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

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它是由主意来发动,并由注意来维持的。在没有注意的条件下,人也能进行信息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而且往往是不自觉的。

4、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记录、计算机模拟

1.反应是记录法。(相减法、因素相加法)反应时记录法:是指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间,即反应的潜伏时间。它不仅能推测人的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过程,而且能推测认知的内部结构,即知识的表征。

(1)相减法——唐德斯基本方法:计算复杂反应时间与简单反应时间的差别,或者说,用复杂时间减去简单反应时间。相减法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一种基本方法。当一种作业由一系列加工阶段组成时,应用这种方法是较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可以用完成作业第一段所需时间与完成作业第二段所需时间相比较来量度,或者说,完成两段作业的时间差就是这一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2)因素相加法——斯滕伯格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斯滕伯格还假定,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的时间具有独立的或相加

的效应,那么,这些因素一定影响到作业的两个不同的加工阶段,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时间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的性质,即互相改善其效应,那么,这些因素一定影响到作业的同一加工阶段,因此,从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时间的影响,就可能把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区分开来。开窗技术是反应时的一种新技术,它通过对某种认知作业的分析,可以把每种认知成分所经历的时间过程,比较直接的估计出来,因而比相减法或因素相加法显示了更大的优越性。

2.口语记录法:是指在解决问题时由被试大声的说出他是怎样思考的,然后对被试者的口述记录作出分析。

3.计算机模拟:如果计算机和人在某种作业上的操作模式具有同样或类似的功能,那么指导计算机的程序就能很好的理解人怎样完成这一作业。

二、模式识别

1、能够陈述两种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

2、人类模式识别的特点

3、模式识别的非认知因素

4、了解特征整合理论和拓扑学理念的基本观点

1、能够陈述两种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

2、人类模式识别的特点

3、模式识别的非认知因素

4、了解特征整合理论和拓扑学理念的基本观点

1、能够陈述两种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觉的直接理论——吉布森我们周围的环境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而我们的感官的构成也使我们有能力从周围环境中提取这些信息。知觉的意义来自物体本身,而与人的经验无关。强调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

2.知觉的认知理论——赫尔姆霍兹。知觉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多层次的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觉不是由输入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当前存在的刺激与知觉者的某些内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觉即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也依赖于感知的主体。知觉者一般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

2、人类模式识别的特点

1.复杂性。人能够确认与分辨各种各样的刺激模式,从简单的线条到复杂的物体形状,从宏观的整体组织到微观的细微结构,人都能够识别的刺激模式,此数量是无法估计的。

2.适应性。人不仅能够识别各种不同的模式,而且能够在模式出现广泛变异的情况下完成模式识别的任务,对输入信息的变异或畸变具有很大的适应性。如识别不同人的字体。

3.可学习性。人通过学习可以改进和完善模式识别的能力。模式识别依赖于人的知觉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依赖于人根据已有的知识对刺激做出恰当的解释。如:儿童识字依赖于自行轮廓的分辨。

4.语言的总用。当一个人难以辨认两个相似的物体时,对物体特征的语言描述和分析,有助于对相似物体的区分。

3、模式识别的非认知因素:需要与动机的影响、价值与态度的影响、情绪的影响、人格的影响

4、了解特征整合理论——特雷斯曼

认为视觉加工过程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特征登记阶段,相当于前注意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视觉系统中从光刺激模式中提取特征。特征提取的过程是一种平行的、自动化的加

工过程。它发生在视觉加工的早期阶段,不需要集中性注意。第二阶段是特征整合阶段。知觉系统是把彼此分开的特征正确联系起来,形成对某一物体的表征。1.视觉检测作业。2.视觉搜索作业。3.非对称搜索实验。4.综合性错误实验。

5、拓扑学理念的基本观点

陈霖认为,视觉处理的早期阶段检测的是图形大范围的、整体的拓扑性质,对图形的局部几何性质不敏感。以后才处理图形的局部特性。

三、注意

1、理解知觉(早期)选择模型与反应(晚期)选择模型的区别和中枢容量说的主要观点。

2、能够举例说明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化加工的特点

3、理解双耳分听和双作业操作的实验范式

1、理解知觉(早期)选择模型与反应(晚期)选择模型的区别

早期选择模型强调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后期选择模型则强调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后。主要区别在于对注意选择机制(即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

知觉选择模型:强调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认为信息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阶段或分析阶段之前,因而注意控制着知觉。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反应选择模型:强调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后,认为信息选择发生在对经过充分分析的刺激作出反应的选择之前,这种选择使人不能在同一时间内执行一种以上的活动。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能够被识别的只有一部分引起反应。

2、中枢容量说的主要观点:人们在完成一项心理作业时,他们的资源或认知资源是有一定限度的。这种限度使人们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有控制的分配到不同的活动或同一活动的不同方面去。一般地说,简单的活动对资源的要求较低,复杂的活动对资源的要求较高。

3、举例说明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化加工的特点

在变化刺激的条件下,被试者使用了有控制的处理。这种处理的容量有限,需要注意,它的限度也就是短时记忆的限度。当环境改变时,能灵活地为人们所利用。有控制的处理是一种系列搜索的过程,即把记忆系列中的每个项目与测验系列中的每个项目进行比较,因此,项目的数量对判断成绩有显著的影响。相反,在一致性刺激条件下,被试者使用了自动化处理,它没有容量的限制,不要求注意,一旦学会了就很难改进。自动化处理是一种平行处理,因此项目的数量对判断成绩没有影响。

4、理解双耳分听和双作业操作的实验范式

双耳分听:在一项实验中,彻里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从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并检查被试从另一耳所获得的信息。前者称为追随耳,后者称为非追随耳。结果发现,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能分辨是男音或是女音,并且当原来使用的英文材料改用法文或德文呈现时,或者将课文颠倒时,被试也很少能够发现。双作业操作:研究认知容量最常用的方法,即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作业,观察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维尔奇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作业,一种是阅读和计数,一种是操纵大型手柄,他认为,第一种作业对第二种作业的干扰程度可作为人们对第一种作业注意程度的指标。

