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_古典文学_课程学习资料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_古典文学_课程学习资料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_古典文学_课程学习资料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_古典文学_课程学习资料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古典文学课程学习资料

一、填空题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时间的诗歌305篇。内容编排分风、雅、颂,表现手法按传统的说法则有赋、比、兴。《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它奠定了丰厚的上古文化内涵,开创了中国诗歌关怀现世、注重民生疾苦、再现普通老百姓思想情感的现实主义传统;它的赋、比、兴手法更成为后世诗歌艺术表现的基本法则。汉代传习《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毛诗转盛,其他三家逐渐消失。著作大多失传。所以现存的《诗经》又称“毛诗”。

氓:选自《毛诗正义》卷三《卫风》。这事一首弃妇自伤之诗,抒情色彩很浓。全诗是以倒叙的手法,叙述了主人公爱婚姻悲剧的全过程:恋爱、定情、出嫁、婚后生活、遭遗弃。《氓》是我国最早、最长的叙事诗之一,为后世叙事诗开了先河。全诗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在追忆、追悔中展现自己纯真的心灵,勾勒出“氓”轻薄忘义的丑恶嘴脸,语言悲切,真挚感人。诗中比兴手法极为娴熟,先言桑的茂盛与枯黄,引出自己婚前婚后容貌心理的变化,以斑鸠贪食桑椹作比,恨自己一片痴情误入情网,比喻与兴起(比喻与兴一起?)既生动贴切,又符合女主人公的身份。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别称《左氏春秋》,是对《春秋》的注解、演绎,是按照孔子思想来进行的,最根本的目的是宣扬仁爱思想,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是先秦时代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宏大的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所著。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27年(公元前468年),全书佛纳甘18万字。比较系统、客观的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事情。《左传》叙事详细完整、富于完整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注意文章的结构与布局,以简括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事物。尤其擅长于描写历史人物和战争,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与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因其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和捕捉战争的性质、特点,也是历代军事家所喜欢读的著作。主题:体现“主权之争

郑伯克段于鄢:本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通过对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斗并取胜,与其母姜氏反目而后和好的过程的生动记叙,展开了郑国王室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而勾心斗角以至兵戎相见的情况。人物的对话是本文塑造形象的主要手段。

先秦诸子散文:是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兴办私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晚年整理编撰“六经”。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两千年来人们一直把他尊为圣人,孔子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它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合理因素。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在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的反应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论语》共二十篇,每篇又分若干章,语言言简意赅,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的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论语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的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本篇选自《论语·先进》,这是孔子和弟子谈论人生理想的记载,孔子之所以赞同曾皙的支趣,乃是因为曾皙向往的人生境界恰恰是孔子为之毕生追求的礼治和德治社会场景,这是一种文明发达的和谐社会,与一般逃避文明的隐逸理想不同。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不同的话语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孔子的雍容大度循循善诱,子路的直率自信,冉有的谦虚有礼,公西华的从容辞令,曾皙的恬淡怡然都刻画得相当成功。侍坐,章属语录体散文,但四个学生畅言理想抱负的文字并非各自独立毫不相关,这四段发言有内在的逻辑连续性,子路的发言侧重于强调抵御侵略,消除饥荒,稳定局势,其核心是以勇强国;冉有强调修养生息,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其核心是富国,公西华强调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恢复礼治,其核心是以礼治国;曾皙没有给出具体的治国方略,却描述了一个社会清明,风俗纯美,逍遥自在的生活场景,似乎文不对题,然他所描述的场景正是前三种政治理想实施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曾皙的回答既体现了“君子不器”的志趣,又符合“吾道一以贯之”的“君子务本”的为政和做人的准则,体现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悟性,自然受到孔子的好评。

老子: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人。曾做过周朝的史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传说孔子曾向他问礼。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在哲学上,他提出了带有辩证法色彩的观点。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统治者的暴政。《老子》是用韵文写成的道家著作,书分为81篇,全书共5000余言,分上下两篇,即《道经》、《德经》,又称《道德经》老子的哲学系统,由宇宙论及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及政治。此书余言简约而幽深,多对偶,以古音读之,大致和韵。今音对来亦有诗歌之节奏韵味。关于第80篇,“小国寡民”一段老子所提出的淳朴世界,向来有两种认识。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老子的哲学思想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 强调了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宿命论他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主张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他愤世嫉俗,鄙视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庄子》今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传统的看法认为,内篇是庄子自作,代表了庄子的思想,外篇杂篇是后人或是后学所作。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深刻的哲学命题,那就是“绝对自由”。为了达到这种自由,庄子主张“无己、无功、无名”这不是彻底的消极思想,因为我们时时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真智慧的肯定和对生命热爱,从他对大鹏的赞颂可以知道,他所否定的并不是人世社会,而只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愚蠢和偏见,他反对的是人世间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徳合一君,而徵一国者”。

墨子:名翟,鲁国人。出身于手工工匠,在当时以善于制造守城器械闻名。墨子学过儒学,后来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子思想的根本精神是自苦利人。他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以是否有利于人民作为衡量是非的重要标

准。他其他主张的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都体现了这一精神。政治上,墨子主张尚贤,突破贵族世袭制度,反映了小生产者对政治上要求平等的权利的要求。《墨晶》是了解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著作,所阐述了逻辑思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楚辞: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总集。作为一种文体,“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除屈原外,其代表作家还有宋玉、唐勒等。后人往往把《诗经》和《楚辞》并称风、骚。二者分别代表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今存最早的《楚辞》主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和清人王夫之的《楚辞通释》都是较好的研究版本。

橘颂:橘颂是《九章》中的第八章,《九章》包括屈原的九篇作品,惜涌、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除《橘颂》为早期作品,其余都写于流放之中,表现了当时诗人的当时的经历、处境和苦闷悲愤的心境。《九章》和《离骚》内容大体相似,都具有强烈的政治抒情性,都是十分优美的政治抒情诗。在《橘颂》中,作者运用了类比和联想的手法。把橘树的习性和人的精神风骨联系起来。给予强烈的赞美。本文托物喻志,以物写人物我合一。《橘颂》是最早的咏物诗,根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之十》的记载,“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作者借橘树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表达了自己师法橘树的愿望和对自己人生观的宣示。屈原运用类比的手法,赋予了南国之橘类似于仁人志士的“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崭新形象,宋朝的刘晨翁因此尊屈原为“咏物之祖”。

