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评价学》教案 西华师大精品课程

《教育评价学》教案 西华师大精品课程

《教育评价学》教案   西华师大精品课程
《教育评价学》教案   西华师大精品课程

《教育评价学》教案

第一讲教育评价的历史反思

教育评价起源于中国,发展在美国。反思教育评价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教育评价理念。

一、教育评价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目标分析研究时期(1933——1958)

如前所述,随着教育测验运动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了教育测验的一些不足,如不能对人的全部进行测量。并且当时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经济危机,青少年市区工作纷纷涌进中学,而当时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升大学,不适应社会和失业青年的需要。于是以泰勒为首的教育评价委员会经过八年研究,制定出一套评价目标达成程度的标准和方法。

他们把评价过程划分为四个步骤:(1)确定教育目标;(2)设计评价情景,主要依据预先规定的教育目标;(3)选择和编制评价工具,必须使这些工具能够引发出教育目标所期望的那种行为;(4)分析评价结果。

(二)多方位研究时期(1958——1980)

在苏联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天之后,美国大为震惊。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特别拨出专款来研究评价数学、自然科学、外语等课程的改革效果,于是教育评价的研究盛行起来。

1、行为目标评价。其代表人物有克拉斯奥尔、哈罗和波帕姆等,主要是对前一时期泰勒和布卢姆教育评价方法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这一评价方式和方法被称为目标评价模式。

2、决策评价。这是6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教育评价方法,斯塔弗尔比姆是这一方法的主要奠基者。他认为:“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育评价不应单纯地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应以决策为代表的社会为中心,评价应为决策服务,为决策收集、组织、分析和报告有用信息,使这些信息通过决策者的决策产生社会效用。评价是“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

3、系统分析评价。这是里夫林在60年代提出的,他试图将系统理论的原理运用于评价领域,主张从系统的机能失调或存在的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方案,强调用实验设

计的方法去编制改革方案,把数量分析和计算机运用于评价中,运用几个定量的输出测量值与方案的差别来评价改革方案。

4、目标游离评价。这是斯里克文在1972年提出的一种评价。他在评价的实践中,日益感到传统的预订的评价使评价者只注意到与预定目的有关的效应,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负效应。事实上,有些方案虽以典型的方式实现了预定的目的,但常因产生有害的负效应而告吹;有些方案虽然在达到预期结果方面成效甚微,但却因取得了重要的没有预期好的负效应而被采用。因而,评价不能单纯依据预期的目的,而应把目的与负效应结合起来,以方案的实际效应来进行评价。所以有人称之为无目的评价。

5、应答评价。这是斯塔克1975年提出的一种评价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评价要为一切与评价有关的人员提供有用的信息。他界定为:“如果教育评价更直接地指向方案的活动而非方案的内容,如果他能满足评价听取人对信息的需求,或者在反映方案得失、长短的评价报告中更能反映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那么,这种评价即可称为应答评价。”应答评价不像其它评价方法那样先确定评价目标或先建立假设,而是首先确定评价问题,并在问题的基础上制定评价计划。

6、阐释性评价。这是1972年帕洛特和汉密尔顿提出的。它是基于传统的评价方法侧重于定量分析,不能说明和解释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复杂现象的性质以及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从而提出了阐释性评价方法。他们从教育实际出发,注重从整体上把握评价对象,强调对评价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加以解释,说明这些现象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产生的原因与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7、CSE评价。这个名字来源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评价中心。认为评价分为五个阶段:(1)与一种特定的决策相联系,以确定教育的需要和目的;(2)与教学大纲的选择相联系,即选择可以用来弥补已发现差距的教学大纲;(3)评价者提供教学大纲按计划执行情况的信息,任何偏离都必须加以注意;(4)评价者要注明教学大纲各个部分的相对成功率,帮助人们克服不足之处;(5)确定目标实现程度的信息,帮助决策者决定是否要对教学大纲加以修正、撤销、保留或推广。

8、费用——效果分析评价。这是列文1981年提出的。他认为,采用和实行某种方案,必须同时考虑它们所需的费用和产生的效果,以费用少、效果大的方案为最好。费用效果分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存在备择决策;二是每种备择决策既有费用分析,又有效果评价。

此外,还有艺术鉴定评价、对手评价等,在此就不再一一学习。

(三)成为独立学科时期(1980——)

随着教育评价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教育评价研究成果的日益丰富,整理评价研究成果、统一评价思想、培训评价工作人员以提到历史发展的日程。美国在80年代以来,已在许多大学开设了评价课程,如斯坦福大学、波士顿学院、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等,都给研究生开设了评价课程。美国还在各地成立了评价研究中心,如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斯坦福评价联合会、伊利诺斯大学的教学研究和课程评价中心等。

在这一时期,美国出现了一种自称“第四代教育评价”的教育评价理论,它是由印第安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枯巴和维德比尔特大学副教授林肯创立的。他们把教育评价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测量”理论的形成和大量运用为标志,时间在1900——1930年左右,是“测量时代”;第二阶段是以泰勒为首的“八年研究”为标志,以对测量结果的描述为特征,时间在1930——1940年前后,是“描述时代”;第三阶段是以“判断”为评价理论的特色,时间在1950——1970年,是“判断时代”;他们把自己的评价理论构建称之为“第四代教育评价”,1989年出版了名为《第四代教育评价》专著。

目前世界各国对教育评价都很重视,教育评价研究已经发展成为教育三大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育评价研究)之一。

二、教育评价的特点

(一)在评价的目的上,强调促进教育的发展。

(二)在评价的过程上,注重自评方法的应用。

(三)在评价的方法上,重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

(四)在评价的内容上,重视立体评价和全面评价。

(五)在对待评价结果上,重视全面的解释和慎重的处理。

(六)在评价的手段上,强调科技与智能化。

(七)在评价的目标上,实行多元化与整合化。

(八)在评价的取向上,注重个性与差异性。

三、关于教育评价本质的争论及其分析

(一)关于教育评价本质的争论

1、泰勒的评价观

教育评价就其历史发展来说,它的起源与对学生学力检测测验活动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最初的30年,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学力测验的研究和教育

成就量化、客观化、标准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当时测验都是围绕教科书,以教科书为中心编制的,测验的内容只是要求学生记诵教材的知识内容,是很片面的,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发展和他们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泰勒受卡内基基金会的资助,于1934年开始历时8年,进行课程与评价的研究,这就是教育评价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在尖锐批评以往的课程和测验设计的基础上,泰勒提出了一套以教育目标为核心和依据的课程测验编制的原则,试图以此把社会的要求、学身的需要反映在课程与测验中。为了把这一思想与早期的测量区别开来,泰勒和他的同事正式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泰勒说:“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2、克龙巴赫的评价观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泰勒的评价理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虽然泰勒在其描述中很强调评价应借助信息的反馈,帮助教育者达成预期的目的。但是,由于泰勒的目标的概念与结果的概念紧密相关,这就使人们更易于把注意力集中到对结果的评价上。因此,人们更多地把泰勒的评价看成是一种对结果的总结性评价。

客龙巴赫认为,用于改进工作的形成性评价的作用,远比总结性评价重要得多。他强调:“评价能完成的最大贡献是确定教程需要改进的方面。”并把评价广义地界定为:“为作出关于教育方案,收集和使用信息。”

3、斯塔弗尔比姆的评价观

斯塔夫尔比姆的评价观,也是出于对有人把评价仅仅看作“对不法行为所做的严密调查”而提出的,因此与克龙巴赫的评价观有很大的一致性。他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为此,他在1969年对评价进行了重新界定:“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在1978年的一篇未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他重新界定为:“为满足决策和教育效能核定的需要,描述、获得和运用有关客体的目的、计划、过程和成果价值的过程。”到1985年,他进一步提出:“评价是一种核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涉及研究对象的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的价值及优缺点,以便指导如何决策,满足教学效能核定需要,并增加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4、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的评价观。受斯塔弗尔比姆评价观的影响,这个由12个于教育评价有关组织的联合机构,在1981年对评价作了一个简要的界定:“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

