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正确贯彻政策 依法加强管理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正确贯彻政策 依法加强管理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正确贯彻政策 依法加强管理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正确贯彻政策 依法加强管理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正确贯彻政策依法加强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宗教工作的成功经验作出的科学论断,是我国宗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正确方向。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课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人们在对待宗教问题上更新已有的观念,而且需要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法、途径、机制等方面,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树立“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在意识形态领域实现最大融合

1、“和而不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并吸取了道、墨、法各家以及宗教文化等精华,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与演化而形成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是促成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经过历代各家学者的阐发,“和而不同”逐渐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和而不同”精神的作用下,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多元共存、和睦相处、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格局;也正是由于“和而不同”精神的影响,历代统治者在对待宗教问题上,大家都能基本上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也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之中。

2、党的民族政策方针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精神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了同

宗教界人士结成爱国统一战线的思想。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可以和某些唯心论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动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赞同他们的唯心论或宗教教义。”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因世界观上的不同而排斥宗教界人士,在反帝爱国的共同基础上同他们建立统一战线,从而赢得了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我国宗教领域也相应地进行了宗教制度的重大改革,党同爱国宗教界人士的统一战线也得到巩固与发展。1991年,江泽民在会见我国各宗教团体主要领导人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方针,体现了党和国家正确处理同爱国宗教界人士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精神,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宗教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把宗教界人士纳入爱国统一战线的范畴,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的宗教问题。

3.树立“和而不同”的理念,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中国的宗教徒有着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各宗教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大众,佛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天主教、基督教的“荣神益人”,道教的“慈爱和同、济世度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等主张体现的都是有益社会的精神。宗教与社会、各宗教内部以及宗教之间的和谐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

相适应,就必须发扬“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精神,树立“和而不同”的理念,这有助于在思维方式上纠正和防止过去一个时期出现过的“左”的偏差。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要在思维方式上超越、抛弃以往的“斗争哲学”,树立“和而不同”的理念,以此理念对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积极加以引导,使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和而不同体中,与社会的其他方面形成总体上的和谐与融合。当然,讲“和而不同”不是要否认矛盾,也不是用“和而不同论”代替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树立“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实践上有利于化解宗教矛盾,更好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矛盾与冲突日益增多。我国宗教在正常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于宗教领域的问题,要在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基础上妥善加以解决。用“和而不同”方式处理宗教问题,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使广大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共同奋斗。

二、探索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途径

1.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其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事情,成为公民个人

的私事,从而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

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着丰富内涵,如国家保障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也保障公民享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和宣传无神论的自由;“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是党处理同宗教界人士关系的原则;实行政教分离、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和组织的作用;政府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和监督;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部势力的干涉;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等等。

要使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各级各部门就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是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根本途径与手段。

2.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落实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这既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需要,也是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根本途径与手段。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一是要做到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和打击犯罪的统一,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贯彻。二是必须坚持依法管理与依照政策管理相统一,把法律的“刚性”和政策的“柔性”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坚持依法加强管理与改善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法制观念和服务意识,不能用简单的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解决宗教问题,要注重和体现政府的服务功能和党的关怀政策。四是坚持依法加强管理同做好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相统一,在加强宗教管理中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是国家主权在宗教教务上的体现,也是正确处理我国宗教与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方针。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要处理好开展对外友好交往与抵制渗透的关系。以宗教为载体的对外友好交往,对于增进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国家间关系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具有积极作用。随着国力的日益提高,我国应更加重视这种交流与交往。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提高警惕,抵制国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要加强对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教育,提高他们自觉抵御渗透的能力;要完善宗教法律法规,依法抵制渗透;要加速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各宗教教理体系建设,以一种具有更大吸引力的文化与信仰归宿,从根本上抵制境外宗教渗透。

三、建立健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机制体制

1.建立宗教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相适应的机制体制

第一,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政治相适应,这是引导宗教

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础。它一方面要求作为引导主体的党和政府制定正确的宗教政策、法规,各级行政与文化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对宗教团体、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教育,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和法制教育,进行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教育。在坚持政教分离原则的基础上,把宗教纳入爱国统一战线的范畴,发挥宗教团体、爱国宗教界人士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求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自觉地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宗教允许的范围内,适时地对不适应社会主义政治的因素加以改革和调整,使宗教不断地与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第二,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经济相适应,这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关键。要引导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面对现实,追求现实的幸福生活。引导他们在对影响发展的教规戒律和不合时宜的宗教陋习加以摒弃和改进的同时,利用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良好的秩序服务。要支持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支持他们把宗教中倡导的“爱”和“善”的思想变为现实生活中的有益举动。对于各宗教组织和寺庙开展的自养活动,各级各部门应在资金、技术、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制定政策予以管理。要解决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脱贫问题,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信教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此外,还要不断研究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机制体制,支持和鼓励广大信教群众积极