四、短时记忆

1、知道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的主要内容

2、知道感觉记忆的一般特点及经典实验,比如斯波林(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

3、能够陈述加工水平说的主要观点及其实验证据,自我参照效应及其实验证据

4、理解短时记忆在编码、贮存、提取和遗忘等方面的特点及组块、工作记忆的概念

5、理解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性及组块概念,自前摄抑制释放实验的意义,斯腾伯格(Saul Sternberg)的经典实验。00

1、知道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的主要内容(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认为外界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经历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外部信息先输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有丰富的信息,他具有各感觉通道的某些特征,可以被分为图像记忆、声像记忆等,但很快就会消失。有些信息会重新编码进入短时记忆,信息编码的形式可以是听觉的、口语的或书面语言的,短时记忆的信息也会很快消失。短时记忆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缓冲器,短时记忆也可以被看做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加工器。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信息在这里可以是听觉的、口语的、书面语言的或视觉的编码方式。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可能因为消退、干扰或强度降低而不能提取出来,但这些信息的贮存可以说是永久的。

2、知道感觉记忆的一般特点及经典实验,比如斯波林(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

特点:1.进入感觉记忆的刺激信息完全依据该刺激信息所具有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十分短暂。3.感觉记忆的容量很大,几乎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都能被登记。但只有被登记的信息受到注意,才能转入短时记忆。

部分报告法:将全部刺激项目排成3*4的矩阵,刺激以50毫秒的时程呈现,再刺激消失的同时,某一信号随即出现,被试者根据约定信号的种类报告相应的刺激行项目。根据被试者报告的准确率计算出被试者的记忆量。(部分报告法:材料:3*3 9个字母的卡片

过程:用速示器呈现卡片、并事先告知被试,第一行字母将配以高音,第二行字母将配以中音,第三行字母低音。任务:每次呈现后,报告某个声音信号指定的那一行字母(声音信号随机呈现并不报告被试)结果:几乎每次都能报告出任何一行的三个字母,正确率100%。表明:在部分报告法的实验中,背时看到的或能记住的字母要多于报告出来的,只是一部分在被试报告其他原因时迅速遗忘了。斯波林由此指出:存在着一种感觉记忆,它有相当大的容量,信息保持时间极其短暂,很快就会消失。)

3、能够陈述加工水平说的主要观点及其实验证据

信息并不是从一个系统(短时记忆)转移到另一个系统(长时记忆);所有的记忆内容都是在单一的记忆系统中被处理的。所存储的材料在保持时间方面的差异,并不是被分离的记忆结构的函数,而是由这个单一系统所进行的加工或操作的数量所决定。在这个系统中,有限的加工可能导致一种弱的代码的形式;较多的加工可能会导致较强的代码的形式;而更多的加工则可能导致更强的代码的形式。实验过程: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形容词,同时提出一个问题,要求被试回答,这种问题涉及词的结构、语音和语义和自我评定即问被试该形容词是否能描述他本人。要求:在被试完成作业后进行自由回忆,要求尽量多的回忆呈现出的形容词。结果:回忆成绩按结构、语音和语义的顺序而提高,进行自我评定的形容词的回忆成绩最好;说明:自我评定要求比语义更深的加工,支持“加工水平说”

4、自我参照效应及其实验证据

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有密切关系的话,虚席的时候就有了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记忆材料与自我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他编码条件。实验过程: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形容词,同时提出一个问题,要求被试回答,这种问题涉及词的结构、语音和语义和自我评定即问被试该形容词是否能描述他本人。要求:在被试完成作业后进行自由回忆,要求尽量多的回忆呈现出的形容词。结果:回忆成绩按结构、语音和语义的顺序而提高,进行自我评定的形容词的回忆成绩最好;说明:自我评定要求比语义更深的加工,支持“加工水平说”。

5、理解短时记忆在编码、贮存、提取和遗忘等方面的特点。

编码:短时记忆中存在着听觉码、视觉码和语义码;在短时记忆中的代码主要是听觉码。存储:短时记忆的容量并不受刺激的物理单位的类目限制,而受有意义组快的限制。在短时记忆中所能保持的组块数平均为7+-2。

遗忘:1.消退理论:遗忘之所以发生,是由于没有去复述记忆的材料。由于短时记忆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如果对所记忆的材料不进行复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就会消失。2.干扰理论:遗忘的原因是由于对其他材料的记忆或对其他作业的操作干扰了对材料的记忆,因而造成了遗忘。

短时记忆容量的有限性:短时记忆的容量并不受刺激的物理单位的类目限制,而受有意义组快的限制。在短时记忆中所能保持的组块数平均为7+-2。

组块:是按照某种规则或对应于某些熟悉的模式所组织起来的一个信息单位。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工作记忆:是暂时保持和加工信息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但它是能够对由不同的通道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这个系统不仅可以对从外界接收的信息进行操作,还能对长时记忆中提取的信息进行操作。

6、理解自前摄抑制释放实验的意义,

前摄抑制:先前的学习和记忆对后继的学习和记忆的干扰。

实验:前三次要求被试记忆水果名称,中间做一些作业,20S后让其回忆,第四次要求被试记忆职业名称。结果:不做作业回忆结果为90%,干扰后30%正确,四次都做过后正确率明显增加。意义:短时记忆可表征范畴意义,存在某种语义代码,因而其贮存也收到前后材料的意义联系的影响,否则就不会在应用同一范畴刺激时,出现强烈的牵涉抑制;也不会在应用另一种范畴刺激时,出现(自前摄抑制释放)。

7、斯腾伯格(Saul Sternberg)的经典实验。

实验范式:因素相加法再认实验: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测试项目是否为识记项目,并按键做出反应,计时停止。短时记忆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五、长时记忆

