本身固有的功能,哪些是非本质功能,即利用体育这个手段去达到某种目的。我主张这二者应该分清楚,不能一说多功能,就把各种功能并列起来,那总不符合实际的。我从未读过国外有关这方面的论述,也许他们认为已不是什么问题,但我则认为国外用Function一词来表达功能,而同一个词在中译文中可用“功能”和“作用” 来表达。这正是汉语的高明之处,如果我们把功能和作用分开,那意思就很明确,也正好说明本质与非本质的区别。 我认为体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教育、健身和娱乐这三个方面,不管是什么形态的体育,如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高水平竞技体育,都在不同程度上具备这三种功能,而且这三者往往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但我们这些年很强调所谓体育的政治功能,如说什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小球转动地球”、“为国争光”等等,这些都不是体育固有的功能,是我们从政治需要出发,利用体育竞赛这一手段,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功能看做是体育的非本质功能,或称为体育的某某作用,如政治作用,经济作用等等。 这样,在我们认识体育是什么这个命题时,必须全面地看待体育的功能和作用,也就是要看到体育系统是多层次组合的社会系统,同时要把握整体与层次的关系。 5.从社会形态看体育 当今的体育,异采纷呈,令人眼花撩乱,但我们仍然可以约定俗成地分为三大类,即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当然这样分类是不够规范,因为在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中都包括竞技体育,这不符合分类方法,为准确起见,我主张竞技体育应加上“高水平”三字,即国际所称的精英体育或尖子体育(Elite Sports)。 学校体育无可争议,当然也有人主张叫体育教育,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一。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近来受到应有的重视,但自古希腊先哲就已认识到“德智皆寓于体”的道理,同时体育中应该包括德育和智育的一些因素,才能全面培养一代新人。社会体育我们长期称为群众体育,群众体育几乎没有范围,所以社会体育区别于学校体育是比较合理的。国外称为大众体育其实是一个涵意。竞技体育在近20年来有一种分化趋势,一方面高水平竞技体育在不断发展,同时还出现一大批群众性竞技体育,前者表现在重大国际国内比赛中,后者则有更大的规模,如伤残人运动会、日本的国民体育大会、各种地区性、城市性的运动会以及在各种专项运动俱乐部中的大部分会员。这方面正在不断发展。大众体育的国际规模也日益扩大,人们称之为世界第二股体育洪流。 这三种体育形态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形成了体育的整体,任何想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认为是势不两立的想法都是不符合潮流的,我们必须用整体观看待体育的不同形态。 6.从奥林匹克运动看体育 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是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从奥林匹克运动来认识体育十分必要。《奥林匹克宪章》中阐明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这一宗旨说明,体育只是一种手段,是教育青年的手段,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 奥林匹克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奥林匹克主义,《宪章》中规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寻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中医骨伤科是研究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损伤与疾患的一门科学。古属"折疡"、"金镞"范畴,又称"接骨"、"正体"、"正骨"、"伤科"等。中医骨伤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各族人民长期与骨伤疾患 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丰富的学术内容和卓著的医疗成就,是祖国医 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骨伤科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 老最富有创造性的民族之一。早在170万年前,"元谋猿人"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土地上生活、劳动和发展着。70万年前,"北京猿人"已能制造粗糙的石器和原始骨器工具,在原始人居住的山洞里发现很厚的灰烬与用火烧过的兽骨,证明"北京猿人"已学会用火。20万年前"河套人"时期,石器有了很大进步,并已发明了人工取火。在烘火取暖和烤炙食物的基础上,人们发现热物贴身可以解除某些病痛,产生了原始的热熨疗法。 原始人在对付大自然灾害及抗击猛兽侵袭时,经常造成创伤,人们在伤 处抚摸、按压以减轻症状,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一些简易的理伤按摩 手法;对伤口则用树叶、草茎及矿石粉等裹敷,逐渐发现具有止血、止痛、消肿、排脓、生肌、敛疮作用的外用药物,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活环境恶劣,人们常患筋骨痹痿之疾,《吕氏春秋·古乐》曰:"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 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 宣导之。"这反映古代人已采用舞蹈祛邪解郁,舒展筋骨,由此便逐渐产生导引法。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古代人已经能够制作一些较精细的工具,如砭刀、骨针、石镰等。《山海经·东山经》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后世郭璞注解时认为,箴石"可以为砭针治痈肿者"。在旧石器晚期(约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有骨针、骨锥和其他骨制尖状器具。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已有石镰。这种石镰,外形似近代的镰刀,可以砭刺、切割。《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故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镵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这说明新石器时代外科手术器械--砭镰已产生,并出现了外伤科名医--俞跗,由于当时创伤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主要因素,所以外伤科医疗技术比其它科发达,并更早推广应用。 中医骨伤科的萌芽(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我国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奴隶社会较之原始社会在生产力、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促进了医学进步,中医骨伤科开始萌芽,出现了"疡医"。 考古工作者在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很多陶制的酒器,《战国策》曰:"帝女令仪狭作酒,进之于禹",可见夏代已有了人工酿酒,酒是最早兴奋剂、麻醉剂和消毒剂,可以通血脉、行药势,也可以止痛、消毒,这对治疗创伤疾病很有意义。商代冶炼技术有很大发展,金属器具广泛地用于生产劳动和战争中,如刀、针、斧、锯、矢和镞等。医疗工具出有了改进和提高,据《韩非子》记载,古人"以刀刺骨",说明"刀"已经作为骨伤科手术工具了。甲骨文是我国较早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疾病有几十种,其中骨伤科的有疾手、疾肘、疾胫、疾止、疾骨等。考古发现藁