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相适应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要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宗教理想统一起来,努力使宗教理想与共同理想协调一致。鼓励和支持宗教界人士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宗教神学思想逐步加以改革,深人挖掘宗教教义、教规与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教育广大信教群众划清宗教与迷信的界限,在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坚决制止和打击各种封建迷信活动。正确处理文化的内容与形式间的关系,逐步消除宗教文化中的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不利因素,利用宗教文化的某些有益形式,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2.建立党政决策、宗教管理与宗教发展相适应的机制体制

第一,建立党和政府关于宗教的宏观领导与决策机制,这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保证。它首先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指挥部门高度重视宗教工作,采取特别慎重的态度对待宗教工作,把宗教工作经常列入议事日程,放在全局和长远规划中加以研究,制定引导宗教工作的具体方针、政策,并协调各级各部门认真加以贯彻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和从事宗教工作的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了解我国宗教的历史与现状,熟悉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与基本政策,尽可能多地掌握宗教基本知识,为做好宗教工作筑牢思想理论基础。要加强宗教理论研究、强化信息意识,建立及时、准确、全面的宗

教信息网络,及时研究和解决宗教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二,建立多级宗教管理系统协调机制。要保证党的各项宗教宏观决策的贯彻落实,必须通过各级宗教事物管理局(宗教事物管理委员会)来实施。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有关文件的规定,切实加强宗教工作机构建设;建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村多级宗教管理网络系统;各级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使宗教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应层层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建立宗教工作检查与监督制度,加强对宗教工作的监督、检查和管理。

第三,建立宗教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机制。各宗教团体和宗教爱国组织要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开展爱国爱教、独立自主自办与遵纪守法教育。要加强宗教团体领导班子与教职人员的自身建设。各级宗教团体都要依据党和国家关于宗教问题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加强制度建设。各宗教场所要在当地政府宗教事物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较大的宗教活动要经民主讨论决定,经济账目公开,接受信教徒和群众的监督。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2] 王霞娟.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研究[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9

[3] 李建生.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社会学概论机考试题

?[单项选择](1/32)、社会学这门学科在19世纪的()发轫了。(2分) ? A 、亚洲 ? B 、美洲 ? C 、南美洲 ? D 、欧洲 ?我的答案:D ?[单项选择](2/32)、()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2分) ? A 、米德 ? B 、埃里克森 ? C 、库利 ? D 、弗洛伊德 ?我的答案:D ?[单项选择](3/32)、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这一假设属于( )(2分) ? A 、符号互动学 ? B 、常人方法学 ? C 、结构功能论 ? D 、社会交换论 ?我的答案:B ?[单项选择](4/32)、核心家庭中包含两种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夫妇关系和( )(2分) ? A 、长辈关系 ? B 、亲戚关系 ? C 、亲子关系 ? D 、亲人关系 ?我的答案:C ?[单项选择](5/32)、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2分) ? A 、超城市化 ? B 、过度城市化 ? C 、逆城市化 ? D 、城市化 ?我的答案:D ?[单项选择](6/32)、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2分) ? A 、帕森斯 ? B 、丁伯根 ? C 、斯宾塞 ? D 、库利 ?我的答案:A ?[单项选择](7/32)、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为规定的。这种划分方法是()。(2分) ? A 、按社区地域广狭分类 ? B 、按社区中人群大小分类 ? C 、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

? D 、按人们的主要活动分类 ?我的答案:C ?[单项选择](8/32)、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2分) ? A 、社会制度 ? B 、社会行动 ? C 、社会结构 ? D 、社会秩序 ?我的答案:A ?[单项选择](9/32)、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职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2分) ? A 、专业化的程度 ? B 、职务 ? C 、报酬的高低 ? D 、社会声望的高低 ?我的答案:A ?[单项选择](10/32)、对全球化表述错误的观点是( ) 。(2分) ? A 、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 B 、全球化是一个单维度的过程 ? C 、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 D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我的答案:B ?[判断](11/32)、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孔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一术语。(2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我的答案:A ?[判断](12/32)、齐美尔认为各种社会现象、结构和过程最终都是人们之间具体互动的反映。(2分) ? A 、正确 ? B 、错误 ?[判断](13/32)、家庭这种群体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满足人类个体和社会需求的一定功能,同时家庭的这种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会发生变化。(2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我的答案:A ?[判断](14/32)、韦伯的科层制是纯粹理想型的。(2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我的答案:A ?[判断](15/32)、城市社区亦即现代社区(2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我的答案:B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题目:试问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指导老师: 学院:专业: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宗教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融合以及促进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各个教派有其特有的思想体系与思辨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关键字:传统宗教儒家道家佛家融合影响促进 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

