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国际关系

浅谈国际关系

浅谈国际关系
浅谈国际关系

浅谈对当代国际形势的认识和看法

摘要:2010年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世界多极化在各种力量的互动中不断推进。国际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美国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欧洲和欧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进行经济政治深层改革。中东地区战火不断,本拉登的死亡并未能给中东的和平铺平道路。印度与中国的强强联手,预示着两个国家的强大。中国外交活跃主动,在国际经济复苏,全球综合治理,地区形势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关键词:经济,政治,安全,国际关系

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需求的日益增长,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步伐。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和推动下,各个国家把更多的长远眼光和精力放在了自身国家的建设和国际地位上。迈入2011年,国际形势变得更加的错综复杂。如何在新的多变的国际风云中崭露头角,占据一个有力的地位,成了我国重大举措其中之一的焦点。本调查小组成员意在通过对国际形势的调查和分析,找准我国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中的地位,积极思索和探讨对我国有利的信息,提出建议,让我国在国际大浪中乘浪起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正文:

一美国调整全球战略强化对亚太介入,东北亚局势更加复杂。

二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格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特别是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多强并列,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西”主导了“东西关系”,“北”主导了“南北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超强实力地位和突出作用。当时国际形势大有美国一极化的趋势,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后,这种美国一极化趋势的国际格局逐渐出现转变。

美国现在仍然是这个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但指挥棒越来越不灵,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龙头老大”。正像法国前总统密特朗说的那样:(现在)东方在增长,西方在衰退;西方充满担忧,东方满怀希望。这正是对当今世界两道不同风景线极佳的描绘。

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上台后,面临着“时代变迁”的残酷现实,力不从心。今年5月,奥巴马在西点军校讲话也承认,美国再也不能在世界上单独行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报告也说:“随着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崛起,一个全球多极体系正在崭露头角。”

为此,一年多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多次谈到“多伙伴世界”的外交理念,说什么美国将致力于“通过更多成员的更广泛合作,减少竞争来发挥领导作用,从多极世界走向多伙伴世界”。很明显,“多伙伴世界”的战略目标是美国希望继续占据世界的主导地位。

奥巴马“外交新政”从一开始便不断在美国领导驱动和寻求围绕它转的新型伙伴驱动之间转悠;在价值观驱动和利益驱动之间,以及争取合作驱动和蓄意遏制驱动之间摇摆。经过不到一年的实践,奥巴马政府便按捺不住了,去年年底以来美国进行了一系列政策宣示和表演。

奥巴马去年11月访日之前,公开声称他是美国第一个“太平洋总统”。接着,他又在今年初的国情咨文中高调宣誓:“美国决不当老二”。希拉里?克林顿紧密配合,说得更多。9月8日,她声称,“美国领导全球的模式卓有成效”,应该抓住眼前的新机会实施海外领导。

美国一直自诩世界“领导”,如今何以如此喋喋不休、大谈特谈?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和平”和它日益力不从心处境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霸权思维和脆弱心灵的矛盾和碰撞越来越明显。2010年,在应对金融危机和金融体制改革、气候变化、地区热点以及同各大国关系方面,美国都有很多表现,最突出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对东亚问题的介入。

中东北非地区对美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政治安全角度看,自“9·11”恐怖袭击以来,中东北非地区一直是美国与“基地”组织斗争的主战场。从经济角度看,中东北非地区是美国的重要能源进口地,对美国经济安全至关重要。中

东北非地区石油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60%,天然气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45%。目前,美国每年大约45%的进口石油来自该地区。

确保其在中东北非地区的石油利益,一直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点。当前,利比亚局势动荡,美国强烈要求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下台。这背后的一个事实是,利比亚石油储量高达464亿桶,位居非洲国家首位。

美国介入中东北非地区事务,终究是为了维护美国自身的利益。有分析人士认为,当前,美国在中东北非地区的所作所为大致有三方面考虑:第一,宣扬、推行美式价值观和政治体制;第二,通过所谓“支持民主”的行动,力图在动荡局势中掌控先机和主动,消解反美力量;第三,通过在中东北非国家扶持新政权力量,维护、巩固美国在该地区的既有利益。

必须指出的是,美国对中东北非地区“民主”的支持,显然是带有选择性的。针对伊朗和利比亚这两个与美关系不睦的国家,美国对其政权严加挞伐,而对一些长期来与美国关系密切的国家,则调门低了很多。

二:欧盟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欧关系面临新考验

在当前世界形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每一项政策和当前的形势都会对世界的和平安定有着微妙关系。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在各个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崛起的时代中,欧盟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共同体,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科学文化上的贡献都是很重要的。如今,欧盟正以一个世界团体型组织在这个世界舞台上进行他应有的义务,为世界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努力着。

欧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纵观欧盟内部格局,多年来,欧盟一直把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运用综合手段促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欧盟主要通过结构基金,团结基金,金融手段,行政手段四种手段来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平衡。其中,结构基金是协调地区发展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额度一直占欧盟总预算的1/3,由成员国按一定比例纳缴,纳入欧盟财政预算管理。

在优化欧盟内部组织和提高其竞争力的基础上,欧盟在当前社会山也积极地做着相应的事情,为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发展做着应有的义务。

