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4第四分册

4第四分册

4第四分册
4第四分册

第四分册——世界近现代史

【导论】核心观念: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15世纪后,工业文明在“血与火”中将世界连成一体,创造了空前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也创造了空前的阶级、民族和国际间的博弈,推动世界在曲折中发展。

●以新航路开辟为标志,工业文明在西欧初露曙光。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工业社会的来临奠定了思想基础;

●资本原始积累、工场手工业的兴盛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人类开始进入工业时代,现代世界体系在动荡中形成与演变:

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从边缘走向世界中心,一度独霸世界;

2)西欧、北美工业国的出现,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后,美德俄日等新兴强国相继崛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1)进入垄断阶段,列强间的实力对比急剧变化,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空前激化,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2)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基本维持了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格局,但已受到严峻挑战。

3)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法西斯主义登台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4)战后,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结束,世界历史进程发生深刻变化。

●工业革命使资本与劳动对立的社会矛盾趋向尖锐,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1)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指明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方向。

2)俄国十月革命一定程度上把社会主义理想付诸实践,探索人类现代化的新道路,形成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新格局。

●工业大国的殖民扩张使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与社会主义运动聚合,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影响世界格局,世界体系在裂变中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近500年的世界历史,是一部工业文明形成并强劲发展的历史。这部历史显示了在人类文明转折期,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威力;显示了“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所带来的惊人的矛盾现象——进步与暴虐、公理与强权、竞争与垄断、战争与和平、巨富与赤贫,人类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推动世界文明向新的高度发展。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民族国家的形成君主专制 B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A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A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A

【单元导读】

●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导致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

●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的组织形式之一。

●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从政治上看,国家形态从分裂割据的中世纪走向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政治体制从王权有限的二元体制走向了王权加强的君主专制;从经济上看,从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走向资本主义萌芽;市场从区域分散的国内市场走向整体的世界市场;从文化思想上看,从教会神学至上走向人性解放。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国家的形成君主专制 B

【1】君主专制B

●背景:

1)民族国家的形成;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3)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

(1)封建贵族总体上已丧失昔日的权势,他们不得不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2)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3)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过程: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作用:

1)君主专制初期,英、法两国继续打击大贵族的势力,全力强化王权;

2)并颁布了一系列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

3)注意:17世纪后,君主专制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可以参考第5课)。

●联系中世纪,关注西欧政治制度的演变:从封建等级制、二元政治结构——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发生了哪些变化?

●推动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形成的因素有哪些?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是如何形成的?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

动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A

●背景:——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1)经济根源:

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黄金是当时的主要货币,尤其在国际贸易中。西欧黄金产量本来就很有限,又在与东方贸易中出现逆差,致使黄金和白银外流,市场上货币普遍短缺(根本)。东西方贸易使西欧人对东方物产有所了解(方向),盛赞东方富庶和繁华的《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广为流传,极大地刺激了一些西欧人追求财富的欲望,他们期望能到东方去实现自己的黄金梦。

2)社会因素:

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交易总量锐减,商品价格飞涨。西欧各国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大西洋,试图通过海上探险,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

3)政治因素:

西欧各国君主为了自身利益,相继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活动,大力向海外扩张,不少封建贵族和骑士成为第一批探险者。

4)客观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也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

1)迪亚士驾船绕过非洲最南端,克服了前往东方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2)达·伽马率领船队驶抵印度,开通了欧亚之间的海上航路。

3)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4)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历史影响:

1)新航路的开辟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巨大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欧洲商贸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2)随着全球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和商品流通数量、品种急剧增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3)新航路开辟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欧早期殖民活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4)带来了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

(1)早期殖民者: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

英、荷、法等国也先后加入殖民扩张的行列。

(影响):新航路开辟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欧早期殖民活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A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A

【1】意大利文艺复兴

1、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

2)中世纪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也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3)意大利是西欧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

(1)意大利北部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较早的地区之一;

(2)这里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他们是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

(3)作为欧洲古代文化摇篮之一,意大利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世纪时文化也相对比较繁荣。

(4)15世纪前后,许多拜占庭学者移居意大利城市,他们带来大量珍贵的古代希腊、罗马典籍和艺术品,促进了意大利艺术家和学者对古典文化的了解、研究。

2、主张:

1)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学者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主义(核心概念)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

3、代表人物: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和思想家。如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

4、定性:14-16世纪,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席卷西欧各国,这场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

【2】宗教改革

1、背景:

1) 16世纪,西欧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2)当时,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为了自身利益,竭力维护封建秩序,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3)新兴的资产阶级和社会其他阶层将矛头指向天主教会,掀起了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史称宗教改革。

2、过程:

1)西欧宗教改革最先爆发于德国,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

2)继德国之后,西欧其他国家也先后发生宗教改革,其中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影响最大。

3、影响:

1)宗教改革中脱离天主教的教派统称新教,与天主教和东正教并称基督教三大派别。

2)宗教改革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直接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单元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17 —18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革命

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B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 B

批判君主专制 B

宣扬自由和平等 B 美国独立战争

独立战争开始 A

《独立宣言》 B

联邦制度的确立 B 法国大革命

三级会议的召开 A

革命爆发的标志 A

《人权宣言》 B

拿破仑称帝 A

《法国民法典》 B

【单元导读】

●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专制王权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欧美大陆新生的资产阶级在政治和思想领域向封建专制统治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先后爆发了英国革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他们以排山倒海之势给旧统治以致命打击;

●在欧美主要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5课英国革命

英国革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B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1】议会与国王的斗争——革命爆发的背景B

1、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1)詹姆士一世及其继任者查理一世都是“君权神授”论的竭力鼓吹者,宣称国王作为上帝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

2)他们迫害清教徒;在经济上对许多手工产品和农产品实行专卖制,巧立名目搜刮民众。

2、17世纪上半期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

1)15世纪末开始的圈地运动使农村诞生了使用雇佣劳动的农牧场和贵族;

2)以生产毛纺织品为主的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扩大。

3、新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日益趋同,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他们以议会为舞台,向专制王权发起了挑战。

4、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

1、背景:

1)查理二世及其继任者詹姆斯二世竭力恢复君主专制,对参加革命者反攻倒算,激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强烈不满。

2)1688年,他们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此次政变被称为“光荣革命”。

3)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终止任何法律或增加税收,议员有言论自由。

4)1701年又通过《王为继承法》,规定今后英国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2、意义:

1)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

2)英国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也与其历史传统有关:等级君主制中的议会与王权传统;

第6课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 B 批判君主专制 B 宣扬自由和平等 B

1、背景:

1)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3)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2、过程:

1)这场运动最初兴起于17世纪的英国,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等;

2)18世纪后发展到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其中以法国的启蒙运动声势最大,影响最深远,涌现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

3、主张:

1)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

2)批判君主专制:

(1)理论依据:

●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国王把自己看成是国家的化身和象征,他的一切权力来自上帝,不受任何制约(君权神授、王权至上:主权在君)。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宣称“朕即国家”。

●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国家权力的来源:主权在民)入手,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

●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认为人人都有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专制统治则侵犯了每一个人都应当享有的这些权利。

(2)制度构想:

●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专制”,认为“仁慈的国王是上天给予大地的最好的礼物”,通过国王改革就可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君主立宪);