(二)教育评价本质争论的主要问题

教育评价概念发展的历史表明,人们对评价的理解,始终同对教育评价的基本目的和功能的理解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从克龙巴赫开始,教育评价学界就试图突破把评价仅仅看作总结性评价的狭隘观点,强调了形成性评价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

然而在这一争论中,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平价是否属于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由于总结性评价更多地和对教育结果的判断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反对把评价仅当作总结性评价的时候,克龙巴赫气质鲜明地拒绝把评价仅看作一种判断过程。因为:

1、“一个表明判断性的定义,也许会引起潜在评价者的许多忧虑和评价对手们的抵制。”相反,如“为决策提供信息”也许会更顺利地被评价者和使用者采用。

2、一个判断性的评价要确定判断的依据。在西方有的教育流派认为,教育乃是个人自我实现的过程,个人就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因此,用一个统一的价值标准去限制个人的发展,去评价教育的结果,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并且判断的标准也是难以达到科学化。

四、教育评价的概念

(一)什么是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美国的教育家泰勒在1929年首次提出的。但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方法不同,更由于教育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对教育评价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严谨的、被一致接受的科学定义。但认为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教育评价是一个活动过程;二是教育评价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三是教育评价活动中的评价者与被评者是统一的;四是教育评价注重对资料的解释,不仅仅是资料的收集;五是教育评价是一种反馈—矫正系统;六是教育评价要涉及到对教育价值的判断,不仅仅是对教育情景或现象的描述。

定义: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二)与教育评价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

1、教育评价于教育测量

测量在一般字典上被定义为“对….赋予一个数值”。教育测量就是用某些规则或程序给被测个体的某些属性分配数值,从而使这些数值代表着些属性的量。教育上所关心的很多智力项目或其他变量,必须用间接的方式测量。

测量很少是为了自身的目的而进行,它可以包含在一项评定或评价之中,更多地被看成

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手段。正因为如此重要,产生了心理测量学、教育测量学。

(1)教育测量不同于教育评价

测量是查明事实真相,而评价是对事实进行价值判断。在教育上,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用量表实施并以分数表示,这是测量。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指出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评价。

(2)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

因为教育测量常常作为教育评价的第一步出现,教育评价常常是根据教育测量的结果进行的,教育评价是教育测量的深化。

2、教育评价与教育评定

评定一词一直是用于对人,它包括分等、考试、证明合格等。我们可以评定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成绩,可以对某人的职务履行情况进行评定。在美国就有一个庞大的监测机构——全国教育进步评定协会。

(1)教育评定不同于教育评价

教育评定和教育测量一样,其目的在于说明真相,它是对人或人的群体某些属性较为系统、全面地描述,因此它只是在说明真实情况,而不进行价值判断,不对被评对象提出建议和咨询,只是得到确切的资料和结果。

(2)教育评定是教育评价的基础

与教育测量一样,教育评定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没有教育评定所提供的关于对人或对人的群体的详细确实的资料,教育评价无从谈起。同时,教育评价可以将教育评定导向深入,使教育发挥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

(3)教育评定是多数教育工作者的日常工作,而教育评价更多是从事研究和开发人员的活动。

3、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

(1)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从根本上讲是共同的。即都是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弄清教育现象或事实的价值高低、优劣。

(2)教育评估更多地注意了判断对象的复杂性。评价可以说是“绝对必然就是如此”,而评估“估计是如此”。因为有些教育现象或事实适宜作严格的、精确的定性分析,有的适宜作定性与定

五、教育评价的种类

(一)按评价的范围划分

1、宏观评价

2、中观评价

3、微观评价

(二)按评价的基准划分

1、相对评价

2、绝对评价

3、个体内差异评价

(三)按评价的层次划分

1、分析评价

2、综合评价

(四)按评价的主体划分

1、自我评价

2、他人评价

(五)按评价的功能划分

1、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

3、总结性评价

(六)按评价中是否采用数量化方法划分

1、数量化评价

2、非数量化评价

量结合、客观判断与主观描述并重的分析与判断。

六、教育评价的作用

1、有助于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2、有助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高教育质量。

3、有助于使教育中诸要素组成部分处于令人满意的协调活动状态。

4、有助于选择适宜的教育模式或方案。

5、有助于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第二讲现代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

一、价值的本质

(一)价值与事实

1、价值与事实的区别

事实分为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

就客观事实而言,它同价值区别明显,事实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或过程,是一种既定的事实,具有一种确定性,可以与人无关而存在。而价值虽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却因人而异,作为人的活动的产物,同人的需要有密切的关系。

就科学事实而言,它同价值区别也很明显。科学事实告诉我们客观实在是什么,它的属性和特征如何;价值则告诉我们客观事实在对于人来说怎么样,它好到什么程度和坏到什么程度等。对于人类活动来说,事实和价值都是必须的。事实告诉我们客观实在的属性和特征,告诉我们在实际上应怎样行动,以及用什么技术、按什么方式行动;价值则告诉我们该不该行动,行动的规模应多大。所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包含着两种成分,即事实成分和价值成分,都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结合。

2、价值与事实的联系

(1)事实中蕴藏着形成价值的可能性

每一事实都具有其特定的属性和功能,它们已经潜在地包含着对人有益或者有害的方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事实之中已经蕴藏着形成价值的可能性。这时的事实之所以还被称为事实,是因为他还不具备显现其价值的条件,还没有现实地表现出对人的价值。

(2)事实负载着价值

客观事物可以在人之先、在人之外而独立存在,与人或价值没有直接联系。但当人们把客观事物称作事实时,它就不是纯粹的自在之物,而是与人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事实一旦被人的科学探索活动所确认,就已经打上了人的印记,渗透了理论,预设了价值,受到了理论和价值的污染。

(3)人的需要是实现从事实到价值转换的关键

要想真正把握事实和价值的联系,我们还必须明确,价值所依赖的事实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关于客观事物、事件和过程的事实,从事实到价值,这中间还需要有关于人和人的需要的

事实。

(二)价值与主体、客体的关系

价值是由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决定的,价值不能离开主客体而存在,它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1、价值与主体

主体:从事现实社会活动并以某种方式掌握世界的人。主体是人,而人未必是主体。

(1)物的价值与主体

物的价值不能离开主体人而存在,只有了主体人,只有同人的需要相联系,,物才具有价值,才能区分为美丑、好坏和益害。

(2)人的价值与主体

与物的价值不能主体人而存在一样,人的价值也不能离开主体人而存在。人是互为主客体的,每个人的价值都不是个人的简单行为,而是个人在同他人、集体或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为他人、集体或社会尽了什么责任,做了什么贡献。

2、价值与客体

客体:是主体社会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它包括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客体不等于客观存在物。

如同我们无法离开主体去谈论价值一样,我们也无法离开客体去谈价值。。价值作为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他自然离不开客体。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决定着客体能否对主体有用以及用处的大小。

需要明确的两个问题:

(1)价值并非是个人的主观因素。

(2)价值并不等同于客体。

(三)价值与意义

1、价值是意义

“意义”在《汉语大词典》的含义为:一是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二是指价值、作用。作为第二种含义,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2、意义未必是价值

(1)价值不具有意义作为第一种含义。

(2)价值不具有意义作为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含义。

二、价值与评价

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就是为了创造价值,满足自身或他人的需要。但价值并不是预期的,人的某一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如何,这需要人们对其过程及结果进行认识和判断,也就是进行评价。评价或者说评判价值,是创造价值的深化,也是实现价值的前提。

(一)评价揭示价值

所谓平价,就是人对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的一种观念性的把握,是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做的判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有通过评价,才能揭示把握课题的价值,使客体的价值由潜在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的形式呈现在人的面前。评价是揭示价值的重要手段。

1、评价是人类活动的一大特征

人们总是对于自己周围和自己发生的各种各样关系的事物,无不随时随地在进行着评价。

2、评价是人类活动的前提条件

对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说,一定的评价是必要的前提条件,正是通过评价,主体进行比较和选择,由此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做。

