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丽花定西传统民居建筑与民居文化的研究论文

马丽花定西传统民居建筑与民居文化的研究论文

马丽花定西传统民居建筑与民居文化的研究论文
马丽花定西传统民居建筑与民居文化的研究论文

郑重声明

本人呈交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

定西传统民居建筑与民居文化的研究

作者:马丽华

摘要

传统民居是地域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和自然在历史长河中和谐发展的典型实例。民居的建筑空间形态和结构是人类在长期的居住过程中形成的,其建筑与院落功能布局是与当地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及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受到当地社会文化、经济、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作者通过对定西市的经济状况、地理因素和传统民居建设和民居文化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些符合该地区民居建筑模式的建议。倡导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扬。文章总结了定西传统民居和民居文化的特点,对其中的民族文化、艺术、工艺进行了探讨。对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民居文化,装饰艺术,新农村建设

Abstract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house is a loader of folk custom culture, a crystallization of wisdom and also a typical example of combiner between humankind and nature.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forms of residential house take form in the course of long living which adapts itself to local folk custom,economic leve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investiga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houses, the situation of local economy and the factors of geography in Dingxi region were made in last year. The paper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eatures of construction and culture of residential house in dingxi region. Finally, the paper suggested tha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cluding art, craft and folk custom should be protected and inherited during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Keywords:traditional residential house, residential house culture, house decoratio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 文献综述 (1)

2.1研究背景 (2)

2.1.1 区域状况 (2)

2.1.3交通 (2)

2.1.4土壤 (2)

2.1.5 人文历史 (3)

第2章定西传统民居概况 (4)

2.2 定西传统民居建筑的起源 (4)

2.3 定西传统民居建筑的类型、样式、基本结构 (5)

2.4 定西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 (7)

2.5定西传统民居建筑及其民居文化 (10)

第3章定西传统民居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继承与发扬 (12)

3.1 定西传统民居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继承与发扬 (12)

3.2定西新农村建设中民居建设的实例及其装饰与文化艺术的剖析 (12)

3.3 新民居建设应该注重的几个方面 (13)

3.4传统的形式语言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14)

3.5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第1章绪论

1.1 文献综述

从原始初民利用天然洞穴以避雨雪风寒和毒蛇猛兽,发展到人工居住建筑物出现,人类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是空间化的社会生活。建筑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也能满足人们诸如心理的、伦理的、宗教的、审美的等精神生活的需要。至今仍能见到的秦砖、汉瓦、唐碑、宋阁、元塔和明清建筑,承载着各具特色的厚重历史文化(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民居,是一种为人们所必需的最先出现、数量最众多的人工建筑,也是一种最实用的、并带有审美意义和社会符号和文化物,它生动、形象、充分地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中国建筑是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深厚、延续时期最长、流域最广、传承最好的建筑体系。中国筑开创了品类繁多、精彩纷呈的类型:民居、都城、宫殿、坛庙寺观、楼阁亭廊陵墓、园林、阙、华表、牌坊等。传统民居是历史与文化在建筑方面的遗存,它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与民居文化,是劳动人民历代相传的文化精髓。传统居民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性、历史性、民族性。定西市地处兰州以东60公里,它包含陇西县、通渭县、临洮县、岷县、彰县、渭源县,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当地的传统民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定西传统民居的样式、装饰、艺术、文化等特点进行解析和研究,试图在体会定西民居文化、艺术、装饰特点上尝试它独特的美学表达特点和该地区不同的民居建筑特色和表现手法。以定西市为例,比较系统的进行研究传统民居、民居文化内涵、艺术建筑的特点、艺术效果以及各地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传统民居文化的研究趋势。使人们从中了解传统民居在新农村中建设的应用,因此我们在研究定西传统民居与民居艺术中,对各地区的民居建筑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论题的研究与实地考察,是各地区传统民居与民居艺术能被更多人去了解,发觉它的科学性和不合理之处,同时能给每位学习者提供些充足的参考资料,充分体会到传统民居的结构,造型,材料,构思与现代民居的不同之处。而且通过了解得知更多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和相关背景以及当地的人文文化、艺术价值。让我们在今后的设计中取长补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让今后的民居艺术品质有更高的提升和质量保证。所以倡导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扬对于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工艺,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研究背景

2.1.1 区域状况: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辖安定区和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6个县,总人口294万人,总面积203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0万亩.世纪之交,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下,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寻求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按照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集中力量在产业开发上作文章,初步培育起了一些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马铃薯、中药材、畜牧、花卉、食用菌等特色产业。

2.1.2 气候: 定西市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耕地土层深厚,富含钾素,马铃薯生长与当地雨热同期,种植马铃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产的马铃薯品种个大、质优、色泽光洁,在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国内外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马铃薯产区之一。变化异常,属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海拔高度为1420米-3941米,年平均气温7℃。市内以渭河为界,大致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区两种自然类型,前者为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但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包括定西、通渭、陇西、临洮四县和渭源的北部,占全区总面积的60%;后者为南温带半湿润区,海拔高,气温低,天然草场较大,草质优良,包括漳县、岷县两县和渭源县的南部,占全市总面积的40%。

2.1.3交通:兰州到定西的高速公路今年即可通车,兰州到临洮的高速公路正在抓紧建设,陇海铁路大动脉和310、212、316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区位比较优越。定西市的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已发现的煤炭、石灰石、大理石、红柱石、盐石、重晶石等都具有较大的开采价值。全区公路交通建设从质量、规模上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2.1.4土壤:定西的土壤气候极适合中药材、马铃薯生长,所产马铃薯形整、质优、储存期长、淀粉含量高,产量和质量在全省及全国均处于一流水平。产薯大县安定区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渭源县被中国农学会评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并已成为全省各地乃至周边省区的良种马铃薯供应中心。定西是地道的中药材主产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已查明的中药材有300多种,尤以岷归、党参驰名中外,党归、党参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0%和40%。处于洮河上游的岷县自古就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党归世称“岷归”,被列为国家原产地认证保护产品。渭源县被称为“党参故里”,种植的党参体胖梢长,皮肉坚实,

