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俄联邦独联体事务、俄侨和国际人文合作署在欧亚空间中的 …

俄联邦独联体事务、俄侨和国际人文合作署在欧亚空间中的 …

俄联邦独联体事务、俄侨和国际人文合作署在欧亚空间中的 …
俄联邦独联体事务、俄侨和国际人文合作署在欧亚空间中的 …

2013年第4期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2013, №4 总第42期Russia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Serial №42

俄联邦独联体事务、俄侨和国际人文合作署在欧亚空间中的活动——访俄联邦独联体事务、俄侨和国际人文合作署署长

康斯坦丁·伊奥希弗维奇·卡萨切夫

祖春明译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提要:俄联邦独联体事务、俄侨和国际人文合作署的前身是苏维埃社会友谊联盟,其基本职能是促进俄联邦与后苏联空间中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保障俄侨在国外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随着普京提出重建“欧亚联盟”方案,欧亚空间中的地缘政治利益日益成为俄政府外交政策所关注的焦点。而“文化外交”在后苏联空间紧张局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的时期可能会发挥重要作用。

该访谈的采访对象是现任合作署署长康斯坦丁·伊奥希弗维奇·卡萨切夫。他主要介绍了担负着“文化外交”重任的合作署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方向和所取得的工作成果。该访谈有助于我们了解俄联邦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实施战略,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必要的借鉴。

关键词:俄罗斯;欧亚空间;人文合作;俄侨权利

中图分类号:K512 文献标识码:A

访谈者简介:

康斯坦丁·伊奥希弗维奇·卡萨切夫,1962年10月17日生于俄罗斯莫斯科市普希金区;1984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苏联外交部国际关系系国际关系专业;

在苏联和俄罗斯外交部中央及驻外机构的不同外交岗位上工作过;

曾任俄联邦政府总理办公室副秘书长;

当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俄联邦议会杜马议员;曾任“祖国-统一俄罗斯”党第一副主席;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副主任;2004—2011年任该委员会主任;

2004—2012年任俄联邦议会常驻欧洲委员会议会(ПАСЕ)杜马代表团团长;欧洲委员会议会副议长,俄联邦代表团与瑞典议会联络人;

曾任国家杜马委员会委员;

2012年3月5日被俄联邦总统任命为独联体事务、俄侨和国际人文合作署署长,兼任俄联邦总统与独联体成员国联络特别代表;

全俄“统一俄罗斯”最高委员会委员;

法学副博士;掌握英语和瑞典语;已婚并有三个孩子。

——尊敬的康斯坦丁·伊奥希弗维奇,根据俄联邦独联体事务、俄侨和国际人文合作署官网上的信息,我们这个机构的活动实际上已遍及世界各大洲。那么,在您看来,在过去的

2012年贵署的优先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俄联邦独联体事务、俄侨和国际人文合作署确实在各大洲开展活动。合作署在世界上的77个国家建立了59个俄罗斯科学和文化中心(РЦНК),还有8个中心分部和18个俄联邦外交机构代表处。我们在国外的部分机构是建立在前苏联机构的基础之上(主要继承了苏维埃社会友谊联盟的遗产)。但只有那些俄罗斯文化中心的产权归我们国家所有的那些地方才被保留了下来。而我们租赁的许多地方在不寻常的90年代中就成了所谓的“刀俎上的鱼肉”,所以在某些地方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展工作。

除此之外,在世界地图上原苏联的位置出现了俄罗斯及其周边众多的新国家,因此,同这些国家建立牢固的友善邻邦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今天,我们国家的领导层正努力实施后苏联空间内一体化方案,因此,毫无疑问的是,合作署的主要工作对象也是我们的邻邦和独联体各国。直到去年我们才在克里木的辛菲罗波尔市开设了我们俄罗斯科学和文化中心的分部,并争得哈萨克斯坦的同意使我们可以在阿拉木图和乌拉尔斯克扩大我们的分支机构。

位于南奥塞梯自治州首府的俄罗斯文化中心也开始开展活动。

但并不是在所有邻国我们的工作开展得都很顺利。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仍然拒绝我们在其国内开设中心,但在那里却生活着数以千计的俄罗斯侨民,他们十分需要一个文化中心。目前,我们与土库曼斯坦关于开办中心的谈判尚未结束,虽然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达成共识。我们在格鲁吉亚也没有文化中心,虽然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成为恢复双方对话的良好契机。

总之,我们在那些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工作,那里有庞大的讲俄语的群体,那里的人们对俄罗斯以及它的文化与语言兴趣浓厚。因此,我们也竭尽全力在欧盟各国、美国、以色列、亚洲、拉丁美洲、非洲各国开展我们的工作。在这些国家生活着为数众多的俄罗斯高校毕业生,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已成为自己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中流砥柱。

——2012年10月26—27日在圣彼得堡塔弗列奇宫召开了第四届世界侨民大会。那么,合作署在加强俄侨国际联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虽然在合作署的名称中包含了侨民概念,但需要强调的是,合作署的职权范围主要是满足生活在其他国家的俄侨的人文需求。与侨民之间的联络当然仍主要由俄联邦外交部和各使馆负责。

众所周知,2011年5月俄联邦总统签署了《关于设立扶持和保障俄侨权力基金》的命令,该命令于去年1月开始生效。该项基金的设立是由俄联邦外交部和合作署共同发起的,主要为俄侨提供法律援助。它促进俄侨所在国法律保障中心在俄侨权力保障方面的工作,跟踪俄侨所处的法律状态(特别是在那些俄侨权力遭到系统性破坏的国家),甚至为俄侨提供在选择专业律师方面的具体帮助。

正如前面讲过的,合作署的主要工作是人文-文化领域,但我不得不承认,即使在这个领域我们所能做的也很有限,因为客观上我们所拥有的资源相当不足。但我们在国外的文化中心仍竭尽所能地保持与那些讲俄语的群体之间不间断的联系,从共同持有房地产股票到普通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循规蹈矩的俱乐部-图书馆工作(但这种工作对于那些生活在文化环境压力之下的人们而言也是必要的),我们都在与这些群体保持着密切联系。

我认为,在人文领域帮助俄侨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证其能接受教育:这既是对“国外俄罗斯学校”理念的接受与实践,也是为我

们的俄侨可以在国内各大高校接受高质量教育提供更多的可能;

第二,保证其能使用俄语:这意味着俄侨可能在工作、生活和专业活动中使用俄语。这首先涉及国家对外推广俄语的战略。我认为,它应该在俄罗斯各部门的对外机构和负责俄侨事务的基金会中实现。

第三,保证其能受惠于各种人文项目:这里的重点不应只放在从俄罗斯方面获得文化-人文服务上,而且也应包括旨在鼓励俄侨个人文化活动的项目及一些合作项目。

显然在这个领域尚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仅凭某个部门极其有限的预算是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的。这需要所有与对外文化工作相关的部门,如俄罗斯各联邦主体、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和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些部门和组织的通力合作决定着未来的成功。

——尊敬的康斯坦丁·伊奥希弗维奇,俄罗斯与中国这样人口和经济潜力巨大的邻国实现了多个领域的合作。例如,2012年成为了中国的“俄罗斯旅游年”。去年,在北京的俄罗斯科学与文化中心组织那些获得“处女作”独立文学奖的俄罗斯青年作家与俄侨、独联体各国和中国公民见面会。合作署在这方面还有哪些进一步的计划?