赋:是汉代文学的特征,代表着汉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汉代辞赋有三种基本形式,诗体赋,四言为主,隔句用韵;骚体赋,、形式与楚辞大体相同;散体赋,句式三、四言至九、十言均有,韵散结合,多以问答体形式展开描写,辞藻富丽,篇幅庞大。

枚乘:字叔,江苏淮阴人,西汉著名辞赋家,主要活动于汉文帝和景帝两朝。在宫廷里做过文学侍从,武帝继位后,以“安车蒲轮”、接枚乘入宫。

七发:本篇选自《昭明文选》,假托吴客与楚太子的问答,旨在告诫纨绔子弟摆脱腐朽生活,把关注点多放在有益的事情上。、楚太子患了疲乏无力之病,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吴客为他找到了冰的根源:纵欲享受,无所事事,生活过于安逸。、《七发》用艺术形象论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本文为文章的最后两个部分,描写了惊涛骇浪和追寻“要言妙道”的乐趣,意在启发梁孝王改变生活方式。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五帝时代的汉武帝时期的重大事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三千年社会发展的历程。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是一部体大思精、前无古人的历史巨著,开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历朝“正史”的先河。体现了司马迁“穷无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追求。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版本有100多种,唐代张守杰《史记正义》等“三家注”为标志性的研究著作,至今还有很少影响。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时候,又以仁义扣马而谏,等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栗,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赞他们积人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书法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洛神赋:曹植求甑逸女未遂,为曹丕所得,甑逸女被曹丕皇后郭氏谗死,曹植有感而作《感甑赋》。魏明帝改名为《洛神赋》。此赋以幻觉形式,叙写了人神相恋,终因人神道殊,含情痛别。或以为假托洛神,寄心文帝,抒发衷情不能相通的政治苦闷。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 篇。从内容上可划分为:风、雅、颂。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赋、比、兴。

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四始指的是关雎、鹿鸣、清庙、文亡。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尚书》所载六体是指点、谟、训、誓、命、诰。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老子》全书 81章。分上下两篇,即道篇和德篇,又称道德经。

《庄子》一书,现存31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楚辞》标志着我国个人诗人的正式诞生,今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

汉代辞赋有三种基本形式,诗体赋、骚体赋、散体赋。

枚乘《七发》标志着汉大赋(散体赋)的形成。

《史记》“三家注”:刘宋时裴骃《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唐代王守杰《史记正义》。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左传》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二、名词解释

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总集。作为一种文本,“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标志着我国个人诗人的正式诞生,后人往往把《诗经》和《楚辞》并称为风、骚。二者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2.乐府:“乐府”是汉代武帝时期设立的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它的具体任务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制定乐谱,培训乐工,同时采集民间的歌谣和乐曲。“乐府诗”是指这个机构为配制乐曲而由文人制作或从民间采集的诗歌。魏晋以后,逐渐把汉代音乐机关采集的“乐府诗”简称为“乐府”,于是“乐府”也由机构名称演变为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乐府成为了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3.建安风骨:发生在汉献帝建安时期的文学,后人称为建安文学,而建安文学所表现出来的感时伤心、昂然向上的精神风貌,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建安七子”。也可以说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

9.《七发》写了几件事情?

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明语等七件事的乐趣,

4.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重大事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三千年社会发展的历程。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是一部体大思精、前无古人的历史著作,开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历朝“正史”之先河,体现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追求。《史记》材料丰富,文笔简洁,饱含情感,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集解主要汇聚他人的解释;索引解释原文时,除了个人的意见外,也引述他人的解释;正义除了解释原文、说明地理之外,还对一些字加了音注。

5.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先秦时代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宏大的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时代史学家左丘明所著。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衰公二十七年,全书共十八万字。比较系统、客观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事件。

6.《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把抒情小赋推到了极点,把语言的华美推向了高峰。特点:想象丰富;辞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意四溢,令人神爽;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

7.赋:汉代最盛行的文学体裁,代表汉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汉赋形式上大致有三种,即诗体赋、骚体赋、散体赋。

8.《九歌》:创作于楚怀王时期,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祀歌曲,共十一篇。它所祭祀的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全部是恋歌通过对神之间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

9.九章:包括屈原的九篇作品,即《惜诵》、《涉江》、《抽思》、《哀郢》、《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

《悲回风》。内容大体与《离骚》相似,都具有强烈的政治抒情性,是十分优美的政治抒情诗。

10.《春秋》三传:由于《春秋》言辞隐晦,表述过于简约,给后人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更好地表现《春秋》经文的内容大意,很多学者为其著文诠释,以补原书的不足。只有《春秋左氏转》、《公羊传》、《谷梁传》流传至今,被称为“《春秋》三传”。

11.《古诗十九首》:组诗名,东汉末期无名诗人所作。原非一时一人所作,因其内容风格有相似之处,所以梁代萧统将其编入《文选》,并命名为“古诗十九首”。每一首诗都没有诗题,后人为区分方便,把每首诗的首句用作诗题。主要内容为描写夫妇、恋人、朋友之间的离别和思念,士人的失意与愿望。被认为是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12.散体赋:流行在汉代的一种“铺陈辞藻”的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文体,是汉代的标志性文体,既有散文的铺陈,又有诗歌的华美,代表作家有枚乘、扬雄,司马相如等,作品有《七发》、《上林赋》《子虚赋》等。特点:篇幅庞大,结构上一般设为问答,描写方面铺陈堆砌,语言上韵散兼行,雍容喻扬。

13、古诗十九首:组诗名,东汉末期无名诗人所做,远非一人一诗所做,因其内容风格有相近之处,所以,梁代萧统将其编入《文选》,并命名为《古诗十九首》,其每一首都没有诗题,后人为区分方便,把每首诗的首句作为诗题,其主要内容为描写夫妇、恋人和朋友之间的离别和思念,士人的失意和愿望,经常透漏出人生无常,生命苦短的情绪,具有鲜明的文人诗歌的特征,其诗不仅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主理。

14、建安文学:东汉末年,草草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后,社会较安定。在草草父子的提倡下,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个新的生机。在当时曹魏势力的大本营邺城,聚集了一大批的文人,师、赋、文创作都表现了繁荣,因发生在汉献帝建安时期,故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

15、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

16、先秦文学: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先秦文学1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文学的起源和口头文学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

17、本纪或简称纪,是东亚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另外项羽也是无皇帝之实,却列本记者,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

18、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是记载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一种题材。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

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三、断句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发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於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欲异。口惛之命不愉,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2 察今: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3 察今: 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邪;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有过於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於此。

译文: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今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职法它的。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

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过秦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并吞天下的野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

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可以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被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四、简答题