却有其归元。由学术系统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典籍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此外还有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在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 儒家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

浅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浅谈积极引导宗教与 社会主义相适应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做好宗教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要鼓励和支持宗教界继续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在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内涵) 综观我国和世界的宗教历史,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宗教都要适应其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才能存在和延续,十六世纪基督教发生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就是一个例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宗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和活动的,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存在的客观要求,更是由于我国宗教的政治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及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将长期存在这一现实所决定的。(为什么) 在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广大信教群众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宪法和法律、政策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扬宗教教义、教规和道德中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开展国际友好往来、促进世界和平等。 各宗教在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神学思想建设上,提出了一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观点,如佛教提出的“人间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的“齐同慈爱、济世度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天主教、基督教的“荣神益人”等。这些合乎时代精神的神学思想,极大地激励着我国信教群众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与建立人间天堂的伟大事业。党和政府以及整个社会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全体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可靠保证。(表现)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巩固反帝爱国运动和宗教制度民主改革的成果,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使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要求他们高举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旗帜,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起,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二是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挥宗教中积极因素,为社会发展和稳定服务。要鼓励宗教界多做善行善举,在国家的引导和管理下,宗教组织从事一些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公益、慈善活动,帮助信教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追求和创造现世的幸福生活,使广大信教群众把主要精力用于经济建设,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也为自身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努力。 三是鼓励和支持宗教界人士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的阐释,使宗教在深层次上与

宗教社会学

1.宗教社会学的性质:是宗教学与交叉的边缘学科和实证社会科学。宗教社会学以宗教学发展为前 提,现已发展为独立的人文科学,把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以社会学角度加以研究的学科。 2.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及其制度,宗教的社会功能,宗 教与现代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当今宗教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宗教的特色,尤其是改革发放以来的宗 教变化情况。 3.宗教社会学的特点:(1自觉地置身于宗教之外来看待和解释宗教现象。坚持宗教的社会性时,一 般不过与看重宗教信徒对信仰的看法,(2把宗教作为社会现象作描述性研究,而非规范性研究,这 种研究立场称为外部研究法。(3宗教社会学家大多数标榜价值中立,坚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其研究 对象。不需要谈论宗教是真是假。(4重视经验依据,坚持研究能够观察到的宗教现象,拒绝非经验 性问题。(5比较分析法是重要特点,宗教学的兴起是对任何一种宗教自身的优越感或中心论的突破 与抛弃。 4.宗教市场理论及其对观察分析当代中国宗教现象的启示 宗教市场理论:斯达克——宗教新范式,用经济学的供需关系来解释宗教,主要观点有:(1、一个社会的所有宗教活动构成宗教市场,包括信徒、宗教组织、宗教文化(2、宗教选择是理性的(3、宗教市场无管制规则自由竞争,形成宗教超市(4、如有管制则导致宗教参与总程度降低。 启示: 6.社会学意义上的宗教名义:宗教是一种对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或神圣信仰与崇拜为核心的社会意识,是通过特定的组织制度和行为活动来体现这种意识的社会体系。 5.宗教有哪些特征:(1是一种社会群体现象。(2具有一套以崇奉超自然,超人间力量或神灵为核心 的信仰体系。(3具有一套特定的实践活动。(4具有特定的感情与体验,对神灵权威的敬畏感,对其 万能的惊异感,其存在的依赖感,审判的罪恶感。 7.何为宗教性:判定一个人是否信教及其虔诚度的标准,教徒与非教徒的主要区别在于政治态度和经济行为。 8.如何测量宗教性: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信教者及其虔诚度的标准(宗教性的含义)1、一维测定法:只有一个单一的标准,以参加宗教仪式的频率为标准(1)统计人们上教堂或参加礼拜次数(2)用问卷询问人们参加宗教活动情况2、主观态度测量法:根据被询问者自己的陈述表明是否为某一宗教群体的成员或表明个人对宗教的态度来判断宗教性。3、多维测量法,八个维度:体验,仪式,虔敬,信念,知识,伦理,社会关系,个人得救信念。 宗教意识:指信仰者相信或认识哪些宗教教义,思想观念和神话传统 宗教行为:与宗教意识和动机直接关联的崇拜行为,参加宗教仪式,家庭祭祀,祈祷的频率。 个体参与宗教团体活动状况,个体对宗教关系的归属性指标,及是否加入宗教团体。 8.宗教认同:对宗教的接纳和认可,宗教信仰是宗教认同的必然结果。 9.宗教皈依:宗教皈依:个人信仰的变化过程,在某个宗教观点上发生的体验转变过程,对自我的重新定位,宗教皈依的实质是一种制度化的宗教认同。是否正式皈依是判断是否是宗教徒的标志。宗教皈依有两种形式:由不信仰某种宗教转变为积极的宗教信仰;从一种宗教信仰改信另一种信仰(改宗)结合实例说明宗教皈依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宗教社会学期末考试题