2010年是《里斯本条约》生效首年,欧盟内部运行机制正在经历由以成员国

为主导的轮值制向以委员会为主导的常任制过渡的磨合;欧盟“对外行动署”艰难产生,但能否在“理事会”和“委员会”之外真正独立运作有待观察;欧洲议会通过审读议案和批准预算的权力,获得了对外事务“共同决策者”的地位,对欧盟外交政策的制约将有所强化。由此,意识形态因素对欧盟对外政策的干扰将更加严重。此外,欧元区部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使欧盟“主权财政”与“统一货币”的结构性矛盾空前暴露,引发欧洲政经格局深层次变化。欧盟理事会9月16日会议研究对外关系问题,得出四点结论:一是认识到欧洲繁荣、安全和生活质量对外部世界发展的依赖性;二是处理与新兴国家关系的重要性;三是明确欧盟战略利益和目标并“自信追求”的紧迫性,强调与伙伴关系的“权利与义务平衡性”;四是强调“有自身世界观和利益的新兴行为体力量上升是国际环境新的重要特征”,实际上是把新兴力量视为欧洲价值观和现实利益的挑战。

欧盟的变化给中欧关系带来了新的考验。欧盟重新审视中欧关系,其对华政策在发生某种变化,对华政策中意识形态和保护主义因素都在上升。欧盟自2008年以来以所谓“关切对关切、利益对利益”的“平等”战略,在对中欧关系的结论中开出了“提升双边贸易,解决商品、服务和贸易的市场准入,反对出口补贴以及人民币汇率”的“问题清单”,把中欧关系与台海两岸关系等中国内政问题挂钩。欧盟可以代表每一个成员国向中国提要求,却无力代表成员国解决中方的“解禁”及“市场经济地位”两大核心关切,实际上把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变成了欧方向中方滥提要求的“问题机制”,对中欧合作潜力的进一步发挥产生了不利因素。但中欧关系大局基本稳定,中国在欧盟及其成员国两个层面上努力推进中欧合作。

三:中东和平之路漫漫

我们知道中东集中了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石油资源,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所以中东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世界各大国的战略中心了。而处于中东地区的各国家间的矛盾也是此起彼伏的。它的四大热点问题: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越来错综复杂,解决难度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中东的和平之路自然也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了。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总是战火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情极为迫切。然而近期的政治动荡又有可

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

政治动荡源于社会矛盾,经济停滞和政治不满,人们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改善生活环境。然而政治动荡并非总是带来新的幸福生活,一些国家反受其影响进入恶性循环。使得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的最大挑战。然而在政治动荡中中东国家的民族情绪上升,阿以的矛盾突显,阿以的和谈将被无限期延期。由此可见中东和平进程的曲折和坎坷。

中东地区还面临的另一重要问题就是受到外国过多的干预,使得中东人民独立自主的梦想破灭。外国的过分干涉也是中东地区经济畸形,政治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美国为例,美国为了获取稳定的石油供给不断地干预中东政治以维持地区稳定,但美国的干预却直接导致了地区局势动荡。

总而言之,中东目前的局势还是不容乐观的。仍然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热点问题仍有被激化的可能。中东局势难以全面走向稳定。

四:印度反压制,统筹全局,与中国强强联手。

从世界范围讲,中印关系是当今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从地区安全角度讲,它对亚太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这么重要的双边关系过去几十年一直处于冷淡状态,直到最近几年,才出现转暖迹象,但依然热度不够。

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印之间的竞争基本上处于可控状态。在国际地位上,印度希望成为影响世界的大国,至少是亚洲的中心,所以必须要超越中国。在经济上,中印之间的对比越来越让许多印度人心里不安。当前中印关系里我们最需要防止的就是挑拨离间。这几年来拉拢印度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在这个地区的重中之重,挑拨离间是他们36计中最重要的一计。

中印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用三个“C”来代表,就是竞争、合作、挑战。中国看重的是合作,更多的希望与印度在国际区域和双边层面开展坦诚的合作与对话。但反观印度,在三个“C”当中,竞争是他比较强的心态,但这可以理解,印度2007年GDP才超过1万亿美元,在长期的竞争趋势中中国仍然占有优势。

相对来说实力较弱的一方希望跟实力较强的一方竞争,这是可以鼓励的,只要不以损害对方的利益为原则我们都鼓励。印度也主张跟中国的合作,但在这些方面之外,中印其实是有存在冲突的可能的,比如在西藏问题上。印度在印度洋上的一些举动对中国也并不是一个善意的信号,中印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概念。

关于印度在中印边界增兵问题,已经有相当长的铺垫了。印度从2007年、2008年以来对中印领土边境的态度正在日趋强势。动员6万军队,两个山地步兵师的实力进驻藏民地区,在离中国最近的印度最大的空军军事基地部署最新的战斗机。这样做有三点原因:第一,印度要强化对争议领土的控制,这种实际控制是为他将来在中印边境谈判当中采取更强硬的态度做准备。第二,印度和美国同为民主国家,存在“天然”关系。对于中美两国的接近,印度是颇具戒心的,因此不能排除其采取制衡中国的做法,以使相应的地缘战略态势有所改善。第三,在解决金融危机这个问题上,印度能对美国做的贡献并不很大。但在美国主导的全球政治安全秩序下,印度却能通过遏制中国给美国帮大忙。所以印度出于国家利益方面的考量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一些主动性的行动,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做法显然会伤害到中印双边关系。从1998年低谷到现在,中印关系这十几年间的恢复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因为这件事情导致其倒退,是很遗憾的,希望印度能认识到自己的单边行动不可能只有单边的后果。中印两国能否未达成谅解,解除双方之间的隔阂,并实现边界的友好?未来两国之间能否实现完全和解?并不令人乐观。