1.孔子对学生言论的评价。评价:子路的发言侧重与强调抵御侵略,消除饥荒,稳定局势,其核心是以勇强国;冉有强调休养生息,发展农业,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其核心是富国;公西华强调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恢复礼治,其核心是以礼治国。曾皙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治国方略,却描述了一个社会清明、风俗纯美,逍遥自在的生活场景,似乎文不对题,然而他所描述的场景正是前三种政治理想实施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曾皙的回答既体现了“君子不器”的志趣,又符合“吾道一以贯之”的“君子务本”的为政和做人的准则,体现了从根本上解

决问题的悟性,自然受到孔子的好评。孔子之所以赞同曾皙的志趣,乃是因为曾皙所向往的人生境界恰恰是孔子为之毕生追求的礼治和德政社会场景,这是一种文明发达的和谐社会,与一般逃避文明的隐逸理想不同。本文通过不同的话语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孔子的雍容大度、循循善诱,子路的直率自信,冉有的谦虚有礼,公西华的从容辞令,曾皙的恬然自然都刻画得相当成功。

2.《橘颂》的外在美和精神品质?《橘颂》前半部分描述了橘树风姿俊秀的外在美,“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团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祖国的“嘉树”的自豪与赞美之情。精神品质:它在少年时代就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志向,长大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纵然是百花“并谢”,它依然枝繁叶茂,诗人说“愿岁并谢,与长友兮”,这是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原意像橘树一样面对风霜雪剑,把自己遭谗被废却痴心不改的形象衬托出来了。作者借橘树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它不可以移植,只肯生长在南国,表现出忠贞的气质;它“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有中道直行、公正无私的品格;它傲雪斗霜,使人联想到遭馋被黜却坚持操守的屈原本人;作者表达了自己师法橘树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对自身人生观的宣示。

3.对屈原的评价?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大诗人,开创了骚体这种体裁,富有积极地浪漫主义精神,为诗和赋得发展奠定了基础,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通过意象达到象征、寄托感情、寄情于物,以物咏志。为五言诗和七言诗奠定了基础。

4.对庄子《逍遥游》的看法,对绝对自由的理解?全文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认为客观世界的一事一物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绝对自由的理解:庄子认为作为具体的生物体,从生物的角度人是没有绝对自由的;但是作为人的思想活动是可以达到绝对自由的。为了表达这种自由,庄子主张“无己”“无功”“无名”。这不是彻底的消极思想,因为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智慧的肯定和对生命的热爱,他对大鹏的赞颂就可以知道,他所否定的并不是人世社会。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绝对的人生自由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庄子超沉入圣德人生理想只是表层,从内里却隐现着耻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心态。脱离世界和当时的社会保持距离,不和社会合作,特别是不与当时的统治阶级合作,就是一种厌世主义思想。

5.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家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6.《氓》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A.是一首具有很重抒情成分的叙事诗,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B.对比手法的运用:“士”与“女”互为衬托,使形象生动,善恶分明,突出了作品的倾向性;

C.以赋为主,结合比兴手法的运用.以桑叶之“末落”与“落矣”比色盛、色衰;桑叶之比用在章首,同时起到了兴的作用。

D.章法、语言。句式以四言五句为主,音乐方面采用

四言二拍;语言方面表现为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7.《逍遥游》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A.善于把抽象的议论和比喻、寓言结合起来,使得深邃的哲理显得形象具体,富有感染力。

B.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于浪漫主义特色。

C.章法严谨,从各个不同侧面排比铺陈,层层深入,最后点出主题。

D.汪洋恣肆的文风。

8.《左传》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A.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

B.善于写战争,特别是大规模的战争;

C.主题通过人物对话、心理、故事等来塑造人物形象;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D.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9.《橘颂》中“橘”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橘树人性化、理想化,它集中了诗人当时所能意识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高尚的品德、坚定的意志、不变的节操等。其基本特点是:A.“受命不迁”“深固难徙”永远不离开自己的祖国;B.心胸开阔,无世俗名利的追求;清晰对待周围的一切,不同流合污;坚持节操,没有私念,这正是诗人爱国主义思想和美好品德的体现。

10.《七发》写了几件事情?

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明语等七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作品的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把关注点多放在有益的事情上,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用艺术形象论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指出高度的物质文明如果没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作为基础,各种精神萎靡、意志衰退的“富贵病”都会在精神危机中繁衍滋长。

11.《伯夷列传》和《史记》的其他列传有什么不同?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讨论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12.秦代文学的特征:

A.想象丰富

B.词藻华丽而不浮躁

C.传神的描写刻画

13.简述赋的文学特点:

A.直陈其事:没有过多的隐晦铺垫,用简明的语言和事

B.不歌而诵:有韵律,韵散结合,但不是歌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五、论述题

1.请论述孔子的师教思想。答: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其精神渗透进我们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塑造了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民族文化性格。在孔子博大精神的思想体系中,师教部分无疑是颇具精彩的篇章。孔子自三十岁起淡出仕途,此后倾其余生授徒讲学,开创了中国私塾教育的先河。形成了他关于师教的一整套理论体系:一,义以为上,当仁不让。义,在孔子那里既是德性的体现,又是价值性的规定。人现实生活中理所当然地要确立“义”的至上地位,无论面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首先考虑其当义与否。二,后生可畏,有教无类。作为后生的年轻人,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在求真创造的道路上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有教无类体现了孔子平等的教育观。三,人贵自知,择善而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就是不知,不可不知而强以为知,这才是理智的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与人相处要善于以人为师,观其言貌视听,遇善择善,遇不善则改。四,正身正人,为人师表。为人师者,首要在德性上加强自身修养,知识上扩充自身储备,从而实现自身之“正”,比比关切依靠自身的学识品行来引导感召学生。

2.论述孔子对我国文化的贡献。一,孔子对中国文献资料的整理和记录为后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三,孔子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塾教育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

3.《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从史学上看,体例开创:以写人物传记为主的纪传体通史,称为后来历朝历代正史范本。创造了本、纪、世家、表、书、列传等五种体例。史学精神的广大:实录精神,“不虚美,不隐恶”;会通精神。对历史、人的关照方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批判精神,拥有独立价值观。空前巨大的规模,篇幅之长,涉及人物之多,记载面之广也是前所未有的。从文学上看,开创的纪传体文学,和楚辞一样在文学史上都是新的创造。浓郁的抒情色彩,在人物传记里面,大多是间接抒情;在序论论赞中,直接抒情,这种写作方法使“史”具有“诗”的精神特质。感愤类同《离骚》,甚而更为深广。寄寓了司马迁的愤恨不平,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这与屈原的“发愤抒情”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杰出的的人物描写艺术。不论是在各传,合传,还是类传中,作者通过外表与心理、行为与事件、语言等还原人物的真实面貌。互见法德运用,即把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写,而是移植到其他人物的传记中写。这样可以避免重复,避免由于对统治阶级的揭露过于集中而遭到迫害,同时也使人物性格更集中、更鲜明。

