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市政道路改造施工图设计说明

市政道路改造施工图设计说明

道路及附属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述

1. 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迎宾路改造工程,起于朝阳广场,终于欧阳海大道,道路呈东西走向,全长2641.154m,起点接朝阳广场桩号为K-0-363.917,终点接欧阳海大道桩号为

K2+277.237,沿线与春陵大道相交成”T”路口,与金叶路、向阳路相交成“Y型路口”,定义为城市主干路,计算行车速度为40km/h,红线宽度朝阳广场至春陵大道段为

60m、春陵大道至金路广场(金叶路)段为40m、金叶广场至欧阳海大道段(向阳路段)为26m。[注:K1+967.541(金叶广场)-K2+277.237(欧阳海大道)段路名为向阳路)。

受桂阳县政府委托,我司于近期对迎宾路改造工程进行方案及施工图设计,本阶段为施工图设计。本次改造设计范围为:K-0-363.917(朝阳广场)至K2+277.2378欧阳海大道段。

2、地理位臵与交通区位

桂阳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西部,南岭北麓,湘江支流的舂陵江中上游。地理座标为东经112°13′26″至112°55′46″,北纬25°27′15″至26°13′30″,东邻郴州市北湖区,西接嘉禾县、永州的新田县,北面与耒阳、常宁、祁阳、永兴县相接,南面毗邻临武县,境域总面积为2953.67平方公里,是郴州市面积最大的县。

桂阳县是郴州至嘉禾、临武、出永州、往广西的交通要道,县城距郴州市区31.7公里,县境内有过境省道3条,分别是S214(常宁-临武)、S322(郴-桂-嘉高等级公路)、S323(桂阳-新田),总长161.843公里。

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气候条件

桂阳县地处南岭山脉北侧,地貌南北高中间低,因高低差别大,气候各异。桂阳县属典型的亚热带季节性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66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7.5摄氏度,南北山区与中部丘岗山地气候略有不同。县境内降水量在时空上分布不均,空间分布以舂陵江为界,南多北少较明显,南部降水量为1200-1600毫米,北面降水量为800-1200

毫米,时间分布也不均匀,春少、夏多、秋干、冬旱的特点比较突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56毫米。桂阳十年九旱,汛期4-9月,干旱地带以舂陵江以北偏西的流峰、板桥、塘市、飞仙等十几个乡镇最为严重。桂阳县的暴雨与洪涝年交替出现,且持续时间长,多以山洪暴发成灾。

3.2、水文条件

桂阳县多年平均降水量1535毫米,径流总量约220420万立方米。县内河流较多,主要有舂陵江、湖屯水、白水、神堂水和宜水5条,其支流218条,除神堂水南流注入武水汇珠江外,其余水系全部汇入湘江。5条水系集雨面积(含客水)大于5000km2的一条,大于500 km2的一条,其它三条都在100 km2以内。洪峰流量一般出现在4-6月间,此期为丰水期。境内最大河流是舂陵江,发源于蓝山县,主流长115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41.81亿立方米,流域境内面积2244.3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5%,支流153条。次是湖屯水,又称西水,民间习惯叫官溪河,发源于清和乡罗汉涧。该水集大小支流32条,主流长41公里,境内流域面积461.07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15.41亿立方米。

境内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且具有与地表水同步变化的规律。80年代中期,宝山铅锌矿井巷开采造成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致使县城原供水的48井到2000年有45井干枯,蒙泉井、五云观井和盐行街井虽有泉水涌出,但水量较10年前大为减少。

3.3、地质地貌

桂阳的地质构造自元古代震旦系以来,历经多次构造运动,主要形成径向构造和新华夏构造。桂阳县境内的岩石有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10余种。沉积岩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0.84%,是桂阳岩石分布最多、分布最广的矿物质。

桂阳县地处南岭山脉北侧,地貌南北高中间低,呈马鞍形,中间为广阔的丘陵岗地。县境内山地面积1131.59平方公里,分南、北中低山区两大片。泗洲山海拔最高(1428.3米)。境内丘陵顶部浑圆,总面积780.95平方公里,岗地地势起伏和缓,面积592.54平方公里。境内河谷两岸的平缓地或溶蚀洼地成为大小不一的平坦地面,面积467.72平方公里,平原坡度一般小于5度,海拔高度在200~250米之间。

