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在网络上可以检索出许多版本的标准,我这里介绍的是心理咨询师教程中提出的10条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

2.心理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4.意识水平。

5.暗示性。

6.心理自控力。

7.心理康复能力。

8.自信心。

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

记作:心心周意暗,心心自社环。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界提出了很多标准,比较著名的有马斯洛、斯柯特等心理学家提出的标准。目前,我国心理学界比较认同的是郭念锋教授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这十个标准可以用串联记忆法记作:心心周意暗,心心自社环。

1.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

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这表明,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抵抗力弱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病;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文革”期间,不同的人面临同样的心理打击,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不一样的。心理活动强度大的人,抗挫折的能力就强一些。

2.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而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日常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有的人,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苦恼当作强者的象征,作为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指标。有的人,甚至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业绩。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

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神经衰弱患者,失眠患者,都属于周期节律性出了问题。

4.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地思考某一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力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水平下降等也越严重。

5.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是较大的,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经验少的人较经验多者易受暗示。

6.心理康复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遭受精神创伤之后,情绪极大波动,行为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

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7.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情感和思维,只是相对的。它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察觉罢了。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这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可以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进行判断。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心理健康指标。

8.自信心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有些人进行这种自我评估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另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由于过高的自我评估,在实际操作中因掉以轻心而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由于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而畏首畏尾,因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

活实践中逐步提高。但是,如果一个人具有“缺乏自信”的心理倾向,对任何事情都显得畏首畏尾,并且不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信心,那么,我们可以说,此人心理健康水平是不高的。

9.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任何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见如故”,也可能是一种躁狂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受阻较为常见。

10.环境适应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因为一个人从生到死,始终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动很大,这就需要采取主动性的或被动性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叫做适应。主动适应,其内涵是积极地去改变环境;消极适应,其内涵是躲避环境的冲击。有时,生存环境的变化十分剧烈,人对它无能为力,面对它只能韬晦、忍耐,即进行所谓的“消极适应”。“消极适应”只是形式,其内在意义也含有积极的一面,起码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

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2018版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2018版)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

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多数睡眠不良是情绪困扰所致,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都可能干扰睡眠。焦虑往往导致入睡困难,抑郁则常常伴随着失眠早醒等问题。另一方面,睡眠不良会影响

评估心理健康十项指标

评估心理健康十项指标 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后,仍能随遇而安。情绪稳定,不受天气、 地理条件影响,也很少受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 二、心理强度。情绪变化不强烈,能冷静地寻找原因,抗精神压力的能力强,属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一类。 三、心理耐受力。有些精神压力不是突然而来,迅速而去的,它们缠缠绵绵,伴随着人的工作与生活长时间存在。能坦然面对这种境况的人,心理耐受力较好。 四、心理自控能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思维活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只是这种能力有个体差异。一个心理比较健康的人,自控力是较强的。 五、自信心。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支柱。当一个人面临生活事件和工作任务时,首先要估计一下自己的能力,想一想自己有无足够的能力去应付客观要求。真正的自信心有赖于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六、心理活动的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有自身的节律。比如意识状态便有明显的节律,觉醒——睡眠周期便是意识的节律性表现。这种周期被破坏,便会产生所谓的失眠。 七、意识水平的高低。指观察水平而言,观察力中,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情绪、思维、个性特点及行为表现的体验和察觉,通常也称为自觉性。对环境的观察力包括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发展以及细小差异的察觉。正常的意识活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敏感指标。 八、社会交往状况。正常的社会交往,是符合人情事理的人际交往,它可以增强人的生活情趣,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事件发生时,能及时获得社会支持。所以社会交往既可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又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九、思维的品质。思维品质已以其现实性和逻辑性为标志。不良的思维品质,多表现为空泛性和反逻辑性。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不具备现实性,不合逻辑性,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处处碰壁,并由此造成种种不愉快的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十、心理受创伤后的康复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蒙受精神创伤后,可以很快恢复常态,不留严重后遗症。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小孩和老人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儿童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老年人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有关学者制定了10 条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 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 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在网络上可以检索出许多版本的标准,我这里介绍的是心理咨询师教程中提出的10条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 2.心理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4.意识水平。 5.暗示性。 6.心理自控力。 7.心理康复能力。 8.自信心。 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 记作:心心周意暗,心心自社环。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界提出了很多标准,比较著名的有马斯洛、斯柯特等心理学家提出的标准。目前,我国心理学界比较认同的是郭念锋教授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这十个标准可以用串联记忆法记作:心心周意暗,心心自社环。 1.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