3、评价是贯穿人类活动始终的必要因素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需要人积极地创造价值,进行实践活动,而劳动者积极性的高低,评价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价值决定评价

(1)价值决定评价,主要是因为评价必须以价值为基础。

(2)价值决定评价,还以为有什么样的价值现象,就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

三、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评价原则是评价规律的反映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必须认识规律,遵循规律。人们在认识规律的过程中,依据自身对规律的理解和把握要确定一些行动的准则,这些依据对规律的认识而确定的就是原则。因此,教育评价原则既有其自身的客观性,又是基于人们的主观认识形成的,人的立场、观点和对教育评价的认识水平都对它有一定影响。因此,原则是言论与行动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它既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又是人们主观上的约定,因而原则是主观和客观统一的产物。教育评价原则就是人们对教育评价客观规律的认识,或者说是教育评价的客观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对教育评价工作提出的基本要

求。

总之,教育评价规律决定了教育评价的原则,教育评价的原则反映了教育评价的规律,而直接指导教育评价活动的,是反映教育评价规律的教育评价原则。

(二)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教育评价,从某方面说是对教育目标实现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目标具有规定方向性,指导实践工作的作用,可是教育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

要贯彻教育评价的方向性原则,一是要依据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坚持“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的思想;二是在教育的具体工作和实践活动中,应保持与总方向的一致性;三是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应是全面性的。

2、可行性原则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现象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评定,并根据测量和评定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它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必须保证教育评价切实可行。

1)评价指标体系要简便易测。

2)评价指标要有一致性和普遍性。

3)不能过分要求精确的评价结果。

4)评价方法必须力求简易。

3、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在一个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教育评价时,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是本范围内的教育工作都能根据这个标准进行评价,并能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看到学生个体各个方面发展指标,有助于评出先进,找出差距;进行纵向比较,可以看到学生个体发展的历程和教育质量提高的过程,从而进一步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横向比较一般应在客观条件相似的同档次中进行,在进行纵向比较时,应注意评价的起点,看基础,看发展,看提高的幅度,而不能只看与最高水平的距离。

要贯彻可比性原则,必须对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明确的和可以检查的标准,要使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尽量量化。

4、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评价的项目要全面,收集的信息要全面,不能片面强调评价指标中的某一项目,不能偏听偏信。全面性原则是由我国的教育目的决定的。

要贯彻全面性原则,首先要抓住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全面、充分地反映教育目标;其次

是在评价中要全面、充分地收集有关信息,不能偏听偏信;最后要运用多种评价工具。

5、目的性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在进行教育评价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为评价而评价。只有首先决定了评价目的,才能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的具体方法。目的性原则是由教育评价本身的性质所决定。

贯彻目的性原则,一是要目的明确,二是要制定出具体的目的,三是要让教育中的各个个体掌握评价的具体目的。

6、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我们在进行教育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主观臆断和参杂个人偏见。因为评价是否客观,关系到[评价结果是否正确,关系到评价目的的实现。要贯彻客观性原则,评价者首先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在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过程中,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必须以事实为基础;其次要全面收集资料,不能只听个人的意见。

在遵循客观性原则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评价者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评价实际上是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对资料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因此,只有发挥评价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比较客观的结果。

7、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定量评价,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从量的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这种分析侧重于量的方面,通过数量化的说明对所评价的对象作出解释。所谓定性评价,它侧重于质的方面,通过对评价现象进行质的、深层次的分析作出评价。

由于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些是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对这些现象用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清晰可见,简明易懂;但有些现象不易用数量来表示,必须用定性方法来评价。因此,在教育评价中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必须结合起来,互相补充,相辅相承。

8、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静态评价是指对被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条件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在评价时不考察评价对象过去的发展情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只是考察评价对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的现实状态,它有助于进行横向比较,便于看清评价对象是否达到了某种标准。动态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发展状态的评价,它在评价时注意评价对象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重在纵向比较,便于看清评价对象的变化过程,从而发现其发展规律。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进行教育评价时,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

既要考察评价对象的现实情况以便横向比较,又要考虑评价对象的发展情况以便纵向比较。

9、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单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某个方面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完整的、系统的评价。单项评价必须考虑各个项目与整体的协调性,综合评价则必须以单项评价的各项目评价为基础。

教育工作是由许多子系统构成,它涉及许多相对独立的方面或组成部分,因此在评价时必须对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同时,教育活动又是一个及其复杂的活动,虽然它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是相对独立的,但各个方面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只有把这些方面协调起来进行评价才能改进我们的工作。

因此,在教育评价中我们应把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起来,使单项评价成为综合评价的基础,使综合评价成为单项评价的发展。

10、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评价不仅仅是评定等级、鉴别优劣,还在于改进和提高,这就要依靠指导和正确的导向。指导是评价的继续和发展,它把评价结果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认识,并根据评价对象所具有的主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帮助评价对象掌握自身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的方向,扬长避短,争取更大进步。

第三讲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

教育评价方法是人们为了认识教育活动规律,以教育活动的某一要素或者全部活动为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所采取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称。

评价方法是为评价目的服务的,要结合评价实践努力创新。

一、教育评价信息收集方法

(一)对观察法的评说

1、优点

1)信息资料真实可靠;2)信息失真度较小;3)信息内涵丰富;4)操作灵活简便。

2、不足:

1)与观察者个体素质关系极大;2)收集信息效率不高;3)易受时空限制;4)资料不便于进一步处理。

3、观察策略

1)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2)要突出观察的重点;3)要作好观察的充分准备。

(二)对访谈法的评说

1、优点

1)评价双方容易沟通;2)获得的信息全面深入;3)对访谈对象的要求不高;4)有利于完善评价方案。

2、不足:

1)对访谈者素质要求较高;2)双方容易互相干扰;3)对威胁性问题不太实用;4)资料分析比较困难;5)花费成本较高。

3、访谈策略

1)要有访谈预案;2)要注意访谈技巧。

(三)对问卷法的评说

1、优点

1)匿名性好;2)适应性强;3)规范性好;4)效率较高。

2、不足:

1)评价双方沟通困难;2)收集信息的质量依赖问卷的质量;3)获得的信息比较单一;

4)对答卷人的文化程度有一定要求。

3、问卷法实施策略

1)要精心设计问卷;2)要控制问卷数量;3)要提高问卷的回收率。

(四)对测验法的评说

1、优点

1)规范性好;2)客观性强;3)便于进一步处理和定量分析;4)便于组织实施。

2、不足:

1)题目不可能太多;2)不易测量态度情感;3)导向不好(应试教育)。

3、测验法实施策略

1)对传统考试进行改革(考试内容、考试方法、考试结果解释);

2)编制高质量的试题和量表(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五)对文献法的评说

1、优点

1)不受时间空间限制;2)操作简便易行;3)节省时间经费。

2、不足:

1)信息的非原始性;2)提供信息的选择性;3)抽样的主观性。

3、文献法实施策略

1)制定周密的收集计划;2)建立文献提供责任制;3)多角度核实文献的可靠性。

二、教育评价资料分析方法

(一)定性分析方法

1、哲学分析方法

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评价信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2、系统分析方法

就是应用系统科学的原理来分析处理评价信息。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超循环理论等。