宗教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是宗教学与社会学两者之间的交叉性学科,一方面,它以宗教这样一种在人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社会实在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它与宗教哲学、宗教人类学等学科又相当不同,它是以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来对作为社会现象的宗教开展经验研究的。具有实证主义取向的研究者一般都认定宗教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这种取向是目前宗教社会学中的主流。 宗教社会学的特点:1.宗教社会学自觉地置身于宗教之外来看待和解释宗教现象 2.宗教社会学家大多标榜价值中立,坚持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其研究的对象 3.重视经验依据 4.比较分析是宗教社会学不可避免的特点之一 宗教社会学的性质:经验性实证性对宗教的社会性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宗教信仰者及其行为宗教组织及其制度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与现代社会发展变迁之间的关系当今宗教的发展趋势宗教与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的关系 5.涂尔干的宗教《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与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是其社会学巨著《经济与社会》的一部分)堪称宗教社会学的经典之作。 6.20世纪50年代之后,宗教社会学学科的中心已不再是欧洲而是转移到了美国 7.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学一度被视为资产阶级学科而被取缔或视作二等学科,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当然也有相同遭遇 8.涂尔干所说的宗教的社会性实际包含两层含义:社会生活是宗教观念的终极源头宗教信仰对象的实在基础就是社会本身 9.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被称为社会静力学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被称为社会动力学 10.偶遇抽样:又称任意抽样或方便抽样,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抽样方法而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对象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研究者最近,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对象。 11.参与观察:指的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的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12.实地研究:在一种自然情景下,通过深入到宗教生活的实境中,直接观察宗教现象的研究方式,它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搜集资料然后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宗教现象。 13.参与观察的特点 14.文献研究:宗教社会学中的文献研究是借助于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和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究和分析各种宗教行为、宗教组织中的社会关系以及其他各种宗教现象的研究方式 15.宗教:宗教是对以对超自然的力量或神灵的信仰或对超验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为基础的人类制度,是人类赖以面对和处理各种终极性的问题,建构神圣的秩序和意义系统的组织与行为系统。 16.宗教的构成要素:宗教信仰宗教仪式宗教经验宗教群体与组织P79 17.意义:指的是依据某种更为宏达的参照系对一些境遇与事件所做的解释(理解)。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一些社会事件的议论,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与遭遇的解释,往往都包含着对意义问题的态度与见解。 18.神义论:就是根据社会中既定的法则,为那些必然会存在的、威胁到意义系统的无秩序现象提供意义的宗教性解释。例如:大多数宗教都提供关于苦难与死亡的神义论 19.看似有理结构:指的是在一个由共享一种意义系统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网络之内的特有的社会过程或互动,而所谓社会过程也就是不断发展的重新建造并维持特定世界的那些过程。