——当然,中国始终是我们关注并积极努力的方向。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是备受期待的。这个国家一直对俄罗斯和苏联文化、科学、教育高度关注,而且或许永远也不能肯定的说,对俄罗斯的需求已经完全得到了满足。

您刚才提到的只是我们在北京的俄罗斯科学与文化中心所举办的一个活动,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这些活动包括传统的、纪念俄罗斯历史上著名事件和节日的活动。例如,在去年的9月间,中心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来纪念1812年卫国战争二百周年,其中包括虚拟展览“整个俄罗斯都记住波罗底诺的日子不是偶然的”(俄罗斯博物馆站展品)以及关于波罗底诺战役的虚拟展览和各种讲座。

——我们在北京的俄罗斯科学与文化中心设有“俄罗斯博物馆:虚拟分馆”,常年开设俄文和中文的多媒体讲座和虚拟展览。去年,该中心举办的“中学生的俄罗斯博物馆”、“俄罗斯博物馆的宫殿”、“米哈伊洛夫宫的虚拟观光游览”、“圣像展”、“18世纪俄罗斯艺术展”、“19世纪俄罗斯艺术精品展”、“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俄罗斯大师”等系列活动引起了中国教师和学生的浓厚兴趣。

2012年,在中国举办了多媒体讲座“斯拉夫世界的过去和现在”、图片展“俄罗斯建筑遗迹”(其中展示了19—20世纪В.Г.别里科夫的木版画以及当代专业摄影师的作品);举办了当代俄罗斯电影节、“圣彼得堡文化事务代表团”年轻导演见面会、第四届国际儿童和青少年文艺汇演大赛“金龙”获奖选手汇演等活动。在青年文化节“俄罗斯浪潮”活动中举办了盛大的音乐会《儿童世界》,俄罗斯与中国的获奖舞蹈团体登台表演。总之,活动是相当丰富多样的,这也激励我们在这方面更加努力和创新自己的工作。

在中俄两国的关系上,教育领域的合作始终发挥着特殊作用。2012年在北京举行了俄中人文合作委员会教育合作分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两国教育部、俄联邦独联体事务、俄侨和国际人文合作署、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派出代表出席会议。同时,在北京国际教育展览会上组织召开了《俄中教育合作的当代视角》圆桌会议。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各级领导人中不乏原苏联和俄罗斯各高校的毕业生,而之后的教育联系不只是交换知识,更是对未来两国关系发展的有力推动。

人文合作署在中国开设了俄语培训课程。总体而言,在中国大约有40万人会讲俄语,

还有15万人在学习俄语。在120所高校中设有俄语专业,有2万多人在接受俄语的专业训练。当然,这对于有15亿人口的中国而言显然是不够的,需要逐步增加这个数字。我相信,这对于中国而言也是有利的。

值得一提的还有中方参与了人文合作署的特别项目:我们邀请国外年轻的政治家、学者、记者、社会观点意见等来俄与我们联邦和各地方的政治家及社会人士进行交流,中国也在受邀之列。去年九月间,有来自中国的20位年轻的社会代表访问了俄罗斯。他们与国家杜马和联邦议会的领导举行了会谈,参观了俄罗斯的重点大学、科学和文化中心、圣彼得堡和乌里扬诺夫斯克。我们希望他们是怀着对我国美好的回忆和客观的印象回国的。我们高兴地欢迎中国客人再次访问俄罗斯。

——当时,建立独联体部门一体化结构的过程进展得很顺利,但欧亚联盟计划却仍停留在纸面上。2010年12月欧亚经济共同体高层论坛并没有取得新进展。2011年秋,时任俄罗斯政府总理的弗拉基米尔·普京在《消息报》上刊载了题为《新的欧亚一体化方案——未来在今天诞生》的文章,它的发表为欧亚联盟方案注入了新的活力。从那时起已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您认为是否需要在欧亚联盟的框架内发展独联体各国的关系?您作为政治家和外交家的个人看法对于我们杂志的读者来说是重要的。

——在上面所提到的这篇发表在《消息报》上的《新的欧亚一体化方案——未来在今天诞生》文章中,普京曾指出,“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方案不仅对于我们三个国家而言是历史性的路标,而且对后苏联空间中的所有国家都是如此。”这表明俄罗斯高层领导对欧亚一体化赋予了何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从这段话中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联盟并不只限于目前三个“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成员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它从一开始就被设计为所有欧洲和亚洲感兴趣国家的最广泛的联合。正如文章所指出的那样,“欧亚联盟是一个开放的方案。我们欢迎其他伙伴的加入,首先是独联体各国。但与此同时,我们并不打算催促或推着某人加入。这应是每个国家根据本民族长期利益所作出的自主决定。”

但即使作为三个国家联盟的欧亚方案看上去也是令人兴奋的:按照当时纳扎尔巴耶夫在《消息报》上发表的文章所提供的数据,三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合计二万亿美元,工业产值大约六千亿美元,农产品产值大约为一千一百二十亿美元,消费市场超过一亿六千五百万人。因此,显然那些认为未来的欧亚联盟是某种意义不大或没有前途的国家间组织的人是不正确的。众所周知,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克林顿在卸任之时曾说,美国应该阻止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中的一体化计划,其中一部分指的就是欧亚方案。这有力地说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竞争者是非常严肃地对待这个方案的。我认为,我们自己对此也有很多类似的证据。

普京总统给我们所有人所下达的一个最重要的命令也是“要把发展独联体空间中的多边互动和一体化过程视为俄联邦对外政策的重要方向。”

我认为,欧亚主义的概念及其新的解读为实现这个战略方针是最合适的。欧亚主义与欧洲理念及俄罗斯所认同的欧洲价值观并不矛盾。事实上,我们始终在把欧洲推向亚洲,而不是相反。但我们做这些是正当的,其目的是使各种文化共生共存而不是使某种文化寄生于其他文化之上,这种文化共生也适用于一个国家之内。这是我们独特的过程性知识(know how),在“文化多样性”的欧洲模式和美国那令人怀疑关于自己无可挑剔的普适性政治实践已然倒台的背景下,这种过程性知识是值得特别研究的。

我们的目标不是殖民主义,因为殖民主义从根本上总是要把民族和种族区分为“高级的”和“低级的”,我们的目标是引入文明的背景和传播交流的最小必要单位(语言)。

欧亚主义作为俄罗斯周边空间一体化方案所承载的独特的概念意义也引起了人们理论探讨和争论的兴趣。过去,在沙俄曾经出现过这方面的问题,苏联时期也因这类问题和冲突而“彪炳史册”。或许,理解产生这些问题根源的关键在于,上述两种模式(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普适性)都认为,空间一体化必然导致一个国家的形成。当然,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没有一体化的其他形式,国家间联盟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而决定性优势就是一个国家领土的面积和人口。

但也因此在沙俄时期出现了严重的波兰、芬兰和高加索问题。而苏联虽然建成了象征着“各民族友谊”的喷泉,但最终随着国家外壳的解体甚至失去了乌克兰,也就是失去了基辅罗斯,它实际上是俄罗斯文明的源头。今天,我们应该在形成一体化的价值观和实践组织基础中使用其他方式,强调平等、自愿参与的透明的实用主义。

合作署积极地在后苏联空间中实施一体化方案:代表处履行着2020年前独联体国家间创新合作专项的订购者和协调者的职责。2012年,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专项的重要文件。其中包括该专项在2012-2014年间的实施措施,还包括专项操作中的规定。协调建立由各个国际研究团队提交的具体研究方案的评选和鉴定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截止今天,已评选出32项创新方案,其中有11项是专项的实验性方案。关于制定国家间“合作”和“潜能”规划的提议已经通过,这主要指建立方案的拨款机制。

——当下很热门的一个话题是所谓“软实力”对政治事件进程的显著影响。所谓“软实力”是民间外交、社会组织代表的外交。您是否有关于这种趋势前景的明确看法?它在应对后苏联空间中独联体各国紧张局势中是否有效?

——正如很多人知道的那样,提出“软实力”概念的是政治学家小约瑟夫·奈,他把这个概念界定为“有能力借助吸引力而不是武力或金钱就可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软实力”的核心是国家形象。第一,国家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改变,甚至可能瞬间“毁于一旦”;第二,国家形象至今尚未完全形成并被任意塑造,因为它的表现者不只是也不那么多取决于政府,而是民族本身、整个国家,包括它的历史、成就和文化等;第三,国家形象并不完全取决于你们自己。

这点很重要:我们并不是总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形象。正因为如此,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尔诺维奇·普京在去年七月俄联邦大使和常驻外国代表会议上指出:“目前需要承认的是,俄罗斯的国外形象不是我们塑造的,因此,它经常被扭曲而不能反映我们国家以及它对世界文明、科学、文化所作出贡献的真实情况,我们国家在国际事务上的立场现在也被片面报道。”这就是说,在不同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些国家在自己推广品牌,有些则是被人贴上了标签。

显然,“软实力”的关键因素是由大众传媒、政治家、文化精英和其他所有有影响的人的意见所形成的社会舆论。在这方面我们暂时明显落后于我们的对手和竞争者,他们对俄罗斯在国内外事务上的行为都会给出自己的解释。

当然,我们现在也已经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国外电台“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成就斐然,它会对大部分国际事件发出不同的声音。但完全依靠信息工作是不够的,需要整个社会都融入到民间外交的过程中来,发挥其潜力。我列举这样一组数据,合作署的苏联前身,也就是苏维埃社会友谊联盟在世界上的134个国家拥有7500个社会合作组织。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相对形式化或具有较多意识形态的特征,但无论如何这种文化联系是存在的,并且被很好地保持着。这种联系背后是真实的人、持续不断的接触、会面和交换。

我认为,俄罗斯“软实力”最重要的资源(但尚未被完全开发出来)是在最广泛意义上的“俄罗斯世界”,这与著名的法语圈国际组织有些类似。这不仅是指俄罗斯国内和国外那些讲俄语的同胞和国民,也包括所有这样或那样与俄罗斯及它的文化、语言相关的人。我把在全球范围内的“俄罗斯空间”中建立稳定的社会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看做是包括合作署在内的其他所有部门以及我们整个社会的使命。这个空间应是完整的、统一的文明空间,不管俄罗斯人或那些与我们的文化、国家和历史亲近的人在哪里居住,他们都能意识到这个统一空间的存在。

——合作署的一个工作方向是有计划地制定各种规定和法律以指导俄罗斯科学与文化中心在国外各代表处的工作。这是否意味着,你们经常需要在具体的工作领域中进行部门间协商和谈判的国际法律程序。类似谈判的数量是怎样的增长态势?是否可以把这种谈判过程定性为常态,或者达成协议是极为个别的?

