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航天工业中高科技的应用

航天工业中高科技的应用

航天工业中高科技的应用
航天工业中高科技的应用

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系别:机电工程系

专业:机电一体化

班号: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设计(论文)题目:航空工业中高科技的应用指导教师:

设计地点:

起迄日期: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航天工业中高科技的应用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航天工业的概述 (2)

1.1航天工业的定义 (2)

1.2航天工业的重要地位 (2)

1.3我国航天工业 (2)

1.3.1我国航天工业的发展 (2)

1.3.2中国航天技术取得的重要进展 (3)

1.4中国航天效益工程前景广阔 (3)

第二章航天工业中高科技的应用——离子发动机 (5)

2.1离子发动机概述 (5)

2.2离子发动机在航天工业中的应用实例——深空1号探测器 (5)

2.3离子发动机的评价 (7)

2.4离子发动机新发展 (8)

第三章对我国航天高科技产业化的探讨 (9)

3.1航天高科技产业化面临的问题 (9)

3.1.1投入问题 (9)

3.1.2人才优势不利用好将成为劣势 (9)

3.1.3关于航天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问题 (10)

3.1.4要理顺管理体制 (10)

3.1.5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 (11)

3.2向依靠科技进步要效益 (11)

结束语 (12)

答谢词 (13)

参考文献: (13)

摘要

通过普及航天工业中高科技的应用,可以促进国家的军事及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军工企业与民间企业的沟通,开拓更广泛的市场,加强技术的交流和发展,不断提升国家科技发展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技术,提升质量和降低成本。高科技以人为本,高科技是人类智慧的展现。扑面而来的高科技浪潮冲击着、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冲击着、震撼着每个人的心。高科技关注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关注高科技。因此,航天工业的发展应该把握住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为国家的长远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航天工业;高科技;离子发动机;产业化

Abstract

Universal access to space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y,can promote the country's militar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arket position and enhanc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o strengthen the military-industrial enterprise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of communication,opening up a wider range of markets,to strengthen technological exchanges and development,and continuously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upgrade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of development to further improve technology,upgrade the quality and reduce costs.People-oriented high-tech,high-tech display of human wisdom. High-tech wave of the impact blow against our faces,and changing the human society in all spheres of life,but also the impact,and shock of everyone's heart. High-tech concerns everyone,and everyone concerned about the high-tech. 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industry should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brought about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o the country's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o lay a good solid foundation

Key words:Aerospace Industry;High-tech;Ion engine;Industrialization

前言

一般认为,高科技是一种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风险密集、信息密集、产业密集、竞争性和渗透性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前沿科学技术。

通俗的理解,就是高科技必须进行产业化,才能形成产业规模效益!并且高科技无国界!需要全球高科技产业联合应对人类共同的命运问题!

高科技的“高”,是相对于常规技术和传统技术说的,因此它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而是带有一种历史的、发展的、动态的性质。今天的高科技,将成为明天的常规科技和传统科技。有人估计,今天人们利用的技术和知识,50-60年后就只剩下1%了,99%将过时。

从世界各国高科技的发展来看,高科技不是一个单项技术,而是科学、技术、工程最前沿的新技术群。这个群体的各种成分,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同时,由于高科技是与高技术产业连结在一起的,因此它又是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并且受到市场的大力推动。

除此之外,高科技也不同于般科技意义上的所谓“经验的积累”。它不是什么积累起来的经验,而是基于科学的发现或创造而产生的科技。

高科技并不神秘,高科技其实就在你身边。高科技以人为本,高科技是人类智慧的展现。扑面而来的高科技浪潮冲击着、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冲击着、震撼着每个人的心。高科技关注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关注高科技。

通过普及航天工业中高科技的应用,可以促进国家的军事及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军工企业与民间企业的沟通,开拓更广泛的市场,加强技术的交流和发展,不断提升国家科技发展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技术,提升质量和降低成本。因此,航天工业的发展应该把握住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为国家的长远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航天工业的概述

1.1航天工业的定义

航天工业是研制与生产外层空间飞行器、空间设备、武器系统以及地面保障设备的工业。是军民结合型工业。主要包括战略导弹、运载火箭、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机载设备和地面各种保障设备等产品和制造行业。

1.2航天工业的重要地位

航天工业是技术密集的工业部门之一,是人类向宇宙空间发展的新兴工业部门,具有军民两方面的用途,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水平。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工业将进入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的新阶段。

航天工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和科技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它的发展足以带动一些新兴产业和新兴学科的发展。

航天工业是国防工业的一个重要部门。它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冶金、化工等工业为一体,与空气动力、自动控制、物理、化学和天文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工业部门。其特点是技术密集、高度综合,协作面广、研制周期长和投资费用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作用。航天工业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火箭技术的发展,首先从探空火箭和导弹武器的生产开始,然后扩展到空间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60~70年代,美国和苏联的航天工业占垄断地位;80年代,中国、日本、欧洲以及印度、巴西等国家的航天工业兴起,改变了世界航天工业的格局;20世纪末,有20多个国家建立起了独立的航天工业体系,其中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巴西、印度、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等国家的航天工业已具备相当规模。全世界航天工业的年度预算约达1000亿美元,从业人员超过150万人,美、俄、法、英等国家的导弹生产占全世界总数的80%,年销售额达30亿美元,其中美、俄占70%以上。

1.3我国航天工业

1.3.1我国航天工业的发展

中国航天工业是一个新兴和迅速发展的产业,国家十分重视。1956年10月8日成立了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60年2月19日,自行研制的试验型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同年11月5日发射了自行制造的第一枚运载火箭;1964年6月29日,自行研制的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80年5月18日,完成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1982年10月12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获得成功;1965年开始研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1号卫星,并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使中国继苏、美、法、日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卫星发射成

功,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发射地球同步轨道“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并于4月16日定点成功;1988年9月7日,发射了太阳同步轨道“风云”1号气象卫星;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93年,航天工业的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高技术产品增多,基本完成了多种型号火箭的科研、生产和飞行实验,包括“东方红”3号大容量通信卫星及运载火箭“长征”3号甲,“风云”2号气象卫星及运载火箭“长征”3号,返回式遥感卫星及运载火箭“长征”2号丁;另外,“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多次成功地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提供发射卫星服务,新的返回式遥感卫星等科研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这表明中国航天应用技术进入世界前列,中国研制的卫星返回系统、低温推进系统、地面测控系统等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航天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配套的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潜力。我国的航天工业还将尖端技术运用于民用工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3.2中国航天技术取得的重要进展

如今,中国航天技术已发展成为以军工高技术为先导,以运载火箭、应用卫星为主体,专业门类齐全,科研、试验、生产基本配套的航天科学研究系统和生产、实验基地。其主要成就是:

1.先后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建成了酒泉、西昌、太原三大航天发射场,先后成功地实施了63次各种类型的发射,并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送入太空,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2.自行研制和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到90%以上),初步形成了中国4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即将形成“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3.建成了中国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及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突破了飞船研制试验的基本技术,在研制高可靠性运载火箭与航天医学、生命科学试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4.为适应航天事业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航天综合性技术,大大带动了我国空间物理、化学、地质、材料、医学、生物、微重力、天文、通信、控制与信息处理、工艺加工、能源动力等有关学科与技术的发展。国家研制运载火箭投资的约60%、研制人造卫星投资的约70%都转投到我国的基础工业部门,从而推动了我国冶金、材料、能源、机械加工、化工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各种新型电子元器件、箭载与星载计算机等现代基础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1.4中国航天效益工程前景广阔

中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使外层空间造福于全人类,同时发展我国经济,不断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我国政府制定了航天近远期发展目标,确