1、能举例说明程序性记忆与陈述性记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的不同,并能陈述内隐记忆的主要特点。

2、能陈述双重编码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实验证据

3、编码特征假设与情境关连效应

4、理解语义记忆的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不同及其验证,句子验证作业实验与典型性效应现象

5、结合所学记忆理论与研究,谈谈如何依据有效记忆的条件,运用有效策略提高记忆效果。

1、能举例说明程序性记忆与陈述性记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的不同,并能陈述内隐记忆的主要特点。

程序性记忆: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骑车)陈述性记忆: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课本内容的记忆)

内隐记忆(简单条件反射、非联想学习、程序记忆、启动效应):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很久前学过的单词无法会意,但用别的方法任可知有记忆)外显记忆(语义记忆、情景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记住单词并能再认)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空间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内隐记忆的主要特点。

1.个体差异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的个体差异明显,而内隐记忆对个体差异相对而言而不敏感。

2. 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间产生分离的自变量。(1)加工水平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3)学习和测验阶段感觉道的改变,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4)学习材料知觉特点的改变(字体,清晰度,大小等等)对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5)注意状态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6)干扰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7)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3.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在毕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内隐记忆的发展早于外显记忆,其恒定性优于外显记忆,内隐记忆不存在明显的年龄特点,而外显记忆则明显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学习加工的水平上,意义加工对内隐记忆的影响较小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上,测试前后呈现方式不同,可减弱启动效应,减弱内隐记忆成绩。

2、陈述双重编码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实验证据

两种编码说:假设存在两个认知系统: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言语系统加工离散的语言信息;表象系统则对具体的客体或事件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转换和提取。

实验实验材料:内容为一对图画或一对打印的字词。要求被试判定所画的一对东西或打印的一对字词所代表的一对东西之中,哪一个在原来印象上是较大的。实验假设:如果假设长时记忆中只含有语言编码的信息,那么被试对图画材料作出判定要慢于对字词的反应,因为在作出判定前,需要将图画转换为语词;如果长时记忆中包含表象信息,那么被试对图画的反应不会慢于对字词的反应,因为表象可以直接从记忆中得到,无须进行转换。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假设

3、编码特征假设与情境关连效应

提取线索:在记忆检索时用以达到目标表征的任何刺激或线索。编码特征假设说明了提取线索的有效性问题。(先想到一个人的面孔,然后用这个表征来回忆他的姓名。)编码特征假设表明,有效地提取,依赖于提取时的环境与编码时的环境相似的程度,程度越高记忆就越容易。这种现象称为情境关联记忆。(在正式演出前先彩排,了解情境)

4、理解语义记忆的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不同及其验证

语义层次网络模型:语义记忆的基本成分是表征一定客体或概念的结点。在这些结点之间具有类属的关系,因此可以把他们组成为一种层次的网络。第一级水平上的概念是第二级水平概念的下属概念;而零级水平的概念又是第一级水平概念的下属概念。网络的结点和属性是由“→”所联系起来的。这些“→”表明,网络的各种成分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结点直接联系于它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同时,每一个结点又直接联系于在层次网络中高于它的上级结点。

激活扩散模型:1. 当在问题中涉及一个概念或属性时,表征这个概念或属性的结点就会被激活。激活通过连线将扩散到网络中的临近结点上。这些由于扩散而被截获的结点的激活程度,依赖于这些节点与最初被激活的结点之间的联系的强度。2. 还能够用该模型解释启动现象。

不同:1.概念与属性的地位差异。语义层次网络模型的主要成分是概念(金丝雀),而像“黄色”这样的属性只是简单的附属于概念的结点。但在激活扩散模型中,概念和属性都是语义记忆结构的基本成分。2.概念与属性的联系差异。在激活扩散模型中,各种属性是和各种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如“红”和“樱桃”等概念相联系。并且属性与属性之间存在着联系。如

“红”和“黄”等相连接。而且,在此模型中,主要成分之间联系并非基于逻辑的、语意的联系,而只是基于个人的生活经验。3.概念间语意距离的差异。在层次网络模型中,概念间的所有连都具有相同的长度;这个模型以表明,搜有的下级概念对于上级概念来说都是同等的样例。激活扩散模型中,各个连线在长度上是不同的。“小汽车”与“机动车”。随让激活~是在层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有许多优点,但它失去了层次~中所具有的单纯性和简易性。

句子验证作业:给被试呈现一些简单的陈述句,句子的主语都是层级网络中最低水平的一个具体名词,而谓语则取自不同水平,要求被试判断其真伪,记录其反应时。

典型性效应: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非典型性成员。

六、表象

1、理解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假设

2、能陈述心理旋转与心理扫描实验的主要结果及其理论意义

3、表象的特点及其在信息加工中的作用

4、什么是认知地图

1、能陈述心理旋转与心理扫描实验的主要结果及其理论意义

心理旋转: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知觉之对象给予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过程。结果: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同所需的时间和图形在方向上的差别度数呈正相关。两个对象间的差别角度越大,被试者完成旋转所需要的时间也越长。平面旋转与深度旋转地反应时没有差别,出现了相同趋势。说明,被试可能在头脑中将一个图形的视觉形象进行旋转,直到它与另一个图形完全匹配为止。意义:心理旋转地实验用客观的方法证明了表象是存在的,而且也证明了人们有可能对表象进行心理的操作。对消除行为主义对研究表象的怀疑态度,激励人们用客观的方法研究表象起了积极作用。

2、意象(心理)扫描:被试者在头脑中进行扫描的距离越大,做出判断的时间也越长。如果要求将整个完整形象保存在头脑中,那么判断不同位置的物体特性的时间没有区别。说明了人们不仅能在头脑中进行意象扫描,而且意象扫描的空间距离与真实物体的是相似的。结果:1、距离效应:对表象扫描的策略和反应与知觉扫描的策略和反应是功能对等的,对表象扫描所需的时间随扫描距离而增加。2、大小效应:评定主观表象较小的客体要难于其主观表象较大的客体,即对较大物体的反应时<较小物体反应时。