——事实上,我们确实在努力为俄罗斯科学与文化中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但这不仅是追求法律的完善,远不是所有地方在这方面都进展得很顺利。在有些国家还存在我们代表处和文化中心的地位问题,而且原则上还没有统一的法律模式可以解决在国外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所有问题。

根据11月13日发布的第1283号俄联邦总统令,“合作署在国外设代表处需要俄联邦与该国签订国际协议”。因此,根据该法令,“开设(或关闭)合作署代表处的决定应由俄联邦总统根据俄联邦外交部的建议作出,而俄联邦外交部需要根据俄联邦的国际协议提出类似建议”。

现在有二十多种关于信息-文化中心设施和活动条件的政府间协议方案,它们处于不同等级。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国家的政府都会与俄罗斯进行相关谈判,尽管我们非常希望能在这些国家开办我们的科学与文化中心(这也并非全然是我们的意愿,这更是生活在这些国家的人们的客观需求)。例如,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两国政府每次都会回绝我们提出的开启相关问题谈判的正常要求,虽然在这两个国家中居住着很多俄罗斯人,俄罗斯文化中心在那里的存在也很合理并相当需要。目前,在土库曼斯坦事情进展地也很困难,但我们并没有放弃达成双方满意结果的努力。

近年来,我们分别与以下政府达成了政府间协议:叙利亚阿拉伯共和国(2012年5月25日);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2012年4月27日);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2011年8月24日);阿布哈兹共和国(2011年4月26日);南奥塞梯共和国(2011年4月25日);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2011年3月28日);斯洛文尼亚共和国(2011年3月22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2011年2月4日);塔吉克斯坦共和国(2011年2月1日);白俄罗斯共和国(2009年12月10日);中国(2009年10月13日)。除了以上这些国家外,我们还与其他国家达成了协议,其中有些还是在苏联时期签署的,所以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计划在未来(大约在2020年前后)使我们在国外中心的数量增加到100个。但需要对此进行大量投入。我谈到“投入”是因为我并不认为在中心的投资是开支:这是我们的“文化大使馆”、“俄罗斯的窗口”,这是为所有那些对我们国家感兴趣的人准备的展示窗,而这个展示窗应该是漂亮的、现代化的和迷人的。

因此,合法地位应该说只是事情的一半。更重要的是内容。俄罗斯政府总理Д.А.梅德韦杰夫在去年10月3日召开的合作署驻国外代表处高层会议上明确指出了我们的工作任务:“我们应该扩大中心所覆盖的网络,但一味追求统计数量的增加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财政支持也不能无限追加。应该首先考虑工作的内容和创新形式——如何把我们的中心建成现代化

的、多功能的并对不同社会和年龄群体、对所有希望了解俄罗斯的人有所帮助的中心。绩效评估的标准应是更加具体和实际的指标,比如学习俄语的人数、对文化交流感兴趣的人数、主题讲座的数量、信息和网络资源的数量等。”

——尊敬的康斯坦丁·伊奥希弗维奇,众所周知,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阶段性地在进行着各种宣传和学习俄语的活动。合作署在这类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活跃。您能否更加具体地谈谈这方面的工作?

——自2011年起,合作署与教育科学部一起起草了俄联邦《俄语(2011—2015年)规划》。它主要实现两个国际战略目标:“促使俄语成为独联体一体化过程发展的基础”和“满足国外俄侨语言和文化的需求”。

虽然因该规划2013—2015年的财政预算削减了5%,这使得它不能完全覆盖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甚至不能满足所有愿意学习和教授俄语的人的需求。但这个规划毕竟是保证俄语在俄罗斯国内及国外普及的基本行为机制。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

在俄罗斯外交部和合作署的倡议下,根据俄总统的命令,政府制定了《俄联邦在境外扶持俄语》的策划案。合作署也完成了《俄罗斯在境外学校》策划案的准备工作。这些文件或许可能成为我们实施“教育出口”和在国外推广俄语的法律基础。

目前,合作署是俄罗斯唯一一个在国外进行系统俄语培训的国家机构。这些课程在世界上50个国家的56个俄罗斯科学与文化中心进行。每年大约有19000人次来参加培训。当然,这与客观需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希望在财政支持允许的情况下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更常见的培训方式是针对那些就职于国家机关、航空公司、银行、宾馆和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的短期集中培训。我们还在33个国家为俄侨的孩子以及混血儿专门开设了俄语培训课程。俄罗斯科学与文化中心还有与国内重点大学合作为外国公民开设可取得学位的俄语培训。

——合作署是否可能为独联体国家中年轻的法律系学生组织某种科研活动?因为欧亚地区各国立法基础的相近应该成为实现一体化的基础。而一体化的最终目标就是为未来几代人构建安全的生活环境。

——在这方面我想列举一个由合作署直接实施的项目。由合作署提议,根据俄联邦2011年12月19日发布的第1394号总统令(《关于国外政治、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年轻代表来俄联邦进行短期考察的决定》),每年我国接待几百名其他国家的“未来领导人”。

根据这个被称为“新生代”项目,我们去年接待了500人,今年将接待600人,而自2014年起,每年接待的人数将达到1000人。另外,我们的工作应该在与其他国家互动的基础上进行,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密切联系,在项目结束后仍需保持与那些项目参与者之间的联系。我们注意到,这些访问已经在许多国家成为重要的热议事件,这有助于形成新的关于俄罗斯的社会舆论,因此,这项工作就不仅是为了统计数据而开展的活动,而是体现了该项目自身的实质。

我认为,这个项目有可能成为组织独联体各国年轻法官与俄罗斯同行开展对话、邀请他们访问我国并与我国同行建立稳定的对话关系的起点。而我们文化中心将不遗余力地在这方面做积极的努力。

——在我们这次谈话即将结束的时候,请允许我请求您对《欧亚法律杂志》的同仁、编辑、作者和读者说点儿什么?

——我衷心地祝愿《欧亚法律杂志》的同仁、编辑和作者再创佳绩,吸引更多热心的读者。而对读者,我希望他们不仅要继续做我们杂志的忠实读者,还希望他们尽可能地积极参与到构建欧亚洲共同的法律和人文空间的工作中来。我们在这里应感到舒适,没有任何妨碍人员自由流动、获得教育和工作机会的阻力,同样也不存在任何有碍于优秀的《欧亚法律杂志》传播现代法律思想的阻力。

(采访人:E.C.斯米尔诺娃法学副博士)What does Russian Federal Agency of the CIS Affairs,Russian Emigrants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operation do in Post Soviet Space?