4.简述《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光辉起点,它的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

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而且是多方面的:《诗经》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有力的推动了后代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它有力地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去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增加了新的血液,有了新的发展;并且常常形成一个时代文学的革新,形成一个时代文学创作的高潮。总之,《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额基础,在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着不灭的的光辉。

5.论述孔子的思想和主张。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因此,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认为“苛政猛于虎”,反对横征暴敛。可见,他的“仁”的思想,包含了一种要求把人当人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当把“仁”的思想体现在孝、悌、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上的时候,这就是他所讲的“礼”。“礼”的基本作用是要维护旧有的等级制度,这是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因此,过去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来巩固其统治,而遵之为“圣人”。

6.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地位: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开创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以他高贵品格和光辉诗篇在文学史上赢得了崇高的地位。影响:思想上,爱国思想和坚持思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鼓舞了后人的反抗强暴、维护正义、热爱祖国,为实现理想奋斗不懈。贾谊、司马迁、李白、杜甫都吸取了他的精神。创作方法上,大胆的幻想和夸张,对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形成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李白、李贺的诗歌与屈原的作品就有直接继承关系。诗歌体制上,打破了四言格调,创造了句法参差灵活的新诗体,楚辞,这是诗歌形体上的一次解放。表现手法上,发展比兴为象征,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对张衡、曹植的作品,以及咏史、感怀、感遇的诗篇有直接的影响。

7.怎样理解《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从史学上看:1)体例开创:以写人物传记为主的纪传体通史,成为后来历朝历代正史范本,创造了本纪、世家、表、书、列传等五种体例。2)史学精神的光大——“不虚美。不隐恶”,会通精神,对历史、人的关照方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批判精神__拥有独立的价值观3)空前巨大的规模,篇幅之长,涉及人物之多,记载面之广也是前所未有的。二、从文学上看:1、他开创了纪传体文学,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在文学史上都是新的创造2、浓郁的抒情色彩,在人物传记里面,大多都是间接抒情,在序论论赞中直接抒情,这种写作方法使“史”具有“诗”的精神特质3、感愤类同《离骚》,甚而更为深广,司马迁在《史记》中寄语了他的愤愤不平,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这同屈原的“发愤抒情”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4、杰出的人物描写艺术,不论是在各传、合传还是类传中,作者都通过外表与心理、行为与事件、语言等还原人物的真实面貌5、互见法的运用,即把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写,而是移植到其他任务的传记中去写,这样可以避免重复,避免由于对统治阶级的揭露过于集中而遭到迫害,同时也使人物性格更集中、更鲜明。

8《洛神赋》的文学特点: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的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疏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他的特点:1、想想丰富,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惆怅绵绵不绝。2、辞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溢,令人神爽。3、描写刻画传神,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副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洛神赋情感之浓烈,抒情之浪漫,语言之华美在赋中都达到了极致,奏出了一曲爱情的颂歌,人生的悲歌,正因为如此,他成了千古传颂额名篇。

9汉赋的结构特点:

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分为骚赋,大赋,小赋三类,它们各具各自的特点,这就构成了汉赋的特点。骚赋指的是模仿楚辞而成的一种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抒情,在形式上与楚辞没有多大的差别,也用带“兮”的语词。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这些都属骚赋。大赋的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言以上。它铺采擒文,排比事类,对事物作穷根声貌的描写,又称体物大赋;它多采用主客问对的结构方式,与韵文和散文混用,散文的成分较多,又称为散体大赋。大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用夸张的手法和富丽的辞藻,铺写壮丽事物和帝王的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在结构上大赋多采用主客问答方式。赋文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头是“序”,通过人物简单对话,交代出人物问对的缘由。中间部分是赋的正文。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而终结。作者的思想倾向鲜明地表现出来。大赋的韵散,就问答体来说,开头的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一些散文。大赋的韵文,以四,六言为主,杂以三言五言。有的大赋韵文使用带“兮”的语词。小赋在内容上侧重咏物和抒情。扬雄的《酒赋》是出现较早的咏物的小赋,张衡的《归田赋》是出现较早的抒情小赋。小赋篇幅短小,文辞清丽,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小赋韵文句式多样,有的用四言,有的四言兼六言,有的带“兮”的语句。

10、如何理解孔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理解了这三句话,也就基本理解孔子的思想精神了。这三句话需要放到最广阔的哲学视野中去理解。放到人类文明的总脉络中去理解。不仅仅是政治抱负的问题。是涉及到每个人的方方面面的现实生活的问题,当然也包括政治方面。对这个学的含义的理解最重要。我个人认为,孔子一生是求道的一生。所求的道是“大学之道”。这个大学之道,是对人类发展历程的总结,是要破解人类文明传承的基因,对人类发展过程内在的规律进行研究总结,揭示人类发展所涉及的所有规律性问题的答案,给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一个科学化的理论指导。孔子追求的是

大学之道,至于他是否有了完整的答案,是否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都说了什么,后人是否理解了他的思想,那些尊孔的人所行的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体系,众说不一。

孔子是主张述而不作的,他本人并没有象有些学者那样写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只能从他的事迹和对他的言行的片段的记录来“推测”他的内心所想。这种从外部的推测是无法与孔子思想真正合拍的,会有部分的失真,会有所曲解,也会有所创造。要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还是需要亲身去沿着他的心路历程走一遭。当那些话就象是我们自己讲出来的一样,才基本上算是理解了他的思想。

“孔子是‘没有疆域的国王’,他的思想对中国人影响至深。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要继续前行,应当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以研究基督教和西方文明史见长的查华德近年来通过访问和游学,每年出版一本有关中国和儒学的专著。在他看来,孔子提倡的孝悌思想强调了在经验和学习之上的责任和关怀,优于西方思想中强调的个人主义,而“五常”之说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秩序,与“天人合一”一起构建起和谐思想,这一思想要比苏格拉底等人为代表的西方智慧更深一步。这位法国学者说,孔子思想充满了信仰、希望、慈悲,具有普遍性,对21世纪的今天不仅有道德示范作用,更有精神辐射作用。