定今后十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中国将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自主经营的卫星广播通信系统及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全面提高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和能力,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建立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逐步实现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并相应启动中国航天效益工程。这是国家级大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利用航天技术成果,解决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实现国家确定的近远期发展目标。当前,中国航天效益工程领域宽广,主要包括: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广播通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遥感应用体系、航天育种工程、卫星减灾系统和利用航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航天效益工程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1.航天育种工程可望开辟农业增产增收的新途径。迄今中国通过返回式卫星和无人飞船进行了10次植物种子搭载和地面培育试验工作,搭载品种1000多种,500多个品种发生了遗传性变异,经过从1987年至1994年的8年地面选育试种,使农作物产量提高8%~20%,水稻蛋白质含量提高8%~12%,青椒的维生素C含量提高15%~20%,抗旱、抗涝、抗病能力明显增强,有的作物已开始大面积推广,这为作物育种、农业增产增收开辟了新途径。现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航天育种不失为解决这一困境的良好途径。对此,国家已决定专门发射一颗育种卫星,使航天育种能够普及并提高到新水平。

2.卫星减灾系统可减轻国家严重的灾害损失。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较

多的国家之一,随着国家卫星减灾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对减灾灭灾的贡献日益增大。我国“八五”期间平均每年自然灾害的损失达1300亿元以上,伤亡660多人。近年来,我国广泛利用卫星遥感对台风、暴雨、泥石流、洪水、干旱、冰雪、森林火灾、地震、病虫害等进行预报和评估,使国家每年减少自然灾害损失达数百亿元。1990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借助气象卫星、资源卫星获取的红外实测数据,首创了地震短临预报技术,多次成功地对发生在境内外的地震进行了短临预报,预报准确率达到50%以上。在预报1990年2月常熟5.1级地震、1992年4月台湾花莲6.8级地震和1996年2月云南丽江7级地震等方面,均产生了显著效果,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3.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前景喜人。1999年世界卫星产业已达到700~1000亿美元,估计未来5~10年,每年还将以10%的速度增长。可以预期,随着中国运载火箭整体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提高,随着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自主经营的卫星广播通信系统、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协调配套的卫星遥感应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随着直播卫星、中继卫星、导航卫星、新一代资源卫星的广泛运用,以及随着航天载人飞船投入商业运营,航天技术将展现无限的应用潜力,为国家创造更加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第二章航天工业中高科技的应用——离子发动机

2.1离子发动机概述

离子发动机是太阳能电火箭发动机三种类型中的一种,故而又将其称为太阳能电火箭。太阳能电火箭是正在发展中的新技术,属于非常规推进系统。它与普遍使用的液体火箭、固体火箭等化学火箭有所不同,是靠太阳能工作,而非化学能。化学火箭发动机的推进剂把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经过喷管的气动热力加速,再转化为喷射燃气流的动能来产生推力。而太阳能电火箭发动机的工作介质则是通过太阳能转换成的电能予以加热的方式或这种电能产生的静电场、电磁场的作用获得动能来实现反作用推进的。

除了传统的化学火箭发动机外,就属离子发动机在宇航中的应用最广。离子发动机的能量来自电力,可以来自太阳能电池板,或者核电池,通过从发动机尾部喷射出阳离子来推动飞船前进,所以离子发动机的驱动方式也被叫做电力驱动方式。

(1)离子体发动机的原理

经过光电转换装置将太阳能变为电能,再通过结构设计使电能产生电磁场;工作介质在高温下被电离,电子从原子或分子中跑出,丢掉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带正电,逸出的电子带负电,它们在总体上是呈中性的,这就形成了等离子体;呈中性的等离子体具有导电性,与磁场能相互作用,由电磁感应可以获得产生加速度的力。概括起来说,就是利用太阳能引发的电磁场对载流等离子体产生罗伦兹力的原理,使处于中性的等离子状态的工作介质加速以产生推力。

这种太阳能电火箭比通常使用的化学火箭效率要高10倍,所需推进剂即工作介质较少,可使航天器有更多的空间装载有效载荷。由于它利用的是取之不竭的太阳能,故而能在太空无重力状态下连续运转几年时间。缺点是推力和加速度都很小,要使航天器达到预定的飞行速度,用时很长。如智慧1号的太阳能等离子体发动机提供的加速度只有0.2毫米/秒2。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假若这次飞行试验成功,今后就会在更远距离航行的航天器上采用这种推进系统。

(2)离子发动机的缺点

目前的离子发动机的最大缺点是推重比太小,其推力只相当于一张纸对于你的手的压力,显然这样的发动机无法让飞船和探测器脱离地球的重力场,也无法携带大的负载。但这个缺点却被这种发动机在太空中的表现弥补了,由于它优越的比冲量,它最终能把传统的化学火箭远远抛在身后。换句话说,就是尽管传统的火箭发动机有更高的推重比,但是却以很低的比冲量把燃料在很短的时间内消耗光;而现在的离子发动机能持续运转几月甚至数年,这样,尽管推力小,但能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达到更高的总冲量(impulse,等于力的平均值与它的作用时间相乘的结果),并最终达到更高的速度。

2.2离子发动机在航天工业中的应用实例——深空1号探测器

提到离子发动机,就不能不提美国的深空1号探测器。虽然离子发动机过

去在卫星上经常使用,但都是作为辅助发动机,用于姿态调整或者轨道维持;而深空1号第一次将离子发动机作为主发动机使用。深空1号的离子发动机也是迄今为止将电能向推力转化效率最高的,在太空中运行寿命最长的,也是比冲量最高的,比冲量超过3000秒。

这种离子发动机追根溯源可以推到上个世纪的60年代,但到现在仍可以满足美国宇航局的两个目标,也就是大大减少旅程时间和初重,以低成本更快地完成行星际任务。而1998年10月24日发射的深空1号探测器的任务除了测试12项先进科技(其中包括作为主发动机的离子发动机),就是为了完成探测小行星Braille和遥远的彗星Borrelly这样的行星际任务。在圆满完成任务后,深空1号于2001年12月18日报废。

离子发动机工作的核心就是对喷出的气体进行离子化,这一般是以电子轰击的方式来实现。通过加热和电场加速的方式将电子从阴极向阳极发射并进入放电室,气体推进剂氙同样被注入放电室,并在放电室施加磁场,增加氙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可能性。碰撞后,氙原子核周围的部分电子将被击开,使得氙原子被电离,带上正电。这种离子非常活跃并且移动得非常快。

位于放电室后边的高压栅极将最后产生推力,方式是制造静电场,对离子生成拉力让它们向栅极方向加速,当它们通过后,速度将达到每秒31.5公里,并被集中成一个离子束最终从飞船尾部喷出去,深空1号尾部喷射出的蓝色离子火焰。

需要注意的是,在最后阶段一个中和器收集多余的电子并把它们注入喷出的离子束,这样可以避免飞船被带上大量的负电荷。

深空1号探测器是美国宇航局新千年项目的第一艘飞船,它的离子发动机产生0.09牛顿的推力,比冲量是3300秒,每天消耗100克氙推进剂,在发动机全速运转的情况下,每过一天时速就增加25~32公里。深空1号由德耳塔火箭送上太空,然后由离子发动机推动。最初发动机只开动了4小时就突然停机,但后来恢复了运转并从此一直顺利运行,其最终的工作时间超过14000小时,超过了此前所有传统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的总和。而最初发射深空1号时,只计划运转200个小时以证明这种离子发动机是可行的。美国宇航局在地球上实验室中,和深空1号发动机一样的离子发动机甚至持续工作了更长的时间。

深空1号离子发动机的工作方式只是许多方式中的一种而已,这种方式被称为Ion Engine,作为离子发动机的代表,但使用电来产生离子浆并进一步推动飞船的具体方式还有好多:

霍尔推进器(Hall Thruster):利用轴向电场(axial electric field)来加速离子。一个辐射磁场和轴向电场相互作用来产生方位角霍尔电流(azimuthal Hall current),这个电流部分限制电子,让放电室中电离化效率比较高。这是个在苏联发展成熟的技术,一般用于卫星姿态稳定。

脉冲离子浆推进器(Pulsed plasma thrusters,PPT):这种方式利用电流弧光,在固体推进剂(几乎总是用特氟隆)中产生快速而可靠的脉冲燃烧。PPT用于姿态控制效果很好,不过它是利用电来推进的系统中效率最低者之一,推进效率不到10%。

磁致离子浆动力推进器(Magneto plasma dynamic thruster,MPD):也被称为洛伦兹力加速器(Lorentz-force Accelerator,LFA),它使用洛伦兹力(磁场和电场共同对带电粒子施加的力)来推动离子。MPD技术已经在实验室中被开发出来,但对它的商业兴趣很低,尽管在理论上它能产生极高的比冲量,因为它和

