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复习及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复习及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复习及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复习及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复习及答案

《小石潭记》

【阅读指南】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朝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著名文学家。他曾经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他搜奇探胜,寄情山水,借以开拓胸怀,排遣苦闷,并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其中《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第四篇。

全文按作者的游踪来写。第一段写发现小食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第二段写潭中游鱼;第三段写小石潭的曲折的岸势;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在表达上采用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借凄清之景抒发作者被贬之后的凄凉之情。

【模拟测试】

一、词语解释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灭:()

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彻:()

3、隶而从者从:()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居:()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从:()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居:()从小丘西行二十步从:()居十日居:()

5、潭中鱼可百许头许:()

6、不可久居可:()

随许先帝以驱驰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可:()

7、全石以为底全:( ) 8、全石以为底以:()

苟全性命于乱世全:()以其境过清以:()

9、水尤清冽清:()10、参差披拂差:()

以其境过清清:()差互差:()

二、句子解释

1、闻水声,如鸣佩坏。听到了水流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

2、清水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3、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傍。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儿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久呆,于是留下标记就离开了。

三、内容提要

1、与“伐竹取道”前后呼应的句子是:

(1)(2)

2、表现潭水的清澈,既有正面叙述,如:“”,又有侧面描写,如:

(1)(2)

3、既有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出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是:

4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观赏景物的,依据的是以下句子:

(1)(2)

5、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愉快感情的句子是;此时,作者已把自己的心情与景物交融在一起,暂时排遣了自己被贬后的郁闷之感。

6小石潭的气氛是(用自己的话概括)的。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

的思想感情。

四、常识填空

1、《小石潭记》选自《》,作者是朝著名文学家,字。他和同一朝代的著名文学家并称“韩柳”,倡导了古文运动。他们两人和宋朝的、、、、、,被后世称为“”。

2、柳宗元再被贬永州期间写下了《小石潭记》等八篇山水游记,被公认为山水游记中的佳作,合称《》。

《孔孟论学》

【阅读指南】

1、孔子,名,字,时期国人,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治国思想,但以失败告终。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孟子,名,字,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之一,有“亚圣”之称。《》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2、课文选编的《论语》有四则。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和认识能力提高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第二则,强调了学习和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要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第四则,劝人自强不息。将成而止,前功尽弃,始为而进,终将成功,关键不在力量大小,而在于意志是否坚定。

课文选编的《孟子》有两则。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一曝十寒,应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第二则,是说孟子并不相信《尚书》中有关周武王伐纣时杀人很多,流血将木棒都漂了起来的记载。他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模拟检测】

一、词语解释

1、五十而知天命知:() 4、今夫奕之为数为:()

2、六十而耳顺顺:()非独书为然为:()

3、进,吾往也进:()先使一说自为一说为:()

群臣进谏进:()行拂乱其所为为:()

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易:()生:()

6、“尽信《书》”的“信”解释为,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句中的“信”同义。“信”还解释为“信用”,如《曹刿论战》“”一句中的“信”。

7、“无或乎王之不智也”中的“之”翻译时可以省略,它在句中主要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之”同样只是起着语法功能可以省略的语句如“”。

二、句子解释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而无所得。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勤勉好学,不以对下请教为耻,因此给他取谥号为“文”。

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一天晒它,十天冻它,也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

三、内容理解

1、以下孔孟的话分别阐述了关于学习的哪些道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第一则中的有些词语,已成为年龄的别名。如三十岁称,四十岁称,五十

岁称,六十岁称。另外,七十岁称;八十岁称;耄耋

(màodié)则是指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3

(1(23(4)

4

书,则不如无书”。请举一两个事例来论证这句话。

四、常识填空

孔子、孟子是怎样一个人?《论语》《孟子》是怎样一本书?请各用一句话加以介绍。

孔子:

孟子:

《论语》:

《孟子》: 五、知识拓展

孟子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但有人说,在当今社会中,“仁人”处处被骗,时时受欺,几乎寸步难行。针对此,你怎样理解这个“仁”字?(字数不少于50字)