●卢梭则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3)宣扬自由和平等B

●自由的理论前提: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状况,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自由是源于自己独立一直的一种行为;

●包括经济活动的自由和思想、言论与出版自由,但要“受法律支配”。

●自由和平等的关系:启蒙思想家们也积极倡导平等,认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两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内涵:平等意味着独立和不受奴役,是一种天然的权利;在社会状态下,人们在法律规定上都是平等的;

●不平等的根源: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来源于私有财产和国家权力。

4、影响:

1)启蒙思想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2)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

3)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独立战争开始 A 《独立宣言》 B 联邦制度的确立 B

【1】独立战争开始:

●1775年4月19日凌晨,英军在波士顿附近的列克星顿与当地的民兵组织发生武装冲突,北美独立战争由此开始。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宣扬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理论)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

【2】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B

●背景:

1)邦联政府的危机:

美国独立后实行邦联制度:

(1)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一院制的邦联国会,不设国家元首(政府权力高度集中);

(2)各州保留很大的独立性,享有征税、征兵和发行纸币的权力。(地方松散独立)

(3)这种体制使新生的美国政府无力偿还在独立战争期间发行的大笔债务,也不能有效地促进国内外贸易。

2)制定新宪法:

为了加强国家机器,1787年5月至9月,来自各州的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最终制定了《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

●内容:确立联邦政体:

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根据宪法,美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分权);

(2)各州的法律不能违背联邦宪法和法律(中央集权)。

(3)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的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

2)政府权力分配:

(1)分配原则:新的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

(2)立法权:由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

(3)行政权: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

(4)司法权: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意义:

1)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2)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三级会议的召开 A 革命爆发的标志 A 《人权宣言》 B 拿破仑称帝 A 《法国民法典》 B

【1】革命的进程

●导火线:1789年5月,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开幕:第三等级代表要求按人数表决并进行政治改革,遭到国王拒绝。三级会议的召开成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

●开始的标志: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君主立宪派控制了国家政权。

●阶段成果:

(1)制宪会议通过了废除农民人身依附、徭役和贵族特权等封建义务的一系列法令;

(2)颁布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开始在法国实施君主立宪政体。

●革命成果的巩固——拿破仑帝国与《拿破仑法典》

(1)帝国建立:

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掌握政权,开始了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

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

(2)成果巩固:

颁布《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

拿破仑法国多次击败反法联军,在占领地区推行《法国民法典》,取消贵族特权,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革命的影响。

●意义:

(1)历经26年的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法国及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

(2)使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3)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并对此后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单元工业社会的来临

工业社会的

来临

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孕育 B

蒸汽机 A

“世界工厂” A

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B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现代工厂制度 B 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血汗工厂” A

社会立法 B

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 C

【单元导读】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生,迅速扩展到西欧、北美及其他地区,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开始的时间、地点)

●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铁路和汽船代替了马车与木帆船,煤炭和钢铁等新能源、新材料被广泛应用。(工业化和机械化)

●与生产力迅猛发展相适应,工厂制、股份制、社会立法等新制度和新法规应运而生。(生产关系与经济制度)

●不仅改变了社会产业结构,而且引起社会阶级结构、上层建筑、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等的深刻嬗变。(社会结构)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世界体系)

●工业革命在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同时,也衍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城市化问题、两极分化问题、亚非拉贫困问题等)

第9课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孕育 B 蒸汽机 A “世界工厂” A 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B

【1】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孕育

1、政治前提:率先在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是在多种因素合力推动下发生的。

1)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

●政局长期稳定;

●鼓励发展国内外贸易,降低原料进口税;

●通过实施《垄断法》,保护专利权,激励创新等。

2、物质前提(经济前提)

●市场:

(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成了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力。

(2)英国利用海上优势和庞大的商船队,控制了欧洲、美洲、亚洲的广大市场,手工业生产已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劳动力:

“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失地的农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资本:

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技术: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2】革命进程——机器的发明与改进的过程

●主要特征:

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

●开始: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启动:

(1)(机器)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随后其他行业的技术革新也相继展开。

(2)(工厂)1771年,在水力纺纱机发明的基础上,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

●加速发展:

1)动力: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动力不能满足需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瓦特于1782年研制了“万能蒸汽机”。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技术发明,它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2)新能源和新材料:

(1)煤炭和钢铁的大量生产和应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它解决了新能源和新材料问题。

(2)19世纪初,英国煤产量的增长和钢铁冶炼工艺的改进为机器制造业奠定了基础。

3)交通运输:

(1)进入19世纪后,随着蒸汽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开始了运输技术的重大改革;(火车机车、蒸汽船)

(2)出现兴建铁路的热潮,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

●完成阶段:

到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了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基本完成。【3】工业革命的后果与影响C

●经济:

1)生产力水平:1860年,占世界总人口2%的英国,生产了占世界总量50%的工业品,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为英国在19世纪称霸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法、德、美等欧美国家也开始迈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3)生产方式变革: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4)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社会结构

1)文明形态: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2)产业结构: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则不断扩大。

3)阶级结构:工业革命造成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1)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2)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生活方式: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1)竞争日趋激烈;(2)生活节奏加快;(3)家庭规模日渐缩小;(4)生活内容日益丰富;

(5)教育逐步普及;(6)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

(7)同时城市的发展又带来了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第10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现代工厂制度 B

【1】现代工厂制度

1、背景:

●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1)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英国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

...........发生了质.的变化:

(1)现代工厂与手工作坊和工场不同,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有条不紊地进行机械化生产。

2、形成过程:

●英国的工厂最早出现在纺织行业;

●到19世纪中叶,工厂已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3、影响:

●积极影响:

1)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根据生产流程,制定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及其他经营管理的规章,使机器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能,使工人发挥最大限度的劳动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工厂制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消极影响:带来了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成为压榨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具体内容见下一课)。

第11课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血汗工厂” A 社会立法 B

【1】“血汗工厂”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与人文关怀的矛盾: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润所致。

工业革命促成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空前增长,社会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可大量财富的涌现,并没有使所有人都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相应成果。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

2、表现:

(1)工人在监工的监视下,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作;

(2)他们工作环境恶劣;

(3)劳动时间长;

(4)工资低廉;

(5)得不到必要的教育。

(6)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他们和成年男人干一样的活,却拿着更为低廉的工资,处境更加悲惨。

3、影响:

(1)造成工人阶级生活贫困,贫富差距拉大;

(2)社会矛盾尖锐;

【2】解决方案:社会立法

●背景:

1)工业革命期间,在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

2)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

●内容:

1)社会立法首先从工厂法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

●影响:

1)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立法虽然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

2)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

3)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

4)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也没有消弭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和冲突。

第四单元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工业革命开启了财富新源泉,但资本和劳动对立的社会矛盾,也因此趋向尖锐。

●工业化初期的西欧社会,冲突迭起,思潮应运而生。

●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设计了理想中的和谐、协作和平等的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吸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明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方向。

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共产党宣言》 A

【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的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美国的扩张和强盛南北战争 B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德意志的统一 B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

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及影响 A

废除农奴制 B 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力时代的来临 A

大企业与垄断资本 B 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

义瓜分世界

资本输出和全球扩张 A

列强瓜分世界 A

【单元导读】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北美、中东欧和亚洲。

●美国通过工业革命和南北战争,向着世界强国的道路迈进;