三大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

3、逻辑分析方法

就是利用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处理评价信息的一种方法。

主要有:归纳法、演绎法、分解法、综合法等。

(二)定量分析方法

1、综合指标法

1)相对指标分析法

倍数——把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计算出来的相对数

成数——把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0计算出来的相对数

百分数——把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00计算出来的相对数

千分数——把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000计算出来的相对数2、平均指标分析法

1)简单算术评价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

3、变异指标分析法

1)极差

R=最大值-最小值

2)标准差

离差=观测值-平均值

方差=(观测值-平均值)的平方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3)标准分数及其应用

(1)不同时间数据的纵向分析

(2)不同群体数据的横向分析

(3)总数据的分析

三、教育价值判断方法

1、相对评价法

1)相对评价的意义

选择评价对象集合中一个或者几个对象的水平为参照标准的评价方法。

特点:评价的标准来自受评群体的内部。

2)相对评价的步骤

(1)收集评价资料

(2)确定评价标准: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

(3)进行指标转换:排序法、百分等级、标准分数

(4)进行价值判断

2、绝对评价法

1)绝对评价的意义

选择评价对象集合之外的水平作为参照标准的评价方法。

特点:评价的标准来自受评群体的外部。

2)相对评价的步骤

(1)编制评价标准

(2)编拟测试量表

(3)统计测试结果

(4)进行绝对评价

3、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1)个体内差异评价的意义

个体内差异评价就是评价对象自己与自己进行比较的评价方法。

特点:评价的标准来自学生自身。

2)个体内差异评价的步骤

(1)收集个体评价资料

(2)统一评价标准。把不同时期、不同学科的学习成绩转化为导出分数

(3)绘制比较直观图

(4)进行综合评价

四、教育评价方案的编制

(一)评价方案概述

1、涵义

评价方案:是评价活动的先行组织者,它是依据一定的评价目的,根据教育活动和评价活动的一般规律,对评价的内容、范围、方法、手段和程序等方面加以规范的基本文件。

2、特点

目的性、规范性、可操作性

3、内容

评价目的、评价准则、各准则相应权重、量表和标准、各类表格

(二)评价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

1、分解目标——形成指标体系

(1)教育评价目标与指标体系的涵义

何谓目标?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目标是在活动之前观念地存在于人们头脑之中的活动结果。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教育目标就是在教育活动之前,预先设想和确定的关于教育活动最终期望达成的结果。

由于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不仅整个系统和子系统由具体目标,各具体的教育活动也有其目标。因此,任何一项教育活动的目标都可分解成该项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分解后的目标体系中处于最底层,具有可操作化的目标由于具有指标性质,故被称作指标。指标就是目标一个方面的规定,它是具体的、可测量化的、行为化和操作化的目标,是评价的因素。

简而言之,目标是指标的基础,它决定指标,是概括化的指标;指标是目标的具体化,某一指标反映目标的某一方面,整个指标体系反映整体目标。

(3)建立教育指标体系的意义

①是进行教育评价的前提和依据;

②是对教育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

③可以帮助人们从局部到整体的评价;

④可以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

⑤可以使人们的价值认识趋向取得一致。

(4)建立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①与目标一致性原则;

②方向性原则;

③可测性原则;

④可行性原则;

⑤可比性原则;

⑥独立性原则;

⑦完备性原则。

(5)建立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①准备工作:调查研究、收集资料

②分解目标;

③明确指标项的内涵与外延

④提高指标的可行程度。

2、界定标准——形成标准体系

这是建立教育评价方案的又一项重要工作,因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现与否,实现程度如何,必须有一个判断的标准。

(1)涵义

标准是教育评价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有两种认识:一是指事物质变的临界点,如人们把60分定位及格的标准;二是指标准物即测量的量表、尺度。

教育评价标准是对评价对象的各项指标达到要求的程度在数量方面和质量方面进行价值判断的准则和尺度。如果我们认为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作的是分解目标的话,那么形成评价的标准体系做的则是使用什么样的尺度来衡量每一具体指标达到要求情况的工作。

要素:

强度和频率:强度指达到指标要求的程度或各种规范化行为的优劣程度,人们常称之为定性标准,如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频率又称次数,指达到指标要求的数量或各种规范化行为的相对次数,人们常称之为定量标准,如身高、达标率等标号:是不同强度和频率的标记符号,通常用字母、汉字或数字等表示,没有独立的意义,只有赋予意义后才有意义,是评价标准的辅助成分。

标度:是评价工作中衡量被评对象的单位标准,如量化尺度或非量化尺度,是评价标准的基础部分。

(2)教育评价标准的构成

①效能标准

效果标准:从工作效果的角度确定的评价标准,如教师的工作情况以学生的达标情况。这种标准可以使人们关心、重视教育工作结果,但由于教育的综合性、迟缓性而不能单纯使用效果标准,否则会导致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效率标准:根据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确定的评价标准,如一定时间内完成多少任务以及用一定的人力、物力对社会的贡献。但由于教育效果的迟缓性、长期性,教育不同于纯粹的经济活动,故不能作为根本标准。

②职责标准

从评价对象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情况的角度。

③素质标准

指从承担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的角度确定的评价标准。

(3)教育评价标准的分类

①根据评价手段划分

定量标准

定性标准

②根据评价标准的属性划分

绝对标准

相对标准

③根据评价标准的形态划分

分段式标准

评语式标准

图表式标准

对比式标准

隶属标准

(4)教育评价标准中的量标及种类

量标:用来标示事物特性的数字,是根据事物设定的法则,使一组数字或数能够用来达到描述事物所具有的特性的程度。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用数字来表示数量的多少,但数量的多少不是事物的唯一特性,还有类别、等级属性等。

性质:区分性、等级性、等距性、可加性

种类:类别量标、等级量标、等距量标、比率量标、模糊量标

量标的选择:由于教育评价对象的模糊性、综合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以上几种量标都有所运用,特别是等级量标、等距量标和隶属量标。

(5)教育评价标准和标准体系的编制

①基本要求:先进性和方向性、科学性、可行性、统一性

②主要方法:

③基本步骤:首先草拟评价标准;其次论证草拟的评价标准;再次是征询群众的意见;

华中师大精品课程介绍

华中师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级精品课基本情况介绍 一、教学队伍情况 1、学缘结构:本课程组教师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相当于研究生学历,其中,双学位1人,硕士1人,博士3人(含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1人,学缘结构较优。 2、知识结构:课程组7位教师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有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老师,也有专攻法律的老师,还有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历史研究的教师。 3、年龄结构:本课程组教师50岁以下教师占100%,平均年龄为38周岁,是一支年富力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队伍。 4、职称结构:课程组7位教师全都是高级职称,1人教授、6人副教授。 5、师资配备情况:每学期都有2名助教进行辅导教学。 6、教学科研获奖情况:近5年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教学工作优秀一、二、三等奖5项,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2项。获得省级校级教学研究项目6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3项,在CSSCI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 二、教学内容 1、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根据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以及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印发《〈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的通知文件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层次教学的一门必修课。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的一门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守法意识和护法意识。塑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着三个贴近(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原则,根据课程内容,分为九个专题,即九大知识模块:第一专题:绪论:论做“人”,对应3学时;第二专题: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对应6学时;第三专题: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应6学时;第四专题: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对应6学时;第五专题: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对应6学时;第六专题: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对应6学时;第七专题:三大社会生活,遵守道德法律,对应9学时;第八专题: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对应3学时;第九专题: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对应6学时。 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中央16号文件、教社政[2005]5号文件以及教社政[2005]9号文件的通知精神,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民主法制教育,重点掌握法的基本理论、宪法、刑法和民法的基本内容,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维权意识和守法意识,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尊严。解决办法是:加大课程投入,增加专题讲授时间;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行课外调研,凸显知行合一。 4、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达到教学教育的双重目标,必须坚持“两个课堂并举”,精心设计和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有益补充。教社政[2005]5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教社政[2005]9号文件强调把加强

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报告书(新)

《网络安全技术》精品课程2008~2009年度项目建设情况报告书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建设项目组 二00九年十月

目录 一、项目年度建设规划概述 (1) 二、项目落实情况概述及取得效果 (5) 1、课程目标 (5) 2、课程内容与结构 (6)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7) 4、课程团队 (8) 5、课程研究 (9) 6、课程资源 (10) 7、课程考核 (11) 8、课程效果 (12) 9、课程管理 (12) 三、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13) 四、下一步建设措施 (14)