表象: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3、知觉机能等价:

1、距离效应:对表象扫描的策略和反应与知觉扫描的策略和反应是功能对等的,对表象扫描所需的时间随扫描距离而增加。

2、大小效应:评定主观表象较小的客体要难于其主观表象较大的客体,即对较大物体的反应时<较小物体反应时。

3、表象计算理论:提出表象两因素;表层特征:保留了客体的位置、方位、大小等空间特征;深层表征:贮存在尝试记忆中的信息,构成表象基础。

理论: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视觉表象中的客体有大小、方位、位置等空间特性,也可以被扫描。

4、表象的特点及其在信息加工中的作用

1.模拟性。表象是真是物体的类似物,对它的加工类似于知觉真实物体的信息加工。

2.抽象性。表象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

3. 易变性。保存在头脑中的表象常常会由于人的过去

知识经验的影响而发生变形。4. 可操作性。人可以在头脑中操作和控制表象,对他进行加工,就像人通过外部动作可以操作和控制客观事物一样。

5、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

七、思维

1、能陈述(布鲁纳)概念形成的假设考验说的主要内容

2、比较说明特征表说和原型说的不同

3、理解关于三段论推理的三个心理学理论:气氛效应和心理模型理论

4、能举例说明自然推理中代表性、可得性(有效性)和调整启发式策略

5、理解前景理论的主要观点、框架效应

1、陈述(布鲁纳)概念形成的假设考验说的主要内容

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存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假设可看作认知的单元,它是人解决概念性成为题的行为的内部表征。这些可能的假设组成一个假设库。在干年形成的实验中,对任何一个刺激作出反应前,被试必须从他的假设库中,取出一个或几个假设并据此做出反应,即对所应用的假设进行考验。如果被试做出的这个反应主试告知是正确的,这个假设就继续使用下去,否则更换假设,将原用的假设送回假设库,直到获得某个正确的假设,即形成某个概念。人在假设考验的过程中,有四种通用策略: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冒险性聚焦。

2、比较说明特征表说和原型说的不同

特征表说:认为概念或概念的表征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概念的定义特征(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

原型说:主要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表现出来,概念由两个因素构成:以原型或最佳实例;范畴成员代表性的程度。

两者不同:1、特准表说注重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带有分析性色彩,原型说强调最佳实例或原型,带有整体性和综合性色彩2、特征表说认定特征是语义表达的,原型说设想原型是一般表象来编码的3、特征表说与逻辑对概念的理解及下定义的方法有直接联系,原型说则可追溯到古典哲学认识论对概念的理解。

3、理解关于三段论推理的三个心理学理论:换位理论、气氛效应和心理模型理论

换位理论:人在三段论推理中所犯的错误,是由于错误的解释了前提,人们往往将一个全称肯定前提解释为逆转亦真,即认为“所有的A是B,意味着所有的B是A”,对一个特称否定前提也是这样,将“一些A不是B”的意义理解为也包含“一些B不是A”

气氛效应: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的出一定的结论,具体说,就是两个肯定前提使得人的出肯定结论,两个否定前提使得人得出否定结论,而一个肯定前提和一个否定前提则使人倾向于得出否定结论,两个全称前提推出全称结论,两个特称前提推出特称结论,一个全称前提和一个特称前提推出特称结论。

心理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推出结论时并不是基于逻辑原则,而是基于语义原则之上的。工作记忆的加工资源的有效性对推理有重要作用。

4、能举例说明自然推理中代表性、可得性(有效性)和调整启发式策略

代表性启发法: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其判断概率越高。例如一个男人身材较矮,比较壮,喜欢吟诗,问他是文学教授还是卡车司机。文学教授。

1、大多数人受到代表性启发式的影响,常常忽略先验概率;赌徒谬误:错误的相信某一随机事件的概率受到先前随机事件的影响;

2、多数人受到代表性启发式的影响往往错误估计小样本事件的分布。例如一家大医院和一家小医院的妇产科,男女孩出生的比率近似1:1,若某日大医院出生500人,小医院17人,问男孩出生率在60%以上的是哪家医院(小医院)。大多数认为一样多,认为大医院的>小医院,原因:小样本不稳定。可得性启发式: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时间在知觉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的或因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例如在英文单词中,字母“L”常出现在第一个字母的位置还是第三个字母位置。大多数人第一个,实际是第三个。调整策略:是指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时间的估计。在判断过程中,人们最初得到的信息会产生“锚定效应”,制约对事件的估计。例如1 、8*7*6*5*…1= 2、1*2*3*…8=结果:对第一道题估计为2250,对第二道题估计为512,而实际结果为40320说明:最初几步运算的结果产生“锚定效应”,以后的调整不够充分,未达到应有水平。

5、理解前景理论的主要观点——丹尼尔。卡尼曼

1、面对收益时大多数人是回避风险的,面对损失时,大多数是趋近风险的。

2、同样的损失与利益前者要比后者对心理的冲击要大上一倍,人们有回避损失的趋势。

3、收益和损失不是绝对,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影响被试的选择。

八、问题解决

1、知道问题的结构,问题空间的概念

2、举例说明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算法与启发式)

3、理解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能举例说明问题表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创造性及其心理成分

4、怎样克服影响创造性的心理障碍

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解决问题前,先理解问题,然后进行表征即构成问题空间。

问题结构:1. 问题的起始状态2. 问题的目标状态3. 问题的中间状态

2、举例说明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算法与启发式)

算法: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地方法。(3位数密码锁,一个一个的试)启发式: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已达到问题解决。(河内塔问题)

1.手段目的分析

2.类比策略3逆向搜索

3、理解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能举例说明问题表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黑白棋盘)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①心理表征;②功能固着:固定的把某种功能附着在某种客体。