二、道路现状概述

1、迎宾路段及向阳路段现状概述

1.1、道路现状横断面

K-0-360至K-0-050段现状横断面为一块板型式:水泥砼机动车道(21.25m )+沥青砼机动车道(15.5m)+绿化带(5m)+人行道(6.5m)=48.25m;K-0-050至

K1+967.541段现状横断面为三块板型式:人行道(沿建筑边线成不规则宽度)+非机动车道(约4.5m)+绿化带(约1.5)+机动车道(约18m,双四车道)+绿化带(约1.5)+非机动车道(约4.5m)+ 人行道(沿建筑边线成不规则宽度)。

K1+967.541至终点段现状横断面为一块板型式:人行道(东侧约3m)+机动车道(约18m)+人行道(西侧约5m)=26m

1.2、平面线型

本项目路段全线共设3处平曲线,1个“T”型交叉口及

1个“Y

”型交叉口。

1.3、主要交叉口

相交道路交叉口类型交叉口特点信号灯

控制

渠化方式

各交叉口均无展宽及渠化岛设计。

附图:“Y”型交叉口

1.4、沿线出入口

根据现场踏勘发现迎宾路北侧沿线商铺有大量的是用于做汽车维修,沿线私自

开设的路口较多,严重影响了出行安全及道路美观。设计段内沿线也有较多的单位

出入口。

现有的单位及商铺出入口处路缘石设臵基本为直角转弯。

1.5、车行道、人行道路面结构及侧石等构筑物

本设计段内道路车行道均为水泥砼路面,路面出现裂缝、破损、拱起及坑洞等

外观病害较为严重。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现象严重,非机动车道当成停车道现象

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非机动车道的通行。

附图:现状车行道路面

现状人行道主要为彩色砼铺装,沿线铺砖破损、松动、拱起、沉陷现象较为严

重,人行道上停放机动车辆现象随处可见。

路侧石为混凝土预制块。路侧花坛侧石为青石条,表面污染较重,石面颜色已

较深。

附图:现状人行道

1.6、现有道路照明

现有路灯灯高与灯间距不符合规范要求,不满足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路灯灯型存在单挑臂、双挑臂多种灯型,灯型不统一。

现有路灯外观污损、灯具老化,不美观。-

1.7、现有沿线交通及安全设施

本设计段内除有两侧分隔的绿化带外,无其它物理分隔设施,两侧分隔带约每

30米有一断口,断口较多,人行随意穿越马路现象随处可见。

Y型交叉口无信号灯控制,上下行车辆混乱。

现有的标志牌、护栏污损、不规范、内容不统一。

地面标线超期使用,已磨损非常严重,无法看清车道。

1.8、现有道路排水系统

根据现场调查:

排水体制:本设计段内道路现状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

排水走向:迎宾路段雨污水均从南向北排入下游;向阳路雨污水均从东向西排入下游。

排水设施:道路在迎宾路的北侧及向阳路的西侧设有排水盖板涵,盖板涵沿线检修口基本被遮盖;雨水口为多为单箅雨水口且破损及堵塞较为严重。

1.9、现有综合管线

根据现场调查迎宾路西侧有给水、燃气、国防光缆;南侧有空高压线、国防光缆、通信。向阳路北侧现有燃气、雨水、架空高压线。

1.10、现有公用附属设施

现有的道路两侧都有消防栓给水管接口,但多数缺少消防栓接合器,且间距不符合规范要求。

现有的果皮箱数量少、破损多,间距较大。

现有的公交站无站台设计,站牌与广告牌共杆设臵。

1.11、现状道路绿化

迎宾路道路两侧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间均有绿化分隔带,两侧人行道上各有一列行道树,间距约5m。局部路段两侧分隔带被拆除,局部路段人行道上有绿化带,以上现象大部分在道路的北侧。

三、设计方案

1. 设计依据

●设计合同;

●现状1:1000地形图;

●《桂阳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

●向阳路相关图纸;

●春陵大道相关图纸;

●朝阳广场相关图纸;

●建设单位有关意见和要求。

●其它相关资料

2. 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1-2001);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验收规范》(CJJ1-2008);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建设部《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4年3月)

