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原始社会绘画

中国原始社会绘画

中国原始社会绘画
中国原始社会绘画

关于中国原始社会的绘画,有学者提出以岩画为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到新石器时代初期,但还有待于认真的论证和找出科学的根据。以地层及同出器物而可以确证其时代的以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画为主,其他则表现为灰、黑陶上及玉器上的线刻画。

从已发现的各地有代表性的彩陶画来看,以北方出土的为典型,如: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早期彩陶盘上,有用质朴的线条画出鱼、鹿和人面等的形象。人面像似戴圆锥形插有羽毛的高冠,五官清楚,两耳连着两条鱼。对于人面与鱼的涵义,有的认为与原始宗教活动有关;有的认为这表示当时半坡人的祈望,望能网开得鱼;有的则认为是表达人类繁衍生殖的愿望。

鸟的形象屡见于陕西华县出土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画中,有的在觅食,有的展翅欲飞,其表现手法多作侧面剪影。鸟或与当地人们的图腾意识有关。

河南临汝出土的仰韶文化作为葬具的陶缸上画有“鹳鱼石斧图”。画一只鹳鸟嘴叼一鱼,旁边立着一把带柄的石斧。在传统的观念中,鱼是生殖、子孙繁衍与丰收的象征,鹳鸟可能与氏族图腾有关,斧象征权力。在艺术处理上,鹳鸟为了叼起这条大鱼,两足前撑,身子略为后仰,动态生动。鸟身用白色平涂,鱼和石斧都用粗犷的黑线画出,鱼尾和石斧的把手施以重色,以增加画面的稳定感。这一产生于五千多年前的作品,已经大体掌握了绘画创作的一般规律。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图”彩陶盆中,四道平行带纹上画有三组(每组五人)舞蹈人物。他们脑后有发辫,下拖一条装饰的尾巴,随着乐声的节拍,轻松愉快地跳跃着。其后又出土了一个表现“两人抬物(似罐)”的彩陶盘,据考证,所抬物为祭祀用品。此画连同上

述的“舞蹈图”,都是反映祭祀的场面。

至于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东方博物馆的彩陶器盖人头饰纹,则是画在圆塑上面,体现了画塑结合的特点。据资料统计,当年输出瑞典并经该馆收藏的彩陶数量很大,此件而外,还有画着蛙纹、人纹等的图画。这一类的彩陶,在欧洲、美洲各大博物馆都有收藏,如美国的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等。

彩陶上的蛙纹人纹彩陶画原始社会佚名(瑞典)斯德哥尔摩东方博物馆藏

岩画在中国各处分布很广,虽然早在公元五世纪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已有记录,但实地调查和研究在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才开始。其数量之多,延续时间之长,都令人吃惊。其中比较突出的有:

宁夏贺兰山的岩画,绵延达数百公里,画有大量的狩猎场面,有单人和双人狩猎,猎人伪装奇特,拖有长长的尾饰,与青海大通县出土舞蹈图陶盘有共同之处。动物画中有抵角的羊、昂首挺角的野牛、桀骜不驯的野马、漫步而具有“绅士风度”的骆驼等。

阴山岩画分布在东西两段,已发现的多达万余幅。时代上限据推测可到旧石器时代末期,

下至新石器时代、夏、商、周,到汉代而达高峰。作者有匈奴、敕勒、突厥、党项、蒙古等民族。内容有狩猎图和多种动物形象,表现生殖崇拜的男女交媾与裸体的求育舞蹈,天命地祇、祖先神像,以及民族文字、数量符号等。

甘肃嘉峪关黑山地区的岩画,所画有动物牛、羊、野马等,狩猎图中出现戴羽毛冠的武士。还有手印,似为表现对手的崇拜。

新疆北部的天山地区,岩画大致与阴山相同,尤以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表现生殖崇拜与裸体舞蹈的图案为突出。以各种姿态进行交合和舞蹈,对男性的生殖器进行大胆的夸张,下部刻画的则是繁衍出来的一长串子子孙孙。这些人物高鼻深目,据考为《汉书》所载的“塞人”,距今约三千多年。广西花山岩画中,也发现有同类内容的作品。如果把视域扩大一点,就可以发现,这是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共同的艺术产物,如南美洲巴西皮奥伊州六千年前的先民们,也创作了相似的岩画。

西南地区突出的是广西花山崖画和云南省沧源地区的岩画,有狩猎、战斗、牧牛等。

汉族居住地区以江苏省连云港将军崖的岩画为突出。所画禾苗类农作物有十几墩之多,有一组人面像用一根线条通连农作物,表现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联、人们对丰收的祈祷,或者可名为“企丰收图”。此外还画有太阳、星象、兽面等。兽面的形象与浙江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纹饰、山东日照两城山龙山文化玉圭上的兽面有密切联系,但显得简率粗陋。

在安徽淮北、福建漳州华安以至台湾、香港等地,都发现有岩画。

良渚文化玉器的鸟纹线刻玉器线刻画原始社会佚名 (美)弗利尔美术馆藏

中国壁画的出现也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远在五千年前的内蒙古红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庙中,便曾发现壁画残块,说明在原始的宗教及祭祀活动中,已经使用建筑壁画的艺术形式。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晚期地画,也应该说是壁画的另一类型,只是这一建筑的墙壁已毁,只留下画在地上的画。

江苏邳县大墩子出上的陶屋模型,在四面墙的外壁及顶部的坡面上,都有线刻的狗的壁画,形象稚朴生动,张口如闻其声。这说明远在五千八百多年以前,江淮一带的房子上已有狗一类动物壁画。

至于南方,由于气候潮湿,保留下来的多为黑陶、灰陶、玉器、骨器等器物上的线刻画。如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象牙制品上的线刻画,距今约七千年。代表作品有猪纹、稻穗纹陶钵,双鸟朝阳象牙雕刻品和骨匕等。

稻穗纹的绘画与同出的稻谷有关,它表明长江流域以稻谷为主食的农业文化特色。双鸟朝阳纹,居中的太阳还冒出熊熊的火焰,双鸟则翘首振翅,紧相偎依,那对太阳十分亲切的感情,表现了农业文化时期的人们对太阳(太阳神)的崇拜和赞美。猪纹画的是野猪的形象,与同出的家猪泥塑形象不同,显得嘴尖、身材细长,这又与当时的狩猎生活有关。