质量优良,功能与人参近似。由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花卉色泽艳丽,香气宜人。

2.1.5 人文历史:历史上的定西曾是一块比较富庶的半农牧区,《资治通鉴》中就有“天下称富庶者莫如陇右”的记载,但由于各种原因,到近代时这里的发展落伍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我们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主线,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为首要目标,通过坚持不懈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市城乡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全市6县1区于1999 年实现了整体解决温饱的目标,从而告别了绝对贫困的历史。定西地处黄河中上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地缘决定了定西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黄河文化、始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丝路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的水**融,形成了定西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武安湿疣。马家窑文化及辛甸文化、寺洼文化、战国秦长城文化源远流长,世界驰名;李氏文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影响力享誉中外;洮河文化、渭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根深叶茂,内涵丰富;彩陶、奇石、洮砚、剪纸、雕刻等民间工艺独具特色;陇中民歌、花儿、小曲、民间神话等民间艺术享誉全国;具有民俗风情的节会文化日益成为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史上留下灿烂篇章的岷县“岷州会议”遗址、通渭县榜罗会议遗址以及数处烈士陵园等,是全市乃至全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除此而外,尚有23800多件馆藏文物和800多处古遗存、古建筑,40多处旅游景点和其它文化资源。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定西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孕育并造就了一代文化名人和一批文学、文艺、工艺精品,这一切为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名市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三是文化事业有较好基础。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艺术空前繁荣,舞台艺术品位有较大提升;书画创作的水平及书画艺术的普及在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陇中文化”现象逐步形成;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定西文化的影响力大大提高;文学创作势头强劲,文学作品大量涌现;民间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摧生了民间民俗文化的硕果,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投入成倍增长,以书画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使基础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名市的总体思路是:以对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的挖掘为突破口,开发陇中特色文化资源,大力繁荣文化艺术;强化文化产业的培育,以书画艺术、彩陶复制、洮砚加工、商业演艺等为主要载

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舞台艺术有名流、文学创作有名家、书画艺术有流

派、民间工艺有名师,文化产业有名牌,县区文化有名城的陇中特色文化名市。

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名市主要目标是:紧紧围绕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名市”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民族民间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努力推出五大品牌,完成三个促进,搞好三个建设,实现两个走向,即实现“5332”的奋斗目标。具体是要努力推出以马家窑彩陶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民间民俗音乐舞蹈为代表的舞台艺术、以陇西堂为标志的李氏文化、以洮砚艺术为代表的民间工艺、以通渭农民书画为基础的书画艺术等五大文化品牌;促进艺术创作的繁荣,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崛起;搞好文化工作体系、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学艺术队伍三个建设;用5到10年的时间,使以农民书画、洮岷花儿、陇中小曲为代表的定西民俗民间文化走向甘肃和全国,以马家窑文化、李氏文化、秦长城文化为代表的定西历史传统文化走向全国和世界,加速推进定西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

程。

第2章定西传统民居概况

2.2 定西传统民居建筑的起源

定西有如画的自然景观,悠远的历史轨迹,丰厚的文化积淀,多彩的民族风情. 定西各地的房屋均在中间开门,两边开窗。传统窗子有大方窗、虎张口、满天星、双堆山、三挂镜、子母窗、双八卦等多种形式;也有窗框上置16眼或25

眼的方格窗。各种窗格图案用木条制作,窗格多用纸糊。现今更注重采光,窗子变大,窗心改用可以开关的玻璃窗扇。主房(堂房)门为四扇式或两扇式棋盘门;也有上明(透雕棱格)下暗(木板装格)者。厢房门多双扇棋盘门,厨房等多为单扇榻板门。房脊造型有花脊和平脊两种。花脊用模制脊砖(雕塑龙、虎、狮、豹、象造型)砌成一定的图形。两头用鸱吻(俗叫龙头兽),兽有五把鬃张口兽、闭口兽及三把张口兽。闭口兽用那种格式,视主人地位高低而定。房面左右各用筒瓦扣两条带,带端为瓦当,俗称“猫头”,瓦沟前端三角状图案,称“滴水”,厨房在庄院中有特定位置,由阴阳先生按庄山座向及方位确定。挂椽小头必须向上,忌用单数。

居住习俗定西各地自古习惯睡烧炕,既不分贫富,也无论瓦房还是窑洞,都

用土墼子或石板盘炕,上面铺以竹席及毡、褥等,取畜粪、禾秸、草皮、末煤之类作燃料,垫入炕中烧热。高寒山区四季均烧热炕。

定西农村土房

2.3 定西传统民居建筑的类型、样式、基本结构

建筑是文化的容器,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必然反映着居住者内心的意会与情趣———心态,即通过建筑艺术所反映的哲理及其人们内心所追求的心态的平衡与自我慰藉。建筑艺术反映的是一种心态文化现象。以农立国的中华先民,很早就开始对宇宙的探索,产生过“盖天”、“宣夜”、“浑天”等宇宙学说,影响最大的是盖天说。群经之首的《易经》用太极图描绘了宇宙模式的图样———阴阳八卦,古代哲人还将触角伸向物质世界最原始、最基本的组成成分,并归纳、抽绎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即“五行”,同时古人还通过对星空的观察,产生了“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之说。这些经典学说在古民居建筑中都有体现。

皇城脚下的怡然生活-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窄院——晋中窄院

晋中窄院,是一种豪华而精美的合院型民居形式,其民居多通体由青砖砌成,造价不菲。典型的晋中窄院由三间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所有房屋均有高大的体量,为单面坡屋顶。围绕屋顶还有一圈凹凸的围墙,整个院落给人很强的安全感。晋中民居的平面布局为院落式,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庭院。布局贯穿中国传统思想,如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等级分明、轴线对称等。一般沿中轴线方向有几进套院组成,常见的为一进到三进,通常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中间多以矮墙、垂花门分隔,采用三三制形式,即正房、厢房、门房各三间,较大的院宅有五问的,正房座北朝南,通常采用两层楼阁形式。厢房等次要房间为木构单层单坡瓦顶,南房为倒座形式。屋顶有坡顶、平项等。大门一般位于东南角,大门居中者多是讲究礼仪或有文化之家,大门对面有影壁。

难忘人类童年的居所——窑洞

掘土而居的这种居住形式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虽然窑洞建筑构造简便而坚固耐用,但受地形和气候限制,只有在干旱少雨而且土质细密、均匀的黄土堆积层中挖的窑洞才能长期居住,我国窑洞民居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

微缩的万国博览会——开平碉楼

2.4 定西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

民居的概念不仅是房子,而是房屋与居住在其中的居之间的和谐关系。由于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是现代人,所把传统民居原封不动的保护起来是很困难的。根据传统建筑的内容、价值、现状等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价值较高或条件较好的要保护。反之,则要改造,改造过中保持人们所喜爱和习惯的一些传统特征,就是设计中继承问题。屋顶作为物的建筑,它的功能首先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屋顶作为建筑重要的围合要素,它首先起源于原始人居住中遮蔽风雨的需要。古罗马的《建筑十书》曾把原始建筑活动归结为人们“仿照燕窝建造自己的躲难场所”? 屋顶结构从梁柱体系、拱发展到衍架、网架、薄

壳、折板、悬索、张力、充气等结构体系,屋顶形式也直接表现为覆盖跨度的增大和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多种适应性.