一、项目年度建设规划概述 1、课程目标 (1)建设目标 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课程目标,体现应用型高技能网络安全人才的职业特点。 (2)建设内容与措施 通过对用人单位访谈和毕业生调查,根据专业发展的不同需求,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目标,与合作企业一起修订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使之更加贴近就业岗位技能需求。 (3)建设经费 计划投入0.35万元。 2、课程内容与结构 (1)建设目标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基于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将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2)建设内容与措施 ①确定职业岗位; ②明确工作任务; ③分解专项能力; ④遴选课程内容; ⑤设计学习情境。 (3)建设经费 计划投入0.35万元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1)建设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将教研教改成果推广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改革创新,推出适应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培养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的教学机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训机会,实现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研究生精品课程介绍

研究生精品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机器学习课程代码:0700001选课人数:68开课学院:计算机学院授课教师:李侃育人要点成效简介 教师风范(课程负责人的学术成就和创新事迹,300字) 李侃,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审专家、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会评专家、博士点基金/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国际期刊NLPR主编、IJCIS 编委。目前主要从事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及大数据分析方面的研究。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国家973课题、863重大和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部级项目,获得了多项国防科技进步奖和校科技成果一等奖等科研奖励。在TKDE等国内外期刊、IJCAI、ACM MM等学术会议上发表SCI/EI检索论文近百篇,发明专利近20项。出版了教育部和北京市精品教材、获得了T-more优秀教师奖、迪文优秀教师奖、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教学奖励。 价值塑造(如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500字) 建立教学为主导、科研为支撑、产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机器学习”人才培养体系,强调机器学习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1.“机器学习”研究生的人才培养遵循:“一条主线+两个体系+三个强化+四个训练”的模式。以机器学习创新思维培养为主线,坚持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体系,实行实践教学、机器学习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三个强化,落实不同层次的四个实践训练。 2.建立了基于激励机制的“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团队将创新性思维训练融于“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模式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思维能力。 3.设计了“分层+分系列+分专题”的创新实践活动 它是本课程的特色之一。依据课程的内容,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设计实践活动。创新活动与研究方向有机结合,增强教学与研究的相辅相承的关联。 本课程建设重在将机器学习的研究问题及与课程相关的最新前沿热点研究问题引入到的教学内容中。注重以研促教的执行路线;注重于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养成,具体体现为专业知识的积累,创新思维的提升,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强化等。 知识教育(如教学内容等,特别是科教融合或产学融合,500字) 本课程教学团队采用科教融合,将创新性思维训练融于“研讨式+项目式+案例式”教学模式,着重培养研究生“机器学习”创新性思维。

精品课程网站需求分析报告

精品课程网站需求分析报告 课程名称_____软件工程______ 学生学院_____计算机学院_______ 专业班级____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班___ 学号_____3111006057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卓悦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 __________ 2014 年5 月28 日 1

2

目录 1导言 (5) 1.1目的 (5) 1.2任务 (5) 1.3参考资料 (5) 2系统定义 (5) 2.1项目背景 (5) 2.2项目目标 (6) 2.3项目系统结构 (6) 3应用环境 (6) 3.1网络环境 (7) 3.2硬件环境 (7) 3.3软件环境 (8) 4功能规格 (8) 4.1角色的定义 (8) 4.1.1普通用户 (8) 4.1.2管理人员 (8) 4.1.3数据库 (8) 4.2系统主USE CASE图 (9) 4.3客户端系统 (9) 4.3.1个人信息管理 (11) 4.3.2课件信息查询 (11) 4.3.3公告信息查询 (11) 4.4管理端系统 (11) 4.4.1管理员信息管理 (12) 4.4.2课件资源管理 (13) 4.4.3用户管理 (13) 3

4.4.4公告信息管理 (13) 5性能需求 (14) 5.1磁盘容量要求 (14) 5.2安全性要求 (14) 5.3适应性要求 (14) 6产品提交 (14) 7实现约束 (15) 4

1导言 1.1目的 该文档是关于用户对于精品课程网站的功能和性能的要求,重点描述了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需求,将作为对该工具在概要设计阶段的设计。 本文档的预期读者是: ●设计人员 ●开发人员 ●测试人员 ●项目管理员 ●目标用户 1.2任务 本文档解决的是系统必须完成哪些工作的问题,对目标系统提出具体、完整、准确的的要求。在这里,主要是通过建模的方式来描述用户的需求,准确理解客户的。要求,为用户,客户等不同参与方提供一个交流的通道。 1.3参考资料 [1] 《UML》 V1.1 [2] 《需求规格报告格式标准》 V1.1 2系统定义 2.1项目背景 为实现让广大师生能够在课堂外也能随时掌握学校的课程信息和获取实时的课程资源,特有此目的我们准备开发精品课程网站。系统能够实现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资源管理,以便有效地管理用户们上传的资源,构建适合的课程资源库。系统采用B/S结构,用户通过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信息返回到浏览器5

课程共享平台建设和运营方案

精品课程共享服务平台 技术方案

术 ** 所需硬件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目录 1 背景.................................. 错误!未指定书签。 2 方案设计.............................. 错误!未指定书签。 ** 方案概述 ......................... 错误!未指定书签。 ** 实现目标 ......................... 错误!未指定书签。 ** 拓扑架构 ......................... 错误!未指定书签。 ** 优势特 色 ......................... 错 误!未指定书签。 **技优势错误!未指定书签。 **方案优势错误!未指定书签。 3 软硬件配置............................ 错误!未指定书签。 ** 软件配置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的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备初步完善,目前教育信息化已逐步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以应用和资源建设为主的 阶段。而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环境,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传统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了各教育部门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精品课是国家教育部关于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自从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逐年增多,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如火如荼,有效推动了学校网络环境教学模式的形成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并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上推动校园信息化建设和教学改革。但随着精品课程资源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对于高水平的课程资源共享需求也显得越来越迫切,而原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暴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源获取渠道不畅:缺乏统一平台,各学校无法共享本校优质 课程资源,无法获取其他学校的课程资源; 2.课程资源更新较慢:目前的课程资源更新主要通过本校录制 后,再经过加工后发送至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统一向上提供,过程较为繁琐且耗时较长;另一个原因是缺乏统一的简便且易 操作的平台;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天空教室高层论坛(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9981211.html,) 一、精品课程应该如何共享? 现有的精品课程共享模式存在的问题:评奖可以获得荣誉、地位、经费;共享缺无明显利处: 1、学校:无法解决开课数量不足的问题 2、教师:无法从共享中获得经济收益或者社会声誉 3、学生:无法获得学分 精品课程中的学生模型:发自内心热爱学习的学生 视频共享的误区:谁需要视频?应该由谁来管理视频? 二、精品课程的共享如何突破?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指出了一条阳光大道:精品课程公共学习体系。只有把精品课程转变为一门可以选修的课程,这样的共享才有价值。如何实现网络选修? 三、传统跨校选课模式的不足 以学校-学校为轴心,跨校学分互认,跨校选课。学校对学校的多对多模式:解决选课、学分、费用问题。缺乏教师和第三方服务机构: 教师才是教学的主体,如果教师从跨校选课中无法收益,这种学习模式将很难长久;跨校学分互认增加了普通院校与重点院校的合作难度;难以接受把课程放置在别的学校服务器上;N-N合作模式极端复杂,交易成本太高。 四、新模式:跨校授课 外校教师受学校邀请,跨校为另一所学校的学生授课,称之为:跨校授课模式。改变跨校主体,由学生跨校变为教师跨校,上的是本校的课程。学生在本校选课系统中选课。外校教师通过网络授课,并通过第三方机构支付授课费用。由第三方机