③关于问题的知识与专长:谜题;知识丰富领域的问题解决;专家与新手的差别④人的动机、情绪、人格因素如“习得性无助”⑤心理定势“倒水问题”;⑥只是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专家新手比较;物理学问题解决等⑦计算机模拟;专家系统。

表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①对问题做出什么样的表征,这种表征是否适宜,对问题解决有直接影响。不同的表征形式有不同的效果。如残缺期盼问题;8*864个黑白相间的方格,另有32个长方格,每块可盖住两个方格,若从棋盘切掉两个黑方格,剩62个方格,问31个长方块是否盖住棋盘。答案否定。②问题表征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同时受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制约。人们贮存的知识经验可帮助选择有关的信息,引导人们提取有关的算子,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问题的外部表征形式对人形成什么样的内部表征无疑有重要作用。创造性:人们应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

程。心理成分:1.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聚合思维:人们根据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2. 远距离联想。有创造性的人,能够捕捉远距离的概念,并根据某些标准将他们联合为一种新的思想。3. 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人格等因素。

4、克服影响创造性的心理障碍1.知觉障碍2.情绪障碍3.文化和环境障碍4.智力与表达障碍

5、结合所学记忆理论与研究,谈谈如何依据有效记忆的条件,运用有效策略提高记忆效果。

1.在感觉记忆阶段,由于此阶段的记忆具有形象性,要尽量提高识记内容的形象性。

2.在短时记忆阶段,1)根据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有限的情况。结合米勒的组快理论,要将输入的信息进行合理的组快,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深度。2)要高层次激活与低层次激活相结合。3)重视编码方式,要以听编码为主,视编码与语意编码相结合。4)在记忆时,克服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影响,提高记忆效率。

3. 在长时记忆中,合理利用编码手段,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相结合。根据记忆的遗忘曲线,合理利用再认、提取的关系。

4.其他方面:组织有效的复习,包括:复习要及时,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如笔记。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模式识别:将刺激模式与头脑中已有的表征相匹配,从而达到一个确认的模式的过程,或者说运用记忆中已经贮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做出有效 解释的过程。 2.自下而上加工:从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的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直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或资料驱动加工。 3.自上而下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是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和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的水平。也成概 念驱动加工。 4.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 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5.控制加工:需要注意资源才能进行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受人意识控制,但能灵活用于变化的环境。又称注意性加工。 6.自动加工:不需要注意资源就能进行的活动,因而无需注意,没有容量限制,不受人控制,且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7.材料限制加工:指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的心理加工时,如感觉辨别等,则是否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 8.资源限制加工: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语义分析等,则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得到很好的加工,否则就要受到影响。9.鸡尾酒会效应:自己对与他人聊天时听到其他人在谈论自己。 10.开窗技术:不需要推理和两种作业的比较,而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 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1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 同一字母。 12.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部分。 13.双作业操作: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不同的作业,是一种研究信息加工容量 和注意分配能力的方法。 14.类比表征:知识不仅是对事物的反应,可能还存在着与外部客体相类似的 形象的反应。 15.本意表征:(广)指一种符号或信号能代表一个特定事件,物体或信息等,也指这种代表性关系或过程。 16.范畴大小效应:当谓语范畴变大判断句子所需时间也少。 17.熟悉效应:判断一个包含X接得上级概念的句子有时要慢于一个包含更高 的上级句子。

认知心理学期末参考题

2008/09级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期末测试 PS:题是死的,老师是活的,今年的题未必相同。本试卷仅供参考,请学弟学妹慎用。大家有时间还是脚踏实地好好复习啦~ 祝大家都取得理想的成绩~O(∩_∩)O~ 一、单选涉及的知识点 逆行性遗忘(p71) 提示某种短暂的即时记忆受到损害而长时记忆未受影响 失认症、 模式识别理论、(31)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成分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编码(101) 长时记忆分类/提取(语义记忆)、(111) 问题解决策略、(191) (一)算法 含义:在问题空间中搜索考验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 特点:优点:保证问题的解决 缺点:费时费力,当问题空间很大时,难依靠它解决问题。 (二)启发法 ?含义:凭借经验尽快找出一条或多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 径而不管是否还有其它途径。 ?特点:凭经验,省时省力,但不保证成功。 常用启发式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 ?含义:是一种有明确方向、通过设置子目标来逐步缩小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差别的策略。(将要解决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两种分析方式(两阶段)(1)将当前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2)寻求消除差别的算子