传统民居的屋顶建筑

屋顶作为物的建筑,它的功能首先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屋顶作为建筑重要的围合要素,它首先起源于原始人居住中遮蔽风雨的需要。古罗马的《建筑十书》曾把原始建筑活动归结为人们“仿照燕窝建造自己的躲难场所”。

传统民居还注重室内装饰,家境较好者卧间做有箅子,箅窗原糊山水花鸟画,现在多用玻璃窗取代。室内摆放桌、椅、柜及供器等,有壁间挂字画的传统,多为中堂、联匾及四条屏。由于中国古民居为木框架结构,自然防火成为中国古民居的头等大事。我们的祖先以为无论纵火、失火或雷火击中,皆出于天意。就在“风水”观念指导下,为“防火”而产生了种种的建筑构造与装饰。“鸱尾”,据《唐会要》所载:“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屋上,以压火祥”。“鸱尾”的形状呈月形,有点像鱼的尾巴,又有点像鸟,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所以人们当时把它装饰在殿角、殿脊、屋顶上。可见以“鸱尾”作为脊饰,起初不是为了美,而是在观念上具有“防火”的功能。

定西各地的房屋均在中间开门,两边开窗。传统窗子有大方窗、虎张口、满天星、双堆山、三挂镜、子母窗、双八卦等多种形式;也有窗框上置16眼或25眼的方格窗。各种窗格图案用木条制作,窗格多用纸糊。现今更注重采光,窗子变大,窗心改用可以开关的玻璃窗扇。主房(堂房)门为四扇式或两扇式棋盘门;

也有上明(透雕棱格)下暗(木板装格)者。厢房门多双扇棋盘门,厨房等多为单扇榻板门。房脊造型有花脊和平脊两种。花脊用模制脊砖(雕塑龙、虎、狮、豹、象造型)砌成一定的图形。两头用鸱吻(俗叫龙头兽),兽有五把鬃张口兽、

居民装饰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传统砖雕装饰的居民门楼

闭口兽及三把张口兽。闭口兽用那种格式,视主人地位高低而定。房面左右各用筒瓦扣两条带,带端为瓦当,俗称“猫头”,瓦沟前端三角状图案,称“滴水”,厨房在庄院中有特定位置,由阴阳先生按庄山座向及方位确定。挂椽小头必须向上,忌用单数。中国古建筑中的装饰图案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吉祥观念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传统艺术中璀璨的瑰宝,也是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明清以来的装饰图案,大部分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图案是一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我们祖先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隐喻、谐音、象征等比附的手法,构成具有某种吉利意味的装饰图案。张道一先生就说过:“以形象表现吉祥。看起来入眼、读起来上口。比其单纯的用口语或是用音乐,不但有助于观赏,而且是凝固了的艺术。不受时间的限制。”它完美地将吉祥语和图案结合并统一起来,代表着传统的民风民俗。对房屋建筑的技术也有一定的要求:①建筑功能齐全,起居室、卧室、餐厅、厨房、卫生间、面积比例相当。②突出居民文化。屋檐样式、门窗形式及装饰、屋脊、边脊、马头墙、墙体色调等建筑符号和语言。

古建筑的装饰传统村落中格外突出的多样性的西洋建筑风格

室内陈设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与建筑体的结构,尤其与建筑内部外露少掩饰的木构架,门、窗、帘架、割断、格栅以及砖木雕刻、彩绘等功能和装饰性合一的构造,共同构成了中国建筑的古拙素雅的风格;另一方面,其形态样式和陈设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标准。所以中国传统建筑室内陈设布置

十分的讲究。

2.5定西传统民居建筑及其民居文化

《华中建设》一书中很明确的提出了传统民居的概念:传统民居是指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在中国最具典型性、代表性、文化底蕴最深厚并具有符号意义的民居建筑是四合院。陕西歧山凤雏村发掘的西周时期建造的四合院,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四合院住宅遗址。古代建造使用这类住宅者,多是官宦、地主、商人等最具优越经济基础和较高政治地位的人。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建于明、清的王家大院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以亦农、亦商、亦儒、亦官的大院文化品位,以“礼”为准则的建筑布局以及精湛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而独树一帜。它的总面积在25万平方

米以上,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院内有院,门里套门,极富节奏感、韵律感,恰如凝固的音乐,处处折射出东方文化的浓厚内涵,被国内外人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的紫禁城”和“华夏民居第一宅”。

西周时期建造的四合院

汉族民居一如既往以木构架系统的院落式为基本特征,以地理上的秦岭、淮河为界,形成南北不同的风格,而天水民居将南北风格相融合,兼有北方的雄厚与南方的灵秀。四合院基本形式可概括为:基本型、串联型、并联型和混合型。基本型,即只有一进院的四合院(如澄源巷现张庆麟故居北院)。串联型,以二进院和三进院居多,串联型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隔垂花门式,如澄源巷张庆麟故居南侧两大院、伏羲路140号等;另一类是隔过厅式,属于这种形式的院落较多,如石作瑞故居、任士言故居、自由路14号、杨家楼19号等。并联型,前后为串联,左右为并联,如自由路14号是并联式院落的典型。混合型,如澄源巷丁特故居(已拆)。院落以二进为多、有三进、四进者,二进之间由过厅划分为两个庭院天井,此天井一般呈1∶2~1∶3的矩形,与处于同纬度地区的民居庭院的长宽比接近,满足采光、遮光、通风、排水、接地气等需要,又能随意巧借一日光影之变化和一年四季之变化给人带来自然乐趣。居民不是建筑师的创造,而是紧紧陪伴在人们身边。许多人感叹我们的城市灰尘太多,而在一些国家,城市的尘土却少的很,汽车、皮鞋几天不洗不擦都很干净。

第3章定西传统民居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继

承与发扬

3.1 定西传统民居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继承与发扬

定西传统民居的历史源远流长,从选址、布局、结构和材料等方面,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因山就势、相地构屋和因材施工的营建思想。民居不仅是一个物质环境,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定西特色的传统民居,蕴含着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以及浓郁的地域文化风情。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的精神和文化应当被继承和发展,也应赋予传统民居以生气,使之富有生命力,是其成为真正安全舒适,适应环境及使用方便的建筑空间环境,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我们在建筑创作上应该借鉴民族的传统文化,吸取外来的精华。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同时,不能只单纯停留在一种保留的现象,一种对过去的怀念与留恋,而是要通过保护,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创造性继承,发掘传统中的文化因子及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继承传统就是汲取传统中最能制造出这种文化氛围的建筑语言,重视传统的文化氛围,并将其与现代建筑结合起来,这样继承传统就不仅仅是表面上符号的挪用和拼贴,或所谓的神似形似,而是真正能给人们生活注入传统文化积极因素的实质性进展。因此,保护、继承和发扬传统民居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2定西新农村建设中民居建设的实例及其装饰与文化艺术的剖析