11、孔子的美学思想是什么。孔子的美学思想就是从他的整个思想的核心—“仁学”出发,去观察和解决审美和艺术问题,最终得出的结论。美学思想主要有几下几点:(一)文质彬彬——形式与内容的适度统一。孔子明确地把文与质做为彼此对立而又互相制约、互相的矛盾概念提了出来。他从形式与内容、外饰与素朴的谐和上,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美感的适度要求。它表明了哀乐情感的抒发不想听其自然发展,必须受到一定政治伦理的制约,即合乎仁、礼的要求。(三)尽美尽善——美与善的高度谐和。孔子认为美和善是对艺术不同方面的要求,二者既可以一致又可以矛盾。基于此点,孔子建立起美善统一和尽善与尽美相和谐的观点。(四)兴、观、群、怨——目的在于政治上的谐和。孔子对艺术功用的看法集中地表现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诗》的兴、观、群、怨等的阐述中。(五)放《郑声》,兴《雅乐》——反对不平之音,提倡平和之音。孔子崇尚雅乐,鄙视郑声,他认为俗乐是一种不和平之音,广为流传将导致贵贱、上下矛盾的激化。而雅乐与之相反。

孔子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源头,自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主流和导向。历代文论家、美学家无不从孔子美学中吸取养料和继承传统,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革新和创造,形成颇有儒家色彩的中国古典美学特征。同时,孔子美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遗产,集体无意识的积淀始终影响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铸就了我们民族独有的审美特点;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方式、审美思维形式、审美趣味、审美习惯、审美精神,一直到独特的审美语言、审美范畴、审美表达形式,总而言之,儒家美学思想以孔子美学作为内涵和基础,已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重要、最主要的一种审美模式。

12、洛神赋的双重主题:

三国时代文学名家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洛神赋》原名《感甄赋》。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汉献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人神恋爱的题材在西方文学中屡见不鲜,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却并

不多见。尤其是象《洛神赋》这样从人神双方入手,抒写彼此的相慕相恋之情,更为难得。从作者当时的处境和作品的内容来看,与其将神女看作是甄后的化身,或者是作者的代言人,倒不如将她看作是作者在其它作品中一再抒写的那种无法实现的报国理想的艺术象征,这样也许更接近于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这点上说,作品不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女神形象,而且更从思想上给人以一种追求理想、执着如一的宝贵启示。双重主题是曹植借离合之情,抒身世之悲。这篇赋借梦境和神话传说以写现实,以洛神宓妃譬喻贤臣,对遭曹丕所害而死于洛阳的任城王曹彰表示深切的悼哀。认为,《洛神赋》的主题应该是悼哀曹彰。赋中的“余”,仍为曹植;赋中的“洛神”宓妃,则指曹彰。全赋通过寓言式的梦幻故事,表现出他与曹彰之间真挚的兄弟情谊及对曹彰之死的悼哀。其据有三:其一,“宓妃”的形象既源泉出于屈原《离骚》和宋玉《高唐赋》、《神女赋》,那么自以“宓妃”譬喻贤臣。其二.以《赠白马王彪》诗与《洛神赋》对读,可知二者不仅为同时所作,且主旨基调亦基本相同。其三,以《洛神赋》的情节与曹植、曹彰二人的关系相对,亦极为契合。1.从曹植《任城王诔并序》中的“仿佛魂神,驰情陵墓”,到作者“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而作赋”,极为自然。2.从曹植的《任城王诔并序》来看,他借洛神来歌颂曹彰亦极自然。3.从曹彰极力拥戴曹植为王来看,与《洛神赋》中洛神“长寄心于君王”相合。综上所述,《洛神赋》的主题应该是:这篇赋借梦境和神话传说以写现实,以洛神宓妃譬喻贤臣,对遭曹丕所害而死于洛阳的任城王曹彰表示深切的悼哀。

“思政课”的教学构思

“思政课”的教学构思 ——实践教学让思政课“活”起来呆板而枯燥,老师照本宣科以及单纯说教太多的教学模式,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学校课堂上“犯困率”较高的课之一。如何让“高大上”的思政课“接地气”?让刻板的思政课面目一新? 那就需要实践教学将思政教育这把“盐”,融入日常生活和文化知识这碗“汤”里,让学生主动参和到课程教学中来,学生由原先的不愿意上,转变为对思政课的满怀期待和积极参和。在第一课堂而不是第二课堂,真正把思政实践教学纳入到课堂教学。坚持贴近学校发展目标、贴近学生学习现状、贴近课堂教学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发挥思政课堂固本铸魂作用,采取实践教学,使思政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提高育人效果。一次次的实践课,就是一个个展示的舞台。学生的学习参和性调动起来了,实践课上的精彩展示,赢得了掌声和赞扬,让他们信心倍增和鼓舞。 实践教学课的内容:“立足于”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上,教会和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释自己身边的一些现象。其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实践教学课的形式:多种形式有效组织课内实践教学。选择每位学生都能参和的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思政实践课内容丰富多彩:如素质拓展、学生拟撰写“两会”代表提案,用中国的传统

文化形式(书法、绘画、填词、写诗等)展示自己的才艺,知识竞赛、理财报告、讲故事、环保参和、社会调研、视频访谈“中国梦.我的梦”等。思政实践课的形式学生乐于接受,如情景模拟、短剧表演,主题朗诵、演讲、研讨,PPT制作演示等,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和主动性。 实践教学课的创新模式:“轮流式专题”教学创新模式。根据每位教师的专长整合教学内容,设计专题,使任课教师能集中精力在所选择专题领域进行研究,精心地进行课堂设计,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课,成为本专题的“专家”。多人一课,在不同班级循环授课,使学生在同一个学期可以领略不同教师的讲课风采。这种模式让学生有比较,老师有压力,这就要求备课时不光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生。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让学生入脑、入心,在学习中接受,在接受中感知,在感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践行。 教学构思一: 素质拓展训练“勇往直前”。将同学分为若干组,每组4人或6人,利用胶带和报纸制作成可以容纳全组成员的封闭式大圆环,然后迅速将圆环立起来,全组成员站到圆环上边走边滚动,用最短时间到达指定目的地为胜利者。这种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激发了学生的个人潜能,培养了学生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树立了团队精神,增强了合作意识。 教学构思二: 实践教学《介绍美丽家乡》,将学生按照不同地区分成若干小组,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施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作者:————————————————————————————————日期: 2