太湖流域的浙江、江苏地区发现的良渚文化绘画,大多刻在各具特色的玉器一类的器物上。代表作品有浙江余杭反山、瑶山,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等墓葬或祭坛遗址出土玉器上的纹饰,如璧、璜、三叉器(冠状器)、琮、镯、钺、圭、刀上的鸟纹、神徽、神人面、神兽面等。

鸟纹以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的两个玉璧所刻为典型,与河姆渡遗址器物上鸟的形象有直接联系,是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并且鸟是天上飞行的动物,因而也被视作巫师作法上通于天的伙伴。

神徽和人面线刻画在良渚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都是表现神人的形象。有的神徽还表现了神人骑虎的形象。据美国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论证,神徽图上面的神人是巫师的形象。这些形象也可与英国博物馆藏良渚文化时期玉镯上的神人、神兽画面进行比较。

原始社会绘画的产生,一是源于物质的生产,人类为了本身的生存,必须从事采集、狩猎等; 一是源于为繁衍下一代而进行的生产。宗教、艺术等上层建筑,都必须建立在这一基础上。

依据考古新发现可知,中国早在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及南方的良渚文化父系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文明的曙光。但我国各民族的发展有先后,在三千多年前,中原已进入战国的封建社会,但新疆的塞族及广西的少数民族还处在母系氏族的群婚时期,因而他们创造的反映群婚的生殖崇拜岩画,还属于原始社会的绘画。良渚文化的神徽,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合一、人神合一,也即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人、天地、祖先(也是神)三位一体的表现,是良

渚人对日月、阴阳、天地、人神对立统一宇宙观的最高表现。良渚玉刻的兽面纹,和江苏连云港岩画的兽面、山东城子崖出土玉圭上的兽面,以至商代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都有一定的联系。

良渚文化玉镯上的线刻画玉器线刻画原始社会佚名 (英) 英国博物馆藏

由夏代开始的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独立的古代文明之一。一九九六年国家提出了夏商周断代的重点工程计划,这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历史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美术史的研究。

近数十年来考古学进展很大,出土了很多文物,这使我们有条件进行夏代美术的研究。在发掘遗址中,河南偃师二里头的出土文物,最能代表夏文化的特色。这里发现了青铜爵、戚、戈、圆形铜器、镶嵌绿松石饕餮纹铜饰片等,还出土了双身龙纹刻纹、蛇纹、饕餮纹、人像线刻陶片和鱼纹陶盘。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器多为素面,而饕餮纹铜饰片,有复杂精细的花纹。还嵌着绿松石,因而引人注目。除一九八一年在二里头四号墓(属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晚)出土的一片和一九八四年在十一号墓出土的一片(二里头四期),后又发现一片外,还有多件流传国外:美国沙可乐博物馆(后归福格博物馆)藏三件,美国保罗·辛格医生藏二件,美国火奴鲁鲁艺术研究院藏一件,英国伦敦某古董行藏一件。

其中一九八一年出土的一件铜饰片时代最早,饕餮纹的结构,尖喙、两目呈圆形,还有重圈,中嵌突珠,冠部高耸而华丽,而且有卷垂到两侧的部分。这些特点类同于一九六三年山东日照两城镇收集的玉圭纹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另一件玉圭也有同型的花纹。这两件玉器,学者多认为属于龙山文化。

一九八四年在二里头出土的一件,饕餮的两目则趋向商代通行的“臣”字形,此一饕餮纹的面部很像二里头出土的一件陶片上刻成的双身龙纹的头部。陶片上的龙无角,有梭形目,尖喙,额间有棱形。至于双身,则是当时习见的一种艺术手法。李学勤的论文认为铜饰上的饕餮实质也是龙,因而推论:饕餮纹从龙山文化的形式转化到趋近商代的形式,可能是在二里头二至三期之际,即二里头文化的铜饰饕餮纹,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到商代青铜器饕餮纹的中间环节(一)。

青铜尊上的鸟纹铜器纹饰商佚名 (美)沙可乐博物馆藏

二里头文化镶嵌绿松石饕纹铜饰片镶嵌纹饰原始社会佚名 (美)保罗·辛格藏

二里头出土陶盘上的线刻鱼纹可以明显看出与西安半坡出土仰韶文化彩陶上所画鱼有继承关系,上举的二身龙纹与商及西周铜器的“两尾龙纹”也有明显联系。在龙的上面还刻画一只小兔,仰卧,四足朝上,线条内涂有朱砂,眼眶涂翠绿色,富有神秘色彩。线刻画蛇有三条,其中一条头呈三角形,有蜿蜒的蛇身。裸体人像显然又和甘肃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人物纹有类似之处。而发掘报告所称的“饕餮”(残)实际上应是一个神像的头,其形象显然和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缯书上画的神像有一定的联系。

上述绘画作品,上与原始时代绘画,下与商周时代绘画有承上启下关系。这一点是很明确

的。这些绘画不但可以看出其强调用线的特点,还可看到色彩的使用状况,实在是我国文明史的开端,也是远古时代绘画发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环节,填补了中国绘画史的空白。

《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说:夏亡时,“太史终抱画以奔商”;殷亡时,“内史挚载图而归周”。商代朝廷中已有典册图籍档案的保管制度,其中一部分为绘画。商是继承夏朝旧制的,既然商已有内史(太史)挚载图而归周,那么,夏太史终抱画而奔商,也当是可信的。

《尚书·说命上》说:高宗“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世说新语》卷一注引皇甫谧《帝皇世纪》说:“武丁梦天赐己贤人,使百工写其像,求诸天下,见筑者胥靡,衣褐于傅岩之野,是谓傅说。”傅说即商汤的宰相,“旁”与“榜”通,即将像画在木板上,然后持此找到傅说。这要算是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画在木板上的人物肖像画了。我国“肖像画”一词实源于此。