●德意志民族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实现统一,在中欧迅速崛起;

●俄国自彼得一世改革后不断扩张,又经历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也跻身资本主义国家之列。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新兴强国后来居上,掀起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

●以英法德美俄日新老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第14课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美国的扩张和强盛南北战争 B

【1】南北战争B

●背景:

1)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2)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

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度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

●进程:

1)开始: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

2)初期:战争初期,形势对联邦政府不利。

3)转折:

(1)前提:1862年,林肯总统先后颁布了《宅地法》、《解放宣言》。这决定了民心所向,也鼓舞了北方军队的士气,扭转了战局。

(2)标志:1863年7月,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此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4)1865年4月,南部连军投降,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意义:

1)南北战争的结果,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2)美国政府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

3)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15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德意志的统一 B

【1】德意志的统一B

●背景:

1)19世纪中叶,随着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被提上日程。

2)当时各邦国中,以普鲁士邦的综合实力最为强大。

3)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俾斯麦力主强硬的“铁血”统一道路,即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

●过程:

1)1864年到1870年,在俾斯麦的策划和指挥下,普鲁士连续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全部取得胜利。

2)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影响:

1)统一事业的完成使德意志民族结束了中世纪以来分裂、割据的历史,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2)德国资本主义也因获得统一的国内市场,得到迅猛发展。

3)局限:但由于统一是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因此君主政体得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对德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16课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及影响 A 废除农奴制 B

【1】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及影响

●彼得一世改革时间:

1689年,年轻的彼得一世掌权,为使俄国强大起来,他效法西欧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社会影响:

1)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使俄国在摆脱落后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还加强了沙俄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

3)但沙俄君主专制和封建农奴制度不但没有受到触动,反而得到强化。

【2】废除农奴制B

●背景:

1)经济:

(1)发展:自17世纪下半叶,俄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新现象。手工工场开始建立,商品经济也随之发展,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全俄市场逐渐形成。

(2)阻碍:但俄国的资本主义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农奴制的压抑和束缚,发展缓慢。(3)到19世纪,没落腐朽的农奴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

2)社会危机: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农奴制的弊端暴露无遗,沙皇专制也面临空前的政治危机。废除农奴制遂成当务之急。

●内容:

1)政治权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而是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可以自由经营工商业,订立契约,拥有动产、不动产和独立处理个人以及家庭事务。

2)经济权利:地主不得任意买卖、处罚农民。农民交纳赎金后,可得到一块份地。法令还规定了赎买土地的手续和赎金计算方法。

●影响:

1)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但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19世纪80年代一度停顿,在俄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 B

【1】明治维新

●背景:

1)由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19世纪中期,日本不断发生反对幕府统治的斗争。特别是西南各藩的武士,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积极策划倒幕维新运动。

2)1868年1月,武力倒幕派发动宫廷政变,废除幕府制度,实行“王政复古”,建立新政府。西南诸蕃倒幕派武士实际掌握了新政府的权力。

3)1868年10月23日,日本改元明治,并开始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

●内容:

1)政治: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了各地藩阀势力和封建割据。

2)经济:

(1)农村土地改革: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权,并使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

(2)城市商品经济:撤出关卡、行会,允许人民自由择业,同时鼓励工商、嘉奖贸易。

3)观念与生活:

(1)废除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

(2)此外还推行教育改革,大办近代学校,引进欧美科技;

(3)进行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

4)军事:

实行征兵制度,加强军事力量。

●影响:

1)明治维新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2)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日本积极展开“修约运动”,废除了幕府时期和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了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的。

3)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天皇制度下仍保留了很多封建残余,成为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

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时代的来临 A 大企业与垄断资本 B

【1】电力时代的来临

●背景:

1)政治前提:当时欧美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对稳定。

2)经济前提: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主要国家都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积累了进一步创业的资本。

3)理论前提: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技术发明、创新,也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科学理论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尤为明显。

●内容: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

1)电机的发明和运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

(1)19世纪60至70年代,发电机诞生并不断得到技术改进,日趋完善。

(2)19世纪末,电作为新能源逐步推广应用于工业、城市公用事业及大众日常生活。电力时代到来了。

2)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一个发明创造和革新突破高潮迭起的时代,人类在技术和生产等许多领域,都获得突破性飞跃。

(1)19世纪下半叶,钢铁冶炼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港的产量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刚才逐渐取代熟铁,成为风行世界的新材料。

(2)内燃机的发明,带动汽车工业的诞生和迅速崛起,交通运输展现新面貌;

(3)作为新型的动力机,内燃机还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

(4)伴随近代化学科学和化工技术的进步,化学工业一跃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

【2】大企业与垄断资本B

●背景:

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直接推动下,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2)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发生相应变化,出现了将各个生产环节集中于一体的巨型企业。

3)与此同时,资本的集中程度也不断提高;

4)通过企业合并、联合,形成了垄断资本。在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的新兴产业,最早出现垄断。

●影响:

1)实质:大企业与垄断资本,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表现。(社会进步的体现)

2)消极影响:

(1)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垄断资本,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

(2)扩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3)成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第19课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资本输出和全球扩张 A

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列强瓜分世界 A

【1】资本输出和全球扩张

●扩张的阶段性特征:

1)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工业化国家以商品的对外输出为主要扩张手段。

2)进入垄断阶段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成为西方列强重要的扩张手段。

3)自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英国一直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法国、德国紧随其后。

●资本输出:

进入垄断时期后,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

【2】列强瓜分世界

●范围: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高潮,瓜分世界领土的角逐遍及世界各个地区,程度空前激烈。其中,非洲地区、中东地区以及东亚的太平洋地区,是欧美列强争夺的焦

点。

2)非洲是西方国家最早展开殖民活动的地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展,很大程度上排除了这些不利因素。19世纪最后30年,非洲成为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的重要目标。英、法等国在这里原先具备一定的基础,更致力于扩大殖民地范围;一些新兴国家如德国、意大利和比利时,也纷纷挤进殖民行列。

3)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列强的主要目标是中国。

(1)他们采取先侵占中国边境邻邦作为基地的方法。英国侵占马来西亚、缅甸,与法国争夺泰国;法国侵占印度支那;俄国侵占与中国西部接壤的中亚小国。

(2)英、俄、法、日等列强,还在中国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

(3)美国1988年提出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力求“利益均沾”。

●殖民体系的形成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英、俄、法、德、美、日是六个最主要的殖民大国,其中英国是头号的世界殖民大国。

2)殖民统治从形式上分,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3)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也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根。