2、爬山法 ?类似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也是逐步降低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区别:爬山法中,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初始和目标状态的距离。 ?就如同爬山一样,为了到达山顶就要翻越一个一个的小山头 3、逆向分析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如要到某地去,?工程队原计划25天挖5400米的沟,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挖54米,问比原计划提前多少天完成? 4、简化计划 ?抓住一些主要的结构,把问题抽象成较简单的形式,先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利用这个解答来帮助或指导更复杂的整个问题的解决 线性三段论推理(205) 线性三段论又称关系推理、三项系列问题。在这种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的关系。A>B,B>C——A>C (前提关系的表达方式)信息表征与推理问题 线性三段论理论模型:1. 操作模型和空间表象模型 2. 语言模型 3. 语言-表象混合模型 记忆结构(加工水平说)、(85) 加工水平理论的主要思想: 1.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语义的分析。 2.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长的时间;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 支持实验:不随意学习实验 取向原因、 视觉拓补、(43) 问题空间。 二、名词解释 1、特征整合理论(67) 特征整合理论区分特征与客体,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特征整合理论认为,特征是由功能上独立的一个知觉的子系统所分析的,这种加工是自动的,并且是以平行方式进行的,而客体的辨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参与,完全是系列加工的结果;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答案:D D.自上而下加工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C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答案:A 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答案:A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答案: C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A.假设检验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D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答案:C C.A.1879 B.19561967 D.1970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答案: D A.枕皮层B.额皮层C.顶皮层 D.颞皮层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360C.180A.60 B.90 D. 答案: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 锐敏度实验法答案:A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A.减法反应时实验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答案:A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14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答案:A D.继时性扫描博奕性聚焦 A.保守性聚焦 B.同时性扫描 C. 15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组块。A. 3 B. 4-5C. 7±2 D. 9-20答案:C 16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A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根据17 知觉选择模型答案:C D.反应选择模型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 ),只有一个感觉通道的信息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根据(18 知觉选择模型D. 反应选择模型C. 过滤器模型B. 衰减模型A. B 答案:)等信息。模型19根据ELINOR,长时记忆中贮存着( A.样例集和特征集 C.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概念、事件和背景B.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总体特征优先:(又叫整体优先效应)总体特征是先于局部特征被只知觉的,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Navon将这种加工顺序称作总体特征优先。 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中枢能量理论:他们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 Stroop效应:当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对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在识别色字的印刷颜色时,词的印刷颜色与词义之间的差异会引起被试者反应时间的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作stroop效应。 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的用于变化着的环境。这种加工是受人有意识的控制的,又可称注意性加工。 自动加工:是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是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系列位置效应:词表中间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优,均高于中间部分这种情况称作系列位置效应。起始部分较优的成绩称作首因效应,结尾部分较优的回忆成绩称作近因效应。编码特异性原则:在识记的阶段进行信息编码时的上下文环境,如果回忆时再次出现回忆的成绩会好一些。 场合依存效应:环境刺激对回忆起到的线索作用(外在背景作用) 启动效应:指之前所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A.V.L单元:鉴于字母、字词的听觉代码和口语代码都是不同形式的言语代码,因此,常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a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图式:经过组织的知识图式根据上属组成和其他特征值的配对来表征概念。 脚本:是人们用来推理常规事件的图式 自传体记忆:指对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与自我经验相关联的信息的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个人复杂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连。 前瞻记忆:对于计划中将来评价或行为的记忆,有三种类型: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基于活动的前瞻性记忆 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 问题解决:就是应用各种算子来改变问题的起始状态,使之转变为目标状态。 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已知的信息推知未知信息的过程。 决策:是根据已有信息对事物的状态做出判断或对未来的行动方案做出选择,决策可以看作推理的高级形式 代表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长出现。 调整启发式:(锚定效应)指人们在获得新信息时,难以准确的修正他们对于事件的最初估计,其判断在很大程度上被锚定于事件的初始值 可得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概率。 沉没成本效应:沉没成本指个体仅仅因为先前已经在某件事情有所投资便继续投资该时间,并且希望能重新赢得他的投资成本,人们会付出更多资源来证明以前决定的正当性。 工作记忆:指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用于暂时储存信息和操纵加工信息,以便完成复杂的任务。 简答题 1.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向是什么?(各自特点) (1)信息加工取向(2)联结主义取向(3)生态学取向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2.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各自特点时间空间的区别哪些事件或者空间辨别率高)(1)x射线断层扫描方法CT (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RET(3)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4)经颅磁刺激Tms(5)脑电图MEG(6)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 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它是由主意来发动,并由注意来维持的。在没有注意的条件下,人也能进行信息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而且往往是不自觉的。 4、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记录、计算机模拟 1.反应是记录法。(相减法、因素相加法)反应时记录法:是指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间,即反应的潜伏时间。它不仅能推测人的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过程,而且能推测认知的内部结构,即知识的表征。 (1)相减法——唐德斯基本方法:计算复杂反应时间与简单反应时间的差别,或者说,用复杂时间减去简单反应时间。相减法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一种基本方法。当一种作业由一系列加工阶段组成时,应用这种方法是较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可以用完成作业第一段所需时间与完成作业第二段所需时间相比较来量度,或者说,完成两段作业的时间差就是这一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2)因素相加法——斯滕伯格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斯滕伯格还假定,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的时间具有独立的或相加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北京大学出版社)

1.绪论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相加因素法实验: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使用相加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开窗”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出声思考:当个人在进行思维时,让他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进行出声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 2.知觉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信息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 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比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而得到识别。 特征说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3.注意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1958)原理:人的神经系统容量是有限的,当外界大量信息通过神经通道时,由于其超过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容量,所以需要一个过滤机制,这在信息传递中起了个关卡的作用,使某些信息得到选择和保证,到达皮层中枢作出反应。 衰减模型特雷斯曼(1960)原理:信息不仅仅是通过一个通道,而是通过两个通道,但其中一个通道被加强,另一个通道的信号则逐渐减弱,从而难以激活其最低感觉阈限值而不被