定西,位于甘肃中部,辖定西、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 7 个县,面积 20330 平方公里。居住有汉、回、东乡、蒙等民族 236.5 万人。但是不管是汉族还是东乡等民居都基本是四合院的形式存在,四合院基本形式可概括为:基本型、串联型、并联型和混合型。基本型,即只有一进院的四合院。串联型,以二进院和三进院居多,串联型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隔垂花门式;另一类是隔过厅式,属于这种形式的院落较多。目前在我省定西地区农村,当地传统生土民居仍然作为主要的住房形式大量存在并被使用着。新农村的建设中不仅从技术、环保理论上提高知识,同时在技术上也要改进,从当地人文、历史文化、自然环境除法,做好适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道路的规划设计、避免重复建设。生态设计也是绿色消费文化设计,畸形的建筑文化消费,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更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政府决策部门或者规划设计者,在

新农村建设中都要从建筑形式、聚落空间、生活方式等整体考虑,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和当地民族文化建筑特点。传统生土民居具有一系列优点,如:就地取材、建造简单等,同时传统生土民居还具有冬暖夏凉、亲和自然、不污染环境等生态优势。然而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正逐步改变,同时传统生土民居也存在结构安全性差、耐久性差等种种顽疾。所以生土民居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遗弃,在定西地区正处于衰落状态。如何应对河西走廊传统生土民居在当地的衰落?本文认为,应分析其衰落的原因,探讨其有无再生的可能性,肯定和总结生土民居的生态优势,并且解决困扰生土民居存在和发展的顽疾,促使传统生土民居在当地的再生发展。

3.3 新民居建设应该注重的几个方面

传统民居的材料更替,对于现代建筑技术及材料的研究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西北大学教授、都城建筑史专家徐卫民说:“有特色的城市名片往往不是博物馆里有多少文物,城内有多少高大建筑。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指出:“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型制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同时,传统民居也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十分宝贵的建筑文化财富,但并不是所有留下的东西都是精华,也有糟粕。有人说:“建筑的历史主要是空间概念的历史”,我们在继承中应当从建筑的实质——空间构成入手。功能、意境、气氛是构成空间的方式,结构、材料是构成空间的实体。结构、材料的更新,使空间的形态随之变化;功能、意境也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了较大变化,所以机械地套用传统空间是不可取的。但是追求某种功能、意境所用的手段仍可借鉴。借鉴传统民居室内外空间互相穿插、借景等手法,利用现代结构的特征,使得室内外空间的组合更加活泼;受传统屏风的启示,根据使用功能中时间和空间的交错的可能,在功能厅、露台餐舫、客房等处考虑空间的多种分隔方式,不仅提高了建筑物的经济效益,也使空间富于变化。主要注重四个方面:一.保护。传统民居文化的基本要素比如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民居、名人故居,可以原封不动的保护起来,当然也允许必要的休整和维护,但必须以不改变原貌为前提,并且,修复和添加的部分应该是可识别的。二.改造。就是把原有老建筑进行部分的改建或者增删,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传统民居改建部分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改建部分本身的功能和使有要求,还要处理好改建部分与原传统民居的外部及内部空间形态的联系与过渡,从而保持该传统民居

的延续性。三.重建。就是在原址上盖新的。这就完全破坏了老建筑。这个方法我是不赞成的。四.还有一个方法是旧的不要,在新地方盖新的,但是,老房子没有人住也就毁掉了。我记得我们世界文化遗产中有个宏村,在黄山脚下,他们在新地方盖新的,但老房子也没有空起来,而是发展旅游业,靠这个来发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好的统一方法。

3.4传统的形式语言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传统的形式、符号都是当时技术、材料、伦理条件下的产物,在现代建筑创作中不宜机械地去模仿,要将传统的形式和符号与现代建筑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简化和变形。只有在传统形式、符号与现代建筑技术有机结合的时候,才能感到它的存在是自然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徐敬直指出“有着流畅曲线和塑性美的古代造型将是应用新材料,新构造的中国未来建筑创作的基础.”继承地方建筑的传统文脉是现代住宅设计创新的一条有效途径,这是从过去到现在的持续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民居都是这种发展前景,有的悄然退出历史舞台,有的幸存至今或成为文物,或继续为人们提供一个居住空间。因此,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民居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传统民居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持续发展。

3.5结论:

笔者通过对定西市的具体情况和传统民居建设与居民文化等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定西传统民居的特点和民居文化的艺术特色。提出了一些传统民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建议,倡导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李文浩.传统民居聚落与新农村生态化建设.大众之光.2010.8

[2]王太春.殳韦,左义林.甘肃陇南地区新农村建设与民居文化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

[3]曹晓芳.李敬.津南大院居住形态及美学特征挥析.规划师.26卷P83-87.

[4]龚书文,黄卫东.泉州古民居的特色与价值.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5月(下旬)

[5]蒲振华,等.试论青城古镇的保护性开发.安徽建筑.2010年7月

[6]冯涛.中国古民居中的吉祥文化.住宅科技.2010年10月

[7]南喜涛.浅谈天水传统民居特点.第31卷第21期.2005年11月

[8]丁炜.屋顶建筑造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致谢

感谢王太春博士对我的论文不厌其烦的细心指点。王太春博士首先细致地为我解题;当我迷茫于众多的资料时,他又为我提纲挈领,梳理脉络,使我确立了本文的框架。论文写作中,每周都得到王太春博士的指点。从框架的完善,到内容的扩充;从行文的用语,到格式的规范,王太春博士都严格要求,力求完美。我再次为王太春博士的付出表示感谢。

传承与发展_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新诠释

传承与发展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新诠释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New Annotation of the Minnan Tradition Common People Residence Construction 文 / 陈琦 陈秀莲 Chen Qi Chen Xiulian 陈 琦 厦门市规划局建筑工程管理处 副处长 厦门市城市雕塑管理办公室 副主任 国家注册规划师 陈秀莲 前传媒工作者 筼筜书院建筑设计总平面图-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之美