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摘要]本文介绍了对宗教的认识,宗教问题的重要性,怎样看待宗教问题以及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等内容,主要结合当前宗教发展的现状,新兴宗教与传统宗教的冲突与融合,邪教横行对社会主义带来的深重影响的背景下,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已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迫在眉睫的举措。 [关键词]宗教问题社会主义积极引导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现象,它伴随着人类的童年而出现,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在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之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对宗教作一番重新审视,无论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人类自身的关爱,都是十分有意义的。而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同样具有重大意义的。 一,宗教的定义及对其的认识 定义宗教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事.七十年代有日本学者的统计表明,对宗教的定义有一百多种,但每种都有缺陷.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规定宗教的本质和涵义,总是可以找到例外 《牛津字典》里给宗教下的定义是:人类对一种不可见的超人力量的承认,这种力量控制着人类的命运,人类对它服从、敬畏和崇拜。詹姆士提出自己的宗教定义是:“我现在请你们武断地采纳的对于宗教的定义,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的一段话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定义:“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总之,宗教是人类发展史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 宗教最早产生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宗教的本质是人们对外部力量的一种反映和幻想。宗教是人么克服了缺乏感,凡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受限制的都能够在幻想世界中得到满足。宗教的反映采取了超人间的形式。即宗教的神圣性十一超越尘世为前提的。 全世界的三大宗教分别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二,宗教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宗教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潮及现象。据统计,中国 1亿多人信教,世界有4/5的人信教。当今世界的各种冲突都伴随着民族和宗教问题。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国家和地区没有宗教问题。宗教思想、宗教组织、宗教设施、宗教人员、宗教信众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已形成一种不容忽视的强大的社会势力和精神力量。要解决世界性问题包括和平问题、发展问题、民族问题、文化问题等,宗教问题乃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首先是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相交织。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历来密不可分,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所属的宗教。目前世界上宗教与民族问题相交织并发生冲突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中东、前南斯拉夫、车臣、克什米尔、斯里兰卡、北爱尔兰、魁北克、科索沃等。对于许多民族来说,宗教信仰是神圣、崇高、不可亵渎的。但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发展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学生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辽东学院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一、宗教文化的概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创造历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创造历程,从中吸取智慧,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于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中国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 (一)宗教文化的传入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互渗;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多元开放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平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成功。 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主动请进来的,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唐、宋、元、明、清诸朝,陆续传入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除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联系外,其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玛窦传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传入中国。

正确贯彻政策 依法加强管理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正确贯彻政策依法加强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宗教工作的成功经验作出的科学论断,是我国宗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正确方向。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课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人们在对待宗教问题上更新已有的观念,而且需要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法、途径、机制等方面,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树立“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在意识形态领域实现最大融合 1、“和而不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并吸取了道、墨、法各家以及宗教文化等精华,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与演化而形成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是促成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经过历代各家学者的阐发,“和而不同”逐渐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和而不同”精神的作用下,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多元共存、和睦相处、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格局;也正是由于“和而不同”精神的影响,历代统治者在对待宗教问题上,大家都能基本上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也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之中。 2、党的民族政策方针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精神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了同

宗教界人士结成爱国统一战线的思想。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可以和某些唯心论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动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赞同他们的唯心论或宗教教义。”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因世界观上的不同而排斥宗教界人士,在反帝爱国的共同基础上同他们建立统一战线,从而赢得了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我国宗教领域也相应地进行了宗教制度的重大改革,党同爱国宗教界人士的统一战线也得到巩固与发展。1991年,江泽民在会见我国各宗教团体主要领导人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方针,体现了党和国家正确处理同爱国宗教界人士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精神,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宗教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把宗教界人士纳入爱国统一战线的范畴,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的宗教问题。 3.树立“和而不同”的理念,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中国的宗教徒有着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各宗教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大众,佛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天主教、基督教的“荣神益人”,道教的“慈爱和同、济世度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等主张体现的都是有益社会的精神。宗教与社会、各宗教内部以及宗教之间的和谐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试题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考试题 一、简答题 1. 简要介绍测量的4种层次并举例。 答:(1)定类测量:又叫类别或定名测量,是测量层次最低的一种。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其数学特征主要是等于或不等于。如:社会研究中,对诸如人们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特征的测量。它们分别将被研究者划分成“男女、工人、教师、商人……”等各种不同的群体或类别,且每一类别都是穷尽且互斥的,即既是相互排斥,互不交叉重叠,又对各种情况包罗无遗。 (2)定序测量:又叫顺序或等级测量,可以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其数字特征是大于或小于,它比定类测量高一个层次。比如:测量人们的文化程度,可将其分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这是一种由低至高的等级排序,还有如:测量城市的规模,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水平,住房条件等都属于定序测量。 (3)定距测量:又叫等距或区间测量。它不仅能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且可以确定它们互相间不同等级的间隔和数量差别。数值特征是加或减。比如:公元年代,智商,温度等。这些都可以进行加减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定距测量的值虽然可以为0,但这个0不具备数学中的意义。如说温度为零,并不是代表没有温度,二是说达到了冰点温度。