任何美好的政治意愿都是如此,设想极好,一遇到残酷的现实,就彻底让位于利益考虑,要不然也就不会发生战争了。对决策者来说,处理中印关系首先是要看清超级大国的险恶用心,印度的强大是必然的,与中国的强大一样没有任何人能压制地住,水可疏而不可堵,中国没有必要充当美国压制印度的磐石。与印度这样的大国交恶,只能是压制了别人也遏制了自己。中国应该要做的是在全球事务中与印度有更多合作而非对抗,在海洋事务上与印度展开合作,与未来的海军大国印度搞好关系,保证通畅的海洋交通线。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记住,中印两国的友好,必须建立在有效的威慑的基础上。必须保持并增强对印方的战略威胁能力,打消印度对中国的领土野心,西藏的主权决不容任何人说三道四。要冷静对待不友好的声音,同时对和平的表示予以积极回应,但不抱持太大的期望。想要

在南亚与虎共舞,最要紧的是紧紧抓住卡住老虎咽喉的缰绳。这种实力外交的政策,将是今后中印关系的主流。

五: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巧妙处理复杂局面。

今年,我国外交总体上将更加积极进取,更加开放和体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方位外交与领域外交相互促进,充分发挥首脑外交的引领作用。

胡锦涛主席访美是今年中国外交的开篇之作,不仅对中美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稳定发展与各大国关系,继续构筑总体稳定、相对均衡、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构架,以及我国整体对外关系,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周边来讲,除亚太经合组织(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以外,还有一些重大时间节点的外交活动值得重视,如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周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等。这些重要的外交活动,将有助于促进本地区相互信任和深化互利合作。

同时,我国还积极开展公众外交,并成为我国外交的一个亮点。 2010年是外交部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第11次使节会议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推进公共外交工作的开局之年。外交部与其他部门一起,紧密围绕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两会”、国内外重大外交活动以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2010年夏季达沃斯、中阿合作论坛等主题,努力推进公共外交各项工作。与此同时,还成立了由资深大使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在我国领导人出访、出席国际会议等重大外交活动期间通过接受采访、参加电视访谈和网上交流等方式,及时发出权威声音,准确解读外交政策主张等等的方式来加强我国公共外交工作战略规划及其机制建设。除上述以外,我国将继续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努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积极开展安全外交,努力提高海外利益保护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

从我国目前的外交形势上看,我认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要有开放的外交政策,毕竟关起门来搞发展是不能真正发展的;但是,我们在外交是一定要不卑不亢,尽管和别国搞好关系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点原则,不能伤害任何一点本族人民的利益,只有我们自己尊重自己了,别人才会真正尊重我们;也只有我们真正强大了,别人才会真正尊重我们。

总结:当代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各个国家在这场风云混战中都牟足了劲,野心勃勃。美国依然霸占着龙头大哥的称号,然而,欧盟的自成一体以及中国,印度等第三国际国家的崛起,在不断的撼动着美国的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应把握住这个机遇,积极主动的进行外交活动,同时也要坦然面对国际变化的挑战,巧妙的应对国际风云抛来的各种复杂的局面。在国际中占据了一个特殊、有利的地位。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世界格局就会发生惊人的变化,而中国的发展会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9990616.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9990616.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9990616.html,/chn/gxh/tyb/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9990616.html,/chinese/index.htm

战争与国际关系

战争与国际关系 (一)知识结构 1、两次世界大战 原因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集团扩军备战 一战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凡尔登战役 过程 3、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结束 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影响:一战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客观原因:英法绥靖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 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 战争爆发 二战过程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1日,26国签署《》 召开:1945年2月,美、英、苏首脑()()()雅尔塔会议内容: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成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二战的转折点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开辟了() 主要战役柏林战役;1945年4月,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

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操纵国: 2 构成:《》 巴黎和会作用: 国际联盟: 操纵国: 构成:《》 华盛顿会议作用: 年,从美国爆发,迅速席卷整个资 广大劳动人民饥寒 严重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 1933年 1922年,出现法西斯政权 1933年()上台,() 1936年,军部控制政府,亚洲策源

冷战政策表现政治: 经济: 世界格局的演变军事: 冷战中的对峙影响: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五六十年代:1962年,发生 ()。美国占优势 美苏争霸70年代:1979年,苏军占领() 。苏联占优势。 80年代:1989年,苏联从() 撤军。美国占优势。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一超多强;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 多强”,局面,朝多极化发展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科索沃战争:多极化趋势受到挑战 原因: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各国经济联 系日益密切 经济的全球化 1 2 表现 3 影响: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1 2 中国应对措施 3

2019高考专项练习: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与大国关系的演变

2019高考专项练习: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与大国关系的演 变 (限时45分钟,总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是( ) A.俄国成为欧洲大陆政治经济的主宰 B.反法同盟最终战胜拿破仑统一欧洲 C.封建势力与资本主义势力的斗争激烈 D.英国霸主地位逐渐被法国所取代 解析: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法国及欧洲的封建势力,也遭到欧洲封建君主国的联合抵制,欧洲封建君主国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 答案:C 2.王绳祖在《国际关系史》中说:“由于把反对拿破仑三世的战争蜕化成了一场掠夺法国民族的战争,德国无可挽回地使法国成为尖锐的对立面,而且,法国还将是德国任何敌对力量的潜在盟友。”以下不.能表达上述观点的是( ) A.普奥联军和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 B.德国割占阿尔萨斯和洛林,获赔50亿法郎 C.法德矛盾成为一战前的三对主要矛盾之一 D.在巴黎和会上,法国坚决主张制裁德国,以防其东山再起 解析:学生解题时,首先要明确这场战争是什么,由“拿破仑三世”可知这场战争应该是普法战争。“蜕化成了一场掠夺法国民族的战争”从B项中可以表达;而“德国无可挽回地使法国成为尖锐的对立面”可以从C、D两项中得到表达。而A项中事件不能表达,因为发生在普法战争之前。 答案:A 3.(精选考题·四川高考)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解析:此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即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正在丧失。一战后欧洲各国遭到削弱,美国和日本实力增强。A与题意无关,C、D不符合史实。 答案:B 4.巴黎和会上,英国既与法国联合抵制美国称霸世界,又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英国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利用法美矛盾,压制法国 B.维护欧洲安全,防止美国介入欧洲事务 C.维护其传统的“势力均衡”政策 D.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并主宰欧洲 解析:外交政策推行的根本目的是为本国国家利益服务。A是英国对外目的的表现之一,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B项是英国对外目的的表现之一,也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C项迷惑性强,但C项是现象,是根本目的的表现。D项符合英国当时的国家利益,应选D。 答案:D 5.列宁曾经指出:“靠凡尔赛体系所维系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熙却说:“这不是和平,只是二十年的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瓦解的标志性事件应该是( ) A.1933年德国退出国际联盟 B.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再议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重点