2010 09 A+C XIAMEN P069 一、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特点 福建的传统民居主要有四种,即:土楼、 土堡、红砖和灰砖。福建民居作为我国传统民 居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平面布局、结 构体系、外部造型及细节装饰等方面,既保持 中轴线对称、院落组合、木构承重体系和坡屋 顶等我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共同特征,又由 于福建所处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特殊条件的影响,而逐渐形成自己独 特的地方风格,在我国民居中独树一帜。在这 四种民居中,以红砖民居(也是闽南地区特有 的)最为靓丽。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即红砖民 居)素有“闽南地上文物”之称,蕴含着丰富 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其充满闽 南地域特色的飞檐翘角、独具闽南风格的砖石 墙、成熟的砖雕工艺、精湛的木雕工艺、具有 象征意义的墙体彩绘等艺术形态,无不体现着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之美、结构之美、装 饰之美及文化意蕴之美。 1、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布局之美 (1)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在一条纵向 轴线上,布置一系列重要建筑,并左右对称地 布置其他附属用房和院落,组成一幢严谨对 称、主次分明的完整建筑群。 (2)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院落,是 以三面或四面房舍(围墙)围合而成的。以院 落为基本单元,进行群体组合,是我国民居建 筑布局的又一个共同特征。在闽南传统民居建 筑中,院落的主体是厅堂,而不是庭院,这是 和常见的北方四合院民居的主要差别之一。 (3)宽敞的廊、厅,贯穿全宅。闽南地 区太阳光强烈而且多雨,气候湿热,人们需要 长时间的户外活动。檐廊厅堂,既能遮阳避 雨,又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从而成为人们活 动的主要场所。因此,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一般 都使宽敞的檐廊与厅堂相连结,以构成全宅的 通道。其面积约占全宅的一半,有时甚至更大 一些。 2、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结构之美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建筑结构由木 作、瓦作和石作构成。其中,木作是建筑的 “主角”,分“大木”、“小木”。“大木” 是结构性的,包括斗拱、构架等;“小木”则 筼筜书院主体-讲堂顶部装饰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

最新尔雅《民俗与文化()

作业标题:何谓民俗文化(物态和非物态) 1民俗是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的,但是传媒不会影响民俗的发展。正确答案:× 2民俗是由“民间”和“风俗”组成。 正确答案:√ 3 高雅文化的基础是()。 A、人类 B、社会 C、民俗 D、政治 正确答案:C 4 民俗不具有()特点。 A、集体性 B、政治性 C、地域性 D、民族性 正确答案:B 作业标题:都市民俗与旅游资源 1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正确答案:√ 2 ()匈牙利人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 A、1905年 B、1900年 C、1895年 D、1890年 正确答案:A 3 民俗文化是一种与()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 A、社会群体 B、社会政治 C、自然界 D、人类社会生活 正确答案:D 4政治文化是一国的基础文化。 正确答案:×

乡村民俗与旅游资源 1 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不包含()。 A、古村落 B、乡间民居 C、建筑风格 D、自然风光 正确答案:C 2 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不包含()。 A、传统节日 B、传统娱乐 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 D、传统建筑 正确答案:D 3 从建筑风格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 A、钟楼 B、四合院 C、大院 D、石塔 正确答案:C 4 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分为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正确答案:√ 5 一切自然的东西、人文的东西、历史的东西都会被传承。正确答案:× 资源概念的新拓展 1 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是()。 A、人力资源 B、知识 C、社会 D、选项A和选项B 正确答案:D 2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 A、劳动能力 B、脑力劳动 C、体力劳动 D、智慧的表现 正确答案:A 3 资源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的总称。 A、物质 B、能量 C、信息 D、以上答案都正确 正确答案:D 4 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和能动性。 正确答案:√ 5 李光耀先生认为当集中化的资源满足于分散化的需求时系统就会奔溃。正确答案:×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1 以下()不是资源的范畴。 A、民间传说 B、民间故事 C、民俗风葬 D、封建迷信 正确答案:D 2 通过()可以将资源转化为财富。 A、生产力 B、生产资料 C、人类劳动 D、社会生产 正确答案:C 3 传统经济中占据经济增长且具有主要贡献地位的是()。 A、劳动力 B、自然资源 C、资本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一大特点。

传统符号

传统符号具有一般符号的共同属性,即作为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媒介。中国传统艺术符号是中华民族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和传播载体,具有特定的文化精神内涵和约定俗成的信息传播功能[1],人们通常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民族传统符号,赋予它特定的寓意与内涵。中国传统艺术符号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才能形成,才能深入人们的生活与文化内心。 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2]一书作者吴卫教授,多年从事传统艺术文化研究与高校设计教学工作,此书是他多年在此领域耕耘的结晶。通过对十个传统符号,包括华表、赑屃、辟邪、獬豸、商鼎、石鼓、门神、彩画、脊饰、金蟾等进行细致的个案研究,让读者更充分地了解中国元素的这十个文化瑰宝,并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作者在对传统艺术符号作品收集的过程中是经过长期思考和研究的,并通过精心筛选,深刻解读和分析了这十个符号中所蕴含的传统艺术文化精髓,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正如书名所反映的那样是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文化范畴,外国人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如美国的费正清和英国的李约瑟,但从学术角度研究中国古代装饰艺术符号的国外学者却是凤毛麟角。国内研究古代传统艺术装饰文化的个案及论文,如著名学者张道一先生的《麒麟送子考析》、已故美术史论家滕固先生的《燕下都半规瓦当上的兽形纹饰》等等,但系统地从符号学、文化人类学、图像学方面入手的系列研究还较少见到。梁思成先生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一篇署名文章《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提出:“我们应该研究……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因为古物的命运在危险中,调查同破坏力量正好像在竞赛。” [3]。而吴卫教授所著的《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研究的正是梁思成先生提到的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小品,是系统地从符号学、文化人类学及图像学等方面入手的系列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方式在国内是比较少见的。此书能够让读者接受并加强对传统艺术文化的教育,帮助读者更加深刻理解传统的艺术符号及符号后面所蕴含的博大的人文内涵,对我们从事艺术理论与设计实践、借鉴和解读中国古典艺术装饰符号都大有益处。