第4章 审计抽样 练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审计抽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对误差的定义正确的是()。 A、A公司要求订购单必须事先连续编号,注册会计师进行此项控制测试时将订购单未经过被授权人员签字作为偏差 B、B公司要求验收部门对已收货的商品编制验收单,注册会计师将未编制验收单的情况作为一项误差 C、注册会计师核对C公司应收账款明细账与总账,将总账和明细账中金额不符的情况作为错报 D、注册会计师核对销售商品的发票和账面金额是否相符时,将发票未进行审核的情况作为偏差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统计抽样的优点的是()。 A、统计抽样能够客观地计量抽样风险 B、统计抽样有助于注册会计师高效地设计样本,计量所获证据的充分性 C、统计抽样通过调整样本规模精确地控制风险 D、统计抽样可能发生额外的成本 3、下列各项中,不直接影响控制测试样本规模的因素是()。 A、可容忍偏差率 B、注册会计师在评估风险时对相关控制的依赖程度 C、控制所影响账户的可容忍错报 D、拟测试总体的预期偏差率 4、在控制测试中,确定样本规模时一般不需要考虑()。 A、预计总体误差 B、可容忍误差 C、可接受的抽样风险 D、总体变异性 5、下列关于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的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A、总体变异性在控制测试中无需考虑 B、在既定的可容忍误差下,预计总体误差越大,所需的样本规模越大 C、抽样单元超过5000个的总体视为大规模总体 D、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注册会计师必须对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进行量化 6、X注册会计师在对Y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测试的同时,一并对应收账款进行了测试。假定Y 公司2012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明细账显示其有2 000户顾客,账面余额为10 000万元。X注册会计师拟通过抽样函证应收账款账面余额,抽取130个样本。样本账户账面余额为500万元,审定后认定的余额为450万元。根据样本结果采用差额估计抽样法推断应收账款的总体余额为()万元。 A、-769.23 B、9 230.76

浅析“第二课堂”建设

浅析“第二课堂”建设 “第二课堂”顾名思义是独立与原有的教学计划之外的课堂,它更接近于“课外活动”,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开阔他们的视野,愉悦他们的身心,从而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高质量的第二课堂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迈出的不小的一步,一个个小小的第二课堂开始抢占应试教育的地盘,虽然现在没有燎原之势但力量亦不可小视。作为一个第二课堂的实践者我想通过这篇文章谈谈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和自己在第二课堂中获得的经验。 一、兴趣是第二课堂的发动机 初次踏入第二课堂的老师和学生都是单纯的凭着一股兴趣和爱好。尤其是学生自己对于自己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抱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围着任课老师问很多问题。好像学生身上都比在第一课堂里多了一点灵气,老师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样,第二课堂更像是师生们一次共同的探索。作为老师的我在大学里也选过很多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每当选课时,那些最能激起学生浓厚兴趣的课程往往会在半个小时内达到满员。 然而兴趣有可能仅仅是学生的一时兴起,并非是经过结合实际慎重考量的结果,尤其是对于小学生。但是兴趣又是可以培养的。在第一课堂中,小学生会感性到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去喜欢一门学科。同理在第二课堂中教师依然起着主导作用,怎么激起学生兴趣的浪花是教师在授课环节中必须要放在首位考虑的要素。 以我的第二课堂“花束折纸”为例,去班内招收上第二课堂的学生时就简要的介绍了一下“花束折纸”的大致内容,本想着招收一批喜爱花束折纸的小姑娘,但最后却发现有很多男同学选择了我的课。第一堂课点名时,我心里就开始打鼓。果然,几个5年级的孩子意兴阑珊,好像只是为了选课才选我的第二课堂。第二节课我开始讲折“康乃馨花束”,导入时详细讲述了“康乃馨”的花语以及送康乃馨表达对母亲感激之情的例子。之后这几个五年级男同学的反应令我十分吃惊,特别是其中一个第一节带课外书来听我课的学生。他拿着折纸的图和自己叠好的康乃馨的花瓣一次次的问我对不对。我很惊讶,就问他为什么那么喜欢康乃馨,而不是第一节课时的向日葵。他回答说想做好送给在外面打工的妈妈。

有机第四章环烃.答案doc

第四章 环 烃 4.1 写出分子式符合C 5H 10的所有脂环烃的异构体(包括顺反异构)并命名。 答案: C 5H 10 不饱和度Π =1 a. 环戊烷 b. c.d. e. 1-甲基环丁烷 顺-1,2-二甲基环丙烷反-1,2-二甲基环丙烷1,1-二甲基环丙烷cyclopentane 1-m ethylcyclobutane cis -1,2-dim ethylcyclopropane trans -1,2-dim ethyllcyclopropane 1,1-dim ethylcyclopropane f. 乙基环丙烷 ethylcyclopropane 4.2 写出分子式符合C 9H 12的所有芳香烃的异构体并命名。 1-propylbenzene cumene 1-ethyl-2-methylbenzene 1-ethyl-3-methylbenzene 1-ethyl-4-methylbenzene 1,2,3-trimethylbenzene 1,2,4-trimethylbenzene 其中文名称依次为丙苯、异丙苯、1-乙基-2-甲苯、1-乙基-3-甲苯、1-乙基-4-甲苯、1,2,3-

三甲苯、1,2,4-三甲苯 4.3 命名下列化合物或写出结构式: Cl Cl a. b. CH 3 H 3C c.H 3C CH(CH 3)2 d.H 3C CH(CH 3)2 e. SO 3H Cl f.4-硝基-2-氯甲苯 g.2,3-二甲基-1-苯基-1-戊烯 h. 顺-1,3-二甲基环戊烷 答案: a. 1,1-二氯环庚烷 1,1-dichlorocycloheptane b. 2,6-二甲基萘 2,6- dimethylnaphthalene c. 1-甲基-4-异丙基-1,4-环己二烯 1-isopropyl ―4-methyl -1,4-cyclohexadiene d. 对异丙基甲苯 p -isopropyltoluene e. 2-氯苯磺酸 2-chlorobenzenesulfonic acid f. CH 3 NO 2 Cl g. CH 3 CH 3 h.2-chloro -4-nitrotoluene 2,3-dim ethyl -1-phenyl -1-pentene cis -1,3-dim ethylcyclopentane [新版补充的题目——序号改变了,请注意 ] 1-sec -butyl-1,3-dimethylcyclobutane 1-tert -butyl-3-ethyl-5-isopropylcyclohexane 1-仲丁基-1,3-二甲基环丁烷,1-特丁基-3-乙基-5-异丙基环己烷 4.4 指出下面结构式中1-7号碳原子的杂化状态

学校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学校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为落实县教育局《中小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我校素质教育进程,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现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活动计划。 一、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意义 第二课堂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锻炼人格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各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办学水准,扩大学校的办学影响,构建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互结合、学生主体作用与学校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人才培养新思路。 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课堂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筋,多思考,多想象,多动口,勤动手,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立性和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参加自已喜欢的强项,学校要认真安排活动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指导好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3、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原则。第二课堂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爱学、自觉学、乐于学的好习惯和增强教师自身素质相结合。 4、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相结合的原则。活动课上,力求学生要有积极参与的意识的竞争意识,这就要求学校把活动内容安排的合理化,新颖化、创新化,让学生学起来感到善思、有趣、乐学、有益。 5、安全责任原则。学校要做好活动安全预案,保证活动的安全性,落实点名制度,活动中不得随意增减学生,保证队伍的稳定性。 三、活动内容 学校应立足校情,坚持从更新观念入手,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认识规律、兴趣爱好、学校教育资源优势等方面情况,设立绘画艺术、合唱、篮球、排球、田径、计算机、航模。共七项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力争使每一名学生都有1-2项爱好特长,掌握和练就一技之长,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活动安排 序号二课堂活动小组负责教师备注 五、实施办法

第四讲-MOOC

自然选择及其类型

一. 自然选择定义 自然选择定义一:生物在自然界生存竞争中适(应)者能生存和生殖,而不适(应)者被淘汰的现象。 自然选择定义二:群体中“等位基因有差异的延续”,即群体中适应性较强等位基因的频率增加的过程。