《说苑·反质》引墨子对禽滑釐的话,说殷纣王时,“宫墙文画,雕琢刻镂”,即宫廷中有壁画。一九七五年发掘殷墟时,在距建国前发掘的殷宫殿基址“C区”南边缘五十米处,发现壁画残块。“在一块残长二十二厘米、宽十三厘米、厚七厘米、涂有白灰面的墙皮上,发现绘有红色花纹和黑圆点。残片上的纹饰似由对称图案组成,线条较粗,转角圆钝,应是主题中的辅助花纹。”壁画时属商晚期,可能就在帝乙、帝辛时期(公元前一○八四—前一○二七年),距今约三千年。这些实物与文献记载相印证,说明我国宫室壁画有着悠久的历史。

一九五○年,在河南小屯殷墟武官村大墓出土一石罄。一九七三年小屯又发现一只石罄。此二罄都为大理石制造,前者上面有双线刻虎的形象;后者所刻为龙(鱼尾,有角),形象夸张生动,线条刚劲有力,有绘画感,又富有装饰意味。

青铜神人纹铜器纹饰西周佚名 (美)夏威夷藏

这种绘画还表现为青铜器上的装饰绘画。一九八九年在江西新干一座商墓中出土大批青铜器,其中双面人神器,与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中的商代铜鼓两侧所饰的头上有双角、四肢弯曲的人面神怪像相似。其纹饰是商铜器画的代表作之一。美国沙可乐博物馆藏商青铜尊上的鸟纹,其他铜器上象、狗、马、人等的纹饰以及铭文都可作为商代绘画的参考。

《周礼》:“春官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郑玄注云:“虎门,路寝也。王日视朝于路寝外,画虎焉。”路寝即周王朝朝见诸侯的明堂,在门上画虎,与传说黄帝时门上画虎的事有

继承关系。

《淮南子·主术训》:“文王周观得失,遍览是非,尧舜所以昌,桀纣所以亡者,皆著于明堂。”又《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孔子在周都明堂看到那些歌颂“圣君贤相”、贬鄙恶君的壁画,极为赞赏。他认为可以为统治者服务。孔子的思想为其后儒家学者所继承,特别是在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崇儒术”以后形成风气,“三皇五帝”、“忠臣、孝子、节妇、义士”一类宣扬儒家思想和功利目的的壁画,一直为汉代及以后各代宫室及墓室壁画所继承和发扬。

据文献记载,周代已有上画象征权力之斧的屏风漆画,并且在盾、车、旗等的上面,都有各式的绘画。

建国以后,国家曾对西周都城所在地陕西省岐山“周原”进行多次发掘,发现岐山凤雏村宗庙性质的规

整建筑基址,虽然还没有见到发现壁画遗迹的报道,但在扶风西周墓葬中,已见白色菱形组成的壁画,证实《周礼》等所载的宫室壁画是可信的。

随着周平王在犬戎族入侵的连天烽火中从镐京仓皇逃到洛邑,历史进入“礼崩乐坏”的东周时代。春秋时代的绘画比之西周有了很大发展,宫室壁画、器物上的绘画,如刘向《新序·杂事》所说“叶公子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写龙”。又王充《论衡·乱龙篇》也说:“楚,叶公好龙,墙壁盘盂皆画龙。”叶公子高是春秋时代楚国的大夫,“叶公好龙”的故事,至今还为人们所引用。

至于实物,还以青铜器上的线刻画最有代表性。近年来在江苏、河南、山西、山东、湖南、北京、陕西等地都发现一种线刻画像铜器,皆为锻打而成的小型实用器物,器壁极薄,线

条细致而流畅。其中以江苏地区为中心的东南沿海一带所出最为集中,从其内容和风格考察,具有东周时期吴越文化的特色。

一二三四五

六七

缯画的神像与草木画 (据红外线摄影、摹绘) (部分) 绢本战国佚名 (美) 耶鲁大学

图书馆藏

一、青色树,没骨法画法,喻示春天草木萌生。二、春正月之神像,此像多种摹本皆被错误地一分为二。三、二月神像。四、夏四月神像,日本梅原未治摹本右侧加兽身,误。五、五

月神像。六、六月神像。七、树,双勾画法。

江苏六合程桥二号春秋墓中出土有线刻画铜器残片,上有树木、野兽、狩猎、宴饮等画像。其宴饮的片断,画一人坐凳几上,作饮酒状,前置酒器。有侍者端器物奉食,后一侍者持长柄扇。六合和仁出土铜匜残片上,画有房子、宴乐、一头两身的神兽等。山西长治和河南陕

县出土的残铜匜,其刻线内容和风格都与江苏出土的十分相似,因而有学者指出,这些器物应该是因赠送或战争原因而外流的属于吴越文化的制品(二)。

上述发生在春秋晚期的铜器线刻画,在战国时期继续流行,如江苏淮阴高庄墓出土的铜匜残片上,画有树木、狩猎及珥蛇、两手操蛇的神人。连同江苏谏王家及山西长治出土铜匜残片来考察,画面有排列整齐的树木,其间有似驼鸟或鹤的珍禽,生活着多种野兽,狩猎者弯弓驰射其间;中有亭台楼阁,室内进行投壶等活动。再联系周代有关园囿的记载,它正是帝王贵族在苑囿中活动的生动描绘。这里反映的内容显然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即这些画面是整个周代上层社会贵族生活的写照。

另一种铜器画表现在四川成都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壶》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宴乐渔猎水陆攻战纹铜壶》上,再现的是养蚕、饮宴、投壶、乐舞、缴射以及宏伟场面的水陆攻战图。而战斗图中对格斗、攻城、水战、击鼓、犒赏、送别等细节,都有细致的刻画。其造型采取“侧影”,上继商、西周的铜器纹饰,下启汉画像石和画像砖。这些画面的视野,较之上述线刻画有所扩大,既表现了贵族鸣钟而食、歌舞、习射、投壶等活动,又表现了庶民的采桑、谈情说爱、父老攀谈等民间生活,还生动具体地反映了当时战乱生活中的水陆攻战场面。联系同时的《诗经》、《孟子》等文献,它们可以说是这些典籍的插图,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这些绘画也为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那些百科全书式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绘画,开启了先河,表现出中国所特有的古典现实主义的传统。