●国家现行颁布的其他有关设计规范、标准。

3 、设计内容

3.1. 本次改造设计内容

本次的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管线工程(雨水、照明、电力)、附属设施工程、绿化工程等,施工图共四册,第一册:道路、附属工程、第二册:管线工程、第三册:交通工程、第四册:绿化工程。

本次道路提升改造从道路现状使用的弱点着手,对症下药。现状道路两边建筑已形成,为减少拆迁,故设计中基本不改变道路线型。本次工程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朝阳广场至春陵大道段,结合现有K-0-363.971至K-0-050段东侧横断面型式将此段道路改造成双向八车道道路,改造后标准横断面型式为:人行道(6.5m)+两侧分隔带(5.0m)+机动车道(15.5m)+中央分隔带(6.0m)+ 机动车道(15.5m) +两侧分隔带(5.0m)+ 人行道(6.5m)=60m。

(2)春陵大道至金叶广场段,调整道路现有标准横断面型式,拓宽机动车道为双向六车道,改造后标准横断面型式为:人行道(3.5m)+骑行带(2.0m)+两侧分隔带(3.0m)+机动车道(23m)+两侧分隔带(3.0m) +骑行带(2.0m)+ 人行道(3.5m)=40m。向阳路段保留现有横断型式。

(3)根据现场调查,对K-0-363.971至K+065段(除K-0-363.971至K-0-050段东侧外)、K0+140至K0+340段、K0+940至K1+140段现状水泥砼路面进行破除新建沥青路面,对沿线其余路段现状水泥砼路面局部破损路段进行路面修补后,全线加铺沥青面层。

(4)设臵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5)封闭不需要的单位出入口,并改造单位出入口,创造规范化管理道路出入口的基础条件。

(6)道路中心增设乙型隔离护栏,完善交通设施,合理划分车道,设臵规划化指路标志牌、指示警示标牌。

(7)废除原有雨水口,根据改造后道路情况设臵雨水口,对无雨水管的路段增设雨水管道。

(8)整合、迁移现有电力管线,设臵电力管沟,确保原有架空线统一入地。

(9)更新路灯照明系统,采用集中化路灯供配电系统、新的路灯、灯具、灯杆。

(10)增加果皮箱、规范设臵消防栓等公用设施。本册为第一册:道路、附属工程,其它专业详见各专业图纸。

4. 主要技术指标

采用主要技术标准入下表:

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

5. 道路工程

5.1 道路平面设计

本次改造不改变道路线型,道路中心线按原有道路中心线拟合(除朝阳广场至春陵大道段按朝阳广场设计中心接顺外),项目起点与朝阳广场已施工段接顺,终点接至与欧阳海大道相交路口(路口不在本设计范围内),设计全长2641.154m。全线设平曲线3处,平曲线半径分别为JD1:300m、JD2:2000、JD3:7000m,道路在起点接顺朝阳广场段接朝阳广场圆曲线有一段缓和曲线,圆曲线半径为460m。详见:道路平面图。

5.2 道路纵断面设计

5.2.1 纵断设计概要

1) 依据现况道路的路面高程,控制新建及加铺厚度,尽量保证纵坡长度;

2) 考虑与相交道路标高的衔接,考虑现有建设物的高程协调;

3) 考虑周围建筑物散水标高。

纵断设计标高为道路设计中线处路面标高,横断面上各点高程均以纵断设计高程为基准进行推算。与现况路口相接处设臵高程接顺段以保证路口高程平顺,接顺段长度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5.2.2厚度处理原则

施工前必须对现况路面进行纵坡横坡调查,以校核路面设计高程和道路标准横坡,纵横断面的测量区间为10米。处理可依照下列原则进行:

1)新建沥青路段:

1.1)、纵断设计高程-现况地面高程=H;

1.2)、上面层4%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5cm不变、中面层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7cm根据以下情况进行厚度调整。。

1.3)、纵断设计高程与现况道路标高的高差H范围为6-8cm时,采用减少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厚度进行调平;纵断设计高程与现况道路标高的高差H范围为小于6cm时,采用减少5%水泥稳定碎石层厚度进行调平;纵断设计高程与现况道路标高的高差H范围为大于6cm时,采用5%水泥稳定碎石进行调平。

2)加铺沥青路段:

2.1)、纵断设计高程-现况地面高程=H;

2.2)、上面层4%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5cm不变、中面层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7cm根据以下情况进行厚度调整。

2.3)、纵断设计高程与现况道路标高的高差H范围为

10-12cm时,采用减少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厚度进行调平;H小于10cm时,采用多凿除水泥砼面层进行调平;纵断设计高程与现况道路标高的高差H范围为大于10cm时,采用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进行调平。

5.2.3 纵断面设计

本次纵断面设计考虑到现有两侧建筑及周边用地情况,尽量按现有纵断进行拟合,使拟合后的纵断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及本次设计需求。最小纵坡为0.3%,最大纵坡为5%。详见:道路纵断面图。

5.3 道路横断面设计

本次改造横断面如下:

1) 朝阳广场至春陵大道段拓宽现有机动车道变成双八车道,结合已建设的K-0-363.971至K-0-050段东侧横断面型式,具体布臵如下:

6.5m(人行道)+5.0m(两侧分隔带)+15.5m(机动车道)+6.0m(中央分隔带0+15.5m(机动车道)+ 5.0m(两侧分隔带)+ 6.5m(人行道)=60m。

2)春陵大道至金叶广场段拓宽现有机动车道由双四变成双六车道,废除原有绿

化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重新布设,具体布臵如下:

3.5m (人行道包括树池)+2.0m (骑行带)+3.0m (两侧分隔带)+11.5m(机动车道)+11.5m(机动车道)+3.0(两侧分隔带)+2.0m (骑行带)+3.5m (人行道包括树池)=40m

3)向阳路段保留原有横断布臵型式:3.0m(南侧:人行道)+18m(机动车道)+5.0m(北侧:人行道)=26m 。

5.4 路面结构设计

根据现场调查水泥混凝土路面现状局部路段外观破损严重,局部路段外观比较完好,因缺乏实地路基路面检测资料,暂考虑如下路面结构类型:

1)、对于外观大面积路面破损路段破除旧水泥砼面层后,保留基层并拓宽机动车道后新建沥青路面,(如基层有破损,需要对基层进行处理后,再新建沥青路面)。

2) 按水泥砼路面拓宽机动车道后,在拓宽路面及旧路面上直接加铺沥青混凝土加铺层;

3)、原路面面层或路基局部存在质量缺陷则对破损路面进行修补后加铺沥青面层。

4)、具体结构如下: 4.1) 新建沥青路面段: 旧路破除新建:

4%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 5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AC-20C ) 7cm 5%水泥稳定碎石 20cm 现状水泥稳定层保留 暂定35cm 总厚度 67cm 拓宽机动车道段:

4%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 5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 7cm 5%水泥稳定碎石 20cm 4%水泥稳定碎石(分层铺筑) 35cm 总厚度 67cm 4.2) 加铺沥青路面段 旧路加铺:

4%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 5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 7cm (采用白加黑复合路面防止反射裂缝处治工艺处理接缝) 现状水泥砼面层 24cm 现状水泥稳定层保留 暂定 35cm 总厚度 71cm 拓宽机动车道段:

4%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 5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 7cm (采用白加黑复合路面防止反射裂缝处治工艺处理接缝) C35水泥砼面层 24cm 5%水泥稳定碎石 17cm 4%水泥稳定碎石 18cm 总厚度 71cm

4.3) 人行道结构设计如下:

麻石步砖 4cm

1:3水泥砂浆 2cm

C15混凝土 15cm

总厚度: 21cm

4.4) 骑行带结构设计如下:

细粒式彩色沥青混凝土(AC-13C) 3.5cm

5%水泥稳定碎石 20cm

总厚度: 23.5cm

4.5) 旧路路面局部破损板块处理

详见:路面结构设计图。

4.6)白加黑复合路面防止反射裂缝处治工艺

(1).路面处理:

(1.1)清扫路面:用吹风机清除路面上砂石及杂物。

(1.2)打磨:以接缝(含裂缝)为对称轴,用铣刨机将缝两侧各50mm宽的路面打磨成宽度100mm深度7-8mm的矩形凹槽。

(1.3)吹净:用吹风机将缝中及缝两边道面上的灰尘、沙石及杂物吹净。(2).材料施工:

(2.1)涂刷第一种材料:将刚性的聚合物涂层材料涂刷在凹槽的两壁及底面上,并养护0.5~1小时,使接缝两旁的水泥砼能得到加固(养护时间长短取决于施工场所的环境温度)。

(2.2)涂刷第二种材料及铺设加强层材料:将第二种柔性的聚合物材料涂布在已完成养护后的第一种刚性材料的涂层上,使其覆盖第一种涂层,其涂布厚度1~2 mm。涂布完成后,立即将80mm宽的无纺布或玻纤布以缝为对称覆盖在第二种涂层上,使无纺布或玻纤布与第二种涂层紧密贴合。

(2.3)淋布聚合物材质的“应力吸收功能材料”:将聚合物材质的“应力吸收功能材料”淋布在无纺布或玻纤布的表面上,并完全覆盖,使其成型后的材料压条厚度均匀、截面呈矩形,对称分布在缝的两侧。其压条的上表面至路平面的垂直高度为2 mm左右。

(2.4)表面撒布细砂:涂布“应力吸收功能材料”15~30分钟后(时间长短

取决于施工现场的环境温度),将花刚石细砂均匀洒布在“应力吸收功能材料”表面上并用小型压路设备沿缝将应力吸收功能材料上的花刚石细砂压实,使其与“应力吸收功能材料”完全粘合,并与路面相平。

(2.5)养护2~3小时后,用吹风机将“应力吸收功能材料”表面上未粘接牢固的浮砂吹净即可。

(2.6)由于白加黑复合路面防止反射裂缝处治工艺施工技术要求较高,建议聘请专业施工队进行施工。

5.5 路面结构层施工及验收要求:

1) 面层结构施工必须满足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6-98)的相关要求。

1.1)、沥青混合料中的粗集料

粗集料应选用碎石。粗集料应用无风化、微风化的石料轧制而成,不含土和杂质,石料坚硬、表面粗糙、洁净,轧成碎石形状方正。

粗集料与沥青应具有良好的粘附性,表面层所用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应达到5级;其他情况粘附性不宜低于4级。

当粘附性达不到要求时,应通过掺入适量的消石灰、水泥或抗剥落剂等措施,提高粘附性等级及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其它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

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2中其他等级公路的要求。粗集料的粒径规格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3中的要求。

1.2)、沥青混合料中的细集料

细集料可采用石屑。细集料应具有一定棱角性,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F40-2004)表4.9.2的要求。

石屑是采石场破碎石料是通过4.75mm或2.36mm的筛下部分,其规格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F40-2004)表4.9.3的要求。

1.3)、沥青混合料中的填料

矿粉必须采用石灰石等碱性石料磨细的石粉,不得使用酸性岩石等其他矿物的矿粉,矿粉应干燥、洁净、不成团块。若需利用拌和机回收的石粉时,掺入比例不应大于填料总量的25%,掺有粉尘填料的塑性指数不得大于4%。其它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10.1中其他等级公路的要求。

1.4)、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沥青面层应具有坚实、平整、抗滑、耐久的品质,同时,还应具有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抗水损害以及防止雨水渗入基层的功能。

(1)、沥青砼的空隙率要控制在3%~5%以内,压实度以马歇尔试验密度为标准密度,压实度为95%以上。

(2)、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按推荐级配范围,采用马歇尔试验法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其技术标准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表5.3.3-1中一级公路、中等交通(气候分区1-4)的要求,并检验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等性能指标。《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5.3.3规定二级公路宜参照一级公路的技术标准执行。

(3)、沥青混合料以动稳定度(次/mm)来评价其高温稳定性。本设计中普通沥

青混合料动稳定度≥1000,改性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2800。当沥青混合料达不到技术指标的要求时,应采取调整集料级配和沥青用量、提高沥青稠度等技术措施,以提高热稳性。

(4)、沥青混合料必须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检验水稳性,普通沥青混合料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80,改性沥青混合料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85。当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指标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掺加抗剥落剂、调整沥青用量等技术措施,提高水稳性。沥青混凝土的低温抗裂性能,应以低温弯曲试验所得的破坏应变值评价,其破坏应变(με)≥2500。