构而不是学校来承担协调工作与费用问题。由第三方平台来提供网络课程的托管与运行。第三方平台应该与教师在本校日常教学所用平台一致,可以无缝迁移课程,实现“教师资源的自由流动”。 五、精品课程能否成为跨校选课的推动者? 精品课程能否成为跨校选课的推动者可能比较小,因为精品课程负责人事情太多,经费太多。但《百家讲坛》带来了启发:应该是平台捧出明星教师,明星教师带热平台;关键不在于名气,而在于用心,共享与评优其实是两套体系。 六、跨校授课的利益分析 全国现有2400万大学生,如果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选一门外校教师的课程,按2个学分计算,每个学分向授课教师支付50元讲课费用: 2400万*2*10=24亿 学生在校学习年限按平均3.5年计算,每年的总额是:6.8亿 第三方服务平台抽取20%:1.37亿元,教师可以获得5.43亿元的授课费用,远远超过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总投入,共享热情会得到最大激发。 七:精品课程总投入分析 精品课程带动全国各级投入在10-20亿的规模: 1、国家级:4000门,4亿。 2、省级:江苏省超过1000门,全国总计:1-3万门,每门1万,预计最少在1亿-3亿之间。 3、校级:600所学校参与国家级评审,每所学校100门计算:6万门,每门1万元,最少在6亿。 八、精品课程的现状 精品课程网站开发已经走入一个误区,过于强调界面个性化,忽视网站的实际功能,忽视网站的可维护性与可持续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标准中完全没有一条设计到界面与外观的指标。

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材

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教程(第三版第三版)) 龚沛增 杨志强 陆慰民 编 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

教学安排

程序设计概述 概述第1章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 1.1 Visual Basic 简介 1.2 VB集成开发环境 1.3 创建应用程序过程 1.4 VB帮助系统

1.1 Visual Basic 简介 1.1.1 Visual Basic的发展1.1.2 Visual Basic的特点1.1.3 如何学习Visual Basic

1.1.1 Visual Basic 的发展BASIC BASIC((Beginner ’s 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 Instruction Code))语言的发展概况语言的发展概况((四阶段阶段):): 1.1.初级初级初级Basic Basic Basic::64~7474,,Basic Basic语言问世语言问世 2.2.微机微机微机Basic Basic Basic::75~8585,,微机上固化微机上固化Basic Basic Basic语言语言 3.3.结构化结构化结构化Basic Basic Basic::86~9090,,结构化的结构化的Basic Basic Basic语言语言 4.4.可视化可视化可视化Basic Basic Basic::9191至今至今至今,,VB VB((微软推出微软推出))

Visual Basic 的发展 19911991年 年Microsoft Microsoft公司推出公司推出Visual Basic1.0,以可视化工具为界面设计可视化工具为界面设计、、结构化结构化Basic Basic Basic语言为基语言为基础,以事件驱动为运行机制以事件驱动为运行机制。。从19911991年的年的年的VB1.0VB1.0VB1.0至至19981998年的年的年的VB6.0VB6.0VB6.0的多次版本升级的多次版本升级的多次版本升级,,功能更强大功能更强大、、完善,应用面更广应用面更广。。 2000年发布Visua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9981211.html, ,2005年发布

精品课程特色

《职业生涯规划精品课程》特色介绍 青岛艺术学校 《职业生涯规划》是我校7名德育组教师和3人为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组建的优秀团队共同开发建设的一门精品课程建设。我们在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编写、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建设,建构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理念、教学体系、课程资源和评价方式,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了校本特色的框架体系。我们以国家教材为蓝本,继承与发展了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制思想、内容、结构等,沿用了国家规划教材的基本结构框架。之所以采用这个结构框架是因为蒋乃平的再一次的修订版本,打破了2001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唐凯麟、蒋乃平编)的结构严谨、体系完整、内容丰厚的特点,更加具有生动活泼、生活情境、可读性强的特点。这种风格优越于职业培训的模块教学,各单元的设计是一个相互承接的逻辑序列,形成了全书“金字塔”的脉络体系,使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落实在管理上,从而更有实践指导意义。但在风格转轨中,有些地方在逻辑上跳跃性太大、在内容上难以避免理论艰涩的窠臼,所以我们凭借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删减、增加、整合了部分内容,丰富了国家规划教材,更切近学生实际,使职业生涯规划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具有校本特色。 具体体现在三点上:一是增加了《绪论》《珍爱生命,勇于担当》两课时的内容,生命教育就是人的价值的教育,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原点,没有生命教育和责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失去了学科价值。同时将第四单元第3课《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整合到高二的《创新与创业》,从而开阔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视界,形成了一个科学的逻辑序列,《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与创业》是一个逻辑的承接转合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是蓄积待发,创新创业是厚积薄发,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精品课程起步于生命和责任教育,落脚于创新和创业指导,

(完整版)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口腔正畸学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方案 (口腔医学专业) 系部口腔医学系年级2016级 编写赵明君 二〇一七年六月

《口腔正畸学》课程建设方案 目录 前言: (1) 一、指导思想 (1) 二、课程定位 (1) 三、课程建设目标及思路 (2) 四、课程的建设方法 (3) 五、课程体系 (4) 六、课程资源 (5) 七、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6) 八、课程的教学效果 (7) 九、课程的课程考核 (7)

前言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全力实现国家级示范学校创建目标,把改革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并结合我校专业实际情况,将口腔正畸学的课程进行建设,特制订本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口腔正畸学是具有特色的课程,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特别是专业课程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课程设置合理,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作用。 二、课程定位 大专院校的口腔正畸学课程设置必须以从事医疗行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口腔行业发展对正畸学人才质量的需求为依据,以行业发展趋势为指导。 《口腔正畸学》课程是我校口腔医学专业的考查课,与本专业其它课程如修复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等联系密切。口腔正畸学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不仅掌握正畸学的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与实践、来真正熟悉和理解所学的正畸操作技能。

研究生精品课程简介

研究生精品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网络空间安全技术课程代码:0700059选课人数:150人开课学院:计算机学院授课教师:闫怀志育人要点成效简介 教师风范(课程负责人的学术成就和创新事迹,300字) 闫怀志,43岁,博士/副教授,网络空间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导,网络攻防对抗研究所所长。主持和参与网络空间安全方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多篇。曾获得部级科技奖2项,发明专利授权5项。 坚持科教融合教育理念,主讲校级精品培育课程、明星课程各1门。主持教育部工程硕士教指委教改项目1项:理论与工程案例相结合的硕士课程教材建设及教改研究(2016-ZX-021);校级研究生教改项目2项。发表研究生课程教改论文4篇。 出版本课程支撑教材2部,专著1部:《网络空间安全原理、技术与工程》,2017年,电子工业出版社;《网络空间安全系统科学与工程》,2019年,科学出版社;《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理论与方法》,2019年,科学出版社。 价值塑造(如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500字) 本课程以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等内容为主线,开展相关内容理论教学和研讨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具体以基本理论为主线,以前沿研讨为主要方式,融入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使得学生一方面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能具备科研和学术创新能力。相关前沿研讨专题和案例教学内容,一方面来自本课程团队的长期积累,另一方面吸收国内外最新科研和学术创新进展案例充实教学内容。 为有效提高课程前沿研讨教学效果,本课程首先进行了课程教学内容总体规划,即按照课程知识结构和特点,以及网络空间安全学科情况科学设定课程教学目标,并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前沿研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上,主要采取专题模式,以学科进展案例为先导,引入与系统科学与工程相联系的网络空间安全系统研究场景,然后结合各种理论知识点在网络空间安全科研和学术创新中所起的作用,逐步深入,研讨具体的系统科学与工程原理。同时,对研讨内容进行优化组合,通过系统科学与科研和学术创新案例来分解难点,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对网络空间安全中系统科学与工程问题研究、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完成了课程价值塑造。 知识教育(如教学内容等,特别是科教融合或产学融合,500字)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将各项教改成果凝练进入本课程,并将作者的最新科研成果总结凝练进课堂,充分体现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教学内容还融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该领域最新理论、观点、技术方法与技术水平。 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分为原理、技术与工程三个方面。三者之间既有相互区别,又有内在联系。安全原理主要是侧重于系统性知识(知识体系),安全是以安全知识为基础的手段和方法,而安全工程则是运用包括通用技术和专用技术在内的多项技术,实现工程目的。教学知识点的组织围绕这条主线展开,以技术体系为牵引,体现“理论-技术-工程”融合发展,根据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回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论观点,构建既分工明确又一脉相承的完整知识结构体系。 教学中围绕科教融合和产学融合,突出技术知识特点,合理地辅以基础理论