再议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 编者按:9月5日,本报评论周刊刊发王逸舟先生所作《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应对》一文后,收到很多读者的积极反馈。事实上,在王逸舟先生看来,除该文所分析的国际制度存在网络化、新旧交替矛盾加剧,及军事优先性下降等三个趋势之外,未来国际关系的变化还存在其它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和脉络。今年以来,无论是中美、中日、中欧,还是中国与东南亚邻邦之间的关系都出现了不少新的变数,中国外交面临不小的挑战。这一背景下,王逸舟先生特再次撰文分析国际关系与制度发展相关动态,以为读者理解中国应对之道及国家中长期战略提供一些参考性思路。 技术进步等后发因素重要性上升 仔细追踪不难发现,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制度里一如既往存在着激烈争夺、“下先手棋”的局面,只是这种较量在不同时期和领域有着不同的方式与表现。这里只从三个角度略作透视。 其一是地缘政治学说的不同阶段与特征。近代早期有所谓的“陆权论”;19世纪又有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的“海权论”。20世纪前半叶,西方一些地缘政治学家通过对飞行器技术改善造成的后果的考察,创立了新的“空权论”(制空权学说)。由此不难发现,21世纪综合国力竞赛,将在更高、更大、更深的地球空间展开,深海、大洋、极地或外空可能体现出传统领土主权和政府权力的延续与超越。 其二是能源开发的不同途径与思路。尽管工业革命至今,以煤碳、石油、铁矿石、铜矿石为代表的天然矿石资源,一直是各国发展的主要能源动力,然而新的趋势已经显现,从中长期角度观察,不论大小国家,只要率先掌握高效和便于储存的可再生能源,就有可能在综合国力的长期较量中占据有利位置,发挥超出自然幅员和人口规模的国际作用。 其三是“熊彼特命题”的启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即:竞争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破坏,不论产品的创新、工艺的创新、生产方法的创新或科学技术的创新,乃至社会生产方式的更迭,都是对从前同类的某种打破和推翻,是在此基础上的超越与再造。熊彼特命题促使人们用全新的角度看待诸如金融危机、经济萧条、发展停滞或企业倒闭等等不利现象。也就是说,谁能在当下的问题与矛盾中找到解决它们的突破口,创造性把自己的劣势、困难转化为优势或先机,谁就可能在竞赛中后来居上、在新时期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的国际关系

中国的国际关系 摘要:二战以来,国际关系暂时告别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世界的主题变成了和平与发展,全世界人民表达了各自对于和平的渴求。但是尽管如此,世界格局还是在消无声息地改变着,总体的太平并不能掩盖背后的战火,世界不稳定因素还很多,国际关系也在不断变化着。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又需要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世界大环境和中国的关系两方面来阐述中国复杂的国际关系。 关键词: 国际关系国家利益综合国力 一、目前的国际大环境。 自二战结束,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格局没有大的战争,小的冲突却每天都在发生,大国之间没有真枪实弹的较量,但综合国力的各方面较量却日趋激烈。二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经历过战争的人民深刻地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人们渴望过上和平祥和的生活。尽管如此,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意识形态和宗教文化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还是很尖锐,加之恐怖活动的频发,人们渴望的生活似乎并没有随着二战的结束而到来。