(4)定比测量:又叫等比或比例测量。它除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外,还有一个绝对的零点,即有实际意义的零。它测量所得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外,又能进行乘除运算。如:对人们的收入、年龄、出生率、城市人口等进行的测量都是定比测量。 2. 什么是区位谬误?请举例说明。 答:又叫层次谬误,生态谬误或体系错误,指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用一种比较大的集群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另一种比较小的或非集群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如在以城市为分析单位调查犯罪现象时,研究者发现,流动人口多的城市的犯罪率大大高于流动人口少的城市,呈现出“城市的流动人口越多,城市的犯罪率越高”的趋势。若研究者据此得出“流动人口比非流动人口的犯罪率高”,则犯了层次谬误。因为他的调查资料以城市为单位收集而来,所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有关城市的结论,而不能是以有关流动人口和非流动人口的结论。 3. 什么是概念操作化? 答:指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或者说,它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时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比如:将抽象概念“同情心”转化为“主动帮助盲人过街,主动给讨饭者钱物,主动向灾区捐款等就是操作化的一个例子。 4. 我们做研究为什么要抽样? 答:抽样指按一定方式从总体中选择或抽出样本的过程。在研究中之所以要进行抽样可从以下几方面说明:第一,抽样作为人们从部分认识整体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其基本作用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实现“由部分认识总体”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第二,在社会研究中,抽样主要解决的是对象的选取问题,即如何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对象作为总体代表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在研究中节省时间,方便有效。

宗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宗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由《宗教与中国社会》这门课引发的思考学习《宗教与中国社会》这门课以后,使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宗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后成为了统治者麻痹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同时其具有欺骗性的教义又使人民容易接受它,其流行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佛教一传入中国便很快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扶持,一些贵族供奉佛像,建造寺庙。在统治者与贵族的宣传下,中国社会在政治上得到稳固的发展,统治者的地位也得到巩固。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古代印度的医学、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也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科技文化的内容和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艺术的繁荣;佛教的盛行,又促进了哲学思想的发展,南朝齐梁间的思想家范缜针对佛经宣扬的神不灭谬论发表了著名的《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无神论思想,成为我国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佛教的盛行还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唐朝时佛经的广泛传播,推动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佛教成为了中国古代加强对外交往的桥梁之一。唐朝时,我国僧人鉴真应日本邀请,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在日本留居十年,传播唐朝文化;唐太宗时著名僧人玄奘历尽艰险,到天竺研究佛经,他带回的佛经译本成为今天研究印度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

佛教在中国古代后期成为中央政权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和加强与 边区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的纽带,这突出地体现在中央封建王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上。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的同时,与之有关的科技文化艺术也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贸易往来的发展。 伊斯兰教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增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更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随着基督教的传入,与其相关的科技文化知识,尤其是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科技著作也传入了中国,这不但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而且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外国人曾以教会的名义在中国开办了许多医院、学校以及育婴堂之类的公共事业,尽管其动机是协助其政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但也多少为中国人民带来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明。 近代洪秀全受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基督教也成为了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传教侵略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建立教堂、自由传教作了重重规定,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各国传教士还以传教为外衣,配合其本国政府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这些进一步扩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加剧了中国的进

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自治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广大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积极参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应该是全方位、多层面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把宗教活动纳入宪法和法律的范围,适度发展,规范活动。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如何做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993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就如何对待宗教问题强调了三句话:“一是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二是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三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2000年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明确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含义:一是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二是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集体利益,宗教界人士要努力挖掘和发扬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多做贡献。这一重要论述,在科学阐释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的基础上,深化了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的认识,阐明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要求和努力方向,对进入新世纪后进一步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宗教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须同所处的社会相适应,否则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这是一条客观规律。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将长期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做好引导工作,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曾经指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做到四个维护,即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历史充分证明,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完全可能的。必须看到,我国宗教信徒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他们与广大不信教的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信仰的差异是次要的。这是我国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最根本的依据。提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就当前来说,这个基础就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这是统一战线的一个共同的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利益所在,宗教当然也不例外。 为了宗教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宗教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可以说,今天这已经成为了宗教界人士的共识,且“不是要我适应,而是我要适应”。事实上,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更重要的是怎样适应、怎样更好地相适应的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这一做好宗教工作的政治基础而言,提出“相适应”也就是在给宗教定位,是在肯定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宗教完全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力量。 要做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宗教信仰者来说,要认识到自己首先是中国公民,然后才是教徒;宗教团体也一样,首先是中国的社会团体,然后才是宗教团体。要爱国,爱教,伊斯兰教《圣训》中明确指出:“爱国是伊玛尼的一部分,反之不爱国伊玛尼难以成立。”因此说,爱国是穆斯林的天职,每个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要维护人民利益,利用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服从政府的管理,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多做贡献,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集体利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应当与各族人民一道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