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这表明,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抵抗力弱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病;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文革”期间,不同的人面临同样的心理打击,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不一样的。心理活动强度大的人,抗挫折的能力就强一些。 2.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而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日常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有的人,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苦恼当作强者的象征,作为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指标。有的人,甚至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业绩。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除此之外还可以总结为“六大维度”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心理健康的情绪标准 人的心理健康的情绪标准包括情绪的形成原因、持续时间、长期稳定状况等各个方面。 一、情绪有适当的形成原因:一定的事物引起相应的情绪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之一。情绪的产生是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如:高兴是因为有喜事;悲哀是

遇到不愉快或不幸事件;愤怒是挫折引起的等。二、情绪的作用时间随客观情况变化而转移:通常当引起情绪的因素消失之后,人的情绪反应也相应逐渐消失。例如,生活中不小心把东西丢了,当时当时会非常生气,事情过后,慢慢也就自己调节过来。如果长期生气,这就是情绪不健全的表现。 三、情绪持续稳定:情绪稳定表明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处于相对的平衡状况,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常期不稳定,喜怒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四、心情愉快平静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愉快表示人的身心活动的和谐与满意。愉快表示一个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一个人经常情绪低落,总是愁眉苦脸,心情有苦闷,则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要注意自我调节。 适当体育运动的好处: 根据美国运动医学院的指导方针,许多心理健康研究人员建议我们每个星期3—5次等量的体育运动,每次30—60分钟。等量的运动,既可以提高心肺的健康,降低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引起的疾病的发生率,还可以提高大脑的精神健康。

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资料: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资料: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

保持心理健康的十个建议

保持心理健康的十个建议 一、对自己不过分苛求: 人应该有自己的抱负,但有些人的抱负不切实际,根本非能力所及、欲求不得,便会认为自己倒 运而终日忧郁;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对自己的要求近乎吹毛求疵,结果,受害 者还是自己。为了消除挫折感,则应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稍有提前量,不努力达不到,尽心尽力能够超越则可,心情自然就会舒畅了。 二、不要苛求别人 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假如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 他的思想、优点和缺点,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这是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 三、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 当我们勃然大怒时,很多错事或失态的事,都会做出来的,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加以自制 四、偶然亦要屈服: 一个做大事的人,处事要从大处看;因此,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小处,有时亦不必过分 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五、暂时逃避: 在生活受到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睡眠或看电视等, 待到心情平静时,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 六、找人倾诉烦恼: 把所有的忧郁埋藏在心底里,只会加剧自己的苦恼、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告诉给你的知己朋友, 心情会顿感舒畅。 七、为别人做些事: 而不助人为乐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可使自已忘却烦恼,并且可以确定自己的存在价值; 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 八、在一个时间内只做一件事: 在一个时间内只做一件事,要减少自己的精神负担,不应同时进行一件以上的事情,以免弄得身心交瘁。 九、不要处处与人竞争: 不要处处与人竞争处处以他人作为竞争对象,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只要你不把人家看成对手,人家也不会与你为敌。以免" 惶惶不可终日"。 十、表现自己的善意: 对人表示善意我们经常被人排斥,是因为人家对我们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小树 " 敌人 "。心情自然变得平静。不要像泥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及其培养

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敢于冒险与探索、善于竞争与合作、富于创造与创新等品质已经成为新时期人才素养的重要因子;而以上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现不少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部分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障碍。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孩子缺乏磨练,心理承受能力差,学校教育中有只抓文化成绩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现象,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等等。学生心理素质不健康对其成长极为不利,因此我们必须长期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并以此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 1、心理健康的涵义 所谓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而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是衡量个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结合自身的研究,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三个方面:敬业、乐群和自我修养。王玲则将心理健康具体归纳为以下八个标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心理年龄符合年龄特征。 2、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性

从中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角度出发,心理健康素质是指人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爱好等品质上的稳定的特征,包括:自信心、毅力、勇气、克制忍耐力、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积极主动、开拓进取、敢于竞争、不怕挫折的精神。显然,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当然,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活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可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中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其次,人才素质一般包括思想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心理健康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其他素质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对一个人取得事业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葛尔曼博士曾指出,一个人成功的因素,IQ(智商)至多占20%,其他因素占80%以上。这里其他因素包括心理健康素质、社会背景、运气、机遇、健康状况等。但社会背景、运气、机遇等不是个人可以控制的因素。因此,更具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是“心理健康素质”。另据有关调查,现代社会各种组织包括企业中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最新】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01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02