视觉传达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

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信息传达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的进入到人类的生活中去,其中也有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的主要目的是向公众传达对客观的认知与价值取向,传递方式是对产品的艺术加工。但由于人们根深蒂固的原有价值取向对视觉传达产生了影响,使得产生的效果没有明显成效,所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使公众接受视觉传达所表达的内涵迫在眉睫,并且民族文化的参与至关重要。由此对于民族文化与视觉传达之间存在的关联要深入了解,并且深究门主文化对于视觉传达发展趋向的指引和应用作用。 关键词:视觉传达;应用;民族文化 视觉传达是一种艺术设计,它凭借视觉器官的认知来传达信息,由“传达”与“视觉符号”两个部分组成,通过多种引人耳闻目的视觉语言、文字、图像等方式来讲解、传递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视觉符号”形式种类繁多,与之相关联的行业范围颇广,由此注定它成为视觉传达的一种重要的表达形式。民族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参与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它经历了全球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世界有多个民族组成,经过历史年代的沉淀,民族文化内涵深广,民族的文化带动世界的文化被诸多认同,民族文化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因此,将民族文化引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中增添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不足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一、视觉传达中应用民族文化符号的作用 (一)审美价值 历经时间河流漫长时间的洗礼,中国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一定独特而宝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内涵的积累是靠地区人民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摸索积累、创新与改造,最终形成独具魅力特点的文化,具有对艺术美的定性思维与认识。比如老子推崇“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教育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以及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坚持浑然天成而守拙的审美价值,坚守“无为”“无不为”的精神境界。这种自然的审美价值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艺术景象有着巨大的影响意义。随时代的变化,不同地区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随之通讯设施的进而缩短,所以比以往越来越多的价值选择呈现在现代人面前,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吸引人们眼球的视觉元素出现在现代视觉传达的设计过程中,繁多的选择不仅使人眼前一亮也使人视觉疲劳目不暇接同时信息的传达效果锐减。因此设计师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得到一定的启示,设计的产品符合自然、简单,让产品以简单回归自然的形式吸引人的眼球,抓住人们这种纯粹的审美价值。 (二)传承文化 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他们从存在的时候就被赋予了独特的涵义,每一种包括文字、纹样、图案的出现都表现出一种独有的意义,这种特点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得以运用和保留。当产品上出现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时,就会使得该地区或其他地区的人在意义的理解上产生一定的指引作用,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形式,同时传统的文化也通过这种产品带动的形式形成更好地发展、传承下去。视觉传达设计的面向对象是人民大众,设计的做平在各个方面都要一最直接明了的方式将重刑思想传递给大众,使得人民最直接的面对接受。传统的民族文化符号可以赋予设计更深层次的意义,同时能在第一时间唤醒人们对某样事物特定认知,从而来认识产品功能及审美价值。例如自古以来在民族文化中,象征尊严皇族并代表着神秘又强大的力量的龙图腾,当龙图腾这一文化符号出现在某种广告宣传的产品中时,就会在无形中赋予该产品一种相似的内涵意义,使人们在面对该产品是会产生相似的感觉。 (三)商业作用 中国目前的发展文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多数产品的设计形式以及营销的方法手段采用的都是西方的形式实施的,没有中国传统的风格的体现,要想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走出自己特有的风格,必须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来汲取经验,发展民族传统风格。应对民族的才能更

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合院)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对诗境规划思想体现和诗意栖居的表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用诗一般的语言给予的表述。乡愁是情怀—乡愁是一捧土,一朵云;乡愁是一溪水,一片林;乡愁是一条路,一扇门;乡愁是一杯酒,一生情。乡愁是传统—热爱故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尚德行和品质。把“乡”与“愁”连在一起来形容思乡情的,最早要数唐代早期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种故土情怀几千年传承至今,仍然凝聚并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乡愁是心灵—乡愁是对往昔生活环境的思念与记忆;乡愁是对故土养育之情的感怀并感恩;乡愁是对人生情怀心灵的慰藉与寄托;乡愁是对乡土文化纯真的寻

求及抒发;乡愁是对地域特色文脉的诗咏和传唱;乡愁是抚今追昔高尚情感的升华和呼唤;乡愁就是历史与文化,文化遗产就是乡愁。乡愁是人性—乡愁是人生情怀升华的最高境界;乡愁是人格的历史情结和文化修养;乡愁是人性孝道文化精神的典型表现;乡愁是建筑伦理文化空间的集中体验。乡愁是力量—中华民族的乡愁是华夏民族文明传承的根脉,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渴望,是实现中国梦的追求,是民族复兴的力量。记住乡愁是我们这一代感恩先人、无愧子孙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藏族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留存着民族的记忆。藏族建筑寄托了民族的乡愁,极具研究和保护价值。 一、自然环境与聚落分布 四川藏族的历史和文化同西藏地区一样古老悠久。其民居主要分布于阿坝和甘孜两个民族自治州,该地区地广人稀,占了全省面积的一半左右。海拔平均4000 米,河谷高差大多在3000 米左右。在马尔康、丹巴、理塘等地以南的河谷有一些不大的冲积平原,较为湿润肥沃,是主要的农牧业区。这些地方有较多的人口居住,形成大小不一的城镇村寨聚落。同时,这种南北纵向分布又与东西横向的川藏茶马古道相结合,沿茶马古道,城镇村寨聚落也有不少分布,如泸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以闽南民居为例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 探析——以闽南民居为例 论文关键词:传统民居;闽南民居;传承意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1引言 在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2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 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 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 without 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 "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 .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 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1 .2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分析 1.2.1主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以红色为主色调。究其心理及传统因素,红色是中国传统象征意义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色彩,红色在几千年的中原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它代表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生活态度,使闽南人对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和朝气的红色情有独钟,并将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延用至今。 1.2.2辅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中的白石、青石、原木色及饰作的辅助色,与砖红主色调相辅相成。可以说,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搭配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置于在自然的大环境中,都显得既端庄典雅又活泼灵动。 总之,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那一栋栋具有典型的闽南特色的红砖民居,犹如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中一枚枚朱砂色的印鉴,它与环境显得统一而又有变化。 1.2.3闽南红砖民居的装饰符号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结题报告1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结题报告 中国是世界山最大的文明古国,有这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所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确实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物质。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创痛文化和历史只是漠然处置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加强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床融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1.创痛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在中国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相关教育模式存在误区。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呢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的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教材僵硬刻板。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教材的人是停留在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适合多姿多彩的面貌,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 此外,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亲眼一带更是日益可求彰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现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2.提出的建议或措施 历史文化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文化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比较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比较 传统民居是建筑起源、理论本源。中西方传统民居都具有史前的特点。各种差异的影响都颇为深远,我国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则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征服。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建筑中民居的比较,感悟在民居所体现出的文化,理解民居发展的深刻意义。 标签:民居民俗文化等级思想地域庭院 0 引言 民居,血缘家族的居住环境,百姓的生死之所,由于中西血缘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在我国,“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原文是“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民居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 1 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也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并与民居有着紧密的联系。广义的讲,民居本身也可以算作民俗的一部分。 中国我国民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远古时期的民俗主要是神话、宗教、巫术及图腾崇拜的等民间信仰。卜居相宅,就是在吸取了巫术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后,逐渐形成的民间风水理论和营造方法。在民间的建造学全过程中,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如破土动工要“择吉日”、“祭天神”;上梁日要请四邻同来祈愿,还要祭公鸡“以除鬼之气”。民居内还常设有“跳板”、“石敢当”、