——Interview with the Director of the Agency Konstantin Ioschiffervich Kasachev

ZU Chun-ming

(CASS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 The Russian Federal Agency of the CIS Affairs,Russian Emigrants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operation has the Soviet Social Friendship Alliance as its predecessor, and its basic function is to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Russian and other countries in post Soviet space, and to protect Russian emigrants' rights in foreign countries. As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puts forward the reconstruction project of "Eurasian Union", the Russian government focuses on the geopolitical interests in the Eurasian space, deeming that a "cultural diplomacy"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e interview introduces the main direction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Agency in recent years, so it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strategy of Russian foreign policy, and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references for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Keywords: Russia; Eurasian space; humanities cooperation; Russian emigrants' rights

译者简介:祖春明(1980-)女,辽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俄语语言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思想史、历史哲学、俄语语言文学等。

收稿日期:2013-09-05[责任编辑:刘锟]

中国、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调整中的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独立初期的“亲韩疏朝”、“重南轻北”、对韩“一边倒”的政策 俄罗斯极力发展与韩国关系,但是与朝鲜关系一度处于冷淡状态。这一时期,俄罗斯在朝鲜半岛的地位远不如前苏联时代。 原因:在俄罗斯看来,冷战结束后,朝鲜已经失去了它作为前苏联在东北亚与美国抗衡的战略前沿阵地的价值;俄罗斯政府制定并执行亲西方政策,极力显示其与西方世界在意识形态上的同一性;通过全面发展与韩国的双边关系,维持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寻求韩国对其倡议的东北亚安全计划的支持;吸引韩国资本和技术发展本国经济。因此,俄罗斯独立初期俄朝关系的恶化是难以避免的。 表现:政治上,俄罗斯领导人主张“在意形态上的纽带已经断绝”;经济上,俄罗斯先后取消了对朝鲜的各种援助,并要求俄朝贸易应按世界市场价格以硬通货币结算,这对外汇不足的朝鲜打击很大。1991年由于两国贸易完全转向现汇结算,俄朝贸易额减少70%,俄罗斯停止了前苏联时期对朝鲜实行的经济援助和贸易优惠政策。俄朝两国的政治关系也处在较低的水平上。从1991—1994年,只有几名副部级官员访问过朝鲜。1993年俄罗斯对1961年签署的《苏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单方面做出解释。俄罗斯放弃了对朝鲜安全的无条件保障义务,如果朝鲜自己决定采取某种冒险行动,则军事援助条款不能生效。朝鲜的核计划最初是在苏联的科学技术帮助下实施的。在1993—1994年朝鲜核风波期间,俄罗斯站在美韩立场上对朝鲜施压,决定完全冻结与朝鲜在核能领域的合作。 虽然俄罗斯独立初期十分重视发展与韩国的关系,但俄韩贸易规模实际上并不太,重要性也远不如冷战时苏联与朝鲜的经济关系,加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力受到很大削弱,所以总的来说,96年以前俄罗斯在朝鲜半岛的地位是远不如前苏联时代的。 修复恶化的俄朝关系,实行“稳韩就朝”战略,出台“南北等距离”外交政策,在朝鲜半岛事务中扮演“积极参与者”角色,而非“旁观者”。 即在维持和发展俄韩关系的同时,开始致力于修复和发展与朝鲜的传统友好关系,并日益表现出在半岛南、北之间推行某种平衡的“等距离外交”的意图在朝鲜半岛事务中扮演“积极参与者”角色,而非“旁观者”。 原因:朝鲜核危机进入紧张阶段,俄国遭到有关方面冷落;,俄朝之间的贸易额急剧下降;俄罗斯独立之初推行的亲西方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俄朝关系恶化更使俄罗斯在半岛事务中的影响力化为乌有;感受到美国的威胁,想要积极参与朝鲜半岛事务,进而推动在东北亚建立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多边机制,利用俄罗斯的军事优势,保持其在亚洲的大国地位,重新恢复其世界大国的影响;俄韩关系出现微妙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俄韩关系又出现微妙变化。 表现:尽管俄韩经贸关系发展很快,但其规模有限。俄韩和中韩贸易数额相差甚远。,在处理如朝鲜半岛核危机和半岛和平机制的建立等问题上,韩国表现出明显的排斥俄罗斯的倾向,更使俄罗斯对韩国心怀不满。1998年7月发生的俄韩互逐外交官事件,便可看作是关系恶化的一个例证。 1996年4月在平壤召开了俄朝政府间经贸和科技合作委员会第1次会议,1996—2000年两国签署了21项政府间和部门间协议。俄朝关系开始走出死胡同。

独联体

独联体:一个正在消失的现实 发表于 2009-06-02 11:10:28 类别:时事观察 5月11日,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接受俄罗斯“莫斯科回声”电台采访时宣布,格鲁吉亚已经无可挽回地永远退出了独联体,现在欧盟是其自然的伙伴。 其实,2008年奥运会期间爆发俄格战争后,格鲁吉亚旋即退出了独联体。此刻重申“无可挽回”,让俄罗斯人真正意识到,靠独联体笼络前苏联共和国的美丽梦想和残酷现实之间的确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独联体“独”字凸显,“联”字不存 独联体是独立国家联合体(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CIS) 的简称,是苏联解体时由多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组织。 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三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白俄罗斯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苏联其他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等文件,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25日,苏联正式解体。 这是一个松散的组织,除了作为整体参加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并名列金牌榜首位外,并无让人印象深刻的作为。 在对这个组织进行定义和描述的各种文件中,1995年叶利钦总统的概括最为简明扼要,直指要害: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在国际社会上占有适当位置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国家联盟,以巩固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建立的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新体系中的领导力量的地位。 国际上,任何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实力为支撑,俄罗斯相对西方的衰落使得独联体“独”字凸显,“联”字不存。 在独联体国家内部,经济水平、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再加上西方势力的不断渗透,成立之初就被称为“断了把的手提箱”;由于多数协定无法执行,只是一纸空文,该组织也被讥讽为“空谈俱乐部”,并数度濒于分崩离析的边缘。2005年8月,土库曼斯坦宣布退出;3年后,格鲁吉亚也选择离开。 对于独联体的窘境,俄罗斯忧心忡忡。面对西方的咄咄逼人和独联体的松松垮垮,俄罗斯重申审视如何保持它对这些前苏联共和国的控制力。 2008年2月的独联体峰会上,普京总理毫不含糊地表明独联体是“俄罗斯外交的第一优先”,梅德韦杰夫总统也说,俄罗斯“除了发展和独联体国家的友好关系和长远合作关系外,别无选择”。 官方表态显示了俄罗斯对前苏联共和国无比忠诚的态度,实际上,莫斯科的政治精英心知肚明,独联体国家不是他们的固定资产。他们明白,独联体国家作为俄罗斯缓冲国或卫星国的现实不会持久。最近,俄罗斯著名的外交和国防政策理事会(Council for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发布了一份报告,把独联体称为“正在消失的现实”。 格鲁吉亚的离去,正是独联体“消失”的重要一步。萨卡什维利总统说:“格鲁吉亚认真地退出独联体后,我希望并且相信,这是无可挽回的。我们不应该悬在空中,我们应当处在某个地方。对我们来说自然的伙伴、自然的空间就是欧盟。” 欧盟东扩、北约东扩,美国搞“颜色革命”,并推出旨在分化、瓦解独联体的“大中亚计划”,可以说,格鲁吉亚不是第一个脱离独联体的国家,肯定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欧美学者关于俄国欧亚主义的研究综述

欧美学者关于俄国欧亚主义的研究综述 粟瑞雪 欧亚主义是十月革命后,俄国侨民知识分子中出现的思想流派。1921年8月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出版萨维茨基(П.Н.Савицкий)、特鲁别茨科伊(Н.С.Трубецкой)、苏符钦斯基(П.П.Сувчинский)和弗洛罗夫斯基(Г.В.Флоровский)的集体著作《面向东方·预感和实现·欧亚主义者的观点》(《ИсходкВостоку·Предчувствияисвершения.Утверждениеевразийцев》)标志欧亚主义诞生[1]。“欧亚主义”(евразийство)一词是从其同根词“欧亚大陆”(Евразия)演变而来。“欧亚大陆”的概念在1883年由奥地利地理学家苏斯(Э.Зюсс)开始引用,“欧亚主义”的概念则是特鲁别茨科伊提出的。“以前被称为俄罗斯帝国,现在叫做苏联的国家之民族基底,只有住在该国所有民族的全体总和才能构成。这个国家被看做特殊的人口众多的民族国家,拥有自己的民族主义。我们称这个国家为欧亚主义国家,它的领土是欧亚大陆,它的民族主义是欧亚主义。”[2] 关于俄罗斯学者和中国学者对欧亚主义问题研究的状况已有文章进行了深入评述[3]。本文主要介绍欧美学者对欧亚主义的研究状况。 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研究状况 20世纪20年代末欧亚主义进入危机和分裂阶段。 几乎与此同时,西方就出现了对俄国欧亚主义问题研究的有关著作。这些著作并不是专论欧亚主义,而是将其视为俄国侨民中的一种新思潮,如德国学者舒伯特在《欧洲和东部之魂》中的论述[4]。1955年,艾·萨尔基相涅茨(Э.Са