湖南长沙出土的多幅楚帛画,则又体现了战国绘画的另一特色。如《龙凤人物图》、《大夫御龙升天图》及与后者同出一墓的缯书与画,表现的是楚文化的古典浪漫主义的特色。由于是用毛笔直接在绢帛上勾勒、着色,因而楚帛画更能体现当时中国绘画的形式,而且最能代表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绘画水平和艺术风格。

已流入美国的缯书周边的图像,分为神像和草木画两类,共二十个图像,按照春、夏、秋、

冬的时序排列。鬼神形象奇诡怪异,极富神秘感。战国时的楚地,“其俗信鬼而好祀”。这些图像和文字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的敬鬼神、崇祖先、卜凶吉的思想。构图均衡庄重,用线有节律感,色彩丰富。

十一

十二

十三

缯画的神像与草木画 (据红外线摄影,摹绘)(部分)

八、秋七月神像。九、八月神像。十、九月神像。十一、冬十月之神。十二、十一月神

像。十三、十二月神像。

这些帛画表明,中国从原始社会至战国以线为主的独特绘画风格,已经形成并稳定下来,使用工具主要是毛笔和墨,在用笔乃至设色等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创作方法和美学思想也已形成自己的体系,并影响到后来。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中央集权、封建经济上升的重要时期。在美术史上,秦汉时期出现了大型建筑群(包括万里长城、长安洛阳等地宫室建筑),并相应产生大型的雕塑群和壁画群。特别是由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对绘画提出

“成教化、助人伦”等功利目的要求。绘画为封建统治者奢侈享乐的生活服务,厚葬之风的盛行相应地发展了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但绘画作者主要是画工,他们来自下层社会,因而绘画题材除了“三皇五帝”、“忠孝节义”而外,还大量反映了牛耕、收获、纺织、冶铁、煮盐、砍柴以至拣马粪等生产活动。

东汉中后期,出现了文人画家。各个民族具有自己特色的绘画与各族间的交融,在绘画中也有所反映。

这个时期居主流地位的是壁画。地上的宫室、亭、馆与地下的墓室,都有着极其丰富的作品。文献记载当时的地上壁画极多,但几乎全部湮灭,而地下的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却大量地被发掘。地下绘画正是地面绘画真实具体的反映。

秦都咸阳故城第一号宫殿遗址的壁画,侥幸被遗存和发掘出来,如《车马出行》、《仪仗图》、《麦穗图》以及《建筑图》等,其中以《车马出行》最能体现秦在统一六国后的宏伟气魄。

西汉墓室壁画以河南洛阳出土的如卜千秋墓等为代表。内容反映墓主升仙、《二桃杀三士》等历史故事及墓主吏属、家居宴乐生活等。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藏有西汉《二桃杀三士图》墓砖壁画,但不如洛阳发现的精彩。一九二五年在洛阳八里台发现的西汉壁画墓砖,现收藏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画有《赵氏孤儿》、《上林苑驯兽》等图,气度恢宏,用笔豪壮而沉着有力,线条飞动,着色简淡,属“疏体”,近于写意,与马王堆帛画的“密体”(工笔着色)不同。洛阳发现属于王莽时期的壁画,则画有天上星象等题材。

壁画墓砖梯形组合画面壁画西汉佚名 (美)波士顿美术馆藏

相当西汉末至东汉初的山西平陆汉墓壁画,画有庄园经济题材的《牛耕图》、《耧播图》等。藻井上画有山水、树木、房屋等。山和云气,先用墨线画出大轮廓,然后用大片的水墨加淡彩涂抹上去,没有皴擦,是已发现的最早的水墨山水画。

河北望都一、二号东汉墓壁画,墓室结构与壁画宛如当年的官署,有守门的门吏、主簿使以及门下游徼等,还有出行的“辟车五佰”,獐、羊等祥瑞物。其画风与洛阳西汉墓壁画“疏体”属同一体系,主要用带有“写意”风的水墨,其墨色已出现最浓、浓、淡、次淡等五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张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内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范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

原始社会建筑样本

原始社会建筑(一种人) 具备代表性房屋遗迹重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木骨泥墙房屋。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建筑遗迹距今约六七千年,是国内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构造房屋一种实例。 黄河流域有辽阔黄土层,土质均匀,有壁立不易崩塌特点,便于挖做洞穴。 山西襄汾陶寺村发现“地坑式”窑洞遗迹,这种窑洞是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 仰韶时期氏族村落已有初步区划布局。陕西临潼姜寨发现仰韶村落遗迹,陕西西安半坡村遗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古老神庙遗迹发现于辽宁西部建平县境内。 奴隶社会建筑 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迹是夏末都城——斟鄩。一号宫殿最大:这所建筑遗迹是至今发现国内最早规模较大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式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商一座是偃师二里头遗迹以东尸沟乡早商遗迹,商灭夏所建都城——亳,由宫城、内城、外城构成。商朝后期迁都于殷。河南安阳殷墟晚商遗迹。 西周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迹有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迹和湖北蕲春干阑式木架建筑。 陕西凤雏村:是一座相称严整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联结。是国内已知最早、最严整四合院实例。 湖北蕲春西周木架建筑遗迹阐明干阑式木架建筑也许是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一种常用居住建筑类型。 瓦创造是西周建筑上突出成就。是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阶段进入了一种高档

阶段。 出土了铺地方砖。 春秋知名工匠公输般(鲁班) 春秋时期建筑上重要发展是瓦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高台建筑(台榭)浮现。凤翔秦雍遗迹中,出土了砖。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用砖历史。 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做防卫,是秦陵一种特色。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一种人) 战国 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边用空间较小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两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是在木构构造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一种解决办法。秦秦都咸阳布局具备独创性,摒弃了老式城郭制度,离宫别院较为分散。 秦始皇陵 汉突出体现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构造有了很大发展。 常用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重要木构造形成。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木架建筑明显特点之一斗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构造作用较为明显,即为了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基本,用向外挑出斗栱承托屋檐,是屋檐伸出到足够深度。 石建筑重要是在两汉——特别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发展。 山东沂南石墓,系梁、柱和板构成,石面有精美雕刻,是国内古代石墓中有代表性一例。 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阙和石辟邪、北京西郊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郭巨墓祠等。是汉代石刻代表。 三国、晋、南北朝 突出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大庆市第五十八中学李金燕 课时:1课时(第十六周)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和特点,学生并尝试如何欣赏古代美术作品。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业要求: 每人根据所学知识,试析一件古代艺术作品(欣赏过的或者从"自学教材"中选择均可)。要求从体裁、内容、表现方法、历史背景以及个人的感受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文字限定500字左右。 课业类别:欣赏课。 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主要特点; 2。中国古代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古代雕塑欣赏;古代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作品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表扬认真搜集古代美术作品和资料的学生(2分钟) 二、导入新课:可以复习观赏艺术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进行导