Ion、Hall以及PPT方式不同,不使用电级,使用电级对离子进行加速的方式会使喷出的加速流被位于出口的电子源中性化,从而减低效率。MPD可以稳定运行,也可以脉冲运行。

可变比冲磁致离子浆火箭(Variable-specific-impulse magneto plasma rocket,V ASIMR):《北京青年报》2000年的一篇文章《打造星际飞船新引擎》把这个方式大大吹嘘了一番,认为是未来的方向。其实这种系统只是介于高推力低比冲的传统发动机和低推力高比冲的离子发动机之间的类型,可以在这两者之间调整参数。它也不用电极,而是在发动机前室使用电波来对氢推进剂进行离子化,然后在中室用磁场让其按自然频率绕磁场旋转,并使用无线电按照同一频率轰击,让温度上升到1千万K,再从后室把旋转变成轴向运动并释放出去。

最后,在离子化方面,日本设想用微波的方式来进行,用微波来击活推进剂气体的电子,之后就是和深空1号一样把离子聚集成束并以静电场加速喷射出去。美国宇航局也采用了日本人的办法测试了新的微波离子发动机,并得出结论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让发动机工作得更久。

上述各离子发动机的共同特点都是使用电能,利用电来直接电离,或者用电来制造磁场、电波、微波等,然后用它们来对推进剂进行离子化。所以它们也被称为电动推进发动机。

2.3离子发动机的评价

离子发动机超长时间的持续工作固然是优点,可以逐渐积累到很高的速度,但这同样是缺点,因为这要求超长时间的持续电力供应。这要求携带一个电力供应装置,目前的方式是使用一个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不仅加重重量,而且随着探测器远离太阳,其效率也不断下降。

可以说,目前限制离子发动机发展的瓶颈因素就是电力,由于目前的太阳能电力系统缺乏效率,离子发动机的设计也就只能在低电能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我们想往外围的深空继续进发,或者运送更大的载重,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获得更大的电能,至少应该达到以兆瓦计算的规模,而目前的深空1号最多仅仅能产生2.5千瓦,其中能提供给离子发动机的是2.1千瓦。

对太阳能电力系统进行改进以增加太阳能的利用效率,目前唯一可预期的方式是使用纳米技术,但并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能发展出有用的技术。所以对于近期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使用核电系统,目前的技术也能让船载核电系统产生数百千瓦的电能,而且在不远的将来能发展到兆瓦的级别。

在核电系统中,来自原子反应堆的热量可以通过热电转化方式或者热离子转化方式变成电能,这种办法在上世纪60年代就被看作是可以让人类开拓太阳系的技术,而这个方式也有可能提供一个低成本的系统用于太空商业化。

核电系统比太阳能电力系统产生更高的电力,从而可以让离子发动机获得更高的推力,更高的比冲量。虽然推力仍旧比不上传统的火箭发动机那么高,但比冲量方面的优势则很明显,传统的化学燃料火箭发动机的比冲量是大约400秒上下,深空1号通过太阳能电力系统获得的比冲量在3300秒左右,而利用核电系统的离子发动机可以达到13000秒。

由于电力充足,核电系统可以让发动机和仪器分享和调配电力。当仪器不需要电力的时候,可以把全部的电力都送给发动机,但需要读取、检测、发送信息时,可以关掉发动机,把电力都调给仪器。这就提供了节约大量重量的可能性。

而最大的好处自然是核电系统即使远离太阳也不影响工作效率,从而能在深空工作。

2.4离子发动机新发展

今年9月又有消息,对于核能的热电转换率又找到更好的办法可以进一步提高。美国加州大学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Los Alamos)工作的科学家利用一种称为传送波发动机(traveling-wave engine)的概念,可以将热量转换成电能的效率从过去的7%提高到18%。这意味着同样的核反应堆提供的电力能够增大一倍半。

目前的核发电机是使用热电转换方式(thermo electric)而新办法使用热声转换方式(thermo acoustic),具体做法是将氦气送过一叠322个不锈钢金属丝网制成的碟子,它们被叫做交流换热器,交流换热器同热源连接。而吸热设备则让氦气膨胀和收缩,这样的膨胀和收缩能产生强大的声波,这就如同大气层中闪电会导致热膨胀从而产生雷声一样。震荡的声波在发电机中就驱动活塞,产生电流。如前所述,用这样的热——电方式产生的电流比热——电方式效率更高。

在核电系统方面,我们需要取得的进展不仅是需要高效率,以获得兆瓦级别的电力,还需要制造出质量轻的电力系统。而最主要的缺点是需要对核辐射进行保护,以确保船上的成员和载货不受辐射以及来自反应堆的高热的影响,这将会增加船体重量。

不过就目前来说,还没有将离子发动机用于有人驾驶的飞船的计划,而是将继续用于探测器。近期配备离子发动机的探测器的任务包括到彗星采样,探测土星环,以及在木星的卫星欧罗巴上着陆。在这些远程飞行中离子发动机将比常规火箭发动机更快,例如,在2011年的Rosetta彗星任务中如果选择配备离子发动机的探测器,可以在大约5年左右的时间内取样并返回,而用传统的火箭发动机,单到达那颗彗星就需要花费9年时间。

第三章对我国航天高科技产业化的探讨

3.1航天高科技产业化面临的问题

3.1.1投入问题

高技术一高投入一高效益,是高技术产业化的一个公认的准则。换句话说,没有高投入,也就不会产生高效益,必然影响到高技术的发展。众所周知,我国航天产业,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艰苦奋斗创立起来的,用了极少的投资,建立起我国的军事高技术产业,为保卫世界和平,打破美、苏争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用小平同志的话说:“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30多年来,我国航天技术的资金投入,一直是低投入。这与高技术、高投入正好相反。我们作为圈里人,应该体谅国家困难,但对发展航天技术,特别是发展航天技术产业化方面极为不利。我国航天产业的投入,过去一直保密,1989年“第三届全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有人提出“航空航天是前30年投资最多、装备最好、人才集中的部门”。其实这话很不确切。1994年5月10日新华社电讯称:“近年来航天事业费年平均为4亿人民币,有10万空间技术队伍”。从这个数字看还是低投入。如果把型号研制费用加在一起估计不超过10亿人民币,这个钱数只能维持工作,很难取得进展。

美国彼得·卡尔森就美国减少航天投资写了一篇长文登在美国《华盛顿邮报杂志》上,题为《NASA向何处去?》,也说到年经费投入从原计划的230亿美元减少到170亿美元,因而忧心忡忡。而我国号称航天大国年投资只有在北京建造2km地铁的钱,实在太少,与美国就更无法相比,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忧虑吗?投入问题不解决,航天技术产业化的问题就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3.1.2人才优势不利用好将成为劣势

发展航天高技术,特别是要产业化,单有资金也不行,必须有高级人才。我国目前正处在高级人才大批退休阶段,到2000年前是航天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高级人才大批退休时期,这是很大的矛盾。问题就在这里,如果资金不到位,新项目上不了马,再过几年我国经济好转后再上马,我国专家级人才将退掉一大部分。再者由于型号预研、关键技术没有开展,我们这一批专家级人才本身原有技术荒芜,新技术未应用,这岂不成了劣势了吗?

中国的航天技术,从无到有,并进入航天大国行列,第一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第二得益于全国人民的支持;第三就是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专家级人才。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甚至在几十年的科技工作岗位上辛勤劳动,无名无利。应该说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高尚之处。

现在的问题是要充分词动他们的积极性及创造性,继续为航天事业献身。目前,我们很多同志无心钻研技术,或被迫去做与航天技术无关的工作,这不论对个人或者是对国家都是极大的损失。有鉴于此,我们一定要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处理好,更要着眼于未来。外国评论家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这主

要是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进入21世纪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特别是高技术的竞争。如果我们不努力,缩小与赶_L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是相当困难的。从航天产业来说我们与美国、西欧、前苏联已存在不小的差距,如再不重视人才培养,老专家退休,差距将会拉大而不是缩小,这不是劣势是什么?