《潍县署中寄舍弟第一书》

【阅读指南】

1、郑燮曾任范县潍县知县,因得罪豪绅罢官,客居扬州,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他善画

兰竹,尤工书画,又工诗,世称其“诗、书、画”三绝。所作家书,十分有名,在治家、做人、处事等方

面均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2、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深入研究

的正确态度。

第一段,作者便提出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表明了鲜明的态度。

第二段,作者先是指出匆匆而读,其实什么收获也没有。接着又以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为事实

论据,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究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正的道理。

第三段,作者进一步论述“过目成诵”的另一个弊端——“无所不诵”:不辨真伪精粗,一概成诵,

结果只能成为“臭油坏酱悉贮其中”的“破烂橱柜”,论证了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令读者的认识又深一层。

【模拟检测】

一、词语解释

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为:()

2、其龌龊亦耐不得得:()

行拂乱其所为为:()山水之乐,得之心得:()

为一说,使与书俱为:()问焉以求一得得:()

3、愈研愈入入:()

4、愈往而不知其所穷穷:()

匈奴大入边入:()欲穷其林穷:()

5、虽生之安行之圣行:()

6、反复诵观观:()

欣然起行行:()此则岳阳罗之大观也观:()

7、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之:()岂以一过即记以:()

老吏史苦之之:() 8、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以:()

二、句子解释

1、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

千百年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比得上孔子呢?

2、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书中)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是探究越是有所发现,越是钻研越是深入,越是深入进去就越是不知道它们多么奥妙。

3、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怎么能因为看了一遍就可以记住于是就结束继续学习呢?

4、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何况过目成诵还有什么东西都记诵的弊端。

三、内容理解

1、第二段中,作者以“看场中美色”为喻,指出追求过目成诵的弊端是

2、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事实论据,其中正面的事例为:

(1)

(2)

反面的实例为

以上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意在告诫人们,读书应

3、第三段中,作者以“臭油坏酱悉贮其中”的“破烂橱柜”为喻,意在指出追求过目成诵的另一个弊端是,告诫人们,读书应

四、常识填空

1、本文作者为,是朝著名家、家。因其号为,所以世间多称其为

2、文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是(人物)度《》(书名)的故事。

3、《阿房宫赋》是朝(人名)的文章。

4、《项羽本纪》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中的一篇。这部通史的作者为朝

的(人名)。

《黄生借书说》

【阅读指南】

1、袁枚中年辞官定居江中,在小仓山下筑“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所作散文感情真切,论诗主张抒写性情。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黄允修是袁枚的学生。本文就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苏菲皆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2、本文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对比进行议论和抒情,从而证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文章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3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第一段是这一部分的首领段,先说黄生借书,缘事而发引出下面议论。第二段在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后,一连用了“天子”、“富贵人家”没有几个读书者和“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三个实例加以证明,并以“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句,深化了论点,扩展了论题;再以“强假焉”和“吾所有”作对比论证,分析了“天下物皆然”的原因。第三段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有力的论据,进一步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第二部分(4-5段):向黄生提出希望,读书要专,归书要速。最后一段照应开头。

【模拟检测】

一、词语解释

1、为一说,使与书俱为:()俱:()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假:()

3、家贫难致难:()

乃悟前狼假寐假:()奉命于危难之间难:()

4、汗牛塞屋塞:()

5、归而形诸梦归:()

以塞忠谏之路塞:()而其归书也必速归:()

6、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专:()

7、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姑:()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专:()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专:()

8、下面加点词语中与“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获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B.以俟异日观人风者得焉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9、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把)

B.富贵家之.书(的)

C.吾不得而.见之矣(表示两者转折关系)

D.归而.形诸梦(表示两者顺承关系)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A.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B.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C.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D.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二、句子解释

1、书非借不能读也。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去读。

2、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那些祖辈父辈收藏书籍,儿子孙子随便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

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不只书是这样,天下的东西也是这样。

4、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时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自己

少年时候的光阴是多么可贵。

三、内容理解

1、为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论点,作者列举了三个藏书者不读书的事实:(1)“”;(2)“”;(3)“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并进而推论其他事物:“”。