ркисянец)出版德文专著《俄罗斯与东方救世论》,研究了俄罗斯与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交际,其中收集了大量决定欧亚主义某些精神前提的资料[5]。 1961年德国历史学家奥托·博斯(ОттоБосс)出版的著作对研究欧亚主义有很大贡献。他认为,欧亚主义者粗糙的地理决定论导致认定作为历史文化、语言和政治统一模式的欧亚大陆的地理统一。“因而博斯强调了在划分作为发展空间的欧亚大陆时,两个最重要的缺陷———地理决定论和孤立主义”[6]。他认为,彼·尼·萨维茨基关于“文化侨民”(миграциякультуры)的思想具有假定性,没有考虑到气候条件的历史变化。“它导致推崇俄罗斯的文化弥塞亚,其中欧亚主义者表现为弗·索洛维约夫(В.Соловь?в)观点的拥护者。这之后明显流露出只是东正教信仰的真实性思想,该信仰应当成为欧亚大陆文化统一的基础。”[7]博斯认为,欧亚主义者过高评价了蒙古枷锁的意义,他们认识历史过程采用决定论观点。“实质上这是包含欧亚主义历史、发展、纲领和欧亚主义者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态度的第一部学术著作”[8]。 德国斯拉夫学家、政治学家、文化学家拉·留克斯(Л.Люкс)认为,“欧亚主义不是偶然的现象,它与青年罗斯派和路标转换派以及德国的保守主义革命政治流派是同源的。”[9]两大流派,欧亚主义者和“保守主义革命”的拥护者,把自己与自由主义和民主相对立,努力掌握极权主义政党,在与官僚主义机器、机关、难控制运动的力量相对立时,相信思想的万能;两个流派都具有精英性和“贵族”性。留克斯指出,这些流派的区别在于对宗教和暴力的态度。欧亚主义者认为宗教是精神复兴的基础,不承认暴力;对“保守主义革命”的拥护者来说宗教几乎没有意义,而对暴力进行某种“美化”。 留克斯强调,这些带有自然相似和差别的流派,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那时无论在俄国还是德国,“政治现实都还未来得及显出清晰的极权面孔”:斯大林和

俄罗斯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及对策

俄罗斯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及对策 王殿华 劳动力资源是指在社会生产发展中具有劳动所需身体和精神能力人口的总和。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现存和潜在劳动力的总和,也是人口构成中最主要和最活跃的部分。 正是因为劳动力把人口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它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的高低及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又是社会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俄罗斯,人口减少已成为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1]。据俄人口专家预测,未来数年,俄罗斯人口还将继续减少,到2005年将减少780万人,总人口将只有1.414亿;2006~2015年总人口还将减少2 000万;在人口构成中,年轻人所占比重愈来愈小,老年人则日益增大。由此可见,在俄罗斯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劳动力已成为严重匮乏的资源。 如何保证国家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已成为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客观地评价现有的劳动力资源,从整个社会的利益出发,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解决俄各地区面临的劳动力资源问题。 一俄罗斯劳动力资源的现状 劳动力人口受一定的年龄限制,它是一个变量,通常由社会经济条件和人的生理特点所决定。对法定劳动年龄的限定,世界各国由于社会经济条件不同,都有各自的规定,但大部分国家都把15岁作为法定劳动年龄的下限,把64岁作为法定劳动年龄的上限,居于15~64岁之间的人口,被称为劳动力人口。在俄罗斯,劳动力资源的年限为:男性44年(从16~59岁),女性39年(从16~54岁)[2]。 表1 俄罗斯劳动人口年龄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俄罗斯统计年鉴》及俄联邦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数字整理。表2 俄罗斯从业人口的数量变化 资料来源:同上 表3 俄罗斯各经济部门从业人数结构分析(%)

独联体近期移民趋势

独联体近期移民趋势 詹娜?扎扬柯夫斯卡娅 詹娜?扎扬柯夫斯卡娅 (Zhanna Zayonchkovskaya )是俄罗斯科学院经济预测研究所移民人口分析与预测研究室主任。她还担任独联体被迫移民研究中心的主任,以及独联体和波罗 的海国家移民研究委员会主席。 她已出版数种关于前苏联、俄罗 斯和独联体移民的著作。Email :frncenter @mail.ecfor. rssi.ru 导 言 现在距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已过去了 10年,苏联解体也已8年。这期间诞生了 15个新的独立国家,其中的12个组成了 独立国家联合体(CIS )。昔日的政权和社 会制度已经土崩瓦解,设定的新目标是市 场经济、言论自由、迁徙自 由、保障人权等等。社会局势的动荡导致了民族主 义、种族冲突和内战,并且 产生了大量难民和流民。所有这些势头的发展,在 整个前苏联境内引起了移 民模式的变化。前苏维埃共和国大多转变成为民族国家。这些国家里的人很快分裂成 “我们”和“他们”———“国 家以之命名的”人口和国 家不以之命名的人口。种 族因素被看得极重,前移民及其后代回归 故土,成为主要的移民潮。 生活在由苏联分化成的其他国家的那 些俄罗斯人,担心他们的就业权利、公民身 份、养老金和继承权等等没有保障。前苏 维埃共和国在宣布独立后,大多要求使用 国名民族的语言,那些俄罗斯人因之被边 缘化。这些重要因素驱赶着他们回归故 土,通常是与边境那一边的亲戚团聚。早期变革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急剧膨胀,生活费用提高,生活水平下降,失业率上升。工业生产值下降了一半,投资额缩减了2/3。已登记的失业人数达到350万,人们的实际收入一落千丈。独联体的每一个国家都各自以不同形式进行了政权建设,选择建立自己的政体。但所有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行了民主化和自由化,扩大个人权利、 个人自由(包括迁徙自由)和广义私人财产权。所有独联体国家都已签署或准备签署关于移民和人权问题的 国际公约及协议。独联体人民获得了这些自由,在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大批人口失业时,便有了更多的选择。新机会使成千上万的人在新环境里活了下来。出国旅行、往返贸易、劳务移民和自由市场使人们能够自由外迁,从而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提高了生活水平。私营企业和私有土地的迅速发展,商业和私人金融交易,极大地改变了劳动市场,新增了不少工作机会,包括出国工作的机会,从而使其变得更有活力更多样化。

新普京时代俄罗斯欧亚联盟战略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17342227.html, 新普京时代俄罗斯欧亚联盟战略探析 作者:王丽鹏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3期 【摘要】普京在2012年3月赢得了为期6年的第三个总统任期,并于2012年5月7日 正式宣誓就任俄罗斯新一届总统,“新普京时代”就此开启。2011年,普京在竞选第三任总统期间时,提出以“欧亚联盟”作为其竞选纲领。就欧亚联盟这一概念,现今国内外不少学者从事着相关问题的研究。了解欧亚联盟这一理论来源,研究新普京时代俄罗斯欧亚联盟战略,有助于深入分析俄罗斯政治和国家发展道路,更好的关注俄罗斯政治社会发展。作为新时代俄罗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的中国,有必要把握好中国在欧亚联盟战略中的位置,吸收借鉴相关理论和政策建议,促进中俄未来更加广阔的合作。 【关键词】俄罗斯欧亚联盟新普京时代中俄关系 在苏东剧变之后的近三十年以来,俄罗斯作为新生国家虽然借助曾经前苏联领导者的地位来发挥其在后苏联空间中的影响力,在欧亚地区享有核心的较高领导地位,但实质上国家的控制力已经不能与帝俄时期和苏联时期相较。普京在2000年首次出任俄总统后,考虑到地缘政治环境的因素,着力对独联体各机制进行重新整合。在新普京时代,俄罗斯的欧亚经济战略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取得了新的进展。2012年3月普京提出了《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指出对外政策的优先任务是创建欧亚经济联盟。联盟可以充分调动独联体地区内部平等互利的经济联系,还能够设想独联体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以一种开放的联合模式对待其他国家,各国之间基于广泛一体化原则,形成欧洲各国与亚太地区之间有效的内部联系。本文就是从历史文化角度对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战略进行了探索和 分析。 一、欧亚联盟概念的提出 欧亚联盟,实质强调的主要是欧亚经济联盟。2011年10月,该计划由俄罗斯当时的总理普京以“欧盟”这一概念为基础在国际上提出并引发关注。欧亚经济联盟作为一个概念,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欧亚联盟不是指从地理位置上指整个亚欧大陆联盟,这里的欧亚是特指“欧亚地区”,也就是苏联解体之后的独联体地区。 在新普京时代,俄罗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推行欧亚联盟战略以及之后的“大欧亚伙伴关系”、“欧亚主义亚太外交”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下提出的。一部分原因是俄罗斯作为独立国家之初,“全盘西化”的政治决策并没有使得新生的俄罗斯解除多重危机,反而增添了许多难题。另一方面,俄罗斯也是历史上称霸一时的欧亚