16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俗称“皇宫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为典型的类型,在泉州侨乡随处可见,其代表作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安蔡氏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杨阿苗故居。 闽南民居属于中国院落式民居的一个流派,是民居形态中材料使用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修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作等主要工种,其中大木作最为重要。工匠也按工种分类和分工,同样以大木作工匠为核心。 该技艺发源于泉州,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 早报讯 (记者张素萍)泉州南音、泉州李尧宝刻纸已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但鲜为人知的是,泉州市博物馆发起参选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也入选世界“非遗”! 记者昨日获悉,8月19日至20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颁证仪式暨保护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而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作为其三大技艺之一,也被囊括其中。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国际古建筑修复师姚洪峰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我国3个省的营造技艺“捆绑”在一起,联合进行申报的。福建省是其中之一,而泉州是福建省惟一参与并入选的城市。 其实,申报工作早在2008年前就开始了。“我们以杨阿苗民居为代表性建筑,制作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用来介绍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泉州,工作人员以杨阿苗民居建造技艺为范本,“阐述”了该技艺。此技艺

中国的文化符号,太美了!

中国的文化符号,太美了! 【珍稀奇文化】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符号——是指能够代表中国并且足够影响世界的意象,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不妨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可以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时事人物。一千个中国人眼中有一千个中国符号,你心中的又是什么呢? 《易经》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最早是由伏羲创制(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伏羲所创的八卦称之为“伏羲八卦”或“先天八卦”,以后,又有神农作《连山易》,轩辕黄帝作《归藏易》,殷商末年出现了《周易》。 由此可见,《易经》这部哲学经典是由我们中华民族的三位伟大始祖伏羲、神农、轩辕黄帝共同开创完成的。《易经》至今已有5000年——10000年的历史。到春秋时期,孔子为易经作《易传》。《易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的哲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易经》也是中国哲学的源头。

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古代春秋末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或聃(因而人称老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著有《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共81章。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老子的《道德经》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老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的《道德经》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非常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也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老子的《道德经》是宇宙中的最高智慧。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老子为中国、为全世界所奉献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财富。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的作者————老子, 是继伏羲、神农、轩辕黄帝之后,中国的高智慧圣人。老子也是世界最高智慧者。我认为: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中国2500年前的老子那里汲取智慧。中医

高原藏族民居建筑结构特点与宗教文化(共3916字)

高原藏族民居建筑结构特点与宗教文化(共3916字)

高原藏族民居建筑结构特点与宗教文化(共 3916字) 【摘要】迪庆高原藏族民居建筑与之相应的私人经堂建筑艺术所展示的是藏传佛教艺术所传播的特定历史产物,也是藏传佛教艺术根深蒂固于民间和全民信教的集中体现。更是民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宗教文化深厚影响的一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高原藏族民居;结构特点;宗教文化影响 引言

云南迪庆高原藏族居住文化的历史十分悠久。据有关考古资料提供的确凿证据表明,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藏族的民居建筑便有了相当的发展和较高的水平。昌都卡若遗址共发掘出房屋基址28座有圆底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种类型。云南迪庆高原藏区民居建筑也摆脱不了这种“西藏地区屋皆平顶”的特点,一直延续了藏区传统的建筑风格。但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变迁以及多元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而有所变化与差异。 一、云南迪庆高原藏族民居建筑的形式与结构 (一)迪庆高原峡谷藏区(半农半牧区)及干热河谷藏区土木结构碉楼式屋面平顶建筑 迪庆藏族民居的形式和结构因不同地域的环境、气候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从总体上看,大体

可分为两种形式与结构:土木结构碉楼式屋面平顶建筑和土木结构碉楼式板屋面闪片房。土木结构碉楼式屋面平顶建筑主要分布在高原峡谷藏区(半农半牧区)及干热河谷藏区,大都是二三层的碉楼式平顶房或者一层的平顶房,也有高达四五层的。“屋皆平顶”是其主要特征的藏式民居建筑样式和风格从有关史料可知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旧唐书?吐蕃传》称逻些城“屋皆平头高数十尺”。《新唐书?吐蕃传》亦云“屋皆平上,高至数丈”,因此可知吐蕃时期民居的建筑面貌。时过一千余年成书的《西藏志》记述当时的西藏房舍:“自炉至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砌石为之,上履以土石,名曰碉房。有二三层至七八层者。凡稍大房屋中堂必雕刻彩画,装饰堂外,壁上必绘一寿星图像;凡乡居之民多傍山坡而住。”这些记述不仅与西藏腹心地区的民居情况相符,也与云南迪庆的德钦县各地和香格里拉市的东旺峡谷、尼西等干热河谷地区基本相符。 (二)云南迪庆高原坝区地域特色鲜明的藏族民居——土木结构碉楼式板屋面闪片房

闽南传统民居的对室内设计的意义

闽南传统民居的对室内设计的意义 文章摘要: 本文主要是介绍闽南传统民族的装饰材料、装饰手法、装饰的特点,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思考传统建筑的语汇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启示,探索既有新意又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室内设计装饰。 关键词: 闽南建筑建筑装饰室内设计 传统室内设计是民族的,精神的文化,是传统习惯和精神追求的体现,在经过岁月的洗礼中,这种精神作为精神遗产代代相传 室内设计作为继承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一方面朝向趋向智能化和现代化方向,另一方面传统的式样和传统文化的精神越来越受广泛的关注。掀起一场新古典的室内风格。从传统建筑中吸取精华,利用现代的材料和构成方法重新构筑,可以带来具有新意和地方特色的室内装饰。 在闽南人看来,住宅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房子的建造,无论是结构还是装饰,都可以看得出前人的认真和细致。闽南的传统室内环境有着传统建筑的一般特点,也有其比较独特的色彩和地方特色。装饰是闽南建筑最具特色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所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经济状况。 闽南传统民居大多采用合院式,内部比较宽敞,朴素端庄。主体部分中线对称。公共空间比较宽敞,主体的中心是大厅,用于会客和祭祀,举办各种活动,如婚丧嫁娶、寿庆添丁等。建筑的功能划分非常明确,突出了动静,主客对比。主体的大厅往往是开放型,从进入大门就可以直接看到整个大厅,体现教长的景深,大厅对于庭园借景,视野开阔、景观良好。 (一)闽南传统室内装饰的形式 木雕:梁架、斗拱是木雕的集中体现,既是结构体,又是装饰构件。纹样题材广泛,有龙凤 纹、草木纹、结构清晰,色彩华丽。斗拱在传统建筑中不仅满足了功能结构,而且还具有视觉上的审美。斗拱和屋顶的木线条有粗细、方圆的不同排列,构成具有现代意味的内部空间。在传统室内中,厅堂木架上往往有些装饰的雕刻,以花草图案为主,使用黑色,红色及金色装饰建筑构件,局部还有彩绘和金箔的使用。