2、第二段中“惴惴焉摩玩之不已”这句话运用和描写,写出了的心理。

3、第三段中作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借书读时“”;做了官以后却“”;这样写的目的是

4、第三段“其切如是”中的“是”是个代词,它指代的是“”这种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5、上文写作上的突出之处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例如:

(1)的对比。

(2)的对比。

(3)的对比。

6、请举一例证明第二段中的“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这一说法。

四、常识填空

1、《黄生借书说》选自《》,作者是朝的著名学者,其号为,另有诗歌评论集《》等著作。

2、与本文中“汗牛塞屋”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这两个成语都是用来形容

《问说》

【阅读指南】

1、刘开,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自幼家贫,苦学不辍,后受桐城派鼻祖姚鼐赏识,入室为同城弟子,成为清代后期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作家。

2、本文集中论述了“问”在读书治学中的重要性。

第一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论点,并指出“问与学,相辅而行”,分析了问与学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二段,从“问”的不同对象分析,正面论证“问”之得益的普遍性。

第三段,深入分析“不问”者的思想根源,从反面论述“是己而非人”者在“问”上的错误态度。

第四段,从“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的角度指出“问”是道德学问取得成就不可或缺的,必须勤问。

3、文中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第二、第三段,问不择人,勤问必有收获;昰己非人,不问则一无所获。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褒贬所在,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模拟检测】

一、词语解释

1、君子之学必好问好:()

2、相辅而行这也行:()

3、非学无以致疑致:()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行:()部专心致志致:()

修身利行,秋实也行:()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致:()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虑:()

5、理无专在专:()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虑:()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专:()

必虑人逼取虑:()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专:()

6、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明:()

7、舍问,其悉决焉舍:()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明:()土地平旷,取舍俨然舍:()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明:()8、问焉以求一得求:()

审问而明辨之也明:()不死而死,以形求解脱也求:()

9、所谓交相问难难:()10、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病:()

奉命于危难之间难:()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已病:()

11、而学无止境而:()12、学有未达,强以为知强:()

拊床而止之而:()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而:()

二、句子解释

1、君子之学必好问。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会增加知识。

3、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肯定自己而否定别人,是世俗人的通病。

4.、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像这样的话,天下就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其中一定会出现一次失误。

6、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真理不是专门存在于某些人手里的,而学习也是没有止境的。

三、内容理解

1、对于“问”,作者的观点可以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

2、从第一段来看,作者认为真正好学之人应同时具备“”和“”这两个条件。(用原文回答)

3、第二段,作者从“问”的不同对象分析,告诉人们

4、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强知臆度”、“不愿问”、“不屑问”、“不甘问”的思想根源是

(用原文回答)

5、第四段中,作者提出“问可少耶?”的理由是“,”,并以“”一句呼应开头,再次强调“问”是学有所成的必由之路。四、常识填空

《问说》的作者是朝的,他是派古文的重要作家。

《卖柑者言》

【阅读指南】

1、刘基著作颇丰,最有名的是《郁离子》,为其元朝末年弃官居青田时所作,篇幅短小,多为寓言。

2、本文由买卖一个坏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议论,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无情揭露了元末统治者的腐败弊政,抒发了愤世嫉俗之情。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写卖柑者所卖之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我”责问卖柑者的欺骗行为。

第二部分(第三段),写卖柑者为己辩解。这番话,看似为出售“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橘辩解,实则无情揭露了腐败官场中比比皆是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象,痛斥了众多高官达贵“坐”糜廪粟而不知耻“的丑恶行径。

第三部分(第四段),点出卖柑者是“愤世嫉俗”而假托“柑”进行讽刺的。

3、作者假托“卖柑者言”,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言论不自由,一方面也是托物言志,使得文章以小见大,层层深入,矛头直指当朝的腐败弊政,产生了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愤世嫉俗之情。

【模拟检测】

一、词语解释

1、善藏柑善:()3、甚矣哉,为欺也为:()

以小见大,甚善善:()二人相与为金石交为:()

2.、玉质而金色质:()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为:()

4、吾业是有年矣业:()

5、吾赖是以食吾区食:()

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业:()6、而独不足子所乎足:()

果能建伊,皋之业耶业:()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足:()

7、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具:()8、置于市于:()

9、今子是之不察察:()若所市于人者于:()

小大之域,虽不能察察:()而托于柑以讽耶于:()

10、类东方生滑稽之流类:()11、视其中其:()

不可谓之类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其:()

金玉其外其:()

二、句子解释

1、甚矣哉,为欺也!你这欺骗的行为实在太过分了!