俄罗斯外交

俄罗斯外交政策 【摘要】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形成的两极格局瓦解,新生的俄罗斯改变其对外政策,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和叶利钦前期,苏联一改冷战时与西方的对抗,采取“新思维”的政策。在叶利钦时代后期,俄罗斯为维护国家利益调整亲西政策,采取“多极化”外交政策。普京执政时代又将国家对外政策调整为“大国实用主义”。本文将介绍以上提出的三种主义。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外交政策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俄罗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难的国内环境下开始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建设,以及调整俄罗斯外交的进程。本文将对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叶利钦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普京时期的外交政策作出介绍并简要分析。 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代的外交政策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推行“新思维”外交政策,借以助苏联逐步摆脱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苏联在第三世界进行军事政治扩张等因素而背负的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新思维”外交政策的实施,表明戈尔巴乔夫回归到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传统的以西方为重点、与西方合作、获取西方认可的外交方针。“新思维”外交政策的成果颇为可怜:1987年签订《苏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但却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消极作用:对东欧放任政策使得东欧国家纷纷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也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1。 叶利钦前期基本上延续了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叶利钦执政初期,采取“亲西方”政策,寻求西方大规模经济援助,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放弃传统立场,盲目地迎合西方。叶利钦政府所主张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1)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为范本,推行民主政治改革,将俄罗斯建成自由的、民主的和法治的社会。(2)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在俄罗斯建立起发达的市场经济。(3)回归西方“文明国家大家庭”。其途径是建立与西方的伙伴关系,加入西方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机制——欧盟、北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税贸易总协定、七国集团等2。(4)获取西方国家与国际组织的1柳丰华:《‘梅普组合’的外交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Подред.A.п.цыганкова,п.a.цыганкова,Российскаянаука

海参崴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意为“东方统治者”或是“征服东方”的意思,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和太平洋沿岸著名港城。原名“海参崴”。城市位于俄罗斯、中国和朝鲜三国交界之处,三面临海,拥有优良的天然港湾,地理位置优越,是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西伯利亚大铁道的终点。城市人口63万,总面积约600平方千米,城市海岸线达100多千米。是远东区主要文教科研中心之一,有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分部、太平洋渔业与海洋学研究所及多所高等学校。

中文名 称: 符拉迪沃斯托克 外文名称: Vladivostok (英语); Владивосток(俄语) 别名: 海参崴 行政区类别: 市 所属地区: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 地理位置: 俄、中、朝三国交界处 面积: 600平方千米 人口: 63万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暖夏型 著名景 点: 滨海边区国家大博 物馆,尼古拉大教堂 等 机场: 符拉迪沃斯托克国 际机场 火车 站: 海参崴火车站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世界著名的太平洋沿岸城市,中国人称海参崴,APEC2012亚太经合峰会举办地[1],世界知名旅游城市,俄罗斯东部地区经贸中心。 关于“海参崴”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由于当地曾经是盛产海参的地区,而“崴”是指洼地的意思,而其他两种说法都指此名来自于原住民语言,一说是“海边的晒网场”,另一说为“海边渔村”。由于历史记录的短缺与优势族群的更替,其确切来源已经不可考,但历史一直属于中国领土,海参崴这个名称至今仍被中文使用者、华人所熟知。 在中国台湾海参崴是正式名称,在中国大陆这个城市的正式名称则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对俄文名字的音译。

俄罗斯人口发展及现状

俄罗斯人口发展及现状 马蔚云 从人类诞生到现在,世界人口的发展经历了大约300多万年的漫长历史。世界人口从公元元年的3亿增长到1750年的8亿。一般认为,由于工业革命和西方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自以1750年为起点的现代时期以来,世界人口加速增长。1830年世界人口达到10亿,1990年为53亿, 2000年为62. 3亿,到2050年将突破100亿。 俄罗斯人口作为世界人口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世界人口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但其变动趋势同世界人口相比,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人口数据资料的来源一般有三个渠道:人口普查、人口登记和人口调查。据考证,俄罗斯最早的人口调查始于1719年。当时为了掌握信仰东正教居民的情况,教会和警察局对人口进行清查,为最早的人口统计。1897年,俄国开始第一次人口普查。从1719年最早的人口调查至今,俄罗斯人口的发展经历了近300年历史,总的趋势是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等条件各不相同,俄罗斯人口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1719~1917年的沙俄时期,为加速增长期;1917~1991年的苏联时期,为缓慢增长期;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的当代俄罗斯时期,为平缓下降期。很显然,俄国1897年以前的人口统计资料准确性不高。因此,我们把1897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后俄罗斯人口发展作为分析的重点,尽可能地利用俄罗斯官方公布的可靠资料并结合俄罗斯社会经济的变化,阐释俄罗斯各个时期人口的演变过程。 一沙俄时期人口演变

有资料表明, 18世纪欧俄部分东正教人口的结婚率为9. 9‰,出生率为51‰,死亡率为37‰,自然增长率为14‰。其中城市人口的结婚率为11. 7‰,出生率为60‰,死亡率为51‰,自然增长率为9‰;农村人口的结婚率为9. 7‰,出生率为50‰,死亡率为36‰,自然增长率为14‰。1801~1860年,欧俄部分东正教人口的结婚率上升为10. 2‰,出生率下降为50‰,死亡率下降为36‰,自然增长率为14‰(未发生变化)。其中城市人口的结婚率下降为10. 6‰,出生率下降为50‰,死亡率下降为49‰,自然增长率下降为6‰;农村人口的结婚率上升为 10.1‰,出生率为50‰(未发生变化),死亡率下降为35‰,自然增长率上升为15‰。 以上即是俄国1897年以前的人口统计资料,其准确性不高,因为缺乏全国性的人口统计和调查情况。其一,统计的人口仅限于信仰东正教的居民;其二,统计的人口仅限于纳税者或有纳税义务的男性人口;其三,未统计人口的城乡结构;其四,未统计婴儿死亡率。不过,根据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米罗诺夫提供的资料, 1858年和1897年俄国信仰东正教的居民分别占当年国内总人口的85%和84%。也就是说,以上人口统计资料虽然不完整,但却反映出当时俄国人口的基本状况。 1897年俄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不仅统计质量大大改善,而且人口统计数 字比较接近实际。当年,俄罗斯帝国境内总人口为1. 282亿,其中城市人口2 010万,占16%,农村人口1. 081亿,占84%。到1914年,俄罗斯帝国境内总人口达到1. 657亿,其中城市人口为3 060万,占18%,农村人口为1. 351亿,占82%。 这一时期,沙俄人口出现加速增长的趋势,主要归功于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发展。 其一,工业革命的进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人口增长。始于18世纪中期发轫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19世纪30~40年代扩展到还在农奴制统治之下的

格拉斯哥大学俄罗斯、东欧和欧亚研究(研究)授课型研究生申请要求

格拉斯哥大学 俄罗斯、东欧和欧亚研究(研究)授课型研究生申请要求

格拉斯哥大学简介 学校名称格拉斯哥大学 学校英文名称University of Glasgow 学校位置英国 | 苏格兰 | 格拉斯哥 2020 QS 世界排名67 格拉斯哥大学概述 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简称格大,世界百强名校,英国顶尖学府。位于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市,始建于145 1年,是全球最为古老的十所大学之一,英语世界国家第四古老大学,历年排名最高为世界第51名。同时也是英国常春藤联盟罗素大学集团和Universitas 21的创始成员。 在2018QS世界大学排名中成为英国第一所获得超五星级评价的大学 ,同时位居2020QS世界大学排名第67名,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全球第99名,全英第11名, 2020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89名 。在金融时报的金融硕士排名中位居世界第48名 。在REF 2014 英国大学官方排名中,格拉斯哥大学综合研究实力位居全英第13名。 俄罗斯、东欧和欧亚研究(研究)专业简介 俄罗斯、东欧和欧亚研究(研究) 俄罗斯、东欧和欧亚研究(研究)专业相关信息 专业名称俄罗斯、东欧和欧亚研究(研究) 专业英文名称Russian, East European & Eurasian Studies [MRes] 隶属学院社会科学院 学制1年 语言要求雅思6.5(小分6.0) 托福90(阅读20,听力19,口语19,写作23)GMAT/GRE 要求不需要 2020 Fall 申请时间10月