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03 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 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 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材料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材料 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和发展为目的,是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技能,发挥心理潜能,从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是发展性心理服务模式,而非单一的矫正性心理服务。其具有以下特点: (1)服务对象的广泛性(2)服务功能的发展性(3)服务内容的多样性(4)服务形式的教育性。其中服务功能具有发展、预、矫正三方面,而发展性最为重要,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从商品经济角度可以将教育作为服务于经济建设,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至力于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和发展。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十条措施 1、以美好的情怀陶冶学生; 2、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 3、以“换位”的方式理解学生; 4、以进取的意识鼓励学生; 5、以尊重隐私的态度引导学生; 6、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 7、不以学生之短轻慢学生;8、不以嘲讽口吻讽刺学生; 9、不以一时之怒斥责学生;10、不以体罚形式整洁学生;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个教师的心理不健康直接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妨碍学生心理发展,并且透过对学生心理的无形影响,给整个社会以及周围的人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作为现代教师,他的心理状况应是健康的,而且应比一般的人还要健康。具体有以下标准: 1、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周围的事物和客观环境。使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平衡,能正常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敏锐的观察力及了解教育对象的能力; (2)信息组织与转换能力; (3)信息传递和接收能力;

(4)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2、接纳教师职业 能了解并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职业并致力于发展和创造,有足够的职业自居心理。 3、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理 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4、健全的教育意志 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坚强的意志,具有各种良好的意志品质。具体体现在: (1)明确的目的性和坚定性; (2)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 (3)沉着冷静的自制力。 5、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敬、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怀疑、憎恶、嫉妒等),能正确处理与学生、领导、家长以及其他教师之间的教育人际关系。 6、教育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能够适应发展、革新的教育环境,接受教育事业的新事物,积极改造不良环境。 学生心目中理想的班主任 (1)平易近人,容易接近;(2)没有偏见,一视同仁; (3)关心同学,尊重学生;(4)态度认真,耐心温和; (5)要求严格,言行一致;(6)朴素大方,作风民主; (7)开朗活泼,富有童心;(8)品德高尚,知识广。 心理咨询(与学生交心)基本原则(1)理解性原则;(2)保密性原则;(3)倾听性原则 (4)疏导性原则;(5)预防性原则;(6)平等性原则。

心理健康的七大标准

七大标准--测试学生心理健康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五大症状--现学生心理问题 1.焦虑 2.冷漠 3.狭隘 4.狂妄自大 5.自卑 四大途径和方法--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1.我们要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 2.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要注意:①学习负担适量;②生活节奏合理,有张有弛;③注意保护大脑;④保持健康的情绪;⑤学会去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⑥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⑦学会自我娱乐,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条件,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多种业余爱好, 3.积极参加心理健康讲座等宣传教育工作,选修有关维护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掌握一些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和常用的心理调试方法。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考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勤工俭学、社会公益活动等,与社会早日接触,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体验人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多条热线--助学生走出阴霾 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咨询室(0537)4454329(每天14:30——21:00)

六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案

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小学里边处于大哥哥大姐姐的地位,他们一方面对母校和老师充满感情,另一方面又不满足于小学生活,向往进入新的更高一级的学习环境。六年级学生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增强,他们不希望老师家长把他们当小孩对待,但他们在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其他实际问题上还很不成熟,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六年级学生接触社会的面比以前广,吸取的信息也更多,对社会现象和国内外新闻比较关心,但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强,还不善于正确地进行判断与辨析。六年级学生敬仰英雄和名人,爱抄名人名言,想当英雄,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又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他们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要求比较熟练,但又不会觉得不屑做或不能坚持做;同学间在学习上的差距已较明显,部分同学有松劲厌学情绪。就六年级学生的心理以及六年级课本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一下计划。 指导思想 要成为高素质的学生,除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外,心理健康素质至关重要。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树卫“心理健康素质是人的第一素质”的观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为: 1.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处理现实生活和适应未来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2.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心理保健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1. 学习妙方 教学目标: 在于引导学生归纳自己的学习妙方,才能记得更快、更牢、更清楚。 教学重点、难点: 在于引导学生归纳自己的学习妙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读诗歌提问:从诗歌中你们知道了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吗?学生回答 学习有诀窍, 记忆凭技巧。 脑海成心像, 效果真美妙。 二、学习新课: 趣味记忆: 1.请同学们观看课本第二页图案,尽可能多而快地记住这些图案,并说说自己的记忆诀窍。 2.学生分组说。 3.老师归纳总结。 心像联想: 1.画中有诗,请试着用“心像联想”法来背诵下面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请同学们观看课本第三页图案,再用“心像联想”法进行记忆,比较一下是不是更有助于记忆?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症、冠心病、消化系统溃疡等是与消极情绪有关的心身疾病。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而无法有效疏解,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