入,针对不少学生面对一件古代美术作品不知如何欣赏,不知好在哪里的情况入手,激起学生兴趣。(1分钟) 三、讲授新课: (一)扳书课题: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二)出示本课学习提要: 1。中国古代绘画分为哪几类?各类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中国古代绘画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3。欣赏古代绘画的一般方法。 4。中国古代雕塑包括哪几部分? 5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艺术特点及其作用。 (三)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 1、请学生读第18页第一自然段"中国。。。三大类",让全班同学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下波纹线。 2、请学生读课本有关自然段"中国。。。根本要求",让学生在"线条、传神"下画波纹线。 3、依次欣赏二幅人物画 《韩熙载夜图》《历代帝王图》 人物、题材、内容、形象特征、造型。 以传神为塑造形象的基本要求,分析人物动态表情及相关关系。 提炼主题思想。 概括地讲,基顺序为:题材内容--形象分析--造型--提炼主题--

中国古代史练习原始社会-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史练习(原始社会---魏晋南北朝) 一、选择题 1、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 A、司母戊鼎 B、青铜立人 C、青铜树 D、四羊方尊 2、“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最主要表现是() A 、争霸战争频繁B、铁器、牛耕使用C、封建制度确立D、诸子百家争鸣 4、商鞅变法是我国战国时期效果最显著的变法,下列选项属于该变法内容的是() A、把土地分给天子亲属 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扩充国学规模 D、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5、2010年5月,发生在南方的洪涝灾害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引起了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关注。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闻名世界的用以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会通河 6、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的大变革时期,秦国进行了以“以法治国”为主要特征的商鞅变法,下面商鞅的言论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中最能体现“以法治国”思想的是() A、建立县制 B、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C、“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D、“治世不一道,便法不复古” 7、在历史课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内容涉及:立木为信、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和奖励耕战。据此判断同学们所谈论的是() A、商鞅变法 B 、北魏孝文帝改革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8、某校七年级二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一课,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面各项,错误的是() 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获得奖励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废除土地私有制 9、《论语》中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是古人对下列哪一历史时期政治局面的描述()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10、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 ①书读得好的人②农业搞得好的人③仗打得好的人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C、②③④ 11、如果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上了当时的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个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 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②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③朋友送我一部《寒杂病论》④我下个月送儿子去太学读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2、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学子进入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汉武帝时,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家教育,必须到()A、长安B、洛阳C、咸阳D、开封13、有学者认为,匈奴曾是北方各游牧民族部落联盟的总称。秦汉之际,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使匈奴成为横跨大漠数万里的草原主人,建立起强大国家的杰出首领是()A、铁木真B、松赞干布C、冒顿单于D、呼韩邪单于 14、郭沫若说“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致命的打击”缘于()A、商鞅变法B、秦始皇“焚书坑儒”C、陈胜吴广起义D、汉武帝削弱封国 15、秦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秦朝测量重量的工具之一是“秦权”,你认为它上面文字的字体是() A、大篆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16、秦朝御史大夫分管的是() A、行政 B、军事 C、监察 D、县令的任命 17、《大汉天子》是近几年的一部热播电视剧,“大汉天子”为推进我国首次一统格局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面,他采取的最重要的一项措施是() A、设司隶校尉 B、实行“推恩令” C、北击匈奴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8、2010年5月1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便将长治久安。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开辟丝绸之路 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D、昭君出塞 19、汉朝时,派使臣出使大秦,他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先后要经过的地点是() ①今新疆境内②河西走廊③西亚④大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20、下面一段史料是当代史学研究者对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的评价。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她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连在了一起,被誉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你认为材料中所提到的这一“主轴”的起点应该是() A、西汉的洛阳 B 、西汉的长安C、西汉的成都D、西汉的河西走廊 21、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的古代重要商路,对开通此商路功劳巨大的是() A、董仲舒 B、张骞 C、玄奘 D、鉴真 22、温家宝总理指挥抗击水灾工作时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导人的心才安”,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古代先哲中,第一次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 A、孔子 B、孟子C墨子D、唐太宗 23、《论语》是大思想家孔子的语录,宋代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是() A、“仁”和“礼” B、“因材施教”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 24、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攻哪一游牧民族的进饶() A、突厥 B、女真 C、契丹 D、匈奴 25、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秦法政”不包括()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26、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第一步纪传体通史著作是()