2、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世间欺骗别人的人不少啊,难道只是我一个人吗?

3、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又有谁不是外表如金似玉,内里像破败的棉絮呢?

4、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现在你看不到这些现象,却只看到我卖的柑橘!

5、岂其愤世嫉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难道他是个对世间邪恶现象激愤痛恨之人吗?因而假托柑橘来进行讽刺吗?

三、内容解释

1、第一、二段中,作者形容卖柑者所卖之柑的外表是“”,而内在是“”。

2、揭露武将“金玉其外”的句子是“”;揭露文官“金玉其外”的句子是“”。

3、具体揭露统治者“败絮其中”的句子是“

”。

4、作者借卖柑者之言,痛快淋漓地抨击了。

5、“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本文为后人留下的成语,通常用来形容

五、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为(人名),字,是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参考答案】

《小石潭记》一、1、暗、隐2、穿透、贯通3、随从;跟从、沿着、跟随4、停留、处于、过了5、约数、上下、左右;答应、许诺6、能够、大约7、完整、保全8、用来、因为9、清澈、凄清、冷清10、长短不一、交错

三、1、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2、水尤清冽(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3、四面竹树环合寂廖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潭西南而望5、似与游者相乐6、冷清;被贬中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四、1、《柳河东全集》、唐柳宗元,子厚;韩愈;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宋八大家”2、《永州八记》

《孔孟论学》1、2略一、1、懂得2、不逆3、前进、进谏4、作为、是、写作、所作所为5、容易、生长6、相信忌不自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7、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三、1、(1)学习和思考必须紧密结合(2)学习必须勤学好问(3)学习不能一曝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4)学习要有批判怀疑精神2、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期颐之年、九十至一百3、不耻下问、功亏一篑、一曝十寒、专心致志4、略四、五略

《潍县署中寄舍弟第一书》一、1、作为、所作所为、写2、能够、可以;领略、得到、获得3、深入、入侵4、尽头走完5、行动自由散步6、看景象7、的代词8、因为凭三、1、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指出“过目成诵”的人是不会有成就的2、(1)孔子韦编三绝(2)苏东坡也读《阿房宫赋》;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等平生无佳文;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3、“无所不诵”不辨真伪精粗,一概成诵;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四、1、郑燮清书画文学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2、孔子《易》3、唐杜牧4、《史记》汉司马迁

《黄生借书说》一、1、写一起2、借假装3、困难灾祸4、塞满堵塞5、回来归还6、专心享有独自专有7、姑且8、C 9、C 10、C 三、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2、人物动作和心理作者不安、担忧、忧惧3、故有所览则省记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对比,进一步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4、归而形诸梦急切盼望得到书读5、(1)藏书者和读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2)藏书者和读书者不同的心理的对比(3)作者过去和现在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6、略五、1、《小仓山房文集》清袁枚简斋《随园诗话》2、汗牛充栋书多

《问说》一、1、喜爱2、进行走品行3、求得尽、极招引、招来4、考虑思虑忧虑5、专门专一独自专有6、明白现、看得见明察明白、明确7、除了房屋8、求得寻求9、驳诘灾祸10、通病困苦不堪11、表并列连接两个动词,不译表递进,并且12、勉强、硬要三、1、君子之学必好问2、君子之学必好问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3、问之得益的普遍性4、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5、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是故贵可问贱,贤可问不肖,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四、清刘向桐城

《卖柑者言》一、1、善于、擅长好2、质地3、干做是替4、以……为业作为、当作功业5、同“伺”供养、养活6、满足充足7、将8、在给用来9、看明察10、像类推的道理11、代橘代那些代词三、1、金玉其外败絮其中2、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郭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3、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4、元代末年统治者的腐败弊政5、中看而不中用的人和物六、刘基伯温明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9.桃花源记 课文分析 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