3.1.3关于航天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问题

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是为国防与经济建设服务。国家投入多少,产出多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多少经济观点,更没有商品概念,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利益。这确实是不利于航天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过去也有一种概念,认为航天设施、厂房、实验室乃至人员工资、住房都是国家包下来的,如果把航天产品当成商品来买卖,好像不是社会主义原则。这是一个思想观念的问题。所以如此,这里就没有涉及到科技成果的价值;没有尊重知识产权;没有维护科技无形资产的保值及增值。

因此,科技成果商品化,被严重地忽略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自然就提不到议事日程。要使航天技术产业化,首先要进入市场,形成产业。只有这样,才符合市场价值规律。作为航天人,确实应该树立为国家争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这两条就不叫社会主义。同时应该看到科学技术必须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相结合,实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单靠上边下计划、拨经费,科研部门完成,已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因此有一个市场问题,与此相关就有一个高技术产业化、商品化的问题。航天技术同样应该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说只有产业化了,才能市场化、商品化,才有反映航天高技术价值的可能。另外,我们常常讲要“复关”,因为我国是关贸协定的缔约国。复关后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对航天技术来说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讲航天高科技市场化、产业化,不仅仅是符合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为了“复关”后加快同国际科技、经济市场接轨,特别是与国际航天市场的接轨,以推动我国航天高科技的发展。

3.1.4要理顺管理体制

要使航天高科技产业化、市场化,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原来航天工业部作为政府的管理职能部门,当然要靠行政命令。作为政府与外国公司、企业谈判、签订合同都有一定的制约。长城公司与精密机械公司在这一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体制改革以后部成为航天工业总公司,理所当然地应该接管。上述两个公司的业务,撤消长城与精密公司。否则,航天工业总公司还是行政干预,各院、所积极性不能发挥,这与当前的总的精神也不合拍。“长城”可以成为总公司的一个部门,直接归总公司领导,譬如叫航天工业总公司进出口部,在总公司内可以借助其它部门的力量推动航天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业务。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效率,精简机构,减轻负担,还可以与国际接轨。目前长城公司只能起到中介作用,因为他对各院所技术、生产情况并不了解,所做的一切还要靠航天工业总公司来协调、调度,多了一个层次。譬如运载火箭研究院就可以直接与外国公司签订合同,这有利于鼓励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3.1.5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

1993年7月2日全国人大通过的((科技进步法》,规定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制度和原则。这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件大事,使我国科技工作有了法律的依据。《科技进步法》的颁布与实施,无疑对我国科技工作高产值50%,甚至一倍。因此,亏损企业领导要主动进取,克服“等、靠、要”思想,要在改革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上下大力气,积极投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探索新的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建立内部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凝聚力。在管理中,要特别注意建立或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新的经营机制,并积极采用管理现代化新方法,开展“双增双节”和成本管理,控制成本,为扭亏创造条件。大出口创汇上来。总之,亏损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向科技开发要效益。

3.2向依靠科技进步要效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搞好技术开发,是企业扭亏增盈的根本途经。当前,亏损企业要积极吸取新发明的成果,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与高新科技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未来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是高新技术。亏损企业要有战略眼光,积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培养新经济生长点。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通过各种方式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国外先进技术,搞好技术改造。要把技术进步的重点放在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出口创汇上来。总之,亏损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向科技开发要效益。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正与口俱兴。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是高新科技产业,航天科技产业是高新科技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航天科技术及其产业无疑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领域。中国航天应该无愧于这个时代,率先实施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在服务干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次毕业论文在自己的努力,同学的帮助,老师的指点下已全部完成,结果重要,过程也很珍贵,因为好的结果必然得经过一个艰辛的过程,而从这个坚信的过程中我获得了珍贵的经验和教训,仔细认真的总结将对自己是个质的提升。

答谢词

此次我的毕业论文的课题是“航天工业中高科技的应用”。一开始接到这个课题确实也是一头的雾水,不知道该如何的下手,老师为我指出了此课题的大概方向和需要查阅的相关书籍以及在后面会遇到的主要问题,当时可谓受益颇多。接下来便是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首先要对航天工业有所了解,而之前我对航天工业非常陌生,所以查看有航天工业的书籍就显得致关重要,另外本次论文是有高科技的,在此之前,我对最新的科学技术了解不深。

因此,就需要运用网络资源来了解最新高科技的发展动态在这个过程中确实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化学方面的知识比较少,对离子的运用很陌生。最后在裴老师的指导与鼓励下终于完成了毕业论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几年的理论学习而这此在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来锻炼自己可谓是难得的一次提高,在此感谢学校为我们安排的这个教学环节,也感谢一直以来都给与我极大帮助和理解的裴老师。

参考文献:

[1] 马格.中国航天纪[M].湖北少儿出版社.2008.01

[2] 宁凌.太空对抗[M].军事谊友出版社.2006.01

[3] 褚桂柏.航天技术概论[M].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11

[4] 徐矛.康建勇.航天科技基础[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03

[5]黄志澄.航天科技与社会第四次浪潮[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02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一、指导教师评分表(总分为70分)

二、答辩小组评分表(总分为30分)

三、系答辩委员会审定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招生简章 单位代码:83201 联系人:刘丹 联系电话:(010)68198919 通信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万源南里甲43号 邮政编码:100076 E-mail : liudanczxy@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15085495.html,

一、单位简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创建于1957年11月16日,是我国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究、设计、试制、试验和生产基地,是中国航天的发祥地。下属10个国家在编科研事业单位、3个预算内企业单位、1个职工医院、3个全资公司、2个院本级实体单位和3个控股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航天型号工程、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等领域,覆盖系统总体、空间飞行、结构与强度、自动控制、地面发控、伺服机电、计量测试、强度与环境、新材料、特种制造、总装总测、新能源、煤化工等多方面专业技术,具有先进雄厚的生产制造能力。目前拥有资产总额约443亿元,从业人员约2.6万人,其中包括8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国家级专家、1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3名全国技术能手、314名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专家。共获得3573项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防特等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协同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成功研制了10余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形成了长征火箭系列型谱,能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或航天器。实现了从常规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的技术跨越,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础,承载了中国航天五十多年的发展,使中国航天发射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促进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跨越发展的同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始终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协调发展”的道路,积极发挥航天高科技优势,致力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以先进能源、特种车辆和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及应用、航天特种技术应用、卫星应用和电子工程为重点发展领域,并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也是国内培养研究生最早的科研单位之一,形成了具有航天特色的教学体系,以及学科专业齐全,管理体制配套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企业工作站1个,博士生导师54名,硕士生导师260名。学科建设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院现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兵器科学与技术”八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若干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自开始招生以来,共培养了15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是我院科研和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报考须知 1. 我院各学科专业均招收定向培养研究生(个别专业招收非定向研究生),毕业后留京留院工作。研究生在学期间,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奖学金外,还享受我院较为优厚的生活补贴及各种福利待遇; 2、我院各招生专业接收相关高校应届推荐免试生,请具有推免资格的考生直接与我院研招办联系; 3、凡可以任选的考试科目,考生在报名时应注明选考科目的名称和代码,如未注明则由我院指定;

[航空航天]中国航空工业概况

[航空航天]中国航空工业概况 08-11-23 作者:编辑:校方人员 一、简史 中国航空工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在原来极其薄弱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50年代初,中国航空工业迅速建设起一批骨干工厂,实现了从修理到制造的过渡,一举跨入制造喷气飞机的世界行列,并尝试自行设计飞机。60年代起,中国航空工业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飞机品种和产量不断增长,原材料和配套产品也基本立足国内,并成立了航空研究院以及一批专业设计所和研究所,航空工业的布局从沿海转向内地。1978年以后,在国家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中国航空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航空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初见成效。 中国航空工业的管理体制经历了航空工业局、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和航空航天工业部等形式之后,于1993年6月成立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AVIC),进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根据九届全国人大确定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999年7月,在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简称中航一集团 AVIC I)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简称中航二集团 AVICⅡ)。 二、现状 经过40多年建设,中国航空工业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科研、生产、教育紧密结合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技术密集、基础雄厚的高科技产业之一。 中国航空工业目前基本是在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这两个特大型集团的基础上,由航空企业、航空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此外,近年出现少数的小型的航空制造和维修业,分别属于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地方公司或合资公司。 中航一集团所属的大中型工业企业53家;科研院所30个;从事航空外贸、物资供销、科技与产品开发等专业公司与事业单位20个;从业人员24万人,资产总额349亿元。中航二集团拥有企业事业单位81个;其中工业企业56个;科研院所3个;其他企事业单位22个;总人数21万人;所有者权益126亿元。中国有航空高等院校现有7所,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设有研究生院,另有3所中等专业学校和一大批技工学校。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和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三大航空服务保障集团于2002年10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正式

