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

2014-10-24 12:49:10?《南开学报》?常建华

祭祀祖先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民间信仰,同时也是一种权力,它是社会身份等级的一种标志。这种等级性的权力,体现在通过礼制确定不同身份的人在建筑宗庙和追祭祖先的等级规定上。因此,研究宗族的祭祖和家庙祠堂的历史状况,需要由礼制入手,并综合社会的实际状况加以分析。兹主要依据新发现的明人文集、明代族谱和地方志资料,将明朝礼制和明人的看法结合起来,对明代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进行探讨[1]。

一、朱明王朝建立后,如同历史上的其它新建王朝一样,首先制礼作乐。

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鉴于国家创业之初,礼制未备,敕中书省传令全国各地举荐素志高洁、博通古今、练达时宜的儒士至京,纂修礼书。徐一夔等人于洪武三年(1370)九月修成礼书,朱元璋赐名《大明集礼》[2]。《大明集礼》(注:《大明集礼》收入四库全书时作《明集礼》,本文引文仍从原书名,其它会典等书类似者也如此处理。)卷六《吉礼六·宗庙》有“品官家庙”、“家庙图”、“祠堂制度”、“神主式”、“椟韬藉式”、“椟式”、“品官享家庙仪”诸条,这是明朝最早的祠庙祭祖规定,应该作为讨论明朝祠庙祭祖礼制的出发点。“品官家庙”条在该书目录中作“品官家庙考”,更符合正文所述,该文在考察了历代祭祖之礼后说:先儒朱子约前代之礼,创祠堂之制,为四龛以奉四世之祖,并以四仲月祭之,其冬至、立春、季秋、忌日之祭,则又不与乎四仲月之内,至今士大夫之家遵以为常。凡品官之家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屋三间,外为中门,中门为两阶,皆三级,东曰阼阶,西曰西阶,阶下随地广狭以屋覆之,令可容家众续立。又为遗书衣物祭器库及神厨于东,缭以外垣,别为外门,常加扃闭。祠堂之内,以近北一架为四龛,每龛内置桌。高祖居西第一龛,高祖妣次之;曾祖居第二龛,曾祖妣次之;祖居第三龛,祖妣次之;考居第四龛,妣次之。神主皆藏于椟,置于桌上,南向。龛外各垂小廉,廉外设香桌。于堂中置香炉,香合于其上。旁亲之无后者,以其班祔设主椟,皆西向。

庶人无祠堂,惟以二代神主置于居室之中间,或以他室奉之,其主式与品官同而椟。

国朝品官庙制未定,权仿朱子祠堂之制,奉高曾祖祢四世之主,亦以四仲之月祭之,又加腊日、忌日之祭,与夫岁时节日荐享。至若庶人得奉其祖父母、父母之祀,已有着令,而其时享以寝之,大概略同于品官焉。[3](卷六)这是对明朝祭祖礼制的概述,反映出明初士大夫普遍接受朱熹《家礼》[4]中祠堂之制的影响,明朝政府鉴于家庙制度未定以及民间祭祖的实际情形,于是“权仿朱子祠堂之制”,规定品官祭祀高、曾、祖、祢四代祖先。如果我们把《大明集礼》中有关品官之家的规定同《家礼》[5]比较,就会发现《大明集礼》综合了《家礼》卷一《通礼·祠堂》中“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旁亲之无后者以其班祔”诸条。其中与“祠堂之制”完全

相同,只是龛内祖、妣神主设置较之《家礼》中“高祖居西,曾祖次之,祖次之,父次之”的规定具体而且突出妣位。《大明集礼》规定庶人祭祀祖、父两代祖先,而且还说“若庶人得奉其祖父母、父母之祀,已有着令”。可见庶人祭祖令先于品官庙制公布,此时又作重申。《大明集礼》中的“家庙图”实际上就是祠堂图,而“品官享家庙仪”,采纳《家礼》卷五《祭礼》有关规定,列有时日、斋戒、陈设、省馔、行事、参神、降神、进馔、酌献、侑食、阖门、启门、受胙、辞神、纳主、彻、餕各项。所以所谓“品官家庙”实为品官祠堂。明人管志道(1536-1608,隆庆五年进士)谈到祭祖礼制时说:“国初未定,《大明集礼》原以朱子《家礼》为主,后乃祖《仪礼》中‘特牲馈食之礼’与‘少牢馈食之礼’,裁为品官家庙享仪,品官得奉高曾祖祢四世之主,四仲月卜日以祭,而庶人未有家庙,但奉祖父母、父母二代之祀。其时享于寝之礼,但曰略同于品官而已矣。”[6](卷三《订四大礼议》)指出《大明集礼》家庙设置以朱子《家礼》为主,家庙享仪祖《仪礼》中“特牲馈食之礼”与“少牢馈食之礼”的典制来源。他还肯定朱元璋允许品官祭祀四代祖先超越前代礼制。他说:“圣祖既建四亲之庙于金陵,即以此达乎天下,品官俱许祀四代,庶人仍旧祀二代,封典止及于曾祖,而祀典兼及于高祖,视古渥矣。”[6](卷二《考宗法以立家庙议》)明人汪循也说:“我圣明治教休美,其颁制示则,每以《家礼》为准,宜乎声教,溢乎四海,而家置一庙矣。”

[7](卷一五《廻峰汪氏祠堂记》)朱熹《家礼》的内容列入国家典制,在中国礼制上是一个突破[8](~108)[9](~177),进一步放宽了在祭祖上的身份限制。

洪武六年(1373)明朝公布家庙制度,“诏定公侯以下家庙礼仪。礼部官议:凡公侯品官立为祠堂三间于所居之东,以祀高曾祖考,并祔位,如祠堂未备,奉主于中堂享祭。二品以上羊一豕一,五品以上羊一,以下豕一,皆分四体熟而荐之。……凡祭于四仲之月择吉日,或春秋分、冬夏至亦可,……制曰可。”[10](卷八二,洪武六年五月癸卯)新的家庙规定比起《大明集礼》中的家庙令来没有什么变化,仍是照搬朱熹《家礼》中的祠堂之制。

洪武六年令未言及庶人的祭祖规定,是否仍沿袭《大明集礼》所载祭祀祖、父二代祖先呢嘉靖朝前期罗虞臣指出:“至于神位之制,国初时用知县胡秉中言,定庶人三代之礼,以曾祖居中,祖左祢右,斯盖圣代之懿规也。今士夫祭及四代,亦宜以此为准。”[11](卷八下《祠堂章》)另据隆庆六年(1572)自序本田艺衡《留青日札》卷一记载:“庶人祭三代,曾祖居中,祖左祢右;士大夫祭四代,高居中左,曾居中右,祖左祢右,乃国初用行唐县胡秉中言也,人多不知。”[12](卷一《祭三代四代》)胡秉中所言,笔者见到的明代有关典制的书籍均未记载,下面我们略作考察。检乾隆《行唐县新志》卷九《名宦》记载:“胡秉中,松江府上海县人,洪武初举人。材知行唐,专务以礼教民,制祀先、孝顺节义、教民读书三图。祀先者,以春秋、孟冬、元旦日各祀祖先,笾豆仪制存焉。……入觐以此图献,上命颁行天下,仍温旨谕之,由是民知礼让,至今不忘云。”文中有关祀先的建议,当包括祭祀三代祖先的内容。再检同书卷二《图经》所收吴高增纂《续四礼翼图说》记载:“明初上海胡秉中宰行唐,为三图,教民奉先,导民孝义,劝民读书,洪武十七年入觐,进呈太祖,命礼臣三图合刻,颁行郡邑,依此教民。”可知明朝采纳胡秉中的建议,是在洪武十七年(1384)。这时明朝重新对官民祭祖制度调整,其中将庶人祭祀二代祖先改为三代祖先。清初礼学家毛奇龄指出:“明初礼官用行唐县知县胡秉中议,许庶人祭及三代。今俗祭祝词尚有称三代尊亲者。”[13](卷一《所祭者》)可见该规定对民间影响深远。我还发现了宗族区别官、民祭祖不同代数的事例,正德时徽州毕氏规定“祀制”:“祀者,

家之大事。文公《家礼》庶民祭四代,明制只许祭三代。考我先君以上,犹据《家礼》行,爰及我辈则又承先君行而不祧,盖无所据。观我一门而各门可知矣。今后各门除品官家外,止应遵明制祭三代,慎勿以为细故,任情而行,纵能逃得国宪,难免识者之讥。且鬼神有知,亦必不享,详在明宗卷内。”[14](卷一八《陈俗》)毕氏要求族内各门恪守庶民祭祀三代祖先的规定,足以反映这一规定深入民间。以至清朝人说:“唐宋而下庙制不修,士大夫率皆祭其先人于寝;前明以来,下逮庶人,有得祀三代之制。”[15](卷一《吉礼一·庙祭》)胡秉中的建议并未载入明朝典制,但朱元璋将胡秉中所呈祀先等三图颁行天下而对民间产生了重大影响。

洪武三十一年(1398)颁行天下要求各地推行的《教民要款》即《教民榜文》也有祭祖的内容,需要讨论。其第33条中说:“父母生身之恩至大,其鞠育劬劳详载《大诰》,今再申明,民间有祖父母、父母在堂者,当随家贫富奉养无缺。已亡者依时祭祀,展其孝敬,”这里强调子孙赡养祖父母、父母,随后引出如祖父母、父母已亡应当依时祭祀,是“生事之以礼,死祭之以礼”所谓孝道的体现方式,不能仅理解为只允许祭祀两代祖先。该条还附有“祀文式”:惟洪武某年岁次某甲子某月某朔某日,孝孙某同阖门眷属告于高曾祖考妣之灵曰:昔者祖宗相继鞠育子孙,怀抱提携,劬劳万状,每逢四时交代,随其寒暖增减衣服,撙节饮食。或忧近于水火,或恐伤于蚊虫,或惧罹于疾病。百计调护,惟恐不安,此心悬悬,未尝暂息。使子孙成立至有今日者,皆祖宗劬劳之恩也。虽欲报之,莫知所以为报。兹者节近孟春(春夏秋冬),天气将(温热寒凉)追感昔时,不胜永慕,谨备酒肴羹饮,率阖门眷属,以献尚飨。[16](卷四)