2)基层水泥稳定碎石集料级配采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表3.2.1-2的基层级配。垫层(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集料级配采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表3.2.1-1的底基层级配。基层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0%,底基层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0%。水泥用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设计配合比:基层水泥占5%(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2.5MPa);底基层水泥占4%(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1.5MPa),集中厂拌。

各结构层回弹模量及顶面弯沉值要求如下表所示:

5.6 路基

因暂无详细的检测资料,因此本方案设计中对路基设计作如下考虑: 方案一:路基换填

旧水泥路面破除清除后,如原路基承载力不够、或路基软弱、或有其它路基病害,对路基进行换填处理。暂定处理段如下:对道路机动车道拓宽部分路床以下路基换填处理0.6m ,换填材料均采用级配碎石。

方案二:其它路基处理方法

当路基不宜换填或路基换土处理不经济时,再考虑其它路基处理方法进行路基处理。

5.7 无障碍设计

人行道、人行横道均设臵无障碍设施。各种路口必须设臵缘石坡道,根据路口型式正确选用单面坡道、三面坡道、坡道宽度和坡道,全线人行道均设臵盲道。 5.8 公共交通设施

本次设计根据现场调查,接合现有公交站牌、居住区及公共场所位臵,共设臵四处公交站台,分别在桩号K0+280附近、桩号K0+820附近、K1+500附近、K2+140附近,其中前三座为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后一座为路面停靠式。 6.附属工程

道路沿线两侧布设果皮箱,果皮箱的间距约100米左右,在每个公交停靠站位臵增设一组,果皮箱的具体样式由甲方定。 7、施工注意事项:

1) 路面加宽时须铲除杂草、树根和浮土,并按照《公路路面与基层施工技术规范》(TJT -034)规定处理;分层填筑压实土基;在实施路基加宽时,应同时做好路基排水系统。

2) 水泥混凝土加宽的混凝土面板厚度、强度、路拱、横缝均宜与原混凝土面板相同。

3) 当气温低于10?时,不得进行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其它沥青砼铺筑时气温不宜低于10?;如在0-10?气温施工,必须采取确保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在低于0?及遇到大风的冬季不应施工,雨天不得铺筑沥青砼。

4) 根据改性剂的不同类型,改性沥青的粘稠情况,通常宜在下表规定的普通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的基础上提高10?-20?,特殊情况由试验另行确定。

热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

5)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保持连续、均匀、不间断地摊铺。改性沥青混合料生产,运输、摊铺和压实等施工作业应采用机械化施工。

6) 摊铺前应检查工程施工范围内的井盖框,路缘石等是否已固定至要求高程,侧壁是否已涂好沥青粘层,顶面是否已有保护隔离措施,铺筑改性沥青混合料前,应检查其下层的质量,按规定喷洒透层油或粘层油。喷透层油或粘层油时,宜采用沥青洒布机,喷油管宜与路表面形成约30°角,并有适当高度,以便路面上喷洒的透层油或粘层油形成重叠。

7) 普通沥青砼应尽可能用摊铺机铺筑,对城市快速路、主干路采用的摊铺机宜有自动调平装臵。

8) 摊铺应尽可能采用全路幅铺筑,如采用数台机械联合摊铺,各机纵向相距约10-20m,纵向搭接至少10cm,以利接缝密合。摊铺机后应配备人员作辅助工作,及时整形。

9) 改性沥青混合料压实后应在摊铺以后紧接着进行,不得等混合料冷却后碾压,在初压和复压过程中,宜采用同类压路机并列成梯队压实,不宜采用首尾相接的纵列方式。

10) 采用振动压路机压实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时,压路机轨迹的重叠宽度不应超过20cm,但采用静载钢轨压路机时,压路机轨迹的重叠宽度不应少于20cm,采用振动压路机时,压路机的振动频率振幅大小应与路面铺筑厚度协调,厚度较薄时宜采用高频低振幅,终压时不得振动。SMA混合料不得采用轮胎压路机碾压。

11) 铺筑多层混合料时,上下层的接缝应错开,纵缝至少15cm,横缝至少1m,主干路面层接缝应削齐接平;一般道路的粗粒混合料和联结层允许斜接,接缝处均应涂刷沥青粘层,接缝表面应予烫平。