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多数睡眠不良是情绪困扰所致,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都可能干扰睡眠。焦虑往往导致入睡困难,抑郁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在现代社会中,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动态的,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标准。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过去,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强调的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即大部分人会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但是,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认识逐渐加深,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成立时,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977年恩格尔(Enge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在该论文中他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假设:健康和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 Engel, G.L. 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 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 Science, 1977, 196, pp.129-136。这立即在医学和健康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导致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向了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此相一致,1989年WHO又将健康的定义修改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WHO还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 第一,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第二,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第三,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第四,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第五,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第六,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第七,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 第八,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齿和牙龈颜色正常; 第九,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第十,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协调。 (二)对健康定义的理解

一年级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读本1-8课

第一课我上学啦 一、教学目标 1、帮助一年级学生认识到上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以及自己身份的变化。 2、通过活动,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新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到自己新的社会角色----小学生; 3、鼓励学生勇敢尝试,学习新的角色要求,基本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活的转变,做好开始新生活的心理准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聚焦现在,从情感、态度上接纳新角色、适应新环境。 难点:深入浅出地引导一年级学生理解角色和生活的转变带来的适应课题。 三、教学准备 相关视频资料、欢快的音乐、与一年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图片资料、水彩笔和画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天真屋(视频导入) 看视频,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小朋友背着新书包在干什么?猜猜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小朋友背着书包来上学,可高兴了,因为他们知道从今起,他们就是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板书课题:我上学啦

(二)聊天室 1.出示幼儿园与小学图片作对比 上一年级了,我们都成为了一名小学生,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请小朋友们说说作为一名小学生与在幼儿园时有什么不同?其他同学作补充。 2. 怎样做一名好学生呢?(针对发言,展开讨论,教师 和同学们一块说说当小学生的感受,如按时到校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小学生要自己背书包,自觉带齐各种学习用具;要遵守课堂纪律等等) (三)游戏角 1、小品表演:我是一名小学生 每天早上,叮呤呤的小闹钟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知道,我该起床了。因为我要去上学,我是一名可爱的小学生了。如果起床晚了,我就可能上学迟到了。我知道,当一名小学生,上学不能迟到。妈妈帮我整理书包,我对妈妈亲切地说:“妈妈,我自己整理吧,自己的事自己做,我是小学生了。”背上书包我高高兴兴上去学校。一路上,小鸟为我歌唱,小树为我欢呼,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来到学校见到老师说声:“老师,您好!”,见到同学说声:“同学,您早!”。我是一名小学生了,我应懂礼貌。 提问:(1)上小学后的我和幼儿园的我不同的是: (2)做一名小学生我感到很快乐,因为:

心理健康的新10项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新10项标准是什么? (一)、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 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 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 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 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 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它后果如记 忆水平下降等等也越严重。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 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 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 度差别是较大的,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些。 (四)、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 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低 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 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 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性格 特征和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也都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类精神刺激,那就是长期反覆地在生活中出现,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这种 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个人整整一生,也可以使一个人痛苦很久。有的人在这 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 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情刺激缠绕,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 精神刺激当作生活斗争的乐趣,当作一种标志自己是一个强者的象征。他们可以在别人无 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我们把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看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水平的指标,称它为耐受力。 (六)、康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 情绪的极大波动,行为的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们 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

心理健康十要素及标准

心理健康十要素 1.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价。 3.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4. 不脱离现实环境。 5. 能保持人格完整与和谐。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 在符合集体的要求下,能积极地发挥个性。 10. 在不违背社会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的标准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或她与大多数人、特别是与同龄人、同性别的人是否一致。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 ⒈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在心理咨询中,发现绝大多数来访者这一条都具备。通过说话、察言观色便很容易确定来访者智力是否正常。一般不需要进行心理测验。