学费(当地货币)18370 俄罗斯、东欧和欧亚研究(研究)课程内容 序号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 1 * 格拉斯哥大学俄罗斯、东欧和欧亚研究(研究)研究生申请要求由 M astermate 收集并整理,如果发现疏漏,请以学校官网为准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 陈生洛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在外交政策上也继承了原苏联解体前一味地向西方倾斜,在国际事务中追随和配合美国的方针政策。然而,从1991年底原苏联解体到1993年底俄罗斯新议会选举的两年时间内,俄罗斯不仅在国内政策上效仿西方的政治经济改革见效甚微,在国际事务中,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国际威望大幅度下降,俄罗斯不仅完全失去了原苏联拥有的超级大国的地位,连一般大国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以1993年底的新议会选举为标志,在国内强大的民族主义潮流冲击下,俄罗斯大幅度地调整了其对外政策,为维护其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本文拟对俄罗斯外交上的这些重要变化的原因、内容及影响等做一简要的考察和阐述。 一、与西方国家拉开距离,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内外政策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在国际事务中从与西方尖锐对立、全面对抗转向了与西方大国,尤其是与美国密切配合和合作,想与西方大国建立起一种新的战略合作关系,图谋共同主宰世界。叶利钦甚至提出,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为主体,取代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来处理国际事务。尽管俄罗斯一直向西方大国挥舞橄榄枝,西方国家也一再许诺对俄罗斯提供数量可观的经济援助,然而说得多,做得少。相反,西方国家不仅乘俄罗斯内外交困之际,在传统的热点地区,如中东,极力排斥和缩小俄罗斯的影响力,还利用新的矛盾和冲突向与俄罗斯利益悠关的东欧、巴尔干、高加索地区渗透,力图最大限度地削弱俄罗斯。俄罗斯由此而认识到,尽管它已经表现出最大的“诚意”,某些西方大国仍然把它看成是潜在的敌人,仅仅在意识形态上溶入西方,并不能消除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国家、民族利益方面的所有分歧,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俄罗斯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随着这种指导思想上的变化,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俄罗斯在北约问题上不再一味地迁让西方国家,奋起而进行抗争。自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以后,俄罗斯一直认为北约已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也应像华约组织一样立即解散。然而,西方国家认为,冷战虽然结束,俄罗斯仍然拥有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了保护西欧的安全,北约不仅应该存在,而且应该进一步扩大。而北约扩大的方向不是别的,正是前苏联的势力范围:东欧。这意味北约意图将其势力的影响向东扩展几千里,直到兵临俄罗斯城下。这样一来,西欧的安全固然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俄罗斯的安全则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北约东扩的计划一提出,俄罗斯立即做出了强烈反应,先是在1994年底拒绝签署俄罗斯与北约执行和平伙伴关系的军事合作计划,尔后又宣称,俄罗斯有可能不履行前苏联与西方签署的《欧洲常规力量裁军协议》,俄罗斯将增加其南部和西部的常规力量部署。时至1995年秋,面对西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俄罗斯明确表示,它将联合独联体有关国家采取相应的反措施。俄罗斯的这些反应最终能不能阻止北约的东扩还很难预料,但目前至少迫使西方国家放慢了北约东扩的步伐。 其次,积极介入波黑事务。自前南斯拉夫地区出现战乱以来,俄罗斯一直保持袖手旁观、隔岸观火的态度。巴尔干地区对俄罗斯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地区的塞尔维亚人,在历史上一直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俄罗斯之所以采取这种冷漠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危机重重,无暇顾及,一方面是不愿在此问题上与西方发生冲突,引出事端,当然也有塞尔维亚人在战场上始终占据优势这一客观因素。然而,从1994年初,俄罗斯开始介入波黑事务,先是强烈反对北约空袭波黑塞族,后来又对美国试图取消对波黑穆斯林族的武器禁运主张给

海参崴简介

海参崴简介 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Владивосток,英语:Vladivostok)位于亚欧大陆东面,阿穆尔半岛最南端。原名海参崴,清朝时为中国领土,划为吉林将军隶下,1860年 11月14日《中俄北京条约》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域割让给俄罗斯,俄罗斯将其命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意为“统治东方”。是远东区主要文教科研中心之一,有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分部、太平洋渔业与海洋学研究所及远东联邦大学等多所高等学校。 符拉迪沃斯托克现为俄罗斯远东最重要的城市,亦为俄罗斯海军第二大舰队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总人口约60万,主要是俄罗斯人和中国俄罗斯族人。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为主,全年平均高温8.38°C,平均低温1.38°C, 平均降水量797mm。 地理环境 符拉迪沃斯托克位于太平洋沿岸穆拉维约夫--阿穆 尔斯基半岛的南端,临日本海。城市依山建筑。符拉迪沃斯托克北部为高地,东、南、西分别濒乌苏里湾、大彼得湾和阿穆尔湾。城市及港区位于阿穆尔半岛顶端的金角湾沿岸。金角湾自西南向东北伸入内地,长约7千米。入口处湾宽约2千米,水深20~30米,湾内宽不足1千米,水深10~20

米。金角湾南侧隔东博斯普鲁斯海峡,有俄罗斯岛作天然屏障。海湾四周为低山、丘陵环抱,形势险要。由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冬季结冰期长达100~110天(12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借助破冰船可通航。在夏秋两季多雾,其中6~8月平均有雾日一个半月,有时大雾影响航船进入港湾。 气候环境 符拉迪沃斯托克按照周淑贞气候分类法属于典型的温 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叫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凉爽舒适;秋季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最好的季节,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持续时间较长,时有台风。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极地偏北风和海洋东南风的共同影响,寒冷湿润,降雪较多。春季到来较早;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凉爽舒适,雨量适中,有时有雾。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变化较慢。因为濒临日本海,冬、夏气温较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变幅较小,日温差很小,具有明显的温带季风气候特征。 城市特点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州首府,西伯利亚大铁道的终点,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著名港城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最大城市,城市人口约100万(2012年),城市总面积为700平方公里,城市海岸线达100多公里。远东区主要文教科研中心之一,有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

俄罗斯居民的贫困状况

俄罗斯居民的贫困状况 顾志红 早在2003年,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国情咨文就把解决贫困问题列为国家面临的三大重要任务之一,并提出在2010年以前消除俄罗斯社会中存在的贫困现象。在2005年的总统国情咨文中,普京再次以金融行业的职工为例强调解决贫困问题的紧迫性。可见,贫困问题已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函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虽然俄罗斯经济连年高速增长,但是贫困人口并没有减少,反而呈上升之势,而且贫困人口年龄构成趋向年轻化。2004年贫困人口中年轻人的数量增加了1倍。俄罗斯政府减少贫困人口工作难有成效的一大障碍是,大多数俄罗斯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生活现状,严重依赖国家的优惠政策。 一俄罗斯政府规定的贫困线 (一)2004年俄罗斯政府规定的贫困线是月收入低于2376卢布的人群。根据这一标准,2004年俄罗斯的贫困人数约为2550万(占总人口的17.8%)。与2003年相比,贫困人数减少了13%(380万人)。但是,官方的这一数字还不能全面反映出俄罗斯贫困化的实际清况。首先,这一数字没有反映出贫困人口中的年龄构成。2003年,在极度贫困人口中有65.2%的人具有劳动能力(从19一59岁)。而且这一比例从1999年开始呈稳定上升之势。同时,有1/4的贫困人口是16~30岁的壮劳力。其次,过去我们认为,俄罗斯的贫困人口主要是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但实际上,55岁以上的妇女和6o岁以上的男人只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2.1%(2003年)。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领取养老金人群的生活必需支出减少,或者有灰色收入,所以这部分人还不是俄罗斯赤贫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俄罗斯穷困人口具有显著的地区特征。在某些联邦主体,贫困已成为普遍现象。 例如,在印古什共和国,有83%的居民(2003年)生活在政府划定的贫困生活线以下。而在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贫困人口只占当地总人口的8%。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在俄罗斯人口中有一大部分居民生活在贫困线的边缘,他们随时可能滑向贫困人群。如果把贫困线提高5个百分点,那么,俄罗斯的贫困人口就会增加19.7%。 虽然政府不断给居民增加工资,但是俄罗斯职工2004年的实际工资收入水平仍然只是1991年的89.8%。也就是说,俄罗斯人现在的实际货币收入还没有达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 另外,42.2%的俄罗斯人认为,自己属于贫困人口。这一数字反映出俄罗斯官方与民间对贫困的理解有差异。 (三)目前,俄罗斯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居民收入不平衡。这是引起社会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2004年,在俄罗斯总人口中10%的最有保障的人群的收入占全国货币总量的29.8%。同时,在俄罗斯人口中10%的最低保障人群的工资收入仅占全国货币总量的2%。我们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出,俄罗斯政府提高工资的政策主要受益者是高收入人群。 2004年,俄罗斯lO%的富人的收入比10%的贫困人群的收入高出13.8倍。2003年这一差距为13.5倍,2002年为13.3倍,而1990年仅为3.4倍。2003年年底,莫斯科10%的富人的收入高出10%的穷人的收入51倍。秋明州的收入差距为21倍。全俄平均收入差距为133倍。 二俄罗斯居民的收入结构和消费水平