传统文化与民俗

传统文化与民俗 姓名:陈序学号:211205104 机 械工程系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 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文化的模式,思想文化的源头,是征服自然与发展生产的需要,种族繁衍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成文的规矩,程式化的规矩,民众群体的规矩。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民俗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分析和揭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是民俗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举,其与各类具体事象的描述应是深入研究中国民俗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衣食住行: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习俗也常有反映。如造房建坟便与堪舆术紧紧连在一起,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宅地,是动工前的第一步。从破土开工到建成进宅,每个重要环节都要选择吉日良辰,整个过程有着一系列的巫术、祭祀、禁忌活动。其中,上梁仪式尤为隆重,梁上要贴“上梁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红纸条幅;工匠登高时要唱《上梁文》,然后在梁上将馒头、散钱等抛下,以驱煞、镇鬼;有时还要在正檐下挂一面铜镜,用来照射妖邪。凡此种种,不一而述。我们从殷墟甲骨文中的“卜居”记载,《尚书》中《召诰》、《洛诰》两篇所述周成王选都洛邑时的龟卜过程,敦煌文书中保留的《建宅文》[3]、《镇宅文》,[4 ]以及后世层出不穷的风水图书中可以看出,营造活动中的原始信仰是源远流长,绵绵不断的。 在民间社会生活中,祭祀祖先和村社保护神一直是家族、村落的重大事务,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解析-蒋钦全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古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钦全 日期:2012年11月8日 关键词:红砖民居特征营造技艺 摘要:民居是人类赖以生栖、衍繁、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有形建筑实体(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居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它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式样和文明程度,并以其多元性、多样性的特质丰富了文化遗产宝库。探究发掘,保护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结合长期的营造实践,就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的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试加解析。 一、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略述 红砖建筑在西方建筑中司空见惯,“红砖洋房”也成为西洋建筑的一大特征。而历数中国各地各民族各流派的民居建筑,多使用青砖青瓦,形成中国传统民居沉稳、清雅的特色。惟独闽南传统民居异于其它地区民居,普遍使用红砖红瓦,《砖块斜叠成黑线的独特图纹》形成独有的“红砖建筑”与“红砖文化”。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建筑有着久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是由闽南地区特定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的。闽南地区粘土中三氧化二铁(Fe2O3)含量很高,烧制成的青砖,颜色呈土黄色,色感观感难看。若烧制成红砖,色彩纯正,特别耐看。而红色正迎合闽南人热情豁达、喜好吉庆祥和的秉性,因而“红砖建筑”就应运而生,传承光大。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图1)独具鲜明的个性与特色,砖(石)木构造、红砖白石、坡屋顶燕尾脊、靓丽堂皇是其主要建筑元素与普遍特征,而又以红砖最彰显个性。“红砖”泛指釉面砖、花头砖、火垫砖、花砖等系列规格砖,广义上还包括屋面、地面用的红地砖、红瓦等主要建材(俗称“红料”),构造成闽南传统民居的风韵。红砖建筑根植闽南,经久不衰,并伴随闽南人的足迹,远播海内外,成为闽南籍华人的精神家园。 二、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与其它民居异同分析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作为民居,它与中国各地传统民居的共性是显而易见的。 从民居的形制布局上看,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主要形式是四合院(图2),其保留了许多古代中原地区民居建筑的特点,这与闽南先民迁徙的历史密切相关。 从民居的结构系统看,闽南传统红砖民居通常为砖木、石木或混合结构,木构系统抬梁式、穿斗式并用以穿斗网状式为主,这与各地的民居建筑构造的不同在于穿斗网状式之结构的技术内涵。 从民居的营造工序、主要工法看,闽南传统红砖民居营造以大木作匠师为首“领场”统筹安排、指派各工序、工种的施工组织系统,与各地的做法相近或相通。

藏式民居——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宝库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藏式民居——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宝库 从上海到拉萨的国道318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称为中国人的人文景观大道,这条路线到成都以后,再一路向西,便是我国广袤的藏区,沿途的风光风景更是美轮美奂,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民族资源和宗教资源极为富集。 其实对川藏线上这些传统民居来讲,看点毫不亚于沿途的风景和人文,这些宏伟的建筑也充分散发着魅力。 新都桥木雅民居 从折多山下来不远,在川藏线南北分叉路口,有一片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木雅村落依山傍水地散落在公路两旁,小河顺着村前缓缓流过,村后的山坡上漫游着星星点点的牦牛和山羊。再远处,山脊在天幕上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川西草原的典型风貌一览无遗。这就是令人神往的“光与影的世界”、“摄影家的天堂”——新都桥。

新都桥的木雅民居大都采用倚山建房,以石砌墙。房高数丈,一般三层,底层养畜,楼上堆物和住人,采光极好,白墙院子和朱漆大门,每座楼房的每面墙上开着三四扇窗户,窗檐上用红、黑、白等色彩描绘着象征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之意的日月或者三角形图案。 立水边,看金黄阳光一点点从藏居后的小山顶慢慢向下挪,树的影,山的身,光的镜像,落入水中。放眼远眺,寂静、空旷的原野有一片藏居和寺庙,散出袅袅烟,在清晨的空旷凛冽和阳光未升起来的阴影中,弥漫着寺庙里僧人诵读佛经的声音。令安静的更安静。 丹巴甲居藏寨 整个丹巴甲居藏寨面积约5公里,149家藏寨星罗棋布,甲居全景以绿色、白色为基调,造型独特、别致,绝大部分民居为四层,石木结构建筑,完整保留了嘉绒民居的基本特征,保持了历史的面貌和风格。 村寨建在山腰,山下就是大渡河的主要支流大金河,村寨美丽幽雅,一座座造型别致的白色小楼错落在浓荫绿抹之中。小楼大多为三至四层,楼顶四周建有小塔,塔上插着玛尼旗,门前挂有经幡。其底层为牲畜圈,二层是客厅和厨房,三层以上为卧室及经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