⒉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与这一条相对立的是喜怒无常。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而是说他们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而且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⒊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能信任和尊重别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能以恰当的方式让别人理解自己。因而,无论他或她在哪个单位,和本单位的同学、同事关系都很融洽;对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很亲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与别人没有任何矛盾,而是在发生矛盾时能积极地、有效地去解决矛盾,重新让别人理解自己。 ⒋行动自觉果断 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便果断地采取决定,不盲目、不犹豫、把自己的决定贯彻如一,决不是说是一样而做又是一样。这并不是说不能改变决定,而是说不能轻易地改变决定。 ⒌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热爱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爱学习,如爱学外语、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把学习看作是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爱工作,不仅按时上下班,而且创造性地去工作、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把分担的工作看作是一种乐事。 ⒍正确的我观 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有正确的我观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去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不因为有优点而骄傲自大,也不因为有不足而自

女性心理健康的10大标准

女性心理健康的10大标准 女性心理健康的10大标准1、对环境能充分适应 要想生活的愉快,心理就得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要尽快适应环境。 2、能正确了解自己 女性立身现代社会,不仅要正确认识社会,而且也要正确了解自己;只有正确了解自己,才能在需要适应的地方调整自己、调控自己和完善自己。这是女性健康心理的标志之一。 3、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心理健康的女性能正确衡量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生活的目标。 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一个心理健康的女性,应能保持行为动机与所达到的目的具有一致性,精神状态或情绪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 6、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作为心理健康的女性,应善于虚心学习、积极求教、勤于思考。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女性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因为人

际关系的好坏,不仅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所以当代女性应掌握好人际关系的处理艺术,以增进心理健康。 8、能文明发泄不良情绪 心理健康的女性会采用文明的办法来消除心中的不满,带来心理重点的转移,于是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又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人生。 9、能维护集体,发挥个性 心理健康、品质高尚的女性,总是要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来维护集体利益、爱护集体声誉,把自己和集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10、能遵守社会规范,基本需求适当 遵守社会规范,是任何女性的行为准则。一个心理健康的女性,她的行为是不会超越社会道德规范的。 女性心理健康的特征自知自爱:有正确的“自我观”,自我意识明确,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对自身的优点、缺点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体态、相貌、情绪状态、气质、性格、智力和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全面的了解。不仅有勇气承认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足,而且愿意努力自我完善。 情绪稳定: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的女性总是积极的、乐观的情绪占主导地位。能够在焦虑、紧张及恐惧等消极情绪状态中自我调节,不为一时冲动而恶语伤人,也不会因困难和挫折而忧心忡忡。 意志健全:人的意志品质是衡量意志健全的主要依据。意志品质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与自制力。意志健全的

六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一、总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处理现实生活和适应未来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2.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心理保健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并根据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辅导取向,本课主要设计十五个模块的内容:学校妙方、复习的学问、我来做决定、学会拒绝、有爱无碍、生命的勇者、创意乐无限、我们都是好朋友、我的青春我做主、成长的足迹、我的未来不是梦、期待与挑战、迎接新生活、天使的留言、真诚的祝福。 三、教改措施 要成为高素质的学生,除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外,心理健康素质至关重要。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树卫“心理健康素质是人的第一素质”的观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四、教学进度

学习妙方 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归纳自己的学习妙方,才能记得更快、更牢、更清楚。教学重点、难点 :在于引导学生归纳自己的学习妙方 一、导入新课: 老师读诗歌提问:从诗歌中你们知道了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吗?学生回答学习有诀窍,记忆凭技巧。脑海成心像,效果真美妙。二、学习新课: 趣味记忆: 1.请同学们观看课本第二页图案,尽可能多而快地记住这些图案,并说说自己的记忆诀窍。 2.学生分组说。 3.老师归纳总结。 心像联想: 1.画中有诗,请试着用“心像联想”法来背诵下面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请同学们观看课本第三页图案,再用“心像联想”法进行记忆,比较一下是不是更有助于记忆? 记忆高手: 在平时的学习中,你对记忆方法运用的情况怎样呢?请学生用涂方法表示你自我评估的结果(课本第四页) 自我评估:要求这一课的学习给你哪些收获呢?仔细读每一个句子,结合你自己的情况,把最符合的表情涂上颜色。 1.个人评估 2.集体评估 三、老师总结 记忆乃智慧之母,只有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才能记得更快、更牢、更清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