中国原始社会建筑特点

中国原始社会建筑特点 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早更新世中期,中国就已出现了多处旧石器文化。 在许多天然洞穴中曾发现使用火和粗制石器的遗迹,例如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就曾 发现人类远祖居住的山洞。洞内出土了人的骨骼化石、骨器和原始装饰品。 在当时,山洞高于河面,是理想的藏身和保存火种之地,只是山洞完全处于天然状态,也正如《易·系辞》所说的“上古穴居而野处”。 依古代文献中“构木为巢”、“冬居营窟,夏居巢”等记载,表明当时巢居形式亦已存在。 此外,在东北地区还发现了由兽骨堆积的围合体,据信是旧石器时期的建筑遗迹。由于这时期的资料极为匮乏,因此这里所涉及的中国原始社会建筑,仍着重于新石器时期这一范畴。 一、新石器时期建筑遗址的分布 中国新石器时期(公元前6000~前2000年)遗址迄今已发现一千余处,分布几乎遍于全国。由于起迄年代、文化内涵、生产水平和自然条件的不尽相同,使得它们的发展产生若干区别。当时社会生产的主流,已由原始的渔猎和采集,逐渐转变为较固定的农业耕作,并出现了纺织、制陶等手工业和一定的社会劳动分工。社会结构也由单纯血缘组合与人数较少的原始人群,进化到关系复杂与人口较多的氏族部落。在建筑方面,已知有群居的聚落,供生产与生活用的窑址、公共房屋、住所、窖穴和畜圈,供防御的垣墙、濠沟,原始崇拜所需的祭坛、神庙和神像以及公共墓地等。 1.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 属新石器文化早期遗址的,有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公元前5400~前5100年)、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公元前5200~前4800年)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聚落面积不甚大,一般为1~2万平方米,已经使用半地穴房屋,墓葬集中置于聚落近旁。这些文化大体散布在今日的甘肃东部、陕西西部、河南中部及河北南部一带。 新石器中期可以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为代表,它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该文化分布范围很广,西至青海、甘肃交界处,北抵长城沿线及黄河河套地区,东及河南东部,南达湖北西北。遗址已超过一千处,有代表性的除仰韶村外,还有陕西西安的半坡、临潼的姜寨,河南郑州的大河村、陕县的庙底沟,山西石楼的岔沟等。所发现聚落遗址均有一定的规模和布局以及多种建筑类型。 龙山文化(公元前2900~前1600年)最早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是仰韶文化的继续,分布在今山东全境、河南大部、陕西南部与山西西南一带。与仰韶文化的住房相比较,这时有相当多房屋的面积有所缩小。但这时的某些聚落已扩大为城市。建筑除半地穴外,还出现了地面房屋。建筑的室内地面与墙面涂以白粉,个别建筑的下面还使用了夯土台基。这种夯土技术的扩大使用,表现为城子崖的古城围垣。 就黄河地区而言,仰韶文化中期和龙山文化中晚期,是文化辉煌发展的最高阶段。 2.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遗址 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首见于湖北京山县的屈家岭文化、湖北天门县的石家河文化。其时代约处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之间,分布范围大抵在湖北中部、湖南北部及河南西南。建筑已大多为平面方形或长方之地面房屋,并有套间及长达三十间的连屋,结构用草泥垛墙及木柱梁。值得注意的是,还发现大规模的聚落与密集聚落群,以及最大占地面积达一平方公里之古城多座,这些古城大多已有夯土城墙、护城河及水门。 长江下游则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前4000年)及同时的嘉兴马家浜文化、余杭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前2200年)为代表。它们分布在杭州湾、舟山群岛及太湖沿岸一带,其特点是使用了有异于中原的干阑式建筑。这种下部架空的结构,适合于炎热潮湿和多虫蛇蚊蚋的江南水乡,其渊源可能来自远古的“构木为巢”的巢居形式。此外,余杭瑶山遗址的夯土祭坛,也是十分重要的发现。 3.内蒙古大青山及辽西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 分布在今内蒙古东南、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及吉林西北一带的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前后),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具有与前述诸新石器文化的不同特点。以包头市东的阿善遗址为例,其居住房屋的外墙及聚落围垣均用石砌,其西侧台地上另有由块石堆砌之祭坛。而辽宁牛河梁遗址更发现了“女神庙”及泥塑神像残迹。 二、新石器时期建筑的技术、艺术成就 当时人们的生产工具还很落后,劳动的技能和知识也都尚在启蒙阶段,但通过长期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教学教材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本科生论文 题目墨竹图郑燮 学院 系别年级 专业名称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职称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3) 前言 (3) 正文 绘画背景 (5) 绘图风格和绘图功能认知 (5) 创作立意和创作手法 (5) 绘画过程 (5) 作者思想 (5) 提拔诗文 (6) 书法形式 (6) 文人画 (6) 结束语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墨竹图》郑燮 摘要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中期我国书画艺坛上,闪耀着无比灿烂辉煌的光芒。作为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郑板桥的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 关键词郑板桥、墨竹、清代中期、扬州画派、文人画 前言 通过这学期的课堂学习及课后查阅资料,我对中国古代美术有了些许了解与思考。

历史长河浩瀚无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辉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源远流长,从远古至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的反映,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即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是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明清时期的美术成就颇丰,扬州画派创作了美术史上的辉煌。 《墨竹图》的作者是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画家、书法家,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传世代表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处的《墨竹图》轴、《兰竹图》轴等。有诗文集行世。他的诗书画作品皆清新雅致、内涵蕴籍、格调超人。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他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画,竹子劲秀挺拔,兰花秀妍柔美。有时竹石相间,有时兰竹相伴,但无论哪幅画,都是充满“空山新雨后”的自然气息,却丝毫不见半点媚态,一如他的性格。 正文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原始社会--北魏)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原始社会: 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1965年发现) 中国是文明古国,较早出现人类活动的迹象原始人类遗址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1)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2)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发展较快(3)缓慢进化 北京人会打制石器(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重大进步),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1.8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面貌与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可以捕捉水生动物制造装饰品制作骨针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面部之间的区别 北京人的头部和前额低平,眉骨宽大,鼻子宽扁,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没有明显的下颌,保留一些猿的特征。山顶洞人前额丰满,眉骨趋向薄、平,上下颌骨,由前凸而后缩,嘴部明显后缩,以形成现代人那样的下颌,和前鼻棘,面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成为聚落 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成为氏族 距今约7000多年河姆渡聚落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种植:水稻饲养:猪、狗、水牛黑陶 距今约6000多年半坡聚落陕西西安半坡村半坡聚落的种植和饲养:种植:粟、白菜、芥(gai)菜等饲养:猪、狗定居:半地穴式红陶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他们还经常去打猎、捕鱼,以补充食物。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使用磨制石器(精细,方便,提高生活质量)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的不同在于:1.时间不同 2.制作方法不同 3.劳动效用不同 距今约四五千年大汶口原始居民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出现。 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差别 距今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黄、尧、舜时期(出现了交换现象,有了集市)炎帝“神农氏”: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 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仓颉:造字,历法,算术,音乐嫘祖:养蚕抽丝阪泉之野炎帝(败) vs 黄帝(胜)尧禅让舜 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王朝更替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尧,舜,帝窖)