二. 自然选择的主要类型 1. 定向选择(directional selection): 某种(些)等位基因或性状被自然选择“留下”,而其他则被淘汰,某种(些)等位基因的频率或性状向单一方向“移动”例子: ?工业化造成的黑蛾 ?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拮抗 ?有害昆虫对杀虫剂的抗性 著名的例子:DDT特征

DDT(氯代烃化合物)于1874年被发现 1939年由瑞士化学家Paul Muller发现其对昆 虫是一种有效的、广谱的神经性毒剂 DDT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大量地以喷雾 方式用于对抗黄热病、斑疹伤寒、丝虫病等 虫媒传染病 1945年开始转为民用,在疟疾病区使用,效果特别显著;如印度疟疾在十年内从7500万人/年下降至500万人/年。 Muller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1948)

同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1907-1964)发表了《寂静的春天》,质疑DDT的安全性 1963年美国科学顾问委员会建议DDT应在短期 内禁用 1970年代,昆虫对DDT产生了抗性,疟疾迅速 上升至2亿/年 1972年美国决定全面禁止DDT在农业方面的 应用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有条件解禁DDT的使用, 建议在室内喷洒杀蚊

2009年,中国环保局等10个相关管理部门联合发布公告,决定自2009年5月17日起,禁止在我国境内生产、流通、使用和进出口滴滴涕、氯丹、灭蚁灵及六氯苯(DDT用于可接受用途即用于疟疾防治除外)

统计学习题答案_第4章__抽样与抽样分布

第4章 抽样与抽样分布——练习题(全免) 1. 一个具有64=n 个观察值的随机样本抽自于均值等于20、标准差等于16的总体。 ⑴ 给出x 的抽样分布(重复抽样)的均值和标准差 ⑵ 描述x 的抽样分布的形状。你的回答依赖于样本容量吗? ⑶ 计算标准正态z 统计量对应于5.15=x 的值。 ⑷ 计算标准正态z 统计量对应于23=x 的值。 解: 已知 n=64,为大样本,μ=20,σ=16, ⑴在重复抽样情况下,x 的抽样分布的均值为 a. 20, 2 b. 近似正态 c. -2.25 d. 1.50 2 . 参考练习4.1求概率。 ⑴x <16; ⑵x >23; ⑶x >25; ⑷.x 落在16和22之间; ⑸x <14。 解: a. 0.0228 b. 0.0668 c. 0.0062 d. 0.8185 e. 0.0013 3. 一个具有100=n 个观察值的随机样本选自于30=μ、16=σ的总体。试求下列概率的近似值: 解: a. 0.8944 b. 0.0228 c. 0.1292 d. 0.9699 4. 一个具有900=n 个观察值的随机样本选自于100=μ和10=σ的总体。 ⑴ 你预计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是什么? ⑵ 你认为x 至多偏离μ多么远? ⑶ 为了回答b 你必须要知道μ吗?请解释。 解:a. 101, 99 b. 1 c. 不必 5. 考虑一个包含x 的值等于0,1,2,…,97,98,99的总体。假设x 的取值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则运用计算机对下面的每一个n 值产生500个随机样本,并对于每一个样本计算x 。对于每一个样本容量,构造x 的500个值的相对频率直方图。当n 值增加时在直方图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存在什么相似性?这里30,10,5,2====n n n n 和50=n 。 解:趋向正态 6. 美国汽车联合会(AAA )是一个拥有90个俱乐部的非营利联盟,它对其成员提供旅行、 金融、保险以及与汽车相关的各项服务。1999年5月,AAA 通过对会员调查得知一个4口之家出游中平均每日餐饮和住宿费用大约是213美元(《旅行新闻》Travel News ,1999年5月11日)。假设这个花费的标准差是15美元,并且AAA 所报道的平均每日消费是总体均值。又假设选取49个4口之家,并对其在1999年6月期间的旅行费用进行记录。 ⑴ 描述x (样本家庭平均每日餐饮和住宿的消费)的抽样分布。特别说明x 服从怎样

第二课堂教学文档

音乐第二课堂计划 杨延辉 一、开设音乐第二课堂的目的和要求 当前《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重视音乐实践。所有的音乐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各项音乐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以解决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领悟音乐的真谛,与教师、同学合作,亲自参与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创编。绚丽多彩的文艺表演活动会使学生从中感

受美、鉴赏美,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等。 而第一课堂是第二课堂的基础,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生活,更好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培养并激发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活跃学生校园生活,拓宽学生成才之路,同时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和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美德,我校特开设音乐第二课堂活动。在21世纪的今天,人才需要德、智、体、美全方位的发展,几年来,我校积极地开展第二课堂教育,音乐第二课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第二课堂开设了合唱队、舞蹈队、小乐队等等活动小组,并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还组织学生参加音乐讲座,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修养。 二、辅导方法: 1、乐队:采取集体基础教育和技能辅导。不同的乐

我有我精彩(第二课堂,班主任工作案例)

成长岁月,我们一起走过 ——记录我和学生们的精彩第二课堂 衡水枣强张秀屯中学胡玲玲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通向教育成功的桥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一名爱的艺术家,让学生在爱的海洋中自然、舒展、健康地成长。 爱孩子,就关心、关注孩子的每一个方面。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然而一个健全的品格,一个全面发展的趋势,同样在一个学生的发展历程中散发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注学生的课下生活对于班主任同样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我不只关心自己所教的数学学科,而且也把督促学生各门学科的提高提到日程上来。 活动一:学生背诵成问题,经典诵读来帮忙 经常听到语文老师在办公室里说学生的背诵不是很好而且读得也很拗口,没有感情色彩,读起来让人听得索然无味。于是,利用第八节自由活动课开展经典诵读小组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从而也达到了提升语文能力,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的目的。活动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首先将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提前一周将要比赛的内容限定出来。比赛时特地请来语文老师当评委,而且优胜组将得到小小的物质奖励。比赛分为必读和抢读两种形式,要想得分必须保证所有读到的内容全部正确。如果是背诵出来的在正确的前提下分数将翻倍,并且这种比赛每隔一段时间就举行一次,连续获胜的组将赢得更好的奖励。最后通过3次这样的活动,最终第3小组以连续两次胜利而得到了奖励,并且学生的语文成绩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其实学生学习也是需要动力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漠视团体。通过小组活动,首先激发出了学生的团结意识,因为一个人读不好都将关系整个组的成绩,获胜组在比赛过程中采取了读得好的辅导读不好的同学的办法,从而得到了整体水平的提高,真正让我们领略了协作的

第二课堂方案

制作甜米酒的教案设计 1.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你吃过甜米酒吗?甜米酒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好处。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亲手来制作美味可口的甜米酒。 2.复习发酵技术的原理 要制作甜米酒,首先得明白其中的原理。 问:利用发酵原理制酒,是利用什么微生物,把什么物质分解得到什么产物?制作时为何要加糖? (学生思考作答,教师引导。)酒曲中的霉菌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而酵母菌则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3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米酒的制作方法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同学们,制作米酒时需要用到哪些材料用具,有哪些方法步骤呢?又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大家仔细阅读课本第72页的<方法步骤>以及<提示> 阅读完后,我设计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后交流: 为什么要用凉开水而不用自来水冲淋蒸熟的酒米? 为什么要用清洁的器具? 为什么要冲淋到酒米不凉不烫,在必要时还要给容器保温? 学生讨论,老师作必要的讲解:(1)冲淋是为了降温,用自来水会污染原料。(2)为防杂菌污染。(3)防止空气污染。(4)给真菌以适宜的温度。 问题弄清楚了,就可以做了。 4.学生制作 每组六人要有分工又要合作。 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随时做好指导。 鉴于学校的具体情况,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对制作过程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以适于班级教学:

(1)每班六人一组,共十个小组。 (2)泡米一天,蒸米由实验室教师替学生准备。 (3)冲淋用直饮水。搅拌用小勺。 (4)发酵温度用自然常温。 5.自然发酵 在实验室里,自然气温,一周时间。 6.品尝米酒并分析失败或成功的原因。 制作甜米酒成功的关键:防污染。 而失败的原因,教师要分析原因。这是这节课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第四章 抽样与抽样分布习题及答案

抽样与抽样分布习题及答案 单选题 1.抽样调查抽选样本时,遵循的原则是( )。 A.随机原则 B.同质性原则 C.系统原则 D.主观性原则 答案:a 2.抽样误差是指( )。 A.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观察、测量等差错所引起的误差 B.在调查中违反随机原则出现的系统误差 C.随机抽样而产生的代表性误差 D.人为原因所造成的误差 答案:c 3.抽样极限误差是( )。 A.调查性误差 B.一定可靠程度下的抽样误差可能范围 C.最小抽样误差 D.等于抽样平均误差 答案:b 4.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和不重复抽样的相比( )。 A.前者一定大于后者 B.前者一定小于后者 C.两者相等 D.前者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后者 答案:a 5.抽样推断的精确度和极限误差的关系是( )。 A.前者高说明后者小 B.前者高说明后者大 C.前者变化而后者不变 D.两者没有关系 答案:a 6.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下,欲使抽样平均误差缩小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则样本容量应( )。 A.增加8倍 B.增加9倍 C.增加倍 D.增加2.25倍 答案:b 7.当总体单位数较大时,若抽样比为51%,则对于简单随机抽样,不重复抽样的平均误差约为重复抽样的( )。 A.51% B.49% C.70% D.30%

答案:c 8.在500个抽样产品中,有95%的一级品,则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下一级品率的抽样平均误差为( )。 A.0.6827% B.0.9545% C.0.2128% D.0.9747% 答案:d 9.统计误差按产生的来源分类,有( )。 A.随机误差和抽样误差 B.调查误差和随机误差 C.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D.工作误差和抽样误差 答案:c 10.某冷库对贮藏一批禽蛋的变质率进行抽样调查,根据以前的资料,禽蛋贮藏期变质率为53%,49%,48%。现在允许误差不超过5%,推断的概率保证度为95%,问至少要抽取的禽蛋数( )。 A.400 B.384 C.383 D.385 答案:d 三.判断题 1.在抽样推断中,作为推断对象的总体和作为观察对象的样本都是确定的、唯一的。( ) 答案:错 2.样本成数是指在样本中具有被研究标志表现的单位数占全部样本单位数的比重。( ) 答案:对 3.在简单随机抽样中,如果重复抽样的抽样极限误差增加40% ,其它条件不变,则样本单位数只需要原来的一半左右。( ) 答案:对 4.总体是指包括调查对象所有单位的全体,而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出来的部分单位所组成的集合体。 答案:对 5.参数是总体的某种特征值,而统计量是一个不含未知参数的样本函数。 答案:对 6.在计算样本容量时,成数方差P(1-P)在完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可用成数方差P(1-P)的极大值0.5 0.5来代替。 答案:对

第二课堂案例

精彩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生活 ―――案例分析课堂学习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所以每位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都十分关注,而且也要求严格。但往往却忽略了学生的课下时间和活动。其实不光学习成绩对于学生重要,一个健全的品格,一个全面发展的趋势同样在一个学生的发展历程中散发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关注学生的课下对于班主任同样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在我当班主任期间,就会时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案例1 经常听到语文老师在办公室里说学生古文背诵不是很好,而且读得也很拗口,为了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背诵水平,所以利用第八节自由活动课,开展了经典诵读小组活动。通过经典诵读,可以更深入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 活动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首先将学生平均分成6个小组,提前一周将要比赛的内容限定出来。比赛时特地请来语文老师当评委,而且优胜组将得到小小的物质奖励。比赛分为必读和抢读两种形式,要想得分必须保证所有读到的内容全部正确,如果是背诵出来的在正确的前提下分数将翻倍。并且这种比赛每隔一段时间就举行一次,连续获胜的组将赢得更好的奖励。最后通过3次这样的活动,最终第3小组以连续两次胜利而得到了奖励。并且学生的语文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分析: 其实学生学习也是需要动力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漠视团体,通过小组活动,首先激发出了学生的团结意识,因为一个人读不好都将关系整个组的成绩,就像获胜的3组,其实一开始它的整体水平并不如其它组,但是他们组胜就胜在了团结起来力量大,读得好的辅导读不好的,从而得到了整体水平的提高,真正让我们领略了协作的精神。当然更为重要的就是学生通过这一举措,

第四章 抽样估计(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抽样估计 一、判断题部分 1.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本。(×) 2.在抽样推断中,全及指标值是确定的、唯一的,而样本指标值是一个随机变量。(√) 3.抽样平均误差总是小于抽样极限误差。(×) 4.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则降低了抽样估计的精确程度。(√) 5.抽样平均误差反映抽样误差的一般水平,每次抽样的误差可能大于抽样平均误差,也可能小 于抽样平均误差。(√) 6.在抽样推断中,抽样误差的概率度越大,则抽样极限误差就越大于抽样平均误差。(√) 二、单项选择题 1.抽样平均误差是(A )。 A、抽样指标的标准差 B、总体参数的标准差 C、样本变量的函数 D、总体变量的函数 2.抽样调查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B )。 A、准确性原则 B、随机性原则 C、可靠性原则 D、灵活性原则 3.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条件下,当抽样极限误差缩小为原来的1/2时,则样本单位数为原来的 (C )。 A、2倍 B、3倍 C、4倍 D、1/4倍 4.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这种抽样组织形式是( A)。 A、简单随机抽样 B、类型抽样 C、等距抽样 D、整群抽样 5.事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然后依排列顺序和按相同的间隔来抽选调查单位的抽样 称为(C ) A、简单随机抽样 B、类型抽样 C、等距抽样 D、整群抽样 6.在一定的抽样平均误差条件下(A )。 A、扩大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 B、扩大极限误差范围,会降低推断的可靠程度 C、缩小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 D、缩小极限误差范围,不改变推断的可靠程度 7.反映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平均误差程度的指标是(C )。 A、平均数离差 B、概率度 C、抽样平均误差 D、抽样极限误差 8.以抽样指标估计总体指标要求抽样指标值的平均数等于被估计的总体指标值本身,这一标准 称为( A)。 A、无偏性 B、一致性 C、有效性 D、准确性 9.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估计的概率保证程度,其估计的精确程度( B)。