国际关系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内容涉及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等。在二战及其后的冷战时期,政治关系似乎是主流的国际的关系。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冷战关系的结束,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关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和合作,少了一些冲突和战争。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除了主要的经济实力以外,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发展本民族文化,警惕外来文化的肆意入侵成为了文化人的重要课题。 中国是二战的战胜国,但是由于底子薄,意识形态的原因遭到国际冷落,加之“文革”等政治因素,中国的发展并没有随着二战结束而立竿见影。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人沿着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渐行渐远,中国以世界瞩目的速度发展起来了。一超多强的格局已经形成,中国已经成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一强。中国在联合国的发言权和声音越来越响,在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特别是在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IMF等国际组织中的身影也变得更加活跃。可以说,现在是的中国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更加离不开中国。 二、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既然国际关系那么复杂和重要,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也就格外引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1. P4理论的功能: 戴维辛格(David Singer)认为,理论是一个内部相互联系的、实证概括的分析整体,它拥有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功能。 罗伯特利柏(Robert Lieber):第一,描述。理论必须确切地描述现实世界发生的事件。 第二,解释。理论应对说明这些事件发生的因果,说明“行为规律”和进行“评估分析”。在一个特定的体系里,理论解释事物的“连续性、反复性和规律性”。第三,预测。一般来说,是预测“事物发展和结果发生的模式或总趋势,是事物的未来的发展,而不是具体事件的发生” 2. P6理论与历史: 雷蒙阿隆:历史是过去的政治,理论的实质是历史。 约瑟夫奈:国际关系史不是国关理论,但国际关系史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来意提炼升华为理论的原始材料和现实基础。 要处理好理论与历史的关系,必须把握住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历史是理论的基础。 第二,理论是一种思维的科学,其本质是历史。 第三,检验理论的标准是实践。 3. 国际关系理论及国际关系的定义: P7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各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P8汉斯摩根索:国际关系是“处于权力斗争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权力政治”。 P8昆西赖特:国际关系意指民族、国家、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则是全面叙述、解释、评价、预测世界上不同政治社会关系的研究项目或学科。 P8欧奈斯特莱弗沃:国际关系是关于主权国家之间权力对权力、利益对利益、目标对目标的长期斗争。 P9斯坦利霍夫曼:IR实质是国家之间关系的政治。IRT是关于影响世界基本单位的对外政策和权力地位的因素和活动的学科。 P9弗里德里克邓:国际关系是指世界体系内各个政治集体或实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其核心是权力问题。IRT则是“关于那些跨国的关系的只是总和”。 P9查尔斯麦克兰德:IRT是关于“世界上有组织社会实体互动关系的研究”,包括对这些互动关系的有感环境的研究。 P9卡尔多伊奇:IRT应研究民族国家之间不可避免的相互依存和民族国家缺少控制能力的问题。 P10海沃德奥尔克:IR是关于人类的活动和各个国家人民的相互交往;IR是关于世界上基本单位之间冲突和合作的相互关系。 P10特莱弗泰勒:IRT是解释跨越过境的各国政治活动的学科。 P10尼古拉斯巴克曼:IR是关于属于不同国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P10多尔蒂和小法尔兹格拉夫:IRT定义为研究一国或其他国际行为者是如何用某种方式影响别国或别的国际行为者的。 P10约翰伯顿:IRT应该“说明和预测国家间关系和世界大体系的运作及其过程”。 P10罗伯特利柏:IRT……是“关于有组织的大群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与政治学相比,IRT 重点涉及到三大要素(无政府状态、秩序和限制)和三大关系(无政府和秩序、冲突和合作、限制和发展)。 P11 IR:(美国学者)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体、国家、MNC、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IRT 则是描述、解释、研究、评估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4. 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P9 对外政策表现为单向式的一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而国际关系则表现为双向式的国家或实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5. 国际关系的任务:P11(汉斯摩根索《政治学的困境》)“国际政治学的任务是把政治学的一般原则运用

我国国际关系发展新准则(上) 课程的考试

我国国际关系发展新准则(上)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 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 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 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新兴国家能够在国际政治中崛起所依赖 的优势不包括()。 A.制造业的快速兴盛 B.相对年轻的人口红利 C.政治体制的优越性 D.贸易与GDP的优势 2. 根据本讲,下列国家中转型可以被称之为“顺产” 的是()。 A.俄罗斯 B.波黑地区 C.土库曼斯坦 D.波兰 3. 根据本讲,欧美国家提供的优势公共产品中不包括 ()。 A.制造业产品 B.国际组织的创立及经费

C.和平队 D.货币 4. 下列国家不包括在G8国家中的是()。 A.法国 B.英国 C.加拿大 D.澳大利亚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根据本讲,伊斯兰弧带成为世界政治的焦点所具有的特点包括()。 A.自然灾害频发 B.人口多,穆斯林国家多 C.重要的资源产地和战略要津 D.曾与基督教民族有过严重的宗教冲突 2. 本讲提到,高边疆领域包括()。 A.海洋 B.极地 C.中东 D.外空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本讲认为,大国关系相对稳定,大国之间不开战,是新时期国际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石。 正确 错误 2. 冷战结束后,全世界产生了近50个国家,其中有一

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笔记 传统研究方法,主要是指历史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过程跟踪和比较研究。 过程跟踪,就是选取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对其进行解剖麻雀式的分析,了解 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影响其发展的所有要素。 比较研究,是选择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它们的共同点或者不同之处。 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三类:即 以案例研究为主的非数量分析方法 以统计分析为主的数量分析方法 以数学建模为主的形式理论。 科学研究并非就是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式。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一个环节——检验假设的方式。 定性分析一般使用案例来检验假设,定量分析则使用数据分析来检验假设。 国际关系的分析层次 确定分析层次,即确定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自变量)所处的位置:体系、国家、个人 目的:探究事物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人们对此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深刻”的认识。 意义: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任何事件都是由多种因素的“合力”产生的结果,明确分析层次有助于确定研究的具体问题及需要考察的证据和材料, 使思维更缜密,研究更有逻辑,结论更可靠。 体系分析层次:宏观 “自上而下”的研究世界的方法