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小石潭记 课文分析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感受:①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②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③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速速收藏! 桃花源记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一般词语: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英,花。6.缤纷:繁多样子。7.复:再。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9.才:仅。10.平旷:平坦开阔。11.俨然:整齐的样子。12.属:类。13.阡陌:田间小路。14.悉、咸:全,都。15.黄发:指老人。16.垂髫:指小孩。17.怡然:形容喜悦。18. 乃:竟然。19.具:详细。20.问讯:打听消息。21.云:说。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3.延:邀请。24.语(yù):告诉。25.扶:沿,顺着。26.向:从前,旧的。27.及:到。28.诣:到。29.遣:派。30.欣然:高兴的样子。31.规:计划。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全)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 1、风烟俱净俱:全,都 2、从流飘荡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经营反:通“返”返回 9、横柯上蔽柯:树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答案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望峰窥谷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与朱元思书 作品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ing)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与奇异的水,就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碧绿洁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与细沙碎石,一直瞧下去,可以瞧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洁白的急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树木,使人瞧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借着山势,争着向上,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与远处伸展。(群山)都在互相竞争高低,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美丽的百鸟相向与鸣,鸣声嘤嘤,与谐动听。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

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瞧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望功名利禄;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瞧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就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先生不知道就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她的姓与字。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先生闲适安静且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爱好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她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她;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定喝醉。(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与喝水用的瓢里常常就是空空如也,但她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我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

6号、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西东。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号、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8号、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

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号、送东阳马生序 宋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隆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穷且艰若此。 25、诗词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杜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专题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二语文学生试题 (文言文、古诗专题) 文言文专题 一.{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 问衡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 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二.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 、益.慕圣贤之道 益. 多弊少 C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 、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2分)例句:“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 A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 、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 、不以. 物喜,不以. 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 10.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 ② ③ 1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 .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 .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 .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2分) 13.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4. .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完整word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练习题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练习 一.阅读《岳阳楼记》,完成1—10题 1.本文作者是我国代的政治家、文学家。(1分)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 ①前人之述备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3.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 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山岳潜形()(2)薄暮冥冥()..(3)把酒临风()(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5)谪守巴陵郡 ( ) (6)百废具兴 ( ) ..(7)朝晖夕阴 ( ) (8)去国怀乡 (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6.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退” 指的是;“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 是。 7.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2分) 8.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2分) 9.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2分) 10.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3分) 1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17题。 【甲文】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②,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不充,不足,此指喝不上。③昃(zè),太阳偏西。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或异二者之为()②去之南都入学舍()..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乙主要运用了 表达方式。(3分) 17.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3分) 三.阅读《小石潭记》,回答后面的问题。 1.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作者抓住小石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写出了自己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专题训练

初二文言文专题训练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于鱼碎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尤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段中加横线的词。 2.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4.文章的主旨句是哪句? 5.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6.翻译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在昼尤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0、关于本文抒发的思想感情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B.流露了作者否定仕宦生活的心情。 C.作者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有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D.作者为了功名利禄极力攀高,只因太累,寄情山水以放松身心。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 ()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 ..( )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 道。又患.()无硕师 ..()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 其叱咄 ..(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金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 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 ..()而不知。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勝人持汤.()沃灌,以食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 ..()若 神人;余则缊袍敝衣 ....( )处其间,暗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表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难若此。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着,声音不断绝。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及古诗词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及古诗词 【--入党申请书提纲】 八年级下册语文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与当今的文化可谓一脉相承,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传承。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文言文及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全)