第二课堂活动小结

第二课堂活动小结 第一篇: 第二课堂活动小结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能力,通过相互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体育 第二课堂活动,是对 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发展,具有广泛的、深刻的、生动的教育效能,可以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可以使学生学到多种新鲜知识,有助于培养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智能。学校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辟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 第二课堂活动,旨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优化及提高。实践证明,经过 第二课堂活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知识面得到拓宽,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与第一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第二课堂的即时性。它可把即时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广泛性。可以不受大纲、教材、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样性。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便于因材施教。自主性。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与发展的理想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实践性。大量的活动要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检验,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等密切结合起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日益显示出来。我校在开展

田径 第二课堂活动中,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领导重视是关键。我校各级领导很重视 第二课堂活动工作,主管体育副校长亲自挂帅,动员教师和学生参加这一重要的工作。当前,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的教育仍局限于传统的 第一课堂教学,那么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会受到限制,而且学生的个性特长也难以发展,情操得不到陶冶,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不利。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四化建设的需要。 第二课堂是 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学校领导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第二课堂活动,把组织 第二课堂活动列入常规工作加以研究和检查,并在时间、资金投入、场地、设备器材等方面给以了充分的保证,从而使第二课堂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为了便于开展 第二课堂活动,我校领导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安排固定时间(每周二、周四的下午)为田径 第二课堂活动时间。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学生队伍是重要保证。我们首先在思想上动员、号召学生参与田径第二课堂活动。老师注意选拔思想好、责任心强、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加入训练队伍。由各年级组负责落实学生名单,辅导老师负责统一管理。实行点名制度,对学生的成绩要及时表

习题解答 第四章环烃

习题解答第四章环烃 4.1 写出分子式符合C5H10的所有脂环烃的异构体(包括顺反异构)并命名。 4.2 写出分子式符合C9H12的所有芳香烃的异构体并命名 1 丙苯 2 异丙苯 3 2-乙基甲苯 4 3-乙基甲苯 5 4-乙基甲苯 6 1,2,3-三甲苯 7 1,2,4-三甲苯 8 1,3,5-三甲苯 4.3 命名下列化合物或写出结构式: a. 1,1-二氯环庚烷 b. 2,6-二甲基萘 c. 1-甲基-4-异丙基-1,4-环己二烯 d. 对异丙基甲苯 (或4-异丙基甲苯) e. 2-氯苯磺酸

4.4 完成下列反应:

4.5 写出反-1-甲基-3-异丙基环己烷及顺-1-甲基-4-异丙基环己烷的可能椅式构象。指出占优势的构象。 4.6 二甲苯的几种异构体在进行一元溴代反应时,各能生成几种一溴代产物?写出它们的结构式。 4.7 下列化合物中,哪个可能有芳香性? 答案: b , d有芳香性

4.8 用简单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a. 1,3-环己二烯,苯和1-己炔 b. 环丙烷和丙烯 4.9 写出下列化合物进行一元卤代的主要产物:4.10 由苯或甲苯及其它无机试剂制备:

4.11 分子式为C8H14的A,能被高锰酸钾氧化,并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但在汞盐催化下不与稀硫酸作用。A经臭氧化,再还原水解只得到一种分子式为C8H14O2的不带支链的开链化合物。推测A的结构,并用反应式加简要说明表示推断过程。

即环辛烯及环烯双键碳上含非支链取代基的分子式为C8H14O2的各种异构体,例如以上各种异构体。 4.12 分子式为C9H12的芳烃A,以高锰酸钾氧化后得二元羧酸。将A进行硝化,只得到两种一硝基产物。推测A的结构。并用反应式加简要说明表示推断过程。 4.13 分子式为C6H4Br2的A,以混酸硝化,只得到一种一硝基产物,推断A的结构。 4.14 溴苯氯代后分离得到两个分子式为C6H4ClBr的异构体A和B,将A 溴代得到几种分子式为C6H3ClBr2的产物,而B经溴代得到两种分子式为C6H3ClBr2的产物C和D。A溴代后所得产物之一与C相同,但没有任何一个与D相同。推测A,B,C,D的结构式,写出各步反应。 4.15 将下列结构改写为键线式。

第四章 审计抽样课后练习标准答案

第四章审计抽样课后练习答案

————————————————————————————————作者:————————————————————————————————日期: 2

第四章审计抽样课后练习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在了解控制的设计以及确定控制是否得到执行时通常不涉及审计抽样,而在确定控制是否有效运行时可能会涉及审计抽样,选项B表述不恰当。 2. 【答案】D 【解析】不管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两种方法都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实施和评价样本时运用职业判断,所以选项D不恰当。 3. 【答案】B 【解析】为发现未得到授权的现金支付,注册会计师应当将所有已支付现金的项目作为总体。同时,还应考虑总体的完整性,包括代表总体的实物的完整性,所以应该考虑的项目应该是全年12个月份的已支付现金的项目,正确的答案是B。 4. 【答案】A 【解析】在控制测试中,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包括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险、可容忍偏差率、预计总体偏差率和总体规模,所以选项A不正确。 5. 【答案】D 【解析】随意选样虽然也可以选出代表性样本,但是它属于非随机基础选样方法,因而不能在统计抽样中使用,只能在非统计抽样中使用,选项D正确。选项ABC既可以在统计抽样中使用,又可以在非统计抽样中使用。 6. 【答案】C 【解析】选样间距=2000/100=20,选样的起点是1990,则选取的前五个样本为1990、10、30、50、70。 7. 【答案】B 【解析】在样本偏差数是0、1、2、3时,总体偏差率上限分别是:3.0/70=4.29%,4.8/70=6.86%,6.3/70=9%,7.8/70=11.14%,当总体偏差率上限低于可容忍偏差率时,总体可以接受,所以当样本中发现的偏差不超过1(包括1)时,总体可以接受,正确的答案是B。 8. 【答案】C 【解析】在细节测试中使用非统计抽样时,样本规模=总体账面金额/可容忍错报×保证系数,由此可见,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不包括总体规模。 9. 【答案】A 【解析】注册会计师在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方法之间进行选择时主要考虑成本效益,选项A不恰当;统计抽样的优点在于能够客观地计量抽样风险,并通过调整样本规模精确地控制

第四章抽样技术

第四章抽样技术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抽样技术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A、广泛运用数学的方法 B、用样本统计量推算总体参数 C、修正普查的资料 D、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2.判断抽样 3. 按照某一标志,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组(类),再在层内按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此种方法为()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抽样 4.反映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抽样误差可能范围的指标是( )。 A.样本平均误差 B.概率度 C.抽样极限误差 D.可靠程度 5.在抽样推断中,样本的容量( )。 A. 越小越好 B. 越大越好 C. 取决于统一的抽样比例 D. 取决于对抽样推断可靠性的要求 6.某高中的以为研究人员希望估计该高中生平均每月生活费支出,为此他调查了200名高中生,发现他们每月平均生活费支出是200元,该研究人员感兴趣的样本指标是() A该高中所有学生人数 B该高中所有学生月平均生活费支出 C该高中所有学生月生活费指出 D所调查的200名高中生的月平均生活费支出 7. 某工厂实行流水线连续生产,为检验产品质量,在每天24小时中每隔1小时抽取一分钟的产量作全面检查,这是( )。 A.简单随机抽样 B.分类抽样 C.等距抽样 D.整群抽样 8.抽取样本单位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A.最大化原则 B.平均化原则 C.最优化原则 D.随机原则 9.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抽样单位数目和抽样误差的关系是( )。 A.抽样单位数目夜大,抽样误差越大 B.抽样单位数目夜大,抽样误差越小 C. 抽样单位数目的变化与抽样误差的数值无关 D.抽样误差变化程度是抽样单位数变动程度的1/2 10.极限抽样误差与抽样平均误差数值之间的关系为( )。 A.前者既可以大于又可以小于甚至可以等于后者 B.前者一定小于后者 C.前者一定大于后者 D. 前者一定等于后者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 1全面和抽样 2.样本代表性 3.影响抽样指标平均误差的因素有()。 A.总体中各单位被研究的变量离散程度 B.样本容量的大小 C.不同抽样组织方式 D.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 E总体单位数 4.从全及总体500个单位中,抽取50个单位进行调查,则()。 A.样本单位数量是50个 B.样本数量是50个 C.样本容量是50 D.样本单位数目为500个 E.总体单位数目是500个 5.对于总体、样本及其数据的认识() A.、总体是惟一确定的,样本是随机的 B、总体参数是确定不变的 2