《教民榜文》针对民间制定,祀文祭祀四代祖先的固定格式,并未只限定在品官以内,说明明朝认可庶民祭祀四代祖先。天一阁藏嘉靖三年(1524)刊江西《东乡县志》卷下《风俗》记载了这份“国朝颁降民间祭祀祖考祝文式”,该祝文式除了在开头部分为了通行各朝起见改为“惟某年岁次某支干某月支干朔日”外,其它文字相同。该志在祝文式后写到:“此我高皇帝教民以追远之孝、易俗之本务也。其时祭用四孟月,与文公《家礼》不同,此士民所当钦遵者,故谨录于此。”把祭祀“高曾祖考”附于“民间祭祀祖考祝文式”,要求“士民”遵守,证明明朝也认可庶民祭祀四代祖先。《大明集礼》修成后秘藏宫廷,到了嘉靖八年(1529)才刻布中外,很难对民间的产生影响。而《教民榜文》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到庶民祭祀四代祖先,所以明代人常有官民通行祠堂之制即祭祀四代祖先的说法。

总之,洪武时期多次有祭祖方面的规定,《大明集礼》的规定具有“权仿《家礼》”和国家礼制象征的性质,《家礼》、《教民榜文》和胡秉中的主张在社会上更为流行,政府祭祖礼制的特点是认同朱熹《家礼》,这也反映了《家礼》被社会认同的现实。江西贵溪毕氏有小田祠堂,“旧在珠墩之东”,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改建于“居西”,扁曰:家庙。正统时“复念家庙非庶人所宜立,乃改其扁曰:祠堂。”毕氏说:“窃惟先王之制,天子至于官师,昔有庙,君子将营宫室,家庙为先,居室为后。至于嬴秦荡灭典礼,天子之外无敢营立家庙者。逮汉室之世,公卿贵人皆建祠堂于墓所,庶人惟祭于寝。及有宋朱子创为《家礼》,上自卿相,下至庶人,皆得建立祠堂,祭为义备矣。”[14](卷一五《宫室志》)贵溪毕氏祭祖场所扁额由家庙改为祠堂,但内容没变。只是认为庶人祭祖只能在祠堂进行,这符合《家礼》,认为《家礼》主张“上自卿相,下至庶人,皆得建立祠堂。”天顺五年(1461)浙江淳安人王宾撰《重建环水祠堂记》[17](卷六)说:

“予尝庄诵文公《家礼》一书,而深感十二世祖三聘公孝心纯笃,上有以昭一时追远之念,下有以开子孙追远之原矣。粤自唐宋至于我朝,皇上以孝治天下,命官许立家庙,庶民许立祠堂。祀享之仪、庙堂之制虽秩然有降杀,所以尊祖敬宗以敦孝道初无二致。”认为朝廷允许庶民立祠堂。至于三聘公的上昭下开之功,王宾接着讲,三聘公建祠堂于居室东向,因时祀先,即《家礼》之旧制;置赡茔田五亩,以租祭祖,即《家礼》置祭田之遗制。“遐想吾祖之意,以为五世祖以上至迁睦之始祖,已立孝思堂于神京寺东侧,固仁孝之道也。六世祖以下析居既远,难以附祭于孝思堂,乃更营祠堂于此地,使子子孙孙时祀有所。”天顺五年王宾的父亲集同宗之众,重建环水祠堂。淳安王氏既建孝思堂祭祀始迁祖、先祖,又建环水祠堂祭祀六世祖以下祖先,认为符合国家规定。可能类似王氏建祠者,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前引汪循的说法,明制以《家礼》为准,“而家置一庙矣”,当是含有庶民在内。休宁人张旭更指出:“古者自天子以至适士、官师皆得立庙,以祀其先,但有降杀之差耳。降及后世,将相大臣得立家庙,而因陋就简之,日久类多得为不为,至于士庶人势有不得为者,则又弗暇议也。紫阳朱夫子者出,有惕于此,创为祠堂之制,使上下贵贱皆得以通行,其意嘉矣。”[18](卷二四《贺致仕令君汪公鼎新祠堂序》)江西分宜人严嵩也认为:“祠堂古宗庙也。古者天子、诸侯、大夫至于士皆有庙,庶人祭于寝,后世庙非赐不得立。先儒以为情靡伸也,于是斟酌古礼,为祠堂之制,以广夫士庶人者之孝,而达卿贵仕得通行之。”[19](卷三三《潘氏祠堂记》)徽州人礼部尚书许国(1527-1596)万历时作《商山吴氏宗祠记》,记中说:“予按古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然自朱考亭议易为祠,以达贵贱,今制固未有禁也。”[20]他们把《家礼》看作是包括士庶、通行于上下贵贱的制度。

二、洪武以后祠庙祭祖礼制的变化

明成化十一年(1475),国子监祭酒周洪谟曾建议整顿祠堂之制。他说:“今臣庶祠堂之制,悉本《家礼》,高曾祖考四代设主,俱自西向东。考之神道向右,古无其说。惟我太祖高皇帝太庙之制,允合先王左昭右穆之义。宜令一品至九品止立一庙,但以高卑广狭为杀,神主则高祖居左,曾祖居右,祖居次左,考居次右,于礼为当。……事下所司议,闻礼部覆奏:洪谟所言祠堂之制,乞命翰林院参酌更易,具奏处置。……从之。”[21](卷一三七,成化十一年正月丙子)该建议的要点有二:一是品官只立一庙,不许违制多建(注:左云鹏先生引周洪谟文,将“止立一庙”作“各立一庙”,语意大不相同;李文治先生引周洪谟文亦同左文,出处见参考文献[23]。)[22][23]和扩建;二是改进祖先牌位的摆放顺序,以“左昭右穆”代替“神道向右”。关于祖先牌位摆放顺序周洪谟所讲与胡秉中建议相同,可见民间受《家礼》以“神道向右”摆放四代祖先牌位顺序影响太深,未能完全照洪武十七年规定执行,所以周洪谟为改变这种情况重新向皇帝提出建议。周洪谟建议的背景是“今臣庶祠堂之制”的发展,他要求限制祠堂的数量和规模,抑制这种发展。

代表有明一代的典章制度的《大明会典》,弘治十年(1497)由徐溥奉敕撰,十五年成书,于正德四年(1509)由李东阳等重校刊行。该书卷八八《礼部·祭祀·品官家庙》开篇便说“国朝品官庙制未定,权仿朱子祠堂之制,奉高曾祖祢四世之主,亦以四仲之月祭之,又加腊日、忌日之祭,与夫岁时节日荐享。至若

庶人得奉其祖父母、父母之祀,已有着令,而其时享以寝之礼,大概略同于品官焉。”此段完全出自《大明集礼》,也就是说继承了《大明集礼》祭祖原则。接着为“祠堂制度”:祠堂三间,外为中门,中门为两阶,皆三级,东曰阼阶,西曰西阶,阶下随地广狭以屋覆之,令可容家众续立。又为遗书衣物祭器库及神厨于东缭,以周垣别为外门,常加扃闭。祠堂之内,以近北一架为四龛,每龛内置一桌。高祖居西,曾祖次之,祖次之,父次之。神主皆藏于椟中,置于桌上,南向。龛外各垂小廉,廉外设香桌。于堂中置香炉,香合于其上。两阶之间,又设香案亦如之,若家贫地狭,则止为一间,不立厨房,而东西壁下置立两柜,西藏遗书、衣服,东藏祭器,亦可。地狭则于厅事之东亦可。[24](卷八八《礼部·祭祀》)这一规定也是综合《家礼》卷一《通礼·祠堂》“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条而成,比起《大明集礼》来,少了“旁亲之无后者以其班祔”的内容,而且关于龛位神主的规定恢复了《家礼》原有的文字,《大明会典》对《家礼·祠堂》的综合比《大明集礼》详细了许多,更遵守《家礼》原文。接下去的“品官享家庙仪”照录《大明集礼》。《会典》对宗族建祠堂是有影响的,徽州休宁范氏就说:“《会典》载‘品官家庙’,亦谓‘国初品官庙制未定,《大明集礼》权仿宋儒《家礼》祠堂制,而庶人享于寝之礼,大概与品官略同。’今吾宗历世相传,各门则有寝,合族则有祠,祀先妥神,咸遵礼制,是亦民德归厚,而为君子所乐与者。”[25](卷六《祠表·林塘范氏宗祠》)范氏依据的礼制是《会典》、《家礼》。李维桢不止一处讲到这一问题,他在《汪忠烈祠记》说:“朱紫阳是以有祠堂之制,诸不得称庙者,作室以祀,曰祠。本朝因之,着在《会典》,通乎上下”。又在《临溪程氏宗祠记》中指出:“朱文公制《家礼》,位不同而家庙同,本朝因之,载在《会典》,则宗祠所由始也。新安宗祠无之非是。”[26](卷五六)看来不少徽州宗族设宗祠的依据是《大明会典》、《家礼》。

嘉靖朝发生“大礼议”,带来皇室宗庙制度的改革,并放宽官民祭祖的规定。明世宗坚持己意,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将孝宗尊为皇伯考,嘉靖十五年(1536)十月戊子“更世庙为献皇帝庙”[27](卷二),至十一月乙亥“增饰太庙,营建太宗庙,昭穆群庙,献皇帝庙成。”[28](卷一九三,嘉靖十五年十一月戊午)在这宗庙告成之时,礼部尚书夏言上疏建议皇帝在官民祭祖方面也加以“推恩”。夏言的上疏为《请定功臣配享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29](卷一一)(注:又该疏在天津图书馆所藏光绪十七年江西书局刻本《桂州夏文愍公奏议》(二十卷补遗一卷)卷二十一作《献末议请明诏以推恩臣民用全典礼疏》,题目点出“推恩”主旨。比较这两个不同版本“上疏”,光绪奏议本较之崇祯刻文集本内容有删减,其它部分文字稍异。因崇祯刻文集本内容完整,故笔者引用文集本。),据该疏可知,夏言在皇室“九庙告成”的形势下,为了使宗庙祭祖礼制“着为一代全经”,请求补上仁宗以下没有功臣配享的缺典,允许臣民祭其始祖、先祖,确立庙制的定则(注:李文治先生说,该令是夏言面对“人们建置祠堂及追祭远祖的违制事例既然纷纷出现”的现实,“乃上疏建议改制”(出处前揭)。我认为“人们建置祠堂及追祭远祖的违制事例既然纷纷出现”是事实,不过夏言上疏的直接原因却不是为此。)。在夏言看来,这是将皇帝尊祖敬宗之心、奉先思孝之实推及臣民,以显示皇恩浩荡,从而革新礼制,以告万世,使君臣青史留名。