天水市枣园巷小学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1,建立领导机构。成立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共同组成的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领导机构的职能是:(1)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开发;(2)负责对校本课程的审议;(3)负责确定学校课程开发内容,审议教师的课程纲要或活页材料;(4)负责协调学校课程开发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合理性、创新性。 2、培训师资 (1)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2)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知识。 3、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程序 (1)前期论证 既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前期论证。论证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将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报市课程开发项目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讨论认定;二是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中去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需要。 (2)确定题目,搜集资料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主题的确立首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学生的内在需要。检验任何一类课程是否成功的标志很多,但学生的需要必须放在首要

课程标准参考

课程标准 【注:以下内容可按照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模板填写: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填写A 模板;项目化课程填写B模板;整周实训课程填写C模板;其它课程填写D模板】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说明课程是本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还是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或独立设置的实训课程。 说明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如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应说明本课程针对哪些专业人才培养的哪些专业能力定位,服务于哪些岗位要求开设本课程的;如是公共学习领域课程,应说明针对哪些专业人才培养的哪些职业素质或者能力定位,服务于从事哪些职业工作要求开设的课程;专门为掌握知识、拓展专业素质开设的课程可以按照传统的描述方式。 (二)先修后续课程 除说明本课程的前导后续课程外,还应说明本课程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 二.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说明课程设计的理念;其次在分析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说明学习情境中教学内容选取和排序思路。 最好能用表格描述通过学习领域学习来培养行动领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首先描述课程的总体目标。用具体、明确的语言,准确描述课程实际能够达到的能力目标——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用××做××”。这里所说的“做”,是指“完成专业任务”,不是指“掌握知识”。所以,“能理解××概念,能掌握××定义,能回答××问题”之类,都不是我们要求的能力目标。课程的能力目标包括:①对项目任务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②项目任务的执行能力;③对项目任务结果的展示、分析、评价能力;④对工作环境的熟悉能力;⑤按照规范操作的能力;⑥按照安全要求操作的能力;⑦主要工具的使用能力;⑧事故的处理能力;⑨在复杂环境中做事、与人竞争协作的能力;⑩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应首先分析本课程直接服务的后续课程,这些课程需要本课程的哪些知识、能力、素质,再联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说明本课程在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 【然后分类叙述具体目标,采用如下三种目标的描述:】 (一)能力目标 【注:尽可能使用清晰、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知识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知道”“了解”“懂得”“掌握”“熟悉”之类的动词;能力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物流仓储管理软件”;素质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获得、形成、树立、提高、发挥、发展”等词。】 1.*** (1) ① 2. 3. (二)知识目标 1.*** (1) ① 2.

色彩构成课程标准2012

色彩构成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色彩构成 适用学时:50 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我校《工业设计》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而制定的。 一、课程性质 1、课程学习领域定位 色彩构成是我国各美术及设计类院校广泛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关于色彩设计规律和设计方法的理论课程,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类各专业;包括工业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广告设计都开设此课程。 因此本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色彩构成基本内容如:色彩构成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彩构成的色调,色彩的表情与色彩的情感情绪表达等形式,色彩构成的作品创作与应用等方面的学习,可使学生在原有对色彩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的角度了解色彩设计中图形构成的一些基本原理,理性地掌握色彩设计的基本规律,以期指导今后色彩设计创作的实际应用,增强色彩创作的理性认知成分,使得色彩应用设计更具专业特点,更有针对性。 2、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色彩构成这门课程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色彩构成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的特点、性质及在色彩中的相互关系和构成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学生创造能力,为《工业设计》、《包装设计》、等设计课程作好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准备。 基于色彩构成的内容量大、面广、基础知识点多、理论性强的特点;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各专业又应当有不同的选择点和侧重点及难易程度,从课程设置、教学授课方式及实践实练的布置安排上都应与本专业密切相连,一切以为具体专业服务为基准。 二、课程目标 专业能力目标: 本门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工业设计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方法能力目标: 1. 研究色彩构成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的特点、性质及在色彩中的相互关系和构成规律。 2.掌握色彩构成的形式设计的美学法则。 3.整和不同源流的基础教学内容,吸收和运用不同原理的基础造型方法,强化课程的综合实

社会实践对于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汇总

社会实践对于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以延安社会实践为例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闵滢男 摘要:思政课堂是高职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思政教师是思政课堂里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如何让教师的授课更加的真实生动,更好地感染学生?答案是教师应该对所讲授内容尽量有真情实感,首先自己被感动,才能将这份感动传递给学生。社会实践可以使思政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感知、被感动,并把这份感受、感知、感动带进课堂,从而感动我们的学生,使授课更生动。 关键词:社会实践;思政教学;延安精神 作者简介:闵滢男1979年出生,女,汉族,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就职于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学位,主要研究宪法,邮编300350。 鲁迅曾经说过:“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也曾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实践的重要作用,他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自吃一口。”实践是人类社会探索自然,赖以生存繁衍的最基本活动。社会实践是教师走出课堂接受“再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是现在提高“思政”教师授课质量的普遍规律。 2013年7月29日到8月2日,学院组织思政教师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的摇篮、红色圣地――延安接受革命传统