体育教学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 1. 体育教学论:是分科教学论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和说明体育教学的现象、基本因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和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体育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制度、集体、氛围、物质等方面的条件。 3.体育教学模式:是在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的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 4.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的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 5.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条件,对某个过程的教学所进行的各方面的最优先化研究工作和计划工作。 6.体育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的,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道德和行为教育的教学程序。 7.体育教学计划:是体育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是根据国家颁布的体育教学指导条件。参照学校所选用的体育教科书,结合学校的体育教学实际而制订的体育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过程实施方案。 8.体育教学目标: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预期成果。这个预期成果可分为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性成果是体育教学的阶段目标;阶段性成果的总和就是最终成果,即体育教学总目标。体育学总目标是体育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标志。 二、简答题。 1.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五大规律? 答:(1)运动技能形式规律。(2)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3)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4)体育学习集体形式与变化规律。(5)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 2.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过程。 答:1.热身和逐渐加强运动负荷的阶段。2.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和控制运动负荷的阶段。3.恢复和逐渐降低运动负荷的阶段。 3. 如何区别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1)体育教学目的就是人们设立体育学科和实施体育教学的行为意图和初衷。是贯穿整个体育教学的知道思想,是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概括性的和总体性的要求,它把握着提议教学进展的方向。(2)体育教学目标是人们为达到体育教学的某个目的在行动过程中设立的各个阶段预期成果以及最后的预期成果。(3)体育教学任务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目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所应该做和必须做的事。(4)各个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的总和就是体育教学目标。(5)最终的体育是实现了体育教学的标志。(6)体育教学任务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体育教学目标所应该做的实际工作和责任。 5.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 ②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 ③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 ④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7.简要阐述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 答: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①为谁而组织?——学生;②谁组织和实施的?——教师;③为什么要组织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目标;④教师教和学生学得是什么?——体育教学内容;⑤沿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及基本特点 时间:2015年5月6日地点:六楼会议室主讲人:姜艳华 主讲内容: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得形成与发展 1、早在远古时代期,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以植物和野兽为食,用兽皮或树叶遮体,是过着“巢穴而居”的生活。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并通过对动物、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逐渐熟悉和认识了动、植物的营养、毒性和药用价值。原始人类这些本能的保护自身、减轻痛苦的自疗和互动活动,即是医护的开始。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2、战国至东汉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杰出医家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他不仅创造性地使用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还吸取前人“引导”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使头、身、腰等各个关节都得到运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把体育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 这是最早的康复护理的方法,也对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晋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名医著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5、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各科之大成,书中对各科护理均有详细的阐述 6、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 《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应了自《皇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并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的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及养生、婴幼儿保健、护理等内容,对妇女怀孕、养胎、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记载了许多小儿喂养和护理方法 7、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 8、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这一时期饮食营养学得代表作 9、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学深化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诸多医家在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哲学研究成果,经过反复探讨,提出了许多创见,

中国的医疗发展及现状

中国的医疗发展及现状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生老病死,伴随着开始有了医学的产生与发展。同样的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中华儿女运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了独特有充满神奇魅力的医学。 中国的中医学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并尝试草药,神农炎帝更是尝尽百草,并且用茶来解毒。相传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写下了人类第一部医学著作一一《黄帝祝由科》,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删改,逐渐形成了后世的《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并由祝由科里将纯粹的医药分离了出来,形成了后来的中医学。而其中的《黄帝内经》则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防病养生保健康的预防医学观点。在周代中国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医院和医疗制度,周代的医 疗机构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若干人。下面又分食医(管饮食卫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医学分科。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并在年终对医生进行考核;《周礼》记载“岁冬则稽其事,以制其食”,就是说,医生每年都要通过年终考核增减俸禄。当时的患者已经分科治疗,而且建立病历。“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规定在死者病历上要写明死因,然后送交医师存档,以便总结医疗经验,提高医疗技术。这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病历制度。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 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阴阳学说认为世界