夏言接着上文列有“三议”,分别是《定功臣配享》、《乞诏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祭始祖》、《乞诏天下臣工建立家庙》,与本文有关的是后两议。从《乞诏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祭始祖》可知,夏言在这次上疏前,曾被世宗召见。君臣谈及民间

祭祖问题,世宗本来打算“推恩”臣民,得以同皇室一样祭祀始祖,只是耽心有僭越礼制之嫌。夏言了解到世宗的这一想法,乃上是疏。祭祖是宋儒关注的热点问题,程颐缘情制礼,创造性地提出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的主张,朱熹则以僭而去之。夏言赞同程颐的主张,从礼仪的角度认为冬至祭始祖不同与禘礼,并无僭拟。他建议采纳程颐的主张,在节日祭祀始祖、先祖,同时又禁止百姓建家庙,以防“逾分”。既推了恩,又不违反礼制,可谓两全其美。

再看“乞诏天下臣工建立家庙”,此议甚长,夏言考察了历代家庙制度与实行情况,指出宋儒祭祀四代祖先的贡献。程颐主张,既然五服皆至高祖,所以祭祖亦当如之,朱熹认为礼有大夫立三庙而可以祭及高祖的先例,程朱在这一问题上的主张一致,也受到后儒的赞同。因此,夏言主张品官家庙制度分为两种类型:三品官以上大员祭祀五世祖先,四品官以下依旧祭祀四代祖先。并论述了祭祀五世祖的具体做法,说到始祖、先祖只可临时祭祀,当时立庙的三品大员将来才可以“世祀之”。文中明确说庶人只可祭于寝,换言之,不许立家庙。夏言最后要求:乞诏令天下,使大小庶官皆得拟而为之,凡唐宋以来一切三庙、二庙、一庙、四世、三世、二世、一世之制,繁杂破碎多碍而少通者,一切除去之,一以五室、四室为率,庶几三代之制、程朱之义通融贯彻,并行不背。所谓不规规于往古之迹,而亦不失先王之意在是矣。惟圣明断而行之幸甚。[29](卷一一)夏言请求改变唐宋以来家庙祭祖“繁杂破碎多碍而少通”的旧制,诏令大小庶官以一庙五室、一庙四室分别建庙。事实上夏言建议三品以下官员以一庙四室分别建庙意义并不大,以为这正是《家礼》的主张,而且是《大明集礼》等明朝典制的规定。夏言建议的重要性在于督促官员建家庙和三品以上大员常祭五世祖、在家庙临时祭祀始祖。明朝的不少官员对家庙心存疑虑,耽心违制,嘉靖十五年令使得一些官员打消疑虑而建立家庙、宗祠。

夏言的建议是否被采纳,是必须考察的问题。《明世宗实录》未载夏言的建议,而他书则有所记载。万历十四年(1586)王圻编纂的《续文献通考》节录了夏言的上述奏议[30](卷一一五《宗庙考·大臣家庙》),并说对于“乞诏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祭始祖”“上是之”,被世宗肯定;对于“乞诏天下臣工建立家庙”,世宗也“从之”。即世宗采纳了夏言的建议。更有力的证明是,许重熙《宪宗外史续编》(上)嘉靖十五年十一月条记载:“诏天下臣民祭始祖。”[27](卷二)此书资料取材邸报,言有所据。朱国祯《皇明史概》所收之《皇明大政记》也记载该年“十一月诏天下臣民得祀始祖”[31](卷二八补遗),是为补证。另外,管志道说“世庙复许庶人追祀始祖,则渥之渥也”。[6](卷二《考宗法以立家庙议》)郭子章(1542-1618,隆庆五年进士)指出:“我明嘉靖间,诏天下臣民于冬至日祭其始祖,则得及始祖矣。”[32](卷二《曾祖西坡府君祠记》)他们的话也可作为旁证。嘉靖十五年的确诏令天下臣民可以祭祀始祖。不过关于品官建家庙的新规定,除了王圻《续文献通考》记载“上是之”外,目前还未发现其他明人的记载。推测这一规定针对品官而言,没有向天下明诏。

诏令天下臣民可以祭祀始祖,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该诏令本来只允许臣民在冬至、立春节日祭祖,并不准在家庙、祠堂设立牌位常祭。但是,允许祭祀始祖,即等于允许各支同姓宗族联宗祭祖。与此同时,政府又要求官员建家庙,并允许在家庙设临时祭始祖、先祖的纸牌位,再加上又允许“以今得立庙者为世祀之祖,世祀而不迁”,则开了以后家庙祭祀始祖之先河。这就极易导致官员将始祖、先祖的临时性纸牌位改为常设始祖牌位。品官家庙祭祀始祖一旦成为大宗祠,民间联宗祭祖必然会竞相仿效。事实上当时社会上本来就大量存在着祠堂违

制祭始祖的情况。崇拜祖先作为民间信仰风俗,合乎人情,嘉靖十五年的规定只能导致其进一步的合法化,另外在外人不进入的家庙中设置远祖牌位政府也没必要核查,所以祭祀始祖、先祖必定成为普遍现象,家庙向联宗祭祖的大宗祠方向发展,地方政府听之任之,于是嘉靖、万历年间形成大建宗祠祭祀始祖的普遍现象(注:李文治先生评价嘉靖十五年有关家庙、祭祖的规定说:“从此庶民之家建置宗祠及追祭远祖之事正式纳入规制,被看为合理合法了。”(出处前揭)根据我们以上的考察,可见这一说法不太准确。李先生又说:“从国家规制上讲,建祠祭祖再没有贵贱等级的差别了。”(同前引文)显而易见,这一提法也难以成立。)。在广东,南海朱氏称:“我家祖祠建于明嘉靖时,当夏言奏请士庶得通祀始祖之后。”[33](卷八《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序例》)佛山冼氏说:“明大礼议成,世宗思以尊亲之义广天下,采夏言议,令天下大姓皆得联宗建庙祀其始祖,于是宗祠遍天下。其用意虽非出于至公,而所以收天下之族,使各有所统摄,而不至散漫,而藉以济宗法之穷者,实隆古所未有。……我族各祠亦多建在嘉靖年代。逮天启初,纠合二十八房,建宗祠会垣,追祀晋曲江县侯忠义公,率为岭南始祖。”

[34](卷二之首《宗庙谱》)佛山的其他宗族也是如此,据地方志记载:“我佛山诸祠亦多建此时,敬宗收族于是焉。”[35](卷九《氏族志·祠堂》)在安徽,歙县人汪道昆(1525-1593,嘉靖廿六年进士)有一段重要的话,指出徽州宗祠设立与因“议大礼”进行宗庙、祭祖改革的关系:“夫七世之庙惟天子尊,次五而三,次二而一,要皆以位为差,不仕不田,不田不庙,礼有顺而讨者是也。文公之制《家礼》也,位不必同而庙同,我世祖因之,合九为一,无虑诸侯王大夫士庙一而已。吾郡故刑(行)礼俗,遵世祖而法文公,凡诸贵族世家一祠足矣,礼有经而等者是也。既祠而庙,君子何谓已渎乎,宗则有祠,继别而为大宗也;家则有庙,庙继祢而为小宗也。”[36](卷六三《许氏家庙碑》)这段论述的要点虽是提倡在祭始祖的宗祠外再建家庙祭祀近四世祖先,但是可以从中看出:徽州世家大族受嘉靖帝建九庙合祀祖先并推恩臣民的影响,建祠祭及始祖,这种宗祠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宁国府的旌德戴氏也是世宗诏令后建立始祖祠堂,戴氏族谱记载:“祠初创于元之丙申,士可公奉四世之神主而妥侑之,非略也,孝思可展,限于礼而不得越。至明世宗诏令天下士庶得祀始祖,族人因于万历丁酉辟地构词。则前乎此者,已感叹于蔓草荒烟矣。”[37](《留村叙伦祠记》)安徽、广东的事例可证,世宗嘉靖诏令后,导致宗族纷纷建立宗祠祭祀始祖,遂使“宗祠遍天下”。旌德戴氏、南海朱氏是以士庶得祀始祖为理由建祠的。至于佛山冼氏则把允许祭祀始祖,理解为通过“联宗建庙”来实现。朱氏、冼氏、戴氏的做法显然不符合夏言上疏内容的,是违礼逾制的行为,但都未曾受到制裁。嘉靖十五年的祭祖、家庙尽管有详细的限制性规定,但是客观上却造成了嘉靖朝修建宗祠祭祀始祖的热潮,并影响到明后期,加速了宗祠的普遍化。

但是,嘉靖十五年的祭祖、家庙新制在世宗以后诸朝并未得到承认。由“大礼议”导致的礼制变革,带有政治斗争的色彩,被诟病为祀典太滥,没有都成为国家典制。明隆庆中徐阶等修而未竣、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续修成书的《明世宗实录》不载夏言关于祭始祖、建家庙的建议,说明万历朝廷只把夏言建议看作一时政策,不作为永久性的制度。万历四年明续修的《大明会典》,《品官家庙》的内容,沿用正德会典的规定,只是极个别文字有所变动,如正德会典中的“品官家庙仪”改为“时祭仪节”,原文中的“时日”改为“卜日”[38](卷九五《礼部五三·群祀五》)。进一步证明万历朝不承认嘉靖十五年令。光宗泰昌元年(1620)官修《礼部志稿》,“品官家庙”、“祠堂制度”条也是照搬《大明集礼》的规定[39]

(卷三0《祠祭司职掌》)。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嘉靖十五年祭始祖、建家庙新规定对社会的影响,但又不能过分夸大这一影响。

三、结语

以上对明代祠庙祭祖的礼制进行了考察,至于民间祠庙祭祖的情况我已专文论及[40]。

总之,明朝非常重视祠庙祭祖问题,多次就此进行讨论。就沿袭有明一代的制度而言,祭祖礼制基于《大明集礼》。而《大明集礼》仿自朱熹《家礼》,从而使《家礼》第一次进入国家典制,因此所谓明代的祭祖礼制实际上是《家礼》的官方化即国家制度化。从这个角度看明代是以官方传播朱熹《家礼》的时代,换言之,《家礼》在明代的极大传播,官方的礼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明朝政府以及士大夫对朱熹《家礼》特别是祭礼的提倡,贯穿有明一代,明中后期进一步深入民间。明代宗祠的建设与发展,是以《家礼》的普及和士大夫的推动为背景的。实际上这也反映了明代宗祠发展的动力。明官方正式的祭祖礼制一成不变,但诸朝的一些祭祖礼制的变动却在社会上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如洪武十七年将庶民祭祖由二代改为三代,嘉靖十五年允许官民祭祀始祖,要求官员建立家庙。“议大礼”的推恩令导致的嘉靖十五年家庙及祭祖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允许庶民祭祀始祖,更在客观上为宗祠的普及提供了契机,强化了宗祠的普及。

【参考文献】

[1]常建华。明清时期祠庙祭祖问题[A].会议论文集编辑组。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2]罗仲辉。论明初议礼[A].王春瑜(主编):明史论丛[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明)徐一夔,等。大明集礼[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张国风。《家礼》新考[J].北京:国家图书馆馆刊,1992,(1)。

[5](宋)朱熹。家礼[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明)管志道。从先维俗议[M].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7](明)汪循汪。仁峰文集[M].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8]常建华。宗族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9](日)井上彻。中国の宗族と国家の礼制[M].东京:研文出版,2000.