课程简介-精品课程-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北方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自评报告 2004 .6. 10 1 / 13

(一)课程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好中医各科打好基础。因此中医各个专业都把《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目前是我院中医系中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中西医结合高职的必修考试课。同时也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临床医学高职必修考试课——《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课程开设时间及授课对象 《中医基础理论》最早开设于1961年,面向中医学专业学生授课。恢复高考制度以后,1979年成立中医基础教研室,从此《中医基础理论》成为中基教研室的核心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系中医专业专科学生、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学生;1983年招收本科专业以后,本课程开始面向中医学专业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授课。1993年招收中西医结合专科以来,本课程开始面向中西医专科生授课。2003年招收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以后,又开始面向此专业学生授课。到目前为止,本课程已同时面向五个本、专科学生授课。 中基教研室除了担任《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外,同时还担任《中医诊断学》、《内经选读》、《中国医学史》、《中国哲学基础》、《医古文》、《中医学》等7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中,担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内经选读》、《中国医学史》、《中医学》的教师均交叉授课。担任《医古文》课程的教师同时也担任《中医基础理论》拓 2 / 13

展教材——《中国哲学基础》的授课任务,并主持、参与其他拓展教材的编写。 2、各专业开设本门课程的学时数(见表1) 表1 中医基础理论授课各专业学时数 3、师资队伍配备情况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先后有多位中医学专业的专家、学者任教。近四年来,直接从事本课程授课的教学人员有8位(包括交叉授课),从事本课程拓展课程授课的教学人员1位。其中本课程负责人王陶冶,1981年毕业于张家口医专中医学专业,1985年考取山东中医学院研究生,1988年毕业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另外有3名教师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4名教师毕业于张家口医学院中医系。1名教师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目前,在以上9名教学人员中,有博士生1名(在读),硕士研究生5名(其中1名在读),研究生进修班结业3名。本课程授课教师总体上学历高,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是一支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具体情况见表2: 3 / 13

600多个精品课程课件网络资源

600多个精品课程课件网络资源 收录日期: 2007-03-16 (部分内容已严重陈旧或已淘汰) 1 2005食品卫生检验教案讲稿 2 2005最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贯彻实施手册 3 Catalysts for Fine Chemical Synthesis 4 FDA农药分析手册 5 FDA食品法规(2001版) 6 Food Additives Date Book 7 Food Outlook 英文版 8 HACCP原理与实施第二版 9 Instrumental Analysis 10 Molecular Components of Cells 11 WTO法律专题 12 安徽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 13 安徽建筑工程学院无机与分析化学精品课程 14 安徽科技学院精品课程 15 白兰地工艺学 16 包装技术课件 17 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实施手册 18 保健食品原料手册 19 贝类油脂化学与工艺学 20 病理学实验指导-大连医科大学 21 仓储与配送管理-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 22 长春工业大学精品课程 23 长春师范学院教学课件 24 长效酸奶技术 25 常见中毒急救手册 26 常用分子生物学软件中文说明 27 常用天然提取物质量标准参考手册2003 28 常用药物辅料手册 29 成都大学精品课程建设 30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精品课程 31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精品课程 32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方剂学精品课程 33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统计学精品课程 34 大连水产学院大学.物理精品课程 35 大连水产学院精品课程 36 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动物生理学精品课程 37 大连水产学院水生生物学精品课程 38 大连水产学院养殖水环境化学精品课程 39 大学基础化学 40 大学物理 41 大学物理

省级精品课程介绍

省级精品课程介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本课程在福建师大建立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之初就同时设立。改革开放后,学科专业发展较快,八九十年代教研室从教人员一直保持4-6人的稳定规模。这期间,主要做了几件有意义的事:1、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长期保持大规模开展师范生技巧训练,建立了一套教育实习的完善机制,在省内高校和中学很有影响。2、1996年主编、出版了《语文教学原理与艺术》一书,有了自己的学科教育教材。3、1990-1993年在附中主持进行省教育厅重点实验项目《阅读教学改革探索》,项目负责人赖瑞云就阅读教学深入研究,仅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论文就有四篇,并将其成果反响到了《语文教学原理与艺术》教材中。2000年底新课改启动后,本课程的教学和研究逐步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积极投身新课改,全体人员参加了孙绍振主编的初中语文课标教材的编写,其中赖瑞云任副主编,林富明、冯直康为常务编委。历时六年,全部完成了六册教材和三十册教参、教辅材料的编写,并经教育部正式通过和出版。本课程人员还深入全国七个省实验区参与课改培训、指导工作。二是主持五届国家级、省级语文骨干教师及三届省级语文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同时,主持十届教育硕士教学工作。三是深入进行课改方面的理论研究,撰写出版了相关著作《课程标准解读(语文卷)》和《混沌阅读》,并获省政府三等奖,特别在深渗透进行中学教材编写的六年中,赖瑞云撰写出版了中学阅读习题解读短文500多篇八十多万字,林富明主持了十几种系列教辅材料的编写出版,冯直康编选、出版了120多万字的课外阅读。这些紧密结合中学的应用性研究,使本课程人员积累起了丰富大量的中学语文教学和课改的实际体验、经验、案例,同时使本课程人员深感:包含师范生在内的许多语文教学人员教学效率低的致命原因,就是不善于钻研教材,不善于揭示名篇佳作的精华要妙、语言奥秘,以及不善于转化为教学处理。于是确立了本课程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从2001年开始,本课程人员开展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工作:一是主动向文艺学、写作学等相关学科的教授学习,文艺学博导、闻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和写作学博导潘新和主动介渗入渗出语文教学论研究,并主动加盟为本课程的理论研究人员和教材撰写人员;孙绍振的《名作细读》等6部中学名篇解读案例专著和语文教育改革专著,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等4部语文教育方面的专著,为本课程注入了理论血液。2004至2005年,我们参与了孙绍振为顾问,潘新和为主编的国家十五重点课题研究,并出版了结项成果《新课程语文教学论》一书(赖任第一副主编,林、冯为编委),使本课程有了第二代的主编教材。2008年,又以赖瑞云为主编,林富明、冯直康、伍明春为编委出版了《语文课程理论与应用》一书,使本课程有了第三代的主编教材。2004年初,包含本课程人员在内,福建师大文学院建立了国内第一家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博士专业,并参与申报课程论硕士点成功,先后招收四届博士、硕士45人。2007年又成立了校级"语文课程改革与母语教育研究中心(孙绍振任中心主任,潘新和、赖瑞云任副主任)"。2006年我们引进一位文艺学阅读理论方向的博士,在其加修语文教学论的基础上,成为本课程的主讲教师。2009年6月又将引入一位文艺学博士,为本课程后备教学人员。上述多位文艺学、写作学的教师加盟本课程的理论研究、教材研究和直接的教学工作,成为本课程直接的或"外聘"的师资人员,本课程如此深渗透地、本质性地与文艺学等外学科开展合作,在国内同行中是一大特色。本课程的理论视野大为拓宽,解读课文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大为增强,为下面进行的本课程内容的重要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从2001年开始,逐步开展本课程内容的重要改革:第一,理论部分,(1)针对中学教学中花时最多、难度最大、效率最低的阅读课,重点改革本课程阅读教学部分的讲授内容。我们吸纳了三个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其一,孙绍振近八年解读了近400篇中学课文,撰写发表了近400篇中学课文的细读分析文章,并均已结集出版在十部著作、教材中,我们研究了他的所有解读案例;同时研究了王富仁、钱理群等等学者大量的中学课文解读分析案例。其二,搜集、研究了于漪、钱梦龙、陈钟梁、