秋季《认知心理学》期末离线作业

期末作业考核 《认知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分析判断题(每题5分,共25分) 1、口述记录法这种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内省法是相同的。 答案: 错。口述记录法与与内省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内省报告是在完成作业后回顾,因此往往不完整不准确,而出声思考可描述被试正在注意什么,正在思考什么,这样就避免了由于记忆提取所出现的错误。(2)传统内省需要被试解释情境或思维过程,而且是依据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的,而出声思考不需要解释,只是有关当前正在注意的信息或短时记忆的内容,因而是可靠的。 2、对注意选择的解释中,过滤器模型认为人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无限的。 答案:错。过滤器模型的理论内容: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有限,为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整,选择-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通过过滤器的信息被进一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储存,其余信息暂存于某种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 3、解释知觉过程的刺激物说认为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 答案:正确。刺激物说只承认有自下而上的加工,而假设考验说认为除了自下而上的加工还有自.上 两者相互渗透。 4、深层表征是指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类似图画的表征。 答案:错。表层表征是指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类似图画的表征,它保留了客体的位置、方位、大小等空间特征,但容量有限且极易衰退。深层表征是指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 5、语言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 答案:错误。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而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是个体借助语言材料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影响别人的过程。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论述认知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答: (一)反应时法 从刺激出现到人能作出相应反应总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心理学称之为“反应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加工这些刺激的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的不同,反应时也会有很大不同。那么通过精巧设计不同的认知任务让人们完成,我们就可以在事后对不同任务的反应时进行比较或更复杂分析,从而得知人们完成这些任务的认知过程的奥秘。反应时法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类。 1.因素相减法:两种作业,差别在于后者比前者多某个心理过程,则这两种作业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公共课复习提纲 第二章认知过程 关键术语 认知: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主要是指高级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能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具有两种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注意的起伏:注意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部分答案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D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3“Brown-Peterson 答案:C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注意A.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答案:A .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答案:A 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 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答案:C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D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 C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 顶皮层 D.颞皮层答案:D 10 R 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答案: 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答案:A 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 答案: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B.A.减法反应时实验开窗实验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对行为和精神活动的研究。在这个定义中涉及心理现象和心理是一门科学这两个问题。 2. 认识个体心理现象的构成行为,认识行为与心理的关系。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发生、表现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现象按照从动态-稳态的维度,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部分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指在个人身上表现的心理历程,操作程序。包括: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如喜、怒、哀、惧 意志过程:如作出决定、执行决定 (2)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是心理活动存在的现实形态和背景状态。 心理状态基本可分为意识状态和无意识状态。 (3)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个体身上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包括: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智力、人格 1)心理与行为的区别 心理:是内隐的、主观的精神现象 行为:是外显的、客观的物质现象 2)心理与行为的联系 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因此心理支配行为。 心理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3. 什么是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特点?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基础学科。 普通心理学的四个特点: (1)研究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动物; (2)是成人而非儿童; (3)是常态而非变态、异常的; (4)是普通的、一般的而非特殊的人。 4. 什么是观察法?观察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特点及规律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优点: ?保持了人心理活动的自然性。 ?容易实施。 ?观察法的局限: ?观察者效应:被观察者由于意识到自己被观察而改变 自己的行为。 ?观察者偏差:观察者只看见了他们希望看见的东西。 ?从观察结果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5. 什么是实验法?认识实验研究中的三种变量,实验研究的特 点是什么?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重点内容,各章)

认知心理学 (北京大学王甦修订版) (赵中昌,整理于2010年6月25日) 第一章绪论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开窗”(Open Window)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认知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 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代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第二章知觉 (24页)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依照Bruner 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到验证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 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 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知觉的生态学理论:主张以知觉的刺激物 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 认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著名代表 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 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 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 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 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Gibson 认为知觉系统从流动的系列中抽取不变 性。 (37页)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 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可称为特 征(Feature),而其关系有时也称为特征。 特征说认为,模式可分解为诸特征。照特 征说看来,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 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 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 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 进行分析,也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 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 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 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这就是一般的特征分析模型。 (43页)结构优势效应 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 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这个现象称作 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 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供大于 求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 单独的该线段,这种现象称作客体优势效 应(Object-Superiority Effect);识别一个 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中的一个部 分,这称作构型优势效应 (Configural-Superiority Effect);识别字 母的一个组成线段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 线段,字母优势效应(Letter-Superiority Effect) 对字词优势效应的解释: 1、Rumelhart和Siple用借助于上下文而 进行推理来解释字词优势效应,这种解释 强调下下文以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 应用。 2、另一种解释着眼于字词和字母的不同 编码:字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单个字母是 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 扰,而语音编码则不受视觉掩蔽的干扰, 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求单个字 母。 3、还可以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 字词优势效应。 第三章注意 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都属于知觉选择 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和知觉选择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认为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 因而称作反应选择模型(Response Selection Model) 两种模型的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 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 法。依照知觉选择模型,起注意作用的过 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它意味着不是 所有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这 个模型也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依照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 和反应之间,它意味着几个输入通道的信 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 这个模型也称为晚期选择模型。 根据实验结果,Treisman认为注意选择不 是反应性质的。但他的两个实验,目前还 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结论。 反应选择模型的核心是输出的重要性标 准,因此时行信号觉察论的分析,查明追 随耳和非追随耳在感觉性和判定标准上 是否有区别,对两类模型的争论是有意义 的。Moray和O'Brein(1967)在应用双 听技术和追随程序的实验中得出,又耳觉 察靶子的次数不同,并非由于标准不同而 造成的。这个结论支持知觉选择模型,而 不支持反应选择模型。 中枢能量理论: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 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 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 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 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 Kahneman(1973)提出的能量分配模型 较好地体现中枢能量理论。 遵循能量或资源分配的观点,Norman和 Bobrow(1975)还进一步区分两类过程: 资源限制过程(Resource-Limited Process) 和材料限制过程(Data-Limited process)。 Johnson和Heinz依据实验结果,提出注 意选择的多部位说(Multiple-Loci Theory),即认为注意选择可基于感觉信 息在加工过程的早期阶段实现,而依赖较 深的语义加工的选择则在后期阶段实现。 (67页)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和 Gelade(1980)提出的特征整合理论 (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也是一个涉 及自动加工的注意理论。他们区分客体 (Object)和特征(Feature),将特征看作 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 些特征的结合。他们认为,特征是由功能 上独立的一个知觉的子系统所分析的,这 种加工是以平行方式进行的,而客体的辨 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参与,完全是系列加 工的结果;集中性注意的作用类似“粘 胶”,使一些特征得以结合为一个单一的 客体。 第四章记忆结构 两种记忆说(填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 的东西,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 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 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长时记忆 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贮存大量信息, 因而又称为永久记忆。外部信息经过感觉 通道先进入短时记忆,它是信息进入长时 记忆的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 两种记忆说的核心是承认在长时记忆以 外还存在着短时记忆。 (72页的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两 种记忆说的新解释:曲线的结尾部分反映 着短时记忆,曲线的起始部分和中间部分 合组成另一部分,它反映着长时记忆。结 尾部分的回忆成绩之所以好,是因为这些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 选择题20分,5个实验,1个论述题,4个简答题。前七章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核心、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研究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 2. 复述分为两种:简单复述和精细复述 3.感觉记忆的研究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部分报告法 4图像记忆的容量?9到20个 保持时间300到500毫秒 5.侧向扩散 6 问题行为图包含的两个成分 7.深层转换语法包含的两个成分 8推理产生错误的原因 9 速度与正确率权衡问题 10 鸡尾酒会效应 11 自由回忆实验 12 人工代理 13 问题空间 14 模式识别 15 追随程序 16 范畴大小效应 17 Burner的人工概念的实验 18 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 19 探测刺激的实验 探测法的实验(短时记忆的遗忘) 20 注意章节:注意的选择机制 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 中枢能量理论 计算机模拟法基本逻辑 知觉产生的理论 21 Sternberg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的实验 22 Paivio 的斑马试验 23 Navon 的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 24 轮廓比较与命名实验(又称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核心、P1 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主要研究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即作业成绩)。 2.复述P84 复述是一种不出声地对刺激信息进行重复默诵的内部过程。复述可以分为机械性复述或称为保持性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和精致性复述或称为整合性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 1)简单复述即以前所说的的复述,它有助于项目在短时记忆中保持,即如复述缓冲器,现又称为保持性复述。 2)精致性复述是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它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加工。这种复述又称为整合性复述,可以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3.感觉记忆的研究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部分报告法P75 部分报告法:Sperling在每组的视觉刺激信息呈现之后(呈现时间50毫秒),发出一个声音,提示3行字母中的哪一行要求被试报告出来。其中上行的字母与高音相联系,中行的字母与中音相联系,下行的字母与低音相联系。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出现的声音信号,对相应一行的字母马上做出报告(部分报告法)。 4 感觉记忆P75 当外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感觉,产生感觉像后,虽然刺激的作用停止,但感觉像仍可维持极短的片刻。这种感觉滞留在视觉中最为突出。感觉滞留表明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这种记忆就是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图像记忆的容量为9到20个;保持时间300到500毫秒;声象记忆的容量为8到9个项目,时间为4秒。 5.侧向扩散P89 侧向扩散是指在某一个水平上,或者是较浅的水平或者是较深的水平,加工在横向扩展开来。以阅读为例说明:校对阅读和要点阅读。 6 问题行为图包含的两个成分P10 问题行为图 一种分析口语记录的方法称之为问题行为图,这是Newell和Simon提出的分析方法,可以使人直观地看出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的序列。这种问题行为图有两个成分组成:1)知识状态,即人在某一具体时刻所知的关于改该作业或问题的全部信息;2)操作,即人每次用来改变其知识状态的手段。 7.Chomsky的生成转换语法包含的两个成分P219——222 包含短语结构语法和转换语法,而以后者最为著名。 短语结构语法认为,一个句子是有许多组成成分构成的,其中短语是最重要的结构。Chomsky认为,短语结构语法仍未能完全确切地解释语言。区分句子的两种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认知心理学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出现 1956年9月11日——认知心理学的生日 麻省理工学院(MIT),讨论会 1967年——Ulric Neisser出版《认知心理学》 对行为主义的观点越来越不满意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拒绝语言获得的行为主义途径,而强调心理过程 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类记忆研究开始兴旺起来。行为主义的术语很难解释记忆现象皮亚杰(Jean Piaget)建构了新的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了儿童如何发展对概念的鉴别 艾宾浩斯遗忘实验 信息加工途径(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 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包含两个重要成分 心理过程能够通过与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序列的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内部表征(Internal Representations):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符号——脑 信息加工模型(Information-Processing Model)与神经科学模型(Neuroscience Model)Bruce & Young (1986) 的面孔识别的信息加工模型 Haxby等人(2000)的人类面孔知觉的分布式神经系统模型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手段