中国宗教的主要特征

中国宗教的主要特征 在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宗教情况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中国宗教具有“五性”的基本特点,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问题、制定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群众性:中国有多种宗教并存,每种宗教都拥有相当多的信教群众。对于大多数群众信仰某一种宗教的民族来说,随着民族人口增加,信教群众人数也将相应增加。周恩来说过:“中国的宗教徒有几千万,如果加上在家里信教而不到寺庙去的就更多,差不多有1亿了。”可见,在中国总人口中,尽管信仰宗教的人所占比重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具有一定的群众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就是正确对待信教群众的问题。 民族性:主要是指佛教、伊斯兰教在许多民族中有着广泛的信仰。全国有16个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或一部分信仰藏语系佛教或巴利 语系佛教,有10个少数民族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民族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宗教问题往往又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同时,在民族压迫制度存在的时代,宗教也曾作为这些民族反抗民族压迫的旗帜和团结本民族的纽带。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这种旗帜和纽带作用,已经消失。但它的传统影响仍存在,同民族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

影响。如果宗教问题处理不妥当,就会直接影响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和边防的巩固。因此,在处理宗教问题时,要着眼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着眼于把各民族的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国际性: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众多的信徒,其中有的宗教在一些国家中被奉为国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方面的对外交往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宗教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这有利于团结世界上爱好和平进步的力量,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有利于开展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国外敌对势力也会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作为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时刻要警惕的。 复杂性:宗教是由共同的信仰、宗教感情、宗教道德、宗教仪式、宗教组织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宗教在人们之间起着一种纽带作用,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势力,同时宗教又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呈现出复杂的状况。宗教的复杂性,还在于国内仍然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必然要影响到宗教。因此,宗教不仅是一种思想信仰,还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群众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 长期性: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中国社会主

宗教概述试题

四大宗教——宗教概述姓名成绩 1、多项选择题 下列关于我国宗教政策的描述,正确的有( )。A.宗教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长期存在 B.我们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但可以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 C.宗教信仰自由受国家宪法的保护,但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 D.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反对境外宗教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 E.中国共产党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但可以参加宗教活动 2、判断题 宗教和国家政权相分离,和教育、行政、司法相分离。( ) 4、多项选择题 下列关于各国宗教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印尼:伊斯兰教 B.泰国:佛教 C.加拿大:天主教、基督教新教 D.印尼:佛教 E.泰国:伊斯兰教 5、多项选择题 下列表述符合我国政府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是( )。 A.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将长期存在B.宪法保护宗教信仰的自由 C.目前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对抗性的矛盾 D.严厉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6、判断题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干涉。( ) 7、判断题 宗教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将长期存在。( ) 8、单项选择题 历史上唯一受到儒、释、道三教共同尊崇的偶像是()。 A、关公 B、济公 C、八仙 D、妈祖 9、判断题 我国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不可能出 现对抗性的矛盾。( ) 10、单项选择题 塔吉克族、裕固族、畲族、鄂温克族分别信仰( )。 A.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 B.伊斯兰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东正教 C.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 D.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大乘佛教、东正教 11、多项选择题 下列表述符合我国政府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 基本政策的是( )。 A.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 B.允许境外宗教团体指导国内的宗教事务 C.目前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 D.争取团结和教育宗教界人士,使之成为爱国宗教职业人员 12、判断题 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有神论 和无神论的自由。( ) 13、综合题 填表。