假设:所有行为体都处于全球社会-经济-政治-地理环境中; 体系的特征是影响行为体的行为、行为体之间的行为的重要因素;体系层次的分析要素:体系的结构特征: 体系中权威的组织形式、体系中行为体的性质、行为体互动的范围和层次 体系的实力关系: 单极、两极、多极 体系的经济模式: 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程度 体系的行为规范: 如,对战争的限制 体系层次分析为什么美国会发动伊拉克战争? 单极格局:霸权国所受的制约相对较少,容易对体系面临的挑战作出反应; 国际规范:人道主义干预的必要性,专制政权和独裁领导人不符合国际道德; 国际组织:联合国的权威必须得到维护,联合国谴责伊拉克的决议必须得到执行。 国家分析层次:中观 聚焦于中层 与体系层次分析相同,认为国家是世界体系中最重要的行为体; 强调民族国家及其内部过程也是世界体系发展演变的重要因素。 国家层次的分析要素:政府的类型:民主与集权 形势的类型:危机与非危机 政策的类型:政治、经济、军事等 政治文化:一个社会普遍的、长期的和基本的价值观及其实践 国家层次分析美国为什么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 美国必须保护它的安全,而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美国必须阻止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获取毁灭性武器; 美国必须确保稳定的石油供应,而伊拉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储量国; 伊拉克是专制独裁国家,将其改造为民主政权符合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 个体分析层次:微观 分析国际政治的微观方法 个体层次的分析要素:人性: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和生理因素 组织行为:被组织起来的人们的行为与他们单个时的行为大不一样,所以 “群体决策行为”如何影响决策? 特性行为:个体决策者的特性(个性、健康、经历、观念)如何影响决策?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政治学研究的是公共之事、众人之事,关注的是“天下之公器”。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梳理 现实主义 卡尔对于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的批判 1.道德是虚幻的。很难界定,只能寻求平衡 2.权力是国际政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没有国家权力的基础,国际组织只能软弱无力。 3.利益是冲突而非和谐的。冲突不是由于不理解不沟通,是国际政治实质所在。 摩根索(以权力政治为基础,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现实主义六原则:政治中存在着客观法则,客观法则根植于人性/以权力界定利益/以权力界定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客观原则/普世道德对国家没有约束行为/国家道德不等于普世道德/政治现实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人性观:人性利己,人性追逐权力利益最大化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 利益观:国家利益是以权力定义的,权力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手段,也是目的。 道德观:争取国家的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国家利益是国家道德的标尺。 摩根索理论框架: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之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沃尔兹 对摩根索的修改(第一推动第一考虑权力的作用) 1.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人性客观存在,但是无法证否,降低了科学性,无政府性是客观存在和社会事实,国内国际两种不同政治环境的根本分水岭就是无政府性。 2.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而非扩大权力。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是自助体系,国家目的不是无限制的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生存。成员的忧患都是自我生存忧患。 3.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权力是生存手段而非目的,国际关系中的事件只有通过军事实力才能决出结果。 新现实主义“新“在何处:新在科学化程度。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基底,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国际体系结构为自变量,国家行为为因变量,以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背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科学化的理论体系。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不同/自助体系推导路径/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沃尔兹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区别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内的体系是等级体系,各个单位存在不等同的关系,依据其社会功能不同而有高低之分,社会中的力量集中在社会最高权威手中,所以各个单位之间的冲突可以在上一个权威处得到解决,必要时可以是强制性解决。/国际社会的体系是无政府体系,各个单位—民族国家—之间是等同关系,各个单位的功能是相似的,而国际社会缺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第一次论战 第一节一场严肃但吵闹的论战 第二节从伍德罗·威尔逊到约翰·默里 理想主义学派:伍德罗·威尔逊 阿尔弗雷德·齐默恩 约翰·默里 第三节从韦伯、卡尔到摩根索、基辛格 现实主义学派:马克思·韦伯 爱德华·卡尔(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 阿诺德·沃尔夫斯(一个非常多样化的学者) 尼古拉斯·斯巴克曼 汉斯·摩根索(“如果我们学科有奠基之父的话,他就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 现实主义六原则:1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说支配 2 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普遍使用的 3 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标志性特征 4 政治现实主义意识到政治行动的道德意义,个人和国家都必须依据普遍的道德原则来判断任何政治行动 5 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普遍的道德法则与某一特定国家的道德要求不可混为一谈,后者与各国国家利益的差异有关 6 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权力政治范畴的独立性,坚持以权力界定利益,因此政治现实主义与其他学派的区别是真实的,是深刻的 乔治·凯南(遏制主义政策) 雷蒙·阿隆(反对像摩根索那样,把权力绝对化,试之为一切政治的本质)

约翰·赫兹 约翰·基辛格(均势是基辛格外交思想的核心) 第三章第二次论战(50年代以后) ——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第一节一场激烈但“虚假”的战争 第二节科学行为主义学派 卡尔·多伊奇(科学行为主义三论:一体化理论、沟通理论和博弈理论) 莫顿·卡普兰(国际系统模式创始人之一) 戴维·辛格 海沃德·阿尔克(数学取向的政治学) 第三节传统主义学派的 马丁·怀特 (英国著名的“四人学派”赫伯特·巴特菲尔德,查尔斯·曼宁,马丁·怀特,赫德利·布尔) (运用历史的哲学的方法提出“三R”分析,现实主义【realism】,理性主义【rationalism】,革新主义【revolutionism】) 英尼斯·克劳德 肯尼斯·华尔兹 斯坦利·霍夫曼(系统阐述了传统主义的基本观点) 1 世界政治的无政府状态时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 2 “世界秩序理论” 3 复合均势 4 强调伦理道德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 三个核心问题“均势、秩序和伦理”

大国关系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形势与政策 印度对中国保持高度警惕 _____中印关系的背后