是物质的,物质由阴阳二部分组成,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阴。因而阴阳存在两个对立面,在阴阳消长和对立统一作用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相互变化中构成世界万物。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 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自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医学的发展。中国传统医学逐渐向现代医学发展。我国首次提倡将现代医学用于检验,始于清末。清光绪年间,刑部曾要求各省审判厅成立检验学习所,并制定了作为授课教材的《洗冤录》、《法医学》、《生理学》、《解剖学》、《法律大意》、《医学大意》等,但由于人才缺乏,未能成立。在当时各医院主持外科工作者,均为外藉医生,我国医护人员,处于在实践中学习的医徒位置。其后,教会或外国的医学基金会、慈善团体先后在各地创办医学院校。辛亥革命后,我国也相继自行筹建医学校。至20世纪中叶,上述高等医学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不少学识渊博、基础雄厚、出类拔萃的外科学家。 建国初期,我国的卫生医疗事业刚刚起步,医院少、药品缺,人民健康水平十分低下,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先后对各类医疗机构进行了恢复、整顿和改造工作,从而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以集体所有制为辅的,防治结合的城乡医疗卫生网络。但由于实行的是单纯福利性事业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使我国医院所有制日趋单一化,这种由国家独

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论考试试题_及答案(同名23556)

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学生前后重叠成一行叫(路)。左右并列成一线叫( 列)。 2、标准四百米半圆式跑道第一分道线长应以内突沿外侧( 30厘米)处计算。 3、铅球场地落地区是40度扇形落地区,其角度线为(5 ) 厘米。构成标枪场地的起掷弧寛( 7)厘米,其半径为( 8 )米。 4、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是培养(面向现代化) .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人才和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战略措施。 5、(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 6、(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各种措施的基本组织形式。 7、体育(器材)和(场地)是上好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物质保证。 8、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有(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竞赛)。 9、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阶段)、(动作巩固运用自如阶段)。 二、选择填空(每题1.5分共15分) 1、分腿腾越(纵放器械)是( B )生考核内容。 A、初中男 B、高中男 C、初中女 2、体育课出勤及课堂表现占体育课成绩考核的(B )。 A、5% B、10% C、15% 3、体育课免修的条件是( A )。 A、有医生的证明 B、有生理缺陷 C、家长申请 4、体育教学内容分为基本部分和选用部分,其中选用部分站整个教学内容的(A )。 A、30% B、25% C、40% 5、体育教学中的“主导”指的是什么(B )? A、教材 B、教师 C、教学手段 6、投掷项目的技术一般包括几个阶段( A )?

A、4 B、3 C、2 7、田径比赛全能项目中的径赛项目,起跑犯规应几次罚下( A )? A、3 B、2 C、1 8、中国奥委会为了抗议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于哪年退出了国际奥委会并与其中断了一切联系( A )。 A、1958年 B、1952年 C、1956年 9、八个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需比赛几场(A ) A、28 B、32 C、34 10、在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比赛中,每次试跳的一般时限为( A )。 A、1分钟 B、1分30秒钟 C、3分钟 三、判断(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学生报数时,从头至尾各个都要转头报数(×)。 2、体育教学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 3、急行跳远中,最后一步应比倒数第二步大些,以利于快速有力踏跳(×)。 4、体育教学中,保护和帮助者的位置,以不妨碍学生做动作,而且有利于学生完成动作为原则(√)。 5、拳术基本步型中,开立步是两脚左右站立和前后平行站立(×)。 6、决定跑的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步长和步频(√)。 7、投掷项目的技术关键均是最后用力(√)。 8、跳远比赛是以运动员最后三次试跳的最好成绩决定名次(×)。 9、《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体育课的标准(×)。 10、二列或二列以上的横队中,前后重叠的学生叫一伍(√)。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身体素质:是指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它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2、帮助:帮助是指给练习者以助力,使其体会到用力的时机、方向、幅度等,协助其完成动作。 3、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