600多个精品课程课件网络资源

多个精品课程课件网络资源 收录日期: (部分内容已严重陈旧或已淘汰) 食品卫生检验教案讲稿 最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贯彻实施手册 农药分析手册 食品法规(版) 英文版 原理与实施第二版 法律专题 安徽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 安徽建筑工程学院无机与分析化学精品课程 安徽科技学院精品课程 白兰地工艺学 包装技术课件 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实施手册 保健食品原料手册 贝类油脂化学与工艺学 病理学实验指导-大连医科大学 仓储与配送管理-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 长春工业大学精品课程 长春师范学院教学课件 长效酸奶技术 常见中毒急救手册 常用分子生物学软件中文说明 常用天然提取物质量标准参考手册 常用药物辅料手册 成都大学精品课程建设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精品课程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精品课程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方剂学精品课程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统计学精品课程 大连水产学院大学.物理精品课程 大连水产学院精品课程 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动物生理学精品课程 大连水产学院水生生物学精品课程 大连水产学院养殖水环境化学精品课程 大学基础化学 大学物理 大学物理

大学物理-西安科技大学 蛋白质纯化与鉴定实验指南 蛋白质电泳实验技术 蛋白质电泳实验技术 蛋白质技术手册 蛋白质与氨基酸 蛋白质组学-黎明涛 蛋制品工艺学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与配方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调味品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果蔬保鲜与加工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酒类制造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粮食深加工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乳制品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食用植物油与植物蛋白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饮料 当代中医药美容妙方 电镜精品课件-江南大学 电泳-生物化学实验技术丛书 电子显微镜图像分析原理与应用 调香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动物学 动物学 动物营养学 毒理学 发酵调味品生产技术 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 发酵工艺及设备 发酵工艺学课件 发酵工艺学原理 发酵食品工艺学 发酵与酿造工艺学 发酵原理课外讲座 发酵原理演示教案 方便食品加工工艺及设备选用手册 方便食品原料学与工艺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电子教案 分析化学讲义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资料讲解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系部电建系 总负责王建锋 编写边步义 二〇一二年十月

《建筑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实施方案 目录 前言: (1) 一、指导思想 (1) 二、课程定位 (1) 三、课程建设目标及思路 (1) 四、精品课程的建设措施和保障激励措施 (2) 五、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3) 六、课程体系与特色 (5) 七、课程资源 (6) 八、精品课程的任务安排表 (7) 九、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8) 十、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 (9) 十一、精品课程的课程考核 (9) 十二、精品课程的管理 (10)

前言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全力实现国家级示范学校创建目标,把改革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并结合我校专业实际情况,将建筑工程施工作为建筑专业的精品课程进行建设,特制订本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特别是专业课程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课程设置合理,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作用。 二、课程定位 职业学校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从事建筑施工行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建筑行业发展对施工技术人才质量的需求为依据,以行业发展趋势为指导。 《建筑工程施工》课程是我校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必修课,同时又是横跨工程技术、结构技术的骨干课程,与本专业其它课程如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构造、建筑结构联系密切。建筑工程施工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不仅从理论上掌握从地基、基础到主体工程中砌筑、钢筋混凝土工程,最后到防水、装饰装修工程的工艺流程和施工技术要点,更主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与实践、实习来真正熟悉和理解所学建筑工程技术和技能。建筑工程施工是城市建设的组成之一,它与城市市政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园林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高素质建筑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中不可缺的重要骨干专业课程。 三、课程建设目标及思路 以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为基本依据,按照建筑企业、房地产公司的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标准,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精品课程包含内容

精品课程各科部分工: 护理部:《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另从网上下载护理相关专业2门 机电部:《数控机床机械装配与调试》《机械制图》另从网上下载机电相关专业课3门 中药部:《中药学》《中药鉴定学》 另从网上下载中药相关专业课3门 药学部:《中药药剂学》《中药制药设备》 另从网上下载药学相关专业课3门 计算机部:计算机专业课6门,会计专业课6门(可从网上下载) 幼师部:美术、音乐相关专业课各6门(可从网上下载) 综合部: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3门,服装设计专业3门,医学影像技术3门,医学检验技术3门(可从网上下载)

精品课程所包含的内容: 1.《亳州中药科技学校精品课程评审表》。(电子档在教研室群共享文件里) 2.课程专题录像。教学资源介绍录像(含教学设施、环境和实验实训场所介绍,不超过40分钟)和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说课形式,不超过15分钟)。 3.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及承担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简介电子稿。 4.实施性教学大纲。本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电子稿。 5.教学计划。对本课程理论教学、实习实训等以时间为单位的授课进度与课时分配电子稿。 6.教学评价。本课程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及学生评价意见电子稿。 7.教材。本课程教材信息(包括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电子稿。 8.课程章节。本课程章节内容简介电子稿。 9.教案。本课程完整的电子教案。 10.课件。本课程不少于三分之一总课时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课件。 11.课堂教学录像。每位主讲教师至少一节课(45分钟)的、有特色的课堂授课实况录。 12.实验实习实训。本课程必要的实验实习实训计划、实习大纲和实践活动方案电子稿。 13.习题册或试题库。本课程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完整的习题册或试题库(含实训、实习)及参考答案电子稿。 14.其他教学资源库。本课程涉及到的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及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 15.参考文献。本课程所涉及的参考书及论文清单电子稿。

精品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精品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bgchen@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9981211.html, 2011年07月

课程申报重点 一 课程设置 1 教学方法与手段3 实践条件 5 课程建设体会 四

申报重点(疑难点)1:课程设置 理念思路——创新>>>>校企合作开发 课程定位——准确>>>>工作岗位任务 内容选取——针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内容组织——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 申报重点(疑难点)2 :教学内容

申报重点(疑难点)3: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模式——行动导向>>>>突出创新 现代技术——多面展现>>>>师生并举 整体实力=技术服务+教研项目+企业兼职团队结构=信息准确+前后一致+符合需求课程主持人=工作业绩+行业企业影响力 申报重点(疑难点)4 :教学团队

申报重点(疑难点)5: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多面而又客观(专家、学生、优缺点)社会认可——多证书、用人单位、技能大赛课程特色——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课程特色——专业特征(体现职业性) 课程特色——精练总结(3个左右为宜) 申报重点(疑难点)6 :课程特色

“五个一流”: 一流教师队伍——知识、能力、实践经验; 一流教学内容——实用、系统、地方特色; 一流教学方法——因材、灵活、行动导向; 一流教学用书——现代、简明、案例主体; 一流教学管理——开放、控制、把握激励。 国家 精品 课程 总体 要求“四个加强”:加强素质教育——重视能力导向;加强专业改革——重视就业导向;加强课程建设——重视过程导向;加强模式改革——重视实践导向。 “三个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和校外并重; 教学团队建设——专职和兼职结合; 保障体系建设——资金和政策同注。 课程申报重点 一

基础生态学 - 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基础生态学 理论课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通过基础生态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动态与热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以及勇于探求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奥秘。 [学时安排] 总学时36,每周2学时。 [教学内容] 绪论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我们能够把自然界分为两大类:生物与非生物。这两大类几乎总是可区别、可分开的,但它们又不能彼此孤立地存在。生物依赖于环境,它们必需与环境连续地交换物质和能量,需适应于环境才能生存;生物又影响环境,改变了环境的条件,生物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统一的整体。在这第一部分中,共分三章,主要阐述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温度和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不同光制与极端温度的适应、水的特殊性质以及生物如何调节体内水和溶质的平衡、氧与二氧化碳的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火的生态作用及管理。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生态学涉及生物与它们的环境,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环境的变化决定了生物的分布与多度,生物的生存又影响了环境,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和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生态作用规律和机理。 第二章 能量环境 太阳表面以电磁波的形式不断释放的能量,即太阳辐射或太阳光。太阳辐射为地球上所有生命系统提供了能量来源。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于植物体内, 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也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基础。太阳辐射又温暖了地球表面,使生物能够生长、发育和繁衍,并对生物的分布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光和温度组成了地球上的能量环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