教育,进行社会实践。所有思政教师亲身感受了革命前辈的足迹,目睹了革命先烈众多的文物,重温了那段光辉峥嵘的历史,倾听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收获甚多,教育深刻。 五天时间的实践学习,很短暂,但收获颇丰。在延安我们参观了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我们瞻仰了革命圣地,感受到了延安精神。老一辈领袖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王稼祥等等让我们难以忘怀;白求恩、张思德等人更让我们有了学习的榜样。透过这幅英雄画廊,我们感悟到了革命前辈眼观天下、救国为民的伟大胸怀,感悟到了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善于斗争的智慧韬略,感悟到了历史巨人、文化巨匠的高尚追求和人格魅力。通过参观学习确实受益匪浅,增长了见识,加深了认识,对今后的思政教学有着更深刻的思考。 一、走进延安、走近历史 延安对于80、90后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翻开中国现代的历史,延安作为革命的摇篮,一座小小的城市蕴含着改变中国命运的巨大的革命能量。我们从课本上读到了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知道黄土地上孕育了红色政权,然而,仅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延安是神秘而又令我向往的地方。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摘要: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驱动力量,是学校发展的灵魂。突出的学校特色决定着学校战略以及相应的制度策略的制定,决定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发展的速度,影响着校内各种资源的开发与组合,塑造着学校的品牌价值。可以说,没有特色的学校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追求办“规范+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十特长”的学生的办学目标,以务实创新的精神和“以特立校”的办学理念,把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突破口,积极实践,大胆探索,通过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形成。 关键词: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正文:众所周知,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驱动力量,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实践证明,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不在于建立各种特色形式本身,而在于特色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和效能,在于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即真正使学校特色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力量。无数优秀学校的发展史表明:突出的学校特色决定着学校战略及相应的制度策略的制定,决定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发展的速度,影响着校内各种资源的开发与组合,塑造着学校的品牌价值。可以说,没有特色的学校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追求办“规范+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十特长”的学生的办学目标,以务实创新的精神和“以特立校”的办学理念,把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突破口,积极实践,大胆探索,不断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形成。 一、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发展,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具体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可选择性和丰富性上。传统的课程强调学科知识,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体验;而特色校本课程则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主体,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从学生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课程,体现了差异性教育的原则。作到了因材施教。同时,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而真正实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为此,学校组织编写了艺术特色系列校本教材——简笔画校本教材(一年级),拓展学生的线条把握和简单的造型能力,为其它美术活动打下基础;手撕画校本教材(二年级),这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技艺,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构图能力,更突出了对学生色彩搭配能力的培养;秫秸制作校本教材(三年级),结合辽北地域文化,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旨在锻炼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蛋皮画校本教材(四年级),艺术海洋中的一朵奇葩,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用美术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历练学生的耐力,创造自然之美,贴近学生生活;种子画校本教材(五年级),锻炼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培养学生对肌理的感受能力和平面造型能力,感受拼图造型的乐趣;硬笔书法校本教材(六年级)主要是对小学阶段写字教学的一个验收和强化,为学生未来的人生涂上优雅的底色。通过以上系列艺术特色校本教材的开发,使学校走上了“课程引领,特色立校”的办学之路。真正让特色教育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最终达到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 二、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锻炼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高了教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南阳市第七小学校 郝晓哲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新课程标准》强调: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2、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

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名称: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二、课题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和先决条件。学校现代化建设是学校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原理对学校教育机制运行过程进行整体改革,以便实现有层次的设计和进行综合性改革的过程。其主要内涵为:学校现代化建设研究重视学校特色建设,即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发挥本校办学优势,创办学校教育特色;学校现代化建设重视学校科学发展,即积极探索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寻找学校改革的最佳方案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产生尽可能大的效果;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办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实验学校。 人的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学校的发展而言,教师队伍素质化,课程体系校本化无疑是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两大抓手。而教师是所有教育因素中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必须努力做到国家课程素质化、地方课程精品化、学校课程特色化。而构建学校校本化课程体系常以开发

校本课程为突破口。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作为开发的基础和主体。一方面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要依据学校的具体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特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管理权力的一种分割。使学校拥有了更为自由的自我开发和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其次,校本课程开发真实地体现了“人本”思想,强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国家课程因其基础性和统一性,难以顾及学校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又因其规定性,使这种课程对教师而言成为一种“接受性”课程,教师变成了简单的“传递”知识的“工具”。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尊重教师的开发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它也促使教师从“教学”定位向“教学—研究”角色转换,为教师潜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能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第三,校本课程开发倡导民主原则。以此积聚各方意见和力量,形成开发合力与和谐气氛,激发开发潜力。第四,校本课程开发属“解决问题型”开发,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本质上要求不断地开拓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不断变化的情景,增强学校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 珠江路小学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学校的科技教育不能局限在科学类的国家课程和科学类课外活动的范围,它应该是一个以科学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学校将科技教育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拓宽

设计色彩课程标准分析

附件四理实一体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非项目课程) 设计色彩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165203 课程类别: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授课单位:美术系 学时:54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课程是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科整合课程。《设计色彩》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专为艺术设计专业服务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建立在一般色彩写生基础上的对新的写生方式的一种探索,其目的是通过进行富有针对性或规定性的课题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设计色彩的基础理论以及设计色彩的象征性与设计色彩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设计色彩的造型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客观物象观察、分析和审美选择,使学生将特定的物象进行梳理、提炼,再通过夸张、变形、分解重构等手段表现在画面上。在其过程中,能使学生较系统地认识和学习设计色彩造型在构图、构形、构色以及在画面构成方式、表现技巧、形式风格等方面的问题,以此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色彩知识融于感性的色彩实践之中,让学生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知觉升华到更宽广、更科学的色彩审美观,最终达到在各种专业性的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色彩设计。 课程的作用作为环境设计专业重点基础训练课程的《设计色彩》,主要是通过理论的讲授和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设计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水平,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的定位是侧重从美学、设计学、色彩学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重点论述设计色彩的历史沿革,写生描绘、创造灵感的开发,与审美特征,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艺术设计的表现与创新能力。通过主观意识将大自然复杂纷繁的色彩想象还原成为最基本的色彩要素。我院设计色彩课课程结合专业课程,以艺术设计为主要方向,经过多次改革,与其它高校色彩课教学以传统绘画为基础有着本质区别,除吸收传统绘画中的造型训练因素以外,我院的设计色彩课把专业设计的创新、创造理念纳入教学,建设成为富有艺术设计特色的专业必修基础课。 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前导课程是色彩基础的学习、后续课程是把色彩构成原理运用到设计中。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 2017年秋,全县中小学将全面推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必修课程。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要求,帮助学校切实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开发,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和教师的课程开发、建设和管理能力,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现就远安县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校本课程及其功能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是执行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它能很好地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缺陷,提高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校本课程的目标 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课程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能力,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相协调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与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保持一致。必须按规定开设课程,保证课时,保证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间的协调性。 2、权力与职责相统一的原则。 学校具有开发校本课程的决策权、选择权,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要坚持校本课程实施的严肃性,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的有效机制,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的过程,发挥校本课程的积极作用。 3、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应使课程的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在注重课程实施的同时,通过对课程实施过

(完整版)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及主要内容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当前是:全文显示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 在现代教育形成过程中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增进身体健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体育活动,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增强白我保健意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逐渐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对面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白我的过程,一个不断互相评价和白我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提

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能不断地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能不断地体育各种复杂的情感,从而增强白尊心和白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因此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步理解解和习惯一定的社会规范,学会规范约束和调整白已的行为,建立起对白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精神。 (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体育课程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它的许多内容是不能够或不完全能够通过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传授学习的。体育知识是一种操作性和技能性知识,学生的学习包括技能性知识和谁知性知识的学习,是通过运动实践来实现的。 体育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提高运动欣赏能力; 2. 关于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 3. 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 4. 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5. 正确的体育与健康观念与科学锻炼的方法。 三、课程基本理念