原始社会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原始社会建筑(一个人) 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黄河流域有广阔的黄土层,土质均匀,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 山西襄汾陶寺村发现“地坑式”窑洞遗址,这种窑洞是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 仰韶时期的氏族村落已有初步的区划布局。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建平县境内。 奴隶社会建筑 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一号宫殿最大: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商一座是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的尸沟乡早商遗址,商灭夏所建的都城——亳,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商朝后期迁都于殷。河南安阳殷墟晚商遗址。 西周西周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陕西凤雏村: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联结。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湖北蕲春西周木架建筑遗址说明干阑式木架建筑可能是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一种常见的居住建筑类型。 瓦的发明是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是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阶段进入了一个高级的阶段。 出土了铺地方砖。 春秋着名工匠公输般(鲁班)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 凤翔秦雍遗址中,出土了砖。说明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做防卫,是秦陵的一种特色。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一个人) 战国 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两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是在木构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个解决办法。 秦秦都咸阳的布局具有独创性,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离宫别院较为分散。 秦始皇陵

中国概况 详解中国古代史 从原始社会到鸦片战争以前 免费下载

详解中国古代史从原始社会到鸦片战争以前 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战国、秦、汉 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原始社会 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元谋人是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 传说中,黄帝是大约4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这个部落联盟逐步

强大。他曾率领部落打败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现在把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就是这么来的。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臵,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臵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臵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是中国的奴隶社会。 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在位时,被商汤率兵灭亡。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朝的农业、手工业较发达,青铜冶炼和铸造有很高水平。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纣王统治时,周武王兴兵伐纣,商亡。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周厉王统治时,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跑,政权由周、召二公执掌。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灭亡。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逐步瓦解时期。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

最新-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阶段特征素材 精品

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阶段特征 2. 奴隶社会 ( 约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476 年 ) ⑴夏朝 ( 约公元前 21 世纪-约公元前 16 世纪 ) :中国奴隶社会的建立时期。应特别注意归纳奴隶制建立的表现。 政治:奴隶制的建立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一系列奴隶国家机器的出现为标志。 经济:夏朝的社会经济初步发展,为后世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⑵商朝 ( 约公元前 16 世纪-约公元前 11 世纪中期 ) :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疆域:非常广大。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 政治制度:奴隶制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商朝奴隶主用残酷的刑法,镇压人民。“人牲”和“殉葬”也是商朝奴隶制发展的表现。 经济:在夏朝基础上进一步繁荣,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种类繁多,产量提高;畜牧业饲养牲畜种类较多,数量也很大;商朝手工业相当发达,以青铜制造业最为重要。 文化:商朝文化成就领先于世界,以文字和天文学成就最为突出。 ⑶西周 ( 约公元前 11 世纪中期-公元前 771 年 ) :中国奴隶社会的繁荣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疆域:空前广大。 经济:繁荣发达,是我国农业原生作物系统的形成时期;手工业分工更细。 政治:奴隶社会的各种制度渐趋完备,是西周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中国奴隶社会的两种最典型、标准的制度——井田制和分封制均在西周时期达到完善。应分别掌握这两种制度的具体内容,特别应注意这两种制度的联系。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西周的经济制度,也可以看做是奴隶社会的典型生产关系。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并和井田制相适应。联系这两种制度的纽带是土地和义务。 ⑷春秋时期 ( 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476 年 ) :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时期,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他国的支配权而进行争霸战争,其性质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但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欣赏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 泼墨仙人图 梁楷,南宋人,生卒年不详,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 今杭州) 。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 《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 作者在构造人物形象时,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令人发笑,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据画史记载:梁楷为人不拘小节,好酒,自得其乐,狂放不羁,且任性高傲,在艺术上有自己的创见,不肯随波逐流,因而有“梁疯子”之称。应该说梁楷所画的不是“仙人”,而是他自己的写照。梁楷在他艺术生涯的前期,曾受画院“格律”的严格训练,人物画继承李公麟之画风,后因作者本人的素质和历史因素,梁楷凭着这股“疯”劲,反对因循守旧,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造发展,因而他在中国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秋江渔隐图 轴,绢本,墨笔,纵:37厘米,横:29厘米 此图画面单纯,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小舟停泊在芦苇丛中。这幅作品体现了马远人物画创作的造诣,画处于静态的人物,已达到妙化入境的地步。老渔翁头部处理很见功底,眉、发、胡须的画法用的是传统的线描法,但对脸颊、鼻尖、眉宇、下唇、眼窝的晕染,却富有体积感,这在古代传统绘画里是一个突出而少见的表现手法,即使在马远其它人物画作品里也没这幅画运用得这么成功。另外,他能娴熟地用线条表现物象的质感,如水的轻盈、布衣的皱褶和船板的木质等。几枝将枯未枯的芦苇轻轻摇摆,秋风萧索,细波粼粼,渲染出一片静谧的秋意,画面气氛烘托较为成功。

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 名词解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在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 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并开始逐步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在母系氏族公社中,世系按母亲计算,实行母系继承制。孩子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除了管理氏族公社内部事务外,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使生活的供给比较稳定。男子则主要从事狩猎。母系氏族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议事会,由全体成年的妇女和男子参加,享有平等的表决权。 母系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①世系按母亲的血缘计算。②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她们既是生活的组织者,又是氏族的管理者。③财产属公社所有,没有贵贱贫富之分,没有阶级区别。④具有共同的居住区。 2.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

【K12学习】小学美术:美术教案-中国绘画作品欣赏

小学美术:美术教案-中国绘画作品欣赏 小学美术:美术教案-中国绘画作品欣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品的人物神态和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绘画作品欣赏。 2、使学生在思想上获得教益的同时,中国绘画作品欣赏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欣赏、分析作品内容。 中国绘画作品欣赏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准备: 1、 2、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人课题: 教师:中国绘画作品分类就题材而言,有风景画、静物画、人物画等等。这节课我们来欣赏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是人物画。 二、欣赏作品: 油画《贫农的儿子》蔡亮