与朱元思书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 1、风烟俱净俱:全,都 2、从流飘荡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 5、负势竞上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 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经营 9、横柯上蔽柯:树干奔:飞奔的马 息:平息 反:通“返” 返回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答案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 “奇山”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望峰窥谷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整理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吴均,是南朝文学家。字叔痒,吴兴故章人。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均体” 一、通假字 1、有时见日见同现,显现,显露。 2、窥欲忘反“反”同“返”、返回 二、一词多义 ①. 蝉则千转不穷。(尽,完) 欲穷其林。(走完) ②. 猿则百叫无绝( 停止)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消失)③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三、词类活用 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猛浪若奔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 (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互相轩邈 (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 望峰息心 (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横柯上蔽 (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三、重点词语解释 1、风烟俱净风烟:指烟雾。俱:都 2、天山共色共色:同样的颜色。 3、一百许里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4、天下独绝独绝:;绝独一无二,到了极点。经久不绝:停。 5、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6、急湍甚箭急湍:急流的水 7、皆生寒树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8、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9、互相轩邈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0、泠泠作响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11、好(友好或美丽)鸟相鸣:互相和鸣 12、鸢飞戾天者戾天:到天上;戾,至13、望峰息心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4、经纶世务者经伦:筹划、治理。 15、窥欲忘 反忘反:流连忘返; 16、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 17、在昼犹昏犹:好像,如同。18、疏条交映交 映:互相掩映。 19、水皆缥碧缥碧:青白色。20、嘤嘤成韵韵: 和谐声音。 四、理解性默写 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 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 色。 3、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4、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 石,直视无碍。 6、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7、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猿则百 叫不绝。 8、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 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9、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 《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一、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 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 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二、通假字1、略无阙处(阙通缺) 三、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 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 “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四、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 马) 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 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五、一词多义 1绝*沿溯阻绝(隔绝)*哀转久绝(消失) 2、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六、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 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4、 良多趣味(良:很) 5、属引凄异(属:连接) 6、不见曦月(曦:阳光 或日光) 七、朗读节奏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八、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 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 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及翻译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寒假背诵预科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quǎn)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jīn)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习题(整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 __②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 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 4.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视觉: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 7.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8.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9.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10.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11.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分别代表什么?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自学导学案 包头市固阳县第二中学刘喜平 2017/6/12 学习目标:1.能够利用课下注释,依靠小组的力量完成对课文文义的疏通 2.能够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认识部分文言现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部分自己能够认识的文言句式等) 3.理解文章内容,认识文中的人物形象、经文章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1.能够掌握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及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自学自探 阅读材料: 梁君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新序》) ◎梁君:魏国国君。◎彀弓:“彀”读“gòu”拉满弓弩。 ◎骇:害怕。◎御:驾车的人。 ◎抚:按。◎忿然作色:气愤得变了脸色。◎与:助。◎卜:占卜,古时迷信话。 ◎必以人祠:必须用人来祭祀,即杀人做祭品。祠,祭祀。 ◎寡人:自己。◎援:拉。◎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本文选自:《新序》,由西汉刘向撰。

一、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对课文文义的疏通。把小组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来解决 二、请将重要词语的解释及你所发现的文言现象写在下面 1.文中重要词语的解释:‘必以人祠,乃雨.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 今.必使吾以人祠 ..求雨者 ...吾所以 ...,乃且雨 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 ...虎狼 2.文中的文言现象及其他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三、读完文章,你觉得文中的梁君和公孙袭各是怎样的人?能够从文中的什么地方看出来? 四、“无描写不人物”,这是很重要的塑造人物的方法。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如果你觉得文章当中的描写方法有些单一,请发挥自己的想象还可以在文中加入怎样的描写方法呢? 五、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我们该怎样确立文章的主人公? 六、学了本文,你觉得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又怎样的指导意义呢?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带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篇章一《与朱元思书》 (一)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 ③梅花为寒所勒.勒: ④山岚设.色之妙设: 2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A.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①猿则百叫无绝 B. ②月景尤为清绝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 ②皆在朝日始出 ①梅花为寒所勒 D. ②歌吹为风 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风和烟雾都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也看得到底。游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一般。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处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候还能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它作为自己的号。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他安安静静地,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喜欢读书,却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4、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生性嗜好喝酒,但因家穷不能常常喝到。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去喝酒就要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离开,说走就走。 6、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依然安然自若。 7、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常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9、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他)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吧?或者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23、马说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隶的手下受到屈辱,与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