小学校本课程研发

小学校本课程研发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我校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对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英才奠定坚定宽厚的基础。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经学校行政研究决定编制本方案。开展“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本方案试行一年(20xx年9月——20xx年8月),可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进行修改。 一、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为农村小学,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硬件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与兄弟学校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迅速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们在分析了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校园环境、师生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学校的优势和条件见课题研究方案)发现,我校拥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校园山丘、较强活动能力的农村教师和学生。这是我们的优势。在我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一课题的启发下,我们找到了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校本课程开发。我们计划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个支点,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 因此,我们认为我校依托本地区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是很有必要的,也十分有效的。 二、总体目标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办学

动画色彩课程标准

《动画色彩》课程标准 1?概述 《动画色彩》是我院艺术系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中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如果 动画素描是骨骼,那么动画色彩就是皮肤,我们把骨骼和皮肤进行结合就可以设计制作出一个动画角色,集中体现了素描和色彩的一种关系,以及它们的重要性。 本课程主要以动画色彩如何认色,动画色彩如何调色,动画色彩如何练色,动画色彩如何配色,动画色彩如何用色为五大教学情景,每个教学情景下分设了若干个工作任务,同时每个小工作任务解决其相应的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技巧问题,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该课程适用于我校高职动漫制作技术专业。 1.1课程的性质 《动画色彩》是我院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的一门必学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先修课程是《动画素描》,同时为《PS插画技法(原画)》、《动画运动规律》等课程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动漫设计思维能力,了解动漫的选色、配色、用色及其应用,熟悉各种设计方法。它与后续的《分镜头设计》、《原画技法》等技能扩展课程,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1.2课程设计理念 采用“情景教学”模式,通过各种设计方法精心提炼出了各种教学工作任务,按照艺术类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地将其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项目,并根据完成项目任务的递进关系和学生能力培养进阶,设计课程项目包的递进层级结构。 坚持学校育人理念,充分发挥“技能+学历,做人更重要”的育人思想,教师在教中教基础、教知识、教方法,学生在做中学知识、学基础、学方法,进一步完善“教、学、做” 一体化的高职院校动漫制作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同时,将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活动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坚持人才培养目标考核的开放性原则, 最终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针对我们专业大部分同学参差不齐的绘画基础,教师在下发一个任务的过程,任务本身实质没有很多的创新,教师需要把系列工作任务进行创新,也就可以采用到启发式教学,要更多的学生再次对每个工作任务感兴趣。在动画色彩的课程教学中,许多学生都会感觉有种茫然性,对学习的目的不是很明确,有些知识重复学习和运用,在作业练习中有些表现方法甚至感觉是一种倒退。原来较复杂的色彩现在变得较简单,原来较简单的色彩现在变得较为复杂,特别是对抽象概念的表述,很难用一种语言来定位,这就要求老师采取课堂练习与设计实际相联系,充分利用一些色彩大师的画,如莫奈、梵高、斯基的作品,举例分解、限色、意象的色彩表现在实际设计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图片、幻灯向学生介绍装饰色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受到启发,提高教学效果。

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

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实施方案 一、开展社会调查的目的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通过社会调查形式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可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调查,还可以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形成创新精神,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建设人才。 二、开展方式 2013级各班分小组进行,每组10左右,每组选定组长1人,每组选定指导教师一名,指导教师可以是思政课任课教师,也可聘请辅导员或校外具有指导经验的专家担任。 思政部围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提供一定的选题范围,由学生自由选题,或者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共同选题。 每个项目完成时间为一周左右,从5月12号到5月18号结束,每组需提交社会实践登记表和调查报告各1份,另提交活动过程记录和图片材料做支撑。 每组组长向任课老师提出申请,提交社会实践登记表初稿1份,由任课老师汇总交思政部,思政部统一确定各班调查项目。 思政部将开展评选活动,对各组的社会调查报告进行打分,成绩计入每组同学的平时成绩。 三、调查注意事项 1.开展社会调查应强化安全意识,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制定调研工作计划的同时,同步制定安全保障措施。 2.选题时应考虑项目实施时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尽量规避风险。如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对制假售假问题的调查等。 3.外出调查时要选择安全的出行方式。外出调查与入户访谈应结伴进行,女同学避免独自外出调查。 4.外出调查时请注意当地的天气情况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四、学生实践调查报告的要求 (一)内容要求 1.结合实践活动,参考选题范围,自拟题目,写出调查报告,字数1500字以上。 2.须亲自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调查报告的材料须真实可靠。可以参考他人文章,但需注明引用的出处,不得抄袭、照搬他人调查报告的内容。查到抄袭者视零分处理。 3.调查报告正文的结尾处必须附上调查报告所参考的文献或书目,包括:书名或文章名,作者,出版社,图书出版年月或期刊发表的年月,参考互连网文献的请注明网址。 (二)文档格式 (1)调查报告用A4纸打印。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法哈牛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对国家课程进行部分改造,可以自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是今后我国课程革新的焦点。为落实素质教育精神,顺应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根据省市课程改革会议精神,提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一)确立一个中心:人文素养的培养 通过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我们决定以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定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二)建立一个基础:生活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正视学生的个人知识。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选择,张扬

学生知识中的个性化,使之共同成为时代精神的建构者。 (三)明确一个原则:开放(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 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内容 1.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导,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 2.具体目标 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推进小学教育人文化改造,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符合课程改革的宗旨。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校校本课程的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我们把它分为:尊重他人、认识自我、勤于反思、善于合作。 3.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校本教材的开发内容,主要有“课程整合、课程新编和课程选择

新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

新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修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教学上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炼、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三、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它的教育方式势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主要应采用集体活动式:如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 四、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每周2课时,安排在下午。 五、教学内容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目前安排如下教学内容:《民俗》、《农历》 六、教学评价

色彩构成课程标准

色彩构成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色彩构成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和运用的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色彩构成的概念与意义; 2.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要素; 3.掌握色彩构成的分类; 4.掌握色彩构成的物理原理.生理学原理和心理效应,色彩的混合效果; 5.掌握色彩构成的原理.构思方法与表现技法。 (二)能力目标: 1.具有基本色彩辨识能力; 2.具有综合性的运用色彩构成进行设计的能力; 3.具有审美和解读美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意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良好的市场分析的能力; 4.具有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5.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 6.拥有较好的设计洞察力和较好的时代进步感以及优秀的平面构成审美能力;

三、参考学时 56学时。 四、课程学分 4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法 本课程建议采用启发式讲解与实际操作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在能力培养上,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互相借鉴、互相点评,共同进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色彩构成实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发现变化规律,而且可

相关文档