崛起的航天产业新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1]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依托和发挥陕西航天科技雄厚的资源优势和突出的发展潜力,共同建设的以航天技术应用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是西安“五区一港两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规划面积86.64平方公里,集中新建区面积23.04平方公里,扩展区规划面积63.6平方公里。 成长的足迹 2006年11月30日,基地管委会正式成立。 2007年12月26日,基地被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2010年1月5日,基地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西安国家半导体照明(LED)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010年2月2日,基地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以军民融合为方向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0年6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航天基地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我国唯一的航天专业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科学的产业定位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坚持“四节约一环保”的发展理念,以“航天产业立区,战略产业兴区,文化产业繁区”为发展定位,以“大集团引领,大产业构建,园区化承载,规模化发展”为发展方针,着力发展“以卫星及卫星应用为主的民用航天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及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为主的新能源新光源产业、以服务外包及动漫创意为主的数字航天产业、以生物医药及生物研发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及集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为一体的高端物流产业”等主导产业,积极构建以航天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世界知名”航天产业新城。

三大产业齐头并进 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基地充分发挥陕西省航天科技的雄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民用航天产业为主导发展方向,以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航天九院771所、中国卫通等掌握尖端高新技术的航天单位为依托,以航天科技西安卫星应用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加拿大国际卫星与通讯产业园、卫星导航与时间频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等项目为平台,着力发展以卫星及卫星应用为主的民用航天产业集群。 作为陕西大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西安航天基地先后聚集了陕西省建国以来成功引进的最大投资规模的新能源项目——中电投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项目,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市场化”的自主创新道路的隆基硅2000吨硅片项目,西安阳光能源1000吨太阳能单晶硅及5000万片单晶硅片生产等有技术、有实力的大项目。 此外,基地牢牢把握服务外包及创意产业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开工建设了高起点、高标准、大规模的西安航天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园,并引入亚森通信、开泰动漫园等一系列服务外包及创意产业项目。其中,基地与西影集团共同设立的、西部注册规模最大的西影航天动漫公司项目的签约,标志着航天基地着力发展以影视动漫为代表的服务外包及创意产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迅速形成动漫创意产业集群,服务于基地卫星应用产业链,形成陕西文化产业卫星应用发展的航天品牌,向着“大集团引领”的发展格局、“大产业构建”的发展方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至此,基地凭借营建天地一体卫星运营服务体系、绿色新能源全产业链构筑体系,向着打造中国“卫星之都”、“低碳“芯”城”的远大目标,阔步前进。 面对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西安航天基地将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务院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机遇,以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主要抓手,以建设“陕西大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为主要支点,坚持科学发展步伐,全面提升基地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民用航天、新能源、新光源、服务外包和创意等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各研究方案所待遇

一院:一部、12所、14所 二院:二部、23所、25所 三院:三部、33所、31所 五院:501、502、503 排名如下,供大家参考: 第一:一部,501 第二:三部,502 第三:12所,33所,14所,25所 第四:二部,23所,31所,503 其他的不详细介绍了 现在和过去能排队分房子的有501,502,33所 工资最高的应该是1部、3部、33所,好点的室硕士18万问题不大 发展前景最好的应该是501、1部、33所 车最多的是3部和33所 综合地理位置以及实力来看12所最好 一院一部,二院二部,上海八院,据我打听待遇都差不了太多,二院二部主要是在市区,而且不提供住宿,这样要自己租房,待遇一算就低了。至于奖金和发展前途,总体发展前途一院一部和五院几个所好一些,属于科技集团,卫星火箭发展火,宣传也好。二院三院属于科工集团,搞导弹相对低调一些,二院搞防空导弹,属于防御武器,三院搞岸舰导弹,主要属于进攻武器,国家这几年投入三院多点,所以奖金可能比二院多点。另外,本人签二院二部了,希望以上能给大家一点参考,不过其实这些真的很难说,要综合自己情况考虑。 航天\科工\所属单位大整理 *****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分家之前的设置****** 航天一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航天二院:地空导弹研究院(长峰集团) 航天三院:飞航导弹研究院(海鹰集团) 航天四院:航天化学动力研究院(固体)西安 航天五院:空间技术研究院 航天六院: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内蒙古) 航天七院: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 航天八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局) 航天九院:航天基础电子技术研究院 航天十院:航天时代仪器公司(北京)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下属五个研究院,两个基地 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第一研究院) 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研究院(第四研究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五研究院)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八研究院) 中国航天电子基础技术研究院 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062基地) 西安航天科技工业总公司(067基地) 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持股50%)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面试经验总结成功案例98%参考价值精品篇

本题库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面试-内部真实评分标准,总计有100个题库。物超所值,参考价值极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面试经验总结成功案例98%参考价值精品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4轮 一面组长,会问到一些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离职,为什么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婚姻状况,与此同时有没有想问面试官的问题。 二面经理,偏向于部门业务服务。有业务上的试卷需要考试。 三面经理,这一轮会谈到一些业务目标和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大概聊一下工作的想 法,部门的价值和目标,对这个岗位的期望等等以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行业的情况。聊天的内容与面试者个人有关,可多可少。(二三是交叉面试防止作弊), 四面职业通道委员会,这一轮的面试非常专业,为技术专家面,目的是定级。确定你面试者的水平大概在什么位置。直接影响后面的收入。各个击中要害。不要想着有简单跳过的部分。在介绍工作内容的过程中,要先介绍自己在组织团队所处的位置,发挥的作用,工作绩效等,条例要清楚。这一轮的面试专业性最强。最后是HR谈薪资的部分,因为行业都有规则,所以时间不会太长。 5面背景调查,主要是面试者在填写简历时提供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其中包含领导。HR最后offer。 步骤四、五、六每个一个星期,比如三面完后得到职业通道委员会的面试的通知约一周,四面完后,得到通过与否的消息是一个星期。如果某一步一个星期多没消息,那就是没戏了。 面试的重点分享: 面试的气氛需要注意的: 1面试不能一脸严肃,显得很紧张,要适当微笑。给面试官的印象好。 2面试官提问的问题,不能对抗反驳提问。即使面试官的问题比较苛刻。 细节决定成败,面试如同相亲,面试官会注意到每个细节,身上有没有烟味,头发是不是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简介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简介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以下简称西安航天基地)成立于2006年11月30日,是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依照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共管的国家级高科技园区,是西安市“五区一港两基地”之一。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位于西安市东南区域,总体规划面积为86平方公里,其中一期面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二期63平方公里。2007年12月26日,“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西安航天基地以“航天产业立区,高新产业兴区”为发展定位,“四节约一环保”为发展理念,西安航天基地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宜商宜居的航天科技产业新城。2010年6月26日,西安航天基地被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 陕西省、西安市政府高度重视西安航天基地的发展,赋予基地管委会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在政策、土地和融资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西安国家民用航天基地的比较优势 1.优越的地理位置 西安航天基地位于西安市主城区东南部,距市中心钟楼7公里,绕城高速公路2.8公里,与西康高速紧邻。航天基地南依秦岭,北瞰曲江,西临城市中轴,东接万亩林带,山水城连为一体,自然环境非常优美。 2.便捷的交通 西安航天基地对外交通十分便利,为入区企业提供便捷的物流服务。向北经长安路和雁塔南路可直达西安市中心;向东经航天大道、雁翔路与曲江新区、