宗教社会学

李知生社会学1141 1120809130 一、试结合教材“导言”及相关宗教社会学知识,分析: 96%的美国人信仰上帝,这一比例150年来基本稳定; 80%的美国人相信来世生活; 90%的美国人祷告; 86%的美国人相信有天堂,70%的相信有地狱。 根据“欧洲指标”2005年的调查,52%的欧洲人相信上帝,信仰犹太—基督上帝的人数显著减少,平均每个国家降低超过20%。 同时,欧洲各国的信仰状况差异很大,有信仰群体比例最高的罗马尼亚有90%,希腊和葡萄牙81%,波兰80%;比例最低的爱沙尼亚只有16%,捷克19%,瑞典23%。德国、瑞士、拉脱维亚和奥地利有50%的人有信仰。 【提示:美国的“宗教化”vs欧洲一些国家的“世俗化”】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有很强的宗教氛围,基督教是他们的立国之本,在确立国家制度、维护家庭伦理和社会公正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美国又是一个强调信仰自由的国家,政教分离是写进宪法的,传统基督教信仰在凝聚国家的团结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 从上述对于欧洲宗教形势的剖析不难看出,世俗化、多元共存以及宗教信仰的全球互渗已成为当今欧洲各国宗教发展及其存在的鲜明的特点世俗化导致欧洲日益缺乏类似美国那样的强烈宗教价值诉求和以此评判他国宗教信仰状况的价值立足点 虽然信仰各有不同,但在东西方的文明发展中,宗教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来看,宗教属于八字之中的“印”,是很传统的一颗星。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舒缓压力,补充自己,也可以克制欲望。“印”强的人多半比较善良保守,喜欢学习各种知识,对宗教有兴趣,智慧都比较高,善于在各种压力下发挥自己的能力。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在有信仰的时候内心特别宁静,这就是印星的力量。 所以只要不是明显对社会有害的宗教和信仰,在普通的社会中并无特别的限制。大部分宗教固然不能证伪,而东西方信仰的差异表明,他们不可能都是真的。即使如此,我们仍可以发现有宗教信仰的地方,社会秩序和文明发展往往更加井然有序。 有统计显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领导人都有虔诚的宗教信仰。美国总统奥巴马信仰基督教、加拿大总理哈珀信奉新教、英国首相卡梅伦信仰英国国教、法国总统萨科齐信奉天主教、德国总理默克尔是一名坚定的基督徒、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信奉天主教、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 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美国更是一个宗教信仰强烈且宗教信众遍布的国家。一方面美国拥有一套以基督教教义为准绳的价值取向和判定标准,另一方面它有一种将自身价值观念普世化的理想主义冲动。与此同时,美国又是一个极为注重实效的国家,它的行为或政策与制度选择无不围绕着形形色色的现实利益而展开,无论是价值诉求还是现实利益,其承载者都是具体的、受到不同激励而组织起来的个人,尤其是那些身处上流社会、占据关键决策岗位、掌握全国资源与财富的精英们。美国的宗教团体数量之多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由其组织或参与的各种宗教活动也比其他西方国家更为频繁。另据美联社调查,美国人花在宗教上的时间

《社会学教程》期末试题(07年6月)

“社会学通论”期末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结构方面的问题 B、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问题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D、社会制度与社会控制问题 2、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用解释性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科”的社会学家是() A、马克思 B、孔德 C、韦伯 D、斯宾塞 3、由马克思所著并被认为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学著作是() A、《社会学原理》 B、《实证哲学教程》 C、《资本论》 D、《自杀论》 4、在中国学者中,最早使用“社会学”一词的是() A、严复 B、谭嗣同 C、章太炎 D、孙本文 5、美国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兴起时期的领袖是() A、帕森斯 B、萨姆纳 C、达伦多夫 D、帕克 6、美国社会学家米德认为,社会互动是以()为中介的。 A、社会行动 B、符号 C、经验 D、奖励与惩罚 7、实际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的距离被称作() A、自致角色 B、先赋角色 C、角色距离 D、代沟 8、对个体实施社会化的机构主要有家庭、学校和() A、个体 B、领导 C、社会 D、工作单位 9、家庭在库利的分类中属于典型的() A、次级群体 B、初级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参照群体 10、从婴儿期到青年期的社会化称作() A、反向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1、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一般有三种,以下哪一种不被包括在内() A、合作 B、竞争 C、冲突 D、集体行为 12、从文化的相对差异性来看,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称为() A、物质文化 B、主流文化 C、精神文化 D、亚文化 13、在社会学历史上,社区研究的两种典型类型是() A、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B、自然社区和法定社区 C、经济型社区和文化型社区D、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 14、与社会相比,社区这一概念更强调社会生活共同体和()的特征 A、社会群体B、地域界限C、群体规范D、群体意识 15、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知识等属于() A、规范文化B、理念文化C、智能文化D、物质文化 16、“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是:() A、米德 B、戈夫曼 C、加芬克尔 D、霍曼斯 17、对于社会组织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组织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 B、社会组织成员间有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 C、与初级社会群体相比较,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