1、介绍作品内容: 教师:你知道什么是“贫农”吗? “贫农”是指在旧中国被地主、官僚压迫剥削的贫穷的农民。 教师:从画面上人物的衣着特点看,同学们知道作品表现的年代吗? 教师:作品表现的是1934年至1936年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年代。 那是1933年10月,蒋介石向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反革命进攻。当时的领导人是王明,硬要红军跟敌人死打硬拼,结果红军死伤很多,为了保存红军实力,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离开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队伍到了贵州省的遵义城,党中央开了一个大会,取消了王明的领导资格,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所以画面上表现的是毛泽东和两个贫农的儿子以及红军队伍。 学生通过看图片,对人物的动态和表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幅作品美在哪里吗? 中国绘画作品欣赏、人物神情、动态刻画细腻真切:贫农的儿子神态恳切,体现了要求参军的迫切心情;毛泽东笑

容满面,流露出爱护和欢迎的神,清;红军队伍由近到远步伐整齐,精神抖擞。 色彩沉着、协调:作品色彩的蓝灰色为主。身穿蓝灰色军装的红军队伍,蓝灰色的天空显得阴沉,说明长征路上会有很多风险。 仰视构图:画面上的地平线位置较低,人物形象高大。中间是毛泽东和贫农的儿子,左边是红军队伍,画面重点突出。 中国画《童年》作者王盛烈 1、作品表现的背景:改革开放初期。 2、作品表现的内容:一群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小学生。 3、师生分析作品风格与特色。 中国画 教师:作品表现了陕北农家的生活小景,从背景上的窑洞、枣树和老大爷头上系的白毛巾上可以看出陕北农民的生活特征。 老大爷在编筐,系着红领巾的小孙女背着书包,手上拿着成绩通知书,兴冲冲地靠在爷爷身上,对着爷爷的耳朵,告诉爷爷她考试得了多少分。从她和爷爷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一定是好成绩,作品充满朴实、温馨、甜蜜的气氛。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中国美术鉴赏作品及作者汇总

中国美术鉴赏作品及作者 1、《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2、《宾客图》唐 3、《执扇宫女图》唐 4、《藦坷萨埵舍身饲虎图》敦煌壁画北魏 5、《东王公》敦煌壁画西魏 6、《西方净土变》敦煌壁画唐 7、《双飞天》敦煌壁画唐 8、《朝元图》永乐宫壁画元 9、《钟离权度吕洞宾》元 10、《洛神赋》顾恺之东晋 11、《女史箴图》顾恺之 12、《步辇图》阎立本唐 13、《捣练图》张萱唐 14、《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唐 15、《簪花仕女图》周昉唐16、《牧马图》韩干唐 17、《照夜白》韩干唐 18、《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五代 19、《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北宋20、《维摩诘》李公麟宋 21、《听琴图》赵佶宋 22、《采薇图》李唐宋 23、《秋庭婴戏图》苏汉臣宋24、《货郎图》李嵩宋 25《六祖劈竹》梁楷宋、 26、《秋风纨扇图》唐寅明 27、《孟蜀宫伎图》唐寅明 28、《屈子行吟图》陈洪绶明 29、《钟馗图》高其佩清 30、《游春图》展子虔隋 31、《匡庐图》荆浩五代 32、《秋山问道图》巨然五代 33、《雪景寒林图》范宽宋 34、《早春图》郭熙宋 35、《万壑松风图》李唐宋 36、《踏歌图》马远宋 37、《风雨归牧图》李迪宋 38、《鹊华秋色图》赵孟頫元 39、《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元40、《浴马图》赵孟頫元 41、《渔庄秋霁图》倪瓒元 42、《渔父图》吴镇元 43、《青卞隐居图》王蒙元 44、《庐山高图》沈周明 45、《《华山图》王履明 46、秋江待渡图》仇英明 47、《平林散牧图》王翚清 48、《落木寒泉图轴〉王时敏清 49、《仿古山水》王翚清 50、《杏花春雨江南》王翚清 51、《夏山过雨图》龚贤清 52、《五牛图》韩滉唐 53、《山鹧棘雀图》黄居寀五代54、《禽兔图》崔白宋 55、《寒雀图》崔白 56、《芙蓉锦鸡图》赵佶宋 57、《墨竹图》文同宋 58、《墨梅图》王冕元 59、《墨葡萄》徐渭明

原始社会建筑

原始社会 居住建筑最初为巢居和天然穴居,这两种最初的居住场所显然并不舒适,也不够安全,还好搜到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于是原始人不断进行改进,逐渐学会了建造竖穴居和地面上的居所竖穴居就是从地面上向下挖一定的深度形成室内空间,而后于其上覆盖树枝和芦苇、茅草或兽皮。由于所用建筑材料多为植物和动物,即便加入了泥土等无机材料,也不够耐久。我们在一两百年以前甚至是现在的于是隔绝的原始部落中人能发现类似的居住建筑。 巢居是地势低且潮湿,多虫蛇地区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猛兽毒蛇的伤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因为古猿是生活在森林中,因此巢居是由古猿的生活习惯逐渐发展起来的。在非洲东部的奥杜威峡谷发现过一处175万年前的窝棚遗址。甚至到了近代,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某些部落,还保留着每年在树上的窝棚里居住一个时期的习俗。在我国南方的干栏式建筑中仍可以见到巢居的影响。 2)穴居的演变

大约在2000万年前,地球上气候开始变干和变冷,使森林面积减少,迫使人类的祖先离开了森林而开始在稀树草原上的生活。天然洞穴是人们用来躲避野兽和风雪的最理想环境。猿人择洞穴居住即为穴居.在我国的北京、山西、辽宁、贵州、广西、湖北、浙江等地都发现过原始人类居住过的岩洞。由于天然岩洞并不是到处都有,同时由于人口的逐渐增加和扩散,以及人类制造工具的能力的提高,活动的地域范围也扩大了,他们就不仅仅利用天然洞穴,而开始在平地上挖掘洞穴,再加以简单的覆盖,成为现代住房的最初模型。穴居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横穴~袋形竖穴~半穴居~地面建筑等几个阶段。洞顶贾盖物逐渐为瓦所代替,支撑洞顶覆盖物的树枝逐渐演化为梁柱,洞壁演化为墙壁,整个住所逐渐由地下演化到地面。(见图2-2)在我国陕西黄土高原地区仍可见到穴居的影响,当地人称之为“窑洞”。 图1、图2是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原始社会大方屋和圆形住房的复原想象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