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未来发展趋势

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一个身在北方的学校,天气往往是阻碍体育课教程的客观条件,而学校一些外在的体育器材也是阻碍体育课的发展,例如:在北方学校很少有学校有体育综合馆,而一些偏远的学校就更不会有馆了。针对于我们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材条件,浅谈一下体育课程的开展情况。我们学校的体育教学是这样安排的,高一学年必修,高二、高三学年选修,至于各学年上课的内容,由各学年的备课组长定。我们学年教学开展情况,高一,田径、武术、毽球、冰上。高二,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冰上。高三、网球、排球、足球、篮球。在这里值得一提的便是冰上教学,2011年根据黑龙江省省委书记提出的发展黑龙江省冰上体育特色教学,一经提出黑龙江省各个市积极响应,为此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冰上体育教学,这对于北方学校冬天上课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冰上教学,从单脚支撑到弯道滑行共学习了两个学期,大部分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很理想的,学生在学习时都能够虚心请教,积极练习。冬天教学课程是根据天气情况和外在因素而开展的,东北是典型的冬天长、夏天短,所以开展起来是很方便的,对体育教学还是提供了一门新的教授课程。但是,对于春秋和夏天来说,体育课是进行选修体育项目的,但是也会存在一切弊端,学校只有一个篮球馆,选修羽毛球与乒乓球的同学是在馆里学习的,但是场地有限制,这样对体育老师的教学能力就有了很大的难度,既要把课上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又要保证课上的教学质量与课堂的纪律。这样就要求教师要进行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在新课学习前,教师要为学生出示精心编制的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自学课本。预习提纲是学生预习的“指向针”。把学生在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解题规律都编成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探究去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对预习的内容要能及时反馈,教师再根据学生预习中暴露出的学情再进行有的放矢的二次备课,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重难点问题,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为新授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建立集体讨论、资源共享、个人调控、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制度。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准教学的起点;要客观分析冰上教学的技术动作,优化教学内容;要注意目标的可检测性,制定明确、具体、科学合理的课时教学目标;要选择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备课组从本学校的实际出发,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相互切磋,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集体备课、协调合作是提高教学的前提。备课要有化解重点难点的“分解”动作,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对相关知识点能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同一个问题,使学生温故知新、触类旁通。注重教学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行为,做学生的促进者、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做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在教学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兵教兵的教学模式。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为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运用,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避免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合作学习要有实质性问题,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较多。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无效。)要关注学生以及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以学论教。要给予学生一个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要对弱势的学生多给予一些关照,做到让好学生得到发展的同时,弱势学生也能获得学生一定的学习效果。 实施目标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定标”。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制定或选择明确具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精)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2002-04-22 中医学有5000年历史,曾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建国以来,我国三代领导人都曾作过重要的指示,1985年6月20日中央再一指示:“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组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管理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仅占3%的份额,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药却占到97%,几乎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更有甚者,近年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目前洋中药进口额已超过我国中药出口额。为此,政协委员李连达在去年政协会议上提出0875号提案《关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提案》,就发展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事业提出了重要的建议。 一、政协0875号提案的主要内容 1.发展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中医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伟大宝库,应该努力发掘,认真继承;而另一方面,中医学又是治病救人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江主席曾多次指示:“发展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也应该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灵魂。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全力推进中医现代化与中药现代化。 2.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院,处境十分艰难。 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3%,而在这么少的经费分配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仅占8.7%(相当国家财政支出的0,2%),却承担着1/3的农村医疗和1/4城市住院病人的医疗任务。一个中医院的经费仅是综合医院的18%。 经费严重不足,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1)国外研制新药投入

体育教学论

体育教学论 1、在中国的古代学校教育中,一些近似现在体育的成份被列入了课程之中,在“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了的“ 六艺”,其中的“乐”、“射”、“御”中就含有体育教学的成份。 2、在国外学校教育中最早关注体育教学的应属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自然主义教育哲学思想,认为人的发展是沿着身体、情感和理智的顺序进行的,因此教育也应遵循这一自然的顺序,先进行体育,再进行德育,最后进行智育和美育。近代的国外学校教育,由于受到夸美纽斯、洛克、卢梭、古兹姆斯和裴斯塔洛齐等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普遍重视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锻炼。 3、体育教学共由8 个基本因素组成。它们是: 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第一个使用教学论概念的是17 世纪的拉特克和夸美纽斯 拉特克: 教学论者 和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他们将教学论界定为“教授法之学”或“教授术”。 4.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相对于具体的体育学科教学而言的,其研究对象应该是体育教学活动。其既具有理论学科的性质,又具有应用学科的性质。但相对于教学论而言,体育教学论应该偏重于应用学科。 5.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 所谓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为达成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与学生等教学组成要素相互作用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的行程。其包括以下含义: (一)体育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统一过程 (二)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运行的过程 (三)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以身体练习为重要媒介的交往实践活动 6.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一) 体育教学目标 即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者所要得到的效果。 (二) 体育教学内容 即教什么或学什么的具体内容。其既包括了教师教的内容,也包括了学生学的内容。 (三)体育教师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是绝对不可缺乏的因素,必须依靠体育教师来发挥主导作用。体育教师这个因素主要是指体育教师所具有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等。 体育教师除了要具有一般教师的基本条件外,还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技能水平和能力,如较全面的运动技能水平、良好的组织能力等 (四)学生 体育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而组织的,没有学生就没有组织教学活动的必要和可能,因而学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 1)认知前提: 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信息之前已有的经验储备,如运动技能水平、身体素质水平的基础等 2)学习能力: 对知识信息的理解能力。 3)情感特性: 学生对参与学习过程的动机作用的程度和情感类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