交大科技园相连;向西通过韦郭路、西部大道可到达西部大学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向南的长安南路、西康高速公路通向秦岭北麓自然风景区。航天基地经三环路(绕城高速公路)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5分钟车程,距西安火车站25分钟车程,到火车南站8公里。西安市快速轨道交通二号线、四号线可到达基地,其中二号线已开工建设,2010年通车。 3.创新的体制机制 团共建,模式独特。在陕西省政府和航天科技集团组成的战略合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西安市政府与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基地的规划、建设工作,落实基地优惠政策。以西安市人民政府为主成立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作为西安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赋予市级经济管理权限,行使政府有关部门管理职能。管委会现设有办公室、经济商务发展局、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财政局、规划建设局、招商局、环保分局、国土分局、综合执法分局、土地储备中心等部门,下辖西安航天基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4.和谐的人居环境 西安航天基地着力创造一个居住与工作均衡的生活环境,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品质吸引来此就业者居住。在航天基地的规划中,注重加强与航天基地中心商业机能的联系,注重建设基地内产业带与生活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力图塑造一个融合人文与科技特色的生活社区。与此同时,航天基地东依杜陵万亩林带,航天基地内规划循环水系及东湖、中心湖和西湖3大人工湖面,自然环境优越。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已有半个多世纪发展历史的新中国航空工业,成功研制生产了上万架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侦察机、教练机、无人驾驶飞机、支线客机和通用飞机,为国防现代化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航空工业管理部门也几经变化。 从最初设立的二机部四局、三机部、航空工业部、直到后来的航空航天部。1993年,航空航天部撤销,分别组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 为了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现状,决定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在核工业、航天、航空、船舶、兵器五大军工总公司的基础上,分立组建十大军工集团。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分别组建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两大航空工业集团自1999年7月1日成立以来,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更新观念,转变职能,使集团公司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全体员工的积极努力下,两大集团组建以来,经济规模成倍增长,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大批先进航空武器装备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民用飞机和非航空产品研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但是,随着中国飞机市场的需求急剧扩大,以及大飞机战略的实施,现行的航空工业体制已经有些不大适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分析说,中国的飞机研制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加快缩短差距,迎头赶上,必须集中航空工业所有的科研和制造资源,而现在的两大航空集团都是独立法人,互不隶属,资源相对分散,不仅不利于集中资源,而且还会产生重复建设的问题。 中航二集团有关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说,目前,两大航空集团分别与国内外航空企业开展了许多合作项目。合并后,这些项目都可以统筹安排。两大航空集团在中国商飞公司的股份,以及在天津的空中客车飞机总装线项目的投资,合并后也将合二为一,增强了新公司的话语权。

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

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崛起的现代化航天新城 在西安的南郊,南依秦岭,北瞰曲江,坐落着一片风光秀美,山川形胜,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区域,这就是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 在西安的南郊,有一片正在开发的热土,正在崛起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世界一流航天新城,这就是快速建设和发展中的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 航天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技术领域之一。航天产业作为战略高技术产业,已被《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为我国未来创新的四大关键技术领域之一。 为充分发挥陕西航天产业的基础优势,按照国家新一轮发展思路,以自主创新为主导,2006年7月,陕西省、西安市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宣告了西安航 天科技产业基地的成立。西安航天基地的成立,如同春雷惊蛰,揭开了陕西航天产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的帷幕。 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的成立,是陕西省、西安市和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实施战略合作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际行动。当前,基地业已成为陕西省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特别是航天民用产业的主要平台,成为西安城市战略构架的重要板块。一座依托西安科教人才优势和航天产业资源集聚优势,以航天民用产业为主、军民结合为特色的现代化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已初见雏型。 创新的战略定位 陕西是我国航天产业的重要基地,被誉为“航天动力之乡”。航天产业在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做大做强航天产业是陕西省“十一五”规划的重点。 陕西是我国的航天大省,如何发挥陕西航天产业的优势一直是我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新的条件和环境下如何变革、加快成长,也是我国航天产业界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探索中,陕西省、西安市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达成了共识——用市场化的新机制和体制探索发展航天民用产业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我国航天资源业已形成的集中布局优势,用市场化的手段对现有存量资源和未来增量资源进行整合,带动我国航天产业的发展,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正如航天集团马兴瑞副总经理所指出的,联合地方政府共同建设产业基地,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发展模式上的一次大胆的创新。集团公司将借助西部大开发这一“天时”、陕西省市场资源丰富这一“地利”以及集团公司在陕企业汇聚这一“人和”,把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开放的产业基地,建设成为航天集团开展国内外战略合作的重要平台。 产业基地建设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开发,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秉持“四节约一环保”的理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调研报告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 业”)是由中央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 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于2008年11月6日 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重组 整合而成立。集团公司设有航空装备、运输 机、发动机、直升机、机载设备与系统、通 用飞机、航空研究、飞行试验、贸易物流、 资产管理、工程规划建设、汽车等产业板块,下辖200余家成员单位、有20多家上市公司,员工约40万人。2009年7月8日,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中航工业首次申报并成功入选,排名第426位,成为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航空制造企业和中国军工企业。2011年中航工业第三次入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310位。截至2011年6月,中航工业资产规模为5000亿元。 中航工业系列发展歼击机、歼击轰炸机、轰 炸机、运输机、教练机、侦察机、直升机、强击 机、通用飞机、无人机等飞行器,全面研发涡桨、 涡轴、涡喷、涡扇等系列发动机和空空、空面、 地空导弹,强力塑造歼十、飞豹、枭龙、猎鹰、 山鹰等飞机品牌和太行、秦岭、昆仑等发动机品 牌,为中国军队提供先进航空武器装备。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将寓军于民、军民融合作为重要发展原则,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大力发展军民用运输机产业,研制生产多种机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秉承“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宗旨,践行“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提出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为林左鸣,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为谭瑞松,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总会计师为顾惠忠。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六三七研究所(山东济南)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六三七研究所始建于1970年,是一个集科研、试制、批量生产为一体,设计、材料、工艺、测试设备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实体,可承担国内外各种类型雷达天线罩的研发及批量生产,是国内唯一的电磁窗专业化研究所。研究所地处山东省济南市,有便利的交通和运输条件。 研究所拥有一支高水平、多学科、跨专业的技术研发队伍,其中享受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十余人,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专业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二。 研究所拥有先进的雷达天线罩电性能大型压缩场及外场测试系统、复合材料生产净化厂房,拥有先进的电厚度测量与校正设备、大型热压罐、预浸料制造设备、数控缠绕设备等先进仪器。 研究所拥有功能强大的电磁性能设计分析、强度与可靠性分析的

21个最新航空产业园区汇总

近日,通航政策不断开放,通航产业不断发展,促使了我国建立起了好多的航空产业园,据统计目前我们航空产业园已在50家之上,天天飞小编近日统计了一下各个省份的部分航空名产业园。(注:天天飞由天天飞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携手阿里巴巴资深技术团队斥巨资倾情打造,致力于全球最大最专业的通航产业垂直交易平台。) 北京密云通用航空产业园: 密云通航产业园位于北京市东北部,距离北京城区50公里,距离首都国际机场约35 公里,毗邻风景秀丽的密云水库,整体产业园占地面积约5000亩。该地区风向恒定,飞行区域开阔。园区距京承高速公路1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产业园共分南北两区,北区为密云机场,以起降直升机及小型固定翼飞机为主;南区为公务机机场;并建设通用航空产业链配套设施。 天津航空城: 天津临空产业区(航空城)是天津临空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是滨海新区重要的功能区之一。天津航天城总占地102平方公里,配套的既有航空物流区,机场营运区,航空维修区,也有以民航大学为主体的教学研发区和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航天城不仅设施完善,而且还拥有航空制造业区,空客A320总装线项目的建成,使天津成为继美国西雅图、法国图卢兹、德国汉堡之后的第四个拥有大飞机组装线的城市。而今,新一代运载火箭基地、直升机生产研发基地、无人驾驶飞机等一系列航空航天产业重大项目纷纷在天津落户,国际航空航天贸易展洽会也永久落户津门,天津成为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新“福地”。 河北航空城: 河北航空城位于石家庄市新华区内,处于友谊大街以东,石津灌区以北,泰华街延伸线以西,规划路以南。总投资约120亿元。河北航空城的建设标志着继组建河北航空集团、河北航空公司之后,我省民航产业发展再次迈出重大步伐。 河北航空城投资主体是冀中能源集团。目前该集团已拥有10个子公司,其中包括冀中能源、华北制药、金牛化工3家上市公司,成为以煤炭为主业,医药、航空、电力、化工、机械等多个产业板块综合发展的特大型企业。 青云航空产业园: 山西青云集团成立于2002年,其航空产业园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通用飞机研发与制造基地、产品支援基地、销售与服务基地、通用航空飞行体验与培训、娱乐基地和国展中心五个板块,总投资159.3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166.3万平方米,分三期建设。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管理局已批准我集团旗下“山西青云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的筹建申请。 包头众翔通用航空产业园:

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下属单位资料

航天部部署信息(找工作)2012-08-23 22:23 | (分类:默认分类) 一院:一部、12所、14所二院:二部、23所、25所三院:三部、33所、31所五院:501、502、503 排名如下,供大家参考:第一:一部,501 第二:三部,502 第三:12所,33所,14所,25所第四:二部,23所,31所,503 其他的不详细介绍了现在和过去能排队分房子的有501,502,33所工资最高的应该是1部、3部、33所,好点的室硕士18万问题不大发展前景最好的应该是501、1部、33所 车最多的是3部和33所综合地理位置以及实力来看12所最好 一院一部,二院二部,上海八院,据我打听待遇都差不了太多,二院二部主要是在市区,而且不提供住宿, 这样要自己租房,待遇一算就低了。至于奖金和发展前途,总体发展前途一院一部和五院几个所好一些,属于科技集团,卫星火箭发展火,宣传也好。二院三院属于科工集团,搞导弹相对低调一些,二院搞防空导弹,属于防御武器,三院搞岸舰导弹,主要属于进攻武器,国家这几年投入三院多点,所以奖金可能比二院多点。另外,本人签二院二部了,希望以上能给大家一点参考,不过其实这些真的很难说,要综合自己情况考虑。 航天科工所属单位大整理 *****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分家之前的设置****** 航天一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航天二院:地空导弹研究院(长峰集团)航天三院:飞航导弹研究院(海鹰集团)航天四院:航天化学动力研究院(固体)西安航天五院:空间技术研究院 航天六院: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内蒙古)航天七院: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 航天八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局)航天九院:航天基础电子技术研究院航天十院:航天时代仪器公司(北京)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下属五个研究院,两个基地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第一研究院)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研究院(第四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五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八研究院)中国航天电子基础技术研究院 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062基地)西安航天科技工业总公司(067基地) 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持股50%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下属13个所,6个厂 一部导弹、火箭总体 11所燃烧,燃料,液体火箭发动机 12所导航,控制 13所导航,精密仪器,传感器 14所导弹再入飞行器设计 15所兵器发射,低温加注 18所航天伺服系统,CAD 19所导弹及运载火箭技术情报和档案 702所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研究、试验 703所金属,复合材料,材料及工艺,特种焊接 102所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704所航天跟踪,测量 200厂航天飞行器和导弹控制系统电子设备,北京海淀区永定路50号 211厂运载火箭研制、生产总装,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 单位代码:83266 联系人:蒋耀光 联系电话:(010)68379368、68745111 通信地址:北京9628信箱57分箱 邮政编码:100086 E-mail: jiangyg@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15085495.html, 单位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15085495.html,/ 一、单位简介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于1968年2月20日,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制基地,是中国空间事业最具实力的骨干力量。主要从事空间技术开发、航天器研制、空间领域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航天技术应用等业务领域。还参与制定国家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有关探索、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承接用户需求的各类航天器和地面设备的研制并提供优良的服务。 1970年4月24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创了中国探索外层空间的新纪元。2003年10月,神舟5号飞船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树立了中国航天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2007年10月,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进入环月轨道,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嫦娥奔月。2008年9月,神舟七号成功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截至目前,我院研制并成功发射了80余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4艘无人试验飞船,3艘载人飞船和1颗月球卫星,形成了以通信广播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气象卫星、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和载人飞船七大航天器系列为主的航天器研制业务。 我院下设多个研究所和工厂,拥有1家上市公司和1家投资控股公司,建立了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职工一万余人,全院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1700余人,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空间技术专家,一大批正在茁壮成长的航天新生代为中国空间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院十分重视空间技术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自1978年招收研究生以来,已经形成学科专业齐全,管理体制配套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专业4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现有8名两院院士、12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博士生导师100人,硕士生导师300余人。拥有包括语音教室、多媒体电化教室、计算机房在内的研究生专用教室和研究生宿舍,研究生基础课学习阶段集中授课,努力提升培养质量,营造完善的成才机制和浓厚的学术氛围。 我院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环境优美,设有“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究生奖学金”和我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生奖学金”,每年评选一次。同时,我院还与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多所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每年选派优秀在读研究生赴国外进修一年,回国后进行论文答辩。 我院有许多充满荣誉与挑战的研究项目和工作,等待着同学们在学成之后大展才华,为创造“中国航天”的更加辉煌贡献力量! 二、报考须知 1. 我院硕士研究生免交学费,每月享受800元助学金。 2. 具体报考程序参见国家教育部、北京教育考试院或当地省招办当年的相关招生文件规定。欢迎广大考生来电、来函或在线咨询我院招生信息。 3. 我院各招生专业接受相关高校应届免试推荐生,请具有推免资格的考生可直接与我院研招办联系。 4. 考生在报名时,请在备注栏填写相关报考部所。