统计学习题答案第4章抽样与抽样分布

统计学习题答案第4章抽样与抽样 分布 第4章抽样与抽样分布——练习题(全免) 1. 一个具有n 64个观察值的随机样本抽自于均值等于 20、标准差等于16的总体。 ⑴ 给出X的抽样分布(重复抽样)的均值和标准 差 ⑵ 描述X的抽样分布的形状。你的回答依赖于样 本容量吗? ⑶ 计算标准正态z统计量对应于x 15.5的值。 ⑷ 计算标准正态z统计量对应于X 23的值。 解:已知n=64,为大样本,卩=20,^ =16, ⑴在重复抽样情况下,x的抽样分布的均值为 a. 20, 2 b.近似正态 c. -2.25 d. 1.50

2 .参考练习4.1求概率。 ⑴x<16; ⑵x>23; ⑶x>25; ⑷.x落在16和22之间;⑸x<14。 解:a. 0.0228 b. 0.0668 c. 0.0062 d. 0.8185 e. 0.0013 3. 一个具有n 100个观察值的随机样本选自于 30、16的总体。试求下列概率的近似值: ⑴尸任2 28):(2)P[22,1 $,v$26,8): ^F{x^2^2).KiJ^y?27.0)o 解:a. 0.8944 b. 0.0228 c. 0.1292 d. 0.9699 4. 一个具有n 900个观察值的随机样本选自于 100和10的总体。 ⑴你预计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是什么? ⑵你认为X至多偏离多么远? ⑶ 为了回答b你必须要知道吗?请解释。 解:a. 101, 99 b. 1 c.不必 5. 考虑一个包含x的值等于0, 1, 2, (97) 98, 99的总体。假设x的取值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则运用计算机对下面的每一个n值产生500个随机样

完整word版,第二课堂总结,推荐文档

第二课堂活动工作总结 第二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能力,通过相互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发展,具有广泛的、深刻的、生动的教育效能,可以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可以使学生学到多种新鲜知识,有助于培养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智能。实践证明,经过第二课堂活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知识面得到拓宽,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与第一课堂教学相得益彰。第二课堂具有即时性,它可把即时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广泛性。可以不受大纲、教材、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样性。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便于因材施教。自主性。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与发展的理想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实践性。大量的活动要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检验,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等密切结合起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日益显示出来。因此,探讨小学第二课堂活动的管理有重要意义。我校在开展这项活动中,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我校各组领导很重视二课堂工作,动员每一位教师参加这一重要的工作。当前,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的教育仍局限于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那么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会受到限制,而且学生的个性特长也难以发展,情操得不到陶冶,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不利。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四化建设的需要。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学校领导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第二课堂活动,把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列入常规工作加以研究和检查,并在时间、资金投入、场地、设备器材等方面给以了充分的保证,从而使第二课堂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为了便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我校领导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安排固定时间(每周三下午的第三节课)为全校性第二课堂活动时间。 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辅导教师队伍是重要保证。

第4章审计抽样练习题及答案讲解

第四章审计抽样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对误差的定义正确的是()。 A、A公司要求订购单必须事先连续编号,注册会计师进行此项控制测试时将订购单未经过被授权人员签字作为偏差 B、B公司要求验收部门对已收货的商品编制验收单,注册会计师将未编制验收单的情况作为一项误差 C、注册会计师核对C公司应收账款明细账与总账,将总账和明细账中金额不符的情况作为错报D注册会计师核对销售商品的发票和账面金额是否相符时,将发票未进行审核的情况作为偏差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统计抽样的优点的是()。 A、统计抽样能够客观地计量抽样风险 B、统计抽样有助于注册会计师高效地设计样本,计量所获证据的充分性 C、统计抽样通过调整样本规模精确地控制风险 D统计抽样可能发生额外的成本 3、下列各项中,不直接影响控制测试样本规模的因素是()。 A、可容忍偏差率 B、注册会计师在评估风险时对相关控制的依赖程度 C、控制所影响账户的可容忍错报 D拟测试总体的预期偏差率 4、在控制测试中,确定样本规模时一般不需要考虑()。 A、预计总体误差 B、可容忍误差 C、可接受的抽样风险 D总体变异性 5、下列关于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的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A、总体变异性在控制测试中无需考虑 B、在既定的可容忍误差下,预计总体误差越大,所需的样本规模越大 C、抽样单元超过5000个的总体视为大规模总体 D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注册会计师必须对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进行量化 6、X注册会计师在对丫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测试的同时,一并对应收账款进行了测试。假定 Y公司2012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明细账显示其有 2 000户顾客,账面余额为10 000万元。X 注册会计师拟通过抽样函证应收账款账面余额,抽取130个样本。样本账户账面余额为500万元, 审定后认定的余额为450万元。根据样本结果采用差额估计抽样法推断应收账款的总体余额为()万元。 A、一769.23

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方案设计 一、目的要求 1、以自学为主,个别指导,鼓励学员互帮互学,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愉快合作、体验成功、和谐发展,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 2、创造和谐民主的活动气氛。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具体、能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 4、把计算机和现代化数字产品作为信息技术工具,使学生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二、方法步骤 电脑作品制作比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电子报刊、网页设计、电脑绘图、平面设计四个项目中自由选择喜欢的主题和项目开展,进行个人电脑作品制作。作品主题、内容、形式以及使用软件不限,但要求健康。同一项目每人限交一件作品进行参赛。 三、执行情况 1、经济条件的制约,设备更新滞后,不能充分满足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上机练习较少,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2、学生层次不一,致使活动的开展不能同步,增加了活动的难度,导致在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的成效不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活动成效。 3、部分家长认识不足,不能为有潜质的学生创造更优越的学习环境,也影响了活动成效。 四、经验小结 1、培养了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通过活动他们都已经了解、知道了信息技术活动的大体目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2、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在活动中不但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而且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了许多操作的基本技能,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3、增加了实践的机会: 给很多同学以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到更多知识。 4、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有兴趣学习了。 5、带动整个课堂教学: 这一点也是我个人认为最为重要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部分是不能够很好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而在这个时候我们同学充当小老师的机会就来了,这样一来既使有趣的同学有了成就感,更激发了其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我期待着我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将本着为学生工作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使我们的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得到提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