[10]《明太祖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印本。

[11](明)罗虞臣。罗司勋文集[M].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2](明)田艺衡。留青日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本。

[13](清)毛奇龄。辨定祭礼通俗谱[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正德毕氏族谱[M].上海图书馆藏明抄本。

[15](清)孔继汾。家子家仪[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孔子文化大全本。

[16](明)熊鸣岐。昭代王章[M].玄览堂丛书初辑本。

[17](明)王仁元,等。王氏族谱[M].国家图书馆藏明天启五年刻本。

[18](明)张旭。梅岩小稿[M].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9](明)严嵩。钤山堂集[M].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20]商山吴氏宗法规条[M].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

[21]明宪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印本。

[22]左云鹏。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试说[J].历史研究,1964,(5-6)。

[23]李文治。明代宗族制的体现形式及其基层作用[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1)。

[24](明)徐溥。大明会典[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明)范涞。休宁范氏族谱[M].安徽省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26](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M].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27](明)许重熙。宪宗外史续编(上)[M].台北:伟文图书公司清代禁毁书丛刊:第一辑。

[28]明世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印本。

[29](明)夏言。夏桂州先生文集[M].北京大学藏明崇祯十一年吴一璘刻本(十八卷年谱一卷)。

[30](明)王圻。续文献通考[M].元明史料丛编:第一辑[Z].台北:文海出版社

[31](明)朱国祯。皇明史概·皇明大政记[M].元明史料丛编:第一辑[Z].台北:文海出版社

[32](明)郭子章。蠙衣生传草[M].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33](清)朱次琦。朱九江先生集[M].清光绪刻本。

[34]岭南冼氏宗谱[M].清宣统二年刻本。

[35]民国佛山忠义乡志[M].乡镇志集成本。

[36](明)汪道昆。太函集[M].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37]旌阳留村戴氏族谱[M].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民国十八年刻本。

[38]万历大明会典[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

[39]礼部志稿[M].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0]常建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的发展--以明代地方志资料和徽州地区为中心[A].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C].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某年清明节祭祖主持词

XX年清明节祭祖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宗亲:大家好! 今天是清明节,来自各地的张家张塢氏族人,怀着自豪与崇敬的心情,云集在张家焉村张氏先祖墓遗址,共同参加张氏宗族祭祖活动,显示了我们张家焉张氏家族尊祖敬宗的深情与诚心。我们祭祖的目的是传承正能量,继承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为张家瑪张氏家族的复兴,凝聚力量!为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为张家塢村张氏后裔的我,能主持今天的祭祖仪式,感到无尚的荣光!托先祖荫福,请允许我向参加本次祭祖大会的各位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 并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欢乐、万事如思、O 现在我宣布:张家塢张氏宗族祭祖大会现在开始! 、清理先祖墓遗址(栽柏树、清扫等) 2、奏乐、鸣炮。 3、拂尘上香,向先祖敬香祭拜。

4、全体肃立,向我先祖三鞠躬(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5、宣读祭祖祭文 6、向族人汇报续修家谱情况 7、族人代表讲话 (1)、村干部讲话 (2)、子长县后裔代表讲话(内容:寻根问祖)(3)、企业代表讲话 (4)、宗族代表讲话 8、(鸣炮)祭祖仪式结束 尊敬的各位宗亲:大家好! 今天是清明节,来自各地的张家张塢氏族人,怀着自豪与崇敬的心情,云集在张家焉村张氏先祖墓遗址,共同参加张氏宗族祭祖活动,显示了我们张家焉张氏家族尊祖敬宗的深情与诚心。我们祭祖的目的是传承正能量,继承先祖优秀历史文化,为张家瑪张氏

家族的复兴,凝聚力量!为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为张家塢村张氏后裔的我,能主持今天的祭祖仪式,感到无尚的荣光!托先祖荫福,请允许我向参加本次祭祖大会的各位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 并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欢乐、万事如愿、O 现在我宣布:张家塢张氏宗族祭祖大会现在开始! 、清理先祖墓遗址(栽柏树、清扫等) 2、奏乐、鸣炮。 3、拂尘上香,向先祖敬香祭拜。 4、全体肃立,向我先祖三鞠躬(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5、宣读祭祖祭文 6、向族人汇报续修家谱情况 7、族人代表讲话 (1)、村干部讲话 (2)、子长县后裔代表讲话(内容:寻根问祖)(3)、企业代表讲话

清明节祭祖通用祭文精选11篇

清明节祭祖通用祭文精选11篇 篇一 惟岁次庚寅,节序清明。长空澄澈,惠风和畅,中华儿女,秉持心中之至诚,追缅先人之盛德,齐会桑梓,因感时事,遂以节日之名,行人之身,致祭于此。 文曰:沉沉一线,苍茫雨烟;茫茫九派,形胜东南。风雨渺渺,石头虎踞;江河浩浩,钟阜龙蟠。 六朝古都,人杰地灵;挥汗如雨,经济繁荣。淝水之役,举重若轻;兰亭集序,一代书圣。高山流水,其声悠远;文学巨擘,竹林风范。才俊荟萃,江南贡院;如诗如画,十里珠帘。物换星移,潭影悠悠。燕去楼空,胜景何在?王谢堂前,日下沉彩。青苔自生,万千感慨;肯德基店,络绎往来。秦淮梦境,花落香尘;昔日繁华?青史遗文。春风春草,愁对暮云;绿水清波,依旧无痕!居人愁卧,百感凄恻;古韵尘封,奈何?奈何? 金陵已梦,何可承忧?江水默默,无语东流! 呜呼!少时所向,伏惟尚飨! 篇二 岁在辛卯,时届清明,万物复苏,神州太平。 盛世中华,百业复兴,黔北高原,水绿山青。 陈家冲前,炊烟袅袅,大马湾上,集聚族亲。 近者烹茶备酒,以尽地主之谊;远者驱车百里,备尝旅途艰辛。 六世裔孙,共扫祖陵。香烛花篮,冥币果品,雅乐鞭炮,聊表寸心。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立天爱公墓前,思潮起伏;追思历代祖先,恩德难书。 遥望中原,五千年间,多少前贤,荒郊埋骨。 河南宛丘,初建祖庐;有虞部落,燕山游牧。 远祖舜帝,亮节高风,一统中原,百族仰慕。 胡公妫满,受地陈丰,以国为姓,开山鼻祖,河南淮阳,犹存铁墓。 陈完奔齐,反客为主。 陈轸复姓,封相于楚,后迁颍川,郡望所属。 霸先皇帝,雄才伟略,恭俭勤劳,江南臣服。 旺公徙居江西,因官置产,孝道治家;义门声名远播,十四家长,人才辈出。 百犬同槽,沐礼让而感化;东佳书院,夜挑灯以苦读。 屡朝旌表,名流赞赋;绵绵三百余载,聚族三千之数。 一朝变起,奉旨分庄,兴衰无常,各奔前途。 瑞州高安,二十五都桥头,生息繁衍,延至明末清初。 由赣入黔,不畏征程艰险,贸易往来,敬百长公毅然。 始居省城东门,黄果树平沙桥;继迁大定城北,筑堂于三官殿。 屡迁数地,直至定居凹革,念天爱公,定然历尽艰难。 萃秀毓英,犹识庐山真面;开支别派,须知江水为源。 两世经营,叩石垦壤,开拓立基,买土置田。 口增齿繁,瓜瓞绵绵。漫漫黄沙,难湮跋涉挥汗,巍巍青山,见证创业维艰。 及至民国,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家族离散。 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手足相隔,情何以堪! 尚有迷失宗亲,难寻归途;多方查探无效,全族之憾! 所幸应相两世,孝义当先,为祖树碑立传,踪迹可辨。 回首千年传承,慨叹光阴荏苒。 再拜始祖墓前,子孙赤心可鉴,告慰泉下有知,后裔已逾两千。

2013年清明节毕节地区张氏成英公世系祭祖仪式

2013年清明节毕节地区张氏成英公世系祭祖仪式 一、宣布祭祖仪式开始我宣布: “毕节市张公成英世系2013年清明祭祖大会”现在开始!请英公第九世廷字辈(廷学领队)、十世有字辈(有学领队)、十一世伦字辈(兴隆张勇领队)、十二世启字辈以下(张进领队)族人按纵队从低到高的顺序整队队入场。 二、有请张伦吉、张伦丽上场朗诵祭祖誓词。 三、洗手净面,恭迎xx 1、恭迎xx: 请成英公九世孙廷学捧列祖列宗牌位安置于英公墓碑左上方,然后归队。 2、由主祭九世廷学、十世有学缓步走进英公墓碑及列祖列宗牌位前点然两对蜡烛分别插在列祖列宗牌位及英公墓前,然后归队。 3、请族长有学点香分发,到场的族人各拈三柱香平举高过头顶。奏乐! 4、主祭廷学、有学、张勇分别拈香三柱缓步走进祖坟方向,司仪唱: “今黄道吉日吉时,我张氏成英公世系全体族人进行祭祖仪式,现恭请列祖列宗前来亨用佳肴,共彰祖宗之功德,以表后世之虔诚!愿我祖硕德懿行,恩泽子孙”。 四、xxxx: 三位主祭上香。上香时朝英公墓碑及列祖列宗牌位作揖,把香双手平举过头顶然后插在墓碑前,其余族人按纵队从后排将各自手中的香传至前排,再由前排领队集中把香双手平举过头顶,走向墓碑及列祖列宗牌位前作揖(三个)后插在墓碑前。 1、xx、敬酒:

两位陪祭(张勇、张进)将茶、酒分别传递到主祭廷学、有学手中,两位主祭双手举酒、茶高过头顶朝祖宗牌位作三个揖后摆放在列祖列宗牌位及英公墓碑前。 2、领队代表族人xx鲜花、供品。 3、上香礼毕后主祭、陪祭及全体族人向列祖列宗跪拜三叩首)司仪唱: 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礼毕。 五、全体族人起立,向列祖列宗三鞠躬。司仪唱: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六、由xx十二世孙xx敬读祭祖祭文 七、再次奏乐!八、请族长有学、廷学讲话。(其余族人自由发言) 八、xx作总结。 九、祭祖仪式结束,恭送xx,奏乐。 (司仪唱。吹唢呐,由主祭、陪祭把祭文、鲜花、纸钱送到坟冢处焚化,化毕三叩首)鸣炮、奏乐! 十、各房族人分支分辈自我介绍、合影。 十一、驱车前往关井江西坡禹仁公墓地扫墓。 十二,驱车返回卫生宾馆就餐。 附一、xx祭祖对联: 思祖德修己德唯德有得叙宗功立新功无功不公 附二、xxxx通用联: 得姓由轩辕,大而一人,铭垂二篇,扶汉三杰,功高四相,敕封五虎,博物六志,貂冠七叶,犹是清河族派;

祭祖文5篇

祭祖文5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祭祖文5篇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祭祖,5篇,,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范文大全中查看更多范文。 祭祖文 今岁己亥兮,时维季春。 祭祀吉日兮,清明翌日。 二郎脉下兮,嗣孙长者。 各率各房兮,咸集宗祠。 谨具俎豆兮,鲁酒蔬肴。 香烛楮财兮,钟鼓乐之。 跪拜神前兮,诔文颂朗。

冀祖神灵兮,统祈鉴降。享领祀筵兮,聪耳辞章。缅怀吾祖兮,源溯商湯。帝胄贵裔兮,微子发祥。大心受姓兮,国姓萧彰。繁衍华夏兮,族运隆昌。汉相何公兮,吾宗鼻祖。制律九章兮,史卷昭扬。西汉名臣兮,帝师朝纲。望祖兴盛兮,奠郡蘭陵。整公南迁兮,雄駐苏杭。

金陵霸业兮,国号齐x。武帝神威兮,民富国强。昭明文选兮,六朝无双。二郎开梅兮,吾支始祖。奠基创业兮,劈土开疆。贻谋厥后兮,忠孝贤良。后嗣繁衍兮,遍蔓寰宇。人文蔚起兮,仕林星灿。福禄承荫兮,殷实城乡。黉宫后秀兮,屡登榜首。祖恩浩荡兮,赐福汪洋。

后嗣微馈兮,兴建祠堂。祖宗有殿兮,飨祀绵長。祈祖庇佑兮,发达房房。人丁鹊起兮,螽斯蛰蛰。簪缨代代兮,蝉联永续。农商各业兮,财富輝煌。承前启后兮,長发其祥。清明佳节兮,恭奠斯堂。牲礼藻萍兮,肴馔家常。历祖历宗兮,统鉴来尝。来钦来格兮,伏惟尚飨。

立天之道兮曰阴与阳,立地之道兮曰柔与刚。天无私覆兮地无私载,百物长育兮和气致祥。人列三才兮立身有方,仁义礼智兮万古纲常。古今一理兮亘古绵长,孝悌忠信兮没齿不忘。圣贤德教兮极天祭地,长夜明灯兮东西南北。

神功盛化兮泽及蛮夷,源远流长兮生生不息。江国故里兮人杰地灵,始祖元仲兮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兮睦族敦亲,继往开来兮合作共赢。自强不息兮圣贤辈出,顺德必昌兮厚德载物。慎终追远兮民德归厚,江山多娇兮皇天后土。华夏文明兮江氏荣光,

清明祭祖文10篇(优秀版)

《清明祭祖文》 清明祭祖文(1): 维公元二○○*年四月五日,岁在丙戌,节届清明,春意融融,万象更新。仝氏儿女,会聚佳处,扫墓立碑,焚香叩拜,彰祖宗之功德,表后世之虔敬,继往开来,泽被子孙。恭祭我祖曰: 赫赫始祖,功德何隆! 仝公文瑞,源自辽东, 元朝重臣,兵部尚书, 镇守潼关,昼夜征战, 殚精竭虑,力挽狂澜, 天妒英才,群小掣肘, 告病全身,隐居雎邑, 及明定鼎,屡下征召, 忠烈坚贞,不事二主, 饮鸩而亡,宁死不屈, 乃遣六子,迁离四方, 存种保族,声名远播。 自福新公,徙郓创业, 勤俭继世,耕读传家, 绵延悠长,风流葆昌,

历廿余世,六百载矣。人丁繁众,代有英豪,秉承祖训,至诚至忠,吃苦耐劳,勤恳奋进,驱除鞑虏,保家卫国,功勋卓著,天地共鉴。世纪更新,中华振兴,改革开放,再振雄风,以人为本,民安国泰,科学发展,人和政通,小康大同,神人同享。追昔抚今,族风犹在,彪炳国史,宗法百代,当今盛世,吾辈兴甚,精勇有为,浩气长存,立此神碑,永祚家邦。山岳巍巍,河海荡荡,缅怀祖德,万世弗忘!大礼告成,伏惟尚飨。二十二世孙**沐手拜撰二○○*年三月三十日 清明祭祖文(2):

【刘氏清明节祭祖文】 赫赫吾祖,辉映玄远。始祖源明,乐于让贤。开基创业,子孙繁衍。累公御龙,士会高贤。留公复姓,刘氏威显。后代传承,子孙延绵。瑞公龙子,王气初显。高祖斩蛇,元王怔战。推翻暴秦,刘氏得天。我祖刘交,彭城开源。辅助朝政,功莫大焉。传至西晋,风云突变。五胡乱华,刘氏南迁。安城遐公,笪桥开源。时局动荡,刘逊思迁。墨庄开派,文风蔚然。学者揩模,贤名远传。代代相传,生有刘诠。析居南龄,隐名田园。泮举先生,穆塘祖先。移居攸西,洪武五年。孑然一人,孤身发展。叩石恳壤,买山置田。如龙得水,如鹤冲天。联络千家,广积善缘。世人钦敬,佳话永传。长子厚庵,读书勤勉。官任教谕,不图升迁。辞官归里,教书育贤。次子焕盛,才学博渊。庠生秀才,誉满全县。子孙十房,治家甚严。规胜韶盛,德重泉田。海清徙居,衡东外迁。少乔后嗣,牌岭开田。龙山子孙,蛟塘之弦。东桥东南,沙洲诸贤。肖恭冲居,上屋场边。口增齿繁,瓜瓞绵绵。而今子孙,以近四千。人才辈出,代有英贤。效力国家,各有贡献。

家族变迁的社会实践报告doc

家族变迁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赴春节民俗变迁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赴春节民俗变迁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合肥学院计科系11级计本(3)专业 姓名:章记红 学号:30 摘要: 春节到了,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关于春节的传说有很多,这也使得民间基于此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这些活动在岁月中逐渐消淡了本身的含义,演变成为了春节的民俗习惯,从辟邪之技幻化成对新一年的庆贺和美好希冀。而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大范围的农村步入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春节的民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无声地变迁,一部分无法适应新时期而悄然消逝,一部分在找到了新的方向后焕发生机。处在中国不同地方的民俗习惯在早有其特色的同时面对相同的挑战,本文综合不同地区的春节民俗习惯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找寻在 21 世纪的今天,春节民俗习惯新模样。 关键词: 年前准备大年二十九拜年 正文

一、调查时间:XX年1月20日-XX年2月6日 二、调查地点:周边地区 三、调查人:章记红 四、调查方式:通过上网搜索资料、走访调查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调研当今社会与过去的春节习俗的差异。并且对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深入挖掘经济发展对春节风俗的影响。 五、调查目的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各地不同人群传统春节习俗的变化。 2.通过深入各家走访调查,调研不同时期的春节习俗变化。 3.通过自身的生活体会,感悟时势变迁对传统春节的习俗的影响,分析研究春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六、对春节的介绍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 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 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春节源远流长,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大多得以继承与发展,但原本的面貌都发

张氏家族祭祖仪式程序说课讲解

张氏家族祭祖仪式程序 张氏清明祭祖纪实 横幅标语:热烈欢迎各位宗亲清明来宗祠祭祖! 时间:2013年4月4日 古历:二月二十四(清明节) 一、前期安排: 1、场地安排布置,方桌三张,上铺红布,白毛巾、水盆等所需器物,鞭炮、横幅。(正面方桌一张摆放贡品,左右两则各放一张,一边放洗手盆,一边是发言席,桌面均铺上红布)负责人:箭弓山支族张举孺,工作人员由箭弓山支族安排。 2、祭祀用三牲水果香烛等贡品等:箭弓山方圆各支族。 3、参与人员分工: 主持人:张清孺 执事两名: 诵祭一名: 主祭官一名: 从祭每支一人: 4、人员安排导引:由箭弓山支族负责。 二、礼仪程序: 第一项:开始 1、播放祭祀专用音乐开始。 2、所有参与祭祀等人贡案前肃立。 3、司仪诵读祭祀开场词:

盛世祭祖钟鼓响,光前裕后谱华章。 尊敬的各位宗亲: 大家好!时惟公元2013年,岁在癸巳,时值二月。所有张氏族人恭集宗祠,共同祭祀功德先祖。 物有报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这是我们张氏家族所有族人的共同心愿和情怀。在这庄严而隆重的时刻,我们首先要虔诚地感谢我们的先祖,凭着他们的卓越智慧、高尚的品德和坚强意志,使我们的家族日渐繁荣兴旺!同时,我们要由衷地感谢张氏家族修谱理事会的全体成员、修复宗祠筹资出力的各位族人,感谢你们为这次宗祠落成、祭祖活动和我们张氏家族的修谱工作所付出的众多辛劳! 祭祀祖先,追忆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今社会,时逢盛世。正是国家的繁荣富强和家族骨肉亲情的支撑,我们今天才得以相识、相聚,才能够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一个人,一个宗族,只有在一个和谐的大环境中,才有可能发展壮大,才有可能走上阳光大道。因此,我们不仅要倡导家族的和睦团结,更要把我们这个宗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 请各位整理衣冠,庄严肃立,恭候祭祖仪式正式开始。 4、祭拜者依次进场,布仪顺序为: 依照执事、诵祭、主祭、从祭的顺序,在执事的带领下列于案前,两边前后列队站好伫(zhu)立。 5、乐止 司仪:执事官各司其事,主祭、从祭各就各位。 执事回答:就位

祠堂及祠堂文化

祠堂及祠堂文化 过去当我们游惠山,走到五里街,经过锡山旁的绣嶂街。就到达惠山头山门“九峰叠翠”的拱圈山门,这一带,都是名门钜族的祠堂和先贤功臣的专祠,沿街开满了惠山泥人店。 一、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惠山古镇一座座高低错落、依山而建的祠堂建筑,就是千百年来以的世家望族为主的各宗族,长期在这里进行宗祠文化建设所留下的历史遗迹。按照古代的礼仪.凡祀帝王先师的祠称为宗庙.而祀公候、先贤的称为祠,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只有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 在殷墟巳发现目前最早的宗庙祭坛遗址.历史上早在商周时的青铜器时代,就开始有祠庙祭祀之制,大量遗留至今的青铜器中,许多就是属于祭器之类。追远报本、祠祀为大,当时是有很严格的规制的:天子七庙、诸候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普通老百姓是不能随便建庙立桐的,即通常所称“庶人无庙,祭于其寝”,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居室祭祀祖先。这类古老的宗祠,在意山祠堂群中不多见,主要有楚春申君庙、吴泰伯庙及陆羽祠等。他们的真正意义在于纪念性质.直到明代嘉靖年问,朝廷才允许民间联宗立丰司,具明显的宗法家族特征,普遍称作祠堂,专门用于同姓家族祭祖之用,于是在惠山这块风水宝地上,捌堂建筑开始象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出现了牌坊高耸、柯堂林立的局面.至清代更盛。望族多以能在惠山取得一席之地立祠为殊荣,被看作是一种显贵的门阀。

(发展战略)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家族文化”第一讲 胡中生 课程进度 总共十二次课,具体分布如下: 一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二家族丧葬文化 三家族祭祀文化 四家族婚姻与女性(一) 五家族婚姻与女性(二) 六家法族规 七家族教育 八族谱 九族人职业与家族经济 十分家与继承 十一家族、地域社会与国家 十二考试并提交全部作业 作业与考试 1、期末开卷考试,平时成绩提交一篇论文,最好是有关自己家庭或家族的。 2、每次课后留一些时间给大家收集相关资料,给大家播放一些专题片。 3、第14周提交习题和论文。 4、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 (1)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最为普遍的血缘性组织——家族。(2)探寻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条脉络与趋势。由上层到下层,了解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文化与生活,成为新文化史和社会

史研究的主要领域。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期待中国文化复兴。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革命、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断裂——经济复苏与文化复兴——软实力的建设(孔子学院、血缘纽带) 绪论——家族社会 ★家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历史现象。它与家庭、宗族、姓氏有着密切的关系。 1.从氏族社会到个体家庭:动物状态?a?a群居野处、杂乱性交?a?a血缘大家庭、同辈性交(一百多万年前)?a?a亚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指一群同辈姊妹和一群不包括她们兄弟在内的同辈男子,或一群同辈兄弟和一群不包括他们姊妹在内的同辈女子互为夫妻的集团婚。这些女子之间不再互称姊妹,男子之间不再互称兄弟,而称为普那路亚。这种家庭排除了同胞兄弟姊妹之间发生性关系的可能。)?a?a对偶婚(正妻和主夫可以同居,但与其他伙伴之间还是可以发生性关系。) 母系氏族社会:商周始祖的神话传说 ?天命玄鸟而生商,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 ?a?a《诗经?¤商讼?¤玄鸟》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a?a《史记?¤殷本纪》 ?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褚少孙补《史记.三代世表》 ?帝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楚辞.九章.思美人》?姜嫄履大人之跡而生弃。?a?a《诗经?¤商讼》

2013年清明节毕节地区张氏成英公世系祭祖仪式

2013 年清明节毕节地区张氏成英公世系祭祖仪式 一、宣布祭祖仪式开始我宣布: “毕节市张公成英世系2013 年清明祭祖大会”现在开始!请英公第九世廷字辈(廷学领队)、十世有字辈(有学领队)、十一世伦字辈(兴隆张勇领队)、十二世启字辈以下(张进领队)族人按纵队从低到高的顺序整队队入场。 二、有请张伦吉、张伦丽上场朗诵祭祖誓词。 三、洗手净面,恭迎xx 1、恭迎xx: 请成英公九世孙廷学捧列祖列宗牌位安置于英公墓碑左上方,然后归队。 2、由主祭九世廷学、十世有学缓步走进英公墓碑及列祖列宗牌位前点然两对蜡烛分别插在列祖列宗牌位及英公墓前,然后归队。 3、请族长有学点香分发,到场的族人各拈三柱香平举高过头顶。奏乐! 4、主祭廷学、有学、张勇分别拈香三柱缓步走进祖坟方向,司仪唱:“今黄道吉日吉时,我张氏成英公世系全体族人进行祭祖仪式,现恭请列祖列宗前来亨用佳肴,共彰祖宗之功德,以表后世之虔诚!愿我祖硕德懿行,恩泽子孙”。 四、xxxx: 三位主祭上香。上香时朝英公墓碑及列祖列宗牌位作揖,把香双手平举过头顶然后插在墓碑前,其余族人按纵队从后排将各自手中的香传至前排,再由前排领队集中把香双手平举过头顶,走向墓碑及列祖列宗牌位前作揖(三个)后插在墓碑前。 1、XX、敬酒: 两位陪祭(张勇、张进)将茶、酒分别传递到主祭廷学、有学手中,两位主祭双手举酒、茶高过头顶朝祖宗牌位作三个揖后摆放在列祖列宗牌位及英公墓碑前。 2、领队代表族人xx 鲜花、供品。

3、上香礼毕后主祭、陪祭及全体族人向列祖列宗跪拜三叩首)司仪唱:一叩 首,再叩首、三叩首,礼毕。 五、全体族人起立,向列祖列宗三鞠躬。司仪唱: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六、由xx 十二世孙xx 敬读祭祖祭文 七、再次奏乐!八、请族长有学、廷学讲话。(其余族人自由发言) 八、xx 作总结。 九、祭祖仪式结束,恭送XX,奏乐。 (司仪唱。吹唢呐,由主祭、陪祭把祭文、鲜花、纸钱送到坟冢处焚化,化毕三叩首)鸣炮、奏乐! 十、各房族人分支分辈自我介绍、合影。 十一、驱车前往关井江西坡禹仁公墓地扫墓。 十二,驱车返回卫生宾馆就餐。 附一、XX 祭祖对联: 思祖德修己德唯德有得叙宗功立新功无功不公 附二、XXXX通用联: 得姓由轩辕,大而一人,铭垂二篇,扶汉三杰,功高四相,敕封五虎,博物六志,貂冠七叶,犹是清河族派; 宗功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兴十策,书字百忍,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陵亿尊,依然文献宗支 xx 一人: 周朝张仲,辅佐宣王中兴,据《诗经》云,功绩彪炳,素以孝友著称,曾被敕封为文神武圣,元延佑时又封为文昌帝君。

共和国巨变与家族变迁

我的家史 若是要追溯到从我现在开始算起的六十年前,大约是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结婚的年岁,略相差了十来年,但也大约是属于那个时期。爷爷奶奶结婚是在六零年的前后,那时新中国成立也就十来年的时间,爷爷奶奶都是教师,爷爷名叫沈永保,奶奶名为王菊颖,结婚后先后有了三个孩子,六一年出生的沈华,我的父亲;六三年的沈亮,我的叔叔;六四年的沈鸿,我的姑姑。我父亲九二年结婚,我出生在九三年。我叔叔是九零年结婚的,当年就有了我姐姐,沈琪。姑姑结婚还要早一年,之后有了比我更大一些的姐姐,林烨。也就是说在我爷爷奶奶这边,到我这一代都是女孩子,而且都是独生子女。好在我们这个家族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爷爷奶奶也就没有因为这件事伤过神。爷爷这边的家族除了我父亲,其他家族成员都生长、生活在浙江余杭塘栖,我父亲小时候长在塘栖,工作时就去了外地。 再看外公外婆一方。外婆名叫王梅玉,外公名叫刘明桥,都在当地邮电局有固定的工作。外婆生了两个女儿,分别是在六五年还六七年。我母亲是六七年出生的小女儿,取名为刘丽,而我母亲的姐姐,也就是我的姨妈,名为刘玲,在八八年结的婚,隔年生了我哥哥。外公这一家子生活在浙江龙泉——一个因为青瓷宝剑闻名的小城。而我母亲也是由于工作,来到了后来遇见我父亲,同时也是我成长的小城市——浙江兰溪。 在外公外婆那一辈,受教育情况当然不如现在。爷爷奶奶是教师,