首先,中印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实力,两国交往带有巨人对话的特点。按通行的观点,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印两国现在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都具有国土广阔、资源总量巨大、人口众多等优势,近年来又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就以最能反映国家总体国力的几项指标为例:国土面积,中国列世界第三,印度第七;人口,中国列世界第一,印度第二;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列世界第六,印度列第十一;军事力量,中印两国在常规武器数量、技术装备以及军队规模等方面居亚洲前列,而且都拥有核武器;国际影响力,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则在积极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中印还在某些科技领域领先的同时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力争迈进科技大国的行列。这一切表明,中印已经在迅速改变长期以来的“大而弱”形象。 其次,两国都将对方看作与本国战略利益关系重大的国家,从而将其放置在大国的位置上。1998年,时任印度国务部长的昆瓦·辛格就认为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并不是一个领土边界的问题,与处理印度的外交政策紧密相关。在印度主要政党的执政纲领中,也将与中国的关系放在突出的位置上[5]。这与中国对印度的态度完全相同,中国政府首脑在许多场合都高度评价对印关系的重要性,在2003年和2005年两国政府首脑互访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都把这种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的高度。 再次,中印关系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影响,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部分观察家相信,中国和印度能够成为合作伙伴以抗衡美国的霸权。”[6]日本学者则认为随着中印两国在2050年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将难以避免出现“小国化”的趋势,因此“现在日本应该改变只追随美国的思路,建立包括亚洲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共存关系”[7]。在更多研究者的观点中都透露出一种强烈的信息,即人们愈中印发展历程与因素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中印关系的现状 众所周知,中印在地理边境问题上有历史遗留的争议,这一争议曾引起1962年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这一仗打完之后,印度的大国梦被打碎了。自1967年以来,中印边界没有发

云大国际关系研究院导师简介

国关院师资 吴磊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能源安全;中东问题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南亚问题 张永宏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非洲问题、南南合作及南北关系 刘稚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东南亚问题、世界民族问题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南亚国际关系 瞿健文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东南亚问题 卢光盛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东南亚国际关系、区域经济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研究联系方式: 姚继德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西南亚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伊斯兰教、中国-中东关系史、伊朗学、民族与宗教 吕星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大湄公河次区域研究 联系方式: 毕世鸿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东南亚国际关系、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日本与东南亚的政治经济关系 谢念亲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当代中国外交、文化外交、中国与东南亚跨境民族文化关系 联系方式: 伍庆玲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东问题 寸丽元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世界民族问题 佟应芬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世界妇女问题、土耳其问题研究 邹春萌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东南亚经济、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等 云南大学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非洲问题、民族与宗教、南亚问题 云南大学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南亚问题、中东问题 刘学军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能源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能源安全与国际关系 祝湘辉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缅甸研究、东南亚研究 联系方式: 云南大学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讲师,博士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转自:庄周梦蝶)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 多寡。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 安全。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 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 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 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 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1]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 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2]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 长久而深入的思考。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 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3] 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 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 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 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 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 延伸和扩大。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4]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 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断追逐权力的结果,则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生 相互怀疑和不信任,导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逻辑结果是国际冲突。[5]因而获得国家安全 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权力。肯尼思沃尔兹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条件 下国家的第一考虑就是生存。[6]他认为在这样的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获得和维持权力,而是 力图确保生存,两极均势有利于降低战争危险。[7]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除了国际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到国 际经济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国际安全 方面,他强调只有提升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才能更好的获得安全。进攻性现实主义 的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强调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追逐权力而互相竞争,国际体系 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国际冲突,只有获得权力最大化才能尽可能地确保自身安全。 他还提出了5个基本假设: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2、大国拥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 权力。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它国的意图。4、生存是第一目标。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可见,进 攻性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至,国际安全极为稀缺,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只 有掌握最大化的权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现实主义学派关于国际安全的逻辑是“安全困境”。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间具有高度猜疑性, 使它们对对方行为总往最坏的方面估计。国际安全是稀缺的,为了获得安全,一国增加军备,必 然会使另一国感到威胁,从而引起另一国增加更多、更强大的军备,最终使军备竞赛无法避免。 (二)、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自助、结盟、集体安 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8]理想主义学派认为:除了战争,国家还可以通过和平 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安全。以一战为界点,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传统开始转向现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与现实主义相比,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加注重集体安全和相互依赖。理想主义学派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参考书目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参考书目 英文部分: 1、Anderson,M.S. War and Society in Europe of the old regime:1618-1789, London: Fontana Press, 1988. 2、Appleby, J.O., Economic thought and ideology in seventeenth century England,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8. 3、Axelrod, R.,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4. 4、Berman, H., Law and revolu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5、Boroujerdi, M., The tormented triumph of nativism, NY: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96. 6、Brown,C.,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new normative approaches, NY: Harvester Wheatsheaf,1992. 7、Buzana,B.,People, states and fear, NY: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1. 8、Chanteur, J., From war to peace, Boulder, CO: Westview,1992. 9、Cox, R.W., Production, power and world order, NY: Columbia University, 1987. 10、Downing, B.M., The military revolution and political chan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11、Dyson, K., The state tradition in western Europe, Oxford: Martin Robertson, 1980. 12、Grant, R and Newland, K., eds. Gende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uckingham: Milton Keynes, 1991. 13、Gunn, J.A.W., Politics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London: Rouledge & Kegan Paul,1969. 14、Halliday, F. 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Macmillan, 1994. 15、Hamilton, K and Langhome, R., The Practice of Diplomacy, London: Routledge, 1995. 16、Klein, B.S., Strategic studies and world ord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17、Kratochwil, F.V., Rules, norms and decis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18、Luard, E, Basic text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Y: St Martin’s, 1992. 19、Mckinlay, R.D. and Little, R., Global problems and world order, Madison, W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6. 20、Mansfield, H.C., Machiavelli’s Virtue, Chicago: University of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情感”研究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情感”研究