12) 碾压自路边压向路中,要配备与摊铺宽度相适应的压路机台, 使碾压温度能达到规定要求。碾压顺序如下:接缝处预压→全路初压→全路复压→全部终压。每次来回轨迹重叠,双轨压路机重叠30cm左右,三轮压路机重叠后轮宽度1/2左右。

13) 压路机宜有自动洒水设备,防止混合料粘轮,如无自动水设备,应有专人跟轮涂布油水(1:3)混合液。

14) 施工遇雨应及时通知拌和厂停止供料,已出厂和已铺好粗粒式沥青混合料,应立即快铺快压,抢工铺料完毕;如中粒式混合料施工遇雨,除已铺筑的做齐施工缝抢压完毕外,其余不得继续铺筑。

15) 在施工质量管理中进行试验检测时应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取样,对试验检测数据应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16) 改性沥青应在尽量靠近供拌各混合料使用的部位取样;对现场制作的改性沥青,取样后应立即灌制试件并进行试验,不得在冷却后重新加热或用室内改性沥青制作机械加工后再做试验。

17) 沥青砼表面应平整密度,不应出现泛油、松散、裂缝、粗细料集中等现象,对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如有上述缺陷的面积(凡属单条的裂缝,则按其长度乘以0.2mm宽度。折算成面积)之和不得超过受检面积的0.03%,其他道路不得超过0.05%。沥青砼表面无明显碾压轮迹;接茬应紧密,平顺、烫缝不应枯焦;面层与路缘石及其他构筑物应接顺,不得有积水现象。

18) 本册图纸为道路专业图纸,与之相配套的给排水、交通、电气、燃气等工程专业图纸另详设计图。道路施工时应加强各专业之间的联系配合,如发现矛盾,请施工单位及时与有关专业设计人员联系共同协商解决。

19) 土基及回填土必须达到基层最低压实度及CBR要求,填土时应分层在最佳含水量下压实,各土层压实度要求达到相应规范要求。路基回填土不得使用腐植土;工程范围内,原路侧绿化带、建筑物剩余基础、排水道以及树穴、房基、围墙基础等均需清除后,再铺筑路面结构。新建管线施工后,管道、检查井及雨水口等部位的回填土应达到土基相应层的压实标准,必须保证道路及结构物相接处路堤填方的压实度达到要求。

20) 工程范围内有给水、排水、电信、电力、军缆等多种地下管线,由于无物探资料,施工时应先做好现场调查,以便采取保护或加固措施,保证其正常使用及施工安全,各种规划管线详见管线综合设计图及各管线专业设计图。

21) 道路施工应严格遵照相关施工规范,施工前认真阅读各相关专业图纸,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进行施工。道路施工时应加强各专业之间的联系配合,如发现矛盾,请施工单位及时与有关专业设计人员联系共同协商解决。

22) 拆除废弃的现况过路构筑物,并分层回填压实。新建管线施工后,管道、检查井及雨水口等部位的回填土应达到土基相应层的压实度标准。

23) 与现况路面接顺路段,施工时应先核实现况高程,如有出入或接顺坡度较大,请及时与设计人员联系,制定调整方案。

24) 公交车站位臵施工前请再次与规划建设单位确认后方可进行施工。

25) 玻纤土工格栅质量至关重要,需要产品质量检验证书,同时在送甲方、监理、设计各部门备案后方可使用,建议使用本地有成功经验的产品,并有厂家专门指导下施工,以保证正确的施工工艺。

26) 路面下排水管道的施工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处理好管腔沟槽的压实度工程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管线回填处理不善,会导致路面整体下沉,对沥青面层造成整体性破坏,不能满足道路使用要求,因此对管腔回填的工艺、材料、工序的措施均应严格控制,以免出现工程质量问题。

27) 开槽施工过程中的基坑边坡稳定,是工程的另一难点,施工过程中需保证车辆荷载对路基稳定影响到最小,雨季施工应该有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不能满足要求必须采用基坑支护措施,否则水泥面板下基层填料流失,造成路面下空洞,处理难度较大,难以保证加铺质量。

28) 工程数量汇总表为施工图纸发生数量的参考,与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不同,也不包含工程预算中所列相关子项;施工单位投标前应仔细核对,如有疑义或与图纸矛盾请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由工程范围、工程内容引起的工程数量变化请与建设单位核实,不在本表体现。

29) 施工中如遇问题,请及时与设计人员联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