大约都是高中生,在当时应该是比较高的学历。外公是小学文化,外婆读完了初中,但外婆好奇心很强又很爱看书,所以文化修养还是比较高的,小时候就能不照着书给我讲水浒、封神演义和红楼这些故事。再下一代来看,我父亲遇到了文化大革命的上山下乡运动,高中读完便下了乡,后来一恢复高考便参加了高考,但当时复习条件很有限,读书无用的观念还是比较强,所以并没有考上大学,而是读了技校。母亲则是读完初中便去读了同一所技校。叔叔的教育经历与父亲差不多,姑姑则是高中毕业便没有再读书。姨妈与母亲也是类似的教育经历,不再复述。到了我这一代,哥哥高中读完并没有参加高考,而是开始帮忙打理家业。两个姐姐,大一些的姐姐现在在读大学,小的已经参加工作。要说三代人读书的经济来源,并没有半工半读的现象,都是家里支付学费生活费。 因为49年后家族人一直生活在市区,职业也都是固定的工人,所以土改、人民公社、大跃进等在我们家族并没有多大影响和体现。有影响的大约只是集体化时期票证管制,爷爷奶奶家一度出现过吃不饱穿不暖的状况,孩子多粮食少,有钱没票照样吃不到饭,况且文化大革命对老师的打击,自然让当时爷爷奶奶的日子很不好过。经商的有我的姑姑一家和姨妈一家,但那都是九几年开始的事。 再看穿衣方面的变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一辈,正处于物资贫乏,人民穷困的时期,所以并不讲求打扮,穿衣的风格以清爽整齐为目标,缝缝补补穿了又穿自然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一直到现在,老人们还经常是穿着补过的破衣服舍不得换成新的。而在父母那一辈,就

《中国姓氏的发展与演变》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中国姓氏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由于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正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姓氏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西周以后,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姓和氏仍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配合实行“同姓不婚”制度。氏的功能在于“标身份”、“别贵贱”。 秦王朝统一六国,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消失,合而为一。到了汉代,中国姓氏制度基本趋于稳定和普及,每个家族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此后各个时代,中国姓氏在数量上增减损益,在称谓上承变相交。 如今,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中华姓氏文化的时候,有几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第一所有的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第二汉族主要是靠文化来认同,

这一点无比重要,汉族的血缘实在复杂,我们大概找不到,任何一个比较常见的汉姓,姓它的都是汉族。每一个姓里边都有兄弟民族的血缘,有些血缘非常遥远,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同时在我们姓氏文化的认识里边,还存在一个误区,人们会认为姓是不会改变的,其实不然。而姓之所以会改变,其原因也各异。 第一,因避祸或避仇改姓。如司马迁的孩子后来不姓司马了,起码有两个孩子改了姓,因为爹犯事了嘛。一个改成了冯,马字加两点就变成冯了。还有一个改姓同了,司加一竖就是同了,现在姓同的很少,基本可以判断是司马迁的后代。 第二,因帝王赐姓而改姓。比如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了国姓,在刘邦造反的时候有一个功臣叫项伯,刘邦就赐项伯姓刘。所以现在姓刘的人,不一定祖先都姓刘。 第三,兄弟民族改汉姓。大家都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拓跋鲜卑族很多人改了姓,比如拓跋氏改成元氏等。 第四,汉族人改兄弟民族姓。特别像元朝的时候,因为地位太低,汉人、南人就改了兄弟民族姓,主要是蒙古族和色目人的姓。 第五,还有部分兄弟民族的姓氏,不像我们汉族那么严格,它有时候会变化。 第六,因避讳而改姓。在清朝雍正皇帝以前,中国姓邱的都没有耳朵旁,就是丘陵的丘,因为要避讳孔丘,就下令不能用丘,所以今天中国都是姓邱。 第七,因入赘、过继、收养改姓。

祭祖仪式程序

祭祖仪式程序 一、开始前先宣布纪律: 祭祖开始后要保持庄严肃静、不准嬉闹、追逐、除工作人员外不准站到凳上、桌上。 二、凌渡里馀庆堂凌氏祭祖仪式开始,请大房维新房十二世孙凌林海,二房维良房 十三世孙凌志阳,三房维清房十三世孙凌福庭入场,请工作人员入场。 1、净水(司仪唱)(有上供的童男送净水,参加祭祖孙依次净脸、净手)。 2、净巾(司仪唱)(有上供的童男送三块擦手巾,参加祭祖孙依次擦手)。 3、准备亮烛上香(司仪唱)。(在东边点烛、点香由大房主祭孙点香,二、三 房陪祭孙点烛)。 4、恭迎列祖列宗(司仪唱)(香点好后主祭孙至门外把香朝外舞半圈,边说: “今黄道吉日吉时,我们凌渡里馀庆堂凌氏进行祭祖发谱仪式,恭请列祖列宗一同前来亨用肴馔果蔬,莅临发谱”,然后主祭孙捧香、陪祭孙捧烛至祭台)。 5、准备上烛、上香、吹奏唢呐(司仪唱)(主祭陪祭初面朝北司仪唱后双手捧 香、烛平举,由北转朝东、南、西至北表演一下)。 6、上烛(司仪唱)(陪祭孙上烛,上烛时朝祖宗像拱一拱,双手举烛过头顶)。 7、初上香(司仪唱)(主祭孙上第一枝香,上香前二枝香分给陪祭,上香时朝 祖宗像拱一拱,把香双手平举过头顶)。 8、亚上香(司仪唱)(主祭孙上第二枝香,上香前二房陪祭递一枝香主祭,上 香时朝祖宗像拱一拱,把香双手平举过头顶)。 9、三上香(司仪唱)(主祭孙上第三枝香,上香前三房陪祭递一枝香主祭,上 香时朝祖宗像拱一拱,把香双手平举过头顶)。 10、向列祖列宗行大礼,全体族人起立向列祖列宗三鞠躬(司仪唱)(上香毕后

主、陪祭三人向列祖列宗跪拜三叩首,全体族人向列祖列宗三鞠躬) 11、一鞠躬(司仪唱),(主、陪祭一叩首) 12、再鞠躬(司仪唱),(主、陪祭再叩首) 13、三鞠躬(司仪唱),(主、陪祭三叩首) 10、礼毕,进馔(司仪唱)(童男敬上三牲,猪头(中)、全鸡(左)、全鱼(右))。 11、敬献供果(司仪唱)(童男敬献供果)。 12、敬献鲜花(司仪唱)(童男敬献鲜花) 13、大房主祭孙初巡献酒,奏初献乐(司仪唱)(大房主祭孙献酒,吹唢纳) 14、大房主祭孙行初巡献酒礼,跪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平身、复位,(司 仪唱)。(主祭孙跪拜) 15、二房陪祭孙二巡献酒,奏亚献乐(司仪唱)(二房陪祭孙献酒,吹唢纳) 16、二房陪祭孙行二巡献酒礼。跪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平身、复位,(司 仪唱)(二房陪祭孙跪拜) 17、三房陪祭孙三巡献酒,献饭、献茶,奏终献乐(司仪唱)(三房陪祭孙献酒, 吹唢纳) 18、三房陪祭孙行终献礼。跪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平身、复位,(司仪 唱)(三房陪祭孙跪拜)。 19、由大房主祭十二世孙凌林海敬读祭文(司仪唱)(由大房主祭敬读祭文) 20、向列祖列宗再次行大礼,全体族人起立向列祖列宗再次三鞠躬(司仪唱)(祭 文读毕后主、陪祭三人向列祖列宗跪拜三叩首,全体族人向列祖列宗三鞠躬) 21、一鞠躬,(司仪唱)(主、陪祭一叩首) 22、再鞠躬,(司仪唱)(主、陪祭再叩首) 23、三鞠躬。(司仪唱)(主、陪祭三叩首,毕后发谱)。 24、礼毕发谱开始:请六修编委主任十二世孙凌庆南为各村支系代表发谱(司仪

宗祠祭祖祭文范文

以下是节假日栏目编辑为您整理的宗祠祭祖祭文范文,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6235259.html,)查看。 维公元二O一一年四月四日,农历己丑年,三月初五,值清明节。X姓族人,谨以果品佳肴、香帛冥金之仪,致祭于始祖墓前,凭吊始祖李公讳氏人,告慰列祖列宗曰: 明洪武初,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转照发徙,辞别故土,长途跋涉,迁此立村,迄今计六百余载!今逢盛世,国泰民安,昌隆繁盛,家兴族旺,数千人口遍及华夏,无论从农、从工、经商、从医、从教、从政,皆事业有成,和谐美满。此乃先祖保佑之功德。先祖厚泽,福佑子孙。为了继承先祖之优良品德,不忘始祖之福泽佑护,感激先辈之养育教诲。常念始祖之恩德永垂。今全族齐聚,祭奠始祖,修墓立碑,以表孝意! 清明良辰,举全族凭吊。列果陈香,共祭始祖在天之灵,后辈子孙将继承始祖美德,让始祖理想化蓝图。愿始祖含笑九泉,佑全族显贵昌荣。 树有根则旺,水有源则流。李氏家族立碑续谱,族人凝聚。数千同胞后裔,血脉相通,将同心同德,患难与共,增强团结,力图振兴。为始祖争光,为族谱争辉。 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吾辈当以全族利益为重,不分南北,不分支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为家族共兴,李门昌隆,共创美好未来。 清明祭祖,思绪悠悠。藤蔓千里,皆出一源。家族盛衰,匹夫有责。现政通人和,吾辈当育人锻才,孕吾族之栋梁。一个诗礼之族、仁义之邦的李氏家族定会彰显。吾辈将告慰于始祖及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公元2007年(丁亥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文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宣读 惟公元二OO七年四月五日,岁逢丁亥,大地回春;节届清明,万象更新。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高奏钟鼓雅乐,敬献醴酒清醇,抒爱国之情,壮民族之魂。谨致祭于我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之陵,曰:夫仁民则昌,德盛则兴。煌煌我祖,万世垂功;开先立极,泽被寰瀛。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6235259.html, 播谷艺桑,肇启畜牧农耕;制礼作乐,创立轨制文明。足历海岱,亲政以建伟业;心劳崆峒,爱民而效圣能。舟车指南,八荒交通;州土市朝,宇内绥宁。抚度四方,万国和融。奠定华夏,百族盛兴。唯力是奉,唯德是行。懿德仁勋,世代相颂。 神州绵绵,日升月恒;中华巍巍,万里鹏程。大江南北,开放之花竞艳;长城表里,改造之果映红。国泰民安,伟业兴隆,欣逢盛世,告慰圣灵:炎黄儿女,开启新程,高举旌旗,更立异功。科学发展,务实求真;惟工资本,本固邦宁;存眷民生,情倾公民;构建和谐,社会鼎兴。 励志守节,树立荣辱新风;协调统筹,发展周全推进;昌盛经济,共绘小康美景。看紫荆怒放十载,白莲八度春风。愿宝岛同一,两岸联袂,秉承先祖绪业,共图平易近族中兴;和平成长,致力协调世界,促进五洲年夜同。