————————————————————————————————作者:————————————————————————————————日期: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情感”研究-新闻学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情感”研究 唐晓芬 【摘要】本文从国际关系研究的理性主义框架、建构主义框架和情感研究框架出发,梳理了国际关系研究中与情感相关的几条学术线索: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敌意”态度研究、民族主义及其相关情感、大众情感动力与国际关系政策制定,认为:即使在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框架下,国际关系中的“情感”研究依然占有一席之地,而新近兴起的情感研究框架则从大众情感的研究立场出发,关注大众情感动力,聚焦大众情绪过程、情绪转化等议题,为国际关系研究拓展了新的视野。 关键词国际关系情感研究理性主义建构主义 在当今国际关系中,任何领导人都不能忽视强烈情绪发挥的重要作用。郝拓德(Todd Hall)和安德鲁·罗斯(Andrew A. G.Ross)认为研究“情感”有助于解读现有分析框架回避的“社会过程”问题。在现有的两种主流的分析框架中,“理性主义”框架致力于寻找因果解释,“建构主义”强调“身份、意识形态与文化模式研究”。①情感研究框架作为新兴的国际关系研究框架,强调从大众情感的研究立场出发,关注大众情感动力,聚焦大众情绪过程、情绪转化等议题。 本文梳理了国际关系研究中与情感相关的几条学术线索: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敌意”态度研究、民族主义及其相关情感、大众情感动力与国际关系政策制定,认为:即使在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框架下,国际关系中的“情感”研究依然占有一席之地,而新近兴起的情感研究框架为国际关系研究拓展了新的视野。

国际关系体系及世界大国间关系专题附练习

国际关系体系及世界大国间关系专题 一、国际关系体系 1、维也纳体系(19世纪初):略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初):各战胜国意图(美国要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英国主张有限度地削弱德国、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意大利希望扩大领土、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里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凡尔赛和约的目的(惩罚和削弱德国)和内容(领土、殖民地、军备和赔款);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对德、奥、保、匈、土和约)和评价(调整了列强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隐含战胜国之间、战胜与战败之间、列强与殖民半殖民地之间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四对矛盾);国际联盟的成立时间(1920年)、总部(日内瓦)、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和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华盛顿体系的背景(日本扩张威胁英美利益,美英日三国掀起海军军备竞赛,为缓和列强间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而召开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的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和《日本中协定》);华盛顿体系的评价(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但隐含美日矛盾加剧、英日分歧扩大、中国与列强矛盾激化等矛盾)。体系受冲击及瓦解(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冲击了凡尔赛体系;德军突袭波兰,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冲击了华盛顿体系;日本本偷袭珍珠港,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3、雅尔塔体系(20世纪中期):雅尔塔体系的背景(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号强国、苏联成为二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特别注意1944年成立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组织);雅尔塔体系的概念(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而建立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处置战败国、重划欧亚图、建立联合国);雅尔塔体系的评价(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但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联合国的成立时间(1946年10月)、总部(纽约)、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主要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雅尔塔体系的演变(美苏“冷战”—冷战史实有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两约组织对峙、德国分裂、朝鲜分裂、柏林危机等;美苏争霸—争霸三个阶段中美苏的态势);雅尔塔体系的瓦解(20世纪70年代欧美日三中鼎立局面出现,美国霸主地位动摇、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雅尔塔体系解体)。 4、多极化趋势(20世纪晚期以来):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总趋势(走向缓和);目前暂时“一超多强”,但长远看,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威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因素(霸权主义、地区冲突、生态平衡、恐怖主义、毒品走私、军国主义复活等)。 二、主要大国双边关系 1、英法关系 史实:⑴18世纪:英国为了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参与干涉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⑵19世纪: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合对俄作战,与俄国争夺土耳其;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⑶20世纪:英法结成协约国,一战中在西线共同对德作战;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要求;二战前和二战初,英法对奉行绥靖政策,但最终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二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英法同为欧共体和欧盟成员国。 特点:⑴英法同为欧洲大国,双方的争夺或联合,取决于自身的利益。⑵双方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争夺欧洲及世界霸权,双方的联合多是共同对付德国。⑶工业革命前,双方敌对关系占主导。⑷工业革命后,双方联合关系占主导。 2、法德关系

国际关系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国际关系研究方法 ——哲学层面 一、国际关系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 (一)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及类别 1、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关系学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体系的发展演变规律,及构成国际关系体系的各行为体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国际关系事实) 2、国际关系的类别 (1)有关国际行为体的事实。 国际关系行为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能独立行使国际权利,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实体。 (2)有关行为的事实。 行为体的对外政策及其互动 (3)有关话语的事实。 (4)概念化事实。 概念化事实作为对特殊现象的一般性概括,体现的是具有共性和反复出现的事实。 (二)国际关系研究对象的属性 1、自然事实与社会事实的差异性 (1)事实的概念 “事实”的四层含义: 真实存在的事情; 反映真实情况的信息; 通过相关信息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事情; 被证实的观察、观念,即经过科学研究被证实的事情。 (2)自然事实与社会事实 自然事实是独立于人脑的客观存在 (3)自然事实与社会事实的差异性 自然事实不具主观性,基本属性是它的物质性, 自然事实的意义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事实是客观外在和主观内在的融合,具有有主观性,观念因素为社会事实的基本属性之一 二、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一)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scientism)兴起于19世纪,科学主义将国际关系现象的自然特质一面视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实证的方法,依赖实验与数据,强调学科知识的客观性与精密性。 (二)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主义关注人本身的意志、观念、文化和知识等,采用描述与解释等方法,强调国际关系学的社会性。 三、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分歧 (一)国际关系研究本体论分歧 1、本体论的概念 “本体论”是源于古希腊的一种说法,指研究“存在”的学问。这里的“存在”,是指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