俄罗斯关税政策

俄罗斯关税政策 自1996年7月1日起,俄已取消所有商品的出口关税。自1999年开始又恢复对某些商品征收临时出口关税。 2000年4月1日起,俄开始实行新的进口关税税率表(正式名称为《俄罗斯联邦海关税则》)。新税率表的商品编码由原来的9位数字变为10位数字;对80种商品的税率进行了调整,其中上调的30种,下调的45种,另外5种商品在从价税不变的情况下规定了从量税。 俄联邦政府2000年11月27日发布第886号决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进口关税税率,大多数商品为从价税,但有的商品须计征从量关税和复合关税。新的关税政策将原7档进口税率(0%、5%、10%、15%、20%、25%、30%)减为4档,即5%、10%、15%和20%,这次简化和下调的进口税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是对原有税率的重大改善,也是为俄入世所做的一次调整与准备。 俄对不同类型国家按不同税率征收进口关税。税率表上所标税率为基本税率。凡从享有最惠国待遇的国家进口的商品按基本税率计征关税;凡从不享有最惠国待遇的国家进口的商品按基本税率2倍计征关税。 与俄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的独联体国家及联合国贸发会议批准可享受普惠制的发展中国家均可在俄享受关税优惠。其中对产自与俄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的独联体国家及最不发达国家的商品免征进口关税,对产自发展中国家的商品按基本税率的75%计征关税。中国属于享受普惠制优惠的发展中国家之列,优惠幅度为25%。 为享受优惠关税,报关人必须递交产地证书。如递交不出产地证书,但可用其它方法确定产地,对产自与俄签有自由贸易协定或享有最惠国待遇的国家的商品按基本税率计征进口关税。对产地不明的商品按基本税率2倍计征。 但下列商品不享受进口关税优惠:果汁、菜汁、矿泉水、汽水及其它非酒精饮料、曲啤、80度以内非变性食用酒精、烈性酒、甜酒、其它酒精饮料、合成材料服装、鞋、护腿套、天然宝石、人造宝石及其制品、非金银宝石妇女饰物,电话机、电唱机、录音机、音箱、录相机、放相机、无线电话电报传送接收设备、广播电视传送接收设备、小汽车、客货两用车、赛车、钟表、钟表零件、表带、表链。 外商企业注册后一年内作为法定资本投资进口的商品免征关税和其它税,但消费税应税商品除外。 用于国际货运的交通工具及其附属设备、作为人道主义援助和慈善目的输入的商品、自然人非用于生产或其它商业目的而输入的总值在1000美元以内和重量在50公斤以内的商品免税。 为对进口商品计征关税,须确定商品的税号、价值和产地。

俄罗斯对外贸易的最新政策

俄罗斯对外贸易的法规和政策规定 3.1.1 贸易主管部门 俄罗斯主管贸易的政府部门是经济发展部、工业与贸易部、农业部、联邦海关署等。经济发展部、工业与贸易部主要职责是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和管理对外贸易,签发进出口许可证,管理进出口的外汇业务,制定出口检验制度,审批有关对外贸易的协定或公约等。海关总署执行俄罗斯政府的对外贸易管理政策,办理关税业务和报关业务等。 3.1.2 贸易法规体系 在俄罗斯,与贸易相关的主要法律有俄罗斯联邦《对外贸易活动国家调节原则法》、《对外贸易活动国家调节法》、《俄联邦海关法典》、《海关税则法》、《技术调节法》、《关于针对进口商品的特殊保障、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联邦法》、《外汇调节与监督法》、《在对外贸易中保护国家经济利益措施法》等。 3.1.3 贸易管理的相关规定 自1991 年起,俄罗斯对外贸管理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取消了垄断性外贸管理体制,所有在俄境注册的企业均有权从事对外经济活动,包括中介业务。除部分商品受许可证、配额等限制外,绝大部分商品已放开经营。 【进口管理】(1)配额管理。俄罗斯对食用酒精、伏特加酒、烈性炸药、爆炸品、爆炸器材、烟火制品、原糖等实行进口配额管理 (2)许可证管理。对两大类商品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第一类属于特殊商品,包括化学杀虫剂、工业废料和译密码设备。第二类属于需要按俄总统和政府规定的特殊程序进口的商品、技术和科技信息,包括武器弹药、核材料、放射性原料、贵金属、宝石、麻醉剂、镇定剂、两用材料和技术、可用于制造武器装备的个别原材料和设备等。 (3)产品标识和认证。俄罗斯境禁止销售无俄文说明的进口商品。对酒类制品、音像制品和计算机设备等产品,禁止销售无防伪标志及统计信息条的产品。 对化学生物制剂、放射性物质、生产废料以及部分初次进口到俄罗斯的产品,尤其是食品,需在进口前进行国家注册;工业、农业和民用建筑等用途的进口产品需具备卫生防疫鉴定。 俄罗斯联邦海关2005年1月发布的《需强制认认证的进口产品》中主要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食品、酒精和非酒精饮料、纺织原料及其制品、机器设备和音像器材等部分进口产品实行强制胜认证。

第七章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世界当代史)

第七章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其外交战略 莫斯科公国 伊凡三世自称沙皇 伊凡四世 改革,接受西方文明 领土扩张,北方战争 查理十二 叶卡特琳娜女皇 十月革命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戈尔巴乔夫 第一节苏联的解体及其影响 一、苏联解体与俄罗斯的再生 1985年3月,苏共中央全会选举戈尔巴乔夫为新一代的党中央总书记,苏联历史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 198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七大。 苏共当前的基本任务: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 经济方面,实现加速战略的“主要手段是科技进步和对社会生产力进行根本改革”,并要求在15年内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 《个体劳动法》、《合资企业法》: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方法转向依靠经济方法。 《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 政治体制改革 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在国内外同时发行《改革与新思维》一书。该书系统论述了对改革和当今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标志着“新思维”理论正式出台。 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最充分地展现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 改革的实质就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 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观的优先地位,即承认人类的生存。 “新思维”的内涵 (一)活跃人的因素,建设为人服务的社会主义 不活跃人的因素,即不考虑人、劳动集体、社会团体、不同社会集团的各种不同的利益,不

依靠他们,不把他们吸引到积极的创造活动中来,就不可能完成任何一项任务,就不可能改变国内的环境。 (二)完善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只有通过始终如一地发展社会主义固有的民主形式,扩大自治,我们才可能在生产、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前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觉的纪律。只有通过民主和依靠民主,改革本身才有可能。 (三)扩大公开性 应该对人民说真话,不要害怕自己的人民,公开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在公开性和具备社会组织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党制下搞政治多元化。 (四)重新认识苏联与世界的关系 改变了对世界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新的安全观:不再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损害别国主权与利益的基础上,不再牺牲别国的安全,承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自决权。 “新思维”的内涵:改变了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承认世界是一个整体。 在国家关系上,强调国家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 放弃冷战政策,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不再干涉东欧事务。 政局失控导致政治体制“根本改革” 罢工浪潮此起彼伏 经济和刑事犯罪率猛增 反对党派纷纷成立 1991年6月,俄罗斯举行全民投票直接选举首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选。 设立俄罗斯总统,并且赋予他很大的权力,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苏联国家大厦下埋下了一个巨大的地雷。在俄罗斯即将出现一个新的,与苏共中央没有任何联系,并且基本不依赖于苏联政府和苏联总统的权力中心,出现一个与苏联竞争的国家。 ——罗?麦德韦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 “8?19”事变及其后果 1991年8月19日,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管理国家,并在一些地方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 《告苏联人民书》: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已走入死胡同。决心采取重大措施,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 幻灯片41 1991年8月19日中午,叶利钦发表《告俄罗斯公民书》:宣称这是一次反宪法的反动政变。号召俄罗斯公民反击,举行无限期总罢工。 “8?19”事变后,苏联国内掀起了一场独立的浪潮。 8月20-21日,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8月27日,白俄罗斯和摩尔达维亚宣布独立。 8月30日,阿塞拜疆宣布独立。 31日,吉尔吉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宣布独立。 9月9日塔吉克斯坦宣布独立。 9月23日亚美尼亚独立。 10月27日土库曼斯坦独立。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当场把核武器控制器交给了叶利钦。 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