三代人的变迁史

三代人的变迁史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浙江东南沿海依山傍海的一座城市叫温岭市。改革开放以来,温岭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她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而这座城市的变迁也牵连着我们家族的变化,由我们三代人的变迁史来看改革开放。 关键词:家庭、改革开放、历史、变迁 四十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平地惊雷响彻神州大地,中华民族开始了气势恢宏的伟大变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推向前进的奋斗历程。中国的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① 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的温岭,改革开放以来,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诞生地,全省三个城市化重点培育城市之一。走出了一条具有温岭特色的发展路子,形成了机制灵活、市场活跃、民资丰厚等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特色②。温岭得风气之先,兼山海之利,艰苦创业,勇于超越,创造了科学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创业长卷。我的爷爷和母亲还有我作为温岭这座海滨城市自改革以来变迁的见证者,以亲身经历来谈谈改革开放对我们家族的影响及变迁。 在爷爷这一代的老年人中,是见证了中国命运的转折的一代人,他们经历过 ① 引用自《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10.01 ② 引用自《温岭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就展》第2页叶学政 2007年

祠堂重建落成庆典贺辞

祠堂重建落成庆典贺辞 祠堂起源于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尤其是先祖崇拜。始于周,盛于宋,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祠堂重建落成庆典贺辞,仅供参考。 祠堂重建落成庆典贺辞【篇一】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宗亲,女士们、先生们: 经过前后四年时间全体宗亲的共同艰苦努力,我们大郎公全体宗亲盼望已久的大郎公祠即涂氏宗祠今天胜利建成了。在这大喜大庆的日子,我首先代表涂氏宗祠理事会,代表大郎公全体裔孙,对各级领导、各地来宾、各地宗亲,远道而来参加涂氏宗祠落成、入主、进香祭祀庆典活动,表示热忱欢迎和衷心感谢! 眼前这座宗祠开建于20**年月,工程总占地面积24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 多平方米,其中宗祠主体为三栋两摆中式传统建筑,占地面积189平方米,建筑面积256平方米,祠堂前右侧为芳名碑12平方米,左侧是大戏台227.平方米,戏台后还有三佛祖师庙18平方米,第二排左右二摆横屋79平方米(钢筋基已下)。还有宗祠大坪3640 平方米,停车场137平方米,共计耗资590 余万元。宗祠工程全部完成后,将是我们闽西首屈一指的祠堂建筑,本地文化娱乐中心和休闲胜地。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我们涂姓氏族称不上是一个大族群。但是,涂姓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和具有十分古老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姓氏。自大禹娶涂山朴公之女娇为妻,我们祖先因国戚而得胜,至今彪炳一时的东南涂氏始祖东晋新吴候钦公而后,涂姓曾一时显赫,涂姓风云人物层出不穷。九子一婿十知州,三贤五进士等名人佳话流传至今。近代还有五男一女六将军等著名史例被人们口耳相传。博士、教授等名人也屡见不鲜。回顾涂姓悠久历史,展望涂姓辉煌未来,我们期望:宗祠落成映辉煌,大郎裔孙聚故乡;祖宗陞龛财丁旺,五桂家风永传扬。 得姓于四千多年前夏禹时代的涂姓氏族,在神州大地繁衍发展,涂姓宗亲已遍及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人数已达一百四十余万之众。仅我们大郎公后裔人数也发展到20 余万人。 根据历史记载,汀州六世涂大郎公于元朝至元到元贞年间由汀州城福寿坊迁来涂坊开基。最先的落脚地就是现今兴建涂氏宗祠的圆墩樟树坳,当初涂坊这个地方尚未完全开发,森林茂密,野兽出没,邪魅藉社为害,每年必须用一对童男童女血祭社公,面对这一危难,我们的大郎公毫不屈服退避,毅然偕同姻亲赖八郎克服千难万险,前往骊山拜师学法。学成回乡后,凭借神功,一举清除邪魅,为乡民解除了一大祸害。从此,涂、赖二公被邻里乡民尊为神明,镌塑

2020清明节家族祭祖活动邀请函.doc

2020 清明节家族祭祖活动邀请函 下面给大家带来几篇文章—— 2020 清明节家族祭祖活动邀请函。清 明节家族祭祖活动邀请函第一篇2020 尊敬的傅氏宗亲 : XX 傅氏家族定于20XX 年 4 月 4 日上午 (星期 x),在 XX 区傅家大院举

行清明祭祖大会 ,凡我 XX 傅氏族人及女儿、女婿、外甥、傅家亲戚、祖籍参加 ,同时邀请 XX 周边区县及在重庆主城工作和居住的傅氏宗亲光临报名 ,以便安排接待和伙食。请大家相互转告。 XX 的傅氏均可,需参加的宗亲请提前 联系人 : 时间 :20XX 年 4 月 2 日上午 (星期 x) 地址 :重庆 XX 区新盛镇德胜村六社傅家大院 乘车路线 : 1、 XX 开发区四季花城乘105 路公交车到拉拉桥站下车,有接待。 2、 XX512 高速路桥下 ,早上八点 ,乘坐 XX- 南龙中巴 ,在楼坊路口下车。自驾车路线 : 1、 XX 开发区 -德胜村委 -金泰驾校 -楼坊路口 -傅家大院 ,全程 15 分钟。 2、 XX 普惠 -观音 -XX 生活垃圾场 -楼坊路口 -傅家大院 ,全程 15 分钟。 3、重庆主城 -XX 开发区 ,全程 38 分钟。 特此通知XX 傅氏宗亲联谊会 20XX 年4月1日 2020 清明节家族祭祖活动邀请函第二篇 亲爱的陈氏族人: 你们好 !全家安好 ! 故乡 XX 的山好、水好、人更好 ;山水有情旺 ;先人艰苦创业的崇高精神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典范。陈氏后裔繁荣昌盛,事业有成 ,知恩图报盛会和族人团聚盛宴,现将有关事例通知如下,人更有情 ,陈氏列祖列宗创下的基业永固,人丁兴,忠孝传家 ,读书济世是我们治家育人的瑰宝 ,不忘祖宗 ,现特发邀请函汇聚XX, 举办清明祭祖: 1、时间 :20XX 年 4 月 4 日 (清明节 ) 2、地点 :烟竹乡红星队 (仓房头 )(小溪口河对面) 3、餐宴自费 ,每人 30 元 ,实行提前购买餐卷,请族人务必于 参加信息 ,便于准备餐宴。 20XX 年 3 月10 日前反馈是否 4、祭祖盛会 ,照相摄像同步进行,需要光碟者 ,自费登记只收成本。 5、欢迎族人写纪念文集,挽联、对联 ,题字、题词等 ,请提前送达。《陈氏族谱》将在清明后 半年内发行 ,需要者自费登记只收成本。 6、族人将为编写族谱作贡献 ,因撰写族谱 ,收集资料、出版发行 ,工作量大 ,需要一定资金 , 诚邀陈氏族人 ,鼎力捐资相助 ,多少不限 ,我们将当红榜公布 ,并载入族谱。 (捐资联系电话 :) 陈 氏族人们 :请你们互相转告 ,带着你们对家乡的思念 , 带着你们对列祖列宗和亲人的怀恋 ,带着你们的家人 ;带着你们的梦想 ,来吧 !XX 是优美的故乡 ,陈氏是个优秀的家族 ,故乡亲人盼着团聚相识 ,怀旧叙情 ,共谋发展 ,我们的盛事社会增光添彩。 另 :族人信息采集我们各支系都设有采集人,请与他们联系。 联系人 : XX 陈氏清明祭祖宴会组委会 20XX 年XX 月X日 2020 清明节家族祭祖活动邀请函第三篇 村头村潘氏宗亲台鉴 : 美丽的 XX 山下 ,南粤的后花园边 ,有我们的养育之地 --- 百西村头村。自我先祖立户开村,七百多年以来创下了千秋基业,多少辈辛勤奋斗,使我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阳春三月 ,万物复苏 ,盛世祭祖 ,百业可兴。

最新张氏家族历史资料资料

张氏家族历史资料 张氏家族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举行了祭祖续谱工作为了让张氏子孙正本清源知道自己家族的来源及家族历史现将有关资料记载于此凡我张氏子孙系此一脉的看后可以和我联系。如有张氏后裔有更详细资料的望能寄给我以便资料更加完善。希热心者给与大量支持将不胜感谢前言国家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家族有家谱。家谱是同宗共祖的血亲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与正史、方志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家谱是中华民族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繁衍生息兴盛衰亡祖先们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折射出历史文化的光辉。这里有聚有散有喜有忧有经验总结有血泪教训。这就是活生生的历史看看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每一个脚印将会激励我们后人今后把路走得更快、更好。在政通人和之太平盛世我族有识之士不忍谱废于一九九五年季春倡议我族全体族众投资、献智、出力祭祖续谱。此次祭祖续谱不分房支摒弃族、房长之封建传统废黜族权、家法之封建宗法以国之大法为准绳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上符国情下慰民望也。此次祭祖续谱主要是再拟辈派旨在后辈长幼有序而得以正名也。张氏来历来源有五1、出自皇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皇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

为河北张氏。2、出自皇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4、其它姓氏改姓。秦末有韩国贵族姬良因于博浪沙谋刺秦始皇未成通缉改姓张明良。三国时魏国名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马邑后为张姓大族。见《三国志.魏志》5、元太祖成吉思汗蒙古族的后人有的因战乱避难于西南而改姓张始祖为张攀桂。其后代现多居住在彭水高谷一带。见《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概况》。郡望堂号1、堂号百忍堂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艺拿起笔来写下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艺100尺绸缎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郭睦、宗岳、敬谊、源流等。2、郡望清河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祖为汉留守张良裔孙张歆。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浩之子张宇。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序张家兴场张氏家族源远流长。元末吏治腐败赋役繁苛义军蜂起民不聊生。时有朱元璋率兵经过湖北潜江蚌湖伍家窑头文家台时被地方草寇四大天王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