新中国航空工业大事记

新中国航空工业大事记(1950----2000) 1952年 9月,航空工业局决定在南京创办航空专科学校,在北京、汉口(后迁南昌)、哈尔滨创办航空工业学校。后又增办沈阳航空工业学校。 1953年 2月1日,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开学,1978年4月升格为沈阳航空学院。 1954年 7月25日,南昌飞机厂试制雅克-18(初教-5)教练机成功,通过国家鉴定。8月1日,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了嘉勉信。8月26日,初教-5被批准投入批生产。 8月18日,株洲发动机厂的爱姆-M-11发动机试制成功。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也亲自签署了嘉奖信。 1956年 5月28日,国产第一种喷气发动机后改称涡喷-5型,在沈阳发动机制造厂试制成功。 9月8日,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米格-17F型(歼-5),并获准批量生产。 1957年 9月8日,沈阳发动机厂试制的涡喷-5甲(轰-5轻型轰炸机的动力装置)经国家鉴定验收,转入批生产。 12月10日,南昌飞机厂试制的运-5飞机,由试飞员陈达礼试飞成功。1958年3月27 日,由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1958年 7月26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1,在沈阳首飞成功。8月27日,新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架初级教练机初教-6,在南昌首次试飞成功,后经多次改进,于1962年1月5日投入批生产。 9月18日,新中国第一座超音速风洞在沈阳兴建。1960年2月20日建成并投入使用。 12月14日,哈尔滨飞机厂和航空发动机厂仿制的苏联米-4型直升机(后定名为直-5型)试飞成功。1960年2月25日投入批生产。 1959年 4月26日,米格-19B型(歼-6甲)全天候喷气歼击机及其发动机涡喷-6试制成功,并于1963投入批生产。 9月30日,沈阳飞机厂制造的米格-19S型(歼-6)歼击机首飞成功。于1963年底经批准定型投产。 1960年 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宣布撤回在华工作的全部专家,中断合同。在航空工业工作的专家于当年8月全部返苏。 11月5日,我国制造的第一枚P-2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1961年 10月24日,沈阳发动机厂重新试制的涡喷-6发动机优质过关。 1962年 6月4日,株洲发动机厂试制的活塞-6发动机(装用于初教-6)经国家鉴定投入批生产。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规划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规划效果图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依托和发挥陕西航天科技雄厚的资源优势和突出的发展潜力,共同建设的以航天技术应用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是西安“五区一港两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规划面积86.64平方公里,集中新建区面积23.04平方公里,扩展区规划面积63.6平方公里。 成长的足迹 2006年11月30日,基地管委会正式成立。 2007年12月26日,基地被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2010年1月5日,基地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西安国家半导体照明(LED)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010年2月2日,基地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以军民融合为方向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0年6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航天基地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我国唯一的航天专业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科学的产业定位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坚持“四节约一环保”的发展理念,以“航天产业立区,战略产业兴区,文化产业繁区”为发展定位,以“大集团引领,大产业构建,园区化承载,规模化发展”为发展方针,着力发展“以卫星及卫星应用为主的民用航天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及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为主的新能源新光源产业、以服务外包及动漫创意为主的数字航天产业、以生物医药及生物研发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及集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为一体的高端物流产业”等主导产业,积极构建以航天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世界知名”航天产业新城。 三大产业齐头并进 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基地充分发挥陕西省航天科技的雄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民用航天产业为主导发展方向,以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航天九院771所、中国卫通等掌握尖端高新技术的航天单位为依托,以航天科技西安卫星应用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加拿大国际卫星与通讯产业园、卫星导航与时间频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等项目为平台,着力发展以卫星及卫星应用为主的民用航天产业集群。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基地总体规划图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基地总体规划图 规划简介 ⑴区位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位于西安市主城区东南,坐落于少陵塬,北邻西安市科教文化区,西临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邻秦岭北麓生态旅游区,是西安具有良好交通和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的科技产业开发区,是西安中心城发展的重要辐射地之一。 ⑵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7—2020年 ⑶规划规模 规划用地规模:本次规划用地规模23.04平方公里,规划期末人口规模达26.1万人。 ⑷规划目标 以“环保与创新”为主题,“科研和文化”为内涵,“航天和宇航”为标志,打造世界级的航天科技产业基地—航天智都,使之成为世界级的航天产业基地, 世界级的创意产业基地及世界一流的休闲康居新城。 ⑸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三轴三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一心—规划中心区;三轴—长安东街、神舟大道、雁塔南路三条人文景观轴;三区—东部产业研发区、北部南部居住区。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位于西安市东南部,规划面积为23.04平方公里,远期预留约35.5平方公里的发展规划空间,基地南依秦岭,北瞰曲江,西临城市中轴,东依万亩林带,与西安市主城区相邻,距市中心钟楼7公里,绕城高速公路 2.8公里,与西康高速紧邻,向西北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仅35分钟车程、向北距西安火车站20分钟车程,向南距引镇西康铁路长安站仅15分钟车程。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航天民用、半导体器件、新材料、新能源、服务外包与创意、现代服务业等特色支柱产业。 2010年计划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基础配套设施投资4亿元,新建15公里市政道路和50公里配套管网,确保基地自来水、天然气等与城市主管网 连通。打通东长安街、航天中路等基地内的断头路,启动三环连接工程,形成高效快捷的城市市政路网系统。年内建成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提高 基地中小企业培育孵化的承载能力。 ----实施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加快航天大道、东长安街等主干道的绿化美化进度,实施航天运动公园、中湖公园及航天俱乐部项目建设,启动航 天第一中学、第四军医大学航天医院等生活配套项目建设,建成航天公安分局办公楼、基地垃圾压缩站,完善基地建成区域环境,使基地整体形象发 生根本转变,配套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原名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是陕西省政府和西安市政府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同建设以航天民用产业为主导 的高技术产业聚集区之一,规划面积23.04平方公里,预留48.79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2006年11月30日,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管委会正式 成立,基地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2007年12月26日,基地被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2008年4月8日正式更名。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全国最大的民用航天科技产业基地,也是陕西省大力发展以先进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核心区域。它以“航天 产业立区,高新产业兴区”为发展定位,坚持“四节约一环保”发展理念,实施集群化、特色化、市场化、生态化、规模化的发展战略,走“大集团 引领,大产业构建,园区化承载,规模化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着力发展以民用航天、太阳能光伏-大功率半导体、服务外包和创意为主的三大产 业,规划建设核心区、研发区、工业区、物流区、居住区五大功能区,正在培育陕西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以科技、人文、生态为主导的三位一体新 型工业区,打造一个技工贸收入为3000亿元的高技术产业新区。 预计到“十一五”末可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到“十二五”末可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吸引20个投资过十亿的大项目,培育出30个销售过十亿的中型企业,培育出5个销售过百亿的大型企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综合测评问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综合测评问卷

————————————————————————————————作者:————————————————————————————————日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综合测评问卷 您好! 为深入推进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我们需要您的配合,开展关于企业文化及其建设情况的问卷调查。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帮助我们完成这份问卷。 该问卷调查是以匿名形式进行的,其结果仅用于科学分析。您的所有回答都将严格保密。所有问题没有对错、好坏、高低之分,对您的生活和工作也没有任何利害关系。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来回答。如果不太了解全企业的情况,就以您具体工作的单位(部门)情况,或者以自己的感觉回答即可。请您按照提示,选择您认为恰当的答案划“√”。请注意:每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1、我清楚地了解我们企业的使命和愿景。 [A]非常同意[B]同意[C]有点同意[D]有点不同意[E]不同意[F]非常不同意 2、各级领导能够积极倡导“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图强”的核心价值观。 [A]非常同意[B]同意[C]有点同意[D]有点不同意[E]不同意[F]非常不同意 3、学习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A]非常同意[B]同意[C]有点同意[D]有点不同意[E]不同意[F]非常不同意 4、企业领导和管理者能够信守企业理念。 [A]非常同意[B]同意[C]有点同意[D]有点不同意[E]不同意[F]非常不同意 5、明确的发展战略对企业长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A]非常同意[B]同意[C]有点同意[D]有点不同意[E]不同意[F]非常不同意 6、企业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好的信息平台。 [A]非常同意[B]同意[C]有点同意[D]有点不同意[E]不同意[F]非常不同意 7、我对企业的管理制度非常了解。 [A]非常同意[B]同意[C]有点同意[D]有点不同意[E]不同意[F]非常不同意 8、企业领导注意及时了解员工的心态和工作感受。 [A]非常同意[B]同意[C]有点同意[D]有点不同意[E]不同意[F]非常不同意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业务范围与组织机构详解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业务范围: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

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业务范围:

1、运载火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2、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煤化工、风力发电、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航天特种技术应用。 3、航天服务业: 1、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单位。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拥有总体设计、遥测外测、箭体结构、增压输送、电子化指挥、弹(轨)道、载荷、环境等几十个研究设计专业 2、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是我国临近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中心,是我国航天首家临近空间飞行器总体研究所。本所拥有临近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控制、环境、仿真等几十个研究设计专业。 3、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4月,是我国组建最早的地地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总体技术研究所,也是国内唯一从事于战略武器和大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设计的研制单位。 4、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始建于1971年,是一所从事航天飞行器设计研制、空间探测器研究开发、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研究开发、数据通讯及网络信息通讯技术研究开发的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性高新技术研究所。 5、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是以航天发射地面设备的研制为主,民品研发经营为辅的工程设

计研究所,现有员工1000多人。我所主要专业有:发射技术与发射装置、特种公路、铁路运输车辆、液压技术、温度控制、供配气技术、发配电及电源变换技术、定位定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检测技术及计算机应用等。我所开发了以地面设备为主的多系列、多型号军品高科技产品,还开发了软胶囊机、包衣造粒机、滴丸机等制药机械及包装机械、烟草机械、洗车机等多项高科技民用产品。有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6、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 主要从事航天伺服控制、遥测、智能机电以及工业自动控制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制造。 7、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 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南大红门路1号(天安门正南约10公里)。成立于1984年10月。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下设院信息中心、档案馆、情报室、编辑室、图书馆、声像室、照排印刷中心七个部门,主要研究方向和服务领域涉及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与维护,科技情报研究、竞争情报分析、编辑出版、电影和电视的摄录及制作、动画制作、档案管理、图书借阅、晒图、排版及印刷等。 8、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计量测试研究所(又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一O二研究所,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承担着航天系统大量的测试计量任务,是国防科工委一级计量技术机构,建有长度、热学、力学、电磁学、无线电电子学、时间频率、空气声学,专业涉及到十大计量中的七大计量专业80余个项目,是目前航天系统内计量专业最全、等级最高的研究所。 我所承担着长征系列火箭及国防科技工业尖端武器计量保障精密测试和跟踪工作,确保在长征系列火箭及重点型号研制、试验和生产过程中量值传递的准确和统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