脑损伤病人研究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简称PET扫描) -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大脑在其最活跃的区域能量需求最大。结果,这些活跃区域的血流戏剧性地增加。使用PET扫描技术,通过测量血流模式,能够得到脑活动图 -可用来研究注意、表象和阅读等认知过程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简称fMRI) -强但无害的磁场穿过被试的头部。fMRI扫描仪采集来自某些分子的射线,这些分子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 -只需5秒钟便能作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与PET扫描相比,fMRI能产生更加高度细致的图像,同时费用更低 -允许研究者为认知过程的生物学基础提供更精细的说明 事件相关脑电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简称ERP) 单细胞记录技术 平行分布加工途径(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Approach) James McClelland & David Rumelhart, 1986 认知过程可以从网络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网络把象神经元一样的单元联结在一起 又叫做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和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 一个重要的发现是神经元之间存在许多联系。这个联系的模式类似于许多精细的网络 许多认知过程不能定位在一个特定的针尖大小的脑部位。相反,特定认知过程的神经活动似乎分布在大脑的某一个区域 许多认知过程基于平行操作,而不是序列操作 -如语言:句法结构和语义 -跨语言差别Marcus Taft: “Rewrite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作为特定认知行为基础的神经活动,典型地分布在一个相对广泛的大脑皮层区域,而不是限制在一个单一的、象针尖一样小的部位。这些神经活动部位称作节点。节点是互相联系的 当一个节点达到一个关键的激活水平时,它能影响另一个与之相联的节点。可能激活它,也可能抑制它 当两个节点同时激活时,两个节点间的联系得到加强。这样,学习被定义成联系的加强如果信息不完全或有错误,人们仍然能完成大多数认知过程 知觉 1. 知觉的概念:刺激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体验Registering the information that arrives at our eyes and ears, Placing some sort of interpretation on that information 2. 视觉模式识别: -模式匹配模型(Template-Matching Models):视网膜接受的图像和大脑中的模版进行比较。(容错率低,所以不符合人类识别的灵活性) -原型模型(Prototype Models):原型是一类相关对象或模式的最佳猜测 (抽象的、理想化的) 示例, 它集成了形式或模式的所有最典型 (最常观察到) 特征。一种模式的高度代表性不需要精确的、相同的匹配;允许有细微变化。我们似乎能够形成原型, 即使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与原型完全匹配的样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